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类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4

2/74

剩余7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类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定国诗集叙(宋)苏轼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性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于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又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②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注】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乌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②眊眊(mào):昏乱,糊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恨期人之浅也                              期:看待。B.畏其敏                                           畏:担忧。C.经月不至江上                                 经月:整月。D.饮酒不衰                                        衰:减退。第74页共74页\n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余观之                                           苟以天下之大B.又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乘月而归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D.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                       作《师说》以贻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继承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统。B.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C.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如他的贬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对比,“我”对他的揣测与其宽阔胸怀对比。D.本文先议后叙,叙事中夹有描写,议论时饱含情感,从而避免了叙事冗沓、说理枯燥之弊;辞简义丰,文气流转,文情酣畅。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于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2)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西王母图序归有光新安鲍良珊客于吴,将归寿其母,作西王母之图,而谒予问瑶池之事。第74页共74页\n予观《山海经》《汲冢竹书》《穆天子传》,称西王母之事,信奇矣。秦始皇东游海上,礼祀名山大川及八神,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传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然终身不得至,但望之如云而已。汉武帝诸方士言神仙若将可得,欣然庶几遇之。穆王身极西土,至昆仑之丘,以观舂山之瑶,乃秦皇汉武之所不能得者,宜其乐之忘归。造父何用盗骊、骅骝、骤耳之驷,驰归以求区区之徐偃王,穆王岂非所谓耄耶?《列子》曰:“穆王觞瑶池,骤乃观日之所入,一日行万里。王乃叹曰:‘呜呼!予一人不足于德而谐于乐,后世其追数吾过乎!’”穆王盖有悔心矣。然又曰:“穆王几神人哉!能穷当世之乐,犹百年乃殂,后世以为登遐焉。”《传》云天子西征宿于黄鼠之山至于西王母之邦执圭璧献锦组西王母再拜受之。觞瑶池之上,遂驱升于旸山。乃纪其迹于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山海经》曰:玉山,西王母山也,在流沙之西。而博望侯使大夏,穷河源,不睹所谓昆仑者,此殆如武陵桃源,近在人世而迷者也。《武帝内传》云:帝斋承华殿中,有青鸟从东万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顷之,西王母乘紫云辇,驾五色龙上殿,自设精馔,以盘盛桃,帝食之甘美。夫武帝见西王母于甘泉、柏梁、蜚廉、桂馆间,视穆王之车辙马迹周行天下,不又逸耶?岂公孙卿所谓“事如迁诞,积以岁年乃可致”耶?然史云“候伺神人,入海求蓬莱,终无有验”,则又何也?史又云“时去时来,其风肃然”,岂神灵怪异,有无之间固难言也?庄生有言: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子其归而求之,西王母其在子之黄山之间耶?今天子治明庭,修黄帝之道,西王母方遍现中土,人人见之。穆满、秦、汉之事,其不足道矣!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称西王母之事                 称:称赞B.穆王岂非所谓耄耶             耄:昏乱C.眉曰西王母之山               眉:题额D.不又逸耶                    逸:闲适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但望之如云而已               此亡秦之续耳第74页共74页\nB.犹百年乃殂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乃纪其迹于石而树之槐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D.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            蟹六跪而二螯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陈述鲍良珊因将为母祝寿画了一张西王母图像,并特意拜访我问询瑶池之事,交代作者作西王母图序的起因。B.作者将武帝在宫殿见西王母与周穆王驾车见西王母类比,感叹神仙出入变幻莫测,告诫鲍良珊只需“归而求之”即可。C.文章文笔朴素简洁,引经据典基础上,连发奇问,使传说自相矛盾,世间是否存在神仙本就难言,从而点明求仙之妄。D.文章末尾叙说穆王、秦、汉求仙之事,相较于当世统治者大治明廷而不足道的事实,对当今统治者惑于成仙予以讽喻。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传》云天子西征宿于黄鼠之山至于西王母之邦执圭璧献锦组西王母再拜受之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王乃叹曰:“鸣呼!予一人不足于德而谐于乐,后世其追数吾过乎!”(2)而博望侯使大夏,穷河源,不睹所谓昆仑者,此殆如武陵桃源,近在人世而迷者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狱中与诸甥侄书[南朝·宋]范晔①吾狂衅覆灭,岂复可言,汝等皆当以罪人弃之。然平生行已任怀,犹应可寻。至于能不,意中所解,汝等或不悉知。吾少懒学问,晚成人,年三十许政始有尚耳。自尔以来,转为心化,推老将至者,亦当未已也。往往有微解,言乃不能自尽。为性不寻注书,心气恶,小苦思便愤闷,口机又不调利,以此无谈功。至于所通解处,皆自得之于胸怀耳。第74页共74页\n文章转进,但才少思难,所以每于操笔,其所成篇,殆无全称者。常耻作文士文患其事尽于形情急于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虽时有能者大较多不免此累,政可类工巧图绩②,竟无得也。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此中情性旨趣,千条百品,屈曲有成理。自谓颇识其数,尝为人言,多不能赏,意或异故也。性别宫商,识清浊,斯自然也。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纵有会此者,不必从根本中来。言之皆有实证,非为空谈。年少中谢庄③最有其分,手笔差易,文不拘韵故也。吾思乃无定方,特能济难适轻重。所稟之分,犹当未尽,但多公家之言,少于事外远致④,以此为恨,亦由无意于文名故也。本未关史书,政恒觉其不可解耳。既造《后汉》,转得统绪。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班氏⑤最有高名,既任情无例,不可甲乙辨,后赞⑥于理近无所得,唯志可推耳。博赡不可及之,整理未必愧也。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故约其词句。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减《过秦》篇。尝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欲遍作诸志,《前汉》所有者悉令备。虽事不必多,且使见文得尽;又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意复未果。赞自是吾文之杰思,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同含异体,乃自不知所以称之。此书行,故应有赏音者。纪传例为举其大略耳,诸细意甚多。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恐世人不能尽之,多贵古贱今,所以称情狂言耳。吾于音乐,听功不及自挥,但所精非雅声为可恨。然至于一绝处,亦复何异邪!其中体趣,言之不尽。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虽少许处,而旨态无极。亦尝以授人,士庶中未有一豪似者。此永不传矣!吾书虽小小有意,笔势不快。余竟不成就。每愧此名。(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宋书》)【注】:①范晔:《后汉书》作者。②工巧图绩:工巧,技艺精妙的工匠:图绩,绘制彩色花纹的图像。③谢庄:宋骈文家。④事外远致:除“公家之言”以外的纯文学文字。⑤班氏:指班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著有《汉书》。⑥赞:作史者对人物、事件的评论。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往有微解       微解:微小的见解B.口机又不调利       口机:口才第74页共74页\nC.吾思乃无定方       方:标准D.以此为恨       恨:遗憾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尝为人言       为击破沛公军C.自古体大而思精       蟹六跪而二螯D.亦尝以授人       洎牧以谗诛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范晔在狱中写给甥侄的一封信,也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因为是书信,故全文侃侃而谈,平易近人,读起来真切感人。B.在信中,范晔说自己三十岁左右才开始树立志向,是一个晚熟的人。他天性不喜欢钻研书本,口才木讷,因此无法凭借口舌言语获取功名利禄。C.范晔认为班固按自己的想法著史,其赞文于义理近乎无所取,只有志值得推崇;而自己所著的《后汉书》在史料的处理、编纂体例的创新方面,不一定比班固逊色。D.本文关于文学特点、宫商声律以及文笔之分的论述,有自己的创见,且态度始终谦逊有礼,在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常 耻 作 文 士 文 患 其 事 尽 于 形 情 急 于 藻 义 牵 其 旨 韵 移 其 意虽 时 有 能 者 大 较 多 不 免 此 累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文章转进,但才少思难,所以每于操笔,其所成篇,殆无全称者。(2)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纵有会此者,不必从根本中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徙戎论第74页共74页\n(西晋)江统夫夷蛮戎狄,谓之四夷,九服之制,地在要荒。《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以其言语不通,贽币不同,法俗诡异,种类乖殊;或居绝域之外,山河之表,崎岖川谷阻险之地,与中国壤断土隔,不相侵涉,赋役不及,正朔不加,故曰“天子有道,守在四夷”。禹平九土,而西戎即叙。其性气贪婪,凶悍不仁,四夷之中,戎狄为甚。弱则畏服,强则侵叛。虽有贤圣之世,大德之君,咸未能以通化率导,而以恩德柔怀也。当其强也,以殷之高宗而惫于鬼方,有周文王而忠昆夷、猃狁,高祖困于白登,孝文军于霸上。及其弱也,周公来九译之贡,中宗纳单于之朝,以元成之微,而犹四夷宾服。此其已然之效也。故匈奴求守边塞,而侯应陈其不可,单于屈膝未央,左右议以不臣。是以有道之君牧夷张也,惟以待之有备御之有常虽指颡执赞而边城不弛固守为寇贼强暴而兵甲不加远征期令境内获安疆埸不侵而已。及至周宝失统,诸侯专征,以大兼小,转相残灭,封疆不固,两利害异心。戎狄乘间,得入中国。或招诱安抚,以为己用。故申、缯之祸,颠覆宗周;襄公要秦,遽兴姜戎。夫关中土沃物丰,厥田上上,加以泾、渭之流溉其舄卤,郑国、白渠灌浸相通,黍稷之饶,亩号一钟,百姓谣咏其殷实,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而因其衰弊,迁之畿服,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至于藩育众盛,则坐生其心。以贪悍之性,挟愤怒之情,候隙乘便,辄为横逆。而居封域之内,无障塞之隔,掩不备之人,收散野之积,故能为祸滋扰,暴害不测。此必然之势,已验之事也。当今之宜,宜及兵威方盛,众事未罢,徙冯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内诸羌,著先零、罕并、析支之地;徙扶风、始平、京兆之氐,出还陇右,著阴平、武都之界。廩其道路之粮,令足自致,各附本种,反其旧土,使属国、抚夷就安集之。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即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是以充国、子明能以数万之众制群羌之命,有征无战,全军独克,虽有谋谟深计,庙胜远图,岂不以华夷异处,戎夏区别,要塞易守之故,得成其功也哉!(选自《晋书·江统传》,有删改)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俗诡异,种类乖殊                 乖:违背,不协调第74页共74页\nB.或居绝域之外,山河之表             绝:偏远的C.以元成之微,而犹四夷宾服            微:细微D.襄公要秦,遽兴姜戎                 兴:崛起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与中国壤断土隔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B.而犹四夷宾服               自其变者而观之C.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吾其还也D.而因其衰弊                 因招樊哙出1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四夷各族贪婪凶悍,难以管辖。当他们势力弱的时候,就对中国敬畏臣服,一旦势力变强,就有可能行背叛侵扰之事,要多加防范。B.历史上当周朝衰弱,诸侯互斗时,周边各族就趁机渗入中原。加上有的诸侯国也想招抚它们为己用,内外勾结,从而促成了羌戎各族的骤然崛起。C.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关中地区是历代帝王建都之处,在首都周围的“京畿”地区,各夷族崛起后都主动住到了这儿,与汉人夹杂相处,已成朝廷心腹大患。D.作者建议朝廷趁现在兵威正盛之时,迁徙诸羌、氐族等到更偏远之地,朝廷供应他们迁徙途中的粮食。从此之后胡人和汉人不再杂居,各得其所。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惟以待之有备御之有常虽稽颡执贽而边城不弛固守为寇贼强暴而兵甲不加远征期令境内获安疆埸不侵而已。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故匈奴求守边塞,而侯应陈其不可,单于屈膝未央,左右议以不臣。(2)掩不备之人,收散野之积,故能为祸滋扰,暴害不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第74页共74页\n刑赏忠厚之至论【宋】苏辙古之君子立于天下,非有求胜于斯民也。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而唯恐民之入于其中以不能自出也;为赏以待天下之贤才,而唯恐天下之无贤而其赏之无以加之也。盖以君子先天下,而后有不得已焉。夫不得已者,非吾君子之所志也,民自为而召之也。故罪疑者从轻,功疑者从重,皆顺天下之所欲从。且夫以君临民,其强弱之势、上下之分,非待夫与之争寻常之是非而后能胜之矣。故宁委之于利,使之取其优,而吾无求胜焉。夫惟天下之罪恶暴著而不可掩,别白而不可解,不得已而用其刑。朝廷之无功,乡党之无义,不得已而爱其赏。如此,然后知吾之用刑,而非吾之好杀人也;知吾之不赏,而非吾之不欲富贵人也。使夫其罪可以推而纳之于刑,其迹可以引而置之于无罪;其功与之而至于可赏,排之而至于不可赏。若是二者而不以与民,则天下将有以议我矣。使天下而皆知其可刑与不可赏也,则吾犹可以自解。使天下而知其可以无刑、可以有赏之说,则将以我为忍人,而爱夫爵禄也。圣人不然,以为天下之人,不幸而有罪,可以刑、可以无刑,刑之,而伤于仁;幸而有功,可以赏、可以无赏,无赏,而害于信。与其不屈吾法,孰若使民全其肌肤、保其首领,而无憾于其上;与其名器之不僭,孰若使民乐得为善之利而无望望不足之意。呜呼!知其有可以与之之道而不与,是亦志于残民而已矣。且彼君子之与之也,岂徒曰与之而已也,与之而遂因以劝之焉耳。