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一轮复习
>
2023年新教材高考语文第九周题组训练主题--新高考语用Ⅰ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带解析)
2023年新教材高考语文第九周题组训练主题--新高考语用Ⅰ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带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49
2
/49
剩余4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第九周题组 训练主题——新高考语用Ⅰ+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 小题基础天天练41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清晨徜徉于林间堤岸,目之所及,尽是一派浓浓秋意。金风玉露一相逢,秋日的清凉寥廓便多了一份诗意妙趣,风儿携着草木的清香,滴滴露珠在泛黄的草尖树叶间滚动,像一群顽童在乐此不疲地捉迷藏。蝉在柳梢如“秋后的蚂蚱”,还在奋力扯着嗓子,为最后的“绝唱”画上一个“坚韧”的句号。河堤边的一排排垂柳,如步入人生暮年的老者,做着静默沉思状,也为这清秋平添了几许深邃与凝重。冉冉晨曦中,朵朵白云似开在广袤穹宇中的花儿。它们时而一簇簇聚拢,如满园牡丹竞相绽放;时而又柔曼舒展,如仙子的裙袂飘带在碧空飘曳,瞬间就让人心间起了远意。记得多年前在家乡那个秋日,一场秋雨初霁,山川草木像被濯洗过一般醒目,白云如纱似绸,唯美曼妙地轻绕于山梁间,回眸一瞬,看到一朵硕大无朋的“蘑菇云”飘浮于山巅,奇绝诡谲,如蓬莱仙境陡显眼前,人们纷纷步出家门,望云惊赞!一群信鸽扑棱着翅膀,在云层间上下翻身,像是大自然的恩典,那一刻,唯美中多了一丝灵动祥和。正如蒋勋所言:“山水里有读不完的故事,那风景无言无语,却仿佛用静定的沉默说着领悟不完的智慧。”1.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要考北京大学化学系,李华要考上海交大:我们都有明确的奋斗日标。B.新高考的六门选考科目: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C.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D.正方王刚:我方的观点是学好语文必须注意多读、多写、多思索。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答: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一场秋雨刚停,山川草木格外得亮眼,白云停留在山梁间。”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 49\n 二、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4~5题。寒食雨二首(其二)①苏轼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②吹不起!【注】 ①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到达贬所黄州,本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寒食节。②“死灰”句:《史记》载,西汉名将韩安国被关在牢里,狱吏侮辱他,他说:“死灰独不复然乎?”狱吏说:“然即溺之。”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雨势凶猛,江水暴涨,仿佛要冲入诗人居所,营造出一种风雨飘摇的紧张氛围。B.颔联“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写出渔舟在风雨飘摇、雾气蒙蒙的天地间漂浮不定的情景。C.“君门”两句既表达远离君王无法效力的愁苦,也表现了亲人坟墓远隔万里欲祭不能的悲愁。D.诗中运用“纸”“坟墓”“死灰”等意象,渲染凄怆悲凉的基调,全诗风格沉郁,深沉而悲壮。5.贺裳《载酒园诗话》说诗人“黄州诗尤多不羁,而此诗最为沉痛”,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沉痛”的?请简要赏析。答: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49\n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语在《田完世家》中。其后百余年,楚有优孟。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圹,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其后二百余年,秦有优旃。优旃者,秦倡侏儒也。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秦始皇时,置酒而天雨、陛楯者皆沾寒。优旃见而哀之,谓之曰:“汝欲休乎?”陛楯者皆曰:“幸甚。”优旃曰:“我即呼汝,汝疾应曰诺。”居有顷,殿上上寿呼万岁。优旃临槛大呼曰:“陛楯郎!”郎曰:“诺。”优旃曰:“汝虽长,何益,幸雨立。我虽短也,幸休居。”于是始皇使陛楯者得半相代。始皇尝议欲大苑囿,东至函谷关,西至雍、陈仓。优旃曰:“善。多纵禽兽于其中,寇从东方来,令麋鹿触之足矣。”始皇以故辍止。(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改)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B.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C.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D.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夫,古代的一个官职,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秦汉以后,有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官职。49\nB.题凑,一种葬式,始于上古,多见于周代和汉代,汉代以后很少再用。C.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D.陛,本义是台阶,特指皇宫的台阶。古时帝王的卫士就在宫殿台阶两侧进行戒备。“陛”后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淳于髡是齐国的入赘女婿,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候国。齐威王在位时,喜欢说隐语,淳于髡用隐语来规劝讽谏齐威王,齐威王接纳了他的意见。齐国的声威维持了三十多年。B.优孟是楚国的歌舞艺人,富有辩才,常用说笑方式劝诫楚庄王。楚庄王要以大夫礼安葬爱马,优孟大哭引起楚庄王注意,反话正说,让楚庄王意识到错误。最后楚庄王听从了优孟的建议,把马交给了膳食官。C.优旃是秦国的歌舞艺人,个子矮小。他擅长说笑话,而且都能合乎大道理。优旃十分怜悯站岗的卫士,于是,他通过戏谑打趣的方式,使秦始皇下令让他们得以休息。D.秦始皇曾商议想要扩大射猎区域,优旃赞同他的意见,提出可以利用其中的野兽抵御外敌进扰。秦始皇有顾虑,最终停止了扩大猎场的计划。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译文: (2)优旃曰:“汝虽长,何益,幸雨立。我虽短也,幸休居。”于是始皇使陛楯者得半相代。译文: 10.司马迁在《滑稽列传》最后的论赞中说,这些滑稽之人“岂不亦伟哉!”,如何理解这句话中的“伟”?请结合文章内容并举出一例加以说明。答: 49\n 小题基础天天练42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经济不断发展、科技 的当下,有一种文化现象受人关注。借文物为话题讲述历史故事,这类文艺作品穿越时空, ,受到人们的喜爱;同时,保护历史文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社会共识。历史文物浓缩着时间的厚重,承载着集体的记忆,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文物将历史记忆沉淀其中,使得后人可以睹物思人、透物见史。文物的存在不是静止的,从中可以听见争鸣鼓角,看见波澜壮阔,感受文化与历史的脉动。而这样一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回望,可以带来文化的认同、思想的启迪、精神的激励,引导我们走好今天的路。红色文物记录着英勇牺牲、顽强斗争的红色故事,每每让 于前的人感受到精神的震撼。从一件件红色文物里,可以发掘百年奋斗征程中的闪光故事,可以真实触摸何谓牺牲、何谓坚守,可以真切感受一个百年大党的不变初心。历史和文化关乎过去, 关乎现在与未来。从五千年文明中走来,从文化传承中汲取奋进力量,我们必将再创新的辉煌。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日新月异 横亘古今 伫立 还B.日新月异 连缀古今 伫立 更C.蒸蒸日上 连缀古今 站立 还D.蒸蒸日上 横亘古今 站立 更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物不是静止的存在,从中可以听见鼓角争鸣,看见波澜壮阔,感受历史与文化的脉动。B.文物的存在不是静止的,从中可以听见争鸣鼓角,看见壮阔波澜,感受文化与历史的脉动。C.文物的存在不是静止的,从中可以听见鼓角争鸣,看见壮阔波澜,感受历史与文化的脉动。D.文物不是静止的存在,从中可以听见争鸣鼓角,看见波澜壮阔,感受文化与历史的脉动。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 49\n二、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4~5题。病后登快哉亭①贺铸经雨清蝉得意鸣,征程断处见归程。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注】 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②黄华:菊花。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欣羡之情。B.颔联言近旨远,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数次的思乡梦。C.颈联虚写,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古寺,小草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一“带”一“将”,景色融合自然。D.尾联“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新颖奇警,不落陈腐,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5.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和章法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王叔英,字原采,黄岩人。洪武中,与杨大中、叶见泰、方孝孺、林右并征至。叔英固辞归。二十年以荐为仙居训导,改德安教授。迁汉阳知县,多惠政。岁旱,绝食以祷,立应。建文时,召为翰林修撰。上《资治八策》,曰:“务问学、谨好恶、辨邪正、纳谏诤、审才否、慎刑罚、明利害、定法制。”又曰:“太祖除奸剔秽,抑强锄梗,如医去病,如农去草。去病急或伤体肤,去草严或伤禾稼。病去则宜调燮其血气,草去则宜培养其根苗。”帝嘉纳之。燕兵至淮,奉诏募兵。行至广德,京城不守。会齐泰来奔叔英谓泰贰心欲执之泰告以故49\n乃相持恸哭共图后举已知事不可为沐浴更衣冠书绝命词,藏衣裾间,自经于元妙观银杏树下。天台道士盛希年葬之城西五里。燕王称帝,陈瑛簿录其家。妻金氏自经死,二女下锦衣狱,赴井死。叔英与孝孺友善,以道义相切劘。建文初,孝孺欲行井田。叔英贻书曰:“凡人有才固难,能用其才尤难。子房于汉高,能用其才者也;贾谊于汉文,不能用其才者也。子房察高帝可行而言,故高帝用之,一时受其利。虽亲如樊、郦,信如平、勃,任如萧、曹,莫得间焉。贾生不察而易言,且言之太过,故绛、灌之属得以短之。方今明良相值,千载一时。但事有行于古,亦可行于今者,夏时周冕之类是也。有行于古,不可行于今者,井田封建之类是也。可行者行,则人之从之也易,而民乐其利。难行而行,则从之也难,而民受其患。”时井田虽不行,然孝孺卒用《周官》更易制度,无济实事,为燕王藉口。论者服叔英之识,而惜孝孺不能用其言也。时御史古田林英亦在广德募兵,知事无济,再拜自经。妻宋氏下狱,亦自经死。(节选自《明史·王叔英传》)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齐泰来奔叔英/谓泰贰心/欲执之/泰告以故/乃相持恸哭/共图后举/已/知事不可为/沐浴更衣冠/B.会齐泰来奔/叔英谓泰贰心/欲执之/泰告以故/乃相持恸哭/共图后举/已/知事不可为/沐浴更衣冠/C.会齐泰来奔/叔英谓泰贰心/欲执之/泰告以故/乃相持/恸哭共图后举/已/知事不可为/沐浴更衣冠/D.会齐泰来奔叔英/谓泰贰心/欲执之/泰告以故/乃相持/恸哭共图后举/已/知事不可为/沐浴更衣冠/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指征召布衣出仕,朝廷召之称辟,三公以下召之称征,是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B.教授,学官名,宋代始设,主管学校课试、执行学规等事,官阶为正七品。C.翰林修撰,官名,主要职责为掌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草拟有关典礼的文稿等。D.御史,自秦朝开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叔英任知县时,施行仁政,一心为民,曾给皇帝献策并得到赞许和采纳。B.京城失守,国事难为,王叔英以死尽忠,后来他的妻子和两个女儿也一同自尽。C.当时井田制虽然行不通,但方孝孺以《周官》为依据做了一些制度上的改变。D.王叔英对方孝孺爱之深、谏之彻,委婉中透出心迹,表露出对朋友的真诚情谊。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9\n(1)去病急或伤体肤,去草严或伤禾稼。病去则宜调燮其血气,草去则宜培养其根苗。译文: (2)贾生不察而易言,且言之太过,故绛、灌之属得以短之。译文: 10.文中王叔英的信中给方孝孺提了哪些建议?请简要说明。答: 小题基础天天练43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秋天的天空是特别高的,看,那一块块巨大云团,像狂怒的海潮,吞没了条条山沟,冲击着道道山梁。不一会儿,一些高耸的山脊只剩下一个个小的山头,就像茫茫大海上的一些孤岛。渐渐地,云退去,天也显得亮一些了。还未散去的雾霭,在山谷中轻轻游动,像一块蒙在少女脸上的纱巾。一座座亭台楼阁,若隐若现。一些勤快的小鸟,也对着山谷放开了歌喉。啊,多么美的景色呀!我就像来到了神话中的仙境,不由得产生一种飘飘然的感觉,仿佛我这个凡夫俗子,此刻也已脱胎换骨了。“日出!”日出时有人激动地叫喊。我定了定神,朝东面望去。但见在天地交界处,有几片云彩悄悄换上了金色衣服,显得异常美丽。那游动的雾霭也好像猜出人们的心理,知趣地躲到一边。此时,整个空气像凝固了一样。起初,太阳在几片朝霞中间,露出一点儿细缝,像一根红线。接着,那根红线逐渐膨大,不久就变成一个鲜红的橘瓣儿。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太阳的半边笑脸,它仿佛十分费劲儿,一纵一纵,摆脱一切阻碍它前进的“绊脚石”。