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1、2、3共3册教材必会考点提纲汇编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统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1、2、3共3册教材必会考点提纲汇编选择性必修1《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必会考点提纲第一课 国体与政体考点一 国体与政体1.民主与专政的辩证关系民主专政区别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就是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联系民主与专政相互依存,凡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必然包括一定阶级的民主,同时也包括对其他阶级的专政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表现表明新型的专政 绝大多数人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社会主义国家不同于一切剥削阶级国家新型的民主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优于资本主义民主3.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从国家的产生看 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国家是在原始社会瓦解、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以后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从国家的性质看 国家的性质,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从国家的所有国家都是一定阶级对其他阶级的专政第103页共103页,本质看 4.国体与政体的辩证关系国体政体区别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就是国家管理形式联系(1)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一定的政体服务于一定的国体。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为行使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必然要采取某种形式组织政权机关。统治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总是力求采取最有效的政权组织形式。(2)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①一个国家的政体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变化既包括随着国体的变化而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也包括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的变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断变化。②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国家的政体是完全一样的。除了国体对政体的决定作用外,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社会习惯、发展程度等,都是影响政体的因素5.政体及其划分标准划分标准政体类型主要表现典型国家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及其职权范围民主共和制 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一般经由选举产生美国、德国、意大利、巴西等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由世袭的君主担任,但在宪法框架内,君主的权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英国、日本、荷兰、西班牙等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议会制政府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向议会负责。政府以议会为基础产生。政府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英国、日本、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等总统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总统不仅是国家的象征和代表,而且直接行使国家最高行政权力。总统独立于议会之外,由选民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产生,只对选民负责,美国、俄罗斯、巴西等第103页共103页,不对议会负责6.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决定着国家的其他具体制度。它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一根本政治制度。考点二 政党与利益集团1.政党与阶级的关系(1)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在阶级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列宁和毛泽东都曾明确指出,政党是阶级的领导者。(3)在现代国家的政治体系中,以掌握政权、统治国家为目标的政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政党(1)目标:政党是有组织的政治团体,通常以执政为主要目标。也有一些政党不谋求执政,但积极致力于推广某种政治思想、维护某种政治利益。(2)主要手段:在代议制政体下,政党争取执政的主要手段是参加选举。(3)有政纲或党章:政党通常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意识形态,对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议题有明确的态度和主张,这些往往体现在其政纲或党章中。3.利益集团含义是指具有共同利益,向政府或社会提岀诉求,或以合法手段施加压力,借以影响公共政策,以争取其团体利益及其成员利益的社会团体地位是现代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103页共103页,目标不以取得政权或改变政权为目标,而是在既有政治体制内进行完全合法的活动途径游说、宣传、助选、集会游行、司法诉讼等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第二课 国家的结构形式考点一 主权统一与政权分层1.国家主权的重要性(1)国家主权是现代国家得以存在的法理依据,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是一个国家对其管辖区域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排他性的政治权力。(2)国家主权是一种自主自决的最高权威,没有任何其他权力主体可以对其加以否决或驳回。独立自主的对外交往是国家主权的重要体现。国家主权通常以法律形式在宪法中加以规定,对外则表现为国家之间的相互承认。(3)国家主权是国家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国家主权的丧失意味着国家的解体或灭亡。2.国家选择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1)必要性:当今世界,大部分国家不可能通过唯一的中央政府进行直接的、简单化的、事无巨细的管理。国家之内的行政区划,通常是为了管理上的便利和有效而产生的。(2)影响因素:行政区划的界线和分层,往往需要考虑民族、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经济、军事等诸多因素。3.主权国家依据国际法享有的基本权利基本权利含义独立权主权国家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管辖权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辖的权利平等权主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也不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何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自卫权主权国家拥有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的权利第103页共103页,4.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的划分(1)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各自行使自身在法定范围内的权力。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的权力划分,往往通过国家宪法加以规定。(2)一般而言,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国家秩序与整体发展、军事、外交等国家级事务,地方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各自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社会治安等地方性事务。5.我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我国,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构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划分职权。一方面,地方利益是国家整体利益的一部分,地方必须服从中央;另一方面,在保证中央统一领导的同时,必须考虑地方特殊利益,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考点二 单一制和复合制1.单一制与联邦制类型单一制联邦制组成单位按地域划分的普通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享有相对主权的完整政治实体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①中央享有最高权力;地方政权被置于中央政权的统一领导下,只能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职权。②根据其权力集中的不同程度,单一制国家可以划分为中央集权型单一制国家和地方分权型单一制国家国家整体与其组成部分的权限范围由联邦宪法规定,都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并直接行使于人民,相互间不得任意干涉特征全国只有一个中央政权、一部宪法、一种法律体系联邦各组成单位的权力并非由联邦整体所授予,而是它自身作为政治实体所固有的2.