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考
>
一轮复习
>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33
2
/33
剩余31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1.阅读曹文轩的《我的语文老师》,完成下列各题。①我的语文老师是南京大学的高材生,是一个高高的、身体非常扁平的女人。这位女性是我心目中最高贵、最美丽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千百次寻找过,但是再也没有找到过一位这样的女性。②我记得她第一次走上讲台,把两只手轻轻地悬在讲桌上,她没有带粉笔,没有带备课笔记,也没有带语文教材,是空手走上来的。她望着我们,说:“同学们,什么叫‘语文’?”然后她用了两节课的时间,给我们阐释什么叫“语文”。那期间,天开始下雨,她把脑袋转向窗外,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年四季的雨是不一样的。”③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天里的雨也是不一样的,上午的雨与早晨的雨不一样,下午的雨与上午的雨也不一样,傍晚的雨与夜里的雨也不一样。”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雨落在草丛中和落在水塘里,那个样子和发出来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我至今还记得,我们所有的同学都把脑袋转向了窗口,外面有一大片荷塘,千条万条银色的雨丝正纷纷飘落在那口很大很大的荷塘里。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④大概一个星期后,她又走上讲台,那是一节作文课。她说了一句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班上作文写得最不好的同学是曹文轩。”在此之前,我的历任语文老师都说作文写得最好的同学是曹文轩。这个反差太大了!对我来讲,这个打击是巨大的,我根本无法接受她的判断,所以我当着她的面就把作文本撕了,扔在了地上,一头冲出教室。⑤晚上,我回到学校,来到了她的宿舍门口。我记得自己不是轻轻地把她的门敲开,而几乎是用脚把她的门踢开的。她拉开了门,站在门口,微笑地看着我,说:“你请进来坐一会儿。”然后我就进了她的卧室,看到了她不知道从哪里搞来的我的六本作文本。她把这六本作文本一本一本地排列在她的桌子上,然后说:“你过来看看,我们先不说内容,就看这些字,前几本的那些作文,字非常稚拙,但是能看出你非常认真。你再看看最后一本作文,你的字已经张扬到什么程度了,你已经浮躁到什么程度了。”⑥她又说:“在这六本作文本里,都有一篇作文是写春天的,你在第一本里写春天的时候是非常诚实的,是非常朴素的对春天的描写。但是后来你慢慢地控制不住自己了,你有必要用那么多的形容词吗?你的作文写得越来越臃肿,越来越夸张。当那些老师都说你有才气的时候,你就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她说:“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⑦我记得那一天离开她的宿舍,走进校园,月亮特别好。月色如水,清澈的月光整个地铺在校园里头。那个夜晚是值得我一生铭记的。没有那个夜晚,就没有我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⑧我要说语文和语文老师,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我这里无意贬低其他学科的老师们对学生的作用,我只是说语文和语文老师是无可替代的。语文老师永远是一所学校的品质的建构者和体现者。我无法想象一个学校里没有语文和语文老师,我也无法想象这个世界上没有语文和语文老师。(节选自《读者》,有删改)(1)选文讲述了“我的语文老师”的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第33页共33页 (2)如果把第⑤段中的加粗部分删去,再与原句比较,说说两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她把这六本作文本一本一本地排列在她的桌子上……(3)选择适当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①我当着她的面就把作文本撕了,扔在了地上,一头冲出教室。②走进校园,月亮特别好。月色如水,清澈的月光整个地铺在校园里头。(4)阅读全文,说说“我的语文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5)读了本文,联系作者的成就,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子的理解。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半个父亲疼葛亚夫①这些年,感觉时间在不停提速,尤其是对父亲。在他身上,岁月的沙漠化一年深过一年,从牙齿到骨骼,他所有坚硬的部分,都迅速钝化、脆弱。走在路上,每遇见老人,我总会忍不住多看几眼。有时,还会从他身后追到身前……我总觉得,他是我父亲。②老了的父亲,失去标识度和分辨率,老成所有老人的样子——干瘦、呆滞、不苟言笑。但年轻时,他棱角分明,一顶光头佛光普照,哪怕十里外咳嗽一声,我也辨得出来者何人。③小时,我诨号“葛维搅”。维是辈分,搅是捣蛋,我的“皮”有口皆碑。基本上,只要有摩擦,罪就在我,以被父亲摁在地上摩擦结束。这俗套的剧情,常让我怀疑父亲是假的。那天,我跟着父亲压红芋,甚得他欢心。老师路过地头,随口参我一本。父亲顺手抄起扁担抽向我。我眼疾手快,但大长腿没能跟上,被铁钩抽到,烙出一道血印。④我抱着腿,疼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蹦蹦跳跳。父亲捉住我,把我摁到地上,揽一把萋萋芽,嚼碎敷在伤口上。我不经意看见,他稳健的手,比我的腿颤抖得更厉害。⑤原来,当我疼时,父亲也在痛。我的一半疼痛,一直由父亲默默领受着。⑥父亲脾气暴躁,一半是母亲点燃的,一半是癣疾煎熬的。年复一年,一开春,癣就如同藤蔓在他身上开枝散叶。不知听谁说的,用烧红的铜钱烫,就能把癣斩草除根。一盏抽搐的灯火前,他捋起袖子,让我烧铜钱烫癣。我做不到!他就自己来。牙一咬,眉一竖,火红的铜钱往手臂上一摁。一股焦肉味吱吱乱窜,撕咬得灯火弓起腰,啃噬得我心如刀绞。⑦父亲拍拍我的头,满面春风地说,一点也不疼。我满脸是泪,痛得不能自已。⑧我从未想过,当父亲疼时,我也会痛。父亲的一半疼痛,我愿默默领受。⑨做了父亲后,我回去得少了,但会经常念及父亲,想象我这个年龄时的他,想象孩子这个年龄的父亲。起初是做反面教材,警醒自己别像他。慢慢地,我谅解了父亲,开始与他和解。无论在基因上,还是在生活里,我们都有彼此的影像。⑩前不久,父亲的腿不堪磨损,闹起罢工。我带他看医生,背他上楼、下楼。起初他很不适应,肌肤和骨骼都极不情愿地抗拒我。很快,他认了。回家时,他竟趴在我背上睡着了。在家门口,我扭头看他,他酣睡得像个孩子一样。或许,父亲有一半是我,我有一半是父亲。第33页共33页 ⑪家里的地板刚拖过,很滑。我和父亲摔成一团。父亲醒了,龇牙咧嘴地问我摔得痛吗?孩子一手扶着我,一手打地板,念念有词。我满面春风地对他们说,一点也不疼。⑫我和父亲,互换了三十年。(选自《安庆晚报》2020年11月25日)(1)梳理全文,完成下表。情节父亲为“我”敷药父亲烫癣③__________________“半个父亲疼”的含义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父亲有一半是我,我有一半是父亲。”(2)按要求赏析下列词句。①他稳健的手,比我的腿颤抖得更厉害。(赏析加粗词)②年复一年,一开春,癣就如同藤蔓在他身上开枝散叶。(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3)说说文末“我和父亲,互换了三十年”这句话该如何理解。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最美人瑞[注]这样走来柳鸣九①早在做同事之前,在东四头条的社科院宿舍大院,我和杨绛先生就做过邻居,于是比起别人,我便多了一些熟悉与就近景仰的机会。按“翰林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不成文的规矩,对她这样的旧时代过来的海归大家,作为小字辈的我,要按其本名,尊称她“季康先生”。②[甲]初见时,季康先生年过半百,精瘦娇小,举止文静轻柔,但整个人极有精神,特别是两道遒劲高挑而又急骤下折的弯眉,显示出一种坚毅刚强的性格。和其夫君锺书先生的不拘小节、有时穿着背心短裤就见客不同,她的衣着从来都整齐利索,即使在家不意碰见来访者敲门的时候。至于冬天,季康先生常披一件裘皮大衣,很是高雅气派。她始终保持着西洋妇女那种特定的“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的习惯,每次在公共场合露面,都对面部做了不同程度的上妆,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京,是极罕见的。不过,季康先生的妆容几乎不着痕迹,似有似无。③在公众场合,季康先生从来都是低姿态的,她脸上总是挂着一丝谦逊的微笑。在学习会以及其他重要的场合中,季康先生极少发言、表态,实在不得不讲几句的时候,她总是把自己的语言压缩到最少。多年后看到她以“点烦”原则(即把用词精简到不可能再精简的程度)翻译《堂吉诃德》,才发现,[乙]这不仅是真正发自内心地尊重人,而且真正做到了会尊重人。④在我见到的大家名流中,钱、杨二位先生要算是最为平实,甚至最为谦逊的两位。季康先生虽然有时穿得雍容华贵,神情态度却平和得像邻里阿姨。⑤[丙]但这个看似低调谦恭的阿姨,也有吃了熊心豹子胆的时候,且这个时候出现得无比不合时宜。“文化大革命”之初,他们被造反派揪出来,挂了牌子押上批斗会。可杨季康对“天兵天将”的推推搡搡公然进行了反抗,而且怒目而视。要知道,不少老战士都没有一个敢于如此维护自己被践踏了的尊严。第33页共33页 ⑥“文化大革命”后期,钱、杨二位先生尚未获得平反,有家回不了,四处流转。更多像我们这样的“小人物”,也在苦等“落实政策”,精神备受煎熬。同是天涯沦落人,处境谁也不比谁强到哪儿去。但对于这群甚至未能为他们说句公道话的晚辈,他们以极高的涵养、含蓄内敛且从不显于言辞的方式予以理解、宽容和无私帮助。⑦有一次,我家因额外开支经济上一时告急,杨先生得知后主动支援了我们几百元钱。后来有一天,她的助手递给我一个小纸包,里面有二十元人民币,“这是先生要我交给你们的,补贴你们的家用,要你们收下,什么道谢的话都不要讲。”先生雪中送炭,我们只好恭敬不如从命。没有想到,到了第二个月,又有一个小纸包。然后,第三个月,第四个月……⑧后来我还获知,研究所里每月不落地从先生那里得到接济的竟有十多个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也就是说,两位先生每月的工资,大部分都用于接济施舍了,且持续了好几年。经历了人生的磨难,却能如此悲悯,如此退让,如此宽厚慈祥,如此菩萨心肠,这是我在“翰林院”所见到的唯一一例。⑨先生施恩于后辈,大部分无法用金钱计算。20世纪80年代初,我访法归来写的两本书准备出版,因考虑到之前有前辈权威的横眉冷对,我特地在前言中恭敬写明“抛砖引玉”。当然,敬赠给钱、杨二位先生,抱的心态自然不同。很快,杨先生回信了,还是一贯的低调谦恭与幽默:“假如你抛出一块小砖,肯定会引来大堆的砖头瓦片,但是珠玉在前,砖就不敢出来了……天气酷热,希望你和朱虹同志都多多保重……杨绛八月十三日锺书同候。”⑩先生过百岁大寿时,深知先生君子之道的我,自然不敢上门叨扰。当电话里听到老太太爽朗清晰的声音时,我仿佛又回到了三十年前的那个夏天,依然如喝了冰水那样舒心畅快——只是多少也有几分伤感,因为再不可能有“锺书同候”了。(选文有改动)[注]人瑞:常指百岁以上德高望重的人。(1)本文通过记录有关杨绛先生的几件往事,体现了先生不同侧面的特点。请阅读文章第③—⑨段,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①公共场合,先生极少发言,低调谦恭。②___________________③“文化大革命”后期,先生多处多次接济青年人,宽厚无私。④____________________(2)分别给文中[甲][乙][丙]三处画线句子做批注。(3)下列这段文字是从“百度”中下载的。这段文字不宜添加到本文中。请分别从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两个方面说明理由。杨绛,钱锺书的夫人,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7月17日,祖籍江苏无锡,1932年毕业于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复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杨绛女士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主要文学作品有《干校六记》《洗澡》《我们仨》,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第33页共33页 世间最贵的书崔相珍①五六岁的时候,父亲教我认识了200多个汉字,还把他用过的第一册语文教材送给了我。母亲找出哥哥用旧了的蓝粗布书包,仔细地缝上了两个新补丁,又帮我把语文课本里的粉笔末儿抖搂干净,装进书包里。②我如获至宝。跟着父亲去学校的时候,他的学生们在教室里大声读书,我坐在门槛上,捧着书小声咕哝。跟着母亲下地干活的时候,我背着书包,坐在细瘦的田埂上,读书给花听。碰到不认识的字,就飞快地跑到母亲身边求教。哥哥在大槐树下写作业的时候,我也我根小树枝,在平整的地面上歪歪扭扭地写字。在菜园子里忙活的父亲看着我笑,在大槐树下的柴灶边做饭的母亲也看着我_________地笑了。③自从有了自己的书,我就知道我不是个笨孩子。在父亲母亲不断的表扬里,我简直是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读书,我反复地读着父亲送的这本旧书,直到上了小学一年级,老师给我发了新课本,我才把它放进了母亲的大木箱里。④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去县城里培训学习的父亲,用一天的饭钱,给我换回来一本旧书——《在人间》。为了让我能够真正地读懂这本书,父亲给我讲了高尔基的故事。⑤童年的高尔基,可怜又坚强的阿廖沙,都让我心疼不已。