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含解析人民版202302251190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课后限时集训(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时间:40分钟 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2020·茂名一模)到(汉)武帝,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作者认为这种做法(  )A.违背了历史潮流B.确立了思想统一C.削弱了中央集权D.有利于社会稳定D [汉武帝的“推恩令”通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这有利于社会稳定,故选D项,排除C项;“至此才算解决”说明作者对“推恩令”持肯定态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思想方面的内容,排除B项。]2.汉武帝曾将关中北部的东界由黄河一线向东推进至太行山一线,将关中中部的函谷关向东迁移了三百里,从而极大地拓广了关中范围。他还将此区域内的侯国一次性迁到太行山以东地区重新安置。汉武帝的主要目的是(  )A.削弱王国经济实力B.巩固关中控御全国C.逐步废除分封制度D.促进经济文化交流B [关中地区是汉朝都城所在地,是其统治的核心地区,拓广关中范围并迁徙其区域内的侯国,有利于加强对关中的统治,进而起到控御全国的作用,故选B项;材料仅提及将关中地区的侯国外迁,并未提及限制其经济发展等相关措施,无法体现削弱王国经济实力,排除A项;将关中地区的侯国外迁,引起的只是这些侯国地理位置的变化,并不能体现逐步废除分封制度,排除C项;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只是其目的之一,并非主要目的,排除D项。]3.西汉王国政区变化表皇帝纪年公元纪年王国数量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0国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17国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25国据此可知(  )A.郡国并行制下汉朝疆域不断扩大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推行“推恩令”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C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汉代王国数量逐渐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为了解决王国问题,采取“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措施分化王国势力,逐渐加强中央集权,\n从而为汉武帝时期推行“推恩令”提供了条件,故选C项;表格信息反映的是王国数量增多,与疆域扩大无关,也未扩大王国的控制区域,排除A、D两项;表格信息反映的是王国数量增多,属于地方行政体制,排除B项。]4.(2020·广州二模)《周礼》中掌朝聘礼仪的职官称为“大行”,朝聘意在“尊君敬上”。汉景帝时,以“大行”取代“典客”(本义为掌管外来者),作为汉朝管理诸侯及归义诸夷事务机构的长官名称。汉景帝这一做法意图(  )A.扩大官吏来源B.树立儒学独尊的地位C.打击豪强地主D.重塑中央与诸侯关系D [材料中汉景帝以“大行”管理诸侯及归义诸夷事务,意在加强对诸侯的控制,重塑中央与诸侯关系,故选D项;汉景帝这一做法的意图在于加强对地方诸侯的控制,与扩大官吏来源无关,排除A项;B项发生于汉武帝时期,排除;汉景帝这一做法打击的是地方诸侯,而非豪强地主,排除C项。]5.(2020·日照二模)隋文帝时改宇文泰所赐蕃姓,废除宇文氏的六官制度,恢复原来汉族姓氏、汉魏以来的传统官制和华夏礼仪。此举旨在(  )A.凝聚人心促进政治统一B.笼络士人扩大统治根基C.移风易俗促进民族交融D.打击门阀防范地方割据A [隋文帝改蕃姓,废除北周六官制度,恢复汉制与华夏礼仪,这些举措的目的是构建政权合法性,形成认同,以促进政治统一,故选A项;笼络士人扩大统治根基的是选官制度,材料未涉及隋文帝时期的选官制,排除B项;恢复汉魏官制并非移风易俗的内容,排除C项;隋文帝的举措与打击门阀防范地方割据无关,D项并非根本目的,排除。]6.(2020·桂林一模)唐太宗发现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颇多龃龉扯皮之事,于是在门下省下面设政事堂,形成统一的中央行政决策机制,集体商议并处理军国事务,由是鲜有败事。这说明当时政事堂的设立(  )A.扩大了封建君主的权力B.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C.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缓和了各部门之间的矛盾B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政事堂设立之前,“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颇多龃龉扯皮之事”,在政事堂设立之后,“由是鲜有败事”,说明政事堂的设立,使得中央政府各部门的行政效率得到提高,故选B项;题干主要涉及解决中央各机构部门之间的行政效率低下问题,而非扩大君主的权力,排除A项;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之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才得以解决,排除C项;唐太宗设立政事堂的出发点在于解决“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颇多龃龉扯皮之事”,\n即要提高行政效率问题,而不是缓和各部门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7.(2020·景德镇三模)唐朝在科举制中设明算科,选拔数学人才。宋代更重视学校的内部考试,如医学选拔,毕业会考为高等者派任尚药局医师以下职;算学实行三舍试补,上舍三等分别授予通仕郎、登仕郎和将仕郎。