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类|记叙文类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类|记叙文类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小说类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阅读并回答问题。促织(一)蒲松龄①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②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异史氏曰:“第165页共165页\n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1.解释加点字。(1)靡计不施() (2)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3)无毫发爽()(4)虫翘然矜鸣() (5)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6)问者爇香于鼎,再拜()(7)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8)少年固强之() (9)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吾属今为之虏矣B.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C.各各竦立以听 董之以严刑D.青麻头伏焉 盘盘焉,囷囷焉3.与例句“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句式相同的一项( )A.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B.掭以尖草,不出C.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D.戍卒叫,函谷举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2)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5.最后一段填入“□”处最恰当的虚词是( )A.焉 乎B.矣 哉C.也 哉D.焉 耶6.以下关于《促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促织的得失这一主要线索,讲述成名一家的遭遇,情节动人心弦。第165页共165页\nB.小说多处使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形成极大反差,增强了戏剧性,引人入胜。C.小说虽凭空虚构,却反映了人不如虫的悲惨现实,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D.小说的语言具有简洁凝练、片言传神的特点,多连用四字短句,斩截有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二)陶公少有大志,家甚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蘑,而逵马仆甚多。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而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诸茬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侃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反。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言。”侃乃反。逵及洛,遂称之于羊醇、顾荣诸人,大获美誉。(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陶侃留客》,有改动)【注释】①范逵∶人名。后文的羊暲、顾荣二人,为当朝官员。②磬(qìng)∶乐器,内里是空的。形容穷得什么也没有。③斫(zhuó)∶用刀斧砍。④剉(cuò)∶同“挫”,割。⑤茬∶草垫。7.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郡范逵素知名 一向,向来B.且百里许 将要,快要C.君宜还 适宜D.逵及洛 到,到了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B.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C.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D.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第165页共165页\n(2)至洛阳,当相为美言。10.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析理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三)夏翁,江阴巨族。尝舟行过市桥,一人担粪,倾入其舟,溅及翁衣。其人旧识也,僮辈怒,欲殴之。翁曰:“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因好语遣之。及归,阅债籍,此人乃负三十金无偿,欲因以求死。翁为之折券①。长洲尤翁开钱典②。岁底,闻外哄声,出视,则邻人也。司典者前诉曰:“某将衣质钱,今空手来取,反出詈语③,有是理乎!”其人悍然不逊,翁徐谕之曰:“我知汝意,不过为过新年计耳。此小事,何以争为?”命检原质,得衣帷四五事④,翁指絮衣曰:“此御寒不可少。”又指道袍曰:“与汝为拜年用,他物非所急,自可留也。”其人得二件,默然而去。是夜竟死于他家,涉讼经年。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或问尤翁:“何以预知而忍乏?”翁曰:“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人服其识。(冯梦龙《智囊·知微》)【注】①折券:撕毁债券,不再索取,即免债的意思。②钱典:当铺。③詈(lì)语:骂人的话。④事:量词。件,样。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尝舟行过市桥(乘船)B.因好语遣之(打发)C.某将衣质钱(抵押)D.反出詈语(返回)1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A.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B.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他家耳。C.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D.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第165页共165页\n13.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晋侯、秦伯、郑伯皆是用爵位称呼。B.“郎中”本是君王侍从官的通称。战国始有,秦汉沿置。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后世以侍郎、郎中为各部要职。C.“寡人”即“寡德之人”。古代君王认为如果失德就会失去权位,所以谦称自己是“寡人”。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孤。D.宗庙,是古代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古人把宗庙、国家视为一体,常以宗庙代指国家。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选自《烛之武退秦师》)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四)骂鸭邑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茸生鸭毛,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民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甚畏骂,骂之亦可警将来。”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某益窘,因实告邻翁。翁乃骂,其病良已。异史氏曰:“攘者之可惧也,一攘而鸭毛生,甚矣;骂者宜诫也,一骂而盗罪减;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慈。”15.由文章末段的“异史氏曰”可知本文选自清代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__________》。这种写作体例是他受西汉史学家__________(填人名)的启发而形成的文体风格。16.下列各项中,对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夜,觉肤痒 至:到B.邻翁素雅量 素:一向、平时第165页共165页\nC.卒不骂 卒:最终,终于D.骂者宜诫也 宜:适合,适宜17.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茸生鸭毛,触之则痛 攘者之可惧也B.汝病乃天罚 翁乃骂C.而邻翁素雅量 一骂而盗罪减D.其病良已 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慈阅读下文,完成各题(五)甲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口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②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般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节选自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乙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节选自清·蒲松龄《促织》)第165页共165页\n18.可填入甲文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且B.岂C.其D.而19.对甲文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称呼尊敬,多用“人君”“元首”等词语,突出对方地位,既表敬畏,也是提醒。B.多用反问,设问人君为何功成后不易守功业,表现出勇于批评唐太宗失德的气概。C.善用类比,文中出现“载舟覆舟”、“吴越一体”等一系列类比事物,形象易懂。D.采用“立论”,为了劝谏唐太宗居安思危、积德守成,明确提出观点,语重心长。20.对甲文第②段君主取易却守难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主很难坚持到底B.处在深重的忧虑中C.放纵性情傲视一切D.治理百姓严刑威吓21.对乙文画横线句的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凸显人物命运变化巨大B.揭露官贪吏虐的黑暗C.批判以虫致富的无情D.讽刺当时畸形的社会22.《谏太宗十思疏》中问“其可忽乎”,《促织》中言天子“不可忽也”,请结合选文分析“不可忽”的原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六)武技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第165页共165页\n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交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2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B.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C.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D.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钵,是指洗涤或盛放东西的陶制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的一种陶制器具,用来盛饭、菜、茶水等。一般泛指僧人所用的食器。一钵之量刚够一僧食用,僧人只被允许携带三衣一钵,此钵则为向人乞食之用。B.少林,是中国武林的泰斗,是中国人从佛习武的代名词。少林武功更是博大精深,是佛教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一个武术体系。C.尼僧,在佛教中,女子出家为尼,梵语叫作比丘尼,又叫尼僧,也叫女僧,或叫尼众,俗称尼姑。第165页共165页\nD.《聊斋志异》,明代短篇小说集,书中写的是一个花妖鬼狐的世界,写得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爱情的篇章。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C.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与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2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2)李初不言,固诘之,乃以僧告。27.作者想借以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七)甲文倪云林①集序[明]陈继儒①倪云林先生者、自称倪迂,又自称懒瓒,先生癖人也,而洁为甚。②自太伯、季札、仲雍而后,梅福②洁于市,梁鸿③洁于佣,而指屈④倪先生矣。先生高卧⑤清秘,洗拭梧竹,摩挲鼎彝,此见洁者肤也;试问学道人,能于元兵未动,先散家人产乎?能见张士诚⑥兄弟禁不发一语乎?能避俗士大夫如恐浼⑦乎?能画如董、巨⑧,诗比陶、韦、王、孟⑨,而不带一点纵横习气乎?③余谈先生之集,所谓其文约,其辞微,其知洁,其行廉,其称文少而其指极大,独先生足以当之。盖先生见几⑩第165页共165页\n类梅福孤寄类梁鸿悉数家产赠之亲故有荆蛮延陵之风。月清则华,水清则澄,云鲜露生焉,下此虽金碧丹青,滓焉而已,何堪与先生并?先生残煤断茧,江东之家,以有无为清俗,即置先生于孔庑⑾间,度无愧色。④或曰:“倪先生,癖人也,似未闻道”余笑曰:“否!否!圣人之行不同也,归洁其身而已矣。”【注释】①倪云林:即元代文学家,书画家倪,②梅福西汉南昌县尉,后去官归寿春,经常上书言政。③梁鸿:东汉隐士,家贫志高,曾为人工舂米。④指屈:即屈指,数。⑤高卧:隐居不仕,⑥张士诚:元末秦州人,起兵反元,国号周,后被明将擒获,自缢死,⑦浼,污染,⑧董、巨:指董源,巨然,五代著名画家。⑨陶、韦、王、孟:指陶渊明、韦应物、王维,孟浩然,⑩见几:从事物细微的变化中预见其先兆,⑾孔庑:孔子居室的走廊;喻指跻身于圣人门徒之列。乙文倪云林事[明]冯梦龙①倪云林名瓒,元镇其字也。性好洁,文房拾物,两童轮转拂尘,须臾弗停。庭前有树,旦夕汲水洗,竟至槁死。尝留友人宿斋中,虑有污桶,夜三四起,潜听焉。微闻嗽声,大恶之,凌晨令童索啖痕,不得,童惧笞,拾败叶上有积垢似啖痕以塞责,倪掩鼻闭目,令持弃三里外。②初张士诚弟士信,闻倪善画,使人持,侑以重币,欲求其笔。倪怒曰:“倪瓒不能为王门画师!”即裂去其绢。士信深衔之,一日士信与诸文士游太湖,闻小舟中有异香。士信曰:“此必一胜流,”急傍舟近之,乃倪也。士信大怒,即欲手刃之,诸人力为营救,然犹鞭倪数十,倪竟不吐一语,后有人问之,曰:“君初窘辱而一语不发,何也?”倪云:“一说便俗!”③又闻倪元镇嗜茶,其用果按者名“清泉白石”,非佳客不供。有客请见且弥月矣,倪鉴其诚,许之。客丰神飘洒,倪甚欣洽,命进此茶,客因渴,再及而尽。倪便停盏入内,终不出,客请其故,倪曰“遇清泉白石,不徐徐赏,定非雅士。”④又倪有清秘阁,人所罕到;有白马,极护惜。会母病,请葛仙翁诊视。时天雨,葛要以白马相迎既乘马,乱行泥淖中,人马俱污。及门,先求登清秘阁。倪不敢拒。葛蹑屐而上。咳唾狼藉,古玩书籍翻覆殆遍,倪自是遂废此阁,终身不登。或云倪有仙骨,葛以此破其迁僻,冀得度世,惜乎其不悟也。——(选自《古今笑》)第165页共165页\n【注释】①《古今笑》是冯梦龙所著笔记小说28.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其称文少而其指极大()A.指点 B.指望;依靠 C.内容 D.同“旨”,意义(2)士信深衔之()A.抱怨 B.怀恨 C.接受 D.了解(3)倪竟不吐一语()A.竟然 B.最终 C.全部 D.仍然(4)会母病,请葛仙翁诊视()A.恰逢 B.通晓 C.商量 D.碰面29.甲文中的句子有三处断句,分别断在哪三个字的后面呢?请按照顺序写出来这三个字盖先生见几类梅福孤寄类梁鸿悉数家产赠之亲故有荆蛮延陵之风。A.______ B.______ C.______30.把乙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选项是( )或云倪有仙骨,葛以此破其迂僻,冀得度世,惜乎其不悟也。A.有人说倪瓒有仙骨,B.葛仙翁这么做是想借此打破他迂诞怪僻的行事风格,C.希望他能普渡世人,D.他没有领悟真是可惜啊。31.甲文评倪瓒的“其知洁”,乙文评其“性好洁”,结合甲乙两文将其“洁”的方面与以下选项一一对应起来。(1)文章诗集文字简约却旨意深远。(2)对屋内外之物的清洁都要求到极致。第165页共165页\n(3)只结交清雅之士,拒交粗俗之人。(4)不执着于金钱,散尽钱财给亲人朋友。(5)清高孤傲,才华卓绝,隐居不仕,不问政治。不肯为权势之人作画,后来遭到痛打,也不发一言。A.生活 B.作品 C.交友 D.性格 E.思想(八)画皮太原王生,遇一女郎,乃二八姝丽,心相爱乐。生导之与同归书斋。女曰:“此所良佳。如怜妾而活之,须秘密,勿泄。”过数日生微告妻。妻陈氏,疑为大家媵妾,劝遣之,生不听。偶适市,遇一道士,顾生而愕,曰:“君身邪气萦绕,何所遇?”生力白。道士乃去,曰:“惑哉!世固有死将临而不悟者!”生以其言异,颇疑女。至斋门门内杜不得入乃踰垝垣蹑迹而窗窥之见一狞鬼面翠色齿巉巉如锯。铺人皮于榻上,执采笔而绘之;已而掷笔,举皮,如振衣状,披于身,遂化为女子。大惧,兽伏而出。急追道士,长跪乞救。道士乃以蝇拂授生,令挂寝门。夜半但见女子来,望拂子不敢进,立而切齿,良久乃去。少时,复来,骂曰:“道士吓我。宁入口而吐之耶!”取拂碎之,坏寝门而入,径登生床,裂生腹,掬生心而去。婢入烛之,生已死,腔血狼藉。明日,使弟二郎奔告道士。道士怒曰:“我固怜之,鬼子乃敢尔!”即从生弟来。女子已失所在。既而仰首四望,问:“南院谁家?”二郎曰:“小生所舍也。”道士曰:“现在君所。”二郎愕然。道士问曰:“曾否有不识者来?”答曰:“晨间一妪来,欲佣为仆家操作。”道士曰:“即是物矣。”遂与俱往。仗木剑,立庭心,呼曰:“孽魅!偿我拂子来!”妪在室,惶遽无色出门欲遁。道士逐击之。妪仆,人皮划然而脱;化为厉鬼,卧嗥如猪。道士以木剑枭其首,身变浓烟,道士出一葫芦置烟中,飗飗然如口吸气,瞬息烟尽。共视人皮,眉目手足,无不备具。道士囊之,乃别欲去。陈氏拜迎于门,哭求回生之法。道士谢不能。陈益悲,伏地不起。道士沉思曰:“第165页共165页\n我术浅,诚不能起死。我指一人,或能之。市上有疯者,时卧粪土中,试叩而哀之。倘狂辱夫人,夫人勿怒也。”二郎与之俱往,见乞人之颠歌道上者,鼻涕三尺,秽不可近。陈膝行而前,陈告之故。乃曰:“异哉!人死而乞活于我,我阎摩耶?”怒以杖击陈,陈忍痛受之。乞人咯痰唾盈把,举向陈吻曰:“食之!”陈既思道士之嘱,遂强啖焉,觉入喉中,硬如团絮,停结胸间。乞人大笑起行曰:“佳人爱我!”遂起行,终不顾。陈惭恨而归。既悼夫亡之惨,又悔食唾之羞,抱尸收肠,且理且哭。哭极声嘶,顿欲呕,觉鬲中结物,突奔而出,恰落腔中,惊而视之,乃人心也,在腔中突突犹跃,热气腾蒸如烟然。大异之,急以两手合腔,裂缯帛急束之。天明,竟活。为言:“恍惚若梦,但觉腹隐痛耳。”视破处,痂结如钱,寻愈。(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3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斋门/门内杜不得/入/乃踰诡垣/蹑迹而窗/窥之/见一狞鬼/面翠色齿/巉巉如锯B.至斋门/门内杜/不得入/乃踰垝垣蹑迹/而窗窥之/见一狞鬼/面翠色/齿巉巉如锯C.至斋门/门内杜/不得入/乃踰垝垣/蹑迹而窗窥之/见一狞鬼/面翠色/齿巉巉如锯D.至斋门/门内杜不得入/乃踰垝/垣蹑迹/而窗窥之/见一狞鬼/面翠色/齿巉巉如锯33.下列内容中都能暗示王生遇到的并非普通人的一项是( )①遇一女郎,乃二八姝丽 ②如怜妾而活之,须秘密,勿泄③劝遣之,生不听 ④君身邪气萦绕⑤门内杜不得入 ⑥举皮,如振衣状,披于身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④⑤D.②③⑥34.下列关于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王生嘴上不肯承认道士所说的话,但是还是对自己书斋中所藏的女子起了疑心。B.道士一开始并未打算救王生,所以只将一把蝇拂挂在书斋门口,想借此吓唬鬼物。C.鬼可以通过在人皮上画画的方式随意变换自己的模样,然后借机靠近猎物,伺机吃掉他们。D.道士推荐的乞丐的确法术高强,真的救活了王生。第165页共165页\n3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道士乃以蝇拂授生,令挂寝门。(2)我固怜之,鬼子乃敢尔!(3)见乞人之颠歌道上者,鼻涕三尺,秽不可近。36.请找出道士所言的“疯者”“狂辱”陈氏的表现,并用自己的话概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九)王子安,东昌名士,困于场屋。入闱后期望甚切。近放榜时,痛饮大醉,归卧内室。忽有人曰:报马来。王踉跄起曰:赏钱十千!俄又有入者曰:汝中进士矣!王大喜,起而呼曰:赏钱十千!又移时,一人急入曰汝殿试翰林,长班在此。果见二人拜床下,衣冠修洁。王呼赐酒食,家人又给之,暗笑其醉而已。久之,王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大呼长班,凡数十呼无应者。家人笑曰:暂卧候,寻他去。又久之,长班果复来。王捶床顿足,大骂:钝奴焉往!长班怒曰:措大无赖!向与尔戏耳,而真骂耶?王怒,骤起扑之,落其帽。王亦倾跌。妻入,扶之曰:何醉至此!王曰:长班可恶,我故惩之,何醉也?妻笑曰:家中止有一媪,昼为汝炊,夜为汝温足耳。何处长班,伺汝穷骨?自笑曰:昔人为鬼揶揄,吾今为狐奚落矣。异史氏曰: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倪,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志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忽然而飞骑传人,报条无我,此时神色猝变,嗒然若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如此情况,当局者痛哭欲死,而自旁观者视之,其可笑孰甚焉。王子安方寸之中,顷刻万绪,想鬼狐窃笑已久,故乘其醉而玩弄之。(节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3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 耀:炫耀B.王怒,骤起扑之 骤:突然第165页共165页\nC.迨望报也 迨:等到D.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 唱:写名字3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王子安翘盼金榜题名写照的一组是( )①痛饮大醉,归卧内室。②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③王大喜,起而呼曰:赏钱十千!④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⑤方寸之中,顷刻万绪,想鬼狐窃笑已久,故乘其醉而玩弄之。⑥王怒,骤起扑之,落其帽?A.①②⑤B.①③⑥C.③④⑥D.②④⑤3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 ②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B.①又久之,长班果复来? ②辘辘远听,不知其所之也C.①则瞬息而骸骨已朽 ②赂秦而力亏D.①大骂:钝奴焉往! ②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4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热衷功名的王子安,久困考场多年,由于担心辜负了家人对自己的期望,使得他在放榜前,先用酒将自己麻醉,以逃避候榜时的煎熬。B.王子安内心充满了科举高中的欲望,因而为狐仙所利用。作品把王子安的幻觉同狐仙的恶作剧联系起来写,行文流畅而有波澜。C.王子安幻境中想到的是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大呼长班,这说明当时的一些士子图谋的乃是个人名利和虚荣。第165页共165页\nD.异史氏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秀才入闱的七种情景,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个体心灵的扭曲和人性摧残的本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十)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蒲松龄《促织》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第165页共165页\n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4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B.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C.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D.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4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子即童生,是指科举时代未考取秀才的青年读书人。学使就是提督学政(学台),是专管教育和考试的官。B.蒲松龄,世称聊斋先生。清初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作者。异史氏是作者自称,《聊斋志异》记载了许多怪异的事,所以叫“异史”。C.赋敛,释义为田赋,税收。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它苛捐杂税。D.柳宗元,字子厚,唐朝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又被成为“柳柳州”。他与唐朝另一位著名文学家韩愈并成“韩柳”,倡导了古文运动。4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165页共165页\nA.“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句,是作者对封建社会中贪官污吏的谴责。“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以及“一人飞升,仙及鸡犬”,隐含着作者对封建官僚制度的愤懑和讥讽。B.“天将以酬长厚者”的说法,反映了作者对成名遭遇的深切同情,这是作者思想观点中进步性的表现。“天子偶用一物”“奉行者即为定例”,并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是对当时最高统治者的讽谏。C.蒋氏的自述表明了捕蛇给蒋氏三代人带来的影响,表现了蒋氏及其相邻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D.“争奔走”三个字把永州人争先恐后、不辞劳苦、冒死捕蛇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出来,其间的无奈和酸楚更是让人同情,表明毒蛇虽然可怕,但赋敛之毒更可怕。4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2)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45.选文二中叙述蒋氏和乡邻的遭遇时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举出两例对比。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十一)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张常客豫,遂家焉。娶于豫,生子讷。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诅,不可堪。隐畜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阴劝母;母弗听。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饥火烧心,入室僵卧。诚自塾中来,见讷嗒然,问:“病乎?”曰:“饿耳。”问其故,以情告。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讷食之,嘱曰:“后勿复然,事发累弟。且日一啖,饥当不死。”诚曰:“兄故弱,恶能多樵!”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兄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采樵。”问:“谁之使?”曰:“我自来耳。”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且曰:“明日当以斧来。”兄近止之。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诚乃归。兄送之半途,方回复樵。既归,诣塾嘱其师曰:“吾弟年幼,宜闲之。山中虎狼恶。”师曰:“午前不知何往,业夏②楚之。”归谓诚曰:“不听吾言,遭师责矣!”诚笑曰:“无之。”明日,怀斧又去。兄骇曰:“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约足一束,不辞而还。师笞之,乃实告焉第165页共165页\n。师叹其贤,遂不之禁。兄屡止之,终不听。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有虎至,众惧而伏。虎竟衔诚去。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虎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众慰解之,哭益悲,曰:“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血溢如涌,眩瞀殒绝。众骇,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颈以塞责耶!”讷呻云:“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置榻上,创痛不能眠,惟昼夜倚壁而哭。父恐其亦死,时就榻少哺之,牛辄诟责。讷遂不食,三日而毙。(节选自《聊斋志异·张诚》,有改动)【注】劬(qù):劳苦。夏:亦作“榎”,木名。欻(xū):忽然。劙(lí):割。4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隐畜甘脆饵诚 饵:给……吃B.值大风雨,避身岩下 值:遇到C.兄故弱,恶能多樵 恶:不D.汗交颐不少休 颐:脸颊4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遂家焉 乃实告焉B.将何作 何复尔C.不辞而还 裂其衣而束之D.群扶以归 欲劙颈以塞责耶4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张讷、张诚兄弟情深的一组是( )①诚渐长,性孝友 ②移时,怀饼来食兄③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 ④师叹其贤,遂不之禁第165页共165页\n⑤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 ⑥置榻上,创痛不能眠A.①③④B.①④⑥C.②⑤⑥D.②③⑤4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氏的妻子被北方的兵士掠走后,他在豫又先后娶了两位妻子。牛氏经常虐待张讷,对张诚却疼爱有加。B.张讷由于大风雨没有砍下足够的柴,牛氏就不给他饭吃,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C.张诚偷偷上山帮张讷砍柴,遭到了私塾先生两次责罚,张讷也多次劝阻张诚,但张诚始终不听。D.张诚被老虎叼走后,张讷自杀,被人救起,回家后受到继母责骂,加之心情悲痛,绝食三日而死。50.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虎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下面小题。(十二)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乞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51.对上面文言文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过雍门鬻歌/乞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B.过雍门/鬻歌乞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C.过雍门/鬻歌乞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D.过雍门鬻歌/乞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52.对文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往,到B.匮:缺乏C.绝:停止D.以:所以第165页共165页\n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十三)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诃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5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龁敌领 龁:咬B.虫翘然矜鸣 矜:庄重C.一鸡瞥来 瞥:突然D.抚军亦厚赉成 赉:赠送54.以下选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庞然修伟 项王默然不应B.乃赏成,献诸抚军 乃令张良留谢C.裘马过世家焉 青麻头伏焉第165页共165页\nD.则应节而舞 项王按剑而跽曰55.选出与例句“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句式相同的一项( )A.此物故非西产B.归以示成C.既得其尸于井D.蚓无爪牙之利5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中好事少年找上门一再挑衅成名,强行要求斗蟋蟀,最终其貌不扬的小蟋蟀战胜了形体魁伟的“蟹壳青”。B.小蟋蟀智斗公鸡有惊无险,抬着头振起翅膀鸣叫,好像向主人报捷一样,成名看后心中大喜。C.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县官先是训斥,后又奖赏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巡抚又用金笼装着献给了皇帝。D.皇帝非常高兴,便下诏赏给巡抚名马和锦缎,没过多久,县令和成名也因为小虫之功得到了好处。57.翻译文中划线句子。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参考答案:1. 没有 比得上 差错 骄傲 被打倒,被打败 二次 使,让 坚持,坚决 但是2.A3.C4.(1)(成名)从早上出门到晚上回家,提着竹筒丝笼,在破败墙头和草丛深处,探寻石缝,挖掘洞穴,没有计策不使用的,最终都没有成功。(2)(他)用手掌覆盖(捂住)促织,手里空空感觉没有东西,手刚刚举起,然而则又超乎寻常而一跃跳起来。5.C6.C第165页共165页\n【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各种办法都用尽了。靡:没有。(2)即使价值连城的拱璧也比不上。啻:比得上。(3)没有什么差错。爽:差错。(4)蟋蟀昂首挺立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矜:骄傲。(5)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所有的都被斗败了。靡:被打倒,被打败。(6)求问的人在香炉里点燃香,拜两次。再:二次。(7)又嘱咐主考官,让成名中了秀才。俾:使,让。(8)少年坚持要斗。固:坚持,坚决。(9)但是成名心想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顾:但是。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为:介词,被。句意: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B.而:通“尔”,你的/连词,表并列。句意:你的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C.以:连词,表修饰/介词,用。句意:每个人都恭敬地站着听。/用严刑来监督他们。D.焉:兼词,于此/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句意:一只青麻头蟋蟀伏在那里。/盘结交错,曲折回旋。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句式是定语后置,“好事者”修饰“少年”。句意: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A.省略句,“岁征(于)民间”。句意:皇室里盛行斗蟋蟀的赌博,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以尖草掭”。句意:他用细草撩拨,蟋蟀不出来。C.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百顷田”“万椽楼阁”“各千计牛羊蹄躈”。句意:(他的财富就达到了)数百顷的田地、数以万计的楼阁、数以千计的牛和羊。D.被动句,语义被动。句意: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败堵”破败的墙;“发”,挖掘;“靡”,无,没有;“迄”,最终;“济”,成功。(2)“覆之以掌”,状语后置;“虚”,空;“裁”,通“才”。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第165页共165页\n“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句意: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视啊!这里虚词用于感叹句尾,增强感叹语气。