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体诗类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题3(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体诗类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题31.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A.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用了七个字就交代了人物、地点、事件和时间。B.“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用景物烘托,传达出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C.“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下了马,客人还在船上,说明分离时的依依不舍。D.“主人忘归客不发”,主人忘记回去,客人也不出发了,侧面烘托琵琶女弹技的高超。2.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即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入云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B.诗人完全摆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李白有意仿效之。D.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所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是虚托的。虽然诗末有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作者逃避现实,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3.下面对课文内容的鉴赏不正确一项是A.《归园田居》中诗人用“羁鸟”和“池鱼”作对比,说明自己跟“羁鸟”和“池鱼”一样早有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烈愿望。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羁鸟”“池鱼”的热爱。B.《饮马长城窟行》全诗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依次写了对远离丈夫的思念,在家独居的痛苦与不平,喜得丈夫的音信。第88页共88页\nC.《归园田居》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D.题目《饮马长城窟行》中“饮”应该读“yǐn”,意思是“给……喝”。二、小阅读-课内4.《采薇》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5.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6.这首诗有两层结构,试作分析。7.《梦游天姥吟留别》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这种浪漫主义色彩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8.对诗句及词语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终岁不闻丝竹声”——“丝竹声”借指美妙的音乐。“丝竹”是借代修辞格,诗人用原来终年听不到的令人心醉的音乐,来衬托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后“耳暂明”的神奇感受。B.“春江花朝秋月夜”——寥寥七字,其用量极大。它浓缩了春秋两季,又融进了江花月三景。足见诗人的炼字功夫炉火纯青。C.从“五陵年少争缠头”到“门前冷落鞍马稀”,诗人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细节,从巨大的落差中形象地反映出人物命运的突变。这种描写的审美价值在于以点带面凸现她沉沦的社会根源。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全诗的“诗眼”,是全诗的主旨句。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和自己被贬不得志的悲愤融在一起,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冷酷与黑暗。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滕王阁诗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9.试概括首联两句的内容。第88页共88页\n10.颔联主要用了什么写景手法?表现了滕王阁的什么特点?11.尾联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不遇咏王维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百人会中身不预①,五侯门前心不能。身投河朔饮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且共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悦君应知!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②【注】①百人会:众多重臣被召的盛会。预:同“与”。②肯:岂肯。徒尔:仅能如此,意指平庸。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献书报效朝廷却不被接纳,想要回归田园却收成不好,表现了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况。B.诗人渴望得到朝廷重用而无法如愿,然而又不肯违背自己的心志去趋附权贵求取功名。C.远赴他乡后,诗人虽然可以和友人一起饮酒、登山、临水,仍不免触景生情,思念家人。D.“今人”自私冷漠而友人知我心忧,两者对比,反映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愤慨,对友人的感激。13.本诗因不遇而作却并不消沉,请结合全诗加以简要分析。14.本诗与《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这两首诗的结尾两句,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第88页共88页\n情诗曹植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游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游者叹黍离①,处者歌式微②。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注】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故国之思。这里取其伤感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这里指役夫的家人。式微:出自《诗经》,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引发诗人的联想。B.三、四句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写作手法,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用手法一致。C.久、十句所运用的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子”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D.这首诗造语自然精妙,音节流美铿锵,意象生动传神,触目所感,情与景会。16.这首诗第二联中的“潜”“薄”二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们妙在何处?17.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它们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不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庭中有奇树①《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②。攀条折其荣③,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第88页共88页\n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注】①奇树:犹“嘉木”,美好的树木。②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滋,当“繁”解释。③荣:犹“花”18.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庭中奇树,叶绿花发,让人联想到时节的更替,别离的痛苦;同时奇树的欣欣向荣也与孤居无依的守望者的孤独形成对照。B.三、四句式说女主人公在不经意间受到了绿叶繁花的逗引,不禁吃惊日子过得飞快,于是想到折花送给远游的丈夫。C.五、六句式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的美丽、芬芳,无奈“路远莫致之”,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这两句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D.在五、六句的基础之上,七、八句转入了对失望心态的描写,“此物何足贵”一语中有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自我安慰。19.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奇树”的象征意义。阅读陶渊明的诗,完成下面小题。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20.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A.“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B.“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第88页共88页\nC.“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里。D.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21.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说说诗中写了哪些乐趣?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四牡《诗经•小雅》四牡①,周道倭迟②。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四牡,啴啴③骆马④。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启处。翩翩者鵻⑤,载飞载下,集于苞⑥栩⑦。王事靡盬,不遑将父。翩翩者鵻,载飞载止,集于苞杞。王事靡盬,不遑将母。驾彼四骆,载骤骎骎⑧。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⑨。【注】①(fēi):马奔跑不停的样子。②倭迟:道路迂回遥远的样子。③啴(tān)啴:喘息的样子。④骆马:白马黑鬣。⑤鵻(zhuī):鹁鸪,或以为鸽子等。⑥苞:草木丛生。⑦栩:树木名称。⑧骎(qīn)骎:马快速奔跑的样子。⑨谂(shěn):思念。22.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章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在“王事靡盬”与“岂不怀归”的矛盾中展现了人物“我心伤悲”的感情。B.马儿气喘吁吁地在迁回遥远的道路上奔跑是缘于“王事靡盬”,“我心伤悲”和“不遑启处”也是因为“王事靡盬”。C.鹁鸪鸟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和随意栖止,与“我”和“我”的马儿不停奔波形成对比,增强了“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D.诗歌没有采用赋的手法,而是借景抒情,用鹁鸪鸟的自由自在与马的累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衬托出人的疲劳烦恼。23.有人说这首诗的关键诗句是“我心伤悲”,也有人说是“岂不怀归”,还有人说是“将母来谂”。你认为是哪一句?并简要说明原因。24.这首诗与《氓》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简要分析。第88页共88页\n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归园田居陶渊明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注]①鞅: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25.陶渊明是__________(填具体朝代)人,从体裁上看,本诗属于________诗26.“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与作者的《饮酒》(其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的意思相类似。27.“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一句可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28.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借乡居生活寄托胸中之“意”,表现了田园生活内在的本质美——宁静谐美。B.在这首诗中,诗人身心俱静,交游稀少,所关心的只是桑麻。C.诗人“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毁于一旦,心怀恐惧,说明在乡居生活中还是无法做到摒绝“尘想”。D.诗人用质朴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自己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段,全诗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高适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第88页共88页\n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①。独行备艰险,所见穷善恶。永愿拯刍荛②,孰云干③鼎镬④。淇水徒自流,浮云不堪托。且欲同鹪鹩⑤,焉能志鸿鹤。【注】①卫霍:卫青和霍去病,西汉两位名将。②刍荛:打草砍柴的人,诗中指平民百姓。刍:割草。荛:柴草。③干:犯。④鼎镬:诗中指烹煮酷刑。⑤鹪鹩:一种善于筑巢的小鸟。《庄子•逍遥游》有“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2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登上蓟门,面对茫茫沙漠,目睹边境遭侵残状,发出了对英雄的呼唤。B.备尝艰险,看尽人间丑恶,诗人孤独寂寞,这里体现了理想和环境的矛盾。C.“永愿拯刍荛”句直抒胸臆,在婉约含蓄中忧愤苦闷,使诗充满悲慨之情。D.诗人借“淇水”“浮云”抒情,“徒”“不堪”里有着诗人时不我待的焦虑。30.试鉴赏“淇水徒自流,浮云不堪托”两句诗的手法和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31.诗中描写的农村生活景象有什么特点?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3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何作用?第88页共88页\n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浣花女陆游江头女儿双髻丫,常随阿母供桑麻。当户夜织声咿哑,地炉豆秸煎土茶。长成嫁与东西家,柴门相对不上车。青裙竹笥何所嗟,插髻烨烨牵牛花。城中妖姝脸如霞,争嫁官人慕高华。青骊一出天之涯,年年伤春抱琵琶。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歌通过农村少女与爱慕虚荣的城市女子的对比,歌咏了农家少女勤劳、愉快的生活。全诗着墨素淡,语言平浅,是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画。B.夜阑人寂,浣花女子正对着窗门摆弄着织机;机旁不远处,豆秸燃烧,炉上的土茶散发出阵阵清香。这幅画面,突出形貌,静态展示出安然自得的欢乐。C.“长成嫁与东西家,柴门相对不上车”,是说浣花女子与邻里男子成婚,彼此家门相对,不需要车马远道来迎接,就可以过家为妇,显示出爱情的真挚纯朴。D.“城中妖姝脸如霞,争嫁官人慕高华”中,“争嫁”写世俗的追逐,寓示了追逐者轻薄浮艳的性情,语气中明显带有诗人的鄙薄之情,与浣花女形成对比。34.简要赏析本诗的主题与艺术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庭中有奇树①《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②。攀条折其荣③,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第88页共88页\n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④。注:①奇树:犹“嘉木”,美好的树木。②发华滋:花开得正茂盛。滋,当“繁”解释。③荣:犹“花”。④别经时:离别之后所经历的时光。35.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庭中奇树,叶绿花发,让人联想到时节的更替,别离的痛苦;同时奇树的欣欣向荣也与孤居无依的守望者的孤独形成对照。B.三、四句式说女主人公在不经意间受到了绿叶繁花的逗引,不禁吃惊日子过得飞快,于是想到折花送给远游的丈夫。C.五、六句式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的美丽、芬芳,无奈“路远莫致之”,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这两句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D.在五、六句的基础之上,七、八句转入了对失望心态的描写,“此物何足贵”一语中有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自我安慰。36.分析本诗写景抒情上有哪些艺术特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留诲曹师等诗①杜牧万物有丑好,各一姿状分。唯人即不尔,学与不学论。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孝友与诚实,而不忘尔言。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念尔无忽此,期以庆吾门。【注】①此诗作于大中二年(852年),杜牧临终留诗,诲其子。曹师,杜牧之子晦辞的乳名。37.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诗是说万物都有美丑之别,姿态各异,开门见山,统领全篇,意在教诲曹师等要努力追求美好的品质,摈弃丑恶的行为。第88页共88页\nB.三、四两句诗意在强调人生的关键在于学,学与不学是人与人之间区别的核心,力学能获得美德,废学难免有鄙陋浅浮之弊。C.五、六两句诗承接上文,进一步告诫曹师等学习要紧抓关键,紧抓根本,不可在表面上、虚华处、非关痛痒的地方下功夫。D.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这类诗在创作上比较自由,曹操《观沧海》、白居易《琵琶行》、李贺《雁门太守行》都属此类。38.请结合全诗对“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进行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秋宿湘江遇雨谭用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注释】①谭用之:唐末五代时人。②刘现:晋代人,当时北方被少数民族所统治,刘琨和好友祖逖胸怀统一大志,为报效国家,他们常常闻鸡鸣而起舞。③橘柚,生长于我国南方的两种常绿乔木。《要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3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点明题意,交代因雨受阻、夜宿湘江的缘由。一个“锁”字,流露出诗人被迫于此地的无奈和怅惘。B.颔联对仗工整,描写湘江开阔的景色。湘江两岸,尽是花枝繁密的芙蓉和随风摇曳的薜荔,令诗人的心境也不由得开阔了。C.颈联写因水土差异,在这橘柚飘香的季节,湘江两岸难以品尝到故乡橘柚的美味,表达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D.本诗运用典故、比喻、借景抒情等多种手法来表达情感,情感由雄壮到悲愤的变化极易打动人心。40.诗是最浓缩的语言精品,结合全诗,概括分析本诗表达了哪些情感?4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第88页共88页\n饮酒二十首(其八)陶渊明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①。