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一轮复习
>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体诗类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题1(含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体诗类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题1(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84
2
/84
剩余82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体诗类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题11.根据《归去来兮辞》内容,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A.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辞官归田的决心。先是自责,后是自恕自慰,点明了全文主旨,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B.第二部分(第2、3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先写归途和初抵家时的情况,接着写诗人在农村的出游经历,再写回家后的日常生活。C.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分三层:前一层紧承上文“吾生之行休”而自问,下面两层是作者自答,“富贵”两句从否定的角度反面作答,最后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点出“乐天安命”的思想,卒章显志。D.本文的风格是淡远潇洒。虽然采用了楚辞的体式,但作者能自出机杼,不受楚辞中怨愤、悲伤情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种淡远潇洒的风格,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涉江采芙蓉①【汉】佚名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注】①选自《古诗十九首》,东汉后期作品。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湖岸泽畔有很多幽香兰草,以花喻人,暗示兰泽有很多美女同样在采莲赠人,揭示在外游宦人之多。第84页共84页\nB.颔联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主人公的忧伤,更具有以“乐”衬“忧”的强烈效果,倍增其哀。C.颈联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附着在千山万水的漫漫长路上,语言平实,却感情极为凄惋。D.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离别相思之情,反映了游子和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3.有人说这首诗可以从不同的叙述视角解读出同一主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怨歌行①班婕妤新裂②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③夺炎热。弃捐④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注】①选自《相和歌·楚调曲》。②新裂:是说刚从织机上扯下来。③飙(biāo):急风。④捐:抛弃。⑤箧笥(qièsì):箱子。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二句写纨扇素洁之美:从织机上新裁下来的一块齐国出产的精美丝绢,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门,品质纯美,志节高尚。B.三、四句写纨扇制作之工。把这块名贵精美的丝绢裁制成绘有合欢图案的双面团扇,那团团的形状和皎洁的色泽,仿佛天上一轮圆的月亮,具有美丽的姿容。“明月”不仅比喻女子的光彩照人,同时也象征着她对团圆的热望。C.“出入”二句,以团扇借代女子,扇子可置于怀袖之中,天气炎热时可随时取出摇动,顿生微风,使人爽快,表现了女子的命运不能自主。D.最后两句借扇拟人,巧言宫怨之情。以秋扇见捐喻女子似玩物遭弃,新奇而警策,是前无古人的创造。第84页共84页\n5.“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是怎样抒情的?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孟冬寒气至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选自《古诗十九首》)6.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妻子思念丈夫的诗。主人公与丈夫久别,凄然独处,对于季节的推移和气候的变化异常敏感,因而先从季节、气候写起。B.“孟冬寒气至”,将“寒气”人格化,写出“寒气”在不受欢迎的情况下来到主人公的院中、屋里乃至内心深处。C.“仰观”可见“众星”,明写主人公对远方丈夫的思念、盼望。一个“列”字,用“星”的众多反衬出主人公的孤独。D.该诗善于借助意象营造意境和表达情感,如写“北风”,极言天气的寒冷,衬托思妇的孤独之情;用“月”的“满”“缺”,比喻人的离合。7.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古诗十九首》“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矣”。根据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本诗的语言特色。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白头吟①汉乐府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第84页共84页\n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②御沟③上,沟水东西流④。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⑤何嫋嫋,鱼尾何簁簁⑥。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⑦为!【注】①白头吟:乐府《楚调曲》调名。②躞(xiè)碟(dié):小步行走,往来徘徊。③御沟:流经御苑或环绕宫墙的沟。④东西流:东流。“东西”是偏义复词。⑤竹竿:指钓竿。⑥簁簁(shāishāi):形容鱼尾像濡湿的羽毛。在中国歌谣里钓鱼是男女求偶的象征隐语。⑦钱刀:古时的钱有铸成马刀形的,叫作刀钱。所以钱又称为钱刀。8.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两句是反面起兴,用“雪”“月”的纯洁,比喻爱情的纯洁。此处欲抑先扬,为后面的诗句做了铺垫。B.“有两意”,既与开头两句“雪”“月”相承,构成转折,又与下文“一心人”相反,形成对比,前后不仅照应自然,而且谴责之意也彰显了出来。C.“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求。D.“竹竿何嫋嫋,鱼尾何簁簁”两句运用了比兴手法,以鱼竿的轻柔细长和鱼尾的滋润鲜活,比喻男女求偶,两情欢洽。9.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女性形象?阅读下面这首汉乐府,回答后面的问题。妇病行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①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②,行当折摇③,思复念之!”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儿买饵④。第84页共84页\n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⑤!弃置勿复道。”[注]①丈人:古时男子的称呼,这里是病妇称她的丈夫。②笪笞:捶打。③折摇:夭折。④饵:糕饼之类。⑤行复尔耳:又将如此。尔,如此。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诗歌截取生活片段开篇,引出下文病妇对丈夫的嘱咐。B.“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还没有说话,病妇便泪流满面,泪水里有生活的辛酸、疾病的折磨、对丈夫的不满。C.“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病妇临终的唯一牵挂是自己的孩子,希望丈夫不要让他们挨饿受冻,即便孩子有过错也不要打他们。D.诗歌人物形象鲜明,语言、行为、神态描写突出,真切动人,体现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11.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白头吟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①,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②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③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④为!【注】①两意:二心,指情变。②躞蹀(xièdié):缓缓行走。③“竹竿”二句以钓鱼隐喻男女相爱。袅袅:形容钓竿摇动的样子。簁簁(shāishāi):形容鱼尾跃动的样子。④钱刀:钱币。第84页共84页\n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皑如”两句,“皑”形容雪的洁白,“皎”形容月光的洁白光明,体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理解,即认为爱情应是纯洁无瑕的。B.“闻君”两句,写出了“决绝”的缘由,即男子生了二心,所以来跟女主人公诀别。C.“男儿”两句,指出爱情应以双方情意相投为基础,若是靠金钱终难持久,也点破了前文男子忽然情变的缘由。D.全诗塑造了一位个性鲜明、敢爱敢恨的女子形象,她重视情义,鄙视金钱,对爱情专一而不委曲求全。13.本诗多处运用比兴手法,请找出一处并加以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古从军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①,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②。注释:①《史记·大宛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关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斩之”。②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今阿拉伯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当时随天马进入中国的还有“蒲桃”((葡萄)和“首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旁边,弥望皆是。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语言简洁凝练,富有渲染力,格调苍凉悲怆,展示了从军士卒的艰苦生活,并同情士卒从军命运。第84页共84页\nB.三、四句从视听结合的角度描绘了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巡夜的打更声和幽怨的琵琶声的凄凉景象。C.七、八句“夜夜”“双双”等叠字,不仅在音节上为全诗增色,更写出了从军环境的恶劣和生活的艰苦。D.作为以边塞为题材的律诗,本诗结构严谨,句句蓄意,步步逼紧,尾句与前文形成对比,显出巨大的讽谕力。15.本诗标题为《古从军行》,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是如何紧扣“从军行”来行文的?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游襄阳怀孟浩然白居易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南望鹿门山,蔼若有馀芳。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山水发端,赋中含兴,铺绘出襄阳山水地貌的独特气势,正是青山绿水的灵气孕育了孟浩然的诗作。B.诗人诵读孟诗,感怀其人,由感怀其人,而旅次襄阳,以追寻孟浩然遗踪。全诗文字清淡简朴,颇有孟浩然气韵。C.诗人南望鹿门,望得深沉、悠远,山林青翠,蔼蔼芬芳,以壮阔清丽之景将孟浩然的诗风更高一层地表现出来。D.诗歌由彼及此,由景及人,衔接过渡极为自然,字句之间深蕴对孟浩然的景仰钦敬之心,全无萧瑟悲凉之态。17.全诗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表达了对孟浩然的追怀之情,请从情与景的关系或其他艺术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84页共84页\n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梁园吟①(节选)李白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②先归不相待。舞影歌声散泳池,空余汴水东流海。宋中十首(其-)高适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注】①梁园:一名梁苑,汉代梁孝王所建。②枚马:指汉代辞赋家枚乘和司马相如。18.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诗篇首以反洁的语气感慨一代枭雄梁孝玉,宫室已成陈迹;昔日枚乘、司马相如业己作古,不见踪影。B.高诗开篇力赞昔日梁孝王最为兴盛,门客策士富于才智,与李诗起笔情感基调极为相似,都是在讴歌古人。C.李诗最后两句将禄池、泞水等永恒事物与易于消歇的舞影、歌声相对举,将人世飘忽之意点染得十分浓足。D.高诗一“唯”字串起篇末十五个字,当年梁孝玉的亭台楼阁如今只剩下高台断壁,草枯风惨,令人无限伤怀。19.两首诗咏叹对象均为梁园,请指出二者运用了哪些相同的表现手法,并简要赏析。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芣苢第84页共84页\n《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祜之。采采芣苢,薄言撷之。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20.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 )A.两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B.《芣苢》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C.《乡村四月》首联是静景,描写了山原河水、杜鹃鸣叫、烟雨飘飘的初夏风光。D.“才了蚕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实写,而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21.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白日沦西河①,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②。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第84页共84页\n【注】①西河,一作西阿。阿,山曲。②景,通“影”,月光。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写日落月出、昼去夜来,为写“日月掷人去”的悲慨埋下了伏笔。B.“时易”与“夕永”形成了运动与静止的对照,表现了诗人在困境中的奋发。C.“有志不获骋”一句直接写出空有壮志难得伸展的悲慨,更显沉痛迫切。D.尾句紧承上文,再次写夜不能眠,继续抒发人生感叹,把感情推向极致。23.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前六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灵隐寺①宋之问鹫岭郁岧峣②,龙宫③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④。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⑤。【注】①灵隐寺在杭州西湖西北武林山下,始建于东晋时。《淳祐临安志》说,在东晋成和元年(326),印度僧人慧理,看到这座山,惊叹道:“此天竺国(古印度)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于是筹建了灵隐寺。②岧峣(tiáoyáo):山高而陡峻的样子。③龙宫:泛指灵隐寺中的殿宇。④浙江潮:钱塘江潮。⑤石桥:指天台山著名的风景石梁飞瀑。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从大处起笔形容飞来峰的高峻葱郁,接着以一“锁”字突出了灵隐寺的清静。B.月宫中的桂子从天外飘下,寺庙中的香火从人间飘到天外,想象奇特,构思绝妙。第84页共84页\nC.诗人以游山寻胜的所观所感为灵隐寺绘出了一个清幽旷远的背景:藤萝覆道,古塔遥望,泉流潺潺,山花傲霜凌冰。这一切都显示出古朴、静洁、脱俗之美。D.诗歌以游踪为线索,思路清晰顺畅,语言含蓄委婉,诗人情感带有一些出世的洒脱。25.请赏析诗歌的第二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的精妙之处。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夜宿石门诗谢灵运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异音同致听,殊响俱清越。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①?美人竟不来,阳阿②徒晞发。【注】①伐:夸奖。②阿:山岭。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一、二句写早晨采摘把玩苑中兰花,并担忧兰花因受严霜侵压而凋残,写出了诗情产生的动因,也为后文写暮游做铺垫。B.一、三句同二、四句,形成隔句对,“朝搴”与“瞑还”对应,“畏彼”与“弄此”对应,形成韵调摇曳、回环飘荡的效果。C.“鸟鸣”“木落”,从听觉角度描绘视界中的夜景,“异音”“殊响”以动衬静,写出了深夜山中宁静安谧,给人以奇异感觉。D.最后两联,写无人共赏如此美妙的秋夜美景,无从向他人夸赞杯中的好酒,只好在山上徒劳地等待,直到太阳出来,晒干头发。27.本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其二)①第84页共84页\n苏轼众禽事纷争,野雁独闲洁。徐行意自得,俯仰若有节。我衰寄江湖,老伴杂鹅鸭。作书问陈子,晓景画苕霅。依依聚圆沙,稍稍动斜月。先鸣独鼓翅,吹乱芦花雪。[注]①这首题画诗写于元丰八年。陈直躬,宋画家,绘画、人品皆为世人推重。②苕霅:水名。28.下列古代文学作品选,本诗最可能被编入的一项是( )A.《古诗集萃》B.《乐府诗选》C.《律诗选集》D.《诗余菁华》29.下列各项中,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用“众禽”的“纷争”反衬“野雁”的“闲洁”,“意自得”“若有节”为“闲洁”做注。B.诗的五、六句点明诗人境遇,虽然被贬黄州,衰老孤独,但每天可与鹅鸭为伴,心境依然乐观。C.诗的七、八句既表明此画的由来,又点明诗与画的关系:苏轼求画,陈直躬赠画,苏轼题诗。D.诗的最后四句中,斜月移动和大雁鸣叫都是画笔所不能呈现的动景,这都出自作者的想象。30.题画诗画意与诗情相映成趣,请简要分析本诗中两者的关系。阅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完成下面小题。