宋代人才选拔方式的变化(  )A.说明中央集权的加强B.拓宽选官途径完善科举C.反映了以文治国理念D.有助营造科技文化环境D [“科举制中设明算科,选拔数学人才”“重视学校的内部考试,如医学选拔,毕业会考为高等者派任尚药局医师以下职”,这种做法有利于培养数学、医学人才,对科技的发展有直接推动作用,故选D项;“唐朝在科举制中设明算科,选拔数学人才。宋代更重视学校的内部考试,如医学选拔”属于人才选拔制度,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医学选拔,毕业会考为高等者派任尚药局医师以下职”培养的是专业人才,而不是官僚人员,排除B项;“设明算科,选拔数学人才”是选拔的数学等人才,不会改变整个科举制度的性质,排除C项。]8.(2020·怀化二模)宋代对官民的服色有严格的规定:官员三品以上穿紫色,五品以上穿朱色,七品以上穿绿色,九品以上穿青色,至于普通老百姓,只能穿黑白二色。从穿戴的服饰,可辨认出士、农、工、商从事行业的特点。这反映宋代(  )A.社会阶层相对固化B.社会分工明显C.礼仪文化制度世俗化D.专制色彩浓厚C [官民的服装颜色属于服饰礼仪文化,材料中宋代官民穿戴的服饰能体现出士农工商的行业特点,据此可知礼仪文化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呈现世俗化特点,故选C项;材料仅体现了通过宋代官民的服饰颜色能辨认出从事行业,并不代表人们从事的行业是固定不变的,不能表明社会阶层相对固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宋代官民的服饰体现出从事的行业,并不是强调社会分工明显,排除B项;通过宋代官民穿戴的服饰可以辨认出从事行业,可知服饰体现出社会行业的等级差别,与专制色彩浓厚无关,排除D项。]9.964年,宋太祖下令各州赋税收入除地方度支外,凡属金币之类,“悉辇送京师”,不得占留。宋太祖此举意在(  )A.削弱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B.限制地方长官的征税权力C.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D.缓解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nA [宋代地方税赋除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外,其余部分全部由中央掌控,因此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故选A项;地方有征税权只是没有“占留”权,排除B项;地方税赋大部分上缴中央,减少了地方财政收入,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中央财政困难”,排除D项。]10.行御史台是元朝独创的监察官署,是御史台的派出和分设机构,其职能以监察行省长官为主。行省与行御史台的最高行政长官都是从一品,地位权力上平行且行御史台的人事任免由御史台掌握。这有利于(  )A.形成独立的地方监察体系B.确保两机构相互制衡C.完善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D.进一步维护中央权威D [由材料“行御史台的人事任免由御史台掌握”可知中央权力较大,故选D项;材料中明确指出行御史台的人事任免由御史台掌握,即并非独立的地方监察体系,排除A项;材料中地方的行御史台对御史台没有制约,故无法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此前是否有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故“完善”机制无从谈起,排除C项。]11.元朝的地方行政区,一是代表朝廷监临各地的行中书省与宣慰司,二是直接牧民的路、府、州、县,具有典型的多层级、复式结构的特征。元朝地方行政设置(  )A.适应了多民族国家统治的需要B.反映了蒙古文化对制度的影响C.旨在促进不同区域的协同发展D.有利于强化大一统的君主专制A [根据材料“一是代表朝廷监临各地的行中书省与宣慰司……具有典型的多层级、复式结构的特征”可知元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这样有利于适应多民族国家统治的需要,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地方行政制度是路府州县与元朝行政制度重合,排除B项;根据材料元代采取不同的措施可知是适应不同情况不是协同发展,排除C项;君主专制涉及皇帝与宰相的关系,材料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12.土司制度是元朝时期开始在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地方管理制度。其长官土司既是由中央政府任命和分封的地方官,又拥有辖区土地的世袭所有权及对附着在土地上的农民的世袭统治权。土司制度的实施(  )A.吸引了周边国家归顺元朝B.是对行省制度的灵活运用C.必然会威胁中央集权制度\nD.促进了各民族的和谐共生C [“又拥有辖区土地的世袭所有权及对附着在土地上的农民的世袭统治权”反映出土司权力太大,必然会威胁中央集权制度,故选C项;土司制度的实施,针对的是周边的少数民族,排除A项;长官土司有世袭统治权,行省官员不世袭,两者有本质区别,排除B项;土司制度的实施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不利于民族关系的发展,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 宋廷对于在任官员的课绩,以对德行、才能、劳效的综合检验为主要内容。“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但不易操作;对于才能的核验,宋廷要求官员申报时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在宋代,课绩与监察各为独立系统,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关系密切。