“焉”没有感叹语气,排除AD;“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句意: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时,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虚词用于句尾,表达反问语气,而“矣”没有反问语气,排除B。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表现手法的能力。C.“凭空虚构”错误,《促织》是蒲松龄受到吕毖的《明朝小史》记载以及冯梦龙《济颠罗汉净慈寺显圣记》中济公火化促织的故事的影响,经过艺术加工而作。并不是凭空虚构。故选C。参考译文:在明朝宣德年间,皇室爱好斗蟋蟀的游戏,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蟋蟀。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有个华阴县的县官,想巴结上司,把一只蟋蟀献上去,上司试着让它斗了一下,显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上级于是责令他经常供应。县官又把供应的差事派给各乡的里正。于是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一样等待高价出售。乡里的差役们狡猾刁诈,借这个机会向老百姓摊派费用,每摊派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几户人家破产。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是个念书人,长期没有考中秀才。为人拘谨,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任里正这差事。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都受牵累赔光了。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他妻子说:“死有什么益处呢?不如自己去寻找,希望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捉到一只。”成名认为这些话很对。就早出晚归,提着竹筒丝笼,在破墙脚下。荒草丛里,挖石头,掏大洞,各种办法都用尽了,最终没有成功。即使捉到二、三只,也是又弱又小,款式上不符合。县官严定限期,催促追逼,成名在十几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两条腿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翻来覆去只想自杀。……第165页共165页\n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给它取名叫“蟹壳青”,他每日跟其他少年斗蟋蟀没有一次不胜的。他想留着它居为奇货来牟取暴利,便抬高价格,但是也没有人买。有一天少年直接上门来找成名,看到成名所养的蟋蟀,只是掩着口笑,接着取出自己的蟋蟀,放进并放着的笼子里。成名一看对方那只蟋蟀又长又大,自己越发羞愧,不敢拿自己的小蟋蟀跟少年的“蟹壳青”较量。少年坚持要斗,但成名心想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不如让它斗一斗,换得一笑了事。因而把两个蟋蟀放在一个斗盆里。小蟋蟀趴着不动,呆呆地像个木鸡,少年又大笑。接着试着用猪鬣毛撩拨小蟋蟀的触须,小蟋蟀仍然不动,少年又大笑。撩拨了它好几次,成名的蟋蟀突然大怒,直往前冲,于是互相斗起来,腾身举足,彼此相扑,振翅叫唤。一会儿,只见小蟋蟀跳起来,张开尾,竖起须,一口直咬着对方的脖颈。少年大惊,急忙分开,使它们停止扑斗。小蟋蟀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像给主人报捷一样。成名大喜,两人正在观赏,突然来了一只鸡,直向小蟋蟀啄去。成名吓得站在那里惊叫起来,幸喜没有啄中,小蟋蟀一跳有一尺多远。鸡强健有力,又大步地追逼过去,小蟋蟀已被压在鸡爪下了。成名吓得惊慌失措,不知怎么救它,急得直跺脚,脸色都变了。忽然又见鸡伸长脖子扭摆着头,到跟前仔细一看,原来小蟋蟀已蹲在鸡冠上用力叮着不放。成名越发惊喜,捉下放在笼中。……异史氏说:“皇帝偶尔使用一件东西,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然而下面执行的人却把它作为一成不变的惯例。加上官吏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头抵押妻子卖掉孩子,还是没完没了。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视啊!只有成名这人因官吏的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贡蟋蟀而致富,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洋洋。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时,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老天要用这酬报那些老实忠厚的人,就连巡抚、县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听说‘一人得道成仙,连鸡狗都可以上天。’这话真是一点不假啊!”7.C8.D9.(1)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也都不欠缺。(2)(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替你美言一番。10.陶母是一个重视友情,有主见、敢担当的人;也是一个疼爱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的人。理由:孩子想款待朋友却因家庭贫困而难为时,陶母竭尽家庭所有满足儿子的愿望。【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C.“宜”,副词,该,应该,应当。句意:您该回去了。故选C。第165页共165页\n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好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侃母”作主语,“语……曰”作谓语,“侃”作宾语,故应在“曰”后停顿;且“汝”作主语,“出外留客”为动宾短语,应在“客”后停顿,这样就排除ABC。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遂”,于是,就,便;“从者”,随从的人;“乏”,欠缺,缺乏。(2)补上省略的主语“我”;“当”,“一定”;“为”,替。10.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根据“同郡范逵素知名,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蘑,而逵马仆甚多。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而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诸茬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可知,陶母看到儿子的朋友投宿到自己家中,自己的孩子想款待朋友,却因家庭贫困而难为时,她竭尽自己所有满足了儿子的愿望,卖掉自己的头发盛情款待孩子的朋友,这说明陶母是一个重视友情,有主见、敢担当的人;陶母竭尽家中所有来招待儿子的朋友,这说明陶母也是一个疼爱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的人。参考译文: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却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有一次想要投宿到陶侃家。当时,冰霜满地已经多日了,陶侃家一无所有,可是范逵车马仆从很多。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好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卖头发得的钱换到几斗米。又把支撑屋的柱子都砍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都得到很好的照顾。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愧疚。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范逵说:“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你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醇、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使他广泛地得到了好名声。11.D12.A13.C14.(1)凡是无理取闹的,其中一定有所依仗,小事不忍让,那么灾祸就会立即到来。(2)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能力。A.解释正确;句意:(他)曾坐船经过市桥。B.解释正确;句意:因而用好话把他打发走。C.解释正确;句意:此人拿衣服来典押借钱D.“反”,应解释为“反而”,而不是“返回”。句意:反而出口骂人。故选D。第165页共165页\n1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原来这个人负债太多,已经服毒还没有发作,打算自杀讹诈人钱财,心想尤翁有钱,好做讹头。既然不成,又转移到别人家的。“盖此人因负债多”和“已服毒”之间是因果关系,故在“多”和“毒”后断开,排除BCD两项。“知尤富可诈”中“尤富”是文中的尤姓富翁,二者不能断开;“知”的主语是虽“服毒”但暂还未死的人,故“知”之前要断开,由此也可排除CD项。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C.“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的说法错误,“陛下”是对古代君王的敬称。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1)“非理”,无理;“恃”,依仗;“小”,形作名,小的方面,小事情。(2)“越国”,越过邻国;“鄙”,把……作为边邑;“远”,形作名,远方的国家。参考译文: 夏翁是江阴县的大族,曾坐船经过市桥,有一个人挑粪倒入他的船,溅到夏翁的衣服,此人还是旧相识。僮仆很生气,想打他,夏翁说:“这是出于不知道罢了,(如果)知道是我,怎么会冒犯我呢!”因而用好话把他打发走。回家后,夏翁翻阅债务帐册查索,原来这个人欠了三十两钱无法偿还,想借此求死,夏翁因此撕毁契券,干脆不要他还。 长洲尤翁开钱庄营生,年末,听到门外有吵闹声,出门一看,原来是邻居、司典者(管理典当的职员)上前对尤翁诉说:“此人拿衣服来典押借钱,现在却空手前来赎取,反而出口骂人,有这种道理吗?”此人还是一副骠悍不驯的样子。尤翁慢慢地告诉他说:“我知道你的心意,不过是为新年打算而已,这种小事何必争吵?”就命家人检查他原来抵押的物品,共有四、五件衣服。尤翁指着棉衣道:“这件是御寒不可少的。”又指着长袍道:“这件给你拜年用,其他不是急需,自然可以留在这里。”这个人拿了两件衣服,默默地离去。但是当夜竟然死在别人家,官司打了一年,原来这个人负债太多,已经服毒还没有发作,打算自杀讹诈人钱财,心想尤翁有钱,好做讹头。既然不成,又转移到别人家的。有人问尤翁为什么事先知道而强忍着,尤翁说:“凡是别人同你发生冲突而不合常理,一定有所仗恃。小事不能忍,灾祸立刻降临。”人人都佩服他的见识。15. 《聊斋志异》/《聊斋》 司马迁16.D17.D【解析】第165页共165页\n1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异史氏”即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在其著作《聊斋志异》中的自称,《聊斋志异》是蒲松龄记载他人口述而成的著作,所以偶尔在文中他会有感而发地评论,异史氏曰后面的内容就是评论。司马迁的《史记》每篇文章末都添有“太史公曰”的评价,蒲松龄是受司马迁的影响。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宜:适合,适宜”错误,“宜”,应当。句意:骂人的人也应当警戒。故选D。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代词,它。句意:原来浑身长出了毛茸茸的鸭毛,碰到它就疼。助词,取独。句意:偷盗的人应当有畏惧心。B.副词,是,表判断。句意:你的病是老天爷给你的惩罚。副词,才。句意:老人才痛骂了他一顿。C.表转折的连词,可是、但是。句意:可是邻居老人一向宽厚。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就。句意:骂了一回就能减轻小偷的罪过。D.均为代词,他的。句意:这个人(他)的病很快就好了。/那邻居的老翁,因此用骂人来实施他的善事。故选D。参考译文:在县的西边白家庄有某个居民,偷了邻居的鸭煮来吃。到了夜里,觉得全身的皮肤刺痒难耐。等到天亮一看,原来浑身长出了毛茸茸的鸭毛,碰到就疼。这个人吓坏了,可是这种怪病找不到医生可以医治。有一天夜里,他做了梦,梦中有个人告诉他:“你的病是老天爷给你的惩罚,需要让失主痛骂你一顿,鸭毛才会脱落。”可是邻居老人一向宽厚,平常损失东西,从不“怒”形于色。于是,这个偷鸭的人就骗老人说:“您的鸭是被某甲偷走,因为他最怕人骂,您骂他一顿,也可警告他以后不可再偷。”结果,老人笑着说:“谁有闲气去骂那些恶人呢?”这个人感到更加难堪,只好把实情告诉邻居老人。于是,老人才痛骂了他一顿,而这个人的病很快就好了。异史氏说:“偷盗的人应当有畏惧心,偷了一次就长鸭毛,实在太厉害了;骂人的人也应当警戒,骂了一回就能减轻小偷的罪过;不过,做善事也有方法,那邻居的老翁,因此用骂人来实施善事。”18.D19.B20.B21.C22.《促织》结尾“异史氏曰”揭露了天子一时的嗜好引发各级官员为讨好皇帝,从而搜刮贡物,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正因为一举一动皆关乎天下百姓的命运,更要审慎入微。第165页共165页\n《谏太宗十思疏》第二段论证了人君的重要作用,人君治国出现怠惰疏忽之意,国政就会面临危机,需要保持对自身的反思,时时殷忧,才能保持圣明。百姓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为民心向背对于国家安危有着重要作用。君主应警惕和克制权位和欲望,不能劳民伤财。立论相近,《促织》以批判和讽刺为主,《谏太宗十思疏》以劝谏和勉励为主。【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结合前后文内容分析,“臣虽下愚,知其不可”与“况于明哲乎?”之间为递进关系。且要与“况”搭配,应为“而”。而况,连词,表示更进一层。ABC都不能与“况”搭配,且BC不表示递进。故选D。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表现出勇于批评唐太宗失德的气概”错。结合“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可知,劝谏对象是“凡百元首”,即所有的君主;且主要不是为了批评指责,而是为了劝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故选B。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结合“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可知,“处在深重的忧虑中”是君主“取易”的原因,而不是“守难”的原因。故选B。2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C.“批判以虫致富的无情”错。作者对底层百姓的遭遇充满了深刻的同情,并非对成名一家得以富贵有讽刺和批判之意。故选C。22.第165页共165页\n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主要观点的能力。《促织》通过主人公成名从悲到喜、喜极生悲、悲极复喜,祸福转化的奇特故事情节,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宫廷”的骄奢淫逸,以及各级官吏的媚上责下“假此科敛丁口”等等罪责,同时也提示了封建社会制度本身的黑暗和腐朽性。结尾评论说“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意思是“皇帝偶尔使用一件东西,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然而下面执行的人却把它作为一成不变的惯例。加上官吏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头抵押妻子卖掉孩子,还是没完没了。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视啊!”正因为一举一动皆关乎天下百姓的命运,更要审慎入微。《谏太宗十思疏》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始繁,克终者盖寡”,开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来,作者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则竭诚待人;得志,则纵情傲物。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发人深省。因此君主应警惕和克制权位和欲望,不能劳民伤财。两文都阐述了“不可忽”的原因,立论相近,《促织》以批判和讽刺为主,《谏太宗十思疏》以劝谏和勉励为主。参考译文:甲①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平和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 第165页共165页\n②(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乙异史氏说:“皇帝偶尔使用一件东西,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然而下面执行的人却把它作为一成不变的惯例。加上官吏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头抵押妻子卖掉孩子,还是没完没了。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视啊!只有成名这人因官吏的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贡蟋蟀而致富,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洋洋。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时,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老天要用这酬报那些老实忠厚的人,就连巡抚、县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听说‘一人得道成仙,连鸡狗都可以上天。’这话真是一点不假啊!” 23.B24.D25.C26.(1)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性命,不可不重视啊!(2)李超开始不说,尼姑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27.思想上寓示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哲理。【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你太鲁莽了,招惹她干什么?幸好你先把我的名字告诉了她,不然,腿已经断了!“何为”即“为何”,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D;第165页共165页\n“之”是“告”的宾语,动宾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不然”指“如果不这样”,后面是不这样的结果,“然”后面应断开,可排除C。故选B。2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明代”错误,《聊斋志异》为清代短篇小说集。故选D。25.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A.“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错,文章中说到“僧忽一脚飞掷”,并没有说是为了惩罚李超;文中说到“又数日,僧辞去”,只是说过了几天僧人离开,并没有带有“愤”这一感情色彩。B.“尼僧……争强好胜”错误。“尼僧”“争强好胜”与原文不符,原文相关表达为“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意思是“她甘拜下风”,“争强好胜”的说法属于曲解文意。D.“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错误。这是一篇人物传记式的文章,主要在写人记事的过程表现人物的性格,而不是要表现武术技巧,应是重在描写人物的性格。故选C。2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故”,所以;“一跬步”,指一举一动;“关”,关系,关乎;“忽”,忽视。(2)“固”,坚持;“诘”,追问;“乃”,才。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武技》是《聊斋志异》中的一个讽刺性的小故事。这个故事通过李超的两次角斗,寓示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哲理。第165页共165页\n第一次角斗,写李超从少林寺僧习武,方学得一点皮毛,便骄傲起来,自以为对师父的本领“已尽能之”,他师父叫他与自己一角高低,他仍不醒悟。在角斗中“时时蹈僧瑕”,不自量力地欲击败师父,结果被师父忽起一脚,踢了个“仰跌丈余”,惭沮万分。第二次角斗,写李超武艺精进之后,在济南遇一卖艺的女尼招一观众下场“一扑为戏”。李超忘了过去的教训,又“意气而进”。他见女尼“年少”,外表“文弱”,就看轻她;把女尼的主动看作胆怯,好名喜胜,步步进逼,结果被女尼并拢五指一掌,打得“蹶仆不能起”。这两次角斗,一僧一尼,一长一幼;前次是僧人请角,后次是李超自己请角;前次遭脚踢,后次被掌削;前次是仰跌,后次是“蹶仆”(趴下);前次摔得轻,后次摔得重。前后一一照应,前次角斗是后次的铺垫,后次角斗失败得更惨,则是骄傲自满而又不汲取教训的必然结果,这就使故事具有一种道德训诫的意义。参考译文:李超,字魁吾,山东淄川西郊人。性格豪爽,乐善好施。一次,有个和尚托着饭钵来化缘,李超让他饱吃一顿。和尚非常感激,便说:“我是少林寺出身。会点武术,让我传授给你吧。”李超大喜,留和尚在客舍里住下,给他丰厚的待遇,早晚跟他学武术。三个月后,李超对武术相当精通了,得意非凡。和尚问他:“你感到行了吗?”李超回答说:“行了!师傅的武艺我已都学到手了!”和尚笑着叫李超一试身手。李超就脱掉衣服,在手心里唾了一口,时而像猿飞跃,时而像鸟落下,翻腾跳跃了一阵子,骄傲地站在和尚面前。和尚又笑着说:“行啦。你既然把我的本领都学到手了,让我们比个高低吧。”李超欣然同意,当即各自交叉双臂,摆出架势。接着在支撑、格斗、抵挡的较量中,李超不断寻找和尚的破绽;不料和尚忽然飞起一脚,李超已仰面摔出一丈多远。和尚拍手说:“你还没全部学会我的本领啊!”李超用手撑着地面,惭愧地向和尚请教。又过了几天,和尚告辞走了。第165页共165页\n从此李超凭武术技艺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人是他的对手。一次,李超偶然到济南,看见一个年轻的尼姑在场上耍武艺,四周围满了观众。尼姑对观众说:“翻来覆去,总是我一个人,也太冷清了。有爱热闹的,不妨下场交手玩玩。”这样说了三遍。大家相互看着,最终没有应战的人。李超在场边,不觉手痒,信心十足地走进场内。尼姑笑着向他合掌致意。刚一交手,尼姑就喝他停下,说:“这是少林宗派啊。”马上又问:“你的老师是谁?”李超开始不说,尼姑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尼姑抱拳说:“憨和尚是你的老师吗?要是这样,不必较量了,我甘拜下风。”李超几次要求比试,尼姑不同意。那些围观者极力怂恿,尼姑才说:“既然你是憨师的弟子,我们就是同一路的人,不妨玩玩。只要双方领会意思就行了。”李超嘴上答应了。但他看尼姑长得文弱,因而轻视她;加以年轻好胜,故一心想打败尼姑,以获取一时的名声。两个人正打得不相上下的时候,尼姑却突然停住了,李超问她为什么,她只笑,不说话。李超认为她胆怯了,非让她再较量不可,尼姑才又和他比起来。一会儿,李超飞起一脚向尼姑踢去。尼姑并住五指向下削他的腿;李超只觉得膝下像刀砍斧劈的一样,跌倒在地起不来了。尼姑笑着道歉说:“鲁莽了,冒犯了你,请不要怪罪!”李超被抬回了家,一个多月才好。过了一年多,和尚又来了,李超向他回叙了这件事。和尚吃惊地说:“你太鲁莽了,招惹她干什么?幸好你先把我的名字告诉了她,不然,腿已经断了!”28. D B B A29. A.福 B.鸿 C.故30.C31.(1)B (2)A(3)C (4)E (5)D【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1)“指”,同“旨”,意义。句意:他的文字简单却表达了深远宏大的思想旨意。故选D。(2)“衔”,怀恨。句意:张士信怀恨在心。故选B。(3)“竟”,最终。句意:倪瓒最终噤口不出一声。故选B。(4)“会”,恰逢。句意:恰逢他母亲病了,他求葛仙翁帮母亲看病。故选A。2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倪先生像梅福一样能从事物细微的变化中预见其先兆,像梁鸿一样孤傲,把家产全部散尽赠给亲人朋友,又有荆蛮延陵的风采。“盖先生见几类梅福”,句意:倪先生像梅福一样能从事物细微的变化中预见其先兆。“先生”作主语,“见”作谓语,“几”作宾语,“类梅福”修饰“见几”,是后置状语,故第一处应在“福”后断开。第165页共165页\n“孤寄类梁鸿”和前句中“见几类梅福”句式对称,故应在“孤寄类梁鸿”前后断开;“悉数家产赠之亲故”,句意:(倪先生)把家产全部散尽赠给亲人朋友。省略主语“倪先生”,“赠”作谓语,“亲故”作宾语,应在“亲故”后停顿。综上分析,应在“福”“鸿”“故”三个字的后面断句。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C.“普渡世人”错,正确的意思是“把他度出世外”。该句的正确翻译为:有人说倪瓒有仙骨,葛仙翁这么做是想借此打破他迂诞怪僻的行事风格,希望能把他度出世外,他没有领悟真是可惜啊。故选C。31.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1)文中说他“文章诗集文字简约却旨意深远”,这是从称赞倪瓒的角度作品来评其“其知洁”。故选B。(2)文中说他“对屋内外之物的清洁都要求到极致”,这是从倪瓒个人生活的角度来评其“其知洁”。故选A。(3)文中说他“只结交清雅之士,拒交粗俗之人”,这是从甲倪瓒交友方面评其“其知洁”。故选C。(4)文中说他“不执着于金钱,散尽钱财给亲人朋友”,这是从甲倪瓒思想方面评其“其知洁”。故选E。第165页共165页\n(5)“清高孤傲,才华卓绝,隐居不仕,不问政治。不肯为权势之人作画,后来遭到痛打,也不发一言”,这是从甲倪瓒的性格特点方面评其“其知洁”。故选D。参考译文:甲文倪云林集序倪云林先生,自称倪迂,又自称懒瓒。先生是一个有癖好的人,其中以洁癖为甚。自太伯、季札、仲雍之后,梅福在俗世中保持他的高洁,梁鸿在身份低微的处境中也保持了他的高洁,这之后就数倪先生了。先生隐居不仕,品行高洁,常清洗拭擦院中的梧桐、竹子,抚摩室内的鼎彝,这些都呈现出了干净的外表。试问学道之人,能在元兵还未发兵之时,先散尽家产吗?能见到张士诚兄弟,却不愿说一句话吗?能避开世俗的士大夫就像害怕污秽之物一样吗?能做到画如董源、巨然,诗比陶渊明、韦应物、王维、孟浩然,却不拘泥于模仿,保持独立精神吗?我谈谈先生的文集,(司马迁评价《离骚》)所谓的文辞简练,精妙深奥,描写生动,志向高洁,品行廉正,以小见大,文字简单却表达了深远宏大的思想旨意。恐怕后世也只有倪先生能配得上这个评价了。倪先生像梅福一样能从事物细微的变化中预见其先兆,像梁鸿一样孤傲,把家产全部散尽赠给亲人朋友,又有荆蛮延陵的风采。月亮晴朗则自然有光芒,河水清透则自然澄澈,云少则露水容易生成。明白了这个道理,即使金碧丹青也不过是污浊的渣滓罢了,怎么能与先生相提并论?先生的作品,江东之家以有其画作为清雅,而以没有其画作而自惭庸俗,即使将先生置于圣人门徒之列,恐怕也不惭愧。④有人说:“倪先生,是一个有癖好的人,好像并不懂得道。”我笑着说:“不对!不对!圣人的行为方式是不同的,归根到底是洁身自好而已。”乙文倪云林事第165页共165页\n倪云林名瓒,元镇是他的字。倪瓒生性爱洁成癖。他的文房四宝由两个书童轮流擦拭灰尘,片刻不停。庭院里的树,也要命人每日早晚挑水揩洗干净,最终树也死了。他曾经留朋友夜宿家中,担心朋友不干净,把家里弄脏,晚上起来三四次,偷听朋友的动静。忽听朋友咳嗽一声,非常厌恶。等到天亮,便命书童寻找朋友吐的痰在哪里。书童找遍每个角落也没见痰的痕迹,又怕挨打,只好找了一片树叶,上面有像痰一样的痕迹来搪塞过去。倪瓒厌恶地捂住鼻子,闭上眼睛,叫书童丢到三里外的地方去。有一次张士诚之弟张士信,听说倪瓒擅长画画,便派人拿了画绢,并送了很多金钱,请他作画。倪瓒大怒说:“倪瓒不能做王门画师!”当场撕毁了画绢。张士信因此怀恨在心。一日张士信与一些文人泛舟太湖,闻到小船上有奇异的香味。士信说:“船上一定是一位名流雅士。”立刻移船靠近,却发现是倪瓒。张士信大怒,准备当场杀了他,其他人奋力营救,但还是鞭打了倪瓒数十鞭。倪瓒最终噤口不出一声。事后有人问他:“您受如此屈辱却一言不发,为什么?”他答道:“一出声便俗气了!”又听说倪瓒喜欢喝茶,他的茶名为“清泉白石”,如果不是优秀出色的客人是不会拿出来招待的。有一位客人求见倪瓒近一月了,倪瓒认为他很诚心,答应见他。客人气质飘逸潇洒,神韵十足,倪瓒非常欣赏他,于是让人奉上此茶。客人因为口渴,喝了两口就一饮而尽。倪瓒就放下茶盏进入房内,再也没有出来。客人问他原因。倪瓒说:“品尝清泉白石茶,不慢慢细品,一定不是雅士。”倪瓒有个清秘阁,旁人不让进。还有一匹白马,爱护备至。恰逢他母亲病了,他求葛仙翁帮母亲看病。那天下着雨,葛仙翁要求用白马来接。葛仙翁乘着马,行走在污泥中,人和白马弄全都弄得一塌糊涂。到了倪家,葛仙翁先要求上清秘阁看看。倪瓒不敢拒绝。葛仙翁穿着鞋子登上清秘阁,在清秘阁到处吐痰,把里面的古玩和藏书乱翻一气。倪瓒从那以后便弃用了清秘阁,终身不再进去。有人说倪瓒有仙骨,葛仙翁这么做是想借此打破他迂诞怪僻的行事风格,希望能把他度出世外,他没有领悟真是可惜啊。——(选自《古今笑》)32.C33.C34.B35.(1)道士就把手中拂尘交给王生,要他悬挂卧室门上。(2)我本来可怜他,这鬼竟敢这样做。(3)看见一个正在路上唱歌的乞丐,鼻涕有尺多长,满身污秽,简直不能接近。36.表现:鼻涕有尺多长,满身污秽;生气地用赶狗棍打陈氏;乞丐咳痰唾涕让陈氏吃下去;乞丐大笑说“美人爱我”这样的话。第165页共165页\n【解析】3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走到书斋,门拴着,不得进去,就翻墙而入,悄悄走到窗下偷看,果见一恶鬼,脸碧绿色,牙齿巉巉像锯。“门内杜”与“不得入”是两个表意完整、结构独立的句子,中间断开,排除AD;“不得”是修饰“入”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窗”是动词,走到窗下,“蹑迹”是修饰“窗”,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是说所遇女子美丽,与暗示无关;⑥说明王生已经发现此女的异常,不属于暗示。排除①⑥。故选C。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道士一开始并未打算救王生”错,道士让王生把蝇拂挂在书斋门口,就是想震慑女鬼,是在救王生。故选B。3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把;“授”,交给;“令挂寝门”,省略句,令(之)挂(于)寝门,要他悬挂在卧室门上。(2)“固”,本来;“怜”,可怜;“乃”,竟然;“尔”,这样。第165页共165页\n(3)“乞人之颠歌道上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颠歌道上(之)乞人”,正在路上唱歌的乞丐;“秽”,污秽;“近”,亲近、接近。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鼻涕三尺,秽不可近”可知鼻涕有尺多长,满身污秽;由“怒以杖击陈”可知生气地用赶狗棍打陈氏;由“乞人咯痰唾盈把,举向陈吻曰:‘食之’”可知乞丐咳痰唾涕让陈氏吃下去;由“乞人大笑起行曰:‘佳人爱我’”可知乞丐大笑说“美人爱我”这样的话。参考译文:太原王生,遇一女郎,见她才十五六岁,很美,不觉艳羡。于是,王引导她一同回到书斋。女子说:“这里很好,如果你同情我,让我生活下去,须保守秘密,不要泄露。”几天后,王暗中告诉妻子,妻姓陈,怀疑女子是阔人家的小老婆,劝丈夫送她走,王不理会。王生偶然去赶集,途中遇见一位道士。那道士打量王生时显出惊愕的神态。道士说:“你身上有邪气萦绕,遇到了什么?”王生竭力为自己辩解,道士就走开了,嘴里却说:“真叫人不可理解。世上还真有死到临头却不醒悟的人!”听了道士这番不平常的话,王生对所遇到的那个女孩产生了怀疑。走到书斋,门拴着,不得进去,就翻墙而入,悄悄走到窗下偷看,果见一恶鬼,脸碧绿色,牙齿像锯。人皮铺在床上,手里拿着笔正在人皮上描画。不久,把笔抛去,拿起人皮,像抖衣去尘一样,将人皮披上身,顷刻化成女郎。王吓得要命,像狗样爬到外面,急急忙忙地追赶道士。王久久跪在地上哀求救命。道士就把手中拂尘交给王,要他悬挂卧室门上。半夜只见女子来了,望着拂尘不敢进屋,站在那咬牙切齿,许久才离开。片时又来,骂道:“道士吓我,我难道要把吞进口的东西吐出来吗。把拂尘取下毁了,踹开房门进来,径直闯到床边,剖开王的肚子,抓起心脏就走。丫头进来点烛一照,王已死,满腔鲜血。第二天,让王的弟弟二郎赶去告诉道士。道士发怒说:“我本来可怜这鬼,谁知他敢这样做。”随即同二郎来到王家。女子已不知去向,道士抬头四望,说:“南院是谁家?”二郎说:“是我家。”道士说:“那鬼在你家。”二郎大惊。道士问:“有生人来过吗?”答说:“清早来一老妇人,想在我家做仆人。”道士说:“正是那家伙。”第165页共165页\n于是同去,道士手执木剑,站在庭院中间,叫说:“孽鬼,快还我拂尘来!”老妇人在室内吓得脸色大变,出门想逃。道士追击。妇人往地下一倒,人皮哗地一声脱下,立刻化为厉鬼,躺着作猪叫。道士用木剑砍下它的头,顷刻身体化为烟,道士取出葫芦,放在烟中,飗飗的样子好像嘴巴吸气一样,转瞬间已把烟全吸进。一起看那张人皮时,眼眉手足,无不齐全。道士把人皮纳入口袋,就要告别离去。王妻陈氏跪求在门口,哭着请把王生救活。道士推辞说我无此能力,陈哭得更伤心,伏地不起。道士想了想,说:“我的道法不深,确实无力起死回生。我指给你一个人,也许他能。市上有个疯子,常常睡在粪土中。试去哀求他,他如果侮辱你,千万别生气。”二郎陪着嫂子进城,看见一正在路上唱歌的乞丐,鼻涕有尺多长,满身污秽,简直不能接近。陈氏跪行走过去,陈告诉了恳求他的目的,乞丐说:“太奇怪了!人死了却求我救活,我难道是阎王吗?”说着就生气地用赶狗棍打她,她忍痛承受。乞丐咳痰唾涕成把,举到陈氏口边,说:“吃下去!”陈氏想起道士所说的话,咬一咬牙,吞食下去了。觉得喉咙里有像棉絮一样的东西格格而下,停在胸部不动。乞丐大笑着起来走,说:“美人真的爱我啊!”说完,起身就走,终不回头。陈氏怀着羞愧回到家里。想到丈夫惨死,自己当着众人,吞食痰液,真是奇耻大辱,伤心至极。陈氏一边抱尸拾肠,一边号啕大哭,声也哑了,突然要作呕,胸膈中停结的东西直往上冲,哇的一声涌出,恰好跌进丈夫的胸腔,非常奇怪,就去看,原来是一颗人心,在胸腔不住地跳动,热气蓬蓬像烟一样。陈氏心中非常奇怪,赶紧用手把胸腔合抱。于是把缯布撕成带子,紧紧捆住。天亮时,尸体竟然活了过来。王生说:“真像做梦!只觉得肚子隐隐作痛!”再看,划破的地方已结痂,不久全愈。37.D38.B39.C40.A【解析】37.本题考查准确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D.唱:喊,呼。唱名,点名。句意为:点名时,官员呵斥随从责骂像是对待囚犯。故选D。38.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第165页共165页\nB.②是最后一段“异史氏”所论述的秀才“迨望报也”时的举动,④是秀才“失志”榜上无名时的心理想法。⑤是文章最后作者对王子安上述经历的实际情况的评论。因此,这三者都是作者的评论,而非王子安的心理想法。故选B。39.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意义用法的能力。A.以:介词,用,拿/动词,认为。句意为:今后再有拿“且夫”“尝谓”这样的文章给我看的人/老臣认为您没有为长安君从长计议啊。B.之:音节助词,不译/动词,到……去。句意为:过了许久,长班果然又来了/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C.表示顺承,意为就/表示顺承,意为然后。句意为:瞬息间自己的骸骨就都已经腐烂了/因为争相贿赂秦国因而导致自己国力下降。D.焉:代词,哪里/代词,他们。句意为:大骂说:“你这蠢奴才去了哪里!”/这五人的死,离现在修墓来埋葬他们。故选C。40.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由于担心辜负了家人对自己的期望”说法有误,原文中“入闱后期望甚切”意为这次结束考试后对自己的期望很高,所以应该是“他对自己的期望很高”。故选A。参考译文:第165页共165页\n王子安是东昌府的名士,一直在科举中失利。这次结束考试后对自己的期望很高。到接近放榜时,他痛饮大醉,回来躺在卧室中。忽然有人说:“报马来了。”王子安踉踉跄跄地起来说:“赏钱十千!”过一会又有人进来说:“你中进士了!”王子安大喜,起来大喊:“赏钱十千!”又过不久,一个人急急地走进来说:“你殿试后出任翰林,长班在此恭候。”果然看见二人跪在床下,衣冠整整齐齐的。王子安喊赐给他们酒食,家里人又拿来了酒菜给了他们,暗自笑王子安喝醉了。过了好一段时间,王子安心想,既然高中了就不可不到乡里炫耀一番,大喊长班,喊了几十遍没有人答应。家里人笑着说:“你先躺着等候,他们刚离开不久。”过了许久,长班果然又来了。王子安捶床跺脚,大骂说:“你这蠢奴才去了哪里!”长班发脾气说:“臭无赖!先前同你开个玩笑,你当真以为中了,在这里骂人呀?”王子安发怒了,突然跳起来打他,打落了他的帽子。王子安自己也跌倒了。妻子进来,扶他起来,说:“怎么醉成这样子!”王子安说:“长班太可恶,所以我惩罚他,哪里醉了。”妻子笑了,说:“家里只有我这老婆子,白天给你做饭,晚上给你暖脚,哪来长班伺候你这把穷骨头?”王子安自己嘲笑说:“过去有人被鬼嘲笑,我今天被狐狸戏弄了。”异史氏评论说:“秀才考试,有七种类似的情况:刚入场时,光着脚提着篮子像乞丐一样;点名时,官员呵斥随从责骂像是对待囚犯;等到进了考棚,每个洞口都探出个脑袋,每个房间都露出一双脚,好像秋后的冷蜂;到考完后出场,神情恍惚,感到天地也变了颜色,好像出笼的病鸟;等到期盼捷报时,草木皆惊,梦想幻出,一会儿作一个得志的梦想,顷刻间楼阁都建成了,一会儿作一个失志的假想,瞬息间自己的骸骨都已经腐烂了;这种时候坐立不安,真好像被拴起来的猴子;忽然间有人骑着快马来报信,可是名单中没有我,此时神色突然大变,木然的像死人一样,就像是吃了毒药的苍蝇,拨弄他也没有感觉。初次失志时心灰意冷,大骂主考官没长眼睛,笔下没有灵气,就会把桌上的文具都用火烧掉;烧了还不解恨,再用脚反复踩;踩了还不解恨,又把它们扔到臭水沟。从此后披散着头发跑进山里,面向石壁(发誓再也不参加科举了),今后再有拿‘且夫’‘尝谓’这样的文章给我看的人,我一定抄起家伙把他赶跑。可是随着时间慢慢的推移,怒气也渐渐消了,手又渐渐发痒了,于是又像破壳的鸟,只好衔木营巢,从头开始。像这种情况,当局者痛哭欲死,可是从旁观者来看这件事,难道哪里还有比这更可笑的吗?王子安在头脑中,顷刻间千头万绪,想来鬼狐早就偷着笑了,所以乘着他喝醉酒时戏弄他。41.B42.A43.B44.(1)成名就早出晚归,提着竹筒丝笼,在破墙脚下。荒草丛里,挖石头,掏大洞,各种办法都用尽了,最终没有成功。(2)估计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哪像我的乡邻们那样天天都有死亡的威胁呢!45.