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②尘羁。[注]①远望时复为:倒装句,即“时复为远望”。②绁:捆绑,束缚。这首诗题为“饮酒”,但很显然,诗人意不在酒,请具体分析诗句中蕴含了哪些情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西北有高楼《古诗十九首》①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②。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③,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注】①《古诗十九首》由南朝萧统选录,作者多为东汉末年不得志的文人。②相传齐国大夫杞梁,战死在莒国城下,其妻临尸痛哭十个日夜,连城也被她哭塌了。③再三叹:指歌词里复沓的曲句和乐调的泛声。4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第88页共88页\nA.诗歌前四句点明了高楼的位置和楼上的装饰,又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明高楼台阶重重,直上云霄。B.“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承上启下,紧承前句高楼,又概括了诗人的感受,引出对音乐的具体描写。C.诗歌最后四句由音乐转向诗人内心,表达了诗人遇到知音的喜悦,同时又表达出希望见到歌者而不得的苦闷。D.本诗的语言不假雕饰,浅近自然,用明白晓畅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化用典故毫无晦涩生硬之感。43.诗歌中是如何通过音乐表达情感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咏湖中雁(南朝•梁)沈约白水满春塘,旅雁每迥翔。唼流①牵弱藻,敛翮带余霜。群浮动轻浪,单泛逐孤光。悬飞竟不下,乱起未成行。刷羽同摇漾,一举还故乡。[注]①唼流:在水中吃食。44.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A.《长短句精编》B.《怀古诗选》C.《古风菁华》D.《近体诗集萃》45.下列关于本作品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寓情于物B.首尾照应C.直抒胸臆D.虚实结合46.本作品写雁角度丰富、刻画精细,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第88页共88页\n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②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注]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4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目中的时间“八月十五日”和地点“湓亭”,点明了望月的特定环境。’B.首联点题,写诗人往年八月十五日在曲江池畔参加朝廷盛会,举杯欢饮的场景。C.颈联描绘了诗人多次望乡和望月的景象,使特定时间内诗人的思乡之情更为强烈。D.尾句突出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暗含人已不是昔日意气风发之人了。48.本诗前两联在表达诗人的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感遇(其十一)陈子昂吾爱鬼谷子①,青溪②无垢氛。囊括经世道,遗身在白云。七雄方龙斗,天下久无君。浮荣不足贵,遵养晦时文。舒可弥宇宙,卷之不盈分。岂徒山木寿,空与麋鹿群。注择:①鬼谷子,战国时楚人,通晓纵横捭阖之术,智见卓绝。②青溪:山名,指鬼谷子隐居之处。4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赞叹鬼谷子隐居山林,用幽静的环境映衬出其人高远绝俗的风貌。第88页共88页\nB.三四句一放一收,“志在济时”与“藏身云间”的矛盾为读者设置了悬念。C.“七雄”四句写出鬼谷子处于争斗不已的乱世,却仍积蓄力量等待时机。D.末二句是作者对自己虽欲经世兼济,但更向往隐逸自在的人生观的宣示。50.陈子昂的感遇诗体现了他的“兴寄”主张,即比兴、寄托,要求诗歌创作在审美意象中隐含深层思想,下列诗句符合该主张的一项是A.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王物《江亭夜月送别二首》)B.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王维《陇头吟》)C.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李白《古风(其十二)》)D.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杜甫《宿府》)51.“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祸”指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磨灭成尘埃。”这是陈子昂的《感遇(其三十五)》,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感遇(其十一)》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鹤警露[注][唐]陈季南国商飙动,东皋野鹤鸣。溪松寒暂宿,露草滴还惊。欲有高飞意,空闻召侣情。风间传藻质,月下引清声。未假抟扶势,焉知羽翼轻。吾君开太液,愿得应皇明。【注】《鹤警露》:此诗是作者应科举时所作的试律诗。“鹤警露”,此题语出晋周处《风土记》:“鸣鹤戒露,此鸟性警,至八月白露降,流于草上,滴滴有声,因即高鸣相警,移徙所宿处,虑有变害也。”5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第88页共88页\nA.这首试律诗,咏物兼自况,诗人在对野鹤的描写中,也委婉表现了自己的才情与理想、忐忑与期待。B.野鹤暂时停宿在溪边的松树之上,惊落了草叶上的滴滴露水,这具体展现题目中“鹤警露”的情景。C.“欲”“空”二句,一呼一应,揭示了野鹤志存高远的豪迈与无伴同行的孤独相交织的复杂情感。D.在结尾,诗人歌颂君王,同时也表达了得第折桂、为君王效力的渴望,体现了试律诗的内容特点。53.“未假抟扶势,焉知羽翼轻”使用了什么典故?有何好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杂诗①(其一)曹丕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②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③【注】①曹丕:字子恒,三国时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弟曹植并称三曹•②天汉:指银河。西流:指银河由西南转而向正西流转,表示已是夜深时分。三五:指星。三指心星,五指嘴星。③中肠:内心。5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篇“展转”“不寐”“披衣”“彷徨”四个词语,刻画了一个长夜难眠的游子形象。第88页共88页\nB.明月、雁南飞是古诗常见意象,情感与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相似。C.“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点题,“郁郁”“绵绵”写出了思乡之情的浓郁、绵长D.诗歌以欲飞却没有翅膀,想过河而无桥,望风长叹、肝肠寸断收束全篇,余味悠长。55.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评价此诗“景中情长”,请对此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56.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借代的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57.“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田家行【唐】王建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绿车鸣。第88页共88页\n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5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平日寡欢少乐、惑眉苦脸的男男女女因为收成好而欣喜万分,说话也温和悦人。第一句使用了互文手法。B.“野蚕”两句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写野蚕作茧无人收取,只能自生自灭,可见夏茧的确获得了大的丰收。C.第七至十句写官家对农民巧立名目的盘剥,感情由喜转悲,形成一个大的波澜,显出文势跌宕之美,增强了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度。D.这首诗构思巧妙,选取农家生活的两个断面,用赋体直陈其事,语言质朴无华,通俗流畅、凝炼精警,于平易中见深刻。59.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60.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四句写主人公因忧愁而夜不能寐,遂“揽衣”“徘徊”。B.五、六句写主人公客居在外虽然有趣,但还是不如早日回家。C.从出户彷徨到垂首入房,主人公心中的愁情逐渐沸腾到顶点。第88页共88页\nD.本诗以叙事为主,语言虽朴素自然,但生动蕴藉,感人至深。61.这首诗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人物情感?试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拟古(其七)陶渊明日幕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62.对此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诗承袭了从屈原到《古诗十九首》,再到曹植所形成的借“美人”来抒写自己情感的文学传统。B.开头两句写春天日暮时分的景象,天空明净澄澈,春风轻柔温和,构画出一幅自然春意融融、人物心旷神怡的沐春图,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C.在这美好的清夜,一位佳人一边饮酒一边唱歌,直到天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并具,写足了快乐的情绪,也为其后的抒情蓄势。D.五、六两句乐极悲来,写佳人唱完歌后发出长长的叹息,善感的心中涌出种种复杂的思绪;如此美丽的春夜又能存在几时?自己的芳华又能保持多久?63.“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瘦马行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如堵墙⑴。绊之欲动转欹侧⑵,此岂有意仍腾骧⑶?细看六印带官字⑷,众道三军遗路旁。天寒远放雁为伴,日暮不收乌啄疮。第88页共88页\n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注释】⑴硉兀(lù),形容马骨出如石。⑵欹(qī)侧,歪歪倒倒。⑶腾骧(xiāng),飞跃。⑷六印带官字,是说马身所印六个印子,其中有一个“官”字印。64.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点出马之“瘦”,接下来从形态和动作两个方面具体渲染了他的瘦弱。B.瘦马身上的官字印记以及众人对他来历的讲述,表明它拥有非同寻常的经历。C.“天寒”“日暮”两句用环境描写渲染了瘦马被放逐和遭到乌鸦啄疮的处境。D.末尾两句用虚写手法,表达了对瘦马得到惠养的期盼以及对其能否活到来年的担忧。65.瘦马为何“使我伤”?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军中乐[南宋]刘克庄行营面面设刁斗,帐门深深万人守。将军贵重不据鞍,夜夜发兵防隘口。自言虏畏不敢犯,射麋捕鹿来行酒。更阑酒醒山月落,彩缣百段支女乐。①谁知营中血战人,无钱得合金疮药。②①支:支付,此处赏赐意。②合:调配。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描写军营戒备森严的场景,“面面”和“深深”形成照应,渲染了战场紧张、肃杀的氛围。B.诗中的将军不仅藐视敌人,自以为是,认为“虏畏不敢犯”而且还“射麇捕鹿”,玩忽职守、纵情享乐。第88页共88页\nC.诗人笔下的将军虽然身份高贵,但能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他不披铠甲,放弃骑马,亲自带兵守卫在隘口。D.全诗从帐门外写到帐门内,由将军写到士兵,由全景描绘过渡到特写镜头,构思精巧严谨,脉络分明。6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重送裴郎中贬吉州①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注:①重送,诗人之前已写过一首同题材的五言律诗。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的画面,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情感。阅读下面的一首汉诗,完成小题。秋风辞刘 彻①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注]①:刘彻即汉武帝,公元113年,汉武帝刘彻带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闻南征将士喜报,进而“顾祝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宴饮,自作《秋风辞》”。68.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二句以秋日最具特色的四个意象点明了季节时令特点,色彩斑斓,动静结合,勾勒出了一个清旷幽远、萧瑟凄凉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第88页共88页\nB.五、六、七句铺写诗人与群臣共同宴游的场景,“泛、济、横、扬、鸣、发”等动作一一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彩绘得声情并茂。C.起句“秋风起兮白云飞”,字面义上近似于高祖刘邦的《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但综合全诗来看,两者境界、情韵不一样,前者清新流丽,后者苍莽雄放。D.全诗因景而生情,以情来串景,语言清丽明快,构思巧妙严谨,情感丰富深沉。69.清代诗人沈德潜读此诗时批“《离骚》遗响”,请结合此评价简要赏析“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咏怀(其十五)魏 阮籍昔年十四五,志尚好书诗①。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丘墓蔽山冈,万代同一时。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之?乃悟羡门子②,嗷嗷③今自嗤。【注】①书诗:尚书与诗经。②羡门子:传说中的神仙。③嗷嗷:哭号声7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三句诗人写自己将珠玉隐于粗布衣服之下,表明虽富足却从不追求物质享受。B.诗人把以德行见称的颜回、闵子骞当做榜样,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品德高尚之人。C.诗人登高远望,只见山冈上布满了坟墓,不禁感叹历代之人最终都化为了枯骨。D.由“昔年十四五”“千秋万岁后”等句,可看出本诗语言质朴无华,不事雕琢。71.结合诗歌分析诗人的思想变化。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梦游天姥吟留别第88页共88页\n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72.下面有关本文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B.《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吟”,指的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C.五岳,中国历史名山,指东岳峄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D.文中“谢公”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他喜欢游山访胜,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住宿。73.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A.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 势拔五岳掩赤城(超出)B.忽魂悸以魄动(因惊惧而心跳) 失向来之烟霞(先前)C.天姥连天向天横(遮蔽) 虎鼓瑟兮鸾回车(拉车回转)D.迷花倚石忽已暝(睡着) 熊咆龙吟殷岩泉(震动)74.下列依据文章做出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即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入云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第88页共88页\nB.诗人完全摆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C.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情调。D.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所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是虚托的。虽然诗末有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作者逃避现实,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75.请把文本中划线的诗句翻译在答题卷上。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诗经 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①。既见君子,云胡不夷②?风雨潇潇,鸡鸣胶胶③。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④?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注】 ①喈喈(jiējiē):鸡叫声。②夷:平,指心中平静。③胶胶:鸡叫声。④瘳(chōu):病愈。76.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情境的选择上,本诗既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也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之乐,更是重章渲染“既见”之时的喜出望外之情。B.诗人变换了三个表心理状态的动词——“夷”“瘳”“喜”来表现思妇刹那间感情的变化。C.哀景写乐,倍增其情。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图景。第88页共88页\nD.诗人的用词写景是讲究的,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的不同感受。“凄凄”,是女子对风雨寒凉的感觉;“潇潇”,则从听觉写出夜雨骤急;如夜的晦暝,又从视觉展现眼前景象。77.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情诗·其五张华游目四野外,逍遥独延伫。兰蕙缘清渠,繁华荫绿渚。佳人不在兹,取此欲谁与。巢居知风寒,穴处识阴雨。不曾远别离,安知慕俦侣。7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介绍地点和写作缘由,并为下句作铺垫,描写抒情主人公在空旷的野外四处游荡。B.“逍遥”“独”“延伫”写抒情主人公从悠游自得到感受孤独、最终长久站立的过程。C.“繁华”句承上句而来,继续描写兰蕙,但这一句侧重写兰蕙之生机盎然。D.“佳人”两句写出了抒情主人公内心的惆怅,这类似于《涉江采芙蓉》中的“采之欲遗谁”。79.这首诗的最后四句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8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第88页共88页\nA.全诗作者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表达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痛苦,以及自己“复得返自然”的惬意欢欣。B.“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表露了诗人清高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性格,这是他最终辞官归田的主观原因。C.“三十年”有人认为应是“十三年”,作者从做官到归隐共十三年,平实的叙述中暗含对官场的态度,颇有深意。D.全诗语言委婉含蓄,作者极力描绘田园风光的宁静美好,表达自己置身农田劳动生活的真切体验及舒心愉悦的心情。81.