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年新教材高考语文微专题第41练(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

2/8

剩余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41练 语言表达+名句默写+非连续性论述类文本阅读建议用时30分钟1.[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那时,小镇上的人们和其他地方的人们一样,一律到照相馆留影。而且,小镇只有一家照相馆。照相而入“馆”,__①__。这样的场所不大不小,半家常、半神秘,不单规模、形制上端庄含蓄,其幽暗也给人一种__②__的高贵感,牵动人心,令人神往。自上中学后,我曾和多位好友去照合影,进了这个面积不大的地方,交费、开票、整理衣服,就要坐到照相的凳子上了,大家经常会发出这样的问话:我脸洗得干净吗?眼睛亮吗?牙齿露出来好,还是不露出来好?我们男孩平时不大在意的问题,照相的时候会一下子冒出来。不过没关系,旁边总会有别的人提醒:你脸上粘了个东西,你头发乱了,你牙上有韭菜。那时,小镇上的孩子们不可能有什么照相的条件,只得依赖照相馆来存放我们的青春、温情、期待。照完相,我们会依然惦记着这件事,甚至兴奋得晚上睡不着,__③__地想看到照片上的自己,等待在取相单上所标的“某月某日下午三点”或“某月某日上午十点半”那个时刻看到照片。在我的记忆中,取相片这件事从来没有出现过忘记或滞后的情况。照片即将从简陋的纸袋里抽出来的那一刻,我们经常心脏狂跳不止。(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但第一处主语“我”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你”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22·衡水中学二调考试]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询问:家严大人今年高寿?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8\nB.书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C.请柬:6月16日是小女满月之喜,本人略备菲酌,敬请各位光临。D.回函:如不出意外,本人届时定当拨冗出席。3.[2022·林州市第一中学月考]下面是某校为高中学生提供的学习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2022·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陆游在《游山西村》中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爱莲说》中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夜雨寄北》中暗示诗人仕途失意,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2021·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8\n材料一 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做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8\n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莱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摘编自朱光潜《诗论》)材料二 《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为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观钓台画图》:“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莱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摘编自钱锺书《读〈拉奥孔〉》)(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8\n产生了广泛影响。B.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的一面。C.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D.莱辛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B.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C.“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闼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D.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  )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n第41练 语言表达+名句默写+非连续性论述类文本阅读1.(1)(示例)①顺理成章 ②难以言喻 ③迫不及待(2)第一处,主语是第一人称“我”,这是照相者本人提出的问题。“我”只出现一次,塑造出一个想照一张好的相片,但因看不见自己的样子而急切发问以纠正自己的神态的孩子的形象,表达了“我”期待拍出好照片的急切心情。第二处,主语是第二人称“你”,说明这些话是旁人对照相者的提醒,有一定的亲切感。“你”再三出现,表现了旁人观看照相者照相时的细心与耐心,也能从中看到人性的善良。同时,也传递出人与人之间对美的共同的追求。解析:(1)第①空,照相而入“馆”,从道理上来说照相就应当入“馆”,故此处应填“顺理成章”或意思相近的成语。第②空,根据前文的“半家常、半神秘”“端庄含蓄”可知,这种“高贵感”是难以形容的,故此处可填“难以言喻”或意思相近的成语。第③空,根据前文“惦记”“兴奋得晚上睡不着”和后文“等待”“从来没有出现过忘记或滞后的情况”可知,对于“看到照片上的自己”这件事,“我们”是急迫的、迫切的,故此处可填写“迫不及待”或意思相近的成语。(2)回答本题,首先要对“我”“你”这两个人称及其作用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然后联系上下文,考虑说话人的语境和心情,揣摩效果。第一处,使用第一人称“我”做主语,说明提出问题的是照相者本人。“我”只出现一次,后面的提问中,都省略了主语,使整个句子节奏变得紧凑,更好地体现了照相者想要照张好的相片的急切心情。第二处,使用第二人称“你”,说明这些话是旁人对照相者的提醒,直接用“你”来称呼,有一定的亲切感。“你”再三出现,说明提醒了很多次,体现了旁人的细心与耐心,从中可以看到人性的善良。同时,也表现了人们对“美”的共同追求。2.C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项,“家严”是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应改为“令尊”。B项,“垂念”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应改为“感念”。C项,“菲酌”用于谦称以薄酒待客。D项,“拨冗”(指对方)于繁忙中抽出时间,应改为“按时”。3.(高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应通过自学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引导,展开讨论或听课学习;由此发现规律,并在练习中加以运用;然后再次发现问题,巩固对规律的掌握。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作答时,注意完整概括画面中的内容,不要遗漏,然后分析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从箭头的指向来看,可以从上到下描述,如先自学发现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和听课,从中发现规律,然后在练习中进行运用,从练习中再发现问8\n题,通过反复的训练,来巩固对规律的掌握。4.(1)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2)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3)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4)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5.(1)A (2)C (3)D(4)①材料一围绕莱辛《拉奥孔》提出的“诗画异质”观,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展开,引述其观点,并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②材料二点出莱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5)①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这两句诗都含有动作;②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③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解析:(1)“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偷换概念。原文说的是“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2)A项,曲解文意,原文中说“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并不能说高明的绘画不如诗歌。B项,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因此后人可以根据画作推想所画对象的动作过程。D项,偷换概念,“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能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形容画的意境非常优美,而沈括对唐代关于王维的传说的质疑意在表明图画在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方面存在局限,并不能因这个质疑就否定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3)莱辛“诗画异质”的主要观点为“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鉴于此,D项是正确选项,A、B、C项均与此无关。(4)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然后对材料内容进行梳理,厘清材料层次,最后根据逻辑关系进行概括即可。材料一主要阐释了莱辛的“诗画异质”观,前三段主要讲述了莱辛“诗画异质”观产生的缘由,第四至六段是莱辛“诗画异质”观的推论和结论,第七段至最后一段是作者结合个人理解对莱辛观点的具体阐释。材料二首先点出莱辛“诗画异质”观的主要论点,然后列举中国古人对诗画关系的讨论,与莱辛的这一观点形成照应。(5)解答此题,需在理解莱辛“诗画异质”的基础上作答。“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是用诗叙述动作,顾恺之说画8\n“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即点明了画在叙述动作方面有局限,作答时结合原文中的“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止能画一声”等,对此进行解读即可。8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15 09:00:04 页数:8
价格:¥3 大小:281.9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