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体诗类 古代诗歌鉴赏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体诗类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题汇编1.根据《归去来兮辞》内容,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A.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辞官归田的决心。先是自责,后是自恕自慰,点明了全文主旨,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B.第二部分(第2、3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先写归途和初抵家时的情况,接着写诗人在农村的出游经历,再写回家后的日常生活。C.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分三层:前一层紧承上文“吾生之行休”而自问,下面两层是作者自答,“富贵”两句从否定的角度反面作答,最后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点出“乐天安命”的思想,卒章显志。D.本文的风格是淡远潇洒。虽然采用了楚辞的体式,但作者能自出机杼,不受楚辞中怨愤、悲伤情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种淡远潇洒的风格,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涉江采芙蓉①【汉】佚名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注】①选自《古诗十九首》,东汉后期作品。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湖岸泽畔有很多幽香兰草,以花喻人,暗示兰泽有很多美女同样在采莲赠人,揭示在外游宦人之多。第253页共253页\nB.颔联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主人公的忧伤,更具有以“乐”衬“忧”的强烈效果,倍增其哀。C.颈联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附着在千山万水的漫漫长路上,语言平实,却感情极为凄惋。D.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离别相思之情,反映了游子和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3.有人说这首诗可以从不同的叙述视角解读出同一主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怨歌行①班婕妤新裂②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③夺炎热。弃捐④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注】①选自《相和歌·楚调曲》。②新裂:是说刚从织机上扯下来。③飙(biāo):急风。④捐:抛弃。⑤箧笥(qièsì):箱子。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二句写纨扇素洁之美:从织机上新裁下来的一块齐国出产的精美丝绢,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门,品质纯美,志节高尚。B.三、四句写纨扇制作之工。把这块名贵精美的丝绢裁制成绘有合欢图案的双面团扇,那团团的形状和皎洁的色泽,仿佛天上一轮圆的月亮,具有美丽的姿容。“明月”不仅比喻女子的光彩照人,同时也象征着她对团圆的热望。C.“出入”二句,以团扇借代女子,扇子可置于怀袖之中,天气炎热时可随时取出摇动,顿生微风,使人爽快,表现了女子的命运不能自主。D.最后两句借扇拟人,巧言宫怨之情。以秋扇见捐喻女子似玩物遭弃,新奇而警策,是前无古人的创造。第253页共253页\n5.“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是怎样抒情的?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孟冬寒气至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选自《古诗十九首》)6.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妻子思念丈夫的诗。主人公与丈夫久别,凄然独处,对于季节的推移和气候的变化异常敏感,因而先从季节、气候写起。B.“孟冬寒气至”,将“寒气”人格化,写出“寒气”在不受欢迎的情况下来到主人公的院中、屋里乃至内心深处。C.“仰观”可见“众星”,明写主人公对远方丈夫的思念、盼望。一个“列”字,用“星”的众多反衬出主人公的孤独。D.该诗善于借助意象营造意境和表达情感,如写“北风”,极言天气的寒冷,衬托思妇的孤独之情;用“月”的“满”“缺”,比喻人的离合。7.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古诗十九首》“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矣”。根据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本诗的语言特色。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白头吟①汉乐府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第253页共253页\n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②御沟③上,沟水东西流④。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⑤何嫋嫋,鱼尾何簁簁⑥。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⑦为!【注】①白头吟:乐府《楚调曲》调名。②躞(xiè)碟(dié):小步行走,往来徘徊。③御沟:流经御苑或环绕宫墙的沟。④东西流:东流。“东西”是偏义复词。⑤竹竿:指钓竿。⑥簁簁(shāishāi):形容鱼尾像濡湿的羽毛。在中国歌谣里钓鱼是男女求偶的象征隐语。⑦钱刀:古时的钱有铸成马刀形的,叫作刀钱。所以钱又称为钱刀。8.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两句是反面起兴,用“雪”“月”的纯洁,比喻爱情的纯洁。此处欲抑先扬,为后面的诗句做了铺垫。B.“有两意”,既与开头两句“雪”“月”相承,构成转折,又与下文“一心人”相反,形成对比,前后不仅照应自然,而且谴责之意也彰显了出来。C.“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求。D.“竹竿何嫋嫋,鱼尾何簁簁”两句运用了比兴手法,以鱼竿的轻柔细长和鱼尾的滋润鲜活,比喻男女求偶,两情欢洽。9.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女性形象?阅读下面这首汉乐府,回答后面的问题。妇病行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①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②,行当折摇③,思复念之!”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儿买饵④。第253页共253页\n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⑤!弃置勿复道。”[注]①丈人:古时男子的称呼,这里是病妇称她的丈夫。②笪笞:捶打。③折摇:夭折。④饵:糕饼之类。⑤行复尔耳:又将如此。尔,如此。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诗歌截取生活片段开篇,引出下文病妇对丈夫的嘱咐。B.“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还没有说话,病妇便泪流满面,泪水里有生活的辛酸、疾病的折磨、对丈夫的不满。C.“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病妇临终的唯一牵挂是自己的孩子,希望丈夫不要让他们挨饿受冻,即便孩子有过错也不要打他们。D.诗歌人物形象鲜明,语言、行为、神态描写突出,真切动人,体现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11.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白头吟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①,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②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③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④为!【注】①两意:二心,指情变。②躞蹀(xièdié):缓缓行走。③“竹竿”二句以钓鱼隐喻男女相爱。袅袅:形容钓竿摇动的样子。簁簁(shāishāi):形容鱼尾跃动的样子。④钱刀:钱币。第253页共253页\n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皑如”两句,“皑”形容雪的洁白,“皎”形容月光的洁白光明,体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理解,即认为爱情应是纯洁无瑕的。B.“闻君”两句,写出了“决绝”的缘由,即男子生了二心,所以来跟女主人公诀别。C.“男儿”两句,指出爱情应以双方情意相投为基础,若是靠金钱终难持久,也点破了前文男子忽然情变的缘由。D.全诗塑造了一位个性鲜明、敢爱敢恨的女子形象,她重视情义,鄙视金钱,对爱情专一而不委曲求全。13.本诗多处运用比兴手法,请找出一处并加以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古从军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①,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②。注释:①《史记·大宛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关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斩之”。②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今阿拉伯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当时随天马进入中国的还有“蒲桃”((葡萄)和“首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旁边,弥望皆是。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语言简洁凝练,富有渲染力,格调苍凉悲怆,展示了从军士卒的艰苦生活,并同情士卒从军命运。第253页共253页\nB.三、四句从视听结合的角度描绘了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巡夜的打更声和幽怨的琵琶声的凄凉景象。C.七、八句“夜夜”“双双”等叠字,不仅在音节上为全诗增色,更写出了从军环境的恶劣和生活的艰苦。D.作为以边塞为题材的律诗,本诗结构严谨,句句蓄意,步步逼紧,尾句与前文形成对比,显出巨大的讽谕力。15.本诗标题为《古从军行》,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是如何紧扣“从军行”来行文的?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游襄阳怀孟浩然白居易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南望鹿门山,蔼若有馀芳。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山水发端,赋中含兴,铺绘出襄阳山水地貌的独特气势,正是青山绿水的灵气孕育了孟浩然的诗作。B.诗人诵读孟诗,感怀其人,由感怀其人,而旅次襄阳,以追寻孟浩然遗踪。全诗文字清淡简朴,颇有孟浩然气韵。C.诗人南望鹿门,望得深沉、悠远,山林青翠,蔼蔼芬芳,以壮阔清丽之景将孟浩然的诗风更高一层地表现出来。D.诗歌由彼及此,由景及人,衔接过渡极为自然,字句之间深蕴对孟浩然的景仰钦敬之心,全无萧瑟悲凉之态。17.全诗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表达了对孟浩然的追怀之情,请从情与景的关系或其他艺术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253页共253页\n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梁园吟①(节选)李白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②先归不相待。舞影歌声散泳池,空余汴水东流海。宋中十首(其-)高适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注】①梁园:一名梁苑,汉代梁孝王所建。②枚马:指汉代辞赋家枚乘和司马相如。18.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诗篇首以反洁的语气感慨一代枭雄梁孝玉,宫室已成陈迹;昔日枚乘、司马相如业己作古,不见踪影。B.高诗开篇力赞昔日梁孝王最为兴盛,门客策士富于才智,与李诗起笔情感基调极为相似,都是在讴歌古人。C.李诗最后两句将禄池、泞水等永恒事物与易于消歇的舞影、歌声相对举,将人世飘忽之意点染得十分浓足。D.高诗一“唯”字串起篇末十五个字,当年梁孝玉的亭台楼阁如今只剩下高台断壁,草枯风惨,令人无限伤怀。19.两首诗咏叹对象均为梁园,请指出二者运用了哪些相同的表现手法,并简要赏析。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芣苢第253页共253页\n《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祜之。采采芣苢,薄言撷之。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20.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 )A.两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B.《芣苢》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C.《乡村四月》首联是静景,描写了山原河水、杜鹃鸣叫、烟雨飘飘的初夏风光。D.“才了蚕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实写,而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21.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白日沦西河①,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②。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第253页共253页\n【注】①西河,一作西阿。阿,山曲。②景,通“影”,月光。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写日落月出、昼去夜来,为写“日月掷人去”的悲慨埋下了伏笔。B.“时易”与“夕永”形成了运动与静止的对照,表现了诗人在困境中的奋发。C.“有志不获骋”一句直接写出空有壮志难得伸展的悲慨,更显沉痛迫切。D.尾句紧承上文,再次写夜不能眠,继续抒发人生感叹,把感情推向极致。23.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前六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灵隐寺①宋之问鹫岭郁岧峣②,龙宫③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④。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⑤。【注】①灵隐寺在杭州西湖西北武林山下,始建于东晋时。《淳祐临安志》说,在东晋成和元年(326),印度僧人慧理,看到这座山,惊叹道:“此天竺国(古印度)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于是筹建了灵隐寺。②岧峣(tiáoyáo):山高而陡峻的样子。③龙宫:泛指灵隐寺中的殿宇。④浙江潮:钱塘江潮。⑤石桥:指天台山著名的风景石梁飞瀑。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从大处起笔形容飞来峰的高峻葱郁,接着以一“锁”字突出了灵隐寺的清静。B.月宫中的桂子从天外飘下,寺庙中的香火从人间飘到天外,想象奇特,构思绝妙。第253页共253页\nC.诗人以游山寻胜的所观所感为灵隐寺绘出了一个清幽旷远的背景:藤萝覆道,古塔遥望,泉流潺潺,山花傲霜凌冰。这一切都显示出古朴、静洁、脱俗之美。D.诗歌以游踪为线索,思路清晰顺畅,语言含蓄委婉,诗人情感带有一些出世的洒脱。25.请赏析诗歌的第二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的精妙之处。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夜宿石门诗谢灵运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异音同致听,殊响俱清越。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①?美人竟不来,阳阿②徒晞发。【注】①伐:夸奖。②阿:山岭。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一、二句写早晨采摘把玩苑中兰花,并担忧兰花因受严霜侵压而凋残,写出了诗情产生的动因,也为后文写暮游做铺垫。B.一、三句同二、四句,形成隔句对,“朝搴”与“瞑还”对应,“畏彼”与“弄此”对应,形成韵调摇曳、回环飘荡的效果。C.“鸟鸣”“木落”,从听觉角度描绘视界中的夜景,“异音”“殊响”以动衬静,写出了深夜山中宁静安谧,给人以奇异感觉。D.最后两联,写无人共赏如此美妙的秋夜美景,无从向他人夸赞杯中的好酒,只好在山上徒劳地等待,直到太阳出来,晒干头发。27.本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其二)①第253页共253页\n苏轼众禽事纷争,野雁独闲洁。徐行意自得,俯仰若有节。我衰寄江湖,老伴杂鹅鸭。作书问陈子,晓景画苕霅。依依聚圆沙,稍稍动斜月。先鸣独鼓翅,吹乱芦花雪。[注]①这首题画诗写于元丰八年。陈直躬,宋画家,绘画、人品皆为世人推重。②苕霅:水名。28.下列古代文学作品选,本诗最可能被编入的一项是( )A.《古诗集萃》B.《乐府诗选》C.《律诗选集》D.《诗余菁华》29.下列各项中,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用“众禽”的“纷争”反衬“野雁”的“闲洁”,“意自得”“若有节”为“闲洁”做注。B.诗的五、六句点明诗人境遇,虽然被贬黄州,衰老孤独,但每天可与鹅鸭为伴,心境依然乐观。C.诗的七、八句既表明此画的由来,又点明诗与画的关系:苏轼求画,陈直躬赠画,苏轼题诗。D.诗的最后四句中,斜月移动和大雁鸣叫都是画笔所不能呈现的动景,这都出自作者的想象。30.题画诗画意与诗情相映成趣,请简要分析本诗中两者的关系。阅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完成下面小题。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第253页共253页\n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3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逐月华流照君 逐:逐渐B.月照花林皆似霰 霰:雪珠C.青枫浦上不胜愁 胜:承受D.应照离人妆镜台 离人:离家在外的人3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年年望相似”一段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3.《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阅读白居易的《长恨歌》,完成下面小题。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待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第253页共253页\n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3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zhī 凝脂 主旨 胼胝 吱扭B.yū 萦纡 迂腐 吁请 淤积第253页共253页\nC.dì 凝睇 孝悌 线绨 宅第D.bó 珠箔 船舶 铂金 泊位3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可怜光彩生门户--可怜身上衣正单B.雪肤花貌参差是--崖树参差复离低C.珠箔银屏迤逦开--迤逦行来步履迟D.玉容寂寞泪阑干--梦啼妆泪红阑干36.下面是对《长恨歌》中诗句的鉴赏理解,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此句是写成仙后的杨贵妃,闻听使者探访,感极而泣的情景。这里把杨贵妃比作了梨花,梨花的洁白,不仅象征了作为仙子的杨贵妃的圣洁,同时也照应了上文的“温泉水滑洗凝脂”。B.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这两句景物描写,前句是春风桃李之乐景,后句是秋雨梧桐之哀景。前句乐景写哀情,后句哀景写哀情,都是在衬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苦苦的思念。C.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此二句用夸张的手法拟写杨贵妃的美貌、娇媚,以及进宫后因色而得宠,与后文的“雪肤花貌”句、“梨花带雨”句一样,目的都是在写唐玄宗对她的爱。D.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两句结笔,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了“恨”的无尽,点明了题旨,回应了开头,而且“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第253页共253页\n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3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笔四句,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光明澄澈,展现开一幅无限阔大光明之境界,这也是陶渊明襟怀之体现。B.“风来入房户”是对自然的客观叙写;“冷”字表面上写的是半夜时分睡觉的枕席让人觉得寒冷,实际上是写诗人心境的寒冷。C.七、八两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气变”“时易”总括前六句,以“悟”和“知”引入到下文的抒怀。D.李白“独酌无相亲”“对影成三人”诗句与陶诗“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内容、情感有相通之处,且两诗风格一致。38.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表明“悲凄”,他为何“悲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暑热思风王令坐将赤热忧天下,安得清风借我曹?力卷雨来无岁旱,尽吹云去放天高。岂随虎口令轻啸,愿助鸿毛绝远劳。江海可怜无际岸,等闲假借作波涛。3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标题从暑热入笔,写遭受赤热之苦,希望清风为自己和天下人驱除暑热,寄情深远。B.“放天高”一语双关,既写出风吹云散后天空的晴朗样,又喻示时运清平,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第253页共253页\nC.颈联写风变化多端,既随虎口呼啸而生,也助鸿毛高飞远行,“虎口”与“鸿毛”形成鲜明对比。D.尾联写江海的可爱就在无边无际,必须借助风的威力,才能兴起雄波巨澜,给人以深刻启迪。40.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人日寄杜二拾遗①高适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一卧东山②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注:①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杜二拾遗:即诗人杜甫。高适和杜甫是好朋友,又同样落魄不遇。此诗写于蜀州刺史任上。②东山:东晋谢安曾高卧东山(今浙江省上虞市西南),不愿出来做官。4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故乡”,既是从自己说,也是从杜甫说,满目疮痍的中原,同是他们的故乡。B.“预”是参预朝政之意,国家干戈未息,诗人却身在南蕃,故而心怀百忧千虑。C.“愧”字既有自己匡时无计的孤愤,也有对杜甫到处飘泊流离的处境的深挚关切。D.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有意形成一种浑朴自然的风格。42.请从手法和情感角度赏析诗句“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国风·秦风·无衣《诗经》第253页共253页\n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4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B.诗歌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这正是秦人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C.诗歌属于现实主义风格,写出战场上士兵们不怕牺牲的战斗场面。D.诗歌采用问答式的句法和强烈动作性的语言,情感充沛激动人心。44.重章叠句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这首诗分析其效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①,绿烟②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③秋复春,嫦娥④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注释:①丹阙:朱红色的宫殿。②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③白兔捣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西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④嫦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传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后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4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第253页共253页\nA.诗歌题目展示了作者绝妙的自我形象。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B.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回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全诗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为主。C.本诗的开篇句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开篇句内容大致相似,所用手法相同。D.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之美,表达作者对宇宙人生哲理的深层思考。46.简要概括诗人笔下的“月”有哪些特点。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君子于役①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其至②哉?鸡栖于埘③。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④?鸡栖于桀⑤,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⑥。君子于役,苟⑦无饥渴?【注】①选自《诗经·国风·王风》,这是一首写妻子怀念远出服役的丈夫的诗。②曷:何时。至:归家。③埘(shí):鸡舍,墙壁上挖洞做成。④有佸(huó):相会,来到。⑤桀:鸡栖木。⑥括:来到。⑦苟:表推测的语气词,大概,也许。4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每章的前三句,是女主人的内心独,感叹丈夫归期遥遥。B.四至六句描绘出一幅乡村晚景图:夕阳西下,鸡儿归窠,牛羊入圈。C.第二章的末句,把妻子的期盼转变为对丈夫的牵挂和祝愿,真挚感人。D.整首诗语言朴素,画面优美,表现了女主人公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48.这首诗歌在章法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遣兴杜甫第253页共253页\n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4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B.“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C.“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与家乡因为距离远而不能归乡,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D.本诗尾联以景结情,作者羡慕飞鸟能够自由出行,来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50.本诗抒发了诗人在乱世中的特殊感受,都有哪些感受?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风·碧荷生幽泉李白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5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第253页共253页\nC.诗中“秋花”对“密叶”,“绿水”对“青烟”,对仗工整,这正体现了古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D.“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52.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53.结合本诗,请你谈一谈“咏物诗”有什么特点?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从军诗五首(其三)王粲①从军征遐路,讨彼东南夷。方舟②顺广川,薄暮未安坻③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晖。蟋蟀夹岸鸣,孤鸟翩翩飞。征夫心多怀,恻怆令吾悲。下船登高防,草露沾我衣。回身赴床寝,此愁当告谁?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即戎有授命,兹理不可违。注释:①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曾从曹操南征孙权,此诗为征战途中所作。②方舟:两船相并。③坻:指江岸。5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叙事开篇,“彼东南夷”交代了征战的目的,战船相并,顺江而下,气势非凡。B.“白日半西山”四句,描写了征途所见景色,作者融情于景,奠定了悲壮豪迈的基调。C.“征夫心多怀”四句,表达了征夫悲怆的感情,诗歌几笔便勾画出征夫形象,语言有表现力。D.诗歌情感真挚动人,抒情中又不乏理性思考,体现了此时期“建安风骨”特有的艺术特色。55.诗歌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古风·其五十九①第253页共253页\n李白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②边。【注释】①此诗作于李白应召入京为官之前。②华池:此处指王母的瑶池。5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四两句中“冒”“鲜”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B.诗中“秋花”对“密叶”,“绿水”对“青烟”,对仗工整,这正体现了古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而这一点正与格律诗对对仗的要求相反。C.这首诗的语言不事雕琢、清新自然,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D.“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57.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羌村三首[注](其二)杜 甫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第253页共253页\n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注]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诗人任左拾遗时,房琯罢相,他上书援救,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探家,《羌村三首》就是此次还家所作。5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的孩子“不离膝”,怕父亲再次离家,说明诗人常在外奔波。B.“萧萧北风劲”中的“劲”表现出秋风之大,渲染了凄苦的氛围。C.第五、六句和第七、八句构成今昔对比,寄托了诗人胸中的苦闷。D.诗歌的前八句叙事,并在叙事中融入情感,后四句则是抒情。5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东风解冻诗王禹偁习习气初通,峨峨势自融。渌波归旧水,寒片[注]漾和风。暖想千溪绽,吹疑一夜空。鹭翘休映白,鱼跃乍翻红。缯裂方塘上,琼流巨壑中。漪涟还浩渺,须赖济川功。[注]寒片:指冰块。6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的“自”与“映阶碧草自春色”中的“自”都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B.“鹭翘”两句,描写细腻,一静一动,色彩鲜明,仿佛能听到鱼跃的声音。C.全诗有远望之景,又有近观之景;有实写,还有虚写,意境幽美而又宏阔。D.诗人对东风的赞美之情寓于描写之中,最后期望东风助人渡河,含意丰富。第253页共253页\n61.全诗描写了哪三幅东风解冻图?请分别做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九日李白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携壶酌流霞①,搴菊②泛寒荣。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落帽③醉山月,空歌怀友生。[注释]①流霞:美酒名。②搴菊:采摘菊花。③落帽:典出《晋书》,东晋大司马桓温曾和他的参军孟嘉登高,孟嘉醉后,风吹落帽,自己却未发觉。此举在讲究风度的魏晋时期,有伤大雅,孙盛作文嘲笑,孟嘉即兴作答,语惊四座。6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写诗人重阳日登山所见,感受到秋高气爽、山明水绿的美景。B.“携”“酌”“塞”“泛”等动词生动写出诗人饮酒自娱、采花赏菊的情景。C.第五至八句通过描写乐声清扬、对酒欢颜的场面,营造欢乐热闹的意境。D.全诗清新飘逸,潇洒自然,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体现了李白诗的风格。63.本诗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比,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咏贫士【晋】陶渊明万族各有托①,孤云独无依。暧暧②空中灭,何时见余晖?朝霞开宿雾③,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④。未夕复来归⑤。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第253页共253页\n【注】①万族,自然界众多的事物。②暧暧:目光昏暗的样子。③宿雾:夜间的雾气。④翮(hé)鸟的翅膀,代指孤鸟,喻作为贫士的诗人。⑤未夕:比喻年龄未老。陶渊明归隐时只四十一岁。64.对本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二句以“孤云”自喻,与各有所托的“万族”形成对比。B.中间四句用独鸟比况,表示与逐队群飞的“众鸟”的区别。C.由“未夕复来归”可推知本诗当作于《归去来兮辞》之前。D.量力而行,遵守大道,宁愿忍受饥寒,可见诗人志趣高洁。65.关于末句“已矣何所悲”有以下两种说法,请评析之。【甲】世无“知音”,与前文“万”“众”“孤”的对比呼应。“何所悲”说明寓愤于中,悲不自胜。【乙】举世皆依乘风云,而己独无攀援飞翻之志。宁忍饥寒以守志节,纵无知此意者,亦不足悲。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庾信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注]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6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作借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和白露明月、萤火漂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之境。B.“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已有庄子般厌弃官场、旷达闲适之情。第253页共253页\nC.“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对仗工整,表达出时光流逝但诗人悲哀如故之情。D.“露泣”两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也象征着诗人往昔功名之心已如萤火般破碎漂流。67.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责子①[晋]陶渊明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注]①陶渊明另有《命子》诗,中有“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尔之不才,亦已焉哉!”句。另有《与子俨等疏》一文,文中有句:“‘高山仰止,最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晋代另一位文学家左思写过《娇女诗》,诗中写小孩子顽皮活泼,把衣衫弄得一塌糊涂,让大人恼火“当与杖”,但却是一段矜惜怜爱之情,富有生活情趣。6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写自己两鬓白发和肌肤松弛,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年老,为后面内容做铺垫。B.诗歌写自己的五个儿子皆不成器,尤其阿舒二十八岁了,还是懒惰得世上无双。C.阿宣行将十五岁却不爱学习,雍、端十三岁还不识数,通子快九岁了只知贪吃。D.诗人将儿子一一数落了一番后,表示假若天意真是如此,那就暂且还是喝酒吧。69.杜甫认为《责子》是在批评儿子不求上进,而黄庭坚却予以否认,认为是戏谑的慈样。你赞同谁的观点?请结合你的理解,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第253页共253页\n商妇吟林景熙①良人沧海上,孤帆渺何之?十年音信隔②,安否不得知。长忆相送处,缺月随我归。月缺有圆夜,人去无回期。回期倘终有,白首宁怨迟。寒蛩③苦相吊,青灯鉴孤帏。妾身不出帏,妾梦万里驰。【注】①林景熙在南宋时官礼部架阁。宋亡不仕,以义行著称。在杨琏真迦发掘宋陵时,他化妆成乞丐,收高、孝二陵的遗骨于竹箩中,移葬东嘉,受到世人敬重。②杨琏真迦发陵事在公元1285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距公元1276年(宋恭帝德佑二年)元兵攻占临安,宋恭帝被俘正好十年。“十年音信隔”一句应写在收葬陵骨前后。③寒蛩:深秋的蟋蟀。70.下列对本诗语言风格概括得最准确的一项是( )。A.平实质朴B.委婉深曲C.沉郁顿挫D.豪放悲慨7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之”二字道尽良人去后的黯淡前程,诗中又用“孤帆”、“渺”加以渲染,使思念之意一开始就来得格外强烈。B.“长忆”两句写送人,不说君去,单言我归;这样的手法,使抒情的重点集中在送行者身上,体现了思念者的深情。C.“良人”一去十年,音信渺邈,然而这位思妇还以“回期倘终有,白首宁怨迟”自誓,表现作者的思念之意,透入纸背。D.本诗采用民歌中常用的借代和顶针修辞手法,形成诗歌回肠荡气的独特风格,对表达难以割舍的思想感情起到了积极作用。72.知不足斋丛书本《霁山先生集·商妇吟》下注云:“此篇以商妇自比而寓思君之意。”请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你对该注解的理解。第253页共253页\n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羌村三首(其一)(节选)①杜甫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渔翁(节选)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注释】①本诗写于安史之乱中,诗人历尽艰险,终于返家之时。②欸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73.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柴门鸟雀噪”中鸟儿喧宾夺主的声浪,反衬了乡村环境的恬静幽美、惬意宜人,有田园诗的雅致之美。B.杜诗“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这两句是上两句的说明,“偶然”二字含有极丰富的内容和无限的感慨。C.柳诗的一二句描写了从夜到拂晓的景象。渔翁是这两句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他夜宿山边,晨起汲水燃竹。D.柳诗就像一幅飘逸的风情画,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景色,境界奇妙动人。74.苏东坡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柳诗中“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与杜诗中“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都体现了“反常”,请比较赏析二者的“反常”之处。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冬青花林景熙第253页共253页\n冬青花,花时一日肠九折。隔江风雨晴影空,五月深山护微雪。石根云气龙所藏,寻常蝼蚁不敢穴。移来此种非人间,曾识万年觞底月。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注:公元1276年南宋灭亡。公元1278年,杨琏真伽把会稽的南宋帝王后妃的陵墓全部发掘,把剩骨残骸抛弃在草莽中。林景熙冒险拾取骨骸,埋葬于兰亭山中,并移植宋朝殿前冬青树作为标志,并写了这首诗。7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说见到冬青花而一日肠九折,化用司马迁《报任安书》“肠一日而九回”,突出悲痛之极。B.三、四两句写故都临安与埋骨的会稽,隔了一条钱塘江,景色却是光明的,从而寄托了作者的喜爱之情。C.五、六两句写蝼蚁为微贱之物,他们不敢在“龙所藏”的地方穴居,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大宋皇帝的尊敬。D.七、八两句写冬青树是从宋帝旧殿移来,故云“非人间”。万年觞指御用酒杯,意为祝天子万寿无疆。76.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出塞曲刘湾将军在重围,音信绝不通。羽书如流星,飞入甘泉宫。倚是并州儿,少年心胆雄。一朝随召募,百战争王公。去年桑干北,今年桑干东。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汗马牧秋月,疲卒卧霜风。仍闻左贤王【注】,更将围云中。【注】左贤王:句奴王封号。第253页共253页\n7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汗马牧秋月,疲卒卧霜风”,用了对比和互文的手法,营造了边塞战场萧瑟凄凉、人马疲敝的场景。B.中间部分刻画了一个应募从军的并州少年形象,心雄胆壮,连年随军征战,渴望建立战功以求取功名。C.结句写了匈奴王又要来包围云中地区,再次点明边塞战事频繁的时代背景,含蕴丰富,余韵不绝。D.诗的开篇写重围中的将军,又写急如流星的文书,渲染了边境告急的背景,为后文写兵士做了铺垫。78.这首诗情感意蕴丰富,表现了戍边士卒多层次的情感,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游终南山孟郊(唐)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注释】(1)南山:指终南山。秦岭著名的山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2)高峰夜留景:《全唐诗》此句下注:“太白峰西黄昏后见馀日。”7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身在深山,见到山与天连,感觉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用“南山塞天地”概括这种独特的感受,用拟人手法,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非常“妥帖”。B.“日月石上生”句,作者朝望日,夕望月,感觉日月像从石上“生”出来一样,写出了作者的长时间身处山中的错觉,也侧面表现其游兴之浓。第253页共253页\nC.“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两句,前句写晚上山峰其他地方已被夜幕笼罩,而终南的高峰上还留有落日的余晖,极言山峰之高。后句写虽在白天,终南的深谷里依然一片幽暗,极言山谷之深。D.“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把万顷松涛的形象和万壑清风的形象统一起来,表达了对终南奇景的赞叹与欣赏。80.结合全诗,分析本诗蕴含的思想情感。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奉和山池庾信①乐宫多暇豫,望苑暂回舆。鸣笳陵绝浪②,飞盖③历通渠。桂亭花未落,桐门叶半疏。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余。【注】①庾信,曾任梁朝文德省学士,此诗为诗人随驾游赏山池时,应奉太子萧纲《山池》诗和作。②绝浪:极高的浪。③飞盖:疾驰的车辆。8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四句从鸣笳声的高亢与飞盖的动势落笔,写出太子出游时仪仗簇拥的气派。B.五、六句写桂亭尚未落花,但桐叶已稀疏,于繁盛之中暗含萧条之意。C.末尾两句写日落时云归山谷的景象,同时也写出了山池优美的景色。D.前四句重在场景描写,后六句一句一景,两两相对,写出山池优美的景色。82.“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两句用语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陪李北海宴历下亭杜甫东藩①驻皂盖②,北渚凌清河。第253页共253页\n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云山已发兴,玉佩③仍当歌。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蕴真惬所欲,落日将如何!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注】①东藩:北海郡守李邕。②皂盖:青色车盖。汉时太守皆用皂盖。③玉佩:唐时宴会有女乐﹐此处指唱歌劝酒的歌伎。8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描写了李北海在历下亭的出场,“皂盖”显示了李北海的身份。B.“云山已发兴”运用拟人的手法,言云山也被宴会撩动了兴致,显宴之兴盛。C.因为对宴会交游感到惬意满足,所以在宴游要结束时诗人难掩不舍之情。D.此诗一改杜诗忧国忧民的传统,寄情一场文人盛宴,体现其多样的风格。84.前八句围绕“宴”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于阗①采花李白②于阗采花人③,自言花相似。明妃④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乃知汉地多名姝,胡中无花可方比。丹青能令丑者妍,无盐⑤翻在深宫里。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注】①于阗:古代西域国名。②本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谗见疏,被“赐金还山”,离开长安。③采花人:为国君选美之人。④明妃,王昭君。⑤无盐,古代著名丑女,即战国时齐宣王王后钟离春。因是无盐人,故名。8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253页共253页\nA.前两句写于阗“采花人”自认为胡、汉两地美女相差不多。B.“明妃一朝西人胡,胡中美女多羞死”运用了反衬的手法。C.“胡中无花可方比”意在强调昭君之美,为下文作铺垫。D.前六句描写,刻画明妃貌美;后四句议论,表现诗人思绪。86.诗的最后四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梦游天姥吟留别(节选)(唐)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87.从体例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_____诗。该诗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表明该诗从题材上看,也是一首______________诗。88.同样是衬托手法,节选的头四句和后四句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渔家傲引洪适子月①水寒风又烈,巨鱼漏网成虚设。圉圉②从它归丙穴③,谋自拙④,空归不管旁人说。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注】①子月:农历十一月。②圉圉:困而未舒的样子。③丙穴:地名,在今陕西略阳县东南,这里借指巨鱼所生活的深渊。④谋自拙:自认晦气、谋拙。8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253页共253页\nA.上片“子月”一句为自然环境描写,既点明了渔人捕鱼的节令气候特征,也为下文诸多内容作了张本。B.“巨鱼”以下三句,写巨鱼漏网,圉圉而去,但是渔人不以为意,因为他本来就志不在鱼,是想表达壮志难酬的无奈。C.下片“昨夜”二句不仅勾勒了优美的意境,也通过时间和场景的迅速变换,表现了渔人生活的旷放无拘。D.“不知”一句,由对渔人一家生活描写,转向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示,名为渔人的“不知”,实为作者的“深知”。90.渔夫(渔父或渔翁)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试将本词中的渔夫与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的渔翁作个比较,说说二者的不同之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91.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整顿衣裳起敛容B.暮去朝来颜色故C.凄凄不似向前声D.举酒欲饮无管弦92.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描写琵琶乐曲,下面四句分别表现了乐声的不同特点,选出正确的一项是( )(1)大弦嘈嘈如急雨 (2)小弦切切如私语(3)间关莺语花底滑 (4)幽咽泉流冰下难A.轻细 流畅 冷涩 粗重B.流畅 冷涩 轻细 粗重C.流畅 轻细 粗重 冷涩D.粗重 轻细 流畅 冷涩93.对下列文句(或画线文字)所用修辞手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第253页共253页\n①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②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③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④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⑤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⑥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A.①⑤/②⑥/③/④B.①⑤/②/③④/⑥C.①③/②/④/⑤/⑥D.①③/②⑥/④⑤/9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琵琶女演奏之前,诗人先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用“未成曲调先有情”来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中。B.这部分文字对音乐的描写十分成功,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将抽象无形的音乐变得有形可感,不仅写出了声音的轻重、快慢、高亢、低回与呜咽,而且写出了不同的音色和音量,复杂而有层次,表现了琵琶女内心的情感起伏。C.“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属于正面描写,点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让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D.诗文中的琵琶女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艺术家,从她弹奏的乐曲可以看出她对现实的不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归园田居其四(有删节)陶渊明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注:①丘垄,坟墓。9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诗人长时间离开山泽间不能尽情游玩了,和“久在樊笼里”感受相似。B.次句写作者重回“故渊”、复返“旧林”后,投身自然,回归本性的喜悦。C.第六句的“依依”与“依依墟里烟”中的“依依”都是依稀、隐约的意思。D.“借问”两句是写作者好奇地问采薪人,而采薪人也都不作答,讳莫如深。第253页共253页\n96.这首诗的“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意①[唐]李颀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须如蝟毛磔②。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注]①古意:报古诗,托古喻今之作。②蝟毛,即猬毛,比喻胡须稠密。磔,zhé,张开。97.下列对本诗歌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长征”的意思是从事远征,交代了“男儿”边疆从军的“勇士”(或军人、将军)的身份。B.“须如蝟毛磔”五字,说明须又短、又多、又硬。抓住胡须这细部特征来描绘主人公的仪表。C.“黄云隐底白云飞”,描写了主人公身处的情景,辽阔的原野,昏黄的云天,将主人公更衬托得勇战豪放。D.诗歌意外出现了一个年仅十五的“辽东小妇”,主要目的是写她的边塞之乐哀怨、悲凉,勾起“三军泪如雨”,反衬主人公的坚强不落泪。98.这首古体诗前六句运用了五言句式,后六句运用七言句式,非常独特,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这样安排的妙处。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第253页共253页\n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9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的诗歌,共305篇,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B.诗歌开篇四句写人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芣苢。前两句表现出发前兴致盎然的样子,后两句流露出将要采到芣苢时的喜悦心情。C.诗歌中间四句中“掇”“捋”两个字不但写出了芣苢的不同长势,而且使人想象出忙碌的场景以及人们采摘芣苢时娴熟的技巧。D.诗歌最后四句具体描写人们采摘的芣苢越来越多,于是用衣襟兜芣苢,“袺”“襭”两个字直接写出了人们采摘芣苢的敏捷灵巧。100.诗中“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字能够调换顺序?结合诗歌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迎春花 [宋]韩琦覆阑①纤弱绿条长,带雪冲寒折嫩黄。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嘲迎春花 [清]赵执信黄金偷色②未分明,梅傲清香菊让荣。依旧春寒苦憔悴,向风却是最先迎。[注]①阑:栏杆。②偷色:偷来颜色。10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诗前两句中的迎春花开得枝繁叶茂,亦柔亦刚,形象生动立体。B.赵诗写迎春偷色,梅花傲然,菊花淡泊,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C.赵诗中的迎春花虽然枯瘦憔悴,却能积极迎春,令诗人感慨颇深。D.两首诗都运用了色彩词,使物象更加明丽,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第253页共253页\n102.两首诗虽然都写迎春花,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迥然不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夜 雨白居易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10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把意象的描写放在叙事之后,开篇用最直白的语言,抒发最真挚的情感。B.诗歌前四句开门见山点出记叙对象,形式上两两相同,情感上却是层层深入。C.“隔”“结”两字都是冰凉的字眼,给人一种火热的恋人被生生扯开的感觉。D.全诗没有比喻和用典,也几乎不受格律羁绊,表情婉曲,简妙大气,浑然天成。104.诗句“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不着一字思念,而又字字句句把诗人的思念之情点染着色,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同柳吴兴何山集送刘余杭吴均王孙重别离,置酒峰之畿。逶迤川上草,参差涧里薇。轻云纫远岫,细雨沐山衣。第253页共253页\n檐端水禽息,窗上野萤飞。君随绿波远,我逐清风归。105.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___。106.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王孙”犹言公子,此处泛指参加宴会的人。B.用“涧里薇”表现送别之人地位卑微,使诗充满愁绪。C.水禽栖檐,萤飞绕窗,环境清幽美好,似有依恋之态。D.全诗在叙事、写景中寄托情意,意境淡远,耐人寻味。107.赏析结尾两句诗人所表现的情感。参考答案:1.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结构、内容、情感、主旨等赏析能力。B.“接着写诗人在农村的出游经历,再写回家后的日常生活”错,应该是“接着写回家后的日常生活,再写诗人在农村的出游经历”。