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二轮专题
>
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训练课后限时集训2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含解析人民版202304061169
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训练课后限时集训2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含解析人民版202304061169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0
2
/10
剩余8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课后限时集训(二)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1.(2021·襄阳五校模拟)西汉学者贾谊在其《治安策》中宣称:“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脚趾)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身心担心无法依靠)。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其旨在告诫统治者要( )A.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B.注意防治结合,消灭传染病源C.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D.严惩官吏腐败,加强专制主义C [材料用比喻的方式论述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西汉初年由于推行郡国并行制,后来造成了王国问题,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政权,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2.(2021·三湘联盟联考)汉武帝时,由中央政府专门向富商豪民发行白金币。白金币有三种,用银、锡合铸而成,作价奇高,其中圆形龙纹币,重八两,值三千钱;方形马纹币,重六两,值五百钱;椭圆形龟纹币,重四两,值三百钱。朝廷这种做法( )A.稳定了金融秩序B.将铸币权收归了中央C.削弱了地方实力D.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C [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通过专门向富商豪民发行“作价奇高”的白金币,从而把他们的个人财富部分转移到中央政府的手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白金币只对富商豪民专门发行,范围有限,且材料未涉及当时的金融秩序,A项错误;白金币的铸造权本身就属中央,材料未涉及铸币权是从地方收归中央的,B项错误;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3.(2021·石家庄质检)唐初,皇帝诏令主要由中书省负责起草。唐玄宗以后,诏令被分为内命和外命两种。内命属于重要的中央决策,由皇帝直接指令翰林院学士起草,由禁中直接发出。外命为一般决策,仍由中书舍人起草后交门下省审查颁发。这一变化说明( )A.宦官干政加剧了政治的腐败B.君主对政务的控制加强C.儒生开始成为政治舞台主角D.三省六部体制难以为继\nB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唐玄宗之后,皇帝的诏令被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命,另一种是外命,内命是重要的中央决策,“由皇帝直接指令翰林院学士起草,由禁中直接发出”,外命是一般性的行政决策,按照惯例,“仍由中书舍人起草后交门下省审查颁发”,据此可知,在此种制度之下,皇帝对政务的控制加强,故选B项;题干中所涉及的“翰林院学士”“中书舍人”等政府官员不属于宦官系列,排除A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皇帝诏令在唐朝初年和唐玄宗以后所出现的一些变化,并没有涉及儒生开始成为政治舞台的主角,并且,在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下,皇帝才是政治舞台的主角,排除C项;外命“仍由中书舍人起草后交门下省审查颁发”,说明三省六部制仍可以继续运行,排除D项。]4.(2021·益阳调研)下面为《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它反映了( )时期宰相总人数进士出身人数其他出身及入仕途径唐朝(唐玄宗)347举荐、行伍、门荫五代4624吏职、幕僚、举荐、行伍、门荫等北宋7263资荫、摄官、特奏名、纳粟、从军、举荐等A.入仕途径日趋单一B.官吏选拔渐趋公平C.重武轻文现象明显D.士族阶层迅速崛起B [从材料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中,通过科举考试进士出身的人数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可知以考试成绩为选拔标准相对公平合理的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反映出官吏选拔渐趋公平,故选B项;从材料唐朝至宋朝其他出身及入仕途径逐渐增多可知,入仕途径日趋单一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进士出身是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得的做官资格,故从唐朝至宋朝进士出身的人数增加体现不出重武轻文现象明显,排除C项;士族阶层是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按门第选官形成的世代做官的阶层,随着隋唐科举制的发展,士族阶层逐渐衰落,排除D项。]5.汉武帝曾将关中北部的东界由黄河一线向东推进至太行山一线,将关中中部的函谷关向东迁移了三百里,从而极大地拓广了关中范围。他还将此区域内的侯国一次性迁到太行山以东地区重新安置。汉武帝的主要目的是( )A.削弱王国经济实力B.巩固关中控御全国C.逐步废除分封制度D.促进经济文化交流B [关中地区是汉朝都城所在地,是其统治的核心地区,拓广关中范围并迁徙其区域内的侯国,有利于加强对关中的统治,进而起到控御全国的作用,故选B项;材料仅提及将关中地区的侯国外迁,并未提及限制其经济发展等相关措施,无法体现削弱王国经济实力,排除A项;将关中地区的侯国外迁,引起的只是这些侯国地理位置的变化,并不能体现逐步废除分封制度,排除C项;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只是其目的之一,并非主要目的,排除D项。]\n6.(2020·广州二模)《周礼》中掌朝聘礼仪的职官称为“大行”,朝聘意在“尊君敬上”。