许多个安静的夜晚,躺在温暖的土炕上,我常常在心里对自己说:“你有父慈母爱,可以无忧无虑地上学读书,真的很幸福很快乐,你必须努力上学,好好读书!”可是初中二年级第二学期刚开始,因为家里发生变故,一心想着考中专考大学的我无奈辍学了。⑥在玉米拔节抽穗的初夏时节,我背着一个大编织袋,踏上了去城里的路。临行的前一天晚上,母亲连夜为我缝制了一个新书包,父亲把我刚发的语文、数学和英语课本装进书包,又把那本《在人间》也装进了书包。在轰隆隆的火车上,我的耳边一直回响着父亲的话:“兰,想家的时候,就读书吧!”⑦在外打工的日子里,我一直牢记着父亲的话。累了,读书;苦了,读书;想家了,读书。在不断读书的过程中,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梦想,开始练习写作。16岁那年,我写了两篇文章投了出去。一个多月以后,我收到了编辑老师手写的退稿信。文章虽然被退稿了,我却因为那封退稿信高兴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把编辑老师的嘱咐和鼓励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不再投稿,而是踏踏实实地读书学习。只读书不投稿的日子,我一直坚持了30年。⑧2016年底,我重新拾起最初的梦想,刚刚开始投稿的时候,屡次碰壁,但我没有放弃努力,当我的文章一篇篇在报刊上发表时,我开心得像个没有长大的孩子。⑨当我捧着刚刚收到的、崭新的山东省作协会员证给父亲看时,满眶泪水的父亲,在卧室的床头柜里,拿出一本用红绸布包着的旧书,颤抖着双手递给了我。红绸布里包着的,是我只学到了第8页的“初中第四册历史课本”。课本的封面上,有我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写下的名字。⑩这本父亲精心保存了36年的旧书,定价虽然只有3角8分钱,可是在我的心里却是这个世间最贵的书。(有删改)第33页共33页 (1)请你以“书”为线索,围绕“我”与父亲之间的故事,将文章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父亲送“我”他用过的第一册语文教材➩__________➩__________➩父亲拿出所珍藏的“我”的旧书。(2)揣摩下列语句,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回答问题。①在大槐树下的柴灶边做饭的母亲也看着我__________地笑了。(在横线上补充形容母亲“笑”的神态的词语,并说明理由)②自从有了自己的书,我就知道我不是个笨孩子。在父亲母亲不断的表扬里,我简直是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读书。(体会加粗词的表达效果)(3)根据上下文,揣摩退稿信的内容,以编辑的口吻把他最想说的话写出来。(不少于40字)(4)本文最后一段与链接材料都写到了“书”,试分析两者情感表达的侧重点有何不同。[链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节选自《阿长与〈山海经〉》)5.阅读《沙家浜的芦苇》,完成下列各题。沙家浜的芦苇许冬林①《诗经》里写芦苇,写得风雅婉约,“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想象那幅画面:满河满溪的芦苇,青碧茫茫,绿叶上的露水已凝成了薄霜,秋色渐深,晨气微凉得叫人忧伤。那个美好的女子,还在秋水的那一边呀,一春一夏的时光汤汤过去,君子都没有抵达她的身旁,惟有一帧浩瀚的深秋芦苇渲染了一片相思的薄凉底色。②其实,不是芦苇有那么风雅,那么儿女情长,而是我们的先民风雅。他们的生活和情感,浪漫得让后人嫉恨,即使忧伤,也忧伤得那么婆娑有姿。即便一段幽暗的情怀,也能被那些草木衬得生出明丽的绿光来。③来到了沙家浜,来到了阿庆嫂的茶馆里,隔窗看那些芦苇,就全然是另一种气象了。④沙家浜的芦苇,大气磅礴,莽莽苍苍,是大手笔、大写意,是千军万马奔腾的绿色气象。芦苇在水里,芦苇在岸上,芦苇在湖中的岛上,芦苇在林荫小道的两旁。凭依木桥,放眼眺望,湖水泱泱,满目是五月的浓碧,不知道是芦苇将湖水揽在了臂弯里,还是湖水拥芦苇在怀抱。这真是苍茫芦苇的部落啊!⑤第33页共33页 正值初夏,看花花已落,赏果果未成,这样的寥落时节,却是欣赏芦苇的时候。在沙家浜,在芦苇最好的年华里,赶来与它相遇,实乃幸事。它们亭亭如修竹,俊逸如世外雅士。微微摇曳的叶子像修长的绿色手臂,轻轻抚摸着白色的飞鸟、狭长的流云和青灰的天空。它们又和飞鸟流云及天空融在一起,融成了水底琥珀一般的倒影。我们在芦苇丛里穿越,拂面的是芦苇的风,呼吸的是芦苇氤氲的空气,夹杂着浓郁草本植物的气息。轻嗅着这般天然的清香之气,一时间虽忘了路途,失了方向,却也闲闲淡淡地不着急。沙家浜半日,怎么想,都觉着过得奢侈。⑥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这里以芦苇为喻,突出人之脆弱,可见芦苇也是脆弱的。我想,就某根芦苇来说,确乎脆弱,即便长到竹木的高度,可触摸天空,到底还是一根苇草,逃不掉草本植物难禁风霜的命运。⑦但沙家浜的芦苇又是顽强的。千万根芦苇在水泊,那就是敢于改天换地的英雄好汉啊!狂风呼啸而过,芦苇在水面掀起汹涌绿浪;风雨之后,芦苇们又一根根挺起笔直的脊梁。即使被砍伐,被火烧,来年春风一唤,一根根又从泥土之下举起尖尖的绿戟。⑧京剧《沙家浜》里,那位敏锐机智又勇敢的阿庆嫂,就是借一片茂盛的芦苇荡掩护了新四军。谁会想到,这样清水绿芦的好地方,竟是与敌斗智斗勇的生死战场!那些临水生长的苇草,在血雨腥风的年代,个个都生了胆气与豪气,成了一个个杀敌除寇守卫家园的战士。是啊,一根芦苇是渺小脆弱的,千万根芦苇站在一起,就布起了阵势,就有了战斗的力量。千万根芦苇密密生长,就长成了芦苇的海,就呈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大气象,就现出了永摧不折的民族大精神。沙家浜的芦苇,书写的不是《诗经》里小儿女的小情调,而是一种关乎民族大义的大境界。⑨个体融入群体,水珠融入大海,才会焕发永不消亡的生命力。面对眼前那片苍茫无边的芦苇之海,我不禁想到,生命短促如朝露,惟有将倏忽之间的生命融入一桩热爱的事业中去,孜孜不倦,全力以赴,生命才会呈现一种恒久而辽阔的魅力。⑩在沙家浜,真想做一根葱碧无花的芦苇,亭亭而立,静静生长。至于此后的荣枯与浮沉,就交给江湖上的风雨和日月去安排吧。(1)《诗经》里的芦苇和沙家浜的芦苇各有怎样的特点?(2)结合语境,依据括号里的要求赏析词句。①即使被砍伐,被火烧,来年春风一唤,一根根又从泥土之下举起尖尖的绿戟。(从修辞的角度赏析)②他们的生活和情感,浪漫得让后人嫉恨,即使忧伤,也忧伤得那么婆娑有姿。(赏析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3)第⑨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分析它的作用。(4)作者用“沙家浜的芦苇”做题目,有什么好处?(5)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手法。(分析一种即可)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黄河一掬余光中临别济南的前一天上午,我们去看黄河。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车来。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在华北大平原上卷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女儿把自己裹得密密实实,火红的风衣牵动了河景。我也戴着扁呢帽,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核。一行八九个人,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第33页共33页 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廓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旷远,似乎再也钩不到边。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我对友人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于是我们沿着一大片麦苗田,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的,令人兴奋。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她不知多少遍: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诗人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龚自珍,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大家齐望着我,似乎不觉得这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容地赞呼。女儿也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我默默,只觉得不忍。翌晨,友人去机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选自《余光中散文选》,有删改)(1)作者走向河岸时,看到的“河景”有怎样的特点?(2)请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粗的部分。①从《诗经》到龚自珍,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②女儿也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第33页共33页 (3)作者说,这一瞬自己的“黄河一掬”“绝对值得”,为什么?(4)文章开篇写黄河的风沙,有什么作用?(5)文末“隐隐的水声”指什么?请概述并说明理由。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我要那么多钱做什么袁隆平我稍有点名气之后,国际上有多家机构高薪聘请我出国工作,但都被我婉言谢绝了。这跟人生观有很大关系。如果为了名利,我早就到国外去了。如联合国粮农组织在1990年曾以每天525美元的高薪聘请我赴印度工作半年,但我认为,中国人口这么多,粮食始终是头等大事,我在国内工作比在国外发挥的作用更大。20世纪90年代,湖南省曾三次推荐我参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现在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可我三次都落选了。当时有人说,我落选比人家当选更轰动。但我认为,没当成院士没什么委屈的。我搞研究不是为了当院士,没评上说明水平不够,应该努力学习;但学习是为了提高学术水平,而不是为了当院士。有一个普通农民,年轻时对饥饿有切肤之痛,后因种植杂交水稻而改变了缺粮的状况。为了表达对我的感激之情,他写了一封信请求我给他提供几张不同角度的全身照片,说要给我塑一尊汉白玉雕像。在回信中,我这样写道:“谢谢你的好意,请你千万不要把钱浪费在什么雕像上,我建议你把钱用到扩大再生产上去。请你尊重我的意见,并恕我不给你寄照片。”尽管我再三拒绝,但那个朴实的农民还是为我塑了一尊雕像。有人问我见过那尊雕像没有,我笑道:“我不好意思去看。”至于荣誉,我认为它不是炫耀的资本,也不意味着“到此为止”,那是一种鼓励,鼓励你继续攀登。我对钱是这样看的:钱是要有的,要生活,要生存,没有钱是不能生存的。但钱的来路要正,不能贪污受贿,不要搞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另外,有钱是要用的,有钱不用等于没有钱。该用就用,但是不挥霍不浪费,也不小气不吝啬。够平常开销,再小有积蓄就行了。拿那么多钱存着干什么?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有个权威的评估机构评估,我的身价是1008亿。要那么多钱做什么?那是个大包袱。我觉得现在很好,不愁生活,工资够用,房子也不错。要吃要穿都够,吃多了还会得肥胖症。我从来不讲究品牌,也不认识名牌。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皮肤粗糙,感觉不出好坏来。我觉得只要穿着合适、朴素大方就行,哪怕几十块钱一件都行。我之前最贵的西装是到北京领首届最高科技奖前,抽空逛了回商场,买的打折后七八百块钱一套的西装,还是周围同事叨咕了半天才买的。我不愿当官,“隆平高科”让我兼任董事长,我嫌麻烦,不当。我不是做生意的人,又不懂经济,对股票也不感兴趣。我平生最大的兴趣在于杂交水稻研究,我不干行政工作就是为了潜心搞科研。搞农业是我的职业,离开农田我就无所事事,那才麻烦。有些人退休之后就有失落感,如果我不能下田了,我就会有失落感,那我做什么呢?我现在还下田。过去走路,后来骑自行车,再后来骑摩托车,现在我可以开着小汽车下田了。学农有学农的乐趣!只要有追求、有理想、有希望,就不会觉得苦!我们研究水稻,要待在水田里,还要在太阳底下晒,工作是辛苦点。20第33页共33页 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很苦,吃不饱,但我觉得乐在苦中,因为有希望、有信念。我认为粮食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所以我觉得我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对国家、对百姓都是大好事。我现在身体还不错,老骥伏枥,壮心未已。我还要迎接新的挑战,向新的目标迈进。(选自《报刊精粹》2020年1月)(1)阅读全文,文章叙述了“我”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2)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看似与本文无关,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只要有追求、有理想、有希望,就不会觉得苦”的理解。(4)读了文章后,请简要分析袁隆平先生的哪些精神品质令人敬佩?并结合课文《邓稼先》说说他们品质的相同之处。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高贵的清贫徐贵祥①油菜花开时节,我们来到方志敏的故乡——江西省弋阳县漆工镇的湖塘村。