①乡邻“十室九空”与蒋氏“以捕蛇独存”对比;②悍吏扰民鸡犬不宁的情形与蒋氏“弛然而乐”“熙然而卧”对比;③乡邻“旦旦有是”与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对比。【解析】41.第165页共165页\n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们乡里,就到处吵嚷叫喊,到处骚扰。那种喧闹着使人害怕的情形,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这时我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自己的瓦罐,见我的蛇还在,才放心地睡。“乎东西”为“叫嚣”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D;“虽”为关联词,一般位于句首,排除A。故选B。4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青年读书人”错误,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故选A。4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这是作者思想观点中进步性的表现”错误,“天将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这正是作者思想局限性的表现。故选B。4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早出暮归”,省略句,补充主语“成名”;“败堵”,破墙;“靡”,没有;“迄”,最终。(2)“盖”,表推测,估计;“岂”,表反问,哪里;“旦旦”,天天。4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艺术手法的能力。根据“乡邻之生日蹙……往往而死者”“而吾以捕蛇独存”可知,乡邻“十室九空”与蒋氏“以捕蛇独存”对比;根据“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可知,悍吏扰民鸡犬不宁的情形与蒋氏“弛然而乐”“熙然而卧”对比;第165页共165页\n根据“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可知,乡邻“旦旦有是”与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对比。参考译文:(一)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是个念书人,长期未考中秀才。为人拘谨,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任里正这差事)。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都受牵累赔光了。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他妻子说:“死有什么益处呢?不如自己去寻找,希望有万分之一的的收获。”成名认为这些话对。就从早上出去晚上回家,提着竹筒丝笼,在毁坏的墙脚、荒草丛生的地方,挖石头,掏大洞,各种办法都用尽了, 终究没有找到。即使捕捉到二、三只,也是又弱又小不符合规格。县官严定期限,严厉追逼,成名在十几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两条腿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翻来覆去只想自杀……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县官见它小,怒斥成名。成名讲述了这只蟋蟀的奇特本领,县官不信。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所有的都被斗败了。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于是就奖赏了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巡抚特别喜欢,用金笼装着献给皇帝,并且上了奏本,仔细地叙述了它的本领。到了宫里后,凡是全国贡献的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及各种稀有的蟋蟀,都与(小蟋蟀)斗过了,没有一只能占它的上风。它每逢听到琴瑟的声音,都能按照节拍跳舞,(大家)越发觉得出奇。皇帝更加喜欢,便下诏赏给巡抚好马和锦缎。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嘱咐主考官,让成名中了秀才。过了一年多,成名的儿子精神复原了。他说他变成一只蟋蟀,轻快而善于搏斗。现在才苏醒过来。巡抚也重赏了成名。不到几年,成名就有一百多顷田地,很多高楼殿阁,还有成百上千的牛羊;每次出门,身穿轻裘,骑上高头骏马,比世代做官的人家还阔气。我(蒲松龄)说:“皇帝偶尔使用一件东西,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然而下面执行的人却把它作为一成不变的惯例。加上官吏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头抵押妻子卖掉孩子,还是没完没了。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视啊!唯独这个叫成名的人因为官吏的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贡蟋蟀而致富,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扬扬。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的时候,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老天要用这酬报那些老实忠厚的人,就连巡抚、县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听说‘一人得道成仙,连鸡狗都可以上天。’这话真是一点不假啊!”(二)第165页共165页\n永州的野外生长一种奇特的蛇,黑色的身子上有白色的花纹;它碰到草木,草木全都枯死;如果咬了人,没有抵御蛇毒的办法。然而捉住它,把它晾干,制成药饵,可以用来治好麻风病、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的病、肿脖子病和恶疮,除去坏死的肌肉,杀死各种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够捕蛇的人,(准许用蛇)抵他的赋税。永州的老百姓都争先恐后去干(捕蛇)这个差事了。有个姓蒋的人,独占这种(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已经三代了。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上,我的父亲也死在捕蛇上,现在我接替干这件事已有十二年,险些送命也有好几次了。”他说这些话,脸上好像很忧伤的样子。我同情他,并且说:“你怨恨这个差事吗?我打算告诉管政事的地方官,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姓蒋的人十分悲伤,眼泪汪汪,夺眶而出,说道:“你要哀怜我想让我活下去吗?然而我干这个差事的不幸,还比不上恢复我赋税不幸那么厉害呢。假使我不干这个差事,就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在这个乡里,一年一年算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出去了,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都拿出去了,(被苛捐所迫)大家哭着喊着辗转迁移,又饥又渴,(劳累得)跌倒在地,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时疫的毒气,处处是死人成堆。从前和我祖父住在一起的,那些人家现在十家剩不到一家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现在十家剩不到二三家;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现在十家剩不到四五家了。(那些人家)不是人死光,就是逃荒去了。可是我靠着捕蛇单独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们乡里,就到处吵嚷叫喊,到处骚扰。那种喧闹着使人害怕的情形,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这时我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自己的瓦罐,见我的蛇还在,才放心地睡。我小心地喂养它,到规定的时间把它献上去,回家来就很有味地吃着那土地上生产的东西,来过完我的岁月。我一年中冒死亡威胁只有两次,其余时间,就快快活活地过安乐的日子。哪里像我的乡邻们那样天天都有死亡的威胁呢!现在我即使死在捕蛇这个差事上,比起我的乡邻来,就已经(死)在后了,我又怎么敢怨恨(这差使)呢?”我听了更加悲痛。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从蒋家的遭遇来看,还真是真实可信的。唉!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比这毒蛇更厉害呢!因此我写了这篇“说”,以期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46.C47.C48.D49.B50.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虎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第165页共165页\n【解析】46.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恶”,“哪里”“怎么”。从原句看,诚是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对“讷”体弱却多樵的惊讶。句意:你的身体本来就弱,怎么能每天砍那么多柴呢!故选C。47.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前一个“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句意:便在河南安了家。后一个“焉”是代词,代这件事。句意:他才向老师讲了实话。B.前一个“何”是“什么”,句意:你来干什么?而后一个“何”是“为什么”,句意:你怎么又来了?C.两个“而”都是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前句句意:他不跟哥哥打招呼就回去了。后句句意:撕烂他的衣服,把他的伤口包扎起来。D.前一个“以”是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句意:然后一起扶他回家。后一个“以”是目的连词,“用来”。句意:想用砍自己的脖颈来搪塞呀!故选C。48.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特点及刻画手法的能力。本题要注意题目中的“全都直接表现”和“兄弟情深”的要求。①句只表明“诚”的“孝友”。④句是老师叹“诚”的贤,非直接表现。⑥句说的是“讷”创痛不能眠,不是表现“兄弟情深”。故选D。4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第165页共165页\nB.“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错误,从原文看,“余窃面倩邻妇为者”指从自己家里偷来面,然后让邻居妇人做成饼。故选B。5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老虎嘴里叼着人,走起路来迟缓,被张讷追上了。张讷举起斧头用力砍去,一斧砍中了老虎的胯部。老虎受伤以后狂奔起来,张讷怎么也追不上,只好痛哭着返回来。“虎负人行缓”,是主谓结构,“行缓”补充其状态,其后断开;“为讷追及”中“为”表示被动,“被追上”意思完整,应与后文断开;“讷力斧之”中“之”做“斧”的宾语,在宾语后断开;“中胯”是动宾结构,宾语后断开;“虎痛狂奔”中,“虎”是主语,“痛狂奔”是谓语,主谓结构,表意完整,应与后文断开;“莫可寻逐”是“痛哭而返”的原因,中间断开。据此原句断为: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虎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参考译文:河南人张某,他的祖先是齐地人。明朝末年齐地大乱,他的妻子被北方的士兵抓走。张某经常客居河南,便在河南安了家。他在河南娶了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叫张讷。没过多久,妻子死去,张某又娶牛氏做继室,生了儿子张诚。牛氏性情非常凶悍,她总是嫉恨张讷,把他当奴仆看待,叫他吃最差的饭菜。并且还要派他去砍柴,要求他每天砍柴一担,如果完不成任务就要遭她鞭打责骂,简直叫人难以忍受。她总是把好吃的东西偷偷地储藏起来,悄悄地给张诚吃,还送他到私塾读书。第165页共165页\n张诚一天天长大了,他生性孝顺友爱,不忍心看着哥哥辛苦。私下里劝说母亲(不要那样对待哥哥),母亲不听。有一天,张讷上山砍柴,一担柴还没砍够,就遇到风雨大作,他只好跑到岩石下躲雨。等到雨停时,天色已晚。(他)肚子饿得咕咕直叫,于是只得背着柴回家。继母检查时发现他砍的柴少,很生气,便不给他饭吃。张讷饿得难以忍受,便进房躺在床上。张诚从私塾放学回来,见张讷神色不好,便问他:“是不是病了?”张讷说:“饿了。”张诚问张讷是什么原因,张讷便把没打够柴继母不给吃东西的事告诉了张诚。张诚(听了以后)很难过地走了。过了一会儿,他怀揣着饼来给哥哥吃。哥哥问他饼是从哪里来的,他说:“我从家里偷了些面粉,请邻居家的妇女烙的,你只管吃,不要说出去。”张讷就把饼吃了,并叮嘱说:“以后不要再这样做了,要是被发现,会连累你的。何况一天吃一顿饭,不会饿死人的。”张诚说:“你的身体本来就弱,怎么能每天砍那么多柴呢!”第二天,吃过饭后,张诚便偷偷地进了山,来到哥哥砍柴的地方。哥哥看见他,吃惊地问:“你来干什么?”他回答说:“(我)要帮你砍柴。”张讷又问:“谁让你来的?”他说:“我自己(愿意)来的。”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张诚不听,手脚并用折断树枝帮助哥哥,并且说:“明天(我)要带把斧子来。”哥哥上前去阻止他,发现他的手指已被划破,鞋子也被扎破了孔,难过地说:“你要是不马上回去,我就用斧子砍死自己!”张诚这才回家。哥哥送他走了一半路程,才返回山上继续砍柴。回家后,他跑到私塾里叮嘱老师说:“我弟弟年纪小,不能让他去干活。(因为)山中有凶恶的虎狼。”老师说:“今天上午不知道他到什么地方去了,我已责打过他了。”张讷回来后对弟弟张诚说:“不听我的话,挨老师打了吧!”张诚笑着说:“没有的事。”第二天,张诚带把斧头又上山去砍柴。哥哥(看见他又来了)惊骇地说:“我已经说过叫你不要来,你怎么又来了?”张诚默不作声,只是一个劲地砍柴,累得满头大汗,他也不休息。大约砍满一担柴后,他不跟哥哥打招呼就回去了。老师又要责打他,他才向老师讲了实话。老师认为他很懂事,便不再禁止他帮哥哥砍柴。哥哥多次劝他,他都不听。有一天,张诚和几个人上山砍柴,忽然,来了一只老虎,几个同伴都吓得趴在地上不敢动。老虎跑过来把张诚叼走了。老虎嘴里叼着人,走起路来迟缓,被张讷追上了。张讷举起斧头用力砍去,一斧砍中了老虎的胯部。老虎受伤以后狂奔起来,张讷怎么也追不上,只好痛哭着返回来。众人都来劝解他,他哭得更加悲伤,(对安慰他的人)说:“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而死的,(他死了,)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就用斧头砍自己的脖子。大家急忙阻止,但斧子已在脖子上砍出约一寸深的刀口,鲜血奔涌,眼看着就不行了。大家非常害怕,撕烂他的衣服,把他的伤口包扎起来,然后一起扶他回家。他的继母又哭又骂,叫喊着说:“你把我的儿子杀死了,想用砍自己的脖颈来搪塞呀!”张讷呻吟着说:“母亲您不必烦恼,弟弟死了,我一定不会再活下去的!”他躺在床上,疼痛难忍,夜里也睡不着,只是整日整夜靠着墙哭泣。他父亲担心他也会死去,便经常到他的床前喂点东西给他吃,牛氏知道后就诟骂斥责。张讷于是不再进食,三天后就死了。51.C52.D【解析】5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经过齐国都城雍门时,买唱求取食物。已经离开但余音还在城门中梁缭绕,三日不断。本题,“过雍门”作“鬻歌乞食”的时间状语,断开;“鬻歌乞食”并列短语,不可断开,排除AD;第165页共165页\n“既去”,“既”是“去”的状语,不可归为上一句,排除B。故选C。5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的能力。D.“左右以其人弗去”句意:听过她唱歌的人都认为她还没有离开。“以”,认为。故选D。参考译文:以前韩娥向东到齐国去,缺粮。经过齐国都城雍门时,买唱求取食物。已经离开但余音还在城门中梁缭绕,三日不断。听过她唱歌的人都认为她还没有离开。53.B54.C55.D56.B57.他想囤积蟋蟀来谋利,抬高它的价值,也没有买的人。年轻人直接到家来找成名。【解析】5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矜”,得意,骄傲。句意:小蟋蟀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故选B。5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两个“然”都是形容词词尾。用法和意义相同。前句句意:(蟋蟀)又长又大。后句句意:项羽沉默着没有反应。B.两个“乃”连词,于是,就。用法和意义相同。前句句意:于是就奖赏了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后句句意:于是就让张良留下来代为辞别。第165页共165页\nC.前句,语气词,呢,句意:身穿轻裘,骑上高头骏马,比世代做官的人家还阔气呢。后句,兼词,在那里,句意:一只青麻头蟋蟀伏在那里。用法和意义都不相同。D.两个“而”连词,表修饰。用法和意义相同。前句句意:都能按照节拍跳舞。后句句意: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故选C。5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村中好事(之)少年驯养一虫”,句意: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A.语义判断句,句意: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B.省略句,归以(之)示成,句意:回来后,把它拿给成名看。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既于井得其尸”,句意:不久从井中打捞上来尸体。D.与例句一致,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爪牙”,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故选D。5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小蟋蟀智斗公鸡有惊无险,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向主人报捷一样”错误。原文“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可知,文中“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是小蟋蟀战胜“蟹壳青”而非智斗公鸡时的神态。故选B。5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居”,囤积,储存;“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高”,使动,使……高,抬高;“直”,价值;“售”,买;“造”,到……去;“造访”,前往访问。参考译文第165页共165页\n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自己给它取名叫“蟹壳青”,(他)每日跟其他少年斗(蟋蟀)没有一次不胜的。他想留着它居为奇货来牟取暴利,便抬高价格,但是也没有人买。(有一天)少年直接上门来找成名,看到成名所养的蟋蟀,只是掩着口笑,接着取出自己的蟋蟀,放进比试的笼子里。成名一看对方那只蟋蟀又长又大,自己越发羞愧,不敢拿自己的小蟋蟀跟少年的“蟹壳青”较量。少年坚持要斗,但成名心想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不如让它斗一斗,换得一笑了事。因而把两个蟋蟀放在一个斗盆里。小蟋蟀趴着不动,呆呆地象个木鸡,少年又大笑。(接着)试着用猪鬣撩拨小蟋蟀的触须,小蟋蟀仍然不动,少年又大笑了。撩拨了它好几次,小蟋蟀突然大怒,直往前冲,于是互相斗起来,腾身举足,彼此相扑,振翅叫唤。一会儿,只见小蟋蟀跳起来,张开尾,竖起须,一口直咬着对方的脖颈。少年大惊,急忙分开,使它们停止扑斗。小蟋蟀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像给主人报捷一样。成名大喜,(两人正在观赏)突然来了一只鸡,直向小蟋蟀啄去。成名吓得(站在那里)惊叫起来,幸喜没有啄中,小蟋蟀一跳有一尺多远。鸡又大步地追逼过去,小蟋蟀已被压在鸡爪下了。成名吓得惊慌失措,不知怎么救它,急得直跺脚,脸色都变了。忽然又见鸡伸长脖子扭摆着头,到跟前仔细一看,原来小蟋蟀已蹲在鸡冠上用力叮着不放。成名越发惊喜,捉下放在笼中。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县官见它小,怒斥成名。成名讲述了这只蟋蟀的奇特本领,县官不信。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所有的都被斗败了。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于是就奖赏了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巡抚特别喜欢,用金笼装着献给皇帝,并且上了奏本,仔细地叙述了它的本领。到了宫里后,凡是全国贡献的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及各种稀有的蟋蟀,都与(小蟋蟀)斗过了,没有一只能占它的上风。它每逢听到琴瑟的声音,都能按照节拍跳舞,(大家)越发觉得出奇。皇帝更加喜欢,便下诏赏给巡抚好马和锦缎。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嘱咐主考官,让成名中了秀才。过了一年多,成名的儿子精神复原了。他说他变成一只蟋蟀,轻快而善于搏斗。现在才苏醒过来。巡抚也重赏了成名。不到几年,成名就有一百多顷田地,很多高楼殿阁,还有成百上千的牛羊;每次出门,身穿轻裘,骑上高头骏马,比世代做官的人家还阔气。记叙文类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第165页共165页\n文王观于臧,见一丈人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廖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节选自《庄子·田子方》)文本二: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①之大,两涘②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③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④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⑤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⑥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节选自《庄子·秋水》)[注]①泾流:无阻的水流。②涘:河岸。③河伯:河神。④若:海神的名字。⑤虚:同“墟”,指所居之处。⑥尾闾:泄海水之所。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B.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C.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第165页共165页\nD.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丈人,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丈夫,古代可以指成年男子。少年,古代指小孩。B.列士,周代对上士、中士、下士的统称,职责为献诗讽喻君主。文中泛指各级官员。C.北面,面向北。古代君主坐北面南,臣立在君对面,这里表示对臧丈人的尊重。D.大方,指见识广博、懂得大道理或有专长的人。与“贻笑大方”中的“大方”意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不作回应,早上颁布实施法令,而到晚上就遁匿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B.文王并非看准臧地老者的才华,而是看好他钓鱼的心态。说明文王虽未与之言,却已是心灵相通了。臧地老人治国的成功正合文王无为治国之意。C.《庄子·秋水》写了河神小却自以为大,海神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事物认知的相对性,批驳了河神在自满后不能自我反省,反而沾沾自喜。D.《庄子·秋水》里的寓言是庄子虚构的,宣扬了庄子的认识无止境的哲学思想。文中的河伯被设为庄子思想的对立面,北海若则是庄子自己的化身。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2)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5.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庄子的主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浮槎山水记欧阳修浮槎山在慎县南三十五里,或曰浮阇山,或曰浮巢山,其事出于浮图、老子之徒荒怪诞幻之说。其上有泉,自前世论水者皆弗道。第165页共165页\n余尝读《茶经》,爱陆羽善言水。后得张又新《水记》,载刘伯刍、李季卿所列水次第,以为得之于羽,然以《茶经》考之,皆不合。又新,妄狂险谲之士,其言难信,颇疑非羽之说。及得浮槎山水,然后益以羽为知水者。浮槎与龙池山,皆在庐州界中,较其水味,不及浮槎远甚。而又新所记以龙池为第十,浮槎之水弃而不录,以此知其所失多矣。羽则不然,其论曰:“山水上,江次之,井为下。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言虽简,而于论水尽矣。浮槎之水,发自李侯。嘉祐二年,李侯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所谓乳泉、石池漫流者也。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余报之曰:李侯可谓贤矣。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彼富贵者之能致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林之乐尔。惟富贵者而不得兼,然后贫贱之士有以自足而高世。其不能两得,亦其理与势使然欤。今李侯生长富贵,厌于耳目,又知山水之为乐,至于攀缘上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其兼取于物者可谓多矣。李侯折节好学,喜交贤士,敏于为政,所至有能名。凡物不能自见而待人以彰者有矣;凡物未必可贵而因人以重者亦有矣。故余为志其事,俾世知斯泉发自李侯始也。三年二月二十有四日,庐陵欧阳修记。(有改动)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B.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C.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D.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亦其理与势使然欤 羽则不然B.嬉戏莫相忘 叶叶相交通第165页共165页\nC.既其出 其孰能讥之乎?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图:可以解释为“和尚”,也可解释为“佛塔”。“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中的“浮屠”指的是佛塔。B.留后:官名。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北宋所设节度使观察留后,仅为虚衔。C.“记”是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观点。分为记游、记事、记亭台楼阁、记物等。D.京师:古代指帝王的都城,指北京。但在不同朝代称呼不同,如元朝称为大都,明朝则称为京师。9.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交代浮槎山的地理位置、名称及其来由,并附以佛教、道教之说,给浮槎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B.陆羽在论水味时,认为山中泉水是上品,而山泉之中又以乳泉和石池之中清流四溢的泉水为最好。C.作者认为李侯是一个贤士,是因为李侯在登浮槎山时发现上等的山泉后,送至京师给自己饮用,可谓情真意切。D.文章既写浮槎山水之美,又写李侯游赏之乐;既笑张又新的狂妄多失,又赞陆羽的善言水,行文开合有度。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3)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165页共165页\n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会稽宝祐桥南,有小小药肆,则吾友云谷悬壶地也。云谷深于茶理,相知者日集试茶,纷至沓来,应接不暇,人病其烦,而云谷乐此不为疲也。术擅痈疽,更专痘疹,然皆以聪明用事。医不经师,方不袭古,每以劫剂臆见起死回生。人终疑其游戏岐黄【1】,不尊不信。故凡患痘之家,非极险极逆,时医之所谢绝者,决不顾吾云谷也。然云谷亦诊视灵敏,可救则救,不可救则望之却走,未尝依回盼睐,受人一钱。性极好洁,负米颠【2】之癖。恨烟,恨酒,恨人撷花,尤恨人唾洟秽地。故非解人韵士,不得与之久交。自小多艺,凡羌笛胡琴,凤笙斑管,无不精妙,而尤喜以洞箫和人度曲。向与李玉成竹肉【3】相得,后惟王公端与之合调,余皆非其敌手也。其密友惟陆癯庵、金尔和与余三人,非大风雨,非至不得已事,必日至其家,啜茗焚香,剧谈谑笑,十三年于此。今年三月之晦,二鼓方寝。次日呼之不起,排闼而入,则遗蜕在床矣。余与尔和闻之惊诧,仓皇走视,痴㾂植立,惝恍久之。张子曰:“云谷居心高旷,凡炎凉势利,举不足以入其胸次。故生平不晓文墨而有诗意,不解丹青而有画意,不出市廛而有山林意。至其结交良友,直是性生,非由矫强。数月前有客在座,命苍头【4】取其所藏雪水煮茶,而大为室人【5】所谪。云谷大怒,经旬不与交语。谓余弟道之曰:‘某以朋友为性命,乃欲绝我朋友。’只此一语,具见侠肠,是岂不读书不晓文墨之人,而能道此也哉?”(取材于张岱《鲁云谷传》)注释:【1】岐黄:指医学。【2】米颠:指宋代书画家米芾。【3】竹肉:指伴奏和歌唱。【4】苍头:仆人。【5】室人:妻子。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可救则望之却走 却走:退避离开B.向与李玉成竹肉相得 相得:和谐C.今年三月之晦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D.举不足以入其胸次 胸次:停留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云谷深于茶理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已B.人病其烦,而云谷乐此不为疲也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第165页共165页\nC.经旬不与交语 吾与点也D.某以朋友为性命,乃欲绝我朋友 家祭无忘告乃翁1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医不经师,方不袭古治疗不一味效法前辈医师,处方不一味沿袭古书B.时医之所谢绝者,决不顾吾云谷也别的医生拒绝治疗的时候,绝对不会找我的朋友云谷看病C.而尤喜以洞箫和人度曲而且特别喜欢吹洞箫和唱曲的人比赛谱曲D.排闼而入,则遗蜕在床矣推门进去,他已在床上去世了1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云谷医术高明,擅治痈疽和痘疹,凭聪慧明审行事,每次都考虑病情后再配药剂,常能起死回生。B.云谷有米颠一样的洁癖,痛恨他人吸烟喝酒、采摘花朵、随地吐痰等恶习,所以只有趣味高雅的人,才愿交往。C.云谷自小多才多艺,精通多种乐器,特别喜欢吹洞箫,能与他和谐配合的只有李玉成、王公端两人。D.云谷心胸豁达开朗,对于世态炎凉、势利之事,全不在意。他虽不晓文墨、不解诗画、身处俗世,却有着高雅的情趣。15.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鲁云谷在交友方面所表现出的特点。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送徐尚之序张惠言尚之以诗、古文名天下。乾隆戊戌、己亥间,余尚少,方学制艺文(1),而第165页共165页\n余姊之婿董超然喜为诗,与尚之交最密。余以此识尚之,读其诗文。其后尚之游京师,校书四库馆,试官河南,超然往往与偕,而余迄不得相见。然见超然,未尝不言尚之也。超然言尚之居京师时,其尊甫被吏议逮诣刑曹,少司寇杜公以谳鞠(2)失实得谴,事不可测。当是时,尚之以诸生旅居,贫困,衣食弗能给。出则左右营护,事卒得解释;入则供具衣物酒肉,起居纤悉无不周办。其尊甫愉然不知逮系之戚,并不知其子之贫也。“人之知尚之者,取其儒雅醇粹而已,而吾之重之以此。此其至诚,抑有才知焉。”超然言此时,眉目怒张,神色飞舞,闻者皆为慷慨。余以是贤尚之,又多两人之交能以道义相取也。尚之在河南,五摄知县事,皆有声,以忧去。嘉庆五年十月,起谒吏部,引见,仍试用河南。而超然适以应顺天试不得解,留京师。三人者遂复得偕晤。回顾始相识时,年各少壮,今二十载矣,超然与余须始白,而尚之发溓然,盖三人者皆将老矣。超然既困有司,不得志;尚之亦局促于一官,非其所乐。独两人诗、古文益奇,盖其性情气概,有非劳苦忧患所能损者。余又以知两人者之所得有在,而非世之役役者也。余少学诗,不成。年三十余,始为古文,愧未闻道,而尚之独见许,亟称之。于其别也,超然曰:“子不可无言。”余曰:“然。”乃谂之曰:古之以文传者,传其道也。夫道,以之修身,以之齐家、治国、平天下。故自汉之贾、董,以逮唐宋文人,韩、李、欧、苏、曾、王之俦,虽有淳驳,而就其所学,皆各有以施之天下。非是者,其文不至,则不足以传。今子为古之文,学古之道,立身事亲,既至矣。独位卑,任之者浅,道不得于下。古之人不能必其道之果行也,而无一日忘道之行。故十室之邑,未尝不以先王之道治之。方今天子申饬吏治,大吏方务求才,尚之之得为于时,必也往哉!以子之事亲者当官,何事不济?若曰古之道不可用于今,则非吾之所敢知也!(选自《茗柯文补编》)注:(1)制艺文,即八股文。(2)谳鞠,审讯。1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余迄不得相见 迄:竟B.起居纤悉无不周办 纤悉:细致而详尽C.其尊甫被吏议逮诣刑曹 尊甫:谦称对人称自己的父亲D.五摄知县事 摄:代理1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第165页共165页\nA.而余姊之婿董超然喜为诗 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B.尚之以诸生旅居 但以刘日薄西山(《陈情表》)C.故自汉之贾、董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D.而尚之发溓然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逍遥游》)1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闻者皆为慷慨 听的人都为此情绪激动B.取其儒雅醇粹而已 剔除了他风度温文尔雅、学问精纯不杂的优点罢了C.而尚之独见许 可是唯独尚之称赞我D.以子之事亲者当官何事不济 用您侍奉父母的诚心做官有什么事情不能做成1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徐尚之为官河南颇有声望,后以忧去职。守孝结束后,先为官吏部,再到河南为官,作者写此文祝贺。B.徐尚之以诗和古文闻名天下,却并未因之仕途显达,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古代读书人追求仕进之艰。C.在这篇赠序中,作者回顾了与徐尚之的交往过程,也自然而巧妙地交代了尚之曲折的人生经历。D.这篇序言夹叙夹议作者既叙述、评价了徐尚之的为人和作文也借此文表达了自己的为文之道。20.董超然在文中起哪些作用?结合全文予以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第各题。方君柯亭传[清]袁枚叙奇行易,叙庸行难。古今文人,都操此论。然而庸德庸行,圣人所重。故曰:“中庸第165页共165页\n不可能。”人果能于伦常日用间为人之所不能为,则庸中之奇,又何尝不觥觥兀立耶?吾于方君柯亭见其人矣。君讳源聚,字函光,号柯亭,古歙人也。生而孤露,事亲孝,行己恭。家业先丰后啬,或为君危。君慨然曰:“穷通,命也。吾何容心哉?”早废举子业,贸迁有无。稍稍自立,便趋人之急。乡党义举,赴之若热。辛未岁大饥,君出境购粟,还乡平粜,赖以存活者无算。同产六人,其季早亡。兄弟析产时,君又慨然曰:“媰孀抚孤,傫然孑立,薪水殊艰。我丈夫也,自食其力,安用祖宗余庇耶?”遂却所分田产,全以畀之。嗟乎!仁义不行,《鹿鸣》兴刺。今之人,往往争一缺口盆、折足几,兄弟勃谿者,比比也。即史载薛包分家,奴婢取其老病者,田庐受其荒顿者,号称古之贤豪。然彼终有所受分,非脱手不取也,以君相较,其义心清尚,不更加古人一等哉!至于葺琳宇,修浮图,又其末节余行,不足为君异也。君以捐修城工议叙主簿,年六十而卒。子五人,名如川者,九岁能诗,以文噪于时。今年就试金陵,饷隃麋百螺[注],上镌“随园先生著书之墨”,曰:“昔韩昌黎能文,求传志者辇金币如山。如川家贫,无能为役,故辛苦捶烟,为先生润笔,为先人乞传。”余嘉其意而不忍辞也。(有删改)[注]隃麋百螺:隃麋,地名,墨的代称;螺,量词。2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叙奇行易 行:事迹B.其季早亡 亡:错失C.全以畀之 畀:给予D.无能为役 役:差遣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一般是指中正平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B.举子业:古人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繁衍子息乃人生之大业。C.鹿鸣:《诗经》中的宴饮诗,曹操在《短歌行》中曾经化用其中名句。D.润笔:士大夫耻言金钱,因此以之代称写文章、写字、作画等的报酬。2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家业先丰后啬,或为君危。君慨然曰:“穷通,命也。吾何容心哉?”(2)至于葺琳宇,修浮图,又其末节余行,不足为君异也。24.简要概括方柯亭的形象特点。第165页共165页\n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下列问题。