故舍有罪而从无罪者,是以耻劝之也;去轻赏而就重赏者,是以义劝之也。盖欲其思而得之也。故夫尧舜、三代之盛,舍此而忠厚之化,亦无以见于民矣。(选自《苏辙集》)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自为而召之也                       召:招致B.故宁委之于利                           委:交付C.而无憾于其上                           憾:遗憾D.与之而遂因以劝之焉耳             劝:勉励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第74页共74页\nB.然后知吾之用刑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C.若是二者而不以与民                    求人可使报秦者D.盖欲其思而得之也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说理为主;始终围绕刑赏忠厚,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照,层层递进,通顺畅达,体现了作者“汪洋澹泊”的文风。B.作者认为,要以忠厚仁爱为本,如果只把刑赏作为手段,就起不到劝善惩恶的作用,这反映了作者儒家仁政治国的思想。C.文章指出,从君与民的关系上看,君强民弱,君上民下,君不应用权力压制百姓,而应让百姓得到更多好处,顺应百姓愿望。D.作者认为,圣人对罪恶不可掩盖或解脱的人,对在朝廷无功劳、在家乡不讲信义的人,进行刑赏,其他情况要舍有罪从无罪。2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若夫当时赏罚之所不能及则又为之明言其状而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已呜呼贤人君子之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选自苏辙《史官助赏罚论》2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则将以我为忍人,而爱夫爵禄也。(2)知其有可以与之之道而不与,是亦志于残民而已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送王汝康会试序【明】归有光吴为人材渊薮,文字之盛,甲于天下。其人耻为他业,自髫龀以上,皆能诵习。举子应主司之试,居庠校中,有白首不自已者。江以南,其俗尽然。每岁大比,棘围①之外林立。京兆裁以解额,中者百三十五人耳。故虽方州大邑,止三四数。至或连岁无举者,有司以为耻。若吾王子之家,乃第74页共74页\n岁占其一人。往年,汝钦进士,光州大夫伯仲,相继震耀于闾里,其疏属不论也。斯亦奇矣。初,予与王子居留都下,宾朋环坐,王子每论及试事辄言文而不言命以为是举若探诸囊中予颇怪讶其言既而服其决也吾知其进于礼部亦若是焉耳。抑吾闻之:君子不颂人以已然,而誉人以所当得。请言服官之道,可乎?夫道之用散于天下,人与己而已。人不知己,不足以行志;己不知人,不足以及物。瘠②人以通者,其失则流;固己以私者,其失则傲。故君子有忠恕之术,所以一人己,广德意,事上泽下,而达其仁于天下也。自科举之学兴,而学与仕为二事。故以得第为士之终,而以服官为学之始。士无贤不肖,由科目而进者,终其身可以无营,而显荣可立望。士亦曰吾事毕矣。故曰士之终。占毕③之事,不可以莅官也;偶俪之词,不可以临民也。士之仕也,犹始入学也。故曰学之始。夫是以不得于预养,而仓卒从其质之所近。其柔者逊懦而不立,而刚者又好愎而自用;佞者污浊以自谋,而直者矫激而忘物;宽者废驰而自纵,而严者凌谇尽察而无所容。如是而曰古今之变,道之难行,夫岂其然乎?君子之仕,以任事必观其势,以达志,必尽其情,以振法,必归于厚。其刚也似柔,其直也近佞,其严也以为宽也。若是所谓忠恕之术,推而行之,无古今也。夫诵《诗》三百而可以授之政者,非徒以博物洽闻之故也。盖涵濡于《三百篇》中,而其气味与之相入,则和平之情见,而慈祥恺悌之政流矣。唐、虞④知人之目,教胄之方,思欲得而用之,皆取于是也。是以其气长而其量宏,畀之以富贵,而吾亦有以受之矣。富贵之于人,其不至不能强,其至不能拒,故有以受之。吾见若百川之注大海而不盈也。王子与予有姻娅之亲,予故不觉其言之复云。(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注】①棘围,指科举时代的考场。②瘠:损害,损削。③占毕:吟咏,诵读。④唐、虞,即尧,舜。2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兆裁以解额       裁:削减,裁减B.夫道之用散于天下       散:散佚,散失C.而直者矫激而忘物       矫:奇异偏激,违逆常情D.非徒以博物洽闻之故也       洽:广博,增广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第74页共74页\nA.乃岁占其一人       今君乃亡赵走燕B.而誉人以所当得       不赂者以赂者丧C.而刚者又好愎而自用       朝济而夕设版焉D.予故不觉其言之复云       未有知其修者2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记述了吴地浓厚的习文风俗和王汝康家族优良的考学传统,既表达对王子参加会试的信心,也为下文进一步论述服官之道作铺垫。B.时人认为考中科举是读书的终点,而做官是学习的开端;做官得不到预先培养,容易受制官员本性,因而常会出现正道难以推行的局面。C.作者将“柔者”和“刚者”、“佞者”和“直者”、“宽者”和“严者”的为政风格作比较,鲜明地突出了“学”“仕”分离的吏治弊病。D.作者以“百川之注大海”为喻,形象表达人要气量宽宏,不要强求富贵,但若富贵降临亦可谦逊接受的观点,通俗易懂,具有较强说服力。2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王子每论及试事辄言文而不言命以为是举若探诸囊中予颇怪讶其言既而服其决也吾知其进于礼部亦若是焉耳3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一人己广德意,事上泽下,而达其仁于天下也。(2)盖涵濡于三百篇中,而其气味与之相入,则和平之情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礼》论苏洵夫人之情,安于其所常为,无故而变其俗,则其势必不从。圣人之始作礼也,不因其势之可以危亡困辱之者以厌服其心,而徒欲使之轻去其旧,而乐就吾法。不能也,故无故而使之事君,无故而使之事父,无故而使之事兄。彼其初,非如今之人知君父兄之不事则不可也,而遂翻然以从我者,吾以耻厌服其心也。第74页共74页\n彼为吾君,彼为吾父,彼为吾兄,圣人曰:“彼为吾君父兄,何以异于我?”于是坐其君与其父以及其兄,而己立于其旁,且俯首屈膝于其前以为礼,而谓之拜。率天下之人而使之拜其君父兄。夫无故而使之拜其君,无故而使之拜其父,无故而使之拜其兄,则天下之人将嗤笑,以为迂怪而不从。而君父兄又不可以不得其臣子弟之拜,而徒为其君父兄。于是圣人者又有术焉,以厌服其心,而使之肯拜其君父兄。然则圣人者果何术也?耻之而已。古之圣人,将欲以礼治天下之民,故先自治其身,使天下皆信言,曰:“此人也,其言如是,是必不可不如是也。”故圣人曰:“天下有不拜其君父兄者,吾不与之齿。”而天下之人亦曰:“彼将不与我齿也!”于是相率以拜其君父兄,以求齿于圣人。虽然,彼圣人者,必欲天下之拜其君父兄,何也?其微权也。彼为吾君,彼为吾父,彼为吾兄,圣人之拜不用于世,吾与之皆坐于此,皆立于此,比肩而行于此,无以异也。吾一旦而怒,奋手举梃而搏逐之可也。何则?彼其心常以为吾侪也,不见其异于吾也。圣人知人之安于逸而苦于劳故使贵者逸而贱者劳且又知坐之为逸而立且拜者之为劳也故举其君父兄坐之于上而使之立且拜于下。明日彼将有怒作于心者,徐而自思之,必曰:“此吾向之所坐而拜之,且立于其下者也。圣人固使之逸而使我劳,是贱于彼也。奋手举梃以搏逐之,吾心不安焉。”刻木而为人,朝夕而拜之,他日析之以为薪,而犹且忌之。彼其始木焉,已拜之犹且不敢以为薪。故圣人以其微权而使天下尊其君父兄。而权者又不可以告人,故先之以耻。呜呼!其事如此,然后君父兄得以安其尊而至于今。今之匹夫匹妇,莫不知拜其君父兄,乃曰:“拜起坐立,礼之末也。”不知圣人其始之教民拜起坐立,如此之劳也。此圣人之所虑,而作《易》以神其教也。(选自《嘉佑集卷六》,有改动)3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厌服其心   厌:厌烦B.翻然以从我者张人族   翻:“幡”,迅速C.自治其身   治:修养D.吾不与之齿   齿:同列3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第74页共74页\nA.①不因其势之可以危亡困辱之者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B.①是必不可不如是也   ②辘辘远听,宫车过也C.①徐而自思之   ②归而求治国之策D.①此圣人之所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从“情”入手,认为人们是不会无缘无故改变自己的行为,一定是在某种原因促使下才会改变。B.从历史上看,圣人之所以能够让人们心甘情愿地听从教导、规训,是利用了人们的羞耻这个最好的方法。C.与荀子认为“礼”是用来修养品性相同的是,苏洵也是从人性出发,强调“礼”的人性教化功能。D.本文说理委婉曲折,运用了对比、排比等手法,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说理艺术与说理气势。3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圣人知人之安于逸而苦于劳故使贵者逸而贱者劳且又知坐之为逸而立且拜者之为劳也故举其君父兄坐之于上而使之立且拜于下。3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何则?彼其心常以为吾侪也,不见其异于吾也。(2)圣人固使之逸而使我劳,是贱于彼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岛人传[明]茅坤海上有两渔人者,故浮筏渔海上。一日,飘风至,筏亡维,流数日夜,不知所之。已而,沿潮入他岛中。岛外多萧苇、槿艾、篁萝,蓊翳蒙复不可入;而两渔人者亦迷其处又疑多蛇虺含沙之孽而不敢复求入也顷之中忽闻呼啸声疑人然遂相挽缘崖而上。岛上人望见,稍稍第74页共74页\n来。漆面椎髻,裸而群,故无所为缯帛、带舄、冠裳、冶化之俗,并编棕、栗、桐、棫及他所不名树叶以为衣。众睹两渔人所衣缯帛衣,前曳裾,视之若眩异状。而两渔人者大惊,前欲为礼谒,众竟不为礼谒,而特人人手捃而鼻嗅者再。携两渔人入盘谷中,穴土而处,牡牝鹿豕相杂,龂龂如也,亦无火饪之食。黄发者偶而箕踞前坐,少者、壮者出而采拾诸果实以献。因遍过他穴,亦如之,如是者累日无间,左右为两渔人甚欢。而两渔人者初不辨音声,欲画地为字,以通旨意,众又顾笑,殊无解者,两渔人竟亦欢遇之,犹哑者之设宾主也。久之,两渔人辞去,复治筏沿潮而出。既返至海上,而无复能指示岛处矣。归安茅坤抱策游缙绅大夫者十年矣,性故朴野澹荡,与人无论亲疏所故,油油然,若生平交。亦未尝背指人过。以是深有感于所闻岛上人之事,颇与己同旨,愿弃去人间,从之游。而恨两渔人者已忘其津处,不能从。乃述而赞之曰:“予闻近海多犀象、翡翠、玳瑁、珠玑、赢蛤之利,人多入海求之,至相攫猎,虽死不悔。而岛上人若无心志耳目口鼻之欲然,何哉?岂非其波泽为国,声教不通之幸与?昔陶处士自赞其道以为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呜呼!若岛人者,近之矣,近之矣!”(选自《茅鹿门先生文集》,有删改)3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岛上人望见,稍稍来                 渐渐B.亦无火饪之食                           用火烹饪C.性故朴野澹荡                           淡泊闲适D.恨两渔人者已忘其津处             后悔3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知所之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B.采拾诸果实以献                  请以秦王之咸阳为赵王寿C.复治筏沿潮而出                  顺流而东也D.乃述而赞之曰                      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3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渔人一日在海上捕鱼,因迷失了方向而突遇暴风,渔筏漂流数日后,随潮水漂至一岛前。此岛四周为茂密的草树环绕,看来无路可入。第74页共74页\nB.岛上人的生活十分原始,他们没有穿衣结带、修饰容貌的习惯,也没有行礼拜见的习俗,呈现出一种不同于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C.本文描写了岛上人于山间谷地中掘土为穴而居,和谐安乐的场景,他们如生活在古圣贤治下的人民一样,安居恬淡。D.当世的人们争名夺利,死而不悔;作者自己质朴坦荡,与岛上人旨趣一致。但在现实生活中,作者无法找到这样的岛。3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而两渔人者亦迷其处又疑多蛇虺含沙之孽而不敢复求入也顷之中忽闻呼啸声疑人然遂相挽缘崖而上4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欲画地为字,以通旨意,众又顾笑,殊无解者。(2)而岛上人若无心志耳目口鼻之欲然,何哉?岂非其波泽为国,声教不通之幸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示弟立志说王阳明予弟守文来学,告之以立志。守文因请次第其语,使得时时观省;且请浅近其辞,则易于通晓也。因书以与之。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故程子曰:“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人苟诚有求为圣人之志,则必思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安在。非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私欤?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我之欲为圣人,亦惟在于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耳。欲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必去人欲而存天理。务去人欲而存天理,则必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则必正诸先觉,考诸古训,而凡所谓学问之功者,然后可得而讲。夫所谓正诸先觉者,既以其人为先觉而师之矣,则当专心致志,惟先觉之为听。言有不合,不得弃置,必从而思之;思之不得,又从而辨之,务求了释,不敢辄生疑惑。故《记》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言之而听之不审,犹不听也;听之而思之不慎,犹不思也。是则虽曰师之,犹不师也。第74页共74页\n夫所谓考诸古训者,圣贤垂训,莫非教人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若《五经》《四书》是已。吾惟欲去吾之人欲存吾之天理而不得其方是以求之于此则其展卷之际真如饥者之于食求饱而已;病者之于药,求愈而已;暗者之于灯,求照而已;跛者之于杖,求行而已。曾有徒事记诵讲说,以资口耳之弊哉?夫立志亦不易矣。孔子,圣人也,犹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立者,志立也。志岂可易而视哉!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正目而视之,无他见也;倾耳而听之,无他闻也。如猫捕鼠,如鸡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而不复知有其他,然后此志常立,神气精明,义理昭著。一有私欲,即便知觉,自然容住不得矣。自古圣贤,因时立教,虽若不同,其用功大指无或少异。《书》谓“惟精惟一”,《易》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孔子谓博文约礼,曾子谓“忠恕”,子思谓“尊德性而道问学”孟子谓集义养气,“求其放心”,虽若人自为说,有不可强同者,而求其要领归宿,合若符契。何者?夫道一而已。道同则心同,心同则学同。其卒不同者,皆邪说也。后世大患,尤在无志,故今以立志为说。中间字字句句,莫非立志。盖终身问学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若以是说而合精一,则字字句句皆精一之功;以是说而合敬义,则字字句句皆敬义之功。其诸“格致”“博约”“忠恕”等说,无不吻合。但能实心体之,然后信予言之非妄也。(选自《传习录》,有删节)4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必正诸先觉                       先觉:觉悟早的人B.以资口耳之弊哉                    资:帮助C.其卒不同者                       卒:最终D.后世大患                         患:忧虑4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夫学莫先于立志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B.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第74页共74页\nC.惟先觉之为听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D.正目而视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4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写作缘由是作者应弟弟之请求,把关于立志的道理写出来。本文语言浅近,易于通晓,说理之中包含有谆谆劝诫之意,辞意恳切。B.作者直接点明立志的重要性后,从反面说明不立志的危害,再用程子的观点加以证明然后层层推进,得出“去人欲”“存天理”的方法,即学习研究古圣先贤的教导。C.作者认为立志贯穿求学始终,人一旦立了志便会有了根本,便会心凝神聚,神清气明,如此这样,也正合乎古人所谓“惟精惟一”“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的奥妙与精髓。D.