首页

通史版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探索含解析20230322187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

2/9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阶段评估检测(九)(阶段九)(40分钟 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1·楚雄模拟)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撰文指出:新选举出的政府,向着帝国主义的走狗,即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实行专政,实行独裁。这反映出即将建立的新中国(  )A.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B.是社会主义性质政权C.突出共产党的领导地位D.是多党合作执政政权【解析】选A。材料中“新选举出的政府,向着帝国主义的走狗……实行专政,实行独裁”说明新中国的政权要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即人民内部民主,对敌人进行专政,A正确;新中国成立之后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权,B错误;材料是对敌人实行专政,并没有突出共产党的领导地位,C错误;材料不是说明中国是多党合作执政政权,D错误。2.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随后一系列法律、法令相继出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同时通过了《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  )A.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志B.完善了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C.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保障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解析】选A。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一系列法律的制定,表明法治成为国家意志,故A正确;B、C、D包含在A之中。3.比较我国1949年颁布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两部法律文献内容,其主要不同点是(  )A.国家性质确立发生根本变化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指导\nC.坚持国营经济的引导作用D.政权主要依靠力量发生变化【解析】选A。《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性质确立发生根本变化,故A正确;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国营经济的作用和地位,不是其主要不同点,故B、C【加固训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了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但没有把社会主义前途明确写进条文。这主要是基于(  )A.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现实需要B.建立爱国统一战线的政治目标C.鼓舞全国人民继续争取独立民主D.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仍然艰巨【解析】选A。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我国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过渡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共同纲领》明确了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但没有把社会主义前途明确写进条文,主要是基于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现实需要,故A正确。4.“中国领导人一直是用革命者的眼光看世界的……他们当时在给国家分类时,标准实际上是很具革命性的,在他们眼中,除苏联阵营的国家外,其他不是帝国主义国家,就是被帝国主义或反革命势力控制的国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新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C.“不结盟”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析】选A。根据“革命者的眼光”“标准实际上是很具革命性的”等信息可知这是一种革命外交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新中国实行了“一边倒”政策,故A正确。【加固训练】1952年底,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为19.41亿美元,其中与苏联、东欧及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总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81.26%。这一成绩表明(  )A.新中国经济恢复的任务已完成B.经济领域“左”倾思想的发展\nC.我国初步建立了完整工业体系D.新中国“一边倒”政策取得成效【解析】选D。据材料“1952年底,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为19.41亿美元,其中与苏联、东欧及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总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81.26%”说明新中国“一边倒”政策(即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取得成效,故D正确。5.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伊拉克发言人法迪尔·贾马利宣称共产主义是扰乱世界和平的国际势力,锡兰总理科特拉瓦拉提出要像反对西方殖民主义一样反对苏联殖民主义。对此,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  )A.奋力推动印度支那问题解决B.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C.首次倡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解析】选D。印度支那问题是日内瓦会议的议题,与材料内容不符,故A错误;“三个世界”的理论是毛泽东于70年代提出的,美苏是第一世界,西欧、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是第二世界,其他国家是第三世界,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错误;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材料不符,故C错误;针对一些国家对共产主义的误解,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故D正确。6.(2021·普洱模拟)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认为国际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两个阵营的对抗。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的外交理论淡化了国际矛盾的阶级性质,开始强调国际力量的联合,这一变化表明当时的中国(  )A.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B.缓和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C.试图去扩展对外交流的空间D.突破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解析】选C。依据“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的外交理论淡化了国际矛盾的阶级性质,开始强调国际力量的联合”可以看出当时中国试图扩展对外交流的空间,故C正确;20世纪60年代外交仍然存在意识形态的影响,排除A;B是在20世纪70年代,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不符合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外交史实,排除。7.(2021·贵阳模拟)1950年2月,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召开全国财经工作会议。确定将全国财政收支统一集中到中央;全国关税、盐税、工商税集中到中央,每日结算,解缴国库;\n各地贸易公司的资金、业务计划、商品调度由中央贸易部掌握。此做法(  )A.有助于城乡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B.致力于解放农村的剩余劳动力C.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做了一定准备D.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解析】选C。根据题干所述,新中国的“全国财政收支统一集中到中央;全国关税、盐税、工商税集中到中央,每日结算,解缴国库;各地贸易公司的资金、业务计划、商品调度由中央贸易部掌握”的做法有助于统一财经,增强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也为1953年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做了重要准备,故C符合题意;统一财经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故A排除;统一财经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解放也无关,故B排除;奠定新中国工业化初步基础的是“一五”计划,D属于知识性错误,故排除。8.“一五”计划期间,针对“年年增长的商品粮食与工业原料的需要同现时主要农作物一般产量很低”的矛盾,毛泽东指出“个体所有制的生产关系与大量供应是完全冲突的”。为此采取的解决措施是(  )A.制定科学合理的路线方针B.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C.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D.对国民经济实行战略调整【解析】选B。根据所学,为了应对材料中出现的困境,我国仿照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这种经济体制并不是一种较为科学合理的路线方针,故A错误;根据“个体所有制……完全冲突的”并结合所学可知,随后我国进行了三大改造以适应工业化的要求,故B正确;根据所学,新中国在三大改造中所采取的统购统销政策仅适用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调整,故C错误;根据所学,这一时期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已经完成,故D错误。【加固训练】1.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统购和统销;1954年9月又对棉花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和统销。这一政策的实行(  )A.表明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B.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nC.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D.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解析】选B。