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中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田园风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①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②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注】①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他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其诗主要写诗人在魏晋易代的黑暗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感慨。②商风:秋风。82.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反映了在极端黑暗恐怖中的广大士人处于惶惶不可终日的境地,文学创作中流露出彷徨忧惧的心态。B.首句一“奇”字,点明此鸟所视甚高,这正是阮籍自况。C.凤凰鸟离开林中飞往昆仑西,不再回来,流露了诗人的归隐避世之心。D.最后一句写凤凰鸟处在不应该有的位置,表达了诗人对凤凰鸟的惋惜。第88页共88页\n83.诗人借“凤凰”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老夫采玉歌李贺采玉采玉须水碧①,琢作步摇②徒好色。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蹬悬肠草③。【注】①水碧:碧玉名,其色青碧,从溪底采出。②步摇:古代贵族妇女的一种首饰,上面用金银丝穿绕珠玉,作花枝形,戴上后随步摇动,故名。③悬肠草:又名思子蔓、离别草等,这里用作生离死别的象征和见证。84.“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句中“须”“徒”,表达了作者________(形容词)的情感。85.诗中多处使用衬托这一手法,请结合全诗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86.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第88页共88页\nA.本诗多处嵌入诗经中的名句,在诗境和情感上达到了浑成自然的效果。B.诗人感叹人生苦短,继而畅想与友欢聚的情景,含有及时行乐的思想。C.诗中用明月比喻贤才,期待摘取明月,表达了诗人对延揽贤才的渴望。D.本诗综合运用赋、比、兴等表现手法,是对诗经抒情传统的继承发展。87.诗中多次提到“忧”,请结合全诗概括“忧”的具体内容。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88.这首词通过描写平林烟笼、寒山日暮的__________(季节)景色,抒发了__________的情感。89.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本词结尾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笼鹰词①(节选)柳宗元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但愿清商②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注]①本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柳州之时。②清商:秋秋。9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第一句以一个特写镜头,便将苍鹰浴血奋战的情景刻画得如在眼前。B.诗中以“炎风溽暑忽然至”写出季节更替,指出苍鹰处境发生极大变化。C.狸鼠在草中肆意为害,但遇到困窘的苍鹰,狸鼠却备受惊吓,夜夜难安。第88页共88页\nD.此诗感情深沉,寓意深刻,诗中苍鹰之形象与百鸟、狸鼠形成鲜明对比。91.此诗托物言志,言在此而意在彼,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和郑方及第后秋归洛下闲居①白居易勤苦成名后,优游得意间。玉怜同匠琢,桂恨隔年攀。山静豹难隐,谷幽莺暂还。微吟诗引步,浅酌酒开颜。门迥暮临水,窗深朝对山。云衢日相待,莫误许身闲。【注】①《登科记考》:“乐天在十六年第二榜,郑方在十七年第三榜。”9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及第前“勤苦”与及第后“优游得意”对照,暗含对郑方苦学及第的祝贺。B.第二联以“玉、桂”喻郑方及自己,“恨”表明二人不能同科及第的遗憾之意。C.第三联反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意,表达了对郑方暂归洛阳闲居的理解。D.尾联用“云衢”比喻高位,“日相待”表现了诗人对郑方诗坛扬名的殷切期许。93.四、五两联表现了郑方什么样的生活状态?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9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答庞参军晋 陶渊明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第88页共88页\n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联中的“赏我趣”与第一联中的“相知”照应,表明陶渊明、庞参军二人志趣相投。B.“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一联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意同,指不与俗人交往。C.前四联为本诗的第一部分:第一联以议论总起,第二三四联承上写诗人与庞参军的交往。D.“幽居士”即“隐士”,据此可推知“无复东西缘”可以理解为“奔走求仕与自己无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节选)岑参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9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一、二句通过描写秋季边地独有的景象,表现边塞的苦寒荒凉,衬托送别的悲凉心境。B.三、四句写诗人看到昆仑山南的斜月,听到胡人吹响的胡笳,视听结合,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凄凉。C.第六句写诗人遥望目送友人,但云遮雾障,望而不见,流露出惆怅之情。D.萧关、天山、昆仑山用来泛指边关构成诗歌广阔的地城空间,显示出边塞诗浑阔的意境。96.“向月胡笳谁喜闻”和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的“羌管悠悠霜满地”,两句诗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请简要赏析。第88页共88页\n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选自《诗经·周南》)[注]①螽(zhōng)斯:常称为“蝈蝈”。②诜(shen)诜:同莘莘,众多貌。③振振:茂盛的样子。④薨薨:很多虫飞的声音。⑤绳绳(min):延绵不绝的样子。⑥揖揖:会,聚的样子。⑦蛰蛰:多,聚集。9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章侧重多子兴旺,次章侧重世代昌盛,末章侧重聚集欢乐。B.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前两句颂祝,后两句描写。C.螽斯不只是比喻性意象,也是《诗经》中不多见的象征性意象。D.通篇围绕“螽斯”着笔,却一语双关,浑然一体。9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三句“宜尔子孙”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颂祝新婚幸福的诗。B.“宜”有“多”的含义,本诗共六组叠词,均有形容群聚众多之意。C.诗中的作者为了引出自己的祝福,三次形象地描述了蠡斯的细节特征。D.本诗通篇以虫作比,咏物也在咏人。寄兴于物,即物寓情。99.重章叠唱是《诗经》的鲜明特色,请结合本诗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短歌行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第88页共88页\n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100.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同时也是深刻的比喻。B.用“乌鹊”比喻贤才,希望群贤毕至。C.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来启发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边来。D.这四句诗采用赋的手法,直陈其事,表现曹操求贤若渴。101.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因怜贤才的无所依托,渴望其归己。B.诗人以山海作比,引“周公吐哺”的典故作勉励,表明自己求贤不懈的耿耿赤诚。C.诗人希望开创一个“天下归心”的大好局面。D.诗人求才若渴,以古人自况,表明自己已成为天下人心目中的圣明君主,但却有未显声名之意。102.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第88页共88页\n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两句用“吴丝”“蜀桐”突出箜篌构造精良、工艺精湛,借箜篌构造精良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B.诗的前四句虽然交代了弹奏的时间、地点、人物,但却并未按一般的顺序来写,而是先写琴、写声,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之力,“空山凝云”一句,更有以实写虚之妙。C.“梦入”两句,用“老”和“瘦”两个看似干枯的字眼修饰鱼蚊,突出本己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的鱼蛟,竟伴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D.整首诗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通过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和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既表达了对李凭演奏技艺的赞赏,也寄托了自己的情思。送 别李 白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惜别倾壶醑[注],临分赠马鞭。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注] 醑(xǔ):美酒。10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照应题目“送”,描写了渭城边纵酒言别的场景,在酒坊里长醉而不能入眠这一细节表现了诗人酒量之大、心境之豪放。B.第二联用梨花来比喻雪,诗人希望自己的浓浓深情能像春天的梨花一样,让临别的友人忘却那冬天离别的苦闷冷清的感伤。C.颔联描写了一幅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条迎风摇曳的美好春景,以自然界的乐景衬托出了朋友之间深切的离别之情。D.颈联中用了“倾壶醑”“赠马鞭”两个动作描写来表现内心,可以看出诗人与友人情感之深厚,欲以这些行为来挽留友人。第88页共88页\n10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10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表现陶渊明生活窘迫的具体事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登高》中杜甫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可根据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抓住关键词分析。C项,这里是互文手法,主人和客人是一起下了马,一起上了船。故选C。2.D【解析】【详解】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D项,“但作者逃避现实,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分析有误。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从全诗来看,有“逃避现实”的意思,也可以说有“消极”的一面,但是没有“颓废”,也没有“消沉”。故选D项。3.A第88页共88页\n【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A项,“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羁鸟’‘池鱼’的热爱”错误,诗人用“羁鸟”“池鱼”来比喻自己,但诗中透露的是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而不是对“羁鸟”和“池鱼”的热爱。故选A。4.(1)特点:重章叠句;即句式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2)表达效果:①内容上,关键词语的变化,表现了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写出主人公的焦虑、痛苦的心情随着服役期限的无限延长越来越重,思多之情越来越浓,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突出了主题。②形式上,反复咏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写作特色。解答本题考生需要熟悉诗经重章叠唱的特点,《采薇》前三章就是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这三章句式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表达效果可以从内容结构上进行分析。内容上,“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不能不“忧心烈烈”。后四句为什么戍役难归的问题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突出了主题。形式上,反复咏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第88页共88页\n5.琵琶女是一个历尽繁华、美人迟暮的歌伎。她年轻时才貌双绝,名噪教坊,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五陵年少争生梦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生活中充满了欢笑,日日醉生梦死——“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待到年长色衰,“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妇”,可是同商人又“重利轻别离”,她只好孤苦伶仃地“转徒于江湖间”,过着凄苦的生活。从性格上说,琵琶女羞涩腼腆、多愁善感,面对诗人及朋友相邀,“干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在诗人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后,“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属于性格特征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要从情节以及人物描写等方面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描写的方法有: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答题模式一般先总括,内容包括身份、地位、年龄、性别等。比如答案中“琵琶女是一个历尽繁华、美人迟暮的歌伎”。然后结合文本提炼出性格特点词语,比如“羞涩腼腆、多愁善感”年轻时“貌美如花”“备受宠爱”老来“孤苦伶仃”“无人赏识”“生活凄惨”最后举出例子简单分析。比如“她年轻时才貌双绝,名噪教坊,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五陵年少争生梦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生活中充满了欢笑,日日醉生梦死——‘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待到年长色衰,‘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妇’,可是同商人又‘重利轻别离’,她只好孤苦伶仃地‘转徒于江湖间’,过着凄苦的生活。面对诗人及朋友相邀,‘干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在诗人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后,‘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以上属于结合诗句例析。6.①表层结构,就是记叙一个梦,一个游天姥山的梦。诗人并没有到过天姥山,所有关于天姥山的描述都是一种虚拟和想象。②深层结构,则是隐喻了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就是他入朝为官的生活经历。这是对自己从年轻时代就树立的“愿为辅粥”的政治理想幻灭的一个概括。【解析】【详解】第88页共88页\n本题考查对诗歌结构的归纳概括能力。分析语段结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扣中心,以纲带目。中心句是语段的“总纲”。分析语段结构,如果语段有中心句,首先必须找准中心句。凡属先摆观点然后分析论证,或者先摆情况后解释说明,或者先总说后分说之类的语段,第一层都划在始发句与后续句之间。与此相反,属于先分析论证后得出结论,或先分述后总结之类的语段,第一层则划在终止句前面。如果是照应式语段,第一层则划在始发句后,第二层则划在终止句前。(2)理思路,弄清结构。语段的结构形式不外乎两种:一是纵向结构,一是横向结构。弄清结构形式,语段的层次便基本明晰了。分析诗歌的结构层次首要的是翻译,转换成现代汉语后进行通俗化理解,便于把握脉络层次。《梦游天姥吟留别》采用了双线结构,有明暗两条线索,即表层和深层。明着写的是梦境,暗写的是人生经历感悟。梦境是作者借助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虚写,是超越现实的委婉表现。深层暗写的是不利处境中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表现了心怀壮志却难酬的深刻感悟,【点睛】分析文章的意义段,把握文章的思路理解一篇文章,必须划分出意义段。有了这一步,才能理解作者的思路,掌握篇章的结构。怎样划分意义段呢?(1)辨明文体,选准角度。划分层次,就是要以一定的标准进行内容上的归类合并。不同文体用以划分归类的标准不同,如记叙文体,可根据人或事的不同,根据时间、空间的变换来划分;议论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来切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说明文体,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或按事件发展顺序,或按事理逻辑(轻到重、简单到复杂)来划分。而科技文一般属消息一类,其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后边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介绍它的构造、原理、发展、现状、评价等等。(2)辨明重要的文句。文意中的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为我们划分文章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3)审辨标志性词语。有些文章,为了表达得清晰,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上下内容间的关系。找出这些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顺序词,B、关联词,C、指代词,D、范围词、E、类别词、F、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词或近义词语。7.①丰富的想象。诗人生动地描写了想象中的天姥山惊险奇丽的景象。写熊咆龙吟,写雷电霹雳,写空中楼阁,写霓衣风……写得活灵活现,令人惊心动魄。诗人用想象世界的美好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用自己在想象世界中的游历表示自己不肯与现实中的权贵们沆瀣一气。第88页共88页\n②夸张的手法。诗人大胆地运用夸张手法来写想象中的事物,塑造想象中的形象。在夸张的描写中,融会着诗人的感情。例如,对天姥山横空出世的形象的描写,正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梦游天姥吟留别》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这种浪漫主义色彩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要答好这道题首先要了解浪漫主义这是艺术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说明这种手法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可见浪漫主义色彩一般通过想象和夸张来体现,通过文中找出想象和夸张处来证明即可。解答这道题首先总括:这种浪漫主义色彩在诗中是通过想象和夸张来体现的,其次结合诗句分说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表现,点明效果和情感。