终于,它从霞光中跳出来,发出灿烂的光芒。1.下列各项中的引号,与“摆脱一切阻碍它前进的‘绊脚石’”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可是一查黄河近2000年来的“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B.上海市公安局发布消息,长三角地区户籍类证明统一调整名称为“户籍事项证明”。C.中国有句俗话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说的是要做事须得有大无畏的精神。49\nD.在父亲刚喊出“三”的时候,小孩把头往下一扎就跳下了水。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答: 3.将文中加点的词语改成“淹没”,两者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 二、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4~5题。千年调①辛弃疾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吾使丰隆②前导,叫开阊阖③。周游上下,径入寥天一④。览玄圃⑤,万斛泉,千丈石。钧天广乐,燕⑥我瑶之席。帝饮予觞甚乐,赐汝苍壁。嶙峋突兀,正在一丘壑。余马怀,仆夫悲,下恍惚。【注】 ①千年调:词牌名。词前有序曰:开山径得石壁,因名曰苍壁。事出望外,意天之所赐邪,喜而赋。②丰隆:雷神。③阊阖:天门。④寥天一:天界。⑤玄圃:传说神仙居住的山。⑥燕:通“宴”。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起始两句很有气势,一开始就把读者带入了天马行空、纵横驰骋的神奇壮丽景象中。B.上阕主要写神游天界,层次很分明:先叫开天门,上下游览一番,最后游赏了神境仙界。C.下阕最后三个短句借马和仆人因思念家乡而悲伤,反衬出辛弃疾对天界美好生活的留恋。D.序中交代开山路时得到一块石壁和词中描述石壁为天帝所赐并不矛盾,特殊写法使然。5.这首词是如何体现浪漫主义色彩的?请结合全词进行分析。49\n答: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见濂。以李善长荐,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濂长基一岁,皆起东南,负重名。基雄迈有奇气,而濂自命儒者。太祖尝问以帝王之学,何书为要。濂举《大学衍义》。乃命大书揭之殿两庑壁。顷之御西庑,诸大臣皆在,帝指《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事,命濂讲析。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以学校治民,则祸乱不兴,刑罚非所先也。”濂之随事纳忠,皆此类也。濂性诚谨,未尝讦人过。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节选自《明史·宋濂列传》)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B.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C.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D.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一般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为历代49\n儒家学子研习的核心著作。也与亡佚的《乐经》合称“六经”。B.黄老,也称黄老学说,古代一种思想流派。“黄”,指黄石公,又称圯上老人,汉代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指春秋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C.两庑,是宫殿或祠庙的东西两廊。又特指文庙中先贤从祀之处,供奉孔子门人及历代大儒,如汉代董仲舒、唐代韩愈、宋代朱熹、明代王守仁等。D.姓氏,三代(夏商周)以前,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用来分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用来分别婚姻,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濂,自幼聪颖过人,记忆力超强。他博通《五经》,转益多师。他的两位老师柳贯、黄溍,甚至都觉得学问在他之下,自愧不如。B.宋濂与刘基齐名,都兴起于东南。刘基豪迈,宋濂以儒者自命。宋濂虽才华横溢,却不能像刘基那样得到重用,无法获得显赫的官爵。C.宋濂善于随事纳忠。太祖让他讲析《大学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之事,他就顺势劝谏太祖要以礼义治心,学校治民,不可以刑罚为先。D.宋濂手不释卷,学问无所不通,文章醇厚精深。上门来求文章的士大夫摩肩接踵,国外的崇拜者甚至出重金来求购他的文集。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译文: (2)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译文: 10.“宋濂诚谨,未尝讦人之过”在文章中是怎样体现的?请简要分析。答: 小题基础天天练44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49\n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土地,令人魂牵梦萦。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心中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李时珍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才编成这部药学经典——《本草纲目》。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C.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是个很不老实的人。D.我乘夜行的火车把一个个村庄移到了身后——母亲肯定在一盏油灯下念及我。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答: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 二、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4~5题。始闻秋风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49\n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开头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B.“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句正面点题,从诗人自己的角度写了秋风的劲疾肃爽。C.“一年颜状镜中来”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诗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D.首尾两句都将秋风称为“君”,表达了作者对给万物带来生机的秋风的喜爱。5.清代沈德潜评价这首诗歌“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唐诗别裁集》)。结合相关诗句分析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出“英气勃发”的。答: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张钦,字敬之,顺天通州人。正德六年进士,由行人授御史,巡视居庸诸关。十二年七月,帝(明武宗)听江彬言,将出关幸宣府。钦上疏谏曰:“臣闻明主不恶切直之言以纳忠,烈士不惮死亡之诛以极谏。比者,人言纷纷,谓车驾欲度居庸,远游边塞。臣度陛下非漫游,盖欲亲征北寇也。不知北寇猖獗,但可遣将徂征,岂宜亲劳万乘?且匹夫犹不自轻,陛下奈何以宗庙社稷之身蹈不测之险。陛下不虞祸变,欲纵辔长驱,观兵绝塞,臣窃危已。”已,朝臣切谏皆不纳。复疏,疏入,不报。八月朔,帝微行至昌平,传报出关甚急。钦命指挥孙玺闭关,纳门钥藏之。分守中官刘嵩欲诣昌平朝谒,钦止之曰:“车驾将出关,是我与君今日死生之会也。关不开,车驾不得出,违天子命,当死。关开,车驾得出,天下事不可知。万一有变,我与君亦死。宁坐不开关死,死且不朽。”钦因负敕印手剑坐关门下曰:“敢言开关者,斩。”夜草疏曰:“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廷臣集议其行也六军翼卫百官扈从而后有车马之音羽旄之美。今寂然一不闻,辄云‘车驾即日过关’,此必有假陛下名出边勾贼者。臣请捕其人,明正典刑,不然万死不奉诏。”奏未达,使者复来。钦拔剑叱之曰:“此诈也。”使者惧而返,为帝言“张御史几杀臣”。帝大怒,顾朱宁:“为我趣捕杀御史。”会梁储、蒋冕等追至沙河,请帝归京师。帝徘徊未决,而钦疏亦至,廷臣又多谏者,帝不得已乃自昌平还,意怏怏未已。又二十余日,钦巡白羊口。帝微服自德胜门出,夜宿民舍,遂疾驰出关,数问“御史安在”。钦闻,追之,已不及。欲再疏谏,而帝使中官谷大用守关,禁毋得出一人。钦感愤,西望痛哭。于是京师盛传“张御史闭关三疏”云。明年,帝从宣府还。至关,笑曰:“前御史阻我,我今已归矣。”然亦不之罪也。世宗嗣位,出为汉49\n中知府,累官太仆卿。(节选自《明史·张钦传》)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廷臣集议其行也/六军翼卫/百官扈从而后/有车马之音/羽旄之美B.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廷臣集议其行也/六军翼卫/百官扈从而后有车马之音/羽旄之美C.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廷臣集议/其行也/六军翼卫/百官扈从/而后有车马之音/羽旄之美D.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廷臣集议/其行也/六军翼卫/百官扈从而后/有车马之音/羽旄之美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在明代是执掌监察的官员,奉命外出巡视关防的御史称为巡关御史。B.幸,古代一般指封建帝王到某地去,或者得到封建帝王的宠爱,文中指前者。C.敕印,指敕符、印信,是古时朝廷用以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等的凭证。D.微服,古代专指封建帝王为避人注目和隐匿身份,改换服装出行或私访。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钦担任重要职务。他进士出身,曾任御史,负责巡视长城居庸关一带的防务,官至太仆卿。B.张钦力阻皇帝出关。他违抗君命,命人关闭关门,藏起钥匙,亲自持剑坐在城关下禁止打开关门。C.张钦始终坚守职责。因为他不肯妥协,皇帝出关门时多次询问“御史安在”,足见皇帝对他的恼怒。D.张钦为官忠心可鉴。他的三次忠谏在京城广为流传,皇帝从宣府回来没有治罪他,原因之一就是他的忠心。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陛下不虞祸变,欲纵辔长驱,观兵绝塞,臣窃危已。译文: (2)帝徘徊未决,而钦疏亦至,廷臣又多谏者,帝不得已乃自昌平还,意怏怏未已。译文: 49\n10.张钦智勇兼备,请简要说明他“智”的具体表现。答: 小题基础天天练45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江南多垂杨翠柳,风过处,飞花飘絮,常勾起人缠绵悱恻的情思。以前,最不屑、最不忍顾的是万木枯槁的败落情形。然而,当我真正置身枯木林中时,得到的却是奋斗,是蓬勃,是死亦高大挺拔、昂扬向上的激励。枯藤缠着老树指向蓝天,树干直愣愣往上冲,树杈或曲或直,或散或收,不论何种形状都仿佛要够到天际一般。不仅如此,枯木并不都是枯黄的,有的黄绿相间,有的棕黄,有的焦黄,有的乌黑,有的亮白,有的灰白,有的银白。也并不都是光秃秃的,有的落了半边,有的只剩几片悬在那里,还有的拽着风干的果儿摇晃。树干也是不同的。有的皲裂了,脆皮已经卷曲了,仿佛一触即落;有的光滑如洗,白的泛着银光,绿的似卷了一层青苔。大树也好,小树也好,全都定格着夏日里郁郁葱葱、蓬勃向上的形状,只是剔除了那华丽丽的花与叶。岁寒三友中的松与竹成堆成团地缀在林间,昭示着严冬过后的草木葱茏。枯木只是怕冷,酣眠去了。试问在这样昂扬向上的氛围中,谁还将那绵绵情思挂在心头而郁郁寡欢呢?1.下面句子中的分号,与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人还没看见,已经先听见歌声了;或者人已经转过山头望不见了,歌声还余音袅袅。B.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C.特聘教授的岗位职责为:一、讲授本学科的基础课程;二、主持本学科的重大科研项目;三、领导本学科的学术队伍建设;四、带领本学科赶超或保持世界先进水平。D.人民革命的力量在开始时总是弱小的,总是受到压迫的;但是由于革命的力量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因此本质上又是不可战胜的。2.疑问句分为设问句和反问句,文中末尾的问句是设问句还是反问句?请根据两者的特点简要分析。答: 49\n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枯木除了枯黄色,还有别的各种颜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 二、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南朝梁诗,完成4~5题。饯谢文学①离夜诗沈约汉池水如带,巫山云似盖。瀄汩②背吴潮③,潺湲横楚濑。一望沮漳水,宁思江海会。以我径寸心,从君千里外。【注】 ①谢文学:谢朓,当时皇室内部矛盾斗争已日趋激化,随王萧子隆代鱼复侯萧子响为使持节;翌年春随王“亲府州事”,谢朓随行奔赴荆州。②瀄汩:水流激荡貌。③吴潮:暗指伍胥潮。传说伍子胥被杀后投入浙江,化为潮神。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运用比喻和想象,描绘出汉江绿水如裙带、巫山云形如车盖的秀美景象。B.“瀄汩背吴潮,潺湲横楚濑”,意为远离水流激荡的吴潮,渡过水流缓慢的楚水。C.“一望沮漳水,宁思江海会”,虚实结合,“一望”实写绘景,“宁思”虚写抒情。D.尾句表达出作者寄心于江水、随着友人到千里之外的情意,极言别后相思情深。5.本诗是怎样层层铺垫,表达词人离别关心之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 三、文言文阅读49\n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甘茂者,下蔡人也。事下蔡史举先生,学百家之术。因张仪、樗里子而求见秦惠王。王见而说之,使将,而佐魏章略定汉中地。惠王卒,武王立。蜀侯辉、相壮反,秦使甘茂定蜀。还,而以甘茂为左丞相,以樗里子为右丞相。秦武王三年,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甘茂曰:“请之魏,约以伐韩,而令向寿辅行。”