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考
>
一轮复习
>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散文及小说阅读讲义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散文及小说阅读讲义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1
2
/21
剩余19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记叙文、散文及小说阅读讲义【知识点讲解】考点一、内容梳理及概括1、常见题型(1)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情节发展、情感变化……)(2)文章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填空。(3)文章的情节为什么将……安排成……(4)……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依次概括。2、答题思路(1)从文章的线索入手一篇文章的材料要按照某种“依据”组织起来,这种贯穿全文、把人物或事件连缀起来的“依据”通常称为线索。围绕文章线索,即可梳理出行文的思路。寻找文章线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以时间为线索。这类线索以事件发展为线索,把不同的时空、人物串联在一起。如《故乡》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以“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事情发展顺序,连缀成文。②以事件为线索。如《社戏》一文,是以看社戏为线索,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③以某物为线索。如《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④以某人为线索。在这类文章中,某人往往是贯穿全文的人物,不一定是文中的主角。如《孔乙已》中的“我”。⑤以见闻为线索。《故乡》就是一例。小说以“我”回故乡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描述农村的破败及闰土、杨二嫂的巨大变化,揭示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农村破产和农民痛苦生活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⑥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作者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回忆了自己童年的生活。⑦以感情为线索。如《我的老师》以“回忆、依恋、思念”蔡老师这一感情为线索。(2)从段意、层意、句意入手 ①梳理全文的思路,要先理解每一段的意思,再看段与段之间的联系。②梳理文章局部的思路,比如某一段的思路,从理解句意入手,在段落内划分层意。(3)从标志词入手①抓住时间标志的词语。②抓住地点转移的词语。③抓住特殊词语。表示并列关系的“第一”“第二”“第三”;表示承接关系的“首先”“其次”“最后”;表示递进关系的“不仅”“而且”;表示因果关系的“因此”“所以”“由此看来”等。(4)从关键句入手①每一段段首或段末的关键句、中心句。②过渡句。这些承上启下的句子,暗示行文思路。③议论句、抒情句。记叙文中的这类句子往往很重要。(5)从内容入手①抓住情节转移(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起因—经过—结果)②抓住作者情感的变化。如“不解”“喜欢”“误解”等。③抓住描写对象的不同、描写角度的变化。3、答题格式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结果考点二、分析标题含义及作用1、常见题型(1)如何理解标题“……”的含义?(2)文章以……为题有什么作用?(3)文章以“……”为题,有什么妙处(特点)?(4)将本文的标题改为“……”好不好?为什么?(5)请给本文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2、答题思路(1)理解标题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表层含义”是指与文章主要内容(情节)有关的浅层意义; “深层含义”是指与文章主旨、文中人物或作者情感有关的,乃至挖掘出的比喻或象征义等深层意义。①看本义。即文题中词语的含义、概括的内容、点明的对象。②分析修辞义。将运用修辞的文题还原后理解其含义。③理解双关义。文题含义一般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来分析。如《白杨礼赞》表层含义是赞扬白杨树,深层含义则是赞扬像白杨树一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抗日民众。④把握象征义。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本体和象征体之间的联系。如《白杨礼赞》就以挺拔坚毅的白杨树象征勇敢坚强、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抗日民众的形象。⑤把握作者感情的出发点。有的文章标题是对作者内在情感的一种概括,或者是作者寄托情感的事物,如《白杨礼赞》。[注]解答时,要注意若标题用了比喻,则需写出本义和比喻义;若用了双关,则需写出由浅到深的多层含义;若有象征意义,则需写出本义和象征义。(2)分析标题作用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可以从内容、结构、主旨、手法、目的五个方面全面分析。①(内容)概括了文章内容;突出主要故事情节;交代了时间、地点等。②(结构)是文章的线索。如《背影》一文就以文题“背影”为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情。③(主旨)暗示了文章主旨,点明主旨,使主题得以突显。④(手法)运用了某种手法,起到了某种作用。比如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⑤(目的)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或引人深思。3、答题格式(1)这个标题用……的方法,既写出了……,也表达了……。(2)标题“xx”点明了写作对象,突出了……。考点三、理解词语的含义及作用(一)常见题型1、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2、结合上下文,说说加点字“这”指的是什么。3、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说说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妙处。