全文紧紧围绕着“立志”二字,层次清晰,引经据典,正反结合,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寓理于情,运用一系列比喻来说理,文采斐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4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吾惟欲去吾之人欲存吾之天理而不得其方是以求之于此则其展卷之际真如饥者之于食求饱而已4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人苟诚有求为圣人之志,则必思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安在。(2)而求其要领归宿,合若符契。何者?夫道一而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论荣王符所谓贤人君子者,非必高位厚禄、富贵荣华之谓也,此则君子之所宜有,而非其所以为君子者也。所谓小人者,非必贫贱冻馁、辱恶厄穷之谓也,此则小人之所宜处,而非其所以为小人者也。奚以明之哉?夫桀、纣者,夏、殷之君王也,崇侯、恶来,天子之三公也,而犹不免于小人者,以其心行恶也。伯夷、叔齐,饿夫也,傅说胥靡①,而井伯虞虏也,然世犹以为君子者,以为志节美也。第74页共74页\n故论士苟定于志行,勿以遭命,则虽有天下不足以为重,无所用不足以为轻,处隶圉不足以为耻,抚四海不足以为荣。况乎其未能相县若此者哉?故曰:宠位不足以尊我,而卑贱不足以卑己。夫令誉从我兴,而二命②自天降之。诗云:“天实为之,谓之何哉!”故君子未必富贵,小人未必贫贱,或潜龙未用,或亢龙在天,从古以然。今观俗士之论也,以族举德,以位命贤,兹可谓得论之一体矣。尧,圣父也,而丹凶傲;舜,圣子也,而叟顽恶;叔向,贤兄也,而鲋贪暴;季友,贤弟也,而庆父淫乱,论若必以族,是丹宜禅而舜宜诛,鲋宜赏而友宜夷也。论之不可必以族也若是。昔祁奚有言:“鲧殛而禹兴,管、蔡为戮,周公佑王。”故《书》称“父子兄弟不相及”也。幽、厉之贵,天子也,而又富有四海。颜、原之贱,匹庶也,而又冻馁屡空。论若必以位,则是两王是为世士,而二处为愚鄙也,论之不可必以位也,又若是焉。故曰:仁重而势轻,位蔑而义荣。今之论者,多此之反,而又以九族,或以所来,则亦远于获真贤矣。昔自周公不求备于一人,况乎其德义既举,乃可以它故而弗之采乎?由余生于五狄,越蒙产于八蛮,而功施齐、秦,德立诸夏,令名美誉,载于图书,至今不灭。张仪,中国之人也;卫鞅,康叔之孙也,而皆谗佞反覆,交乱四海。由斯观之,人之善恶,不必世族;性之贤鄙,不必世俗。中堂生负苞,山野生兰芷。夫和氏之璧,出于璞石;隋氏之珠,产于蜃蛤。故荀有大美,可尚于世,则虽细行小瑕,曷足以为累乎?是以用士不患其非国士,而患其非忠;世非患无臣,而患其非贤。陈平、韩信,楚俘也,而高祖以为藩辅,实平四海,安汉室;卫青、霍去病,平阳之私人也,而武帝以为司马,实攘北狄,郡河西。惟其任也何卑远之有然则所难于非此土之人非将相之世者为其无是能而处是位无是德而居是贵无以我尚而不秉我势也。【注】①胥靡,一种罪刑的名称。②二命,指处于宠位和卑位。4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奚以明之哉?                                               奚:什么。B.处隶圉不足以为耻                                        圉:囚徒。C.况乎其未能相县若此者哉?                           县:通“悬”,悬殊。第74页共74页\nD.实攘北狄,郡河西                                        攘:侵犯。4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非其所以为君子者也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B.管、蔡为戮,周公佑王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C.或以所来                                                     将以有为也D.乃可以它故而弗之采乎?                           夫晋,何厌之有4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君子小人,阐明宠位不足为荣,卑贱不足为耻,指出判别“荣”的标准在于心行善、志节美。B.作者认为君子未必富贵,小人未必贫贱,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因为好名声靠自己取得,富贵贫穷的命运由老天安排。C.作者认为论人要重视仁义而轻视权势,蔑视地位而称赞德义,因此君主担心所选人才不是一个国中最优秀的。D.本文文约义丰,言简意赅,且多用整句,论证方法上有举例论证、正反对比等,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4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惟其任也何卑远之有然则所难于非此土之人非将相之世者为其无是能而处是位无是德而居是贵无以我尚而不秉我势也。5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今观俗士之论也,以族举德,以位命贤,兹可谓得论之一体矣。(2)故苟有大美,可尚于世,则虽细行小瑕,曷足以为累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读通鉴论王夫之第74页共74页\n夫人之持志以务修能,亦难乎其始耳。血气未定,物诱易迁,智未开,守未固,得失贞淫治乱之故未熟尝,而易生其骄惰;及其年富力强,见闻益广,浮荡之志气已敛,声色之娱乐已厌,而好修之成效有可居,则靡而淫,玩而弛,纵而暴,皆日损以向于善;此中人之恒也。太甲、成王终为令主,亦此而已矣。夫苟以修德为心与?德者,无尽之藏也,未之见,则一善成而已若有余矣;既见之矣,既习之矣,仁不熟不安于心,义未精不利于用,浩乎其无涯矣,森乎其不可犯矣,亹斖乎相引以深密。若登高山,愈陟而愈见其峻,勿容自释也。故所患者,始之不自振也,继之不自省也,而不患其终之不自保也。苟其以立功为心,而不知德在己而不在事与?则功者,有尽之规也,内贼未除,除之而内见清矣;外寇未戢,戢之而外见宁矣;百姓未富,富之而人有其生矣;法制未修,修之而国有其典矣。夫既内无肘腋之奸,外无跳梁之敌,野鲜流亡,而朝有纲纪,则过此以往,复奚事哉?志大而求盈,则贪荒远之功;心满而自得,则偷晏安之乐;所愿者在是,所行者及是,所成者止是,复奚事哉?邪佞进,女宠兴,酣歌恒舞,而曰与民同乐;深居晏起,而曰无为自正。进厝火积薪之说者,无可见之征;抱蚁穴金堤之虑者,被苛求之责。智浅者不可使深,志小者不可使大,度量有涯,淫溢必汛,盖必然之势矣。古之圣王后治而先学贵德而贱功望之天下者轻而责之身心者重故耄修益勤死而后已,非以为天下也,为已而已矣。为已者,功不欲居,名不欲立,以天子而无殊于岩穴之士,志日专,气日敛,欲日憺忘,心日内守,则但患其始之未正也,不患其终之不永也,无可见之功勋,则无告成之逸豫也。唐以功立国,而道德之旨,自天子以至于学士大夫置不讲焉,三君①之不终,有以夫![注]①三君:唐代以贞观、开元、元和为年号的三位君主。5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中人之恒也                  恒:常态B.仁不熟不安于心               安:安全C.戢之而外见宁矣               戢:平定D.则无告成之逸豫也            逸豫:闲适安乐5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第74页共74页\nA.外无跳梁之敌                 鹏之徙于南冥也B.则贪荒远之功                 则群聚而笑之C.而曰与民同乐                 缇骑按剑而前D.智浅者不可使深             客有吹洞箫者5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想要成就一番作为,开始时因血气不稳定、心智未开化等原因,很难实现,因此要等到年富力强之时。太甲、成王最后成为好的君主,就是源于此。B.道德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宝藏,研究学习道德的人未发现它时,会容易对自己满足,了解熟悉它之,后就会担心不能振作、反思自己,不担心无法保全自己。C.作者认为唐代的三位执政者在位期间有始无终的原因,是君主及臣子只专注于建立功业而忽视了对道德意义的探究,这和古代的圣王有相似之处。D.为了更形象地论述唐代三君的执政之失,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等,并大量使用对仗、排比等句式,引古鉴今、文采飞扬、议论纵横。5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古之圣王后治而先学贵德而贱功望之天下者轻而责之身心者重故耄修益勤死而后已5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人之持志以务修能,亦难乎其始耳。(2)若登高山,愈陟而愈见其峻,勿容自释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答彭尺木进士书袁枚来书教以禅学,引文文山①诗语云云。似乎文山不遇楚黄道人,便不能了死生者。仆不以为然。古豪杰视死如归,不胜屈指,倘必待禅悟而后能死节,则佛未入中国时,当无龙逢、比干。居士之意,以为必通禅而后能了生死耳。殊不知从古来不能了生死者,莫如禅。夫有生有死,天之道也。养生送死,人之道也。今舍其人道之第74页共74页\n可知,而求诸天道之不可知,以为生本无生,死本无死,又以为生有所来,死有所往。此皆由于贪生畏死之一念萦结于胸而不释,夫然后画饼指梅,故反其词以自解,此洪炉跃冶,庄子所谓不祥之金也。其于生死之道了乎否乎?子路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当时圣人若逆知后之人必有借生死以惑世者,故于子路之问,萌芽初发而逆折之。来书云:生死去来,不可置之度外。尤谬。天下事有不可不置之度内者,“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也。有不可不置之度外者,“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是也。若以度外之事而度内求之,是即出位之思,妄之至也。虽然,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使佛果能出死入生,仆亦何妨援儒入墨。而无如二千年来凡所谓佛者率皆支离诞幻如捕风然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祷之而不应。如来、释迹与夏畦之庸鬼同一虚无,有异端之虚名,无异端之实效,以故智者不为也。试思居士参稽二十年,自谓深于彼法者矣。然而知生之所由来,能不生乎?知死之所由去,能不死乎?如仆者自暴自弃,甘心为门外人矣。然而不知生之所由来,便不生乎?不知死之所由去,便速死乎?生死去来,知之者与不知者无以异也,盍亦听其自生自死、自去自来而已矣。《易》曰:“乾坤毁,则无以见易。”言乾坤有时而生死也。《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言陵谷有时而来去也。生死去来,天地不能自主,而况于人?居士宁静寡欲,有作圣基,惜于生死之际,未免有己之见存,致为禅氏所诱。有所慕于彼者,无所得于此故也。独不见孟子之论生死乎?曰:“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陶潜之论生死乎?曰:“浮沉大化中,不恋亦不惧。”士君子纵不能学孟子,亦当法渊明,奚必他适!昔曹操聘虞翻,翻笑曰:“孟德欲以盗贼馀赃污人耶?”居士招我之意有类孟德,故敢诵仲翔之语以奉谢。【注解】①文文山:文天祥。彭尺木来信云:“昔文信公在燕狱时遇楚黄道人,受出世法,始得脱然于生死之际。”5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养生送死,人之道也                 养:供养B.萌芽初发而逆折之                    逆:预先C.试思居士参稽二十年                 稽:跪拜D.天寿不贰,修身以俟之             贰:两样5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第74页共74页\nA.今舍其人道之可知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B.富而可求也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C.致为禅氏所诱                       然此可为智者道D.故敢诵仲翔之语以奉谢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5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彭尺木借文天祥来劝说自己修佛学禅,作者不以为然,并以龙逢、比干为例加以反驳,证明自古以来豪杰们舍生取义并非因为“禅悟”而为。B.作者反对友人舍弃现实人道、追求虚妄来世的做法,认为这样做混淆了生死之别,无非是以探究天道为名,掩盖贪生怕死的实质。C.作者认为修德讲学是不可不放在心上之事,死生富贵是可置之度外之事,而彭尺木恰是将度内之事放在度外求之,这是非分之想。D.本文针对彭尺木来信,以儒家学说为根据,通过论证,主张注重人道,不盲从天道;全文破立结合,语言明快简洁。5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而无如二千年来凡所谓佛者率皆支离诞幻如捕风然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祷之而不应6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生死去来,知之者与不知者无以异也,盍亦听其自生自死、自去自来而已矣。(2)士君子纵不能学孟子,亦当法渊明,奚必他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孝友堂记[明]刘基堂曰“孝友”,敦人伦也。善父母为孝,善兄弟曰友,陶君忱仲及其子凯,俱有孝友之行,于是临川葛元哲请以“孝友”名其堂。按《书》言:“君陈,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诗》言:“张仲孝友。”是皆天子之大臣,则不举其事业,而以孝友称之,盖以修身齐家为治国平天下之本也。故曰: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第74页共74页\n。孝友也者,所谓懿德之首与。陶君者,台之临海人也,旧为巨室。生八年而母卒,继母弗能爱。及长娶吴氏,相与谨事母,母终不能容。君乃与妻出居于外,力勤苦,织绩以为食,朝夕入定省弗旷,而父与继母自治其产业,不使君与闻。久之,家日匮,父又且老,继母所生弟妹皆无以具婚嫁。君乃迎父及继母于已养,以其资为弟娶妇,嫁其妹,咸得所。由是继母大感悔。君益虔,门庭之内,穆穆如也。吴氏早丧父,其母沈无以养,君亦迎养之,以寿终于陶氏。凯读书有文行,为贫故,恒出外,以经学教授弟子。弟子自四方来从者甚众,故得以其束脩之入,佐父治丧葬,供祭祀,悉如礼。上世墓域有夺于势家者,咸赎而表之。凯无他兄弟,惟一妹,适顾氏,早卒。凯为有其子及女以成人,如己子。故乡党之称孝友,莫不曰陶氏父子。而士大夫又皆为诗以歌咏之,于是栝苍刘基既叙其事,复为之言曰:《诗》不云乎:“天生烝民①,有物有则,民之秉彝②,好是懿德”。夫孝友之在人心,不求诸外,而民鲜能者,欲昏之也。世教既衰,彝伦攸斁③,于是有借耰锄而德色,取箕帚而谇语④。如贾子之云者,况敢望其能奉不爱已之继母于艰苦之余哉?又敢望其施及于异产之弟妹哉?若陶君者,真可以当孝友之名矣乎。方其家之富也见弃于亲甘远身而不失于礼及其贫也弟妹无所托又竭力自任而不贻父母忧。呜呼,难哉,若陶君,可谓能尽孝友之道矣!抑亦可谓能处人伦之变矣!君陈、张仲皆以孝友施于政,而达于天下。陶君无其位,不得流其泽于民,而独行于家。至其子,又克类,天将昌陶氏乎?子类父,孙类子,绳绳焉而不绝,能无昌乎?善之有后,天之道也。凯字中立,今之乡贡乙科,为永丰县教谕,与余善。是为记。(选自《诚意伯文集》卷八《覆瓿集》,有删改)[注]①烝民:庶民,百姓。然:众。②秉彝(yí):常道,常理,常性。③彝伦:伦常。攸:语助词,无义。取:败坏。④借耰锄而德色,取笑带面谇(suì)语:出自西汉贾谊《治安策》,形容风俗牧坏,不仁爱。谇语:恶言。6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敦人伦也            敦:敦促,督促B.朝夕入定省弗旷       定省:请安,问安C.不使君与闻          与闻:参与听闻D.适顾氏             适:女子出嫁第74页共74页\n6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而后民法之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B.①君乃与妻出居于外            ②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C.①织绩以为食                 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D.①上世墓域有夺于势家者          ②圣人不凝滞于物6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本文叙议结合,由堂及人,因事见义,阐述了作者的“孝友”观,体现了“文以载道”的倾向。B.陶忱仲自幼丧母,一直不受继母喜欢,后主动将陷入困境的父亲、继母接来奉养,并为弟妹操办婚事,迎养寡居的岳母直至终老。C.作者认为“孝友”是美德之首,人既要孝敬父母,又要友爱兄弟姐妹,“友孝”能施行于政事,所谓“修身”乃“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D.文章开篇交代“孝友堂"名称由来,然后详述陶氏父子种种孝友之行,末段阐明世风败坏、孝友少见是因为人性本恶、天生糊涂。6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方其家之富也见弃于亲甘远身而不失于礼及其贫也弟妹无所托又竭力自任而不贻父母忧。6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由是继母大感悔。君益虔,门庭之内,穆穆如也。(2)子类父,孙类子,绳绳焉而不绝,能无昌乎?善之有后,天之道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桂州新城记宋·王安石侬智高反南方,出入十有二州,而十有二州之守吏,或死或不死,而无一人能守其州者。岂其材皆不足欤?盖夫城郭之不设,兵甲之不戒,虽有智勇,犹不能胜一日之变也。唯天子亦以为任其罪者非独吏,故特推恩褒广死节,而一切贷其失职。第74页共74页\n于是遂推选士大夫所论以为能者,付之经略,而今尚书工部郎中余公靖当广西焉。寇平之明年,蛮越接和,乃大城桂州。其木、甓①、瓦、石之材,以枚数之,至四百万有奇。用人之力,以工数之,至二十余万。