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史版2023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9国家治理与经济管理_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和经济发展含解析20230305245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课后限时集训(九) 国家治理与经济管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和经济发展(时间:40分钟 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宜宾模拟)明初,设都察院专司监察百官。后来又设大理寺,与都察院、刑部合称三法司。大案由三法司会审,再奏请皇帝裁决。这一举措(  )A.避免利用权力干预司法 B.使皇帝的权力渐趋衰弱C.利于实现对朝政的控制D.遏制了朝廷官场的腐败C [根据从“明初,设都察院专司监察百官”,后来“大案由三法司会审,再奏请皇帝裁决”可知,皇帝通过设置三法司这一举措,实现了对司法权等朝政的控制,故选C项;皇帝裁决三法司的会审结果体现了利用权力干预司法,排除A项;“再奏请皇帝裁决”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排除B项;朝廷官场腐败的根源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举措不能真正遏制官场腐败,排除D项。]2.(2020·河南联考)《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张居正经常以个人之书牍和各地巡抚总督谈论国事中之各种问题,当各臣僚建议于御前,而张居正以大学士的资格代皇帝批答时,不过将经过协定的谋略具体化。材料说明明代内阁(  )A.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B.使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变C.推动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D.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延化A [根据材料“不过将经过协定的谋略具体化”可知,内阁大学士张居正在各臣僚奏议前提前了解国事,待“各臣僚建议于御前”时,已经有了各种相应的对策,这显然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A项;材料只提到明代决策过程的变化,并不是决策机制的异变,排除B项;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立,排除C项;内阁一直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排除D项。]3.(2020·湘豫联考)明代设通政司管理向皇帝转呈百官奏章,并负责在奏章和外封上书写奏章摘要和条目要点以便皇帝御览。而清代各种奏章直送内阁,密折连内阁都不用经过,通政司只负责核对公文程式和转呈。这一变化反映出(  )A.内阁实权的加强B.君主集权的强化C.行政体制的僵化D.通政司名存实亡B [根据材料“明代设通政司管理向皇帝转呈百官奏章,\n并负责在奏章和外封上书写奏章摘要和条目要点以便皇帝御览”可知,明代通政司权力较大,根据材料“清代……密折连内阁都不用经过,通政司只负责核对公文程式和转呈”可知,清代通政司权力削弱,密折直递皇帝,说明君主专制加强,故选B项;根据材料“而清代各种奏章直送内阁,密折连内阁都不用经过”可知,清代内阁权力削弱,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从明代至清代通政司权力削弱,与行政体制僵化无关,排除C项;根据材料“通政司只负责核对公文程式和转呈”可知,清代通政司的权力虽然削弱,但仍有一定的作用,排除D项。]4.(2020·南京六校联考)“清制,凡巡幸上陵、经筵、蠲(juān)赈、内臣外臣黜陟,及晓谕中外事,用明发上谕,交内阁,以次交部、科。凡诰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罪之不当者等事,用寄信上谕,由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出发即封入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qián)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内阁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B.六部已经变成内阁下属机构C.军机处有军国大事的决定权D.中枢机构分权提高行政效率D [材料中“用寄信上谕,由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出发即封入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qián)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强调廷寄制度,保证了皇帝政令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传达各地,该制度的实施有利于皇帝对全国军政大事的控制,“用明发上谕”“用寄信上谕”体现了中枢机构分权,故选D项;A项史实错误,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排除;B项史实错误,排除;军国大事的决定权在皇帝,军机处只是传达,排除C项。]5.(2020·怀化模拟)清代在布政使上面又设有总督或巡抚,布政使成为其下属,总督、巡抚变成正式的地方行政首脑。这种制度还是一种军事统治,可是真到军事时期,中央还要另行派人。可见,督抚(  )A.是临时性官职B.行使职能单一C.完全代表中央D.权力归属中央D [明清督抚制度下的督抚长官隶属于中央机构,由材料中“可是真到军事时期,中央还要另行派人”可知,督抚的权力归中央所有,故选D项;从材料中“总督、巡抚变成正式的地方行政首脑”可知,督抚不是临时性的官职,排除A项;从材料可知督抚既是地方行政首脑,还可以管理军事,督抚行使的职能不是单一的,排除B项;从材料可知督抚已经成为地方的行政首脑,但是隶属于中央官员体系,故“完全”代表中央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6.(2020·济南模拟)下表是学者对明清时期4035位举人通过进士考试的概率进行的分类统计。据此可知科举制(  )类别通过进士考试的概率乡试中的排名每提高10%增加8.3%\n考取举人的年龄每增加一年下降4.8%A.公平公正选拔人才B.立足提高官员素质C.加强社会的流动性D.