4、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5、加点词语能否换成……为什么?6、请你从……角度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现力。(二)答题思路1、理解词语的含义(1)答题的关键是理解字词的“语境义”。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2)注意不同类型的词语有不同的答题点:①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②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义语就要将褒贬互换。③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④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3)要看词语是否有特殊性:①注意是否使用了修辞方法,比如比喻、反语,如果有,要结合这些写法分析。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实在标致极了”。这“标致”究竟是褒还是贬?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知作者绝非赞赏清国留学生的风度,而是讥嘲其丑态。“标致”是反语。②注意词语所在句子是否使用了某种描写方法。比如所在句运用了环境描写。③注意词语的语体色彩。比如是否褒词贬用、贬词褒用。如《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文中“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句中“尽情卖弄”贬词褒用,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任性创造的情态。④注意词语所处的位置。如果是在段中,需要结合段意来理解;如果是在标题中,就需要结合主旨来理解。(4)结合人物情感来分析。有些词语需要根据人物的心情、心理等情感因素分析。2、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词语的表达效果一般需要联系上下文,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注意分析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阐述。(1)赏析表达效果、妙处、作用①从情感的角度。一般选取能体现作者情感、观点的词语,用来表达人物的热爱、赞美、思念或厌恶、批判等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等。②从结构的角度。这类词语一般是连词或表达情感转变的名词,在文章结构上起连接、照应作用的词语。在全篇(或某析第(上) 段)中起照应、过渡、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情节发展、总领下文等方面的作用。③从精确性、生动性的角度。一般是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指词语(主要为动词、形容词)细致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不同的类型的词语,表达的效果不同。A、动词:“xx”这个动词,生动传神(形象逼真、鲜明生动)地表现了(写出了)(事物或人)的……特征,表达了作者的……情感。B、副词:“××”这个副词,准确生动地修饰了(限制了)……(物体或人物)的……特征,暗示了作者……的情感。C、叠词:“××”这个叠词,音韵和谐(节奏感强),使…(事物)的…特点跃然纸上。D、拟声词:运用拟声词xx,生动形象地描写了xx的情态美,流露出xx的情感。④从表现主旨的角度。一般是表现文章主旨的词语,用以表达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暗含了怎样的主旨。⑤从修辞的角度。一般是具有修辞效果的词语,需要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⑥从语体的角度。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话与方言。(2)词语能否更换①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描写出了……②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③副词(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④“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三)答题步骤第一步,辨词性。辨析词语的词性、句中类型(修饰词还是中心词),或者固定作用。第二步,辨手法。或者明确词语使用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第三步,找对象。明确词语描述的对象是什么。第四步,抓特征。结合词义、句意体会该词表现了所描述对象的什么特征。第五步,悟感情。结合主旨,分析该词反映了什么情感、态度、性格等。(四)答题格式基本义+语境义+结构作用+内容作用 考点四、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一)常见题型1、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2、画线句子为什么说……3、从(修辞/描写)……角度,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请从画线句中任选其一,做简要赏析。(二)答题思路1、理解句子的含义(1)答题的关键是理解句子的“语境义”,必须联系上下文。(2)从句子的位置入手。①如果是总领句,可以从下文搜索相关信息。②如果是总结句,就要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③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其内涵。(3)从句子的特点入手。此类题常常考查含义深远的句子,必须把握其深层含义。①加点字词所在句子是否是文章的主旨句。②要注意句子的标点、句式、语气等方面的特点,分析其强调了什么内容,具有怎样的感情色彩。③注意句子是否运用了修辞方法。比如运用了比喻,就要答出比喻义。④结合上下文,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分析其深层含义。如《故乡》“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句中的“高墙”是比喻的说法,这里既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也包含着和故乡人们的隔膜,而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而这正是作者苦闷所在,也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主题所在。