根据所学1953—1957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根据材料中央政府在1953—1954年逐步实现了对粮食、食用油、棉花、棉布的统购统销,此制度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容,这种体制对于推动工业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故B正确。2.新中国某一期《人民日报》社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社论中(  )A.新的社会组织是指三大改造中的农业互助合作社B.这种新的组织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C.新的社会组织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这种新的组织实际上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解析】选D。材料中“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所陈述的是人民公社,故A、C错误;人民公社以一大二公为特点,超越了生产力水平,“大锅饭”的方式不利于农民积极性的提高,故B错误;人民公社下国家控制过死,人民生产积极性不高,故D正确。9.(2021·铜仁模拟)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一幅年画《乘风破浪各显神通》,这一作品(  )A.受西方现代主义画派的影响B.表达了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C.真实再现了工业化建设场景D.反映国民经济调整基本完成【解析】选B。20世纪50年代的这幅年画根据中国传统故事《八仙过海》而创作,图中的人物都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表达了人们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故选B;现代主义绘画的特点是反传统、反理性,故A错误;该年画带有浪漫主义元素,并非一幅现实主义作品,\n故C错误;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故D错误。10.下图反映的是我国1953—1985年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其中年均增长率出现最高值的原因是(  )A.国民经济调整成效突出B.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推动D.工业化建设掀起高潮【解析】选A。根据所学,1960年中央对国民经济工作进行了调整,推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国民经济有所恢复,故A正确;B在1956年已经建立,排除B;C在1953年已经开始,排除C;D是“一五”计划时期,排除D。11.1956年中国科学院图书经费由80万元增为546万元,增订的书刊中有资本主义国家期刊2000种。成立了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搜集、研究并传播国内外科学发展的情况与最新成就。科学院的每位导师带研究生从5个增加到10个。这反映了当时(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解除了对中国的封锁B.中国科技已经全面领先世界C.科技发展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D.中国科学院已成为科研的领导机构【解析】选C。材料中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对科学技术发展大力支持,且西方国家并未解除对中国的封锁,故A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科技落后于世界,故B错误;材料体现党在经济建设社会背景下,急需科学技术的进步,故选C;材料并未提及中国科技院在当时科研机构中的地位,故D错误。1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并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对旧知识分子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同时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这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n(  )A.朝着人民教育方向发展B.完成了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C.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D.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解析】选A。材料“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体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育的人民性,故A正确;这一规定还未付诸实践,不能推断出完成了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故B错误;C是改革开放以后,而《共同纲领》制定于1949年,故C错误;D是1965年,而《共同纲领》制定于1949年,故D错误。二、非选择题(37分)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思想界兴起了一股关注和讨论苏联的热潮,即所谓的“苏联热”。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读书杂志》3卷7期设“统制经济特辑”,《申报》于1932年1月25日开始在“专论”一栏连载数篇《苏联论》。恪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训条的《大公报》也大谈苏联,还把《苏联五年计划成功史》誉为“读者不可不读”之书。30年代初,谈论苏联已成为一种时尚。——郑大华、张英《论苏联“一五计划”对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影响》材料二 在编制“一五”计划初期,中财委根据测算结果,提出工业的发展速度以每年递增百分之十四为宜。周恩来赴苏谈判前,李富春同志把它改为百分之二十点四。这一发展速度和指标的设定是为了出访苏联、听取苏联意见和争取苏联援助做的准备。同时期,在全国范围内也兴起了一股“俄语热”。当时流行着一句口号“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学习了俄语就可以直接接触苏联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直接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到1952年底,中国建立起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摘自孙璐的《苏联对中国“一五”计划经济速度设定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知识界兴起“苏联热”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苏联热”的变化,并加以评析。(17分)【解析】第(1)题可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思考,据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初……即所谓的\n‘苏联热’”“《读书杂志》3卷7期设‘统制经济特辑’”和“把《苏联五年计划成功史》誉为‘读者不可不读’之书”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第(2)题第一问据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初……讨论苏联的热潮”和材料二“在编制‘一五’计划初期……是为了出访苏联、听取苏联意见和争取苏联援助做的准备”可知主体从知识界引领到政府主导等;第二问从原因和结果方面评析。答案:(1)原因:苏联“一五计划”(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功;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希望借鉴苏联成功的经验;九一八事变民族危机加深;国民政府致力于围剿中国共产党,对外战争准备不充分;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进一步暴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8分)(2)变化(特点):主体从知识界引领到政府主导;手段从理论宣传到实践行动;领域从经济到科技、文艺等。(6分)评析: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冷战背景下新中国推行“一边倒”政策,(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借鉴苏联经验并争取苏联援助。结果:推动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俄语人才;提高文化教育水平;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滋长经济建设的冒进情绪;导致俄语人才过剩。(11分)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经济与外交发展状况简表时间经济状况外交状况20世纪50年代土地改革在新解放区推行国家财经根本好转,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八大二次会议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中苏关系恶化这一时期越南、法国、印度等与中国建交,建交国家有23个20世纪开始提出“八字方针”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发动侵越战争\n60年代经济经历困难后逐渐恢复“文化大革命”动乱波及经济领域这一时期古巴、法国等与中国建交,建交国家有16个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工作时期,经济好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建交这一时期西方与中国建交国家达62个——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等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经济与外交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经济与外交关联,史论结合)【解析】比较材料中经济与外交的信息,可拟论题为经济实力决定外交,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再从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结合史实进行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经济与外交关联,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论题:经济实力决定外交,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2分)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济实力的增强是中国外交取得成就的基础,而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了和平的国际环境。1950年至1952年土地改革进行,使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同时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新中国经济状况好转,这些均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又为开展大规模的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的国际环境。(8分)总之,经济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外交,而外交要为经济建设服务。(2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8:08:36 页数:9
价格:¥3 大小:164.0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