故选B。2.A3.【示例1】以全能视角叙述,表达对亲人的思念,表现忠贞的爱情。全诗采用蒙太奇的手法,一边是妻子在采莲赠人,但人在远方;一边是丈夫同时在回望故乡,思念妻子。画面重叠,虽千山万险,忧伤痛苦,但同心终老之志不变。【示例2】以妻子的视角叙述对丈夫的思念。主人公是妻子,采芳草赠人而不在,想象丈夫在客居之地遥望故乡,陡增思亲情绪,面对漫漫长路,忧伤之中,长寄离思而忠贞不渝。【示例3】以丈夫视角叙述,思乡怀人。主人公是游子,他采摘了兰草,想送给心上人,可是心上人却在遥远的故乡,这束芳草送给谁呢?想到同心相爱的人分隔异地,不禁悲从中来。点化了楚辞采芳寄情的意境,表现在相会无缘的浓厚感伤情调下的忠贞爱情。第253页共253页\n【示例4】以丈夫视角叙述,思乡怀人。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词”的“虚拟”方式:即通过想象妻子采芳草表达离思,把离思从夫妻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解析】【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A.“揭示在外游宦人之多”错误,诗句只是说江边芳草很多,暗示采莲的人多,但是说“揭示在外游宦人之多”则牵强。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叙述手法和诗歌主题的能力。题干要求学生简要分析“不同的叙述视角解读出同一主题”,需要学生认真解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主旨。本题为探究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可以认为从妻子的视角叙述,表达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思妇思念丈夫,而丈夫正远在天涯。她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送给自己想念的远方的人。“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从妻子的角度看,表现出了对丈夫爱的坚强决心。即使丈夫不回家,即使想念的“衣带渐宽”也“终不悔”,爱到老死也心甘情愿。可以认为是从丈夫的视角叙述,“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不但表现出一种无奈,更表现出了对“同心而离居”的妻子的思念。当然,学生也可以认为从第三人称视角(全知视角)进行叙述,表达对亲人的思念,表现忠贞的爱情。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即可。4.C第253页共253页\n5.①运用象征的手法,“秋节”指秋天,也隐喻韶华已逝;“凉飙”象征另有新欢。②运用比喻的手法,作者用“炎热”比喻爱恋炽热。③运用语义双关的手法,团扇在夏季受主人宠爱,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暗指女子失去了宠爱,表达了女子担心好景不长、朝不虑夕的心理。【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以团扇借代女子”错误,在这里是用团扇比喻女子;“表现了女子的命运不能自主”错,应是表达了女子蒙受恩宠时的满足。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由题目中的“怨”字可知,本诗表现的是一种悲愤之情。而“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表面上说的是扇子,实际上说的是女子。再联系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作答。“常恐”正说明喜中伏悲,居安思危;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嫔妃的普遍心理状态。“秋节”隐喻韶华已逝;“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喻爱恋炽热;“夺炎热”意味着被夺去了宠爱,运用了双关的手法。6.C7.本诗语言自然,生动流畅,给人以亲切、明朗的感觉。诗句通俗易懂,比较口语化。如“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用亲切、明朗的话语概括来信的内容,表达了丈夫对主人公的一片深情和相思之意。“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显示了主人公对丈夫来信的珍重;“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说明主人公爱得专一、真切,还有一种对丈夫不理解主人公这种感情的担心。缱绻的情意,隐含在字里行间。【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以及形象的能力。C.“明写主人公对远方丈夫的思念、盼望”错误,从诗中来看,借仰观众星来表达情感,应是“暗示主人公对远方丈夫的思念、盼望”,并非明写。故选C。7.第253页共253页\n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首先要理解题干中的评价之语,“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说的是格调古朴,不追求华丽辞藻,境界深远。然后分析诗歌的用语。从诗中来看,这是妻子思念丈夫的诗,用语很自然,诗句内容通俗易懂。如“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直陈接到丈夫托人带来的书信,且通过下面的“三岁”等信息可知,妻子是三年前收到丈夫托人从远方捎来的一封信,此后再无消息,意思很通俗如写到那封信的内容时说“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语句明白,可以看出丈夫对妻子的思念;如写到妻子对这封信的态度时,“置书怀袖中”,一是让它紧贴身心,二是便于随时取出观看,“三岁字不灭”,是说她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可以看出妻子对这封信的珍重;如最后直陈心事,“一心抱区区”,全心全意地忠于你、爱着你,所担心的是,我们已经分别了这么久,你是否还知道我一如既往地忠于你、爱着你呢?有此一结,前面所写的一切都得到解释,从而升华到新的境界;又余音袅袅,余意无穷。情意就隐含在这些语句之中。8.D9.本诗通过描写女主人公的言行,塑造了一个个性爽朗、感情强烈的女性形象。【解析】【分析】8.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两句运用了比兴手法”错误,此处只用了比喻,没用比兴手法。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这两句含有两个意思,一是女主人公用以比喻和自白她的爱情的纯洁,二是她用洁白的雪,清亮的月来形容自己的美貌。它们是一篇的起兴。言男女爱情应该是纯洁无瑕的,犹如高山的白雪那样一尘不染;应该是光明永恒的,好似云间的月亮皎皎长在。这不仅是一般人情物理的美好象征,也当是女主人公与其丈夫当初信誓旦旦的见证吧。诚如清人王尧衢云:“如雪之洁,如月之明,喻昔日信誓之明也。”但也有解为“以‘山上雪’,‘云间月’之易消易蔽,比起有两意人。”第253页共253页\n意亦可通。细玩诗意,解为反面起兴,欲抑先扬,似更觉有味。故“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二句突转:既然你对我的爱情已掺上杂质,既然你已心怀二心而不专一持恒,所以我特来同你告别分手,永远断绝我们的关系。“有两意”,既与首二句“雪”“月”相乖,构成转折,又与下文“一心人”相反,形成对比,前后照应自然,而谴责之意亦彰,揭示出全诗的决绝之旨。诗句中“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意谓这是咱们最后一次相聚饮酒,散席后大家就各自分手,如流水东西永不汇合。“今日”、“明旦”是为了追求诗歌表述生动才选用的措辞,如果把“明旦”句理解为“明天就可在沟边分手”,不免过于拘泥字句的意思,反而失去了诗人的真意。此句承上正面写决绝之辞:今天喝杯诀别酒,是我们最后一次聚会,明晨就将在御沟分手,就像御沟中的流水一样分道扬镳了。“东西流”以渠水分岔而流喻各奔东西;或解作偏义复词,形容爱情如沟水东流,一去不复返了,义亦可通。最后八句是女主人公的人生经验之谈,它们好似一组格言,给人们有益的教诲。她自己从这场生活的变故中悟到了爱情的真谛,两性结合的幸福绝不是建筑在金钱上面的,而是需要真心相爱。“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这从男子的角度说,意谓假如你真的怀有深重的情义,又何必炫耀金钱,靠它来吸引异性:从女子的方面说,意谓,指她们择偶千万不能把金钱当做首要的条件,男人的情意如何才是最重要的。巧妙地通过抒情主人公的言行,塑造了一个个性爽朗、感情强烈的女性形象。既真实的刻画了女主人公心倾意烦、思虑万千的神情状态,同时也显示了她思想的冷静和周密。10.B11.本诗通过写一个病妇的家庭悲剧,描绘了贫苦劳动人民在残酷的剥削压迫下的生活惨象,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命运的关注和同情。【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形象的能力。B.“对丈夫的不满”错误,这一信息属于无中生有,“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意思是“正要开口还没说话,不觉得泪就哗哗地不断落下”,妇人久病不愈,自知将不久于人世,所以她要把丈夫叫到床前,留下临终遗言,她还没有来得及开口,已是潸然泪下,泣不成声了,临终托言,已不堪悲,未语先泣,更见酸楚。这几句展现出病妇内心之深痛。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第253页共253页\n先看第一个问题。“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从诗中来看,这首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九句写病妇临终前对丈夫的嘱咐,从嘱咐中得知,病妇留下的孩子还很幼小,从病妇担心孤儿挨冻受饿和挨打,又可见病妇家境的贫困,正是这种家贫子小的悲惨现实,使得这位病妇在即将告别人世时仍牵肠挂肚。从“乱曰”往后是第二部分,叙写病妇死后丈夫和孤儿的情况:寒风凛冽,孤儿啼泣,父亲欲抱孩子上市觅食,却找不到长衣,唯有的短衣又是单的,难以御寒,只得关门堵窗,留儿在家,独自上市。诗歌通过托孤、买饵和索母等细节,描写了一个穷苦人家的悲惨遭遇。而这种惨象是因为剥削压迫造成的。据此可以概括出当时的社会现实。再看第二个问题。“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的情感是寄寓在诗歌所写的内容之上。这首诗歌通过病妇的家庭悲剧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展现了人民生活的困苦,病妇临终时的牵肠挂肚,病妇死后家中的惨象都让人同情,诗人在对病妇的家庭悲剧的描写中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关注。12.B13.示例一“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兼用比兴。言男女爱情应该是纯洁无瑕、光明永恒的,像高山上的白雪一尘不染,像云间的月亮皎洁明亮。这是从反面起兴,引出男子的负心。示例二“竹竿何袅袅,鱼尾何蓰蓰”兼用比兴。以鱼竿的柔长摇动和鱼尾的轻盈跃动,比喻男女两情欢洽,并引出后面情意重于钱财的爱情观。【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所以来跟女主人公诀别”分析错误,不是男子来跟女主人公诀别,是女主人公主动去找男子诀别。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第253页共253页\n首二句“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起兴,言男女爱情应该是纯洁无瑕的,犹如高山的白雪那样一尘不染;应该是光明永恒的,好似云间的月亮皎皎长在。这不仅是一般人情物理的美好象征,也当是女主人公与其丈夫当初信誓旦旦的见证。细玩诗意,解为反面起兴,欲抑先扬,引出男子的负心。“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使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将男女间的爱情比作钓竿那样轻细柔长,像鱼儿那样活泼可爱。然后以此起兴,想到与丈夫之间的关系,失去了真诚的爱情,是任何钱财珍宝所无法补偿的。14.D15.①一、二句从时间的角度写出了白天侦察,黄昏饮马的紧张的从军生活;②三至八句从正面和侧面的角度描绘了万里无人,大雪纷飞的恶劣的从军环境;③九至十二句使用与从军密切相关的“玉门被遮”和“蒲桃入汉”两个典故,借古汉武帝穷兵黩武,一意孤行,牺牲无数士兵的性命换到的仅是区区的葡萄而已来表达对从军士卒的同情,并突显讽刺当朝统治者滥开边疆,视人命如草芥的主旨。(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D.“作为以边塞为题材的律诗”错误。把标题《古从军行》和诗歌正文(12句)结合起来,即可判断出本诗属于古体诗,不属于格律诗。故选D。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理清诗歌行文结构的能力。本诗以从军征战为题材,描写了边塞战士们的艰苦生活,讽刺当权者兴师动众、穷兵黩武,无视战士们的生死,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首先描写了白天军队中的紧张生活。这句话的意思是,白日里,战士爬上山观望四方有没有燃起的烽火警报;黄昏时候,战士带着战马去交河边饮水。白日里的情况写完后,接着诗人又描绘了夜色下的军队生活。“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夜晚里,军队中风沙暗卷,一片朦胧昏黑,只能听到军营中用来打更的刁斗敲击声和那悲切幽怨的琵琶声。“行人”是指出征将士,与下一句中的“公主”呼应,这里诗人引用了“公主琵琶”这个典故,女儿远嫁边塞,自当非常凄楚,所以,这琵琶弹奏的也是凄凉第253页共253页\n哀怨的曲调。清冷的刁斗声和琵琶声两相共鸣,奏出了边塞的萧瑟和哀怨之声。诗文在前四句从时间上描绘边疆环境。接着,又从空间上着墨,渲染边疆的环境。“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驻军的营房四周空旷荒凉,一个“万里”极言边疆的辽阔。雨雪纷纷,直到与大漠相连,“纷纷”表明了大雪之大,烘托了环境的寒冷。这两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荒凉、孤寂而凄冷的边陲环境,因此,读来让人产生一种悲壮的凄凉。以上六句纵横时间和空间,全面展现了边陲战士们的艰苦生活。“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意思是胡地的大雁哀鸣,夜夜在空中惊飞不停。胡人个个痛哭,泪流满面。诗人没有抒发从军战士们内心的痛苦,而是从侧面写本地大雁和人的哀苦表现,本地的动物和人尚且还日夜哀哭,更何况是远赴边陲戍守的唐军将士们,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凄惨和苦闷。“夜夜”“双双”两个叠词,增强了该诗的感情色彩,极写边陲环境恶劣和从军战士们生活艰苦。“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了断了他们归家的愿望,这句是出自汉武帝时下令不得度玉门关的典故,暗中讽刺了当朝皇帝不体恤边防战士,一意孤行。接着,诗人又说既然不能停止战争,回归家园,那么“应将性命逐轻车”,就只能跟随将领和敌人拼死战斗,而最后能见到的是“年年战骨埋荒外”,一个“年年”表明这种惨烈的情况经常能见到,这都是皇帝穷兵黩武造成的,其中的悲愤之情依然见诸笔端。接着诗句节奏由紧变松,写到“空见蒲桃入汉家”,年年将士们忠骨埋疆场,换来的是什么,只不过是一些西域的“蒲陶”和“苜宿”的种子罢了,这沉重的代价和区区的植物种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多么大的一个讽刺,由此可见,帝王多么轻视将领的性命,多么草菅人命啊!这首七言诗一句紧似一句,步步紧逼,感情色彩也逐渐强烈,句句极力描述边陲战士们的艰苦生活,最后一句,轻轻一笔,是对前面将士们付出生命代价的一种巨大的讽刺,使全诗的感情气氛达到了高潮。16.D17.①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楚山连绵,碧色不断。汉水蜿蜒,清波浩荡。看似写景,其实景中有情,青山绿水的灵气孕育了孟浩然的诗作,他的诗作也同样使楚山、汉水增色,寥寥几笔,传达出诗人对孟浩然诗文风格与成就的高度赞誉与追怀。②通感。诗人南望鹿门,望到弥漫在鹿门山上的蔼蔼芬芳,“馀芳”原本只能嗅到,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写出孟浩然的悠然畅逸已凝聚在隐居地的山水之中,表现了诗人对孟浩然人品与诗风的追寻。③以景结情。诗歌末句以触目所见雾霭云深、林木莽莽的景象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孟浩然后继无人的伤感、失落,更见出诗人对孟浩然的追怀。【解析】第253页共253页\n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D.“全无萧瑟悲凉之态”表述错误。诗歌后半部分陡然转入感性的喟叹之中。景物从壮阔清丽变为苍茫空旷;情绪从赞誉落入无人继之的伤感、失落。故选D。1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和情感的能力。题干要求从情与景的关系或其他艺术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首先考虑情景关系:以景衬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结情等。还要注意其它手法,如修辞,描写,表现手法,结构手法等。首联山水相对,“楚山”与“汉水”扣题,反复出现的“碧”字却有着强调的意味,它体现出天地间一片青绿的美景,“汤汤”展现水之奔流浩荡,铺绘出颇具气势的襄阳山水。居其境,怀其人。诗歌第二联接前联之笔,由描写山水转入对孟氏诗文进行赞誉;如此壮丽的山水聚结而成的气象.正是孟氏诗文所散发出来的气势与风格。因此,首联借景抒情,传达出诗人对孟浩然诗文风格与成就的高度赞誉与追怀。第五联“南向鹿门山遥望,仿佛有霭霭余芳”写诗人南望此山之时,草木郁郁葱葱,好像还有当年留下来的芳草树木,好像还有当时隐者留下来的余韵。用嗅觉描写视觉景物,运用通感手法,写出孟浩然的悠然畅逸已凝聚在隐居地的山水之中,表现了诗人对孟浩然人品与诗风的追寻。尾联“只看见云树苍茫”以景结情。旧时的隐者已寻不到踪迹。只留下望不到边的苍郁林木。寻隐者之踪影不见,是令人失落之事;但对于白氏来说,真正的失落是在这世上,再也寻不到如“旧隐”孟浩然一样,能创作出那般清逸诗篇的人。惟留下一片苍茫。表达了诗人对孟浩然后继无人的伤感、失落,更见出诗人对孟浩然的追怀。18.B19.①渲染烘托。两首诗分别描绘了此时汴水东流、秋草悲风的自然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哀伤之情。②对比。两首诗中都将昔日梁园贤才荟萃的盛景与今日人去园空、萧索凄凉的景象作了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③寓情于景。两首诗都将对昔日盛景今已无处可寻的叹惋之情寓于眼前萧索悲凉的景象中,强化了抒情效果。【解析】第253页共253页\n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B.“与李诗起笔情感基调极为相似,都是在讴歌古人”错误。高诗开篇““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力赞昔日梁孝王门下兴盛之极,为赞美之词;但李诗中的“今安在”“不相待”表达世事沧桑、人事更迭的悲伤,起笔基调就是悲叹之情。因此不能说“与李诗起笔情感基调极为相似,都是在讴歌古人”。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联系诗歌内容说明这些表现手法的具体呈现方式,再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李诗中“舞影歌声散泳池,空余汴水东流海”,写出了当时的舞影歌声均付池中绿水,只剩下汴水日夜东流到海不复回。蓬池、汴水是永恒的事物,而舞影歌声是易于消逝的事物,从而烘托出内心的哀伤之情;高诗中“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也以“秋草”“悲风”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哀伤之情。所以两首诗都运用了渲染烘托的表现手法,来烘托诗人内心的哀伤之情;李诗中“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写出了当时豪奢的梁园宫阙早已不复存在,当时风流倜傥的枚乘、司马相如也不知去哪,暗含今昔对比之意;高诗中“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写出了昔日梁园贤才荟萃的盛景与今日人去园空的景象。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昔日梁园贤才荟萃的盛景与今日人去园空、萧索凄凉的景象作了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李诗中“舞影歌声散泳池,空余汴水东流海”,写出了当时的舞影歌声均付池中绿水,只剩下汴水日夜东流到海不复回。将昔日盛景今已无处可寻的叹惋之情寓于眼前汴水东流的景象中;高诗中“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作者也将自己诗人内心的哀伤之情寄托在“秋草”“悲风”之中,写出了这种寂寞悲伤之情。因此两首诗都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都将对昔日盛景今已无处可寻的叹惋之情寓于眼前萧索悲凉的景象中,从而强化了抒情效果。20.C21.《芣苢》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第253页共253页\n《乡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C.“首联是静景”错误,“子规声里雨如烟”是视觉、听觉描写,属于动景。故选C。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芣苢》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诗中写出了整个劳动的过程和场面,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描写妇女们一边高兴地歌唱赞叹,一边动手采摘芣苢的过程,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乡村四月》运用白描手法,前两句写自然景象。“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后两句写农家的繁忙。“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而第四句以“蚕桑”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以“插田”照应首句的“白满川”,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不言“忙”而“忙”意自见。22.B23.①前六句是写景,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②前四句描绘出一幅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月光映照寰宇、万里一片银辉的光明澄澈的画面,境界廓大光明,表现了诗人襟怀宽广、洁身自好、光明磊落的特点(光风霁月般的情怀)。(如前四句分开作答,一、二句交代时间,写日落月出之景,“白日”“素月”呈洁身自好之意,以及素淡之情趣;三、四句万里朗照景象,则显诗人坦荡、磊落的胸怀。亦可)③“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以室内清冷景象抒发诗人的悲凄之情。(意思对即可)【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第253页共253页\nB.“表现了诗人在困境中的奋发”理解错误,诗歌七八两句“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时易”指季节的变化,“夕永”指黑夜的漫长。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这两句是说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这其中并没有表现诗人在困境中的奋发的情感。故选B。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语句的能力。全诗共十四句,题目要求分析鉴赏前面六句。前六句都是写景,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诗人虽境遇悲凄,却光明磊落、洁身自好的品质,与阔大的胸襟。其中一二两句“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交代了时间,写日落月出之景,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白日”“素月”光明磊落,又呈洁身自好之意,以及素淡之情趣;三、四两句“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体现。五六两句“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以室内清冷景象抒发诗人的悲凄之情。24.D25.(1)对仗工整,气势雄壮。从灵隐寺的楼阁上可以眺望大海日出时的壮景,灵隐寺的寺门又正对着钱塘江汹涌的潮水,这两句对仗工整,景色壮观。(2)层次感强。景物描写极具层次感,上句写远景——海上日出,下句写近景——澎湃江潮,入胜景而观佳处,开人胸怀,壮人豪情,怡人心境。(回答“远近结合”也符合要求)(3)声色兼备。上句写沧海日出,光芒四射,红霞满天;下句写钱塘江潮,白浪滔滔,又仿佛能听到钱塘江潮的怒吼。(回答“视听结合”也符合要求)【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D.“语言含蓄委婉”理解错误,这首诗按照诗人游览的路线展开描写。全诗思路清晰顺畅,语言凝练自然,描写了灵隐寺及其附近一带的奇丽风光。故选D。25.第253页共253页\n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第二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上句写的是远景,海上日出,光芒四射,红霞满天。下句写的是近景,江潮澎湃,白浪滔滔。诗句中,有远景“海日”,有近景“海潮”;有海上日出的“红霞”,有江潮翻腾的“白浪”;也有“江潮澎湃”之声。写景远近结合,视听结合。入胜境而观佳处,开人胸怀,壮人豪情,怡人心境。同时这两句对仗工整,这里的字句并不奇异,辞藻也不繁富,然而却能给人以特殊的美感。26.C27.①情趣高雅,品质高洁。自己爱惜兰花幽草,夜宿高山云际,赏玩寒石明月,借助幽兰、白云、明月等意象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志趣。②神思敏锐,喜爱自然。诗人调动听觉,敏锐地捕捉鸟唱叶落等各种细微的声响,沉浸于那清亮悠扬的音调。③孤独寂寞,渴求知音。诗人在美景中独自游玩,无人为伴,不禁发出“芳醋谁与伐”“美人竟不来”的感慨。【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C.“‘异音’‘殊响’以动衬静”错。此处是说各种声音一起来到耳边,听来都是清亮悠扬的声调,似乎变得与平时不同,引起了人的奇异感觉。故选C。2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形象的能力。开头四句,写诗人早上爱惜兰花,恐怕它在霜露中凋残,而采摘把玩,;晚上,诗人回到高入云际的别墅中休息,玩赏着山石上婆娑的月影,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情趣高雅,品质高洁。兰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白云、明月皎洁、洁白,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志趣。“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异音同致听,殊响俱清越”描写诗人夜晚听到鸟的鸣叫声渐渐低落、渐渐稀少,最后成为偶尔一二声的啁啾,于是意识到它们已在林中栖息,夜越来越深;而在沉静之中,时时又传来簌簌的落叶声,于是知道山中又起了夜风。夜中“异音”、“殊响”一起来到耳边,听来都是清亮悠扬的声调。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神思敏锐,喜爱自然。第253页共253页\n“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写可惜如此美妙的夜晚,却无人同我一起欣赏,这满壶香醇的美酒,又有谁能与我同醉共欢。远行的朋友,依然迟迟不归,不知不觉中,夜色渐渐褪尽,东方,已经朝霞初染。诗人感叹:如此美妙的秋夜,却无人能够欣赏,我也就无从向谁夸美这杯中的好酒了。言外之意,是说世人多庸俗,缺乏高逸情趣,难与自己同游。28.A29.B30.(1)以画中野雁徐行和俯仰的姿态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节的情操。(2)以画中野雁长鸣振翅的姿态表达仍想奋发、有所作为的期望。【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常识的能力。D.“诗余”指词,这是一首诗,排除。律诗为八句,这里显然不是律诗,排除C。乐府诗对诗歌本身的押韵等并没有严格要求,而古体诗押韵要求严格,古体诗用韵,比律诗稍宽;一韵独用固然可以,两个以上的韵通用也行。本诗押韵,所以最可能被编入《古诗集萃》,排除B。故选A。2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B.“但每天可与鹅鸭为伴,心境依然乐观”理解错误,作者不甘杂伴鹅鸭,吐露的是遭受打击以后苦闷的心绪,又寄托着不甘与小人为伍的情怀。故选B。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众禽事纷争,野雁独闲洁。徐行意自得,俯仰若有节”,诗一开始,作者用画外的“众禽”“纷争”反衬画中的“野雁”“闲洁”,也在鄙弃与倾羡之间写进了自己的心声。接下去,“徐行”、“俯仰”写动作,“意自得”,“若有节”写神情,是“闲洁”二字的绝妙注脚。诗人以画中野雁徐行和俯仰的姿态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节的情操。第253页共253页\n“先鸣独鼓翅,吹乱芦花雪”,最后两句中出现的这只野雁一边张嘴长鸣,一边奋力鼓翅,以致吹乱了身边的“芦花雪”,以画中野雁长鸣振翅的姿态表达仍想奋发、有所作为的期望。诗以咏画为主,行文中又时时插进作者的思想情绪,画意与诗情相映成趣。31.A32.体现了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思索,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又何其短暂;而整个人类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感情哀而不伤,充盈着热烈、达观之气。33.《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全诗便扣紧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诗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诗歌中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A.逐:追随。故A项错误。故选A。3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3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并个性化解读的能力。第253页共253页\n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34.D35.D36.C【解析】34.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凝脂(zhī)主旨(zhǐ)胼胝(zhī)吱扭(zī)。B.萦纡(yū)迂腐(yū)吁请(yù)淤积(yū)。C.凝睇(dì)孝悌(tì)线绨(tì)宅第(dì)。D.均读bó。故选D。3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前者“可爱”,后者“可叹”。故A不同。B.前者“差不多”,后者“高低错落”。故B不同。C.前者“依次”,后者“脚步缓慢的样子”。故C不同。D.都作“纵横”讲。故选D。36.第253页共253页\n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手法技巧的能力。C.“目的都是在写唐玄宗对她的爱”错,“回眸”二句,目的是突出唐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而其他两句则在于突出贵妃的美。故选C。37.D38.(1)感叹人生孤独。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其交谈。只有借酒“劝孤影”,欲解寂寞。(2)慨叹时光飞逝。“气变悟时易”“日月掷人去”,时节变换,时间飞逝,令人伤感。(3)悲叹有志难酬。生命有限,有志却(不获骋)得不到施展。【解析】3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两诗风格一致”错。陶诗深沉,李诗飘逸而豪放。故选D。3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诗歌尾联“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意思是,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分析“悲凄”的原因,要结合整首诗的理解。“气变悟时易”“日月掷人去”,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时节变换,时光飞逝,令作者感伤;“有志不获骋”空怀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悲叹有志难酬;“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抒发了世无知音的感伤,体现了作者的孤独和凄凉。39.C40.①心忧天下、济世救民之情。作者身受暑热,渴望风能带来降雨,使百姓免受旱灾;②渴望社会清平之情。作者希望风吹云散,天空清明,寄寓了对河清海晏的盼望;③对趋炎附势者的劝诫之意。作者不愿意风助虎啸,暗喻有能力者不要助纣为虐;④对卑弱者的怜悯之情。作者希望风助“鸿毛”免去远行劳苦,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解析】39.第253页共253页\n本题考核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C.“颈联写风变化多端,……”错误,颈联“岂随”“愿助”表明,这些只是作者的希望,并非实写风的变化多端。故选C。4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然后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首联“坐将赤热忧天下,安得清风借我曹”,首句点“暑热”,作者因自己遭受赤热,而担心天下人的为赤热所苦,表明诗人心忧天下;而次句点“思风”,因担心天下的人苦热,就产生了思风的愿望,作者深情地说:“在哪里能使我辈借得清风的相助,而为天下人驱除暑热,使他们不被酷暑所侵害呢?”这两句寄情深远,是诗人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声音,表达诗人济世救民之情。颔联“力卷雨来无岁旱,尽吹云去放天高”,进一步抒吐了作者“济世泽民”的赤忱,这里寄望于风能卷雨,使年岁不致成为旱年而使人民遭受旱灾,同时寄望于风能驱尽闲云,使高空晴朗,现出一个澄清的世界。“无岁旱”则民受恩泽,“放天高”则时运清平。颈联“岂随虎口令轻啸,愿助鸿毛绝远劳”,这两句希望风不要趋炎附势,随虎口以轻啸;而要给卑贱者以动力,助鸿毛以高飞,设想相当奇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立身处世的高节,流露出对卑弱者的怜悯之情。41.D42.以乐景衬哀情,春天柳叶萌芽,梅花盛开,应该是令人愉悦的,但在仕宦异地的游子心中,更容易触动乡愁,引发对友人的思念,联想到动荡的时局,产生匡时无计的忧愤。【解析】4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253页共253页\nD.“有意形成一种浑朴自然的风格”错误。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有的只是浑朴自然的语言,发自肺腑的真情流贯全篇。这种风格不是作者“有意”为之。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慰故人思乡之情,发世事难料之叹,抒无所作为之憾,语言浑然天成,并非“有意”为之。4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明确该题考查的是“炼句”题,“炼句”题,要从两方面来考虑:①意象或手法或炼句入手;②分析句子在结构和情感上的作用。而该题目明确了要“从手法和情感角度赏析”,我们从这两方面入手即可。从手法上看,“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中“柳条弄色”“梅花满枝”是乐景,可是“不忍见”“空断肠”可见情感是哀伤的。所以是以乐景衬哀情的方式。这一联是说春天到时,柳叶萌芽,梅花盛开,应该是令人愉悦的,但在飘泊异地的游子心中,总是容易撩动乡愁,而使人“不忍见”,一见就“断肠”,感情不能自已了。从情感上看,这种以乐景衬哀情的方式,就引发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再结合下文“身在南蕃无所预”,作者身处“南蕃”,却不能参与朝政,面对动荡的时局,便产生匡时无计的忧愤之情了。所以这里的情感既有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又有匡时无计的忧愤之情。43.C44.①音节上,回环往复,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和节奏感,激情澎湃。②内容上,复重叠中又富有变化层层递进,从情绪到行动,起突出强调作用,写出军民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③情感上,反复吟咏中,突出情感表达,表达了激昂慷慨、同仇敌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解析】4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C.“战场上”错误,从诗中来看,“王于兴师”是说天子兴兵要打仗,“修我戈矛”是说戈矛磨得闪闪亮,“与子偕行”是说和你并肩赴疆场,由此可知,不是“战场上”,应该是“出征前”。故选C。4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手法技巧的能力。第253页共253页\n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鉴赏的是“重章叠句”这一手法。首先要理解“重章叠句”的意思和常见效果。重章叠句,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表达效果: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然后找出这首诗歌使用重章叠句的内容。全诗共三章,“岂曰无衣?与子同……。王于兴师,修我……,与子同……”,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从音节上来看,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整首诗歌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45.B46.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孤高神秘的月的形象。“人攀明月不可得”写出月之崇高,“月行却与人相随”写出月之美好多情,“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写出月之皎洁美丽,“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写出月之孤高神秘。【解析】【分析】4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全诗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为主”错误,诗歌只是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并非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为主。故选B。第253页共253页\n4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特点的能力。诗歌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写月与人的关系。明月高悬,欲攀不能,使人感到可望难即,莫测高远;但同时诗人又赋予月亮人的情态,月亮行走却与人紧紧相随,写出月之美好多情。“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是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此处写出了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那种光彩照人的美丽。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的意思是月亮里白兔捣药自秋而春,嫦娥孤单地住着与谁为邻?写出月之孤高神秘。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写出了“月”的永恒。47.D48.重章叠句,反复吟咏。诗歌共分两章,字数、句式几乎完全相同。其中每章的第一句“君子于役”、第五句“日之夕矣”、第七句“君子于役”完全相同,除每章的第八句句式不同外,其他对应各句只是略有差别。在重章叠句,反复歌咏中强化情感,形成了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解析】4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表现了女主人公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理解错误,诗中描写的鸡儿归窠、牛羊入圈的画面,与“君子于役”未能归家形成对比,反衬出“君子”未归的伤感。故选D。4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结构技巧的能力。第253页共253页\n具体分析,《君子于役》在结构上采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这是本诗的特点。这首诗的两节在句式的使用上基本一致,采用了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使诗的结构更为谨严。整首诗上下两节只有三句有较大不同:首节第二句是“不知其期”,第二节为“不日不月”;首节第三句是“曷其至哉?”第二节为“曷其有佸?”首节末句为“如之何勿思!”第二节是“苟无饥渴?”其它句子不是完全一样就是仅改一字。这种复沓叠唱不仅使整首诗富于音乐性和节奏感,而且使诗歌蕴含的感情更显深挚。因为重章叠句的艺术结构往往对诗歌的艺术气围和意境起着极强的营造作用。诗歌就在反复地吟咏中把思妇内心无奈思念的悲苦和深情祝愿的泪水延伸得绵绵涟涟,极为浓烈,使读者的心仿佛与深情款款的妻子一同黯然欲泣。49.C50.①兄弟分散,无法相见,不知死生。②饥寒交迫,度日艰难。③天下大乱,盗寇横行,无法安定地生活。【解析】4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因为距离远而不能归乡”理解不准确。兄弟分散,不知都流落在何方,所谓“道路长”是说兄弟间相距的道路长,并不是说诗人与家乡的距离远。故选C。5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句“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讲了兄弟分散,不知都流落在何方,“道路长”是说兄弟间相距的道路长,诗人表达了兄弟分散,无法相见,不知死生。尾联“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两句借空中的大雁能够相伴飞翔,和人的弟兄分散进行对比,表达弟兄离散的悲伤。“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自从安史之乱分别之后,饥饿和寒冷时常伴随我左右。饥寒交迫,度日艰难。“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天下大乱,盗寇横行,无法安定地生活。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侧面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51.C52.①作者托物言志,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第253页共253页\n②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③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53.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解析】5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C项,“这正体现了古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错误,古体诗在对仗上没有严格要求。故选C。5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由题目可知,本诗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诗人描写碧荷的形象是为了象征自己,“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空绝世”几句描写荷花生在泉水之中,映着太阳颜色鲜艳,荷叶翠绿,拥有绝世的容颜,借此象征诗人的高洁品性,才高道洁。“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结根未得所”描写荷花空有绝世的容颜、清幽的香气,却因为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空自凋零,表达诗人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愿托华池边”借荷花希望生在华美的池子里,表达自己渴望身处朝廷的美好愿望。5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咏物诗的能力。本诗借荷花的外形、颜色、品格来象征诗人的高洁,借荷花无人欣赏,表达诗人空有才华却不得重用的惆怅。由此可以看出,托物言志诗就是借助事物表达诗人情感,而所借之物必然与作者的自身状况有相似之处。诗人借此表达人生哲理、寄寓自己的情感态度等。【点睛】第253页共253页\n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54.B55.开篇表达了从军讨伐时的壮志豪情;中间情绪低落,转为征人思乡的愁悲之情;结尾抒写报国捐躯的慷慨豪迈之情。【解析】5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奠定了悲壮豪迈的基调”错,“白日半西山”四句景物描写悲凉,营造了凄凉悲伤的氛围,不能表现悲壮豪迈的感情。故选B。5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人开篇写随军千里去讨伐盘踞东南的孙权,无数战船沿着大江而下,写出了这次出征的浩浩荡荡,表现的是从军征讨时的豪迈之情,为全诗奠定了一个慷慨激昂的基调;中间三到十四句写景,写到夕阳的余晖,写到蟋蟀哀鸣,孤鸟乱窜,露湿衣襟,“征夫心多怀,恻怆令吾悲”,写出了出征的将士的离别伤感,“回身赴床寝,此愁当告谁”写到内心的苦闷找不到人倾诉,情绪低落,传达的是深沉的思乡之情;最后四句情感又转为高昂,诗人从沉溺中惊醒,既然投身军旅,怎么时时顾及私情呢,要随时准备为国捐躯,抒发的是矢志报国的慷慨豪迈之情。56.B57.①作者托物言志,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②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荷花纵有绝世秀色,但因未得其所,无人传递他的馨香,只能在风霜之中无奈凋零。表现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无人推荐而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③想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结尾“愿托华池旁”表达了自己也想像荷花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第253页共253页\n【解析】5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正体现了古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错误,古体诗在对仗上没有严格要求,相反,格律诗则严格要求颔联、颈联对仗。故选B。5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从诗中来看,诗歌集中笔墨描绘“碧荷”的形象,借助“碧荷”的形象来抒发情感,这属于托物言志,所以考生需要分析“碧荷”的特点。“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空绝世”写碧荷的外在形象,艳丽鲜艳,绝世空前,“馨香”是写碧荷的香味,清香悠远,这是以碧荷的外形和气味来写自己的才华和品性,展现出对自己高洁品性、绝世才华的自信。“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意思是“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可是谁来举荐她们呢”“眼看着秋霜渐浓,秋风劲起,难免红颜凋谢”,碧荷虽美,气味虽香,但无人传播,只能空任凋谢,就好似自己虽有才华和抱负,却无人举荐,只能任由岁月斑白了双鬓,借此抒发怀才不遇蹉跎岁月的无奈。“愿托华池边”意思是“但愿能在王母的瑶池里生长,时时鲜艳,永不颓色”,以碧荷想要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来写自己想要得到朝廷重要的愿望。58.D59.①有心报国,却被放还回家的痛苦;②国难当头,却只能守着小家庭苟且偷生的无奈;③迟暮之年,壮志难酬的苦闷。【解析】5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D.“诗歌的前八句叙事”是错误的。诗歌前六句是在叙事,而第七句是在写景,第八句是在抒情。第253页共253页\n故选D。5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通过小注可知,《羌村三首》是作于诗人任左拾遗时,房琯罢相,他上书援救,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探家的时候,并且首联写到自己在万方多难之际守着个人小家庭,无异于苟且偷生,缺少欢趣。所以写出作者有心报国,却被放还回家的痛苦之情。中间四句通过对比今昔家中生活,寄托胸中苦闷。“抚事”直说思量当前国事。“煎百虑”极写忧国深沉的情感煎熬,所以写出了国难当头,却只能守着小家庭苟且偷生的无奈之情。最后四句,名写酒,实说愁,是迟暮之年、壮志难伸的愤激之辞。“且用”表现了诗人深沉无奈与痛楚之情,所以表达了作者迟暮之年,志向难展的苦闷之情。60.A61.第一幅是高山雪融图。东风习习吹拂,高山雪融之水流入原来的河水,河水中还飘着冰块。第二幅是春暖花开图。诗人想象东风一夜把寒云吹走了,溪边野花绽放,白鹭水中歇憩,红鲤跃出水面。第三幅是池塘解冻图。东风吹裂池塘的冰面,如缯帛撕裂,池水流入沟壑,汇成浩渺的大江大河。【解析】60.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诗歌的能力。A.“都刻画出一种静态”错,本诗中的“自”刻画出的是一种动态。故选A。6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分析诗歌画面的能力。“习习气初通,峨峨势自融。渌波归旧水,寒片漾和风”描写东风吹拂,高山上冰雪融化,河面笑容,河水中的冰块在春风的吹拂中到处飘动,用“习习的春风”“峨峨的高山”“渌波”“旧水”“寒片”描绘了一幅高山雪融图。“暖想千溪绽,吹疑一夜空。鹭翘休映白,鱼跃乍翻红”用“千溪”“绽放的春花”“白鹭”“红鲤”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春暖花开图。写出和风吹散寒云,溪边野花绽放,白鹭悠闲地在水中休息,红鲤欢快地跃出水面。第253页共253页\n“缯裂方塘上,琼流巨壑中。漪涟还浩渺,须赖济川功”用“方塘”“琼流”“漪涟”“河流”等意象描绘冰面融化,池水汇入江河的池塘解冻图。62.C63.同:都有表达在重阳日登高时对亲人或故友的思念之情。异:本诗中,诗人还表现出自娱自乐的闲适和怡情自然的旷达;王维诗用“独”、“异”等字,表达了身处举目无亲的“异乡”,强烈而难以排遣的孤独感。【解析】6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C.“欢乐热闹的意境”理解有误。这两句营造的是清越幽雅的佳境。故选C。63.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同:题目《九日》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明都是在重阳节写下的诗歌,本诗“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在狂放高歌中充满了思念故交之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诗人思亲怀友之情。异:本诗中,一二句写秋高气爽。开篇写令人赏心悦目的秋景。秋日的天空,辽阔高远,一碧如洗,朵朵白云在蓝天中飘浮,它们时而分开,时而连成一片,时而像一团团的棉球,时而又像是翻卷的波涛,变幻不定,千姿百态;秋日的大地,明丽清爽。只见层叠的山峰松柏参天,波平浪静的江水涌流不息,水光与山色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三四句写饮菊花酒,在这天高气爽的秋天里,又逢重阳佳节,诗人携壶登山,开怀畅饮,而且边饮酒边赏菊。“地远松石古”四句,生动地刻画了诗人赏秋时的见闻和感受。在山高林密的大山深处,松柏葱茏,怪石嶙峋,阵阵微风吹来,响起松涛清越高雅的音韵,有如弦管齐鸣奏出的悦耳的乐声。佳节美景令诗人陶醉,禁不住举杯照欢颜,杯中映出自身的笑容。“还自倾”三字表现了诗人悠然自乐,兴趣盎然的神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64.C第253页共253页\n65.关于本诗末句的情感,甲乙两个说法是相通的:甲认为,诗人以一己高洁的坚守来对抗整个社会的肮脏,诗人永远是孤独的,自然悲愤难以言表:乙认为,诗人坚守志节甘愿忍受一切,是一种完全自觉自愿的行为,内心强大的人不会对个人境遇有什么悲伤。“悲不自胜”是针对整个社会的堕落而发,“不足悲”是对自己坚守志节的个人遭遇的自信。【解析】6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由‘未夕复来归’可推知本诗当作于《归去来兮辞》之前”错误。《归去来兮辞》作于作者辞官之初;而这首诗,结合注释⑤可知写于作者归隐之后,因而不能说本诗当作于《归去来兮辞》之前。故选C。6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即评析甲乙对“已矣何所悲”的理解。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甲、乙各自的观点。甲认为,“世无‘知音’,与前文‘万’‘众’‘孤’的对比呼应”可知诗人以一己高洁的坚守来对抗整个社会的肮脏,诗人永远是孤独的,自然悲愤难以言表;乙认为,“举世皆依乘风云,而己独无攀援飞翻之志”,诗人坚守志节甘愿忍受一切,是一种完全自觉自愿的行为,内心强大的人不会对个人境遇有什么悲伤;从表面看,甲乙的观点似乎是矛盾的,但细细品来,才发现甲“悲不自胜”的观点是针对整个社会的堕落而发的,乙的“不足悲”是对自己坚守志节的个人遭遇的自信。由此得出甲乙的说法是相通的。66.B67.①本诗中的“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是说中夜生起愁思,于是弹琴读书;幽幽琴声响遍屋里,诉说着无边无际的愁,满床书卷翻遍,愁思难解;诗人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苦、忧思之情。②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乐琴书以消忧”是说弹琴读书能获得快乐而消除忧愁,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摆脱忧愁缠绕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第253页共253页\n【解析】6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B.“表达了诗人已有庄子般厌弃官场、旷达闲适之情”表述错误。在此二句中,“虽言”、“定自”两个虚词是重点,虽然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无奈自己绝对不是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也就是诗中所说的“非庄周”。由此可见,在此联中诗人通过反用典故,其实是在表明“愁”之无可消释的情怀。故选B。6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及比较阅读的能力。在庾信的这首诗中,写到“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大意是说“悠悠琴声在屋内回响,累累书卷铺满床头”。诗人为什么会在夜里弹琴读书呢?究其原因,是诗人虽有一室琴书相伴,却不能排遣一丝愁绪,想要学庄子梦蝶,飘飘然置身世外之境,却不能学到庄子的旷达洒脱,依旧满腹忧愁。诗人笔下的“琴”与“书”,正是他抒发内心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苦、忧思之情的载体,他要借此表达心中日复一日无力改变现实的无聊与绝望,也是在悲叹自己多年羁留敌国、不知有限的生命年光里还能否再回到故国家乡,“遍”“满”二字,足可见诗人满心力透纸背的悲苦孤愤。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诗人也写道“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这是诗人终于摆脱污浊官场的羁绊、回归他向往已久的田园生活的一个侧面;正如诗人所说“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只有今天归田的生活才是诗人真正想要的,所以诗人用弹琴读书的方式来消除忧愁、获得快乐,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的快乐,是心灵毫无羁绊的自由、安适的快乐。68.B69.赞同杜甫,是批评儿子不求上进。理由:①诗题为“责子”,诗中确实有对诸子不学无术的责备意思。②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陶渊明对于儿子的失望,暂且顺应天意,饮酒中有点消极之意。③通过《命子》和《与子俨等疏》中的句子可见,对诸子为学、为人是有着严格的要求。第253页共253页\n赞同黄庭坚,是一种戏谑的慈祥。理由:①语言风格是诙谐的,作者不是板着面孔在教训,而是出以戏谑之笔,显出一种慈祥的神情。②诗歌写法是夸张的漫画式的写法,儿子的缺点都是被夸大了的,批评中还有爱怜之意。③诗歌从生活中取材,富有生活情趣,叙说中采用有趣的手法,体现出作者又好气、又好笑的心情,带着笑意的批评,是老人的舐犊情深。【解析】6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B.“尤其阿舒二十八岁了,还是懒惰得世上无双”错误,“阿舒已二八”是说阿舒十六岁了。“尤其”意思错误,并没有突出哪个儿子更甚。故选B。6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情感态度和个性化阅读赏析的能力。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需要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如果赞同杜甫的看法,就分析哪句诗体现了责备。如:诗歌标题是“责子”,明确了本诗的主旨是责备孩子。诗中“总不好纸笔”“懒惰故无匹”“而不爱文术”“不识六与七”等句子一一责备几个儿子的不求上进,尤其是结尾“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表现了面对儿子不求上进的消极态度。如果赞同黄庭坚的看法,就结合诗歌分析哪句诗体现了“戏谑的慈样”。“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总写五个儿子不好纸笔,然后写十六岁的阿舒懒惰无人可比,写十三岁的雍端到现在都不识六和七,无疑夸大了儿子的缺点,并用戏谑的语气教训他们,体现了老人的慈祥、舐犊情深。70.B71.D72.)此诗是有所寄托而作,借商妇思念良人来表达诗人在宋亡之后依然不忘故主的忠心。前四句专述思念,一二句借良人出海在外音讯全无,表达对于君王的挂念。中间六句兼写别时和归期,分别之时的依依不舍,分别之后的思念和渴望团聚的迫切心情,从中体现出作者的思君之意、忠君之志。末四句以寒蛩、青灯、孤帏作为思妇的伴侣,可见她独处之孤寂和守节之坚贞,从而表达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决心和对宋朝君主的耿耿忠心。