(4)从句子中的关键词入手。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从句子的关键词入手,通过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把握语境义,从而把握句子的含义。要注意句中的多义词或词义的转移、引申等用词方式,抓住关键性词语,借以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2、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1)从描写方法角度赏析①细节描写的主要作用是(写人、事的词句)凸显人物(事件)……的特征,使描写更生动,具有真实感,为人物或情节的变化做铺垫。(写景时)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②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2)从词语运用角度进行赏析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它们常常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等重要信息。①时间词:写出了……时间上的紧迫,表达了……②动词,生动地表现了人(事)物的特点(或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达了人物……的心情(性格)。③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理。④数词:准确、具体地描绘了……对象⑤叠词句的赏析:这个句子中的……词是叠词,读起来有韵律美,写出……(3)从修辞方法角度进行赏析首先要掌握各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辨别技巧、然后了解它们的一般作用,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常用修辞及作用有:①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刻画)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②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③夸张:突出了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使人印象深刻。④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内容,突出了……感情。⑤设问:引起读者对……的关注,给人以启迪,突出了……(中心思想)⑥反问:加强了语气,写出(突出、强调)了……(观点、态度、情感)。(4)从句式的角度赏析观察句子的句式有什么特点,比如句式整齐(排比句、对偶句)或善用短句,或是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①整句的赏析:句式工整,音节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写出了……②短句的赏析;善用短句,干脆利落,短促有力,节奏明快……③疑问句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制造悬念反间句能加强语气,使感情更强烈(或使观点更鲜明);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5)从主旨、情感的角度赏析 有的句子是文章中的抒情议论句、总结全文句,甚至是主旨句。需要结合主旨或情感来分析。如“这个句子起了点题的作用,告诉我们……的道理(或让人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另外,还要从句子本身蕴含的深层含义考虑,是否运用双关义、引申义、比喻义。(6)从句子作用的角度赏析①结构上的作用:开头——常设悬念、埋伏笔、作铺垫、引下文、点题中间——承上启下、引起下文、总结上文、照应开头结尾——呼应开头、照应前文、总结全文、扣题②内容上的作用:开头——奠定全文感情基础、交代环境背景中间——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人物形象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三)答题格式1、这是一个……句子,……(作用)表达了……。2、运用……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体现了作者……的感情。考点五、分析概括人物形象1、常见题型(1)文中的xx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xx的性格特征(品质)。(3)文中xx有怎样的特点(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4)文中的xx这一形象,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xx的性格特点。2、答题思路(1)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①抓事件。根据主要事件提炼人物的感情、性格。②理情节。在情节发展、矛盾冲突中,看人物所作所为、价值取向、性格特点、内心状态。③看描写。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对这些描述人物言谈举止、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内心波动的信息进行整合,进而概括出人物性格和形象特点。④找评价。找出作者或他人对该人物的介绍或评价,进而辨析“真伪”,合理利用反语,他人衬托的语句或情节。 ⑤析背景。把人物形象放置到特定的历史时代、社会环境中去,分析人物命运和性格形成的根源,从而做出合理的概括判断;关注人物的年龄、身份和职业等要素。⑥多拓展。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变性和发展性。(2)人物有主要与次要之分,他们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主要人物承担着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次要人物的作用是:①牵线搭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②对主要人物起对比陪衬作用;③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文章中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的作用;④同主要人物一同起揭示或凸显主旨的作用。【注】(1)看题干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分析”题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章分析。