此处是个适合人居的山坳,四面环山,一幢古色古香的木楼坐落在山根处,旁边是两汪平静的水塘。毫无疑问,在一百年前,这幢阔大的木楼象征着主人的富足和气派。这就是方志敏故居。②一路上,不时听到当地朋友介绍方志敏家族历史,有几个年轻女子,还眉飞色舞地说方志敏是她们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据说,方志敏身高一米八二,高大俊朗,才华横溢自不必说,在担任闽浙皖赣苏维埃主席的时候,身穿白色西装,骑一匹白色骏马,当真是白马王子的标志性装束。当地人说,方志敏很讲生活质量,他喝的咖啡,那是要从外国进口的。③是的,方志敏有阔绰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事实上,回顾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大都有殷实的家境,他们不缺吃穿,不乏体面的生活,可是他们放弃了,因为信仰,因为要革命,因为要建设可爱的中国。他们放弃了高贵的物质生活,追求着精神上的高贵。从他们的手里经过的财富成千上万,可是他们自己的身上,却往往连一个铜板也没有。④并不是每个人都配得上“清贫”这个字眼的,仅仅身无分文,还不是清贫。清贫是一种境界,只有高贵着的清贫才是清贫。⑤方志敏的故事很多,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在他被俘之后,国民党屡次派出高官劝降,甚至蒋介石亲自出面许以高官厚禄,均被方志敏在谈笑中拒绝。⑥我们后来从各种渠道看到的方志敏,戴着镣铐,神色泰然自若。在方志敏创立的闽浙皖赣苏维埃根据地首府葛源,我看到一张方志敏身穿军装挥手告别的照片,那是在他率部北上抗日的前夕,在葛源的枫林村,那个高高举过头顶、直直指向天空的手势,让我好像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说方志敏是她的梦中情人。那个手势沉稳、自信、决绝,释放出一个男人、一个具有骑士精神的革命者勇敢无畏的力量。那一瞬间,我对身边的朋友说,方志敏不仅是一位革命英雄,也是一个贵族。⑦贵族是什么?不是世代因袭的爵位,也不是显赫的权势,真正的贵族,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有一腔实现理想信仰的热血,有一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铮铮铁骨。这个当年才30第33页共33页 多岁的年轻人,在闽浙皖赣四省交界的地方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兴办学校,开设医院,还构建了股市,这一切都是超前的,他是按照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经营着他的根据地,让那里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那时候的方志敏,掌管着闽浙皖赣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可谓一言九鼎,从他手里经过的真金白银不在少数。可是,在“方志敏式”的苏维埃政府内,节俭却蔚然成风,连铅山县委买了12元黄烟,都受到严厉的批评,被挖苦为“好阔气的铅山县委”。⑧回想小学时代读过的《清贫》,我突然发现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真正读懂,不,几十年后仍然没有读懂。放眼望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心里再默默地诵读那些文字,似乎从字里行间领略到另一种风景。北上部队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生死考验的关头,方志敏拒绝脱离部队,拒绝逃生,坚持和同志们战斗在一起。后因叛徒出卖,在藏身的柴堆里被俘。在敌人的刺刀面前,这个命悬一线的囚徒,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居高临下地打量着因为搜不到铜板而失望的士兵,冷静地看着他们的眼神和表情,甚至还有几分幸灾乐祸:“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假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齿冷三天?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⑨尽管多少年过去了,我至今仍然记得伏尼契的小说《牛虻》中,作为革命者的牛虻——亚瑟被执行枪决的那个情节,亚瑟从一开始就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谈笑风生并且评头论足,唇枪舌剑拒绝忏悔。在士兵向他射击时,他一次次地嘲笑和校正士兵的枪法,“来吧,孩子们,不要害怕,朝这儿打!”⑩而在今天,行走在蒙蒙细雨的湖塘村,我清晰地看到了另一个更加伟大的亚瑟,因为他领导了更多的亚瑟,还因为他的清贫,而他的清贫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今天的清贫是为了明天不再清贫,这样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1)具体分析文章⑧—⑨段所展现的方志敏的形象。(2)结合文中两处画框的语句,谈谈你对“高贵的清贫”的理解。(3)梳理文中所使用的材料,简要分析文章选材的特点。(4)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贵族是什么?不是世代因袭的爵位,也不是显赫的权势,真正的贵族,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有一腔实现理想信仰的热血,有一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铮铮铁骨。9.阅读下文,完成题目。树祖贾梦玮我喜欢看树,特别是古树。每一次与古树相见,我总觉得是受了上天的眷顾与恩惠,否则千载悠悠、芸芸众生,凭什么我们就能相见。那些古树,几百年、上千年地活在世上,那要经历多少、怎样的时光?与古树对视,树当然不会改变,但看得久了,看树的人不由自主地有了变化,把自己看成了一棵树。树不再是“他”,而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你”。甘肃平凉多山,多树。平凉的树,都富生气,而且活泼可爱,那是因为他们的老祖仍健在。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树们因此都是孩子:在老祖慈爱的目光下,他们都有小儿女的姿态。第33页共33页 我们特地去甘肃平凉拜望被称为“华夏古槐王”的树祖。黄昏时分,我们登上半山腰,慕然、蓦然见到他——只能是他,那是祖,是王!虽然他头上没有皇冠,但那巨大的树冠一下震撼了我——皇冠是人为戴在头上,而树冠再壮观,也是从自己的身体里长出来的。品种是国槐,主干胸围十米多,七八个成人才能合围,树冠东西、南北宽都将近四十米,占地面积近两亩。有八大主枝,相互交缠,基围最小的也有三米,最大的近五米。树干上还寄生着杨树、花椒、五倍子等树种以及小麦、玉米等多种植物。都是“啃老族”。据专家考证,他的年龄是三千二百岁。三千二百年前,那还是商周,不知秦汉,无论魏晋,更不要说唐宋元明清了,如今的我们要花好大的劲儿、用多种参照系才能想象他的“老”。关键是,他仍健康,枝枝叶叶沛然有生气。绕树三匝,因为他年事特别高,我心中凛然;因为他老,我又有在他跟前撒欢耍赖的冲动。我们都是树祖膝下的孩子。当地朋友在树祖跟前放了桌子、板凳,摆上了水果、瓜子、茶水,我们坐着看树。树祖已经成为独特的具体,有他的前世今生,成了相对于我的“你”。树也有自我意识吧,那样,我也可以妄想成为树祖的“你”,我和你!我用眼睛听你,用耳朵看你,并用“心”转换意念,揣摩你。想当年,不知是何人栽下了你,或者只是一只鸟遗落了一颗种子、无心长成了你?三千多年来,你经历了太多的朝代更迭,多少风雨、彩虹,那都不算什么。多少暴风、雷电、地震、山火、虫害,你是怎么活下来的?此处在半山腰,古代应该人迹罕至,人为破坏不易。雷电因旁有山峰,击中你的机会减少;扎根处在宽阔的平地,地震不能把你震塌。“高坡平顶上,尽是采樵翁。人人尽怀刀斧意,不见山花映水红”,你是怎样幸运地一次次躲过了刀斧之灾?根仍在汲取,叶仍在吐纳,空气和土壤一定是永不停歇地和你进行着交流互动。“南方水阔,北地风多”,一年又一年风的嘶吼,都未能拿你奈何。我就这样看着你,珍惜与你相处的短暂时光,虽然我根本没有资格跟你讨论“时光”。四周山峦逶迤,树木葱茏,山风来过,树声哼吼,贯通肺腑。懂树的朋友说,这里一定有充足的地下水源,你四处探路的根须早已与地下水源接通,至少三千多年来从未枯竭。古树从来不是孤独的,你一定不是单个的存在。这里的树活得长,有风气,有遗传。在离古槐王直线距离不到两公里的地方还有一棵年龄相仿的国槐。大概是在历史上受了雷击,那棵树只有半个身子还活着,活着的半个身子倒也是生机盎然。我想,千百年来,你和这位“半身不遂”的兄弟,一定有着独特的信息系统,天上、地下,想必一直互通着信息。天上有风信,地下有根须的脉冲,你们并不寂寞。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千二百年,这样的情形似乎以后也不会改变。想象你们的未来,我有担忧,居然也有信心。(摘自《新华文摘》2021年第2期,有删改)(1)阅读全文,概括“树祖”的特征。(2)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文章中对“树祖”的称谓先用“他”后来用“你”,简要分析原因。(4)“树祖”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也有丰富的精神内涵,结合全文,探究“树祖”的象征意义。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春来鲅鱼鲜王溱第33页共33页 ①天空中隐约闪烁着几颗散落的星,大地一片漆黑,万籁俱寂。远远望去,渔码头旁电线杆上挂着的节能灯,正在一闪一闪地发出微弱的光亮。②刚刚凌晨时分,老李跟村里的伙计们打着手电筒朝码头走去。那里有他们的捕鱼船,一色的“大马力”,是这两年才更新的。转眼已是4月,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鲅鱼节”开幕。老李要跟伙计们去海上捞上一把,一方面新鲜鲅鱼能卖个好价钱,另一方面也想捕条大鱼,夺个“鲅鱼王”炫耀炫耀。③春暖之日,风浪也给面子,二十多海里,两个小时就到了。撒网,放漂,上千米的流网顺着船帮缓缓滚进大海,滚圆的浮漂在夜色下闪着白色的光,伴随着涌浪上下起伏。没过多长时间,老李他们便开始收网。4月是青岛当地鲅鱼洄游的最好季节,鱼群特别活跃,有时候,一网几百斤不在话下,运气好的话,上千斤也有可能。④老李的运气不错,这一网下去估摸着怎么也有个三百来斤。收网,马上打道回府,赶上“鲅鱼节”开幕,正好不耽误。⑤码头上已是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歌声响起,舞蹈跳起,欢乐的人群连成一片,商贩们更是早已支棚搭架,在摊位上摆好大小不一的鲅鱼,正在卖力地吆喝着。⑥老李和伙计们刚把鲅鱼抬上岸,“呼啦”一下子人就围了上来。“是本地鲅鱼吗?”“多少钱一斤?”有人问。还有两人直接喊道:“有多少?便宜点,全包了!”⑦“大的四十,小的三十。”老李跟伙计们在船上就已商量好,价格不高不低,定个良心价。⑧这时,迎面走来一位渔民,跟老李打招呼:“捕着大鱼了吗?”老李有些遗憾地摇摇头。“来年再努力。今年的‘鲅鱼王’不赖,二十二斤,一米四长,比前几年都长都重。”对方安慰老李,接着又说到了今年的“鲅鱼王”。“三百多斤的‘巨无霸’看来是捕不到了。”老李略带惋惜地说。老李说的“巨无霸”是四年前的事,当时有渔民捕上了一条两米半长的大鲅鱼,创了历史最高纪录。“事在人为。谁能想到这鲅鱼能成了咱渔民的发财之鱼,谁又能想到原先的习俗能成为今天的节日?”那位渔民看着热闹的人群,若有所思地感慨道。⑨鲅鱼是海洋里生长的鱼类,学名为“蓝点马鲅”。它的体态光滑娇美,呈纺锤形状,背部为蓝黑色,有许多蓝色斑点,腹部为银灰色。鲅鱼流线型的身体游动起来速度极快。虽然无鳞,但跃出水面时那光滑的身体也会“鳞光”闪闪,非常漂亮。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鲅鱼并不是主要的捕捞鱼种。那时渔民们出海捕到鲅鱼也多是“无心插柳”,意外所获。后来,因为其他鱼种逐渐减少,对鲅鱼开始了成规模的捕捞,这也给渔民带来了丰厚的收获。⑩在青岛沙子口一带,一直有送鲅鱼的习俗。每年春季,女婿要给岳父送鲅鱼——“鲅鱼跳,丈人笑”。后来,这一习俗覆盖到整个青岛。送鲅鱼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不仅送给岳父,还有亲戚朋友,甚至外地好友。现在每到4月,青岛街头随处可见拎着泡沫盒或塑料袋送鲅鱼的人们。一件件包装封存紧实的鲅鱼,也通过快递公司,从码头、鱼摊、冰库运往全国各地。鲅鱼成了联系亲情、友情的纽带。⑪鲅鱼的走俏,让渔民们得到很大的实惠。青岛当地鲅鱼只有短短一个月捕鱼期,但对勤劳的渔民来说,这一个月的收获足可以够一年的花销。这些年鲅第33页共33页 鱼的价位随行就市,但总体而言越来越高,从开始的十几元到现在的四十多元甚至五十多元一斤,渔民的腰包当然是越来越鼓。特别是网上销售,生意更是一片红火。今年4月没过多少天,光是沙子口码头已经销售了十万多斤鲅鱼。鲅鱼成了渔民奔向甜美生活的“福鱼”。⑫如今,青岛人又将送鲅鱼的习俗上升到了更高层面,送鲅鱼不仅是为了表达一片孝心,更多的是要倡导尊老爱老之风。⑬见筐里的鲅鱼卖得差不多了,老李连忙上前制止道:“不卖了,不卖了。”旁边的人问:“不卖留着自己吃啊?”老李笑笑说:“还真是要留着自己用,不过不是我们吃,是给那些福利院的老人。”这些年,沙子口的春季鲅鱼一上市,首先要送给福利院的老人们品尝。这已经成为习惯,也是“鲅鱼民俗”的一种新传承和补充。“春来鲅鱼鲜,孝道代代传。”每年,老李和他的伙计们其他事儿可能会忘记,唯独给福利院的老人送鲅鱼这件事,他们牢牢记在心上。每年“鲅鱼节”的开幕式上,还会对优秀的“孝道”村民、市民进行表彰。有的被表彰者领了奖走下台,马上拎着刚买的鲅鱼去看望福利院的老人。这样一种举动,确实令人感动敬佩。⑭又是一个清晨,老李和伙计们再次出海。迎着暖煦的海风,望着碧波荡漾的大海,老李的心情格外愉悦。今天又是一个好潮流,收获肯定不会赖。这日子真的是越过越好了!(《人民日报》2021年4月26日20版)(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刚刚凌晨时分,老李跟村里的伙计们打着手电筒朝码头走去。”