凡所以守之具,无一求而有不给者焉。以至和元年八月始作,而以二年之六月成。夫其为役亦大矣。盖公之信于民也久,而费之欲以卫其材,劳之欲以休其力,以故为是有大费与大劳,而人莫或以为勤也。古者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礼失,则夷狄横而窥中国。方是时,中国非无城郭也,卒于陵夷、毁顿,陷灭而不救。然则城郭煮先王有之而非所以特为存也及至喟然觉寤兴起旧政则城郭之修也又尝不敢以为后。盖有其患而图之无其具,有其具而守之非其人,有其人而治之无其法,能以久存而无败者,未之闻也。故文王之起也,有四夷之难,则城于朔方,而以南仲;宣王之起也,有诸侯之患,则城于东方,而以仲山甫。此二臣之德,协于其君,于其为国之本末与其所先后,可谓知之矣。虑之以悄悄之劳,而发之以赫赫之名,承之以翼翼之勤,而续之以明明之功,卒所以攘戎夷,而中国以全安者,盖其君臣如此,而守卫之有其具也。今余公亦以文武之材,当明天子承平日久、欲补弊立废之时,镇抚一方,修捍其民,其勤于今,与周之有南仲、仲山甫盖等矣,是宜有纪也。故其将吏相与谋而来取文,将刻之城隅,而以告后之人焉。【注】甓:砖。6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天子亦以为任其罪者非独吏     任:承担。B.而一切贷其失职                         贷:宽恕。C.卒于陵夷、毁顿,陷灭而不救     陵夷:被夷为平地。D.卒所以攘戎夷                            攘:侵夺6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岂其材皆不足软                       则移其民于河东B.有其具而守之非其人                 人非生而知之者C.未之闻也                                 夫晋,何厌之有第74页共74页\nD.与周之有南仲、仲山甫盖等矣   相如闻,不肯与会6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侬智高反叛,南方十二州失守的情况,说明建城郭、练兵甲之重要,为后文的论述张本。B.文章列举了桂州建新城的建设时间、用工、用料等,说明工事之大,即便是余靖领导,也耗时甚久。C.文章从建新城联系古代城郭之毁,指出要守城以全安,不仅要有守卫之具,而且要有贤人、善法。D.本文以建桂州新城之事引出治国爱民之道,立意高远,行文中的设问、排比等句式的运用,亦使文章富有折服之力。6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然则城郭者先王有之而非所以恃为存也及至喟然觉寤兴起旧政则城郭之修也又尝不敢以为后7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于是遂推选士大夫所论以为能者,付之经略,而今尚书工部郎中余公靖当广西焉。(2)以故为是有大费与大劳,而人莫或以为勤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忠恕违道不远【明】归有光天下不求道于有,而求道于无。求道于无,而道始荒矣。求道于有,而道始存矣。求道者,非求其无也。求其无者,非求也。盖道根诸心,心所自有,奚庸之他!故求道于有者,求诸心之谓也。自尧、舜、禹、汤之迹远,文、武、周公之学荒,世之论道者不胜其说,而求道者不胜其涂;汶汶纷纷,孔氏之门辞而辟之,曰不足也,而为之说曰忠恕,则足以近道。夫天下方苦于道之难求。其说宏远恣肆穷天极地哓哓焉唯恐其意之不详萃其终身之力白首有不得其源者而孔氏之徒一言以蔽之何其言之简而功之径也!嗟乎!道固然也,非孔氏之徒为之也。天下之患,在于不知道。知其物而后能取之,知其途而后能由第74页共74页\n之,知其的而后能射之;夫然后取之而获,由之而至,射之而中也。不知其道而求之,何怪其言愈多,力愈勤,而愈不至也。嗟乎!亦取之心而已,谓道为远人,而心亦远人乎?天命之谓性,率是性而为道,心即道也。舍心以言道,则为荒远,荒远非道。舍道以言心,则为形躯,形躯非心。道也者,无所不尽,而心者,道之舍也。心以会道,而私或漓之;心以通道,而私或间之。心失其所以为心,故道失其所以为道。《诗》曰:“视尔不臧,我思不远。”呜呼!亦反之心而已矣。忠恕者,反诸其心,淳漓去间之道也。匹夫怀千金之璧,涂而失之,乌得不从其涂而求之也?物我之未融,形骸之未化,不能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融而化之,体乌有不一乎?故自圣人以下,未尝不勉勉于兹也。为人子者,以父之心为心,则何患乎不孝?为人臣者,以君之心为心,则何患乎不忠?居乎前后左右者,而以前后左右之心为心,则何患乎上下四方之不均?故忠恕非有所增益之也,求吾之心也。翳去而目明,垢去而鉴明,私去而心明,心明而道在是矣。故曰:“心之精神是谓圣。”故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氏之学,何其简而易,径而要也!抑此所谓忠恕者,先儒以为学者之忠恕耳。尝试推之,程子之言曰:充拓之,则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万物一也。宇宙会合,由忠恕之故;宇宙浇漓,由不忠恕之故。秦、汉以来,上下之分严,君臣之情塞,失均于贫富,奔命于征求,骈死于诛罚。匹夫匹妇,不获自尽者多矣。长人者可无意于斯乎!(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7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其途而后能由之       由:经由B.未尝不勉勉于兹也       勉勉:鼓励C.垢去而鉴明        鉴:镜子D.草木蕃          蕃:茂盛7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世之论道者不胜其说     其皆出于此乎B.夫天下方苦于道之难求     凌万顷之茫然C.而愈不至也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第74页共74页\nD.以君之心为心        敛资财以送其行7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道根植在心里,主张向既有的寻求道,向心中求道,肯定心的本体地位,反对向虚无寻求道的无意义的行为,提出了寻道的正确路径。B.作者认为了解道才能去寻求它,天下人的弊病恰是对道不了解,却错误地去寻求。道是远离人的,所以人们不了解道,越努力才能越接近道。C.作者肯定世间万事万物的本源之道,即儒家讲求的忠恕之道。心中本来就有道存在,故寻求圣贤之道,去除心之私欲,就能恢复本心之明。D.本文善用比喻来说理,行文多用排比,语言整饬,多引经据典,分析有理有据,行文富有气势,极具有感染力,体现了作者对儒家思想的追随。7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其说宏远恣肆穷天极地哓哓焉唯恐其言之不详萃其终身之力白首有不得其源者而孔氏之徒一言以蔽之何其言之简而功之径也7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盖道根诸心,心所自有,奚庸之他!(2)匹夫怀千金之璧,涂而失之,乌得不从其涂而求之也?第74页共74页\n参考答案:1.B2.D3.B4.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于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5.(1)古今诗人非常多了,杜甫可以称第一,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的功夫)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2)他只担心死在岭外,而来不及报答天子的恩德,而有愧于父亲和祖先罢了。【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畏:担忧”错误,畏,敬畏、敬服。句意:又敬服他的文思敏捷。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代词,代前面的话。句意:凭我看来。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句意:凭借偌大的天下。B.介词,在。句意:我又考虑到先前定国在彭城拜访我。介词,比。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C.连词,表修饰。句意:乘着月色回来。连词,表转折。句意: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没能坚持到底。D.均为连词,表目的,来。句意:我也在黄楼上摆上酒宴来等待他们。/写了这篇名叫《师说》的文章来赠送给他。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错。根据“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可知,没有微词,作者是说自己看待别人太肤浅了。故选B。第74页共74页\n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定国因为我的缘故而获罪,贬谪到海上三年,一个儿子死在他贬谪的地方,一个儿子死在家中,定国也生病差点死了。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今定国以余故得罪”,“得罪”为“定国”的谓语,应在其后断开;“贬海上三年”,“海上三年”为“贬”的后置状语,后面断开;“一子死于贬所”“一子死于家”结构一致,中间断开;“定国亦病几死”,主谓结构,“死”后断开;“余意其怨我甚”,“甚”为“怨”的状语,中间不可断开,其后断开。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岂非……欤”,难道……吗;“终身不用”,终身不被重用;“未尝”,不曾。(2)“特”,只;“忝”,有愧;“特恐死岭外”,省略句,只担心死在岭外。参考译文:太史公(司马迁)评论《诗经》,他认为“《诗经·国风》虽然有许多描写男女恋情之作,但却不是淫乱;《诗经·小雅》虽然表露了百姓对朝政的诽谤愤怨之情,但却不主张公开反叛。”凭我看来,这只是了解《风》、《雅》中周衰之际的作品罢了,怎么察看《诗经》的主流呢?从前先王的恩泽衰微,然后《风》中周衰之际的作品在情理之中而发生,虽然恩泽衰微但没有竭尽,因此,还因道德礼仪而终止,认为贤在没有终止的地方罢了。在情理之中而发生,因忠孝而终止,他的诗怎么可以同日而语呢!古今诗人非常多了,杜甫可以称第一,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现在定国因为我的缘故而获罪,贬谪到海上三年,一个儿子死在他贬谪的地方,一个儿子死在家中,定国也生病差点死了。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可是定国回到江西,把他在岭外所作的几百首诗寄给我,这些诗都是言简义丰,语言平易和善,有治世之音,那些语言和德高望重的长者没什么不同。幽愁怨愤、寄寓感叹的作品,大概也有一些,他只担心死在岭外,而来不及报答天子的恩德,而有愧于父亲和祖先罢了。孔子说:“不埋怨天,不怪罪别人。”定国况且不埋怨我,怎么肯埋怨上天呢!我然后放下诗卷而感叹,自恨看待别人太肤浅了。我又考虑到先前定国到彭城来拜访我,住了十天,来回往返中写了几百首诗,我苦恼他的诗作多,但又敬服他的文思敏捷,佩服他诗作的精巧啊。有一天,定国和颜长道(曾良策注:颜长道为苏轼的朋友)游览泗水,登临桓山,他们吹着竹笛,饮着美酒,乘着月色而回来。我也在黄楼上摆上酒宴来等待他们,我说:“李白死了,世间三百年没有如此快乐了。”现在,我年老了不再作诗,又因为生病而戒酒,闭门不出,门外几步远就是大江,过了一个月也没到大江边了,糊里糊涂地,真是一个老农夫了。可是定国的诗更加精巧,饮酒毫不衰减,所到之处安闲自在,览尽山水的胜景,不因为困厄衰老而改变他的气度。从今以后,我敬服定国的原因,不只有他的诗作啊!第74页共74页\n6.A7.C8.B9.《传》云/天子西征/宿于黄鼠之山/至于西王母之邦/执圭璧/献锦组/西王母再拜受之10.(1)穆王于是叹道:“哎呀!我不在道德上自我充实,却只满足于享乐,后世的人恐怕要指责我的过错了吧!”(2)但是博望侯张蹇出使大夏,直走到黄河的发源地,也没有看到人们所说的昆仑山,这恐怕就像传说中武陵的桃源,近在人世却无法找寻。【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称,记载。句意:记载了王母娘娘的事情。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代词,它们。句意:只是遥望它们如同白云罢了。助词,的。句意: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B.副词,才。句意:还是活了一百岁才死去的副词,竟然,却。句意: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比不上巫医乐师百工这些人。C.介词,在。句意:就在石上记下了这件事,并且在山上种了槐树。介词,在。句意:一般的官吏、士大夫和士兵们聚集在左丞相(吴坚)的家中。D.连词,表转折。句意:道在五气之上却不算高远。连词,表并列。句意: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故选C。8.第74页共74页\n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类比”错误,根据“夫武帝见西王母于甘泉、柏梁、蜚廉、桂馆间,视穆王之车辙马迹周行天下,不又逸耶?”可知,这是对比。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穆天子传》说:穆王西征,在黄鼠山过夜,到达王母娘娘之国,穆王手持圭璧,献上锦绣丝带,王母娘娘施礼接受了礼品。“云”表对话,后面应断开;“征”为“天子”的谓语,后面断开;“于黄鼠之山”为“宿”的后置状语,后面断开;“于西王母之邦”为“至”的地点,后面断开;“执圭璧”“献锦组”为并列的动宾短语,结构一致,分别断开。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足”,充实;“谐”,满足;“其”,表揣测,恐怕,大概;“数”,指责。(2)“而”,表转折,但是;“使”,出使;“穷”,走到尽头;“殆”,大概。参考译文:新安县鲍良珊旅居吴县,将要回家为母亲祝寿,画了一张西王母像,而来见我,向我问询关于瑶池的事。我看《山海经》《汲家竹书》《穆天子传》,记载了王母娘娘的事情,确实太离奇了。秦始皇往东游于海上,祭礼名山大川和八神,找寻蓬菜、方丈、瀛州三座神山,传说三座神山上的东西和禽兽都是白色的,并且用黄金白银建造宫殿。然而秦始皇直到死也没能到达三神山,只是遥望它们如同白云罢了。汉武帝那些方术之士说神仙好像快要找到,高兴地希望遇见他们。周穆王亲自出游到西方之地,登上昆仑山,观看舂山上的美玉,这是秦始皇汉武帝未能做到的,周穆王乐而忘返,是理所当然的。造父为什么用盗骊、骅骝、骤耳这些骏马驾车,飞奔而回,来捉拿一个小小的徐偃王,穆王难道不是人们说的那种老糊涂吗?第74页共74页\n列子说:“周穆王饮酒于瑶池,因此观看太阳从哪里落下去。太阳一天行走一万里。穆王因此叹道:哎!寡人道德不足却喜爱游乐,我死之后,后世的人会指责我的过失吧!”穆王大约是有悔悟的意思了。然而列子又说:“穆王差不多是一个神人啊!能穷尽当世的欢乐,还是活了一百岁才死去的,后代的人认为他升天了。”《穆天子传》说:穆王西征,在黄鼠山过夜,到达王母娘娘之国,穆王手持圭璧,献上锦绣丝带,王母娘娘施礼接受了礼品。在瑶池之上宴请穆王,穆王因此在旸山升天。事前穆王就在石上记下了这件事,并且在山上种了槐树,并题刻了“西王母之山”。《山海经)说:玉山,是西王母的山,这座山处于流沙之西。但是博望侯张骞出使大夏,直走到黄河的发源地,也没有看到人们所说的昆仑山,这恐怕就像那武陵桃源,近在人世却无法找寻。《武帝内传》说:武帝在承华殿中斋戒,有一只青色的鸟从东方飞来,落在承华殿前。汉武帝问东方朔,东方朔说:“这是西王母要来了。”不久,西王母乘坐紫云车,驾着五色龙上了承华殿。她亲手摆设精美的食品,用盘子盛着桃。汉武帝吃了桃子,桃子的味道十分甘美。武帝在甘泉、柏梁、蜚廉、桂馆等宫殿中见到西王母,比起穆王驾着车马周游天下,不是又安逸多了吗?难道像公孙卿说的那样,“神仙之事似乎怪诞荒唐,时间长了,才能使神仙出现”吗?但是《史记》说“等候神人出现,到海上寻找篷莱山,始终没有效验”,那又是什么缘故呢?《史记》又说:“神仙时去时来,来去的时候嗖嗖带风”,难道神仙行动非常迅速,是否有神仙,本来就难以说清楚吗?庄子说过:道在“五气之上不算高远,在六合之下不算深邃,比天地早生不算长久,比上古年长不算老迈”“西王母得了道,坐在少广山中,没有人明白她什么时候生,也没有人知道她什么时候死。”您还是回家寻找她吧,西王母大约就在您家乡的黄山之间吧!现今天子修治明堂,研习黄帝之术,西王母才在中原到处出现,每个人都能够见到她。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见王母娘娘的事,将不值得称道了!11.A12.C13.D14.常耻作文士/文患其事尽于形/情急于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虽时有能者/大较多不免此累。15.(1)(后来)文章有所转变进步,只是才气缺乏,思维钝涩,所以每每挥毫写作,那些写成的文章,几乎没有一篇完全令人满意的。(2)看自古至今许多文人,却往往不完全明白这一点;即使懂得一些,也不一定从根本上理解。第74页共74页\n【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微解:精妙的理解。句意:常常有些精微深刻的见解。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连词,那么/连词,却。句意:若以意为主,文章的主旨必然会显现于读者面前/对于他自己,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B.介词,对/介词,给、替。句意:也曾经跟人谈起/给我打败沛公的军队。C.都是连词,表并列。句意:自古以来,规模宏大,思虑精密/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蟹钳。D.介词,把/介词,因为。我也曾把它传授给人/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态度始终谦逊有礼”错,文中自诩《后汉书》为“天下之奇作”,“殆无一字空设”,以至“乃自不知所以称之”,表明他的自负之高。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常以作一个文士为耻。一般的文章常患只求形似而缺少内涵的毛病,或情感急切专注于文采藻饰,或辞不达意而影响主题的表达,或过分注重音律而妨碍了文意。虽时有擅长于作文的人,但大多数都不免这些毛病。“作文士”是“耻”的内容,意思完整,应在“作文士”后断开;“文患其事尽于形”“情急于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这几个句子分别从“文”“情”“义”“韵”的角度评论一般的文章的毛病,应各自断开;第74页共74页\n“者”一般用于上句末尾表停顿,后面断开。