如果题干要求“简要分析”,就要列举相关细节,只列举出性格和品质就会丢分。(2)是性格还是形象。“形象”一词应大于“性格“,它以性格为中心,兼及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等。答形象时不要忘记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因素。(3)在答题时要注意,揭示人物性格品质的词语,要避免在一个点上使用近义词,否则会降低得分率,比如“勤劳、任劳任怨、吃苦耐劳”。应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答题,变成“勤劳、疼爱子女、本分善良”。(4)概括人物形象常用的词语:寡言少语、平凡、朴实、纯真、善良、可爱、沉着、冷静、乐观、稳重、害羞、幽默、谨慎、正直、郁郁寡欢、酒脱、循规蹈矩、狡猾、豪放、执着、势利。3、答题模式:(1)该句运用了……的描写方法,刻画了xx……的性格。(2)从……(动作、语言等)可以看出xx是一个……(品质、性格等)的人。(3)xx是一个……(性格、品质等)的人。考点六、把握主人公的情感1、常见题型(1)文中画线句“xx”(加点词)表现了人物xx怎样的情感?(2)阅读文中画线句(加点词),揣摩文中人物xx当时的心理活动。(3)填空题:用词语概括人物心理或情感变化过程。(4)填表题。 2、答题思路(1)抓明显的关键词句,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发现情感;通过抒情句、议论句发现情感。(2)要有全文意识,即便是要求分析某段、某句、某词所蕴含的情感,也要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境、联系全文分析。(3)深入文本,联系主题,从三个角度分析。①人物角度:文中交代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的句子;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如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文章中其他人物(或作者)的评价(议论)句子。②情节角度:有关情节发展、事件变化的语句,与人物性格的变化关系。③环境角度:有关环境(包括社会环境)的语句,环境可以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4)揣摩人物心理可以从三个角度着手。①搜集文中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的形容词概括作答。②抓住刻画(塑造)人物形象时使用的心理活动描写文字分析作答。③抓住烘托人物心理的环境描写来作答。【注】(1)注意分辨题干要求分析的是人物的情感还是作者的情感,是分析某段还是全文的情感。(2)作品(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感动、高兴、渴望、惆怅、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3、答题格式具体内容+所表达的情感态度考点七、分析段落作用1、常见题型(1)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2)文中画线的句子/语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小说第X段能否删去?为什么?(4)第X段描写了……,有什么作用?(5)从文章结构的角度分析第X段的作用。 1、答题思路(1)结构上:①开头:交代缘由(背景);引出下文(话题);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总领全文;开篇点题;设伏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或思考。②中间:过渡(或承上启下);设伏笔;照应开头;标明文章思路;收束前文;引起下文;使上下文连贯,情节完整。③结尾:总结全文;收束全文;照应开头;引起联想;总结上文;揭示主旨,升华(深化)主题。(2)内容上:①点明中心(主旨);暗示文章的主旨;升华(深化)主题;画龙点睛;丰富文章内容。②奠定感情基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表现出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③揭示文章脉络,推动情节发展。④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使文章余味无穷、意味深长。【注】(1)如果题干没有要求从什么角度来分析,就要从结构和内容上分别分析。(2)常用术语:承上启下、过渡、总领后文、照应前文、引出全文关键词、衬托、烘托、铺垫、埋下伏笔。(3)了解文章的结构方式:①总分式:包括“分一总”式和“总一分一总”式;②递进式:逐层深入形成递进;③并列式:分几方面介绍,形成平列;④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一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4)常考的结构手法有: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伏笔、铺垫、照应。①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3、答题格式(1)从结构方面相关术语:总领全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收束上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总结全文、收束全文、首尾呼应。(2)从内容方面这一句(段)写了……,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蕴含(揭示)了…的道理。 考点八、记叙的顺序1、常见题型(1)从记叙顺序看,×段采用了顺序。(2)本文是以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3)本文安排材料的特点是什么?(4)本文(或×段)的记叙顺序是怎样的?其作用是什么?2、记叙顺序及其作用文章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中考试题中对倒叙和插叙的考查频率较高。(1)倒叙:将结果或某个最重要或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叙述,然后依“自然时序”进行叙述。作用:突出事件的结局,造成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十六年前的回忆》)(2)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过程中,插入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主要是回忆),然后再接叙原来的事情。作用:对故事情节起补充作用,为下文……做铺垫,丰富形象,使结构曲折有致,突出中心。