汉景帝时,以“大行”取代“典客”(本义为掌管外来者),作为汉朝管理诸侯及归义诸夷事务机构的长官名称。汉景帝这一做法意图( )A.扩大官吏来源B.树立儒学独尊的地位C.打击豪强地主D.重塑中央与诸侯关系D [材料中汉景帝以“大行”管理诸侯及归义诸夷事务,意在加强对诸侯的控制,重塑中央与诸侯关系,故选D项;汉景帝这一做法的意图在于加强对地方诸侯的控制,与扩大官吏来源无关,排除A项;B项发生于汉武帝时期,排除;汉景帝这一做法打击的是地方诸侯,而非豪强地主,排除C项。]7.(2020·日照二模)隋文帝时改宇文泰所赐蕃姓,废除宇文氏的六官制度,恢复原来汉族姓氏、汉魏以来的传统官制和华夏礼仪。此举旨在( )A.凝聚人心促进政治统一B.笼络士人扩大统治根基C.移风易俗促进民族交融D.打击门阀防范地方割据A [隋文帝改蕃姓,废除北周六官制度,恢复汉制与华夏礼仪,这些举措的目的是构建政权合法性,形成认同,以促进政治统一,故选A项;笼络士人扩大统治根基的是选官制度,材料未涉及隋文帝时期的选官制,排除B项;恢复汉魏官制并非移风易俗的内容,排除C项;隋文帝的举措与打击门阀防范地方割据无关,D项并非根本目的,排除。]8.(2020·桂林一模)唐太宗发现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颇多龃龉扯皮之事,于是在门下省下面设政事堂,形成统一的中央行政决策机制,集体商议并处理军国事务,由是鲜有败事。这说明当时政事堂的设立( )A.扩大了封建君主的权力B.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C.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缓和了各部门之间的矛盾B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政事堂设立之前,“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颇多龃龉扯皮之事”,在政事堂设立之后,“由是鲜有败事”,说明政事堂的设立,使得中央政府各部门的行政效率得到提高,故选B项;题干主要涉及解决中央各机构部门之间的行政效率低下问题,而非扩大君主的权力,排除A项;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之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才得以解决,排除C项;唐太宗设立政事堂的出发点在于解决“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颇多龃龉扯皮之事”,即要提高行政效率问题,而不是缓和各部门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9.(2020·大庆二模)明朝初年建都南京,“去边塞六七千里,元裔时出没塞下,捕杀吏卒,以故命沿边诸王得专制国中,拥三护卫重兵”。朱棣即位后,将沿边诸王内徙,\n并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朱棣此举( )A.加速血缘宗法关系的瓦解B.消除了蒙古对明朝的威胁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使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重叠C [从“将沿边诸王内徙,并迁都北京”可知,朱棣此举既减少了地方拥有重兵的权力,又有利于加强对北方边疆的管理和控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国家对地方政策的调整,不能体现血缘宗族关系的变化和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威胁是否解除,排除A、B两项;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在江南地区,明朝都城由南京迁往北京,体现的是政治重心北移,排除D项。]10.(2020·宜宾三模)明初,设都察院专司监察百官。后来又设大理寺,与都察院、刑部合称三法司。大案由三法司会审,再奏请皇帝裁决。这一举措( )A.避免利用权力干预司法B.使皇帝的权力渐趋衰弱C.利于实现对朝政的控制D.遏制了朝廷官场的腐败C [根据“明初,设都察院专司监察百官”“大案由三法司会审,再奏请皇帝裁决”可知,皇帝通过设置三法司这一举措,实现了对司法权等朝政的控制,故选C项;裁决三法司的会审结果体现了皇帝利用权力干预司法,排除A项;“再奏请皇帝裁决”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排除B项;朝廷官场腐败的根源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举措不能真正遏制官场腐败,排除D项。]11.(2020·合肥一模)明朝设立了五军都督府,都督由皇帝亲选,官居正一品。各都督府负责某部分军队的管理、操练等事务。都督府有兵但无调遣权,兵部有调遣权但无兵,而且调兵必须有皇帝的命令方可。这反映了明朝( )A.废除了宰相制度B.君主权力的强化C.边患的日益严重D.军权的分化制衡B [统兵权与调兵权相分离,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军权被牢牢地掌控在皇帝手中,反映的是君权的强化,故选B项;材料信息并不意味着宰相制度被废除,也无关边患严重程度,排除A、C两项;军权的分化制衡只是材料的表象,君权加强才是实质,排除D项。]12.(2020·攀枝花三模)巡抚在明初为中央派出协调地方工作的官员,为临时官职,其职责为“抚循地方、考察属吏、提督军务”。洪熙宣德时,临时差官开始过渡为常驻地方的巡抚官,君主势必再派“近官”对其制衡。由此可知,明代( )A.巡抚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B.君主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nC.政府试图不断完善监察体系D.行省制度已无法继续推行B [根据“巡抚在明初为中央派出协调地方工作的官员,为临时官职”“洪熙宣德时,临时差官开始过渡为常驻地方的巡抚官,君主势必再派‘近官’对其制衡”可知,巡抚起初是中央派出协调地方的临时官员,后来变为常驻地方的巡抚官后,皇帝又要选派“近官”对其监督和制衡,这表明明代君主专制集权不断强化,故选B项;巡抚的主要职责是“抚循地方、考察属吏、提督军务”,题干主旨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排除A项;明代先后派出的巡抚和“近官”虽然能起到完善监察体系的作用,但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C项;题干与行省制度无关,排除D项。]13.(2020·惠州一模)1718年,年过六旬的康熙皇帝对人抱怨:“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惟从旁笑视,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这反映了当时( )A.中央集权加强 B.专制皇权强化C.社会矛盾尖锐 D.