梓人①传柳宗元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②、规矩、绳墨,家不居砻③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值大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注] ①梓人:木匠师傅。②寻引:度量长短的工具。③砻:磨刀石。2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善度材 度:计算B.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货:财物C.愿佣隙宇而处焉佣:做佣人D.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德:感激26.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梓人能力高于一般工匠的一组是( )①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②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第165页共165页\n③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 ④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⑤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 ⑥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A.①②⑥B.②③④C.④⑤⑥D.①②⑤27.下列对文段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看到梓人在正梁上写上他的名字,感到很吃惊,因为他知道还有其他建造的工人。B.作者认为宰相选拔、任命官吏,指挥、使用官吏,分别按照朝廷的法律规定来升降他们,一律按朝廷的制度来整顿他们,与梓人建造房屋的作法是一样的。C.梓人虽然不会修理自己的床腿,但他在建造房屋中有很高的才能,是个能者,智者。D.作者通过塑造梓人的形象提出了对宰相治国的美好设想:不要事事亲自去做,而要把握方针大计,善于用人,“相道得而万国理矣”;而且还要制定并坚决执行既定的法规,像梓人依绳墨规矩指挥匠人、建好房屋一样。2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2)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3)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大理寺卿邓公传袁枚乾隆三十九年春,大理寺正卿邓逊斋先生予告还蜀。启行之前一月,从京师作书寄其弟子袁枚曰:“蜀道大难,予偕汝衰,未必再见。即生死音耗,亦虑少通。予生平出处本末,惟汝知详,盍为我撰《墓志》以须?”枚闻命皇恐,疑从先生之言,则预凶非礼;以不敏辞,又恐非先生所以命枚之意,而没先生可传之贤。敬考古人文集,为贤者立传,不妨及其生存而为之,如司马君实之于范蜀公是也。先生蜀人,声望与范公相峙。枚虽非君实,请引此例,以质先生。谨按:先生名时敏,字逊斋,四川广安人。父琳,以岁贡生任中江县训导。生六子,先生其季也。雍正十年举于乡,乾隆元年登进士,入翰林。十年,迁大理寺正卿。丁父忧归里。服阅,奏请养母。上许之。二十六年,太夫人薨。二十九年,先生入朝,补原官。第165页共165页\n先生纯和介朴,遢人无矜容躁颜。于道义所在,则凝然不可挠。天子加恩边远之臣,锐意用先生。先生年才三十馀,一岁数迁,旁观辟睨,以为稍从容即可宰辅。而先生勿顾也,归依膝下,忽忽二十年。再入长安,诸新贵少年望先生如过时古物,而先生亦不乐与昵,退朝闭门,与一卷书、二三耆旧共晨夕而已。大理,古皋陶所为,权甚重。元、明以来,一切决于司寇。居此职者,相夸为识时务。而先生每秋鞫,苦心平反,有所得必争,争不得必奏。今年以计典休,论者疑先生受主眷隆于始,而替于终。枚独以为不然。先生以万里孤臣,旁无凭借,而能委蛇卿班,适来适去,卒全名节以归。此非遭际圣明,始终眷护,而能如是乎?先生手札嗛嗛①以未报君恩为愧。枚又以为不然。夫建一议,理一事,此报恩之大者也;重其身,端其范,以仪型百辟,此报恩之大者也。其所以不受他人之恩者,为报一人之恩故也。无形之砥柱,可以扼中流、挽风气矣。而况古名臣有以七十起者,有以八九十起者,先生之齿犹未也。则将来之报称正无穷期,而枚幸旦暮毋死,终将濡笔以俟。(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注]①嗛嗛:谦逊的样子。2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声望与范公相峙 峙:并列B.则凝然不可挠 挠:阻挠C.而先生亦不乐与昵 昵:亲近D.先生之齿犹未也 齿:年龄3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逊斋先生告老还乡,临行前请袁枚为他写一篇墓志铭,袁枚援古人的先例而作。B.邓先生年轻时受到重用,后为父守丧及奉养母亲居家近二十年,后再入京师为官。C.邓逊斋因为例行的官员考核而退休,议论的人认为他自始至终受到皇帝的恩遇。D.作者认为邓先生从奉公与修身两方面报答君恩,虽然归蜀,仍有报效朝廷的机会。3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予生平出处本末,惟汝知详,盍为我撰《墓志》以须?(2)先生以万里孤臣,旁无凭借,而能委蛇卿班,适来适去,卒全名节以归。32.请简要概括邓逊斋为人为官的特点。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第165页共165页\n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节选自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33.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限4处)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34.文中的《随园诗文集》的作者是______。本文作者姚鼐是清朝散文_______派的奠基人。35.根据上面的短文,用自己的话概括《随园诗文集》得到珍视的原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故鄞县尹许君遗爱碑铭[明]刘基至正十三年,岁在癸巳。秋七月六日,鄞县尹许君卒于官,其配叶氏以栖归葬天台。越明年,鄞父考以董先生朝宗书,致乡贡进士杨君彝所为《行状》于刘基,愿立石纪君遗爱,请为之文。基于许君,相好最甚,欲有言,辄悲不能胜。董君使来趣文,曰:“鄞人知子知其尹,且不喜阿其所私,为可以传信于人,子必速为之”乃为此铭。君讳广大,字具瞻,世为天台人,少惟好读书,稍长,能属文。年二十五,登进士第,授庆元路昌国州判宫、婺州路武义县尹,所至以廉能闻。其为武义时,母卒,君奉丧归天台。服阙,如京师。时盗起海上,连步莫能讨,国家乃更严考课法,命大臣各举可都守、县令者,连及其赏罚。于是朝臣多以君荐。以庆元为渐东剧郡,且薄海,与鄞最密迩,乃奏君尹鄞。君至,则先平其差役,与民约:以乡部大小分次第,较厚薄以均轻重,量远近以命程限。罢吏卒弗遣,有事则亲署于帖,俾都役相传递,令如约来。民视署缓急,如署至,同官或有为,而君有故不及署,则皆疑弗至,须君署乃至。民有讦讼无不听,必召使来前,亲与辨折,委曲反覆,得其情然后行,虽倦惫无所苟。狱讼租赋有下于乡,悉如前约。群吏皆旁睨束手立,无敢容一味,大府亦无敢托以私者。以故乡人咸得安业。于是新县学,复甬东书院,延师教子弟,月朔望必亲视廪膳,课讲业,阐明伦理,敦笃行义,优礼耆德,兴拔后进,鄞士习为之一变。会兵革四起,郡邑承藩阃命供军实兵器,使者项领相望。庆元又树栅捍第165页共165页\n江,浚隍筑城,百役并作。君令人民均力从役,毫发不容有所私。事有所不可,即挺身陈利害,虽数忤上官意弗惮。无何,遂得罪于分省左丞,命君以军资入海,而不与之师。及诸军遇贼溃散,独责君,令偿所失物,欲致之死。鄞老幼皆号泣诣阃,诉帅为解,得稍缓。比左丞以故去,君乃复署尹事。未越月,那使者至郡,君前欲白事,忽疾作,顿于地,卒,年四十有六。君为人厚重,寡嗜好,饮食衣服可而止,故能以廉终其身。处患难,人不见其忧,为政惟务以信义动人,使自效,不矫激立成名。卒之日,家无馀财。36.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董君使来趣文 趣:催促;B.民有讦讼无不听 听:听从C.于是新县学 新:翻新D.庆元又树栅捍江 捍:保卫3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时官员任职期间如遇父母去世,必须停职回乡守孝。文中“服阕,如京师”表明许君已经服满丧期,可以再次任职了。B.“隍”是没有水的护城壕,城是挖土筑的高墙。文中“浚隍筑城”指深挖壕、高筑墙,目的是保护城内百姓安全。C.科举时代,公家会发膳食津贴给各级官立学校部分学生,称"廪膳"。文中“亲视廪膳"指许君定期视察生员学业。D.古代把兼卫国土的封疆大吏称为“藩阃”。文中“藩阃”实指分省左丞之职,许君因故得罪了他,差点被他设计害死。3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改语。(1)鄞人知子知其尹,且不喜阿其所私,为可以传信于人,子必速为之。(2)于是朝臣多以君荐,以庆元为浙东剧郡,且薄海,与鄞最密连乃奏君尹鄞。39.根据第三、四段,简要概括许君为官被百姓爱戴的原因。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第165页共165页\n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归去来兮辞·序》)40.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生生所资 生:维持B.求之靡途 靡:没有C.心惮远役 惮:害怕D.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追寻41.以下六句话分为四组,能够反映陶渊明对官场厌恶、鄙弃态度的一项是①脱然有怀,求之靡途②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③饥冻虽切,违己交病④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⑤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⑥生生所资,未见其术A.②③④B.②④⑤C.①③⑤D.②⑤⑥42.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因,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B.陶渊明辞官而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C.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县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D.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是陶渊明辞官的因素之一。43.翻译下列句子。(1)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2)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第165页共165页\n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陈情表》节选)乙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项脊轩志》节选)4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猥:辱,自谦之词B.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逋:逃避C.已为墙,凡再变矣 再:再次D.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先妣:过世的母亲4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臣以供养无主 以五十步笑百步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虎兕出于柙C.客逾庖而宴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D.儿之成,则可待乎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第165页共165页\nA.甲文“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一句中,“刺史”是指州一级的行政长官,“秀才”是指地方推选人才制度的名目之一,可译为“优秀的人才”。B.甲文突显了三种交错的感情:首先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其次是对祖母刘的孝情;最后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C.“垂髫、束发、弱冠、而立”等都是古代表示年龄称谓的词语,乙文中“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是指作者成童了,束发为髻,开始了轩中的读书生活。D.乙文中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细节、场景表现人物,寄托情思。如母亲用手指轻叩门扉、嘘寒问暖的场景生动表现了母亲的慈爱与作者的思念之切。47.用“/”给下列句子断句。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选自《明史·归有光传》)4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2)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阅读《琵琶行》序,完成下面小题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4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倡女”,歌女。“倡”,指以演奏、歌舞为业的人。“贾人”,商人。古时“贾”指坐商,“商”指行商,所谓“行商坐贾”。B.“左迁”。“迁”是调动官职,“左迁”即往下调动官职,指贬官、降职,因为古人以右为上。“出官”,免官,罢免官职。C.“长句”,指七言诗,这是唐人的习惯说法。“琵琶行”的“行”,古诗的一种体裁。第165页共165页\nD.“歌以赠之”的“歌”,是“作歌”的意思。“六百一十二言”即六百一十二字,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5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B.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C.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D.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楚人有生而不识姜者,曰:“此从树上结成。”或曰:“从土里生成。”其人固执己见,曰:“请与子以十人为质,以所乘驴为赌。”已而遍问十人,皆曰:“土里生长。”其人哑然失色,曰:“驴则付汝,姜则还应树上结成。”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需去壳。”其人护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姜产于土,而曰树结,菱生于水,而曰土产,皆坐不知故也。……乃知物理无穷,造化无尽,概一例以规(范围,衡量)之,直瓮鸡(酒中小虫,比喻识见浅陋)耳。——江盈科《雪涛阁集》51.解释文中加点词。①仕()②坐()52.划线句翻译。(1)驴则付汝,姜则还应树上结成。(2)乃知物理无穷,造化无尽。53.找出下列句式中与例句“皆坐不知故也”相同的项( )A.北人生而不识菱者。B.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C.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D.楚人有生而不识姜者54.以上笑话告诉我们:第165页共165页\n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乙)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候。监河候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与枯鱼之肆!’”(选自《庄子·外物》)(丙)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选自《庄子·秋水》)5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165页共165页\nA.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器:重视B.使使厚币迎之 币:钱财C.子亟去,无污我 亟:赶快D.庄子持竿不顾 顾:回头5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B.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C.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D.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5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墨”指儒家和墨家,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与道家并称的另外两大家,三家流派经常相互交锋、攻。B.“卿相”“大夫”都是古代官职和爵位名称。“卿相”是执政大臣、高官。“大夫”位居“卿”之下,是普通官员。C.“郊祭”是我国古代在郊外举行的祭祀天地的仪式,在周代是最为隆重的祭典,在冬至日或夏至日举行。D.“斗升之水”指很少的水。“斗”,我国古代市制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58.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周撰写的文章,大都是寓言之类;其在著书时,善于运用曲笔和叙事寓情的手法;用语一点也不拘束,肆意汪洋,然而都是空话,没有事实依据。B.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请他做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意为官的立场。第165页共165页\nC.“涸辙之谢”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援助的人或物。这个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周对监河侯之流不能急人所急的言行的不满。D.在楚王派遣两位大臣请庄周出仕时,庄周说愿意拖着尾巴生活在烂泥里,而不愿意做死去后珍藏在宗庙里以显示尊贵的神龟。5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2)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60.甲、丙两段材料中都提到了庄子拒绝楚国使臣的故事,这个故事后来提炼出一个什么成语,有什么含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少林药局记(金)元好问少林英禅师为余言:“昔青州辨公初开堂仰山,自山下十五里负米,以给大众。其后,得知医者新公,度为僧,俾主药局,仍不许出子钱致赢余,恐以利心而妨道业。新殁,继以其子能。二十年间,斋厨仰给,而病者亦安之。故百年以来,诸禅刹之有药局自青州始。兴定末,东林隆住少林。檀施有以白金为百年斋者,自寇彦温而下百家。图为悠久计,乃复用青州故事,取世所必用疗疾之功博者百余方以为药,使病者自择焉。僧德、僧浃靖深而周密,又廉于财,众请主之。故少林之有药局自东林隆始。局事之备,迨予三年矣,子幸以文记之。”予以为,医,难事也。自岐黄卢扁之书而下其说累数千万言皆典雅渊奥本于大道之说究乎死生之际儒者不暇读庸人不解读。世之学者非不艺专而业恒,至终其身有不免为粗工者,其可为难矣!佛之徒方以禅定为习,于世间法皆以为害道而不敢为。间有言医者,特儒者之谈禅尔。有能了知味因,断除病本,如子之书所为大医王者乎?谓之专则不可也。劳则辞,久则厌,不合则离。泛然而来,悠然而往,其视粥鱼斋鼓如传舍中物而不留顾,其肯老岁月于参术间乎?谓之恒则亦不可也。不恒不专,取未必甚解之人,而付之司第165页共165页\n命之事,病者何赖焉?故廉者取之,什一而有余,治药不得不良,十愈一人,千愈百人,盖犹有所望也。古语有之:“良医之不能以无药愈疾,犹良将之不能以无兵而制敌也。”兵有形,有形则易见,善用之者,能以杀人者生人;药之性难穷,难穷则不善用之者,反以生人者杀人。人可不惧哉!今子则不然。若德若浃之实与廉,皆选之十百辈有不可得者,子固得所任矣。时节、州土无不适其当,炮炙、生熟无不极其性。德与浃固亦尽其伎矣。虽然,吾恐他日有不善其后者出,人将曰“药局之坏自某人始”,未必不以予为知言也。故备述之,使来者监观焉。(选自《遗山先生文集》,有删节)6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俾主药局 俾:使,让。B.斋厨仰给 仰:依靠。C.间有言医者 间:秘密地。D.而付之司命之事 司:掌管。6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给大众 至通州,几以不纳死B.诸禅刹之有药局自青州始 有攻城野战之大功C.医,难事也 难为俗人言也D.泛然而来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6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少林英禅师的说法,东林隆任少林住持期间,为了寺院的长远发展,大胆改革青州原先的做法,组织人员研制百姓常用药,供生病的人自由挑选。B.作者认为,治病是件难事,世上学医的人没恒心、不专注自然一事无成,即便学业专注且持之以恒,终其一生也有可能成为一个仅粗通医术的医生。C.文中以良将类比良医,医生用药如将领用兵,善用的人可用杀人的方式救人,不善用的人反而用救人的方式杀人,因此病人一定要将生命托付给良医。D.本文叙议结合,先简要记叙了东林隆任少林住持时创办少林药局的事迹,再较详细地论述了少林药局在选药、用人方面的思考与理由,富有警醒意味。6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自岐黄卢扁之书而下其说累数千万言皆典雅渊奥本于大道之第165页共165页\n说究乎死生之际儒者不暇读庸人不解读6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仍不许出子钱致赢余,恐以利心而妨道业。(2)局事之备,迨予三年矣,子幸以文记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书何易于唐・孙樵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管①,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知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铲去。吏争曰:“天子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铲去,罪愈重,吏止死,明府公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卒不加劾。邑民死丧,子弱、业破不能具葬者,易于辄出俸钱,使吏为办。百姓入常赋,有垂白偻杖者,易于必召坐与食,问政得失。庭有竞民,易于皆亲自与语,为指白枉直。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且曰:“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樵曰:“易于督赋如何?”曰:“上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督役如何?”曰:“度支费不足,遂出俸钱,冀优贫民。”“馈给往来权势如何?”曰:“传符外一无所与。”“擒盗如何?”曰:“无盗。”樵曰:“余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曰,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由考得某官’。问其政,则曰:‘某人能督赋,先期而毕;某人能督役,省度支费;某人当道,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盗。’县令得上下考者如此。”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为切。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继而言之,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有删节)注:①榷(què)管:专管专卖。6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第165页共165页\nA.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B.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C.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D.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6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笏是大臣朝见时所持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B.明府是唐时对观察使的尊称,也泛称府州级的主官,此处指何易于的长官。C.劾可以指审理判决案件,也可以指检举揭发他人的罪状,文中指后者。D.上下考指吏部考核官吏划分等级,分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级。6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何易于体察百姓,不媚权贵。刺史乘船出游,何易于不役使百姓而亲自拉船,表达了对刺史的不满。B.何易于心系百姓,不顾生死。为了不增加百姓的赋税负担,他冒着违抗诏令而获罪的风险,愤慨地烧掉茶树。C.何易于一芯为民,不求名利。不追求赋税、劳役、捉盗等方面的考核成绩,因此过路的高官也无法为他美言。D.何易于爱护百姓,不滥施刑。每遇到有争执打官司的百姓,他都亲自过问,罪小的说服,罪大的杖责而不下狱。6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2)上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70.孙樵写《书何易于》有何用意?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第165页共165页\n越州赵公救灾记曾巩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千余石平其价予民。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有删节。7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B.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C.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第165页共165页\nD.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72.下列对文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一种文体。本文属于一篇杂记,杂记这种文体在古代散文中兴起较晚,内容较为驳杂,可以记人记事。B.熙宁八年:古代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这里采用了年号纪年法。C.资政殿:北宋皇宫中用于藏书和理政的宫殿建筑,也用作宴殿和讲习之所。文中资政殿大学士是宋朝的一种官职。D.科条:本文中的“科条”指法律条文,如《旧唐书·代宗纪》记载:“设令廉耻守分,以奉科条。”7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赵公到任前,越州已经遭遇了大旱灾。对此,他发文全面了解灾情,了解官府存粮和民间可筹集的粮食数量等情况。B.按旧例,地方上救济粮仅发放三千石,而赵公却有突破常规的做法,通过各方筹措,总共免费发放了四万八千余石救济粮。C.文章中心事件是“救灾”,但作者先介绍救灾前的准备工作。这样处理使救灾的记叙更加完整,也为后人救灾提供借鉴。D.作者写作目的不在于为赵公个人树碑立传,而是为了号召其他官吏“有志于民”“推公之所已试”,体现了作者的民本思想。7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2)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75.请结合全文分析赵公救灾取得成功有哪几方面的原因。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第165页共165页\n前年视学时曾刻《朱子语类四纂》以示生徒,又恐观者苦于南北方言,故为之离句读,稍加批释。然取舍之间,复漏尚多,至今以轻妄自愧。程氏遗书,读之尤久,手所纂录,又已忘其几也。虽然其取舍未能精详则一耳为既出朱书于前子弟辈谓且并刻以损童蒙欲读者之劳盖句读批释比朱稍详矣。其精蕴所在,辄为发明一二;及其师友之间,渊源明昧,议论出入,后学指为疑案云者,亦颇用臆测,而概未必其是也。(选自李光地《<二程子遗书纂>序》,有删节)76.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77.“二程子”指___、__78.《二程子遗书纂》的编纂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先妣事略归有光先妣周孺人①,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②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直,与人姁姁③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④,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⑤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⑥。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铒,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子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第165页共165页\n(选自《震川先生集》)[词语注释]①孺人:明代七品官的妻子封为孺人,后来也用于对妇人的尊称。②殇:未成年而死。③姁姁(xǔ):温和的样子。④缉(乡卢):将麻析成缕再搓成线。⑤问:慰问,问候。⑥洒然:整齐的样子。7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十六来归 来归:出嫁,嫁过来。B.室靡弃物 靡:无C.每至夜分 夜分:半夜。D.遇僮奴有恩 遇:遇到8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陇上B.①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铒②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C.①以儿子肖母也②垣墙周庭,以当南日D.①乃劳苦若不谋夕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81.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体现母亲勤劳品德的一组是( )①之吴家桥,则治木棉②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③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④灯火荧荧,每至夜分⑤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⑥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A.①②③B.②⑤⑥C.①②④D.③④⑥8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这是用儿时的无知来反衬今日的深切悲痛。第165页共165页\nB.“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中“余则茫然矣”道出了自己当时因年幼,对母亲事迹记忆不多,所以感情也有点模糊。C.“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从侧面道出了母亲对下人的宽厚。D.“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这一笔道出了母亲去世前牵挂幼子的慈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83.下列各句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一日,大母过余 从轩前过B.内外多置小门墙 郑人有置履者C.借书满架 或凭几学书D.凡再变矣 轩凡四遭火84.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活用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C.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D.庭有批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85.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前,院子的南北是一个整体,后来就分了家,院中开了许多小门,总共变了两次。第165页共165页\nB.老妪是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C.作者和老妪对祖母的感情深厚,回忆祖母的话,都落下了眼泪。D.祖母希望作者将来有一天能中举出仕,并把祖上留下的象笏交给了他。86.翻译下列句子。①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②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③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容春堂记(明)归有光①兵溪先生为令清漳之上,与监郡者不合,例得移官,即拂衣以归。占园田于县之西小虞浦,去县治二里所。盖自太湖东,吴淞江蜿蜒入海,江之南北,散为诸浦如百足,而小虞浦最近县,乘舟往来,一日可数十回。园有堂,启北牖,□马鞍山如在檐际。间植四时之花木,而户外清水绿畴如画,故先生名其堂曰容春。其谓春于天地之间,虽阴山雪岭,幽崖寒谷,无所不之,而独若此堂可以容之者。诚以四时之景物,山水之名胜,必于宽闲寂寞之地;而金马玉堂,紫扉黄阁,不能兼而有也。②昔孔子与其门人,讲道于沂水之滨。当春之时,相与鼓瑟而歌,悠然自适。天下之乐,无以易于此矣。夫子使二三子言志,乃皆舍目前之近,而驰心于冠冕佩玉之间。曾点①独能当此时而道此景,故夫子喟然叹之。盖以春者众人之所同,而能知之者惟点也。③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渊明可以语此矣。先生属余为堂记,因遂书之。④余之曾大父,与兵溪之考思南公,成化甲午,同举于乡。是岁,王文恪公为举首。而曾大父终城武令,思南公至郡太守。余与兵溪同年生,而兵溪先举于乡者九年。庚戌岁,同试南宫。兵溪就官广平,甫三载,已倦游,而余至今犹系六馆之籍②。故为此记,非独以两家世契,与兵溪相知之厚,而于人生出处之际,盖有感云。[注]①曾点(生卒年不详),字皙,又称曾皙,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子学生。②指设馆授徒,靠教书吃饭。87.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第165页共165页\nA.且B.然C.盖D.则8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①段画线句写法特点的一项是( )A.整散相间B.铺陈排比C.对比衬托D.叙议结合89.分析第②段引述孔夫子故事的作用。90.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阅读甲乙两篇归有光作品,回答各题。(甲)项脊轩志(节选)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乙)悠然亭记(节选)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余年,归始僦居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第165页共165页\n9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再变矣 凡:凡是B.余扃牖而居 扃:关闭C.吾妻归宁 归宁:已嫁女子回娘家省亲D.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阴:文中指娄水的南面9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往往而是 而烟云杳霭B.妪,先大母婢也 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C.顷之,持一象笏至 不独一时之所适D.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9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脊轩志》追忆了作者昔日的读书生活和家庭日常琐事,寄托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情怀念,情真意切,以“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作结,含蓄隽永。B.《项脊轩志》写作者闭门苦读和项脊轩遭火未焚一节,文字简约,寥寥几语,却接续前文,深化了前文的悲情,也表现出了作者对项脊轩的一片深情。C.《悠然亭记》回忆作者年少时住在外祖父家的往事,外祖父很喜欢离县城三十里的马鞍山,用陶渊明的诗句命名花园中的亭子,取“悠然见南山”之意。D.《悠然亭记》和《项脊轩志》一样,都以回忆为基础,围绕一个特定的建筑,记述和建筑有关的人和事,以此表现人物,寄寓情感,语言质朴自然。9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第165页共165页\n学舍记(北宋)曾巩①予幼则从先生受书,然是时,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未知好也。