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史版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_1978年至今含解析20230322191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

2/9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阶段评估检测(十)(阶段十)(40分钟 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该讲话的发表(  )A.标志着改革开放事业的起步B.反映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C.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D.体现了党对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构想【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邓小平认为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存在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终身制等现象,改革就要从这些弊端着手,体现了党对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构想,即革除领导体制中的弊端,故D正确。A改革开放事业始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法律的制定,无法推断法律体系的完善,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是强调党对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构想,排除C。2.2018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圈发展规划,它将成为“一带一路”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支点。粤港澳大湾区有别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其他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观念,其最为独特的优势是(  )A.跨制度合作、丰富“一国两制”内容B.解决港澳青年成长就业问题C.面向海洋、承载更多对外开放的功能D.显著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香港、澳门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实行资本主义制度,B、C、D的表述是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江经济带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和优势,并非独特优势,A表述正好体现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故A正确。3.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nA.新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B.“一国两制”构想首次付诸实践C.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立场坚定D.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解析】选C。台湾问题是我国的内政,不是外交问题,故A错误;“一国两制”构想首次付诸实践是1997年香港回归,故B错误;根据材料中国对台湾不同时期的政策,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立场坚定,故C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故D错误。4.2017年4月,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的中国海军,接到一艘外籍货船遭海盗劫持的紧急通报后出动救援,7个小时后救出了19名叙利亚籍船员。这体现出中国(  )A.重视维护世界和平安全B.开始登上国际军事舞台C.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D.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解析】选A。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军队在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救助外国船员,反映出中国维护世界和平安全,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军队救助外国船员,不能体现中国开始登上国际军事舞台,故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救助叙利亚籍船员,不能体现中国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故C错误;材料仅是中国海军的救援活动,不是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多边外交,故D错误。5.(2021·贵阳模拟)新中国出现千万人以上规模的人口迁徙,主要有:1958年至1962年的“大跃进”运动和困难时期的精简下放;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农民工流动。这体现了(  )A.城市化进程的加速B.资源配置方式变化C.工业结构日趋合理D.城乡工农统筹发展\n【解析】选B。1960年前后城市人口“精简下放”、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农民工进城,体现了改革开放前后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B正确;城市化进程加速与材料不符,A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工业结构日趋合理”,C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城乡工农统筹发展”,D错误。6.1985年,国务院下发通知规定,企业职工工资的增长应依靠本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国家不再统一安排企业职工的工资改革和工资调整。允许具有相同学历、资历的人,随所在企业经济效益的不同和本人贡献大小,工资收入出现差距。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放弃对企业职工工资的管理B.拉开企业职工收入档C.提高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D.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解析】选C。根据材料“允许具有相同学历、资历的人,随所在企业经济效益的不同和本人贡献大小,工资收入出现差距”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有利于提高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故C正确。7.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第一次将家庭农场作为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之一提出,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实施这一政策的原因是(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B.农村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C.原有生产关系不适应农业现代化需要D.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解析】选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是土地流转的结果,不是原因,故A错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迅速,但这次的改革是由于原有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故B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家庭经营,规模较小,无法满足机械化生产,不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故C正确;土地所有制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土地公有制,故D错误。【知识拓展】根据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要相适应。人民公社无法促进农业发展,根源就在于生产关系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小农经济,适应了生产力水平,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而近年,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原有分散的家庭经营模式阻碍了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出现了不同形式的土地流转。\n8.(2021·普洱模拟)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2001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  )A.消除城乡区域差别B.增加城乡居民收入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D.开启农产品商品化【解析】选C。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可得出计划经济控制“粮油关系”,因此取消“粮油关系”目的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这与消除城乡区域差别无关,A错误;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无关,B错误;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是在粮油供给和消费关系方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C正确;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与开启农产品商品化无关,D错误。9.1988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1993年宪法修正案规定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1999年宪法修正案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宪法修正案的发展(  )A.说明了经济体制改革成果得到了法律保护B.反映了新时期以宪法为核心的改革步伐加速C.体现了宪法成为治国的根本方针D.说明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解析】选A。对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政府用宪法的形式来确保,说明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得到了法律的保护,故A正确。10.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一些乡镇、街道名称纷纷改为红旗、红星、东方红等,以至于邮电、交通业都受到严重影响。改革开放后改名之风又起,如徽州改为黄山市、大庸市改为张家界市等。材料主要反映了(  )A.经济观念改变历史传统B.政治变革制约城市命名C.时代变迁影响地名变更D.“左”倾思潮死灰复燃【解析】选C。结合所学,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红旗”“红星”“东方红”等词受人追捧;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与进步,旅游业逐渐兴起,\n为了扩大地区的知名度,很多城市直接以某景点命名。这反映了时代变迁对地名的影响,故C与题意相符。A、B、D本身说法均存在错误。11.1990年4月7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国用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了由美国休斯敦飞机公司制造的、香港亚洲卫星公司购买与经营的亚洲一号卫星。卫星发射成功后很快便投入服务,第一个客户是缅甸卫视。该事件表明中国(  )A.开始进入航天时代B.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C.航天技术超越美国D.一箭多星技术领先世界【解析】选B。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故A错误;由材料信息可知我国发射的亚洲一号卫星由美国制造、香港购买与经营,卫星发射成功后缅甸购买了卫视服务,可见中国卫星发射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故B正确;材料没有对中美两国的航天技术进行比较,故C错误;由材料可知我国用长征三号火箭仅发射一颗亚洲一号卫星,非一箭多星技术,故D错误。