军机大臣懒政B [根据材料“驾车之马”“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可知,康熙帝政务极其繁忙,甚至得不到休息,说明皇帝大权独揽,无人协助决策,反映了宰相制度废除后专制皇权的强化,故选B项;中央集权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处理,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皇权,并未提及社会其他方面,无法体现社会矛盾尖锐,排除C项;军机处是雍正帝时才设立的,排除D项。]14.(2021·泉州质检)明朝地方设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行政与财政、军事和司法。清朝沿用明朝因事而立的临时性机构督抚制度,并将其改变为常设性机构,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一至三省设总督一名,为区域最高长官。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 )A.违背了中央集权制原则B.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C.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D.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D [由材料“清朝沿用明朝因事而立的临时性机构督抚制度,并将其改变为常设性机构,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一至三省设总督一名,为区域最高长官”可知,清朝把原来明朝“三司”互不统属变为固定的督抚制度,实际上集中了行政权力,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故选D项;材料举措符合中央集权制原则,排除A项;“根本上”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中央加强事权的方式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15.(2020·辽阳一模)清初,先是言官本章“是与不是必须封进听旨定夺”,阁臣不得过问。之后又以“陈奏本章,照故明例,殊觉迟误”为借口,规定:“今后部院一切疏章,\n可即速奏候旨遵行”,部分恢复了关外奏议不经票拟的传统。这表明当时内阁( )A.成为承旨办事的执行机构B.票拟权受到了严格的限制C.提高了中央机构办事效率D.使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强化B [材料“今后部院一切疏章,可即速奏候旨遵行”“部分恢复了关外奏议不经票拟的传统”表明票拟权受到严格的限制,说明清朝内阁权力遭到削弱,故选B项;A项是军机处的职能,排除;材料不能体现提高中央机构办事效率,排除C项;使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强化的是军机处的设立,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6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如果深入观察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整合体制,“大一统”的成功常常被看作历史的奇迹。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两种极端矛盾的景象,一方面是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一切号令出自京城中的皇宫,个人、地方均无独立意志,缺乏积极性;另一方面国家行政管理实际只到县衙一级,加上幅员辽阔,鞭长莫及,发展参差不齐,情况千差万别,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监控程度,总体水平却远逊于欧洲君主国。民间的社会生活,社会经济(除了赋役征收),均按当地的自然状态运行,上面无意也无力管(除非造反)。总之,统一的坚壳,内部却包含着许多松松垮垮、多元含混的板块。——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评析材料中的观点(可以反对也可以支持,也可以自立论点),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楚)(12分)[解析] 范例:根据材料“一方面是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一切号令出自京城中的皇宫,个人、地方均无独立意志,缺乏积极性”“民间的社会生活,社会经济(除了赋役征收),均按当地的自然状态运行,上面无意也无力管”可以看出,材料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是大一统的刚性和基层自治的柔性相结合的模式,即中国古代政治呈现两面性,一方面中国政府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另一方面县级以下监控程度不够。首先对这一观点表明立场,即我认为这是正确的观点。论证过程中,结合中国古代相关史实,如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可以列举汉代、宋代、元代相关史实,以证明中央集权强化。然后结合材料“幅员辽阔,鞭长莫及,发展参差不齐,情况千差万别,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监控程度”和相关史实,论证古代中国县级以下,大多数情况下并无国家财政供养的行政机关。基层社会由宗族、士绅自治,县令除了科举考试、赋税、治安等问题外,一般不插手基层事务。最后回归论题,对这种中央刚性和地方柔性的体制结构进行正反面的评价,从好的一面说,既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又赋予地方一定的活力;从坏的一方面说,对基层管控的松散,\n使得古代国家的财政能力、组织能力、动员能力较弱。[答案] 示例:大一统的刚性和基层自治的柔性。材料提出,中国古代政治呈现两面性,一方面中国政府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另一方面县级以下监控程度不够,我认为这是正确的观点。中国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孕育于春秋战国时期,在秦朝推广到全国,此后虽偶有反复,但大体上,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在逐渐强化,历代王朝都在不断改良郡县制,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以确保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例如:宋代抽调地方精锐部队充实禁军,削弱地方军权;以通判监视知州,分散地方行政权力;以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力量。