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第84页共84页\n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3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逐月华流照君 逐:逐渐B.月照花林皆似霰 霰:雪珠C.青枫浦上不胜愁 胜:承受D.应照离人妆镜台 离人:离家在外的人3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年年望相似”一段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3.《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阅读白居易的《长恨歌》,完成下面小题。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待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第84页共84页\n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3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zhī 凝脂 主旨 胼胝 吱扭B.yū 萦纡 迂腐 吁请 淤积第84页共84页\nC.dì 凝睇 孝悌 线绨 宅第D.bó 珠箔 船舶 铂金 泊位3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可怜光彩生门户--可怜身上衣正单B.雪肤花貌参差是--崖树参差复离低C.珠箔银屏迤逦开--迤逦行来步履迟D.玉容寂寞泪阑干--梦啼妆泪红阑干36.下面是对《长恨歌》中诗句的鉴赏理解,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此句是写成仙后的杨贵妃,闻听使者探访,感极而泣的情景。这里把杨贵妃比作了梨花,梨花的洁白,不仅象征了作为仙子的杨贵妃的圣洁,同时也照应了上文的“温泉水滑洗凝脂”。B.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这两句景物描写,前句是春风桃李之乐景,后句是秋雨梧桐之哀景。前句乐景写哀情,后句哀景写哀情,都是在衬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苦苦的思念。C.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此二句用夸张的手法拟写杨贵妃的美貌、娇媚,以及进宫后因色而得宠,与后文的“雪肤花貌”句、“梨花带雨”句一样,目的都是在写唐玄宗对她的爱。D.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两句结笔,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了“恨”的无尽,点明了题旨,回应了开头,而且“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第84页共84页\n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3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笔四句,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光明澄澈,展现开一幅无限阔大光明之境界,这也是陶渊明襟怀之体现。B.“风来入房户”是对自然的客观叙写;“冷”字表面上写的是半夜时分睡觉的枕席让人觉得寒冷,实际上是写诗人心境的寒冷。C.七、八两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气变”“时易”总括前六句,以“悟”和“知”引入到下文的抒怀。D.李白“独酌无相亲”“对影成三人”诗句与陶诗“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内容、情感有相通之处,且两诗风格一致。38.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表明“悲凄”,他为何“悲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暑热思风王令坐将赤热忧天下,安得清风借我曹?力卷雨来无岁旱,尽吹云去放天高。岂随虎口令轻啸,愿助鸿毛绝远劳。江海可怜无际岸,等闲假借作波涛。3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标题从暑热入笔,写遭受赤热之苦,希望清风为自己和天下人驱除暑热,寄情深远。B.“放天高”一语双关,既写出风吹云散后天空的晴朗样,又喻示时运清平,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第84页共84页\nC.颈联写风变化多端,既随虎口呼啸而生,也助鸿毛高飞远行,“虎口”与“鸿毛”形成鲜明对比。D.尾联写江海的可爱就在无边无际,必须借助风的威力,才能兴起雄波巨澜,给人以深刻启迪。40.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人日寄杜二拾遗①高适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一卧东山②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注:①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杜二拾遗:即诗人杜甫。高适和杜甫是好朋友,又同样落魄不遇。此诗写于蜀州刺史任上。②东山:东晋谢安曾高卧东山(今浙江省上虞市西南),不愿出来做官。4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故乡”,既是从自己说,也是从杜甫说,满目疮痍的中原,同是他们的故乡。B.“预”是参预朝政之意,国家干戈未息,诗人却身在南蕃,故而心怀百忧千虑。C.“愧”字既有自己匡时无计的孤愤,也有对杜甫到处飘泊流离的处境的深挚关切。D.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有意形成一种浑朴自然的风格。42.请从手法和情感角度赏析诗句“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国风·秦风·无衣《诗经》第84页共84页\n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4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B.诗歌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这正是秦人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C.诗歌属于现实主义风格,写出战场上士兵们不怕牺牲的战斗场面。D.诗歌采用问答式的句法和强烈动作性的语言,情感充沛激动人心。44.重章叠句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这首诗分析其效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①,绿烟②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③秋复春,嫦娥④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注释:①丹阙:朱红色的宫殿。②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③白兔捣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西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④嫦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传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后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4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第84页共84页\nA.诗歌题目展示了作者绝妙的自我形象。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B.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回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全诗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为主。C.本诗的开篇句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开篇句内容大致相似,所用手法相同。D.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之美,表达作者对宇宙人生哲理的深层思考。46.简要概括诗人笔下的“月”有哪些特点。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君子于役①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其至②哉?鸡栖于埘③。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④?鸡栖于桀⑤,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⑥。君子于役,苟⑦无饥渴?【注】①选自《诗经·国风·王风》,这是一首写妻子怀念远出服役的丈夫的诗。②曷:何时。至:归家。③埘(shí):鸡舍,墙壁上挖洞做成。④有佸(huó):相会,来到。⑤桀:鸡栖木。⑥括:来到。⑦苟:表推测的语气词,大概,也许。4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每章的前三句,是女主人的内心独,感叹丈夫归期遥遥。B.四至六句描绘出一幅乡村晚景图:夕阳西下,鸡儿归窠,牛羊入圈。C.第二章的末句,把妻子的期盼转变为对丈夫的牵挂和祝愿,真挚感人。D.整首诗语言朴素,画面优美,表现了女主人公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48.这首诗歌在章法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遣兴杜甫第84页共84页\n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4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B.“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C.“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与家乡因为距离远而不能归乡,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D.本诗尾联以景结情,作者羡慕飞鸟能够自由出行,来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50.本诗抒发了诗人在乱世中的特殊感受,都有哪些感受?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风·碧荷生幽泉李白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5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第84页共84页\nC.诗中“秋花”对“密叶”,“绿水”对“青烟”,对仗工整,这正体现了古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D.“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52.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53.结合本诗,请你谈一谈“咏物诗”有什么特点?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从军诗五首(其三)王粲①从军征遐路,讨彼东南夷。方舟②顺广川,薄暮未安坻③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晖。蟋蟀夹岸鸣,孤鸟翩翩飞。征夫心多怀,恻怆令吾悲。下船登高防,草露沾我衣。回身赴床寝,此愁当告谁?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即戎有授命,兹理不可违。注释:①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曾从曹操南征孙权,此诗为征战途中所作。②方舟:两船相并。③坻:指江岸。5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叙事开篇,“彼东南夷”交代了征战的目的,战船相并,顺江而下,气势非凡。B.“白日半西山”四句,描写了征途所见景色,作者融情于景,奠定了悲壮豪迈的基调。C.“征夫心多怀”四句,表达了征夫悲怆的感情,诗歌几笔便勾画出征夫形象,语言有表现力。D.诗歌情感真挚动人,抒情中又不乏理性思考,体现了此时期“建安风骨”特有的艺术特色。55.诗歌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古风·其五十九①第84页共84页\n李白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②边。【注释】①此诗作于李白应召入京为官之前。②华池:此处指王母的瑶池。5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四两句中“冒”“鲜”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B.诗中“秋花”对“密叶”,“绿水”对“青烟”,对仗工整,这正体现了古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而这一点正与格律诗对对仗的要求相反。C.这首诗的语言不事雕琢、清新自然,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D.“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57.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羌村三首[注](其二)杜 甫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第84页共84页\n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注]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诗人任左拾遗时,房琯罢相,他上书援救,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探家,《羌村三首》就是此次还家所作。5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的孩子“不离膝”,怕父亲再次离家,说明诗人常在外奔波。B.“萧萧北风劲”中的“劲”表现出秋风之大,渲染了凄苦的氛围。C.第五、六句和第七、八句构成今昔对比,寄托了诗人胸中的苦闷。D.诗歌的前八句叙事,并在叙事中融入情感,后四句则是抒情。5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东风解冻诗王禹偁习习气初通,峨峨势自融。渌波归旧水,寒片[注]漾和风。暖想千溪绽,吹疑一夜空。鹭翘休映白,鱼跃乍翻红。缯裂方塘上,琼流巨壑中。漪涟还浩渺,须赖济川功。[注]寒片:指冰块。6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的“自”与“映阶碧草自春色”中的“自”都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B.“鹭翘”两句,描写细腻,一静一动,色彩鲜明,仿佛能听到鱼跃的声音。C.全诗有远望之景,又有近观之景;有实写,还有虚写,意境幽美而又宏阔。D.诗人对东风的赞美之情寓于描写之中,最后期望东风助人渡河,含意丰富。第84页共84页\n61.全诗描写了哪三幅东风解冻图?请分别做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九日李白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携壶酌流霞①,搴菊②泛寒荣。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落帽③醉山月,空歌怀友生。[注释]①流霞:美酒名。②搴菊:采摘菊花。③落帽:典出《晋书》,东晋大司马桓温曾和他的参军孟嘉登高,孟嘉醉后,风吹落帽,自己却未发觉。此举在讲究风度的魏晋时期,有伤大雅,孙盛作文嘲笑,孟嘉即兴作答,语惊四座。6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写诗人重阳日登山所见,感受到秋高气爽、山明水绿的美景。B.“携”“酌”“塞”“泛”等动词生动写出诗人饮酒自娱、采花赏菊的情景。C.第五至八句通过描写乐声清扬、对酒欢颜的场面,营造欢乐热闹的意境。D.全诗清新飘逸,潇洒自然,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体现了李白诗的风格。63.本诗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比,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咏贫士【晋】陶渊明万族各有托①,孤云独无依。暧暧②空中灭,何时见余晖?朝霞开宿雾③,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④。未夕复来归⑤。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第84页共84页\n【注】①万族,自然界众多的事物。②暧暧:目光昏暗的样子。③宿雾:夜间的雾气。④翮(hé)鸟的翅膀,代指孤鸟,喻作为贫士的诗人。⑤未夕:比喻年龄未老。陶渊明归隐时只四十一岁。64.对本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二句以“孤云”自喻,与各有所托的“万族”形成对比。B.中间四句用独鸟比况,表示与逐队群飞的“众鸟”的区别。C.由“未夕复来归”可推知本诗当作于《归去来兮辞》之前。D.量力而行,遵守大道,宁愿忍受饥寒,可见诗人志趣高洁。65.关于末句“已矣何所悲”有以下两种说法,请评析之。【甲】世无“知音”,与前文“万”“众”“孤”的对比呼应。“何所悲”说明寓愤于中,悲不自胜。【乙】举世皆依乘风云,而己独无攀援飞翻之志。宁忍饥寒以守志节,纵无知此意者,亦不足悲。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庾信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注]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6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作借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和白露明月、萤火漂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之境。B.“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已有庄子般厌弃官场、旷达闲适之情。第84页共84页\nC.“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对仗工整,表达出时光流逝但诗人悲哀如故之情。D.“露泣”两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也象征着诗人往昔功名之心已如萤火般破碎漂流。67.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责子①[晋]陶渊明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注]①陶渊明另有《命子》诗,中有“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尔之不才,亦已焉哉!”