例子不局限于答案,可以自由选择。【点睛】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上的一种创作方法,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浪漫主义有几种类型,如消极的浪漫主义和积极的浪漫主义。前者粉饰现实或留恋过去;后者能突破现状,预示事物发展的方向。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想象能起到对机体的调节作用,还能起到预见未来的作用。联想和想象运用效果:更生动,更丰富,更有内涵,更富有文学性。其表述程式可拟为“运用联想和想象手法,使……的表达更生动,更丰富,更有内涵,更富有文学色彩”。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夸张可分为"普通"类和"超前"类。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指为了启发读者或听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8.B【解析】第88页共88页\n【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以偏概全,结合“朝”“夜”分析,诗歌不仅浓缩春秋二季,还有朝夜两时。故选B。9.第一句点出滕王阁的形势(位置):高阁临江;第二句写了滕王阁的现状:意兴阑珊(答“盛况不再”也可)。10.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答“夸张”也可),雕梁画栋早晨使南浦的云飞来,珠帘丝幕傍晚卷来了西山的雨;既描写了滕王阁的居高临远,也表现出滕王阁的寂寞冷清,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朝朝暮暮,与它为伴。表现了滕王阁的“高”和“冷清(冷落)”。11.运用设问手法,发出疑问,以景作答。物换星移,时光飞逝,滕王早已离去,只有栏杆外的江水依然滚滚向东流去,一个“空”字,表达了作者对物是人非、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深沉感慨。【解析】9.首联点出滕王阁的形势并遥想当年兴建此阁时的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此诗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滕王阁是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门上,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滕王阁的形势是这样的好,但是如今阁中有谁来游赏呢?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10.诗的颔联紧承第二句表现了阁的高峻。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化静为动,情景交融,寄慨遥深。11.尾联感慨人去阁在,江水永流。“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东流。一个“空”字写出了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第88页共88页\n【点睛】本题一共有三问,第一问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仔细阅读诗句,就会发现首联写了滕王阁的地理位置和现状。第二问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可从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等角度思考。第三问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属于“炼字”题型,答时要将所炼之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一般的答题步骤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该词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12.D13.①诗人尽管不遇却不愿阿谀权贵,在落魄中仍保持自己的一身傲骨。②诗人与友人登山临水,在对家人的思念中仍不失豪迈豁达的胸怀。③诗人批判世人自私,在忧愤不平中仍坚守自己济世进取的志向。14.本诗结尾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在失意潦倒的境遇下,仍然具有强烈的用世要求。《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结尾两句以议论作结,“朝市”泛指尘世,韦九山人为逃避世俗烦恼,隐逸山林,是天性使然,诗人运用典故表达了对韦九山人的敬佩之情。【解析】12.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今人’自私冷漠而友人知我心忧,两者对比,反映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愤慨,对友人的感激”中“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愤慨,对友人的感激“错误,“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悦君应知”意为如今世人只为自己着想,我对这种现象很不高兴,内心十分鄙视。诗人通过向友人陈述自己对世俗的态度,表达出了自己强烈的用世的意愿。故选D。13.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第88页共88页\n题目要求分析“因不遇而作却并不消沉”注意根据诗歌的内容分析,第四句,阿谀奉承权贵,可以获得利禄,但自己的性格刚正不阿,不愿这样做,只能沉沦困顿。表达出在落魄中仍保持自己的一身傲骨。接着的四句,描写主人公不遇失意后漂泊困窘的生活。家人住在京城,风尘阻隔,音信全无,还是暂且留在北地,登山临水,流连赏玩吧,表达出内心的豁达。最后四句,主人公向友人陈述他对世俗的态度和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说:今天世上的人,只为自己着想,自私自利,我对这种现象大为不悦,内心十分鄙视。这一点,你是应当了解的。我希望先济世致用,然后功成身退,去过闲适的隐逸生活,岂肯一辈子庸庸碌碌,毫无成就,枉做一个男子汉大丈夫。主人公在失意潦倒、栖迟零落的境遇下,仍然说出如此高亢激昂的誓言,表现出他仍然有强烈的用世要求。14.本题考查分析表达方式的能力。作答时,应注意题干明确提出的“在表达方式上”,诗歌常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抒情、议论和描写,解答时应首先辨明诗句所采用的表达方式,再结合句意分析所表达的情感即可。本题要求分析本诗与《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这两首诗的结尾两句,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本诗结尾两句直抒胸臆,“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意为我希望先济世致用,然后功成身退,去过闲适的隐逸生活,岂肯一辈子庸庸碌碌,毫无成就,枉做一个男子汉大丈夫。主人公在失意潦倒、栖迟零落的境遇下,仍然说出如此高亢激昂的誓言,表现出他仍然有强烈的用世要求。《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结尾两句以议论作结,“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中“朝市”泛指尘世,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论述了隐者韦九山人为逃避世俗烦恼,承平而隐,隐逸山林,这是天性使然,诗人运用桃花源的典故表达了对韦九山人的敬佩之情。15.B16.“潜”,在水底深游,表现游鱼畅游的神态;“薄”,迫近,表现翔鸟高飞蓝天。两个字表现了天地高远,万物自由。17.《情诗》:抒发了游子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身处乱离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寄寓了曹植有志不得伸的凄怆伤悲之感。《短歌行》:表达了对时不我待的忧思,对天下贤才能士的渴慕,抒发了曹操欲结束战乱、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解析】15.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第88页共88页\nB项,“三、四句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写作手法,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用手法一致”中“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用手法一致”错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洋溢着春天的活力与生机,表达出诗人热爱生命与春天的胸怀,所用手法不是“以乐景写哀情”,而是融情于景。故选B。1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是一道诗歌鉴赏的炼字题,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解答此类题目,应首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分析其所表现的意境或情感。“游鱼潜绿水”意思是游鱼潜沉在碧绿的水面之下,“潜”,在水底深游,色彩鲜明,切合表现游鱼安然不惊的神态;“翔鸟薄天飞”意思是翔鸟凌越于天际而飞起,“薄”,迫近,境界开阔,状翔鸟高飞蓝天的快意,神采顿见,其“飞飞摩苍天”的气势,如在眼前。两个字描绘了鱼儿安然地潜游于渌水之中,鸟儿自由地翱翔于九霄之外,安然无惊、自由畅朗,进而表现天地高远,万物自由。17.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分析时不能笼统的答表达了作者或感伤或愉悦的感情,要说具体,再结合所涉及到表达思想感情的诗句作具体的分析。解答本题应注意从全诗的感情基调和感情内涵两个角度作答。《情诗》中诗人因景感怀,发为浩叹。《情诗》里写到“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万物有自由自在,各得其所,用以反衬征夫“徭役不得归”的痛苦。“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唏”写到离家之时严霜方结,而现在冬去秋来,还不得归家,抒发的是游子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的情感;“游子叹黍离,处者歌式微”,这里诗人也为征夫乱离、行役不已而感伤,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之情;“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诗人写到自己内心充满了凄怆和伤悲,表现的是自己壮志不得申,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短歌行》通过宴会上的歌唱,以“忧”统领全诗。诗人写到“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表现的是人生短暂,时不我待的忧思;“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几句诗歌抒发的是对贤才的渴望,表现对天下贤才能士的渴慕;“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诗人希望多得贤才,并且表示自己会像周公那样礼遇贤士,抒发的是他想要结束战乱,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点睛】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对诗句第88页共88页\n理解的考查题型,解答时要注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18.B19.“奇树”象征主人公的形象及其美好的情感。“奇树”独立庭中而无人观赏,象征主人公的孤独、寂莫;“奇树”绿叶繁茂,花朵馨香,象征主人公情感的美好浓烈。【解析】18.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形象及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诗歌,然后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最后考虑诗歌的表达技巧有哪些,根据诗歌的具体内容确定诗人运用的手法和技巧即可。B项,“不经意间”错。女主人公是通过“折其荣"这一行动来表达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并非不经意间受到逗引。“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思妇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故选B。19.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要找到具体描写形象的句子,逐句翻译,理解诗句的内容,结合作者所用手法,来概括所考形象的象征意义。“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具体描写了奇树在春天的庭院里,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庭中”交代了不是在自然界中,而是在院子里,无人欣赏;“绿叶发华滋,馨香溢怀袖”,说明了绿叶繁茂,花朵馨香。奇树绿叶繁茂、花多馨香。“奇树”已然成为一种象征物,象征这位女子的形象及其美好的情感。“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写眼前树已经枝叶扶疏,繁花满树了,而站在树下的她仍然只是孤零零的一个,不禁教人感到无限惆怅。“奇树”独立庭中而无人观赏,象征主人公的孤独、寂莫之情;“绿叶发华滋”,写“奇树”绿叶繁茂,花朵馨香,象征主人公情感的美好而浓烈。20.D21.第一问:描写了诗人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农田、披衣相访、自力更生的农村生活乐趣。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第二问: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和自己永远躬耕田亩的决心。【解析】第88页共88页\n20.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A项,“有酒斟酌之”一句中“斟酌”应为“倒酒、喝酒”之意,并非“边饮酒边斟酌诗句”;B项,“披衣起彷徨”分析有误,不是披衣起彷徨,而是披衣见老朋友,结合下句“言笑无厌时”可知。C项,“不要急着离开这里”分析错误。“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故选D。21.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考查诗歌的内容;第二问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诗歌的开头,作者就勾画出了登高赋诗,不虚佳日的场面:“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赋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朋友过门,互相招呼,相聚在起,如果有酒,大家一起斟酌品尝。我们仿佛听到了那亲切的招呼声,仿佛看到了他们喝酒时那悠然自得的样子。这里,人与人之间率真融洽的关系表现出来了。这又是一个生活场面。他们“农务各自归”,但“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这里紧接上两句,写闲暇时的情景: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聚集在一起谈谈笑笑没有厌足的时候。这首诗明显的特点,就是诗人注意选取农村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场面进行描写,比如: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农田、披衣相访。既写了室内生活,也写了室外的生活;既写了躬耕的辛劳,又写了赋诗言笑的畅快。这些不同地点的生活场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充分地表现了农村的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气氛,字里行间,抒发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自己永远躬耕田亩的决心,同时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杲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22.D第88页共88页\n23.“我心伤悲”是全诗的关键句,首章奠定伤悲的基调,其余四章都是对“伤悲”情绪的具体补充。无论“岂不怀归”还是“将母来谂”都是“伤悲”的具体表现。(或:“将母来谂”,篇末揭旨,是全诗的关键句,是诗人“怀归”和“伤悲”的最根本原因。)24.这首诗把鹁鸪鸟的自由自在与马的累加以对比,从而衬托出人的疲劳烦恼。把“王事靡盬”与“岂不怀归”加以对比,展现人物内心的悲伤。《氓》中的对比手法,主要有两种类型:(1)句法对比,如“桑之未落”与“桑之落矣”的对比,“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的对比,都是互相映衬,收到更好地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效果;(2)前后对比,如氓在未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前后不同态度互相映村,描绘出氓虚伪的本质。【解析】2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没有采用赋的手法”理解错误,诗歌采用了赋的手法,铺陈了“我”的伤悲和“怀归”之情。故选D。23.本题考查了对诗句的理解,赞同任何一种观点都可以,但要明确自己的理由。解答此类试题时注意结合诗句内容论述清楚。这三句在诗中有一定的联系,但侧重点各不相同,只要在尊重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分析,都可以。比如认为“我心伤悲”是全诗的关键句。词句处在第一章,可谓是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全诗表达的感情都有体现“伤悲”。若是认为“将母来谂”是关键句是也可。此句在末尾,表达的是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是诗人想要急切回乡与内心伤感的原因。24.第88页共88页\n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严格按照题目要求进行答题,这首诗与《氓》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简要分析。明确提出对比手法的分析,所以要进行文本对比,找出各自运用对比修辞的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答题。《四牡》中“四牡,周道倭迟。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句意为:四匹公马跑得累,道路悠远又迂回。难道不想把家回?官家差事没个完,我的心里好伤悲。“翩翩者鵻,载飞载下,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遑将父。”句意为:鹁鸪飞翔无拘束,忽高忽低多舒服,累了停歇在柞树。官家差事没个完,哪有时间养老父。将鹁鸪飞翔无拘束与四匹公马跑得累进行对比,衬托出人的疲劳烦恼。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这句把“王事靡盬”与“岂不怀归”加以对比,展现人物内心的悲伤。《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从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望不到男子所住的复关,便泪流不止;既见复关,就像见到所恋之人,不禁眉开眼笑。这几句都是运用了对比将纯情少女的自我形象,也刻画得栩栩如生。在抒情中叙事,当初他们相恋时,有说有笑;男子则“信誓旦旦”,表示白头偕老。可是他还未老时就产生怨恨,而且无法挽回。二者对比,描绘出氓虚伪的本质。25. 东晋 古体26.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27.有时沿着野草丛生的小路和村里人来往28.C【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从题干来看,第一空问的是作者的朝代,第二空问的是诗歌的体裁。先看第一空,要求填写“具体朝代”,故考生不能填写晋朝,应该填写东晋,因为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人。再看第二空,要求从分析诗歌的体裁。诗歌的体裁主要包括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就本诗作者来看,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诗人,朝代居于唐朝之前;就本诗形式来看,本诗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本诗共十二句,既不是绝句,也不是律诗,故应为古体诗。