(《羚羊木雕》)(3)补叙:文章有时根据内容的需要,要对前面所写的人或事做一些简短的补充交代。作用:对上文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3、插叙和补叙的区别(1)从事件组成看,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2)从文章位置上看,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开头或结尾。【注】答作用,要先答插入了…内容或倒叙、顺叙了…内容,再写有什么作用(内容、结构)。考点九、叙述人称及作用1、常见题型(1)本文采用第……人称叙述的好处是什么?(2)本文以……的视角写人,其表达作用是怎样的? (3)文章写的是……,作者却以“我”(你、他、它)的口吻来写,请问“我”(你、他、它)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答题思路在记叙文中,有三种叙述人称,常用的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二人称用得较少。三种人称的特点及作用如下:(1)第一人称:以“我”或“我们”的口吻或角色展开叙述。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2)第二人称:用“你”“你们”直接与读者交流。作用:像是作者和读者进行对话,显得亲切自然;便于抒发感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效果。(3)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角色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常用“他”“他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作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叙述。3、答题格式(1)运用第一人称,使文章更具真实性;叙述亲切自然;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2)运用第二人称,增强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利于情感交流,便于抒情。(3)运用第三人称,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形式比较灵活自由;作用于物时有拟人效果,叙述亲切自然。考点十、写作手法及其作用·修辞手法常用修辞及作用:①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刻画)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②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③夸张:突出了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使人印象深刻。④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内容,突出了……感情。⑤设问:引起读者对……的关注,给人以启迪,突出了……(中心思想)⑥反问:加强了语气,写出(突出、强调)了……(观点、态度、情感)。 考点十一、写作手法及其作用·表达方式·人物描写方法1、常见题型(1)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从描写方法的角度)(2)文中画线的语句(议论/说明)能否删去?为什么?(3)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手法(表达方式)?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4)下面的句子是如何描写……请简要赏析。2、答题思路(1)描写方法及其作用①肖像描写:思想性格的外在表现②语言描写:反映身份经历、习惯爱好和思想③动作描写:展示精神面貌、思想感情④神态描写:“以外显内”,反映人物的心理状况,揭示人物的性格、品质⑤心理描写:由内而外地体现人物性格(2)注意:对于开放性试题,如描写人物的外貌,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或是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等,就需要在弄清试题要求的基础上,紧贴文章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进行作答。要合情合理,写出符合人物特点的外貌特征或符合人物身份以及当时情境的心理活动。3、答题模式运用了(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景物)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表现了……的心理(心情、情感),刻画了……的人物形象(或推动了事件的发展),表达了对……的……情感。考点十二、写作手法及其作用·表达方式·环境描写1、常见题型(1)文中画线句(景物描写句)有何作用?(2)赏析文中的画线句。2、答题思路(1)自然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①对内容:交代时令(季节)、地点。 ②对结构:为下文情节做铺垫。③对人物:烘托人物心情。④对情节:推动情节发展;宣染某种气氛。⑤对主题:表现、突出主题。(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组合,主要作用是交代历史背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①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②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③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注意】区分描写的角度及其作用:(1)正面描写。对人物做正面的刻画,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也叫细节描写。作用:写出(或表现)人物……的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2)侧面描写。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刻含蓄。作用: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3、答题模板(1)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了……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了……的心情,为下文……做铺垫。