句。另有《与子俨等疏》一文,文中有句:“‘高山仰止,最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晋代另一位文学家左思写过《娇女诗》,诗中写小孩子顽皮活泼,把衣衫弄得一塌糊涂,让大人恼火“当与杖”,但却是一段矜惜怜爱之情,富有生活情趣。6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写自己两鬓白发和肌肤松弛,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年老,为后面内容做铺垫。B.诗歌写自己的五个儿子皆不成器,尤其阿舒二十八岁了,还是懒惰得世上无双。C.阿宣行将十五岁却不爱学习,雍、端十三岁还不识数,通子快九岁了只知贪吃。D.诗人将儿子一一数落了一番后,表示假若天意真是如此,那就暂且还是喝酒吧。69.杜甫认为《责子》是在批评儿子不求上进,而黄庭坚却予以否认,认为是戏谑的慈样。你赞同谁的观点?请结合你的理解,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第84页共84页\n商妇吟林景熙①良人沧海上,孤帆渺何之?十年音信隔②,安否不得知。长忆相送处,缺月随我归。月缺有圆夜,人去无回期。回期倘终有,白首宁怨迟。寒蛩③苦相吊,青灯鉴孤帏。妾身不出帏,妾梦万里驰。【注】①林景熙在南宋时官礼部架阁。宋亡不仕,以义行著称。在杨琏真迦发掘宋陵时,他化妆成乞丐,收高、孝二陵的遗骨于竹箩中,移葬东嘉,受到世人敬重。②杨琏真迦发陵事在公元1285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距公元1276年(宋恭帝德佑二年)元兵攻占临安,宋恭帝被俘正好十年。“十年音信隔”一句应写在收葬陵骨前后。③寒蛩:深秋的蟋蟀。70.下列对本诗语言风格概括得最准确的一项是( )。A.平实质朴B.委婉深曲C.沉郁顿挫D.豪放悲慨7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之”二字道尽良人去后的黯淡前程,诗中又用“孤帆”、“渺”加以渲染,使思念之意一开始就来得格外强烈。B.“长忆”两句写送人,不说君去,单言我归;这样的手法,使抒情的重点集中在送行者身上,体现了思念者的深情。C.“良人”一去十年,音信渺邈,然而这位思妇还以“回期倘终有,白首宁怨迟”自誓,表现作者的思念之意,透入纸背。D.本诗采用民歌中常用的借代和顶针修辞手法,形成诗歌回肠荡气的独特风格,对表达难以割舍的思想感情起到了积极作用。72.知不足斋丛书本《霁山先生集·商妇吟》下注云:“此篇以商妇自比而寓思君之意。”请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你对该注解的理解。第84页共84页\n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羌村三首(其一)(节选)①杜甫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渔翁(节选)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注释】①本诗写于安史之乱中,诗人历尽艰险,终于返家之时。②欸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73.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柴门鸟雀噪”中鸟儿喧宾夺主的声浪,反衬了乡村环境的恬静幽美、惬意宜人,有田园诗的雅致之美。B.杜诗“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这两句是上两句的说明,“偶然”二字含有极丰富的内容和无限的感慨。C.柳诗的一二句描写了从夜到拂晓的景象。渔翁是这两句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他夜宿山边,晨起汲水燃竹。D.柳诗就像一幅飘逸的风情画,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景色,境界奇妙动人。74.苏东坡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柳诗中“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与杜诗中“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都体现了“反常”,请比较赏析二者的“反常”之处。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冬青花林景熙第84页共84页\n冬青花,花时一日肠九折。隔江风雨晴影空,五月深山护微雪。石根云气龙所藏,寻常蝼蚁不敢穴。移来此种非人间,曾识万年觞底月。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注:公元1276年南宋灭亡。公元1278年,杨琏真伽把会稽的南宋帝王后妃的陵墓全部发掘,把剩骨残骸抛弃在草莽中。林景熙冒险拾取骨骸,埋葬于兰亭山中,并移植宋朝殿前冬青树作为标志,并写了这首诗。7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说见到冬青花而一日肠九折,化用司马迁《报任安书》“肠一日而九回”,突出悲痛之极。B.三、四两句写故都临安与埋骨的会稽,隔了一条钱塘江,景色却是光明的,从而寄托了作者的喜爱之情。C.五、六两句写蝼蚁为微贱之物,他们不敢在“龙所藏”的地方穴居,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大宋皇帝的尊敬。D.七、八两句写冬青树是从宋帝旧殿移来,故云“非人间”。万年觞指御用酒杯,意为祝天子万寿无疆。76.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出塞曲刘湾将军在重围,音信绝不通。羽书如流星,飞入甘泉宫。倚是并州儿,少年心胆雄。一朝随召募,百战争王公。去年桑干北,今年桑干东。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汗马牧秋月,疲卒卧霜风。仍闻左贤王【注】,更将围云中。【注】左贤王:句奴王封号。第84页共84页\n7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汗马牧秋月,疲卒卧霜风”,用了对比和互文的手法,营造了边塞战场萧瑟凄凉、人马疲敝的场景。B.中间部分刻画了一个应募从军的并州少年形象,心雄胆壮,连年随军征战,渴望建立战功以求取功名。C.结句写了匈奴王又要来包围云中地区,再次点明边塞战事频繁的时代背景,含蕴丰富,余韵不绝。D.诗的开篇写重围中的将军,又写急如流星的文书,渲染了边境告急的背景,为后文写兵士做了铺垫。78.这首诗情感意蕴丰富,表现了戍边士卒多层次的情感,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游终南山孟郊(唐)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注释】(1)南山:指终南山。秦岭著名的山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2)高峰夜留景:《全唐诗》此句下注:“太白峰西黄昏后见馀日。”7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身在深山,见到山与天连,感觉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用“南山塞天地”概括这种独特的感受,用拟人手法,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非常“妥帖”。B.“日月石上生”句,作者朝望日,夕望月,感觉日月像从石上“生”出来一样,写出了作者的长时间身处山中的错觉,也侧面表现其游兴之浓。第84页共84页\nC.“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两句,前句写晚上山峰其他地方已被夜幕笼罩,而终南的高峰上还留有落日的余晖,极言山峰之高。后句写虽在白天,终南的深谷里依然一片幽暗,极言山谷之深。D.“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把万顷松涛的形象和万壑清风的形象统一起来,表达了对终南奇景的赞叹与欣赏。80.结合全诗,分析本诗蕴含的思想情感。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奉和山池庾信①乐宫多暇豫,望苑暂回舆。鸣笳陵绝浪②,飞盖③历通渠。桂亭花未落,桐门叶半疏。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余。【注】①庾信,曾任梁朝文德省学士,此诗为诗人随驾游赏山池时,应奉太子萧纲《山池》诗和作。②绝浪:极高的浪。③飞盖:疾驰的车辆。8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四句从鸣笳声的高亢与飞盖的动势落笔,写出太子出游时仪仗簇拥的气派。B.五、六句写桂亭尚未落花,但桐叶已稀疏,于繁盛之中暗含萧条之意。C.末尾两句写日落时云归山谷的景象,同时也写出了山池优美的景色。D.前四句重在场景描写,后六句一句一景,两两相对,写出山池优美的景色。82.“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两句用语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陪李北海宴历下亭杜甫东藩①驻皂盖②,北渚凌清河。第84页共84页\n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云山已发兴,玉佩③仍当歌。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蕴真惬所欲,落日将如何!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注】①东藩:北海郡守李邕。②皂盖:青色车盖。汉时太守皆用皂盖。③玉佩:唐时宴会有女乐﹐此处指唱歌劝酒的歌伎。8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描写了李北海在历下亭的出场,“皂盖”显示了李北海的身份。B.“云山已发兴”运用拟人的手法,言云山也被宴会撩动了兴致,显宴之兴盛。C.因为对宴会交游感到惬意满足,所以在宴游要结束时诗人难掩不舍之情。D.此诗一改杜诗忧国忧民的传统,寄情一场文人盛宴,体现其多样的风格。84.前八句围绕“宴”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于阗①采花李白②于阗采花人③,自言花相似。明妃④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乃知汉地多名姝,胡中无花可方比。丹青能令丑者妍,无盐⑤翻在深宫里。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注】①于阗:古代西域国名。②本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谗见疏,被“赐金还山”,离开长安。③采花人:为国君选美之人。④明妃,王昭君。⑤无盐,古代著名丑女,即战国时齐宣王王后钟离春。因是无盐人,故名。8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84页共84页\nA.前两句写于阗“采花人”自认为胡、汉两地美女相差不多。B.“明妃一朝西人胡,胡中美女多羞死”运用了反衬的手法。C.“胡中无花可方比”意在强调昭君之美,为下文作铺垫。D.前六句描写,刻画明妃貌美;后四句议论,表现诗人思绪。86.诗的最后四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梦游天姥吟留别(节选)(唐)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87.从体例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_____诗。该诗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表明该诗从题材上看,也是一首______________诗。88.同样是衬托手法,节选的头四句和后四句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渔家傲引洪适子月①水寒风又烈,巨鱼漏网成虚设。圉圉②从它归丙穴③,谋自拙④,空归不管旁人说。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注】①子月:农历十一月。②圉圉:困而未舒的样子。③丙穴:地名,在今陕西略阳县东南,这里借指巨鱼所生活的深渊。④谋自拙:自认晦气、谋拙。8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84页共84页\nA.上片“子月”一句为自然环境描写,既点明了渔人捕鱼的节令气候特征,也为下文诸多内容作了张本。B.“巨鱼”以下三句,写巨鱼漏网,圉圉而去,但是渔人不以为意,因为他本来就志不在鱼,是想表达壮志难酬的无奈。C.下片“昨夜”二句不仅勾勒了优美的意境,也通过时间和场景的迅速变换,表现了渔人生活的旷放无拘。D.“不知”一句,由对渔人一家生活描写,转向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示,名为渔人的“不知”,实为作者的“深知”。90.渔夫(渔父或渔翁)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试将本词中的渔夫与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的渔翁作个比较,说说二者的不同之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91.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整顿衣裳起敛容B.暮去朝来颜色故C.凄凄不似向前声D.举酒欲饮无管弦92.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描写琵琶乐曲,下面四句分别表现了乐声的不同特点,选出正确的一项是( )(1)大弦嘈嘈如急雨 (2)小弦切切如私语(3)间关莺语花底滑 (4)幽咽泉流冰下难A.轻细 流畅 冷涩 粗重B.流畅 冷涩 轻细 粗重C.流畅 轻细 粗重 冷涩D.粗重 轻细 流畅 冷涩93.对下列文句(或画线文字)所用修辞手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第84页共84页\n①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②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③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④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⑤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⑥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A.①⑤/②⑥/③/④B.①⑤/②/③④/⑥C.①③/②/④/⑤/⑥D.①③/②⑥/④⑤/9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琵琶女演奏之前,诗人先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用“未成曲调先有情”来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中。B.这部分文字对音乐的描写十分成功,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将抽象无形的音乐变得有形可感,不仅写出了声音的轻重、快慢、高亢、低回与呜咽,而且写出了不同的音色和音量,复杂而有层次,表现了琵琶女内心的情感起伏。C.“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属于正面描写,点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让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D.诗文中的琵琶女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艺术家,从她弹奏的乐曲可以看出她对现实的不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归园田居其四(有删节)陶渊明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注:①丘垄,坟墓。9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诗人长时间离开山泽间不能尽情游玩了,和“久在樊笼里”感受相似。B.次句写作者重回“故渊”、复返“旧林”后,投身自然,回归本性的喜悦。C.第六句的“依依”与“依依墟里烟”中的“依依”都是依稀、隐约的意思。D.“借问”两句是写作者好奇地问采薪人,而采薪人也都不作答,讳莫如深。第84页共84页\n96.这首诗的“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意①[唐]李颀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须如蝟毛磔②。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注]①古意:报古诗,托古喻今之作。②蝟毛,即猬毛,比喻胡须稠密。磔,zhé,张开。97.下列对本诗歌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长征”的意思是从事远征,交代了“男儿”边疆从军的“勇士”(或军人、将军)的身份。B.“须如蝟毛磔”五字,说明须又短、又多、又硬。抓住胡须这细部特征来描绘主人公的仪表。C.“黄云隐底白云飞”,描写了主人公身处的情景,辽阔的原野,昏黄的云天,将主人公更衬托得勇战豪放。D.诗歌意外出现了一个年仅十五的“辽东小妇”,主要目的是写她的边塞之乐哀怨、悲凉,勾起“三军泪如雨”,反衬主人公的坚强不落泪。98.这首古体诗前六句运用了五言句式,后六句运用七言句式,非常独特,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这样安排的妙处。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第84页共84页\n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9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的诗歌,共305篇,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B.诗歌开篇四句写人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芣苢。前两句表现出发前兴致盎然的样子,后两句流露出将要采到芣苢时的喜悦心情。C.诗歌中间四句中“掇”“捋”两个字不但写出了芣苢的不同长势,而且使人想象出忙碌的场景以及人们采摘芣苢时娴熟的技巧。D.诗歌最后四句具体描写人们采摘的芣苢越来越多,于是用衣襟兜芣苢,“袺”“襭”两个字直接写出了人们采摘芣苢的敏捷灵巧。100.诗中“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字能够调换顺序?结合诗歌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迎春花 [宋]韩琦覆阑①纤弱绿条长,带雪冲寒折嫩黄。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嘲迎春花 [清]赵执信黄金偷色②未分明,梅傲清香菊让荣。依旧春寒苦憔悴,向风却是最先迎。[注]①阑:栏杆。②偷色:偷来颜色。10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诗前两句中的迎春花开得枝繁叶茂,亦柔亦刚,形象生动立体。B.赵诗写迎春偷色,梅花傲然,菊花淡泊,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C.赵诗中的迎春花虽然枯瘦憔悴,却能积极迎春,令诗人感慨颇深。D.两首诗都运用了色彩词,使物象更加明丽,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第84页共84页\n102.