任用官员不重资历C [根据表格反映的信息可知,明清时期影响举人通过进士考试概率的主要因素是乡试的排名和举人的年龄,这说明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标准主要是考生才华,而不是家世门第,这有利下层平民通过科举制获得晋升,加强了社会的流动性,故选C项;表格反映的是影响科举选拔的因素,而公平公正是选拔人才过程中才体现的特点,排除A项;科举制的立足点应该是选拔人才,提高官员的素质是其客观效果,排除B项;表格反映的是科举制选拔人才,没有体现官员的任用情况,排除D项。]7.(2020·济南模拟)明代以每纳粮一万石的地区为一粮区,选派当地大户担任“粮长”,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务。政府还以“税户人才”的名义,选拔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由此可知“粮长制”的推行(  )A.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C.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完善D.适应了强化君权的需要B [根据材料“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务。……选拔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可知“粮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故选B项;材料涉及主旨为“粮长制”,是加强地方管理的制度,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项;根据材料“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务”可知“粮长制”的推行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改革,并非“完善”,排除C项;根据材料“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务”可知“粮长制”的推行适应了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排除D项。]8.(2020·山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明代后期,政府改革工匠服役制度,允许部分工匠纳银代役,纳银之后由官府以银雇工。这一举措(  )A.提高了官营手工业的竞争力B.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危机C.使白银成为法定货币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D [纳银代役、以银雇工是工匠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的体现,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再者,这一举措促进了白银的流通,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不会到市场参与竞争,A项错误;材料与政府财政危机的解决无关,排除B项;从材料只能看到白银的重要性,并不能推导出白银是法定货币,排除C项。]9.(2020·北海模拟)明朝建立之初,在妇女服饰上面,各有定制,\n禁止僭越。但“至嘉靖中,庶人之妻多用命服,富民之室亦缀兽头,循分者叹其不能顿革。”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B.市民阶层主导社会变革C.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弱化D.奢靡之风动摇理学地位A [材料“明朝建立之初,在妇女服饰上面,各有定制,禁止僭越”说明明朝初期妇女服饰具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结合所学知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妇女突破了传统等级观念的束缚,故选A项;材料中的“庶人之妻”“富民之室”不能反映是市民阶层,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废宰相、设内阁使明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明朝时期理学的统治地位稳固,根据材料反映不出理学地位受到动摇,排除D项。]10.(2020·济南模拟)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直属中央户工两部的宝泉、宝源两京局铸钱3.4亿~4.6亿文,18世纪中叶以后每年铸钱约14亿文,较前增加了2~3倍。各省铸钱增长更快,年铸钱总数保持在30亿文以上。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人口增长非常迅速B.商贸规模日渐扩大C.财政体系逐渐完善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D [根据“18世纪中叶以后每年铸钱约14亿文,较前增加了2~3倍”“各省铸钱增长更快,年铸钱总数保持在30亿文以上”并结合当时世界经济形势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为了平抑银钱的比价,清朝加大了铸钱的数量,故选D项;人口的增长与货币的发行量不呈正比关系,排除A项;商贸规模不是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财政体系逐渐完善是这一变化的结果,不是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排除C项。]11.(2020·广西四市联考)明清时期,松江府各属县城镇,“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苏州府则“无论丰歉,江广安徽之客米来售者,岁不下数百万石”。雍正年间广东“即丰收而乞籴于(广)西省犹不下一二百万石。”这说明明清时期(  )A.出现民富国强的局面B.粮食的商品化趋势增强C.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D.农业生产化水平待提高B [根据材料“明清时期,松江府各属县城镇……‘即丰收而乞籴于(广)西省犹不下一二百万石’”,可知明清时期的松江府、苏州府和广东,粮食买卖现象及规模都比较大;不论是地方丰收还是歉收都有进行粮食买卖的商品化现象,这表明明清时期粮食的商品化趋势增强,故选B项;材料说的是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并没有提到民富国强,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南方的三个地方,未涉及北方,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农产品的商品化而不是生产化,排除D项。]12.(2020·安庆模拟)晋商在区域中充当着中介作用,\n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商品的长途贩运,使商品的流通突破了区域的限制。