元代更创造出行省制,巩固了中央集权。但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加上古代财政系统落后,中央无力把政府推行到县以下,因此中国古代政府权力架构表现为,县级以上各级地方政府向中央负责,实施中央集权。但县级以下,大多数情况下并无国家财政供养的行政机关。基层社会由宗族、士绅自治,县令除了科举考试、赋税、治安等问题外,一般不插手基层事务。这种情况,使得中国古代政治体现出大一统的刚性和基层自治的柔性。从好的一面说,既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又赋予地方一定的活力;从坏的一方面说,对基层管控的松散,使得古代国家的财政能力、组织能力、动员能力较弱。17.(2021·常熟阶段抽测)国家治理与制度设计、治国理念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武帝在以往高祖、文、景治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实施了“兴造功业”的基本政策。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划分全国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部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建立太学,把儒家学说作为基本课程。——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等材料二 纵观一部唐律,可谓“一准乎礼”。唐初修定律法时,唐太宗曾言明“失礼之禁,著在刑书”。《唐律疏议》在第一篇名例律中开宗名义地指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唐律中要求维护“孝”的伦理的相关律文有数十条之多。开元二十年颁行的《大唐开元礼》分吉、宾、嘉、军、凶五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唐律疏议》中的“十恶”中,除谋叛外,其余罪名皆出自礼。如其中的“不睦”罪的来由即是引用《礼记》的经句来作说明。——摘编自《中国法制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兴造功业”的基本政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8分)(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统治者怎样的治理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加以阐释。(8分)\n[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得出实行察举制、“推恩令”和刺史制度;根据材料一“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得出实行盐铁官营;根据材料一“立太学,把儒家学说作为基本课程”得出设立太学。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和促进教育发展等方面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得出反映了唐朝统治者礼法结合的统治思想。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内容得出,唐朝颁布《唐律疏议》,把儒家伦理法制化,以礼入法,儒家思想在中华法系中得到充分体现;礼法结合的治国理念,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为后世国家治理提供借鉴。[答案] (1)政策:政治上推行察举制;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教育上设立太学;经济上盐铁官营。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教育的发展。(2)治理思想:礼法结合。阐释:唐朝国力强盛,颁布了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较完备的封建法典;唐朝统治者把儒家伦理法制化,以礼入法,儒家思想在中华法系中得到充分体现;礼法结合的治国理念,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为后世国家治理提供借鉴。18.(2021·百师联盟新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经过唐末五代的武人政治,宋太祖不愿再见军队夺取政权的威胁。宋代的政治权力,即倚仗儒生士大夫所撑持的一个庞大的文官系统……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宋代科举取士,儒生基本上是经由竞争,以经典知识与文字表达能力,进入文官系统。宋代名臣,如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两宋(宋郊、宋祁)、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都没有显赫家世,凭着文采与知识,在士大夫中脱颖而出。宋代优遇士大夫,胜于前后列朝。据说,宋太祖留下祖训,不得诛戮士大夫。核对历史,宋代党争虽烈,失势的官员至多降职贬逐,却没有杀身之祸,甚至身陷罗网也属罕见。宋代知识阶层的地位提高,未必只是由于政权对文人儒生的尊崇,其实还在于这一阶层人口众多,形成相当广大的社会基盘。……大概由于教育较为普及、知识传布较为方便之故。宋代知识阶层的社会地位,也较过去更为重要。读书人往往是以个人的身份,在小区拥有发言权,受乡里尊重。——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的表现,并简要分析其历史影响。(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说明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的主要原因。(7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倚仗儒生士大夫所撑持的一个庞大的文官系统”可知文官支撑起了行政官僚系统;根据材料“宋代科举取士,儒生基本上是经由竞争,\n以经典知识与文字表达能力,进入文官系统”“宋代名臣……凭着文采与知识,在士大夫中脱颖而出”可知宋代名臣出于科举考试;根据材料“宋代优遇士大夫,胜于前后列朝。据说,宋太祖留下祖训,不得诛戮士大夫。核对历史,宋代党争虽烈,失势的官员至多降职贬逐,却没有杀身之祸,甚至身陷罗网也属罕见”可知宋代优待知识阶层,失势文官无杀身之祸;根据材料“宋代知识阶层的社会地位,也较过去更为重要。