这样构思,把政治色彩浓郁的内容用人情味十足的形式表达出来,产生较强的感染力。【解析】70.第253页共253页\n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概括和理解能力。此篇以商妇自比而寓思君之意,作者一方面动用各种手段,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血肉饱满的思妇形象,另一方面又着意使每一个字句有暗含思君的寓意,因而读来委婉深曲,多姿多态。故选B。7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综合鉴赏能力。D项,“本诗采用民歌中常用的借代和顶针修辞手法”错误,没有借代修辞,是比喻修辞,以夫妻关系比喻君臣关系。故选D。7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题干中“此篇以商妇自比而寓思君之意。”的意思是这首诗用商妇自比表达思念君主的情感。以夫妇喻君臣,是中国传统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这样构思,就能把政治色彩浓郁的内容用人情味十足的形式表达出来,风格缠绵悱恻,可以产生较强的感染力。全诗十四句,可分三层。前四句专述思念。“沧海”云者,表面上是说“良人”渡海经商,实际上是指恭帝在元大都的孤立处境。“何之”二字已经道尽恭帝去后的黯淡前程,诗中又复用“孤帆”、“渺”加以渲染,使“思君之意”一开始就来得格外强烈。“十年音信隔,安否不得知”两句看似寻常,但能在十年之后还想到旧君的“安否”,作者忠于故宋之心可见。中间六句兼写别时和归期,是感情最强烈的地方。“长忆”两句写别时。诗写送人,却不说君去,单言我归。这样的手法,使抒情的重点集中在送行者身上,从不忍说“良人”离去的情态和送行人掩泣而归的形象中,反映了思念者的痴情。“月缺”两句从别时说到归期,使用的是对比手法。“圆夜”的“圆”,既是写月,又与“团圆”的“圆”双关。“回期”两句遥想归来。“良人”一去,已是十年,音信渺邈,然而这位思妇还以“回期倘终有,白首宁怨迟”自誓,表现作者的“思君之意”、“对君之忠”,透入纸背。末四句承“白首宁怨迟”,写自己的操守。“寒蛩”两句以寒蛩、青灯、孤帏作为思妇的伴侣,可见她独处之孤寂和守节之坚贞。最后两句中的“身”、“梦”,是从形体说到精神;“不出帏”实际上寄托了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怀抱;“万里驰”则表达了对宋君的耿耿忠心。用这样两句结尾,深沉凝重,大大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含量。在表现手法上,作者一方面动用各种手段,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血肉饱满的思妇形象,另一方面又着意使每一个字句有暗含思君的寓意。73.A第253页共253页\n74.杜诗中,家人远隔千里,信息不通,飘零离散,朝不保夕,以至于初见时“怪我在”“惊”,不敢信,不敢认。反常的情态,曲折反映出那个非常时代的影子。柳诗,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表现其反常,忽然“欸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了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而可以透视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解析】73.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A项,“反衬了乡村环境的恬静幽美、惬意宜人,有田园诗的雅致之美”,夕阳急于躲到地平线下休息,柴门前的树梢上有几只鸟儿鸣叫不停,这喧宾夺主的声浪反衬出那个特殊岁月乡村生活的萧索荒凉。故选A。74.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写作特色的能力。“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初见家人、邻里时悲喜交集之状。这里没有任何繁缛沉闷的叙述,而简洁地用了三个画面来再现。画面一是与妻孥见面的情景。乍见时似该喜悦而不当惊怪。然而,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人命危浅,朝不保夕,亲人忽然出现,真叫妻孥不敢信,不敢认,乃至发愣(“怪我在”),直到“惊定”,才“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这反常的情态,曲折反映出那个非常时代的影子。“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这是最见诗人功力的妙句,也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这两句描写的是以下情景:一方面是自然景色:烟销日出,山水顿绿;一方面是渔翁的行踪:渔船离岸而行,空间传来一声橹响。然而,诗人没有遵循这样的生活逻辑来组织诗句,却从自我感受出发,交错展现两种景象,更清晰地表现了发生于自然界的微妙变异。前一句中“烟销日出”和“不见人”,一是清晨常见之景,一是不知渔船何时悄然离去的反常情态。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表现其反常,忽然“欸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75.B76.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宋朝皇帝的忠心和对元朝黑暗的怨恨之情。“蜀魂”指杜鹃,隐喻宋帝之魂;“百鸟臣”,隐喻宋遗民如林景熙者向他称臣,不因国亡而变心,体现对宋朝皇帝的忠心。“夜半”,深夜,隐喻元朝的黑暗。杜鹃叫一声,山竹欲裂,表明它怨恨到了极点,体现对元朝黑暗的怨恨之情。第253页共253页\n【解析】75.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B项,“景色却是光明的,从而寄托了作者的喜爱之情”错误。“隔江风雨晴影空,五月深山护微雪。”故都临安与埋骨的会稽,隔了一条钱塘江。那里已经沦为元军之手,所以说风雨如晦,连一点晴的影子都没有。五月是冬青花盛开的时候,花小色白,故以“微雪”代之。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色,有黑暗和光明之分,从而寄托了作者憎爱的感情。故选B。76.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意思是:蜀魂杜鹃被百鸟围绕着飞翔,黑暗的半夜里杜鹃叫一声山竹欲裂。蜀魂:指杜鹃,相传杜鹃是古代蜀王杜宇死后之魂所化。百鸟臣:杜鹃所生之子,寄在百鸟巢中,百鸟代为哺育,若臣之于君,故云“百鸟臣”。百鸟仍向杜鹃称臣,喻遗老仍忠于宋帝。夜半:深夜,隐喻元朝的黑暗。山竹裂:形容杜鹃啼声凄厉,几乎使山竹欲裂。语出杜甫《玄都坛歌寄元逸人》:“子规夜啼山竹裂。”结合注释可知,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宋朝皇帝的忠心和对元朝黑暗的怨恨之情。77.A78.①戍边士卒慷慨赴边、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②戍边士卒对艰苦军旅生活的无奈疲敝之情。③对军中“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不平等现象的不满。【解析】77.本题考查理解理解并赏析诗句的能力。A项,“用了对比”错,“汗马牧秋月,疲卒卧霜风”一句运用的是互文的手法,没有使用对比,对比是两个事物进行比较,从而突出一个事物。故A错。故选A。78.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的能力。第253页共253页\n“音信绝不通”是指将士在边疆和家人音信不通,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对家书的期盼。“倚是并州儿,少年心胆雄。一朝随召募,百战争王公”表现了戍边战士拥有一颗英雄的心胆,一旦被招募去戍边,就会在百战之中奋勇无敌和争立战功的豪情,表现了战士们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争相建立战功的壮志豪情。“去年桑干北,今年桑干东”表现连年征战,四处奔波,表现了战士们在战场上的奔波与疲敝。“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战场上战死的是征召的普通士兵,而建立战功的却是将军,表现了对待士兵与将军的不平等,表现了战士们的愤愤不平和作者对这种不平等现象的批判与揭露。综合以上分析,可以概括出答案。79.A80.(1)山峰充塞天地,日月相连并生,高峰独留余晖,深谷白昼未明,表达了对终南山高耸幽深奇景的赞叹。(2)山中人心正不邪,山路再险,人心仍平,表达了对山外世事险恶的领悟(或认识、洞察)及对山中人心地开阔坦然的欣赏、赞美。(3)清风万壑,松涛阵阵,触发了诗人对山中清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俗世功名的厌倦。【解析】7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表达技巧及思想情感的能力。A项,“用拟人手法”表述错误。根据诗意,终南尽管高大,但远远没有塞满天地;“南山塞天地”,险语惊人,这是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写山之高大,并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身在深山,仰望,则山与天连;环顾,则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压根儿看不见山外还有什么空间。用语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非常“妥帖”。故选A。8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第253页共253页\n本诗的大意是:终南山高大雄伟,塞满了整个天地,太阳和月亮都是从山中的石头上升起落下;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被夜色笼罩时,高高的山峰上还留着落日的余晖;而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经洒满阳光时,深深的幽谷中还是一片昏暗;终南山矗立在那儿不偏不斜,山中居住的人也和这山一样爽直正派,虽然山路陡峭,崎岖不平,但他们却心地平坦,从不会有路险身危的感觉;山高风长,长风吹动松柏,松枝松叶在风中呼呼作响,松涛回荡在千山万壑之间,十分清脆激越;来到终南山见到如此险绝壮美的景色,我真后悔当初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天天去追求那些虚名浮利。诗人在第一至第四句中,通过写高耸的终南山、辽远的天地、同辉的日月,描绘了一幅幽深奇幻的终南山图景,表达了诗人对终南山美景的赞美之情。五、六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说居住在山中的人因山的中正而爽直正派、心地平坦,表达了诗人对山中人开阔坦然的胸襟的欣赏与赞美,也暗含诗人对山外世事险恶的领悟。第七、八两句,诗人写山高风长、林涛阵阵、万籁有声、幽壑情缘,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终南山清宁、雅静、淡远生活的向往之情。诗歌最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说后悔读书而在浮名上耽误了生命,表达了对俗世功名的厌倦。由此可见,诗人赞美终南的万壑清风,就意味着厌恶长安的十丈红尘;赞美山中的人正心平,就意味着厌恶山外的人邪心险,这种言外之意就表现得相当明显。81.B82.①以“浴”和“行”这两个动词形容鸟和鱼在此之前闲适自在的情态,以“惊”和“聚”形容鸟为荷间清风所惊动、鱼为水中人影所吸引的动态。②以动衬静,写出山池平时的清静,给山池游幸图增添了无限生趣。【解析】8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B项,“于繁盛之中暗含萧条之意”错。桂亭尚未落花,而桐树叶子已有一半稀疏,可见正是桂花盛开的中秋时节。“桂亭”“桐门”概括了山池周围桂花繁茂、桐林清幽、亭台楼阁点缀其间的优美景色,烘托出山池的清疏雅致来。故选B。82.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含义及写作手法的能力。“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两句,在苑临秋色的静态描写背景上,作者又捕捉到水面上鱼鸟的活泼动态,给这幅山池游幸图增添了无限生趣:清风吹过荷叶,惊起了在池中沐浴的小鸟。桥上行人的倒影,引来了在水中游动的鱼群。这联对偶,以“浴”和“行”这两个动词形容鱼和鸟在受惊前闲适自在的情态,又以“惊”和“聚”形容鸟为荷间清风所惊动、鱼为水中人影所吸引的动态,不仅准确地刻画了鱼和鸟的形体动作特征,且通过动词的叠用和活用,从一静一动两方面反衬出山池平时的清静,结尾写日落时分,云归山谷、尚待雨后的湿气,以云归暗喻人归之意,笔端包含水分,读之如能感受到山池空气的滋润和清新。第253页共253页\n83.B84.①宴会地点:历史悠久;②参宴之人:皆为济南名士;③宴会的气氛:欢快热闹;④宴会周围的环境:云山修竹,景色优美。【解析】8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B项中“运用拟人的手法,言云山也被宴会撩动了兴致”错,“云山已发兴”的意思是云山催发人们内心的诗兴,无拟人手法。故选B。84.本题考查概括分析诗歌重要内容的能力。诗前四句游历下亭及其原因。“东藩”点明人物,“海右”“亭”“济南”点出了地点,围绕“宴”写出了参宴的人物和地点。李邕前辈驻东济南,杜甫得以共泛清河同游历下亭。这段的“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一联,极切合情景,亭既古老,人多名士。此诗原注称“时邑人塞处士在坐竹”。济南自汉以来,有伏生传尚书予张生、欧阳生等,皆是名儒。之后,各朝代都有才人。所以这联为人所喜爱,至今仍在历下亭悬挂,为游人观赏。次四句写亭中宴饮,周围云山美景,助发雅兴,眼前玉琨歌会,对酒为乐,歌声清扬,举觞劝客。更有修竹笼翠,亭中不觉暑热,亭外虽空有碧波交流,但也助人兴。良辰美景中,长少才俊咸集共饮,真是赏心乐事。此四句全以虚字当腰,极显抑扬之能事,为本段的特色。85.D86.①丹青画画能令丑者美丽,无盐丑女选入宫里,自古蛾眉遭到嫉妒,以致皓齿美人反而白白葬送在漫漫胡沙之中。②借丑女受宠立为后妃,美人遭嫉埋没胡沙,媸妍巅倒的现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不遇明君、未受重用的愤懑,讽刺了社会贤佞不分的丑恶现象。【解析】85.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项,“前六句描写,刻画明妃貌美”理解错误,本诗前六句是叙事,用反衬的手法写明妃的美貌。后四句是议论,指出媸妍颠倒的不合理现象,是作者自叹遭谗被斥的情感抒发。第253页共253页\n故选D。86.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先通读诗的最后四句了解大意,然后借助注释来进一步理解。像王昭君这样一位如花似玉的美女,本应让她去与其相称的地方,可是事情恰恰相反,她被恶人陷害,“埋没胡沙”。战国时齐国无盐地方的丑女如此丑陋,竟然“在深宫里”。诗人以极为愤怒之情,谴责了妍媸不分、黑白倒置的极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才华出众之人处处受制,钻营谄媚之辈步步高升,诗人对此是有深刻体会的。因此,诗中所鸣的不平,在极大程度上也是诗人个人怀抱的抒发,当时宦官、军阀以及朋党权势遮天,认钱认势不认人,他们毫无人格,毫无人性,排斥异己,压制有才能的人。诗末“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两句,集中地表现了诗人对不遇明君、未受重用的愤懑,对当时社会贤佞不分的丑恶现象的强烈愤慨。87. 古体(新乐府) 送别88.头四句是对比村托,以虚衬实,用虚无缥缈的瀛洲衬托现实中的天姥山。后四句是类比衬托,运用夸张手法,用五岳、赤城、天台进一步衬托天姥山的高大无比、高耸气势。【解析】87.本题考查对诗歌有关文学常识的识记和判断能力。从体例上看,是就诗歌形式而言的,这首诗的题目是“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歌篇幅较长,不讲究对仗、押韵等,因此可以判断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的题目“吟留别”,以及另外一个题目“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都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88.本题考查对诗歌手法的鉴赏能力。第253页共253页\n题目要求鉴赏衬托手法。前四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诗人说:海上回来的人谈起过瀛洲,那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越人谈起过天姥山,天姥山在云霞里时隐时现,也许还可以看得到。先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一笔是陪衬。“瀛洲”是一座神山,我国古代传说,东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叫蓬莱,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说瀛洲在烟波浩渺的大海上很难找到,这才引出“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转入正题。因此这是对比村托,以虚衬实,用虚无缥缈的瀛洲衬托现实中的天姥山。而后四句“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只见那山横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连结在一起。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接着诗人又换一个角度以天台山为着眼点来写,说那天姥山东南方的天台山虽然非常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简直像要塌倒了。这里的“天台一万八千丈”,是夸张手法,只是说天台山非常高,并不是说它实有一万八千丈。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天姥山怎样高,却用类比衬托和夸张手法,用五岳、赤城、天台进一步衬托天姥山的高大无比、高耸气势,把那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唤起了我们的幻想,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89.B90.《江雪》中展现的是一个带有某种政治色彩的隐士形象。他超然物外、洁身自好、不向世俗妥协,四周一片死寂、苦寒,他虽然处境孤独,但傲岸不屈,清高自守。而本词中的渔夫却是一个真渔人形象,他生活贫困艰辛,但又乐观旷达,只要没有“人世多离别”,一家人能聚首在一起,纵使“衣百结”,也是快乐与满足的。【解析】89.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项,“不以为意”“志不在鱼”“壮志难酬”错误,从词中来看,尽管水寒风烈,渔人仍须下水捕鱼,可叹的是“巨鱼漏网”,圉圉而去,渔家生活,便无着落,连暂时缓解窘迫生活的希望也成为“虚设”了,所以对巨鱼漏网,渔人并非不以为意,而是无可奈何;“从”,“任从”的意思,任凭那巨鱼摇头摆尾地回到深渊,结合渔人的心理活动“谋自拙”来看,这是对“巨鱼漏网”的反省,自认谋拙、晦气,至于别人怎样说,那就由他去吧!渔人毕竟是旷达的,对于巨鱼漏网,渔人委心任运,超然物外,并没有壮志难酬的无奈。故选B。90.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第253页共253页\n《江雪》中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清高,渔翁的性格孤傲。而本词中,词的上片,写渔人顶烈风,涉寒水,捕鱼落空。尽管水寒风烈,渔人仍须下水捕鱼,可叹的是“巨鱼漏网”,圉圉而去,渔家生活,便无着落,连暂时缓解窘迫生活的希望也成为“虚设”了。“圉圉”一句,写巨鱼的逃跑,形象逼真。上片结句进一步写渔人的心理活动:“谋自拙”是对“巨鱼漏网”的反省,自认谋拙、晦气,至于别人怎样说,那就由他去吧!渔人毕竟是旷达的。词的下片,变换了笔调,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描写渔人的生活。“昨夜”、“今宵”两句,是全词仅有的一组对句,描绘了渔人少有的闲适生活图景。“醉眠”、“独钓”是写渔人自己的有代表性的生活内容以少见多,以少总多:“昨夜”、“今宵”和“西浦月”、“南溪雪”,是通过时间与场景的迅速变换来表现渔人生活的旷放无拘。“妻子一船衣百结”则转写渔人全家的经济生活状况。可见本词描写的是一个真渔人形象,他生活贫困艰辛,但又乐观旷达,只要没有“人世多离别”,一家人能聚首在一起,纵使“衣百结”,也是快乐与满足的。91.D92.D93.C94.C【解析】91.本题考查古今异义。A项,整顿:古义,整理;今义,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B项,颜色:古义,指人的脸色;今义,就是指色彩。C项,向前:古义,先前;今义:向前走,前进。故选D。92.本题考查比喻手法的修辞效果。大弦嘈嘈如急雨,是说大弦粗重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表现了乐声的粗重。小弦切切如私语,是说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表现了乐声的轻细。第253页共253页\n间关莺语花底滑,是说琵琶声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表现了乐声的流畅。幽咽泉流冰下难,是说水在冰下流动受阻冷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表现了乐声的冷涩。故选D。93.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鉴赏能力。“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中,“眉”代指“头”,“低眉”即“低头”,运用了借代手法。“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意思是主人(我)和客人都下了马,到了船上,举起酒杯想喝酒,但没却没有管弦音乐。此句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就是虽然前一句写我,后一句写客人,但其实我和客人都发生了这个动作。“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江州司马是官名,这里借代诗人自己,使用的是借代手法。“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前一句的最后一个词语和后一句的第一个词语相同,运用的是顶针的修辞手法。“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是说琵琶声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又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是说听到了琵琶声之后,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衬托了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运用了衬托手法。故选C。9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项,“正面描写”错。“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侧面描写,用周围船上的人们的悄无言衬托琵琶女弹奏的艺术魅力。故选C。【点睛】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手法并具体解说,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此类试题所涉及的修辞于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高考题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做具体分析,而不能只就共性泛泛而谈。第253页共253页\n参考译文: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95.D96.这两句的意思是房屋的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这两句诗,描绘“井灶”“桑竹”等意象颓废荒芜、干枯破败的特点,说明自己离开这些地方已经很久了,已经荒芜、残颓,令人伤感嗟叹了。见此情形,寄托了诗人对“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后悔以及重归田园收拾整顿这些荒芜、衰朽景象的心愿。【解析】95.D项,“而采薪人也都不作答,讳莫如深”错误,本诗中看不出采薪人到底是否回答了作者的问题。原诗中“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就是采薪人的回答。故选D。96.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画面和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本题需要学生根据意象分析画面特点,然后结合全诗分析情感。“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写“步荒墟”所见,诗人看到当年的水井、炉灶陈旧,只剩下遗迹,看到桑树、竹林枯干,只剩下残枝,这些意象凸显了田园的荒芜破败。从而引发了诗人内心感伤、后悔之意,以及要尽力整顿收拾田园的心愿。97.D第253页共253页\n98.诗歌前六句为五言句式,重在塑造人物形象,语句短促,节奏铿锵,将一个在边疆从军的英猛刚烈的男儿描写得神形兼具,栩栩如生。后六句运用七言句式,重在抒情,既有不报效国家誓不回家的铮铮傲骨,又有因离家在外而难免产生的思乡之情。句式的运用与内容情感达到高度和谐统一。【解析】9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D项,“反衬主人公的坚强不落泪”错。此句写辽东的少妇用边塞乐器吹出边塞之乐,这笛声是那样的哀怨、悲凉,勾起征人思乡的无限情思。诗句本想要写这一个少年男儿的落泪,但诗人不从正面写这个男儿的落泪,而写三军将士落泪,非但落,而且泪如雨下。在这样人人都受感动的情况之下,这一男儿自不在例外,这就不用明点了。故选D。98.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安排及语言形式的特点及作用。句式的变化应当与内容、情感的变化和谐统一,因此考生可以从前六句和后六句描写内容和表达情感的不同的角度分析鉴赏。诗歌前六句用五律将一个在边疆从军的男儿描写得神形兼具,栩栩如生,浮现在读者眼前。第一句“男儿”两字先给读者一个大丈夫的印象。第二句“少小幽燕客”,交代从事长征的男儿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之地的人,为下面描写他的刚勇犷悍作铺垫。“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这三句把男儿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抓住胡须这一细部特征来描绘主人公的仪表。“须如蝟毛磔”五字,说明须又短、又多、又硬。表现出他英猛刚烈的气概和杀敌时须髯怒张的神态,简洁、鲜明而有力地刻画出了这一从军塞上的男儿的形象。这里诗人采用简短的五言句和短促扎实的入声韵,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后六句重在抒情。黄云陇底白云飞”,这是诗的主人公身处的情景。辽阔的原野,昏黄的云天,将主人公更衬托得勇战豪放。“未得报恩不得归”七个字一方面表现好男儿志在报国,因为还没有报答国恩,所以也就坚决不回故乡。另一方面,也说明远征边塞的男儿其实也有思乡的柔情。辽东的少妇用边塞乐器吹出边塞之乐,这笛声是那样的哀怨、悲凉,勾起征人思乡的无限情思,以致“使我三军泪如雨”了。前六句节奏短促,写这两句时,景中含有情韵,因此诗人在这里改用了七言句,又换了平声韵中调门低、尾声飘的五微韵。99.D第253页共253页\n100.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首先是“采”,采摘之后才“有”,这是概略地叙述采集劳动;然后是“掇”“捋”,是对采芣苢动作的具体描写,或采摘,或捋取,真切又生动;最后是“袺”“襭”,或是手提起衣襟兜着,或是一腰带掖起衣襟来兜着,都是对盛放芣苢的具体描写。切合劳动过程,既是源自生活,又深具艺术匠心。【解析】99.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D项,“两个字直接写出了人们采摘芣苢的敏捷灵巧”错误,“袺”“襭”两个字直接写出了人们盛放芣苢的动作,间接突出人们采摘芣苢的敏捷灵巧。故选D。100.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个性化阅读诗歌的能力。需要学生通读并认真翻译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抒发的情感,据此表达观点。题干问“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字能够调换顺序,其实考查学生对诗歌层次、劳动场景的理解。这首诗描写人们采摘芣苢的劳动场景,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人们应当先“采摘”,然后才能“拥有”,接着再描写具体的动作,最后写采摘的芣苢太多,因而需要手提起衣襟兜着,或是一腰带掖起衣襟来兜着。如果将六个字的顺序颠倒,就不符合正常的劳动顺序,不符合人们的日常认知了。101.C102.韩诗:通过写迎春花冒寒开放,为百花迎得春,却又不居功自傲的品质,表达了诗人对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赵诗:通过与梅菊的对比来写迎春花偷色以及争先迎春的行为,表达了诗人对无才无德却善于谄媚逢迎之人的嘲讽。【解析】10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赏析能力。C项,“却能积极迎春”错。诗中说“向风却是最先迎”,迎春花并非积极迎春,而是逢迎谄媚。故选C。第253页共253页\n102.本题考查鉴赏比较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韩诗:《迎春花》写迎春花纤弱细长的绿色枝条覆盖在栏杆上,嫩黄色的花朵顶风冒雪,凌寒开放,不怕自己的鲜艳色泽被损伤。它并不因自己能早早迎接春天的到来而感到自满,它知道百花千卉共同开放散发芬芳才是春天。作者通过写迎春花冒寒开放,为百花迎得春天,却又不居功自傲的优秀品质,表达了诗人对不畏艰难困苦、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赵诗:《嘲迎春花》诗人头两句嘲弄了迎春花的色、香。“黄金偷色未分明”意思是说“迎春花的黄色是否偷来的说不清楚”。深层的意思是“迎春花的黄色也是偷的”。“梅傲清香菊让荣”,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依旧春寒苦憔悴”,意思是说迎春花也是象梅花那样于春寒之际干枝开花。作者在后两句中先扬后抑,迎春花先开花后长叶似乎与梅花相似了。但作者下一句却把迎春花抛向了世人唾弃之地。“向风却是最先迎”,梅花终冬开放,菊花开后更无花,唯有迎春花争强好胜,因而也就相形见绌了。诗人通过与梅菊的对比来写迎春花偷色以及争先迎春的行为,表达了诗人对无才无德却善于谄媚逢迎之人的嘲讽与奚落。103.D104.作者描写秋夜残灯夜雨的场景,不直接写思念,只是用简洁的言语点染描绘残灯、空堂、秋天、风雨等意象。“夜”点明时间,灯从晚上点到残,已是深夜,可见诗人夜不能寐正久久思念着心中的恋人。“堂”是空堂,愈发显出独宿的孤单寂寞和无聊。秋天本亦肃杀萧条,更何况长夜未晓。再加之风雨苍苍,秋风秋雨更平添离愁别绪。寥寥数笔把诗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点染得气象万千、浑然天成。【解析】103.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D项,“表情婉曲”分析错误,全诗是用最直白的语言,抒发最真挚的情感。故选D。104.本题考查对诗句的分析鉴赏能力。第253页共253页\n诗歌前四大句是诗人对一个长时间一直以来状态的描写,从“况此”一句开始,诗人就开始描绘一个夜雨的场景了。作者在描写夜雨场景的时候,却是惜字如金。他只用了两句话二十个字。这两句话不写思,不写念,不写人,不写事,只是用简洁的言语描绘了许多意象,灯、堂、天、风雨。一个“况”字说明这四句所描写的这些是在前四句的前提上进一步增加的。所以,在情感上也是在前四句的思念上增加的。一个“况”字就替代了千言万语的心理描写。“夜”是时间,在“夜”之前诗人用了一个名词作形容词来形容“夜”,“残灯”。灯从晚上点,点到残,一定已是深夜。诗人夜不能寐,久久的思念着心中的恋人。残灯昏暗的光下,长长的灯芯使光闪烁着,诗人在这情景下万分伤心,寂静使屋子显得“空”,显得寂寥。“空”不一定是真的缺少家具,而是因为缺少人。“空堂”不一定是堂“空”,也写出诗人心中的怅然若失。“秋天”“未晓”“风雨”更是融情于景。“苍苍”二字既是对风雨的描写,又是诗人此时的心境。这两句,不着一字思念,而又字字句句把诗人的思念之情着色,从而抒发了诗人的思念之情。105.古体诗106.B107.尾联表达目送友人离去的不舍,以及友人离开后诗人的孤寂。【解析】105.本题重点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辨识能力。解答本题,必须熟练掌握体裁的有关知识。诗歌的体裁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判断时一是从诗歌的行数字数等看,还有就是从押韵、对仗等形式上分析。此诗共有五联,首联尾联均不对仗;诗中句尾的字“畿”“薇”“衣”“飞”“归”不押韵。可见这首诗的体裁是古体诗。10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B项,“表现送别之人地位卑微,使诗充满愁绪”错误。“逶迤”为伸展绵延之貌,写草由近而远,青翠无边;“参差”写薇高矮不齐之状。写薇亦是写草,草亦含薇。前者横向延伸,后者向高处生长,姿态各异。这些草与薇由山麓伸向涧中、川上,直与游子离去之路相接,似乎草亦含情,依依不舍。因此“涧里薇”表现的是依依不舍的别情。故选B。10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末二句直接写刘余杭上路及作者的感受。“随波远”指乘舟离去,一个“远”字,明写刘余杭舟行,暗写诗人久立岸边,目送征帆。表达目送友人离去的不舍。“逐清风”,只能与清风相伴而归,写出主人因刘余杭离去而产生的孤寂之感,这又与首句的“重离别”相呼应。全诗主旨在惜别,却不直接写离愁,而是在叙事、写景中浸透了“重离别”之意,使得作品的意境委婉深致、耐人寻味。【点睛】第253页共253页\n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古体诗的诗体可分为乐府、杂言、四言、五言、七言等。注意题目中含有“歌”、“行”、“引”、“曲”、“吟”等的一般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体诗类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题21.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可怜光彩生门户 可怜:可爱,可羡B.到此踌躇不能去 去:前往C.举杯断绝歌路难 断绝:停止D.三顾频烦天下计 频烦:多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塞下曲(节选)高适结束①浮云骏②,翩翩出从戎。万鼓雷殷③地,千旗火生风。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④,入朝明光宫⑤。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注】①结束:装束完毕。②浮云:良马名。③殷:震动。④麒麟阁:汉宣帝时,曾画霍光等十一功臣像于该阁,以表彰他们的功勋。⑤明光官:汉代宫名。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就将一个装配齐备、身跨战马、奔腾如飞,即将征战疆场的勇士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B.三、四句通过夸张、比喻等手法写万鼓齐鸣、千军万马的战争场面,突出了大战的激烈和唐军的英勇。C.七、八句实写大战胜利之后,主人公的画像被悬挂在麒麟阁,得到天子特意召见,凯旋受赏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第253页共253页\nD.这首诗采用了用典、直抒胸臆等手法,语言明快而饱含情感,格调高昂,气势磅礴,意蕴深长,堪称唐代边塞诗的典范。3.诗歌结尾两句“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是何含意?其中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采桑女唐彦谦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注】唐彦谦,唐末诗人。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到阴历二月。4.下列对这首诗的正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蚕之细小,桑芽之嫩的特点。B.颈联通过对比,写出因倒春寒,今年的桑叶长势堪忧,暗示了收成可能不好。C.诗人刻画采桑女,把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采桑女形象感人至深。D.尾联一个“愁”,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5.颔联写采桑女“手挽长条泪如雨”,她为何“泪如雨”?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作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和陶归园田居(其一)【1】苏轼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周公与管蔡【2】,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3】。第253页共253页\n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注释:【1】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诵陶渊明《归园田居》,于是作此诗。【2】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3】华颠:头发花白。6.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州多白水”四句写景,写惠州被群山环绕,幽僻而苍凉。B.“东家著孔丘”四句,写出了当地人的道德淳厚、民风纯朴。C.“周公与管蔡”二句,设想彼此对立的人也会向往安居于此。D.“我饱一饭足”二句,写生活虽穷困,但诗人仍能感到满足。7.宋诗以理见长,苏轼这首诗也有此特点,请分析诗歌最后四句说出了怎样的道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代东门行(南北朝)鲍照伤禽恶弦惊,倦客恶离声。离声断客情,宾御皆涕零。涕零心断绝,将去复还诀。一息不相知,何况异乡别。遥遥征驾远,杳杳白日晚。居人掩闺卧,行子夜中饭。野风吹草木,行子心肠断。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丝竹徒满坐,忧人不解颜。长歌欲自慰,弥起长恨端。8.诗歌首句隐含了“________”这一成语,“丝竹徒满坐”中的“丝竹”指代________。9.赏析本诗的抒情艺术。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无衣《诗经·秦风》第253页共253页\n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10.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芣苢》是劳动之歌,以人们采摘芣苢的六种动作,表现劳动过程,字里行间洋溢着劳动的热情。B.《无衣》描写秦军同仇敌忾的战争热忱,通过具体战斗场面的描写,渲染了真挚的战斗情谊。C.《无衣》采用问答式句法,语言有强烈的动作性,使人想像到战士们磨刀擦枪的热烈场面。D.两首诗都采用了“赋”的手法,虽然没有“比”和“兴”,却都能引发读者对所描述情境的想象。11.《芣苢》与《无衣》在章法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12.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后面问题。短歌行(唐)李白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麻姑①垂两鬓,一半已成霜。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吾欲揽六龙②,回车挂扶桑③。北斗④酌美酒,劝龙各一觞。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注:①麻姑:神话中仙女名。②六龙:指太阳。神话传说日神乘车,驾以六龙。③扶桑:神话中的树,在东海中,日出于其上。④“北斗”句:化用《楚辞·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酒浆”句意。第253页共253页\n(1)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 )A.《乐府余音》B.《田园行吟》C.《诗余小札》D.《律诗集粹》(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白日”句“短短”两字,强调时光稍纵即逝,联想到人生易老,年华难驻,自然流露出感伤失落。B.“苍穹”句,上句从“时间”角度极言天宇浩瀚无垠;下句则从“空间”角度感叹光阴的永恒漫长。C.“麻姑”“天公”句巧妙融入神话故事,创设奇伟神仙世界,有力地渲染了“苍穹浩茫茫”的情境。D.“吾欲”四句,诗人欲揽“神龙”,挂日“扶桑”,用“北斗”劝饮六龙,表达渴望时光停歇之愿。(3)结合链接资源,完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学习任务”列举的相关任务。链接1:在李白之前,以《短歌行》为诗者,多为慨叹人生短暂,主张及时行乐。链接2:黑格尔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力的活动。”古诗文中常常寄寓着作者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我们可以借助对作家的生平、创作风格的了解以及相关评价等,深入理解作品。请参考链接资源,谈谈这一首《短歌行》的内涵,以及对你有怎样的启示。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无衣《诗经·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岁暮【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第253页共253页\n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13.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无衣》全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采用问答式的句法,“重章叠唱”,回环往复。B.《无衣》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充满火一般燃烧的激情,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C.《岁暮》颔联的“烟尘”与后文“鼓角”相应,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D.边地战争不息,朝廷之臣无人请缨,江湖之士的杜甫一时报国无门,只得暂时保全自己。14.两首诗都表达爱国主义精神,但情感各异。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幽 居[1]韦应物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自当安蹇劣[2],谁谓薄世荣。【注】(1)本诗作于诗人辞官闲居之时。(2)蹇劣:笨拙。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两句是说世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总要为生活而奔走经营。B.“独无”两句,写出了诗人已经辞官归来,实现了自己幽居的愿望。C.“微雨”两句写因为诗人久不外出,不知不觉春天已到,春草萌生。D.诗人将表达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物与生活场景之中,读来清新自然。第253页共253页\n16.本诗是如何表现诗人“幽居”之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下面小题。拟古(其七)陶渊明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仿拟同类题材的古诗面创作的诗歌.本诗承袭了从屈原到《古诗十九首》,再到曹植所形成的借“美人”来抒写自己情感的文学传统。B.开头两句写春天日暮时分的景象,天空明净澄澈,春风轻柔温和,构画出一幅自然春意融融、人物心旷神怡的沐春图,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C.在这美好的清夜,一位佳人一边饮酒一边唱歌,直到天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并具,写足了“信可乐也”的情绪,也为后面的抒情蓄势。D.五、六两句乐极悲来,写佳人唱完歌后发出长长的叹息,善感的心中生出种种复杂的思绪:如此的美丽春夜又能存在几时?自己的芳华又能保持多久?18.“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将进酒(唐)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第253页共253页\n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提及古来圣贤,表明诗人志向清高,不愿意与俗人为伍。B.李白、岑夫子和丹丘生几个知己相逢千杯少,主人李白把珍贵的“五花马”“千金裘”换了美酒。C.“钟鼓馔玉不足贵”和《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都抒发了蔑视权贵的情感。D.本诗通篇以七言为主,以三、五言句“破”之,参差错综,诗句以散行为主,节奏疾徐变化多端。20.简要分析以“君不见”开头的两个完整句子在全诗中的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致酒行李贺①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②。主父③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吾闻马周④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我有迷魂⑤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第253页共253页\n【注】①元和初年,李贺因其父名曰“晋肃”的避讳而被剥夺了科举考试资格,诗人在离开长安的回乡途中创作了这首诗歌。②客长寿:敬酒时的祝词,祝身体健康之意。③主父:《汉书》载:“主父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省。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④马周:据《旧唐书》载,马周投宿新丰时被旅店主人轻视对待,仍悠然独酌,后至长安当了中郎将常何的门客;贞观五年,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马周代常何条陈二十余事,皆合太宗心意,后被授监察御史。⑤迷魂:宋玉曾作《招魂》招屈原之魂,此处指执迷不悟。2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零落栖迟”与“一杯酒”相连,以酒解愁之意。不从主人祝酒写起,而从客方对酒兴怀落笔,突出了客方悲苦的情怀。B.本诗构思别致,采用主客对答形式。前四句写主人敬酒,关心客人飘零在外,祝愿他早日归家,以免家人思念。后面的内容是客人的回答。C.“马周”句使用唐初名臣马周年轻时投宿新丰的典故,马周当时处境狼狈,这从“天荒地老无人识”的夸张表达中可推知。D.“空将”句引用了马周后来代写条陈,令太宗大悦而被破格提拔的典故,言外之意是:政治出路不只一途,囊锥终有出头之日,科场受阻岂足悲观!22.赏析“雄鸡一声天下白”并分析其作用。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李陵台【注】南宋·姜夔李陵归不得,高筑望乡台。长安一万里,鸿雁隔年回。望望虽不见,时时一上来。汉 地南宋·赵崇嶓汉地文书密,胡天岁月深。但高苏武节,不察李陵心。过雁西风急,荒台朔气沉。同生不同恨,万里一霑襟。【注】李陵台:相传李陵不能归汉,高筑望乡台以寄相思。2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253页共253页\nA.姜诗最后两句“望望”“时时”两个叠词,音韵优美,塑造了李陵登高望远、心怀故土的形象。B.赵诗“密”“深”二字对仗工整,点明了胡汉两地音讯频繁,但苏、李二人仍然滞留胡地不得归。C.赵诗末句的“一”字用语精当,“一”是“一下子”的意思,写出了情感的喷涌而出,不可遏止。D.这两首诗都涉及汉时旧事,在抒情方式上,都采用了借景抒情。但赵诗除了抒情,还有议论。24.两首诗在李陵身上寄托了复杂的情感,请比较其异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再和明妃曲【注】欧阳修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於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注]当时朝廷向辽、西夏采取以岁币换和平的政策,诗人有志于改革弊政。2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古体诗(乐府),前八句略叙王昭君入塞和亲史实,并融入议论,谴责汉元帝枉杀画工,从而引出后文。第253页共253页\nB.诗人用反语语气讽刺汉元帝的和亲政策:对近在身边的王昭君之美丑都不能了解,又怎能制服万里之外的匈奴呢?C.诗人在直斥和亲政策之拙劣后,以对“泪”形象化的描绘,着意渲染悲剧气氛,曲显王昭君辞别汉宫时的痛苦内心。D.结尾二句表面上指责王昭君出塞和亲完全是咎由自取,实则借昭君之酒杯来浇胸中块垒,流露出对自己际遇的感慨。26.欧阳修曾于酒后对其子夸赞这首诗说:“太白不能为,惟杜子美能之。”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诗,从风格、题材、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明月何皎皎(《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27.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为什么如此忧愁,忧愁的是什么,在这四句诗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告诉读者。B.第四句中,“揽衣”“起”“徘徊”这一连串动作描写,表明诗句的主人公忧愁之深切。C.“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写游子的内心独白,点出游子在明月皎洁的夜晚忧愁无眠的原因。D.诗中的主人公因愁思太浓,在室内“揽衣起徘徊”也无法排遣,因此只好走出室外,室外皎洁的月光消解了其忧愁。28.诗中的“明月”具有怎样的作用?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一意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寄畅当①第253页共253页\n韦应物闻以子弟被召从军寇贼起东山,英俊方未闲。闻君新应募,籍籍动京关。出身文翰场,高步不可攀。青袍②未及解,白羽插腰间。昔为琼树枝,今有风霜颜。秋郊细柳道③,走马一夕还。丈夫当为国,破敌如摧山。何必事州府,坐使鬓毛斑。【注】①畅当,河东人,进士及第后曾任校书。②青袍,唐朝时文官八品和九品官服为青色。③细柳,指细柳营,汉代名将周亚夫驻军之地。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点明了畅当响应招募、从军报国的背景是东山有贼寇兴起;表明了畅当从军的正义性。B.畅当出身于文翰,文才出众,前途美好,可他却应召从军,这种选择在京城中引起了广泛议论。C.诗人以“琼树枝”比喻畅当曾经的美好风姿,与如今的“风霜颜”形成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残酷。D.诗的后四句以议论入诗,认为与其在州府中为官,鬓发斑白、空自老去,不如为了国家,上阵杀敌。30.浑厚、雄壮是众多盛唐诗歌的典型特征,这首诗虽作于安史之乱之后,但前人在评价此诗时认为诗歌明显地带有“盛唐余热”,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夜闻歌者 白居易第253页共253页\n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31.联系《琵琶行并序》一诗,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A.两首诗描写的对象都是处境孤寂凄凉、情感哀愁凄切的歌女,诗人对描写对象都表达了深切的同情。B.两诗都用秋江月夜之境来渲染悲凉的气氛,都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C.《琵琶行并序》在表现手法上正面描述和侧面烘托相结合;而这首诗则基本上采用白描手法。D.《夜闻歌者》以朴素简练的笔墨勾勒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如琵琶女一样饱满完整的少妇形象。32.简要概括这首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齐安郡晚秋杜牧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253页共253页\nA.首句柳岸风来、影树稀疏的村野风光,展现了一种闲静安居的生活情调,呼应了主题。B.杜牧自称自己的家就像村夫居所,“野人”一词带有强烈的不平之气,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C.云容水态、啸志歌怀的自如与雨暗残灯、酒醒孤枕的孤独略显矛盾,说明诗人心底尚存对英雄事业的向往。D.整首诗围绕“晚秋”精心串起,渲染自然秋意,在传统的悲秋调子里又逸出一些俊爽之气。34.与作者的《赤壁》一诗相比,这首诗里写到的赤壁之战在思想感情表达的作用方面有什么不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镜湖女(南宋)陆游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35.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古体诗B.近体诗C.五言律诗D.诗余36.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C.“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37.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第253页共253页\n王昌龄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3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中,“高卧”体现出诗人悠闲自在的状态,“澹水木”照应上句的“月初吐”。B.诗人由窗前的“清辉”、“演漾”的明月产生丰富联想,展开下文对人事的感慨。C.“澄澄”形容月光清亮透明的样子,“变今古”是“今古变”的倒装,写变化之大。D.七、八句用从对方落笔的手法,写远方的女子在清江河畔吟咏诗歌表达思念之情。39.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这首诗:“高人对月时,每有盈虚今古之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荏苒几盈虚”一句诗人通过问月表达了怎样复杂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各题。饮马长城窟行①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②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③,谁肯相为言④。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⑤。呼儿烹鲤鱼⑥,中有尺素⑦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注释】①饮马长城窟行:这是一首抒写怀人情愫的诗歌。②宿昔:指昨夜。③媚:爱。④言:代传讯息。⑤双鲤鱼:指刻成鲤鱼形的藏书信的函。⑥烹:煮。假鱼不能煮,此处将打开书函说成烹鱼。⑦尺素:古人写文章或书信用的绢帛。4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第253页共253页\nA.本诗开篇以沿河的青草连绵不断引出女主人公对远离家乡的丈夫的思念,奠定全诗忧愁思恋的感情基调,领起下文。B.“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两句,用“枯桑”和“海水”暗示那远方的人纵然感情淡薄也应该知道她的孤凄和想念。C.本诗最后说有位客人从远方带来装有丈夫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解除了她的思念之苦,在书信中获得了远方传来的情意。D.全诗以第三人称的角度为我们刻画出一个思妇形象,全诗语言清新,语句简短质朴,但感情浓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41.本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抒情主人公是用哪些手法表达的思念之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牧童词储光羲不言牧田远,不道牧陂深。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方将忧暑雨,亦以惧寒阴。大牛隐层坂,小牛穿近林。同类相鼓舞,触物成讴吟。取乐须臾间,宁问声与音。4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对仗工整,韵脚统一,有古风的韵味,是一首描写田园生活的五言律诗。B.前四句,用对比的手法,道出了牧童不在意放牧的地点环境,只在意牛的驯服。C.第十一十二句,是说牛看到它的同类,吃到了鲜美的绿草,就兴奋高兴地鸣叫。D.全诗从牧童的角度,以其所见所闻所感尤其心理感受为内容,刻化了牧童形象。43.《唐诗别裁集》说此诗“总言牧童性情,归于忘机也”。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牧童性情”的理解。第253页共253页\n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古风·昔我游齐都李白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注】华不注:山名,在山东省济南市东北。赤松:仙人名。倒景:景,日光,在日月之上向下看,故曰倒景。4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回忆以前在齐地登山的经历,整首诗语言通俗自然,清新明了。B.作者把山比作芙蓉花,极写山的美丽俊秀,为后面神仙出场做了铺垫。C.诗人希望骑着白鹿畅游仙界,这个场景在李白其它作品中也多次出现。D.诗人希望远离世俗,和同样不满现实的仙人遨游天际,过安闲的生活。45.这首诗被人们归类为“游仙诗”,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请结合诗句对此加以分析。游襄阳①怀孟浩然白居易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今我讽②遗文,思人至其乡。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南望鹿门山,蔼若有余芳。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注]①襄阳:孟浩然的故乡,后孟浩然隐居于鹿门山。②讽:背诵。4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写景,“岩岩”“汤汤”摹写山的高峻、水的浩荡,为表达怀人之情作铺垫。第253页共253页\nB.作者游历襄阳,思念孟浩然,不禁感叹当地山水的灵秀之气,涵养了孟诗的独特气韵。C.最后四句作者展开想象,鹿门山云树苍茫,孟浩然归隐之处无从寻觅,不由感慨万千。D.这首五言古诗,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语言清新自然,于平白之中见古朴。47.“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两句如何表达怀人之情?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雉带箭①韩 愈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冲人决起百余尺,红翎白镞随倾斜。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②离披马前堕。[注] ①唐德宗贞元十五年,韩愈在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幕府中为节度推官。