两首诗虽然都写迎春花,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迥然不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夜 雨白居易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10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把意象的描写放在叙事之后,开篇用最直白的语言,抒发最真挚的情感。B.诗歌前四句开门见山点出记叙对象,形式上两两相同,情感上却是层层深入。C.“隔”“结”两字都是冰凉的字眼,给人一种火热的恋人被生生扯开的感觉。D.全诗没有比喻和用典,也几乎不受格律羁绊,表情婉曲,简妙大气,浑然天成。104.诗句“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不着一字思念,而又字字句句把诗人的思念之情点染着色,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同柳吴兴何山集送刘余杭吴均王孙重别离,置酒峰之畿。逶迤川上草,参差涧里薇。轻云纫远岫,细雨沐山衣。第84页共84页\n檐端水禽息,窗上野萤飞。君随绿波远,我逐清风归。105.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___。106.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王孙”犹言公子,此处泛指参加宴会的人。B.用“涧里薇”表现送别之人地位卑微,使诗充满愁绪。C.水禽栖檐,萤飞绕窗,环境清幽美好,似有依恋之态。D.全诗在叙事、写景中寄托情意,意境淡远,耐人寻味。107.赏析结尾两句诗人所表现的情感。参考答案:1.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结构、内容、情感、主旨等赏析能力。B.“接着写诗人在农村的出游经历,再写回家后的日常生活”错,应该是“接着写回家后的日常生活,再写诗人在农村的出游经历”。故选B。2.A3.【示例1】以全能视角叙述,表达对亲人的思念,表现忠贞的爱情。全诗采用蒙太奇的手法,一边是妻子在采莲赠人,但人在远方;一边是丈夫同时在回望故乡,思念妻子。画面重叠,虽千山万险,忧伤痛苦,但同心终老之志不变。【示例2】以妻子的视角叙述对丈夫的思念。主人公是妻子,采芳草赠人而不在,想象丈夫在客居之地遥望故乡,陡增思亲情绪,面对漫漫长路,忧伤之中,长寄离思而忠贞不渝。【示例3】以丈夫视角叙述,思乡怀人。主人公是游子,他采摘了兰草,想送给心上人,可是心上人却在遥远的故乡,这束芳草送给谁呢?想到同心相爱的人分隔异地,不禁悲从中来。点化了楚辞采芳寄情的意境,表现在相会无缘的浓厚感伤情调下的忠贞爱情。第84页共84页\n【示例4】以丈夫视角叙述,思乡怀人。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词”的“虚拟”方式:即通过想象妻子采芳草表达离思,把离思从夫妻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解析】【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A.“揭示在外游宦人之多”错误,诗句只是说江边芳草很多,暗示采莲的人多,但是说“揭示在外游宦人之多”则牵强。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叙述手法和诗歌主题的能力。题干要求学生简要分析“不同的叙述视角解读出同一主题”,需要学生认真解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主旨。本题为探究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可以认为从妻子的视角叙述,表达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思妇思念丈夫,而丈夫正远在天涯。她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送给自己想念的远方的人。“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从妻子的角度看,表现出了对丈夫爱的坚强决心。即使丈夫不回家,即使想念的“衣带渐宽”也“终不悔”,爱到老死也心甘情愿。可以认为是从丈夫的视角叙述,“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不但表现出一种无奈,更表现出了对“同心而离居”的妻子的思念。当然,学生也可以认为从第三人称视角(全知视角)进行叙述,表达对亲人的思念,表现忠贞的爱情。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即可。4.C第84页共84页\n5.①运用象征的手法,“秋节”指秋天,也隐喻韶华已逝;“凉飙”象征另有新欢。②运用比喻的手法,作者用“炎热”比喻爱恋炽热。③运用语义双关的手法,团扇在夏季受主人宠爱,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暗指女子失去了宠爱,表达了女子担心好景不长、朝不虑夕的心理。【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以团扇借代女子”错误,在这里是用团扇比喻女子;“表现了女子的命运不能自主”错,应是表达了女子蒙受恩宠时的满足。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由题目中的“怨”字可知,本诗表现的是一种悲愤之情。而“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表面上说的是扇子,实际上说的是女子。再联系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作答。“常恐”正说明喜中伏悲,居安思危;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嫔妃的普遍心理状态。“秋节”隐喻韶华已逝;“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喻爱恋炽热;“夺炎热”意味着被夺去了宠爱,运用了双关的手法。6.C7.本诗语言自然,生动流畅,给人以亲切、明朗的感觉。诗句通俗易懂,比较口语化。如“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用亲切、明朗的话语概括来信的内容,表达了丈夫对主人公的一片深情和相思之意。“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显示了主人公对丈夫来信的珍重;“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说明主人公爱得专一、真切,还有一种对丈夫不理解主人公这种感情的担心。缱绻的情意,隐含在字里行间。【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以及形象的能力。C.“明写主人公对远方丈夫的思念、盼望”错误,从诗中来看,借仰观众星来表达情感,应是“暗示主人公对远方丈夫的思念、盼望”,并非明写。故选C。7.第84页共84页\n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首先要理解题干中的评价之语,“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说的是格调古朴,不追求华丽辞藻,境界深远。然后分析诗歌的用语。从诗中来看,这是妻子思念丈夫的诗,用语很自然,诗句内容通俗易懂。如“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直陈接到丈夫托人带来的书信,且通过下面的“三岁”等信息可知,妻子是三年前收到丈夫托人从远方捎来的一封信,此后再无消息,意思很通俗如写到那封信的内容时说“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语句明白,可以看出丈夫对妻子的思念;如写到妻子对这封信的态度时,“置书怀袖中”,一是让它紧贴身心,二是便于随时取出观看,“三岁字不灭”,是说她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可以看出妻子对这封信的珍重;如最后直陈心事,“一心抱区区”,全心全意地忠于你、爱着你,所担心的是,我们已经分别了这么久,你是否还知道我一如既往地忠于你、爱着你呢?有此一结,前面所写的一切都得到解释,从而升华到新的境界;又余音袅袅,余意无穷。情意就隐含在这些语句之中。8.D9.本诗通过描写女主人公的言行,塑造了一个个性爽朗、感情强烈的女性形象。【解析】【分析】8.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两句运用了比兴手法”错误,此处只用了比喻,没用比兴手法。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这两句含有两个意思,一是女主人公用以比喻和自白她的爱情的纯洁,二是她用洁白的雪,清亮的月来形容自己的美貌。它们是一篇的起兴。言男女爱情应该是纯洁无瑕的,犹如高山的白雪那样一尘不染;应该是光明永恒的,好似云间的月亮皎皎长在。这不仅是一般人情物理的美好象征,也当是女主人公与其丈夫当初信誓旦旦的见证吧。诚如清人王尧衢云:“如雪之洁,如月之明,喻昔日信誓之明也。”但也有解为“以‘山上雪’,‘云间月’之易消易蔽,比起有两意人。”第84页共84页\n意亦可通。细玩诗意,解为反面起兴,欲抑先扬,似更觉有味。故“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二句突转:既然你对我的爱情已掺上杂质,既然你已心怀二心而不专一持恒,所以我特来同你告别分手,永远断绝我们的关系。“有两意”,既与首二句“雪”“月”相乖,构成转折,又与下文“一心人”相反,形成对比,前后照应自然,而谴责之意亦彰,揭示出全诗的决绝之旨。诗句中“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意谓这是咱们最后一次相聚饮酒,散席后大家就各自分手,如流水东西永不汇合。“今日”、“明旦”是为了追求诗歌表述生动才选用的措辞,如果把“明旦”句理解为“明天就可在沟边分手”,不免过于拘泥字句的意思,反而失去了诗人的真意。此句承上正面写决绝之辞:今天喝杯诀别酒,是我们最后一次聚会,明晨就将在御沟分手,就像御沟中的流水一样分道扬镳了。“东西流”以渠水分岔而流喻各奔东西;或解作偏义复词,形容爱情如沟水东流,一去不复返了,义亦可通。最后八句是女主人公的人生经验之谈,它们好似一组格言,给人们有益的教诲。她自己从这场生活的变故中悟到了爱情的真谛,两性结合的幸福绝不是建筑在金钱上面的,而是需要真心相爱。“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这从男子的角度说,意谓假如你真的怀有深重的情义,又何必炫耀金钱,靠它来吸引异性:从女子的方面说,意谓,指她们择偶千万不能把金钱当做首要的条件,男人的情意如何才是最重要的。巧妙地通过抒情主人公的言行,塑造了一个个性爽朗、感情强烈的女性形象。既真实的刻画了女主人公心倾意烦、思虑万千的神情状态,同时也显示了她思想的冷静和周密。10.B11.本诗通过写一个病妇的家庭悲剧,描绘了贫苦劳动人民在残酷的剥削压迫下的生活惨象,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命运的关注和同情。【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形象的能力。B.“对丈夫的不满”错误,这一信息属于无中生有,“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意思是“正要开口还没说话,不觉得泪就哗哗地不断落下”,妇人久病不愈,自知将不久于人世,所以她要把丈夫叫到床前,留下临终遗言,她还没有来得及开口,已是潸然泪下,泣不成声了,临终托言,已不堪悲,未语先泣,更见酸楚。这几句展现出病妇内心之深痛。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第84页共84页\n先看第一个问题。“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从诗中来看,这首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九句写病妇临终前对丈夫的嘱咐,从嘱咐中得知,病妇留下的孩子还很幼小,从病妇担心孤儿挨冻受饿和挨打,又可见病妇家境的贫困,正是这种家贫子小的悲惨现实,使得这位病妇在即将告别人世时仍牵肠挂肚。从“乱曰”往后是第二部分,叙写病妇死后丈夫和孤儿的情况:寒风凛冽,孤儿啼泣,父亲欲抱孩子上市觅食,却找不到长衣,唯有的短衣又是单的,难以御寒,只得关门堵窗,留儿在家,独自上市。诗歌通过托孤、买饵和索母等细节,描写了一个穷苦人家的悲惨遭遇。而这种惨象是因为剥削压迫造成的。据此可以概括出当时的社会现实。再看第二个问题。“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的情感是寄寓在诗歌所写的内容之上。这首诗歌通过病妇的家庭悲剧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展现了人民生活的困苦,病妇临终时的牵肠挂肚,病妇死后家中的惨象都让人同情,诗人在对病妇的家庭悲剧的描写中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关注。12.B13.示例一“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兼用比兴。言男女爱情应该是纯洁无瑕、光明永恒的,像高山上的白雪一尘不染,像云间的月亮皎洁明亮。这是从反面起兴,引出男子的负心。示例二“竹竿何袅袅,鱼尾何蓰蓰”兼用比兴。以鱼竿的柔长摇动和鱼尾的轻盈跃动,比喻男女两情欢洽,并引出后面情意重于钱财的爱情观。【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所以来跟女主人公诀别”分析错误,不是男子来跟女主人公诀别,是女主人公主动去找男子诀别。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第84页共84页\n首二句“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起兴,言男女爱情应该是纯洁无瑕的,犹如高山的白雪那样一尘不染;应该是光明永恒的,好似云间的月亮皎皎长在。这不仅是一般人情物理的美好象征,也当是女主人公与其丈夫当初信誓旦旦的见证。细玩诗意,解为反面起兴,欲抑先扬,引出男子的负心。“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使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将男女间的爱情比作钓竿那样轻细柔长,像鱼儿那样活泼可爱。然后以此起兴,想到与丈夫之间的关系,失去了真诚的爱情,是任何钱财珍宝所无法补偿的。14.D15.①一、二句从时间的角度写出了白天侦察,黄昏饮马的紧张的从军生活;②三至八句从正面和侧面的角度描绘了万里无人,大雪纷飞的恶劣的从军环境;③九至十二句使用与从军密切相关的“玉门被遮”和“蒲桃入汉”两个典故,借古汉武帝穷兵黩武,一意孤行,牺牲无数士兵的性命换到的仅是区区的葡萄而已来表达对从军士卒的同情,并突显讽刺当朝统治者滥开边疆,视人命如草芥的主旨。(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D.“作为以边塞为题材的律诗”错误。把标题《古从军行》和诗歌正文(12句)结合起来,即可判断出本诗属于古体诗,不属于格律诗。故选D。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理清诗歌行文结构的能力。本诗以从军征战为题材,描写了边塞战士们的艰苦生活,讽刺当权者兴师动众、穷兵黩武,无视战士们的生死,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首先描写了白天军队中的紧张生活。这句话的意思是,白日里,战士爬上山观望四方有没有燃起的烽火警报;黄昏时候,战士带着战马去交河边饮水。白日里的情况写完后,接着诗人又描绘了夜色下的军队生活。“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夜晚里,军队中风沙暗卷,一片朦胧昏黑,只能听到军营中用来打更的刁斗敲击声和那悲切幽怨的琵琶声。“行人”是指出征将士,与下一句中的“公主”呼应,这里诗人引用了“公主琵琶”这个典故,女儿远嫁边塞,自当非常凄楚,所以,这琵琶弹奏的也是凄凉第84页共84页\n哀怨的曲调。清冷的刁斗声和琵琶声两相共鸣,奏出了边塞的萧瑟和哀怨之声。诗文在前四句从时间上描绘边疆环境。接着,又从空间上着墨,渲染边疆的环境。“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驻军的营房四周空旷荒凉,一个“万里”极言边疆的辽阔。雨雪纷纷,直到与大漠相连,“纷纷”表明了大雪之大,烘托了环境的寒冷。这两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荒凉、孤寂而凄冷的边陲环境,因此,读来让人产生一种悲壮的凄凉。以上六句纵横时间和空间,全面展现了边陲战士们的艰苦生活。“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意思是胡地的大雁哀鸣,夜夜在空中惊飞不停。胡人个个痛哭,泪流满面。诗人没有抒发从军战士们内心的痛苦,而是从侧面写本地大雁和人的哀苦表现,本地的动物和人尚且还日夜哀哭,更何况是远赴边陲戍守的唐军将士们,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凄惨和苦闷。“夜夜”“双双”两个叠词,增强了该诗的感情色彩,极写边陲环境恶劣和从军战士们生活艰苦。“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了断了他们归家的愿望,这句是出自汉武帝时下令不得度玉门关的典故,暗中讽刺了当朝皇帝不体恤边防战士,一意孤行。接着,诗人又说既然不能停止战争,回归家园,那么“应将性命逐轻车”,就只能跟随将领和敌人拼死战斗,而最后能见到的是“年年战骨埋荒外”,一个“年年”表明这种惨烈的情况经常能见到,这都是皇帝穷兵黩武造成的,其中的悲愤之情依然见诸笔端。接着诗句节奏由紧变松,写到“空见蒲桃入汉家”,年年将士们忠骨埋疆场,换来的是什么,只不过是一些西域的“蒲陶”和“苜宿”的种子罢了,这沉重的代价和区区的植物种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多么大的一个讽刺,由此可见,帝王多么轻视将领的性命,多么草菅人命啊!这首七言诗一句紧似一句,步步紧逼,感情色彩也逐渐强烈,句句极力描述边陲战士们的艰苦生活,最后一句,轻轻一笔,是对前面将士们付出生命代价的一种巨大的讽刺,使全诗的感情气氛达到了高潮。16.D17.①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楚山连绵,碧色不断。汉水蜿蜒,清波浩荡。看似写景,其实景中有情,青山绿水的灵气孕育了孟浩然的诗作,他的诗作也同样使楚山、汉水增色,寥寥几笔,传达出诗人对孟浩然诗文风格与成就的高度赞誉与追怀。②通感。诗人南望鹿门,望到弥漫在鹿门山上的蔼蔼芬芳,“馀芳”原本只能嗅到,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写出孟浩然的悠然畅逸已凝聚在隐居地的山水之中,表现了诗人对孟浩然人品与诗风的追寻。③以景结情。诗歌末句以触目所见雾霭云深、林木莽莽的景象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孟浩然后继无人的伤感、失落,更见出诗人对孟浩然的追怀。【解析】第84页共84页\n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D.“全无萧瑟悲凉之态”表述错误。诗歌后半部分陡然转入感性的喟叹之中。景物从壮阔清丽变为苍茫空旷;情绪从赞誉落入无人继之的伤感、失落。故选D。1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和情感的能力。题干要求从情与景的关系或其他艺术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首先考虑情景关系:以景衬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结情等。还要注意其它手法,如修辞,描写,表现手法,结构手法等。首联山水相对,“楚山”与“汉水”扣题,反复出现的“碧”字却有着强调的意味,它体现出天地间一片青绿的美景,“汤汤”展现水之奔流浩荡,铺绘出颇具气势的襄阳山水。居其境,怀其人。诗歌第二联接前联之笔,由描写山水转入对孟氏诗文进行赞誉;如此壮丽的山水聚结而成的气象.正是孟氏诗文所散发出来的气势与风格。因此,首联借景抒情,传达出诗人对孟浩然诗文风格与成就的高度赞誉与追怀。第五联“南向鹿门山遥望,仿佛有霭霭余芳”写诗人南望此山之时,草木郁郁葱葱,好像还有当年留下来的芳草树木,好像还有当时隐者留下来的余韵。