表现了渔民的勤劳和辛苦。B.“那里有他们的捕鱼船,一色的‘大马力’,是这两年才更新的。”句中“大马力”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渔民的渔船不断更新换代,日子越来越好。C.这个鲅鱼节,老李想让鲅鱼卖个好价钱,更想夺个“鲅鱼王”炫耀炫耀,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D.沙子口的春季鲅鱼一上市,别人都想着卖个好价钱,只有老李想着送给福利院的老人们品尝。(2)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⑤段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商贩们更是早已支棚搭架,在摊位上摆好大小不一的鲅鱼,正在卖力地吆喝着。(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标题“春来鲅鱼鲜”的含义。(4)第⑬段画线句子说,“鲅鱼节”让鲅鱼民俗有了一种新传承和补充。请谈一谈生活中的节日或习俗有没有类似的“新传承和补充”。11.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后面题目。樟树下,外婆家朝颜①一群老樟树,时常绵密地铺进梦境里。顺着它们挥舞的长臂,童年、外婆、乡愁、时间的经纬,无数次重新映现在一座名叫樟树下的村庄深处。②大巴车一路畅行,开进了村委会门前的宽阔停车场。车上走下来一群来自全省各地的文艺家,作为其中的一员,你忍不住动情地向众人指认这个村庄在你生命中的特殊意义——外婆家。③第33页共33页 儿时钻进钻出的土房子、老洞水、泥巴路、猪栏牛舍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黛瓦白墙的徽派建筑,还有整洁的水泥路、青砖地。原来供全村人洗衣服的泥堰池塘,如今已用片石砌得方方正正,成了荷花池。一口用来汲取饮用水的简易水井不见了,你还记得,井面上垫着一块湿滑的木板,上面长满青苔。④念书前,你是外婆家的常客。父母忙得脚不沾地的年月,一个无人看顾的野孩子,多么需要一个随时可以倚靠的温暖怀抱。外婆给了你一张共卧的床铺,还有许多个在鼾声中入梦的夜晚。只是,她和三舅三舅母共同生活的这个家很穷,给不了你像样的吃食。有一年夏天,三舅母种了一大块地的胡萝卜,于是到了收获季节,餐桌上便每天都是这一样菜,荤腥就更别提了。你瘦弱,敏感,胆小,食欲总是不佳,又从不敢像表弟妹那样无所顾忌地吐露愿望。外婆担心你瘦得不成人形,便每天晚上在你饭碗底下悄悄埋一个煎荷包蛋,用眼神暗示你到门口屋坪趁黑吃掉。那时候,鸡蛋是不舍得自己吃,要拿去卖钱的。外婆甘冒婆媳不和之风险,给予你的特殊慈爱,何尝不是那个时代不可言说的心酸。⑤外婆十几年前已长眠于村后的一座山冈。⑥那群老樟树还在,它还用宽大的枝叶覆盖一座村庄的日升月落、炊烟袅袅。五十六棵这样的老樟树,围绕着一个村庄,已经活了一百年甚至几百年了,它们用自己的存在和气息,成就了一个村庄的符号,也丰满了几代人的记忆。⑦这是一座地道的红军村,村里人念念不忘的,有“一家五兄第齐革命”的故事,也有“七子参军”的故事。后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欧阳汝明,成家很晚,1928年,当革命的火种在瑞金点燃时,欧阳汝明做通老母亲刘氏的思想工作,又挨个说服儿子们投身革命。他的大儿子欧阳克茂参军时,不到三十岁;他的小儿子欧阳克荣随红军北上时,刚满十六岁。悲伤的是,他的七个儿子,全部壮烈牺牲在了长征路上。1934年,这里荣获了“扩红[注]第一村”的旗帜。⑧几年前,一场前所未有的精准扶贫攻坚战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拉开。短短的时间,全村环境好了,产业做起来了。三舅承包的脐橙园,一年四季长得郁郁葱葱,后来,他们又加种了奈李、甜柚,还在果园里散养母鸡和花鸭。受了大半辈子穷的三舅和三舅母,笑声一日比一日爽朗。⑨若是外婆还在人世,该有多欢喜呢?⑩几声鸟鸣隐入稠密的枝叶,阳光在叶隙间跳荡,你闻到樟树的香气,像闻到一股源自光阴的醇酿。临别时,和同行的文艺家们在大樟树下合影留念,身后是一排红色大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你体味着一座村庄的前世今生,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棵樟树,立于时间之中,枝叶婆娑,周身浸透绿意。(选自《民族文学》2020年第8期,有删改)[注]扩红:扩大红军的力量。(1)本文着力叙写了三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另外两件。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樟树下的红色故事。③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⑥段画线句中加粗词的理解。五十六棵这样的老樟树,……它们用自己的存在和气息,成就了一个村庄的符号,也丰满了几代人的记忆。第33页共33页 (3)请结合全文分析第⑤段的作用。(4)第⑩段画线句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请结合全文品析这样表达的妙处。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棵樟树,立于时间之中,枝叶婆娑,周身浸透绿意。(5)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地方政府拟将欧阳汝明家打造成“红色旅游景点”,请你为该景点写一段导游词。不超过100字。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独腿人生罗伟章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与闹市区有一段距离,下公交车之后,若步行,紧走慢赶,至少也要40分钟。眼看约定的时间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朋友曾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3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是问了价。“5元。”见我犹豫,车夫开导我说:“出租车起价就是6元呢。”这个账我当然会算,可5元再加1元,就是3元的两倍,这个账我同样会算。“这不是讹人嘛。”我举目张望,希望再有一辆三轮车来。车夫说:“上来吧,就收你3元。”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5元其实没多收你的。”“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3元呢。”“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3元。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穿着人力三轮车车夫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至少有55岁的年纪。车行一小段路程,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而且,车轮不是滑行向前,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奇怪,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右腿上一截黄黄的裤管,挽一个疙瘩,悬在空中,随车轮向前“冲”的频率前后晃荡着。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臀部时时脱离坐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左腿上。从他左腿并不肥大的裤管随风摆动的情形,我猜想他唯一的好腿一定瘦得可怜。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路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前面是上坡路。我说:“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重地喘着粗气。不知怎的,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踪影。在我面前的,无疑是一个强者,他把路扔在了后面,把坡扔在了后面,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待他喘息稍定,我说:“你真不容易啊!”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呢!今年初,我一口气蹬过八十多里,而且带的是两个人!”第33页共33页 他说:“有两个外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别人的车他们不坐,偏要坐我的车。他们一定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为咱们成都人争了气,为中国人争了气!下了车,那两个外国人流了眼泪,说的什么话我不懂,但我想,他们一定不会说我是孬种。”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既心酸,又豪迈,是那种近乎悲壮的自豪的情感。我很想打听一下他的那条腿是怎么失去的,可终于没有问。事实上,这已经无关紧要了。他已经断了一条腿,而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这就足够了。离别墅大门百十米远的距离,车夫突然刹了车。“你下来吧。”他说。我下了车,给他5元钱。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给的2元钱。我正要离去时,他不好意思地说:“往别墅里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车啊……我怕被你朋友看见”我天生是不大流泪的人,但此时我的眼泪流了下来。“谢谢。”我轻声地说。“谢谢您!”车夫郑重地说。议完事,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我徒步走过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1)简要梳理“我”对车夫情感态度变化的过程,在下面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语。怀疑→①_________→高兴→自豪→②_________(2)小说让车夫自述拉两个外国人的故事,有何作用?(3)作者按一定层次塑造“车夫”这一形象,请参照①的句式,用“挣”或“争”概括另外两个层次。①作为残疾人,自食其力,为家庭挣生活;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车夫与鲁迅小说中孔乙己的命运截然不同,请说明造成这种不同的社会原因。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稠李子花,稠李子果朱明东①树叶黄,野果香,秋色映山梁。一串串豆粒般大小的黑果挂在树上。②大兴安岭秋果并不多,稠李子算是一类。初到大兴安岭,家里的菜园子就栽着几棵稠李子树。它们其貌不扬,到了晚春,枝丫上才渐渐绽出白色的小花,一朵朵,一簇簇,散发出阵阵馨香。母亲问邻居大姐,这是啥花?邻居大姐说,树叫稠李子树,花就叫稠李子花,还结果呢,那果就是稠李子。③一点一点,一粒一粒,稠李子树悄然出果,没几天,嫩嫩的幼果挂满了枝枝丫丫。可长着长着它就不长了。不长也就罢了,它却变黑了。结的那果还不如山里红大,样子也不比山丁子美。我跑到菜园子里摘了一颗放到嘴里。哎呀,可真涩。第33页共33页 ④望着菜园子里的稠李子树,我心里长出一片不开心的草。我缠着父亲栽几棵樱桃树、沙果树或者杏树。父亲说:“没熟的果子咋能不涩?大兴安岭气温低,不是啥树都能活。”父亲缓缓坐到炕沿上,用火柴点了一支旱烟,深吸了一口后,为我讲起一个故事。刚开发大兴安岭时,正是数九寒天,岭上岭下到处飞雪。别说行走,就是想找条路都难。可铁道兵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爬冰卧雪,战天斗地,硬是在莽莽群岭中建出一条壮美的铁路。那时候,铁道兵们生活很艰苦,稠李子就成了他们打牙祭的主要秋果。正值稠李子熟时,呼玛河两岸结满了又黑又亮的稠李子,可上游却发起大水来。一时间,洪水滔滔而下,将岸边建桥用的木材都卷进了河里。为了挽救国家财产,几名铁道兵乘船打捞木材。行至河中,船不幸被激流打翻。岸上的副班长付铁虎见状,毫不犹豫地跳入冰冷的呼玛河中,在把一名战友救上岸后,又毅然向河中奋力游去。怎奈水流湍急,一个浪头过后,付铁虎就不见了踪影,最后战友们在下游找到付铁虎的遗体……⑤父亲眼睛湿润了,我则抽泣起来。父亲告诉我,要在大兴安岭扎下根活下去,光好看不行,还要耐寒有毅力,这样才会茁壮成长。到了秋天,稠李子熟了,它就会变甜。我默默倾听,父亲娓娓叙说。付铁虎牺牲后,铁道兵们在营地附近栽了一排稠李子树。第二年春,这排稠李子树都开满了像雪一样白的花,离它们很远就能闻到馥郁的香。到了秋天,稠李子树叶黄了,每棵树的枝丫上挂满又黑又亮的果。⑥能在大兴安岭生长的树,都是坚强的树。寒冷的日子,稠李子树忍寒受苦,任风雪肆虐,依然坚定生长。春风越岭,稠李子树绽放容颜,给大兴安岭回报灿烂的笑。风吹,它落花;雨落,它结果。当秋光洒满大兴安岭,稠李子不仅黑得明亮,也甜得醉人,颗颗吹弹可破。⑦雨后出彩虹,北山公园越发清新。沿着林荫小道,我拾阶而上。静穆中,我发现北山公园除了郁郁葱葱的樟子松、落叶松等树外,还生长着一棵棵稠李子树。稠李子低调而随和,不显山不露水,平凡而朴素。山林中,河岸边,它都不独揽秀丽。它适应了大兴安岭这片土地,早已将自己的根坚实地扎了下去。⑧稠李子本属落叶乔木,学名达乌里鼠李果,有药用功效。稠李子清热解毒,止咳祛痰。那年,母亲牙痛。邻家大姐告诉母亲,用温酒泡稠李子喝能止疼,一试,牙果然不疼了。打那以后,母亲每年秋天都要采一些稠李子,晾晒成干放入玻璃罐里以备药用。⑨那年,我在湖北工作。母亲给我打电话:“想不想吃稠李子?要是想,妈给你邮点儿去。”我脑子里一下子涌出那圆溜溜黑乎乎的豆豆来。我连说:“妈,您可别邮了,怪难看的,还让人笑话。”放下电话后我才反应过来。母亲哪是要给我寄稠李子,分明是提醒我:无论走到哪里,都别忘大兴安岭,别忘在大兴安岭的爹和娘。