此诗写他随从张建封射猎的情景。②五色:这里用五色鸟羽代指野雉。4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将军射猎的场面,全诗未描写射猎过程,却交错地刻画了射者、观者和猎物,生动传神。B.开篇状物写景,“静兀兀”烘托了猎前的肃穆气氛,可以想见围猎者屏息静气,全神贯注于猎物出没的情状。C.诗人略去了将军的纵横驰骋,呼鹰嗾犬,转而捕捉他骑马盘旋,拉满强弓,却引而不发的身姿,很讲究蓄势。D.接写猎场地形渐窄,观者愈多,劲弓正满,野雉被惊,而箭不得不发,将军审情度势如此,一举使众人折服。49.本诗是如何塑造将军这一形象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咏怀诗(其八)第253页共253页\n阮籍灼灼西隤日。余光照我衣。回风吹四壁。寒鸟相因依。周周尚衔羽。蛩蛩亦念饥。如何当路子。磬折忘所归。岂为夸誉名。憔悴使心悲。宁与燕雀翔。不随黄鹄飞。黄鹄游四海。中路将安归。注释:①灼灼:阳光灿烂。②隤:落下。③回风,旋风。④当路子:掌权有势的人。⑤磬折,磬是古代一种乐器,形似曲尺,磬折是说像磬一样弯着腰,很恭敬的样子。50.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___________诗。51.这首诗写了三类形象,分别寄托了阮籍怎样的生命情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听颖师弹琴[唐]韩愈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52.作者在描写音乐这一无形的事物时采用了怎样的方法?53.请用简明的文字,赏析“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两句诗的意境。阅读下面一段屈原的《湘夫人》,完成各题。九歌•湘夫人屈原第253页共253页\n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蓣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榜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襟兮醴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54.诗中的“公子”是谁?又是谁在“思公子”?55.“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56.“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57.本诗内容上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描述了什么内容?阅读下面诗,完成各题。疾邪诗两首(东汉)赵壹其一河清不可恃,人寿不可延。顺风激靡草①,富贵者称贤。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伊优②北堂上,肮脏③倚门边。其二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④。贤者虽独悟,所困在群愚。且各守尔分,勿复空驰驱。【注】①顺风激靡草:草往往随风倒伏,此处反用,草在顺风中自在得意。②伊优:逢迎谄媚之貌。③肮脏:高亢刚直之貌。④刍:草料。58.《疾邪诗》其一中的“河清”比喻________,其二中的“金玉”比喻________。59.这两诗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第253页共253页\n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60.这首诗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____,主要抒发了________情感。61.赏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观公孙大娘①弟子舞剑器②行(节选)杜甫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㸌③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④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注:①公孙大娘:开元年间著名舞蹈家。②剑器:古舞曲名,属健舞(武舞)之一。③㸌:闪烁的样子。④骖:驾驭。6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的“行”指古诗的歌行体,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属于这种“歌行体”。B.第一二句,诗人以赞叹之情追忆了当年舞蹈家公孙大娘擅长剑器舞、名扬天下的事。C.剑器舞剑光闪烁,从上而下,如后羿射日,倏然而落;舞姿矫健,如天神驾驭龙车飞翔。D.最后一句写舞蹈结束时如江海风平浪静,与《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写法相同。63.诗的第三四句写观者和天地,对表现公孙氏的剑器舞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4.蜀道难李白第253页共253页\n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下列对《蜀道难》一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袭用乐府旧题,并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奇丽惊险的景色。第253页共253页\nB.诗人大致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蜀道所在之地的山水进行描写,以展现蜀道之难。C.诗人以变幻莫测的笔法,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崎岖的面貌,艺术地感叹自己仕途的艰难。D.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五丁开山等传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阅读《涉江采芙蓉》,完成下面小题。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65.下列对《沙江采芙蓉》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营造了素雅的意境,给人以美的联想。B.诗歌“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采用了《诗经》中常用的比和兴的手法。C.“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自问自答,很自然地体现了诗歌的情感转变。D.“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承“远道”而来,“还顾”有很强的动作性和画面感。66.结合《涉江采芙蓉》的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两句所包含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白翎雀歌虞集①乌桓②城下白翎雀,雌雄相呼以为乐。平沙无树托营巢,八月雪深黄草薄。君不见旧时飞燕③在昭阳,沉沉宫殿锁鸳鸯,第253页共253页\n芙容露冷秋宵永,芍药风暄春昼长,【注】①虞集:祖籍四川仁寿,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巿)人。一生多在元大都任职,晚年才回归故里。②乌桓:在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③飞燕: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曾受君王独宠。6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从白翎雀入笔,描绘出白翎雀双飞双宿、其乐融融的生动场景。B.三四句写沙漠中环境恶劣,没有树木可以构巢筑穴,气候条件也很差。C.作者将白翎雀与失意宫女相比,突出了白翎雀虽身处苦寒却仍然快乐。D.本诗着意细节刻画,在末尾点出诗歌主旨,和一般的咏物诗套路一致。68.请赏析本诗最后两句“芙容露冷秋宵永,芍药风暄春昼长”的精妙之处。阅读《涉江采芙蓉》,完成下列各题。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69.你读了《涉江采芙蓉》后,想进一步了解这篇作品,下面所列的参考书目对你有帮助的一组是( )A.《史记》《楚辞》B.《资治通鉴》《诗经》C.《后汉书》《文选》D.《晋书》《玉台新咏》70.“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饮马长城窟行[东汉]陈琳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第253页共253页\n“官作①自有程②,举筑谐汝声③!”“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事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④,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注释]①官作:官府的工程,指筑城任务而言。②程:期限。③谐汝声:喊齐你们打夯的号子。71.就体裁来说,该诗属于______________;就主题而言,该诗揭露了无休止的________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72.试结合诗句,分析本诗对话描写的特点。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西北有高楼(东汉)佚名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①结绮窗,阿阁②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③。清商④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⑤,奋翅起高飞。(选自汉乐府《古诗十九首》)第253页共253页\n【注】①交疏:纵横交错的窗格子。②阿阁:宫殿式建筑。③杞梁妻:齐国人杞梁战死,其妻孤苦无依,枕尸痛哭以至哭倒长城。④清商:悲伤的音乐。⑤鸿鹄(hú):天鹅。73.诗中“再三叹”呼应上文的“______”三个字,“双鸿鹄”比喻诗中的_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人。74.全诗是怎样描写音乐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涉江采芙蓉①【汉】佚名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注】①选自《古诗十九首》,东汉后期作品。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7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湖岸泽畔有很多幽香兰草,以花喻人,暗示兰泽有很多美女同样在采莲赠人,揭示在外游宦人之多。B.颔联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主人公的忧伤,更具有以“乐”衬“忧”的强烈效果,倍增其哀。C.颈联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附着在千山万水的漫漫长路上,语言平实,却感情极为凄惋。D.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离别相思之情,反映了游子和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76.有人说这首诗可以从不同的叙述视角解读出同一主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怨歌行①第253页共253页\n班婕妤新裂②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③夺炎热。弃捐④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注】①选自《相和歌·楚调曲》。②新裂:是说刚从织机上扯下来。③飙(biāo):急风。④捐:抛弃。⑤箧笥(qièsì):箱子。7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二句写纨扇素洁之美:从织机上新裁下来的一块齐国出产的精美丝绢,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门,品质纯美,志节高尚。B.三、四句写纨扇制作之工。把这块名贵精美的丝绢裁制成绘有合欢图案的双面团扇,那团团的形状和皎洁的色泽,仿佛天上一轮圆的月亮,具有美丽的姿容。“明月”不仅比喻女子的光彩照人,同时也象征着她对团圆的热望。C.“出入”二句,以团扇借代女子,扇子可置于怀袖之中,天气炎热时可随时取出摇动,顿生微风,使人爽快,表现了女子的命运不能自主。D.最后两句借扇拟人,巧言宫怨之情。以秋扇见捐喻女子似玩物遭弃,新奇而警策,是前无古人的创造。78.“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是怎样抒情的?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孟冬寒气至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第253页共253页\n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选自《古诗十九首》)79.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妻子思念丈夫的诗。主人公与丈夫久别,凄然独处,对于季节的推移和气候的变化异常敏感,因而先从季节、气候写起。B.“孟冬寒气至”,将“寒气”人格化,写出“寒气”在不受欢迎的情况下来到主人公的院中、屋里乃至内心深处。C.“仰观”可见“众星”,明写主人公对远方丈夫的思念、盼望。一个“列”字,用“星”的众多反衬出主人公的孤独。D.该诗善于借助意象营造意境和表达情感,如写“北风”,极言天气的寒冷,衬托思妇的孤独之情;用“月”的“满”“缺”,比喻人的离合。80.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古诗十九首》“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矣”。根据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本诗的语言特色。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白头吟①汉乐府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②御沟③上,沟水东西流④。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⑤何嫋嫋,鱼尾何簁簁⑥。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⑦为!【注】①白头吟:乐府《楚调曲》调名。②躞(xiè)碟(dié):小步行走,往来徘徊。③第253页共253页\n御沟:流经御苑或环绕宫墙的沟。④东西流:东流。“东西”是偏义复词。⑤竹竿:指钓竿。⑥簁簁(shāishāi):形容鱼尾像濡湿的羽毛。在中国歌谣里钓鱼是男女求偶的象征隐语。⑦钱刀:古时的钱有铸成马刀形的,叫作刀钱。所以钱又称为钱刀。8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两句是反面起兴,用“雪”“月”的纯洁,比喻爱情的纯洁。此处欲抑先扬,为后面的诗句做了铺垫。B.“有两意”,既与开头两句“雪”“月”相承,构成转折,又与下文“一心人”相反,形成对比,前后不仅照应自然,而且谴责之意也彰显了出来。C.“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求。D.“竹竿何嫋嫋,鱼尾何簁簁”两句运用了比兴手法,以鱼竿的轻柔细长和鱼尾的滋润鲜活,比喻男女求偶,两情欢洽。82.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女性形象?阅读下面这首汉乐府,回答后面的问题。妇病行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①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②,行当折摇③,思复念之!”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儿买饵④。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⑤!弃置勿复道。”[注]①丈人:古时男子的称呼,这里是病妇称她的丈夫。②笪笞:捶打。③折摇:夭折。④饵:糕饼之类。⑤行复尔耳:又将如此。尔,如此。8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诗歌截取生活片段开篇,引出下文病妇对丈夫的嘱咐。B.“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还没有说话,病妇便泪流满面,泪水里有生活的辛酸、疾病的折磨、对丈夫的不满。第253页共253页\nC.“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病妇临终的唯一牵挂是自己的孩子,希望丈夫不要让他们挨饿受冻,即便孩子有过错也不要打他们。D.诗歌人物形象鲜明,语言、行为、神态描写突出,真切动人,体现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84.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白头吟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①,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②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③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④为!【注】①两意:二心,指情变。②躞蹀(xièdié):缓缓行走。③“竹竿”二句以钓鱼隐喻男女相爱。袅袅:形容钓竿摇动的样子。簁簁(shāishāi):形容鱼尾跃动的样子。④钱刀:钱币。8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皑如”两句,“皑”形容雪的洁白,“皎”形容月光的洁白光明,体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理解,即认为爱情应是纯洁无瑕的。B.“闻君”两句,写出了“决绝”的缘由,即男子生了二心,所以来跟女主人公诀别。C.“男儿”两句,指出爱情应以双方情意相投为基础,若是靠金钱终难持久,也点破了前文男子忽然情变的缘由。D.全诗塑造了一位个性鲜明、敢爱敢恨的女子形象,她重视情义,鄙视金钱,对爱情专一而不委曲求全。第253页共253页\n86.本诗多处运用比兴手法,请找出一处并加以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古从军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①,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②。注释:①《史记·大宛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关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斩之”。②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今阿拉伯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当时随天马进入中国的还有“蒲桃”((葡萄)和“首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旁边,弥望皆是。8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语言简洁凝练,富有渲染力,格调苍凉悲怆,展示了从军士卒的艰苦生活,并同情士卒从军命运。B.三、四句从视听结合的角度描绘了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巡夜的打更声和幽怨的琵琶声的凄凉景象。C.七、八句“夜夜”“双双”等叠字,不仅在音节上为全诗增色,更写出了从军环境的恶劣和生活的艰苦。D.作为以边塞为题材的律诗,本诗结构严谨,句句蓄意,步步逼紧,尾句与前文形成对比,显出巨大的讽谕力。88.本诗标题为《古从军行》,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是如何紧扣“从军行”来行文的?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游襄阳怀孟浩然第253页共253页\n白居易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南望鹿门山,蔼若有馀芳。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8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山水发端,赋中含兴,铺绘出襄阳山水地貌的独特气势,正是青山绿水的灵气孕育了孟浩然的诗作。B.诗人诵读孟诗,感怀其人,由感怀其人,而旅次襄阳,以追寻孟浩然遗踪。全诗文字清淡简朴,颇有孟浩然气韵。C.诗人南望鹿门,望得深沉、悠远,山林青翠,蔼蔼芬芳,以壮阔清丽之景将孟浩然的诗风更高一层地表现出来。D.诗歌由彼及此,由景及人,衔接过渡极为自然,字句之间深蕴对孟浩然的景仰钦敬之心,全无萧瑟悲凉之态。90.全诗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表达了对孟浩然的追怀之情,请从情与景的关系或其他艺术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梁园吟①(节选)李白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②先归不相待。舞影歌声散泳池,空余汴水东流海。宋中十首(其-)第253页共253页\n高适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注】①梁园:一名梁苑,汉代梁孝王所建。②枚马:指汉代辞赋家枚乘和司马相如。9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诗篇首以反洁的语气感慨一代枭雄梁孝玉,宫室已成陈迹;昔日枚乘、司马相如业己作古,不见踪影。B.高诗开篇力赞昔日梁孝王最为兴盛,门客策士富于才智,与李诗起笔情感基调极为相似,都是在讴歌古人。C.李诗最后两句将禄池、泞水等永恒事物与易于消歇的舞影、歌声相对举,将人世飘忽之意点染得十分浓足。D.高诗一“唯”字串起篇末十五个字,当年梁孝玉的亭台楼阁如今只剩下高台断壁,草枯风惨,令人无限伤怀。92.两首诗咏叹对象均为梁园,请指出二者运用了哪些相同的表现手法,并简要赏析。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祜之。采采芣苢,薄言撷之。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第253页共253页\n93.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 )A.两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B.《芣苢》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C.《乡村四月》首联是静景,描写了山原河水、杜鹃鸣叫、烟雨飘飘的初夏风光。D.“才了蚕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实写,而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94.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95.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小题无衣《诗经·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下面对这首诗的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第一节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B.第一、二节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使语气更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C.第三节诗的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慷慨从军、一同出发这一中心。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景,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第253页共253页\n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96.选出加点字解释全正确的一项( )A.向天横(遮断)势拔(超出)五岳B.因(因为)之梦吴越 清(凄清)猿啼C.列缺(缺少)鸾回(回旋)车D.觉(睡觉)时 向来(助词,不译)97.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情况与众不同的一句是( )A.云青青兮欲雨B.栗深林兮惊层巅C.越人语天姥D.虎鼓瑟兮鸾回车98.下列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中,不当的一项是( )A.主体部分描绘的是梦幻中游天姥的情景。B.诗人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描绘梦幻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C.诗人描绘的幻想中的形象是自己理想的寄托,是与丑恶现实完全对立的。D.诗人描绘的幻想中的形象是自己生活经历的曲折反映,是现实世界的缩影。99.翻译下列句子⑴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⑵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100.请把下面各类诗歌进行正确分类。如下:《沁园春·长沙》《红烛》《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①古体诗: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体诗:__________________③现代新诗:_________________ ④现代旧体诗: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B第253页共253页\n【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B.“去”,意为离开。句意:(唐玄宗)路过马嵬坡睹物思人,徘徊不舍,不忍离去。故选B。2.C3.含意:古代的读书人不能明白此中的玄妙,往往因皓首穷经而嗟跎一生,最终成为一介衰翁。思想情感:①表达了诗人对死守经书,终生研习,不能杀敌报国,最终老于牖下的平庸书生生活的不屑与惋惜。②侧面反映了诗人征战沙场,立功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实写”错误,天宝十二年,高适投笔从戎,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哥舒翰是朔方四镇节度使王忠嗣麾下与李光弼齐名的骁勇名将。同年,哥舒翰收复西河九曲,又立下赫赫战功。诗人以这次战争为背景,创作了这首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赞歌。可见,本诗是虚写。且结合注释可知,“麒麟阁”是汉宣帝时,曾画霍光等十一功臣像于该阁,以表彰他们的功勋。“明光官”是汉代宫名。而诗人所处唐朝,所以其画像是不能悬挂“麒麟阁”的。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意思是“古代的读书人不能明白此中的玄妙,往往因皓首穷经而嗟跎一生,最终成为一介衰翁。”第253页共253页\n本诗通过对主人公勇赴沙场的壮烈行为,震天撼地的战斗经历,凯旋受赏的满腔激情的描述,表现出安边定远的远大理想,从军报国的英雄情怀,不畏边塞艰险的乐观精神。开篇二句,诗人就将一个装配齐备,身跨战马,奔腾如飞的勇士形象突兀地推到读者面前,使诗歌一开始就具有挟天风海雨而来之势,显得奇警迅猛。接着说万鼓齐鸣,犹如惊雷震天动地;千军万马,红旗飞扬,恰似烈火借助风威。然后五、六两句,感情突破陡煞的闸门,冲天而起,再奋逸响。因为直接参战的主人公,他的理想就是到金戈铁马的战场上去搏击,是以“万里不惜死”的无畏追求而得到“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的最高奖赏。因此,他被这撼天动地的战斗场面鼓舞,为自己能建功立业、凯旋受赏而欣喜若狂。自然,对于皓首穷经、老于牖下的平庸书生生活,他是不屑一顾的,因而以“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这样的英雄豪语,把主人公安边定远的壮志、豪宕不羁的精神,如狂飙勃发般地倾泻出来。综合分析可知,结尾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死守经书,终生研习,不能杀敌报国,最终老于牖下的平庸书生生活的不屑与惋惜。同时,侧面反映了诗人征战沙场,立功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4.D5.原因:①蚕细如蚁,尚未初眠;②倒春寒使得桑树叶生长延迟;③丝茧收成难卜,里胥提前上门催征。通过描写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所遭到的痛苦,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诗人直抒胸臆”说法有误。尾联中这个“愁”指的是采桑女的愁,不是诗人自己的愁。故选D。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在诗的颔联写到采桑女“手挽长条泪如雨”,采桑女之所以“泪如雨”的原因在上下文中都有交代。第253页共253页\n诗的首联和颈联“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说明因为倒春寒天气较平时寒冷,此时的春蚕还很小,如同蚂蚁般细小,而且还没有初眠;而桑叶也只是青鸦嘴那样刚刚发芽,远没有到采摘喂蚕的时候。但此时“门外催里胥”,税吏已经开始收税,丝茧收成难卜,如此情况,让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感到痛苦,伤心之下就“泪如雨”。作者对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所感受的痛苦的描写,写出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根据注释中“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到阴历二月”的内容可知,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真相,表达对农民阶层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谴责。6.A7.①前两句侧重写人与自然的关系,说明心中有道,则能顺应自然,与自然、外物相融相亲。②后两句侧重写诗人的超然态度,说明尽管外物未必和谐、美好,但内心的超脱也能使人自得其乐。【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幽僻而苍凉”错误,根据“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可知,作者认为此地风光无限,可以寄托自己的余生,此地并非“幽僻而苍凉”;另外,诗歌第三、四句并未写景。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两句意思是:鱼鸟哪里知道,只要我自己内心安闲,外物也自然安闲,这体现出人只要乐天安命,顺应自然,就不会为外在环境所苦,而感到闲适自在,与自然、外物相融相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两句则是描述诗人的心境,“悠悠”指繁多的外物,“未必尔”即未必就是这样美好,但作者姑且能够以自己认同的事物感到快乐,即只要内心超脱,即使外物不顺心意,也能够自得其乐。8.惊弓之鸟;音乐9.诗歌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抒情手法,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的离情别恨。(1)直接抒情,诗中“倦客恶离声”“弥起长恨端”“皆涕零”“心断绝”等直接抒发诗入离愁长恨。(2)间接抒情第253页共253页\n①借景抒情,诗中“遥遥征驾远,查杳白日晚”“野风吹草木”等诗句,通过对日渐昏暗、游子车渐远和野风吹林景色的描写,抒发游子肝肠寸断的痛苦之情。②用典抒情,诗歌开头运用惊弓之鸟的典故,勾画出倦客恶离别的心理状态,抒发久倦羁旅的游子对离歌的害怕之情。③对比中抒情,诗中“居人掩闺卧,行子夜中饭”句,在对比中写出游子漂泊天涯的羁旅之苦。④融情于理,诗中“一息不相知,何况异乡别”句,写即使片刻分离也是难受的,更何况是远游异乡的长别,融抒情于议论中,指出伤感的原因。【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首句“伤禽恶弦惊”的意思是“受伤禽鸟畏惧惊弦”,这里用的是更赢射雁的故事。在这种情况下,大雁一听到弓弦声就惊慌高飞,所以隐含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丝竹徒满坐”中的“丝竹”是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代指音乐。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诗歌采用了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如“倦客恶离声”“弥起长恨端”“皆涕零”“心断绝”中的“恶”“恨”“涕零”“断绝”直接抒发诗入离愁长恨。其次,诗歌中还采用了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伤禽恶弦惊,倦客恶离声”化用了“惊弓之鸟”的典故,用以比喻“倦客恶离声”——久倦羁旅的游子最厌恶、最害怕的便是离歌之声,勾勒出倦客恶离别的心理状态,抒发久倦羁旅的游子对离歌的害怕之情。采用的是用典抒情的表现手法。“遥遥征驾远,杳杳白日晚”写出了漫漫长路征驾渐远,天色昏暗白日已晚。“野风吹草木”写出了野外的寒风吹动草木,发出萧萧的声响。写出了漂泊天涯,流浪江湖游子的真实感受,抒发游子肝肠寸断的痛苦之情。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居人掩闺卧,行子夜中饭”描写了日落黄昏,夜幕笼罩了静寂的大地,眼看周围的人家都掩门入睡了,可是远行的游子直到半夜才盼得一顿晚餐的图景,“居人”与“行子形成巨大的反差,写出了游子征途中苦难生活,表达了羁旅之苦。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第253页共253页\n“一息不相知,何况异乡别”一句,意思是“片刻不能相聚一起,何况他乡长久别离?”指出伤感的原因。采用了融情于理的表现手法。10.B11.手法:复沓(反复、重章叠唱)。效果:(1)层层递进,突出描写内容。《无衣》通过反复,突出了大敌当前,战士们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气概。《芣苢》通过反复,突出了采芣苢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2)反复咏唱,增强感染力,强化对主题的表达。《无衣》表达了战士们团结友爱和同仇敌忾的爱国主题。《芣苢》则表达了劳动的欢欣和热情。【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通过具体战斗场面的描写”错误,没有具体战斗场面的描写。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手法:复沓或者叫重章叠句。效果:(1)在内容上,呈现出层进关系:《无衣》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章的首二句,都以问答的句式、豪迈的语气,表现出生死与共、兄弟情深的战友情谊。“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分别从情绪方面、行动的开始方面、行训往方面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形成一种层进关系,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芣苢》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通过重章叠句,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2)主题上,升华主题,增强诗歌的感染力:第253页共253页\n《无衣》全诗三章,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增强了感染力,表明与战友同赴战场,表现出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无畏的爱国精神,凸显主题。《芣苢》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升华了主题。12.(1)A(2)D(3)内涵:李白的这首诗,以乐观浪漫、昂扬奋发的精神,在喟叹生命短促的同时,表达了对人生的珍惜,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启示:①人应该乐观积极;②我们应坚持创新精神。(意思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短歌行》是乐府旧题,是李白模仿乐府之作,所以应该入选《乐府余音》。从内容上,并不是描写田园,排除B。这首是诗歌,不是词,词也叫诗余,排除C。这首是古体诗,不是近体诗,不属于律诗,排除D。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A.“自然流露出感伤失落”理解有误,应该是自然而然地转到对光阴的珍惜,并没有感伤和失落。B.“上句从‘时间’角度……下句则从‘空间’角度”解说有误,应该是上句从“空间”角度极言天宇浩瀚无垠;下句则从“时间”角度感叹光阴的永恒漫长。C.“有力地渲染了‘苍穹浩茫茫’的情境”解说有误,应该是这些奇异的境界,极其有力地渲染铺排了“万劫太极长”的内涵。故选D。第253页共253页\n(3)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表达的能力。纵观全诗,诗人在驰骋丰富的想象时,把美丽的神话传说融入瑰丽奇伟的艺术境界,塑造出瑰奇壮观,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洋溢着浓郁而热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文辞如行云流水,极富表现力,体现了诗人雄奇奔放,清新飘逸的风格。他以吞吐千古,囊括六合的胸襟和气魄,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从思想到艺术都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在继承借鉴前人的同时作了重大的突破,比如,“北斗酌美酒”就是反用《诗·小雅·大东》“唯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的典故。前人的《短歌行》在慨叹人生短促时,往往流露出一种及时行乐,纵情声色的颓废情绪。同样的歌题,在李白的笔下,虽也同样发出“百年苦易满”的叹喟,然而,全诗贯穿的却是乐观浪漫、昂扬奋发的基调。这是诗人的个性及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使然。再如,屈原在《离骚》中唱道:“吾令曦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徜徉”。李白显然对此是有所借鉴的。但同样的素材到他手里,便刻意铺排为新颖、诡谲的艺术境界、包蕴着更为深广的内涵。“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力的活动。”(黑格尔语)李白的创作实践证实了这一论断。正如皮日休对他的评价:“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李白是当之无愧的。“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这六句里,诗人李白想象自己驾着日车出发,挂车于扶桑之上;劝六龙饮酒,好让它们喝醉了不再驾日车出发。这样,就能留住太阳,留住青春,尽情酣畅享受人生。这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不愧是李白手笔!前人的《短歌行》在慨叹人生短促时,往往流露出一种及时行乐,纵情声色的颓废情绪。但是李白的《短歌行》,虽也同样发出“百年苦易满”的叹喟,却将慷慨悲郁,转化成泼天的浪漫。同样是吟咏时光的,却用神仙笔画,上天揽日,为的是让时光停留,表达了对人生的珍惜。其新奇的浪漫主义,结合人生的短暂,让人有一种精神上的淋漓快意。从中我们也能感染到李白的乐观向上,叹服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13.D14.①《无衣》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②《岁暮》表达了诗人对朝廷里懦弱无能的大臣们的谴责;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苦闷。【解析】13.第253页共253页\n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只得暂时保全自己”错,“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第一句是反问句,表示为济时活民,岂敢爱惜一己之性命而苟且偷安,可见杜甫是希望“请缨”的,但是虽有捐躯之志,却无报国之门,诗中无“只得暂时保全自己”的意思。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与子同袍”“与子同仇”“与子同泽”“与子偕作”“与子同裳”“与子偕行”,是在“王于兴师”之时,“与你同穿战袍、同穿内衣、同穿战裙”,与你共同对敌、一起出发、与你共前进。体现了同仇敌忾,共同抵御外敌的精神。《岁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朝廷中无人请缨,无人能当大任,是对朝廷大臣懦弱无能的谴责;报国无门,空有一片豪情,是对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15.C16.①诗歌开篇写世人为生活奔走经营,反衬自己不为名利所扰,悠然自得的心境。②诗人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微雨来过,春草丛生,青山迎来曙色,鸟雀绕舍啼叫的美景,突出了环境的清幽,侧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③诗人偶与道人邂逅,有时与樵夫同行,通过叙事表现自己“幽居”的生活。④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幽居”生活的满足。【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C.“写因为诗人久不外出,不知不觉春天已到,春草萌生”分析有误。“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这两句是写“无声的细雨曾在夜间来过,不知不觉中春草已经萌生”,春草不知不觉中萌生是因为无声的细雨曾在夜间来过,而不是因为诗人久不外出未察觉春草萌生。故选C。第253页共253页\n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开头二句是写诗人对世路人情的看法,意思是说世人无论贵贱高低,总要为生活而出门奔走营谋,尽管身分不同,目的不一,而奔走营生都是一样的。开头两句反衬三、四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这四句全用白描手法,“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夜来过”,写出了诗人的感受。显然他并没有看到这夜来的春雨,只是从感觉上得来,这两句看来描写的是景而实际是写情,写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和对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的欣慰。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侧面烘托出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情趣。“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时与”“或随”,说明有时与道士相邂逅,有时同樵夫相过从,这些事都不是经常的,也就是说,诗人幽居山林,很少与人交游。通过这样的叙事,他的清幽淡漠、平静悠闲则是可想而知了。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我本就是笨拙愚劣的人,过这种幽居生活自当心安理得,怎么能说我是那种鄙薄世上荣华富贵的高雅之士呢!这两句不单纯是诗人的解嘲,因为诗人并不是完全看破红尘而去归隐,他只是对官场的昏暗有所厌倦,想求得解脱,因而辞官幽居。17.B18.①运用叠词和衬托手法写景,用“皎皎”状月并以云相托,用“灼灼”写花,兼以叶相衬,生动传神地写出花月交辉的美好景象。(叠词和衬托,答出一种即可)②运用比喻手法,以月和花之美来比佳人正值青春年华,靓丽动人,享受着生命和生活的美好。③以乐衬哀,眼前如花似月的一切越美好,越能反衬出下面诗句“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所表达的抒情主人公的惶恐、失意和焦虑。【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B.“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的说法不恰当,全诗的情感有先乐后哀的明显转变。故选B。第253页共253页\n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状“月”前用“皎皎”,又以云来烘托;状“华(花)”用“灼灼”形容,又衬以绿叶。“皎皎”“灼灼”为叠词,增添音韵美;用“皎皎”状月并以云相托,用“灼灼”写花,兼以叶相衬,这是多么美好,真是花月交辉啊。“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灼灼叶中华”中“云间月”、“叶中华”,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对人生最美好酣畅的短暂时光的比喻,以月和花之美来比佳人正值青春年华,靓丽动人,享受着生命和生活的美好。“云间月”和“月中华”只是暂时的美好,不久的将来会怎么样呢?明月皎皎,将为云掩;灼灼叶花,终将凋零,所以诗人也不免自伤暮年之至,以乐衬哀,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惶恐、失意和焦虑。19.B20.①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前一个“君不见"强调黄河入海的自然永恒,后一个“君不见”突出了青丝变白的人生短暂,在对比中奠定了全诗感伤的基调。②为抒发悲愁之情蓄势。运用比兴手法,引起诗人“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悲凉之情,为诗歌抒发悲愁之情蓄势。(答“通过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黄河一去不回的气势,头发变白的速度之快,在反差中表现时不我待的心理,为诗歌抒发悲愁之情蓄势”也可以)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两个“君不见”领起的内容,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引导读者和诗人一起体悟人生易老,怀才不遇的悲愁之情。【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B.“换了美酒”理解有误。原文中“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可知李白只是说要把五花马、千金裘拿出换美酒,表现其豪情。不是真的拿五花马、千金裘换美酒。故选B。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作用的能力。第253页共253页\n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在对比中奠定了全诗感伤的基调。为抒发悲愁之情蓄势。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以呼告的语气引起读者注意,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两个“君不见”领起的内容,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引导读者和诗人一起体悟人生易老,怀才不遇的悲愁之情。21.B22.刻画出雄鸡高唱迎来天明之景,境界开阔,意境阔大,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主人的开导使原本执迷不悟的“我”茅塞顿开。实现了诗人情感的转折:由前面漂泊落魄的悲苦转为下文积极进取的凌云壮志。【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前四句写主人敬酒,关心客人飘零在外,祝愿他早日归家,以免家人思念。后面的内容是客人的回答”分析错误。前两句总起写劝酒场面,接着两句是客人表白心怀:借主父偃不得任用、资财匮乏,屡遭白眼的典故自比,寓无限辛酸之情。“家人折断门前柳”,对面着笔,通过家人的望眼欲穿,写出诗人的久羁异乡之苦。于是主人再次劝酒致辞,客人最后再作回应。故选B。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雄鸡一声天下白”是作者运用象征手法,以雄鸡高唱迎来天明之景,表现出诗人终有出头之日,意境开阔,生动形象地写出主人的开导使“我”这个“有迷魂招不得”者,茅塞顿开,体现出主人的开导生出奇效,使自己心胸豁然开朗。第253页共253页\n这“雄鸡一声”是一鸣惊人,“天下白”的景象是多么光明璀璨!这一景象使诗人的情感发生转折,由前面的落魄、悲苦转为下文的“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少年正该壮志凌云,怎能一蹶不振!老是唉声叹气,那是谁也不会来怜惜你的,也正是由此激起了诗人的豪情壮志。23.C24.同:①都流露出对李陵不得归汉的同情;②都怀古伤今,把李陵沦落胡地、南望思乡和南宋偏安一隅,不得北渡相比,表达了南宋人民的故国之思。异:赵诗除了表达出对李陵不得归汉的同情,还流露出对李陵受到世人误解的同情。【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一’是‘一下子’的意思”理解错误。“一”不是“一下子”的意思,而是“都”的意思。故选C。2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相同点:姜诗中,“李陵归不得,高筑望乡台”与赵诗“不察李陵心”“荒台朔气沉”,二者都写出了李陵入胡之后不得归汉却筑望乡台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这一史实。姜夔和赵崇嶓同为南宋诗人,这两首诗都是怀古伤今,都以“李陵不能归汉,高筑望乡台以寄相思”这一史实与南宋偏居江南一隅,南宋人民渴望北归故乡的现实作了对比,表达南宋人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不同点:姜诗通过写李陵因“归不得”而“高筑望乡台”,每次“望望虽不见”,思乡之情“时时”都为涌上心头,以此表达对李陵的同情,并借此表达自己对故土的相思之情。赵诗除了表达对李陵的同情之外,还写出了“但高苏武节,不察李陵心”,世人只崇尚苏武的不屈胡人、一心向汉的忠贞,却不知道李陵对故乡(汉朝)的思念,说明了世人对李陵的误解,对此,诗人也给与深深的同情,这是姜诗没有的内容。第253页共253页\n25.D26.①诗歌风格上:李白古体诗多为浪漫主义,杜甫诗歌基本是现实主义,此诗是一首乐府诗,在形式上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平实晓畅,属现实主义诗歌。②诗歌题材上:此诗为咏史之作,借古讽今,借汉以和亲乞求和平,来暗指北宋以输送财物于辽来乞求和平,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更符合杜甫诗“诗史”特点。③诗歌手法上:此诗融叙事、描写、议论于一体,具有强烈的讽喻之意,但妙在轻笔一点,含而不露,不似李白诗歌洋洋洒洒、一泻千里。【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结尾二句表面上指责王昭君出塞和亲完全是咎由自取”错误。结尾二句表面上是以慰藉的口吻要昭君不必怨天尤人,只好自叹红颜薄命。故选D。2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风格、题材、手法的综合鉴赏能力。①诗歌风格上:李白是浪漫主义诗风的代表,他的诗大多为浪漫主义,而杜甫是现实主义诗风的代表,他的诗大多为现实主义。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在形式上句子有长有短,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而且通俗易懂,风格上属于现实主义诗歌。②诗歌题材上:本诗前八句略叙王昭君入塞和亲史实,接着反语语气讽刺汉元帝的和亲政策,然后直斥元帝和亲政策之拙劣,致陷昭君于不幸的境地,以“明妃去时泪”四句的形象描绘来渲染悲剧气氛,暗示昭君辞别汉宫时的内心苦痛,最后以“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结束全诗,表面上以慰藉的口吻要昭君不必怨天尤人,只好自叹红颜薄命,实则感慨万端,表现了对昭君不幸遭遇的无限同情,也流露出对自己际遇的感慨。所以此诗为咏史之作,借古讽今,借汉以和亲乞求和平,来暗指北宋以输送财物于辽来乞求和平,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更符合杜甫诗“诗史”特点。③诗歌手法上:本诗前八句略叙王昭君入塞和亲史实,并融入议论,谴责汉元帝枉杀画工,从而引出后文,接着用反语语气讽刺汉元帝的和亲政策,然后直斥元帝和亲政策之拙劣,致陷昭君于不幸的境地,然后又描写了昭君辞别汉宫时内心的苦痛,融叙事、描写、议论于一体,具有强烈的讽喻之意,但妙在轻笔一点,含而不露,不似李白诗歌洋洋洒洒、一泻千里。第253页共253页\n27.D28.借明月寄相思。月光皎洁照耀着床帐,诗歌中的主人公看见一轮明月独悬空荡天地间,顿生孤独凄凉之感;同时浓浓的情思也随着皎洁的月光流照着远方的亲人。【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室外皎洁的月光消解了其忧愁”分析错误。从诗歌结尾来看,“愁思当告谁”“泪下沾裳衣”由此可知,明月引发了诗中主人公的忧愁。故选D。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首先,“月”这一意象的常用意义便是借明月寄相思;其次,正是在夜深人静,明月皎洁之时,作者把主人公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月光透过罗帐洒在床上,主人公一人独守空帏,寂寞凄凉,这时的明月便成了诱发物,引出主人公积郁内心的不尽愁思;千里与共的明月,最易勾起羁旅人的思绪,这明月不仅照着自己,同时也照着远方的亲人,因夜不能寐,便“出户彷徨”,伸颈远望,而又回房落泪,“泪下沾裳衣”,这“泪”是在看到千里与共的明月而引起的相思之“泪”,同时说明了相思之深之苦。29.C30.①形象雄健,昂扬奋发。塑造了一位英俊潇洒、抱负远大,为了国家安宁而投笔从戎的英雄形象。②情感饱满,格调高昂。以铺陈的手法对畅当的从军报国行为进行了高度颂扬并借以抒发了自己强烈的建功立业之情,体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的情感基调。【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分析错误。“风霜颜”形容从军后畅当身上的凌厉之气,并非表现战争的残酷。故选C。第253页共253页\n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首先,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诗中的“英俊”的畅当得知贼寇在山东叛乱,有听说朝廷招募士兵,于是积极报名参与平叛的战斗,虽然出身“文翰”、“青袍”未解,但畅当愿意腰插箭羽奔赴战场,报效国家。作者通过畅当参军报效国家的叙述,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具有雄健英姿、凌厉容貌的英雄形象,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昂扬向上、积极奋发的情感。其次,在情感抒发上:作者通过对畅当参军经历的描写,给予畅当高度的赞美颂扬之情,在作者看来,“丈夫当为国,破敌如摧山”,不必在州府中为官,鬓发斑白、空自老去,借以表达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感情。总之,这首诗不管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还是在情感的抒发上,都体现了昂扬向上的情感基调,体现出盛唐诗歌的典型特征——浑厚、雄壮。31.D32.本诗塑造了一位年轻美丽、孤独凄凉的歌女形象,寄托了诗人对女主人公无限的同情。【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如琵琶女一样完整丰满”说法错误。本诗中的女子形象只是一个剪影,没有琵琶女的形象丰满完整。故选D。3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要抓住两个特点——“颜如雪”“娉婷十七八”以及“愁绝”“泣”“独”“凄切”分析。这首诗的题目是“夜闻歌者”,“歌者”点明了女主人公形象的身份。“有妇颜如雪”写歌女肤色白皙,非常美丽;“娉婷十七八”中的“十七八”她很年轻,“娉婷”形容女子姿态美好的样子。本句写出了歌女姿态美好、年轻;第253页共253页\n“发调堪愁绝”是说歌女歌声中含有非常深的忧愁,“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的意思是眼泪如两行晶莹的珍珠,又像晶莹皎洁的月亮一样落下。写歌女唱歌时的表情,表现她内心凄切之情;“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写歌女唱歌时歌声凄切,内心孤独凄凉,以致她低头垂泪不语;综上可知,本诗塑造的“歌者”是一位姿态美好、年轻美丽的十七八岁的孤独凄凉、情感凄切的歌女。33.B34.《赤壁》通过赤壁之战的史实和对周瑜的评论寄寓吊古之意,表达作者对历史命运及人生偶然性的洞察或识见,同时也暗含着对自身命运沉浮的沉思与慨叹。本诗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的典故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垂钓进行对比,借典故表达诗人获得超脱世事的觉醒心态、观照人生的审美眼光。【解析】【分析】3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野人’一词带有强烈的不平之气,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错误,因为在这里诗人是写居住的寂静,苍茫。说的是日子还过得去。没有写到自己的愤懑之情。故选B。3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赤壁》这是诗人凭吊赤壁古战场所写的咏史诗。它认为历史人物的成败荣辱具有某种偶然性。杜牧的这类绝句开宋人诗歌议论之风。所以通过表达作者对历史命运及人生偶然性的洞察或识见,从而也暗含着对自身命运沉浮的沉思与慨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通过赤壁之战的史实和对周瑜的评论从而寄寓吊古之意。第253页共253页\n②本诗尾联“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写到赤壁,意为当年英雄豪杰争雄的赤壁还在,而如今只有我这样的蓑翁在此垂钓。言外之意是我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如今被排挤到黄州,不得不逍遥于山水林泉之间,与樵夫渔翁为伴了。昔日英雄而今安在,往日壮志而今难酬。一声喟然长叹,将诗人不得意的情怀婉转深沉地倾诉出来从而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且通过运用赤壁之战的典故,也表达对当年英雄雄心的赞美,及诗人获得超脱世事的觉醒心态、观照自己人生感叹。35.A36.B37.这首诗塑造了镜湖边船家女子勤劳、美丽、活泼可爱、乐观积极的形象。在波平如镜的镜湖之上,粉面如花头顶荷叶的美丽女子,坐在小船上忙碌着,风景如画;傍晚时分新月初升,女子们纷纷归来,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劳累了一天的镜湖女回到家中,又互相邀约第二天一起去看迎神赛会,表现出女孩们的青春活力和对生活的热爱。【解析】【分析】3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体裁的能力。本诗属于古体诗。诗歌从体裁上看可分为: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③诗余,又称为词、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本诗无明显的韵律,因此不是律诗,同时全为字数相同的句子,因此也不是诗余。