用嗅觉描写视觉景物,运用通感手法,写出孟浩然的悠然畅逸已凝聚在隐居地的山水之中,表现了诗人对孟浩然人品与诗风的追寻。尾联“只看见云树苍茫”以景结情。旧时的隐者已寻不到踪迹。只留下望不到边的苍郁林木。寻隐者之踪影不见,是令人失落之事;但对于白氏来说,真正的失落是在这世上,再也寻不到如“旧隐”孟浩然一样,能创作出那般清逸诗篇的人。惟留下一片苍茫。表达了诗人对孟浩然后继无人的伤感、失落,更见出诗人对孟浩然的追怀。18.B19.①渲染烘托。两首诗分别描绘了此时汴水东流、秋草悲风的自然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哀伤之情。②对比。两首诗中都将昔日梁园贤才荟萃的盛景与今日人去园空、萧索凄凉的景象作了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③寓情于景。两首诗都将对昔日盛景今已无处可寻的叹惋之情寓于眼前萧索悲凉的景象中,强化了抒情效果。【解析】第84页共84页\n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B.“与李诗起笔情感基调极为相似,都是在讴歌古人”错误。高诗开篇““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力赞昔日梁孝王门下兴盛之极,为赞美之词;但李诗中的“今安在”“不相待”表达世事沧桑、人事更迭的悲伤,起笔基调就是悲叹之情。因此不能说“与李诗起笔情感基调极为相似,都是在讴歌古人”。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联系诗歌内容说明这些表现手法的具体呈现方式,再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李诗中“舞影歌声散泳池,空余汴水东流海”,写出了当时的舞影歌声均付池中绿水,只剩下汴水日夜东流到海不复回。蓬池、汴水是永恒的事物,而舞影歌声是易于消逝的事物,从而烘托出内心的哀伤之情;高诗中“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也以“秋草”“悲风”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哀伤之情。所以两首诗都运用了渲染烘托的表现手法,来烘托诗人内心的哀伤之情;李诗中“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写出了当时豪奢的梁园宫阙早已不复存在,当时风流倜傥的枚乘、司马相如也不知去哪,暗含今昔对比之意;高诗中“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写出了昔日梁园贤才荟萃的盛景与今日人去园空的景象。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昔日梁园贤才荟萃的盛景与今日人去园空、萧索凄凉的景象作了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李诗中“舞影歌声散泳池,空余汴水东流海”,写出了当时的舞影歌声均付池中绿水,只剩下汴水日夜东流到海不复回。将昔日盛景今已无处可寻的叹惋之情寓于眼前汴水东流的景象中;高诗中“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作者也将自己诗人内心的哀伤之情寄托在“秋草”“悲风”之中,写出了这种寂寞悲伤之情。因此两首诗都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都将对昔日盛景今已无处可寻的叹惋之情寓于眼前萧索悲凉的景象中,从而强化了抒情效果。20.C21.《芣苢》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第84页共84页\n《乡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C.“首联是静景”错误,“子规声里雨如烟”是视觉、听觉描写,属于动景。故选C。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芣苢》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诗中写出了整个劳动的过程和场面,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描写妇女们一边高兴地歌唱赞叹,一边动手采摘芣苢的过程,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乡村四月》运用白描手法,前两句写自然景象。“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后两句写农家的繁忙。“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而第四句以“蚕桑”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以“插田”照应首句的“白满川”,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不言“忙”而“忙”意自见。22.B23.①前六句是写景,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②前四句描绘出一幅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月光映照寰宇、万里一片银辉的光明澄澈的画面,境界廓大光明,表现了诗人襟怀宽广、洁身自好、光明磊落的特点(光风霁月般的情怀)。(如前四句分开作答,一、二句交代时间,写日落月出之景,“白日”“素月”呈洁身自好之意,以及素淡之情趣;三、四句万里朗照景象,则显诗人坦荡、磊落的胸怀。亦可)③“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以室内清冷景象抒发诗人的悲凄之情。(意思对即可)【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第84页共84页\nB.“表现了诗人在困境中的奋发”理解错误,诗歌七八两句“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时易”指季节的变化,“夕永”指黑夜的漫长。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这两句是说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这其中并没有表现诗人在困境中的奋发的情感。故选B。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语句的能力。全诗共十四句,题目要求分析鉴赏前面六句。前六句都是写景,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诗人虽境遇悲凄,却光明磊落、洁身自好的品质,与阔大的胸襟。其中一二两句“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交代了时间,写日落月出之景,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白日”“素月”光明磊落,又呈洁身自好之意,以及素淡之情趣;三、四两句“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体现。五六两句“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以室内清冷景象抒发诗人的悲凄之情。24.D25.(1)对仗工整,气势雄壮。从灵隐寺的楼阁上可以眺望大海日出时的壮景,灵隐寺的寺门又正对着钱塘江汹涌的潮水,这两句对仗工整,景色壮观。(2)层次感强。景物描写极具层次感,上句写远景——海上日出,下句写近景——澎湃江潮,入胜景而观佳处,开人胸怀,壮人豪情,怡人心境。(回答“远近结合”也符合要求)(3)声色兼备。上句写沧海日出,光芒四射,红霞满天;下句写钱塘江潮,白浪滔滔,又仿佛能听到钱塘江潮的怒吼。(回答“视听结合”也符合要求)【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D.“语言含蓄委婉”理解错误,这首诗按照诗人游览的路线展开描写。全诗思路清晰顺畅,语言凝练自然,描写了灵隐寺及其附近一带的奇丽风光。故选D。25.第84页共84页\n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第二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上句写的是远景,海上日出,光芒四射,红霞满天。下句写的是近景,江潮澎湃,白浪滔滔。诗句中,有远景“海日”,有近景“海潮”;有海上日出的“红霞”,有江潮翻腾的“白浪”;也有“江潮澎湃”之声。写景远近结合,视听结合。入胜境而观佳处,开人胸怀,壮人豪情,怡人心境。同时这两句对仗工整,这里的字句并不奇异,辞藻也不繁富,然而却能给人以特殊的美感。26.C27.①情趣高雅,品质高洁。自己爱惜兰花幽草,夜宿高山云际,赏玩寒石明月,借助幽兰、白云、明月等意象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志趣。②神思敏锐,喜爱自然。诗人调动听觉,敏锐地捕捉鸟唱叶落等各种细微的声响,沉浸于那清亮悠扬的音调。③孤独寂寞,渴求知音。诗人在美景中独自游玩,无人为伴,不禁发出“芳醋谁与伐”“美人竟不来”的感慨。【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C.“‘异音’‘殊响’以动衬静”错。此处是说各种声音一起来到耳边,听来都是清亮悠扬的声调,似乎变得与平时不同,引起了人的奇异感觉。故选C。2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形象的能力。开头四句,写诗人早上爱惜兰花,恐怕它在霜露中凋残,而采摘把玩,;晚上,诗人回到高入云际的别墅中休息,玩赏着山石上婆娑的月影,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情趣高雅,品质高洁。兰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白云、明月皎洁、洁白,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志趣。“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异音同致听,殊响俱清越”描写诗人夜晚听到鸟的鸣叫声渐渐低落、渐渐稀少,最后成为偶尔一二声的啁啾,于是意识到它们已在林中栖息,夜越来越深;而在沉静之中,时时又传来簌簌的落叶声,于是知道山中又起了夜风。夜中“异音”、“殊响”一起来到耳边,听来都是清亮悠扬的声调。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神思敏锐,喜爱自然。第84页共84页\n“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写可惜如此美妙的夜晚,却无人同我一起欣赏,这满壶香醇的美酒,又有谁能与我同醉共欢。远行的朋友,依然迟迟不归,不知不觉中,夜色渐渐褪尽,东方,已经朝霞初染。诗人感叹:如此美妙的秋夜,却无人能够欣赏,我也就无从向谁夸美这杯中的好酒了。言外之意,是说世人多庸俗,缺乏高逸情趣,难与自己同游。28.A29.B30.(1)以画中野雁徐行和俯仰的姿态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节的情操。(2)以画中野雁长鸣振翅的姿态表达仍想奋发、有所作为的期望。【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常识的能力。D.“诗余”指词,这是一首诗,排除。律诗为八句,这里显然不是律诗,排除C。乐府诗对诗歌本身的押韵等并没有严格要求,而古体诗押韵要求严格,古体诗用韵,比律诗稍宽;一韵独用固然可以,两个以上的韵通用也行。本诗押韵,所以最可能被编入《古诗集萃》,排除B。故选A。2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B.“但每天可与鹅鸭为伴,心境依然乐观”理解错误,作者不甘杂伴鹅鸭,吐露的是遭受打击以后苦闷的心绪,又寄托着不甘与小人为伍的情怀。故选B。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众禽事纷争,野雁独闲洁。徐行意自得,俯仰若有节”,诗一开始,作者用画外的“众禽”“纷争”反衬画中的“野雁”“闲洁”,也在鄙弃与倾羡之间写进了自己的心声。接下去,“徐行”、“俯仰”写动作,“意自得”,“若有节”写神情,是“闲洁”二字的绝妙注脚。诗人以画中野雁徐行和俯仰的姿态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节的情操。第84页共84页\n“先鸣独鼓翅,吹乱芦花雪”,最后两句中出现的这只野雁一边张嘴长鸣,一边奋力鼓翅,以致吹乱了身边的“芦花雪”,以画中野雁长鸣振翅的姿态表达仍想奋发、有所作为的期望。诗以咏画为主,行文中又时时插进作者的思想情绪,画意与诗情相映成趣。31.A32.体现了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思索,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又何其短暂;而整个人类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感情哀而不伤,充盈着热烈、达观之气。33.《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全诗便扣紧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诗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诗歌中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A.逐:追随。故A项错误。故选A。3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3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并个性化解读的能力。第84页共84页\n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34.D35.D36.C【解析】34.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凝脂(zhī)主旨(zhǐ)胼胝(zhī)吱扭(zī)。B.萦纡(yū)迂腐(yū)吁请(yù)淤积(yū)。C.凝睇(dì)孝悌(tì)线绨(tì)宅第(dì)。D.均读bó。故选D。3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前者“可爱”,后者“可叹”。故A不同。B.前者“差不多”,后者“高低错落”。故B不同。C.前者“依次”,后者“脚步缓慢的样子”。故C不同。D.都作“纵横”讲。故选D。36.第84页共84页\n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手法技巧的能力。C.“目的都是在写唐玄宗对她的爱”错,“回眸”二句,目的是突出唐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而其他两句则在于突出贵妃的美。故选C。37.D38.(1)感叹人生孤独。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其交谈。只有借酒“劝孤影”,欲解寂寞。(2)慨叹时光飞逝。“气变悟时易”“日月掷人去”,时节变换,时间飞逝,令人伤感。(3)悲叹有志难酬。生命有限,有志却(不获骋)得不到施展。【解析】3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两诗风格一致”错。陶诗深沉,李诗飘逸而豪放。故选D。3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诗歌尾联“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意思是,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分析“悲凄”的原因,要结合整首诗的理解。“气变悟时易”“日月掷人去”,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时节变换,时光飞逝,令作者感伤;“有志不获骋”空怀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悲叹有志难酬;“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抒发了世无知音的感伤,体现了作者的孤独和凄凉。39.C40.①心忧天下、济世救民之情。作者身受暑热,渴望风能带来降雨,使百姓免受旱灾;②渴望社会清平之情。作者希望风吹云散,天空清明,寄寓了对河清海晏的盼望;③对趋炎附势者的劝诫之意。作者不愿意风助虎啸,暗喻有能力者不要助纣为虐;④对卑弱者的怜悯之情。作者希望风助“鸿毛”免去远行劳苦,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解析】39.第84页共84页\n本题考核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C.“颈联写风变化多端,……”错误,颈联“岂随”“愿助”表明,这些只是作者的希望,并非实写风的变化多端。故选C。4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然后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首联“坐将赤热忧天下,安得清风借我曹”,首句点“暑热”,作者因自己遭受赤热,而担心天下人的为赤热所苦,表明诗人心忧天下;而次句点“思风”,因担心天下的人苦热,就产生了思风的愿望,作者深情地说:“在哪里能使我辈借得清风的相助,而为天下人驱除暑热,使他们不被酷暑所侵害呢?”这两句寄情深远,是诗人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声音,表达诗人济世救民之情。颔联“力卷雨来无岁旱,尽吹云去放天高”,进一步抒吐了作者“济世泽民”的赤忱,这里寄望于风能卷雨,使年岁不致成为旱年而使人民遭受旱灾,同时寄望于风能驱尽闲云,使高空晴朗,现出一个澄清的世界。“无岁旱”则民受恩泽,“放天高”则时运清平。颈联“岂随虎口令轻啸,愿助鸿毛绝远劳”,这两句希望风不要趋炎附势,随虎口以轻啸;而要给卑贱者以动力,助鸿毛以高飞,设想相当奇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立身处世的高节,流露出对卑弱者的怜悯之情。41.D42.以乐景衬哀情,春天柳叶萌芽,梅花盛开,应该是令人愉悦的,但在仕宦异地的游子心中,更容易触动乡愁,引发对友人的思念,联想到动荡的时局,产生匡时无计的忧愤。【解析】4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84页共84页\nD.“有意形成一种浑朴自然的风格”错误。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有的只是浑朴自然的语言,发自肺腑的真情流贯全篇。这种风格不是作者“有意”为之。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慰故人思乡之情,发世事难料之叹,抒无所作为之憾,语言浑然天成,并非“有意”为之。4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明确该题考查的是“炼句”题,“炼句”题,要从两方面来考虑:①意象或手法或炼句入手;②分析句子在结构和情感上的作用。而该题目明确了要“从手法和情感角度赏析”,我们从这两方面入手即可。从手法上看,“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中“柳条弄色”“梅花满枝”是乐景,可是“不忍见”“空断肠”可见情感是哀伤的。所以是以乐景衬哀情的方式。这一联是说春天到时,柳叶萌芽,梅花盛开,应该是令人愉悦的,但在飘泊异地的游子心中,总是容易撩动乡愁,而使人“不忍见”,一见就“断肠”,感情不能自已了。从情感上看,这种以乐景衬哀情的方式,就引发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再结合下文“身在南蕃无所预”,作者身处“南蕃”,却不能参与朝政,面对动荡的时局,便产生匡时无计的忧愤之情了。所以这里的情感既有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又有匡时无计的忧愤之情。43.C44.①音节上,回环往复,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和节奏感,激情澎湃。