甘茂至,谓向寿曰:“子归,言之于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子、公孙奭二人者挟韩而议之,王必听之,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卒使丞相甘茂将兵伐宜阳。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武王召甘茂,欲罢兵。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大悉起兵,使甘茂击之。斩首六万,遂拔宜阳。韩襄王使公仲侈入谢,与秦平。武王竟至周,而卒于周。其弟立,为昭王。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复归之韩。向寿、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向寿、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辍伐魏蒲阪,亡去。樗里子与魏讲,罢兵。甘茂之亡秦奔齐,齐使甘茂于楚,楚怀王新与秦合婚而欢。而秦闻甘茂在楚,使人谓楚王曰:“愿送甘茂于秦。”楚王问于范蜎曰:“寡人欲置相于秦,孰可?”对曰:“臣不足以识之。”楚王曰:“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对曰:“不可。茂诚贤者也,然不可相于秦。夫秦之有贤相,非楚国之利也。且王前尝用召滑于越,而内行章义之难,越国乱,故楚南塞厉门而郡江东。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国乱而楚治也。今王知用诸越而忘用诸秦,臣以王为钜过矣。”于是使使请秦相向寿于秦。秦卒相向寿。而甘茂竟不得复入秦,卒于魏。(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B.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C.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D.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和兵家等。49\nB.周室,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一个世袭王朝,分为西周与东周两个时期,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时期。C.息壤,是传说的一种能自己生长,永不减耗的土壤。《山海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也用来指沃土。D.江东,一个人文地理名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定义,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文中的“江东”是指会稽等吴越之地。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甘茂才学出众,足智多谋。甘茂得到张仪、樗里子、秦惠王、秦武王的赏识,并被委以重任,他也在攻取汉中、平定蜀乱中施展才能,凯旋而归,随即被委以左丞相的大任。B.甘茂尽心事主,审时度势。秦武王向甘茂表达一统天下的雄心之后,甘茂巧妙利用秦国与魏国、韩国之间的错杂关系,破除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阻碍,取得了攻韩战争的胜利。C.甘茂聪明睿智,深谋远虑。出师攻韩以前,甘茂不仅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和艰巨性,更认识到谗言的危险性。为此,甘茂用与秦王结盟的方式来抵御谗言,实现了既定目标。D.甘茂善谋大略,不擅内斗。甘茂在受到诋毁之后借机出逃,先后到了齐国和楚国,甚至有机会被楚怀王任命为丞相,最终却因为召滑搞乱越国的前车之鉴遭遗弃,死于魏国。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卒使丞相甘茂将兵伐宜阳。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译文: (2)甘茂之亡秦奔齐,齐使甘茂于楚,楚怀王新与秦合婚而欢。译文: 10.秦国最终任用向寿为丞相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答: 49\n 循环定向集中练9(定点9:名句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 ”两句写孔子点评子路,指出了其不谦虚的缺点。(2)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3)王维的《山居秋暝》中,“ , ”两句含蓄地表达出作者远离官场、归隐山林的生活志向。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 ”两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指出历代帝王在施政时大多虎头蛇尾,不能善始善终。(2)杜甫《登岳阳楼》中“ , ”两句灵动地描述出了洞庭湖烟波浩瀚、壮阔磅礴的不凡气势,对仗工整,用语精练,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3)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 , ”,两句看似闲适恬静,却暗含无限感慨与牢骚,故借写字、品茗来掩饰内心的感伤之情。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琵琶行》中,琵琶女说丈夫“ ”,外出经商许久未归,自己梦回往昔却引得“ ”,让诗人顿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望中原仍记得“ ”,而当年拓跋焘行宫外却是“ ”的场景,强烈的反差传达出词人对收复中原的忧虑。(3)我国古代诗歌中用“猿”与“鸟”共同描写景物、营造氛围的写法较为常见,如“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说种树人应保持树木天性,做到“ , ”,这个比喻对育人也有启发意义。(2)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 , ”两句借眼前实景来表明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3)杜甫在《客至》中用“ , ”,来表达招待不周的歉疚,让人感受到主人竭尽诚意的盛情。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黑格尔的“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49\n佐证了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的“ , ”的观点。(2)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用“ , ”两句,写出了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只有独自流泪的深沉的家国情怀。(3)《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 , ”相似。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同样表达时光飞逝,屈原在《离骚》中直接指出“ ”,而李白则在《将进酒》中用“ ”这一比喻句形象地表达。(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以“ , ”,描写自己园中散步、院门常闭的宁静生活。(3)苏轼通过自己在石钟山的亲身经历,考证了石钟山的得名原因,从而指出“ , ”的做法是不可取的。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2)李白的《越中览古》中“ , ”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勾践的嘲讽,并抒发了对盛衰无常的感慨。(3)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的经验时说“ , ”,意思是种树人要保持树木的天性,以此来比喻育人也非常恰当。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密《陈情表》中,表现活着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晋武帝之恩的两句是“ ,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月光清澈无边,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的两句是“ , ”。(3)柳永《望海潮》中表达对孙何仕途前景的美好祝愿的两句是“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 ”两句用侧面烘托手法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曲罢,江水映月,四下无声,令人陶醉。(2)柳永《望海潮》中“ , ”两句分别写出了钱塘街巷之美和当地居民住宅之雅,读来让人神往不已。(3)如果要告诫人们注重细节,防微杜渐,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之患,可借用《伶官传序》中“ , ”这两句话。49\n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中,孔子用“ , ”两句话告诫弟子,既要学习榜样,又要进行自我反思。(2)《陈情表》中,李密用“ , ”两句,向晋武帝表示心愿达成后,将为国献身、报君大恩。(3)姜夔《扬州慢》中“ , ”两句,与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茂来写城池的荒凉衰败。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魏征敢于直谏,他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道:“ , ”,概括了君主能创业却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劝谏唐太宗治国应善始克终。(2)《短歌行》一诗中的“ , ”两句,是曹操化用古语,以山和海作比喻,表明自己渴望延揽人才的深意。(3)贾谊在《过秦论》中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 ”,那么秦朝就不会灭亡。两种说法均切中肯綮,深刻总结了秦亡的历史教训。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 ”。(2)《临安春雨初霁》中写作者不愿被京中恶浊所沾染,应该早日回家的两句是“ , ”。(3)黄庭坚《登快阁》诗巧用典故,其中“ ”化用了伯乐断琴谢知音的故事,“ ”化用了阮籍青白眼的典故。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点问孔子为何以“哂”字对待子路,孔子以“ , ”指出子路轻率急躁、不谦虚的缺点。(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顽强抗争的精神。(3)辛弃疾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以“ , ”两句比喻民众团结抗敌的意志不可阻挡,象征着抗金的正义事业必然会取得最后的胜利。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无数“逆行者”用大爱撑起生命的托付,为全社会树立起一座道德精神的丰碑。我们可以用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 ”两句来赞美他们可比日月的精神。49\n(2)马援《诫兄子严敦书》通过“ , ”两个比喻,说明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能成为谨慎谦虚的人,学习杜季良不成功就会成为纨绔子弟,警拔有力,发人深省。(3)陆游《书愤》中“ , ”两句,通过运用诸葛亮的典故,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先贤,施展抱负。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在总结十思之后,提出了“ , ”的用人处事标准,只有这样,被任用的人才能竭忠尽智,竞相用力。(2)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有永不懈怠的精神品质,这里我们可以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 , ”两句来警醒自己。(3)杜甫《蜀相》中,“ , ”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登岳阳楼》的“ , ”两句,描写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2)《伶官传序》以感叹起笔,然后顺势提出兴盛和衰落的道理,“ , ”的观点,醒人耳目。(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写到“ , ”,对屈原文章文平意深、言近旨远的特点进行了评价。 难点强化针对练9(难点9: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韧性城市是目前国际社会在防灾减灾领域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当灾害发生时,韧性城市能承受冲击,快速应对,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目前,在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背景下,韧性城市与智慧城市正在一同助推城市的优化升级,提升城市安全水平。与韧性城市不同,智慧城市强调城市能够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在建设的出发点和目标上都存在显著差异,韧性城市建设关注点在于城市的安全性,减少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给城市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让城市在灾后快速恢复到正常状态,而智慧城市建设的关注点则是效率,让城市各系统在日常运行中更为高效。当然,随着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的概念在不断发展,49\n未来有着融合的趋势。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的第一个结合点在于时间维度上成为“平战结合”的统一体。智慧城市建设注重于城市日常运行的精细化管理,而韧性城市建设注重城市在自然、人为灾害下的韧性性能的优化提升。当代城市应当将智慧城市和韧性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平台有机结合,建设成为融合日常运行下智慧和灾害情景下韧性的未来城市。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的第二个结合点在于空间维度上成为“软硬交互”的统一体。