十六七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知好之,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①。②而是时,家事亦滋出。由斯以来,西北则行陈、蔡、谯、苦、淮、汴、睢、泗,出于京师;东方则绝江舟漕河之渠,逾五湖,并封、禺、会稽之山,出于东海上;南方则载大江,临夏口而望洞庭,转彭蠡,上庾岭,由浈阳之泷,至南海上。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蛟鱼汹涌湍石之川,巅崖莽林䝙虺之聚,与夫雨旸寒燠、风波雾毒、不测之危,此予之所单游远寓,而冒犯以勤也。衣食药物,庐舍器用,箕筥碎细之间,此予之所经营以养也。天倾地坏②,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此予之所遘祸③而忧艰④也。太夫人所志,与夫弟婚妹嫁,四时之祠,属人外亲之问,王事之输,此予之所皇皇而不足也。予于是力疲意耗,而又多疾,言之所序,□其一二之粗也。得其闲时,挟书以学,于夫为身治人,世用之损益,考观讲解,有不能至者。故不得专力尽思,琢雕文章,以载私心难见之情,而追古今之作者为并,以足予之所好慕,此予之所自视而嗟也。③今天子至和之初,予之侵扰多事故益甚,予之力无以为,乃休于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学。或疾其卑,或议其隘者,予顾而笑曰:“是予之宜也。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予之卑巷穷庐,冗衣砻饭⑤,芑苋之羹,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⑥其志而有待也。予之疾则有之,可以进于道者,学之有不至;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若夫土坚木好高大之观,固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遂历道其少长出处,与夫好慕之心,以为《学舍记》。【注】①并:比肩。②天倾地坏:喻指父亲去世。③遘(gòu)祸:遭遇祸患。④忧艰:指居父母之丧。⑤冗衣砻饭:粗劣的衣服和糙米饭。⑥遂:符合。95.可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A.且B.然C.盖D.而96.第②段作者为何不厌其烦地叙述自己家事变迁和四处奔波的情形?97.分析第③段加点词“笑”的内涵。98.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第165页共165页\n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99.给下列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B.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C.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D.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100.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方:刚刚B.曝:晒C.箝:夹D.舍:舍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自为墓志铭明·张岱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常自评之,有七不可解。向以韦布而上拟公侯,今以世家而下同乞丐,如此则贵贱紊矣,不可解一。产不及中人,而欲齐驱金谷,世颇多捷径,而独株守于陵,如此则贫富舛矣,不可解二。以书生而践戎马之场,以将军而翻文章之府,如此则文武错矣,不可解三。上陪玉皇大帝而不谄,下陪悲田院乞儿而不骄,如此则尊卑溷矣,不可解四。弱则唾面而肯自干,强则单骑而能赴敌,如此则宽猛背矣,不可解五。夺利争名,甘居人后,观场游戏,肯让人先?如此则缓急谬矣,不可解六。博弈樗蒲,则不知胜负,啜茶尝水,是能辨渑、淄,如此则智愚杂矣,不可解七。有此七不可解,自且不解,安望人解?故称之以富贵人可,称之以贫贱人亦可;称之以智慧人可,称之以愚蠢人亦可;称之以强项人可,称之以柔弱人亦可;称之以卞急人可,称之以懒散人亦可。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任世人呼之为败子,为废物,为顽民,为钝秀才,为瞌睡汉,为死老魅也已矣。初字宗子,人称石公,即字石公。好著书。生于万历丁酉八月二十五日卯时,鲁国相大涤翁之树子也。六岁时,大父雨若翁携余之武林,遇眉公先生跨一角鹿,为钱塘游客,第165页共165页\n对太父曰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指屏上《李白骑鲸图》曰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余应曰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欲进余以千秋之业,岂料余之一事无成也哉!甲申以后,悠悠忽忽,既不能觅死,又不能聊生,白发婆娑,犹视息人世。恐一旦溘先朝露,与草木同腐,因思古人如王无功、陶靖节、徐文长皆自作墓铭,余亦效颦为之。甫构思,觉人与文俱不佳,辍笔者再。虽然,第言吾之癖错,则亦可传也已。曾营生扩于项王里之鸡头山,友人李研斋题其圹曰:“呜呼有明著述鸿儒陶庵张长公之圹。”伯鸾,高士,冢近要离,余故有取于项里也。明年,年跻七十,死与葬其日月尚不知也,故不书。铭曰:穷石崇,斗金石。盲卞和,献荆玉。老廉颇,战涿鹿。赝龙门,开史局。谗东坡,饿孤竹。五羖大夫,焉能自鬻?空学陶潜,枉希梅福。必也寻三外野人,方晓我之终曲。10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对太父曰/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指屏上《李白骑鲸图》曰/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余应曰/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B.对太父曰/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指屏上《李白骑鲸图》曰/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余应曰/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C.对太父曰/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指屏上《李白骑鲸图》曰/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余应曰/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D.对太父曰/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指屏上《李白骑鲸图》曰/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余应曰/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10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樗蒲亦作“樗辅”。古代一种博戏,投掷有颜色的五颗木子,以颜色决胜负,类似今日的掷骰子。后世亦指赌博。岑参诗:“知君开馆常爱客,樗蒲百金每一掷。”B.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即7点至9点)。为古时官署开始办公的时间,故又称点卯。C.要离,春秋时期吴国人。原为屠夫,后因成功刺杀庆忌,为著名刺客。身材瘦小,仅五尺石余,腰围一束,形容丑陋,有万人之勇且足智多谋。D.大夫,古代官阶名称或古代职官的级名。地位低于公卿。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西周以后,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10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第165页共165页\nA.张岱出身名门,习纨绔之风,极爱繁华,喜欢的是热闹,最终落得个玩物丧志。B.张岱六岁擅长属对,曾经得到眉公夸赞,可谓灵隽神童,却自谦“一事无成”。C.张岱五十岁时,国破家亡,见证了王朝鼎革的末世;流离山野,怎一个浮沉潦倒了得!D.张岱年近古稀自为墓志铭,耽于梦,醉于文字,难怪作者在文末感叹“方晓我之终曲”。10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向以韦布而上拟公侯,今以世家而下同乞丐,如此则贵贱紊矣,不可解一。(2)恐一旦溘先朝露,与草木同腐,因思古人如王无功、陶靖节、徐文长皆自作墓铭,余亦效颦为之。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醉书斋记郑日奎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麈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甫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②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挟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客或访余者,刺③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一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④法,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怅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第165页共165页\n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注]①科头:不戴帽子。②瞷(jàn):窥视。③刺:名帖。④刘伶断饮:刘伶戒酒。《晋书•刘伶传》记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10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 省:探望B.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烂漫:坦率自然的样子C.故仓卒不得白 白:告诉D.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 赚:骗取10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家中人启事不以时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B.余怅然久之 安能以身之察察C.或且变味,亦不觉也 且臣少仕伪朝D.乃不复立戒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10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B.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C.作者本打算除“醉书”的习性,考虑到积习难改,最终还是找了个借口自我安慰,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没有成掉“嗜书”的习惯。D.作者嗜书,也酒肉,后来他本想戒酒,但妻子认为他和刘伶一样根本无法将酒戒掉,于是他打消了戒酒之念,并且将书斋命名为“醉书”。第165页共165页\n10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2)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各题。(一)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子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子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至京口,得问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节选自文天祥《指南录后序》)109.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除:授官B.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纾:解除C.而不在使者之目 目:名单D.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数:计算1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第165页共165页\nA.归而求救国之策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B.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C.贾余庆献谄于后 不能容于远近D.然而隐忍以行 谈笑以死111.下列对文章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佑二年,南宋形势严重,元兵逼到都城临安城门,国家命运发岌可危。文天祥矢志报国,不顾自身利害。B.国难降临,文天祥想法有三:一是为国捐躯决心已定;二是打算以外交手段挽回败局;三是他察敌情以决定救国对策。C.文天祥出使元军后遭受扣押,忍受屈辱,被驱北上,自杀未遂,想到了以后的斗争,坚持活了下来。D.文天祥想以言辞说动敌人是不符合实际的,说明他虽有忠君爱国之心,但也对敌人估计不足。112.请把文段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郑伯克段于鄢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注】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第165页共165页\n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节选自《左传·隐公元年》)【注】佗:同“他”,别的。1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B.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C.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D.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1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B.“百雉”指城墙的面积,即长三百丈、高一丈,是春秋时期国君的特权。“都城过百雉”是说封邑的城墙面积超过长三百丈、高一丈,不符合制度。C.“乘”,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每车载甲士三名,左方甲士持弓,右方甲士执戈(或矛),居中为御者。D.“五月辛丑”中的“辛丑”是具体的日期。古代,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既用来纪年,也用来纪日。1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公寤生”使姜氏受惊,姜氏由此讨厌庄公,偏爱共叔段,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B.姜氏为共叔段请求封给制这一地方,庄公因制是险要之地而不给,可见其精明,深知其地对国家的重要性。第165页共165页\nC.共叔段在母亲的纵容之下,违反国家制度,肆意扩张,臣下再三劝庄公约束共叔段,及早消除隐患,庄公不许,因为他对兄弟存有宽容之心,不忍下手。D.郑庄公竭力容忍共叔段得寸进尺,从表面看,好像处于被动地位,实际上主动权仍然掌握在郑庄公手里。1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2)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3)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①。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②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③也。”夫子哂④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⑤,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⑥。”子曰:“何伤⑦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⑧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第165页共165页\n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节选自《论语集解》)【注】①子路,姓仲,名由。曾皙,名点。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这四个人都是孔子的弟子。侍坐:陪侍长者闲坐。②居:闲居,指平时在家的时候。③方:道,指是非准则。④哂:笑。⑤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⑥撰:指为政的才能。⑦何伤:何妨。⑧与:赞成。1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B.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C.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D.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宗庙是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古代届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B.“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文中这也是公西华的谦词。C.莫春也称季春,即阴历三月。一年分四季,一季分为三个月,依次为季、孟、仲。D.冠者指成年人,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一般在宗庙内由氏族长辈主持加冠。1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始交代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环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有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第165页共165页\n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120.翻译下列句子。(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里妇寓言[明]马中锡汉武帝时,汲黯①使河南,矫制发粟,归恐见诛。未见上,先过东郭先生求策。先生曰:“吾草野鄙人,无可以语子者。无已,敢以吾里中事以告。吾里有妇,未笄时,窃听诸母谈,闻产育之艰,怃然而退,私语女隶曰:‘诸母知我窃听,诳我耳、世宁有是理耶?’既而适里之孱子,身不能胜衣,力不能举羽,气奄奄仅相属。虽与之居数年,弗克孕,妇亦未诘产有之艰,益以前诸母言为谬。孱子死,妇入通都,再透美少年,意甚惬,不逾岁而妊。将娩之前期,腹隐隐然痛,妇走市廛。②,遍叩市媪之尝诞子者,而求免焉。市媪知其愚也,欺侮之曰:‘医可投,彼有剂可以夺胎也。’或日:‘巫可礼,彼有术可以逭③死也。’或曰:‘南山有穴,其深叵测,暮夜潜遁其中,可避也。’或曰:‘东海有药,其名长生,服之不食不遗,可免也。’妇不知其绐也,迎医而医见拒;求巫而巫不答;趋南山,则藜藿拒于虎豹;投东海,则蓬莱阻于蛟龙。顾有居于窨④室焉,遂窜入不复出。居三日,而痛愈剧,若将遂娩者,且计穷矣,乃复出。偶邻妇生子,发未燥,母子俱无恙。妇欣然往问之。邻妇曰:‘汝竟痴耶!古称: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汝嫁矣,乃不闲养子之道而云云乎?世之人不死于产者亦多矣,产而死则司命攸存,又可免乎?汝畏死,何莫寡居以毕世,而乃忍辱再醮也?世岂有既妊而畏产者耶?’里妇乃赧然而归,生子亦无恙。”词未毕,黯出户,不俟驾而朝。选自《马东田文集》卷五【注释】①汲黯:汉武帝时为东海郡太守。②廛(chán),平民的人住所。③逭(huàn):逃避。④窨(yìn)室:地窖。第165页共165页\n1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世宁有是理耶 宁:哪里B.既而适里之孱子 适:到……去C.乃不闲养子之道而云云乎 闲:通“娴”娴熟D.不俟驾而朝 俟:等待1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益以前诸母言为谬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B.及闻产育之艰,则怃然而退 蟹六跪而二螯C.南山有穴,其深叵测 其孰能讥之乎D.投东海,则蓬莱阻于蛟龙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12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即制书,是古代帝王的诏令文书中的一种,娇制,即假托君王的诏令行事。B.蓬莱,即蓬莱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地名与方丈、瀛洲合称“东海三仙山”。C.司命,即青帝,神话中掌管人生命的神灵,屈原《九歌》中有《大司命》《少司命》。D.醮,古代婚礼时父母给于女酌酒的仪式,“再醮”指男女再婚,后专指妇女再嫁。124.翻译下面句子.①吾草野鄙人,无可以语子者。无已,敢以吾里中事以告。②虽与之居数年,弗克孕,妇亦未诘产有之艰,益以前诸母言为谬参考答案:1.C2.A3.C4.(1)我还曾听说有人贬低孔子的见识、轻视伯夷的义行,起初我不相信。第165页共165页\n(2)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这是)因为受时节的局限;孤陋寡闻的人,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理,(这是)因为他被所受的教育束缚。5.庄子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秉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过”为动词,超过;“江河之流”作其宾语。“此其过江河之流”句意完整,应在其后断开,据此排除B、D两项。“比形于天地”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项。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少年,古代指小孩”表述错误。“少年”在古代指青年男子。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批驳了河神在自满后不能自我反省,反而沾沾自喜”错,依据文本二中河伯“始旋其面目”及其对海神发出的感叹“今我睹子之难穷也……见笑于大方之家”可知,河神自满后能够自我反省。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尝”,曾经;“少”,轻视,贬低;“轻”,轻视;“弗”,不。第165页共165页\n(2)“语”,谈论;“笃”,局限;“笃于时也”,被动句;“曲士”,孤陋寡闻的人;“束于教也”,被动句。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有关“治理国家”的主张体现于文本一中。由文本一“典法无更,偏令无出……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可知,臧地老人在治理期间实行“无为而治”,从而使地方势力集团全都纷纷离散,政令通达上下同心;各级长官不再树立夸耀个人的功德,政务相当劳绩统一。这个寓言故事说明庄子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参考译文:文本一:文王在臧地游览,看见一位老人在水边垂钓,可是他身在垂钓却不像是在钓鱼;不是手拿钓竿有心钓鱼,钓钩总是悬在水面上。文王想要起用他并把朝政委托给他,可是又担心大臣和宗族放心不下;打算就此作罢放弃这个念头,却又不忍心天下的百姓得不到天子的恩泽。于是大清早便召来诸大夫嘱咐说:“昨晚我梦见了一位非常贤良的人,他面是黑色的,有胡须,骑着一匹杂色马,马蹄半侧是红色的,他对我大声呼喊说:‘把你的朝政托付给那位臧地的老人,这祥百姓也就差不多解除了痛苦啦!’”诸位大夫惊恐不安地说:“这个显梦的人就是君王的父亲。”文王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们还是卜问这件事吧。”诸位大夫说:“这是先君的命令,君王还是不必多虑,又哪里用得着再行卜问呢!”于是迎来了这位臧地老人并且把朝政委托给他。典章法规不更改,偏颇的政令不发布。三年以后,文王在国内遍访考察,见到各级官员不立朋党,各级长官不显功德。朋党纷纷离散,也就政令通达上下同心;各级长官不再显耀个人的功德,也就政务相当劳绩统一。文王于是把臧地老人拜作太师,以臣下的礼节恭敬地向他问道:“这样的政事可以推行到天下吗?”臧地老人默默地不作回应,漫不经心地推辞,早晨还行使政令而夜晚就遁匿了,从那以后就再也听不到他的消息。文本二:秋天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洋向海神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第165页共165页\n我还曾听说有人贬低孔子的见识、轻视伯夷的义行,起初我不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浩渺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北海若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这是)因为受生活空间的局限;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这是)因为受时节的局限;孤陋寡闻的人,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理,(这是)因为他被所受的教育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减少;无论是春天还是秋天都不见有变化,无论是水涝还是干旱都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秉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满呢!”6.D7.A8.D9.C10.(1)(试着)喝泉水,感到泉水味道甘美,于是对照地图记载考证,并向当地老人询问,知道了这水的来历,于是把此水送给远在京城的我。(2)向上看偌大的宇宙,向下看繁多的万物,用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极尽视和听的乐趣,实在值得快乐啊。(3)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4)出洞之后,就有人责怪那个想出来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出来了而没能尽情享受游山的乐趣。【解析】【分析】6.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第165页共165页\n“……者……也”为判断句式,故应在“者”、“也”后断开,排除A项、C项;“荫长松”与“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与“饮石泉之滴沥”为对偶句式,故应在“松”与“草”、“溪”与“沥”后断开,排除B项。译文:取尽天下的万物,没有得不到自己所想要的东西,这是富贵的人的乐趣。至于荫蔽在高松下,枕垫着茂盛的青草,倾听山溪潺潺流淌的声音,喝着清澈的石泉水,这是隐居山林的人的乐趣。故选D。7.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A项,“亦其理与势使然欤”意为“这也是情理和权力地位使成为这样”,其中“然”,这样,代词;“羽则不然”意为“项羽就不是这样”,其中“然”,这样,代词。二者意义和用法均相同。B项,“嬉戏莫相忘”意为“游戏时可不要忘了我啊”,其中“相”,表示动作动作偏指一方,可译为“我”,代词;“叶叶相交通”意为“叶叶互相交叉勾连”,其中“相”,互相,副词。二者意义和用法均不同。C项,“既其出”意为“我们出了洞以后”,其中“其”,无实际意义,助词;“其孰能讥之乎”意为“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其中“其”,难道、怎么,语气助词。二者意义不同,用法相同。D项,“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意为“大概那更深的地方,那些来到的人就更少了”,其中“盖”,大概、大约,表示推测语气的副词;“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意为“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那天地间万物没有一刻停止运动”,其中“盖”,如果、假如,表示假设的连词。二者意义和用法均不同。故选A。8.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D项,“京师:古代指帝王的都城,指北京”理解错误。京师是古代国家首都的通称,并不是单指北京。故选D。9.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第165页共165页\nC项,强加因果。阅读原文可知,作者认为李侯是一个贤士,并不是因为李侯发现上等山泉后送至京师给自己饮用。二者没有因果关系。故选C。10.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考”,考证;“问于故老”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故老问”;“事迹”,来历;“因”,于是;“遗”,送给。(2)“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所以”,用来;“骋”,放开、敞开;“极”,穷尽;“信”,实在。(3)“愀”,容色改变的样子;“危坐”,端坐;“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其为何然也”。(4)“既其出”,已经出洞,其中“其”,助词,无实义;“咎”,责怪;“悔其”,后悔自己,其中“其”,自己;“极”,尽、兴尽。【点睛】参考译文:浮槎山在慎县南面三十五里的地方,有人叫它浮阇山,也有人叫它浮巢山,这出自那些佛教、道教之徒怪诞虚幻的说法。山上有泉水,以前谈论水的人都没有提到过。我曾经读《茶经》,欣赏陆羽擅长谈论水(的本事)。(我)后来又得到张又新的《水记》,这本书记载有刘伯刍与李季卿所排列的泉水的优劣等级,(张又新)认为他们的看法是从陆羽那里得来的,但是用《茶经》来考证这些说法,这些说法都不符合。张又新是个狂妄怪异的人,他所说的话很难让人相信,我很怀疑并非陆羽的说法。等我得到浮槎山的泉水,这样以后更加认为陆羽是了解水的人。浮槎山和龙池山均位于庐州界中,比较它们的水的味道,(龙池山的水)远远比不上浮槎山的水。但张又新记载的,把龙池山的水列为第十,对浮槎山的水却弃而不录,从这里可以知道张又新有很多没有收录到的泉水。陆羽却不是这样,他论述说:“山水最好,江水次一等,井水是最差的。山水中又以像乳汁一样喷流的泉水和石池里漫流四溢的泉水为最佳。”他的言辞虽然简洁,但对水的品论(已经)达到极点了。第165页共165页\n浮槎山的水,是李侯发现的。嘉祐二年,李侯凭镇东军留后的身份兼任庐州太守。于是游览金陵,登上蒋山,饮蒋山的水。随后又登上浮槎山,到了山上,发现山上有石池,池水涓涓流淌,十分可爱,大概就是陆羽所说的乳泉、石池漫流那类的水。(试着)喝泉水,感到泉水味道甘美,于是对照地图记载考证,并向当地老人询问,知道了这水的来历,于是把此水送给远在京城的我。我给他回信说:李侯可以称得上是个贤达的人呀。取尽天下的万物,没有得不到自己所想要的东西,这是富贵的人的乐趣。至于荫蔽在高松下,枕垫着茂盛的青草,倾听山溪潺潺流淌的声音,喝着清澈的石泉水,这是隐居山林的人的乐趣。而那些隐居山林之人看待天下的乐趣,没有一样能让他们动心的。或许在心里有那种想法,考虑到自己的能力不可达到就不再强求了,于是能够隐居在山林中并在这里获得乐趣。那些富贵者能够获得物质上的满足,但他们不可能同时获得的,只有隐居山林的乐趣。只有那些富贵的时候不能二者兼得,之后变得贫贱的人,才能由此自得其乐并超脱世俗。如果两样都得不到,这也是情理和权力地位使然。现在李侯生长在富贵之家,既满足了耳目的快乐,又感受到了山水的乐趣,至于他攀登高山,走遍了幽深隐蔽的地方,到达了常人不能到达的地方,他同时获取的东西可以说是很多的了。李侯能降低身份,不耻下问,喜欢结交贤士,从政勤勉,所到之处有能干的名声。有些东西不会自己出现,却等到人们发掘才得以彰显出名,这种情况是有的;有的东西不一定珍贵却依靠人的发现而得以贵重起来,这种情况也是有的。所以我把这件事记下来,使世人知道这浮槎泉水是李侯最早发现的。嘉祐三年二月二十四日,庐陵欧阳修记。11.D12.A13.C14.B15.①结交缘自真性情;②结交的都是“良友”;③待友热情而真诚。【解析】11.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D项,句意为:全不能进入他的心里。胸次,指心里。故选D。第165页共165页\n1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A项,都是介词,可译为“对,在……方面”。B项,连词,前者表示转折,后者表示修饰。C项,前者是介词,“和”的意思;后者是动词,赞同。D项,前者是副词,竟然;后者是人称代词,你的。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C项,“度曲”意思是为唱曲的人伴奏,而不是比赛谱曲。故选C。14.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B项,“只有趣味高雅的人,才愿交往”错,原文是“故非解人韵士,不得与之久交”,意思是“不是趣味高尚的人,都不能和他长久交往”。故选B。15.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相关段落,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概括分析,分点作答。由“至其结交良友,直是性生,非由矫强。数月前有客在座,命苍头取其所藏雪水煮茶,而大为室人所谪。云谷大怒,经旬不与交语。谓余弟道之曰:‘某以朋友为性命,乃欲绝我朋友’”可以概括出云谷结交缘自真性情;结交的都是“良友”;待友热情而真诚。【点睛】文言文阅读方法多种多样,现在介绍常见的比较有效的几种。(1)注释研读法。要学会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有些注释是提示性的,或交代文章出处,或简介作者生平,或提示时间背景,或解释题意、点明主旨;有些注释是诠释性的,对一些实词的本义或引申义、比喻义作交代,对一些虚词的用法作说明。读普及性的文言读物,要养成认真参看注释的习惯。第165页共165页\n(2)猜读法。有些词或句不易理解,而且注释也没有,一时又找不到详释细译的书,这时需要猜测它的意思。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而或长烟一空”,有的书只注释“而或”为“或者”,“长烟一空”未注,读者先要“猜”“长烟”是什么,认定系指“大片烟雾”或“大片云烟”;至于“一空”,不是“布满整个天空”,而是“完全消散”。这种方法即称“猜读”。(3)片段或全篇抄读法。在通读后,为帮助理解和记忆,可边读、边抄、边思、边记,摘段录句或照录全文,这也是许多人喜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4)注译简析抄读法。这是一种费时较多的读法,看上去比较笨,但实际上极有好处。抄原文;给生字注音;给生词释义;有时还可对词性和用法,以及句式做一些说明;然后翻译一遍。一小节或一段结束,对主要内容作一小结。如此坚持不懈,搞它二三十篇,必有助于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参考译文:第165页共165页\n会稽宝祐桥的南面,有家小小的药铺,是我的朋友鲁云谷行医卖药的地方。云谷对茶的道理和学问有深刻的领悟,知心的朋友每天聚集在一起品茶,接连不断地前来,以至应付接待不过来,别人对这种烦琐的事会感到疲倦,但云谷却乐此不疲。他的医术擅长治疗痈疽,更专长于治疗痘疹,但都凭聪慧明审行事,治疗不一味效法前辈医师,处方不一味沿袭古书,每次都是考虑病情后再配药剂,并不沿袭旧方,常能起死回生。民众始终怀疑他没有把医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不尊重信奉古代医学的条条框框。所以凡是得了痘疹的人家,不是到了极其危险反常,别的医生拒绝治疗的时候,绝对不会找我的朋友云谷看病。云谷看病灵活机敏,可以救治的就救治,不能救治的看一眼就退避离开,不曾犹豫不决,前顾后盼,接受别人一文钱。他生性极其喜欢洁净,有米芾一样的癖好,痛恨吸烟喝酒,痛恨别人采摘花朵,特别痛恨别人吐痰擤鼻涕弄脏地面。所以不是趣味高尚的人,都不能和他长久交往。他从小就有多方面的技艺,羌笛、胡琴、凤笙、斑管这些乐器,没有不能精妙演奏的,而且特别喜欢吹洞箫为唱曲的人伴奏。以前他和李玉成两人一奏一唱配合得很和谐,后来只有王公端的演唱能和他合调,其余的都不是他的对手。他亲密的朋友只有陆癯庵、金尔和与我三人,除非遇到大风雨,除非碰到无可奈何的事,一定每天到他家,饮茶燃香,畅谈说笑,十三年都是这样。今年三月的最后一天,云谷二更天才睡。第二天叫他,没有起来,推门进去,他已在床上去世了。我和金尔和听到这消息后十分惊诧,匆匆忙忙地赶到他家探望,痴呆地站着,失神了好久。张岱说:“云谷心胸豁达开朗,所有人情反复无常、势利的事,全不能进入他的心里。所以他一生不懂得写作却有诗意,不懂得绘画却有画意,未走出街市却有山林意。至于他结交好友,只是缘自性情,不是由于虚假勉强。几个月前有朋友到家座谈,他让仆人拿出贮藏的雪水煮茶,却被妻子大加指责。云谷很生气,整整十天不和她说话。他告诉我弟弟说:‘我把朋友看作性命一样,她竟然想断绝我的朋友。’只这一句话,就完全可以看出他的侠义心肠,这难道是不读书、不懂得文墨的人能够说出的话语吗?”16.C17.D18.B19.A20.①是作者与徐尚之认识的媒介。②借董超然之口叙述徐尚之的曲折经历。③是文章的线索。④与徐尚之志同道合,从侧面衬托徐尚之。【解析】16.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考生需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含义,同时要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含义。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C项,尊甫,敬词,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句子译为:他的父亲被官吏拟定罪名送到官署。故选C。17.