②内容上,复重叠中又富有变化层层递进,从情绪到行动,起突出强调作用,写出军民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③情感上,反复吟咏中,突出情感表达,表达了激昂慷慨、同仇敌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解析】4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C.“战场上”错误,从诗中来看,“王于兴师”是说天子兴兵要打仗,“修我戈矛”是说戈矛磨得闪闪亮,“与子偕行”是说和你并肩赴疆场,由此可知,不是“战场上”,应该是“出征前”。故选C。4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手法技巧的能力。第84页共84页\n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鉴赏的是“重章叠句”这一手法。首先要理解“重章叠句”的意思和常见效果。重章叠句,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表达效果: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然后找出这首诗歌使用重章叠句的内容。全诗共三章,“岂曰无衣?与子同……。王于兴师,修我……,与子同……”,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从音节上来看,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整首诗歌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45.B46.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孤高神秘的月的形象。“人攀明月不可得”写出月之崇高,“月行却与人相随”写出月之美好多情,“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写出月之皎洁美丽,“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写出月之孤高神秘。【解析】【分析】4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全诗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为主”错误,诗歌只是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并非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为主。故选B。第84页共84页\n4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特点的能力。诗歌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写月与人的关系。明月高悬,欲攀不能,使人感到可望难即,莫测高远;但同时诗人又赋予月亮人的情态,月亮行走却与人紧紧相随,写出月之美好多情。“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是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此处写出了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那种光彩照人的美丽。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的意思是月亮里白兔捣药自秋而春,嫦娥孤单地住着与谁为邻?写出月之孤高神秘。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写出了“月”的永恒。47.D48.重章叠句,反复吟咏。诗歌共分两章,字数、句式几乎完全相同。其中每章的第一句“君子于役”、第五句“日之夕矣”、第七句“君子于役”完全相同,除每章的第八句句式不同外,其他对应各句只是略有差别。在重章叠句,反复歌咏中强化情感,形成了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解析】4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表现了女主人公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理解错误,诗中描写的鸡儿归窠、牛羊入圈的画面,与“君子于役”未能归家形成对比,反衬出“君子”未归的伤感。故选D。4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结构技巧的能力。第84页共84页\n具体分析,《君子于役》在结构上采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这是本诗的特点。这首诗的两节在句式的使用上基本一致,采用了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使诗的结构更为谨严。整首诗上下两节只有三句有较大不同:首节第二句是“不知其期”,第二节为“不日不月”;首节第三句是“曷其至哉?”第二节为“曷其有佸?”首节末句为“如之何勿思!”第二节是“苟无饥渴?”其它句子不是完全一样就是仅改一字。这种复沓叠唱不仅使整首诗富于音乐性和节奏感,而且使诗歌蕴含的感情更显深挚。因为重章叠句的艺术结构往往对诗歌的艺术气围和意境起着极强的营造作用。诗歌就在反复地吟咏中把思妇内心无奈思念的悲苦和深情祝愿的泪水延伸得绵绵涟涟,极为浓烈,使读者的心仿佛与深情款款的妻子一同黯然欲泣。49.C50.①兄弟分散,无法相见,不知死生。②饥寒交迫,度日艰难。③天下大乱,盗寇横行,无法安定地生活。【解析】4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因为距离远而不能归乡”理解不准确。兄弟分散,不知都流落在何方,所谓“道路长”是说兄弟间相距的道路长,并不是说诗人与家乡的距离远。故选C。5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句“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讲了兄弟分散,不知都流落在何方,“道路长”是说兄弟间相距的道路长,诗人表达了兄弟分散,无法相见,不知死生。尾联“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两句借空中的大雁能够相伴飞翔,和人的弟兄分散进行对比,表达弟兄离散的悲伤。“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自从安史之乱分别之后,饥饿和寒冷时常伴随我左右。饥寒交迫,度日艰难。“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天下大乱,盗寇横行,无法安定地生活。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侧面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51.C52.①作者托物言志,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第84页共84页\n②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③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53.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解析】5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C项,“这正体现了古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错误,古体诗在对仗上没有严格要求。故选C。5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由题目可知,本诗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诗人描写碧荷的形象是为了象征自己,“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空绝世”几句描写荷花生在泉水之中,映着太阳颜色鲜艳,荷叶翠绿,拥有绝世的容颜,借此象征诗人的高洁品性,才高道洁。“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结根未得所”描写荷花空有绝世的容颜、清幽的香气,却因为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空自凋零,表达诗人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愿托华池边”借荷花希望生在华美的池子里,表达自己渴望身处朝廷的美好愿望。5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咏物诗的能力。本诗借荷花的外形、颜色、品格来象征诗人的高洁,借荷花无人欣赏,表达诗人空有才华却不得重用的惆怅。由此可以看出,托物言志诗就是借助事物表达诗人情感,而所借之物必然与作者的自身状况有相似之处。诗人借此表达人生哲理、寄寓自己的情感态度等。【点睛】第84页共84页\n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54.B55.开篇表达了从军讨伐时的壮志豪情;中间情绪低落,转为征人思乡的愁悲之情;结尾抒写报国捐躯的慷慨豪迈之情。【解析】5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奠定了悲壮豪迈的基调”错,“白日半西山”四句景物描写悲凉,营造了凄凉悲伤的氛围,不能表现悲壮豪迈的感情。故选B。5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人开篇写随军千里去讨伐盘踞东南的孙权,无数战船沿着大江而下,写出了这次出征的浩浩荡荡,表现的是从军征讨时的豪迈之情,为全诗奠定了一个慷慨激昂的基调;中间三到十四句写景,写到夕阳的余晖,写到蟋蟀哀鸣,孤鸟乱窜,露湿衣襟,“征夫心多怀,恻怆令吾悲”,写出了出征的将士的离别伤感,“回身赴床寝,此愁当告谁”写到内心的苦闷找不到人倾诉,情绪低落,传达的是深沉的思乡之情;最后四句情感又转为高昂,诗人从沉溺中惊醒,既然投身军旅,怎么时时顾及私情呢,要随时准备为国捐躯,抒发的是矢志报国的慷慨豪迈之情。56.B57.①作者托物言志,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②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荷花纵有绝世秀色,但因未得其所,无人传递他的馨香,只能在风霜之中无奈凋零。表现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无人推荐而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③想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结尾“愿托华池旁”表达了自己也想像荷花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第84页共84页\n【解析】5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正体现了古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错误,古体诗在对仗上没有严格要求,相反,格律诗则严格要求颔联、颈联对仗。故选B。5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从诗中来看,诗歌集中笔墨描绘“碧荷”的形象,借助“碧荷”的形象来抒发情感,这属于托物言志,所以考生需要分析“碧荷”的特点。“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空绝世”写碧荷的外在形象,艳丽鲜艳,绝世空前,“馨香”是写碧荷的香味,清香悠远,这是以碧荷的外形和气味来写自己的才华和品性,展现出对自己高洁品性、绝世才华的自信。“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意思是“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可是谁来举荐她们呢”“眼看着秋霜渐浓,秋风劲起,难免红颜凋谢”,碧荷虽美,气味虽香,但无人传播,只能空任凋谢,就好似自己虽有才华和抱负,却无人举荐,只能任由岁月斑白了双鬓,借此抒发怀才不遇蹉跎岁月的无奈。“愿托华池边”意思是“但愿能在王母的瑶池里生长,时时鲜艳,永不颓色”,以碧荷想要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来写自己想要得到朝廷重要的愿望。58.D59.①有心报国,却被放还回家的痛苦;②国难当头,却只能守着小家庭苟且偷生的无奈;③迟暮之年,壮志难酬的苦闷。【解析】5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D.“诗歌的前八句叙事”是错误的。诗歌前六句是在叙事,而第七句是在写景,第八句是在抒情。第84页共84页\n故选D。5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通过小注可知,《羌村三首》是作于诗人任左拾遗时,房琯罢相,他上书援救,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探家的时候,并且首联写到自己在万方多难之际守着个人小家庭,无异于苟且偷生,缺少欢趣。所以写出作者有心报国,却被放还回家的痛苦之情。中间四句通过对比今昔家中生活,寄托胸中苦闷。“抚事”直说思量当前国事。“煎百虑”极写忧国深沉的情感煎熬,所以写出了国难当头,却只能守着小家庭苟且偷生的无奈之情。最后四句,名写酒,实说愁,是迟暮之年、壮志难伸的愤激之辞。“且用”表现了诗人深沉无奈与痛楚之情,所以表达了作者迟暮之年,志向难展的苦闷之情。60.A61.第一幅是高山雪融图。东风习习吹拂,高山雪融之水流入原来的河水,河水中还飘着冰块。第二幅是春暖花开图。诗人想象东风一夜把寒云吹走了,溪边野花绽放,白鹭水中歇憩,红鲤跃出水面。第三幅是池塘解冻图。东风吹裂池塘的冰面,如缯帛撕裂,池水流入沟壑,汇成浩渺的大江大河。【解析】60.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诗歌的能力。A.“都刻画出一种静态”错,本诗中的“自”刻画出的是一种动态。故选A。6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分析诗歌画面的能力。“习习气初通,峨峨势自融。渌波归旧水,寒片漾和风”描写东风吹拂,高山上冰雪融化,河面笑容,河水中的冰块在春风的吹拂中到处飘动,用“习习的春风”“峨峨的高山”“渌波”“旧水”“寒片”描绘了一幅高山雪融图。“暖想千溪绽,吹疑一夜空。鹭翘休映白,鱼跃乍翻红”用“千溪”“绽放的春花”“白鹭”“红鲤”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春暖花开图。写出和风吹散寒云,溪边野花绽放,白鹭悠闲地在水中休息,红鲤欢快地跃出水面。第84页共84页\n“缯裂方塘上,琼流巨壑中。漪涟还浩渺,须赖济川功”用“方塘”“琼流”“漪涟”“河流”等意象描绘冰面融化,池水汇入江河的池塘解冻图。62.C63.同:都有表达在重阳日登高时对亲人或故友的思念之情。异:本诗中,诗人还表现出自娱自乐的闲适和怡情自然的旷达;王维诗用“独”、“异”等字,表达了身处举目无亲的“异乡”,强烈而难以排遣的孤独感。【解析】6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C.“欢乐热闹的意境”理解有误。这两句营造的是清越幽雅的佳境。故选C。63.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同:题目《九日》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明都是在重阳节写下的诗歌,本诗“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在狂放高歌中充满了思念故交之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诗人思亲怀友之情。异:本诗中,一二句写秋高气爽。开篇写令人赏心悦目的秋景。秋日的天空,辽阔高远,一碧如洗,朵朵白云在蓝天中飘浮,它们时而分开,时而连成一片,时而像一团团的棉球,时而又像是翻卷的波涛,变幻不定,千姿百态;秋日的大地,明丽清爽。只见层叠的山峰松柏参天,波平浪静的江水涌流不息,水光与山色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三四句写饮菊花酒,在这天高气爽的秋天里,又逢重阳佳节,诗人携壶登山,开怀畅饮,而且边饮酒边赏菊。“地远松石古”四句,生动地刻画了诗人赏秋时的见闻和感受。在山高林密的大山深处,松柏葱茏,怪石嶙峋,阵阵微风吹来,响起松涛清越高雅的音韵,有如弦管齐鸣奏出的悦耳的乐声。佳节美景令诗人陶醉,禁不住举杯照欢颜,杯中映出自身的笑容。“还自倾”三字表现了诗人悠然自乐,兴趣盎然的神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64.C第84页共84页\n65.关于本诗末句的情感,甲乙两个说法是相通的:甲认为,诗人以一己高洁的坚守来对抗整个社会的肮脏,诗人永远是孤独的,自然悲愤难以言表:乙认为,诗人坚守志节甘愿忍受一切,是一种完全自觉自愿的行为,内心强大的人不会对个人境遇有什么悲伤。“悲不自胜”是针对整个社会的堕落而发,“不足悲”是对自己坚守志节的个人遭遇的自信。【解析】6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由‘未夕复来归’可推知本诗当作于《归去来兮辞》之前”错误。《归去来兮辞》作于作者辞官之初;而这首诗,结合注释⑤可知写于作者归隐之后,因而不能说本诗当作于《归去来兮辞》之前。故选C。6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即评析甲乙对“已矣何所悲”的理解。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甲、乙各自的观点。甲认为,“世无‘知音’,与前文‘万’‘众’‘孤’的对比呼应”可知诗人以一己高洁的坚守来对抗整个社会的肮脏,诗人永远是孤独的,自然悲愤难以言表;乙认为,“举世皆依乘风云,而己独无攀援飞翻之志”,诗人坚守志节甘愿忍受一切,是一种完全自觉自愿的行为,内心强大的人不会对个人境遇有什么悲伤;从表面看,甲乙的观点似乎是矛盾的,但细细品来,才发现甲“悲不自胜”的观点是针对整个社会的堕落而发的,乙的“不足悲”是对自己坚守志节的个人遭遇的自信。由此得出甲乙的说法是相通的。66.B67.①本诗中的“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是说中夜生起愁思,于是弹琴读书;幽幽琴声响遍屋里,诉说着无边无际的愁,满床书卷翻遍,愁思难解;诗人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苦、忧思之情。②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乐琴书以消忧”是说弹琴读书能获得快乐而消除忧愁,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摆脱忧愁缠绕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第84页共84页\n【解析】6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B.“表达了诗人已有庄子般厌弃官场、旷达闲适之情”表述错误。在此二句中,“虽言”、“定自”两个虚词是重点,虽然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无奈自己绝对不是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也就是诗中所说的“非庄周”。由此可见,在此联中诗人通过反用典故,其实是在表明“愁”之无可消释的情怀。故选B。6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及比较阅读的能力。在庾信的这首诗中,写到“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大意是说“悠悠琴声在屋内回响,累累书卷铺满床头”。诗人为什么会在夜里弹琴读书呢?究其原因,是诗人虽有一室琴书相伴,却不能排遣一丝愁绪,想要学庄子梦蝶,飘飘然置身世外之境,却不能学到庄子的旷达洒脱,依旧满腹忧愁。诗人笔下的“琴”与“书”,正是他抒发内心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苦、忧思之情的载体,他要借此表达心中日复一日无力改变现实的无聊与绝望,也是在悲叹自己多年羁留敌国、不知有限的生命年光里还能否再回到故国家乡,“遍”“满”二字,足可见诗人满心力透纸背的悲苦孤愤。