智慧城市建设中已搭建的硬件可在相当程度上为韧性城市建设所使用,同时智慧城市建设中从各行各业收集到的海量信息可以共享作为韧性城市建设所需的部分数据。而韧性城市建设对城市现有防灾减灾能力的提高和各行业数据的变更,也在智慧城市的各类基础数据库和相关应用中有所体现。相比于信息和通信技术驱动下的智慧城市概念,“智慧—韧性城市”对科技手段的有效应用使其具备了全局视野下的可持续和可自适应能力。如果城市可以将当前大范围的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落脚在50年甚至100年以上的维度中,考量该项决策的潜在累计代价和效益,那么城市的“智慧”“韧性”和“可持续发展”是有可能统一的。城市可以将建设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作为契机,提升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在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保持持续、强劲的发展势头。同时,城市可以将韧性城市与智慧城市的融合建设作为基础,结合日常管理和灾害预防规划,将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的理念和建设目标、要求体现到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摘编自陈宇《韧性城市与智慧城市的融合发展》)材料二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多点暴发给世界敲响了警钟。当前,对于建立起包括能够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内的韧性城市这一城市系统比以往都更为紧迫。各国都意识到必须从本次疫情中有所反思,要加紧前瞻布局增强城市韧性,为应对未来的突发灾害做更加充足的准备。在基础设施韧性建设方面,一要完善大城市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设施,加强区域内部联系与城市韧性。二要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冗余度与模块化特征。为了应对未来的突发灾害,在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中应保留一定的重复与备用设施,在时间和空间上分担风险。通过建设基站、封闭环卫仓等移动公共设施模块,能够有效提高危机时期城市基础设施再利用的韧性程度。在经济韧性建设方面,坚持以低碳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指导社会生产活动,积极应对全球化与经济发展给社会环境带来的巨大挑战。一方面,鼓励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推广节能环保的绿色生产举措。另一方面,规制生产企业和整个社会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与此同时,要以本次疫情为鉴,规划重大突发危机给城市经济,特别是商业经济造成较长时期冲击的弹性网络和补偿机制。在社会韧性建设方面,重视并加强基层社区建设,弥补社区管理短板。社区在危机应对49\n中具有难以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从我国本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中也不难发现,社区成了疫情防控的基本作战单元,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社区的管理短板将直接影响疫情防控效果,一个社区的管理失效将很快影响到多个周边社区。为此,各国城市都应当更加重视基层社区建设,及时完善社区设施与人员配置,为应对未来的突发灾害做好基础性准备工作。除了弥补社区自身的管理短板以外,也应积极完善社区与生活物资运输的保障体系建设,以增强社区系统的韧性来实现城市韧性的强化。在制度韧性建设方面,完善韧性城市相关规划政策与制度设计,推动制度落地实施,不仅要提出加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目标,更需要在规则细则中就城市防灾格局、广域防灾体系等措施作出明确的制度安排。在城市运行的各项制度设计中,所有的城市都应当以本次全球疫情为鉴,加快建设综合应急体系,完善应急指挥救援系统、生命线应急保障系统、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系统等系统建设,切实提高城市应急救灾水平。(摘编自李国平、杨艺《面对灾难城市如何保持韧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智慧城市建设的关注点是让城市各系统在日常运行中更为高效和城市日常运行的精细化管理,但在城市系统日常运行中无法让公共安全做到高效和智能。B.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在时间维度上成为“平战结合”的统一体,所谓“战”就是指城市能够在发生战争时承受冲击,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安全水平。C.智慧城市建设中从各行业收集到的海量信息可共享作为韧性城市建设所需的部分数据。因此城市的“智慧”“韧性”和“可持续发展”就统一了起来。D.本次新冠肺炎疫情让世界各国意识到要在城市韧性上加紧前瞻性布局,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要做更加充足的准备。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有助于韧性城市与智慧城市的结合,优化升级城市的建设,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保护城市的安全。B.“智慧—韧性城市”相比起信息和通信技术驱动下的智慧城市概念,在科技手段的有效应用方面,具备了全局视野下的可持续和可自适应能力。C.基层社区建设是社会韧性建设的重要一环,各国城市应弥补社区自身的管理短板,积极完善社区与生活物资运输的保障体系建设,强化城市韧性。D.为了应对未来的突发灾害,现代城市已经在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中保留了一定的重复与备用设施,给这些经济设施建立起了弹性网络和补偿机制。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增强城市韧性范畴的一项是( )A.稳步推进5G通信网络建设。B.严格执行二氧化碳减排制度。C.北京承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49\nD.国家应急管理部组织灾害救助体系建设。4.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韧性城市的基本特征。答: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材料一 管子曰:“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法之盛衰关乎政之治乱,良法向来是治国之重器、善治之前提。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法经》问世,到代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高立法水平的《唐律疏议》出台,再到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彰显了中华民族对法治的不断探索和追求。民法典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的有益成果,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它的诞生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可以说,编纂民法典是我国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是我国法律传统和法治信仰的生动写照,映射出中华民族在法治道路上的不懈奋进。在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曾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建议,可以说,民法典诞生的过程就是充分尊重民意的过程。遵循同样的逻辑,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不管是遇上高空坠物,还是碰到遗产纠纷,抑或遭遇隐私泄露,都需要从民法典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依据。只有全体社会成员以民法典为遵循,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才能让民法典真正成为老百姓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摘编自阿斯力格《以民法典实施提升“中国之治”》)材料二 民法典是一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大法。民法典的精髓和要义就在于“民”字,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上的立场,饱含爱民、护民、利民、惠民的情怀,促进民权保障、民生改善、民业兴旺、民心和顺、民风文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公平感、获得感、幸福感。民法典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确立或完善了胎儿利益保护、未成年人利益保护、老年人利益保护、死者利益保护等规则,形成了从49\n摇篮到坟墓、从抽象人到具体人的全方位保护体系,为人民安居乐业编织了立体化的安全保障网。民法典是一部推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大法。社会治理的要义在于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民法典不仅为合作共治提供了所需的大量规则,而且通过公平分配合作过程中的权利、义务、风险、责任,给合作过程注入平等相待、尊重权利、信守契约、诚信无欺、公序良俗等精神元素,推动合作产生最优效果。同时,民法典赋予和保障了社会主体广泛的选择自由、契约自由、行为自由,激励社会主体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激活社会自治、自主、自律的能量,实现治理成本最小化、治理效果最大化。民法典是一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法。民法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道德取向、文化指向,与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息息相关。民法典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继承重家庭、讲仁爱、守诚信、尚公平、促和谐的传统法律精神,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法典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法律文本之中,融入民事法律规范之中,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民法典注重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保护善行义举、惩罚丑行恶举,有利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实现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民法典关于生命无价、人身自由、人格尊严、性别平等、尊重隐私、环境正义、英烈保护等内容,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有利于推动社会道德观念的进步。(摘编自黄文艺《民法典是经世济民、治国安邦之重器》)材料三 民法典其体系包括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等,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法律,也是检察机关开展民事诉讼监督工作的重要实体法律依据。民法典的出台将会给民事检察工作带来怎样的影响?冯小光:民法典颁布以后的溢出效应,必然对行政机关、司法权产生影响。首先,民事审判和民事检察适用的最核心实体法律是民法典。此前适用的单行法律和庞大的司法解释规定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协调、不统一的地方,民法典的体系性、协调性为民事实务提供了统一的适用依据。其次,民法典能够对民事检察官和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进行很好的规制。长期以来,如何规制民事法官和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是一个司法改革的课题,民法典在这方面填补了很多空白。王利明:民法典是基本的民事法律规范,是基本的裁判依据,将来无论是法官、检察官,还是律师,对话、讨论的平台就是民法典,而不是各说各话。民法典颁布之后,就应当从民法典中寻找法律依据;而且规定非常清晰,所有的规则都在这里面了,已经消除了不一致、不统一的现象,就要在这里找统一的裁判依据、裁判尺度。另外要有体系思维,民法典是体系化的产物,为法官、检察官、律师提供了体系化的思考方式。法典就是要求援引多个条款,这是我们在适用民法典时必须要注意的新现象。王轶:在这个问题上,我只有一个建议,就是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应该是实力相当的,监49\n督才能够有效地进行。疫情期间,我写了篇文章,主要讨论行政许可的民法意义,着重从民法的角度分析,行政许可应该做什么样的类型区分,对民事法律行为、合同行为的效力判断究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发现,相关司法解释中,较为集中的问题是没有处理好行政法与民法的交叉问题,这可以成为未来工作的着力点。如果我们能够重点突破,充分树立监督自信,慢慢地,会与被监督者之间形成一种良好、互动的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摘编自龚云飞、关仕新《王利明、王轶、冯小光“三人谈”》,有删改)6.下列对“民法典”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法典吸收了许多优秀法律文化和法治文明建设的有益成果,整合了我国多年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B.民法典激励社会主体的自主自治与其推动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并不矛盾,目的都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C.民法典注重以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难题,惩恶扬善,实现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促进社会发展进步。