故应是七言古体诗。故选A。3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错误,“翻翻”的运用使小伞动感十足,进而把荷叶随风舞动的轻盈美感韵味十足地描绘出来,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所以“乱荷叶”的解释是错误的。故选B。37.第253页共253页\n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赏析作者的形象,一定要回到原诗中抓住概述诗人生平经历或形象的句子。形象(外貌)特点——年轻美丽,如“女儿妆面花样红”,船家女儿粉面红如荷花美,通过肖像描写,表现了女子的年轻美丽;性格——活泼可爱,如“菱歌缥缈泛烟津”,采菱女歌声随烟波荡漾,通过听觉描写,表现了女子的活泼可爱,“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回到到家里再约西邻女伴,明天湖桥去看赛会迎神,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的热爱生活和活泼可爱;对生活的态度——热爱生活,如“小伞翻翻乱荷叶”,头顶翠荷小伞忙着采菱,通过动作描写写出湖中的忙碌,“菱歌缥缈泛烟津”写出女孩们劳动时乐在其中,“明日湖桥看赛神”写出女孩们富有生活情趣等。对于“镜湖女”这样一个年轻美丽、活泼可爱、热爱生活的船家女子,我们既可以从“妆面花样红”的视觉形象,“菱歌缥缈”的听觉角度,也可以从肖像描写,“乱荷叶”的动作描写,尤其是“约西邻女”明日看赛神的叙述,更可以从清丽的景色烘托的角度进行赏析。38.D39.①对友人的强烈思念。月亮有圆有缺,但诗人与朋友有分无合,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②通过写“几盈虚”,表达了对时光流逝、清光依旧、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解析】【分析】3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写远方的女子在清江河畔吟咏诗歌表达思念之情”,错误,“美人”这里指崔少府,因此这两句是“德高望重崔少府在清江河畔,他今夜必定如庄舄思越之苦”,而非远方女子的思念之情。故选D。3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荏苒几盈虚”,此句是由前诗对月色的描摹上转而写对月亮的思考。第253页共253页\n“盈虚”,亘古以来,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可是人呢?人也是一代又一代,代代人都看着月亮。月光依然,而人生聚合不常。诗人和友人现在天各一方望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荏苒”,光阴荏苒,流光如逝,世事多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伤和思考。40.D41.①比兴手法,写出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强烈的怀人之情。②顶针手法,字词上回环往复,富有音韵美,强化了抒情色彩。③衬托(对比)手法,用邻人得归家中,与家人团圆亲近反衬自己的冷清孤凄。④虚实结合,梦中近在咫尺,醒来天各一方,抒发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之深、忧伤之重。⑤借代手法,诗中用双鲤鱼代指书信,表达了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期盼和思念。【解析】【详解】4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全诗以第三人称的角度为我们刻画出一个思妇形象”,错误,这一首描写思妇之情的诗歌,应该是“以第一人称的自叙口吻”。故选D。4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开篇运用了比兴手法,以沿河的青草连绵不断引出女主人公对远离家乡的丈夫的思念,奠定全诗忧愁思恋的感情基调;诗歌的前八句,每句协韵,两句一转,前一韵的末句与后一韵的首句,词语相同重叠,环环相扣,逐层推进。这种联绵顶真的用法,富有音韵美,强化了抒情色彩;“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家亲爱,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运用了衬托(对比)手法,用邻人能够回到家中,与家人团圆,而自己的丈夫却未归家,表现了自己的冷清孤寂;“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梦里见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觉他仍在他乡。诗歌运用现实与梦境相交错的表现手法,虚实结合,使得诗中情节似梦非梦、似真非真,从而将主人公因思念而情思恍惚、意象迷离的形象烘托得淋漓尽致;“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双鲤鱼,代指信函。远方客人送来丈夫的书信,表达了与丈夫别离的女主人公在家中“独守”的悲苦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第253页共253页\n42.B43.(1)牧童率真自然,不虚假不掩饰,没有心机。(2)牧童性情是通过其喜恶取舍来表现的。(3)牧童喜的是:牛行时的驯服与吃草时的随意自在,圆圆的斗笠长长的蓑衣,放牛的同伴,美好的事物。恶的是:牛行时的不驯从,夏天的大雨和寒冷的天气。牧童取的是:自己内心片刻的快乐。舍的是:牧地的遥远与草坡的深陡,歌唱的声与音的准确。【解析】【分析】4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五言律诗”错误,此诗不是律诗,是一首古风,共14句。律诗是8句。C.“是说牛看到它的同类,吃到了鲜美的绿草,就兴奋高兴地鸣叫”错。这两句写的不是牛,而是牧童。牧童耳边忽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有人卷着芦叶在吹口哨。他知道是他的同伴放着牛在堤的那一边,于是他也学着样儿,卷着叶子吹起来,互相应和。D.错在“所闻”上,全诗没有从牧童的听闻角度叙写,后四句虽提到“讴吟”“声”“音”,但主体仍是从所见与所感的角度描写其自然天真。故选B。4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理解牧童的性情”。审清答题指向,“性情”的含义指性格和思想情感,依据这个概念,筛选全诗,找出有关体现牧童性情的诗句,体悟其心理感受。全诗十句,是一幅绝妙的牧牛图。前八句生动曲折地描绘了牧场的环境背景、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第253页共253页\n这位牧童心思简单,通过他的喜恶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性情。前四句是写牧童的心理。因为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所以把它远远地放入陂中。不说放牧的地方离家有多远,也不说放牧的大山有多深,牧童心里想的只是让这些牛驯服一点,不要乱跑扰乱我的心思就行了。中间五至八句写圆圆的斗笠戴在我头上,长长的蓑衣披在我身上,它们不光为我遮挡夏天的暴雨,也将为我遮挡冬日的阴冷。侧面烘托了放牧的艰辛,但牧童却能在艰辛中找寻丝丝安慰,优游自得,还好自己有牛相伴,雨来了,有斗笠可戴,冷了有蓑衣可披的乐观心态,随意自在。体现出牧童的简单、容易满足。九到十二句写那些成年的牛或立或卧,安静地隐藏在山坡上吃草休憩,而那些还未成年的小牛犊则穿行在附近的山林里追逐嬉戏,牛的乖顺自然可让自己一时清闲悠然。于是拿出芦笛吹奏一曲,应和一下同伴的笛声。最后两句写牧童能够享受片刻悠闲的时光,已经感到十分惬意了,哪管它会吹奏出什么声音呢。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牧童喜的是:牛行时的驯服与吃草时的随意自在,圆圆的斗笠长长的蓑衣,放牛的同伴,美好的事物。恶的是:牛行时的不驯从,夏天的大雨和寒冷的天气。牧童取的是:自己内心片刻的快乐。舍的是:牧地的遥远与草坡的深陡,歌唱的声与音的准确。他的喜恶取舍体现出率真自然,不虚假不掩饰,没有心机的“性情”。44.D45.(1)“了知是赤松”运用神仙典故,使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2)骑白鹿驾青龙,俯瞰日月,诗人想象奇特。(3)“含笑凌倒景”,飞升快乐,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想法。【解析】【分析】4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D.“同样不满现实的仙人遨游天际,过安闲的生活”错误。本诗只是写诗人见到了仙人赤松,赤松借给自己一头白鹿,自己骑着白鹿跟从乘坐两条青龙的赤松凌空而上,日月大地都留在他们身下成为倒影。从中看不出仙人赤松对现实不满。故选D。4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读懂全诗的意思:本诗写自己以前游览游齐国首都济南的时候,曾经攀登上华不注峰,遇到了仙人赤松子,赤松子借给自己一头白鹿,自己骑着白鹿和赤松子一起遨游仙境的情景,符合游仙诗的内容界定。是有诗中写仙人借给自己一头白鹿骑,仙人自己乘坐两条青龙,骑白鹿驾青龙,凌空而上,日月大地都留在身下成为倒影,想象奇特。然后根据游仙诗的特点,结合本诗的具体内容分析其浪漫主义色彩的表现。第253页共253页\n(1)结合注释②可知,“了知是赤松”运用了神仙典故,说自己遇到了一位白发童颜仙人,他就是著名的仙人赤松子,使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2)“含笑凌倒景”,写自己骑着白鹿欣然含笑与和赤松子一起凌空而上,日月大地都留在身下成为倒影。“含笑”写出诗人游仙镜的快乐,“凌倒景”,凌空而上,超越现实人们生活的大地,日月大地都留在身下成为倒影,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想法。(3)“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诗人想象奇特,写自己骑着白鹿驾着青龙,俯瞰日月的情景。46.C47.①前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无人继承孟浩然情操、诗风的感伤;②用“清风”喻孟浩然之风韵,表达了对孟浩然的钦慕景仰之情;③后句借景抒情,表现了前贤不再的落寞。【解析】【分析】4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C.“最后四句作者展开想象”理解错误。最后四句大意是向南遥望鹿门山,仿佛闻到了山中树木花草的香气。不知他隐居何处,只知道在那云树苍茫处。可见“鹿门山云树苍茫,而孟浩然归隐之处已无从寻觅”并非想象。故选C。4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感情的能力。“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意思是:清风没有人继承,日暮下只留下襄阳。出句“清风无人继”,指的是无人继承孟浩然情操、诗风,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的感伤之情;“清风”喻孟浩然之风韵,借山水转入对孟氏诗文的赞誉,表达了对孟浩然的钦慕景仰之情;对句“日暮空襄阳”以带有空凉之气的日暮景色烘托心境,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前三联对孟氏的高誉跌入了对后继无人的慨叹之中,这一句借景抒情,表现了前贤不再的落寞。48.A第253页共253页\n49.本诗运用层层铺垫的手法,塑造了一位精于骑射而不无自矜的神武将军形象。先写原野火起时的寂静,鹰飞雉藏,渲染围猎气氛;再写将军盘马弯弓,引而不发;三写地形变窄,野雉受惊,而观者愈多。终一箭中雉,而雉带箭决起,跌落马前。将军神技巧伏一众军吏。【解析】【分析】4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全诗未描写射猎过程”错误。诗中“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转入猎射,写将军的心理活动和猎射时的风度、神采。将军出猎自然不是单纯为了觅取野味,而是要显示自己的神功巧技。所以,他骑马盘旋不进,拉满强劲的弓,又舍不得轻易发箭。所以本诗描写了射猎过程,只是有详略取舍。故选A。4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句写猎场的情境:原野上猎火熊熊燃烧,四周围静悄悄的。由此可见猎人员屏气静息,全神贯注地伫伺猎物的情态。次句写猎射的对象雉鸡,野雉被猎火驱出草木丛,一见猎鹰,吓得急忙又躲藏起来。两句是猎射前的情景,渲染围猎气氛。三、四句转入猎射,写将军的心理活动和猎射时的风度、神采。将军出猎自然不是单纯为了觅取野味,而是要显示自己的神功巧技。所以,他骑马盘旋不进,拉满强劲的弓,又舍不得轻易发箭。以突出将军矜持、自信、踌躇满志的神态。五、六句写野雉隐没之处,地势渐渐狭窄,观看打猎的人很多,大家都饶有兴味地观赏将军猎射。这是将军一显身手的时机。正当野雉惊飞的一刹那,将军从容地引满弓,“嗖”的一声,强有力的箭,迅猛而准确地命中雉鸡。七、八句写那只受伤的野雉带箭,向着人猛地冲起百多尺高,可见这是只勇猛的雉鸡。而野雉强作挣扎之后,终于筋疲力尽,带箭悠悠而堕,染血的翎毛和雪亮的箭镞也随之倾斜落下。末两句在热烈的气氛中关合全诗。先以“仰笑”二字,极为传神地突现将军个人的性格特征,一位地方主帅骄矜得意的神气跃然纸上,接着以“军吏贺”照应前面“伏人”,写出围观的军吏敬服将军绝妙的射技,为他的成功庆贺。可见,将军神技巧伏一众军吏。由此可知,本诗运用层层铺垫的手法,塑造了一位精于骑射而不无自矜的神武将军形象。50.古体51.①寒鸟,周周、蛩蛩,都知道如何保全自己,写出了阮籍自我保全的思想;②燕雀,是平凡的鸟,写出了阮籍要平凡度日的思想情怀;③黄鹄,是不平凡的鸟,写出了阮籍不愿振翅高飞,甘心平凡度日的情怀。【解析】【分析】5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体裁的能力。第253页共253页\n古代诗歌分为诗词曲,诗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是唐代以来出现的讲求对仗和格律的格律诗,一般分为绝句和律诗;除此之外,均为古体诗形式。本诗不讲求严格的格律和对仗,全诗有14句之多,故属于古体诗。5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天寒冷的时候,飞鸟走兽尚且知道互相依存,周周鸟就“衔羽以免颠覆”,衔住自己的尾巴是羽毛以免跌倒,“蛩蛩负蹷以求美草”,蛩蛩就要肩负者蹷来求得它的所需要的甘美的野草。在危险、艰难、痛苦的环境之中即使是一个飞鸟、一只走兽它们都知道要仔细地顾及到如何保全自己。可见,每个人都要有所顾及,为自己留下一个退身保全的地步。我宁与燕雀一起飞翔,因为燕雀是很平凡的鸟,而我也不要随黄鹄一同高飞。沈约解释这两句诗说:“苦斯人者不念已之短翮,不随燕雀为伴侣,而欲与黄鹄比游。黄鹄一举冲天,翱翔四海,短翮追而不逮,将安归乎?为其计者,宜与燕雀相随,不宜与黄鹄齐飞。”意思是说,一个人真是应该安贫守拙,平凡度日。52.诗歌化无形为有形,利用比喻、联想和通感等手法,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和听觉形象,准确传达出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的变化。53.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以捉摸,却又逗人情思。这两句给人高远阔大、婉转悠扬之意境。【解析】【分析】5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此诗写作者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诗从演奏的开始起笔,到琴声的终止完篇。诗人首先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了音乐形象,然后,诗人又写了音乐效果,以自己当时的坐立不安、泪雨滂沱和冰炭塞肠的深刻感受,说明音乐的感人力量。该诗通篇使用联想手法,听琴声联想到了“昵昵儿女语”“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等景象;将琴声比喻成儿女之情,英雄气概等;“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使用通感,将听觉化为视觉;“无以冰炭置我肠”将听觉化为触觉等等。53.第253页共253页\n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能力。本题明确要求赏析诗句的意境,意境由一系列的意象构成,要赏析意境就得先从意象入手。“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一会又又由刚转柔,好似浮云、柳絮漂浮不定,在这广阔天地之间悠悠扬扬。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琴声所展示的意境高远阔大,使人有极目遥天悠悠不尽之感。两句诗设及到的意象有“浮云”“柳絮”“天地阔远”,以浮云摇曳、柳絮飘扬来描写音乐给人一种天高地阔,婉转悠扬之感,这就是意境之所在。54.“公子”指的是湘夫人,“思公子”的人是湘君。55.这里以鸟儿、渔网的反常比兴,比喻期待殷切却事与愿违。56.“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通过描写周围秋色来渲染出浓郁的愁情。57.本诗表达了湘水男神表达对女神的思慕向往之情。【解析】【分析】5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意象的能力。这首诗题为《湘夫人》,是湘君向女神表示思慕之词。根据首句“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的意思是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思公子兮未敢言”的意思是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由此可见,诗中“公子”指的是湘夫人,“思公子”的人是湘君。5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意思是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渔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此句写湘君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望断秋水、不见伊人的湘君搔首蹰躇,一会儿登临送目,一会儿张罗陈设,可是事与愿违,直到黄昏时分仍不见湘夫人前来。这种情形以“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的反常现象作比兴,比喻期待殷切却事与愿违,更突出了充溢于人物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56.第253页共253页\n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两句,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富有画意。不着愁字,而借秋景来渲染、扩散、深化愁情。上下点染,创造了一个历历在目、情景交融、感情蕴藉、意味深长的艺术境界。选取“秋风、水波、木叶”三种动态景物,与湘君当时的心境十分吻合。秋风习习好像感觉到了凉意,使湘君赴约不遇的心情更加悲凉;水波荡漾,就如湘君的心波在起伏,愁绪在扩展;落叶纷纷好比湘君的心境,由兴奋转向悲伤,步步下沉,衬托出湘君的惆怅、幽怨之情。5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第一段,景物描写,以清秋的景色构成一个美妙而略带轻愁的意境,有力地渲染了湘君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的心理。第二、三段,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有力地烘托和反映了充溢于湘君内心的欢乐和幸福。描述了表达了湘水男神表达对女神的思慕、向往之情。参考译文: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踩着白薠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在今天晚上。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傍晚我渡到江水西旁。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还要把荷叶啊盖在屋顶上。荪草装点墙壁啊紫贝铺砌庭坛。四壁撒满香椒啊用来装饰厅堂。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桁椽,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卧房。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用白玉啊做成镇席,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在荷屋上覆盖芷草,用杜衡缠绕四方。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湘夫人,他们簇簇拥拥的象云一样。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美好的时光啊不可多得,我姑且悠闲自得地徘徊游逛。58. 政治清明 有知识、有文化,美好的才德第253页共253页\n59.①谄媚小人端坐高堂而正直之士却立在门旁,多么鲜明而辛辣的对比!把那个时代造成的丑恶和不公正,形象地暴露在读者面前,激发起人们厌恶、不满的情绪。②用豪门势家处处遂心满意,咳出的唾沫都能被当作珍珠和贫苦的人空怀美好的理想和才华,如同芬芳的花卉变成喂牛的干草作对比,指斥小人窃据高位,豪强把持一切,刚直有才的贤士多被埋没。诗中用辛辣的对比把那个时代的丑恶与不公正形象地暴露在读者面前【解析】【分析】5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①“河清不可恃”是说“太平盛世不能等到了”,其中的“河清”语出《左传·襄公八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古人传说黄河一千年清一次,黄河一清,清明的政治局面就将出现。故“河清”喻指“政治清明”。②“被褐怀金玉”是说“贫苦的人空怀美好的理想和才华”,其中的“金玉”喻指美好的才德。5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总括:两首诗,分别托为秦客和鲁生所歌,第一首为秦客所歌,第二首乃鲁生对秦客的答歌。全诗指斥小人窃据高位,豪强把持一切,刚直有才的贤士多被埋没。诗中用辛辣的对比把那个时代的丑恶与不公正形象地暴露在读者面前,虽然流露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傲之感和一些消极悲观的情绪,但更多的是对当时社会黑暗被揭示以后的一种失望了的愤怒。②第一首对比手法:第一首起句“河清不可恃,人寿不可延”,相传黄河一千年才清一次,古人常用“河清海晏”来比喻政治清明。人的寿命再长也不可能等到黄河清。这就含蓄而愤慨地道出东汉末年的政治已经腐烂透顶,不可救药。后面六句,用三组比喻性的形象和对比手法描绘出当时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没骨气的小人顺风倒,不分是非,只要富贵的人就被捧为贤人。正因为如此,“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伊优北堂上,肮脏倚门边”的怪现象才得以滋生和存在。一肚子学问不如一口袋钱,谄媚小人端坐高堂而正直之士却立在门旁,多么鲜明而辛辣的对比!把那个时代造成的丑恶和不公正,形象地暴露在读者面前,激发起人们厌恶、不满的情绪。第253页共253页\n③第二首进一步抒发了作者愤世疾邪的思想感情。作者依旧运用对比和比喻,继续讽刺黑白颠倒的现实。“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挖苦势利小人之无耻与豪门权贵之气焰,既谑且虐,一针见血,与第一首“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异曲同工,更为尖酸辛辣。“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主要强调贫寒正直之士虽然地位低下,却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高深的学问。但在那个压制人才的社会里,他们被埋没了,不能显示他们的才华。作者对黑暗的揭露,进一步感叹有志有识者的不能见用,反被压抑、排斥。所以作者最后呼喊出“贤者虽独悟,所困在群愚。且各守尔分,勿复空驰驱。哀哉复哀哉,此是命矣夫!”这其中虽流露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傲之感和一些消极悲观的情绪,但更多的是对当时社会黑暗被揭示以后的一种失望了的愤怒,引人沉思。60. 乐府/乐府诗(古体诗) 思妇怀人61.①运用比兴手法,写出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强烈的怀人之情;②运用顶真手法,字词上回环往复,富有音韵美,强化了抒情色彩;③运用对比,邻居夫妇的恩爱反衬自己的冷清孤凄;④运用虚实结合,梦中近在咫尺,醒来天各一方,抒发女主人公思念丈夫的痛苦之情;⑤诗歌的笔法委曲多致,完全随着抒情主人公飘忽不定的思绪而曲折回旋,前八句多个转折,充分写出了她怀人之情的缠绵殷切。【解析】6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体裁以及把握思想感情的能力。古体诗格律自由,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本诗篇幅较长,韵脚有“ao”“i”“ang”“an”等,格律自由,符合古体诗的特点。内容上从“思远道”“宿昔梦见之”“忽觉在他乡”等可以看出本诗属于思妇怀人诗。6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比兴手法的运用。首句“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是作者借景色的铺陈,引发妇人触景生情,对远离家乡的丈夫的思念。“绵绵”两字传达了两层的意义:妇人“思绪的绵绵”是由“草的绵延不绝”引起的,这两句以沿河的青草连绵不断作为起兴,引出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思念,奠定了全诗忧愁思恋的感情基调。顶真手法的运用。“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等,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富有音韵美,使得全段读起来有一种流畅的音乐性。对比手法的运用。“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意思是梦中丈夫在“我”身旁,这是“我”一直期盼的,梦中的我感到的是甜蜜;但梦醒后发现自己只是空欢喜一场,丈夫仍然在远方。这里通过梦中情景跟梦醒后的现实的对比,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心理落差,表达了“我”的失落和内心的悲伤。第253页共253页\n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意思是:梦里见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觉他仍在他乡。其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他乡漂泊不能见到。运用虚实结合,梦中近在咫尺是虚写,醒来天各一方是实写,抒发女主人公思念丈夫的痛苦之情。诗歌的笔法委曲多致。诗歌从思念写到收到书信,从痛苦绝望写到惊喜激动再写到失望平静,情绪没有产生剧烈的波动,却显得自然而不突兀,显然作者在构思和剪裁上是下足了功夫的。尤其以梦境为中心内容的前八句,形式结构相当有特色:每句协韵,两句一转,前一韵的末句与后一韵的首句,词语相同重叠,环环相扣,逐层推进,完全随着抒情主人公飘忽不定的思绪而曲折回旋。表达上的精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这种相思的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即便是那个被相思的对象也是不能完全的感同身受的。62.D63.①写观者人山人海及色变神骇,渲染了公孙氏舞姿的震撼力。②写天地为此震动,是从观者的幻觉中表现舞蹈时天旋地转的情景和观者目眩神迷的情态,表达诗人对公孙氏舞技高超的赞叹之情。【解析】【分析】6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与《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写法相同”错,“唯见江心秋月白”运用的是侧面烘托的方法,运用环境的寂静,表现了人们都沉浸在琵琶曲中,烘托出琵琶女演奏音乐的动人;本诗“罢如江海凝清光”,是说舞蹈结束就像是江海风平浪静,是直接描写舞蹈结束的动作,是正面描写。故D项错。故选D。6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在诗歌中作用的能力。节选部分的三四句意思是“观看人群多如山,心惊魄动脸变色,天地也被她的舞姿感染,起伏震荡。”第三句用观看舞蹈的人数多如山,侧面描写出舞蹈的动人;“色沮丧”表现了人们看到舞蹈后的神态,表现了舞蹈给人带来的震撼;第四句“天地为之久低昂”写出了天地也跟随者她的舞姿起伏,极尽夸张,表现了公孙大娘舞蹈艺术的高超及作者对其舞蹈的高度赞美。这也为下文展开想象作铺垫。第253页共253页\n64.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C.“艺术地感叹自己仕途的艰难”于文无据,诗人以变幻莫测的笔法,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崎岖的面貌,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故选C。65.B66.①坎坷失意,漂泊无为的愁苦心境。诗歌写采芳草赠所思而不得,望故乡而路漫漫,可见其是一位漂泊异地的失意之人,最后两句的“离居”“忧伤”体现了此种心境。②对同心人的深厚情感和思念之情。“同心”形容的是夫妻生活的和谐美好。“离居”展现的是现实的凄苦处境,既体现了对对方的爱,也有着深深的思念。【解析】6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B.“比和兴”错,只有“起兴”,没有“比”。故选B。6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能力。第253页共253页\n题干要求分析“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两句所包含的情感。”解答该题应分析诗歌,然后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诗人情感,本诗主要内容是“踏过江水去采荷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人。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漂泊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诗歌最后两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如果从游子的角度看,是在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不但表现出一种无奈,更表现出了对“同心而离居”的妻子的思念。如果从妻子的角度看,表现出了对丈夫爱的坚强决心。即使丈夫不回家,即使想念的“衣带渐宽”也“终不悔”,爱到老死也心甘情愿。可以说,这样的结尾明白晓畅,表现出这对夫妻同心离居的痛苦与无奈中那爱的决心。诗歌写采芳草赠所思而不得,望旧乡而路漫漫,可见其是一位漂泊异地失意之人,最后两句的“离居”“忧伤”体现了坎坷失意,漂泊无为的愁苦心境。67.D68.①内容上,写出了被禁闭在后宫的妃嫔们在秋天深夜难以入眠、在春日白昼也孤寂无聊的场景;②手法上,运用想象、反衬,以春日里风姿绰约的芍药花突出孤独幽怨的妃嫔形象:③结构上,以景结情,表达出对白翎雀的称颂和自己回归故里的渴望。【解析】【分析】6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在末尾点出诗歌主旨,和一般的咏物诗套路一致”理解错误,诗歌结尾没有点出主旨,而是以景结情,在前后的对比中,含蓄表达出对白翎雀的称颂和自己回归故里的渴望的主旨。故选D。6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赏析诗句,应从不同角度赏析。从内容上看,由“君不见旧时飞燕在昭阳,沉沉宫殿锁鸳鸯”可知,描写对象是被禁闭在后宫的妃嫔们,“芙容露冷秋宵永,芍药风暄春昼长”是对深宫环境的描写,“芙容露冷秋宵永”写的是凄冷的夜景,“芍药风暄春昼长”是写春景优美但宫女感觉白昼很长,两句写出宫女孤独寂寞,难熬日夜。她们失去了自由,没有爱情,耿耿秋夜,倾听着露滴芙蓉,长宵难寐;慢慢春昼,眼见是花红蝶舞,而自己却孤寂无聊。她们虽然享受着荣华富贵,然而难以排遣那无尽的凄苦与幽怨。从手法上看,“芍药风暄”环境宜人,春日里风姿绰约的芍药花美丽异常,以此反衬被幽禁的宫女,突出她们难以排遣的凄苦与幽怨。从结构和主旨上看,这两句在诗歌结尾,内容又是环境描写,因此从结构上是以景结情,含蓄表达诗歌主旨,即表达出对白翎雀的称颂和自己回归故里的渴望。第253页共253页\n69.C70.起句叙述平缓,与下文情绪转折形成对比。使人联想到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情感的纯洁美好。【解析】【分析】69.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标志,是南朝萧统从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故而想要进一步了解,应该以《文选》为参考。除此之外,其所处历史背景也可以作为参考,根据其出现年代,应该选择记录东汉历史的史书《后汉书》。故选C。7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这两句是说,划船到江中去采集荷花,又来到沼泽地摘取芬芳的兰草。夏秋时节,江南水乡,日暖花香,荷花盛开,女主人公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诗歌就这样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起笔,芙蓉、兰泽、芳草等语,将画面装饰的绚丽灿烂,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雅洁,心情愉快美好。处于这样环境中的主人公,自然品性高洁,情趣高雅,情感也纯洁美好,塑造出主人公独特的形象与思想感情;而后文所抒发的情感则是忧伤之情,与此处人物的愉悦形成转折,从而让诗歌情感抒发跌宕有致。71. 古体诗(或“古风”“乐府诗”) 徭役(或“劳役”“苦役”)72.①对话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形象(性格)特点。长城吏的官腔和无情,筑城卒(或“役夫”)对长城吏的不满和抱怨,筑城卒对妻子的体谅和关爱,妻子对长城卒的深情和忠贞,都通过对话表现出来。②对话中运用对比手法,强化了情感表达。“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将生男不要抚养和生女要珍惜两种态度作对比,突出劳役的残酷。③对话中多用感叹句和反问句,表达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如“慎莫稽留太原卒!”“何能怫郁筑长城?运用感叹句和反问句,表达了主人公对无限期修筑长城的愤懑不平。④对话的转换多不交代说话对象,读者只能通过内容意会,这样既使整首诗结构紧凑,又给人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解析】【分析】第253页共253页\n7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第一空是问诗歌的“体裁”。诗歌体裁一般包括古体诗、新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新体诗讲究声律和对偶,一般包括绝句、律诗。就本诗来看,诗歌标题“饮马长城窟行”中含“行”字,说明这是古体诗,也称古风。第二空是问什么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首诗歌是以秦代统治者驱使百姓修筑长城的史实为背景,通过筑城役卒夫妻对话,揭露了无休止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如诗中提到“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由此可知,是徭役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7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本诗对话描写的特点”。首先找出对话的语句,然后结合对话的内容、手法以及表达效果进行分析。诗歌中对话的双方主要是筑城役卒和长城吏,筑城役卒和妻子。先看前一组对话,筑城役卒对监修长城的官吏恳求说“你们千万不要长时间的滞留我们这些来自太原的役卒啊”,但长城吏说“官府的工程自有一定的期限,哪能由你们说了算!赶紧拿起工具,大家一齐唱打夯的号子,尽力干活去吧”,由此可以看出长城吏的无情,而且是打着官腔,筑城役卒心里想“男子汉大丈夫,宁愿上战场在与敌人的厮杀中为国捐躯,怎么能够满怀郁闷地一天天地修筑长城呢”,可以看出筑城役卒对长城吏的不满和抱怨。第二组对话中,筑城役卒写信给在家的妻子说“你赶紧趁年轻改嫁吧,不必留在家里等了”,可以看出筑城役卒对妻子的体谅和关爱,妻子回答“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你这时候还说出这么浅薄的话来”,可以看出妻子的深情和忠贞。人物的这些特点都是通过对话表现出来的。对话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形象特点。从使用的手法角度来看,“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意思是将来如果你生了男孩,千万不要去养育他;如果生下女孩,就用干肉精心地抚养她吧!这里使用对比的手法,对比的运用揭露了当时劳役的残酷。从使用的句式角度来看,对话中多处使用感叹号和问号,情感表达更为强烈。从对话方式的设置来看,文中只有“往谓长城吏”“作书与内舍”“报书往边地”涉及对话者,其他地方都没有提到说话之人,全凭读者根据内容思考,这就给读者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73. 正徘徊 歌者 知音第253页共253页\n74.(1)前四句托物起兴,先写西北高楼之高、美与庄严堂皇,为下文音乐的出现作铺垫。“上有弦歌声”至诗末,不从歌者的角度直接写音乐,而是从听者的角度侧面描写音乐的感人效果——悲伤又慷慨。(2)对歌者知音不遇的伤感和同情。对自己满腹才华却因无人赏识而不得施展才华的悲叹,对人生知音或伯乐的期盼。【解析】【分析】7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一弹再三叹”一句表达的是音乐的反复咏叹,呼应了上一句“中曲正徘徊”。“双鸿鹄”则由上两句“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而来,故比喻的是“歌者”和“知音”。7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和情感能力。(1)解答第一问,需要联想所学过的古代诗人对音乐的描写的手法,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用正面描写和侧面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琵琶声的,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依次分析定位。本诗前四句重在对音乐的气氛的渲染。从那西北方向,隐隐传来铮铮的弦歌之音。诗人寻声而去,蓦然抬头,便已见有一座“高楼”矗立眼前。这“高楼”是那样美丽、庄严、堂皇,而且在恍惚之间又很眼熟:“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刻镂着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绮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有层叠三重,正是诗人所见过的帝宫气象。但帝宫又不似这般孤清,而且也比不上它的高峻:那巍峨的楼影,分明耸入了飘忽的“浮云”之中。所以,诗的前四句托物起兴,先写西北高楼之高、美与庄严堂皇,为下文音乐的出现作铺垫。“上有弦歌声”至诗末,不从歌者的角度直接写音乐,而是从听者的角度侧面描写音乐的感人效果——悲伤又慷慨。那“弦歌”之声就从此楼高处飘下。大约在万籁俱寂中,听那“音响一何悲”的琴曲,恐怕更多了一重哀情笼盖而下的感觉。这感觉在诗人心中造成一片迷茫:“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诗人所听到的高楼琴曲,似乎正有杞梁妻那哭颓杞都之悲。全诗至此,着一“悲”字,顿使高楼听曲的虚境,蒙上了一片凄凉的氛围。(2)解答第二问,先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然后以问促思:为何将诗歌写得感伤不已?接着推人及己:为何要写歌者的遗憾?如此,方可基本找到答题要点。第253页共253页\n这是一首写知音难觅的诗。从诗意看,诗中主人公是一位在生活中因失意而彷徨的人。当她借铮铮琴声倾诉的时候,定然希望得到“知音”者的理解和共鸣,但她没有找到“知音”。这人世间的“知音”,原本就是那样稀少而难觅的。12凄凉的弦歌声从重门紧锁的高楼上隐隐传来,其声调的悲凉深深地感染了楼下听歌的人。从那清婉悠扬、感慨哀伤而又一唱三叹的歌声中,诗人清晰地感受到了歌者经历的惨痛和被压抑的内心痛苦和对歌者知音不遇的伤感和同情。这令人不禁要推想,歌者是谁?莫非是杞梁妻那样的忧伤女子?可是,最值得忧伤的不是歌者的哀痛,而是没有人能够理解她心中的伤感,知音难觅可能才是她感伤叹息的真正原因。这伤情是那样强烈地震撼了他——因为他自己也正是一位不遇“知音”的苦苦寻觅者。共同的命运,把诗人和“歌者”的心连结在了一起;他禁不住要脱口而出,深情地安慰这可怜的“歌者”:再莫要长吁短叹!在这茫茫的人世间,自有和你一样寻觅“知音”的人儿,能理解你长夜不眠的琴声。“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这就是发自诗人心底的热切呼唤。那佳人实在正是诗人自己,诗人借高楼上的歌者之悲抒写的是自己的人生感受,“但伤知音稀”是一种对自己满腹才华却因无人赏识而不得施展才华的苦闷、悲伤和对人生知音或伯乐的期待。75.A76.【示例1】以全能视角叙述,表达对亲人的思念,表现忠贞的爱情。全诗采用蒙太奇的手法,一边是妻子在采莲赠人,但人在远方;一边是丈夫同时在回望故乡,思念妻子。画面重叠,虽千山万险,忧伤痛苦,但同心终老之志不变。【示例2】以妻子的视角叙述对丈夫的思念。主人公是妻子,采芳草赠人而不在,想象丈夫在客居之地遥望故乡,陡增思亲情绪,面对漫漫长路,忧伤之中,长寄离思而忠贞不渝。【示例3】以丈夫视角叙述,思乡怀人。主人公是游子,他采摘了兰草,想送给心上人,可是心上人却在遥远的故乡,这束芳草送给谁呢?想到同心相爱的人分隔异地,不禁悲从中来。点化了楚辞采芳寄情的意境,表现在相会无缘的浓厚感伤情调下的忠贞爱情。【示例4】以丈夫视角叙述,思乡怀人。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词”的“虚拟”方式:即通过想象妻子采芳草表达离思,把离思从夫妻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解析】【分析】7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第253页共253页\nA.“揭示在外游宦人之多”错误,诗句只是说江边芳草很多,暗示采莲的人多,但是说“揭示在外游宦人之多”则牵强。故选A。7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叙述手法和诗歌主题的能力。题干要求学生简要分析“不同的叙述视角解读出同一主题”,需要学生认真解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主旨。本题为探究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可以认为从妻子的视角叙述,表达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思妇思念丈夫,而丈夫正远在天涯。她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送给自己想念的远方的人。“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从妻子的角度看,表现出了对丈夫爱的坚强决心。即使丈夫不回家,即使想念的“衣带渐宽”也“终不悔”,爱到老死也心甘情愿。可以认为是从丈夫的视角叙述,“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不但表现出一种无奈,更表现出了对“同心而离居”的妻子的思念。当然,学生也可以认为从第三人称视角(全知视角)进行叙述,表达对亲人的思念,表现忠贞的爱情。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即可。77.C78.①运用象征的手法,“秋节”指秋天,也隐喻韶华已逝;“凉飙”象征另有新欢。②运用比喻的手法,作者用“炎热”比喻爱恋炽热。③运用语义双关的手法,团扇在夏季受主人宠爱,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暗指女子失去了宠爱,表达了女子担心好景不长、朝不虑夕的心理。【解析】7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以团扇借代女子”错误,在这里是用团扇比喻女子;“表现了女子的命运不能自主”错,应是表达了女子蒙受恩宠时的满足。故选C。第253页共253页\n7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由题目中的“怨”字可知,本诗表现的是一种悲愤之情。而“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表面上说的是扇子,实际上说的是女子。再联系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作答。“常恐”正说明喜中伏悲,居安思危;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嫔妃的普遍心理状态。“秋节”隐喻韶华已逝;“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喻爱恋炽热;“夺炎热”意味着被夺去了宠爱,运用了双关的手法。79.C80.本诗语言自然,生动流畅,给人以亲切、明朗的感觉。诗句通俗易懂,比较口语化。如“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用亲切、明朗的话语概括来信的内容,表达了丈夫对主人公的一片深情和相思之意。“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显示了主人公对丈夫来信的珍重;“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说明主人公爱得专一、真切,还有一种对丈夫不理解主人公这种感情的担心。缱绻的情意,隐含在字里行间。【解析】7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以及形象的能力。C.“明写主人公对远方丈夫的思念、盼望”错误,从诗中来看,借仰观众星来表达情感,应是“暗示主人公对远方丈夫的思念、盼望”,并非明写。故选C。8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首先要理解题干中的评价之语,“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说的是格调古朴,不追求华丽辞藻,境界深远。第253页共253页\n然后分析诗歌的用语。从诗中来看,这是妻子思念丈夫的诗,用语很自然,诗句内容通俗易懂。如“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直陈接到丈夫托人带来的书信,且通过下面的“三岁”等信息可知,妻子是三年前收到丈夫托人从远方捎来的一封信,此后再无消息,意思很通俗如写到那封信的内容时说“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语句明白,可以看出丈夫对妻子的思念;如写到妻子对这封信的态度时,“置书怀袖中”,一是让它紧贴身心,二是便于随时取出观看,“三岁字不灭”,是说她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可以看出妻子对这封信的珍重;如最后直陈心事,“一心抱区区”,全心全意地忠于你、爱着你,所担心的是,我们已经分别了这么久,你是否还知道我一如既往地忠于你、爱着你呢?有此一结,前面所写的一切都得到解释,从而升华到新的境界;又余音袅袅,余意无穷。情意就隐含在这些语句之中。81.D82.本诗通过描写女主人公的言行,塑造了一个个性爽朗、感情强烈的女性形象。【解析】【分析】8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两句运用了比兴手法”错误,此处只用了比喻,没用比兴手法。故选D。8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这两句含有两个意思,一是女主人公用以比喻和自白她的爱情的纯洁,二是她用洁白的雪,清亮的月来形容自己的美貌。它们是一篇的起兴。言男女爱情应该是纯洁无瑕的,犹如高山的白雪那样一尘不染;应该是光明永恒的,好似云间的月亮皎皎长在。这不仅是一般人情物理的美好象征,也当是女主人公与其丈夫当初信誓旦旦的见证吧。诚如清人王尧衢云:“如雪之洁,如月之明,喻昔日信誓之明也。”但也有解为“以‘山上雪’,‘云间月’之易消易蔽,比起有两意人。”第253页共253页\n意亦可通。细玩诗意,解为反面起兴,欲抑先扬,似更觉有味。故“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二句突转:既然你对我的爱情已掺上杂质,既然你已心怀二心而不专一持恒,所以我特来同你告别分手,永远断绝我们的关系。“有两意”,既与首二句“雪”“月”相乖,构成转折,又与下文“一心人”相反,形成对比,前后照应自然,而谴责之意亦彰,揭示出全诗的决绝之旨。诗句中“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意谓这是咱们最后一次相聚饮酒,散席后大家就各自分手,如流水东西永不汇合。“今日”、“明旦”是为了追求诗歌表述生动才选用的措辞,如果把“明旦”句理解为“明天就可在沟边分手”,不免过于拘泥字句的意思,反而失去了诗人的真意。此句承上正面写决绝之辞:今天喝杯诀别酒,是我们最后一次聚会,明晨就将在御沟分手,就像御沟中的流水一样分道扬镳了。“东西流”以渠水分岔而流喻各奔东西;或解作偏义复词,形容爱情如沟水东流,一去不复返了,义亦可通。最后八句是女主人公的人生经验之谈,它们好似一组格言,给人们有益的教诲。她自己从这场生活的变故中悟到了爱情的真谛,两性结合的幸福绝不是建筑在金钱上面的,而是需要真心相爱。“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这从男子的角度说,意谓假如你真的怀有深重的情义,又何必炫耀金钱,靠它来吸引异性:从女子的方面说,意谓,指她们择偶千万不能把金钱当做首要的条件,男人的情意如何才是最重要的。巧妙地通过抒情主人公的言行,塑造了一个个性爽朗、感情强烈的女性形象。既真实的刻画了女主人公心倾意烦、思虑万千的神情状态,同时也显示了她思想的冷静和周密。83.B84.本诗通过写一个病妇的家庭悲剧,描绘了贫苦劳动人民在残酷的剥削压迫下的生活惨象,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命运的关注和同情。【解析】8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形象的能力。B.“对丈夫的不满”错误,这一信息属于无中生有,“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意思是“正要开口还没说话,不觉得泪就哗哗地不断落下”,妇人久病不愈,自知将不久于人世,所以她要把丈夫叫到床前,留下临终遗言,她还没有来得及开口,已是潸然泪下,泣不成声了,临终托言,已不堪悲,未语先泣,更见酸楚。这几句展现出病妇内心之深痛。故选B。8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先看第一个问题。“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从诗中来看,这首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九句写病妇临终前对丈夫的嘱咐,从嘱咐中得知,病妇留下的孩子还很幼小,从病妇担心孤儿挨冻受饿和挨打,又可见病妇家境的贫困,正是这种家贫子小的悲惨现实,使得这位病妇在即将告别人世时仍牵肠挂肚。从“乱曰”往后是第二部分,叙写病妇死后丈夫和孤儿的情况:寒风凛冽,孤儿啼泣,父亲欲抱孩子上市觅食,却找不到长衣,唯有的短衣又是单的,难以御寒,只得关门堵窗,留儿在家,独自上市。诗歌通过托孤、买饵和索母等细节,描写了一个穷苦人家的悲惨遭遇。而这种惨象是因为剥削压迫造成的。据此可以概括出当时的社会现实。第253页共253页\n再看第二个问题。“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的情感是寄寓在诗歌所写的内容之上。这首诗歌通过病妇的家庭悲剧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展现了人民生活的困苦,病妇临终时的牵肠挂肚,病妇死后家中的惨象都让人同情,诗人在对病妇的家庭悲剧的描写中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关注。85.B86.示例一“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兼用比兴。言男女爱情应该是纯洁无瑕、光明永恒的,像高山上的白雪一尘不染,像云间的月亮皎洁明亮。这是从反面起兴,引出男子的负心。示例二“竹竿何袅袅,鱼尾何蓰蓰”兼用比兴。以鱼竿的柔长摇动和鱼尾的轻盈跃动,比喻男女两情欢洽,并引出后面情意重于钱财的爱情观。【解析】8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所以来跟女主人公诀别”分析错误,不是男子来跟女主人公诀别,是女主人公主动去找男子诀别。故选B。8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首二句“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起兴,言男女爱情应该是纯洁无瑕的,犹如高山的白雪那样一尘不染;应该是光明永恒的,好似云间的月亮皎皎长在。这不仅是一般人情物理的美好象征,也当是女主人公与其丈夫当初信誓旦旦的见证。细玩诗意,解为反面起兴,欲抑先扬,引出男子的负心。“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使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将男女间的爱情比作钓竿那样轻细柔长,像鱼儿那样活泼可爱。然后以此起兴,想到与丈夫之间的关系,失去了真诚的爱情,是任何钱财珍宝所无法补偿的。87.D第253页共253页\n88.①一、二句从时间的角度写出了白天侦察,黄昏饮马的紧张的从军生活;②三至八句从正面和侧面的角度描绘了万里无人,大雪纷飞的恶劣的从军环境;③九至十二句使用与从军密切相关的“玉门被遮”和“蒲桃入汉”两个典故,借古汉武帝穷兵黩武,一意孤行,牺牲无数士兵的性命换到的仅是区区的葡萄而已来表达对从军士卒的同情,并突显讽刺当朝统治者滥开边疆,视人命如草芥的主旨。(言之成理即可)【解析】8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D.“作为以边塞为题材的律诗”错误。把标题《古从军行》和诗歌正文(12句)结合起来,即可判断出本诗属于古体诗,不属于格律诗。故选D。8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理清诗歌行文结构的能力。本诗以从军征战为题材,描写了边塞战士们的艰苦生活,讽刺当权者兴师动众、穷兵黩武,无视战士们的生死,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首先描写了白天军队中的紧张生活。这句话的意思是,白日里,战士爬上山观望四方有没有燃起的烽火警报;黄昏时候,战士带着战马去交河边饮水。白日里的情况写完后,接着诗人又描绘了夜色下的军队生活。“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夜晚里,军队中风沙暗卷,一片朦胧昏黑,只能听到军营中用来打更的刁斗敲击声和那悲切幽怨的琵琶声。“行人”是指出征将士,与下一句中的“公主”呼应,这里诗人引用了“公主琵琶”这个典故,女儿远嫁边塞,自当非常凄楚,所以,这琵琶弹奏的也是凄凉哀怨的曲调。清冷的刁斗声和琵琶声两相共鸣,奏出了边塞的萧瑟和哀怨之声。诗文在前四句从时间上描绘边疆环境。接着,又从空间上着墨,渲染边疆的环境。“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驻军的营房四周空旷荒凉,一个“万里”极言边疆的辽阔。雨雪纷纷,直到与大漠相连,“纷纷”表明了大雪之大,烘托了环境的寒冷。这两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荒凉、孤寂而凄冷的边陲环境,因此,读来让人产生一种悲壮的凄凉。以上六句纵横时间和空间,全面展现了边陲战士们的艰苦生活。第253页共253页\n“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意思是胡地的大雁哀鸣,夜夜在空中惊飞不停。胡人个个痛哭,泪流满面。诗人没有抒发从军战士们内心的痛苦,而是从侧面写本地大雁和人的哀苦表现,本地的动物和人尚且还日夜哀哭,更何况是远赴边陲戍守的唐军将士们,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凄惨和苦闷。“夜夜”“双双”两个叠词,增强了该诗的感情色彩,极写边陲环境恶劣和从军战士们生活艰苦。“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了断了他们归家的愿望,这句是出自汉武帝时下令不得度玉门关的典故,暗中讽刺了当朝皇帝不体恤边防战士,一意孤行。接着,诗人又说既然不能停止战争,回归家园,那么“应将性命逐轻车”,就只能跟随将领和敌人拼死战斗,而最后能见到的是“年年战骨埋荒外”,一个“年年”表明这种惨烈的情况经常能见到,这都是皇帝穷兵黩武造成的,其中的悲愤之情依然见诸笔端。接着诗句节奏由紧变松,写到“空见蒲桃入汉家”,年年将士们忠骨埋疆场,换来的是什么,只不过是一些西域的“蒲陶”和“苜宿”的种子罢了,这沉重的代价和区区的植物种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多么大的一个讽刺,由此可见,帝王多么轻视将领的性命,多么草菅人命啊!这首七言诗一句紧似一句,步步紧逼,感情色彩也逐渐强烈,句句极力描述边陲战士们的艰苦生活,最后一句,轻轻一笔,是对前面将士们付出生命代价的一种巨大的讽刺,使全诗的感情气氛达到了高潮。89.D90.①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楚山连绵,碧色不断。汉水蜿蜒,清波浩荡。看似写景,其实景中有情,青山绿水的灵气孕育了孟浩然的诗作,他的诗作也同样使楚山、汉水增色,寥寥几笔,传达出诗人对孟浩然诗文风格与成就的高度赞誉与追怀。②通感。诗人南望鹿门,望到弥漫在鹿门山上的蔼蔼芬芳,“馀芳”原本只能嗅到,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写出孟浩然的悠然畅逸已凝聚在隐居地的山水之中,表现了诗人对孟浩然人品与诗风的追寻。③以景结情。诗歌末句以触目所见雾霭云深、林木莽莽的景象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孟浩然后继无人的伤感、失落,更见出诗人对孟浩然的追怀。【解析】8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D.“全无萧瑟悲凉之态”表述错误。诗歌后半部分陡然转入感性的喟叹之中。景物从壮阔清丽变为苍茫空旷;情绪从赞誉落入无人继之的伤感、失落。故选D。9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和情感的能力。第253页共253页\n题干要求从情与景的关系或其他艺术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首先考虑情景关系:以景衬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结情等。还要注意其它手法,如修辞,描写,表现手法,结构手法等。首联山水相对,“楚山”与“汉水”扣题,反复出现的“碧”字却有着强调的意味,它体现出天地间一片青绿的美景,“汤汤”展现水之奔流浩荡,铺绘出颇具气势的襄阳山水。居其境,怀其人。诗歌第二联接前联之笔,由描写山水转入对孟氏诗文进行赞誉;如此壮丽的山水聚结而成的气象.正是孟氏诗文所散发出来的气势与风格。因此,首联借景抒情,传达出诗人对孟浩然诗文风格与成就的高度赞誉与追怀。第五联“南向鹿门山遥望,仿佛有霭霭余芳”写诗人南望此山之时,草木郁郁葱葱,好像还有当年留下来的芳草树木,好像还有当时隐者留下来的余韵。用嗅觉描写视觉景物,运用通感手法,写出孟浩然的悠然畅逸已凝聚在隐居地的山水之中,表现了诗人对孟浩然人品与诗风的追寻。尾联“只看见云树苍茫”以景结情。旧时的隐者已寻不到踪迹。只留下望不到边的苍郁林木。寻隐者之踪影不见,是令人失落之事;但对于白氏来说,真正的失落是在这世上,再也寻不到如“旧隐”孟浩然一样,能创作出那般清逸诗篇的人。惟留下一片苍茫。表达了诗人对孟浩然后继无人的伤感、失落,更见出诗人对孟浩然的追怀。91.B92.①渲染烘托。两首诗分别描绘了此时汴水东流、秋草悲风的自然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哀伤之情。②对比。两首诗中都将昔日梁园贤才荟萃的盛景与今日人去园空、萧索凄凉的景象作了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③寓情于景。两首诗都将对昔日盛景今已无处可寻的叹惋之情寓于眼前萧索悲凉的景象中,强化了抒情效果。【解析】9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B.“与李诗起笔情感基调极为相似,都是在讴歌古人”错误。高诗开篇““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力赞昔日梁孝王门下兴盛之极,为赞美之词;但李诗中的“今安在”“不相待”表达世事沧桑、人事更迭的悲伤,起笔基调就是悲叹之情。