殷殷切切,我终于在父母的召唤中,决定回到这片哺育过自己的土地。湖北朋友问,好好的为何要调回去?我笑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兴安岭的稠李子怎能离开脚下的山和岭啊。⑩这些年,小城没少栽植稠李子树。稠李子树生命顽强,栽了就活。稠李子熟了,不需入山入岭就可随处相遇。与妻子在甘河公园散步,正走着,妻子用手指道:“瞧,稠李子!”路旁果真有一棵高大的稠李子树。它可比当年菜园子里的稠李子树高大许多,那上面结的果也比原来的黑,比原来的亮……(选自2020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1)作者笔下的“稠李子”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2)文章题为“稠李子花,稠李子果”,为什么要写铁道兵的故事?谈谈你的理解。(3)根据要求,结合上下文回答问题。①春风越岭,稠李子树绽放容颜,给大兴安岭回报灿烂的笑。(赏析句子)②它可比当年菜园子里的稠李子树高大许多,那上面结的果也比原来的黑,比原来的亮……(体会句子的含义)第33页共33页 (4)有人认为文章第⑧自然段可以删掉,你是否赞同?请简要说明理由。14.阅读《爱的尊严》,完成下面小题。将近“五一”小长假,来银行取钱的人挤满了大厅,一个接一个取钱、存钱、转账的,忙得我头都要大了。这天快中午的时候,一个30岁左右民工模样的男人在被我叫了号以后 凑上来,一个20多岁的女人也紧跟过来。我生气地脸一黑喝道:“排队,叫了号再过来。”可是那女人还是没有回转的意思,民工兄弟不好意思地冲我笑笑:“我们一起的。”他把银行卡递进来说:“取点零花儿。”我一下子就急了:“取小额到外面自动取款机去取!”他一脸难为情地说:“我们就在这里取吧,排了半天队了。”“给你说了到外面去取、到外面去取,你怎么就听不明白呢……”我急了。可那民工兄弟还是坚持在窗口取。“天!我服了。”没奈何,只好把银行卡接了过来,没好气地说:“取多少?”民工兄弟说:“看看里面还有多少钱。”在密码提醒后,他输入了密码,我的脸一下子绿了……怪不得他非要坚持在这里取,因为那卡上的钱在自动取款机上根本就取不出来。我有些嘲笑地说:“还有37元6角——”我故意把声音拉得很长,大厅里的所有人应该都听得倍儿清楚。只见民工兄弟脸一红:“那……那就取30吧。”我心里想:取这么点儿钱还折腾我,也叫你丢丢人。不一会儿,我把30元钱丢给了男人。这时中午替班的来了,我交了班以后,匆忙去了街对面的一家面馆,因为我早就饿坏了。可是走进店里,却发现那民工兄弟和他的女人也在里面,女人的面前摆着刚刚盛好的一大碗“担担面”,而男人的面前则是一碗亮亮的白开水……女人手里拿着筷子,却怎么也不见落进碗里,表情阴郁。民工兄弟见我走了进来,一下子红了脸,向里面转了一下头,大概是因为刚才在银行里的窘态,有些害羞。我也忙知趣地快走几步来到吧台对老板娘说:“来一小碗担担面,打包带走。”在等面的几分钟里,我听见民工兄弟低声对女人说:“吃吧,你吃点吧!不为自个儿,也得为肚子里的孩子。”声音里明显带着哀求。我侧眼一看才发现女人是个孕妇。“我知道这事儿怨我,我不该把攒的钱借给刘三儿,可人家刘三儿他爹在医院里等着救命呢,你叫我说个啥?本以为过年老板还能给咱发两千,谁知道工地被质监局查封。吃吧。吃了这碗面,咱就回家,搭大志的货车走……”我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脸也跟着一下子红了,后悔不明真相的自己刚才那么对他。我拿了面,塞给老板娘15元钱,小声对她说:“再给西边最北头那张桌子上碗面,我结账!我老家一个兄弟。”然后快步跑出了面馆。我不想当面说清,是不想让民工兄弟再难堪。他是个好人:是个同伴遇到难处会毫不犹豫帮一把的好心人,是个懂得疼老婆、对孩子负责的好男人。而我需要做的不是堂而皇之的施舍,而是必须替他好好维护他那份虽然艰难、但却高贵的——爱的尊严。也让他觉得这世界上还有和他一样的好心人,让他可以有信心、有勇气把内心那份爱的尊严继续下去、坚持下去……第33页共33页 (1)请从文中找出“我”面对民工夫妇情感变化的词语。________→嘲笑→________→感动(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文章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①“给你说了到外面去取、到外面去取,你怎么就听不明白呢……”我急了。②我心里想:取这么点儿钱还折腾我,也叫你丢丢人。不一会儿,我把30元钱丢给了男人。(3)结合语境,说说“女人手里拿着筷子,却怎么也不见落进碗里,表情阴郁”的原因是什么。(4)分析选文最后一段的作用。(5)文中最令你感动的人是谁?请结合选文说说原因,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1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与母亲相守50天明前茶因为武汉封城,莉君已经在娘家待了整整50天。莉君与母亲都是能干且脾气犟的人,秉承的人生哲学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因此,往年春节,莉君回娘家过年,待上5天,是她忍受的极限。她40多岁了,可一回娘家,一定会被母亲当成14岁的小姑娘管着。早上睡个懒觉,挨管;晚上11点过了还在刷剧,挨骂;怕胖,少吃一口肉,要管,说是富富态态才吉利;做瑜伽伸展得像一只软腰猫,要管,说是万一闪了腰,村医那里可只有几贴土膏药,拍个X光片还要上镇医院。回娘家才两天,平地一声雷,武汉封城了。见女儿一脸的震惊和恍惚,母亲__________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莉君略有不快地说:“留在这儿干吗?跟你吵架呀!”话一出口,她就有点后悔。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家里空旷而冷清,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也是人之常情。然而,莉君也有不愿意长留的理由,要忍受网络不稳定、洗澡没浴霸的不便。可是母亲就没有不便吗?按母亲的话说,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加上媳妇孙辈,光是坐下来吃饭,就是满满一桌。这一封城,儿孙们都回不去,不光要张罗吃喝,单是儿孙要用的文具、电池、拖鞋、睡衣,就够母亲忙的了。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依照她的脾气,说软话是不可能的,尽量帮衬母亲维持这一大家子的正常运转,就成了莉君暗自给自己分派的任务。每天,她帮母亲将一百多斤腊肉、咸火腿搬出去晾晒。母亲欣慰地说:“幸亏今年没嫌肉贵,依旧腌了那么多肉,不然这会儿村镇都封了,上哪儿买肉去。”莉君听了惭愧,往年,回武汉前,母亲总要往车的后备厢里塞满米、油、腊肉,自己心里可全是嫌弃。第33页共33页 每天,莉君还帮母亲侍弄小菜园。往年,母亲四处张罗菜种、粪肥的时候,莉君都要取笑她说:“没事干!快递一千克十块钱,比青菜贵两倍多,还要往武汉儿女家快递蔬菜,会不会算账啊!”母亲说:“劳动不休,筋骨不锈。你爸走了,去菜园还能听听鸟唱,晒晒太阳,解个寂寞,你们年轻人不懂的。”这一回,菜园终于派上大用场。莉君跟着母亲收菜锄地,看见菜园里的一株野茶树生出新芽,她憋闷多日的心里,仿佛沁入了一股清气。她终于理解母亲不愿闲在屋里,非要出门劳作的原因。每天,母亲上灶炒菜,做馒头,蒸发糕,莉君就蹲在灶口帮她烧火。母亲说火软一些,她就挑松柴火,只放枯枝败叶;母亲说火硬一些,她就燃起硬柴,将火烧得旺旺的。在这样的日子里,她仿佛回到了14岁,那个唯母命是从的年纪。她觉得这也挺好,自己脱去了成年人的生硬铠甲,母亲忘记了老迈垂暮。母女俩诉说往事,对上了只有她俩知道的暗号。有一天,炒完一大桌子的菜,母亲自言自语:“真是怪了,以前一个人吃饭,在电磁炉上炒两个菜,就腰酸腿疼;如今一烧大柴灶,这八大碗菜做下来,倒也不觉得小腿沉重,咋回事?”莉君笑道:“老妈,灶口暖和,比电磁小太阳还管用。要不,为何老猫都喜欢偎着灶口?”母亲望了她一眼,说了平生第一句软话:“闺女,等你也要靠偎灶驱寒时,你就回妈这儿。妈这儿别的没有,大灶柴火管够。”莉君眼眶发涩。令她眼眶发涩的还有一件小事:那天,母亲上山拾柴归来,挑出了一小截软木,严正警告众人,尤其是莉君两个弟弟家的皮猴儿,不准动她的木头。大家都纳闷,她要用这一小截软木干吗。几天后,莉君意外地得到了礼物——母亲亲手雕的软木青姓。只见栩栩如生的青蛙蹲在荷叶中央的筋脉上,好像准备随时腾跃而起。“37年了,我总记着欠我女儿一份情,”母亲说,“小时候,干活有你的,玩具没你的。你要过一个发条青姓,我和你爹都没满足你……”莉君接过青蛙,仿佛看见母亲的牵挂和叮嘱,在木雕的每一线光影中流转……(选自《西安晚报》,有删改)(1)选文中哪些事体现了莉君母亲的“能干”?(2)选文多处运用插叙的写法,请举出一例并简析其作用。(3)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①体会下面语句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②结合上下文,在横线上补充母亲说话时的神态或语气,并说明理由。母亲________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4)某文学刊物《腾飞》设有“人间亲情”“山水游踪”“人生感悟”“古今论坛”等栏目。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请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第33页共33页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第一次语文课上,她给我们阐释什么是“语文”,并告诉“我们”不同季节、一天里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雨是不一样的;对“我”的作文提出批评,并耐心地给“我”指出问题所在。(2)不能删去。“一本一本地”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老师排列“我”的作文本时的动作,这一细节突出了老师对“我”作文的重视程度,为下文老师对“我”的作文提出批评,并耐心地给“我”指出问题所在作铺垫。去掉之后,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3)①这一句是对“我”的动作描写,运用“撕”“扔”“冲”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的作文被语文老师批评后内心的不满、愤恨。从而和后文老师对“我”巧妙引导、耐心指导后豁然开朗的愉悦心情作对比,更好地表现了“我”对语文老师的感激、怀念。②此句景物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色”比作“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以及月光照射整个校园的明亮,表达了“我”得到语文老师的指点,心里豁然开朗的轻松、愉悦之情。(4)“我的语文老师”是一个与众不同、学识渊博、教学有方、认真负责、温和友善、关爱学生的人。(5)这一画线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语文和语文老师在学校、在世界上的巨大作用,语文和语文老师对一个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受语文老师的教育及影响,作者写出了许多作品,成为一位著名的作家。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采用“人+事”的方法进行:文章②—③段回忆语文老师第一次语文课上,给“我们”阐释什么是“语文”,并告诉“我们”不同季节、一天里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雨是不一样的;④—⑥段叙述语文老师批评“我”的作文,为“我”指出原因。据此概括即可。(2)本题考查分析关键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回答不能删去;然后,从词语的特点入手,指出“一本一本地”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结合句子内容分析表达效果;最后,回答去掉加粗部分之后,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首先确定恰当的赏析角度,然后结合句子的具体内容赏析即可。(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从刻画人物的描写手法入手,结合语句进行分析。从文中描述的内容来看,语文老师虽然相貌平平,但是“我心目中最高贵、最美丽的人”;她学识渊博,空手上课却能将“语文”阐释两节课;她教学有方,能利用天气来即兴上课;她认真负责,“我”的作文在历任语文老师眼中都是最好的,她却能指出“我”的失误;她温和友善,面对“我”发脾气,依然微笑地对“我”进行教育;等等。由此可以看出“我的语文老师”是一个与众不同、学识渊博、教学有方、认真负责、温和友善、关爱学生的人。据此概括即可。(5)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关键句子及个性感悟的能力。从画线句入手,结合上文内容及作者的成就来理解分析。该画线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语文和语文老师在学校、在世界上的巨大作用,以及对一个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另外,再以作者在文学上的成就予以佐证。2.答案:(1)①我的一半疼痛,一直由父亲默默领受着;②父亲的一半疼痛,我愿默默领受;③“我”背父亲上楼、下楼(2)①(示例)“稳健”与“颤抖”这一对看似矛盾的词语,生动表现了父亲因打伤儿子而慌乱、心疼的样子,体现了他对儿子既严厉又心疼的复杂情感。第33页共33页 ②(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癣”比作“藤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癣症的严重,为下文父亲治癣的情节做铺垫。(3)(示例)三十年前,“我”是个调皮的孩子,父亲管教“我”、心疼“我”;三十年后,“我”成为一位父亲,而父亲像个孩子,“我”心疼他、照顾他;父子之间年龄、身份发生了变化,但相互关爱的深情未变。解析:(1)本题考查梳理故事情节的能力。