第88页共88页\n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意思,识记默写名言名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理解题干中提供的诗句的意思、情感,然后到设题的诗歌中找到与之意思类似的诗句,正确默写即可。先看提供的诗句,“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意思是“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这是从正面展示“静”“清静”“宁静”。再回顾《饮酒》(其五),开头两句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思是“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也是展示“静”。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庐”“喧”等字。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要求答题。本题题干问的是“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的意思,考生需要结合语境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这两句的意思。“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墟曲”,墟里、乡野;“曲”,乡僻;“披”,拨开;“共”,相互。由此可知,这两句是说,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2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C项,“诗人‘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毁于一旦,心怀恐惧,说明在乡居生活中还是无法做到摒绝‘尘想’”错误,从诗中来看,“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这两句是说,经常担心霜雪降临,庄稼凋零如同草莽,这里既有“喜”,也有“惧”,庄稼一天一天生长,开垦的荒地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遭到自然灾害,毁于一旦,心怀恐惧,这里的一“喜”一“惧”,反映着经过乡居劳动的洗礼,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纯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故选项“无法做到摒绝‘尘想’”错误。故选C。【点睛】第88页共88页\n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29.C30.运用托物抒情的手法,淇水空自流淌,浮云也不能有所托付,它们都是不能依靠的,只能靠自己。表达了作者悲凉、无助和愤激的心理和情感。【解析】2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赏析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C项,“‘永愿拯刍荛’句直抒胸臆,在婉约含蓄中忧愤苦闷,使诗充满悲慨之情”中“在婉约含蓄中忧愤苦闷,使诗充满悲慨之情”错,“永愿拯刍荛,孰云干鼎镬”意思是“我愿意拯救老百姓的苦难,谁还顾及由此而触怒当权者而遭到致命的酷刑呢?”这两句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不是“婉约含蓄中忧愤苦闷”,应是忧愤苦闷中又不失慷慨豪迈之情。故选C。30.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手法和作者情感的能力。答题时,要先对诗歌内容准确把握、正确理解,接着把握并能概括出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在此基础上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并能结合诗句分析,进而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淇水徒自流,浮云不堪托”意思是“淇水空自流过,浮云也不能寄信请托”,运用托物抒情或借景抒情的手法,“淇水”东流,“浮云”飘逝,自己的理想俱“不堪托”,淇水和浮云都是不能依靠的,只能靠自己了。所以作者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焦虑,他的一腔为国为民的热忱也无处安放。作者借空自流过的淇水和不能寄信请托的浮云表达了自己悲凉无助的心情和愤激感慨的心理。【点睛】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对诗句理解的考查题型,解答时要注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1.诗中描绘了一幅质朴幽静的田园生活景象。诗人远近结合,选择“方宅”“草屋”“榆柳”“桃李”“鸡犬”等常见乡村景物勾勒画面,同时以声写静,显出乡间生活的宁静与和谐。第88页共88页\n3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田园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以“羁鸟”“池鱼”作比,两两对举,强化了厌倦官场生活、向往田园生活的心情。【解析】31.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的景物形象的能力。答题步骤:①抓住诗中的重要景物,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力求优美;②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或氛围的特点;③根据意境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和“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为远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为近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为静态景物,是视觉描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为动态景物,是听觉描写。本诗运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等手法,通过“方宅”“草屋”“榆柳”“桃李”“鸡犬”“村落”“炊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生活图景。其中,作者通过鸡犬之声衬托村落的宁静,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喜爱之情。3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主旨和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命题从全局入手,直接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分析和概括。此类试题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在历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中都有重要体现。考查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就诗词中某一句或几句话设题,要求结合诗歌的意象特征、诗歌的表现手法去分析情感;一种是从整体入手,要求考生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意思为: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三十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诗人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虽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后几句描写和平宁静的田园景色,最后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从中可见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喜爱。【点睛】景物手法第88页共88页\n(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33.B34.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不同阶层妇女的生活追求和截然不同的人物命运。诗歌的前四句写浣花女的劳动生活,中间四句写农村男女婚嫁习俗,透露着一个纯朴的农家女孩对婚姻和生活的满足喜悦,也流露出诗人的深情赞美。末尾四句写了另一种婚嫁风尚,她们爱慕荣华的结果是被遗弃冷落,隐含着作者的嘲讽与批判之意。【解析】33.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鉴赏,语言、风格的分析等,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B项中“这幅画面,突出形貌,静态展示出安然自得的欢乐”的说法有误。这幅画面中有形有声,并非纯静态描写。故选B。3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主旨与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然后结合题目、背景、意象意境、关键词句等认真揣摩诗人情感;最后明确手法,结合内容分析作答。本诗开头四句着重写浣花女的劳动生活;中间四句写农村男女婚嫁风习;末四句写了与此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妇女,另一种婚嫁风尚,以及由这种婚嫁风尚带来的截然相反的另一种结局。本诗中陆游描写了两种不同女子的生活追求,塑造了两种不同女子的形象,两者在一起形成对比,在对比中突出农村女子的纯真朴素,生活美满。这是诗歌的艺术手法上的特点。从主旨上看,本诗不仅歌咏了农家少女勤劳、愉快的生活,通过比较也突出作者对爱慕虚荣者的嘲讽。35.B36.①作者从颜色、形态、香气等角度来描写庭中奇树,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②“奇树”独立庭中而无人观赏,象征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奇树”绿叶繁茂,花朵馨香,象征主人公情感的美好浓烈。③以乐景写哀请,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第88页共88页\n【解析】35.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不经意间”错。女主人公是通过“折其荣”这一行动来表达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并非不经意间受到逗引。“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思妇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故选B。36.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借助诗歌注释及关键意象,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继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知识储备,具体分析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诗歌表现手法很多,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对比、反衬、烘托渲染、正侧面相结合等。学生要对每一种手法都了解掌握,才能够正确加以判断。本诗在写景与抒情上的特色可概括为:①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奇树”)及叶(“绿叶”),由叶及花(“华滋”),由花及采(“折其荣”),由采及送(“遗所思”),由送及思(“路远”),而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欣赏谁来赞?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她“攀条折其荣”,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此时的她,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③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这首诗对于庭中奇树的描写,一方面,花事的兴盛,显示了人物的孤独和痛苦;另-方面,还隐藏着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花事虽盛,可是风吹雨打,很快就会零落,那正是主人公生遭遇的象征。【点睛】第88页共88页\n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杲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37.A38.①(内容)(仁义礼智信)学习的根本已经深厚与坚实了,那树枝树叶自然滋润繁茂。这两句指出立根的重要意义,表达作者对儿子的期望和劝诫。②(手法)这两句诗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根本”喻修身立德,“柯叶”喻事功名位,抓住了学习的根本,才能功名显赫。(两个比喻的解释相对应自然合理即可)【解析】37.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A项,“前两句诗是说万物都有美丑之别,姿态各异,开门见山,统领全篇,意在教诲曹师等要努力追求美好的品质,摈弃丑恶的行为”中“统领全篇”错,前两句诗是说万物都有美丑之别,紧接着引出三四句,说惟有人不这样,人的美丑用学与不学来判定,因此前两句是的作用是起兴,不是统领全篇。故选A。38.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从修辞、结构入手,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指出表达效果。从内容、手法和结构入手赏析,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指出表达效果、作用。“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仁义礼智信的学习根本已经深厚与坚实了,如树枝树叶自然滋润繁茂,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根本”喻修身立德,“柯叶”喻事功名位,抓住了学习的根本,才能功名显赫,表达作者对儿子的期望和劝诫;从结构上看,是对上文“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恨。孝友与诚实。而不忘尔言”的总结,为下文“念尔无忽此,期以庆吾门”做铺垫。据以上分析,分条作答即可。【点睛】第88页共88页\n解答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类题目,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39.C40.①表达了奋发振作,立志救时的抱负和决心,用刘坤深夜舞剑的典故写豪情壮怀。②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以生长在北方的枯萎的橘树做比,夜宿湘江、滞留在外也是身不由己。③表现了怀才不遇的悲苦凄凉。感慨无人重视漂泊在外的自己。④表达了世无知音的孤独。暗用屈原的典故,屈原尚有渔父与之对话,而自己不被世人理解。【解析】3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手法的全方位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C项,“在这橘柚飘香的季节,湘江两岸难以品尝到故乡橘柚的美味”,理解有误,“乡思不堪悲橘柚”一句是指湖南地处南方,故盛产橘柚,何况眼下又是橘柚成熟的季节,湘江两岸必定是金黄一片、硕果累累。诗人见此情景,对于橘树的适得其所,不禁心向往之。相形之下,自己滞留此地,已是身不由己,再加上生不逢时、有志难骋的遭遇,不觉更加凄苦、悲凉。故选C。40.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江边深夜舞刘琨”一句,意思为诗人在深夜里徘徊江岸,想起刘琨的远大抱负。诗人借用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表明自己奋发振作、立志救时的抱负和决心。“乡思不堪悲橘柚”一句,意思为乡思难耐,看见橘柚更诗人悲叹。橘树生长于南方,一旦移植到北方栽种,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变化,结出的果实味道就会有所不同,所以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之说。湖南地处南方,故盛产橘柚,何况眼下又是橘柚成熟的季节,湘江两岸必定是金黄一片、硕果累累。诗人见此情景,对于橘树的适得其所,不禁心向往之。相形之下,自己滞留此地,已是身不由己,再加上生不逢时、有志难骋的遭遇,不觉更加凄苦、悲凉。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和生不逢时之悲。“旅游谁肯重王孙”一句中,“王孙”语出淮南小山《楚辞•招隐士》,意为隐居的贤士,后来也用来称呼游子,此处则二意并存,借指诗人自己。诗人怀抱经世之才和救世之志,然而却始终不被重视,只能到处漂泊,这其中的苦楚却无人明白。第88页共88页\n“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两句,暗用屈原与渔父之事。屈原虽然不被世人理解,但是尚有渔父与之对话,而自己竟然连屈原都不如,一种世无知音的悲愤溢于言表,令人感慨万千。【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41.①诗歌的前六句托物言志,以卓尔不群、岁寒后凋的青松自况,表达出诗人坚贞傲岸、超拨于流俗的品性;②七、八句描写酒壶挂枝、自在遐观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悠然独得的境界;③末二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本诗这首诗题为“饮酒”,但很显然,诗人意不在酒,实际上写的是“青松”,借青松抒情。诗歌的前八句是写“松树”,塑造了卓然独立、不畏严寒、独树一格、与众不同的青松形象,诗人实则是运用间接抒情的手法,托物言志,表现自己的品性,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写诗人自己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悠然独得的境界;“何事绁尘羁”的意思是“又何必被俗世的尘嚣羁绊住脚步呢”,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42.C43.①通过直接写“音响一何悲”“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等音乐的特点及“一弹再三叹”这种曲词的反复,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悲凉之感。②用典,诗中借用杞梁妻的典故表达了音乐中蕴含的凄凉悲怆的情感。【解析】第88页共88页\n4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表达了诗人遇到知音的喜悦,同时又表达出希望见到歌者而不得的苦闷”错误,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对于知音难遇的感叹,楼中之人并不一定是他的知音,诗人也没有想要见到。故选C。43.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和表达方式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诗歌中情感的表达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本诗中,“音响一何悲”的意思是这声音是多么的让人悲伤啊!“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意思是商声清切而悲伤,随风飘发多凄凉,直接写音乐的特点及“一弹再三叹”这种曲词的反复,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悲凉之感。通过用典,诗中借用杞梁妻的典故表达了音乐中蕴含的凄凉悲怆的情感,这是间接抒情。【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44.C45.C46.“悬飞竟不下,乱起未成行”写湖中之雁和湖上空中之雁,层次分明,有立体感。“群浮”、“单泛”、“悬飞”、“乱起”,描绘出湖雁多寡、迟疾、斜整之状。“动”、“逐”等词刻画出湖中群雁随轻波晃动的悠然情态和单雁追逐光影的顽皮情态。角度丰富,刻画精细,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湖雁图。【解析】44.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本题侧重文学体裁的考查。本诗不是词,因此不能编入《长短句精编》,排除A;第88页共88页\n诗的内容是“咏湖中雁”,不是咏史怀古诗,不能编入《怀古诗选》,排除B;不符合近体诗中律诗和绝句的格式,不能编入《近体诗集萃》,排除D;本诗为五言诗,共10句,属于古体诗,故能编入《古风菁华》,C正确。故选C。45.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本诗题目是《咏湖中雁》,是一首咏物诗,运用寓情于物的手法;1、2句“白水满春塘,旅雁每迥翔”起手即点题,描写旅雁振翅高飞的状态,次句于“雁”字上着一“旅”字,言此湖不过是雁之逆旅,雁只是逆旅之过客而已,为结句“还故乡”铺垫。