因此不能说“与李诗起笔情感基调极为相似,都是在讴歌古人”。故选B。92.第253页共253页\n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联系诗歌内容说明这些表现手法的具体呈现方式,再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李诗中“舞影歌声散泳池,空余汴水东流海”,写出了当时的舞影歌声均付池中绿水,只剩下汴水日夜东流到海不复回。蓬池、汴水是永恒的事物,而舞影歌声是易于消逝的事物,从而烘托出内心的哀伤之情;高诗中“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也以“秋草”“悲风”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哀伤之情。所以两首诗都运用了渲染烘托的表现手法,来烘托诗人内心的哀伤之情;李诗中“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写出了当时豪奢的梁园宫阙早已不复存在,当时风流倜傥的枚乘、司马相如也不知去哪,暗含今昔对比之意;高诗中“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写出了昔日梁园贤才荟萃的盛景与今日人去园空的景象。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昔日梁园贤才荟萃的盛景与今日人去园空、萧索凄凉的景象作了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李诗中“舞影歌声散泳池,空余汴水东流海”,写出了当时的舞影歌声均付池中绿水,只剩下汴水日夜东流到海不复回。将昔日盛景今已无处可寻的叹惋之情寓于眼前汴水东流的景象中;高诗中“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作者也将自己诗人内心的哀伤之情寄托在“秋草”“悲风”之中,写出了这种寂寞悲伤之情。因此两首诗都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都将对昔日盛景今已无处可寻的叹惋之情寓于眼前萧索悲凉的景象中,从而强化了抒情效果。93.C94.《芣苢》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乡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解析】9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C.“首联是静景”错误,“子规声里雨如烟”是视觉、听觉描写,属于动景。故选C。94.第253页共253页\n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芣苢》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诗中写出了整个劳动的过程和场面,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描写妇女们一边高兴地歌唱赞叹,一边动手采摘芣苢的过程,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乡村四月》运用白描手法,前两句写自然景象。“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后两句写农家的繁忙。“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而第四句以“蚕桑”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以“插田”照应首句的“白满川”,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不言“忙”而“忙”意自见。95.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慷慨从军、一同出发这一中心”错误。与前两节情感相同,都是表达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故选C。96.A97.B98.D99.(1)山路曲折,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很快就暗了下来。(2)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声音震荡着岩石和泉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解析】9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因之梦吴越”句意:根据越人的话梦游吴越。“因”,根据。第253页共253页\nC.“列缺”句意:闪电。“缺”,“缺”,云的缝隙。D.“觉时”句意:醒时。“觉”,“睡醒”。故选A。97.“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雨”为名词作动词,“下雨”。B.“栗”为使动用法,“使……战栗”。C.“语”为名词作动词,“谈论,说起”D.“鼓”为名词作动词,“弹奏”。综上可知,“栗”为使动用法,其余均为名词作动词。故选B。98.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诗人描绘的幻想中的形象是自己生活经历的曲折反映,是现实世界的缩影”错误。诗人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不是“自己生活经历的曲折反映”,也不是“现实世界的缩影”。故选D。9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千岩”,重叠的山岩;“万转”,山路弯曲不断;“迷花”,被花迷住;“暝”,昏暗。(2)“殷”,用作动词,震响;“栗”,使动用法,使……战栗;“惊”,使动用法,使……震惊。【点睛】参考译文:第253页共253页\n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时可以看到。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它)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象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梦中,一个夜晚飞渡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我)脚穿谢公游山时穿的木屐,亲自攀登直入云霄的天梯(高峻陡峭的山路)。在半山腰就看见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山顶上可以听到天鸡啼鸣。无数山岩重叠,道路曲折回旋,没有一定(的方向)。(由于)迷恋奇花,倚着山石,不觉已经天黑了。岩泉发出的响声,象熊在怒吼,龙在长鸣,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震惊,乌云黑沉沉啊要下雨了,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闪电迅雷,使山峦崩裂。仙府的石门,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了,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殿。云中的神仙用彩虹做衣裳,把清风当作马,一个接一个地下来了;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成群结队多得象麻一样。猛然间(我)心惊胆颤,神志恍惚,一惊而起,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见到的只有枕头床席还在,刚才梦中的烟雾云霞消失了。人世间行乐也是象梦中的幼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象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离开(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要想远行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怎么能低头弯腰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100.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红烛》 《沁园春·长沙》【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诗歌体裁的能力。《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32岁时,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所做的词。从时间上看是近体诗,体裁是词。为现代旧体诗。《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为现代新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此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第253页共253页\n《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为今体诗。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体诗类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题31.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A.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用了七个字就交代了人物、地点、事件和时间。B.“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用景物烘托,传达出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C.“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下了马,客人还在船上,说明分离时的依依不舍。D.“主人忘归客不发”,主人忘记回去,客人也不出发了,侧面烘托琵琶女弹技的高超。2.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即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入云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B.诗人完全摆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李白有意仿效之。D.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所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是虚托的。虽然诗末有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作者逃避现实,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3.下面对课文内容的鉴赏不正确一项是A.《归园田居》中诗人用“羁鸟”和“池鱼”作对比,说明自己跟“羁鸟”和“池鱼”一样早有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烈愿望。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羁鸟”“池鱼”的热爱。第253页共253页\nB.《饮马长城窟行》全诗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依次写了对远离丈夫的思念,在家独居的痛苦与不平,喜得丈夫的音信。C.《归园田居》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D.题目《饮马长城窟行》中“饮”应该读“yǐn”,意思是“给……喝”。二、小阅读-课内4.《采薇》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5.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6.这首诗有两层结构,试作分析。7.《梦游天姥吟留别》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这种浪漫主义色彩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8.对诗句及词语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终岁不闻丝竹声”——“丝竹声”借指美妙的音乐。“丝竹”是借代修辞格,诗人用原来终年听不到的令人心醉的音乐,来衬托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后“耳暂明”的神奇感受。B.“春江花朝秋月夜”——寥寥七字,其用量极大。它浓缩了春秋两季,又融进了江花月三景。足见诗人的炼字功夫炉火纯青。C.从“五陵年少争缠头”到“门前冷落鞍马稀”,诗人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细节,从巨大的落差中形象地反映出人物命运的突变。这种描写的审美价值在于以点带面凸现她沉沦的社会根源。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全诗的“诗眼”,是全诗的主旨句。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和自己被贬不得志的悲愤融在一起,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冷酷与黑暗。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滕王阁诗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第253页共253页\n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9.试概括首联两句的内容。10.颔联主要用了什么写景手法?表现了滕王阁的什么特点?11.尾联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不遇咏王维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百人会中身不预①,五侯门前心不能。身投河朔饮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且共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悦君应知!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②【注】①百人会:众多重臣被召的盛会。预:同“与”。②肯:岂肯。徒尔:仅能如此,意指平庸。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献书报效朝廷却不被接纳,想要回归田园却收成不好,表现了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况。B.诗人渴望得到朝廷重用而无法如愿,然而又不肯违背自己的心志去趋附权贵求取功名。C.远赴他乡后,诗人虽然可以和友人一起饮酒、登山、临水,仍不免触景生情,思念家人。D.“今人”自私冷漠而友人知我心忧,两者对比,反映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愤慨,对友人的感激。第253页共253页\n13.本诗因不遇而作却并不消沉,请结合全诗加以简要分析。14.本诗与《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这两首诗的结尾两句,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情诗曹植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游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游者叹黍离①,处者歌式微②。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注】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故国之思。这里取其伤感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这里指役夫的家人。式微:出自《诗经》,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引发诗人的联想。B.三、四句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写作手法,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用手法一致。C.久、十句所运用的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子”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D.这首诗造语自然精妙,音节流美铿锵,意象生动传神,触目所感,情与景会。16.这首诗第二联中的“潜”“薄”二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们妙在何处?17.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它们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不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庭中有奇树①第253页共253页\n《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②。攀条折其荣③,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注】①奇树:犹“嘉木”,美好的树木。②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滋,当“繁”解释。③荣:犹“花”18.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庭中奇树,叶绿花发,让人联想到时节的更替,别离的痛苦;同时奇树的欣欣向荣也与孤居无依的守望者的孤独形成对照。B.三、四句式说女主人公在不经意间受到了绿叶繁花的逗引,不禁吃惊日子过得飞快,于是想到折花送给远游的丈夫。C.五、六句式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的美丽、芬芳,无奈“路远莫致之”,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这两句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D.在五、六句的基础之上,七、八句转入了对失望心态的描写,“此物何足贵”一语中有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自我安慰。19.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奇树”的象征意义。阅读陶渊明的诗,完成下面小题。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第253页共253页\n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20.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A.“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B.“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C.“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里。D.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21.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说说诗中写了哪些乐趣?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四牡《诗经•小雅》四牡①,周道倭迟②。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四牡,啴啴③骆马④。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启处。翩翩者鵻⑤,载飞载下,集于苞⑥栩⑦。王事靡盬,不遑将父。翩翩者鵻,载飞载止,集于苞杞。王事靡盬,不遑将母。驾彼四骆,载骤骎骎⑧。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⑨。【注】①(fēi):马奔跑不停的样子。②倭迟:道路迂回遥远的样子。③啴(tān)啴:喘息的样子。④骆马:白马黑鬣。⑤鵻(zhuī):鹁鸪,或以为鸽子等。⑥苞:草木丛生。⑦栩:树木名称。⑧骎(qīn)骎:马快速奔跑的样子。⑨谂(shěn):思念。22.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章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在“王事靡盬”与“岂不怀归”的矛盾中展现了人物“我心伤悲”的感情。B.马儿气喘吁吁地在迁回遥远的道路上奔跑是缘于“王事靡盬”,“我心伤悲”和“不遑启处”也是因为“王事靡盬”。C.鹁鸪鸟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和随意栖止,与“我”和“我”的马儿不停奔波形成对比,增强了“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第253页共253页\nD.诗歌没有采用赋的手法,而是借景抒情,用鹁鸪鸟的自由自在与马的累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衬托出人的疲劳烦恼。23.有人说这首诗的关键诗句是“我心伤悲”,也有人说是“岂不怀归”,还有人说是“将母来谂”。你认为是哪一句?并简要说明原因。24.这首诗与《氓》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归园田居陶渊明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注]①鞅: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25.陶渊明是__________(填具体朝代)人,从体裁上看,本诗属于________诗26.“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与作者的《饮酒》(其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的意思相类似。27.“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一句可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28.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借乡居生活寄托胸中之“意”,表现了田园生活内在的本质美——宁静谐美。B.在这首诗中,诗人身心俱静,交游稀少,所关心的只是桑麻。C.诗人“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毁于一旦,心怀恐惧,说明在乡居生活中还是无法做到摒绝“尘想”。D.诗人用质朴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自己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段,全诗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第253页共253页\n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高适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①。独行备艰险,所见穷善恶。永愿拯刍荛②,孰云干③鼎镬④。淇水徒自流,浮云不堪托。且欲同鹪鹩⑤,焉能志鸿鹤。【注】①卫霍:卫青和霍去病,西汉两位名将。②刍荛:打草砍柴的人,诗中指平民百姓。刍:割草。荛:柴草。③干:犯。④鼎镬:诗中指烹煮酷刑。⑤鹪鹩:一种善于筑巢的小鸟。《庄子•逍遥游》有“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2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登上蓟门,面对茫茫沙漠,目睹边境遭侵残状,发出了对英雄的呼唤。B.备尝艰险,看尽人间丑恶,诗人孤独寂寞,这里体现了理想和环境的矛盾。C.“永愿拯刍荛”句直抒胸臆,在婉约含蓄中忧愤苦闷,使诗充满悲慨之情。D.诗人借“淇水”“浮云”抒情,“徒”“不堪”里有着诗人时不我待的焦虑。30.试鉴赏“淇水徒自流,浮云不堪托”两句诗的手法和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第253页共253页\n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31.诗中描写的农村生活景象有什么特点?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3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何作用?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浣花女陆游江头女儿双髻丫,常随阿母供桑麻。当户夜织声咿哑,地炉豆秸煎土茶。长成嫁与东西家,柴门相对不上车。青裙竹笥何所嗟,插髻烨烨牵牛花。城中妖姝脸如霞,争嫁官人慕高华。青骊一出天之涯,年年伤春抱琵琶。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歌通过农村少女与爱慕虚荣的城市女子的对比,歌咏了农家少女勤劳、愉快的生活。全诗着墨素淡,语言平浅,是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画。B.夜阑人寂,浣花女子正对着窗门摆弄着织机;机旁不远处,豆秸燃烧,炉上的土茶散发出阵阵清香。这幅画面,突出形貌,静态展示出安然自得的欢乐。C.“长成嫁与东西家,柴门相对不上车”,是说浣花女子与邻里男子成婚,彼此家门相对,不需要车马远道来迎接,就可以过家为妇,显示出爱情的真挚纯朴。D.“城中妖姝脸如霞,争嫁官人慕高华”中,“争嫁”写世俗的追逐,寓示了追逐者轻薄浮艳的性情,语气中明显带有诗人的鄙薄之情,与浣花女形成对比。34.简要赏析本诗的主题与艺术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庭中有奇树①《古诗十九首》第253页共253页\n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②。攀条折其荣③,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④。注:①奇树:犹“嘉木”,美好的树木。②发华滋:花开得正茂盛。滋,当“繁”解释。③荣:犹“花”。④别经时:离别之后所经历的时光。35.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庭中奇树,叶绿花发,让人联想到时节的更替,别离的痛苦;同时奇树的欣欣向荣也与孤居无依的守望者的孤独形成对照。B.三、四句式说女主人公在不经意间受到了绿叶繁花的逗引,不禁吃惊日子过得飞快,于是想到折花送给远游的丈夫。C.五、六句式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的美丽、芬芳,无奈“路远莫致之”,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这两句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D.在五、六句的基础之上,七、八句转入了对失望心态的描写,“此物何足贵”一语中有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自我安慰。36.分析本诗写景抒情上有哪些艺术特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留诲曹师等诗①杜牧万物有丑好,各一姿状分。唯人即不尔,学与不学论。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孝友与诚实,而不忘尔言。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念尔无忽此,期以庆吾门。【注】①此诗作于大中二年(852年),杜牧临终留诗,诲其子。曹师,杜牧之子晦辞的乳名。第253页共253页\n37.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诗是说万物都有美丑之别,姿态各异,开门见山,统领全篇,意在教诲曹师等要努力追求美好的品质,摈弃丑恶的行为。B.三、四两句诗意在强调人生的关键在于学,学与不学是人与人之间区别的核心,力学能获得美德,废学难免有鄙陋浅浮之弊。C.五、六两句诗承接上文,进一步告诫曹师等学习要紧抓关键,紧抓根本,不可在表面上、虚华处、非关痛痒的地方下功夫。D.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这类诗在创作上比较自由,曹操《观沧海》、白居易《琵琶行》、李贺《雁门太守行》都属此类。38.请结合全诗对“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进行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秋宿湘江遇雨谭用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注释】①谭用之:唐末五代时人。②刘现:晋代人,当时北方被少数民族所统治,刘琨和好友祖逖胸怀统一大志,为报效国家,他们常常闻鸡鸣而起舞。③橘柚,生长于我国南方的两种常绿乔木。《要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3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点明题意,交代因雨受阻、夜宿湘江的缘由。一个“锁”字,流露出诗人被迫于此地的无奈和怅惘。B.颔联对仗工整,描写湘江开阔的景色。湘江两岸,尽是花枝繁密的芙蓉和随风摇曳的薜荔,令诗人的心境也不由得开阔了。C.颈联写因水土差异,在这橘柚飘香的季节,湘江两岸难以品尝到故乡橘柚的美味,表达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第253页共253页\nD.本诗运用典故、比喻、借景抒情等多种手法来表达情感,情感由雄壮到悲愤的变化极易打动人心。40.诗是最浓缩的语言精品,结合全诗,概括分析本诗表达了哪些情感?4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饮酒二十首(其八)陶渊明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①。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②尘羁。[注]①远望时复为:倒装句,即“时复为远望”。②绁:捆绑,束缚。这首诗题为“饮酒”,但很显然,诗人意不在酒,请具体分析诗句中蕴含了哪些情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西北有高楼《古诗十九首》①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②。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③,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第253页共253页\n【注】①《古诗十九首》由南朝萧统选录,作者多为东汉末年不得志的文人。②相传齐国大夫杞梁,战死在莒国城下,其妻临尸痛哭十个日夜,连城也被她哭塌了。③再三叹:指歌词里复沓的曲句和乐调的泛声。4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前四句点明了高楼的位置和楼上的装饰,又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明高楼台阶重重,直上云霄。B.“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承上启下,紧承前句高楼,又概括了诗人的感受,引出对音乐的具体描写。C.诗歌最后四句由音乐转向诗人内心,表达了诗人遇到知音的喜悦,同时又表达出希望见到歌者而不得的苦闷。D.本诗的语言不假雕饰,浅近自然,用明白晓畅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化用典故毫无晦涩生硬之感。43.诗歌中是如何通过音乐表达情感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咏湖中雁(南朝•梁)沈约白水满春塘,旅雁每迥翔。唼流①牵弱藻,敛翮带余霜。群浮动轻浪,单泛逐孤光。悬飞竟不下,乱起未成行。刷羽同摇漾,一举还故乡。[注]①唼流:在水中吃食。44.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A.《长短句精编》B.《怀古诗选》C.《古风菁华》D.《近体诗集萃》45.下列关于本作品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寓情于物B.首尾照应C.直抒胸臆第253页共253页\nD.虚实结合46.本作品写雁角度丰富、刻画精细,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②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注]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4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目中的时间“八月十五日”和地点“湓亭”,点明了望月的特定环境。’B.首联点题,写诗人往年八月十五日在曲江池畔参加朝廷盛会,举杯欢饮的场景。C.颈联描绘了诗人多次望乡和望月的景象,使特定时间内诗人的思乡之情更为强烈。D.尾句突出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暗含人已不是昔日意气风发之人了。48.本诗前两联在表达诗人的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感遇(其十一)陈子昂吾爱鬼谷子①,青溪②无垢氛。囊括经世道,遗身在白云。七雄方龙斗,天下久无君。浮荣不足贵,遵养晦时文。舒可弥宇宙,卷之不盈分。岂徒山木寿,空与麋鹿群。第253页共253页\n注择:①鬼谷子,战国时楚人,通晓纵横捭阖之术,智见卓绝。②青溪:山名,指鬼谷子隐居之处。4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赞叹鬼谷子隐居山林,用幽静的环境映衬出其人高远绝俗的风貌。B.三四句一放一收,“志在济时”与“藏身云间”的矛盾为读者设置了悬念。C.“七雄”四句写出鬼谷子处于争斗不已的乱世,却仍积蓄力量等待时机。D.末二句是作者对自己虽欲经世兼济,但更向往隐逸自在的人生观的宣示。50.陈子昂的感遇诗体现了他的“兴寄”主张,即比兴、寄托,要求诗歌创作在审美意象中隐含深层思想,下列诗句符合该主张的一项是A.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王物《江亭夜月送别二首》)B.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王维《陇头吟》)C.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李白《古风(其十二)》)D.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杜甫《宿府》)51.“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祸”指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磨灭成尘埃。”这是陈子昂的《感遇(其三十五)》,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感遇(其十一)》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鹤警露[注][唐]陈季南国商飙动,东皋野鹤鸣。溪松寒暂宿,露草滴还惊。欲有高飞意,空闻召侣情。风间传藻质,月下引清声。未假抟扶势,焉知羽翼轻。吾君开太液,愿得应皇明。第253页共253页\n【注】《鹤警露》:此诗是作者应科举时所作的试律诗。“鹤警露”,此题语出晋周处《风土记》:“鸣鹤戒露,此鸟性警,至八月白露降,流于草上,滴滴有声,因即高鸣相警,移徙所宿处,虑有变害也。”5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试律诗,咏物兼自况,诗人在对野鹤的描写中,也委婉表现了自己的才情与理想、忐忑与期待。B.野鹤暂时停宿在溪边的松树之上,惊落了草叶上的滴滴露水,这具体展现题目中“鹤警露”的情景。C.“欲”“空”二句,一呼一应,揭示了野鹤志存高远的豪迈与无伴同行的孤独相交织的复杂情感。D.在结尾,诗人歌颂君王,同时也表达了得第折桂、为君王效力的渴望,体现了试律诗的内容特点。53.“未假抟扶势,焉知羽翼轻”使用了什么典故?有何好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杂诗①(其一)曹丕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②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③第253页共253页\n【注】①曹丕:字子恒,三国时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弟曹植并称三曹•②天汉:指银河。西流:指银河由西南转而向正西流转,表示已是夜深时分。三五:指星。三指心星,五指嘴星。③中肠:内心。5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篇“展转”“不寐”“披衣”“彷徨”四个词语,刻画了一个长夜难眠的游子形象。B.明月、雁南飞是古诗常见意象,情感与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相似。C.“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点题,“郁郁”“绵绵”写出了思乡之情的浓郁、绵长D.诗歌以欲飞却没有翅膀,想过河而无桥,望风长叹、肝肠寸断收束全篇,余味悠长。55.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评价此诗“景中情长”,请对此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56.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借代的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57.“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田家行第253页共253页\n【唐】王建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绿车鸣。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5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平日寡欢少乐、惑眉苦脸的男男女女因为收成好而欣喜万分,说话也温和悦人。第一句使用了互文手法。B.“野蚕”两句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写野蚕作茧无人收取,只能自生自灭,可见夏茧的确获得了大的丰收。C.第七至十句写官家对农民巧立名目的盘剥,感情由喜转悲,形成一个大的波澜,显出文势跌宕之美,增强了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度。D.这首诗构思巧妙,选取农家生活的两个断面,用赋体直陈其事,语言质朴无华,通俗流畅、凝炼精警,于平易中见深刻。59.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60.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第253页共253页\nA.三、四句写主人公因忧愁而夜不能寐,遂“揽衣”“徘徊”。B.五、六句写主人公客居在外虽然有趣,但还是不如早日回家。C.从出户彷徨到垂首入房,主人公心中的愁情逐渐沸腾到顶点。D.本诗以叙事为主,语言虽朴素自然,但生动蕴藉,感人至深。61.这首诗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人物情感?试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拟古(其七)陶渊明日幕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62.对此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诗承袭了从屈原到《古诗十九首》,再到曹植所形成的借“美人”来抒写自己情感的文学传统。B.开头两句写春天日暮时分的景象,天空明净澄澈,春风轻柔温和,构画出一幅自然春意融融、人物心旷神怡的沐春图,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C.在这美好的清夜,一位佳人一边饮酒一边唱歌,直到天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并具,写足了快乐的情绪,也为其后的抒情蓄势。D.五、六两句乐极悲来,写佳人唱完歌后发出长长的叹息,善感的心中涌出种种复杂的思绪;如此美丽的春夜又能存在几时?自己的芳华又能保持多久?63.“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瘦马行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如堵墙⑴。第253页共253页\n绊之欲动转欹侧⑵,此岂有意仍腾骧⑶?细看六印带官字⑷,众道三军遗路旁。天寒远放雁为伴,日暮不收乌啄疮。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注释】⑴硉兀(lù),形容马骨出如石。⑵欹(qī)侧,歪歪倒倒。⑶腾骧(xiāng),飞跃。⑷六印带官字,是说马身所印六个印子,其中有一个“官”字印。64.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点出马之“瘦”,接下来从形态和动作两个方面具体渲染了他的瘦弱。B.瘦马身上的官字印记以及众人对他来历的讲述,表明它拥有非同寻常的经历。C.“天寒”“日暮”两句用环境描写渲染了瘦马被放逐和遭到乌鸦啄疮的处境。D.末尾两句用虚写手法,表达了对瘦马得到惠养的期盼以及对其能否活到来年的担忧。65.瘦马为何“使我伤”?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军中乐[南宋]刘克庄行营面面设刁斗,帐门深深万人守。将军贵重不据鞍,夜夜发兵防隘口。自言虏畏不敢犯,射麋捕鹿来行酒。更阑酒醒山月落,彩缣百段支女乐。①谁知营中血战人,无钱得合金疮药。②①支:支付,此处赏赐意。②合:调配。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第253页共253页\nA.开头两句描写军营戒备森严的场景,“面面”和“深深”形成照应,渲染了战场紧张、肃杀的氛围。B.诗中的将军不仅藐视敌人,自以为是,认为“虏畏不敢犯”而且还“射麇捕鹿”,玩忽职守、纵情享乐。C.诗人笔下的将军虽然身份高贵,但能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他不披铠甲,放弃骑马,亲自带兵守卫在隘口。D.全诗从帐门外写到帐门内,由将军写到士兵,由全景描绘过渡到特写镜头,构思精巧严谨,脉络分明。6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重送裴郎中贬吉州①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注:①重送,诗人之前已写过一首同题材的五言律诗。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的画面,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情感。阅读下面的一首汉诗,完成小题。秋风辞刘 彻①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注]①:刘彻即汉武帝,公元113年,汉武帝刘彻带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闻南征将士喜报,进而“顾祝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宴饮,自作《秋风辞》”。第253页共253页\n68.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二句以秋日最具特色的四个意象点明了季节时令特点,色彩斑斓,动静结合,勾勒出了一个清旷幽远、萧瑟凄凉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B.五、六、七句铺写诗人与群臣共同宴游的场景,“泛、济、横、扬、鸣、发”等动作一一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彩绘得声情并茂。C.起句“秋风起兮白云飞”,字面义上近似于高祖刘邦的《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但综合全诗来看,两者境界、情韵不一样,前者清新流丽,后者苍莽雄放。D.全诗因景而生情,以情来串景,语言清丽明快,构思巧妙严谨,情感丰富深沉。69.清代诗人沈德潜读此诗时批“《离骚》遗响”,请结合此评价简要赏析“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咏怀(其十五)魏 阮籍昔年十四五,志尚好书诗①。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丘墓蔽山冈,万代同一时。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之?乃悟羡门子②,嗷嗷③今自嗤。【注】①书诗:尚书与诗经。②羡门子:传说中的神仙。③嗷嗷:哭号声7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三句诗人写自己将珠玉隐于粗布衣服之下,表明虽富足却从不追求物质享受。B.诗人把以德行见称的颜回、闵子骞当做榜样,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品德高尚之人。C.诗人登高远望,只见山冈上布满了坟墓,不禁感叹历代之人最终都化为了枯骨。D.由“昔年十四五”“千秋万岁后”等句,可看出本诗语言质朴无华,不事雕琢。第253页共253页\n71.结合诗歌分析诗人的思想变化。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72.下面有关本文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B.《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吟”,指的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C.五岳,中国历史名山,指东岳峄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D.文中“谢公”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他喜欢游山访胜,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住宿。73.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A.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 势拔五岳掩赤城(超出)B.忽魂悸以魄动(因惊惧而心跳) 失向来之烟霞(先前)C.天姥连天向天横(遮蔽) 虎鼓瑟兮鸾回车(拉车回转)D.迷花倚石忽已暝(睡着) 熊咆龙吟殷岩泉(震动)第253页共253页\n74.下列依据文章做出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即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入云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B.诗人完全摆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C.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情调。D.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所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是虚托的。虽然诗末有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作者逃避现实,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75.请把文本中划线的诗句翻译在答题卷上。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诗经 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①。既见君子,云胡不夷②?风雨潇潇,鸡鸣胶胶③。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④?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注】 ①喈喈(jiējiē):鸡叫声。②夷:平,指心中平静。③胶胶:鸡叫声。④瘳(chōu):病愈。76.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情境的选择上,本诗既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也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之乐,更是重章渲染“既见”之时的喜出望外之情。B.诗人变换了三个表心理状态的动词——“夷”“瘳”“喜”来表现思妇刹那间感情的变化。第253页共253页\nC.哀景写乐,倍增其情。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图景。D.诗人的用词写景是讲究的,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的不同感受。“凄凄”,是女子对风雨寒凉的感觉;“潇潇”,则从听觉写出夜雨骤急;如夜的晦暝,又从视觉展现眼前景象。77.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情诗·其五张华游目四野外,逍遥独延伫。兰蕙缘清渠,繁华荫绿渚。佳人不在兹,取此欲谁与。巢居知风寒,穴处识阴雨。不曾远别离,安知慕俦侣。7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介绍地点和写作缘由,并为下句作铺垫,描写抒情主人公在空旷的野外四处游荡。B.“逍遥”“独”“延伫”写抒情主人公从悠游自得到感受孤独、最终长久站立的过程。C.“繁华”句承上句而来,继续描写兰蕙,但这一句侧重写兰蕙之生机盎然。D.“佳人”两句写出了抒情主人公内心的惆怅,这类似于《涉江采芙蓉》中的“采之欲遗谁”。79.这首诗的最后四句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第253页共253页\n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8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A.全诗作者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表达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痛苦,以及自己“复得返自然”的惬意欢欣。B.“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表露了诗人清高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性格,这是他最终辞官归田的主观原因。C.“三十年”有人认为应是“十三年”,作者从做官到归隐共十三年,平实的叙述中暗含对官场的态度,颇有深意。D.全诗语言委婉含蓄,作者极力描绘田园风光的宁静美好,表达自己置身农田劳动生活的真切体验及舒心愉悦的心情。81.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中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田园风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①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②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注】①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他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其诗主要写诗人在魏晋易代的黑暗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感慨。②商风:秋风。82.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反映了在极端黑暗恐怖中的广大士人处于惶惶不可终日的境地,文学创作中流露出彷徨忧惧的心态。第253页共253页\nB.首句一“奇”字,点明此鸟所视甚高,这正是阮籍自况。C.凤凰鸟离开林中飞往昆仑西,不再回来,流露了诗人的归隐避世之心。D.最后一句写凤凰鸟处在不应该有的位置,表达了诗人对凤凰鸟的惋惜。83.诗人借“凤凰”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老夫采玉歌李贺采玉采玉须水碧①,琢作步摇②徒好色。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蹬悬肠草③。【注】①水碧:碧玉名,其色青碧,从溪底采出。②步摇:古代贵族妇女的一种首饰,上面用金银丝穿绕珠玉,作花枝形,戴上后随步摇动,故名。③悬肠草:又名思子蔓、离别草等,这里用作生离死别的象征和见证。84.“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句中“须”“徒”,表达了作者________(形容词)的情感。85.诗中多处使用衬托这一手法,请结合全诗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第253页共253页\n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86.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多处嵌入诗经中的名句,在诗境和情感上达到了浑成自然的效果。B.诗人感叹人生苦短,继而畅想与友欢聚的情景,含有及时行乐的思想。C.诗中用明月比喻贤才,期待摘取明月,表达了诗人对延揽贤才的渴望。D.本诗综合运用赋、比、兴等表现手法,是对诗经抒情传统的继承发展。87.诗中多次提到“忧”,请结合全诗概括“忧”的具体内容。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88.这首词通过描写平林烟笼、寒山日暮的__________(季节)景色,抒发了__________的情感。89.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本词结尾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笼鹰词①(节选)柳宗元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但愿清商②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注]①本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柳州之时。②清商:秋秋。9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第253页共253页\nA.诗歌第一句以一个特写镜头,便将苍鹰浴血奋战的情景刻画得如在眼前。B.诗中以“炎风溽暑忽然至”写出季节更替,指出苍鹰处境发生极大变化。C.狸鼠在草中肆意为害,但遇到困窘的苍鹰,狸鼠却备受惊吓,夜夜难安。D.此诗感情深沉,寓意深刻,诗中苍鹰之形象与百鸟、狸鼠形成鲜明对比。91.此诗托物言志,言在此而意在彼,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和郑方及第后秋归洛下闲居①白居易勤苦成名后,优游得意间。玉怜同匠琢,桂恨隔年攀。山静豹难隐,谷幽莺暂还。微吟诗引步,浅酌酒开颜。门迥暮临水,窗深朝对山。云衢日相待,莫误许身闲。【注】①《登科记考》:“乐天在十六年第二榜,郑方在十七年第三榜。”9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及第前“勤苦”与及第后“优游得意”对照,暗含对郑方苦学及第的祝贺。B.第二联以“玉、桂”喻郑方及自己,“恨”表明二人不能同科及第的遗憾之意。C.第三联反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意,表达了对郑方暂归洛阳闲居的理解。D.尾联用“云衢”比喻高位,“日相待”表现了诗人对郑方诗坛扬名的殷切期许。93.四、五两联表现了郑方什么样的生活状态?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9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答庞参军晋 陶渊明第253页共253页\n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联中的“赏我趣”与第一联中的“相知”照应,表明陶渊明、庞参军二人志趣相投。B.“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一联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意同,指不与俗人交往。C.前四联为本诗的第一部分:第一联以议论总起,第二三四联承上写诗人与庞参军的交往。D.“幽居士”即“隐士”,据此可推知“无复东西缘”可以理解为“奔走求仕与自己无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节选)岑参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9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一、二句通过描写秋季边地独有的景象,表现边塞的苦寒荒凉,衬托送别的悲凉心境。B.三、四句写诗人看到昆仑山南的斜月,听到胡人吹响的胡笳,视听结合,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凄凉。第253页共253页\nC.第六句写诗人遥望目送友人,但云遮雾障,望而不见,流露出惆怅之情。D.萧关、天山、昆仑山用来泛指边关构成诗歌广阔的地城空间,显示出边塞诗浑阔的意境。96.“向月胡笳谁喜闻”和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的“羌管悠悠霜满地”,两句诗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选自《诗经·周南》)[注]①螽(zhōng)斯:常称为“蝈蝈”。②诜(shen)诜:同莘莘,众多貌。③振振:茂盛的样子。④薨薨:很多虫飞的声音。⑤绳绳(min):延绵不绝的样子。⑥揖揖:会,聚的样子。⑦蛰蛰:多,聚集。9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章侧重多子兴旺,次章侧重世代昌盛,末章侧重聚集欢乐。B.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前两句颂祝,后两句描写。C.螽斯不只是比喻性意象,也是《诗经》中不多见的象征性意象。D.通篇围绕“螽斯”着笔,却一语双关,浑然一体。9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三句“宜尔子孙”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颂祝新婚幸福的诗。B.“宜”有“多”的含义,本诗共六组叠词,均有形容群聚众多之意。C.诗中的作者为了引出自己的祝福,三次形象地描述了蠡斯的细节特征。D.本诗通篇以虫作比,咏物也在咏人。寄兴于物,即物寓情。99.重章叠唱是《诗经》的鲜明特色,请结合本诗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第253页共253页\n短歌行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100.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同时也是深刻的比喻。B.用“乌鹊”比喻贤才,希望群贤毕至。C.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来启发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边来。D.这四句诗采用赋的手法,直陈其事,表现曹操求贤若渴。101.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因怜贤才的无所依托,渴望其归己。B.诗人以山海作比,引“周公吐哺”的典故作勉励,表明自己求贤不懈的耿耿赤诚。