12.1977年高考,570多万考生报考,录取率为5%,以后录取总体增加,到2016年高考,940万考生报考,录取率超过82%。这反映出(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不断取得新进展B.“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取得新成就C.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提升了国民素养D.高考制度改革适应了国家战略需要【解析】选D。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是指改革开放初期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错误政策的纠正,与改革开放时期教育不断发展的状况不符,故A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是在1995年,故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高校录取率逐渐增加的现象,没有涉及培养高校专业人才提升国民素养,故C错误;从材料中高校录取率逐渐增加,可知是国家政策调整的结果,反映出高考制度不断适应国家战略需要,故D正确。二、非选择题(37分)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初,农业生产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城乡差距曾一度缩小,但到90年代后期,城乡差距再一次拉大。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的影响,虽然一部分劳动力流动到城市或者乡镇企业工作,农村农业劳动力人数在这一时期继续增加,\n但是农业就业人数占农村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90.75%变为1991年的80.29%。农业增加值占农村增加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83.1%变为1991年的64.24%,到2008年,这一比重达到最高峰,接近28%。——摘编自《现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从二元结构到四元结构(1949-2009)》材料二 世界能源消耗量以平均每年2%的速度增长,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问题形势严峻。世界水资源消耗量也以5%的速度递增。世界现代农业发达国家农业补贴占农业总产值40%-80%。农业投入产出比较低,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比仅为5。据2008年统计,主要农产品农药超标率达20%。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导致水土流失量平均为230亿吨/年,15%耕地已经不再适合农用,世界每年有数千种动植物灭绝。同时,目前世界很多国家的农业产业很少能够真正实现一、二、三产业触合,特别是在区域生态文化价值的提升上,农业产业贡献小。——摘编自《世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及我国后现代农业发展建议》(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特点形成的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世界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外农业的发展中得到的启示。(13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由“农业生产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可知,农村生产力有较大提高等;第二问结合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史实,可知上述特点形成的原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乡镇企业的兴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及农民工向城市流动等。第(2)题第一问从材料二“世界能源消耗量以平均每年2%的速度增长”“农业产业贡献小”等信息,可总结世界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二问从材料一农村中非农产业发展加快,可总结启示是农业发展不是孤立的,它应与农村中的非农产业及其他行业协调发展,从材料二世界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总结启示是农业发展要关注成效,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答案:(1)特点:农村生产力有较大提高;城乡差距从缩小到逐渐扩大;农业就业人数及农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农村经济非农化加快。(6分)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城乡差距一度缩小,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又使这种差距拉大;大批农民工向城市流动;乡镇企业的兴起及国家对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视。(6分)(2)问题:资源消耗严重,出现高投低效现象;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农业发展独立性过强,对提升区域生态文化价值的贡献有限;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力相对较低。(9分)\n启示:农业发展不是孤立的,它应与农村中的非农产业及其他行业协调发展;农业发展要关注成效,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4分)14.(12分)(2021·贵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社会大变革需要有稳定的秩序,力求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睦的周边环境;坚持独立自主、排除任何外来干预,以便集中力量推进国家建设和社会改造。材料 新中国外交方针、政策变化一览表(部分)时间外交方针、政策主要内容1949年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1955年“求同存异”方针主张不同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存在并不妨碍亚非国家求同和团结,中国在坚守五项原则基础上与亚非国家建立正常外交关系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为对付苏联、建立一个最为广泛的国际反霸统一战线,广大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是反霸主力;第二世界(发达国家)是争取和联合的力量;在反对美苏争霸时,为了集中对付苏联霸权主义,美国成为一支可以利用乃至联合的力量1982年对外开放、不结盟中国绝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绝不屈服于任何大国的压力。对于一切国际问题,中国将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决定自己的立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至少两条信息,自拟论题,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解析】\n根据表格中不同时期中国的外交方针、政策,可提出论题: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化。论述:结合所学,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的背景和外交成就,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背景、影响和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既反苏又反美的背景和外交成果,20世纪70年代打开对外关系新局面的中国外交背景、成就,中国在对外开放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最后总结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党和政府根据国家利益需要,准确判断世界发展趋势,适时调整外交政策,使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答案:示例:论题: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化。(2分)论述:1949年以来,新中国在外交上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另起炉灶”等外交政策。在冷战格局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冲突愈演愈烈,美国敌视新中国,阻挠西方国家承认新中国,并对中国进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中央人民政府坚持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按平等原则与他国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成立第一年,与17国建立外交关系,冲破了某些西方国家在国际社会对新中国的孤立和封锁,抵制帝国主义侵略,为经济建设争取了和平环境。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发挥重大影响。朝鲜停战,远东和国际紧张局势有所缓和,为了争取时间进行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我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建立新型国家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准则;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积极发展同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广泛关系,努力拓展外交空间: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明确了国际争端可以通过和平协商的方法争取解决的外交指导原则,新中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并发挥了更积极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既反苏又反美。中苏分歧扩大和苏联政府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中苏关系恶化;中美继续对抗;不结盟运动兴起;我国推行“两个拳头出击”的外交方针,团结亚非拉人民进行反殖反霸的斗争,与亚非拉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20世纪70年代打开对外关系新局面。第三世界国家力量明显增强;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苏争霸、矛盾尖锐,苏攻美守,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中美关系正常化;苏联对外扩张、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中国政府坚决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空前提高,从根本上改变20世纪60年代后期严峻的外交局势,为后来实行对外开放创造了条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强调不结盟和在联合国主导下的多边外交政策。外交政策根据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而进行调整;中国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和联系,主动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建立国际社会新秩序。(8分)\n结论:新中国成立以来,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党和政府根据国家利益需要,准确判断世界发展趋势,适时调整外交政策,应对复杂、多元的世界局势变化,使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2分)备注:若从“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体现实事求是的思想特色”“新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维护了国家利益”“和平与发展”等角度立论、论证亦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8:08:42 页数:9
价格:¥3 大小:135.0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