尾句“刷羽同摇漾,一举还故乡”描写群雁刷羽同飞,以期一举北返故乡,照应开头所言“旅雁”,首尾照应;本诗前8句实写旅雁的各种情态,后两句写旅雁想象自己振翅高飞回归故乡,是虚实结合。本诗是咏物诗,没有直抒胸臆。故选C。46.本题考查把握诗词意象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学生充分理解诗歌内容,按照步骤作答。首先看意象描写的角度,其次分析描写角度体现了意象什么特点。“唼流牵弱藻,敛翮带馀霜。群浮动轻浪,单泛逐孤光。悬飞竟不下,乱起未成行”六句,用极细腻的笔触勾勒湖中群雁的神态。“唼流牵弱藻”,湖雁觅食水流,以至牵动柔弱的藻类,真是刻画得至细至微。季秋北雁南飞,为的是避朔风霜雪。冰雪消融,春日和暖,当他们振翮准备北飞之时,仿佛还感到毛羽上仍残留着旧年的余霜。“群浮动轻浪,单泛逐孤光”中,上句写群雁悠闲自在漂浮水面,随着轻浪晃动。下句写日照平湖,泛泛有光,单雁浮行追逐远光中的俦侣。“动”,群雁为轻浪所动,写出悠悠然之状;“逐”,单雁主动追逐,带有一种顽皮劲儿。“唼流”句写湖水,“群浮”两句写湖面,“悬飞竟不下,乱起未成行”两句湖空,层次极分明,具有明显的立体感。“群浮”、“单泛”、“悬飞”、“乱起”’写尽湖雁多寡、上下、迟疾、斜整之状。【点睛】诗歌意象技巧1、意象特点分析类题目。一类是物象特点的分析,-般要从两个层面进行思考:第88页共88页\n-是外在的形象特点,二是内在品格方面的特点。如果2012年高考天津卷中关于颔联中野菊形象的分析,就要先把握外在特点:生于野外、自有幽色、无人欣赏、不减妙香;然后体会其内在品格:孤傲高潮洁。一类是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对此要把握诗中的能表现其形象或品格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与概括。2、意象内涵概括类题目。解答此类题目,一是要对诗歌中的常见意象的内涵有所了解,二是要对诗歌本身所表达的情感能够准确把握。二者结合,就能得出比较准确的答案。如2012年高考江西卷中概括“杨柳”“飞絮”的内涵,秦观的《江城子》表现的是羁旅之思,别离之愁,杨柳这一意象表达的正是别离愁绪,飞絮这一意象表达的正是漂泊之苦。于是答案自然也就明了。3、意象作用分析类题目。解答此类题目,要具备下面几种意识,即结构意识(结构上的作用)、内容意识(意象内涵,全诗内容表达上的作用)、情感意识(对于诗人情感表达的作用)、表达意识(运用了什么表达手法,有何作用),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2012年高考山东卷诗歌鉴赏题第二题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从结构上看,这一意象主导了诗中的其他意象,是全诗线索;从内容上看,表现了作者羁旅漂泊的孤独;从情感上看,反映出作者内心的孤独、感伤与凄凉。47.B48.诗歌前两联通过今昔对比来表达情感,诗人将往年中秋所在地点与今年中秋所在地点、往年的乐游之景与今年的冷清之景等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以及遭贬谪的孤寂和凄苦之情。【解析】4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手法的全方位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B项,“首联点题”,错,应为颔联点题。首联描写的是诗人于往年八月十五日在曲江池畔参加朝廷盛会的场景。而标题的意思是作者于今年八月十五日夜在湓亭望月的情景,与之相对的应是颔联“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故选B。48.本题考查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题干要求赏析前两联,首先要明白该两联相关句子的大意(翻译),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最后分析词句中包含的诗人的情感。首先找准答题区域: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第88页共88页\n然后明确手法:对比。其次照应手法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昔年”与“今年”为时间上的对比,“曲江池畔杏园边”与“湓浦沙头水馆前”为地点上的对比。结合注释“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可以看出两联中存在着往年的乐游之景与今年的冷清之景的对比。最后明确感情:结合注释“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可以得出诗句中流露出诗人遭贬谪的孤寂和凄苦之情。再结合诗中“望乡”等词语,可以看出诗人的思乡之情。【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49.D50.C51.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的经世之志、报国之情。 不同点:①《感遇(其十一)》侧重写鬼谷子形象,《感遇(其三十五)》侧重写诗人自身的从军经历。②《(其三十五)》还借登高怀古表达了诗人对国运的担忧。【解析】49.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学生在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意象、看情感关键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特色,然后逐个选项浏览,比对原文,看是否有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感情概括不准等错误。D项,“末二句是作者对自己虽欲经世兼济,但更向往隐逸自在的人生观的宣示”错误,依据最后两句“”“岂徒山木寿,空与麋鹿群”,难道只是想如山木一样长寿,空自地与麋鹿为伴。故作者表现了不愿隐居生活的志向。故选D。50.本题考查鉴赏诗句艺术手法和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理解题干中“比兴”“要求诗歌创作在审美意象中隐含深层思想”的要求,然后分析各选项是否用比兴手法表现深层含义,准确选出答案。第88页共88页\nA项,“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用的是景物描写,为后文写离别做铺垫,没用“比兴”。B项,“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长安少年是仗义轻生的侠客,夜里登上戍楼看太白的兵气。句子是对长安少年的动作描写,反映出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故本句没用“比兴”。C项,“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松柏的品性本来就是孤傲刚直,难以作出桃李妖艳的颜色。这是以比新手法来刻画对东汉隐士严子陵的品行,也反映了诗人虽受打击排挤,但不屈服的倔强孤傲性格。故用了“比兴”手法。D项,“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光阴荏苒哪里寻觅亲人音信?关塞一片萧条寻找归路艰难。本句用了直接抒情,故没用“比兴”手法。故用C。51.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透过题干把握考点,然后再结合诗歌标题、意象、抒情关键词等,在理解两诗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关键两诗的思想感情,准确答题。《感遇(其十一)》中,作者开篇写“吾爱鬼谷子,青溪无垢氛”表现对鬼谷子隐居生活和隐居品格的赞美;“舒可弥宇宙,卷之不盈分。岂徒山木寿,空与麋鹿群”借鬼谷子形象表现作者不在意隐居生活,而要施展才华的经世报国之志。《感遇(其三十五)》中,“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刻画了作者自己的形象:自己是富贵之家的子弟,平时立身处世,总是孜孜以求增进自己的才学。“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写作者自己登上高山远眺景色,怀想古人事迹而心潮澎湃,即使殒身也不磨灭的报国之情。考生据此能准确答出两首诗不同点在于所写的人物,一个是鬼谷子,一个是诗人自己;而共同点则是都表现报国之情,【点睛】诗歌内容、情感的比较鉴赏,前提是读懂诗歌,把握各自的感情基调。其方法仍与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相同。①标题。标题往往交代了内容,定下感情基调。②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及写作背景。同样的景物,因诗人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心情,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③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注意诗歌的最后两句往往卒章显志,点明主旨。需要注意:知悉感情基调术语来比较感情基调异同,如忧愁与闲适、悲伤与欢快。②比较分析出产生不同感情的原因或情境。第88页共88页\n52.B53.典故:典出《庄子•逍遥游》"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好处:《庄子》本言大鹏,此处作者用来形容野鹤,赋予野鹤如大鹏般豪迈、潇洒的气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对得到施展才华机会报效朝廷的渴望,暗含了希望得到主司认可、顺利通过考试的心愿。【解析】52.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此类题综合性较强,考查内容广,包含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惊落了草叶上的滴滴露水”理解有误,诗中“露草滴还惊”的意思是:八月白露降,流于草上,滴滴有声,于是鹤高鸣相警。故选B。53.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明确表达技巧;其次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说明该技巧的作用;最后要明确该技巧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本题题干要求,“‘未假抟扶势,焉知羽翼轻’”使用了什么典故?有何好处?”可以知道本题是考查典故及其作用的。首先从“未假抟扶势,焉知羽翼轻”中的“抟扶”可以得知该句化用了《庄子•逍遥游》“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然后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比照文本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庄子》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说的是“大鹏”,而文中作者说的是“野鹤”,作者将“野鹤”赋予了“大鹏”的气势宏大、飞行洒脱的气概,再思考,这是一首“试律诗”,明显带有以地位不高的“野鹤”来暗指自己,自己虽地位不高,但也有“大鹏”般的豪情洒脱之志,同时也表达了希望朝廷能够给自己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渴望得到考官的赏识并顺利通过考试的思想感情;最后,依据分析,分点作答即可。【点睛】第88页共88页\n用典,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目的就是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典故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赅、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54.B55.①开头感叹“夜长”“风凉”实则隐含诗人愁绪;人未见而神已出,酝酿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气氛,虽不明言,却真切可感;②七至第十句笔笔写景,却笔笔无不关情。“清波”“月光”“天汉”都是夜中所见清冷之景,而主人公仰观俯视的无所着落,体现出一种百无聊赖、寂寞孤独之感,与开端两句同样具有以景传情之妙。“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恰在此时此境,又是秋虫的阵阵悲鸣送入耳鼓,失群的南飞孤雁闯入眼帘,无不触物伤情,频增思怀愁绪。【解析】5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情感与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相似”说法错误。曹操的《短歌行》这两句是写对人才的渴求,希望人才能够“择木而栖息”;本诗中的“孤雁南飞”只是表达孤独寂寥之情。故选B。55.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景中情长”,即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抓住景物特点分析情感即可;“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一句,写“夜长”,可见孤枕难眠,“风凉”实则是人物心境凄凉;景中含情;“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用露水沾湿衣裳表达人物久立夜中,再次突出其孤独凄凉之情;“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写人物观景所见,尽管清波月光星河都是极美的景色,然而却又充满凄清孤寂之意,衬托人物方徨无依的心情;“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一句,写秋季悲凉之外,并以孤雁衬托思乡之情;诗句写景处必为抒情,因此“景中情长”是有道理的。【点睛】第88页共88页\n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56.C57.(1)该句运用了用典的手法。(2)诗人以周公自比,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从而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3)这两句卒章显志,突出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解析】5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赏析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C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借代的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中“用借代的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分析错误,这两句运用的手法是比喻不是借代,用“山”和“还”比喻自己的胸怀,不是表明志向。故选C。5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手法的能力。解答判断时,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意为:像周公那样虚心对待贤才,一定会得到天下人的拥戴。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作者运用这个典故是突出地表现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用典、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第88页共88页\n58.B59.①对百姓的同情。仲夏时节,农民麦、茧喜获丰收,却被官府盘剥一空,无法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只能过着“衣食无厚薄”的悲惨生活。通过写丰收后的无奈,表达对百姓的同情。②对残酷的封建剥削的控诉。作者通过将百姓丰收时的喜悦与丰收后的无奈进行对比,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解析】5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手法分析错误,这两句只有侧面描写,没有正面描写,用野蚕茧无人收来反衬夏茧获得丰收。故选B。5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评价的能力。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农民为丰收而高兴喜悦。“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写出丰收却必须先给官家把税输足,而自己不能指望丰收的粮食和丝绸能自己用上,只能免于卖掉牛犊,足见农民的辛酸悲苦之情,看似乐观,实则充满着对封建统治者的悲愤控诉,揭露他们的贪得无厌。“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最后两句写无论衣食是否足够,只要不必被官府拘押就“乐”,进一步粉尘农民生活的悲苦,透露出作者的同情。60.B61.①即景生情。开头写景,把主人公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夜深人静,明月皎洁,月光透过罗帐洒在床上。她一人独守空帏,寂寞凄凉。因此这皎洁的月光便成了诱发物,引出她积郁内心的不尽愁思。第88页共88页\n②这首诗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写游子因明月而起乡愁,因“忧愁”而“不能寐”,因“不能寐”而“起”,因“起”而“徘徊”,因“徘徊”而“出户”而“彷徨”,因彷徨无告“入房”,一“出”一“入”把游子心中翻腾的愁情推向顶点,以至禁不住“泪下沾裳衣”。诗歌以具体生动的动作,逐层深入地刻画了诗中主人公的欲归不得的心理状态。【解析】60.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五、六句写主人公客居在外虽然有趣”错,“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是以乐衬哀,主人公他乡作客,何乐而言,这两句诗正刻划出主人公想归而不得归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是十分真切的。故选B。6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从语言表达手法、结构技巧入手,如对偶,夸张,比喻,对比,用典等。分析注意紧扣“巧妙”两字,既要紧扣文本解释手法,又要指出手法妙在何处,突出其表达效果,方得其妙。由题干可知,考查的是在抒情方面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故分析时,可先从整体上感知诗歌内容大意,然后结合着抒情性的诗句来分析作答。因为诗中提到了月亮,所以分析手法时主要应从景和情的关系入手。读后可知,这首诗歌前两句写景,后八句抒情,情因景“明月”而起,故采用了即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动作有“揽衣起徘徊”“出户独彷徨”以及诗歌的尾联的两句,写出了“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这些动作表现了“我”夜不能寐的状态,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62.B63.①运用叠词和衬托手法写景,用“皎皎”状月并以云相托,用“灼灼”写花,兼以叶相衬,生动传神地写出花月交辉的美好景象;②运用比喻手法,以月和花之美来比佳人正值青春年华,靓丽动人,享受着生命和生活的美好;③以乐衬哀,眼前如花似月的一切越美好,越能反衬出下面诗句“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所表达的抒情主人公的惶恐、失意和焦虑。【解析】第88页共88页\n6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此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的说法不恰当,全诗的情感有先乐后哀的明显转变。故选B。63.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侧重对诗歌写景手法的赏析。解答该题时,应在理解诗句含意的基础上分析其写景手法。诗歌常见的写景手法主要有白描、虚实结合、动静关系、对比、衬托、烘托、渲染、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用典、通感等等。解答本题注意从修辞和写作手法两个方面分析,作答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灼灼叶中华”中“云间月”、“叶中华”,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对人生最美好酣畅的短暂时光的比喻,以月和花之美来比佳人正值青春年华,靓丽动人,享受着生命和生活的美好。“皎皎”“灼灼”为叠词,增添音韵美;用“皎皎”状月并以云相托,用“灼灼”写花,兼以叶相衬,生动传神地写出花月交辉的美好景象。“云间月”和“月中华”只是暂时的美好,不久的将来会怎么样呢?明月皎皎,将为云掩;灼灼叶花,终将凋零,所以诗人也不免自伤暮年之至,以乐衬哀。【点睛】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使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64.D65.(1)瘦弱的形貌;(2)曾为战马今遭遗弃的经历;(3)渴望奔腾,却困于郊野的遭遇;(4)老病孤寂被欺凌的处境;(5)联想到自己的坎坷遭遇,内心抑郁不平。