通读全文,按顺序理清文章叙述了哪几件事。“父亲为‘我’敷药”痛在父亲心里,找出体现父亲承受一半疼痛的语句。“父亲烫癣”痛在“我”心里,找出体现“我”愿承受一半疼痛的语句。③处情节在第⑩段,“我”背父亲上楼、下楼。(2)本题考查赏析词句的能力。①“稳健”和“颤抖”看似矛盾,但用在此处却能恰如其分地表现父亲当时的样子及心情。②首先判断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按照“修辞+作用”的格式作答。(3)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句子含意的能力。这句话要结合全文所体现的父子间的深情来理解。“互换”,即指三十年前父亲管“我”,三十年后“我”管父亲,父子情深。答出年龄变化、角色变化、行为变化和深情未变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可。3.答案:(1)②“文化大革命”初期,批斗会上先生公然反抗,坚毅刚强(坚毅凛然)。④20世纪80年代,先生评价作者新书(给作者回信),谦和幽默。(2)[甲]处:运用外貌描写的方法,通过对季康先生的身材、举止,尤其是弯眉的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季康先生坚毅刚强的性格。[乙]处:作者运用了一组关联词“不仅……而且……”,想强调的是后者“做到”——做到会尊重人比内心想尊重人更难,因为既要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又要在具体的外显行为中表现出来。[丙]处: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季康先生对造反派反抗时的勇气和胆量,与她平时的谦恭形成了极大反差。(3)从思想内容方面分析:这段文字主要交代杨绛重要的个人信息和主要成就,而本文主要是赞扬杨绛的人格美、气质美、精神美,两者内容不统一。从表达方式方面分析:这段文字主要运用记叙、说明的表达方式,语言简洁、平实;本文主要运用记叙、描写兼有抒情的表达方式,语言生动形象。将前者放入,不协调。解析:(1)根据提示找到相关段落,再按照“时期+人物+事件+性格”的格式进行概括。(2)先看句子中的词语,然后看修辞手法的使用,再看表达方式或描写方法,最后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批注即可。(3)思想内容上,本文赞颂的是季康先生崇高的精神品质,题中文字写的是季康先生的个人信息,二者内容不统一。表达方式上,本文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生动形象,蕴含赞美之情。题中文字运用的是记叙、说明的表达方式,客观、平实。二者语言风格不统一。据此作答即可。4.答案:(1)父亲给“我”买书并讲故事激励“我”;父亲将“我”的书装进书包,并鼓励“我”在逆境中继续读书第33页共33页 (2)①欣喜。形容妈妈看到“我”热衷于读书而感到由衷的喜悦。②“无可救药”在这里是贬词褒用,表现出自己对读书的痴迷程度。(3)(示例)你的文章很有可观之处,但是内容略显稚嫩,建议你多读书多积淀。相信不久的将来你会写出更精彩的文章,期待你再次投稿。(4)选文中,只有3角8分钱的旧课本却被父亲珍藏了36年,表现出父亲对女儿被迫失学的愧疚和对女儿重新读书所寄寓的期望,突出了父爱的珍贵;链接材料中,刻印粗拙的四本书,却被“我”视为“最为心爱的宝书”,表现出“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思念之情,突出了阿长的仁厚、善良。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补充故事情节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先在文中迅速找到答题范围,再按照“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何结果”的格式概括。题中已给出的情节分别在第①段和第⑨段,由此可找到需要概括补充的情节分别在第④段和第⑥段。(2)本题考查赏析词句的能力。①该句所在的段落描写“我”很喜欢读书,因此,“在菜园子里忙活的父亲看着我笑”,在大槐树下的柴灶边做饭的母亲也看着我笑,这里可以选择“欣喜”等表现神态的词语形容母亲的笑,因为她看到“我”热衷于读书而感到由衷的喜悦。②“无可救药”是贬义词,此处贬词褒用,起到了非常好的表达效果。(3)本题考查整合信息及语言表达能力。据“文章虽然被退稿了,我却因为那封退稿信高兴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把编辑老师的嘱咐和鼓励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不再投稿,而是踏踏实实地读书学习”推测,编辑在退稿信中应该是先肯定她的作品有一定特色,然后指出不足之处,进而鼓励她多读书多积淀,之后再写作投稿。注意要以编辑的口吻写,还要注意字数限制。(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两部分文字都写到了“书”,但涉及的人物不同,情感也不同。本文最后一段写到的“书”是“我”初二那年被迫辍学时的初中第四册历史课本,这本书带着父亲对女儿被迫失学的愧疚和对女儿重新读书所寄寓的期望,突出了父爱的珍贵。而链接材料中写到的“书”是阿长送给“我”的《山海经》,这是“我”渴慕已久的书,“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称这四本书是“最为心爱的宝书”,表现出“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思念之情,突出了阿长的仁厚、善良。5.答案:(1)《诗经》里的芦苇的特点:风雅婉约,青碧茫茫,渲染了一片相思的薄凉底色。沙家浜的芦苇的特点:茂盛,顽强,有蓬勃的生命力,充满民族精神。(2)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举起”一词把芦苇拟人化,把芦苇的芽比作“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芦苇萌发时的情状,表现了芦苇顽强的生命力、战斗力。②“婆娑”一词形容盘旋舞动的样子,这里形象地表现了我们先民的风雅和生活情感的浪漫。(3)议论。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起画龙点睛的作用,点明了沙家浜芦苇所蕴含的意义以及看到沙家浜芦苇后得到的人生启迪:惟有将生命融入到热爱的事业中去,生命才会呈现出一种恒久而辽阔的魅力。(4)是本文的行为线索;点明了写作对象,暗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命题新颖,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5)(示例1)本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如文章的最后一段,表明“我”受到沙家浜芦苇精神的感染和启发,也想将生命投入到热爱的事业中去,孜孜不倦,全力以赴。第33页共33页 (示例2)文章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第①段引用《诗经》,是为了表现芦苇所具有的“小情调”,即风雅、儿女情长;而文章重点要突出的是沙家浜的芦苇,表现它具有的“民族大境界”。由此可以看出,开篇引用《诗经》是为了与下文内容形成对比,突出沙家浜芦苇的勃勃生命力和顽强不屈的精神,从而表达作者对沙家浜芦苇的赞美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文中主要事物特点的能力。先找出有关《诗经》里的芦苇的描写(第①段)和沙家浜的芦苇的描写(第④—⑧段),再分别从中概括出它们各自的特点。(2)本题考查赏析词句的能力。第①题要求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从“举起”“戟”等词语可见该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按照“修辞手法+事物特点+事物品质”的模式作答。第②题要先写出词义,再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段落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的能力。第⑨段前面大部分内容是记叙和描写,第⑨段是在此基础上揭示沙家浜芦苇所蕴含的意义,所以其表达方式是议论。像这种议论,一般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好处的能力。阅读全文可知,“沙家浜的芦苇”是文章的写作对象,全文都是围绕“沙家浜的芦苇”来写的,可见题目是本文的行文线索,暗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另外,还是作者情感的抒发点;由于新颖,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5)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手法的能力。写作手法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三方面。常见的表现手法有:铺垫、悬念、联想、想象、衬托、对比、烘托、渲染、象征、抑扬结合、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托物寓意、卒章显志等。解答此类题,首先判断文章使用了哪些写作手法,然后根据不同的写作手法,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其艺术效果。6.答案:(1)空廓(或“旷远”)、寂寥、萧索、色彩暗淡。(答出其中任意三个方面即可)(2)①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哺育、滋养了中华文化,丰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②a.写出女儿心中黄河的庄严与神圣;b.表现了女儿对黄河的虔诚、崇敬以及对黄河情结的传承。(3)①触摸、领略到了黄河深厚的文化底蕴;②表达了对黄河的景仰之情,确认了“我”与黄河的血脉关系;③黄河接纳了“我”,使“我”汇入中华民族血脉,精神有了归属。(4)①借风沙写初到黄河的真实感受,与后文对黄河的亲近、敬拜形成反差;②与后面诗文里的风沙形成呼应,以更好地表达对黄河的炽爱。(5)“隐隐的水声”指归来后,黄河留给“我”的记忆、情愫和主观感受。理由:①那次黄河“一掬”的经历、珍藏于名片盒里的黄河泥土,让作者铭记于心;②它们让作者获得了归属感、幸福感;③它们加深了作者对大陆无法割舍的思念和眷恋。解析:(1)本题考查从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从“触目空廓而寂寥”“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旷远”可知“河景”的空廓、寂寥,从“几乎什么也没有”“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可知“河景”的萧索,从“河水是土黄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可知“河景”的色彩暗淡。(2)本题考查赏析词句的能力。答题模式:解词+内容+情感。第33页共33页 ①“奶”在这里是动词,即母亲用自己的乳汁喂孩子,这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是民族精神的源头。②“浸礼”用在这里,形象地写出了女儿把手伸入黄河时态度的虔诚,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她感悟到了黄河的神圣。(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余光中的作品中,“黄河”就是祖国的象征。从“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可知,黄河哺育了中华文化,作者为自己终于接触到黄河这一中华文明的血脉而激动不已,表现了黄河母亲对自己这个游子的接纳与认同,由衷地抒发了对黄河的景仰、眷恋之情。这些就是作者认为“值得”的原因。(4)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从内容上来看,“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在黄河边上的真实感受,与下文接触黄河的激动心情,将名片投入黄河的举动形成鲜明的对比;从结构上来看,开篇写黄河的风沙与后文诗文中“风也听见,沙也听见”相呼应。这些都表达了对黄河的炽爱。(5)本题考查理解关键词语含义的能力。“隐隐的水声”指作者将黄河的泥沙放进名片盒以后的主观感受,包含着对黄河的眷恋与怀念。因为他在将手伸入黄河的那一个瞬间,感觉自己与祖国已经融为一体,有了强烈的归属感,“隐隐的水声”传达出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表达了海外游子的共同心声。7.答案:(1)①“我”婉言谢绝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高薪工作;②“我”三次落选中科院院士;③普通农民为“我”塑像;④在北京领首届最高科技奖前买了一套打折西装。(2)不能删去。第三段通过写普通农民为“我”塑像而“我”再三拒绝的事情,表现了广大农民对“我”的感激之情,从侧面衬托出“我”的不求名利、不图回报。(3)(示例)人只要拥有追求与理想,有希望和信念支撑,就会有前行的动力,即使再苦,也不觉得苦。比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条件非常艰苦,但袁隆平认为自己的工作对国家、对百姓有意义,便不觉得苦了,奋起迎接新的挑战,向新的目标迈进。(4)从袁隆平先生拒绝高薪,坚持在国内解决粮食问题,可看出他淡泊名利,为民着想,无私奉献,热爱祖国;从袁隆平先生买过的最贵的西装是打折到七八百的,可看出他非常朴实;从袁隆平先生还要迎接新的挑战和向新的目标迈进,可看出他积极乐观,执着进取。邓稼先、袁隆平二人品质的相同之处:朴实、无私奉献、热爱祖国、执着科研。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本文第一、二、三段各写了一件事情,第五段写了自己买打折西装的事情。