D.民法典的颁布能规制检察官和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从而消除法律规则之间的不协调、不统一的现象。7.综合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至今法律就是社会安定的重器,民法典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正在走向强盛。B.只有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才能让民法典真正保护人们的权益。C.激励社会主体自己解决问题,激活社会能量,能使治理成本最小化效果最大化。D.民法典仍然有可以改进的空间,处理好了行政法与民法的交叉问题,就会完美。8.下列说法中,不能正面支撑材料三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A.张某与李某因房屋租赁引发纠纷,在审理过程中,法官、检察官和律师都将民法典作为统一的法律依据。B.法院根据民法典对张某高楼坠物致伤案做出判决,张某因法官没有使用自由裁量权而认可判决结果。C.赵某出售了与其妻共有的房屋,某地方法院认为此案只涉及婚姻家庭,不需援引合同、物权等条款。D.刘某与钱某因共建厂房产权产生纠纷,法院依据行政法判决产权归刘某,钱某不服又依法提起民事诉讼。9.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答: 49\n 10.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请概括民法典是如何体现“民”这一精髓和要义的。答: 第九周题组周一 小题基础天天练411.C 文中冒号作用是用于提示性话语之后,表示提起下文。A项,用于总括性话语之前,总结上文。B项,用于总说性话语之后,引出分说。C项,用于提示性话语之后,表示提起下文。D项,用在辩论记录中,用于说话人名之后,以引出说话内容。2.答案:①句中把滚动的露珠比作捉迷藏的顽童,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滴滴露珠和一群顽童数量上相似,露珠滚动和捉迷藏动态上相似;③滴滴露珠在草尖树叶间滚动时若隐若现,和孩子们捉迷藏时的或寻找或隐藏相似。解析:比喻修辞中,本体和喻体必定要具有相似性,本句以滚动的露珠喻捉迷藏的顽童;以“滴滴”比“一群”,体现数量上的相似;以“露珠滚动”比“捉迷藏”,体现出动态的相似;以滴滴露珠在草尖树叶间滚动时的若隐若现,比孩子们捉迷藏时的或寻找或隐藏。3.答案:①修辞效果不同:原句使用了比喻,将白云比作纱绸,突出了白云的轻快、透明、亮丽,和原文描写的景致色调一致。②语体风格不同:改句比较普通,而原句则使用“初霁”等文言词语,“濯洗”“唯美曼妙”等书面词语,与文段诗意优美的风格相应。解析:首先比较原句和改句的不同之处,“初霁”改为了“刚停”,“像被濯洗过一般醒目”改为了“格外得亮眼”,“如纱似绸”改句中没有了,“唯美曼妙地轻绕”改为了“停留”;其次通过分析可知,这些修改依次涉及了语体、修辞、锤炼词语等角度。再从整体分析文段,诗意优美可以说是其语言风格,如“徜徉于林间堤岸”“风儿携着草木的清香”等给读者一种在画中行走的感觉,画面是唯美的,而把“初霁”改为了“刚停”,则使美感全无;同样“濯洗”“唯美曼妙”等书面词语给去掉或改换,与文段诗意优美的风格相左。从修辞效果上来看,原句使用了比喻,将白云比作纱绸,突出了白云的轻快、透明、亮丽,49\n和原文描写的景致色调一致。而改过之后,立刻使景物失去了灵动。4.B B项,“颔联”之说不当,本诗是一首古体诗,不是律诗,所以不存在颔联一说;“渔舟在风雨飘摇、雾气蒙蒙的天地间漂浮不定”错,渔舟是比喻大雨中的小屋,并非写渔舟在天地间漂浮。5.答案:①借景抒情。前四句描写江水满涨,雨势逼人,栖身的小屋像一叶渔舟(比喻),在烟雨中飘摇的凄凉画面,表现诗人内心的失落苦楚。②烘托,通过“空庖”“寒菜”“破灶”“湿苇”等意象写出了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烘托出诗人迫于饥寒的窘况极其压抑苦闷的心情。③七、八句运用设问,贬谪生活满目萧然,看见“乌衔纸”才恍悟寒食已至,含蓄地传达出了诗人的痛苦。④九、十句直抒胸臆,既表达出远离君王无法为国尽忠效力的愁苦,也表达了远隔万里,无法回乡祭奠亲人的悲愁。⑤末句用典,想学阮籍穷途之哭,又反用韩安国的典故,表现诗人政治热情的冷淡和忧谗畏讥的心情。解析:前四句写景:江水满涨,雨势逼人,栖身的小屋像一叶渔舟,在烟雨中飘摇抖动。画面萧瑟凄凉,诗人运用比喻,写栖身小屋如风雨中飘摇的一叶扁舟,写出了环境的险峻,借凄凉之景,抒伤感悲苦之情。“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这两句,诗人未着一字修饰,仅以白描,就使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与艰难展现在读者眼前。“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诗人运用设问传情达意。从前每逢寒食佳节,有许多赏心乐事,如今却只有满目萧条、满目凄凉,看见“乌衔纸”时才恍悟,含蓄地传达出了诗人的痛苦。“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诗人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明言君门九重欲归不能,亲人坟墓远隔万里欲祭不可。“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我只想学阮籍作穷途痛哭,心头却似死灰并不想重新燃起。此句用典,欲效阮籍穷途而哭,而心如死灰般绝望,表示对政治的冷淡和忧谗畏讥的心情。6.D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齐威王在位时喜欢隐语,爱恣意作乐整夜喝酒,陷在里面不理朝政,把国事托付给卿大夫。官吏们怠工腐化,诸侯国一起来犯,齐国即将危亡,就在朝夕之间了,左右没有一个敢谏诤的。“隐”是指“隐语”,是“喜”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淫乐长夜之饮”是“好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国且危亡”中主谓宾都全,意思完整,后面断开;“在于旦暮”承前省略主语,应当独立成句,排除B项。7.D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陛’后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错,“陛下”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8.D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优旃赞同他的意见,49\n提出可以利用其中的野兽抵御外敌进扰”曲解文意,原文是“优旃曰:‘善。多纵禽兽于其中,寇从东方来,令麋鹿触之足矣。’始皇以故辍止”,优旃的话是带有讽刺意味的,意思是扩大射猎区域有什么价值呢?这些野兽难道能抵御外敌吗?这从秦始皇的表现“以故辍止”也可以推知。9.答案:(1)优孟说:“马是大王所喜爱的,凭楚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却用安葬大夫的礼仪来埋葬它,太薄待了,请用安葬人君的礼仪来埋葬它。”(2)优旃说:“你们虽然长得高大,有什么好处?只有幸站在露天淋雨。我虽然长得矮小,却有幸在这里休息。”于是,秦始皇准许卫士减半值班,轮流接替。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本题关键词有:(1)“者也”,表判断;“堂堂之大”,定语后置句,强大的楚国;“何求”,宾语前置句,求何,要什么。(2)“益”,好处;“幸”,有幸;“雨”,名词做状语,在雨中;“休居”,休息;“半相代”,减半值班,轮流接替。10.答案:他们这些滑稽之人虽身居下位,却能利用自己幽默风趣的特点,劝谏君主,达到某一目的。淳于髡劝谏齐威王发愤图强;优孟劝诫楚庄王轻马重人;优旃同情卫兵并用合理的方式为他们争取到休息的机会,以及劝谏秦始皇不要扩大猎场。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要点的能力。这里的“伟”是相较于他们的身材、身份而言的,他们虽然有的身材短小,且都地位低下,但却有常人无法企及的智慧。考生找出他们的“智慧”所在即可。首先看淳于髡,他在齐威王耽于淫乐不理朝政,外敌入侵,国家危在旦夕时,用隐喻劝谏说“‘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勉励齐威王发愤图强,最后“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再看优孟,为了劝说楚庄王不要厚葬那匹马,他故意说“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圹,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使得楚庄王明白了自己的过失,知道要轻马重人;最后看优旃,他为了让淋雨的卫士得到休息,故意说“汝虽长,何益,幸雨立。我虽短也,幸休居”,让秦始皇注意到了卫士的不易,从而“使陛楯者得半相代”;为了不让秦始皇扩大猎场,他说“善。多纵禽兽于其中,寇从东方来,令麋鹿触之足矣”,让秦始皇明白了不能放纵享乐,最后“辍止”。纵观这三个人,他们虽然身居下位,却能利用自己幽默风趣的特点,劝谏君主,达到某一目的。这就是他们的“伟”。49\n【参考译文】淳于髡是齐国的“招女婿”。个子不到七尺,辞令机智善辩,几次出使诸侯国,从没有受过屈辱。齐威王在位时喜欢隐语,爱恣意作乐整夜唱酒,陷在里面不理朝政,把国事托付给卿大夫。官吏们怠工腐化,诸侯国一起来犯,齐国即将危亡,就在朝夕之间了,左右没有一个敢谏诤的。淳于髡用隐语来劝说:“国内有一只大鸟,栖息在大王的宫庭里,三年不飞也不鸣叫,大王可知道这鸟是为什么?”威王说:“这鸟不飞则罢,一飞就直冲云天;不鸣叫则罢,一鸣叫就震惊世人。”于是上朝召集各县令县长七十二人,奖励了一个,处罚了一个,重振军威出战。诸侯国一时震惊,都归还了侵占齐国的土地。从此声威盛行三十六年。这事记在《田完世家》中。这以后过了一百多年,楚国出了一个人叫优孟。优孟原是楚国的老歌舞艺人。他身高八尺,富有辩才,时常用说笑方式劝诫楚王。楚庄王时,他有一匹喜爱的马,给它穿上华美的绣花衣服,养在富丽堂皇的屋子里,睡在没有帐幔的床上,用蜜饯的枣干来喂它。马因为得肥胖病而死了,庄王派群臣给马办丧事,要用棺椁盛殓,依照大夫那样的礼仪来葬埋死马。左右近臣争论此事,认为不可以这样做。庄王下令说:“有谁再敢以葬马的事来进谏,就处以死刑。”优孟听到此事,走进殿门,仰天大哭。庄王吃惊地问他哭的原因。优孟说:“马是大王所喜爱的,凭楚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却用安葬大夫的礼仪来埋葬它,太薄待了,请用安葬人君的礼仪来埋葬它。”庄王问:“那怎么办?”优孟回答:“我请求用雕刻花纹的美玉做棺材,用纹理细致的梓木做套材,用楩枫、豫、樟等名贵木材做护棺的木块,派士兵给它挖掘墓穴,让老人儿童背土筑坟,齐国、赵国的使臣在前面陪祭,韩国、魏国的使臣在后面护卫,建立寺庙,用牛羊猪祭祀,封给万户大邑来供奉。诸侯听到这件事,就都知道大王轻视人而看中马了。”庄王说:“我的过错竟到这种地步吗?该怎么办呢?”优孟说:“请大王准许按埋葬畜生的办法来埋葬它。在地上堆个土灶当作套材,用大铜锅当作棺材,用姜枣来调味,用香料来托付,用稻米做祭品,用火做衣服,把它安葬在人的肚肠中。”于是庄王派人把马交给了主管宫中膳食的太官,不让天下人长久传扬此事。这以后过了二百多年,秦国出了一个人叫优旃。优旃是秦国的歌舞艺人,个子非常矮小。他擅长说笑话,然而都能合乎大道理。秦始皇时,宫中设置酒宴,正遇上天下雨,殿阶下执楯站岗的卫士都淋着雨,受着风寒。优旃看见了十分怜悯他们,对他们说:“你们想要休息么?”卫士们都说:“非常希望。”优旃说:“如果我叫你们,你们要很快地答应我。”过了一会儿,宫殿上向秦始皇祝酒,高呼万岁。49\n优旃靠近栏杆旁大声喊道:“卫士!”卫士答道:“有。”优旃说:“你们虽然长得高大,有什么好处?只有幸站在露天淋雨。我虽然长得矮小,却有幸在这里休息。”于是,秦始皇准许卫士减半值班,轮流接替。秦始皇曾经计议要扩大射猎的区域,东到函谷关,西到雍县和陈仓。优旃说:“好。多养些禽兽在里面,敌人从东面来侵犯,让麋鹿用角去抵触他们就足以应付了。”秦始皇听了这话,就停止了扩大猎场的计划。周二 小题基础天天练421.B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①“日新月异”适用于进步很快,而“蒸蒸日上”强调向上的形势,语境是说科技发展势头一天比一天好,故用“日新月异”。②“横亘古今”,即横跨古今;“连缀古今”,即连接古今,后文有“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故用“连缀古今”。③“伫立”,指长时间地站立,是饱含情思的神态;与“站立”相比,这里形容人们站在红色文物前受到震撼,应用“伫立”。④“还”表示某个范围之外有所补充,“更”表示程度上的加深。这里是比较“过去”与“现在、未来”,应该用“更”。故选B。2.A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①前文陈述对象是文物,而不是“文物的存在”,排除BC;②先感受“历史”再感受“文化”,符合事理,据此排除BD。故选A。3.答案:构成:①三个语句同为动宾结构。②三个语句都有8字,字数相等。效果:形式整齐,强调了历史文物的价值。4.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C项,“颈联虚写”错。颈联从上文的忆想回到现实,是实写。鸦投古刹,是黄昏时万物栖息的典型景象;而落日斜晖,也是作者的所见之景。5.答案:意境营造:①本诗以清蝉、斜阳、暮鸦、衰草、秋风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②杜诗以急风、高天、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为主要意象,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章法结构:①本诗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②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层次清晰。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及诗歌结构。本诗一开头以雨后蝉鸣起兴。秋高气爽,雨过天晴,再加病愈登亭,十分畅快。连枝上的蝉也仿佛有所领悟而在欢快地鸣叫。二句由“听”转向“见”:秋雨新洗,值此黄昏之际,行人渐少,尘土不扬,那通往故乡的道49\n路显得分外清晰。这一句在眺望中透露出诗人的心事:怀乡情重,思归心切,不曾有一日忘怀。本诗意象众多,首联写清蝉,颈联写斜阳、暮鸦、衰草,尾联写秋风,这些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杜诗首联写急风、高天,颔联写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这些意象营造出雄浑苍凉的意境。从章法结构上来讲:两者都是写景加抒情,但是安排的位置不同,本诗首联颈联写景,颔联尾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不呆板拘滞;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先写景后抒情,采用惯常方式,层次清晰。6.B 根据文意,先讲齐泰来奔,而后讲王叔英对他的态度,故第一断应在“来奔”后,当然也可根据“叔英谓泰贰心”中“叔英”是本句的主语,应归为本句,在它前面断开,排除A项、D项;第五断处,应该是讲两人先抱持恸哭,而后谋划日后举措,故应在“恸哭”后断,而且“乃相持恸哭”中“相持”是“恸哭”的状语,不能断开,排除C项。