读书人往往是以个人的身份,在小区拥有发言权,受乡里尊重”可知知识分子社会地位高,受到乡里尊重;根据所学宋代科举繁荣,书院、私塾兴盛可知知识分子在教育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第二小问,结合第一小问,从官僚政治、科举制度、社会文化、思想教育等方面进行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经过唐末五代的武人政治,宋太祖不愿再见军队夺取政权的威胁”并结合历史传统、宋太祖个人因素、时代背景从经济基础、文化教育、科技发展等方面考虑。[答案] (1)表现:行政官僚系统由文官组成;失势文官没有杀身之祸;朝廷名臣大多出自科举;社会地位较高且受到民间尊重;读书人是社会教化的主要承载者。影响:促进儒家思想在民间的传播;为理学形成提供浓厚的文化氛围;强化“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风气;古代中国读书人社会地位较高的传统形成。(2)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重用文人治国;宋太祖的个人因素;农、工、商业较为发达,为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教育较为普及,知识分子社会基础雄厚;印刷术先进,有利于文化知识的传播。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谈者好以专制政体为中国政治诟病,不知中国自秦以来,立国规模,广土众民,乃非一姓一家之力所能专制。入仕得官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吾人反治国史,见中国有君主,无立宪,以谓是必“君主专制”。何以必削足适履,谓人类历史演变,万逃不出西洋学者此等分类之外?然则中国社会,自秦以下,其进步何在?曰:亦在于经济地域之逐渐扩大,文化传播之逐次普及与夫政治机会之逐渐平等而已。——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针对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提出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不能照抄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12分)[解析] 材料从不同角度肯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首先,要求学生针对材料中的任意具体观点或整体观点进行赞成、质疑或修改,提出明确的见解,但不能照抄材料中的观点。其次,根据观点提供的思路,运用具体的史实,举例阐述。注意做到史论结合,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最后,对具体阐述进行总结,不能脱离观点,要有一定的概括和深化。[答案] 示例一:见解:明清时期,皇帝独揽决策权,中央牢牢控制地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强化。\n理由:吸收元末权臣专横的教训,明太祖废宰相,直接统辖六部;明成祖设内阁作为咨询顾问机构;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皇帝大权独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元代实行行省制度,打破自然界限,以北制南,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清代实行督抚制,行政、军政长官相互监督制衡,并辅以密折制度,中央权力更为集中。尽管中国古代并非贵族政治而是官僚政治,但君臣之间实质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这在明清时期尤为突出,是典型的君主专制政体。示例二:见解:战国以来,中国逐渐走向官僚政治,权力并非为王室贵族所垄断。理由: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任免,而非由贵族世袭。商鞅变法确立二十等军功爵制,打破贵族世卿世禄制;隋唐以来,科举制不断发展完备,愈发公平公正,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使平民中的知识分子得以进入统治集团,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缓和阶级矛盾。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君主的确有很大的权力,但选官制度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改变命运的“上升通道”,君主与文人官僚体系“共治天下”的局面也是不争的事实。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2人民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专题一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带解析)
2023届人民版高考历史一轮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规范练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Word版带解析)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第2课时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1
统考版202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解析新人教版20230310148
2023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含解析人民版202302251201
2023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含解析人民版202302251190
202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含解析人民版202303181173
202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含解析人民版202303181162
202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一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
202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20230233184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二轮专题
发布时间:2022-08-25 22:29:34
页数:10
价格:¥3
大小:112.5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