据此按照“人+事”的模式概括即可。(2)本题考查分析文段作用的能力。第三段写一个普通农民为“我”塑像,实际是为了从侧面衬托“我”的形象。(3)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含意的能力。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句子的含意。第33页共33页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精神品质。袁隆平先生淡泊名利、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从他拒绝国外高薪工作,坚持留在国内解决粮食问题可以看出;袁隆平先生朴实节俭,从他不要那么多钱,不讲究名牌,最贵的西装还是打折后七八百的可以看出;袁隆平先生积极乐观、执着追求、有挑战精神,从他要研究水稻、下地种田,迎接新的挑战,向新目标迈进可以看出。袁隆平和邓稼先都很朴实、无私奉献、热爱祖国、执着科研。8.答案:(1)文章⑧—⑨段通过回忆读《清贫》的感悟,想象方志敏拒绝逃生、最后被俘,并在敌人刺刀面前临危不惧、冷嘲热讽的情景,以及联想《牛虻》中亚瑟被执行枪决的情节,展现了方志敏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形象。(2)①高贵的清贫,是指放弃了高贵的物质生活,追求精神上高贵的清贫。②高贵的清贫,是指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为了明天不再清贫的清贫。(3)文章围绕中心(高贵的清贫)选取了一系列材料,如:探访故居、听朋友介绍、回顾所知故事、描述所见照片、回忆读书感悟、联想小说人物等,材料丰富多样、有代表性。(4)(示例1)这个语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贵族是什么”的问题,引发读者思考,然后从三个方面予以回答,使读者对“真正的贵族”的印象鲜明而深刻。(示例2)这个语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三个方面回答了“贵族是什么”的问题,强调了“真正的贵族”的含义,增强了语言气势。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文章⑧⑨两段回忆了读《清贫》的感悟和《牛虻》中的亚瑟被执行枪决的情节,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提炼概括。如“在敌人的刺刀面前,这个命悬一线的囚徒,就像个调皮的孩子……甚至还有几分幸灾乐祸”“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将方志敏在剌刀面前临危不惧,对敌人冷嘲热讽的形象突出地表现了出来。结合《牛虻》中“亚瑟被执行枪决”的场景描写,方志敏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形象跃然纸上。(2)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第④段画框的语句告诉我们:只有在生活清寒贫苦的同时达到精神上的富足,才是高贵的清贫。第⑩段画框的语句告诉我们: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和明天不再清贫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据此作答。(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本文围绕中心选择了到方志敏故居实地探访,不时地听到当地朋友介绍方志敏家族的历史,回顾自己所知道的故事和所见到的照片,回忆小时读《清贫》的感悟,联系小说《牛虻》中亚瑟被枪决的情节等材料,选材丰富多样且具代表性。(4)本题考查赏析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先用“贵族是什么”设问,引起读者思考,然后采用先反面后正面的方式回答“贵族”的内涵。先从反面说真正的贵族,不是爵位和权势;然后从正面说真正的贵族“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即有心怀百姓、心怀国家的善良;“有一腔实现理想信仰的热血”,即有实现理想的热情;“有一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铮铮铁骨”,即有为信仰抗争到底的坚强。设问、比喻、排比的综合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9.答案:(1)高大、粗壮,古老、健康,生命力顽强。(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树祖”强大的生命力和跟周围环境相互依存的和谐状态。(3)用“他”而不是“它”,表达了“我”对“树祖”的尊敬和倚赖之情;用“你”,更直接亲切地面对面交流,表达了“我”对“树祖”的理解与亲近。第33页共33页 (4)古树对儿女们慈爱,是儿女们坚强的后盾与倚靠,象征着老人对儿女的疼爱、无怨无悔的付出;古树历经风雨和灾难,仍坚强不屈,象征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树不寂寞,树与树之间心意相通,即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解析:(1)本题考查形象特征概括。从第四段的“我们登上半山腰,慕然、蓦然见到他——只能是他,那是祖,是王……有八大主枝,相互交缠,基围最小的也有三米,最大的近五米”可概括出:高大、粗壮。从第五段的“据专家考证,他的年龄是三千二百岁”“关键是,他仍健康,枝枝叶叶沛然有生气”可概括出:古老、健康。从第七段的内容中可概括出:生命力顽强。(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空气和土壤一定是永不停歇地和你进行着交流互动”,赋予空气和土壤以人的行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树祖”强大的生命力,也表现出“树祖”跟周围环境相互依存的和谐状态。(3)本题考查人称转换分析。从第四段和第五段可以看出,这时候对“树祖”的称谓是“他”,表达了“我”对“树祖”的尊敬和倚赖之情;从第六段的内容中可以看出,称谓转换为“你”,是因为“我”和树祖面对面,要交流,要表达彼此,因此用“你”更直接亲切,表达了作者对“树祖”的理解与亲近。(4)本题考查探究作品深刻内涵的能力。从第三段的“平凉的树,都富生气,而且活泼可爱,那是因为他们的老祖仍健在。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树们因此都是孩子:在老祖慈爱的目光下,他们都有小儿女的姿态”的描写和第五段的“因为他年事特别高,我心中凛然;因为他老,我又有在他跟前撒欢耍赖的冲动。我们都是树祖膝下的孩子”可以感受到,古树对儿女们慈爱,是儿女们坚强的后盾与倚靠。从第七段的“多少暴风、雷电、地震、山火、虫害,你是怎么活下来的……你是怎样幸运地一次次躲过了刀斧之灾”可以看到,古树历经风雨和灾难,仍坚强不屈,象征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从第九段“我想,千百年来,你和这位‘半身不遂’的兄弟,一定有着独特的信息系统,天上、地下,想必一直互通着信息。天上有风信,地下有根须的脉冲,你们并不寂寞”可感受到,树与树之间心意相通,即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10.答案:(1)A(2)用了一系列动词“支、搭、摆、吆喝”(或动作描写),写出了渔民在鲅鱼节上做好卖鱼的充分准备,表现了鲅鱼节上的热闹和繁忙,表达了渔民的欣喜与热情。(3)①文章线索,贯穿全文;②春天来了,正是鲅鱼最鲜美的时候;③鲅鱼给渔民带来了丰厚的收获(成了渔民奔向甜美生活的“福鱼”),渔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④鲅鱼成了联系亲情、友情的纽带;⑤鲅鱼成了表达孝心,倡导尊老爱老的象征。(答对三点即可)(4)(示例1)清明节:最初,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现在,缅怀和追思烈士,传承红色基因,培养爱国情怀,已成为清明节的新风尚。(示例2)中秋节:历来,中秋节以月之圆喻人之团圆,为阖家团圆之节日;现在,关爱和走访弱势群体,慰问各行各业优秀代表已成为中秋新习俗。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能力。B.句中“大马力”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C.“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的说法不正确。D.第⑬第33页共33页 段中有“这些年,沙子口的春季鲅鱼一上市,首先要送给福利院的老人们品尝。这已经成为习惯,也是‘鲅鱼民俗’的一种新传承和补充”,因此“别人都想着卖个好价钱,只有老李想着送给福利院的老人们品尝”的说法不正确。(2)本题考查词语赏析能力。首先从文中找到这句话,然后结合上下文体会加粗动词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情感。根据这四个动词,以及句中的“早已”“好”“卖力地”可以体会渔民们做好了卖鱼的准备,也可见鲅鱼节的热闹、繁忙;最后进入角色体会渔民做这些动作时的欣喜之情。(3)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全文,从标题与文章线索、内容、主旨等方面的关系角度入手,分条作答。(4)本题考查拓展延伸及语言表达能力。要扣住“新传承和补充”,选取自己熟悉的传统节日或习俗,指出其传统意义和新的传承和补充。注意语言简洁,内容、意义充满正能量。11.答案:(1)①念书前,外婆担心我太瘦,为我煎荷包蛋。(答成“外婆甘冒婆媳不和之风险,给予我特殊的慈爱”也可);③现在,精准扶贫政策让樟树下产业发达,人民生活富足。(2)“村庄的符号”:老樟树已经成了村庄的标志(“标志”答成“特征”“象征”也可);村庄名叫“樟树下”。“几代人的记忆”:当年,樟树下百姓投身革命,参加红军;我读书前,外婆家生活艰辛;如今,生活脱贫致富。(3)①交代外婆去世的信息,表达了对外婆的感恩和追怀。②独立成段,起强调作用。③是对第④段内容的承接和收束。④与第⑨段形成呼应。(任答两点即可)(4)把自己比拟为樟树,物我相融,表明作者与樟树都是村庄历史变革的见证者,写出了村庄给“我”滋养,给“我”希望。(5)各位游客:欢迎来到“七子参军之家”。这家主人叫欧阳汝明,1928年,他做通老母亲的思想工作,说服七个儿子投身革命。后来,七个儿子全部牺牲在长征路上。这种革命精神,多么令人敬仰!解析:(1)先通读全文,分析给出事件②,明确其对应选文的第⑦段,由此往上找事件①,抓住第④段中的“念书前”“外婆担心你瘦得不成人形”“在你饭碗底下悄悄埋一个煎荷包蛋”“甘冒婆媳不和之风险,给予你的特殊慈爱”,提炼出事件①,按照“时间+人物+事件”的思路概括。接着找到选文第⑧段,抓住“几年前”“精准扶贫攻坚战”“全村环境好了,产业做起来了”“后来”“笑声一日比一日爽朗”等,按照“时间+事件”的思路概括出事件③。(2)先在选文第⑥段中定位该句,探究该句的上下文语境,明确标题中有“樟树下”,村庄名叫“樟树下”,第①段写老樟树开篇,第⑥段写“那群老樟树还在”,结尾段写“在大樟树下合影留念”“变成了一棵樟树”。综上来看,“村庄的符号”指老樟树成了村庄的标志、村名也叫“樟树下”。“几代人的记忆”可以联系第⑦段的革命故事、第④段的外婆家的艰苦生活、第⑧段的精准扶贫攻坚战让农民脱贫致富,梳理这几条归纳作答即可。(3)探究第⑤段的上下文语境,从内容上分析,明确该段交代外婆去世,结合下文第⑨段的内容,可以体会出作者对外婆的感恩、追怀之情。同时,一句成段,强调了外婆已然去世的现实。从结构上分析,明确:其对上文第④段儿时外婆对“我”的特殊关爱起了“承接和收束”的作用;其与下文第⑨段直抒对外婆去世的遗憾、追怀之情构成了呼应之势。梳理以上分析答题即可。第33页共33页 (4)画线句中,作者把自己比拟为“樟树”,写树的婆娑、绿意盎然,也是在写“我”与樟树之间的渊源,写出了樟树下这个村庄给予“我”的滋养之恩,给予“我”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人生启迪,给“我”奋进的希望。梳理以上分析答题即可。(5)导游词,是向他人介绍景点的,要有称呼、欢迎词、景点介绍,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晰,尽量有趣或煽情一些。注意应从第⑦段相关事件中概括内容作答。12.答案:(1)①同情;②感动(使用其他词语,意思对亦可)(2)①“我”对车夫以前的事一无所知,运用车夫自述的方式使故事更真实、情节更紧凑。②这个故事上升到了城市与国家的层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主题更深刻。(3)②作为强者,克服困难,为自己“挣”坦荡而快乐的生活;③作为中国人,不在外国人面前出丑,为城市为国家争气(4)孔乙己:①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和摧残;②受到社会权贵和普通民众的歧视和嘲笑。人力车夫:①社会制度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②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和尊重。解析:(1)本题考查对情感的把握能力。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的词语作答或对其内容概括作答。文章叙写“我”坐三轮车,起初对车夫是不信任、怀疑的;当“我”发现蹬车的人(车夫)只有一条腿时,“我”对他的境遇表示同情,内心感到“惆怅甚至悲凉”;当“我”看到车夫骑完上坡路,“我”为他是一个生活的强者而高兴;当“我”听了车夫自述拉两个外国人的故事后,内心感到自豪;当车夫说出“往别墅里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车啊……我怕被你朋友看见……”时,“我”感动得眼泪流了下来。(2)本题考查对情节作用的理解能力。