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需熟练掌握常见虚词的用法,同时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最重要的是加强课内外阅读,培养在语境中推断的能力。A项,连词,表并列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B项,连词,介词,凭借;连词,因为。C项,连词,结构助词,的;动词,去、往、到。D项,均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故选D。18.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逐项分析,各项翻译的对错。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B项,“取其儒雅醇粹而已”,应为:选择了他风度温文尔雅、学问精纯不杂的优点罢了。故选B。第165页共165页\n19.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A项,“为官吏部”错,“起谒吏部”是动身前往吏部的意思。故选A。20.本题考查次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在文中,往往有以下作用:陪衬主要人物,或与主要人物形成对比,彰显主要人物的性格;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更好地突显主题。①依据“而余姊之婿董超然喜为诗,与尚之交最密。余以此识尚之”,可见董超然是作者与徐尚之认识的媒介。②依据“然见超然,未尝不言尚之也。超然言……”可见文章是借董超然之口叙述徐尚之的曲折经历。③文章的所有内容都是由超然之穿针引线的。④依据“超然言此时,眉目怒张,神色飞舞,闻者皆为慷慨。余以是贤尚之,又多两人之交能以道义相取也”,可见董超然与徐尚之志同道合,从侧面衬托徐尚之的人品。【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众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莱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参考译文:第165页共165页\n尚之凭借诗和古文闻名于天下。乾隆戊戌、己亥年间,我还小,正学习八股文,我姐姐的丈夫董超然喜欢写诗,他跟尚之交往最密切。我因此认识尚之,(并)阅读尚之的诗文。此后,尚之在京师游学,在四库馆校勘书籍,试用于河南,超然常常跟他在一起,可是我始终不能见到尚之。但是,我见到超然,未尝不说到尚之。超然说,尚之在京师生活时,他的父亲被官吏拟定罪名送到官署,少司寇杜先生因为审讯与事实不符获贬谪,事情不能预料。在这个时候,尚之以诸生的身份客居他乡,生活贫困,衣服食物不能自给。他的父亲出门时(他)就在身边保护,直至事情最终得以解除;回家时提供完备的衣物酒肉,日常生活细致而详尽没有不办理周到的。他的父亲快乐地仿佛并不知道被捉拿的忧愁,也并不知道他的儿子贫困的事情。”了解尚之的人,选择了他风度温文尔雅、学问精纯不杂的优点罢了,可是我却凭这一点尊重他。这是他的极其真挚诚恳,也是有才能有智慧。”超然说到这里的时候,怒张双目,神色飞舞,听的人都为此情绪激动。我因此认为尚之贤能,又称赞两个人交往能根据道义相互选择。尚之在河南,五次代理知县之职,都有声望,因为父亲(或者母亲)去世而离职。嘉庆五年十月,动身前往吏部,被引见后还是任用于河南。超然恰好因为接受顺天府考试不能分身,就留在京师。我们三个人就又能够同时见面。回顾当初认识的时候,各自是年轻力壮的人,到今天已二十年了,超然和我胡须开始白了,尚之也头发花白了,大概我们三个人都将要老去了。超然被官吏阻遏,不得志;尚之也被一官职限制,不是他所喜欢的。只是他们两人的诗和古文更加新奇,大概是因为他们的性情和气概,有不是劳苦忧患能够减损的吧。我又因此了解到他们二人所满足的事情,并不是世人所奔走钻营的事情。我小时候学习诗歌,没有成就。三十多岁,才写古文,惭愧没能领会其中的道理,可是唯独尚之称赞我,屡次称赞。在他告别的时候,超然说:“你不能不说点什么。”我说:“是的。”就告知他说:凭文章流传的古人,流传的是他们的思想。道,凭它修身,凭它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从汉代的贾谊和董仲舒,直到唐宋文人,韩愈、李翱、欧阳修、苏轼、曾巩和王安石这些人,虽然有精纯和驳杂的区别,可是就他们的学问,都各自有用来在天下推行的办法。如果不是这样,他们的文章没有达到极点,就不足以流传下来。现在您写古文,学古代的道,为人、事奉父母,已经达到极致了。唯独官位低下,能胜任它的空间狭小,道不能施于天下。古人不能使他们的道术一定得以推行,都各自有用来在天下推行的办法。因此,只有十户人家的城邑,未尝不用先王的道术治理。现在,皇帝正整肃吏治,大的官吏正专心寻找人才,尚之在这个时候能够有所作为,前往任职是一定的!用您事奉父母的诚心做官,有什么事情不能做成?如果说古道不能用在现今,那么不是我所知道的啊!21.B22.B23.(1)家境开始很丰裕后来却窘困了。有人为他担忧,他却慨然说:“困窘还是显达,是命。安于本分,是道。(贫富)我怎会放在心上呢?”(2)至于方君在家乡修寺院、建佛塔,只是些细枝末节的事情,不能算他的奇异之行。24.孝顺母亲,关爱兄弟,轻视钱财;谦恭待人,乐观豁达;乐善好施,救助他人。【解析】21.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本题中,第165页共165页\nA项,句意为:叙写不寻常的事迹容易。行:事迹。正确。B项,句意为:最小的弟弟早亡。亡:死亡。错误。C项,句意为:全部给了小弟弟一家。畀:给予。正确。D项,句意为:没有能供人驱使的才能。役:差遣。正确。故选B。2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B项,“举子业:古人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繁衍子息乃人生之大业”错误,“举子业”即“举业”,科举时代指为应考试而准备的学业,包括应试的诗文、学业、课业、文字。明清以后也专指八股文。故选B。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1)丰,丰裕;啬,窘困;或,有的人;危,担忧;“穷通,命也”,判断句;穷通,困窘还是显达;(2)琳宇,殿宇宫观;浮图,佛塔;不足,不值得,不算;异,意动用法,感到奇怪。24.本题考查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对文本进行梳理,找出文章中关于人物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文章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生而孤露,事亲孝”可见其孝顺母亲;由“其季早亡。兄弟析产时,君又慨然曰:‘媰孀抚孤,傫然孑立,薪水殊艰。我丈夫也,自食其力,安用祖宗余庇耶?’遂却所分田产,全以畀之”可见其关爱兄弟,不看重财产;由“稍稍自立,便趋人之急。乡党义举,赴之若热。辛未岁大饥,君出境购粟,还乡平粜,赖以存活者无算”“至于葺琳宇,修浮图,又其末节余行,不足为君异也”“君以捐修城工议叙主簿”可见其乐善好施;由“行己恭”“第165页共165页\n或为君危,君慨然曰:‘穷通,命也。素位而行,道也。吾何容心哉?’”可见其谦恭待人,乐观豁达。【点睛】人物形象做题步骤: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文章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参考译文:叙写不寻常的事迹容易,叙写寻常的事情很难。古今的文人,都秉持这个观点。然而平常的品德寻常的行为,却正是圣人所看重的。所以孔子曾说:“真正做到中庸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常人做不到的事情,就是常人中的奇人,又何尝不能雄立(于世)呢?方先生就是这样的人啊。方君名源聚,字函光,号柯亭,古歙人。先生一出生父亲就去世了,他侍奉母亲很孝顺,待人处世很谦恭。家境开始很丰裕后来却窘困了。有人为他担忧,他却慨然说:“困窘还是显达,是命。安于本分,是道。(贫富)我怎会放在心上呢?”先生很早就放弃了科举仕途,去做生意。生计刚能自给,就热心于救助他人的危难。乡里仗义疏财的事,他都热心参与。辛未年大饥荒,先生离开家乡买粮食,回乡后以平价卖出,仰赖他活下来的人不计其数。兄弟六人,最小的弟弟早亡。兄弟分家产时,先生又慨然说:“一个寡妇抚养孤儿,孤苦可怜,维持生计特别不容易。我是男子,能够自食其力,哪里需要祖上留下来的财产呢?”于是推却所分到的田产,全部给了小弟弟一家。唉!仁义得不到施行,《鹿鸣》一诗加以讽刺。现在的人,往往为了争一口破口的盆、一张缺腿的桌子,兄弟争吵的事情,到处都是。即如史载薛包分家的事,奴婢(薛包)只选取其中年老病弱的,田产房屋(薛包)只要那荒瘠破败的,就被称为古代的贤士豪杰。但是(薛包)他最终还是有所接受的,不是完全不取,拿方君和他比较,(方君)的道义之心和高尚节操,不是更加超出古人一等吗!至于方君在家乡修寺院、建佛塔,只是些细枝末节的事情,不能算他的奇异之行。方君因为为修城捐款被地方举荐为主簿,六十岁时去世了。方君有五个儿子,其中一个叫如川的,九岁就能写诗,凭借文章名噪一时。今年来金陵应试,送我百枚好墨,上面刻着“随园先生著书之墨”,说:“先前韩昌黎擅长为文,求他写传文的人用车子装着大量的钱物。我家里贫穷,又没有能供人驱使的才能,自己辛苦制作了这些墨,作为给先生的报酬,求先生为父亲写一篇传。”我赞赏他的心意不忍心拒绝他。25.C第165页共165页\n26.D27.A28.(1)所以,到官府干活谋生,我得到的工资(是工人们的)三倍;到私家干活,我得到的工钱是总收入的大半。(2)这完全可以让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效法,事情没有什么比这更近似的了。(3)我认为做木匠师傅的道理跟做宰相的道理相似,因而写了这篇文章并且将它保存起来。【解析】25.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理解。C项,“愿佣隙宇而处焉”意思是“想在他那里租间空屋居住”,“佣”,租。故选C。2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筛选的要求,如本题“全部直接表现梓人能力高于一般工匠的一组”,然后根据“直接”“梓人能力高于一般工匠”这两个条件进行排除。③说的是为相之道,④是天下人对处理好相道的一国之相的赞赏,⑥“我”对梓人的赞赏,不是直接表现梓人的才能,而是间接。这三句都不符合题干要求。故选D。2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A项,“作者看到梓人在正梁上写上他的名字,感到很吃惊,因为他知道还有其他建造的工人”错误,作者吃惊之处在于梓人能力高超,而不是因为他没写其他工匠的姓名。故选A。第165页共165页\n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故”,所以;“食于官府”,状语后置句,到官府干活谋生;“受禄”,得到工资俸禄;“作于私家”,状语后置,到私家干活;“直”,工钱。第二句中,“是”,这;“佐”,辅佐;“相”,治理;“法”,效法;“乎”相当于“于”,比。第三句中,“梓人”,木匠;“类”,相似;“故”,因此;“书”,动词,写。【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裴封叔的住宅,在光德里。有个木匠师傅敲响了他的大门,想在他那里租间空屋居住。他的职业让他随身带有量尺(度量长短的工具)、圆规、曲尺(量方的器具)、墨线和墨斗等东西,家里没有木工用的磨刀石和刀斧这些工具。问他的技能,他说:“我善于计算建筑材料。看房屋建筑的规模,(考虑怎样用料)适合高低、深浅、方圆和长短的需要,(随后)我就指挥工匠们具体劳作。若是没有我,工匠们就无法建成一座房屋。所以,到官府干活谋生,我得到的工资(是工人们的)三倍;到私家干活,我得到的工钱是总收入的大半。”有一天,(我)到他的屋里去,看见他睡的床缺了一只脚(自己)却不会修理,说:“打算请别的木工来修。”我觉得他很可笑,觉得他是个没有技术却贪图工钱和财物的人。后来,京兆尹要修建衙门,我经过那里,看到积聚了许多建筑材料,汇聚了许多工人。他们有的拿着斧头,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圈子面对那个木匠师傅站着。木匠师傅左手拿着度量工具,右手拿着一根棒,就站在中间。(他)估量房屋的规格,观察哪根木头可以选用,然后挥着手里的那根木棒说:“砍!”那些拿斧头的工人们就奔向右边。回过头去指着(木料)说:“锯!”那些拿锯子的工人们就奔向左边。一会儿,拿斧头的在砍,拿刀子的在削,都看他的脸色,等他说话,没有哪一个敢自己决定怎么干。其中有个别担当不起任务的,他就生气地斥退那个人,也没有谁敢怨恨他。他在墙上画了一座房屋的图样,只有一尺见方的面积,却可以把房屋结构丝毫不差地全部勾画出来,照着图样的尺寸计算来建造大厦,就不会有出入了。房屋建成以后,在正梁上题字说:“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建造。”就是他的姓名。所有实际动手造房子的工匠们都不列名。我向四周一看大吃一惊,这才明白那个木匠师傅的技术确实是十分高超。第165页共165页\n接着,我感叹道:那个木匠师傅是放弃他的手艺,专门发挥他的智力,而且能了解、掌握(体察)建筑学关键问题的人吧!我听说用脑力的人指挥(役使)人,用体力的人被人指挥(役使),他大概(也许、恐怕)就是用脑力的人吧!有手艺的人使用他的技能,有智慧的人出谋划策,他也许就是有智慧的人吧!这完全可以让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效法,事情没有什么比这更近似的了。那些治理国家的帝王,根本在于用人。那些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宰相,选拔、任命官吏,指挥、使用官吏,分别按照朝廷的法律规定来升降他们,一律按朝廷的制度来整顿他们,就像那个木匠师傅依据规矩绳墨来决定房屋的规格(规制、规模)一样。选择天下的官吏,使他们适合所担当的职务;安定天下的百姓,使他们专心工作。观察了京城就了解乡野,观察了乡野就能了解各地,观察了各地就能了解全国。那些远的近的小的大的各种事情,都可以用手按着图纸来决定怎样处理它们。这就像木匠师傅在墙上先画房屋草图然后照着它建造房屋直到完成一样。有才能的人提拔上来重用他们,使(他们)并不感激自己的恩德;没有才能的人就辞退,停止他们的工作,也没有人会怨恨自己。只有这样做宰相的方法才真正掌握,全国各地也就能治理好了。做宰相的方法真正掌握好了,全国各地真正治理好了,天下的人就会抬头仰望着说:“这是我们宰相的功劳呀!”后人也会根据史书记载的事迹仰慕地说:“这是那个宰相的才能呀!”就像那个木匠师傅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梁上表明自己的劳绩一样,而实际动手造房子的工人们是不能列名的。宰相真是伟大呀!懂得这个道理的,只有我们所说的宰相罢了。我认为做木匠师傅的道理跟做宰相的道理相似,因而写了这篇文章并且将之保存起来。29.B30.C31.(1)我生平事迹、出仕及退隐本末缘由,只有你详细知晓,为何不为我做好准备撰写《墓志》呢?(2)先生万里为官坚持操守,没有其他依仗,却能应付九卿朝官,应时来去,最终保全名声气节归乡。32.为人:孝顺父母,待人温和,坚持操守,不趋炎附势;为官:忠诚朝廷,一心报恩,断案公平,直言进谏,顺应时势。【解析】29.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B项,句意为:立场坚定不屈服。挠:屈服。故选B。3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对于古代诗文的阅读对应到文言文内容理解题主要有两点要求: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第165页共165页\nC项,“议论的人认为他自始至终受到皇帝的恩遇”错误,原文“论者疑先生受主眷隆于始,而替于终”,应该是:论者认为先生最初受皇上到皇帝的恩遇,最终衰落(不再受皇上到皇帝的恩遇)。故选C。31.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这道题翻译时要注意:(1)“知详”,详细知晓;“盍”,何不;“为”,替,给;以须,做好准备。(2)“以”,凭借……身份;万里孤臣,只身一人处于万里远的地方;“委蛇”,应付;“卿班”,朝廷官员;“适”,应时;“卒全”,最终保全。3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人物形象、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人物形象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为人:由“丁父忧归里。服阅,奏请养母”“而先生勿顾也,归依膝下,忽忽二十年”可知其孝顺父母;由“先生纯和介朴,遢人无矜容躁颜”可知其待人温和;由“于道义所在,则凝然不可挠”可知其坚持操守;由“而先生亦不乐与昵,退朝闭门,与一卷书、二三耆旧共晨夕而已”可知其不趋炎附势。为官:由“先生手札嗛嗛以未报君恩为愧”可知其忠诚朝廷,一心报恩;由“而先生每秋鞫,苦心平反,有所得必争,争不得必奏”可知其断案公平,直言进谏;由“先生以万里孤臣,旁无凭借,而能委蛇卿班,适来适去,卒全名节以归”可知其能够顺应时势。【点睛】文言文阅读方法多种多样,现在介绍常见的比较有效的几种。(1)注释研读法。要学会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有些注释是提示性的,或交代文章出处,或简介作者生平,或提示时间背景,或解释题意、点明主旨;有些注释是诠释性的,对一些实词的本义或引申义、比喻义作交代,对一些虚词的用法作说明。读普及性的文言读物,要养成认真参看注释的习惯。(2)猜读法。有些词或句不易理解,而且注释也没有,一时又找不到详释细译的书,这时需要猜测它的意思。(3)片段或全篇抄读法。在通读后,为帮助理解和记忆,可边读、边抄、边思、边记,摘段录句或照录全文,这也是许多人喜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第165页共165页\n(4)注译简析抄读法。这是一种费时较多的读法,看上去比较笨,但实际上极有好处。参考译文:乾隆三十九年春,大理寺正卿邓逊斋先生告诉我要回到蜀地。启程前的一个月,从京城写信寄给他的弟子袁枚说:“蜀道难行,我和你都已衰老,不一定能再次相见。即便是生死的音讯,估计也难以通传。我生平事迹、出仕及退隐本末缘由,只有你详细知晓,为何不为我做好准备撰写《墓志》呢?”我听到命令十分不安,害怕听从先生的话,就会预示凶兆,不合礼节;以不聪敏为由推辞,又害怕不合先生用来命令我的心思,因而埋没了先生本可以传颂的贤明。恭敬谨慎地考证古人的文集,给品行贤能的人写传记,不妨根据他的生平来做传,如司马光为范蜀公立传就是这样。先生是蜀人,他的声名和威望与范公相同。我虽然不是司马君实,请允许我援引此例,来表现先生的本性。谨按(引用论据、史实开端的常用语,可以译为:认真查询到):先生名为时敏,字取逊斋,是四川广安人。父亲邓琳,凭着岁贡生的身份担任中江县训导(教训开导,教育学名词)。生育六个孩子,先生最小。雍正十年考中乡试,乾隆第一年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乾隆十年,升任大理寺正卿。遭逢父亲丧事回归故乡。守孝期满,上奏请求奉养母亲。皇上答应了他。二十六年,太夫人去世。二十九年,先生入朝,补任原官。先生淳朴和蔼正直朴实,对待人从无傲慢不耐烦的脸色。对于道义所在,则立场坚定不屈服。天子对边远大臣施行恩惠,一心想要任用先生。先生才三十多岁,一年之中多次升迁,旁观之臣侧目关察,认为不久即可成为宰相治理国家大事。而先生并不眷恋顾惜,归依父母膝下尽孝心,匆匆二十年。再入长安,各位新贵少年看待先生就像过时的古物,先生也不喜欢与趋炎附势的人亲近,退朝之后就闭门不出,和一卷书、二三个年德高望重者共度时间罢了。大理,是古皋陶所建,权利很大。元明以来,一切都取决于司寇(主管刑狱)。担任这一职务的人,互相夸耀认为自己能认清时代潮流的。而先生每次秋天审问,苦心为冤案平反,能争取的一定争取,争取不到就一定上奏朝廷。今年因为对官吏考绩的大计之典退休,评论的人认为先生最初受到皇帝的恩遇,最终衰落(不再受皇上到皇帝的恩遇)。只有我认为不是这样。先生万里为官坚持操守,没有其他依仗,却能应付九卿朝官,从来到去应时而为,最终保全名声气节归乡。这如果不是遇到圣明的君主,始终眷念保护,能这样吗?先生亲笔信谦逊,因为没有报答皇上的大恩而惭愧。我又不认为是这样。提一个建议,处理一件事情,这是最好的报恩;敬重自己,端正风范,以礼仪为百官做出典范,这是最好的报恩啊。他不接受他人恩惠的原因,是报答一个人的恩惠的缘故。无形的砥柱,可以阻遏流水、挽救风气啊。更何况古代名臣有的从七十岁开始,有的从八九十岁开始,先生的年龄还未到啊。那么将来的报答称颂的时机正是我穷尽的,如果我一时间侥幸不死,一定要蘸笔等待。第165页共165页\n33.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34. 袁枚 桐城派35.因为袁枚在古文创作方面通晓古人的作文之法,能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在诗歌方面能将一般人心里想说而难以表述的意思表述清楚。【解析】33.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圈出句子中名词、代词,如“诗”“才力”“所至”“世人”“之”“士”“其体”,然后结合语法结构进行断句,如“为”是动词,意思是“写”,宾语是“诗”,动宾后要断开;如“尤纵才力所至”的主语是“袁枚”,而下一句的主语是“世人”,“悉为达之”的主语又是“袁枚”,下一句“多仿其体”的主语又是“士”,主语不一致,中间要断开,可以断开这三处。34.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平时要注意积累。比如本题问的是“文中的《随园诗文集》的作者是______。本文作者姚鼐是清朝散文_______派的奠基人”,由文本出处《袁随园君墓志铭》可知,这是为袁随园所写的墓志铭,由此可以联系袁枚;第二问是作者姚鼐的流派,应是桐城派。3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意思,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上面的短文,用自己的话概括《随园诗文集》得到珍视的原因”,然后浏览文本,找到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理解其意思,并根据分值进行概括。如文中提到“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意思是“所以《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的公卿大夫,下到街市的小商小贩,都知道看重它”,由此可知,原因应在上文;“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意思是“袁君无论是写古文还是骈文,都能自己抒发出心中的所思所想,并且与古人的文法相通”,由此可以概括出第一个原因;“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意思是“对于作诗,他尤其能驰骋自己的文才,世人心里想表达出来却无法表达的,袁君都能替他们表达出来,当代的文士大多都仿效他的文体”,由此可以概括出第二个原因。【点睛】第165页共165页\n考生可以借助如下特点进行断句,借古代文化常识断句。要给文言断句,常常需借助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互文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根据前后相承关系断句,文言文多写得紧凑严密,行文中多使用前后相承句。根据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关系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定有帮助。根据韵文的特点断句,有的文言文是韵文,韵文有一定的用韵规律。按照这个规律去断句,常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借助对话的标志断句,文言对话常用“日”、“云”等字,根据这些有标志的词去断句,也能收到好的效果。根据反复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有些反复的句子结构,根据这个特点去断句,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文言虚词断句,文言行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如句首就常用如下语气助词:夫、盖、盍、若夫、嗟夫等,句末常用如下语气助词:者、也、矣、乎、哉、耶、耳、而已、欤(与)等,借助这些文言虚词,就可帮助断句。借助误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科”、“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参考译文:袁君无论是写古文还是骈文,都能自己抒发出心中的所思所想,并且与古人的文法相通。对于作诗,他尤其能驰骋自己的文才,世人心里想表达出来却无法表达的,袁君都能替他们表达出来,当代的文士大多都仿效他的文体。所以《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的公卿大夫,下到街市的小商小贩,都知道看重它。连海外的琉球,也有来求取袁君的书的。袁君做官虽然并不显达,但世人认为一百多年来,尽享山林的乐趣,又在文章上极负盛名,大概没有人比得上袁君。36.B37.D38.(1)鄞县百姓知道您了解他们的县尹,并且不喜欢阿谀自己所偏爱的人,写下的文章能够流传取信于人,您一定要快些完成这篇文章。(2)于是朝廷官员大多推荐许君,因为庆元是浙东政务繁忙的郡,又靠近大海,和鄞县地理位置最为接近,就奏请许君担任鄞县县尹。39.处事公正;守约有信;勤勉尽责(亲力亲为);为民请命(刚正不阿)。【解析】第165页共165页\n36.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学习文言文的根本途径在于平时大量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义项,平时要多巩固,多归纳,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B项,“民有讦讼无不听”的“听”,在句中译为“审理”而不是“听从”。故选B。37.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D项,错在“许君因故得罪了他,差点被他设计害死”这个地方,原文是“独责君,令偿所失物,欲致之死”,也就是“藩阃”的计谋根本没有实施,只是“想要”,而后“左丞以故去”,更谈不上“设计害死”了。故选D。38.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第(1)句采分点:“知”,译为“了解”;“阿”,阿附、阿谀;“私”,偏爱;为“传信”,流传取信;“子”,第二人代词,译为“您”。第(2)句采分点:“于是”,在这个时候;“以”,介词,译为“把”;“以”,译为“因为”;“剧”繁忙;“薄”,靠近;“尹鄞”是“尹(于)鄞”的省略;“尹”,名词作动词,译为“做县尹”。3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从文中“则先平其差役,与民约:以乡部大小分次第,较厚薄以均轻重,量远近以命程限”可归纳出许君的处事公正、守约有信的品质;从“民有讦讼无不听,必召使来前,亲与辨折,委曲反覆,得其情然后行,虽倦惫无所苟;狱讼租赋有下于乡,悉如前约”可看出他的勤勉尽责(亲力亲为)。从第四段“事有所不可,即挺身陈利害,虽数忤上官意弗惮”,可看出他的为民请命(刚正不阿)。第165页共165页\n【点睛】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兼复核的过程。参考译文: 至正十三年是癸已年,秋季的七月六日,鄞县县尹许君在任上去世,许君的妻于叶氏扶其灵柩归葬天台。过了一年,夏天五月,鄞县的父老拿着董朝宗先生的书信和本乡进士杨彝所写的《许君行状》给我,希望能立纪念许君遗留后世的仁爱之风,请我写这篇铭。我和许君,关系至为亲密,每当动笔,就悲痛无法抑制,董君派人来催请文章,说:“鄞县百姓知道您了解他们的县尹,并且不喜欢阿谀自己所偏爱的人,写下的文章能够流传取信于人,您一定要快些完成这篇文章,”于是,我写下了这碑铭。许君名叫“广大”,字叫“具瞻”,世代是天台人,少年时候只喜好读书,长大、善于于写文章。他二十五岁时中进士,被授予庆元路国州判官、婺州武义县尹(所到之处以能干而闻名)他在武义任时,母亲去世。他奉灵归天台,守丧期满,许君到京师。当时盗蜂起于海上,连步无法讨平,国家于是严格考课法,命大臣各自保荐可以担任郡守县令的人选,赏罚速及保举之人;于是朝臣大多推荐许君。因为庆元是渐东政务繁忙的郡又靠近大海,和鄞县地理位重最为接近,就奏请许君担任鄞县县尹。第165页共165页\n许君到任后,先均平差役,与百姓相约:按乡邑的大小分好等第,比较民力的厚薄来确定差役的轻重,度量地方的远近来约定时限,不差遣吏卒。有事就亲自暑名于文书,让差役投传,令百姓前来。百姓查看文书来决定缓急,如果有时文书上只有其他官员的署名,而许君因故没有署名的,就怀疑而不到来,一定看到许君的署名方才到差。百姓凡有诉,许君无不审理,一定要将双方找来,亲自为之判断分析,反复推理,查得实情才判定实行,即使倦累疲惫也不苟且处理。案件、租赁下派到乡里,都按之前的约定。手下官更旁观束手而立,不敢随意插嘴,上级官府也不敢有所请托。所以乡里百姓都得以安居乐业。许君又翻新县学恢复甬东书院,请教师教育县里子弟、每月初一十五一定亲自视察廪膳,督促讲习学业阐明伦理,鼓励学生行节义,礼待德行高的长者,提拔后进,鄞县的士风为之一新。正当(遭逢)战事四起,郡县需要服从藩阃的命令,要供应军实兵器,出使的颈项衣领相望,络绎不绝。庆元地区又树立栅栏守卫江河,护域河,修筑城池,各种徭役一起发起。许君让百姓平均分担差役,公平而不容任何私心,如果事情不可为,许君就亲身陈述利害关系,虽然多次违逆上级的心意也不畏惧,不久,得罪了分省左丞,他命许君带物资入海,却不给他军队,等到各军遇敌溃败,只责罚许君,让他还偿还所有损失物资,欲致许君于死地。县父老都到官府,请求统帅许君,因此对许君的处理才得以稍稍缓解。等到左丞因故离去,许君才重新打理县尹事务,不到一个月,郡里的使者到县,许君上前想要告事务,忽然疾病发作,倒地而亡,年四十六岁许君为人忠厚稳重,嗜好不多,饮食服都适可而止,所以能廉洁终身,患难中,人们不见他忧虑,处理政务只用信义打动列人,让人们自己效力。不以偏激的方式树立成名。去世的时,家无余财。40.D41.A42.C43.(1)叔父因为我家庭贫苦(就加以推荐),于是我被任命为小县城的官吏。或者:叔父因为我家庭贫苦,于是便推荐我在小县城做了个官。(2)到近郊去,带上一日的粮食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解析】40.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D项,“寻程氏妹丧于武昌”,这段话的意思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寻”应是副词,意思是“不久”。故选D。第165页共165页\n4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把握筛选的要求,如本题“以下六句话分为四组,能够反映陶渊明对官场厌恶、鄙弃态度的一项”,这里的关键是“陶渊明”“对官场厌恶、鄙弃态度”,然后分析所给的六句话,找出不符合要求的句子,采取排除的方法进行选择。①“脱然有怀,求之靡途”意思是“我自己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求官又没有门路”,结合前面“亲故多劝余为长吏”可知,这里是想要入仕,与厌恶鄙弃官场无关。⑤“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意思是“在那时,战乱还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这里是说担心远地的差使,与厌恶鄙弃官场无关。⑥“生生所资,未见其术”意思是“维持生活所需要的东西,(我也)没有得到它的办法”,这是说生活的贫穷,与厌恶鄙弃官场无关。由此可知,①⑤⑥三项与题干无关。故选A。4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错误,文中只是说“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意思是“我曾经做过一些事情,(但)都是为了口腹的需求而勉强驱使自己”,由此可知,陶渊明只是说做过的一些事情都是为了口腹的需求,但并非做官就单纯为这个,而且“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陶渊明也不例外。故选C。4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第一句中,“以”,因为;“遂”,于是;“见……于”,被动句,被。第二句中,“适”,到;“莽苍”,近郊;“反”,同“返”,往返;“犹”,仍然,还;“果然”,古今异义,饱饱的样子。【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第165页共165页\n参考译文:我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够用来供给自己(生活)。孩子生了一屋子,米缸里没有储存的粮食,维持生活所需要的东西,(我也)没有得到它的办法。亲戚朋友经常劝我出去做个小官,我自己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求官又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我的叔父因为(看到)我贫困艰苦(就加以推荐),于是就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在那时,战乱还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距离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请命要了下来。(但)没几天,思念田园,就产生了归乡的念头。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是勉强做作所能够改变的;饥冻虽然是切肤之痛,但违背自己本心(更会)使我受到双重的痛苦。我曾经做过一些事情,(但)都是为了口腹的需求而勉强驱使自己;于是烦恼得愤懑不已,感到自己非常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可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心情悲痛,希望立刻就去奔丧,于是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在官位上做了八十多天。趁着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写了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44.C45.C46.B47.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48.(1)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心,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2)祖母来看我说:“孩子,好久不见你的踪影,怎么整天静悄悄地呆在这里,像个闺女一样?”【解析】44.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C项,“已为墙,凡再变矣”意思是“后来又用墙隔离,总共变动了两次”,“再”意思是“两次”。故选C。第165页共165页\n45.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C项,两个“而”都是连词,均表承接。A项,第一个“以”是连词,因为,第二个“以”,介词,用。B项,第一个“于”,介词,表比较,第二个“于”,介词,从。D项,第一个“之”,助词,主谓间取独,第二个“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故选C。4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甲文突显了三种交错的感情:首先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其次是对祖母刘的孝情;最后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错误,在文章中李密压抑了一、三两种感情,只含蓄地一笔带过,掩入对祖母刘的孝情之中,而对第二种情感大肆渲染,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故选B。47.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有光”是主语,“为”是动词,“写作”,宾语是“古文”,主谓宾俱全,所以“古文”后断开;“原本”意动词,“以……为本”,宾语是“经术”,动宾后断开;“好”意思是“喜欢”,宾语是“太史公书”,动宾后断开;“得”是动词,“参透”,宾语是“其神理”,宾语后断开;“时王世贞主盟文坛”的主语是“王世贞”,“有光力相抵排”的主语是“有光”,主语不一致,故断开;“目为妄庸巨子”意思是“把他看作狂亡而平庸的大人物”,意思完整,可以断开。第165页共165页\n4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奉诏”,遵从旨意;“奔驰”,古今异义,赴京就职;“则”,表转折,却;“日”,名词作状语,一天比一天;“笃”,病重;“私情”,自己的私心;“告诉”,古今异义,报告申诉;“不许”,动词本身包含被动,不被允许。(2)中,“过”,看望;“若”,你的;“竟日”,整日;“类”,像。【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参考译文: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第165页共165页\n但是我住在这里,有很多可喜的事情,也有很多可悲的事情。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连成一个大院。等到叔伯们分家以后,里里外外建了许多小门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跑到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赴宴,鸡蹲在大厅上。院子里开始是筑起篱笆,后来修了围墙,变了两次。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住在这座轩里。这个老婆婆,是已故的祖母的婢女,做过两代人的乳母。已故的母亲待她很好。轩西面连着内室,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婆婆不止一次对我说:“这里,就是你母亲站的地方。”她又说:“你姐姐在我怀里,哇哇地哭起来,你母亲就用手指敲敲门说:‘孩子是不是冷了?是不是想吃东西了?’我在门板外和她互相应答……”话还没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跟着哭了。我从十五岁起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走来对我说:“孩子,好久不见你的踪影,怎么整天静悄悄地呆在这里,像个闺女一样?”等到离开时,她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的人读书老不见成效,这个孩子的功成名就,总可以期待了吧?”过了一会儿,她拿着一个象牙手板进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回忆旧日这些事物,就好像在昨天一样,令人忍不住要放声大哭。49.B50.B【解析】49.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出官’,免官,罢免官职”错误,“出官”,(京官)外调。故选B。