7.A A项,“朝廷召之称辟,三公以下召之称征”理解错误。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召之称辟。8.B B项,“京城失守,国事难为,王叔英以死尽忠,后来他的妻子和两个女儿也一同自尽”说法错误。并非“一同自尽”,妻子金氏上吊而死,两个女儿被关进锦衣卫监狱,投井而死。9.答案:(1)治病太急有时(或“也许”)损伤身体,除草太猛有时(或“也许”)损害庄稼。病治好应调养血气,草除完应培育庄稼的根苗。(2)贾谊不能明察(有些事皇上做不了)却轻易进言,并且又说得太过分,所以周勃、灌婴之类的人能够说他坏话。解析:(1)“去病”,治病;“严”,严重、猛烈;“伤”,损伤;“调燮”,调养,调理。(2)“易言”,轻易进言;“属”,类;“短”,说他坏话。10.答案:①要考虑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②要考虑国君对建议的态度;③要考虑时代的发展变化;要考虑民生问题。解析:“凡人有才固难,能用其才尤难。子房于汉高,能用其才者也;贾谊于汉文,不能用其才者也”先表明“能用其才尤难”的观点,接着举了张良和贾谊正反两个例子论证观点,具有说服力,王叔英提醒方孝孺要考虑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子房察高帝可行而言,故高帝用之,一时受其利”分析高帝为什么会采纳张良的建议,因为张良知晓汉高祖可以实行(他的建议)然后进言,王叔英提醒方孝孺要考虑国君对建议的态度;“但事有行于古,亦可行于今者,夏时周冕之类是也。有行于古,不可行于今者,井田封建之类是也”天下的事本来有既能通行于古代,也能通行于现在的,也有能通行于古代,而不能通行于现在49\n的,所以要考虑时代的发展变化;“可行者行,则人之从之也易,而民乐其利。难行而行,则从之也难,而民受其患”可通行的就施行,人们遵从它就容易,百姓就以获得它的好处为乐。难通行的却施行,那么人们遵从它也就困难,百姓就遭受祸患。王叔英提醒方孝孺要考虑民生问题。【参考译文】王叔英,字原采,黄岩人。洪武年中,与杨大中、叶见泰、方孝孺、林右一同被征召至京城。王叔英坚决推辞,回到家中。洪武二十年,王叔英凭推荐担任了仙居训导,后改任德安教授。王叔英调任汉阳知县,多有仁政。年逢旱灾,王叔英绝食祷告,立刻得到了应验。建文时期,王叔英被召回担任翰林修撰。向皇上进呈《资治八策》,说道:“(皇上)应致力于多问多学,谨慎地对待自己的好恶,明辨邪恶与正直,接纳规劝和直言,察清(官员)是否有才,慎重地对待刑罚,明晓事情的利与害,裁定法律制度。”又说道:“太祖铲除奸邪,剔除污秽,抑制豪强,消灭凶恶势力,如同医生治病,又如农民除去田中杂草。治病太急有时损伤身体,除草太猛有时损害庄稼。病治好应调养血气,草除完应培育庄稼的根苗。”皇上赞许并加以采纳。燕兵到了淮水边,王叔英奉朝廷之命招募士兵。走到广德,京城失守。恰逢齐泰奔逃而来,王叔英认为齐泰有反叛之心,想捉住他。齐泰告诉他原因,于是相互抱持恸哭,共同谋划今后的举措。不久,王叔英知道国事不可有所作为,于是沐浴更换衣帽,写了绝命词,把它藏在衣襟间,在元妙观银杏树下上吊自尽。天台道士盛希年在离城西面五里的地方安葬王叔英。燕王做了皇帝,陈瑛查抄了王叔英的家产。妻子金氏上吊而死,两个女儿被关进锦衣卫监狱,投井而死。王叔英与方孝孺亲密友好,常用道德义理相切磋。建文初年,方孝孺想推行井田制。王叔英写信给他说:“大凡人拥有某方面的才学固然难得,但是善于正确运用自己的才学尤其难得。像张良对于汉高祖,是能运用自己才学的人;贾谊对于汉文帝,是不能正确运用自己才学的人。张良知晓汉高祖可以实行(他的建议)然后进言,所以汉高祖任用他,当时就得到好处。即使像樊哙、郦食其那样受亲近的人,陈平和周勃那样受信任的人,萧何和曹参那样受重用的人,也没有人能离间他们。贾谊不能明察(有些事皇上做不了)却轻易进言,并且又说得太过分,所以周勃、灌婴之类的人能够说他坏话。现在明君良臣相逢,这是千年难逢的好时机。只是天下的事本来有既能通行于古代,也能通行于现在的,如夏代的历法、周代的冠服就是这一类。也有能通行于古代,而不能通行于现在的,如井田制、分封制就是这一类。可通行的就施行,人们遵从49\n它就容易,百姓就以获得它的好处为乐。难通行的却施行,那么人们遵从它也就困难,百姓就遭受祸患。”当时虽然井田制行不通,但方孝孺以《周官》为依据做了一些制度上的改变,但对现实状况没有帮助,成了燕王(后来罪责他)的借口。谈论这件事的人佩服王叔英的见识,为方孝孺没有采纳王叔英的话感到可惜。当时御史古田人林英也在广德招募士兵,知道国事无法拯救,拜了两拜就上吊自尽了。妻子宋氏被关进了监狱,也上吊而死。周三 小题基础天天练431.A 例句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项,引号表示特殊含义;B项,表示特定称谓;C项,表示引用;D项,表示着重指出。2.答案:①雾霭尚未散去,呈现出若有似无的朦胧感,这与纱巾的轻柔、朦胧相似;②太阳升起后山谷变得秀丽起来,这与少女的脸有相似之处。解析:“还未散去的雾霭,在山谷中轻轻游动,像一块蒙在少女脸上的纱巾”这是一个比喻句,本体是“雾霭”“山谷”,喻体分别是“纱巾”“少女”。“还未散去”“轻轻游动”是“雾霭”的特点,呈现出似有若无的视觉感;“蒙在脸上”是“纱巾”的特点,给人一种朦胧、神秘感;云退去后明丽的“山谷”与青春靓丽的“少女”在形象上也相似。可见本体与喻体之间具有相似点。3.答案:“吞没”运用了比拟手法,表现了云团飘动的动感,给人充满力量的感觉,更能表现“巨大云团,像狂怒的海潮”的气势。用“淹没”无法体现巨大云团飘动的动感,缺少了一种气势。解析:首先看原词“吞没”所在的语句是“一块块巨大云团,像狂怒的海潮,吞没了条条山沟,冲击着道道山梁”,这句话形象生动地描摹了秋季的天空腾起的云团笼罩天地的过程和气势。“吞没”一词,从修辞看,运用了比拟手法,把人或者有生命的动物具有的动作行为赋予自然现象,形象生动具体,颇具画面感,写出了云雾席卷过来的气势。改词“淹没”多用于水的覆盖,对应“海潮”修辞效果不突出,给人印象和感觉一般。缺少气势和力度,不能很好地表现当时的状态,而且“吞没”更强调主动和时效性,“淹没”表现的是客观效果。4.C C项,“反衬出辛弃疾对天界美好生活的留恋”说法有误。辛弃疾借马和仆人因思念家乡而悲伤来表达自己深情地眷恋着祖国和家乡的感情,是正衬。49\n5.答案:①想象:词人通过想象,描述自己到达天界,周游上下,创造出神奇瑰丽的神仙世界。②夸张:词人将“青霓”“明月”视为手中可持之物,泉涌万斛,石高千丈,意境奇绝,气势恢宏。③与天帝神仙交游对话(拟人亦可):词人见到天帝,受到天帝的热情款待,天帝还高兴地说:“我要将苍壁赐给你!”6.D “濂状貌丰伟美须髯”的意思是宋濂相貌丰伟,有美髯。主语是“濂”,谓语是“状貌丰伟美须髯”,“丰伟”是形容“状貌”的,“美须髯”的“美”修饰“须髯”,所以应在“美须髯”的前后停顿,这样排除A、C两项。“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的意思是没有一天离开过书卷,对学问无所不通。介宾短语“于学”修饰“无所不通”,作“无所不通”的状语,所以应在“于学无所不通”前后停顿,这样排除B项。7.B B项,“‘黄’,指黄石公,又称圯上老人,汉代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错。“黄”指“黄帝”。8.B B项,“却不能像刘基那样得到重用”错。根据原文中的“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分析,原文的确说宋濂才华横溢,他的功业、爵位却比不上刘基,但是文中并没有说他不能像刘基那样得到重用。9.答案:(1)汉武帝沉溺在方术这样荒诞的学说中,改变了文帝景帝谦恭节俭的风气,老百姓的精力已经疲惫,这之后又用严厉的刑罚责罚老百姓。(2)(便)召唤全部朝臣进行责问,就喊着宋濂的字说道:“如果不是景濂几乎要错怪进言上书的人。”解析:第一句关键点:“溺”,沉溺;“方技谬悠之学”,方术荒诞的学说;“恭俭”,谦恭节俭;“敝”,疲惫;“然后”,这之后;“督”,责罚。第二句关键点:“悉”,全部;“因”,于是、就;“微”,如果没有;“罪”,错怪。10.答案:①如实向太祖禀告宴会情况。②太祖让其臧否朝臣时,他只说以善者为友,不了解不善者。③让太祖审慎对待茹太素上的万言书,体察其忠心,不要深罪。解析:“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概括为:宋濂如实向太祖禀告宴会情况。“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概括为:太祖让其臧否朝臣时,他只说以善者为友,不了解不善者。“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概括为:宋濂让太祖审慎对待茹太素上的万言书,体察其忠心,不要深罪。49\n【参考译文】宋濂,字景濂,宋濂幼时聪敏,记忆力强,就学于闻人梦吉,精通《五经》,后又跟随吴莱学习。不久,又在柳贯、黄溍门下游学,他们两人都极推崇宋濂,自谓不如他。元至正年间,宋濂因举荐被授为翰林编修,但他以父母年老为由坚辞不就,而到龙门山闭门著书。过了十多年,太祖攻取婺州,召见宋濂。因为李善长的推荐,宋濂与刘基、章溢、叶琛一起被朝廷征召到应天,被授予江南儒学提举一职,皇上命令他教授太子经书,不久改任起居注。宋濂比刘基大一岁,都起自东南,久负盛名。刘基雄迈有奇气,而宋濂自命为儒者。太祖曾经向宋濂询问帝王之学,问什么样的书是重要的。宋濂列举出《大学衍义》(重要)。皇上于是命令大大地抄写《大学衍义》的内容在大店两侧的庑壁上高高地挂着。不久,皇帝到西边的庑间,各位大臣都在,皇帝指着《大学衍义》中司马迁谈论黄老道家学说的事情,命令宋濂讲解分析。宋濂讲解完毕,趁机曰:“汉武帝沉溺在方术这样荒诞的学说中,改变了文帝、景帝谦恭节俭的风气,老百姓的精力已经疲惫,这之后又用严厉的刑罚责罚老百姓。君主的确应该用礼义修养自身,那么荒诞的学说就不会进入内心,用学校教育治理百姓,那么灾祸动乱就不会兴起,刑罚不是率先的事。”宋濂随着具体的事情献纳忠心,都是这样的。宋濂性情诚实谨慎,从不攻击他人过失。宋濂曾经与客人一起饮酒,皇帝暗中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宋濂全部如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我只和好的大臣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了解他们。”这时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万余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可以重责他。”不久皇帝看过茹太素的奏章,发现有值得采纳的内容。召唤全部朝臣进行责问,就喊着宋濂的字说道:“不是景濂几乎要错怪进言上书的人。”宋濂相貌丰伟,有美髯,他眼睛近视却很明亮,能在一粒黍子上写几个字。从少到老,没有一天离开过书卷,对学问无所不通。(他)写的文章淳厚精深,气势流转绵长,可与古代作者并驾齐驱。士大夫登门索要诗文者,先后接踵而至。外国贡使也知道宋濂的名字,多次问起宋先生日常起居及身体安康否。高丽、安南、日本甚至出双倍的价钱收购宋濂文集。四方学者都称宋濂为“太史公”,而不称其姓氏。宋濂虽以白发老者随侍朱元璋,其功业、爵位却比不上刘基,而一代礼乐制作,宋濂所裁定的居多。49\n周四 小题基础天天练441.A 原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A项,解释说明,解释“药学经典”是什么。B项,话题转换,前文说的是婆婆让她去看看,破折号后说的是自己的想法,发生了话题转换。C项,话题转换,前文说的是侍萍,后文说的是鲁贵。D项,话题转换,前文说到村庄,后文说的是母亲。2.答案:①句中把离乡之人比喻成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离乡之人和这些兰花、浮萍、秋蓬、蒲公英都是离开生养他们的故地,漂泊四方,无依无靠。解析:比喻,由本体、喻体、比喻词组成,主要特点是相似性。本处将离开乡土的人比作“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题干要求分析句子中比喻的相似性,离开故土的人,四处漂泊,和没有根的兰花,随波浪漂浮的浮萍,到处飞舞的蓬草,跟着风四散飞走的蒲公英一样,四处飘散,不固定,一个本体三个以上喻体,也叫博喻,生动形象具体,突出了离开乡土的人的特点。3.答案: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一方土地”上,强调想念的地点;原句的重点落在“魂牵梦萦”上,强调对故土牵挂的程度之深,更契合原文的“乡土情结”。②句式特点不同:改句是长句,结构较复杂;原句是短句,简洁明快,节奏感强,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解析:比较句式可以从长句短句、整句散句、强调重点、整体风格等角度进行分析。本题题干要求分析原句和改句不同的表达效果,首先要从句式上进行比较,改句将原句单独成句的短句“令人魂牵梦萦”,改成了“土地”的定语,变成了长句,长句的表达特点是表达严谨,短句的特点是简洁明快,有节奏感,富有气势;改句和原句在原文整体风格上进行比较,原文语段整体运用短句,改句修改后成为长句与原文整体风格不一致;从强调重点上看,原句“魂牵梦萦”单独成句,就是在强调“魂牵梦萦”,更能体现作者对乡土的思念,改句体现不出强烈的情感。4.D D项,“首尾两句都将秋风称为‘君’”分析错误,首句中“君”指诗人,尾句中的“君”指秋风。“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5.答案:①第三联运用了侧面描写,写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蜷曲的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显示出一种潜在的力量,似乎只要时机一到,骏马就可奔49\n腾,鸷雕就可翱翔长空,侧面烘托了秋风给万物带来的勃发英气。②第四联直抒胸臆,天地寥廓,我就是抱着衰病之躯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望,为“你”——胜过春色的秋光引吭高歌,作者直接表达出了他对秋的喜爱,更反映了诗人“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自强不息进取精神,体现出了作者的“英气勃发”。解析:①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描写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着头,抖动拳曲的毛,大雕睁开睡眼看万里青云。从侧面显示出秋风给它们带来了虎虎生气,抒发了诗人不服老,想为国立功和积极进取的豪情。②尾联“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6.C “廷臣集议”是“期下诏”的目的,中间不能断开,所以应在“议”后断开,排除A项、B项。“扈从”是随从、跟随的意思,做“百官”的宾语,所以应在“从”后断开,排除D。7.D “古代专指封建帝王”错误。也可指有权势或有身份者。8.C C项,“皇帝对他的恼怒”错误。结合“帝微服自德胜门出,夜宿民舍,遂疾驰出关,数问‘御史安在’。钦闻,追之,已不及”分析,皇帝出关门时多次询问“御史安在”,表明皇帝担心张钦对他进行阻拦。9.答案:(1)皇上您不考虑祸患事变,想放开马缰长驱直入,在极远的边塞显示兵力,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危险的。(2)皇帝犹豫未决,张钦的奏章也到了,朝中大臣又纷纷进谏,皇帝不得已就从昌平回来了,心中一直闷闷不乐。解析:(1)“虞”,考虑;“纵辔”,是指放开马缰;“观兵绝塞”,应该是“观兵(于)绝塞”,省略句,状语后置句;“窃”,私下里认为。(2)“徘徊未决”,犹豫不决;“疏”,奏疏;“谏”,进谏;“怏怏”,闷闷不乐。10.答案:①关上城门的同时将钥匙藏起来。②以皇帝出行应有的威仪为借口劝阻其出关。③假戏真做,呵斥使者使诈。解析:原文写到“钦命指挥孙玺闭关,纳门钥藏之”,意思是张钦命令指挥官孙玺紧闭关门,收取了关门的钥匙藏起来,为了防止皇帝出关,张钦关上城门的同时将钥匙藏起来。