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诗人也写道“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这是诗人终于摆脱污浊官场的羁绊、回归他向往已久的田园生活的一个侧面;正如诗人所说“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只有今天归田的生活才是诗人真正想要的,所以诗人用弹琴读书的方式来消除忧愁、获得快乐,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的快乐,是心灵毫无羁绊的自由、安适的快乐。68.B69.赞同杜甫,是批评儿子不求上进。理由:①诗题为“责子”,诗中确实有对诸子不学无术的责备意思。②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陶渊明对于儿子的失望,暂且顺应天意,饮酒中有点消极之意。③通过《命子》和《与子俨等疏》中的句子可见,对诸子为学、为人是有着严格的要求。第84页共84页\n赞同黄庭坚,是一种戏谑的慈祥。理由:①语言风格是诙谐的,作者不是板着面孔在教训,而是出以戏谑之笔,显出一种慈祥的神情。②诗歌写法是夸张的漫画式的写法,儿子的缺点都是被夸大了的,批评中还有爱怜之意。③诗歌从生活中取材,富有生活情趣,叙说中采用有趣的手法,体现出作者又好气、又好笑的心情,带着笑意的批评,是老人的舐犊情深。【解析】6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B.“尤其阿舒二十八岁了,还是懒惰得世上无双”错误,“阿舒已二八”是说阿舒十六岁了。“尤其”意思错误,并没有突出哪个儿子更甚。故选B。6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情感态度和个性化阅读赏析的能力。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需要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如果赞同杜甫的看法,就分析哪句诗体现了责备。如:诗歌标题是“责子”,明确了本诗的主旨是责备孩子。诗中“总不好纸笔”“懒惰故无匹”“而不爱文术”“不识六与七”等句子一一责备几个儿子的不求上进,尤其是结尾“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表现了面对儿子不求上进的消极态度。如果赞同黄庭坚的看法,就结合诗歌分析哪句诗体现了“戏谑的慈样”。“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总写五个儿子不好纸笔,然后写十六岁的阿舒懒惰无人可比,写十三岁的雍端到现在都不识六和七,无疑夸大了儿子的缺点,并用戏谑的语气教训他们,体现了老人的慈祥、舐犊情深。70.B71.D72.)此诗是有所寄托而作,借商妇思念良人来表达诗人在宋亡之后依然不忘故主的忠心。前四句专述思念,一二句借良人出海在外音讯全无,表达对于君王的挂念。中间六句兼写别时和归期,分别之时的依依不舍,分别之后的思念和渴望团聚的迫切心情,从中体现出作者的思君之意、忠君之志。末四句以寒蛩、青灯、孤帏作为思妇的伴侣,可见她独处之孤寂和守节之坚贞,从而表达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决心和对宋朝君主的耿耿忠心。这样构思,把政治色彩浓郁的内容用人情味十足的形式表达出来,产生较强的感染力。【解析】70.第84页共84页\n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概括和理解能力。此篇以商妇自比而寓思君之意,作者一方面动用各种手段,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血肉饱满的思妇形象,另一方面又着意使每一个字句有暗含思君的寓意,因而读来委婉深曲,多姿多态。故选B。7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综合鉴赏能力。D项,“本诗采用民歌中常用的借代和顶针修辞手法”错误,没有借代修辞,是比喻修辞,以夫妻关系比喻君臣关系。故选D。7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题干中“此篇以商妇自比而寓思君之意。”的意思是这首诗用商妇自比表达思念君主的情感。以夫妇喻君臣,是中国传统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这样构思,就能把政治色彩浓郁的内容用人情味十足的形式表达出来,风格缠绵悱恻,可以产生较强的感染力。全诗十四句,可分三层。前四句专述思念。“沧海”云者,表面上是说“良人”渡海经商,实际上是指恭帝在元大都的孤立处境。“何之”二字已经道尽恭帝去后的黯淡前程,诗中又复用“孤帆”、“渺”加以渲染,使“思君之意”一开始就来得格外强烈。“十年音信隔,安否不得知”两句看似寻常,但能在十年之后还想到旧君的“安否”,作者忠于故宋之心可见。中间六句兼写别时和归期,是感情最强烈的地方。“长忆”两句写别时。诗写送人,却不说君去,单言我归。这样的手法,使抒情的重点集中在送行者身上,从不忍说“良人”离去的情态和送行人掩泣而归的形象中,反映了思念者的痴情。“月缺”两句从别时说到归期,使用的是对比手法。“圆夜”的“圆”,既是写月,又与“团圆”的“圆”双关。“回期”两句遥想归来。“良人”一去,已是十年,音信渺邈,然而这位思妇还以“回期倘终有,白首宁怨迟”自誓,表现作者的“思君之意”、“对君之忠”,透入纸背。末四句承“白首宁怨迟”,写自己的操守。“寒蛩”两句以寒蛩、青灯、孤帏作为思妇的伴侣,可见她独处之孤寂和守节之坚贞。最后两句中的“身”、“梦”,是从形体说到精神;“不出帏”实际上寄托了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怀抱;“万里驰”则表达了对宋君的耿耿忠心。用这样两句结尾,深沉凝重,大大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含量。在表现手法上,作者一方面动用各种手段,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血肉饱满的思妇形象,另一方面又着意使每一个字句有暗含思君的寓意。73.A第84页共84页\n74.杜诗中,家人远隔千里,信息不通,飘零离散,朝不保夕,以至于初见时“怪我在”“惊”,不敢信,不敢认。反常的情态,曲折反映出那个非常时代的影子。柳诗,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表现其反常,忽然“欸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了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而可以透视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解析】73.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A项,“反衬了乡村环境的恬静幽美、惬意宜人,有田园诗的雅致之美”,夕阳急于躲到地平线下休息,柴门前的树梢上有几只鸟儿鸣叫不停,这喧宾夺主的声浪反衬出那个特殊岁月乡村生活的萧索荒凉。故选A。74.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写作特色的能力。“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初见家人、邻里时悲喜交集之状。这里没有任何繁缛沉闷的叙述,而简洁地用了三个画面来再现。画面一是与妻孥见面的情景。乍见时似该喜悦而不当惊怪。然而,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人命危浅,朝不保夕,亲人忽然出现,真叫妻孥不敢信,不敢认,乃至发愣(“怪我在”),直到“惊定”,才“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这反常的情态,曲折反映出那个非常时代的影子。“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这是最见诗人功力的妙句,也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这两句描写的是以下情景:一方面是自然景色:烟销日出,山水顿绿;一方面是渔翁的行踪:渔船离岸而行,空间传来一声橹响。然而,诗人没有遵循这样的生活逻辑来组织诗句,却从自我感受出发,交错展现两种景象,更清晰地表现了发生于自然界的微妙变异。前一句中“烟销日出”和“不见人”,一是清晨常见之景,一是不知渔船何时悄然离去的反常情态。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表现其反常,忽然“欸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75.B76.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宋朝皇帝的忠心和对元朝黑暗的怨恨之情。“蜀魂”指杜鹃,隐喻宋帝之魂;“百鸟臣”,隐喻宋遗民如林景熙者向他称臣,不因国亡而变心,体现对宋朝皇帝的忠心。“夜半”,深夜,隐喻元朝的黑暗。杜鹃叫一声,山竹欲裂,表明它怨恨到了极点,体现对元朝黑暗的怨恨之情。第84页共84页\n【解析】75.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B项,“景色却是光明的,从而寄托了作者的喜爱之情”错误。“隔江风雨晴影空,五月深山护微雪。”故都临安与埋骨的会稽,隔了一条钱塘江。那里已经沦为元军之手,所以说风雨如晦,连一点晴的影子都没有。五月是冬青花盛开的时候,花小色白,故以“微雪”代之。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色,有黑暗和光明之分,从而寄托了作者憎爱的感情。故选B。76.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意思是:蜀魂杜鹃被百鸟围绕着飞翔,黑暗的半夜里杜鹃叫一声山竹欲裂。蜀魂:指杜鹃,相传杜鹃是古代蜀王杜宇死后之魂所化。百鸟臣:杜鹃所生之子,寄在百鸟巢中,百鸟代为哺育,若臣之于君,故云“百鸟臣”。百鸟仍向杜鹃称臣,喻遗老仍忠于宋帝。夜半:深夜,隐喻元朝的黑暗。山竹裂:形容杜鹃啼声凄厉,几乎使山竹欲裂。语出杜甫《玄都坛歌寄元逸人》:“子规夜啼山竹裂。”结合注释可知,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宋朝皇帝的忠心和对元朝黑暗的怨恨之情。77.A78.①戍边士卒慷慨赴边、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②戍边士卒对艰苦军旅生活的无奈疲敝之情。③对军中“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不平等现象的不满。【解析】77.本题考查理解理解并赏析诗句的能力。A项,“用了对比”错,“汗马牧秋月,疲卒卧霜风”一句运用的是互文的手法,没有使用对比,对比是两个事物进行比较,从而突出一个事物。故A错。故选A。78.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的能力。第84页共84页\n“音信绝不通”是指将士在边疆和家人音信不通,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对家书的期盼。“倚是并州儿,少年心胆雄。一朝随召募,百战争王公”表现了戍边战士拥有一颗英雄的心胆,一旦被招募去戍边,就会在百战之中奋勇无敌和争立战功的豪情,表现了战士们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争相建立战功的壮志豪情。“去年桑干北,今年桑干东”表现连年征战,四处奔波,表现了战士们在战场上的奔波与疲敝。“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战场上战死的是征召的普通士兵,而建立战功的却是将军,表现了对待士兵与将军的不平等,表现了战士们的愤愤不平和作者对这种不平等现象的批判与揭露。综合以上分析,可以概括出答案。79.A80.(1)山峰充塞天地,日月相连并生,高峰独留余晖,深谷白昼未明,表达了对终南山高耸幽深奇景的赞叹。(2)山中人心正不邪,山路再险,人心仍平,表达了对山外世事险恶的领悟(或认识、洞察)及对山中人心地开阔坦然的欣赏、赞美。(3)清风万壑,松涛阵阵,触发了诗人对山中清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俗世功名的厌倦。【解析】7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表达技巧及思想情感的能力。A项,“用拟人手法”表述错误。根据诗意,终南尽管高大,但远远没有塞满天地;“南山塞天地”,险语惊人,这是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写山之高大,并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身在深山,仰望,则山与天连;环顾,则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压根儿看不见山外还有什么空间。用语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非常“妥帖”。故选A。8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第84页共84页\n本诗的大意是:终南山高大雄伟,塞满了整个天地,太阳和月亮都是从山中的石头上升起落下;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被夜色笼罩时,高高的山峰上还留着落日的余晖;而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经洒满阳光时,深深的幽谷中还是一片昏暗;终南山矗立在那儿不偏不斜,山中居住的人也和这山一样爽直正派,虽然山路陡峭,崎岖不平,但他们却心地平坦,从不会有路险身危的感觉;山高风长,长风吹动松柏,松枝松叶在风中呼呼作响,松涛回荡在千山万壑之间,十分清脆激越;来到终南山见到如此险绝壮美的景色,我真后悔当初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天天去追求那些虚名浮利。诗人在第一至第四句中,通过写高耸的终南山、辽远的天地、同辉的日月,描绘了一幅幽深奇幻的终南山图景,表达了诗人对终南山美景的赞美之情。五、六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说居住在山中的人因山的中正而爽直正派、心地平坦,表达了诗人对山中人开阔坦然的胸襟的欣赏与赞美,也暗含诗人对山外世事险恶的领悟。第七、八两句,诗人写山高风长、林涛阵阵、万籁有声、幽壑情缘,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终南山清宁、雅静、淡远生活的向往之情。诗歌最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说后悔读书而在浮名上耽误了生命,表达了对俗世功名的厌倦。由此可见,诗人赞美终南的万壑清风,就意味着厌恶长安的十丈红尘;赞美山中的人正心平,就意味着厌恶山外的人邪心险,这种言外之意就表现得相当明显。81.B82.①以“浴”和“行”这两个动词形容鸟和鱼在此之前闲适自在的情态,以“惊”和“聚”形容鸟为荷间清风所惊动、鱼为水中人影所吸引的动态。②以动衬静,写出山池平时的清静,给山池游幸图增添了无限生趣。【解析】8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B项,“于繁盛之中暗含萧条之意”错。桂亭尚未落花,而桐树叶子已有一半稀疏,可见正是桂花盛开的中秋时节。“桂亭”“桐门”概括了山池周围桂花繁茂、桐林清幽、亭台楼阁点缀其间的优美景色,烘托出山池的清疏雅致来。故选B。82.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含义及写作手法的能力。“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两句,在苑临秋色的静态描写背景上,作者又捕捉到水面上鱼鸟的活泼动态,给这幅山池游幸图增添了无限生趣:清风吹过荷叶,惊起了在池中沐浴的小鸟。桥上行人的倒影,引来了在水中游动的鱼群。这联对偶,以“浴”和“行”这两个动词形容鱼和鸟在受惊前闲适自在的情态,又以“惊”和“聚”形容鸟为荷间清风所惊动、鱼为水中人影所吸引的动态,不仅准确地刻画了鱼和鸟的形体动作特征,且通过动词的叠用和活用,从一静一动两方面反衬出山池平时的清静,结尾写日落时分,云归山谷、尚待雨后的湿气,以云归暗喻人归之意,笔端包含水分,读之如能感受到山池空气的滋润和清新。第84页共84页\n83.B84.①宴会地点:历史悠久;②参宴之人:皆为济南名士;③宴会的气氛:欢快热闹;④宴会周围的环境:云山修竹,景色优美。【解析】8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B项中“运用拟人的手法,言云山也被宴会撩动了兴致”错,“云山已发兴”的意思是云山催发人们内心的诗兴,无拟人手法。故选B。84.本题考查概括分析诗歌重要内容的能力。诗前四句游历下亭及其原因。“东藩”点明人物,“海右”“亭”“济南”点出了地点,围绕“宴”写出了参宴的人物和地点。李邕前辈驻东济南,杜甫得以共泛清河同游历下亭。这段的“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一联,极切合情景,亭既古老,人多名士。此诗原注称“时邑人塞处士在坐竹”。济南自汉以来,有伏生传尚书予张生、欧阳生等,皆是名儒。之后,各朝代都有才人。所以这联为人所喜爱,至今仍在历下亭悬挂,为游人观赏。次四句写亭中宴饮,周围云山美景,助发雅兴,眼前玉琨歌会,对酒为乐,歌声清扬,举觞劝客。更有修竹笼翠,亭中不觉暑热,亭外虽空有碧波交流,但也助人兴。良辰美景中,长少才俊咸集共饮,真是赏心乐事。此四句全以虚字当腰,极显抑扬之能事,为本段的特色。85.D86.①丹青画画能令丑者美丽,无盐丑女选入宫里,自古蛾眉遭到嫉妒,以致皓齿美人反而白白葬送在漫漫胡沙之中。②借丑女受宠立为后妃,美人遭嫉埋没胡沙,媸妍巅倒的现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不遇明君、未受重用的愤懑,讽刺了社会贤佞不分的丑恶现象。【解析】85.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项,“前六句描写,刻画明妃貌美”理解错误,本诗前六句是叙事,用反衬的手法写明妃的美貌。后四句是议论,指出媸妍颠倒的不合理现象,是作者自叹遭谗被斥的情感抒发。第84页共84页\n故选D。86.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先通读诗的最后四句了解大意,然后借助注释来进一步理解。像王昭君这样一位如花似玉的美女,本应让她去与其相称的地方,可是事情恰恰相反,她被恶人陷害,“埋没胡沙”。战国时齐国无盐地方的丑女如此丑陋,竟然“在深宫里”。诗人以极为愤怒之情,谴责了妍媸不分、黑白倒置的极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才华出众之人处处受制,钻营谄媚之辈步步高升,诗人对此是有深刻体会的。因此,诗中所鸣的不平,在极大程度上也是诗人个人怀抱的抒发,当时宦官、军阀以及朋党权势遮天,认钱认势不认人,他们毫无人格,毫无人性,排斥异己,压制有才能的人。诗末“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两句,集中地表现了诗人对不遇明君、未受重用的愤懑,对当时社会贤佞不分的丑恶现象的强烈愤慨。87. 古体(新乐府) 送别88.头四句是对比村托,以虚衬实,用虚无缥缈的瀛洲衬托现实中的天姥山。后四句是类比衬托,运用夸张手法,用五岳、赤城、天台进一步衬托天姥山的高大无比、高耸气势。【解析】87.本题考查对诗歌有关文学常识的识记和判断能力。从体例上看,是就诗歌形式而言的,这首诗的题目是“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歌篇幅较长,不讲究对仗、押韵等,因此可以判断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的题目“吟留别”,以及另外一个题目“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都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88.本题考查对诗歌手法的鉴赏能力。第84页共84页\n题目要求鉴赏衬托手法。前四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诗人说:海上回来的人谈起过瀛洲,那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越人谈起过天姥山,天姥山在云霞里时隐时现,也许还可以看得到。