这反映出晋商(  )A.促进区域间经济交流B.推动商业市镇的兴起和繁荣C.主导商品经济的发展D.满足社会各阶层的经济需求A [由材料“晋商在区域中充当着中介作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商品的长途贩运,使商品的流通突破了区域的限制”可知长途贩运扩大了市场规模,促进区域间经济交流,故选A项;商业市镇在明清晋商出现之前已经兴起,排除B项;“主导”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晋商的商业活动满足的是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需求,“各阶层”表述过于宽泛,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材料二 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渐推进。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其原因。(1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9分)[解析] 第(1)问应结合材料一、二,从农作物品种的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美洲农作物的引入等方面说明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第(2)问应依据明清时期农作物的种植状况,说明农业的发展、人口迁移等方面的影响。[答案] (1)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美洲作物引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专业区出现;南稻北麦的格局(稻、麦等为主要粮食)。(任答5点即可)\n原因: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励农业发展,如垦荒、植棉等;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外交流;中国人口的大量增长;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任答3点即可)(2)影响: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农业区的出现,造成地方市场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区出现了货币地租。14.(2020·广西四市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两千年社会的集权与分权秦至西汉时期皇权集中,对地方不断打压东汉至魏晋时期皇权衰弱,贵族、豪强、地方割据尾大不掉隋至唐代前中期权力集中,国家统一唐“安史之乱”至五代分权于地方藩镇割据,四分五裂宋元时期两宋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元朝大帝国不可避免地分权明朝前期重新集权,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皇权更强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社会富人阶层分离、朝廷党派林立,权力分散清朝至民国清初集权统治,登峰造极;清末至民国军阀混战,权力分散——摘编自鞠佳《变革之路—中国历朝改革得失》结合中国历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简表中相互关联的事件中提取一个观点并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12分)[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再引用史实围绕论点展开论述。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反映了秦朝至清朝中国古代政治集权与分权的内容,因此可得出论点坚持集权、适度分权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或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极力防止重臣擅权。任选其中一个观点结合所学内容进行论述。言之有理即可。[答案] 示例一:观点:坚持集权、适度分权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论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是一组基本矛盾,加强中央集权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势。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如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中央集权体制,西汉“汉承秦制”出现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地方权力过于分散极易导致国家分裂,如唐朝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导致藩镇割据;明清的权力过于集中结果政治腐败,地方缺乏灵活性,影响社会进步。结论:集权分权要适度,既要有利于发挥中央的领导力又要保持地方的活力,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示例二:观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极力防止重臣擅权。\n论述:明代朱元璋鉴于宰相权重,威胁君权,废除了宰相制,并且不允许以后再设丞相一职;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并非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辅政机构。清朝设立的军机处,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这些都是明清最高统治者为防范大臣权力膨胀而采取的措施,使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得到了高度强化,并发展到顶峰。结论:中国古代自秦朝建立开始,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不断重演此消彼长的状态,到明清时期,最高统治者采取措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8:09:03 页数:7
价格:¥3 大小:104.0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