49\n原文写到“夜草疏曰:‘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不然万死不奉诏’”,意思是当夜拟写奏章说:“我听说天子如有亲自率兵征战的事情,一定会先约定时间下诏书让朝中大臣们集中商议,皇上出发,有禁军护卫,百官跟从,后面有喧哗的车马和华丽的仪仗。现在安静得听不见一点声音,而总是说‘皇上的车马当日要过关门’,这肯定是假借陛下的名义出关跟外敌勾结。我请求捉住这个人,依照法律公开处置,不这样的话被处死也不接受皇上的命令。张钦以皇帝出行应有的威仪为借口劝阻皇帝出关。原文写到“使者复来。钦拔剑叱之曰:‘此诈也。’使者惧而返”,意思是皇帝派来的使者又来了,张钦拔剑呵斥他说:“这是使诈。”使者害怕而返回去。张钦假戏真做,呵斥使者使诈。【参考译文】张钦,字敬之,是顺天府通州人。正德六年中进士,从行人升职到御史,巡察居庸关一带的城关。正德十二年七月,明武宗听信江彬的进言,打算出居庸关去宣府,张钦上书劝谏说:“我听说圣明的君王不厌弃恳切率直的进言来接纳忠臣,有节气壮志的人不畏惧死亡的责罚来极力劝谏。近来,人们议论纷纷,说皇上想度过居庸关,到远方的边塞游历。我猜测陛下不是随意游玩,而是想亲自征讨北方的贼寇。不知道北方贼寇猖獗,只可以派遣将领前往征讨,哪能陛下亲自带军征讨?况且一般人尚且不会看轻自己,陛下怎能凭借担负宗庙国家重任之身奔赴到不能预测风险的地方。皇上您不考虑祸患事变,想放开马缰长驱直入,在极远的边塞显示兵力,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危险的。”后来,朝中大臣的恳切劝谏都未被采纳。张钦又上书,奏议呈报后,没有回应。八月初一,皇帝私访到昌平,通报出关的命令非常紧急。张钦命令指挥官孙玺紧闭关门,收取了关门的钥匙藏起来。分守宦官刘嵩想到昌平去觐见,张钦阻止他说:“皇上将要出关,今天是我和你的生死之时。关门不开,皇上不能出去,违抗皇上命令,当被处死。如果打开关门,让皇上出关,国家的事情就不可预料了。万一情势有变化,我和你也会被处死。宁可因不开关获死罪,死了也会不朽。”张钦于是背负着敕符印信,手中持剑坐在城关门下说:敢说打开关门的人,杀之。”当夜拟写奏章说:“我听说天子如有亲自率兵征战的事情,一定会先约定时间下诏书让朝中大臣们集中商议,皇上出发,有禁军护卫,百官跟从,后面有喧哗的车马和华丽的仪仗。现在安静得听不见一点声音,而总是说‘皇上的车马当日要过关门’,这肯定是假借陛下的名义出关跟外敌勾结。我请求捉住这个人,依照法律公开处置,不这样的话被处死也不接受皇上的命令。”奏章还没送到,皇帝派来的使者又来了。张钦拔剑呵斥他说:“这是使诈。”使者害怕而返回去,对皇帝说“张御史差点杀了我”。皇帝大怒,回头对朱宁说:“替我快去逮捕杀掉张御史。”正好梁储、蒋冕等人追到沙河,恳请皇帝返回京城。皇帝犹豫未决,张钦的奏章也到了,朝中大臣49\n又纷纷进谏,皇帝不得已就从昌平回来了,心中一直闷闷不乐。又过了二十多天,张钦巡视白羊口。皇帝改换衣服隐藏身份从德胜门出来,晚上住宿在民家房舍,于是快速奔驰出关门,多次询问“张御史在哪里”。张钦听说后,追赶他,已经来不及了。想再次上书劝谏,而皇帝派宦官谷大用把守关门,禁止任何人出关。张钦有所感触而激愤,面向西而痛哭。于是京城广泛传播“张御史闭关三疏”的事。第二年,皇帝从宣府回来。到了关门,笑着说:“先前张御史阻止我出关,我现在已经回来了。”但也没有治罪他。明世宗继承君位后,张钦离开京城到汉中做知府,积功升至太仆卿。周五 小题基础天天练451.B 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分号的作用是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尤其是当分句内部还有逗号时)之间的停顿,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中的分号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A项、D项,分号表示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主要是选择、转折等关系)之间的停顿。C项,分号是表示各项之间的分项列举。2.答案:是反问句。设问的修辞手法是有问有答,而反问的修辞手法是只问不答。文中末尾的问句只问不答,所以是反问句。解析:设问句,设问也就是明知故问。根据内容的需要,设问可以采取连用的形式。设问句式是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是疑问句,实际上说话者是在强调某种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也就是明知故问。根据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文本内容加以分析,“试问在这样昂扬向上的氛围中,谁还将那绵绵情思挂在心头而郁郁寡欢呢”,只问不答,所以是反问句。3.答案:①原文中的每种颜色都单独成小句,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活泼,富有气势;②原文表达了作者的具体感觉,色彩鲜明;③原文的表述与上下文语体一致,描写生动形象。解析:注意将修改之后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哪种表达效果更好。画线句改为“枯木除了枯黄色,还有别的各种颜色”,描述过于笼统。原文凸显了枯木的各种颜色,起到了强调的作用;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更富有气势。原文的表述与前文“树干直愣愣往上冲,树杈或曲或直,或散或收,不论何种形状都仿佛要够到天际一般”和后文“有的落了半边,有的只剩几片悬在那里,还有的拽着风干的果儿摇晃。树干也是不同的……”等句子语体一致。所以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9\n4.C C项,“‘一望’实写绘景”错误,从诗歌标题“饯谢文学离夜诗”可知,这是作者在谢朓离开南京的夜晚,写首诗送别他,此时属于饯行之时,而“一望沮漳水”意思是“到了西边,你一望见沮水和漳水的时候”,这其实是作者站在谢朓的角度展开联想想象,应该属于虚写。5.答案:①首联以流水行云来比喻人生之漂泊无定,为下文写离别作铺垫。②颔联运用典故,避却吴潮急流,横渡缓慢的楚水,担心友人卷进政治风浪。③颈联言情愿想着江海汇合,暗示不敢奢望,以水之交汇喻人情翻覆,关心溢于言表。解析:首先看首联,“汉池水如带,巫山云似盖”意思是“汉江的水像带子一样,巫山的云像盖子一样”,这里用比喻的手法写绿水白云,而水和云都具有“流动”“漂浮”的特性,结合诗歌标题“饯谢文学离夜诗”可知,这是饯行诗,所以首联中的“水”“云”的流动漂浮应该是比喻人生的漂泊,这也就为下面抒写离别做了铺垫。接着看颔联,“瀄汩背吴潮,潺湲横楚濑”意思是“你这一路上会遇到水流激荡的吴潮,要努力避开,也会遇到湍急的楚濑,要小心横渡”,结合注释可知,此处使用伍子胥的典故,表面上是提醒谢朓一路上要小心避开急流险滩,实则是用伍子胥被害的典故来提醒他要警惕险恶的政治风浪。再看颈联,“一望沮漳水,宁思江海会”意思是“到了西边,你一望见沮水和漳水的时候,难道不会想起东边江水与海水交会的情景吗”,这两句是作者站在谢朓的角度来展开联想,用反问的形式表达“你看那沮水和漳水都汇入长江到东边来和大海汇合了,你到了那里之后,可别忘了要回来和我见面”的不舍之情,“江海会”本是水之交汇,此处来喻人之相见。经过层层铺垫,尾联“以我径寸心,从君千里外”则是直接抒发出了作者酸楚难舍的离别之情。6.A 从结构和句意看,首先,按照判断句式“……,……也”判断句的结构,“宜阳”处和“大县也”处分别要断开,故可排除BD两项;其次,根据句尾语气词“矣”可知,“南阳积之久矣”为一完整句意,不应断开,与上文判断句句式对称,结构相似,主谓间断开,排除C项;“名曰县”的“曰”并非引领下文的“说”之意,而是“叫”,动宾关联紧密,与“县”之间不可断开,若断开,“县”作后一文句的主语,理解时则句意不通,依据语境,应是“名称叫县”,故“曰”后不能断,排除C;“难矣”的内容是“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而不是“攻之”,在“难矣”前断。7.C “息壤,是传说的一种能自己生长,永不减耗的土壤”表述错误,依据语境“王迎甘茂于息壤”的理解可知,文中的息壤是一个地方。8.D “甚至有机会被楚怀王任命为丞相”理解错误,由文中“楚王问于范蜎曰:‘寡人欲置相于秦,孰可?’”的意思是“楚王向范蜎询问说:‘我想在秦国安排个丞相,您看49\n谁合适’?”分析可知,楚怀王是想要送甘茂回秦国担任秦国丞相。9.答案:(1)终于让丞相甘茂带兵攻打宜阳。打了五个月却拿不下宜阳,樗里子和公孙奭果然提出反对意见。(2)甘茂逃出秦国跑到齐国,齐国派甘茂出使楚国,楚怀王刚刚与秦国通婚结亲,对秦国亲热得很。解析:(1)“卒”,终于;“将”,率领;“伐”,攻打;“拔”,攻破。(2)“亡”,逃亡;“使”,派;“于”,到;“新”,刚刚;“欢”,友好,引申为“亲热”。10.答案:①向寿曾因攻韩、和魏之事立功;②甘茂从秦国出逃,给自己带来信任危机;③楚怀王凭借与秦国的亲近关系极力促成向寿为丞相,从而排挤掉甘茂,使自己受益。【参考译文】甘茂,是下蔡人。曾侍奉下蔡的史举先生,跟他学习诸子百家的学说。后来通过张仪、樗里子的引荐得到拜见秦惠王的机会。惠王接见后,很喜欢他,就派他带兵,去帮助魏章夺取汉中地区。惠王死后,武王即位。秦公子蜀侯辉和他的辅相陈壮谋反,武王就指派甘茂去平定蜀地。返回(秦国)后,(武王)任命甘茂为左丞相,任命樗里子为右丞相。秦武王三年(前308年),(武王)对甘茂说:“寡人(有个心愿)想乘着垂帷挂幔的车子,通过三川之地,去看一看周朝都城,即使死去也算心满意足了。”甘茂(心领神会),便说:“请允许我到魏国,与魏国相约去攻打韩国,并请让向寿辅助我一同前往。”甘茂到魏国后,就对向寿说:“您回去,把出使的情况报告给武王说‘魏国听从我的主张了,但我希望大王先不要攻打韩国’。事情成功了,全算作您的功劳。”向寿回到秦国,(把甘茂的话)报告给武王,武王到息壤迎接甘茂。甘茂抵达息壤,武王问他(先不攻打韩国是什么)缘故。(甘茂)回答说:“宜阳,是个大县,上党、南阳财赋的积贮经时很久了。名称叫县,其实是个郡。现在大王离开自己所凭据的几处险要关隘,远行千里去攻打它们,取胜有很大困难。如今我是个寄居此地的臣僚,樗里子和公孙奭二人会以韩国国力强为理由来同我争议攻韩的得失,大王一定会听从他们的意见,这样就会造成大王欺骗魏王而我将遭到韩相公仲侈怨恨的结果。”武王说:“我不听他们的,请让我跟您盟誓。”终于让丞相甘茂带兵攻打宜阳。打了五个月却拿不下宜阳,樗里子和公孙奭果然提出反对意见。武王召甘茂回国,打算退兵(不攻了)。甘茂说:“息壤就在那里,(您可不要忘记……)”武王说:“有过盟誓。”于是调集了全部兵力,让甘茂进攻宜阳,斩敌六万人,终于拿下了宜阳。韩襄王派公仲侈到秦国谢罪,同秦国讲和。武王终于(通过了三川之地)到了周都,最后死在那里。武王的弟弟即位,就是昭王。49\n甘茂终于向秦昭王提出,把武遂归还给韩国。向寿和公孙奭竭力反对这么做,但没有成功。向寿和公孙奭因此而怨愤,(常在昭王面前)说甘茂的坏话。甘茂恐惧,(怕有不测,)便停止攻打魏国的蒲阪,乘机逃亡而去。樗里子与魏国和解,撤兵作罢。甘茂逃出秦国跑到齐国,齐国派甘茂出使楚国,楚怀王刚刚与秦国通婚结亲,对秦国亲热得很。秦王听说甘茂正在楚国,就派人对楚王说:“希望把甘茂送到秦国来。”楚王向范蜎询问说:“我想在秦国安排个丞相,您看谁合适?”(范蜎)回答说:“我的能力不够,看不准谁合适。”楚王说:“我打算让甘茂去任丞相,合适吗?”(范蜎)回答道:“不合适。甘茂的确是个贤才,但不能到秦国任丞相。秦国有贤能的丞相,不是楚国的好事。况且大王先前曾把召滑推荐到越国任职,他暗地里鼓动章义发难,搞得越国大乱,因此楚国才能够开拓疆域,以厉门为边塞,把江东作郡县。我考虑大王的功绩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辉煌的地步,其原因就是越国大乱,而楚国大治。现在大王只知道把这种谋略用于越国却忘记用于秦国,我认为您派甘茂到秦国任相是个重大的过失。”于是楚王派使臣去请求秦王让向寿在秦国任相。秦国终于让向寿担任了丞相。甘茂最终也没能够再到秦,后来死在魏国。周六 循环定向集中练91.答案:(1)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2)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3)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2.答案:(1)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2)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3)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3.答案:(1)商人重利轻别离 梦啼妆泪红阑干 (2)烽火扬州路 一片神鸦社鼓 (3)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4.答案:(1)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 (2)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3)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5.答案:(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3)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6.答案:(1)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如青丝暮成雪 (2)园日涉以成趣 门虽设而常关 (3)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7.答案:(1)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2)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3)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49\n8.答案:(1)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2)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3)异日图将好景 归去凤池夸9.答案:(1)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2)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10.答案:(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3)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11.答案:(1)有善始者始繁 能克终者盖寡 (2)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12.答案:(1)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2)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3)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13.答案:(1)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3)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14.答案:(1)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刻鹄不成尚类鹜 画虎不成反类狗 (3)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15.