宋廷对官吏的考察方式多样:有课绩定等、有廉访会问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1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对官吏的课绩和考察分别有何侧重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13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以德取人”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新发展”,根据材料一“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等信息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侧重点”,根据材料二“要求官员申报时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宋廷对官吏的考察方式多样:有课绩定等、有廉访会问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等信息分析;第二小问“价值”,结合所学知识从人才选拔、制度建设等角度回答。[答案] (1)原因:汉武帝的推行;儒生参政重视品德。新发展:注重培养官员的实际能力;增加了考试的环节。(2)侧重点:课绩侧重实绩;考察力求准确。价值:注重选贤任能;追求公平公正;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如果深入观察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整合体制,“\n大一统”的成功常常被看作历史的奇迹。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两种极端矛盾的景象,一方面是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一切号令出自京城中的皇宫,个人、地方均无独立意志,缺乏积极性;另一方面国家行政管理实际只到县衙一级,加上幅员辽阔,鞭长莫及,发展参差不齐,情况千差万别,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监控程度,总体水平却远逊于欧洲君主国。民间的社会生活,社会经济(除了赋役征收),均按当地的自然状态运行,上面无意也无力管(除非造反)。总之,统一的坚壳,内部却包含着许多松松垮垮、多元含混的板块。——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评析材料中的观点(可以反对也可以支持,也可以自立论点),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楚)(12分)[解析] 范例:根据材料“一方面是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一切号令出自京城中的皇宫,个人、地方均无独立意志,缺乏积极性”“民间的社会生活,社会经济(除了赋役征收),均按当地的自然状态运行,上面无意也无力管”可以看出,材料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是大一统的刚性和基层自治的柔性相结合的模式,即中国古代政治呈现两面性,一方面中国政府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另一方面县级以下监控程度不够。首先对这一观点表明立场,即我认为这是正确的观点。论证过程中,结合中国古代相关史实,如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可以列举汉代、宋代、元代相关史实,以证明中央集权强化。然后结合材料“幅员辽阔,鞭长莫及,发展参差不齐,情况千差万别,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监控程度”和相关史实,论证古代中国县级以下,大多数情况下并无国家财政供养的行政机关。基层社会由宗族、士绅自治,县令除了科举考试、赋税、治安等问题外,一般不插手基层事务。最后回归论题,对这种中央刚性和地方柔性的体制结构进行正反面的评价,从好的一面说,既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又赋予地方一定的活力;从坏的一方面说,对基层管控的松散,使得古代国家的财政能力、组织能力、动员能力较弱。[答案] 示例:大一统的刚性和基层自治的柔性。材料提出,中国古代政治呈现两面性,一方面中国政府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另一方面县级以下监控程度不够,我认为这是正确的观点。中国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孕育于春秋战国时期,在秦朝推广到全国,此后虽偶有反复,但大体上,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在逐渐强化,历代王朝都在不断改良郡县制,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以确保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例如:宋代抽调地方精锐部队充实禁军,削弱地方军权;以通判监视知州,分散地方行政权力;以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力量。元代更创造出行省制,巩固了中央集权。但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加上古代财政系统落后,中央无力把政府推行到县以下,因此中国古代政府权力架构表现为,县级以上各级地方政府向中央负责,实施中央集权。但县级以下,大多数情况下并无国家财政供养的行政机关。基层社会由宗族、士绅自治,县令除了科举考试、赋税、治安等问题外,一般不插手基层事务。\n这种情况,使得中国古代政治体现出大一统的刚性和基层自治的柔性。从好的一面说,既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又赋予地方一定的活力;从坏的一方面说,对基层管控的松散,使得古代国家的财政能力、组织能力、动员能力较弱。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7:27:12 页数:7
价格:¥3 大小:111.0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