5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二年”是“出官”的具体时间,意思是“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意思完整,且“恬然自安”是调任外职两年的具体表现,所以应在“二年”后断开,排除AD两项;“感”的宾语是“斯人言”,动宾之间不能断开,且“是夕”意思是“这天夜里”,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B。【点睛】参考译文:第165页共165页\n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在湓浦口为朋友送行,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51. 做官 因为52.(1)驴交给你,姜却还应该是树上生成的。(2)才知道事物的内在规律无穷无尽,自然造化也没有穷尽。53.C54.应具体把握事物的特点,不用个别的事例孤立地看待事物,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无限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是无止境的。【解析】51.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1)仕于南方:在南方当官。仕,动词,做官。(2)皆坐不知故也:都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缘故啊。坐,因为。5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1)驴交给你,姜却还应该是树上生成的。关键词:付,交付,交给;结成,生成。(2)才知道事物的内在规律无穷无尽,自然造化也没有穷尽。关键词:乃,才;物理,古今异义词,事物的内在规律;造化,大自然。53.第165页共165页\n此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例句:句意:都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缘故。判断句。A项,句意:有个不认识菱角的北方人。定语后置句;B项,句意:在南方当官,在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状语后置句;C项,句意: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者……也”判断句;D项,句意:有个从小就不认识生姜的楚国人。定语后置。故选C。54.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分析文本观点的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并仔细翻译,抓住文本关键词句体会文本阐述的道理。楚人和北人的失误之处就在于不懂得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没有具体地把握姜、菱各自的生长特点和属性,用个别事例去孤立地规定和看待事物因而犯了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物理无穷,造化无尽”的哲学寓意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无限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是无止境的。其意义在于要求人们坚持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观点,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永无止境地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点睛】参考译文:有个从小就不认识生姜的楚国人,说:“这是从树上结成的。”有人说:“是从土里长成的。”那人固执己见,说:“让我与您问十个人见证,用所骑的驴为赌注。”然后问遍十个人,都说:“出自土里。”那人哑然失色道:“驴交给你,姜却还应该是树上生成的。”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在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生姜长在土里,却说长在树上;菱角生在水里,却说长在土里,都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缘故。……这才知道事物的内在规律无穷无尽,自然造化也没有穷尽,用一个事例来衡量它,简直就是瓮鸡(酒中小虫,比喻识见浅陋)啊!第165页共165页\n55.B56.D57.B58.A59.(1)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地去实践我的志向啊。(2)我离开了我住惯的地方,没有地方生存。我只要一点水就能活下去,你却说这种空话,还不如及早地到干鱼店里去找我!60.曳尾涂中。原意是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比喻与其当官显声扬名,还不如保全性命,生活在乡野。后也比喻在污浊的环境里苟且偷生。【解析】55.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B项,句子意思是: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币”的意思是“礼物”。故选B。5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子意思是:我听说楚国有神色,死的时候已经三千岁了。楚王用洁净的丝巾把它包起来装进竹箱里放在庙堂上边供奉。这只神龟,是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头被人们供奉呢,还是宁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它的尾巴呢?根据文意,“庙堂之上”是“藏”的地点,不宜断开,故排除A、C两项;“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为并列结构,据此可排除B项。故选D。第165页共165页\n57.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都是古代官职和爵位名称”错,“卿相”“大夫”不是爵位名称。故选B。58.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A项,“空话”一词不对,应为都是虚构的、凭空设想的。故选A。5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1)“自快”,使动用法,使自己快乐;“无为有国者所羁”是被动句。(2)“常与”,此处指“住惯的地方”;“乃”,竟然,却;“曾不如”,还不如;“索”,寻找;“索我于枯鱼之肆”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枯鱼之肆索我”。60.第165页共165页\n本题考查对文学经典知识和成语的理解与识记。需要学生结合文本内容概括故事,然后根据自己积累的成语寻找与之相应的成语。两则材料中都记叙了庄子拒绝楚使的故事,甲文中庄周拒绝楚威王的理由是“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表明自己宁可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束缚。丙文中,庄子拒绝楚王的两个大夫,理由是“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两者理由相同,从中可以提炼出的成语为“曳尾涂中”。然后根据文中意思和自己的知识积累可以得出:“曳尾涂中”原意是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比喻与其当官显声扬名,还不如保全性命,生活在乡野。后也比喻在污浊的环境里苟且偷生。【点睛】文言文翻译六方法——留、对、拆、增、删、调(1)留。古今意义相同、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保留不译。如:“晋侯、秦伯围郑”,“晋侯”、“秦伯”不译。(2)对。将单音节词对译成双音节词,有三种情况。①原单音节词加前缀或后缀。如:“鼠度其无他技”,“鼠”译“老鼠”;“石之铿然有声者”,译“石”译“石头”。②原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同义词。如:“不患贫而患不安”,“贫”译“贫困”,“安”译“安定”。③原单音节词换成另一个双音节词。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译“荒年”。(3)拆。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有时是古汉语中两个连在一起的单音词,译时不能以今度古,要拆开。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祖父”译“祖辈、父辈”。(4)增。增补句子省略成分或词语活用后新增内容。①增省略成分。如:“黑质而白章”,译时补出省略的主语“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时补出省略的谓语“击鼓”;“则与斗卮酒”,译时补出动词的宾语“他”;“竖子不足与谋”,译时补出介词的宾语“你们”;“今以钟磬置水中”,译时补出省略的介词“在”。②增活用后需要的内容。如:“吾从而师之”,译时加“把当作”;“吾妻之美我者”,译时加“认为”;“项伯杀人,臣活之”,译时加“使”。(5)删。一些无法译出的虚词(语气助词、表停顿、凑足音节)可删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里的“之”、“也”不译。(6)调。古汉语中的倒装句子(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译时要调整到它应在的位置。“甚矣,汝之不惠”,译时谓语应回到主语后面,“你太不聪明了”。参考译文:(甲)第165页共165页\n庄子是蒙地人,叫周。他曾经担任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学识渊博,涉猎、研究的范围无所不包,他的中心思想却本源于老子的学说。因此他撰写了十余万字的著作,大多是托词寄意的寓言。他写了《渔父》《盗跖》《胜篋》,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而彰显老子的学说。《畏累虚》《亢桑子》这些文章,都是空泛的言论没有事实依据。可是庄子善于行文措辞,描摹事物的情状,用来攻击和驳斥儒家和墨家,纵使是当世博学之士也不能避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语言汪洋浩漫,纵横恣肆,以适合自己的性情,所以从王公大臣起,都不重视他。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答应他让他担任相。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是厚礼;卿相,确是尊贵的高位。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它纵使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地去实践我的志向啊。”(乙)庄周家境贫寒,于是向监河候借粮。监河候说:“行。我即将收取封邑之地的税金,打算借给你三百金,好吗?”庄周听了脸色骤变,愤愤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有谁在半道上呼唤我。我回头看看路上车轮碾过的小坑洼处,有条鲫鱼在那里。我问它:‘鲫鱼啊!你干什么呢?’鲫鱼回答:‘我是东海水族中的一员。你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来吧?’我对它说:‘行啊。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王越王,请他们激荡起西江之水来迎你,可以吗?’鲫鱼变了脸色生气地说:‘我离开了我住惯的地方,没有地方生存。我只要一点水就能活下去,你却说这种空话,还不如及早地到干鱼店里去找我!’”(丙)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个大夫去传达他的旨意,说:“想以楚国的事劳累先生啊!”庄子拿着鱼竿头也不回,说:“我听说楚国有神色,死的时候已经三千岁了。楚王用洁净的丝巾把它包起来装进竹箱里放在庙堂上边供奉。这只神龟,是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头被人们供奉呢,还是宁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它的尾巴呢?”两个大夫回答说:“它更愿意活着在烂泥里摇它的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我的尾巴。”61.C62.D第165页共165页\n63.A64.自岐黄卢扁之书而下/其说累数千万言/皆典雅渊奥/本于大道之说/究乎死生之际/儒者不暇读/庸人不解读65.(1)还是不允许拿出钱财来获得盈余,担心因为利欲之心而妨碍佛道修行。(2)少林药局事项的筹备,到我这里有三年了,希望你用文字记述它。【解析】61.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C项,“间有言医者”意思是:间或有谈医论药的人。间:间或。故选C。6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A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表原因,因为;B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C项,语气词,表判断/语气词,表感叹;D项,都是连词,表修饰。故选D。63.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A项,“大胆改革青州原先的做法”错误,见原文“乃复用青州故事”,恰好相反,应该是又恢复使用。故选A。第165页共165页\n6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子意思是:从歧伯、黄帝、扁鹊撰写的医书以来,医学学说累计有数千万直,都是典雅深奥的,推原大道的学说,探究生死的界限。读书人没有空闲读,平庸的人读不懂。“自……而下”是“从……以来”,应在“而下”断开;“其说累数千万言”中,“其说”是主语,“累数千万言”是谓语和宾语,表意完整,应与后文断开;“皆典雅渊奥”中,“皆”表判断,应与后文断开;“本于大道之说”“究乎死生之际”句式一致,应分别断开;“儒者不暇读”“庸人不解读”句式一致,应分别断开。古本句断句为:自岐黄卢扁之书而下/其说累数千万言/皆典雅渊奥/本于大道之说/究乎死生之际/儒者不暇读/庸人不解读。6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1)还是不允许拿出钱财来获得盈余,担心因为利欲之心而妨碍佛道修行。关键词:致,获得;以,因为;利心,利欲之心。(2)少林药局事项的筹备,到我这里有三年了,希望你用文字记述它。关键词:备,筹备;迨,到;幸,希望;记,记述。【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参考译文:第165页共165页\n少林英禅师对我说:“过去青州辨公在仰山初八入院开法堂说法,从山下五里背负大米,来供给众人。这之后,得到懂得医术的新公,为其刹度成为僧人,让他主管药局,还是不允许拿出钱财来获得盈余,担心因为利欲之心而妨碍佛道修行,新公死后,他的儿子能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二十年间,寺庙的厨房依靠他供给,生病的人也获得平安。所以百年以来,各寺院设立药局是从青州开始的。兴定末年,东林隆任少林住持。施主中有寇彦温等百家大户拿白金作为百年斋费。考虑作长久的打算,于是沿用青州旧例,择取世人所必然会用到的治疗疾病功效显著的百余种药方,按照它们制成药,让生病的人自由挑选。僧德、僧浃静穆深沉而周到细致,又清廉,众人请求让他们主管药局。所以少林有药局从东林隆开始。少林药局事项的筹备,到我这里有三年了,希望你用文字记述它。”我认为,治病,是一件难事。从歧伯、黄帝、扁鹊撰写的医书以来,医学学说累计有数千万直,都是典雅深奥的,推原大道的学说,探究生死的界限。读书人没有空闲读,平庸的人读不懂。世上学医的人即使学业专注且持之以恒,终其一生也有不免成为医术拙劣的医生的。这可以说是很难了吧!佛门弟子当以修行作为日常的活动,对于世俗医术都认为有害修行而不敢做。间或有谈医论药的人,只不过如读书人谈论修行罢了。有能够通彻明白地探究出病因,彻底铲除病根,像你书中所说的医生吗?说他们专注却不能够。劳苦了就推辞,长久了就生厌,不合意就分开。随便地来,闲适地走,他们看待木鱼斋鼓就如同旅舍中的物件一样不留意,难道愿意在医药方面花费时间吗?说他们有恒心却也不能够。没有恒心,也不专注,选取不一定非常了解的人却交付给他掌管生命的大事,生病的人依靠什么呢?所以选专注,选取不一定非常了解的人却交付给他掌管生命的大事,生病的人依靠什么呢?所以选取廉洁的人,十分之一还有剩余,备办药物不用不好的,十人治愈一人,千人治愈百人,还可以有所期望。古语说:优秀的医生不能不用药物治愈疾病,就好比优秀的将领不能不用军队就制服敌人。军队有形,有形就容易看见,善于使用的人能够用杀人的方式救人。药性难以尽知,难以尽知那么不善于用药的人反而用救人的方式杀人。人们哪能不感到恐惧呢?现在你却不是这样。像德、决他们的诚实与清廉,都是从数十百计的人中选取也不可多得的,你自然任用他们。时节、水土没有不适当的,炮炙、生熟制作的药无不尽显药性。德与决本来也竭尽他们的技艺。虽然这样,我担心以后有不良的人出现,人们将说“药局的衰败是从某人开始的”,不一定不认为我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详细叙述这件事,让后来的人监督观览。”66.A67.B68.C69.(1)我岂能吝惜自己而损害全乡的百姓呢?也不使罪祸牵连到你们。(2)向上级请求放宽(缴纳赋税的)期限,不想逼迫百姓,使他们低价卖出粮食和丝绸。第165页共165页\n70.①抒发对何易于的赞美;②表达对何易于考核中上的不平;③体现对考绩制度不公平的不满;④呼吁掌权者知人善任;⑤希望何易于名垂青史。【解析】6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子意思是:何易于说:“正当春天,百姓不是种田便是养蚕,一点时间也不能耽误。我是您手下的县令,正值无事,可以充当劳役。”刺史与宾客跳下了船,一齐骑马回去了。“不耕即蚕”意思是:不是种田便是养蚕,不能断开,且“隙”做下句的主语,需在其前断开,排除BD;“可以”是一个词,“可以在这时”的意思,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A。67.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明府是唐时对观察使的尊称,也泛称府州级的主官,此处指何易于的长官”错误,明府是对县令的尊称。此处指何易于。故选B68.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C项,“因此过路的高官也无法为他美言”错误,前后没有因果关系,来往的达官显贵不为他不进言是因为何易于没有讨好他们。故选C69.第165页共165页\n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1)关键词:①宁,岂、难道;②爱,吝惜,译为爱惜、顾惜亦可;③蔓,牵连到、延及;④尔曹,你们。(2)关键词:①上,向上级;②贷,放宽、宽免;③紧绳,逼迫;④出,卖。70.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需要学生结合文章主旨、文章行文思路、人物形象塑造等进行分析。第一段写何易于为了不耽误百姓耕作,自己亲自拉船;第二段写何易于铲除茶树,为百姓不惜得罪朝廷,第三段写何易于关爱百姓,执政宽松;第四段写何易于在考核官员时却只被评定为中上;第五段作者发表感叹,“当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为切。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继而言之,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据此可以概括出:作者赞扬何易于关爱百姓,执政有方;认为何易于这样的好官却被评为中上等时不公平的,表达对考绩制度不公平的不满,从而呼吁掌权者知人善任,表达希望何易于名垂青史的情感。【点睛】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需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二要注重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三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做高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四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5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参考译文:何易于曾任益昌县令。县城距州刺史驻地四十里。刺史崔朴,曾趁春光从上游坐船东下,径直来到益昌城旁。到后就索要民夫拉纤,何易于就把勿插在腰里,拉着船跑上跑下。刺史崔朴惊异地问他为何这样,第165页共165页\n何易于说:“正当春天,百姓不是种田便是养蚕,一点时间也不能耽误。我是您手下的县令,正值无事,可以充当劳役。”刺史与宾客跳下了船,一齐骑马回去了。益昌百姓多数就着山种茶树,得利私自归己。恰好盐铁官上奏皇帝请求重视专卖管理,诏书通知各地不准给老百姓隐瞒。何易于看了诏书后说:“益昌不征茶税,百姓还活不下去,何况增加赋税损害人民呢!”他命令小吏铲掉茶树。小吏提议说:“天子下诏各地不准为百姓隐瞒,现在铲掉,罪行愈加深重。小吏仅得一死,您难道能免除被流放荒远的海边吗?”何易于说:“我岂能吝惜自己而损害全乡的百姓呢?也不会使罪祸牵连到你们。”随即亲自放火烧掉了它。观察使听说这种情况后,认为何易于挺身为人民,最终没有弹劾他。县里百姓死亡,孩子弱小、家业破败不能下葬的,何易于就拿出棒禄,派小吏代为办理。百姓缴纳规定的赋税的,有老年柱拐杖的,何易于一定要招呼坐下供给饮食,询问政事的得失。公堂有打官司的人,何易于都亲自与之交谈,为他们分辨是非。罪小的劝导,罪大的杖罚,都立即遣派回家,不交给小吏处理。我路过益昌,有一个知道何易于治理情况的人,说:“皇帝设立上下制考核官吏来劝勉官吏,而何易于考后仅评为中上等,为什么?”我说:“何易于督促赋税怎样?”答“请求上级宽容限期,不想逼迫百姓,不想让百姓低价卖出粮食和丝绸。”“监督劳役怎样?”答:“国家财政拨款不够,就拿出自己的体禄,希望优待贫苦人民。”“对过往的权贵的馈赠如何?”答:“除了凭证外什么东西都不给。”“捉拿强盗怎样?”答:“没有强盗。”我说:“我在长安,每年听到给事中考核官的好坏,说‘某人任某县令,评为上下等,通过考核升了官’。问他的政绩,就说‘某人能督促缴纳赋税,在限期以前完成;某人能监督服劳役,节省经费(度支:官名,主管天下的贡赋租税);某人处在要道,能够得到来往的显要官员为他说好话;某人能捉拿强盗若干。’县令能得到上下等的就是这样。”我认为现今身居高位的人,都知道访求人才是最迫切的事。到有人才时,又有谁能了解、赏识呢?再说,即使何易于生前没有得到什么,死后必然有所得,因为有史官啊!71.B72.D73.A74.(1)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这年发放到五月才停结束。(2)这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病,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大的了。75.(1)灾前准备充分;(2)救灾措施得当;(3)主政的官员赵公,勤政爱民,公而忘私,把救饥与救疫相结合。第165页共165页\n【解析】7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不能养活自己的人,有了这样的供应。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告诫富人不能囤积米粮不卖给他们。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用平抑那价格卖给百姓。句中“不能自食者”与“能自食者”说的是两种人,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为之”是“出官粟”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B。7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D项,“本文中的‘科条’指法律条文”解说错误,本文中的“科条”是指“救灾的章程条例”,是不幸遇到灾年时,官吏根据实际情况而临时制定的。故选D。7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特点、相关的事件、言行、观点、情感、技巧等。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项,“他发文全面了解灾情”是在到任之后,干旱已经发生,但还没有造成饥荒之前。故选A。7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1)法,按规定;廪,给……发放救济;尽,满。第165页共165页\n(2)被,遍及;殆,将近;于,比。75.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问题,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在分析的基础上,筛选、概况答案。(1)灾前准备充分。赵公初到灾区,救着手进行受灾区域、粮食准备情况调查。(2)救灾措施得当。积极筹措救灾粮食;定量分时发放救济粮,广设救济点,避免引起混乱;聘离职官员协助救灾,令富人开仓借粮、放债;安排专人照顾患病者,让病死者就地安葬等。(3)把救饥与救疫相结合。赵公敢于担责,不惜功名利禄,公而忘私,关爱百姓,能把救饥与救疫相结合,使整个救灾过程井然有序,百姓得当了很好的安置。【点睛】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3.剔除无效信息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干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参考译文:第165页共165页\n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赵公出为越州长官。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僧人道士以及读书人吃剩的余粮记录于簿籍的有多少实存?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按旧例,每年官仓能够拿出救济穷苦百姓的粮食只有三千石。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吃余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不能养活自己的人,有了这样的供应。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告诫富人不能囤积米粮不卖给他们。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用平抑那价格卖给百姓。总共设置了十八处卖米的地方,使买米的人就像领取米的人一样方便。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有愿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钱给他们,等田中谷熟,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这年发放到五月才停结束。有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有请示上级的事,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就立即施行。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这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病,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赵公抚慰百姓,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用来筹划安顿民众的事,哪个先哪个后以及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在这方方面面之间,曲折周到细致详尽,没有不考虑到家的。他的施政虽然只在越州,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大约灾害发生,太平时代也不能让它避免,却能够预先作防备。百姓遭受灾难后才去思考对策,与事先有所考虑相比,就有很大差距了;不熟习而还要去做,与那些平时就留心的人,两者也有很大差距。我特意到越地采访,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不仅用来宽慰越州人对赵公的思念感激之情,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顷刻就制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只影响眼前呢!第165页共165页\n76.虽然/其取舍未能精详则一耳/为既出朱书于前/子弟辈谓且并刻/以损童蒙欲读者之劳/盖句读批释比朱稍详欠。77. 程颗 程颐78.①句读批释更详;②稍加闸发文章精蕴;③解说书中疑难问题。【解析】7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子意思是:虽然选取舍弃不能特别精准详细堪作榜样非常统一,因已经先刻印了朱子的书,晚辈们说姑且(把二程遗书)一起刻印了吧,来减少那些想读它的孩子们的劳苦,故而断句批注注释比朱子的书稍详细。“虽然”表示转折关系,应单独成句;“其取舍未能精详则一耳”中,“耳”为句末语气词,应在其后断开;“为既出朱书于前”为状语后置句,应在状语“于前”后断开;“子弟辈谓且并刻”中,“子弟辈”是主语,“谓”是谓语,“且并刻”是宾语,其后断开;“以损童蒙欲读者之劳”补充交代刻印的原因,应单独成句;“盖句读批释比朱稍详欠”中,“盖”为句首语气词,应在其前断开。故断句为:虽然/其取舍未能精详则一耳/为既出朱书于前/子弟辈谓且并刻/以损童蒙欲读者之劳/盖句读批释比朱稍详欠。77.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尤其要注意名家名篇、作者、朝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重点内容。二程,即程颢和程颐,儒客大家,“子”是对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二人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被世人称为“二程”,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78.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相关段落,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概括分析,分点作答。由“盖句读批释比朱稍详矣”可以概括出“句读批释更详”;由“其精蕴所在,辄为发明一二”可以概括出“稍加闸发文章精蕴”;由“及其师友之间,渊源明昧,议论出入,后学指为疑案云者,亦颇用臆测,而概未必其是也”可以概括出“解说书中疑难问题”。【点睛】第165页共165页\n文言文阅读方法多种多样,现在介绍常见的比较有效的几种。(1)注释研读法。要学会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有些注释是提示性的,或交代文章出处,或简介作者生平,或提示时间背景,或解释题意、点明主旨;有些注释是诠释性的,对一些实词的本义或引申义、比喻义作交代,对一些虚词的用法作说明。读普及性的文言读物,要养成认真参看注释的习惯。(2)猜读法。有些词或句不易理解,而且注释也没有,一时又找不到详释细译的书,这时需要猜测它的意思。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而或长烟一空”,有的书只注释“而或”为“或者”,“长烟一空”未注,读者先要“猜”“长烟”是什么,认定系指“大片烟雾”或“大片云烟”;至于“一空”,不是“布满整个天空”,而是“完全消散”。这种方法即称“猜读”。(3)片段或全篇抄读法。在通读后,为帮助理解和记忆,可边读、边抄、边思、边记,摘段录句或照录全文,这也是许多人喜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4)注译简析抄读法。这是一种费时较多的读法,看上去比较笨,但实际上极有好处。抄原文;给生字注音;给生词释义;有时还可对词性和用法,以及句式做一些说明;然后翻译一遍。一小节或一段结束,对主要内容作一小结。如此坚持不懈,搞它二三十篇,必有助于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参考译文:前年督学时曾经刻了《朱子语类四纂》来给众生员看,又担心观看的人受南北方言之苦,因此为该书标注句读,稍稍加以批注解释。然而,在取舍之时,依然有诸多疏漏之处,到今天仍然因为自己的轻举妄动而惭愧。程氏遗书读的时间尤其长,亲手攥写记录,又差不多忘记了。虽然选取舍弃不能特别精准详细堪作榜样非常统一,因已经先刻印了朱子的书,晚辈们说姑且(把二程遗书)一起刻印了吧,来减少那些想读它的孩子们的劳苦,故而断句批注注释比朱子的书稍详细。它精深的含义所在之处,就是为了阐明一二;及其老师和朋友之间(可以求教或互相切磋的人),渊源不清,观点不相符,以及后进的学者或读书人指为疑案的地方,也多为主观推测,也许未必就是这样。79.D80.A81.C82.B【解析】第165页共165页\n7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句意:对待那些佣人很好。“遇”,对待。解释错误。故选D。8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之”,动词,到,去;动词,到,去。B.“致”,动词,送来;动词,招致。C.“以”,连词,因为;连词,表目的,来。D.“乃”,副词,却;代词,你的。故选A。8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③“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是说冬天生炉火剩下的炭屑,她也吩咐婢女团起来,一排排晾在阶下,可见其俭朴;⑤“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是说娘家每年送来尝鲜的“鱼蟹饼饵”,大都与家人共享,由此可见母亲的宽厚善良;⑥“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是说教子很严。这三句都与题干“勤劳”无关。故选C。8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鉴赏文章语言、形象的能力。B.“所以感情也有点模糊”错误,从文中来看,虽然记忆不多,但并不是让作者感情模糊,文章最后以“余则茫然矣”收尾是说很多往事已记不分明,这让作者更加黯然神伤。故选B。第165页共165页\n参考译文:亡母周孺人,生于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十六岁嫁到夫家。过了一年多,生下一女淑静,就是我的大姐。一年后,生下我,又过一年,生了一男一女双胞胎。夭折一人,另一个满周岁时也死了。又过一年多,生下有尚,怀孕足有十二个月。第二年生下生淑顺,过一年,又生下有功。生有功后,先母哺养他比前几个儿女更费力。于是经常皱着眉头向婢女们讲:“我生这么多孩子,真吃够苦头了!”有位老婆婆端来一杯水,泡着两只田螺,说:“喝下这水就不会老怀孕了。”母亲举起杯来一饮而尽,却从此就不能讲话了。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母亲溘然长逝。儿女还小,见家里人哭,也跟着哭起来,可心里还以为母亲睡着了。真是伤心呀!那时家里请来画师,为先母画遗像,喊出大姐和有光来,嘱咐人家:“鼻子以上,照着有光画,鼻子下面,照淑静姐画。”因为这两个孩子长得最像母亲。先母名桂,外曾祖叫周明,外祖父叫周行,是太学生。外祖母姓何。外祖父世世代代住在吴家桥,离县城东南三十里地。从千墩浦往南,对着桥头直到港湾以东一带,住户聚集,全是周姓人家。外祖父和他的三位兄长,家境都很殷实,为人敦厚、崇尚简约、朴实,与村人拉起家常来,言辞和蔼,待晚辈也无不亲善。先母去吴家桥时,抽空就纺棉花,回到城里,总忙着搓麻捻线。常常点盏小灯,忙到深更半夜。外祖父三天两头打发人来问暖问寒,送些土特产。母亲从不愁吃愁穿,却仍然辛苦劳作,好像朝不保夕似的。冬天,让婢女们把烧过的炉灰,再和成炭团,层层叠叠地放整齐,晒在台阶下面。屋里所有的东西都物尽其用,全家也看不见一个闲人。大孩子在身后牵着衣襟,怀里还抱着吃奶的孩子,即便如此,母亲手中还是不停地做针线活。家中打扫得窗明几净。对奴婢也宽厚有恩,他们哪怕挨了打,也都不忍心说怪话。过年时,吴家桥送来的鱼蟹果品,全家不分主仆,人人有份。所以只要听说吴家桥人来了,大家个个兴高采烈。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一起进了学堂。每逢刮风下雨,堂兄总留下不走,我尽管心里恋恋不舍,却不能在学堂留宿。母亲半夜醒来,就督促我默读《孝经》,如果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母亲便十分高兴。母亲故去十一年后,大姐嫁给王三接,是母亲生前亲自许配的人家。十二年后,我进入官学。在十六年上,有光娶妻,也是母亲在世时订的亲。婚后一年,有了一个小女儿。每当抱起幼女,思母之情,愈加强烈。夜深人静时与爱妻谈及先母,两人忍不住相对而泣。追记母亲生平一点琐事,恍如昨日,其他的都已茫然若失了。世上竟有失去母亲的人,天哪,这有多么令人痛心啊!第165页共165页\n83.D84.D85.C86.(1)但祖母刘氏的疾病一天比一天沉重,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2)庭中开始是篱笆,后来又用墙隔离,总共变动了两次。(3)我们家的人读书老不见成效,这个孩子的功成名就,总可以期待了吧!【解析】8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过”,动词,看望;动词,经过。B.“置”,动词,建;动词,购置。C.“书”,名词,书籍;动词,写字。D.“凡”,都是副词,总共。故选D。8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周”,名词作动词,围绕。B.“乳”,名词作动词,喂养。C.“宴”,名词作动词,赴宴。D.“手”,名词作状语,亲手,亲自。故选D。8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第165页共165页\nC.“作者和老妪对祖母……回忆祖母的话,都落下了眼泪”错误,从文中来看,“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作者和老妪都落泪是针对作者的母亲,不是祖母。故选C。8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中,“婴”,(被)缠绕;“蓐”,通“褥”,垫子;“废离”,废养而远离。(2)中,第一个“为”,动词,是;第二个“为”,动词,修筑;“凡”,一共;“再”,两次。(3)中,“不效”,不见成效;“待”,期待。参考译文:但是我住在这里,有很多可喜的事情,也有很多可悲的事情。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连成一个大院。