C.诗人希望开创一个“天下归心”的大好局面。D.诗人求才若渴,以古人自况,表明自己已成为天下人心目中的圣明君主,但却有未显声名之意。102.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第253页共253页\n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两句用“吴丝”“蜀桐”突出箜篌构造精良、工艺精湛,借箜篌构造精良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B.诗的前四句虽然交代了弹奏的时间、地点、人物,但却并未按一般的顺序来写,而是先写琴、写声,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之力,“空山凝云”一句,更有以实写虚之妙。C.“梦入”两句,用“老”和“瘦”两个看似干枯的字眼修饰鱼蚊,突出本己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的鱼蛟,竟伴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D.整首诗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通过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和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既表达了对李凭演奏技艺的赞赏,也寄托了自己的情思。送 别李 白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惜别倾壶醑[注],临分赠马鞭。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注] 醑(xǔ):美酒。10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照应题目“送”,描写了渭城边纵酒言别的场景,在酒坊里长醉而不能入眠这一细节表现了诗人酒量之大、心境之豪放。第253页共253页\nB.第二联用梨花来比喻雪,诗人希望自己的浓浓深情能像春天的梨花一样,让临别的友人忘却那冬天离别的苦闷冷清的感伤。C.颔联描写了一幅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条迎风摇曳的美好春景,以自然界的乐景衬托出了朋友之间深切的离别之情。D.颈联中用了“倾壶醑”“赠马鞭”两个动作描写来表现内心,可以看出诗人与友人情感之深厚,欲以这些行为来挽留友人。10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10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表现陶渊明生活窘迫的具体事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登高》中杜甫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可根据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抓住关键词分析。C项,这里是互文手法,主人和客人是一起下了马,一起上了船。故选C。2.D【解析】【详解】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D项,“但作者逃避现实,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分析有误第253页共253页\n。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从全诗来看,有“逃避现实”的意思,也可以说有“消极”的一面,但是没有“颓废”,也没有“消沉”。故选D项。3.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A项,“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羁鸟’‘池鱼’的热爱”错误,诗人用“羁鸟”“池鱼”来比喻自己,但诗中透露的是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而不是对“羁鸟”和“池鱼”的热爱。故选A。4.(1)特点:重章叠句;即句式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2)表达效果:①内容上,关键词语的变化,表现了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写出主人公的焦虑、痛苦的心情随着服役期限的无限延长越来越重,思多之情越来越浓,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突出了主题。②形式上,反复咏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写作特色。解答本题考生需要熟悉诗经重章叠唱的特点,《采薇》前三章就是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这三章句式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表达效果可以从内容结构上进行分析。内容上,“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不能不“忧心烈烈”。后四句为什么戍役难归的问题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突出了主题。形式上,反复咏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第253页共253页\n5.琵琶女是一个历尽繁华、美人迟暮的歌伎。她年轻时才貌双绝,名噪教坊,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五陵年少争生梦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生活中充满了欢笑,日日醉生梦死——“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待到年长色衰,“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妇”,可是同商人又“重利轻别离”,她只好孤苦伶仃地“转徒于江湖间”,过着凄苦的生活。从性格上说,琵琶女羞涩腼腆、多愁善感,面对诗人及朋友相邀,“干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在诗人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后,“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属于性格特征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要从情节以及人物描写等方面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描写的方法有: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答题模式一般先总括,内容包括身份、地位、年龄、性别等。比如答案中“琵琶女是一个历尽繁华、美人迟暮的歌伎”。然后结合文本提炼出性格特点词语,比如“羞涩腼腆、多愁善感”年轻时“貌美如花”“备受宠爱”老来“孤苦伶仃”“无人赏识”“生活凄惨”最后举出例子简单分析。比如“她年轻时才貌双绝,名噪教坊,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五陵年少争生梦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生活中充满了欢笑,日日醉生梦死——‘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待到年长色衰,‘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妇’,可是同商人又‘重利轻别离’,她只好孤苦伶仃地‘转徒于江湖间’,过着凄苦的生活。面对诗人及朋友相邀,‘干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在诗人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后,‘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以上属于结合诗句例析。6.①表层结构,就是记叙一个梦,一个游天姥山的梦。诗人并没有到过天姥山,所有关于天姥山的描述都是一种虚拟和想象。②深层结构,则是隐喻了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就是他入朝为官的生活经历。这是对自己从年轻时代就树立的“愿为辅粥”的政治理想幻灭的一个概括。第253页共253页\n【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结构的归纳概括能力。分析语段结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扣中心,以纲带目。中心句是语段的“总纲”。分析语段结构,如果语段有中心句,首先必须找准中心句。凡属先摆观点然后分析论证,或者先摆情况后解释说明,或者先总说后分说之类的语段,第一层都划在始发句与后续句之间。与此相反,属于先分析论证后得出结论,或先分述后总结之类的语段,第一层则划在终止句前面。如果是照应式语段,第一层则划在始发句后,第二层则划在终止句前。(2)理思路,弄清结构。语段的结构形式不外乎两种:一是纵向结构,一是横向结构。弄清结构形式,语段的层次便基本明晰了。分析诗歌的结构层次首要的是翻译,转换成现代汉语后进行通俗化理解,便于把握脉络层次。《梦游天姥吟留别》采用了双线结构,有明暗两条线索,即表层和深层。明着写的是梦境,暗写的是人生经历感悟。梦境是作者借助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虚写,是超越现实的委婉表现。深层暗写的是不利处境中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表现了心怀壮志却难酬的深刻感悟,【点睛】分析文章的意义段,把握文章的思路理解一篇文章,必须划分出意义段。有了这一步,才能理解作者的思路,掌握篇章的结构。怎样划分意义段呢?(1)辨明文体,选准角度。划分层次,就是要以一定的标准进行内容上的归类合并。不同文体用以划分归类的标准不同,如记叙文体,可根据人或事的不同,根据时间、空间的变换来划分;议论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来切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说明文体,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或按事件发展顺序,或按事理逻辑(轻到重、简单到复杂)来划分。而科技文一般属消息一类,其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后边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介绍它的构造、原理、发展、现状、评价等等。(2)辨明重要的文句。文意中的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为我们划分文章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第253页共253页\n(3)审辨标志性词语。有些文章,为了表达得清晰,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上下内容间的关系。找出这些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顺序词,B、关联词,C、指代词,D、范围词、E、类别词、F、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词或近义词语。7.①丰富的想象。诗人生动地描写了想象中的天姥山惊险奇丽的景象。写熊咆龙吟,写雷电霹雳,写空中楼阁,写霓衣风……写得活灵活现,令人惊心动魄。诗人用想象世界的美好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用自己在想象世界中的游历表示自己不肯与现实中的权贵们沆瀣一气。②夸张的手法。诗人大胆地运用夸张手法来写想象中的事物,塑造想象中的形象。在夸张的描写中,融会着诗人的感情。例如,对天姥山横空出世的形象的描写,正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梦游天姥吟留别》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这种浪漫主义色彩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要答好这道题首先要了解浪漫主义这是艺术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说明这种手法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可见浪漫主义色彩一般通过想象和夸张来体现,通过文中找出想象和夸张处来证明即可。解答这道题首先总括:这种浪漫主义色彩在诗中是通过想象和夸张来体现的,其次结合诗句分说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表现,点明效果和情感。例子不局限于答案,可以自由选择。【点睛】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上的一种创作方法,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浪漫主义有几种类型,如消极的浪漫主义和积极的浪漫主义。前者粉饰现实或留恋过去;后者能突破现状,预示事物发展的方向。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想象能起到对机体的调节作用,还能起到预见未来的作用。联想和想象运用效果:更生动,更丰富,更有内涵,更富有文学性。其表述程式可拟为“运用联想和想象手法,使……的表达更生动,更丰富,更有内涵,更富有文学色彩”。第253页共253页\n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夸张可分为"普通"类和"超前"类。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指为了启发读者或听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8.B【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以偏概全,结合“朝”“夜”分析,诗歌不仅浓缩春秋二季,还有朝夜两时。故选B。9.第一句点出滕王阁的形势(位置):高阁临江;第二句写了滕王阁的现状:意兴阑珊(答“盛况不再”也可)。10.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答“夸张”也可),雕梁画栋早晨使南浦的云飞来,珠帘丝幕傍晚卷来了西山的雨;既描写了滕王阁的居高临远,也表现出滕王阁的寂寞冷清,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朝朝暮暮,与它为伴。表现了滕王阁的“高”和“冷清(冷落)”。11.运用设问手法,发出疑问,以景作答。物换星移,时光飞逝,滕王早已离去,只有栏杆外的江水依然滚滚向东流去,一个“空”字,表达了作者对物是人非、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深沉感慨。【解析】9.首联点出滕王阁的形势并遥想当年兴建此阁时的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此诗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滕王阁是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门上,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滕王阁的形势是这样的好,但是如今阁中有谁来游赏呢?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第253页共253页\n10.诗的颔联紧承第二句表现了阁的高峻。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化静为动,情景交融,寄慨遥深。11.尾联感慨人去阁在,江水永流。“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东流。一个“空”字写出了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点睛】本题一共有三问,第一问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仔细阅读诗句,就会发现首联写了滕王阁的地理位置和现状。第二问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可从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等角度思考。第三问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属于“炼字”题型,答时要将所炼之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一般的答题步骤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该词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12.D13.①诗人尽管不遇却不愿阿谀权贵,在落魄中仍保持自己的一身傲骨。②诗人与友人登山临水,在对家人的思念中仍不失豪迈豁达的胸怀。③诗人批判世人自私,在忧愤不平中仍坚守自己济世进取的志向。14.本诗结尾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在失意潦倒的境遇下,仍然具有强烈的用世要求。《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结尾两句以议论作结,“朝市”泛指尘世,韦九山人为逃避世俗烦恼,隐逸山林,是天性使然,诗人运用典故表达了对韦九山人的敬佩之情。【解析】12.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今人’自私冷漠而友人知我心忧,两者对比,反映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愤慨,对友人的感激”中“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愤慨,对友人的感激“错误,“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悦君应知”意为如今世人只为自己着想,我对这种现象很不高兴,内心十分鄙视。诗人通过向友人陈述自己对世俗的态度,表达出了自己强烈的用世的意愿。第253页共253页\n故选D。13.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题目要求分析“因不遇而作却并不消沉”注意根据诗歌的内容分析,第四句,阿谀奉承权贵,可以获得利禄,但自己的性格刚正不阿,不愿这样做,只能沉沦困顿。表达出在落魄中仍保持自己的一身傲骨。接着的四句,描写主人公不遇失意后漂泊困窘的生活。家人住在京城,风尘阻隔,音信全无,还是暂且留在北地,登山临水,流连赏玩吧,表达出内心的豁达。最后四句,主人公向友人陈述他对世俗的态度和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说:今天世上的人,只为自己着想,自私自利,我对这种现象大为不悦,内心十分鄙视。这一点,你是应当了解的。我希望先济世致用,然后功成身退,去过闲适的隐逸生活,岂肯一辈子庸庸碌碌,毫无成就,枉做一个男子汉大丈夫。主人公在失意潦倒、栖迟零落的境遇下,仍然说出如此高亢激昂的誓言,表现出他仍然有强烈的用世要求。14.本题考查分析表达方式的能力。作答时,应注意题干明确提出的“在表达方式上”,诗歌常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抒情、议论和描写,解答时应首先辨明诗句所采用的表达方式,再结合句意分析所表达的情感即可。本题要求分析本诗与《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这两首诗的结尾两句,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本诗结尾两句直抒胸臆,“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意为我希望先济世致用,然后功成身退,去过闲适的隐逸生活,岂肯一辈子庸庸碌碌,毫无成就,枉做一个男子汉大丈夫。主人公在失意潦倒、栖迟零落的境遇下,仍然说出如此高亢激昂的誓言,表现出他仍然有强烈的用世要求。《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结尾两句以议论作结,“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中“朝市”泛指尘世,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论述了隐者韦九山人为逃避世俗烦恼,承平而隐,隐逸山林,这是天性使然,诗人运用桃花源的典故表达了对韦九山人的敬佩之情。15.B16.“潜”,在水底深游,表现游鱼畅游的神态;“薄”,迫近,表现翔鸟高飞蓝天。两个字表现了天地高远,万物自由。17.《情诗》:抒发了游子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身处乱离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寄寓了曹植有志不得伸的凄怆伤悲之感。《短歌行》:表达了对时不我待的忧思,对天下贤才能士的渴慕,抒发了曹操欲结束战乱、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第253页共253页\n【解析】15.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B项,“三、四句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写作手法,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用手法一致”中“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用手法一致”错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洋溢着春天的活力与生机,表达出诗人热爱生命与春天的胸怀,所用手法不是“以乐景写哀情”,而是融情于景。故选B。1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是一道诗歌鉴赏的炼字题,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解答此类题目,应首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分析其所表现的意境或情感。“游鱼潜绿水”意思是游鱼潜沉在碧绿的水面之下,“潜”,在水底深游,色彩鲜明,切合表现游鱼安然不惊的神态;“翔鸟薄天飞”意思是翔鸟凌越于天际而飞起,“薄”,迫近,境界开阔,状翔鸟高飞蓝天的快意,神采顿见,其“飞飞摩苍天”的气势,如在眼前。两个字描绘了鱼儿安然地潜游于渌水之中,鸟儿自由地翱翔于九霄之外,安然无惊、自由畅朗,进而表现天地高远,万物自由。17.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分析时不能笼统的答表达了作者或感伤或愉悦的感情,要说具体,再结合所涉及到表达思想感情的诗句作具体的分析。解答本题应注意从全诗的感情基调和感情内涵两个角度作答。《情诗》中诗人因景感怀,发为浩叹。《情诗》里写到“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万物有自由自在,各得其所,用以反衬征夫“徭役不得归”的痛苦。“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唏”写到离家之时严霜方结,而现在冬去秋来,还不得归家,抒发的是游子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的情感;“游子叹黍离,处者歌式微”,这里诗人也为征夫乱离、行役不已而感伤,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之情;“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诗人写到自己内心充满了凄怆和伤悲,表现的是自己壮志不得申,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第253页共253页\n《短歌行》通过宴会上的歌唱,以“忧”统领全诗。诗人写到“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表现的是人生短暂,时不我待的忧思;“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几句诗歌抒发的是对贤才的渴望,表现对天下贤才能士的渴慕;“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诗人希望多得贤才,并且表示自己会像周公那样礼遇贤士,抒发的是他想要结束战乱,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点睛】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对诗句理解的考查题型,解答时要注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18.B19.“奇树”象征主人公的形象及其美好的情感。“奇树”独立庭中而无人观赏,象征主人公的孤独、寂莫;“奇树”绿叶繁茂,花朵馨香,象征主人公情感的美好浓烈。【解析】18.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形象及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诗歌,然后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最后考虑诗歌的表达技巧有哪些,根据诗歌的具体内容确定诗人运用的手法和技巧即可。B项,“不经意间”错。女主人公是通过“折其荣"这一行动来表达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并非不经意间受到逗引。“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思妇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故选B。19.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要找到具体描写形象的句子,逐句翻译,理解诗句的内容,结合作者所用手法,来概括所考形象的象征意义。“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具体描写了奇树在春天的庭院里,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庭中”交代了不是在自然界中,而是在院子里,无人欣赏;“绿叶发华滋,馨香溢怀袖”,说明了绿叶繁茂,花朵馨香。奇树绿叶繁茂、花多馨香。“奇树”已然成为一种象征物,象征这位女子的形象及其美好的情感。“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写眼前树已经枝叶扶疏,繁花满树了,而站在树下的她仍然只是孤零零的一个,不禁教人感到无限惆怅。“奇树”独立庭中而无人观赏,象征主人公的孤独、寂莫之情;“绿叶发华滋”,写“奇树”绿叶繁茂,花朵馨香,象征主人公情感的美好而浓烈。20.D第253页共253页\n21.第一问:描写了诗人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农田、披衣相访、自力更生的农村生活乐趣。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第二问: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和自己永远躬耕田亩的决心。【解析】20.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A项,“有酒斟酌之”一句中“斟酌”应为“倒酒、喝酒”之意,并非“边饮酒边斟酌诗句”;B项,“披衣起彷徨”分析有误,不是披衣起彷徨,而是披衣见老朋友,结合下句“言笑无厌时”可知。C项,“不要急着离开这里”分析错误。“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故选D。21.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考查诗歌的内容;第二问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诗歌的开头,作者就勾画出了登高赋诗,不虚佳日的场面:“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赋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朋友过门,互相招呼,相聚在起,如果有酒,大家一起斟酌品尝。我们仿佛听到了那亲切的招呼声,仿佛看到了他们喝酒时那悠然自得的样子。这里,人与人之间率真融洽的关系表现出来了。这又是一个生活场面。他们“农务各自归”,但“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这里紧接上两句,写闲暇时的情景: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聚集在一起谈谈笑笑没有厌足的时候。这首诗明显的特点,就是诗人注意选取农村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场面进行描写,比如: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农田、披衣相访。既写了室内生活,也写了室外的生活;既写了躬耕的辛劳,又写了赋诗言笑的畅快。这些不同地点的生活场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充分地表现了农村的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气氛,字里行间,抒发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自己永远躬耕田亩的决心,同时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点睛】第253页共253页\n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杲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22.D23.“我心伤悲”是全诗的关键句,首章奠定伤悲的基调,其余四章都是对“伤悲”情绪的具体补充。无论“岂不怀归”还是“将母来谂”都是“伤悲”的具体表现。(或:“将母来谂”,篇末揭旨,是全诗的关键句,是诗人“怀归”和“伤悲”的最根本原因。)24.这首诗把鹁鸪鸟的自由自在与马的累加以对比,从而衬托出人的疲劳烦恼。把“王事靡盬”与“岂不怀归”加以对比,展现人物内心的悲伤。《氓》中的对比手法,主要有两种类型:(1)句法对比,如“桑之未落”与“桑之落矣”的对比,“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的对比,都是互相映衬,收到更好地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效果;(2)前后对比,如氓在未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前后不同态度互相映村,描绘出氓虚伪的本质。【解析】2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没有采用赋的手法”理解错误,诗歌采用了赋的手法,铺陈了“我”的伤悲和“怀归”之情。故选D。23.本题考查了对诗句的理解,赞同任何一种观点都可以,但要明确自己的理由。解答此类试题时注意结合诗句内容论述清楚。第253页共253页\n这三句在诗中有一定的联系,但侧重点各不相同,只要在尊重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分析,都可以。比如认为“我心伤悲”是全诗的关键句。词句处在第一章,可谓是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全诗表达的感情都有体现“伤悲”。若是认为“将母来谂”是关键句是也可。此句在末尾,表达的是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是诗人想要急切回乡与内心伤感的原因。2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严格按照题目要求进行答题,这首诗与《氓》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简要分析。明确提出对比手法的分析,所以要进行文本对比,找出各自运用对比修辞的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答题。《四牡》中“四牡,周道倭迟。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句意为:四匹公马跑得累,道路悠远又迂回。难道不想把家回?官家差事没个完,我的心里好伤悲。“翩翩者鵻,载飞载下,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遑将父。”句意为:鹁鸪飞翔无拘束,忽高忽低多舒服,累了停歇在柞树。官家差事没个完,哪有时间养老父。将鹁鸪飞翔无拘束与四匹公马跑得累进行对比,衬托出人的疲劳烦恼。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这句把“王事靡盬”与“岂不怀归”加以对比,展现人物内心的悲伤。《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从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望不到男子所住的复关,便泪流不止;既见复关,就像见到所恋之人,不禁眉开眼笑。这几句都是运用了对比将纯情少女的自我形象,也刻画得栩栩如生。在抒情中叙事,当初他们相恋时,有说有笑;男子则“信誓旦旦”,表示白头偕老。可是他还未老时就产生怨恨,而且无法挽回。二者对比,描绘出氓虚伪的本质。25. 东晋 古体26.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27.有时沿着野草丛生的小路和村里人来往28.C【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从题干来看,第一空问的是作者的朝代,第二空问的是诗歌的体裁。先看第一空,要求填写“具体朝代”,故考生不能填写晋朝,应该填写东晋,因为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人。第253页共253页\n再看第二空,要求从分析诗歌的体裁。诗歌的体裁主要包括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就本诗作者来看,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诗人,朝代居于唐朝之前;就本诗形式来看,本诗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本诗共十二句,既不是绝句,也不是律诗,故应为古体诗。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意思,识记默写名言名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理解题干中提供的诗句的意思、情感,然后到设题的诗歌中找到与之意思类似的诗句,正确默写即可。先看提供的诗句,“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意思是“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这是从正面展示“静”“清静”“宁静”。再回顾《饮酒》(其五),开头两句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思是“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也是展示“静”。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庐”“喧”等字。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要求答题。本题题干问的是“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的意思,考生需要结合语境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这两句的意思。“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墟曲”,墟里、乡野;“曲”,乡僻;“披”,拨开;“共”,相互。由此可知,这两句是说,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2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C项,“诗人‘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毁于一旦,心怀恐惧,说明在乡居生活中还是无法做到摒绝‘尘想’”错误,从诗中来看,“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这两句是说,经常担心霜雪降临,庄稼凋零如同草莽,这里既有“喜”,也有“惧”,庄稼一天一天生长,开垦的荒地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遭到自然灾害,毁于一旦,心怀恐惧,这里的一“喜”一“惧”,反映着经过乡居劳动的洗礼,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纯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故选项“无法做到摒绝‘尘想’”错误。故选C。第253页共253页\n【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29.C30.运用托物抒情的手法,淇水空自流淌,浮云也不能有所托付,它们都是不能依靠的,只能靠自己。表达了作者悲凉、无助和愤激的心理和情感。【解析】2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赏析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C项,“‘永愿拯刍荛’句直抒胸臆,在婉约含蓄中忧愤苦闷,使诗充满悲慨之情”中“在婉约含蓄中忧愤苦闷,使诗充满悲慨之情”错,“永愿拯刍荛,孰云干鼎镬”意思是“我愿意拯救老百姓的苦难,谁还顾及由此而触怒当权者而遭到致命的酷刑呢?”这两句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不是“婉约含蓄中忧愤苦闷”,应是忧愤苦闷中又不失慷慨豪迈之情。故选C。30.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手法和作者情感的能力。答题时,要先对诗歌内容准确把握、正确理解,接着把握并能概括出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在此基础上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并能结合诗句分析,进而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淇水徒自流,浮云不堪托”意思是“淇水空自流过,浮云也不能寄信请托”,运用托物抒情或借景抒情的手法,“淇水”东流,“浮云”飘逝,自己的理想俱“不堪托”,淇水和浮云都是不能依靠的,只能靠自己了。所以作者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焦虑,他的一腔为国为民的热忱也无处安放。作者借空自流过的淇水和不能寄信请托的浮云表达了自己悲凉无助的心情和愤激感慨的心理。【点睛】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对诗句第253页共253页\n理解的考查题型,解答时要注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1.诗中描绘了一幅质朴幽静的田园生活景象。诗人远近结合,选择“方宅”“草屋”“榆柳”“桃李”“鸡犬”等常见乡村景物勾勒画面,同时以声写静,显出乡间生活的宁静与和谐。3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田园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以“羁鸟”“池鱼”作比,两两对举,强化了厌倦官场生活、向往田园生活的心情。【解析】31.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的景物形象的能力。答题步骤:①抓住诗中的重要景物,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力求优美;②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或氛围的特点;③根据意境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和“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为远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为近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为静态景物,是视觉描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为动态景物,是听觉描写。本诗运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等手法,通过“方宅”“草屋”“榆柳”“桃李”“鸡犬”“村落”“炊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生活图景。其中,作者通过鸡犬之声衬托村落的宁静,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喜爱之情。3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主旨和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命题从全局入手,直接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分析和概括。此类试题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在历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中都有重要体现。考查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就诗词中某一句或几句话设题,要求结合诗歌的意象特征、诗歌的表现手法去分析情感;一种是从整体入手,要求考生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第253页共253页\n“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意思为: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三十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诗人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虽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后几句描写和平宁静的田园景色,最后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从中可见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喜爱。【点睛】景物手法(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33.B34.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不同阶层妇女的生活追求和截然不同的人物命运。诗歌的前四句写浣花女的劳动生活,中间四句写农村男女婚嫁习俗,透露着一个纯朴的农家女孩对婚姻和生活的满足喜悦,也流露出诗人的深情赞美。末尾四句写了另一种婚嫁风尚,她们爱慕荣华的结果是被遗弃冷落,隐含着作者的嘲讽与批判之意。【解析】33.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鉴赏,语言、风格的分析等,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B项中“这幅画面,突出形貌,静态展示出安然自得的欢乐”的说法有误。这幅画面中有形有声,并非纯静态描写。故选B。3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主旨与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然后结合题目、背景、意象意境、关键词句等认真揣摩诗人情感;最后明确手法,结合内容分析作答。本诗开头四句着重写浣花女的劳动生活;中间四句写农村男女婚嫁风习;末四句写了与此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妇女,另一种婚嫁风尚,以及由这种婚嫁风尚带来的截然相反的另一种结局。本诗中陆游描写了两种不同女子的生活追求,塑造了两种不同女子的形象,两者在一起形成对比,在对比中突出农村女子的纯真朴素,生活美满。这是诗歌的艺术手法上的特点。从主旨上看,本诗不仅歌咏了农家少女勤劳、愉快的生活,通过比较也突出作者对爱慕虚荣者的嘲讽。35.B第253页共253页\n36.①作者从颜色、形态、香气等角度来描写庭中奇树,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②“奇树”独立庭中而无人观赏,象征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奇树”绿叶繁茂,花朵馨香,象征主人公情感的美好浓烈。③以乐景写哀请,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解析】35.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不经意间”错。女主人公是通过“折其荣”这一行动来表达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并非不经意间受到逗引。“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思妇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故选B。36.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借助诗歌注释及关键意象,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继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知识储备,具体分析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诗歌表现手法很多,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对比、反衬、烘托渲染、正侧面相结合等。学生要对每一种手法都了解掌握,才能够正确加以判断。本诗在写景与抒情上的特色可概括为:①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奇树”)及叶(“绿叶”),由叶及花(“华滋”),由花及采(“折其荣”),由采及送(“遗所思”),由送及思(“路远”),而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欣赏谁来赞?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她“攀条折其荣”,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此时的她,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③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这首诗对于庭中奇树的描写,一方面,花事的兴盛,显示了人物的孤独和痛苦;另-方面,还隐藏着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花事虽盛,可是风吹雨打,很快就会零落,那正是主人公生遭遇的象征。【点睛】第253页共253页\n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杲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37.A38.①(内容)(仁义礼智信)学习的根本已经深厚与坚实了,那树枝树叶自然滋润繁茂。这两句指出立根的重要意义,表达作者对儿子的期望和劝诫。②(手法)这两句诗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根本”喻修身立德,“柯叶”喻事功名位,抓住了学习的根本,才能功名显赫。(两个比喻的解释相对应自然合理即可)【解析】37.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A项,“前两句诗是说万物都有美丑之别,姿态各异,开门见山,统领全篇,意在教诲曹师等要努力追求美好的品质,摈弃丑恶的行为”中“统领全篇”错,前两句诗是说万物都有美丑之别,紧接着引出三四句,说惟有人不这样,人的美丑用学与不学来判定,因此前两句是的作用是起兴,不是统领全篇。故选A。38.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从修辞、结构入手,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指出表达效果。从内容、手法和结构入手赏析,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指出表达效果、作用。“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仁义礼智信的学习根本已经深厚与坚实了,如树枝树叶自然滋润繁茂,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根本”喻修身立德,“柯叶”喻事功名位,抓住了学习的根本,才能功名显赫,表达作者对儿子的期望和劝诫;从结构上看,是对上文“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恨。孝友与诚实。而不忘尔言”的总结,为下文“念尔无忽此,期以庆吾门”做铺垫。据以上分析,分条作答即可。第253页共253页\n【点睛】解答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类题目,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39.C40.①表达了奋发振作,立志救时的抱负和决心,用刘坤深夜舞剑的典故写豪情壮怀。②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以生长在北方的枯萎的橘树做比,夜宿湘江、滞留在外也是身不由己。③表现了怀才不遇的悲苦凄凉。感慨无人重视漂泊在外的自己。④表达了世无知音的孤独。暗用屈原的典故,屈原尚有渔父与之对话,而自己不被世人理解。【解析】3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手法的全方位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C项,“在这橘柚飘香的季节,湘江两岸难以品尝到故乡橘柚的美味”,理解有误,“乡思不堪悲橘柚”一句是指湖南地处南方,故盛产橘柚,何况眼下又是橘柚成熟的季节,湘江两岸必定是金黄一片、硕果累累。诗人见此情景,对于橘树的适得其所,不禁心向往之。相形之下,自己滞留此地,已是身不由己,再加上生不逢时、有志难骋的遭遇,不觉更加凄苦、悲凉。故选C。40.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江边深夜舞刘琨”一句,意思为诗人在深夜里徘徊江岸,想起刘琨的远大抱负。诗人借用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表明自己奋发振作、立志救时的抱负和决心。“乡思不堪悲橘柚”一句,意思为乡思难耐,看见橘柚更诗人悲叹。橘树生长于南方,一旦移植到北方栽种,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变化,结出的果实味道就会有所不同,所以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之说。湖南地处南方,故盛产橘柚,何况眼下又是橘柚成熟的季节,湘江两岸必定是金黄一片、硕果累累。诗人见此情景,对于橘树的适得其所,不禁心向往之。相形之下,自己滞留此地,已是身不由己,再加上生不逢时、有志难骋的遭遇,不觉更加凄苦、悲凉。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和生不逢时之悲。第253页共253页\n“旅游谁肯重王孙”一句中,“王孙”语出淮南小山《楚辞•招隐士》,意为隐居的贤士,后来也用来称呼游子,此处则二意并存,借指诗人自己。诗人怀抱经世之才和救世之志,然而却始终不被重视,只能到处漂泊,这其中的苦楚却无人明白。“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两句,暗用屈原与渔父之事。屈原虽然不被世人理解,但是尚有渔父与之对话,而自己竟然连屈原都不如,一种世无知音的悲愤溢于言表,令人感慨万千。【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41.①诗歌的前六句托物言志,以卓尔不群、岁寒后凋的青松自况,表达出诗人坚贞傲岸、超拨于流俗的品性;②七、八句描写酒壶挂枝、自在遐观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悠然独得的境界;③末二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本诗这首诗题为“饮酒”,但很显然,诗人意不在酒,实际上写的是“青松”,借青松抒情。诗歌的前八句是写“松树”,塑造了卓然独立、不畏严寒、独树一格、与众不同的青松形象,诗人实则是运用间接抒情的手法,托物言志,表现自己的品性,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写诗人自己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悠然独得的境界;“何事绁尘羁”的意思是“又何必被俗世的尘嚣羁绊住脚步呢”,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42.C43.①通过直接写“音响一何悲”“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等音乐的特点及“一弹再三叹”这种曲词的反复,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悲凉之感。②用典,诗中借用杞梁妻的典故表达了音乐中蕴含的凄凉悲怆的情感。第253页共253页\n【解析】4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表达了诗人遇到知音的喜悦,同时又表达出希望见到歌者而不得的苦闷”错误,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对于知音难遇的感叹,楼中之人并不一定是他的知音,诗人也没有想要见到。故选C。43.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和表达方式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诗歌中情感的表达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本诗中,“音响一何悲”的意思是这声音是多么的让人悲伤啊!“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意思是商声清切而悲伤,随风飘发多凄凉,直接写音乐的特点及“一弹再三叹”这种曲词的反复,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悲凉之感。通过用典,诗中借用杞梁妻的典故表达了音乐中蕴含的凄凉悲怆的情感,这是间接抒情。【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44.C45.C46.“悬飞竟不下,乱起未成行”写湖中之雁和湖上空中之雁,层次分明,有立体感。“群浮”、“单泛”、“悬飞”、“乱起”,描绘出湖雁多寡、迟疾、斜整之状。“动”、“逐”等词刻画出湖中群雁随轻波晃动的悠然情态和单雁追逐光影的顽皮情态。角度丰富,刻画精细,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湖雁图。【解析】第253页共253页\n44.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本题侧重文学体裁的考查。本诗不是词,因此不能编入《长短句精编》,排除A;诗的内容是“咏湖中雁”,不是咏史怀古诗,不能编入《怀古诗选》,排除B;不符合近体诗中律诗和绝句的格式,不能编入《近体诗集萃》,排除D;本诗为五言诗,共10句,属于古体诗,故能编入《古风菁华》,C正确。故选C。45.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本诗题目是《咏湖中雁》,是一首咏物诗,运用寓情于物的手法;1、2句“白水满春塘,旅雁每迥翔”起手即点题,描写旅雁振翅高飞的状态,次句于“雁”字上着一“旅”字,言此湖不过是雁之逆旅,雁只是逆旅之过客而已,为结句“还故乡”铺垫。尾句“刷羽同摇漾,一举还故乡”描写群雁刷羽同飞,以期一举北返故乡,照应开头所言“旅雁”,首尾照应;本诗前8句实写旅雁的各种情态,后两句写旅雁想象自己振翅高飞回归故乡,是虚实结合。本诗是咏物诗,没有直抒胸臆。故选C。46.本题考查把握诗词意象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学生充分理解诗歌内容,按照步骤作答。首先看意象描写的角度,其次分析描写角度体现了意象什么特点。“唼流牵弱藻,敛翮带馀霜。群浮动轻浪,单泛逐孤光。悬飞竟不下,乱起未成行”六句,用极细腻的笔触勾勒湖中群雁的神态。“唼流牵弱藻”,湖雁觅食水流,以至牵动柔弱的藻类,真是刻画得至细至微。季秋北雁南飞,为的是避朔风霜雪。冰雪消融,春日和暖,当他们振翮准备北飞之时,仿佛还感到毛羽上仍残留着旧年的余霜。“群浮动轻浪,单泛逐孤光”中,上句写群雁悠闲自在漂浮水面,随着轻浪晃动。下句写日照平湖,泛泛有光,单雁浮行追逐远光中的俦侣。“动”,群雁为轻浪所动,写出悠悠然之状;“逐”,单雁主动追逐,带有一种顽皮劲儿。“唼流”句写湖水,“群浮”两句写湖面,“悬飞竟不下,乱起未成行”两句湖空,层次极分明,具有明显的立体感。“群浮”、“单泛”、“悬飞”、“乱起”’写尽湖雁多寡、上下、迟疾、斜整之状。第253页共253页\n【点睛】诗歌意象技巧1、意象特点分析类题目。一类是物象特点的分析,-般要从两个层面进行思考:-是外在的形象特点,二是内在品格方面的特点。如果2012年高考天津卷中关于颔联中野菊形象的分析,就要先把握外在特点:生于野外、自有幽色、无人欣赏、不减妙香;然后体会其内在品格:孤傲高潮洁。一类是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对此要把握诗中的能表现其形象或品格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与概括。2、意象内涵概括类题目。解答此类题目,一是要对诗歌中的常见意象的内涵有所了解,二是要对诗歌本身所表达的情感能够准确把握。二者结合,就能得出比较准确的答案。如2012年高考江西卷中概括“杨柳”“飞絮”的内涵,秦观的《江城子》表现的是羁旅之思,别离之愁,杨柳这一意象表达的正是别离愁绪,飞絮这一意象表达的正是漂泊之苦。于是答案自然也就明了。3、意象作用分析类题目。解答此类题目,要具备下面几种意识,即结构意识(结构上的作用)、内容意识(意象内涵,全诗内容表达上的作用)、情感意识(对于诗人情感表达的作用)、表达意识(运用了什么表达手法,有何作用),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2012年高考山东卷诗歌鉴赏题第二题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从结构上看,这一意象主导了诗中的其他意象,是全诗线索;从内容上看,表现了作者羁旅漂泊的孤独;从情感上看,反映出作者内心的孤独、感伤与凄凉。47.B48.诗歌前两联通过今昔对比来表达情感,诗人将往年中秋所在地点与今年中秋所在地点、往年的乐游之景与今年的冷清之景等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以及遭贬谪的孤寂和凄苦之情。【解析】4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手法的全方位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B项,“首联点题”,错,应为颔联点题。首联描写的是诗人于往年八月十五日在曲江池畔参加朝廷盛会的场景。而标题的意思是作者于今年八月十五日夜在湓亭望月的情景,与之相对的应是颔联“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故选B。第253页共253页\n48.本题考查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题干要求赏析前两联,首先要明白该两联相关句子的大意(翻译),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最后分析词句中包含的诗人的情感。首先找准答题区域: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然后明确手法:对比。其次照应手法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昔年”与“今年”为时间上的对比,“曲江池畔杏园边”与“湓浦沙头水馆前”为地点上的对比。