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但”,只是;“殆”,几乎;“全称”,完全令人满意。(2)“全”,完全明白;“会”,懂得;“不必”,不一定。参考译文:     我因为疏狂放肆而终遭杀身之祸,这还有甚么可说的呢,你们也都将把我视为罪人而鄙弃我。但我一生的行状自己心里清楚,还是可以追忆回顾的。至于能不能这样,尤其是头脑中所想到的,你们或许不一定全部知晓。     我小时候学习并不怎么勤奋,成熟得亦比较晚,一直到了三十岁左右才开始树立志向。从那以后,转而中心感化,自己估计就是到老,也不会停止这一行动的。常常有些精微深刻的见解,难以用言语表达完整。我天性不喜欢探求专注于书本,脑子也不灵,稍微费些精力便头昏脑胀,而又缺少能言善辩的口才,因为这一点无法凭借口舌言语获取功名利禄。至于所获得的一些见解,一般都出于内心对事物的领悟。(后来)文章有所转变进步,只是才气缺乏,思维钝涩,所以每每挥毫写作,那些写成的文章,几乎没有一篇完全令人满意的。     我常以作一个文士为耻。一般的文章常患只求形似而缺少内涵的毛病,或情感急切专注于文采藻饰,或辞不达意而影响主题的表达,或过分注重音律而妨碍了文意。虽时有擅长于作文的人,但大多数都不免这些毛病,正好比技艺精妙的工匠绘制彩色花纹的图像,(貌似好看),最终无法得其神。我常以为,文章主要是用来表达情志的,因此应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若以意为主,文章的主旨必然会显现于读者面前;做到了以文传意,那么,其文词就不会流于俗套。然后才能达到内容完美,声调铿锵。这当中各人的情性旨趣,虽然各种各样,名目繁多,但在这不同中有着一定的规律法度。我自己认为很懂得其中的方法奥妙,也曾经跟人谈起,但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赏识,我以为这或许是各人看法不同的缘故罢。     第74页共74页\n我能识辨宫商五音,也能区分清音浊音,这些都是取法自然。看自古至今许多文人,却往往不完全明白这一点;即使懂得一些,也不一定从根本上理解。我说这些话都是有事实依据的,并非空谈。比如年少一辈中的谢庄最有天分,写出来的文章却并不如此,这是因为没有注意文不拘韵的缘故。而我的看法是拘韵与否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只要能够表达出难以言传的情事,符合语音的顿挫抑扬、高低变化就可以了。但我所具有的天分,却仍未能完全达到这一点,因为我自己写的大多是用于公事的实用文,很少有超出这一范围以外的文字,常常以此为一大遗憾,也是由于无意去追求文名的缘故。以上所说与史书并不相关,只是常常觉得这事不能释于心罢了。     我既完成了《后汉书》的编纂,便因此而掌握了其中的端绪。我仔细通观古往今来的有关著作及其评论文字,几乎很少有使人赞同的。班固最负盛名,他任情断代为史,没有先例,无法进行比较、辩析,但《汉书》后面的赞在义理上近乎无所取,只有志值得推崇赞扬。我所著的《后汉书》,内容的广博宏富不一定比得上他;但史料的处理和评判,我不一定比之有愧。我所著的各种传论,都含有精深的意蕴,因为带有评判裁定的性质,所以就写得简明扼要了。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篇序论,更是笔势纵横自如,实在是天下少有的奇妙文章。其中那些切中时弊的文字,往往不逊色于贾谊的《过秦论》。所以我曾经将《后汉书》与《汉书》作过比较,结果不仅是不感到惭愧而已。我曾想把诸志全部作成,凡是《汉书》中有的都要撰写得更完美详细。虽然史实不一定面面俱到,但要使人看后有十分详尽的印象;(我)又想凭借某些历史事实在文章里发表议论,来匡正一代的得失,这一设想又未能成为现实。《后汉书》里的赞文,应当说特别体现了我的见解与思想,几乎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文字变幻无穷,同是议论文字却内容各不相同,以至我自己也不知道该怎样来称许它。这书刊行以后,一定会获得知音赞赏的。《后汉书》的序例仅仅是举其大概,还有一些细小具体的问题,实在太多了。自古以来,规模宏大,思虑精密,没有哪一家能做到这样的。因为怕世人贵古贱今,不一定能了解详细,所以就恣意狂言,自夸自吹了一通。     我对于音乐,鉴赏审别能力比不上自家弹奏的能力,而又以所精通的不是正声为憾事。不过真正达到了音乐的最高境界,雅与不雅又有甚么区别呢!这当中的意趣,确非言语能表达完尽。那弦外之响,意外之音,真令人不知其从何而来。虽说非雅之音很少有值得称许的地方,但其中的意蕴神韵却并无穷尽。我也曾以此授人,可惜一般从学的士子和百姓中,竟无一个酷似神肖的。这一技法恐怕将永远失传了!     我的信虽然稍有深意,但行文毕竟不畅快。我到底没有成功。我常常感到痛恨羞愧。16.C17.D18.C19.惟以待之有备/御之有常/虽稽颡执贽/而边城不弛固守/为寇贼强暴/而兵甲不加远征/期令境内获安/疆埸不侵而已20.(1)所以当匈奴请求守卫边疆时,侯应陈述(认为)这件事不可行,单于到未央宫跪拜时,左右大臣,仍认为他有不臣之心。第74页共74页\n(2)袭击毫无防备的人民,抢夺散布在田野间的仓库粮食,所以会造成灾祸、滋生事端,其产生的祸害无法预测。【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微:衰弱。句意:在汉成帝、汉元帝时,汉朝已然衰落,周边各族却十分恭顺。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和、同/结交、亲附。句意:和中原地区地域隔绝/它跟秦国交好却不帮助五国。B.连词,却,转折/来,目的。句意:周边各族却十分恭顺/从事物易变的一面来看。C代词,他的,他们的/语气词,还是。句意:他们的心志一定与我们不同/我们还是回去吧。D趁着、趁机。句意:而趁着他们衰败/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故选D。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各夷族崛起后都主动住到了这儿”错,原文是“因其衰弊,迁之畿服”。故选C。第74页共74页\n1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只有时刻防备、经常防御,虽然各族叩头进贡宝物珍奇,边城并不放松守备,坚决守卫,被寇贼侵犯时,军队也不加以远征,只是希望境内安宁,疆域不受侵扰而已。“待之有备”“御之有常”结构对称,在中间断开;“稽颡执贽”为动宾结构,“虽”前断开;“边城”是“不弛固守”的主语,为主谓结构,“而”前断开;“为寇贼强暴”中“为”是“被”的意思,主语省略,其后断开;“兵甲不加远征”为主谓结构,在后面断开;“境内获安”“疆埸不侵”语意完整,各自独立,中间断开。故答案为:惟以待之有备/御之有常/虽稽颡执贽/而边城不弛固守/为寇贼强暴/而兵甲不加远征/期令境内获安/疆埸不侵而已。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陈”,陈述;“屈膝”,跪拜;“议以”,认为。(2)“掩”,袭击;“收”,抢夺;“暴害不测”,其产生的祸害无法预测。参考译文:第74页共74页\n夷蛮戎狄,我们叫它们四方少数民族,华夏周边各族,地处偏远。《春秋》的要义,主张以华夏为内,以夷狄为外。因为它们语言不通,货币不同,风俗迥异,种类不同;有的居住在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山河之外,地势崎岖,山川险阻,和中原地区地域隔绝,互相不入侵干涉,赋税徭役也不施加,政治统治也不施与,所以说“天子有道,守在四夷”。大禹平定九州,西戎归顺。他们本性贪婪,凶悍不仁德,四夷之中,戎狄最为严重。衰弱时臣服中原,强盛时就举族进犯,即使圣贤的时代,大德的君主,也都不能使他们得以教化,率领和教导他们,只能用恩德笼络他们。周边各族强盛之时,商朝高宗为鬼方族劳神,周文王为昆夷、猃狁而忧心,汉高祖被匈奴困在白登山,汉文帝为防备匈奴在霸上驻军。当各族衰弱时,周公曾接受边地的朝贡,汉宣帝曾接受单于的朝见,在汉成帝、汉元帝时,汉朝已然衰落,周边各族却十分恭顺,其实是前代君主用兵得力的缘故。所以当匈奴请求守卫边疆时,侯应认为不可;单于到未央宫跪拜时,左右大臣仍认为他有不臣之心。因此有道之君治理周边各族时,只有时刻防备、经常防御,虽然各族叩头进贡宝物珍奇,边城并不放松守备,坚决守卫,被寇贼侵犯时,军队也不加以远征,只是希望境内安宁,疆域不受侵扰而已。等到周朝衰弱,诸侯互斗,大的兼并小的,互相残杀,边疆不再稳固,权衡利害生出异心、周边各族乘机渗入中原。有的诸侯国招抚它们为己用。所以申侯引犬戎族入寇,颠覆了西周;秦襄公在西周之后统治关中时,羌戎各族也骤然崛起。关中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鉴定田地为最好,加上泾水、渭水灌溉贫瘠的土地,郑国、白渠灌溉相通,五谷作物丰饶,每亩收成一钟,百姓歌谣歌颂生活殷实富裕,帝王之都每每认为适合居住,不曾听说戎狄适合居住。他们不是我们的同族,他们的心志一定与我们不同,戎狄的心志与华夏不同。而趁着他们衰败,把他们迁到京畿地区,士绅和百姓对此习以为常,因为他们弱小就欺辱他们,使他们从内心深处生发出仇恨。如果他们人口大大增加,就会生出不臣之心。他们本性凶残贪婪,又心怀怨恨,一有机会便会叛乱。而他们住在我国境内,没有自然险阻的阻隔,袭击毫无防备的人民,抢夺散布在田野间的仓库粮食,所以会造成灾祸、滋生事端,其产生的祸害无法预测。这类事情是必然的,而且已经发生过。当今朝廷应该做的事,便是乘着兵威正盛,叛乱还未平息,迁徙冯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内的诸羌到先零、罕并、析支之地;迁徙扶风、始平、京兆的氐族,到陇右、阴平、武都等地。朝廷应该供应他们在迁徙途中的粮食,使他们可以自足,跟随自己的民族返回故土,最终得到安顿。胡人和汉人从此不再杂居,各得其所,既符合历史经验,又创立了处理此类问题的范例。即使胡人以后想进犯中原,由于地处偏远、山河阻隔,即便作乱也为害不广。当年赵充国、子明等人之所以能够以几万兵力制服羌人,兵不血刃地获得胜利,虽然是因为用兵得法,难道不也是因为汉族和胡人各自居住在不同地区,因而官军容易守卫边塞,才获得成功的吗?第74页共74页\n21.C22.B23.D24.若夫当时赏罚之所不能及/则又为之明言其状/而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已/呜呼/贤人君子之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25.(1)那么(人们)将认为我是狠心的人,并且是吝惜(赏赐)爵位俸禄啊。(2)知道(上面)那些情况有可以给予百姓(刑赏忠厚)的道理却不给予,这也是存心伤害百姓罢了。【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句意:在刑赏方面没有怨恨。“憾”,怨恨。解释错误。故选C。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以”,连词,用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制定刑罚来对待天下的罪恶过失。/介词,凭借。这句话的意思是:而彭祖如今凭借特别长寿而闻名。B.“之”均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是:然后了解君子使用刑罚。/想要人们没有困惑很难啊。C.“者”,代词,用在数词后,……方面。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这两种情况都对百姓不刑不赏。/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这句话的意思是: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D.“而”,连词,表递进。这句话的意思是:大约都是想要百姓自行思考而领悟到啊。/连词,表转折。这句话的意思是:帮助秦国却不帮助五国。故选B。第74页共74页\n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圣人对……进行刑赏”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夫惟天下之罪恶暴著而不可掩,别白而不可解,不得已而用其刑。朝廷之无功,乡党之无义,不得已而爱其赏”,这段话是作者对刑赏的议论,并不是“圣人”的做法。故选D。2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及”是动词,是“实行”的意思,“不能及”即是“没有来得及实行”,“则”是连词,是“就”的意思,因此“则”前应断开;“而”是连词,表结果,“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已”是前句“为之明言其状”的结果,因此“而”前应断开;“呜呼”,叹词,应独立成句,因此“呜呼”前后皆应断开;“贤人君子之功烈”和“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是并列关系,分别陈述贤人君子的“功”与乱臣贼子的“恶”,“与”是表并列的连词,因此“与”之前应断开;“于此”的意思是由此,“其”是指代前句的“贤人君子之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因此“于此”之前应断开;“焉”是句末语气词,“是故”是固定搭配,是“因此”之意,所以“焉”之后应断开。句意:如果是当时的赏罚所没有来得及实行的,就在《春秋》里替君主明白地记载他们的功过,使后世的人为之感叹、惋惜不已。唉!贤人君子的丰功伟绩和那些乱臣贼子的罪恶行径,由此都可以不用担忧不传到后世了。因此古代的圣人非常重视史官。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则”,连词,那么;“忍”,形容词,狠心的;“爱”,动词,吝惜。(2)“其”,代词,上面那些情况;“与”,动词,给予;“残”,动词,伤害;“而已矣”,罢了。参考译文:第74页共74页\n古代的君子立身于天下,不是想要压制百姓。制定刑罚来对待天下的罪恶过失,却唯恐百姓落入刑罚之中而不能脱离;制定恩赏来对待天下的贤德大才,却唯恐天下没有贤才而无从施予恩赏。大约是君子以天下为先,之后才有不得已的制定刑赏之举。之所以不得已,因为这不是君子的志向,而是百姓自身的行为而招致的。所以对可能有罪的人从轻处理,对可能有功的人从重奖赏,都顺应了天下的民心所向。况且以君主的身份来治理百姓,因为两者之间强弱、上下的分别,不能等等与百姓争论寻常的是非曲直之后再驳倒他。因此宁可用利益来交付他,让他获得足够的好处,而君主不求一定要压制他。唯独天下的罪恶行径暴露于世而无法掩盖,从旁为其解释也不能开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到刑罚。朝廷中没有功劳的人,乡族中没有信义的人,君主不得已才吝啬施予赏赐。这样,然后了解君子使用刑罚,并不是因为君子喜欢杀人;了解君子不施赏,也不是君子不想使人富贵。如果一个人的罪名能够证实并且进入刑罚的范畴,但他的行为又能够拿出来放在无罪的范畴;如果将功劳给他就能够进入施赏的范畴,排除他的功劳就进入不能施赏的范畴。如果这两种情况都对百姓不刑不赏,那么天下人将对君主议论纷纷了。如果让人们都知道应当施以刑罚、不能施予恩赏,那么君主还可以开解。如果让天下人都知道可以不施刑罚、可以施予恩赏,那么(人们)将认为我是狠心的人,并且是吝惜(赏赐)爵位俸禄啊。圣人则不是这样,圣人认为天下之人如果不幸而产生罪行,可以施以刑罚、也可以不施以刑罚,用刑的话,就有伤仁爱;如果幸运而立下功劳,可以恩赏,也可以不赏,不赏的话,就妨害信义。与其不使君子之法受到贬抑,不如让百姓保全性命,在刑赏方面没有怨恨;与其越分授予官位,不如让百姓乐于得到行善的好处而没有急切不能满足的地方。唉!知道(上面)哪些情况有可以给予百姓(刑赏忠厚)的道理却不给予,这也是存心伤害百姓罢了。况且君子将这个道理给予百姓,难道只是白白地给予而已吗,给予之后再趁势勉励他们罢了。因此舍弃有罪的行为而判定无罪,是用羞耻来进行勉励;舍弃轻赏而施予重赏,是用道义来进行勉励。大约都是想要百姓自行思考而领悟到啊。所以唐尧、虞舜、夏、商、周的盛业,假如舍弃这些,那么刑赏忠厚也就不能让百姓看见了。26.B27.A28.D29.王子每论及试事/辄言文而不言命/以为是举若探诸囊中/予颇怪讶其言/既而服其决也/吾知其进于礼部(/)亦若是焉耳。30.(1)用来同等地对待别人和自己,使德行推广,侍奉尊长施恩于下,进而向天下遍施仁德(使仁德施于天下人)。第74页共74页\n(2)(因为)在诗三百中接受浸润滋养,一个人的志趣就会与之相投,平和的性情得以显现。【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B.散:散布,散播。句意:一种治世之道之所以能够在天下推行播散开来。故选B。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乃”,表转折,竟然、却。句意:却能每年占取其中一个名额。“乃”,表转折,竟然、却。句意:现在您却是离开赵国投奔燕国。B.“以”,介词,用,根据。句意:而根据他应当获得什么来赞誉他。“以”,介词,因为。句意:不贿赂的因为贿赂的而灭亡。C.“而”,连词,表并列关系。句意:而刚强的人又常常固执己见自以为是。“而”,连词,表承接关系。句意: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在那里修筑防御工事。D.“其”,代词,代自己。句意:所以我未觉自己的话说得太过繁琐重复了。“其”,第三人称代词,它,代指“鲲”。句意: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故选A。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但若富贵降临也可谦逊接受”说法有误。这里的比喻非为接受财富而设,而是承前文气量宽宏,劝王子要气度宽宏,谦逊宽厚为官。故选D。2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74页共74页\n句意:王先生您每每谈论到科举考试之事,总是只谈文章不谈命数,认为这次考中就像是探囊取物一般(容易)。我对您的话很是讶异,之后又佩服您的坚决。我知道您进入礼部任职也会是像这样。“王子每论及试事”构成主谓宾成分完整的一句话,“试事”作“论”的宾语,句意明确,应独立成句;“辄言文而不言命”句中,“辄”为副词修饰动词“言”,动词后又应接宾语,故此处“文”“命”都是其宾语,且“言文”与“不言命”中间由“而”连接,使两者构成转折关系,此处句意连贯,故在“命”后断开;“以为是举若探诸囊中”的主语也是“王子”,“是举若探诸囊中”作“以为”的宾语,故应单独成句;“予”是代词,“我”,作句子主语,“怪讶”为谓语,“其言”为宾语,此处句意完整,故“予颇怪讶其言”后应断开;“既而服其决也”是在“颇怪讶其言”后的感受,且“也”一般为句中或句末的停顿,故此处应断开;“吾”作句子主语,“知”是谓语,“其进于礼部亦若是焉耳”是“知”的具体内容,因此“吾知其进于礼部亦若是焉耳”可单独为一句,至此断句可成。但还有一种断法,如果宾语较长时,也可采取句中停顿的形式进行断句,在这种情况下,“亦若是焉耳”可独立成句。故正确断句为:王子每论及试事/辄言文而不言命/以为是举若探诸囊中/予颇怪讶其言/既而服其决也/吾知其进于礼部(/)亦若是焉耳。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所以”,用来……;“一”,同等对待;“泽”,惠泽,“达”,使……到达。