【解析】6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错在“以及对其能否活到来年的担忧”这个地方,从“更试明年春草长”一句,看出作者只是希望有人能收养这匹羸弱的马,说不定明年草长马肥,它将会再展雄姿。故选D。第88页共88页\n6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品鉴语言艺术魅力的能力。做这种题必须先把试卷上的诗词读懂,具体而言就是读懂作者的情感、读懂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接下来,从鉴赏的层面把握其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同时,要比较的对象是教材中的诗词,这说明平时一定要注重课堂的学习。课内学得扎实,课外的迁移能力才强。本题要求结合全诗简要概括瘦马“使我伤”的原因。“使我伤”是诗眼,是文章的主要情感基调。“伤”,即“感伤、哀伤、悲伤”,面对瘦马“骨骼硉兀如堵墙”的外形,我无限伤感;而这是一匹“带官字”的战马,曾经也是骁腾于沙场,而今却被“三军遗路旁”,令作者伤感不已。更让人愤慨的是,渴望被重用的这匹瘦弱的老马,却遭到“乌啄疮”。身上累累伤痕,无人关切,反而遭到乌鸦欺凌,所以作者的“悲伤”之情跃然纸上。66.C【解析】【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亲自带兵守卫在隘口”表述错误。“行营面面设刁斗,帐门深深万人守”一句说明我军的将领自恃身份贵重,不披铠甲,不骑战马,只派兵士防守关口。故选C。67. 凄清伤感的送别 送别友人时悲戚无奈【解析】【详解】第88页共88页\n此题考查了通过鉴赏诗歌的语言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联系这两句诗句的内容、关键字词及标题和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准确把握。首句描写氛围。“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暮”字点明时间,“江头”交代地点。七个字,没有一笔架空,将送别的环境,点染得“黯然销魂”。猿啼常与悲凄之情相关。何况如今听到猿声的,又是处于逆境中的迁客,纵然不浪浪泪下,也难免要怆然动怀了。第二句“人自伤心水自流”,切合规定情景中的地点“江头”,这就越发显出上下两句有水乳交融之妙。此时日暮客散,友人远去,自己还留在江头,更感到一种难堪的孤独,只好独自伤心了,而无情的流水却只管载着离人不停地流去。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水流反衬人之“伤心”,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心之情。三句从“伤心”两字一气贯下,以前两句更推进一步。【点睛】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常见思想感情术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68.A69.①此两句在手法上沿袭了《离骚》常用的比兴手法,由兰之秀及菊之香起兴,并以兰菊喻佳人,由物及人,引发出对“佳人”的无尽思念。②正如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美政一样,一代帝王汉武帝在此处不仅是对佳人的怀念,也可以是对宏伟大业的追求或是对贤才英士的渴望与思慕。③形式上诗人还沿用了楚辞体的常有调式,如同《离骚》一样,以“兮”为间顿,节奏感强。【解析】68.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A项,“动静结合”分析错误,前两句的意思是秋风萧瑟而起,朵朵白云飞扬,草木黄叶飘落满地,南回的大雁在空中翱翔,这些都是动景。故选A。第88页共88页\n69.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离骚中每节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上下句组成,使全诗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这首作品也具有楚辞体的特点,用“兮”字增加节奏感。内容离骚中多用比兴和香草美人来寄托情感。这首作品中的“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意思是兰花菊花盛开了芳香扑鼻,思念美人难以忘怀。“兰有秀兮菊有芳”在理解句意是要注意互文,“秀”指植物开花,“芳”既指兰花菊花的香味,也用来拟佳人。“佳人”指想求得的贤才。这两句是作者的因景联想和中心情思,兰草的秀丽,菊花的清香,各有千秋,耐人品味。春兰秋菊自有盛时,作者观赏的情趣和心态可以相见。接着作者由对花木的观赏,引发起对佳人的怀念,这种由物到人的移情,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是常用的手法,如屈原《离骚》有“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子。“怀佳人兮不能忘”里的“佳人”不仅仅局限在字面的本身,它也可以包容了作者对事业的追求心愿,正象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的高洁一样。【点睛】作品赏析:全诗比兴并用、情景交融,是中国文学史上“悲秋”的名作。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谓写“乐极哀来,惊心老至”,一谓“此辞有感秋摇落。系念求仙意,‘怀佳人’句,一篇之骨”(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三)。张玉谷又补充说:“以佳人为仙人,似近、乎凿。然帝之幸河东,祠后土,皆为求仙起见,必作是解,于时事始合,而章义亦前后一线穿去”(同上)。诗中求仙之意不明说,只以“怀佳人兮不能忘”一句暗点,意趣含蓄,妙在其中。全诗共有九句,可分作四层:“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为第一层,点出季节时令特点。这两句状物描景,有色彩形象,有流动感,念来自然平易,而句式结构又十分紧促干练,起、飞、落、归这几个动词的组合,直给人以物换星移的紧迫感。此后曹“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和唐诗“秋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等诸如此类的佳句,无不受到《秋风辞》的启示,而兀出一定的继承、借鉴关系。明人谢榛以为,《秋风辞》之起句,出于高祖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四溟诗话》)。仅从字面看,固然不错;但两者的境界和情韵,却颇为异趣:“大风起兮云飞扬”,苍莽辽阔,表现的是风云际会中崛起的雄主壮怀;“秋风起兮白云飞”,则清新明丽,荡漾着中流泛舟、俯仰赏观的欢情,联系后句,其韵味似乎更接近于《九歌·湘夫人》的“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而武帝,大约也正从这相似的情境,联想到了《湘夫人》“沅有茝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不禁脱口吟出了下联两句。第88页共88页\n三、四句“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为第二层,是作者的因景联想和中心情思,兰草的秀丽,菊花的清香,各有千秋,耐人品味。春兰秋菊自有盛时,作者观赏的情趣和心态可以相见。接着作者由对花木的观赏,引发起对佳人的怀念,这种由物到人的移情,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是常用的手法,如屈原《离骚》有“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子。“怀佳人兮不能忘”里的“佳人”不仅仅局限在字面的本身,它也可以包容了作者对事业的追求心愿,正象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的高洁一样。也有观点认为武帝于把酒临风之际,怀念的心中“佳人”是指那位“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北方“佳人”李夫人。李夫人死于元狩年间,武帝思念不已,竟至于信少翁之说,夜致其形貌于宫,在隔帷伫望之中,唱出了“是邪?非邪?立而望之,翩何姗姗其来迟”的迷茫之歌。而今七、八年过去,武帝还是不能忘怀于她,终于在秋日白云之下,又牵念起这位隔世伊人了。这两句化用《九歌》人神相殊之境,写武帝对“佳人”的生死相望之思,确有鲁迅先生所说那种“缠绵流丽”的韵致。五、六、七句“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为第三层,是泛舟中流的生动描绘,诗情复又一振,极写武帝泛舟中流、君臣饮宴的欢乐景象。汉武帝与群臣祭祠后土之后,坐着楼船渡过汾河,但见河中心翻滚起白色的鳞鳞水波,这时楼船上宴饮正酣,箫鼓齐鸣,乐工歌伎们唱着舞着,与那艄公划船的声音上下相应和,不绝于耳。这一层每句均包含两个动词,依次泛、济、横、扬、鸣、发的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彩绘得声情并茂,呼之欲出。八、九句“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为第四层,是作者此次行幸河东,乐极哀来的深沉感慨。过分的欢乐之后,又带给人哀怨的心绪,青春难再,老之将至,因而不得不及时行乐了。这一描状自然景物后的思想归结,仍没有摆脱了古代骚人墨客的低沉情调。正象汉武帝本人一样,既有平南越、斥匈奴、兴太学、崇儒术的文治武功,又有敬神仙、请方士,因横征暴敛至使“流民愈多,盗贼分行”的过错(见《汉书》卷四十六《石庆传》),所以这首《秋风辞》既有不少自然流畅,使人成诵难忘的秀句,又有叹息人生短暂的虚无色彩。总结看来,首二句写秋景如画,三、四句以兰、菊起兴,融悲秋与怀人为一。以下各句写舟中宴饮,乐极生哀,而以人生易老的慨叹作结。第88页共88页\n此诗语言清丽、明快,句句押韵,节奏快,乐感强,在艺术风格上受楚辞影响较大,首两句受到宋玉《九辩》的影响、、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雁靡靡而南游兮,鸥鸡啁哳而悲鸣”等等,均为《秋风辞》所取影。前四句两句一换韵,后四句又另押一个韵,共三个韵。在句式上,每句中带一“兮”字,也与楚辞相近,所以被辩体批评家称为楚调乐府。全诗构思巧妙,意境优美,音韵流畅,很适合于传唱。70.A71.诗人早年喜欢读儒家的典籍,并以颜回、闵子骞为榜样,可看出当时崇尚儒家思想和圣人的德行;当感到自己不能建功立业、流芳百世后,只好转而开始羡慕神仙,以此安慰自己,思想偏向于道家。【解析】7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珠玉”非实指,是比喻义。第三句的意思是“我所穿的是如此贫贱的粗布衣服,物质生活是贫苦的,可是,我内心怀有珠玉一样美好的理想”。故选A。7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鉴赏能力。答题时,先注意题干要求,“思想变化”即意味前后思想不同。阅读诗歌时,注意分期的词语,“昔年十四五,志尚好书诗”是指年轻时志在儒家经典。“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之”体现的是道家无功无名的思想。转变的原因在“丘墓蔽山冈,万代同一时”。通过前后对比,故可以归纳为“诗人早年喜欢读儒家的典籍,并以颜回、闵子骞为榜样,可看出当时崇尚儒家思想和圣人的德行;当感到自己不能建功立业、流芳百世后,只好转而开始羡慕神仙,以此安慰自己,思想偏向于道家”。72.C73.D74.D75.①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②怎么能够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让自己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解析】7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此类题在于平时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如称谓、习惯、官职、历法、礼仪、科举制度等都要加以理解和识记。第88页共88页\nC项,“东岳峄山”错,东岳泰山。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万公顷。故选C。73.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A项,前句句意为:烟波渺茫确实难以寻求。信:确实。后句句意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拔:超出。选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B项,前句句意为:忽然魂魄惊动。悸:因惊惧而心跳。后句句意为: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向来:先前。选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C项,前句句意为: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横:遮蔽。后句句意为: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回车:拉车回转。选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D项,前句句意为: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暝:昏暗。后句句意为: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殷:震动。选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故选D。7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文本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文本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篇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文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第88页共88页\nD项,“但作者逃避现实,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错误,从“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看,诗人认为世间行乐,总是乐极悲来,古来万事,总是如流水那样转瞬即逝,还是骑着白鹿到名山去寻仙访道的好,这种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表现了李白思想当中消极的一面,但是诗人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没有“消极颓废、消沉”。故选D。75.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1)中“拔”,超过;“掩”,遮掩。(2)中“摧眉折腰”,卑躬屈膝;“事”,侍奉。【点睛】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参考译文: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晚。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第88页共88页\n76.A77.主要运用比、兴的手法,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的相思、惆怅之情。【解析】76.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A项,“既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也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之乐”错,诗篇描写的是怀人女子“既见君子”时的心态演变:“云胡不夷”,以反诘句式,语气热烈,言其心情大悦;“云胡不瘳”,言积思之病,至此而愈,语气至深;末章“云胡不喜”,则喜悦之情,难以掩饰。诗词中并没有刻画未见之前的相思,也没有描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场面。故选A。77.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手法,其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写出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潇潇,鸡鸣胶胶”“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背景,渲染了一种萧瑟凄清的氛围。而在这个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群鸡乱叫的时候,这位女子正在思念她的“君子”。环境愈是凄凉,相思之苦愈是浓厚。【点睛】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78.A第88页共88页\n79.(1)通过比喻和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内心的孤独和思念。(2)鸟居巢方知风寒,虫处穴始识阴雨,通过这两个比喻来表达因为佳人不在身边而产生的孤独抑郁之感;最后两句以反问的方式来直接表达只有经历离别的人方能感受到思念的痛苦。(3)这样由间接表达转为直接表达,说明抒情主人公情感的难以压抑,从而表达了思念之苦、孤独之深。【解析】7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描写抒情主人公在空旷的野外四处游荡”错误,诗句中的“游”不是“游荡”,而是写抒情主人公纵目向四处观望。故选A。79.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内容、情感、主题的鉴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1)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此题可结合词的注释,抓住关键词,通过联想来体会其表达的情感。(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本诗后四句写的是内心的感受:“巢居知风寒,穴处识阴雨。”巢居在树上的鸟最清楚风寒之冷,住在洞穴中的虫子也最易感受阴雨之苦。“巢居知风”“穴处知雨”是俗语,意思是只有身临其境,切身体验才能够知道其中的滋味。诗人把自己比喻成鸟和虫,表达孤独抑郁之感。“不曾远别离,安知慕俦侣?”不曾经历别离的人,怎能知道这思念爱人的痛苦呢?这句直抒胸臆,表达思念之苦。80.D81.①远近结合:“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近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远景,远近结合,境界开阔。②动静结合:“方宅”“草屋”等均为静景,“狗吠”“鸡鸣”为动静,以动衬静,更显宁静祥和。③白描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描写平淡质朴。【解析】第88页共88页\n80.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全诗语言委婉含蓄……表达自己置身农田劳动生活的真切体验”说法错误。“委婉含蓄”有误,本诗语言风格质朴明白,“真切体验”诗中没有体现。故选D。8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中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田园风光”,然后回顾诗词的描写手法,一般有: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等。作答时简要地描绘情景,概括画面的内容和特色,最后通过所描写的环境或场景的特色来概括作者的情感即可。诗中描写农村环境和生活的诗句主要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诗人用简洁的诗句描绘出了一幅茅舍草屋、榆柳桃李、南山原野、鸡鸣狗吠的故园乡景图画,从空间角度来看,先写近景,再写远景;从动静角度来看,诗句以“狗吠”“鸡鸣”来衬托乡间之静,这是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从描写角度来看,诗歌使用白描的手法。考生围绕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即可。【点睛】写景的方法主要有描写的顺序,主要有空间和时间两类:空间顺序,如远近、里外、高低、上下、点面等;时间顺序,如一年的春夏秋冬、白天夜晚等。多感官描写,指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去描写景物,这样写出来的景有声有色有味、可触可感,能更好把读者带入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体会其中的意境。色彩的运用,通过对景物色彩的描写形成强烈色彩感,形成色调鲜明的意境美,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有两种基本方法:色彩的组合、色彩的对比。动静,所谓动静,是指在写景时既描写具有静态特点的景物又描写具有动态特点的景物,使动与静和谐统一于幅画面中,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虚实,不仅写眼前之景(实景),还会回忆以往之景、想象远方或未来之景、描写梦中之景等。这以往之景、想象之景、梦中之景,统称为虚景。修辞(比喻、比拟、夸张等)、对比、白描与细描、寓情于累等。82.C第88页共88页\n83.①凤凰鸟清晨饮用的是甘甜的泉水,黄昏栖息在高高的山冈,表现出凤凰鸟高洁不凡的品性;②凤凰鸟高声鸣叫响彻全国,伸长头颈眺望八方荒远的地方,表现了凤凰鸟志向远大(心忧天下/才能出众)的气概。