结合注释“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可以看出两联中存在着往年的乐游之景与今年的冷清之景的对比。最后明确感情:结合注释“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可以得出诗句中流露出诗人遭贬谪的孤寂和凄苦之情。再结合诗中“望乡”等词语,可以看出诗人的思乡之情。【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49.D50.C51.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的经世之志、报国之情。 不同点:①《感遇(其十一)》侧重写鬼谷子形象,《感遇(其三十五)》侧重写诗人自身的从军经历。②《(其三十五)》还借登高怀古表达了诗人对国运的担忧。【解析】49.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学生在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意象、看情感关键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特色,然后逐个选项浏览,比对原文,看是否有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感情概括不准等错误。D项,“末二句是作者对自己虽欲经世兼济,但更向往隐逸自在的人生观的宣示”错误,依据最后两句“”“岂徒山木寿,空与麋鹿群”,难道只是想如山木一样长寿,空自地与麋鹿为伴。故作者表现了不愿隐居生活的志向。故选D。第253页共253页\n50.本题考查鉴赏诗句艺术手法和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理解题干中“比兴”“要求诗歌创作在审美意象中隐含深层思想”的要求,然后分析各选项是否用比兴手法表现深层含义,准确选出答案。A项,“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用的是景物描写,为后文写离别做铺垫,没用“比兴”。B项,“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长安少年是仗义轻生的侠客,夜里登上戍楼看太白的兵气。句子是对长安少年的动作描写,反映出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故本句没用“比兴”。C项,“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松柏的品性本来就是孤傲刚直,难以作出桃李妖艳的颜色。这是以比新手法来刻画对东汉隐士严子陵的品行,也反映了诗人虽受打击排挤,但不屈服的倔强孤傲性格。故用了“比兴”手法。D项,“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光阴荏苒哪里寻觅亲人音信?关塞一片萧条寻找归路艰难。本句用了直接抒情,故没用“比兴”手法。故用C。51.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透过题干把握考点,然后再结合诗歌标题、意象、抒情关键词等,在理解两诗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关键两诗的思想感情,准确答题。《感遇(其十一)》中,作者开篇写“吾爱鬼谷子,青溪无垢氛”表现对鬼谷子隐居生活和隐居品格的赞美;“舒可弥宇宙,卷之不盈分。岂徒山木寿,空与麋鹿群”借鬼谷子形象表现作者不在意隐居生活,而要施展才华的经世报国之志。《感遇(其三十五)》中,“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刻画了作者自己的形象:自己是富贵之家的子弟,平时立身处世,总是孜孜以求增进自己的才学。“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写作者自己登上高山远眺景色,怀想古人事迹而心潮澎湃,即使殒身也不磨灭的报国之情。考生据此能准确答出两首诗不同点在于所写的人物,一个是鬼谷子,一个是诗人自己;而共同点则是都表现报国之情,【点睛】第253页共253页\n诗歌内容、情感的比较鉴赏,前提是读懂诗歌,把握各自的感情基调。其方法仍与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相同。①标题。标题往往交代了内容,定下感情基调。②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及写作背景。同样的景物,因诗人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心情,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③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注意诗歌的最后两句往往卒章显志,点明主旨。需要注意:知悉感情基调术语来比较感情基调异同,如忧愁与闲适、悲伤与欢快。②比较分析出产生不同感情的原因或情境。52.B53.典故:典出《庄子•逍遥游》"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好处:《庄子》本言大鹏,此处作者用来形容野鹤,赋予野鹤如大鹏般豪迈、潇洒的气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对得到施展才华机会报效朝廷的渴望,暗含了希望得到主司认可、顺利通过考试的心愿。【解析】52.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此类题综合性较强,考查内容广,包含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惊落了草叶上的滴滴露水”理解有误,诗中“露草滴还惊”的意思是:八月白露降,流于草上,滴滴有声,于是鹤高鸣相警。故选B。53.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明确表达技巧;其次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说明该技巧的作用;最后要明确该技巧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本题题干要求,“‘未假抟扶势,焉知羽翼轻’”使用了什么典故?有何好处?”可以知道本题是考查典故及其作用的。首先从“未假抟扶势,焉知羽翼轻”中的“抟扶”可以得知该句化用了《庄子•逍遥游》“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然后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比照文本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庄子》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说的是“大鹏”,而文中作者说的是“野鹤”,作者将“野鹤”赋予了“大鹏”的气势宏大、飞行洒脱的气概,再思考,这是一首“试律诗”,明显带有以地位不高的“野鹤”来暗指自己,自己虽地位不高,但也有“大鹏”般的豪情洒脱之志,同时也表达了希望朝廷能够给自己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渴望得到考官的赏识并顺利通过考试的思想感情;最后,依据分析,分点作答即可。【点睛】第253页共253页\n用典,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目的就是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典故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赅、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54.B55.①开头感叹“夜长”“风凉”实则隐含诗人愁绪;人未见而神已出,酝酿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气氛,虽不明言,却真切可感;②七至第十句笔笔写景,却笔笔无不关情。“清波”“月光”“天汉”都是夜中所见清冷之景,而主人公仰观俯视的无所着落,体现出一种百无聊赖、寂寞孤独之感,与开端两句同样具有以景传情之妙。“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恰在此时此境,又是秋虫的阵阵悲鸣送入耳鼓,失群的南飞孤雁闯入眼帘,无不触物伤情,频增思怀愁绪。【解析】5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情感与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相似”说法错误。曹操的《短歌行》这两句是写对人才的渴求,希望人才能够“择木而栖息”;本诗中的“孤雁南飞”只是表达孤独寂寥之情。故选B。55.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景中情长”,即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抓住景物特点分析情感即可;“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一句,写“夜长”,可见孤枕难眠,“风凉”实则是人物心境凄凉;景中含情;“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用露水沾湿衣裳表达人物久立夜中,再次突出其孤独凄凉之情;“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写人物观景所见,尽管清波月光星河都是极美的景色,然而却又充满凄清孤寂之意,衬托人物方徨无依的心情;“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一句,写秋季悲凉之外,并以孤雁衬托思乡之情;诗句写景处必为抒情,因此“景中情长”是有道理的。【点睛】第253页共253页\n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56.C57.(1)该句运用了用典的手法。(2)诗人以周公自比,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从而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3)这两句卒章显志,突出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解析】5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赏析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C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借代的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中“用借代的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分析错误,这两句运用的手法是比喻不是借代,用“山”和“还”比喻自己的胸怀,不是表明志向。故选C。5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手法的能力。解答判断时,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意为:像周公那样虚心对待贤才,一定会得到天下人的拥戴。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作者运用这个典故是突出地表现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此外还有设问、反问、第253页共253页\n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用典、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58.B59.①对百姓的同情。仲夏时节,农民麦、茧喜获丰收,却被官府盘剥一空,无法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只能过着“衣食无厚薄”的悲惨生活。通过写丰收后的无奈,表达对百姓的同情。②对残酷的封建剥削的控诉。作者通过将百姓丰收时的喜悦与丰收后的无奈进行对比,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解析】5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手法分析错误,这两句只有侧面描写,没有正面描写,用野蚕茧无人收来反衬夏茧获得丰收。故选B。5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评价的能力。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农民为丰收而高兴喜悦。“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写出丰收却必须先给官家把税输足,而自己不能指望丰收的粮食和丝绸能自己用上,只能免于卖掉牛犊,足见农民的辛酸悲苦之情,看似乐观,实则充满着对封建统治者的悲愤控诉,揭露他们的贪得无厌。“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最后两句写无论衣食是否足够,只要不必被官府拘押就“乐”,进一步粉尘农民生活的悲苦,透露出作者的同情。60.B第253页共253页\n61.①即景生情。开头写景,把主人公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夜深人静,明月皎洁,月光透过罗帐洒在床上。她一人独守空帏,寂寞凄凉。因此这皎洁的月光便成了诱发物,引出她积郁内心的不尽愁思。②这首诗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写游子因明月而起乡愁,因“忧愁”而“不能寐”,因“不能寐”而“起”,因“起”而“徘徊”,因“徘徊”而“出户”而“彷徨”,因彷徨无告“入房”,一“出”一“入”把游子心中翻腾的愁情推向顶点,以至禁不住“泪下沾裳衣”。诗歌以具体生动的动作,逐层深入地刻画了诗中主人公的欲归不得的心理状态。【解析】60.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五、六句写主人公客居在外虽然有趣”错,“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是以乐衬哀,主人公他乡作客,何乐而言,这两句诗正刻划出主人公想归而不得归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是十分真切的。故选B。6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从语言表达手法、结构技巧入手,如对偶,夸张,比喻,对比,用典等。分析注意紧扣“巧妙”两字,既要紧扣文本解释手法,又要指出手法妙在何处,突出其表达效果,方得其妙。由题干可知,考查的是在抒情方面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故分析时,可先从整体上感知诗歌内容大意,然后结合着抒情性的诗句来分析作答。因为诗中提到了月亮,所以分析手法时主要应从景和情的关系入手。读后可知,这首诗歌前两句写景,后八句抒情,情因景“明月”而起,故采用了即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动作有“揽衣起徘徊”“出户独彷徨”以及诗歌的尾联的两句,写出了“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这些动作表现了“我”夜不能寐的状态,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62.B63.①运用叠词和衬托手法写景,用“皎皎”状月并以云相托,用“灼灼”写花,兼以叶相衬,生动传神地写出花月交辉的美好景象;②运用比喻手法,以月和花之美来比佳人正值青春年华,靓丽动人,享受着生命和生活的美好;③以乐衬哀,眼前如花似月的一切越美好,越能反衬出下面诗句“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所表达的抒情主人公的惶恐、失意和焦虑。【解析】第253页共253页\n6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此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的说法不恰当,全诗的情感有先乐后哀的明显转变。故选B。63.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侧重对诗歌写景手法的赏析。解答该题时,应在理解诗句含意的基础上分析其写景手法。诗歌常见的写景手法主要有白描、虚实结合、动静关系、对比、衬托、烘托、渲染、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用典、通感等等。解答本题注意从修辞和写作手法两个方面分析,作答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灼灼叶中华”中“云间月”、“叶中华”,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对人生最美好酣畅的短暂时光的比喻,以月和花之美来比佳人正值青春年华,靓丽动人,享受着生命和生活的美好。“皎皎”“灼灼”为叠词,增添音韵美;用“皎皎”状月并以云相托,用“灼灼”写花,兼以叶相衬,生动传神地写出花月交辉的美好景象。“云间月”和“月中华”只是暂时的美好,不久的将来会怎么样呢?明月皎皎,将为云掩;灼灼叶花,终将凋零,所以诗人也不免自伤暮年之至,以乐衬哀。【点睛】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使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64.D65.(1)瘦弱的形貌;(2)曾为战马今遭遗弃的经历;(3)渴望奔腾,却困于郊野的遭遇;(4)老病孤寂被欺凌的处境;(5)联想到自己的坎坷遭遇,内心抑郁不平。【解析】第253页共253页\n6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错在“以及对其能否活到来年的担忧”这个地方,从“更试明年春草长”一句,看出作者只是希望有人能收养这匹羸弱的马,说不定明年草长马肥,它将会再展雄姿。故选D。6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品鉴语言艺术魅力的能力。做这种题必须先把试卷上的诗词读懂,具体而言就是读懂作者的情感、读懂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接下来,从鉴赏的层面把握其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同时,要比较的对象是教材中的诗词,这说明平时一定要注重课堂的学习。课内学得扎实,课外的迁移能力才强。本题要求结合全诗简要概括瘦马“使我伤”的原因。“使我伤”是诗眼,是文章的主要情感基调。“伤”,即“感伤、哀伤、悲伤”,面对瘦马“骨骼硉兀如堵墙”的外形,我无限伤感;而这是一匹“带官字”的战马,曾经也是骁腾于沙场,而今却被“三军遗路旁”,令作者伤感不已。更让人愤慨的是,渴望被重用的这匹瘦弱的老马,却遭到“乌啄疮”。身上累累伤痕,无人关切,反而遭到乌鸦欺凌,所以作者的“悲伤”之情跃然纸上。66.C【解析】【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亲自带兵守卫在隘口”表述错误。“行营面面设刁斗,帐门深深万人守”一句说明我军的将领自恃身份贵重,不披铠甲,不骑战马,只派兵士防守关口。故选C。67. 凄清伤感的送别 送别友人时悲戚无奈【解析】【详解】第253页共253页\n此题考查了通过鉴赏诗歌的语言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联系这两句诗句的内容、关键字词及标题和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准确把握。首句描写氛围。“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暮”字点明时间,“江头”交代地点。七个字,没有一笔架空,将送别的环境,点染得“黯然销魂”。猿啼常与悲凄之情相关。何况如今听到猿声的,又是处于逆境中的迁客,纵然不浪浪泪下,也难免要怆然动怀了。第二句“人自伤心水自流”,切合规定情景中的地点“江头”,这就越发显出上下两句有水乳交融之妙。此时日暮客散,友人远去,自己还留在江头,更感到一种难堪的孤独,只好独自伤心了,而无情的流水却只管载着离人不停地流去。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水流反衬人之“伤心”,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心之情。三句从“伤心”两字一气贯下,以前两句更推进一步。【点睛】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常见思想感情术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68.A69.①此两句在手法上沿袭了《离骚》常用的比兴手法,由兰之秀及菊之香起兴,并以兰菊喻佳人,由物及人,引发出对“佳人”的无尽思念。②正如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美政一样,一代帝王汉武帝在此处不仅是对佳人的怀念,也可以是对宏伟大业的追求或是对贤才英士的渴望与思慕。③形式上诗人还沿用了楚辞体的常有调式,如同《离骚》一样,以“兮”为间顿,节奏感强。【解析】68.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A项,“动静结合”分析错误,前两句的意思是秋风萧瑟而起,朵朵白云飞扬,草木黄叶飘落满地,南回的大雁在空中翱翔,这些都是动景。故选A。第253页共253页\n69.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离骚中每节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上下句组成,使全诗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这首作品也具有楚辞体的特点,用“兮”字增加节奏感。内容离骚中多用比兴和香草美人来寄托情感。这首作品中的“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意思是兰花菊花盛开了芳香扑鼻,思念美人难以忘怀。“兰有秀兮菊有芳”在理解句意是要注意互文,“秀”指植物开花,“芳”既指兰花菊花的香味,也用来拟佳人。“佳人”指想求得的贤才。这两句是作者的因景联想和中心情思,兰草的秀丽,菊花的清香,各有千秋,耐人品味。春兰秋菊自有盛时,作者观赏的情趣和心态可以相见。接着作者由对花木的观赏,引发起对佳人的怀念,这种由物到人的移情,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是常用的手法,如屈原《离骚》有“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子。“怀佳人兮不能忘”里的“佳人”不仅仅局限在字面的本身,它也可以包容了作者对事业的追求心愿,正象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的高洁一样。【点睛】作品赏析:全诗比兴并用、情景交融,是中国文学史上“悲秋”的名作。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谓写“乐极哀来,惊心老至”,一谓“此辞有感秋摇落。系念求仙意,‘怀佳人’句,一篇之骨”(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三)。张玉谷又补充说:“以佳人为仙人,似近、乎凿。然帝之幸河东,祠后土,皆为求仙起见,必作是解,于时事始合,而章义亦前后一线穿去”(同上)。诗中求仙之意不明说,只以“怀佳人兮不能忘”一句暗点,意趣含蓄,妙在其中。第253页共253页\n全诗共有九句,可分作四层:“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为第一层,点出季节时令特点。这两句状物描景,有色彩形象,有流动感,念来自然平易,而句式结构又十分紧促干练,起、飞、落、归这几个动词的组合,直给人以物换星移的紧迫感。此后曹“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和唐诗“秋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等诸如此类的佳句,无不受到《秋风辞》的启示,而兀出一定的继承、借鉴关系。明人谢榛以为,《秋风辞》之起句,出于高祖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四溟诗话》)。仅从字面看,固然不错;但两者的境界和情韵,却颇为异趣:“大风起兮云飞扬”,苍莽辽阔,表现的是风云际会中崛起的雄主壮怀;“秋风起兮白云飞”,则清新明丽,荡漾着中流泛舟、俯仰赏观的欢情,联系后句,其韵味似乎更接近于《九歌·湘夫人》的“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而武帝,大约也正从这相似的情境,联想到了《湘夫人》“沅有茝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不禁脱口吟出了下联两句。三、四句“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为第二层,是作者的因景联想和中心情思,兰草的秀丽,菊花的清香,各有千秋,耐人品味。春兰秋菊自有盛时,作者观赏的情趣和心态可以相见。接着作者由对花木的观赏,引发起对佳人的怀念,这种由物到人的移情,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是常用的手法,如屈原《离骚》有“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子。“怀佳人兮不能忘”里的“佳人”不仅仅局限在字面的本身,它也可以包容了作者对事业的追求心愿,正象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的高洁一样。也有观点认为武帝于把酒临风之际,怀念的心中“佳人”是指那位“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北方“佳人”李夫人。李夫人死于元狩年间,武帝思念不已,竟至于信少翁之说,夜致其形貌于宫,在隔帷伫望之中,唱出了“是邪?非邪?立而望之,翩何姗姗其来迟”的迷茫之歌。而今七、八年过去,武帝还是不能忘怀于她,终于在秋日白云之下,又牵念起这位隔世伊人了。这两句化用《九歌》人神相殊之境,写武帝对“佳人”的生死相望之思,确有鲁迅先生所说那种“缠绵流丽”的韵致。五、六、七句“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为第三层,是泛舟中流的生动描绘,诗情复又一振,极写武帝泛舟中流、君臣饮宴的欢乐景象。汉武帝与群臣祭祠后土之后,坐着楼船渡过汾河,但见河中心翻滚起白色的鳞鳞水波,这时楼船上宴饮正酣,箫鼓齐鸣,乐工歌伎们唱着舞着,与那艄公划船的声音上下相应和,不绝于耳。这一层每句均包含两个动词,依次泛、济、横、扬、鸣、发的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彩绘得声情并茂,呼之欲出。八、九句“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为第四层,是作者此次行幸河东,乐极哀来的深沉感慨。过分的欢乐之后,又带给人哀怨的心绪,青春难再,老之将至,因而不得不及时行乐了。这一描状自然景物后的思想归结,仍没有摆脱了古代骚人墨客的低沉情调。正象汉武帝本人一样,既有平南越、斥匈奴、兴太学、崇儒术的文治武功,又有敬神仙、请方士,因横征暴敛至使“流民愈多,盗贼分行”的过错(见《汉书》卷四十六《石庆传》),所以这首《秋风辞》既有不少自然流畅,使人成诵难忘的秀句,又有叹息人生短暂的虚无色彩。总结看来,首二句写秋景如画,三、四句以兰、菊起兴,融悲秋与怀人为一。以下各句写舟中宴饮,乐极生哀,而以人生易老的慨叹作结。第253页共253页\n此诗语言清丽、明快,句句押韵,节奏快,乐感强,在艺术风格上受楚辞影响较大,首两句受到宋玉《九辩》的影响、、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雁靡靡而南游兮,鸥鸡啁哳而悲鸣”等等,均为《秋风辞》所取影。前四句两句一换韵,后四句又另押一个韵,共三个韵。在句式上,每句中带一“兮”字,也与楚辞相近,所以被辩体批评家称为楚调乐府。全诗构思巧妙,意境优美,音韵流畅,很适合于传唱。70.A71.诗人早年喜欢读儒家的典籍,并以颜回、闵子骞为榜样,可看出当时崇尚儒家思想和圣人的德行;当感到自己不能建功立业、流芳百世后,只好转而开始羡慕神仙,以此安慰自己,思想偏向于道家。【解析】7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珠玉”非实指,是比喻义。第三句的意思是“我所穿的是如此贫贱的粗布衣服,物质生活是贫苦的,可是,我内心怀有珠玉一样美好的理想”。故选A。7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鉴赏能力。答题时,先注意题干要求,“思想变化”即意味前后思想不同。阅读诗歌时,注意分期的词语,“昔年十四五,志尚好书诗”是指年轻时志在儒家经典。“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之”体现的是道家无功无名的思想。转变的原因在“丘墓蔽山冈,万代同一时”。通过前后对比,故可以归纳为“诗人早年喜欢读儒家的典籍,并以颜回、闵子骞为榜样,可看出当时崇尚儒家思想和圣人的德行;当感到自己不能建功立业、流芳百世后,只好转而开始羡慕神仙,以此安慰自己,思想偏向于道家”。72.C73.D74.D75.①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②怎么能够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让自己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解析】第253页共253页\n7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此类题在于平时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如称谓、习惯、官职、历法、礼仪、科举制度等都要加以理解和识记。C项,“东岳峄山”错,东岳泰山。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万公顷。故选C。73.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A项,前句句意为:烟波渺茫确实难以寻求。信:确实。后句句意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拔:超出。选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B项,前句句意为:忽然魂魄惊动。悸:因惊惧而心跳。后句句意为: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向来:先前。选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C项,前句句意为: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横:遮蔽。后句句意为: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回车:拉车回转。选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D项,前句句意为: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暝:昏暗。后句句意为: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殷:震动。选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故选D。7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文本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文本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篇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文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第253页共253页\nD项,“但作者逃避现实,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错误,从“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看,诗人认为世间行乐,总是乐极悲来,古来万事,总是如流水那样转瞬即逝,还是骑着白鹿到名山去寻仙访道的好,这种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表现了李白思想当中消极的一面,但是诗人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没有“消极颓废、消沉”。故选D。75.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1)中“拔”,超过;“掩”,遮掩。(2)中“摧眉折腰”,卑躬屈膝;“事”,侍奉。【点睛】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参考译文: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晚。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第253页共253页\n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76.A77.主要运用比、兴的手法,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的相思、惆怅之情。【解析】76.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A项,“既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也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之乐”错,诗篇描写的是怀人女子“既见君子”时的心态演变:“云胡不夷”,以反诘句式,语气热烈,言其心情大悦;“云胡不瘳”,言积思之病,至此而愈,语气至深;末章“云胡不喜”,则喜悦之情,难以掩饰。诗词中并没有刻画未见之前的相思,也没有描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场面。故选A。77.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手法,其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写出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潇潇,鸡鸣胶胶”“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背景,渲染了一种萧瑟凄清的氛围。而在这个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群鸡乱叫的时候,这位女子正在思念她的“君子”。环境愈是凄凉,相思之苦愈是浓厚。【点睛】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78.A第253页共253页\n79.(1)通过比喻和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内心的孤独和思念。(2)鸟居巢方知风寒,虫处穴始识阴雨,通过这两个比喻来表达因为佳人不在身边而产生的孤独抑郁之感;最后两句以反问的方式来直接表达只有经历离别的人方能感受到思念的痛苦。(3)这样由间接表达转为直接表达,说明抒情主人公情感的难以压抑,从而表达了思念之苦、孤独之深。【解析】7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描写抒情主人公在空旷的野外四处游荡”错误,诗句中的“游”不是“游荡”,而是写抒情主人公纵目向四处观望。故选A。79.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内容、情感、主题的鉴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1)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此题可结合词的注释,抓住关键词,通过联想来体会其表达的情感。(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本诗后四句写的是内心的感受:“巢居知风寒,穴处识阴雨。”巢居在树上的鸟最清楚风寒之冷,住在洞穴中的虫子也最易感受阴雨之苦。“巢居知风”“穴处知雨”是俗语,意思是只有身临其境,切身体验才能够知道其中的滋味。诗人把自己比喻成鸟和虫,表达孤独抑郁之感。“不曾远别离,安知慕俦侣?”不曾经历别离的人,怎能知道这思念爱人的痛苦呢?这句直抒胸臆,表达思念之苦。80.D81.①远近结合:“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近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远景,远近结合,境界开阔。第253页共253页\n②动静结合:“方宅”“草屋”等均为静景,“狗吠”“鸡鸣”为动静,以动衬静,更显宁静祥和。③白描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描写平淡质朴。【解析】80.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全诗语言委婉含蓄……表达自己置身农田劳动生活的真切体验”说法错误。“委婉含蓄”有误,本诗语言风格质朴明白,“真切体验”诗中没有体现。故选D。8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中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田园风光”,然后回顾诗词的描写手法,一般有: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等。作答时简要地描绘情景,概括画面的内容和特色,最后通过所描写的环境或场景的特色来概括作者的情感即可。诗中描写农村环境和生活的诗句主要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诗人用简洁的诗句描绘出了一幅茅舍草屋、榆柳桃李、南山原野、鸡鸣狗吠的故园乡景图画,从空间角度来看,先写近景,再写远景;从动静角度来看,诗句以“狗吠”“鸡鸣”来衬托乡间之静,这是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从描写角度来看,诗歌使用白描的手法。考生围绕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即可。【点睛】第253页共253页\n写景的方法主要有描写的顺序,主要有空间和时间两类:空间顺序,如远近、里外、高低、上下、点面等;时间顺序,如一年的春夏秋冬、白天夜晚等。多感官描写,指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去描写景物,这样写出来的景有声有色有味、可触可感,能更好把读者带入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体会其中的意境。色彩的运用,通过对景物色彩的描写形成强烈色彩感,形成色调鲜明的意境美,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有两种基本方法:色彩的组合、色彩的对比。动静,所谓动静,是指在写景时既描写具有静态特点的景物又描写具有动态特点的景物,使动与静和谐统一于幅画面中,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虚实,不仅写眼前之景(实景),还会回忆以往之景、想象远方或未来之景、描写梦中之景等。这以往之景、想象之景、梦中之景,统称为虚景。修辞(比喻、比拟、夸张等)、对比、白描与细描、寓情于累等。82.C83.①凤凰鸟清晨饮用的是甘甜的泉水,黄昏栖息在高高的山冈,表现出凤凰鸟高洁不凡的品性;②凤凰鸟高声鸣叫响彻全国,伸长头颈眺望八方荒远的地方,表现了凤凰鸟志向远大(心忧天下/才能出众)的气概。③凤凰鸟遇到秋风吹起,只好把羽翼收藏起来了,说明恶劣的环境使凤凰不能飞翔。④诗人以凤凰自喻(或“以凤凰象征自己”托物言志、比兴),抒发了面对政治黑暗的孤独,无奈,以及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悲伤。【解析】8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不再回来,流露了诗人的归隐避世之心”理解错误。诗中说“何时复回翔”并未说不能回来,“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能看出诗人远大的志向,“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可以见出诗人怀才不遇的悲伤,并无归隐避世之意。故选C。8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②分析景语。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其饮用的是甘甜的泉水,栖息的是高高的山冈,可见其高洁不凡的品性。“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九州”“八荒”是指全国,表现了其远大的志向。“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体现其对黑暗环境的无奈,厌恶之情。“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处非位”是处在不恰当的位置上,当然是指怀才不遇的悲伤。这首诗属于咏物诗,诗人托物言志,借凤凰鸟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第253页共253页\n84.愤怒(愤懑)85.①以“龙为愁”“水无清白”衬托“老夫”之饥寒,表现其采玉之苦;②以“水厌生人”,衬托百姓之悲,暗讽官府残忍;③以“千年恨溪水”,衬托百姓之怨,表现其对官府之恨。【解析】84.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和品味诗句情感的能力。这是炼字题,通过关键字把握妙处。既然是炼字,一般是词类活用,或者运用了修辞手法,做题时首先应该把握这点,再从景与情两方面关系分析情感。“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民工不断地采玉啊采玉,必须要采那珍贵的水碧,不过是雕琢成贵妇的首饰,徒自替贵妇们装扮容姿罢了。“须”显出采玉的民工劳动的艰苦;“徒”字表明了诗人对于这件事的态度,既叹惜人力的徒劳,又批评统治阶级的骄奢。故二字表现的是愤懑之情。85.本题考查鉴赏艺术手法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在平时了解衬托的相关知识,解题时抓住题干关键词,然后结合诗句意思,把握诗句以什么衬托了什么,并分析其作用和效果。解答此类题首先在文中找出所有运用衬托的地方,并一一示例:比如三、四句中“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使用了衬托,大意为:老汉饥寒交迫来采玉,闹腾得水中蛟龙也愁戚。碧蓝的蓝溪水啊,也被翻搅得浑浊不清了。以“龙为愁”“水无清白”衬托“老夫”;七、八句中“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使用了衬托,大意为:又深又险的蓝溪水,把多少采玉工人活活吞食。葬身水中的冤魂啊,纵然过了千年仍怨恨蓝溪。以“水厌生人”,衬托百姓然后分析衬托的作用点明对情感表达的效果:三、四句中的衬托突出“老夫”之饥寒,表现其采玉之苦;七、八句中的衬托,突出了老百姓生活之之悲辛苦怨,并暗讽统治者的残忍无情。【点睛】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86.B87.(1)人生苦短,功业未成;(2)求贤若渴,贤才难得。【解析】第253页共253页\n86.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含有及时行乐的思想”错误,“继而畅想与友欢聚的情景”含有求贤若渴,贤才难得的意思。故选B。87.本题考查对全诗内容的理解与归纳的能力。在仔细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概括,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意思是那穿着青领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意思是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这忧的是求贤若渴,贤才难得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意思是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意思是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只有像周公那样见到贤才,一饭三吐脯,礼待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这忧的是人生苦短,功业未成。88. 秋 思念家乡89.(1)运用设问修辞,自问自答,诗人自问归去之路、归去之期,却只见眼前亭亭相连,只有饯别之处,却无归去之期。(2)以景结情(借景抒情),诗人由暮色苍茫引起思乡之情,不知归路何处,归期何时,却只见长亭连接着短亭,既写出归程遥远,也写出归期无望,愁思不尽。【解析】88.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翻译诗歌,根据诗歌的关键词句、注释、诗人生平、诗歌意象等理解诗歌,把握情感。第253页共253页\n“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句意为:远处舒展的树林烟雾漾潆,好像织物一般,秋寒的山色宛如衣带,极为碧绿。可见其实秋季景物。一二句写所见之景,朦胧迷茫,冷清荒凉;三四句由眼前之景联想到人,“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愁”字点出诗歌情感。五六句想象思妇等待游子归来的情景,侧面烘托游子欲归而不得的惆怅。最后两句设问结尾,以景结情,抒发游子思乡之情。89.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何处是归程?”主人公此刻也急于寻求自己的归宿,来挣脱无限的愁绪,不由发问。可是归程在哪里并没有一个实在的答案,只不过是“长亭连短亭”,自问自答。有的仍然是连绵不断的落拓、惆怅和空寞,在那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间,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以与过片“空伫立”之“空”字相应。如此日日空候,主人公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结句不怨行人忘返,却愁道路几千,归程迢递,不露哀怨,语甚酝藉。【点睛】赏析诗歌句子鉴赏口诀:一.看类型。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二.定感情。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三.定主旨。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四.找意象(典故)。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第253页共253页\n五.找技巧。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六.品风格。“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韩愈的诗深奥险怪,白居易的诗通俗鲜明。再如,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90.C91.①起初豪情壮志,大展身手。一二句借刻画苍鹰战胜百鸟后的独立激昂之态,抒发表达当年参加政治革新活动时的心情心态。②恶劣的环境让诗人变得惊惧、忧伤、悲愤。中间四句写苍鹰因气候变化脱毛换羽、遭狸鼠之患而惊惧忧伤,抒发诗人被贬后遭到迫害摧残的惊惧与悲愤。③虽遭挫折,但诗人内心对未来依然满怀希冀。最后两句写期盼苍鹰凭借清秋摆脱牵累,翱翔云间,抒发诗人渴望有朝一日能冲出樊笼,实现抱负。【解析】90.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C项,“草中狸鼠”为患,表明苍鹰所处生存环境恶劣,备受惊扰,夜不能安,而并非苍鹰使狸鼠不安。故选C。91.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点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分析诗歌情感要结合全诗,逐联分析,才不会遗漏要点。第253页共253页\n“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写苍鹰利爪存毛,钢喙沾血,百鸟纷纷躲藏,雄鹰环顾四周,无人能敌,不禁慷慨激昂。表现了作者起初渴望大展身手的豪情壮志。“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写形势陡变,苍鹰突遭厄运,困蹇惶恐,日夕不安。“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以季节更替喻政局变化,以脱毛换羽暗指自身受到迫害。“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以狸鼠为患喻处境险恶,以寤寐不宁直抒胸中的积愤。柳宗元一朝谪废,饱尝奔窜禁锢之苦,形容自己犹如翼摧羽折,任人宰割的落难之鹰,是很自然的,也是很贴切的。从而表现诗人的惊惧、忧伤、悲愤。诗的结尾两句“但愿清商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是体现出诗人企盼“起废”的急切心情。这种心情在他的书信中再三再四的倾吐过。这首诗充分地展示了柳宗元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自信,及对迫害者的鄙视。【点睛】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1.忧国伤时。有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的,有反映离乱的痛苦的,有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2.建功报国。有表现建功立业的渴望的,有表示保家卫国的决心的,有体现报国无门的悲伤的,有反映山河沦丧的痛苦的,有抒发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的,也有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也有畅谈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的。3.思乡怀人。有羁旅愁思的,有思亲念友的,有边关思乡的,有闺中怀人的。4.生活杂感。有写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的,有发昔胜今衰的感慨的,有抒借古讽今的情怀的,有悲青春易逝的伤感的,有愁仕途失意的苦闷的,有告慰平生的喜悦的。5.长亭送别。有写依依不舍的留念的,有发情深意长的勉励的。92.D93.四、五两联表现了郑方闲适的生活状态。作用:承上启下,承接上联“谷幽莺暂还”,又为下联的抒情做了铺垫;也衬托了郑方高洁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他生活状态的羡慕之情。【解析】9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尾联用‘云衢’比喻高位,‘日相待’表现了诗人对郑方诗坛扬名的殷切期许”错,尾联的意思是“那高耸入云的山峰每天都在等待着你,不要辜负了身闲的愿望”。表达了对郑方选择闲居生活的认可与羡慕。故选D。第253页共253页\n9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先理解诗句大意,然后抓住关键词语概括诗句的内容;诗句的作用通常要根据其位置来理解其结构上的作用,其次可从对人物、情感主旨的作用的角度来分析。“微吟诗引步,浅酌酒开颜”描写的是郑方回到洛阳之后的闲适生活,散步、吟诗、饮酒、开怀大笑;“门迥暮临水,窗深朝对山”描写的是闲居之处的环境,门前临水,窗外对山,“迥”和“深”写出了环境的幽深宁静。作用,结合上联“山静豹难隐,谷幽莺暂还”以及下联“云衢日相待,莫误许身闲”可知,四五联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谷幽莺暂还”的具体描写,也为下联的抒情做了铺垫;另外,这样清幽的环境也衬托出了郑方隐者的出尘脱俗的高洁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其隐居生活的羡慕之情。【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94.B【解析】【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不与俗人交往”错,此联在夸赞客人格调高雅。“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说明谈话内容的格调、境界之高,不是一般碌碌之辈汲汲于名利的庸俗之谈所能企及的。故选B。【点睛】第253页共253页\n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95.B96.(1)相同点:都借边地特有的乐器声营造寂静悲凉的氛围,衬托思念之情。(2)不同点:①岑诗用“向月胡笳”衬托友人对自己的思念,并以问句作结,想象到友人“不喜闻”而不得不“闻”的无奈、悲愁,加重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②范诗用“羌管悠悠”衬托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再以“霜满地”烘托,突显出将士们久戍边地的悲苦心境。【解析】95.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B项,“三、四句写诗人看到昆仑山南的斜月,听到胡人吹响的胡笳”错误,三、四句是诗人的想象,并非真的看到、听到。故选B。96.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比较诗歌思想情感异同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点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向月胡笳谁喜闻”意思是:向月而吹的胡笳声谁会喜欢听呢?诗歌最后四句,作者把胡笳之声与送别直接结合。这四句在深情的诉说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厚意。“秦山遥望陇山云”,是指自己对颜真卿走后的怀念,但云遮雾障,望而不见,流露出一丝怅惘,正与胡笳的悲声相一致;“边城夜夜多愁梦”,又从边地着笔,写颜真卿对自己的思念,直接与笳声相连。这两层意思,把送别时依依难舍之情,与笳声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收到了动人的效果。最后一句,用问句作结,诗人想象朋友此时抬头望月,思念朋友,听到边地音乐“胡笳”声响,虽“不喜闻”而不得不“闻”,不由思念朋友之情更重,诗人在想象中也加重了自己内心的离愁别绪。第253页共253页\n“羌管悠悠霜满地”意思是: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里早已结满寒霜。“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的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如果深夜里安然熟睡,是听不到、也看不到的。本句用“羌管”的生意衬托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亲人,因而难以入眠,再以“霜满地”的悲凉环境烘托,突显出将士们久戍边地的悲苦心境。【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97.B98.A99.六组叠词,锤炼整齐,隔句联用,音韵铿锵,造成了节短韵长的审美效果。同时,诗章结构并列,六词意有差别,又形成了诗意的层递。【解析】第253页共253页\n97.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B项“前两句颂祝,后两句描写”错误,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前两句应该是描写,后两句是颂祝。故选B。98.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本题:A项“这是一首颂祝新婚幸福的诗”错误,此篇是祈颂多生贵子的,前篇《国风·周南·樛木》祝贺新婚幸福的。故选A。9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已经给出了手法,答题时,也应尽可能结合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效果也要点出来,最后总括情感。本题:叠词叠句的叠唱形式,是这首诗艺术表现上最鲜明的特色。六组叠词“诜诜”“薨薨”“揖揖”“振振”“绳绳”“蛰蛰”的巧妙运用,则使全篇韵味无穷;“宜尔子孙”的三致其辞,使诗旨显豁明朗;诗章结构并列,六词意有差别,又形成了诗意的层递:首章侧重多子兴旺;次章侧重世代昌盛;末章侧重聚集欢乐。100.D101.D【解析】100.本题考查古诗词鉴赏能力,具体包括:句意的理解,内容的把握,情感的概括,手法的分析等等。作答本类题型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然后针对选项回到原诗句中去,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比较、辨析,需要联系上下文体会,死抠字眼。第253页共253页\nD项,“这四句诗采用赋的手法,直陈其事”错误。“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运用比喻手法,“乌鹊”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故选D。101.本题考查古诗词鉴赏能力,具体包括:句意的理解,内容的把握,情感的概括,手法的分析等等。作答本类题型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理解有误的一项是。然后针对选项回到原诗句中去,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比较、辨析,需要联系上下文体会,死抠字眼。D项,“表明自己已成为天下人心目中的圣明君主,但却有未显声名之意”错误。“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故选D。【点睛】古诗词鉴赏常见考查角度有: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无论考查什么都离不开句意及情感主旨等信息,至少占一半分数,所以要做好鉴赏题,能疏通文字障碍,即准确翻译是前提条件,会翻译才能更准确地解读情感把握观点态度。102.D【解析】【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D项,“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错误。本诗是把对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为具体的物象。故选D。【点睛】第253页共253页\n读懂诗歌的技巧(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103.C104.①送朋友到渭城城外,临别与朋友饮酒,表达惜别之情。②作者喝得酩酊大醉,又赠马鞭以示纪念,表达了豪迈豁达之情。③诗人想象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表达对朋友的美好祝愿。【解析】10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解答此类试题时,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中,A项,“诗人酒量之大、心境之豪放”虽合理但不符合诗人描写这一细节的目的,这里主要是表现诗人的离别之情。B项,“用梨花来比喻雪”分析不当,应是用雪来比喻梨花。第253页共253页\nD项,“欲以这些行为来挽留友人”错误,这些行为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不舍之情和豪迈豁达。故选C。10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作者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然后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诗中的意象以及直接表露情感的词语来分析。从诗歌标题来看,“送别”交代了事件诗人送朋友到渭城城外,表达惜别之情。从颈联看,“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作者喝得酩酊大醉,又赠马鞭以示纪念,表达了豪迈豁达之情。从尾联看,“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诗人想象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表达对朋友的美好祝愿。【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105. 幼稚盈室 瓶无储粟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盈、粟、扪参、抚膺、萧、来。第253页共253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