答案:(1)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 (2)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3)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16.答案:(1)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2)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周日 难点强化针对练91.D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A项,“但在城市系统日常运行中无法让公共安全做到高效和智能”错,材料一第二段的原文是“智慧城市强调城市能够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可见,原文说智慧城市对公共安全能做出智能响应,而选项说成是“无法让公共安全做到高效和智能”。B项,“所谓‘战’就是指城市能够在发生战争时承受冲击,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安全水平”错,材料一第三段原文是“注重城市在自然、人为灾害下的韧性性能的优化提升”,可见,“战”不仅仅指战争,还指自然、人为灾害等。C项,“因此城市的‘智慧’‘韧性’和‘可持续发展’就统一了起来”错,强加因果,把可能当成了现实,材料一第五段的原文49\n是“城市的‘智慧’‘韧性’和‘可持续发展’是有可能统一的”。2.D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在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中保留了一定的重复与备用设施”指的是基础设施韧性建设,“给这些经济设施建立起了弹性网络和补偿机制”指的是经济韧性建设,两者被没有依据地牵连在一起,而且这些属于建议,并不是已经发生的事实。3.C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材料二可知,增强城市韧性是指在基础设施韧性建设、经济韧性建设、社会韧性建设、制度韧性建设这几个方面。A项,“稳步推进5G通信网络建设”是基础设施韧性建设,属于增强城市韧性的范畴。B项,“严格执行二氧化碳减排制度”是经济韧性建设,属于增强城市韧性的范畴。C项,“北京承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是体育方面的,不属于增强城市韧性范畴。D项,“国家应急管理部组织灾害救助体系建设”是制度韧性建设,属于增强城市韧性的范畴。4.答案:能够承受自然、人为灾害和突发事件带来的冲击;快速有序应对;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快速有效恢复正常状态。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中的“当灾害发生时,韧性城市能承受冲击,快速应对,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第二段中的“韧性城市建设关注点在于城市的安全性,减少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给城市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让城市在灾后快速恢复到正常状态”,第三段中的“韧性城市建设注重城市在自然、人为灾害下的韧性性能的优化提升”分析,概括出韧性城市的基本特征为:韧性城市能够承受自然、人为灾害和突发事件带来的冲击,能够快速有序应对以上灾害和突发事件。同时,在以上灾害和突发事件发生时,韧性城市能够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并快速有效恢复正常状态。5.答案:①首先引出了韧性城市的概念,提出了韧性城市与智慧城市结合发展的观点;②接着先分析智慧城市与韧性城市在建设的出发点与目标上的差异性,再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指出两者的结合点;③最后提出了“智慧—韧性城市”应具备全局视野,重视中长期规划的建议。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材料的行文脉络的能力。材料一共五段文字,第一段,首句话“韧性城市是目前国际社会在防灾减灾领域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引出了韧性城市的概念,“韧性城市与智慧城市正在一同助推城市的优化升级,提升城市安全水平”提出了韧性城市与智慧城市结合发展的观点。所以,第一段是第一层,先引出了韧性城市的概念,提出了韧性城市与智慧城市结合发展的观点。第二段中心句是“与韧性城市不同……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在建设的出发点和目标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分析可知:智慧城市与韧性城市在建设的49\n出发点与目标上的差异性。第三段的中心句是“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的第二个结合点在于空间维度上成为‘平战结合’的统一体”,第四段的中心句是“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的第二个结合点在于空间维度上成为‘软硬交互’的统一体”,所以这两节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指出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的结合点。综合第二至四段,这三段文字分析了智慧城市与韧性城市在建设的出发点与目标上的差异性,然后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指出两者的结合点。第五段,根据“相比于信息和通信技术驱动下的智慧城市概念,‘智慧—韧性城市’对科技手段的有效应用使其具备了全局视野下的可持续和可自适应能力”“同时,城市可以将韧性城市与智慧城市的融合建设作为基础,结合日常管理和灾害预防规划,将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的理念和建设目标、要求体现到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分析可知,这段文字提出了“智慧—韧性城市”应具备全局视野,重视中长期规划的建议。综上分析,材料一五段文字分三层,按照“首先提出……的观点,接着分析了……,最后提出了……”的模式整合以上各层层章即可。6.D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民法典的颁布能规制检察官和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从而消除法律规则之间的不协调、不统一的现象”理解错误。原文是“此前适用的单行法律和庞大的司法解释规定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协调、不统一的地方,民法典的体系性、协调性为民事实务提供了统一的适用依据。其次,民法典能够对民事检察官和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进行很好的规制”,前后两句不构成因果关系。7.B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法律就是社会安定的重器”错,原文是“良法向来是治国之重器”,所以应是“良法”而不是“法律”。C项,“能使治理成本最小化效果最大化”理解错误,原文是“民法典赋予和保障了社会主体广泛的选择自由、契约自由、行为自由,激励社会主体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激活社会自治、自主、自律的能量,实现治理成本最小化、治理效果最大化”。所以原文是“实现治理成本最小化、治理效果最大化”,选项中“能使治理成本最小化效果最大化”说法太绝对。D项,“处理好了行政法与民法的交叉问题,就会完美”错。原文是“较为集中的问题是没有处理好行政法与民法的交叉问题,这可以成为未来工作的着力点。如果我们能够重点突破,充分树立监督自信,慢慢地,会与被监督者之间形成一种良好、互动的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文中只是说“这可以成为未来工作的着力点”,并没有说“处理好了行政法与民法的交叉问题,就会完美”。8.C C项,“赵某出售了与其妻共有的房屋,某地方法院认为此案只涉及婚姻家庭,不需援引合同、物权等条款”理解错误。根据王利民的观点“民法典颁布之后,就应当从民49\n法典中寻找法律依据;而且规定非常清晰,所有的规则都在这里面了,已经消除了不一致、不统一的现象,就要在这里找统一的裁判依据、裁判尺度。另外要有体系思维,民法典是体系化的产物,为法官、检察官、律师提供了体系化的思考方式。法典就是要求援引多个条款,这是我们在适用民法典时必须要注意的新现象”,所以民事法需要法官具有体系化思维,该项中“某地方法院”的判决不能体现体系化,不能证明文中观点。9.答案:①整体采用并列式结构,从三个角度论述民法典是一部保障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法;②每部分采用总分结构,先明确民法典意义与作用,然后具体阐述。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结构的特点。整体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材料二共三节内容,先概括每一节的段落大意,每一段开头的一句话就可以作为中心句,分别是“民法典是一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大法”“民法典是一部推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大法”“民法典是一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法”。通过对材料二每一段开头一句话的分析,可知这三段的内容是并列关系,所以材料二整体采用并列式结构,从三个角度论述民法典是一部保障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法。然后再分析每一段中的论证结构,可通过划分层次来分析。通过对每一段内容的分析可知,这三段在论证结构上一样,都是先用一句中心句引出谈论的话题,然后再具体分析,这属于总分结构。所以段落内部每部分采用总分结构,先明确民法典的意义与作用,然后再具体阐述。10.答案:①在制定过程中,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尊重民意;②在立法思想上,以人民为中心,以民为本,以民为上;③在立法体系上,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对人民群众形成了全面立体的保护;④在时代针对性上,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鼓励并保护人们惩恶扬善。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材料一中:“在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曾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建议,可以说,民法典诞生的过程就是充分尊重民意的过程。”据此可概括出在制定过程中,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尊重民意。材料二中:“民法典是一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大法。民法典的精髓和要义就在于‘民’字,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上的立场,饱含爱民、护民、利民、惠民的情怀,促进民权保障、民生改善、民业兴旺、民心和顺、民风文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公平感、获得感、幸福感。”据此可概括出在立法思想上,以人民为中心,以民为本,以民为上。“民法典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确立或完善了胎49\n儿利益保护、未成年人利益保护、老年人利益保护、死者利益保护等规则,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从抽象人到具体人的全方位保护体系,为人民安居乐业编织了立体化的安全保障网。”据此可概括出在立法体系上,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对人民群众形成了全面立体的保护。“民法典注重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保护善行义举、惩罚丑行恶举,有利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实现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据此可概括出在时代针对性上,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鼓励并保护人们惩恶扬善。49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3年高考语文第九周题组训练主题--高考语用Ⅰ诗歌鉴赏名句默写文言文阅读(带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第六周题组训练主题--高考语用Ⅰ名句默写文言文翻译(带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第四周题组训练主题--高考语用Ⅰ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带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第五周题组训练主题--高考语用Ⅱ名句默写文言文断句(带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第一周题组训练主题--高考语用Ⅰ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带解析)
2023年新教材高考语文第八周题组训练主题--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文化常识诗歌鉴赏(带解析)
2023年新教材高考语文第六周题组训练主题--新高考语用Ⅰ名句默写文言文翻译(带解析)
2023年新教材高考语文第四周题组训练主题--新高考语用Ⅰ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带解析)
2023年新教材高考语文第五周题组训练主题--新高考语用Ⅱ名句默写文言文断句(带解析)
2023年新教材高考语文第一周题组训练主题--新高考语用Ⅰ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带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一轮复习
发布时间:2022-08-14 18:38:11
页数:49
价格:¥3
大小:83.6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