(2)(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的背景,表现了……现实,揭示了……考点十三、写作手法及其作用·表现手法1、常见题型(1)文章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其作用。(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答题思路(1)看上下文的联系,看主旨的表现判断方法:①对比:以次要的人或事物对比主要的人或事物,形成强烈的反差。②以小见大:是否由小事情反映大主题,是否以局部、个案反映整体、共性。③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在上文和下文是否存在褒贬不一、态度的明显差异。 ④托物言志:在咏物散文中,借事物表达个人志向、意趣、情操。(2)从结构安排角度入手看开头结尾,看段落间的关系。①做铺垫:使用较多的笔墨,对起陪衬作用的人物或者次要事件大肆渲染。②伏笔:为下文的内容提前布局。③设置悬念:设置疑团,不做解答,在后文或者文章结尾解开谜团。④照应:文章开头和结尾对同一情况做出解释说明、交代。⑤卒章显志:主旨在文末交代。(3)从写景的内容入手,看景物的特点,看景物与情感的结合①借景抒情:写景物或景色,表现某种情感。②动静结合:在写景时,景物有动态、有静态。③虚实结合:在写景时,景物有真实存在的景物、有想象或梦境中的景物。④反衬:用美丽的景物表现坏心境,用环境的压抑表现好心境。3、答题格式明技巧+述内容+析效果考点十四、分析概括主旨1、常见题型(1)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结合文章内容/文章第……段,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有人说,本文的主旨是……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2、答题思路(1)抓标题、抓关键句、精读重点段(2)注意不同文章的着眼点:①写人类文章应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看作者是赞扬还是批判,一般文章的主旨主要体现在标题、开头段、结尾段中。②记事类文章中的议论、抒情语句,点明了事件意义,一般就是主旨。③托物言志类文章要找到物与人之间的联系,再根据作者好恶归纳主旨。④写景抒情类文章主要看作者在写景过程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⑤小说往往需要将人物和事件放在社会、时代中来分析意义。3、答题模式(1)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批判了、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2)通过叙述(描写)……,表达了……的感情(或揭示了……道理)。考点十五、拓展探究题1、常见题型(1)你对文章中……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理由。(2)从文中的……中,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3)请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感受。2、答题技巧内容探究、作品感受、情感体验、观点评价、阅读感悟等试题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能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查阅读能力。此类试题鼓励考生发表个性化的见解,适合考生展示个性与特长。因此,这类试题的数量在逐年增多。(1)只要求说出启示题只需紧扣中心写出感受即可。(2)谈看法或做法题①围绕文章中心,明确自己的观点;②写出自身体会;③列举自己生活中的相关事例;④紧扣原文主题进行小结。(3)探究与发现题要紧扣文章中心,联系平时储备的相关知识进行探究。【典例剖析】【2021·天津】阅读《听雨》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听雨王继怀①静坐在书桌前,窗外正下着雨。听着雨打篷的声音,听着这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耳畔响起了儿时大山里的雨声,想起了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②记忆中,大山里的老家是经常下雨的。雨后的山村也是非常美丽的,像一幅水墨画。小溪里的水涨了,村子里池塘满了。雨后山间草木新,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一阵清风吹来,泥土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③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漫步在田野,任凭雨淋着,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母亲发现后,必教育我一番,但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④记忆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老屋顶上的黛色瓦片,长满青苔的橡子,群山环抱的小山村,都被山间云雾缭绕着。空中飘落着雨丝,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在雨中穿来穿去,用那剪刀似的尾巴剪断大山里的这挂雨帘。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让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一起飞舞。我就这么静静地赤着脚坐在屋檐下,感受着大山里雨的气息。⑤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宋代大诗人陆游独自一人,在夜深人静时,伴着一盏昏灯,听着雨声写下了“晚窗又听萧萧雨,一点昏灯相对愁”的诗句;南宋词人竹山先生用听雨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写到老年听雨,《虞美人·听雨》中,“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写尽了他难以化解的愁思。⑥关于听雨,我又想起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一位华侨交谈的故事。这位华侨是我的同乡,他得知我来到西班牙,特意到宾馆来找我,与我聊了很久。他说他到马德里已经20多年了,已经习惯了此地的气候水土、生活习俗,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已把马德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之情却愈来愈浓,只要有家乡人来马德里,他知道了都会来见一见,聊一聊。这位华侨说,他小时候在老家就特别喜欢听雨,有一年回老家正好碰上下雨,他就掏出手机录了一段雨声。