(2)“涵濡”,浸润滋养;“气味”,志趣;“相入”,相投;“见”,通“现”,显现。参考译文:第74页共74页\n吴地(历来)是人才聚集之处,习文之风盛行,在天下居于首位。那里的人们以从事其他行业为耻,从儿童以上,都能诵读学习。考生参加科举考试,就住在学校里面,有的人直到头发花白,自己也不肯放弃。长江以南之地,那里的风俗都是如此。每年乡试的时候,考场外面考生云集,像树林一样密集。京师削减地方参加会试的名额,考中的只有一百三十五人而已。所以即便是大的州县,也只有三四个人(考中)。有时甚至连年也没有中举的,当地官员深以为耻。至于王先生您的家中,却能每年占取其中一个名额。过去的年岁里,有您考中进士,还有光州大夫兄弟二人,相继在乡里声名远扬,显耀一时,其他的那些远宗就更不必说了。这也是够罕见的了。当初,我与王先生您居住在南京,宾朋环坐。王先生您每每谈论到科举考试之事,总是只谈文章不谈命数,认为这次考中就像是探囊取物一般(容易)。我对您的话很是讶异,之后又佩服您的坚决。我知道您进入礼部任职,也会是像这样。不过我又听说:君子不根据一个人既有的成就来称颂他,而根据他应当获得什么来赞誉他。请让我来谈谈从官之道,可以吗?(对官员来说,)一种治世之道之所以能够在天下推行播散开来,关乎的就是他人与自己罢了。人们不了解自己,就不能按自己的意志行事;而自己不了解别人,就不能把恩泽惠及万物。损害别人的利益以求得自我显达,他的过失在于放纵自我;巩固自身的地位来满足一己之私,他的过失在于傲慢骄矜。因此,君子有忠恕之道,用来同等地对待别人和自己,使德行推广,侍奉尊长施恩于下,进而向天下遍施仁德。(然而)自从科举之学兴起,学习与做官就成了两码事。所以(如今人们)把考中科举认为是读书的终点,而把做官认为是学习的开端。一个读书人,无论贤能与否,(只要是)经由科举考试的选拔而进入仕途,终其一生可以没有什么建树,但显耀的声名和荣华富贵是会随之而来的。读书人也说我的事业完成了。所以说考中科举也就意味着读书的结束。吟咏诵读之事,不可以用于官任之职;华美繁丽之词,也不能用以治理百姓。读书人做官,就像是刚刚踏上求学之路一样。所以说进入仕途又是学习的开始。因此(官员)得不到预先的培养,匆忙之间只能选择与自己的个性素养较接近的做法(来处理公务)。那些柔弱的人谦逊懦弱无法自立,而刚强的人又常常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奸佞之人卑劣鄙陋自谋私利,而正直的人又性情偏激漠视他人;宽容的人败坏规矩放纵自我,而严厉的人又凌辱责骂缺少包容:像这样却说古今风俗异变,正道难以推行,难道(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君子做官,如果是担当职务,就一定会观察事态的发展趋向;如果是推行志向,就一定会极尽自己的情感智慧;如果重振法纪,就一定致力于使(民心)归于仁厚。这样说来,刚正也就像柔和,正直近乎机巧,严厉也就成了一种宽容。如此便是所谓的忠恕之道,推行开来,便无古今的差别。吟诵诗三百,是可以传授给他为政之道的,而不只是通过(学习)诗三百来辨识事物增广见闻的缘故啊。(因为)在诗三百中接受浸润滋养,一个人的志趣就会与之相投,平和的性情得以显现。平和宽仁的政策就会流传开来了。唐尧、虞舜用于了解别人的条目,用以教育子民的方略,要想得到并使用,都可以由此获取。一个人由此气量得以宽宏。给我富贵,那么我也是会去接受的了。富贵对于人来说,它若是没有降临,便不能强求;它若是降临了,也不能拒绝,所以要接受它。我看见就像众多河流注入大海,但是大海却始终不会满溢。王先生与我有姻亲之谊,所以我未觉自己的话说得太过繁琐重复了。31.A32.B第74页共74页\n33.C34.圣人知人之安于逸而苦于劳/故使贵者逸而贱者劳/且又知坐之为逸/而立且拜者之为劳也/故举其君父兄坐之于上/而使之立且拜于下。35.(1)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的心常常把他们看成是我的同辈,没有看出他们跟我有什么差异。(2)圣人原本就让他们享有安逸而让我去劳作,这就是说明我比他要卑贱。【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使百姓信服。“厌”,满足,“厌服”,因满意而信服,此处是使动,使……信服。故选A。32.A.“因”,介词,凭借。句意:没有凭借那些危亡困辱的局势。“因”,介词,通过。句意:通过宾客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B.“也”,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句意:那么事实就一定会是这样。“也”,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句意:这是宫车驶过去了,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C.“而”,连词,表修饰。句意:自己慢慢地思量。“而”,连词,表承接。句意:回来之后再想救国的策略。D.“所”,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句意:这就是圣人所忧虑的。“所”,助词,和“为”一起表被动。句意: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故选B。3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与荀子认为‘礼’是用来修养品性相同的是,苏洵也是从人性出发,强调‘礼’的人性教化功能”错误,由“故圣人以其微权而使天下尊其君父兄。而权者又不可以告人”可知,本文讲述的是“权”使人们逐渐接受礼的教化的过程。第74页共74页\n故选C。3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圣人知道人民都安于逸乐而苦于劳作,因此便让尊贵的人得以逸乐而卑贱的人去劳作,并且又知道坐着是安逸的,站立着并且拜是劳苦的,因此便让他的君王父兄坐在上面,让他站立着并且在堂下拜。“圣人”是主语,“知”是谓语,“人之安于逸而苦于劳”是主谓短语做宾语,且“故”表结果,一般放在句首,两个“故”前面都断开;“贵者逸”和“贱者劳”构成并列结构,做“使”的宾语,后面要断开,“且”表递进,一般放在句首,所以“劳”和“且”之间断开;“坐之为逸”和“立且拜者之为劳也”结构相似,中间断开,“也”是句末语气词,后面断开;、“坐之于上”是状语后置句,“于上”是后置状语,后面断开。3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何则”,为什么;“以为”,把……作为;“侪”,同类,同辈。(2)“固”,本来,原本;“逸”,享有安逸;“是”,这;“贱于彼”,状语后置,比他卑贱。参考译文:人之常情往往是安于惯常的所为,如果没有什么原因就改变他们的风俗,那么情势必定是不行的。圣人开始作礼书的时候,没有凭借那些危亡困辱的局势而使百姓信服,却只想轻易地让他们去掉他们旧有的习俗,而乐意依从自己的法则,那样是不可能的。因此没有什么缘由就让他们去侍奉君王,没有什么缘由就让他们去侍奉父亲,没有什么缘由就让他们去侍奉兄长,那么在他们最初的时候,并非像现在的人一样知道君王父兄都是一定要侍奉的,而他们之所以能幡然醒悟听从我的教导,是因为我是让他们通过懂得羞耻而感到信服的。第74页共74页\n他是我的君王,他是我的父亲,他是我的兄长,圣人说:“他是我的君王父兄,那么他和我有什么不同呢?”于是便让君王父兄坐下,而自己立于旁,并且低着头,曲着膝,走到他们前面施礼,而所谓的拜,就是率领天下的人,让他们对他们的君王父兄作拜。如果没有什么缘故就让他们拜他们的君王,没有什么缘故就让他们拜他们的父亲,没有什么缘故就让他们拜他们的兄长,那么天下的人就又会嗤笑,认为这种行为是迂腐怪异而不会服从。然而君王父兄又不能不得到他们的臣子子弟的拜见,而只是白白地做他门的君王父兄,于是圣人便又有了权术,让他们的心为之信服,让他们肯于拜见他们的君王父兄。既然这样,那么圣人终究(到底)是用的什么方法呢?只是人的羞耻之心罢了。古时候的圣人将要用礼去治理天下,所以一定会先修养好自己的身心,让天下人都信服他的言论,说道:“这个人,既然他说的话是这样,那么事实就一定会是这样。”因此圣人说:“天下人中那些对自己的君王父兄不拜的,我将不会和他们同列。”而且也让全天下人也都说:“他将不能和我同列。”于是人们便争相率领着去拜见他们的君王父兄,以求得能够和圣人同列。虽然这样,那些圣人必定要让天下人去拜见他们的君王父兄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他们小小的权术吧。他是我的君王,他是我的父亲,他是我的兄长,圣人的拜见之礼不应用在世上的话,我便和他全都坐在这里,全都站立在这里,一同并肩在这里行走,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区别。一旦我发怒了,用手举着大木棒去追赶击打他们也是可以的。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的心常常把他们看成是我的同辈,没有看出他们跟我有什么差异。圣人知道人民都安于逸乐而苦于劳作,因此便让尊贵的人得以逸乐而卑贱的人去劳作,并且又知道坐着是安逸的,站立着并且拜是劳苦的,因此便让他的君王父兄坐在上面,让他站立着并且在堂下拜。一旦心中发怒的时候,自己慢慢地思量,必定会说道:“这是对着我坐着而我对其拜,并且我站立在他下面的长者。圣人原本就让他们享有安逸而我去劳作,这就是说明我比他要卑贱,如果手举着大木棒去击打追逐他们的话,我的心就会不安。”将木头雕刻成人,朝夕对它作拜,一旦日后将它劈开当作木柴烧火用的话,尚且会对它有所顾忌。当他最开始劈开这木头烧火的时候,会想我已经对它拜怎么敢把它当作木柴烧火用,因此圣人动用小小的权势而让天下人都去尊奉自己的君王父兄。而那些权势又不能够去告诉别人,因此便先以羞耻之心相告。哎呀,事情既是这样的,而后君王父兄才得以安享尊崇一直到了今天。如今的这些匹夫匹妇,没有人不知道拜他们的君王父兄,于是便说:“拜起坐立,这些都是礼节中的末枝。”却不知道圣人在刚开始教导民众拜起坐立是如此的辛劳呀。这就是圣人所忧虑的,于是便作了《周易》来使其教义显得神圣。36.D37.C38.A39.而两渔人者亦迷其处/又疑多蛇虺含沙之孽/而不敢复求入也/顷之/中忽闻呼啸声/疑人然/遂相挽缘崖而上40.(1)想要在地上写字,来沟通意图,众人又相视而笑,竟然没有人能懂得。第74页共74页\n(2)而岛上人好像没有谋利之心及声色美味之欲的样子,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他们地处海中,朝廷声威教化不能达到的幸运吗?【解析】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句意:但遗憾的是两个渔人已经忘记了他们所去之处。恨:遗憾。故选D。3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之:动词,到、往。句意:不知漂到了哪里。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生物都是因为风吹而运动。B.以:连词,表目的,来。句意:年轻力壮的人外出采集果实来奉养他们。以:介词,用。句意:请用秦国的咸阳为赵王祝酒。C.为:连词,表修饰。句意:又修理好渔筏顺着潮水出岛。为:连词,表修饰。句意:顺着水流向东进发。D.乃:连词,于是。句意:于是我就记述了他们的故事,并在文末作赞说。乃:副词,才。句意:到了挨打受刑的时候,才想到伸张士大夫的名节。故选C。3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因迷失了方向而突遇暴风”错误,原文为“飘风至,筏亡维,流数日夜,不知所之”,是暴风突起,渔筏断了缆绳,无法控制而漂流,最后迷失了方向。故选A。3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74页共74页\n句意:而两个渔人也迷失了方向,又怕这里多有毒蛇鬼蜮之类的祸患,就不敢再寻路进岛。不久,忽然听到岛中传来呼啸声,猜度是有人,就协力沿崖壁向上攀缘到岛上。“而两渔人者亦迷其处”,主语是“两渔人”,谓语是“迷”,宾语是“其处”,结构完整,宾语后断开;“又疑多蛇虺含沙之孽”,省略了主语“两渔人”,谓语是“疑”,宾语是“多蛇虺含沙之孽”,结构完整,后面断开;“也”字一般用于句末,其后断开;“顷之”是时间状语,单独放置,前后断开;“中忽闻呼啸声”,省略了主语“两渔人”,谓语是“闻”,宾语是“呼啸声”,结构完整,后面断开;“遂”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4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旨意”,意图;“顾笑”,相视而笑;“殊”,竟然。(2)“若”,好像;“岂非……与”,难道……吗?“声教”,声威教化;“幸”,幸运。参考译文:     第74页共74页\n海边有两个渔人,驾筏在海上捕鱼。有一天,暴风突起,渔筏断了缆绳,漂流了几天几夜,不知漂到了哪里。后来,顺着潮水漂向一个海岛。岛外遍布萧苇、槿艾、篁萝,茂盛地遮蔽着海岸,无路可入。而两个渔人也迷失了方向,又怕这里多有毒蛇鬼蜮之类的祸患,就不敢再寻路进岛。不久,忽然听到岛中传来呼啸声,猜度是有人,就协力沿崖壁向上攀缘到岛上。岛上的人望见他们,也渐渐向他们走过来。岛上人面黑如漆,梳着如木椎般的发髻,裸身而群聚,因而并无穿衣结带,穿鞋戴帽及修饰容貌等习俗,只是编结棕、栗、桐、棫以及其他不知道名字的树木的树叶用以蔽体。他们看到两个渔人所穿的绸衣,就走上前来拉起衣襟观看,显得非常惊异。两个渔人也很惊奇,就上前向他们行礼拜见。可是他们竟然不懂行礼拜见,只是人人过来对两个渔人反复手摸鼻嗅。之后就领着两个渔人进入了一个山间谷地中,岛上人掘土为穴而居,男女杂处,和谐安乐,也不用火烹饪为食。老人有时随意地在前面坐着,年轻力壮的人外出采集果实来奉养他们。两个渔人遍访其他岛人的穴居,也都是这样,像这样过了很多天,岛上人天天非常热情地款待两个渔人。两个渔人开始听不懂他们的言语,想要在地上写字,来沟通意图,众人又相视而笑,竟然没有人能懂得。两个渔人最终也乐于同他们相处,就像宾主双方都是哑人一样。过了很久,两个渔人告辞离开,又修理好渔筏顺着潮水出岛。等回到大海上之后,就再也无法辨清海岛的方位了。     我与士大夫们交往十多年了(直译是做幕僚),性情向来质朴坦荡,与人交往,无论亲疏远近,都悠然自如,如平生旧友。我也从不背后指责别人。因此我对所听说的岛上人的事情深有感触,认为他们与自己意愿相投,希望能离开俗世,去和他们交游。但遗憾的是两个渔人已经忘记了他们所去之处,使我无法与岛上人在一起。于是我就记述了他们的故事,并在文末作赞说:“我听说沿海多出产犀象、翡翠、玳瑁、珠玑、蠃蛤等宝物,人们多出海去寻宝,以至于互相抢夺残杀,即使因之而死也不悔恨。而岛上人好像没有谋利之心及声色美味之欲的样子,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他们地处海中,朝廷声威教化不能达到的幸运吗?昔日陶渊明处士在其所写的赞中说自己的追求,认为是如同生活在无怀氏和葛天氏时代的百姓。呜呼!像岛上的人,与之近似了,近似了!”41.D42.A43.D44.吾惟欲去吾之人欲/存吾之天理/而不得其方/是以求之于此/则其展卷之际/真如饥者之于食/求饱而已45.(1)一个人假如确实有想成为圣人的志向,那么他必定会思考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在哪里。(2)可是探求一下他们的主要精神和指归(目的),又是十分契合的(像符契一样相合)。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道理只有一个(道理是一样的)。【解析】4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患:名词,弊病。句意:后代社会的最大弊病。故选D。第74页共74页\n4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比。句意:做学问,没有比立志重要的/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B.连词,因/介词,用。句意:只是因为他们心里是纯粹的天理而有人欲的私心/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C.助词,提宾/助词,的。句意:只是一心听老师所讲的道理/认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异姿态的。D.修饰、承接/却。句意:睁大眼睛看/依靠别人的力量却伤害他。故选A。4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D.“多种表达方式,寓理于情”错。本文以说理为主,表达方式是议论,寓情于理。故选D。4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正因为想去掉人欲而保持天理,但找不到好的办法,所以在书上寻求。那么,打开书本,就会像饿了的人找到了饭食,就想着吃饱罢了。“去吾之人欲”与“存吾之天理”是对称结构,中间断开;“而”用于句首,表转折,其前断开;“是以”,“所以”“因此”之意,用于句首,引出下面的结论,其前断开;“则”连词,表顺承,用于句首,其前断开;第74页共74页\n“其展卷之际”为句首状语,表时间,其后断开;“饥者之于食”与“求饱”是两个谓语结构,中间断开。4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苟”,假如;“诚”,确实;“安在”,在哪里。(2)“归宿”,目的;“合若符契”,像符契一样相合;“道一”,道理是一样的。参考译文:我的弟弟守文来求学,我给他讲了一番要立志的道理,守文就要我把我讲的话按顺序写下来,以便经常能够学习警醒;且要我写得浅显一点,以便于读懂。于是我写下来交给他。做学问,没有比立志重要的。不树立志向,就好像没有树根却一味地浇水培土,辛辛苦苦却不会有收获。世上那些人之所会懒惰闲散,得过且过,随世俗浮沉,染上许多不好的习惯,最终成为卑劣的人,都是因为没有树立坚定的志向。所以,程子说:“只有想做圣贤的志向,才能与他一起学习。”人如果真的有想成为圣贤的志向,就一定会想,圣贤成为圣贤的原因在哪里。是不是因为他们的心里纯粹是天理而没有普通人的私心?圣贤成为圣贤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们心里是纯粹的天理而,没有人欲的私心,那么,我想成为圣贤,也就只是要我的心纯粹是天理而没有人欲罢了。要我的心纯粹是天理而没有人欲,就一定要去掉人欲而保持天理。要去掉人欲而保持天理,就一定要找到怎样去掉人欲保持天理的方法。要寻求怎样去掉人欲血保持天理的方法,就一定要向觉悟早的人请教,要学习古人的教导,而所有的所谓学问的功夫,才能够去讲。所谓向觉悟早的人请教,既然认为那人是觉悟早的人而把他当作老师,就要专心致志,只是一心听老师所讲的道理。如果老师讲的道理与你想的不一样,不要简单地不听老师的话,一定要认真体会,思考老师讲的道理;如果思考没有结果,就要找人讨论,一定要想办法弄清楚,不能动不动就怀疑老师。所以《学记》说:“老师庄重威严,道就会受到尊崇;道受到尊崇,百姓才知道问学。”如果没有尊重崇敬、真诚信服的心,就一定会有轻视、瞧不起的想法。老师讲了你没有用心听,就如同没有听一样;听了却思考得不认真,就如同没有思考一样。这种情况,虽然说是拜师学习,就如同没有老师一样。第74页共74页\n所谓学习古人的教导,圣贤留下教导,无非是教人去掉人欲而保持天理的方法,像《五经》《四书》就是此类。我正因为想去掉人欲而保持天理,但找不到好的办法,所以在书上寻求。