等到叔伯们分家以后,里里外外建了许多小门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跑到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赴宴,鸡蹲在大厅上。院子里开始是筑起篱笆,后来修了围墙,变了两次。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住在这座轩里。这个老婆婆,是已故的祖母的婢女,做过两代人的乳母。已故的母亲待她很好。轩西面连着内室,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婆婆不止一次对我说:“这里,就是你母亲站的地方。”她又说:“你姐姐在我怀里,哇哇地哭起来,你母亲就用手指敲敲门说:‘孩子是不是冷了?是不是想吃东西了?’我在门板外和她互相应答……”话还没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跟着哭了。我从十五岁起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走来对我说:“孩子,好久不见你的踪影,怎么整天静悄悄地呆在这里,像个闺女一样?”等到离开时,她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的人读书老不见成效,这个孩子的功成名就,总可以期待了吧?”过了一会儿,她拿着一个象牙手板进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回忆旧日这些事物,就好像在昨天一样,令人忍不住要放声大哭。轩的东面,过去曾经做过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就要从轩前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久而久之,能通过脚步声分辨是谁。这座轩曾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掉,大概是有神灵在保佑吧。……87.D88.B89.第二段作者引述孔夫子与门徒的故事,当春之时,二三子皆舍近求远,一心当官,惟独曾点知享受春光,以此故事类比兵溪先生,表达对他能“容春”“赏春”的赞赏。第165页共165页\n90.作者写作此文,一方面是回应兵溪先生嘱托,记述容春堂周围春日美景、建造及得名由来,表达对兵溪先生辞官之后能容春、赏春的赞赏,另一方面,在曾皙、渊明以及自己与兵溪先生人生际遇的联系比较中,抒发面对同样春景,人生进退境遇不同感受相异的感慨。【解析】8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根据上文“园有堂,启北牖”,意思是:园中有个大屋子,向北开了窗户。打开窗户,就能看到窗外的马鞍山,因此,方框处应该填写具有顺承关系的虚词。A.“且”,表并列,并且。B.“然”,表转折,然而。C.“盖”表推测,大概。D.“则”,表顺承,可译为“就”“于是”等。故选D。8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言文中句子的艺术特点的能力。A.整散相间,即整句和散句夹杂使用,画线句子“四时之景物,山水之名胜”“金马玉堂,紫扉黄阁”句式整齐,为整句;其他为散句。故A正确。B.铺陈排比,即运用铺陈和排比手法,排比手法要求有句式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构成,画线句没有排比手法。故B错误。C.对比衬托,即对比和衬托手法,“诚以四时之景物,山水之名胜,必于宽闲寂寞之地;而金马玉堂,紫扉黄阁,不能兼而有也”,此句表现四时景物所在之地与不能有之地,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故C正确。D.叙议结合,即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画线的两句话,前一句叙述,后一句发表观点,属于议论。故D正确。故选B。8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言文中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第165页共165页\n第②段引述孔夫子故事,是在第一段描写了兵溪先生的容春堂之后,插入故事的叙述,是写只有曾皙一人在欣赏、享受春光,而其他人如子路、冉有、公西华等人都是有志于当官治理国家。引用这样一个故事,作者意在用曾皙的故事来类比兵溪先生的容春堂,表达出对兵溪先生修建“容春堂”的用意及对兵溪先生能“容春”的赞赏。9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本题要求概括“写作意图”,即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文中“先生属余为堂记,因遂书之”,可知写这篇文章是兵溪先生“属余为堂记”,是兵溪先生嘱托我写作的,目的之一就是完成朋友的嘱托;目的之二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故为此记,非独以两家世契,与兵溪相知之厚,而于人生出处之际,盖有感云”,是作者有感于兵溪先生的人生际遇,所以写作了这篇文章。参考译文:兵溪先生在山西漳河上游任县令,因为和监督州郡的御史合不来,按例必须挪动职务,便愤怒地回到故乡。他在昆山县西境的小虞浦购置了一块田地,离县城才两里左右。吴淞江从太湖往东流,蜿蜒入海,江的南北,散布着许多连通江的河渠如同百足,其中的小虞浦离县城最近,坐船往来,一天可以走几十回。园中有个大屋子,向北开了窗户,由此往外看,那马鞍山就如同在屋檐边一样。园中间植有四季花木,园外河流、田野如画,所以先生给这座堂取名容春。他认为春存在于天地之间,即使是阴山雪岭、幽岩寒谷,无处不到,可是唯独像这样的堂才可以容纳它。实际上四时的景物,山水的名胜,必定存在于广大而少人烟的地方,那金马玉堂、紫门黄阁的地方是不能兼而有之的。从前孔子和他的门徒在沂水河岸论道。在春天的时候,他们一起鼓瑟唱歌,那么悠然闲适。天下之乐,没有可以替代此时之乐了。孔夫子让几位弟子谈志向,却都舍弃近在眼前的事,而神往于做官当贵族,唯独曾点在这时候能说此风景,所以引起孔夫子喟然长叹。大概是由于春光是大家所共同享有的,而知道其中乐趣的只有曾点一人。陶渊明写的《归去来辞》说:“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只有陶渊明先生才可以说这样的话。兵溪先生嘱咐我写堂记,于是我就写了这篇文章。第165页共165页\n我曾祖父的哥哥和兵溪先生的已故的父亲思南公,于成化十年同时被举荐参加乡试。那年王文恪公是乡试登第的第一名。后来我曾祖父的哥哥官至城武县令,思南公官至郡太守。我和兵溪先生是同年生的,可是兵溪先生乡试中举比我早九年。嘉靖二十九年,我们又一同在南京的考场应试。兵溪先生在广平做官,刚三年就已经厌倦宦游生活了,而我到现在还在设馆授徒,靠教书吃饭。所以,我写这篇堂记,并不仅仅因为两家上一代就情意相投,也不仅因为我和兵溪先生相知很深,而是因为对人生进退的际遇有所感触的缘故。91.A92.B93.C94.(1)东家的狗冲着西家叫,来了客人得穿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上栖息。(2)我的孩子,很久没见到你的人影,为什么整天不声不响地待在这儿,真像个女儿家呀!【解析】9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能力。A项,“凡再变矣”的意思是一共。“凡”:总共,一共。故选A。9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而”:连词,表修饰/表并列,可不译。B项,“也”:都是句末语气词,表判断语气。C项,“之”:助词,补充音节/助词,的。D项,“以”:介词,凭借/介词,把,用。故选B。9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对象错误,“外祖父很喜欢”错,原文,“今公于此山日亲”。联系前文,句中的“公”应为“表兄淀山公”,所以是表兄淀山公很喜欢。故选C。9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第165页共165页\n第一句关键点:“逾”,穿过;“宴”,吃饭;“栖于厅”,在厅堂上栖息;“庖”,厨房。第二句关键点:“若”,你的;“竟日”,整天;“类”,像;“何”,为什么。参考译文:(甲)项脊轩志(节选)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已经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瞻仰回顾旧日事物,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乙)悠然亭记(节选)第165页共165页\n我外祖父家世代居住在吴淞江南边的千墩浦边上。表兄周淀由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在外做官二十多年,罢官回来后在昆山县城租房居住。嘉靖三十年,在马鞍山的南麓,娄水的南岸定居。回忆起我小时候曾经住在外祖父家,大概离县城三十里,远远地遥望马鞍山坍塌如一堆堆积的土灰一样,云雾缭绕,似有似无。淀山公越来越喜欢这座山了,在山上建了高大的楼阁,弯曲的栏杆,台几,坐席,门窗随处可见,又在房子的后面建了一座小花园,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作为亭子的名字.陶渊明的诗不像晋代,宋代那些刻意修饰文字的人所做的一样,而恬淡自然的意韵,常常体现在言外,不只是一时的适意.而看到天地间的万物,心中无阻塞之处,随遇而安,到了哪里能不悠然自得呢?我曾经认为悠自得的人确实能够和天道成为—体,说陶渊明先生不知道天道,是不行的啊。95.C96.答案示例:表达了作者对在艰辛险阻的逆境中学习不易的感叹;同时为下文写作者在草屋中坚持学习做铺垫,展示了他安贫乐道、不以得失为怀的胸襟(或展现作者顽强地学习意志和践行成就学问途径的决心)。97.答案示例:“笑”字是作者对有人嫌草屋低矮、有人说草屋狭小的回应,体现了作者面对困境的从容淡定和笃于志向、奋发努力学习的精神。98.答案示例:作者通过叙述自己从少小到成年经历的家庭变故和游历中的艰难险阻,表现了自己愿与古今作家并驾齐驱、以文章名世的雄心壮志,体现了自己锲而不舍、坚执不移的治学精神,同时鼓励后学。【解析】9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A.“且”作为副词,是“暂且”“姑且”“将要”的意思,与原文意思不符。B.“然”,表示转折,认为……正确,形容词词尾,各个义项都不符合原文意思。C.“盖”表示推测。原文是说“我因此(被弄得)精疲力尽,而且又多病,能用言语叙述的,只不过是其中一两点粗略的情况”,与原文一致,正确。D.“而”,表转折、修饰、假设等,与原文意思不符。故选C。9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第165页共165页\n第二段前面写“而是时,家事亦滋出。由斯以来,西北则行陈、蔡、谯、苦、淮、汴、睢、泗,出于京师;东方则绝江舟漕河之渠,逾五湖,并封、禺、会稽之山,出于东海上;南方则载大江,临夏口而望洞庭,转彭蠡,上庾岭,由浈阳之泷,至南海上。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蛟鱼汹涌湍石之川,巅崖莽林䝙虺之聚,与夫雨旸寒燠、风波雾毒、不测之危,此予之所单游远寓,而冒犯以勤也”等,记叙了作者四处奔波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在艰辛险阻的逆境中学习不易的感叹;为后文写“得其闲时,挟书以学,于夫为身治人,世用之损益,考观讲解,有不能至者”“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学。或疾其卑,或议其隘者”做了铺垫,展示了他安贫乐道、不以得失为怀的胸襟。9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前文说“予之侵扰多事故益甚”“或疾其卑,或议其隘者”,作者面对诸多严重的干扰和事故,在茅屋重读书,别人却说茅屋低矮、狭小,对此作者回之以“笑”,可见,此时之“笑”是作者对他人议论的回应,通过别人的言辞侧面烘托作者面对困境的从容淡定和笃于志向、奋发努力学习的精神。9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本文第二段记叙作者家中发生不幸,四处漂泊游历,历尽艰难险阻,第三段写作者面对世事干扰,在狭窄矮小的茅屋重读书学习的情景,体现了自己锲而不舍、坚执不移的治学精神,由“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遂历道其少长出处,与夫好慕之心,以为《学舍记》”可知,作者表现了自己愿与古今作家并驾齐驱、以文章名世的雄心壮志,同时鼓励后学的写作意图。【点睛】参考译文:我年幼时便跟随父亲读书,然而这个时候,正以与家人小孩们打打闹闹、四处玩耍为乐,对书还不懂得爱好。十六七岁时,看出六经中的话与古今作家的文章,有超过常人的见解,才懂得读书,从此一心一意希望将来能与古今作家并驾齐驱。第165页共165页\n然而这个时候,家中不幸的事也就连续发生了。从那以来,西北方我到过陈州、蔡州、谯县、苦县,睢水、汴水、淮水、泗水流域,到达京师开封。东方我渡过大江,放舟运河,越过五湖,沿着封山、禺山、会稽山,到达东海边。南方我乘船沿长江而上,抵达夏口,远望洞庭湖,再转向彭蠡泽,登上大庾岭,游浈阳泷头水,直达南海之滨。这是我进入社会而奔走四方的情形。那蛟鱼伏藏、波涛汹涌、激流转石的大河,那高峻的山岩、莽莽的林野,猛兽毒蛇聚居之地,和那雨淋日晒、严寒酷暑、江河风波、浓雾瘴毒难以预料的危机,这是我只身漂泊、寄居远方,而遇到的各种艰难困苦。(家中的)衣食药物,房屋用具,簸箕篾筐之类琐碎的小事,都是我必须操办而用以养亲活口的。(那年在南京,父亲忽然病故),一下子仿佛天倾地裂,在他乡独自呼抢痛哭,从数千里之外,运着父亲的灵柩南归,经过多时的操劳,才完成安葬的大事,这是我遭家祸而丧父的情形。母亲生前的遗愿,和弟弟结婚、妹妹出嫁,四季的祭祀,内外亲属的问候庆吊,向官府缴租纳税,这些是我终日忙忙碌碌却还办不到的。我因此(被弄得)精疲力尽,而且又多病,能用言语叙述的,只不过是其中一两点粗略的情况。得到一点空闲时间,拿起书本来学习,对于如何立身治民,对社会现存的一切何者当增、何者当损,在好些方面我都未能加以考究观察、讨论分析。因此不能专心致志地琢磨文章,来表达个人心中难于表现的情志,从而追赶古今的作家,取得可与他们相比的成绩,来满足我的爱好和向往之情,这是我回顾自己而深为叹息的。现在皇帝至和初年,我所受到的干扰和事故之多更加严重,我的力量无法应付,于是在家休息,而到宅旁的草屋里来读书。有人嫌这草屋低矮,有人说它窄小,我回头笑着说:“这对我来说是很适合的了。我多年心神操劳、身体困乏,而为家事役使奔走,是想有所作为的。我居住小巷陋室,破衣粗食,吃野菜汤,虽穷困而仍然安心,本来是想实现自己的志向而等待着机会。我所恨的倒也是有的,(那就是)可掌握圣贤们的大道,可是学问还达不到;至于文章,是我平生的爱好和向往,常常写作而没有空闲过。至于那建筑坚固、木材美好、高大壮观的房舍,本来是世上(那些)聪明豪俊、有优越条件和强大势力可以依靠的人才能修得起的。像我这样愚拙的人,怎么能改换自己的志趣而去追求那些呢?”于是(我)一一叙述了自己从少小到成年的经历,和个人的爱好和向往之心,写成这篇《学舍记》。99.A100.D【解析】9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根据对话标志词“曰”可以断定句子中两个“曰”后应该断开,排除BCD。“谓……曰”为固定搭配,意思是“对……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故选A。10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第165页共165页\nD.根据上文意思,鹬蚌互相僵持,谁也不放开谁,所以此处“舍”的意思是“舍弃,放弃”。故D错误。故选D。参考译文: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101.C102.B103.A104.①以往都是从平民上升为公侯,而如今却是从世家贬为同乞丐一般,如此的贵贱错乱,(这是)不可理解之一。②只怕有朝一日突然去世,像草木一样腐烂,因为想到古人如王绩(无功)、陶潜(靖节)、徐渭(文长)都自己写作墓志铭,我也仿效他们写一篇。【解析】10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属对”为“善”的宾语,所以应在“属对”后断句,排除A、D;“若此”修饰限定“灵隽”,所以应在“若此”后断句,排除B、D。本句意思是:对祖父说:“我听说你的孙子擅长诗文对仗,我今当面试一试他。”他指着屏上的《李白骑鲸图》说道:“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我回答道:“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先生大笑,起身跳下来说道:“哪里能找到像这样聪明隽秀的(孩子),(当然)是我的小友了。”故选C。10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即7点至9点”理解错误,卯时指的是5点到7点。7点到9点是辰时。第165页共165页\n故选B。10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最终玩物丧志”说法不妥。原文“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是为了说明张岱年轻时养尊处优,后来亲历了国破家亡的巨变,今昔对比,发出了“真如隔世”的慨叹的;另外,从整篇文章来看,文章并没有体现张岱“玩物丧志”的意思,反而体现的是张岱对自己的生命、生活没有怨愤,没有哀伤,至多是一声轻叹,这是明季遗民的一种大境界。故选A。10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向”,以往、从前;“韦布”,韦带布衣。古指未仕者或平民的寒素服装,借指寒素之士,平民百姓;“紊”,乱、错乱。(2)“溘”,突然、忽然;“因”,因为;“效颦”,仿效。【点睛】参考译文:蜀人张岱,号陶庵。年少时候是纨绔子弟,十分爱繁华的场所,喜欢住漂亮的房子,爱美丽的婢女和美少年,爱穿鲜艳华丽的衣裳,经常吃美食,骑骏马,家里装饰华丽的灯饰,爱观看烟火,喜欢唱戏,喜欢声乐,懂古董,喜欢莳花养鸟,并且沉溺于喝茶下象棋,对作诗读书着魔,忙忙碌碌大半生,全部都成了泡影成了梦幻。五十岁的时候,国破家亡,隐居在山里躲避战乱。所剩下的只有烂床、破茶几、坏的铜鼎、弹不了的琴,和几本残旧不堪的书、缺角的砚一块而已。穿麻布衣吃素食,经常断粮。想想二十年前,简直就是两个世界一样。第165页共165页\n经常自言自语地说,我有七个问题是解不开的:以往都是从平民上升为公侯,而如今却是从世家贬为同乞丐一般,如此的贵贱错乱,不可理解之一;产业还不如中等人家,心中却向往奢华的生活,世上有很多发达的捷径,而甘心独自的隐居于山野,如此身贫心富,不可理解之二;做书生时却上了战场,做将军却是做写文章之类的事情,这样的使文武错乱,不可理解之三;从上时就算陪玉帝喝酒也不卑下,自下时和乞丐同住也不骄傲,如此混乱尊卑上下,不可理解之四;软弱时别人唾面可以让它自干,强锐时可以单枪匹马赴敌营,如此的强弱差异,不可理解之五;争利夺名时,可以甘居人后,观场玩游戏时,(岂)肯让别人先?如此行事,缓急不合情理,不可理解之六;赌钱掷骰子,不在意胜负,煮水品茶,能尝出是用的渑河水还是淄河水,如此把智与愚用错地方,不可理解之七。这七件事,自己都不能理解,还希望别人能理解吗?所以称为富贵之人也可以,称为贫贱之人也行;称为聪明人可以,称为愚蠢人也行;称为刚正的人可以,称为柔弱的人也行;称为勤劳人可以,称为懒散的人也行。学习文科,学习武功,学礼节,学写文章,求仙向佛,学农活学种花全都没有成功,任随旁人说是个败家子,是废物,是顽民,是蠢秀才,是瞌睡汉,是老鬼物等。张岱起初字宗子,人们称(我)为石公,就字石公了。喜欢撰写著作。生于明万历丁酉八月二十五日卯时,(是)鲁藩王国相大涤公正妻所生的儿子(树子即嫡子)。六岁时,祖父雨若公带着我到了杭州,遇到眉公先生骑着一只驯鹿,他是钱塘游客,对祖父说:“我听说你的孙子擅长诗文对仗,我今当面试一试他。”他指着屏上的《李白骑鲸图》说道:“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我回答道:“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先生大笑,起身跳下来,说道:“哪里能找到像这样聪明隽秀的(孩子),(当然)是我的小友了。”他希望我能努力多写文章,哪里料到我一事无成。甲申年之后,我悠闲懒散,神志恍惚,既不能寻死,又不能维持生活,白发盘绕,仍然在人世间苟全活命。只怕有朝一日突然去世,像草木一样腐烂,因为想到古人如王绩、陶潜、徐渭都自己写作墓志铭,我也仿效他们写一篇。刚想提笔构思,又觉得自己为人与文笔都不是很好,于是再三的拿起放下笔(思考)。即使如此,只是说一下我的癖好习惯,则是可以记载的。曾经在项王里的鸡头山营造自己的墓穴,朋友李研斋为这一穴墓题写道:“呜呼有明著述鸿儒陶庵张长公之圹。”伯鸾这志趣品行高尚的人,他的墓在要离的坟墓附近,我因此在项里选择墓地,我的年纪进入七十岁了,去世与下葬的日期还不知道,因此暂不记载。墓志铭上写道:“晋代的巨富石崇,曾与王恺、羊琇等人斗富。不明事理的卞和向楚王献荆玉。年老的廉颇,在涿鹿与秦作战。假托司马迁开设史局。苏东坡好吃,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五羖大夫百里奚,怎能自售其才能呢?空泛地学习陶潜,徒然地仰慕梅福。只得寻找三外野人郑思肖那样的隐士,才能知晓我难以吐露的情怀。105.A106.D107.D108.(1)一张竹床,用来坐;一张木榻,用来躺卧。(2)汤、肉都凉了,多次拿去重新加热等着我去吃。第165页共165页\n【解析】10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A项,省,觉悟、明白,这里记得、知道。故选A。106.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A项,介词,按时;连词,因为。B项,音节助词;助词,的。C项,副词,将要;副词,况且。D项,连词,于是;故选D。107.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分析。D项,“作者嗜书,也酒肉,后来他本想戒酒,但妻子认为他和刘伶一样根本无法将酒戒掉,于是他打消了戒酒之念”错误,由“君无效刘伶断饮法,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可知,作者不嗜酒,只是嗜书。故选D。108.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1)“竹床—”“木榻一”(定语后置);“坐以之”“卧以之”(状语后置);“以”,介词,用;“之”,代词,分别指床、榻。(2)羹炙,汤、肉;皆,都;俟,等待;数四,多次。【点睛】第165页共165页\n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参考译文:在堂屋左侧收拾干净一间屋子作为书斋,明亮的窗户,洁白的墙壁,很安静。摆放了两个几案,一个放笔墨,一个放置香炉茶碗竿。一张竹床,用来坐;一张木榻,用来躺卧。还摆放了书架和书筒各四个,古今的书籍都存放在里边。琴、磬和麈尾等各种什物,也都交错摆放在旁边。早晨刚起床,就不戴帽子拂去几案上的灰尘,把水倒进砚台里面,研磨好墨和丹砂、铅粉,将笔蘸饱满做好准备。随意抽出一卷书,靠坐在案边读起来。一会儿读到自己有领悟的地方,就提笔在纸上尽情批注,书上的字迹大半因此而看不清楚了。有时候唱起歌来,有时候发出感叹;有时候大笑,有时候哭泣;有时候生气痛骂,有时候郁闷得要死;有时候大声叫嚷口称痛快,有时候连连惊叹感到诧异;有时候躺着静静思考,有时候起身一阵乱跑。看见这些情景的仆人都感到害怕惊讶,猜不出我是什么意思,于是偷偷地议论,等到我渐渐平静下来,才散开离去。婢女送来酒和茶,都记不得端来喝。有时候不小心碰到,打翻后弄湿了书本,就很生气地责骂,后来就不再端来了。有时候过了时间我还没有吃饭,也没有人敢上前请我去吃。只有妻子有时通过门帘观察我,找到间隙才走进来,说:“时间已经是正午了,可以吃饭了吗?”我答应了。妻子出去后,又忘掉了。汤、肉都凉了,多次拿去重新加热等着我去吃。等到去吃饭仍然带着一本书一道前往,边吃边看,汤和肉即使凉了,或者味道都快变了,也不察觉。甚至有时误用一双筷子在读的书上乱点画,过了许久才醒悟过来不是笔,妻子及婢女们没有不偷着笑的。晚上坐着读书常常到午夜,回头看仆人,没有人在旁边,一会儿身边鼾声震响,起身一看,他们都散乱地睡在地上了。有客人前来看望我,名帖送进来后,碰上我正在校勘书籍,没有立即出去见面。客人等久了,就非常生气责骂起来,或者要回他的名帖,我也不知道。大概是因为我的性格严厉急躁,家里的人禀告事情时间不恰当,就大声呵斥并把他赶出去,而事情的紧急舒缓不再追问,因此匆忙之中没能告诉我。家里的盐米等琐碎事务,都是妻子掌管,很有秩序,因此我没有什么顾忌和忧虑,读书的嗜好越来越怪僻。第165页共165页\n有一天我忽然自己悔悟了,打算发誓戒掉它,就同妻子商量。妻子笑着说:“你不会是仿效刘伶戒酒的方法,只不过是要骗得我的酒肉,弥补五脏的辛劳吧?我也文能坐看着你沉湎在书中,不能够帮助你实现你的打算。”我很失望,不高兴了很久,于是想到我对书,确实同刘伶对酒没有区别,正担心刚发誓随即就要违背;况且我嗜好的是文字,不仍然比沉溺于女色好吗?于是笑着回答她说:“像你说的那样也是很好的,只是做李白和周太常的妻子不容易啊!”于是不再立即戒除,而是采用她的语意来为我的书斋起名,叫做“醉书斋”。109.D110.D111.C112.困窘饥饿,无依无靠,元军悬赏追捕得又很紧急,天高地远,号呼不应。【解析】10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诗词意思的能力。、D项,“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意思是“列举吕师孟叔所做叛国(的罪行)”,“数”,列举。故选D。1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A项,第一个“而”,连词,表承接,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B项,第一个“则”,连词,表转折,却,第二个“则”,连词,表承接,就;C项,第一个“于”,介词,在,第二个“于”,介词,被;D项,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示修饰。故选D。1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自杀未遂”错误,文中说的是“子分当引决……”,意思是“我按理应当自杀”,可见是说理当自杀,但并未自杀,因为想要“有所为也”。故选C。第165页共165页\n11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穷”,处境艰难困窘;“无聊”,无依无靠;“追购”,悬赏追缉;“迥”,远;“号呼靡及”,指高声呼喊,无人应答。参考译文: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我受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统率全国各路兵马。当时元兵已经逼近都城北门外,交战、防守、转移都来不及做了。满朝大小官员会集在左丞相吴坚家里,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适逢双方使者的车辆往来频繁,元军邀约宋朝主持国事的人前去相见,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国事到了这种地步,我不能顾惜自己了;估计元方也许可以用言词打动。当初,使者奉命往来,并没有被扣留在北方的,我就更想察看一下元方的虚实,回来谋求救国的计策。于是,辞去右丞相职位,第二天,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刚到元营时,据理抗争,言词激昂慷慨,元军上下都很惊慌震动,他们也未敢立即轻视我国。可不幸的是,吕师孟早就同我结怨,贾余庆又紧跟着媚敌献计,于是我被拘留不能回国,国事就不可收拾了。我揣度不能脱身,就径直上前痛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列举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径,只要求死,不再考虑个人的利害。元军虽然表面尊敬,其实却很愤怒,两个重要头目名义上是到宾馆来陪伴,夜晚就派兵包围我的住所,我就不能回国了。不久,贾余庆等以祈请使的身份到元京大都去,元军驱使我一同前往,但不列入使者的名单。我按理应当自杀,然而仍然含恨忍辱地前去。正如古人所说:“将要有所作为啊!”到了京口,得到机会逃奔到真州,我立即把元方的虚实情况告诉淮东、淮西两位制置使,相约他们联兵讨元。复兴宋朝的机会,大概就在此一举了。留住了两天,驻守维扬的统帅竟下了逐客令。不得已,我只能改变姓名,隐蔽踪迹,在草地上和郊野外奔走歇宿,日日为躲避元军的骑兵出没在淮河一带。困窘饥饿,无依无靠,元军悬赏追捕得又很紧急,天高地远,号呼不应。后来得到一条船,避开元军占据的沙洲,逃出江口以北的海面,然后渡过扬子江口,进入苏州洋,辗转在四明、天台等地,最后到达永嘉。113.B114.A115.C116.(1)蔓延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弟弟呢!(2)子封说:“可以动手了,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第165页共165页\n(3)京邑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到鄢地攻打他。【解析】【分析】1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大叔,就请允许我去侍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君将若之何”,“君”为本句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AC。“臣请事之”,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前后断开,排除D。故选B。11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奉行长子继承制”错误,应为“嫡长子继承制”。故选A。1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对兄弟存有宽容之心,不忍下手”错。郑伯是在等待最佳时机。故选C。1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犹,尚且;况……乎,固定句式,更何况……呢。(2)厚,多,引申为“占地方多”;得众,得到百姓拥护。(3)伐,攻打;诸,兼词,之于。参考译文:第165页共165页\n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寤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武姜疼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共叔段请求把制这个地方作为他的封地。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唯命是从。”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这个地方,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大叔。祭仲说:“都城城墙长超过了三百丈,高超过了一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的城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的京邑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控制不了。”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的呢!不如趁早给他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于对付了,蔓延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弟弟呢!”庄公说:“不仁义的事情干多了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看着吧!”不久之后,大叔命令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同时归他管辖。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大叔,就请允许我去侍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会祸及自己。”随后,大叔又把两个地方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把邑地扩张到了廪延。子封说:“可以动手了,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庄公说:“不行仁义就不会有人亲近,地方再大也会崩溃。”大叔修建城郭,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制造武器,训练步兵,修造战车,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得知了大叔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他命令子封率领两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邑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到鄢地攻打他。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国。117.C118.C119.D120.(1)这种说法与拿刀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3)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家。第165页共165页\n【解析】1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唯求则非邦也与”“唯赤则非邦也与”两个句子句式一致,“于”是句尾语气词,应在其后断开,排除BD;“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作句子的主语,比较长应单独成句。排除A。故选C。118.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C.“季、孟、仲”顺序错误,应依次为“孟、仲、季”。故选C。119.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错误,应该是冉有的回答。不是公西华的回答。故选D。120.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1)“是”,这;“何异于”,与……有什么不同;“兵”,兵器。(2)“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一”词类活用,专一;“用”,因为;“用心一也”,判断句。(3)“莫”通假字,通“暮”;“春服”,春天的衣服;“冠者”,少年;“浴乎沂,风乎舞雩”,状语后置句。参考译文:第165页共165页\n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日说:‘不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急遽而不加考虑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加上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孔子对着他微微一笑。“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但愿意学着做些东西。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曾皙,你怎么样?”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说说你的志向。”曾皙回答说:“晚春的时候,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五六个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孩子,在沂水沐浴之后,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第165页共165页\n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121.B122.D123.C124.①我是乡野见识短浅的人,没有可以对你说的话。还要问个不停的话,我就冒昧地拿我乡里的一件事情来告诉你。②虽然同他住在一起好几年,没能够怀孕,这位妇人也就不知道生育的痛苦,更加认为以前婶婶们的话是错误的。【解析】1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适”应解释为“出嫁”。译文:就嫁给同乡一个身体虚弱的青年。故选B。1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动词,认为;连词,表目的,来。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C.代词,它;副词,表反问,难道。D.均为介词,表被动。故选D。12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C.“司命,即青帝,神话中掌管人生命的神灵”表述有误,司命不是青帝,司命掌管人的生命。青帝,居东方,为春之神及百花之神。故选C。第165页共165页\n1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①“鄙人”,没有见识的人;“可以”,可以用来;“敢”,冒昧地;“里”,乡里。②“虽”,虽然;“克”,能够;“谙”,知道,熟悉;“谬”错误。参考译文:汉武帝时候,汲黯出使河南,假传皇帝的诏令开仓发粮;回来后怕犯杀头之罪,不敢去朝见皇帝,先去东郭先生那里讨教免罪的计策。先生说道:“我是一个乡下佬,不懂得诏令是什么东西,也不懂得假传诏令该当何罪,因此没有什么可以告诉你的。这样吧,举一件我乡里的事情告诉你。我们乡里有一个妇人,没有出嫁的时候,帮着姑婶做点家里的杂事,空下来常偷听她们的谈话,听到她们谈些男女同房的事,耳朵一字不漏,心里不免也舒畅向往;但是听到她们谈到生孩子的艰苦,不免又不高兴,不愿听下去,私下同婢女说:‘姑姑、婶婶知道我偷听,故意骗骗我,世界上真有生孩子那么苦么?’不久出嫁给同乡里的一个青年,身体虚弱,好像连衣服也经不起,羽毛也举不动,只剩一口气,同他结婚好几年,没有能够怀孕。这位妇人既然没有经过生育的苦,越发以为以前姑姑、婶婶的话是错的了。过不多久这个体弱的青年死了,妇人去了大城市,再嫁给一个美少年,心里很满意,不到一年就怀孕了。到快要分娩的前夕,觉得肚子隐隐然发痛,心里害怕,忽然想起当年听到的话,便跑去市场店铺地方,一个一个去请教生过孩子的妇女们,请她们教她免去生育孩子的办法。这些女人知道她傻,欺侮她说:‘可去找医生,他们有药可以打胎。’一个说:‘可去求神巫,他们有法术可以逃免死亡。’又一个说:‘南山有个洞,深得无法测量,你趁黑夜去躲在里面,可以免去生育。’又一个说:‘东海有药,名叫长生,服了不吃饭不拉屎拉尿,可以不生育。’这位妇人不知道这些话都是骗她的,便去找医生,医生拒绝她;去求神巫,神巫不睬她;跑到南山,想躲进草莽却受到虎豹的拒挡;投奔东海,想登上蓬莱神山,却受到蛟龙的阻拦。最后只有地窖可以容身,忙不迭地钻了进去,躲在里面不出来。呆了三天,肚子愈来愈痛,好像胎儿就要生出来了,自己的办法也穷尽了,只好再出见天日。正巧邻居的女人生了孩子,婴儿刚出世,头发还没干,母子都很健康。这位妇人高高兴兴去讨教避免生育苦楚的好办法。邻妇说:‘你真是痴透了!古话说:哪有先学养儿子,再去出嫁的。你嫁都嫁了,难道还不知道儿子该怎么生吗?世上的人不死于生孩子的多了,就是因生孩子而死也是命中注定,又逃得了吗?你既怕死,为什么不守一辈子寡,却要不怕人骂而再嫁呢?你算了吧,你算了吧!世上哪有怀了胎又怕生出来的呢?’这位妇人听了不觉羞愧难当,回到家来,生下孩子,平安无事。”东郭先生的故事没有说完,汲黯就退出门去,急急地等不及马车来,立即上朝向皇帝报告。第165页共165页\n第165页共165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