回到马德里后,他常把这段在家乡录的雨声放给自己听,每次听着这富有节奏和韵律的雨声,他仿佛回到了童年在老家听雨的那段难忘的时光,回到了万里之遥的故乡。 ⑦在繁华的都市,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推开窗,听着雨声,那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今夜,我听的是雨声,更是听来自家乡的浓浓乡愁。(选自《南方日报》,有删改)1.作者想起了哪些和雨有关的故事?请结合文章③~⑥段的内容概括。2.请结合语境,品析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粗词的表达效果。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3.请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听雨”引发了作者的“浓浓乡愁”。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开头“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触动了作者的情思,引发了作者的回忆和联想。B.第②段从视觉、嗅觉角度描绘了家乡雨后山村美景,充满了田园气息,宛如一幅水墨画,令人神往。C.第③段写母亲“必教育我一番”,但“我”会依然如故,认为母亲的教育很是多余,表现了“我”倔强的性格。D.第⑤段写古人听雨,极力赞美了古人对雨的热爱,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加文章的诗意美。E.文章以“听雨”为线索,在描写与叙述中,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情感,感情真挚,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答案:1.儿时的“我”在雨中漫步,享受雨中的惬意;“我”在檐下看雨听雨,感受山中雨的气息;古代文人听雨写下名篇佳句一位华侨录制家乡雨声并时常聆听。2.这些动词描写雨落下的各种声音以及带给作者的美妙感受,生动形象地写出山中雨声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雨声的迷恋和陶醉。3.今夜听雨让作者回忆起儿时听雨的情景,再现了故乡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古代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让作者感受到了听雨带来的愁思;海外华侨听雨思乡的往事,引起了作者强烈的共鸣。在回忆与联想中,“听雨”与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引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升华为浓浓的乡愁。4.CD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题干已经指明了答题区域为第③〜⑥段,答题对象为“和雨有关的故事”。作答时,考生只需通读第③~⑥段,分别提取每段的主要事件,按照“人物+干了什么事”的格式进行概括即可。如第③段, 可概括为“儿时的’我’在雨中漫步,享受雨中的惬意按照这种方法,考生可概括出其他段落的主要内容。作答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2.本题考查品析关键词语的表达效果。“打”“敲”“击”“落”都是对“雨”落下时的各种声音的描写,由句中的“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可知,这些动词还形象地写出山中雨声的节奏美与韵律美。而下文“让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一起飞舞”“感受着大山里雨的气息”等则表明画线句还写出了这雨声带给“我”的美妙感受。据此,考生按照“写出了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表达了什么情感”的格式组织答案即可。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题干要求分析“听雨”引发作者“浓浓乡愁”的原因,其实质是引导考生分析文中写了哪些有关“听雨”引发乡愁的事情。通读全文可知,第①段写了今夜听雨让作者想起了故乡,想起了儿时听雨的情景;第②〜④段作者再现了自己童年时在雨中漫步和在屋檐下听雨等趣事;第⑤段写古代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中蕴含的愁思;第⑥段写海外华侨听雨思乡的故事引发了作者的共鸣。这些有关“听雨”的故事共同触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并最终升华为“浓浓的乡愁”。4.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C项,“认为母亲的教育很是多余,表现了’我’倔强的性格”表述有误。第③段写母亲“必教育我一番”,但“我”会依然如归,从侧面突出了“我”对雨的异常喜爱。D项,“极力赞美了古人对雨的热爱”表述有误。第⑤段写古人听雨,是以古人听雨的愁思渲染“我”听雨时的浓浓的乡愁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讲义:小说阅读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 散文 小说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1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专题讲义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散文及小说阅读讲义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议论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 小说阅读 散文阅读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柳州专版2022中考语文第13讲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复习习题
新疆伊宁市第十六中学2022届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散文小说之考场必备
中考语文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综合训练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中考 - 一轮复习
发布时间:2022-03-01 18:26:41
页数:21
价格:¥3
大小:39.96 KB
文章作者:151****0095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