那么,打开书本,就会像饿了的人找到了饭食,就想着吃饱罢了;就像病了的人找到了医生,只是想着治好病而已;就像在黑暗中的人对于灯光,希望照亮自己就可以了;就像腿不好的人对于拐杖,希望能够行走就满足了。怎么会有只想着记忆背诵,口中讲说,以使自己嘴巴和耳朵快活的做法呢?树立坚定的志向也不容易。孔子是圣人,仍然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时才有所树立。”所谓立,就是立定了志向。虽然是到了“不超越规矩”,也只是志向不超越规矩。树立志向哪里能看得很容易呢?志向是气质的统师,是人的生命、树木的根本、水流的源泉。源泉不疏通水就不流,树根不培育树木就要枯死,生命不延续人就会死亡,志向不树立气质就会昏昧。因此,君子讲学,无时无刻不想着树立志向。睁大眼睛看,看不到其他的事;侧起耳朵听,听不到其他的事。就像猫捉老鼠,就像母鸡孵蛋,精神心思都高度集中,而不再知道有其他的事情,这样才能做到志向总是立定,而精神气质健康明朗,道理清清楚楚。一有了私欲,马上就会醒悟觉察,自然不能容留。从古以来,圣贤根据时代社会的不同而进行教导,虽然教导的话看起来不一样,但功夫的大意却没有丝毫的区别。《书经》说精诚专一。《易经》说以敬谨使内心正直,处事合宜以使对外方正。孔子说广求学问,恪守礼法。曾子说尽心为人,推已及人。子思说尊重德性而从事学问。孟子说积累正义的行为,培养自己的气,寻找自己的放失之心。虽然好像人人说的都不一样,有不能强求统一之处,可是探求一下他们的主要精神和指归(目的),又是那样一致(像符契一样相合)。为什么呢?因为道只有一个。道一致,心也会一致;心一致,学问就会一致,而最终不一致的,就是邪说了。后代社会的最大弊病,更是因为没有立志,所以,现在强调要树立志向。中间的字字句句,无非都是讲的要树立志向。因为一辈子的学问功夫,只是立定志向而已。如果用这个说法去理解“精、一”,那么,一字一句都是“精、一”的功夫;用这个说法去理解“敬、义”,那么,一字一句都是“敬、义”的功夫;至于“格致”“博约”“忠恕”等说,没有不吻合的。只要能够真心实意地去体会,就会相信我说的没有错。46.D47.C48.C49.惟其任也/何卑远之有/然则所难于非此土之人/非将相之世者/为其无是能而处是位/无是德而居是贵/无以我尚而不秉我势也。第74页共74页\n50.(1)如今看那些见识浅陋之人的观点,(他们)根据家族门第推举(所谓)有德之人,根据地位给予人以贤名,这可以说是从人的某一侧面来评价他。(2)所以,如果(一个人)具有崇高的美德,就可得到社会尊崇,即使有一些小瑕疵,美名怎能因此而(被)玷污呢?【解析】4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D.“攘:侵犯”错误。句意:驱逐了北狄,立郡于河西。“攘”,驱逐。故选D。4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但;句意:但不是判断(其)为君子的依据;第二个“而”,连词,表承接;句意:激于义愤死在这件事的。B.第一个“为”,介词,被;句意:鲧被杀而禹成功,管叔、蔡叔被诛,周公辅佐成王;第二个“为”,动词,当作;句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可以用芥草作船。C.第一个“以”,介词,凭借;句意:或凭借出身;第二个“以”,介词,凭借;句意:将要凭借这个有一番作为。D.第一个“之”,代词,他们;句意:难道可以因为其他原因而不选用(他们)吗?第二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故选C。48.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君主担心所选人才不是一个国中最优秀的”错误。由文本中“是以用士不患其非国士,而患其非忠”可知,作者认为用人不担心他不是国中最优秀人,而担心他不忠诚。故选C。第74页共74页\n4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只看他们的能力,哪管什么地位低下关系疏远呢?既然这样,那么所排斥的不是本土之人,(也)不是出身于将相之家的人,而是那些没有这种能力却处在这个位置上,没有这样的德行却得到这样的尊贵(地位),(所以)没有什么(令)我尊崇(的德能)就不要掌控我(赋予的)权势。“惟其任也”,“惟……也”,固定用法,前后断开;“何卑远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何卑远之”,不可断开;“然则所难于非此土之人”,“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一般位于句首,其前断开;“难”谓语,“此土之人”宾语,“此土之人”后断开;“非将相之世者”,“者”,……的人,“将相之世”作“者”的定语,联系紧密,不可断开;“无是能而处是位”“无是德而居是贵”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无以我尚而不秉我势也”,“无以”,没有……的,一般位于句首;“而”,连词,连接的成分为短语,前后的成分不可断开;“我势”作“秉”的宾语,联系紧密,“也”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开。5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论”,观点;“德”,有德之人;“命贤”,给予人以贤名;“一体”,某一侧面。(2)“尚”,尊崇;“虽”,即使;“为”,被;“累”,牵连,玷辱。参考译文:所谓贤人君子,不一定指的是高官厚禄、富贵荣华之人,这些(高官厚禄、富贵荣华)都是君子所应该享有的,但不是判断(其)为君子的依据。所谓小人,不一定指贫穷卑贱、屈辱困顿的人,这些(贫穷卑贱、屈辱困顿)应该是小人所承受的,但不是判断(其)为小人的依据。用什么来阐明这一道理呢?桀和纣,一个是夏的君主,一个是殷的君主,崇侯、恶来,居于三公之位,但还是免不了被称为小人,因为他们品行恶劣。伯夷、叔齐是挨饿之人,傅说是囚徒,百里奚也作过俘虏,然而天下人仍然视他们为君子,因为(他们)志向高洁、节操高尚。第74页共74页\n因此,如果论士以他的品行(为标准),不论他的遭际命运,那么即使(他)富有天下也无须看重,一无所有也不必看轻,身处奴隶囚徒的地位也不必以之为耻,占有四海也不必以之为荣。何况人之间的悬殊未必能有这样大呢?所以说,地位再高也不必自傲,身份卑微也不必自卑。好名声靠自己取得,富贵贫穷的命运由老天安排。《诗经》上说:“老天一定要这样,又有什么办法呢!”所以君子未必富贵,小人未必贫贱,有人像潜藏在地下的龙不能发挥作用,有人像在天空腾飞的龙,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如今看那些见识浅陋之人的观点,(他们)根据家族门第推举(所谓)有德之人,根据地位给予人以贤名,这可以说是从人的某一侧面来评价他。尧,是个圣明的父亲,可儿子丹朱凶残骄纵;舜,是个圣明的儿子,而他父亲瞽叟却愚妄而桀骜不驯;叔向,是个贤德的兄长,可弟弟鲋贪婪凶暴;季友,是个贤德的弟弟,可哥哥庆父却荒淫无道,假如一定以出身论人,那么丹朱应该受禅,而舜应该被杀,鲋应该得赏赐,而季友应该遭灭杀。不一定以门第论人,就是这个道理。以前祁奚说过这样的话:“鲧被杀而禹成功,管叔、蔡叔被诛,周公辅佐成王。”所以《尚书》认为“父子兄弟各不相干”。周幽王、周厉王贵为天子,而又富有四海。颜渊、原宪是地位卑下的平民,又受冻挨饿常处贫困。论人要是一定看地位,那么两位帝王就是贤能之士,而两位贫士就是愚昧鄙陋之人。不一定以地位论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论人要)重视仁义而轻视权势,蔑视地位而称赞德义。如今论人,多与此相反,凭借亲族或是出身,这就更加难以得到真正的贤人了。过去周公对人不求全责备,何况(对)德义双全的人,难道可以因为其他原因而不选用(他们)吗?由余出生在五狄之地,越人蒙出生在蛮地,而功及于齐、秦,德布于华夏,美好的名声载于史册,流传至今。张仪,是中原人;卫鞅,是康叔的子孙,却都谗邪奸佞反复无常,祸乱天下。由此看来,人的善恶,不一定由家族出身(决定);性格的贤鄙,也不一定按世俗眼光(评判)。中堂长有苴草和苞草,山野中却生长兰草与白芷。和氏之璧,出于藏玉之石;隋侯之珠,孕于蛤蚌。所以,如果(一个人)具有崇高的美德,就可得到社会尊崇,即使有一些小瑕疵,美名怎能因此而(被)玷污呢?第74页共74页\n因此,用人不担心他不是国中最优秀人,而担心他不忠诚;朝廷不担心没有臣子,而担心他不贤能。陈平、韩信,都是从楚俘虏来的,而高祖皇帝以他们为重臣,结果平定了天下,安定了汉室;卫青、霍去病,都是平阳公主的亲属,可汉武帝任他们为司马,结果驱逐了北狄,立郡于河西。只看他们的能力,哪管什么地位低下关系疏远呢?既然这样,那么所排斥的不是本土之人,(也)不是出身于将相之家的人,而是那些没有这种能力却处在这个位置上,没有这样的德行却得到这样的尊贵(地位),(所以)没有什么(令)我尊崇(的德能)就不要掌控我(赋予的)权势。51.B52.B53.C54.古之圣王/后治而先学/贵德而贱功/望之兵下者轻/而责之身心者重/故耄修益勤/死而后已55.(1)人们心怀远大志向而追求卓越的才能,难在它的开头。(2)就像攀登高山,越攀登越能够见出它的险峻,不容许放弃自己。【解析】5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安:安全”错误,译为安定。句意:仁爱未做到内心就不安。故选B。5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结构助词,的。句意:国外又没有猖獗跋扈的敌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B.连词,表顺承。句意:就会贪图荒远的功业。连词,表顺承。句意:那么这些人聚集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就嘲笑他们。C.连词,表转折。句意:却说与民同乐。连词,表修饰。句意:差役们按着剑柄上前。D.助词,指……的人。句意:才能一般的人不能让他们担任大任。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有会吹洞箫的客人。故选B。53.第74页共74页\n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这和古代的圣王有相似之处”错误。“唐以功立国,而道德之旨,自天子以至于学士大夫置不讲焉,三君之不终,有以夫”,唐代凭借功业建立国家,对于道德这些东西,从天子到学士大夫都搁置不谈论,三位天子有始无终,也是因为这个。文中圣人是“贵德而贱功”,古代圣王是重视道德,轻视功业。“有相似之处”错误。故选C。5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古代圣明的君王,先学习德行再治理国家,重视品德轻视功绩,轻视天下的名望,重视身心的修为,所以步入晚年会更加勤奋,一直到生命停止才结束。抓住“先”“后”,“贵”“贱”及两个“而”分析,“后治而先学”“贵德而贱功”为并列的成分,“古之圣王”为这两句子的主语,所以“学”“功”后面都需要断开。后面根据“轻”“重”分析,用连词“而”联系前后语句,“轻”后面需要断开。“故”为连词,表结果,前面需要断开。其他地方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断句。5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持”,怀有;“修能”,卓越的才能;“始”,开头,开始。(2)“陟”,登,上,一般指登山或登高;“峻”,险峻;“勿容自释也”,正常语序为“勿容释自也”,“自”为宾语,宾语前置句。参考译文:人们心怀远大志向而追求卓越的才能,难在它的开头。(因为)血气还没有稳定下来,容易受事物的引诱而改变志向,聪明才智还求开化,坚守志向也就不牢固,得到与失去、坚贞与淫逸、安定与动乱的原因并未清楚,因此容易产生骄傲怠惰的心理;等到年富力强,见识听闻日渐增多,轻浮放荡的志气已经收敛,对声色娱乐已经厌倦,道德修养的成效有所可观,那么奢靡荒淫,贪图玩乐志向松弛,纵欲暴怒这些不良的习气都日渐减损而趋于良善;这是一般人的常态。太甲,成王最后成为好的君主,也是这个道理。第74页共74页\n如何把修德作为根本呢?道德,是无穷无尽的宝藏,没有发现他的时候,那么做成一件善事好像已经有余了;已经发现它了,已经实践它了,仁爱未做到内心就不安,道义未做到精深就会对行动不利,浩浩荡荡就如同没有边际一样,庄重而不可侵犯,不知疲倦地进入深密义理中。就像攀登高山,越攀登越能够见出它的险峻,不容许放弃自己。所以担心的是开始自己不振作,接着是不进行自我反省,却从不担心最后自己能否保全自己。假如他们把建立功业作为心中的追求,怎能不知道道德在于自身而不在于事迹功业呢?功业,有详尽的标准,国内盗贼没有铲除,铲除了其国内也就太平了;外敌没有平定,平定宁边关也就安宁了;百姓没有富裕,使他们富足了那么百姓的生活也就没有忧虑了;法律制度没有修治;修治好了那么国家就有法可依了。国内没有作乱的奸佞小人,国外又没有猖獗跋扈的敌人,民间很少出现逃亡的百姓,朝廷也有了纲纪,自此以后,还有什么事情呢?志向远大希求完满,就会贪图荒远的功业;心满自得,那就会贪图宴饮欢乐的生活;所希望的是这些,所做得又是这些,所成就的也只是这些,还有什么要从事的呢?邪恶奸佞的人被重用,宠幸女子的情况兴盛,整日酣酒狂歌醉舞,却说与民同乐;深居晚起,却说这是无须作为国家就会治理好。有人提出国家潜伏着很大的危险,却说没有看见这样的征兆;提出牢固的水坝会溃于蚁穴建议的人,反而受到苛责。才能一般的人不能让他们担任大任;志向小的人不能使他们担当大政,度量有一定的限度,放纵了一定泛滥,这是情势必然的发展趋向。古代圣明的君王,先学习德行再治理国家,重视品德轻视功绩,轻视天下的名望,重视身心的修为,所以步入晚年会更加勤奋,一直到生命停止才结束,不是为了天下,只是为了自己罢了。为了自己的人,有功业不想占有,名望也不想建立,认为天子和隐士没有什么不同,志向日益专一,浮气日益收敛,欲望也就渐渐安定淡忘,内心坚守志向,只是担心开始不端正,不担心自己最终不长久,没有什么显著的功勋,也就没有大功告威的放纵。唐代凭借功业建立国家,对于道德这些东西,从天子到学士大夫都搁置不谈论,三位天子有始无终,也是因为这个。56.C57.B58.C59.而无如二千年来/凡所谓佛者/率皆支离诞幻/如捕风然/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祷之而不应60.(1)(对于)生死来去这些事,明白的人和不明白的人并没有什么区别,何不也听凭他们自生自灭、自去自来罢了呢。(2)读书人纵使不能学孟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也应当效法陶渊明,何必要到别人那里去呢!第74页共74页\n【解析】5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C.“稽:跪拜”错误。“稽”,考查。句意:居士您拜佛、考查佛法二十年。故选C5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如今您摒弃了可以预知的人类法则。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哀叹这座墓空有碑石(而为它作了碑记)。B.连词,表假设,如果;句意:但是财富如果可以合理求得的话。连词,表假设,如果;句意:如果秦国用城来请求交换赵国的璧而赵国不许可。C.介词,表被动,“为……所”表被动;句意:以致被禅学所诱惑。介词,表对象,对;句意:然而,这些只能向有见识的人诉说。D.连词,表目的,来;句意:因此我冒昧地用虞翻的话来送给您并谢绝您。连词,表结果,以致,从而;句意: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故选B。58.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能力。C.“而彭尺木恰是将度内之事放在度外求之,这是非分之想”错误。联系材料第三段“若以度外之事而度内求之,是即出位之思,妄之至也”,指将生死这可置之度外之事放在度内求之是非分之想,荒诞至极。故选C。5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74页共74页\n句意:但是,令人无奈的是,这两千年来,所有称作“佛”的,全都是离奇虚妄、荒诞虚幻的东西,就好像捕风捉影一般,看佛却不见佛,听佛却不闻佛,向佛祈祷,佛却没有回应。“而无如二千年来”作状语,单独成句;“凡所谓佛者”,“者”,……的人,一般位于句末,断句标志,其后断开;“率皆支离诞幻”,“支离诞幻”作“率皆”的宾语,动宾结构,其后断开;“如捕风然”,“如……然”,好像……一样,固定词组,前后断开;“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祷之而不应”结构对称,各自断开。6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无以”,没有(什么);“异”,区别;“盍”,何不;“听”,听凭;(2)“纵”,纵使;“法”,效法;“奚”,何;“奚必他适”,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奚必适他。参考译文:(您)来信拿禅学教导我,其中引用了文天祥的一些诗句等等。(在您看来)似乎文天祥如果没有遇到楚黄道人的话,就不能够领悟生和死了。我却不认为你这种看法是对的。古代的英雄豪杰视死如归,这样的人扳着手指头也数不完,如果非要等领悟了禅道之后才能为气节而死的话,那么当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原的时候,必然不会有龙逢和比干这样的人了。作为一个信佛之人,您的想法是认为一定要先通晓禅学,然后才能领悟生死罢了。(您)竟然不知道自古以来不能领悟生死的(学说),没有什么比得上禅学的。(世上)有生有死,这是自然法则。供养活着的人、送走死去的人,这是人类的法则。如今您摒弃了可以预知的人类法则,反而去追求不可预知的自然法则,认为“活着原本就是没有活着,死去原本就是没有死去”,又认为“生自有来处,死自有去处”。这些想法都是因为贪生怕死的这一念头萦绕郁结在您的心中而无法放弃,这样之后就会像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那般空想一番,您故意说那些相反的话来自我辩解,这就好比大火炉中铁块跳起来想成为宝剑莫邪,这正是庄子所说的不祥之铁啊!对于生死之道,你是真领悟了呢,还是没领悟呢?从前子路问孔夫子关于死亡的事情,孔夫子说:“还没弄明白生,怎么明白死呢?”当时的孔圣人好像预知到后人中肯定会有借生死之事来蛊惑世人的人,因此他对于子路之问的回答,就好比植物的嫩芽刚冒出来就将它事先折断。第74页共74页\n您的来信说:生死去来这等大事,不可将它们放在心外。这种说法更加错误。天下有不能不放在心上的事情,那就是“不修德行,不讲学问”。也有不可不放在心外的事情,那便是“死生自有天命,富贵自有天意”。如果把考虑之外的事来当作考虑之内的事情加以追求,这就是出格的想法,荒谬到了极点。虽然这样,但是财富如果可以合理求得的话,即使是执鞭驾车之人,我也愿意去做。倘使佛真的能超出死亡进入永生,那么我把儒家思想引入墨家又有何妨(意思是:我从信儒改为信佛)。但是,令人无奈的是,这两千年来,所有称作“佛”的,全都是离奇虚妄、荒诞虚幻的东西,就好像捕风捉影一般,看佛却不见佛,听佛却不闻佛,向佛祈祷,佛却没有回应。什么如来佛祖,什么释迦牟尼,跟夏天农田里的平常鬼魂一样都是荒诞无稽的,徒有异端之说的虚名,却没有异端之说的实际效用,所以聪明的人才不会这么做。试想一下,居士您拜佛、考查佛法二十年,自以为对那佛法十分精通。