小说安排车夫自述拉两个外国人的故事,一方面,补充交代了车夫的过去,让读者对车夫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使故事内容显得更加真实,情节上更加紧凑;另一方面,车夫讲述的这个故事,在丰富内容的基础上,让人看到了车夫的美好品格,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主题更深刻。(3)本题考查对内容和人物形象进行理解分析的能力。这篇小说对主人公车夫的形象,是从不同层面上进行描写刻画的。首先,这个车夫是个“只有一条腿”的残疾人,但是他自食其力,凭借骑三轮车来为家庭挣生活;他克服困难,努力拉车,不希望得到别人的怜悯,无疑又是一个强者,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再者,车夫用强烈的爱国之情支撑自己拉两个外国人,不在外国人面前出丑,表现出他为城市、为国家争光的美好品质。据此,用“挣”或“争”仿照示例叙写“车夫”这一形象即可。(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鲁迅小说中的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的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惨淡度日,最后被封建社会所吞噬。而本文中的“车夫”虽然身体有残疾,但是现在的社会制度保障了残疾人的劳动权利,同时,残疾人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爱和尊重。这就是孔乙己和人力车夫命运不同的社会原因。13.答案:(1)①其貌不扬,花香馥郁;②生命顽强,适应性强;③低调随和,平凡朴素;④具有清热解毒、止咳祛痰之药效。(2)铁道兵生活艰苦,靠稠李子打牙祭;副班长在稠李子成熟时为救战友牺牲,铁道兵们栽稠李子树纪念他;作者借写铁道兵的故事,赋予稠李子以丰富内涵,赞美扎根恶劣环境顽强生长的精神。第33页共33页 (3)①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稠李子花开时的灿烂和给大兴安岭带来的生机,表达了作者对稠李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②含蓄地写出了家乡的发展变化,表达了对默默扎根大地回报养育之恩的建设者的赞美之情。(4)不赞同。因为第⑧自然段主要写稠李子果的药效和母亲晾晒稠李子,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也为下文母亲要给“我”邮寄稠李子作铺垫。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能力。需从前向后精读文章,抓住能体现稠李子的特点的句子。结合第②自然段“它们其貌不扬”及第⑤自然段“这排稠李子树都开满了像雪一样白的花,离它们很远就能闻到馥郁的香”可概括:其貌不扬,花香馥郁。结合第⑥自然段“能在大兴安岭生长的树,都是坚强的树。寒冷的日子,稠李子树忍寒受苦,任风雪肆虐,依然坚定生长”可概括:生命顽强,适应性强。结合第⑦自然段“稠李子低调而随和,不显山不露水,平凡而朴素”可概括:低调随和,平凡朴素。结合第⑧自然段“稠李子清热解毒,止咳祛痰”可概括:具有清热解毒、止咳祛痰之药效。据此概括作答即可。(2)结合“那时候,铁道兵们生活很艰苦,稠李子就成了他们打牙祭的主要秋果”可知这一部分的内容写出了铁道兵生活艰苦,靠稠李子打牙祭。写铁道兵副班长付铁虎不顾个人安危、舍己救人,战友们种稠李子树纪念他,这也代表着大兴安岭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付铁虎勇敢、无私的赞美和崇敬,也表达了作者对扎根恶劣环境顽强生长的精神的赞美。(3)①赏析句子,首先明确赏析的角度,然后结合具体的句子及所运用的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结合“绽放容颜”“回报灿烂的笑”等判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绽放容颜”写的是稠李子树开花时的状态,写出了其花开时的灿烂;“给大兴安岭回报灿烂的笑”写的是稠李子花开给大兴安岭带来的生机。作者赋予稠李子花以人的情态,由此可看出作者对稠李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②这句话把这些年小城栽植的稠李子树与当年菜园子里的稠李子树进行对比,从对比中可看出稠李子树的变化。结合文章主旨可知,稠李子树的变化其实体现了家乡的发展变化,而家乡的发展变化离不开默默扎根大地回报养育之恩的建设者。据此可知这句话含蓄地写出了家乡的发展变化,表达了对默默扎根大地回报养育之恩的建设者的赞美之情。(4)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结合“有药用功效。稠李子清热解毒,止咳祛痰”“打那以后,母亲每年秋天都要采一些稠李子,晾晒成干放入玻璃罐里以备药用”可知第⑧自然段写了稠李子果的药效和母亲晾晒稠李子,这是对文章内容的补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正因为稠李子果有如此药效,母亲要给“我”邮寄稠李子,故这个段落也为下文母亲要给“我”邮寄稠李子作铺垫。14.答案:(1)生气;后悔。(2)①运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生动写出“我”在听到民工兄弟坚持要在窗口取钱后的疑惑、埋怨、不耐烦与生气的样子。②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形象写出“我”有意嘲笑民工兄弟的心理和举动。(3)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心疼丈夫。丈夫因为没钱,为自己买了一大碗面,而他却喝白开水,所以心疼、难受,吃不下面,二是埋怨丈夫。丈夫瞒着她把钱借给别人,而两人连生活费和回家的路费都没有,所以埋怨、生气,吃不下面。第33页共33页 (4)交代“我”默默为民工兄弟买一大碗面而后离开的原因,点明主旨;议论抒情,升华主题;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对民工兄弟的评价和赞美。(5)答案示例:最令我感动的人是民工兄弟,因为他乐于助人,是个在同伴遇到难处会毫不犹豫帮一把的好心人,是个懂得疼老婆、对孩子负责的好男人。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人人都献出一份爱,我们的世界会更美好。解析:(1)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梳理。解答此题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出描写我对民工夫妇态度的语句,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含义,体会出里面所蕴含的感情。从文章内容来看,我对民工夫妇的情感主要是,先听说他取零花钱,让他到取款机上取,心里很生气;接着他请我看看里面还有多少钱,我看到只有37元钱,“我故意把声音拉得很长”,表现了我对他的嘲笑;中午中面店里听到了他与妻子说的话后,“我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脸也跟着一下子红了,后悔不明真相的自己刚才那么对他”,表现了我内心的后悔;最后我结了他的帐,从我当时的心理来看,是因为被他高尚的行为所感动。(2)本题考查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人物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侧面描写等,第一句,是对我的语言描写,从句子内容来看,我当时很着急,觉得这个农民工太耽误事情了,对他充满了蔑视。第二句话是我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我对农民工行为的不理解,想借此让他出丑。这些都为下文情节的转变来作铺垫。(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及文章主旨去判断。认真研读文章,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就能找到原因,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心疼丈夫。丈夫因为没钱,为自己买了一大碗面,而他却喝白开水,所以心疼、难受,吃不下面,二是埋怨丈夫。丈夫瞒着她把钱借给别人,而两人连生活费和回家的路费都没有,所以埋怨、生气,吃不下面。(4)本题考查重点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分析。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选文最后一段在内容上交代我为民工兄弟买一大碗面而后离开的原因,在点明文章主旨的同时,又升华主题。结构上看,篇末点题,与文首我对他们的态度形成对比,引人深思。(5)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谈感悟的试题,只要认真研读文章,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然后再结合现实生活,那一定能做出理想的答案。最令我们感动的人,可以是民工兄弟、“我”或者“女人”,能结合选文说明感动的原因,表达完整、流畅即可。能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悟,从“维护爱的尊严”或“献爱心”的角度答题均可。15.答案:(1)①能腌制腊肉、咸火腿;②善于侍弄菜园;③会做满满一桌菜;④雕刻的软木青蛙栩栩如生。(2)“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写出了母亲独居山村的寂寞和冷清,交代了母亲希望儿孙们多住几日的理由,揭示了莉君对母亲从不体谅到体谅的原因。(3)①生动传神地突出了莉君的愧疚、悔恨之情。②大喜过望(或:喜形于色);理由:母亲想儿孙们多佳几天的愿望意外地实现了。(4)【示例一】“人间亲情”栏目。第33页共33页 理由:从选材角度看,文章叙述了莉君因疫情滞留娘家,与母亲朝夕相处,增进感情的故事;从主题角度看,文章实现了母亲对儿孙们的浓浓亲情,以及莉君对母亲的理解和爱。【示例二】“人生感悟”栏目。理由:从选材角度看,文章叙述了莉君因疫情滞留娘家的故事,描述莉君对母亲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体谅到体谅的心路历程;从主题角度看,文章揭示了陪伴、换位思考可以消除亲人之间的隔膜,让亲人相处更融洽的道理。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内容的能力。结合原文,梳理出关于母亲“能干”的几件事并概括出来即可。根据“每天,她帮母亲将一百多斤腊肉、咸火腿搬出去晾晒”等句可以概括出第一件事:能腌制腊肉、咸火腿。根据“每天,莉君还帮母亲侍弄小菜园”等句可以概括出第二件事:善于侍弄菜园。根据“如今一烧大柴灶……咋回事”等句可以概括出第三件事:会做满满一桌菜。根据“几天后,莉君意外地得到了礼物——母亲亲手雕的软木青蛙……好像准备随时腾跃而起”可以概括出第四件事:雕刻的软木青蛙栩栩如生。(2)本题考查分析记叙顺序及其作用的能力。题干中已经给出插叙的答题提示,先找出文中插叙的句子,再结合文本分析插叙的作用即可。(3)①本题考查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根据上下文内容可知,因为疫情影响,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加上媳妇孙辈不得不留在母亲家,母亲不但要操持一大家人的吃喝,还要为儿孙的文具、电池、拖鞋、睡衣操心,想到母亲的辛劳,“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揪扯”一词生动传神地突出了莉君的愧疚、悔恨之情。②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根据“家里空旷而冷清,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也是人之常情”可知,自从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个人待在老家,家里“空旷而冷清”,所以母亲每年都希望儿孙们能够多陪陪她,但“往年春节,莉君回娘家过年,待上5天,是她忍受的极限”。现在因为疫情,儿女们不得不多待上一段时间,母亲想儿孙们多住几天的愿望意外地实现了。因此母亲的表现是大喜过望(喜形于色……)。本题考查分析选材与主题的能力。结合文章大意,可以判断栏目是“人生感悟”或“人间亲情”。选择其中一个,围绕栏目名称和文章的选材、主题两个方面,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第33页共33页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 散文 小说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散文及小说阅读讲义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小说 散文 记叙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散文及小说阅读讲义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类|记叙文类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小说阅读 散文阅读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议论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 小说阅读 散文阅读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综合训练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中考 - 一轮复习
发布时间:2022-01-17 20:36:09
页数:33
价格:¥8.88
大小:93.93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