③凤凰鸟遇到秋风吹起,只好把羽翼收藏起来了,说明恶劣的环境使凤凰不能飞翔。④诗人以凤凰自喻(或“以凤凰象征自己”托物言志、比兴),抒发了面对政治黑暗的孤独,无奈,以及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悲伤。【解析】8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不再回来,流露了诗人的归隐避世之心”理解错误。诗中说“何时复回翔”并未说不能回来,“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能看出诗人远大的志向,“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可以见出诗人怀才不遇的悲伤,并无归隐避世之意。故选C。8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②分析景语。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其饮用的是甘甜的泉水,栖息的是高高的山冈,可见其高洁不凡的品性。“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九州”“八荒”是指全国,表现了其远大的志向。“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体现其对黑暗环境的无奈,厌恶之情。“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处非位”是处在不恰当的位置上,当然是指怀才不遇的悲伤。这首诗属于咏物诗,诗人托物言志,借凤凰鸟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84.愤怒(愤懑)85.①以“龙为愁”“水无清白”衬托“老夫”之饥寒,表现其采玉之苦;②以“水厌生人”,衬托百姓之悲,暗讽官府残忍;③以“千年恨溪水”,衬托百姓之怨,表现其对官府之恨。【解析】第88页共88页\n84.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和品味诗句情感的能力。这是炼字题,通过关键字把握妙处。既然是炼字,一般是词类活用,或者运用了修辞手法,做题时首先应该把握这点,再从景与情两方面关系分析情感。“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民工不断地采玉啊采玉,必须要采那珍贵的水碧,不过是雕琢成贵妇的首饰,徒自替贵妇们装扮容姿罢了。“须”显出采玉的民工劳动的艰苦;“徒”字表明了诗人对于这件事的态度,既叹惜人力的徒劳,又批评统治阶级的骄奢。故二字表现的是愤懑之情。85.本题考查鉴赏艺术手法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在平时了解衬托的相关知识,解题时抓住题干关键词,然后结合诗句意思,把握诗句以什么衬托了什么,并分析其作用和效果。解答此类题首先在文中找出所有运用衬托的地方,并一一示例:比如三、四句中“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使用了衬托,大意为:老汉饥寒交迫来采玉,闹腾得水中蛟龙也愁戚。碧蓝的蓝溪水啊,也被翻搅得浑浊不清了。以“龙为愁”“水无清白”衬托“老夫”;七、八句中“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使用了衬托,大意为:又深又险的蓝溪水,把多少采玉工人活活吞食。葬身水中的冤魂啊,纵然过了千年仍怨恨蓝溪。以“水厌生人”,衬托百姓然后分析衬托的作用点明对情感表达的效果:三、四句中的衬托突出“老夫”之饥寒,表现其采玉之苦;七、八句中的衬托,突出了老百姓生活之之悲辛苦怨,并暗讽统治者的残忍无情。【点睛】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86.B87.(1)人生苦短,功业未成;(2)求贤若渴,贤才难得。【解析】86.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第88页共88页\nB项,“含有及时行乐的思想”错误,“继而畅想与友欢聚的情景”含有求贤若渴,贤才难得的意思。故选B。87.本题考查对全诗内容的理解与归纳的能力。在仔细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概括,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意思是那穿着青领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意思是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这忧的是求贤若渴,贤才难得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意思是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意思是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只有像周公那样见到贤才,一饭三吐脯,礼待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这忧的是人生苦短,功业未成。88. 秋 思念家乡89.(1)运用设问修辞,自问自答,诗人自问归去之路、归去之期,却只见眼前亭亭相连,只有饯别之处,却无归去之期。(2)以景结情(借景抒情),诗人由暮色苍茫引起思乡之情,不知归路何处,归期何时,却只见长亭连接着短亭,既写出归程遥远,也写出归期无望,愁思不尽。【解析】88.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翻译诗歌,根据诗歌的关键词句、注释、诗人生平、诗歌意象等理解诗歌,把握情感。“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句意为:远处舒展的树林烟雾漾潆,好像织物一般,秋寒的山色宛如衣带,极为碧绿。可见其实秋季景物。一二句写所见之景,朦胧迷茫,冷清荒凉;三四句由眼前之景联想到人,“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愁”字点出诗歌情感。五六句想象思妇等待游子归来的情景,侧面烘托游子欲归而不得的惆怅。最后两句设问结尾,以景结情,抒发游子思乡之情。89.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第88页共88页\n“何处是归程?”主人公此刻也急于寻求自己的归宿,来挣脱无限的愁绪,不由发问。可是归程在哪里并没有一个实在的答案,只不过是“长亭连短亭”,自问自答。有的仍然是连绵不断的落拓、惆怅和空寞,在那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间,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以与过片“空伫立”之“空”字相应。如此日日空候,主人公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结句不怨行人忘返,却愁道路几千,归程迢递,不露哀怨,语甚酝藉。【点睛】赏析诗歌句子鉴赏口诀:一.看类型。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二.定感情。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三.定主旨。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四.找意象(典故)。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五.找技巧。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六.品风格。第88页共88页\n“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韩愈的诗深奥险怪,白居易的诗通俗鲜明。再如,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90.C91.①起初豪情壮志,大展身手。一二句借刻画苍鹰战胜百鸟后的独立激昂之态,抒发表达当年参加政治革新活动时的心情心态。②恶劣的环境让诗人变得惊惧、忧伤、悲愤。中间四句写苍鹰因气候变化脱毛换羽、遭狸鼠之患而惊惧忧伤,抒发诗人被贬后遭到迫害摧残的惊惧与悲愤。③虽遭挫折,但诗人内心对未来依然满怀希冀。最后两句写期盼苍鹰凭借清秋摆脱牵累,翱翔云间,抒发诗人渴望有朝一日能冲出樊笼,实现抱负。【解析】90.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C项,“草中狸鼠”为患,表明苍鹰所处生存环境恶劣,备受惊扰,夜不能安,而并非苍鹰使狸鼠不安。故选C。91.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点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分析诗歌情感要结合全诗,逐联分析,才不会遗漏要点。“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写苍鹰利爪存毛,钢喙沾血,百鸟纷纷躲藏,雄鹰环顾四周,无人能敌,不禁慷慨激昂。表现了作者起初渴望大展身手的豪情壮志。“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写形势陡变,苍鹰突遭厄运,困蹇惶恐,日夕不安。“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以季节更替喻政局变化,以脱毛换羽暗指自身受到迫害。“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以狸鼠为患喻处境险恶,以寤寐不宁直抒胸中的积愤。柳宗元一朝谪废,饱尝奔窜禁锢之苦,形容自己犹如翼摧羽折,任人宰割的落难之鹰,是很自然的,也是很贴切的。从而表现诗人的惊惧、忧伤、悲愤。诗的结尾两句“但愿清商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是体现出诗人企盼“起废”的急切心情。这种心情在他的书信中再三再四的倾吐过。这首诗充分地展示了柳宗元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自信,及对迫害者的鄙视。第88页共88页\n【点睛】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1.忧国伤时。有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的,有反映离乱的痛苦的,有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2.建功报国。有表现建功立业的渴望的,有表示保家卫国的决心的,有体现报国无门的悲伤的,有反映山河沦丧的痛苦的,有抒发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的,也有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也有畅谈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的。3.思乡怀人。有羁旅愁思的,有思亲念友的,有边关思乡的,有闺中怀人的。4.生活杂感。有写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的,有发昔胜今衰的感慨的,有抒借古讽今的情怀的,有悲青春易逝的伤感的,有愁仕途失意的苦闷的,有告慰平生的喜悦的。5.长亭送别。有写依依不舍的留念的,有发情深意长的勉励的。92.D93.四、五两联表现了郑方闲适的生活状态。作用:承上启下,承接上联“谷幽莺暂还”,又为下联的抒情做了铺垫;也衬托了郑方高洁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他生活状态的羡慕之情。【解析】9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尾联用‘云衢’比喻高位,‘日相待’表现了诗人对郑方诗坛扬名的殷切期许”错,尾联的意思是“那高耸入云的山峰每天都在等待着你,不要辜负了身闲的愿望”。表达了对郑方选择闲居生活的认可与羡慕。故选D。9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先理解诗句大意,然后抓住关键词语概括诗句的内容;诗句的作用通常要根据其位置来理解其结构上的作用,其次可从对人物、情感主旨的作用的角度来分析。“微吟诗引步,浅酌酒开颜”描写的是郑方回到洛阳之后的闲适生活,散步、吟诗、饮酒、开怀大笑;“门迥暮临水,窗深朝对山”描写的是闲居之处的环境,门前临水,窗外对山,“迥”和“深”写出了环境的幽深宁静。第88页共88页\n作用,结合上联“山静豹难隐,谷幽莺暂还”以及下联“云衢日相待,莫误许身闲”可知,四五联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谷幽莺暂还”的具体描写,也为下联的抒情做了铺垫;另外,这样清幽的环境也衬托出了郑方隐者的出尘脱俗的高洁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其隐居生活的羡慕之情。【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94.B【解析】【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不与俗人交往”错,此联在夸赞客人格调高雅。“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说明谈话内容的格调、境界之高,不是一般碌碌之辈汲汲于名利的庸俗之谈所能企及的。故选B。【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95.B第88页共88页\n96.(1)相同点:都借边地特有的乐器声营造寂静悲凉的氛围,衬托思念之情。(2)不同点:①岑诗用“向月胡笳”衬托友人对自己的思念,并以问句作结,想象到友人“不喜闻”而不得不“闻”的无奈、悲愁,加重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②范诗用“羌管悠悠”衬托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再以“霜满地”烘托,突显出将士们久戍边地的悲苦心境。【解析】95.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B项,“三、四句写诗人看到昆仑山南的斜月,听到胡人吹响的胡笳”错误,三、四句是诗人的想象,并非真的看到、听到。故选B。96.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比较诗歌思想情感异同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点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向月胡笳谁喜闻”意思是:向月而吹的胡笳声谁会喜欢听呢?诗歌最后四句,作者把胡笳之声与送别直接结合。这四句在深情的诉说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厚意。“秦山遥望陇山云”,是指自己对颜真卿走后的怀念,但云遮雾障,望而不见,流露出一丝怅惘,正与胡笳的悲声相一致;“边城夜夜多愁梦”,又从边地着笔,写颜真卿对自己的思念,直接与笳声相连。这两层意思,把送别时依依难舍之情,与笳声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收到了动人的效果。最后一句,用问句作结,诗人想象朋友此时抬头望月,思念朋友,听到边地音乐“胡笳”声响,虽“不喜闻”而不得不“闻”,不由思念朋友之情更重,诗人在想象中也加重了自己内心的离愁别绪。“羌管悠悠霜满地”意思是: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里早已结满寒霜。“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的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如果深夜里安然熟睡,是听不到、也看不到的。本句用“羌管”的生意衬托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亲人,因而难以入眠,再以“霜满地”的悲凉环境烘托,突显出将士们久戍边地的悲苦心境。【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第88页共88页\n(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97.B98.A99.六组叠词,锤炼整齐,隔句联用,音韵铿锵,造成了节短韵长的审美效果。同时,诗章结构并列,六词意有差别,又形成了诗意的层递。【解析】97.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B项“前两句颂祝,后两句描写”错误,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前两句应该是描写,后两句是颂祝。第88页共88页\n故选B。98.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本题:A项“这是一首颂祝新婚幸福的诗”错误,此篇是祈颂多生贵子的,前篇《国风·周南·樛木》祝贺新婚幸福的。故选A。9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已经给出了手法,答题时,也应尽可能结合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效果也要点出来,最后总括情感。本题:叠词叠句的叠唱形式,是这首诗艺术表现上最鲜明的特色。六组叠词“诜诜”“薨薨”“揖揖”“振振”“绳绳”“蛰蛰”的巧妙运用,则使全篇韵味无穷;“宜尔子孙”的三致其辞,使诗旨显豁明朗;诗章结构并列,六词意有差别,又形成了诗意的层递:首章侧重多子兴旺;次章侧重世代昌盛;末章侧重聚集欢乐。100.D101.D【解析】100.本题考查古诗词鉴赏能力,具体包括:句意的理解,内容的把握,情感的概括,手法的分析等等。作答本类题型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然后针对选项回到原诗句中去,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比较、辨析,需要联系上下文体会,死抠字眼。D项,“这四句诗采用赋的手法,直陈其事”错误。“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运用比喻手法,“乌鹊”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故选D。第88页共88页\n101.本题考查古诗词鉴赏能力,具体包括:句意的理解,内容的把握,情感的概括,手法的分析等等。作答本类题型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理解有误的一项是。然后针对选项回到原诗句中去,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比较、辨析,需要联系上下文体会,死抠字眼。D项,“表明自己已成为天下人心目中的圣明君主,但却有未显声名之意”错误。“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故选D。【点睛】古诗词鉴赏常见考查角度有: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无论考查什么都离不开句意及情感主旨等信息,至少占一半分数,所以要做好鉴赏题,能疏通文字障碍,即准确翻译是前提条件,会翻译才能更准确地解读情感把握观点态度。102.D【解析】【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D项,“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错误。本诗是把对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为具体的物象。故选D。【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第88页共88页\n(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103.C104.①送朋友到渭城城外,临别与朋友饮酒,表达惜别之情。②作者喝得酩酊大醉,又赠马鞭以示纪念,表达了豪迈豁达之情。③诗人想象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表达对朋友的美好祝愿。【解析】10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解答此类试题时,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中,A项,“诗人酒量之大、心境之豪放”虽合理但不符合诗人描写这一细节的目的,这里主要是表现诗人的离别之情。B项,“用梨花来比喻雪”分析不当,应是用雪来比喻梨花。D项,“欲以这些行为来挽留友人”错误,这些行为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不舍之情和豪迈豁达。故选C。第88页共88页\n10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作者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然后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诗中的意象以及直接表露情感的词语来分析。从诗歌标题来看,“送别”交代了事件诗人送朋友到渭城城外,表达惜别之情。从颈联看,“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作者喝得酩酊大醉,又赠马鞭以示纪念,表达了豪迈豁达之情。从尾联看,“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诗人想象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表达对朋友的美好祝愿。【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105. 幼稚盈室 瓶无储粟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盈、粟、扪参、抚膺、萧、来。第88页共88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