如此,那么您知道了生是从哪来的,您就能做到不生吗?您知道了死后去往何处,您就能不死吗?所以说像我这样自甘落后、不求上进的人,就心甘情愿地做个佛法的门外汉吧!如此,那么不知道生从何来的人,便不用活着了吗?不知道死往何处去的人,就都要快快去死吗?对于生死来去这些事,明白的人和不明白的人没有什么区别,何不也听凭他们自生自灭、自去自来罢了呢。《易经》说:“天地毁灭,那么就无法看见易理。”说的就是天地也有它生死存灭的时刻。《诗经》中写道:“高山变成深谷,深谷变成山陵。”说的就是山陵山谷自有其来去变化的时刻。所以说生死来去之事,天地都不能主宰自己,更何况对于人呢?居士您内心清静,少有欲望,有望成为圣人之学(指儒学)的基石,可惜对于生死之时,免不了有自己的顾念,以致被禅学所诱惑。对那佛法有所仰慕,却在这件事上一无所获。您难道没看见孟子论述生死吗?他说:“短命与长寿没什么两样,以加强自身的修养静待天寿之命。”您难道没看见陶渊明论述生死吗?他说:“在宇宙中或沉或浮,不贪恋也不惧怕。”读书人纵使不能学孟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也应当效法陶渊明,何必要到别人那里去呢!从前曹操聘请虞翻(字仲翔),虞翻笑着说:“孟德想要用盗贼抢来的财物来玷污我吗?”居士您招揽我学佛的意思有点像曹操的做法,因此我冒昧地用虞翻的话来送给您并谢绝您。61.A62.D63.D64.其家之富也/见弃于亲/甘远身//而不失于礼/及其贫也/弟妹无所托/又竭力自任/而不贻父母忧。65.(1)由此继母非常感动惭愧(或译为:感动悔恨)。陶君(陶忱仲)待父母更加恭敬(虔诚),家庭和和美美(或译为:一家人都和睦客气的样子)。第74页共74页\n(2)儿子像父亲一样,孙子像儿子一样,代代延续不断,陶家能不昌盛发达吗?善行会有后报(或译为:善行后继有人),这是天道。【解析】6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敦:敦促,督促”错误。句意:要使人伦敦厚。“敦”应解释为“使……敦厚,使……淳厚,使……诚朴宽厚”。故选A。6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①“之”:代词,他们。句意:那百姓就会主动向他学习了。②“之”: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无义。句意:战鼓咚咚敲响,两军已经交战了。B.①“乃”:副词,表承接,于是、就。句意:陶君于是和妻子搬出住在外面。②“乃”副词,表转折,竟然、却。句意:现在你却用选贤举能的道理来教导我。C.①“以”:介词,把、拿。句意:以纺织为生。②“以”:介词,凭借……身份。句意:当时以大中丞职衔作应天府巡抚的是魏忠贤的党羽毛一鹭。D.①“于”:介词,被。句意:上代墓域有被有权势的夺去的。②“于”:介词,被。句意:通达事理的人不被客观时势拘泥。故选D。6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世风败坏、孝友少见是因为人性本恶、天生糊涂”错误。末段阐明了孝友源于内心而不需要向外寻求,世风败坏、孝友罕见是因为受一己之欲的迷惑。选项属于曲解文意。故选D。6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74页共74页\n句意:正当他家境富裕的时候,被父母亲遗弃,却甘愿身居远处而不失每天请安的礼数。到了父母贫困的时候,弟妹无所依托,又竭力承担起责任,而不招致父母担忧。“也”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开;“见弃于亲”被动句,意思是“被父母亲遗弃”,句子完整,其后断开;“及其贫也”与“方其家之富也”属于并列结构,“也”字是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开;“又”常常位于句子开头,其前断开;“而”表示转折,其前断开。6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感悔”,感动惭愧;“益虔”,更加恭敬(虔诚);“穆穆”,仪容或言语和美。(2)“类”,像;“绳绳焉而不绝”,代代延续不断;“能无昌乎”固定句式(反问句),能不昌盛发达吗;“善之有后”,善行后继有人;“天之道也”,判断句式。参考译文:     堂称“孝友”,是要使人伦敦厚。善待父母为孝,善待兄弟称友。陶忱仲及他的儿子陶凯,都有孝友的善行,由此临川人葛元哲建议用“孝友”命名他家的堂。依照《尚书》说:“君陈,你有孝顺恭敬的美德,因为孝顺父母,又友爱兄弟,就能够迁移到为政上。”《诗经》言:“张仲孝顺父母,又友爱兄弟。”他们都是周天子的大臣,却不列举他们的事业,而以孝友称赞他们,这是因为把修身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所以说:他们对于父子兄弟来说值得效法(亦可译为:他们作为父子兄弟值得效法),而且后来的百姓都效法他们。孝顺父母而友爱兄弟,就是列于美德之首吧。     陶君,是台州临海人,祖上是大户人家。出生八年他的母亲死了,继母不喜欢他。长大后,娶吴氏为妻,两人都很恭谨地侍奉后母,后母始终不能容留他们。陶君于是和妻子搬出住在外面,非常勤劳艰苦,以纺织为生,早晚入门向父母请安一天也没有旷废耽误过。而父亲与继母自己管理产业,不让忱仲参与听闻(亦可译为:参与并知道内情)。时间长了,家境一天比一天差,父亲又逐渐老去,继母所生的弟妹都没有钱财置办婚礼嫁妆。忱仲于是把父亲和继母接过来自己奉养,还拿出自己的钱物为弟弟娶媳妇,把妹妹嫁出,都办得很得体。由此继母非常感动惭愧(亦可译为:感动悔恨)。陶君(陶忱仲)待父母更加虔诚,家庭和和美美(亦可译为:一家人都和睦客气的样子)。忱仲妻子吴氏早年丧父,她的母亲沈氏没人供养,忱仲也接过来奉养,直到终老在陶家。     陶凯读书有文才德行,因为贫穷的缘故,时常外出,拿经学教授弟子。从四方来向他学习的弟子很多,因此能以他的薪水收入(束:掴成一束的十条干肉,借指古时入学拜师的礼物,或送给教师的酬金)第74页共74页\n,帮助父亲办理丧葬,供给祭祀,一切都依据礼数。上代墓域有被有权势的夺去的,他都用钱赎回并重新整修竖立标志。陶凯没有其他兄弟,只有一个妹妹,嫁给顾姓人家,过早地去世了。陶凯为她养育儿子及女儿成人,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女。因此乡里称赞他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无不说陶氏父子的。而士大夫又都写诗来歌咏他们。由此括苍山(今名括苍山)刘基叙述他们的事迹后,再颂扬他们说:     《诗经》不这样说吗:“上天生下庶民,有形体有法则。人的常性与生俱来,追求善美是其德(亦可译为:喜爱这美德)。”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全在于人的内心,不需要从外界寻求,可是人们很少能做到,是私欲使人迷惑啊(亦可译为:是受私欲迷惑啊)。世风教化已经衰败,伦常也随之败坏,于是就有“儿子借农具给父亲,脸上就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婆母前来拿簸箕扫帚,儿媳立即口出恶言”这样(风俗败坏)的事情发生,人们都像贾谊所说的那样了,哪还敢期望他能够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奉养不爱自己的继母呢?又怎么敢期望他把恩忠施加到异母弟妹呢?像陶君这样的人,真可以当得起孝友之名啊!正当他家境富裕的时候,被父母亲遗弃,却甘愿身居远处而不失每天请安的礼数。到了父母贫困的时候,弟妹无所依托,又竭力承担起责任,而不招致父母担忧。唉,多难啊!像陶君,可以说能尽孝友之道啊!或者也可以说能很好地处理人伦的变故啊!君陈、张仲都借用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美德来施政,从而闻名天下。陶君没有他们那样的地位,不能把他的德泽施加给百姓,而只施行给家人。到了他的儿子,又能同他一样。是上天将使陶家昌盛发达吧?儿子像父亲一样,孙子像儿子一样,代代延续不断,陶家能不昌盛发达吗?善行会有后报(亦可释为:善行后继有人),这是天道。陶凯字中立,今年的乡贡乙科,是永丰县教谕,与我友善。以此为记。66.D67.D68.B69.然则城郭者/先王有之/而非所以恃为存也/及至喟然觉寤/兴起旧政/则城郭之修也/又尝不敢以为后。70.(1)于是就推举选拔士大夫所评论认为有才干的人,让他们策划处理(这些事情),而由现在的尚书工部郎中余靖主政广西。(2)因此修城花费很多,徭役规模很大,但是没有一个人认为是劳苦的。【解析】6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第74页共74页\nD.“攘:侵夺”解释错误,“攘”,排斥,抵御。句意:最终能排除少数民族的进犯。故选D。6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其”,代词,他们的。句意:难道是他们的才能都不能胜任吗。/“其”,那,那里的。句意: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B.“而”,连词。表示转折。句意:有城池但是守卫的人却不行。/“而”,连词,表承接。句意: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C.“之”,代词,这。句意:都是从未听说的。/“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晋国有什么满足呢?D.“与”,介词,和。句意:与周朝南仲、仲山甫等同。/“与”,介词,和。句意:蔺相如听说之后,不肯和廉颇相见。故选D。6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也耗时甚久”错误。由原文“以至和元年八月始作,而以二年之六月成”可知,工程规模虽然很大,但余靖深得老百姓的信任,所以用时不到一年。故选B。6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但是城池是先王就拥有了,却不能够依靠它而存在,等到叹息觉悟,旧政兴起,那么城池的修建又不敢落后。“者”在这里是助词,起停顿的作用,所以应在“者”后面断开。“有”的宾语为“之”在这里代指城池,所以应在“之”后面断开。“也”为句末语气词,所以应在两处“也”后面分别断开。“觉寤”和“兴起”为两个动词,从属两个句子,中间要断开,所以应在“寤”“政”后面分别断开。第74页共74页\n“则”也是常放在句首的典型字,也可以据此判断从“则”前断开。7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推选”,推举选拔;“经略”,策划处理;“当”,主持。(2)“大费”,花费很多;“大劳”,规模很大;“以为”,认为;“勤”,劳苦。参考译文:桂州新城记宋·王安石侬智高在南方反叛,先后攻破十二州,十二州守卫的官吏,有的死有的没死,却没一个人能守住他们的州城。难道是他们的才能都不能胜任吗?不设置城郭,不准备好装备,即使有智谋勇气,还是不能抵挡一旦有的突变。天子也认为承担(城破)罪责的不仅仅是守卫的官吏,因此特别施给恩惠,表扬那些为守节义而死的人,而且完全宽恕了他们的失职行为。于是就推举选拔士大夫所评论认为有才干的人,让他们策划处理(这些事情),而那时尚书户部吏郎余靖主政广西。平定叛乱的第二年,蛮越互相交接,和平共处,就大规模地修建桂州城,建城所用的木头、砖、瓦、石头的材料,用个来计数,达到四百多万。所用的人力,用工时来计算,达到二十多万。所有用来守城的器具,没有需要而不给予的。从至和元年八月开始修建,到第二年六月建成。这徭役的规模也是很大的了。余靖获得老百姓的信任很久了,所有的花费都想着节省资源,劳役他们也想着休养他们的体力,因此修城花费很多,徭役规模很大,但是没有一个人认为是劳苦的。第74页共74页\n古代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礼数丧失,所以四方的少数民族横行、窥视中原。在这个时候,中原地区不是没有城池,最终被夷为平地、毁灭、陷于困厄的地步却不能救助。但是城池是先王就拥有了,却不能够依靠它而存在,等到叹息觉悟,旧政兴起,那么城池的修建又不敢落后。大概是有忧患,图谋(解除)它,却没有城池,有城池但是守卫的人却不行,有守城的人却没有治理的法则,国家能够长久保存而立于不败之地,都是从未听说的。所以文王兴起的时候,有四方少数民族的灾难,在北方建立城池,任用南仲;宣王兴起的时候,有诸侯的祸患,在东方建立城池,而任用仲山甫。这两个大臣的德行,和他们的君主都相协调,这对于治理国家的本末与先后,可称得上是有智慧的了。想着他们以不声张的辛劳和勤勉的劳苦,做出了举世瞩目的功名,最终能排除少数民族的进犯,使中原地区得以保全安定的原因,是有这样的君臣和有这样的城池呀。现在余公也凭借文才武略,当圣明天子太平盛世长久了,想要补救弊失、兴办被废置的事业的时候,他镇守安抚一方区域,治理护卫那里的百姓,他现在勤勉,与周朝南仲、仲山甫等同,这应该有所记载的啊。所以将领官吏在一起谋划(此事),从我这儿来索取文章,把它刻在城的一角,而以此来告之后人啊。71.B72.C73.B74.其说宏远恣肆/穷天极地/哓哓焉唯恐其言之不详/萃其终身之力/白首有不得其源者/而孔氏之徒一言以蔽之/何其言之简而功之径也75.(1)因为道根植在心里,是心本来就有的,哪里要到其他地方寻求呢!(2)平民百姓怀揣价值千金的美玉,走在路上弄丢了它,哪里会不顺着道路去寻找呢?【解析】7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B.“勉勉:鼓励”错误,“勉勉”,勤勉努力。句意:未曾不在这方面勤勉努力。故选B。7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其”,代词,指代道;句意:世间谈论道的人说不尽道的学说。第二个“其”,副词,表揣测,大概;句意:大概都出于这吧?B.第一个“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句意:天下的人正为道难以寻求而感到苦恼。第二个“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第74页共74页\nC.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句意:却越求不得了。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句意: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D.第一个“以”,介词,把;句意:把君王的心当做自己的心。第二个“以”,连词,表目的,来;句意:募集钱财来给他送行。故选C。73.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能力。B.“道是远离人的,所以人们不了解道,越努力才能越接近道”错误。道不远离人,不了解道,越努力离道越远。故选B。7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他们的言说宏大辽远,酣畅淋漓,铺天盖地,吵吵嚷嚷地,唯恐自己的言论不详尽,用尽他们全身的力量,直到白发苍苍也不能找到本源。但孔子门徒用一句话就概括了它,这话是多么简洁,功效是多么直接。本题中,“其说宏远恣肆”,主谓结构,独立成句,前后应断开;“穷天极地”,两个动宾结构构成并列,可单独成句;“哓哓焉唯恐其言之不详”,“哓哓焉”状语,“唯恐其言之不详”动宾结构,“其言之不详”作“恐”的宾语,“详”前后断开;“萃其终身之力”,动宾结构,“其终身之力”作“萃”的宾语,本句前后断开;“白首有不得其源者”,“白首”作“有”的状语,“不得其源者”作“有”的宾语,本句前后断开;“而孔氏之徒一言以蔽之”,“而”,连词,连接的成分是较长的句子时,其前断开;“孔氏之徒”主语,“一言”状语,“蔽”谓语,“之”宾语,本句独立成句,前后断开;“何其言之简而功之径也”,“何其……也”,固定句式,前后断开。第74页共74页\n7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盖”,因为;“诸”,兼语词,相当于“之于”;“奚”,哪里;“庸”,表反问;“之”,到。(2)“怀”,名词用作动词,怀揣;“涂”,通假字,通“途”,用作动词,走在路上;“乌”,哪里。参考译文:天下的人不向既有的寻求道,却向虚无寻求道。向虚无寻求道,那么道就荒废了。向既有的寻求道,那么道才能存在。寻求道,不是寻求没有的东西。寻求没有的东西,不是真正有意义的寻求。因为道根植在心里,是心本来就有的,哪里要到其他地方寻求呢!因此向既有的寻求道,说的就是求之于心啊。自从尧、舜、禹、汤的事迹远去,文、武、周公的学问荒废,世间谈论道的人说不尽道的学说,而寻求道的人挤满了道路;纷纷扰扰,孔子的门徒解说并且批驳这些学说,说是不足的,进而为他们提出忠恕一说,这样就足够能接近道了。天下的人正为道难以寻求而感到苦恼。他们的言说宏大辽远,酣畅淋漓,铺天盖地,吵吵嚷嚷地,唯恐自己的言论不详尽,用尽他们全身的力量,直到白发苍苍也不能找到本源。但孔子门徒用一句话就概括了它,这话是多么简洁,功效是多么直接。啊!道是本来就存在的,不是孔门门徒创造出来的。天下人的弊病,在于不了解道。了解某物然后就可以求取它了,知道了路途然后就可以顺着这条路走了,知道了靶心然后就能够射击了;这样以后求取它就能获得了,顺着走就到了,射靶就能射中了。不了解道而去寻求它,难怪言语越多,使劲越勤,却越求不得了。啊!不过是从内心寻求道罢了。如果说道是远离人的,那么心也是远离人的吗?上天赋予人的叫天性,顺着天性去寻求道,心就是道啊。舍弃心来谈论道,那么就会遥远没有边际,遥远而没有边际的不是道。舍弃道来谈论心,是身体躯壳,身体躯壳不是心。道,无所不至,包罗万象,而心呢,是道安放的地方。第74页共74页\n用心来理解道,但私底下却有人忽视它;用心连通道,但私底下却有人隔离它,心失去了它作为心的作用,所以道失去了它作为道的功能。《诗经》说:“比起你们不高明的意见来,我的想法也未必行不通。”啊!这也是返回到心罢了。忠恕,就是返回自己的本心,是去除浅薄隔膜的方法。平民百姓怀揣价值千金的美玉,走在路上弄丢了它,哪里会不顺着道路去寻找呢?物我没有相融,形体躯壳没有同化,不能和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物我相融并化为一体,身体哪里有不与天地相融的呢?所以从圣人以下,未曾不在这方面努力弥补的。做儿子的,把父亲的心作为自己的心,哪里用得着担心不孝顺呢?做臣子的,把君王的心当做自己的心,哪里用担心不忠诚呢?居处在周围的人,都以周围人的心当做自己的心,那么哪里用得着担心上下四方的人不能平等互爱呢?因此,忠恕并没有增加了什么,而是寻求自己的本心。障蔽视线的膜褪去眼睛就明亮了,污垢洗去镜子就明亮了,私欲除去内心就光明了,内心光明,道就在这里了。因此说:“心之精神是谓圣。”因此说:“孔子的道,就是忠恕罢了。”孔子的学问,是多么简单又容易,直接又扼要啊!但这里所说的忠恕,只是先前的儒士认为是求学的人的忠恕罢了。曾试行推广这一理论,程子说,充实拓展它,那么天地变化,草木茂盛,天地万物统一了。天下社会风气淳厚,因为忠恕的缘故;天下社会风气浮薄,因为不忠恕的缘故。秦汉以来,地位高低的人等级区分严格,君主臣子的情感阻隔,在贫富上不均衡,在争夺中奔波,在惩罚中一起死去。平民百姓,不能尽自己才力的人太多了。治理百姓的人怎能不在这方面考虑一下呢?第74页共74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1 17:46:03 页数:74
价格:¥9.99 大小:117.28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