先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一笔是陪衬。“瀛洲”是一座神山,我国古代传说,东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叫蓬莱,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说瀛洲在烟波浩渺的大海上很难找到,这才引出“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转入正题。因此这是对比村托,以虚衬实,用虚无缥缈的瀛洲衬托现实中的天姥山。而后四句“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只见那山横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连结在一起。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接着诗人又换一个角度以天台山为着眼点来写,说那天姥山东南方的天台山虽然非常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简直像要塌倒了。这里的“天台一万八千丈”,是夸张手法,只是说天台山非常高,并不是说它实有一万八千丈。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天姥山怎样高,却用类比衬托和夸张手法,用五岳、赤城、天台进一步衬托天姥山的高大无比、高耸气势,把那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唤起了我们的幻想,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89.B90.《江雪》中展现的是一个带有某种政治色彩的隐士形象。他超然物外、洁身自好、不向世俗妥协,四周一片死寂、苦寒,他虽然处境孤独,但傲岸不屈,清高自守。而本词中的渔夫却是一个真渔人形象,他生活贫困艰辛,但又乐观旷达,只要没有“人世多离别”,一家人能聚首在一起,纵使“衣百结”,也是快乐与满足的。【解析】89.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项,“不以为意”“志不在鱼”“壮志难酬”错误,从词中来看,尽管水寒风烈,渔人仍须下水捕鱼,可叹的是“巨鱼漏网”,圉圉而去,渔家生活,便无着落,连暂时缓解窘迫生活的希望也成为“虚设”了,所以对巨鱼漏网,渔人并非不以为意,而是无可奈何;“从”,“任从”的意思,任凭那巨鱼摇头摆尾地回到深渊,结合渔人的心理活动“谋自拙”来看,这是对“巨鱼漏网”的反省,自认谋拙、晦气,至于别人怎样说,那就由他去吧!渔人毕竟是旷达的,对于巨鱼漏网,渔人委心任运,超然物外,并没有壮志难酬的无奈。故选B。90.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第84页共84页\n《江雪》中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清高,渔翁的性格孤傲。而本词中,词的上片,写渔人顶烈风,涉寒水,捕鱼落空。尽管水寒风烈,渔人仍须下水捕鱼,可叹的是“巨鱼漏网”,圉圉而去,渔家生活,便无着落,连暂时缓解窘迫生活的希望也成为“虚设”了。“圉圉”一句,写巨鱼的逃跑,形象逼真。上片结句进一步写渔人的心理活动:“谋自拙”是对“巨鱼漏网”的反省,自认谋拙、晦气,至于别人怎样说,那就由他去吧!渔人毕竟是旷达的。词的下片,变换了笔调,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描写渔人的生活。“昨夜”、“今宵”两句,是全词仅有的一组对句,描绘了渔人少有的闲适生活图景。“醉眠”、“独钓”是写渔人自己的有代表性的生活内容以少见多,以少总多:“昨夜”、“今宵”和“西浦月”、“南溪雪”,是通过时间与场景的迅速变换来表现渔人生活的旷放无拘。“妻子一船衣百结”则转写渔人全家的经济生活状况。可见本词描写的是一个真渔人形象,他生活贫困艰辛,但又乐观旷达,只要没有“人世多离别”,一家人能聚首在一起,纵使“衣百结”,也是快乐与满足的。91.D92.D93.C94.C【解析】91.本题考查古今异义。A项,整顿:古义,整理;今义,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B项,颜色:古义,指人的脸色;今义,就是指色彩。C项,向前:古义,先前;今义:向前走,前进。故选D。92.本题考查比喻手法的修辞效果。大弦嘈嘈如急雨,是说大弦粗重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表现了乐声的粗重。小弦切切如私语,是说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表现了乐声的轻细。第84页共84页\n间关莺语花底滑,是说琵琶声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表现了乐声的流畅。幽咽泉流冰下难,是说水在冰下流动受阻冷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表现了乐声的冷涩。故选D。93.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鉴赏能力。“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中,“眉”代指“头”,“低眉”即“低头”,运用了借代手法。“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意思是主人(我)和客人都下了马,到了船上,举起酒杯想喝酒,但没却没有管弦音乐。此句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就是虽然前一句写我,后一句写客人,但其实我和客人都发生了这个动作。“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江州司马是官名,这里借代诗人自己,使用的是借代手法。“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前一句的最后一个词语和后一句的第一个词语相同,运用的是顶针的修辞手法。“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是说琵琶声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又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是说听到了琵琶声之后,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衬托了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运用了衬托手法。故选C。9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项,“正面描写”错。“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侧面描写,用周围船上的人们的悄无言衬托琵琶女弹奏的艺术魅力。故选C。【点睛】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手法并具体解说,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此类试题所涉及的修辞于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高考题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做具体分析,而不能只就共性泛泛而谈。第84页共84页\n参考译文: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95.D96.这两句的意思是房屋的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这两句诗,描绘“井灶”“桑竹”等意象颓废荒芜、干枯破败的特点,说明自己离开这些地方已经很久了,已经荒芜、残颓,令人伤感嗟叹了。见此情形,寄托了诗人对“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后悔以及重归田园收拾整顿这些荒芜、衰朽景象的心愿。【解析】95.D项,“而采薪人也都不作答,讳莫如深”错误,本诗中看不出采薪人到底是否回答了作者的问题。原诗中“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就是采薪人的回答。故选D。96.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画面和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本题需要学生根据意象分析画面特点,然后结合全诗分析情感。“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写“步荒墟”所见,诗人看到当年的水井、炉灶陈旧,只剩下遗迹,看到桑树、竹林枯干,只剩下残枝,这些意象凸显了田园的荒芜破败。从而引发了诗人内心感伤、后悔之意,以及要尽力整顿收拾田园的心愿。97.D第84页共84页\n98.诗歌前六句为五言句式,重在塑造人物形象,语句短促,节奏铿锵,将一个在边疆从军的英猛刚烈的男儿描写得神形兼具,栩栩如生。后六句运用七言句式,重在抒情,既有不报效国家誓不回家的铮铮傲骨,又有因离家在外而难免产生的思乡之情。句式的运用与内容情感达到高度和谐统一。【解析】9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D项,“反衬主人公的坚强不落泪”错。此句写辽东的少妇用边塞乐器吹出边塞之乐,这笛声是那样的哀怨、悲凉,勾起征人思乡的无限情思。诗句本想要写这一个少年男儿的落泪,但诗人不从正面写这个男儿的落泪,而写三军将士落泪,非但落,而且泪如雨下。在这样人人都受感动的情况之下,这一男儿自不在例外,这就不用明点了。故选D。98.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安排及语言形式的特点及作用。句式的变化应当与内容、情感的变化和谐统一,因此考生可以从前六句和后六句描写内容和表达情感的不同的角度分析鉴赏。诗歌前六句用五律将一个在边疆从军的男儿描写得神形兼具,栩栩如生,浮现在读者眼前。第一句“男儿”两字先给读者一个大丈夫的印象。第二句“少小幽燕客”,交代从事长征的男儿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之地的人,为下面描写他的刚勇犷悍作铺垫。“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这三句把男儿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抓住胡须这一细部特征来描绘主人公的仪表。“须如蝟毛磔”五字,说明须又短、又多、又硬。表现出他英猛刚烈的气概和杀敌时须髯怒张的神态,简洁、鲜明而有力地刻画出了这一从军塞上的男儿的形象。这里诗人采用简短的五言句和短促扎实的入声韵,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后六句重在抒情。黄云陇底白云飞”,这是诗的主人公身处的情景。辽阔的原野,昏黄的云天,将主人公更衬托得勇战豪放。“未得报恩不得归”七个字一方面表现好男儿志在报国,因为还没有报答国恩,所以也就坚决不回故乡。另一方面,也说明远征边塞的男儿其实也有思乡的柔情。辽东的少妇用边塞乐器吹出边塞之乐,这笛声是那样的哀怨、悲凉,勾起征人思乡的无限情思,以致“使我三军泪如雨”了。前六句节奏短促,写这两句时,景中含有情韵,因此诗人在这里改用了七言句,又换了平声韵中调门低、尾声飘的五微韵。99.D第84页共84页\n100.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首先是“采”,采摘之后才“有”,这是概略地叙述采集劳动;然后是“掇”“捋”,是对采芣苢动作的具体描写,或采摘,或捋取,真切又生动;最后是“袺”“襭”,或是手提起衣襟兜着,或是一腰带掖起衣襟来兜着,都是对盛放芣苢的具体描写。切合劳动过程,既是源自生活,又深具艺术匠心。【解析】99.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D项,“两个字直接写出了人们采摘芣苢的敏捷灵巧”错误,“袺”“襭”两个字直接写出了人们盛放芣苢的动作,间接突出人们采摘芣苢的敏捷灵巧。故选D。100.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个性化阅读诗歌的能力。需要学生通读并认真翻译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抒发的情感,据此表达观点。题干问“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字能够调换顺序,其实考查学生对诗歌层次、劳动场景的理解。这首诗描写人们采摘芣苢的劳动场景,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人们应当先“采摘”,然后才能“拥有”,接着再描写具体的动作,最后写采摘的芣苢太多,因而需要手提起衣襟兜着,或是一腰带掖起衣襟来兜着。如果将六个字的顺序颠倒,就不符合正常的劳动顺序,不符合人们的日常认知了。101.C102.韩诗:通过写迎春花冒寒开放,为百花迎得春,却又不居功自傲的品质,表达了诗人对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赵诗:通过与梅菊的对比来写迎春花偷色以及争先迎春的行为,表达了诗人对无才无德却善于谄媚逢迎之人的嘲讽。【解析】10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赏析能力。C项,“却能积极迎春”错。诗中说“向风却是最先迎”,迎春花并非积极迎春,而是逢迎谄媚。故选C。第84页共84页\n102.本题考查鉴赏比较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韩诗:《迎春花》写迎春花纤弱细长的绿色枝条覆盖在栏杆上,嫩黄色的花朵顶风冒雪,凌寒开放,不怕自己的鲜艳色泽被损伤。它并不因自己能早早迎接春天的到来而感到自满,它知道百花千卉共同开放散发芬芳才是春天。作者通过写迎春花冒寒开放,为百花迎得春天,却又不居功自傲的优秀品质,表达了诗人对不畏艰难困苦、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赵诗:《嘲迎春花》诗人头两句嘲弄了迎春花的色、香。“黄金偷色未分明”意思是说“迎春花的黄色是否偷来的说不清楚”。深层的意思是“迎春花的黄色也是偷的”。“梅傲清香菊让荣”,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依旧春寒苦憔悴”,意思是说迎春花也是象梅花那样于春寒之际干枝开花。作者在后两句中先扬后抑,迎春花先开花后长叶似乎与梅花相似了。但作者下一句却把迎春花抛向了世人唾弃之地。“向风却是最先迎”,梅花终冬开放,菊花开后更无花,唯有迎春花争强好胜,因而也就相形见绌了。诗人通过与梅菊的对比来写迎春花偷色以及争先迎春的行为,表达了诗人对无才无德却善于谄媚逢迎之人的嘲讽与奚落。103.D104.作者描写秋夜残灯夜雨的场景,不直接写思念,只是用简洁的言语点染描绘残灯、空堂、秋天、风雨等意象。“夜”点明时间,灯从晚上点到残,已是深夜,可见诗人夜不能寐正久久思念着心中的恋人。“堂”是空堂,愈发显出独宿的孤单寂寞和无聊。秋天本亦肃杀萧条,更何况长夜未晓。再加之风雨苍苍,秋风秋雨更平添离愁别绪。寥寥数笔把诗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点染得气象万千、浑然天成。【解析】103.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D项,“表情婉曲”分析错误,全诗是用最直白的语言,抒发最真挚的情感。故选D。104.本题考查对诗句的分析鉴赏能力。第84页共84页\n诗歌前四大句是诗人对一个长时间一直以来状态的描写,从“况此”一句开始,诗人就开始描绘一个夜雨的场景了。作者在描写夜雨场景的时候,却是惜字如金。他只用了两句话二十个字。这两句话不写思,不写念,不写人,不写事,只是用简洁的言语描绘了许多意象,灯、堂、天、风雨。一个“况”字说明这四句所描写的这些是在前四句的前提上进一步增加的。所以,在情感上也是在前四句的思念上增加的。一个“况”字就替代了千言万语的心理描写。“夜”是时间,在“夜”之前诗人用了一个名词作形容词来形容“夜”,“残灯”。灯从晚上点,点到残,一定已是深夜。诗人夜不能寐,久久的思念着心中的恋人。残灯昏暗的光下,长长的灯芯使光闪烁着,诗人在这情景下万分伤心,寂静使屋子显得“空”,显得寂寥。“空”不一定是真的缺少家具,而是因为缺少人。“空堂”不一定是堂“空”,也写出诗人心中的怅然若失。“秋天”“未晓”“风雨”更是融情于景。“苍苍”二字既是对风雨的描写,又是诗人此时的心境。这两句,不着一字思念,而又字字句句把诗人的思念之情着色,从而抒发了诗人的思念之情。105.古体诗106.B107.尾联表达目送友人离去的不舍,以及友人离开后诗人的孤寂。【解析】105.本题重点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辨识能力。解答本题,必须熟练掌握体裁的有关知识。诗歌的体裁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判断时一是从诗歌的行数字数等看,还有就是从押韵、对仗等形式上分析。此诗共有五联,首联尾联均不对仗;诗中句尾的字“畿”“薇”“衣”“飞”“归”不押韵。可见这首诗的体裁是古体诗。10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B项,“表现送别之人地位卑微,使诗充满愁绪”错误。“逶迤”为伸展绵延之貌,写草由近而远,青翠无边;“参差”写薇高矮不齐之状。写薇亦是写草,草亦含薇。前者横向延伸,后者向高处生长,姿态各异。这些草与薇由山麓伸向涧中、川上,直与游子离去之路相接,似乎草亦含情,依依不舍。因此“涧里薇”表现的是依依不舍的别情。故选B。10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末二句直接写刘余杭上路及作者的感受。“随波远”指乘舟离去,一个“远”字,明写刘余杭舟行,暗写诗人久立岸边,目送征帆。表达目送友人离去的不舍。“逐清风”,只能与清风相伴而归,写出主人因刘余杭离去而产生的孤寂之感,这又与首句的“重离别”相呼应。全诗主旨在惜别,却不直接写离愁,而是在叙事、写景中浸透了“重离别”之意,使得作品的意境委婉深致、耐人寻味。【点睛】第84页共84页\n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古体诗的诗体可分为乐府、杂言、四言、五言、七言等。注意题目中含有“歌”、“行”、“引”、“曲”、“吟”等的一般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第84页共84页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悼亡类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体诗类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题2(含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体诗类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题3(含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写景抒情类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体诗类 古代诗歌鉴赏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走向高考2022】(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2 古代诗歌鉴赏(第1节)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咏史怀古类古代诗歌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羁旅思乡类古代诗歌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写景抒情类古代诗歌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咏史怀古类古代诗歌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一轮复习
发布时间:2022-08-18 20:44:08
页数:84
价格:¥18.88
大小:118.61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