国家结构形式的影响因素(1)一个国家采用何种国家结构形式,是阶级、民族、历史、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始终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选择国家结构形式时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第103页共103页,[拓展延伸]国家结构形式的相对独立性(1)国家的结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不宜轻易变动,否则可能会引发一些不稳定因素,进而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甚至危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2)合理的国家结构形式,有利于国家政令统一,能够提高管理的便利和效率,促进国家整体发展和地区平衡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不合理的国家结构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严重阻碍地区平衡和国家整体发展,需要适时地、慎重地进行调整。第三课 多极化趋势考点一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1.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区别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是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它是从经济角度反映当今世界相互联系、依赖加强的趋势是相对两极格局和单极世界而言,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各种力量相互制衡的趋势日益明显;它是从政治角度反映当今世界相互依赖加强的趋势联系(1)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又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严峻挑战,这些矛盾只能在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的过程中,通过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来解决。(2)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促使不同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加强合作,从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全面认识世界多极化表现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原因世界各种力量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意义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基础上的,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趋势(1)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单极与多极的矛盾,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第103页共103页,(2)在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过程中,传统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与调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大国力量逐渐增强,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关系正在经历变化,国际关系朝着民主化方向发展3.世界主要力量的发展(1)美国: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拥有最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并且极力维护其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地位。(2)中国、欧盟、俄罗斯和日本成为多极化国际格局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3)新兴国家:进入21世纪以来,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国家不断壮大,推动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4.发展中国家的作用(1)发展中国家是反对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2)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考点二 国际关系1.正确认识国际关系含义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主要问题主要聚焦于主权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作等问题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关系等主要交往方式国家间的贸易往来,文化、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交流,外交磋商,领导人互访,缔结条约或协定,等等调整规则国际法2.全面认识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1)国家之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宗教、文化和历史等。(2)国家利益: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国家利益归根结底是该国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第103页共103页,(3)国家实力: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维护国家利益的有力保障是强大的国家实力。国家实力通常用一国的综合国力来衡量。国家实力衰弱不利于国家利益的实现。(4)国家性质:各国的国家性质不同,利益追求、对外政策也不同,这使得国际关系复杂多变。3.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原因①国家利益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②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国家: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国家实力。②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③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④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公民:①要树立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③努力维护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④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政治性义务,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第四课 和平与发展考点一 时代的主题1.两个“问题”和两个“主题”两个“问题”两个“主题”联系和平成为时代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总体稳定,都是讲和平与战争问题,前者是问题本身,第103页共103页,和平问题: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具有了现实可能性后者是问题的现状发展问题:世界经济的发展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超越了以往任何时期都是讲经济问题,前者是问题本身,后者是问题的现状2.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是发展的前提①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需要国际社会保持持久和平的环境,为各国正常发展和政治经济的往来提供保障。②世界经济的发展得益于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战乱和冲突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争端,是世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①和平与发展是彼此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②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③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发展是和平的基础①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只有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才能够为国际社会的持久和平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②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消除贫困,减少地区冲突的产生,消除不稳定的因素,为维系持久和平提供动力3.促进和平与发展的因素因素表现经济全球化发展加深了各国相互依赖程度国家间日益增强的贸易往来,增进了彼此间的交流。各国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上的共同利益不断扩大,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意愿不断增强不同力量中心之间相互制衡发展中国家力量不断增强,新兴经济体实力提升,壮大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力量。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关系和战争面貌随着国际协调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多边主义的深入发展,第103页共103页,谈判与对话成为解决冲突的主要手段 国家间交流与合作的机制日趋成熟,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和平的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冲突考点二 挑战与应对1.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障碍因素表现影响(本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个别大国常常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将本国利益凌驾于其他国家的合理利益之上,凭借本国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优势,或利用国际旧秩序不合理的制度设计,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干涉或者侵略,在损害他国利益的同时,造成世界的动荡不安贫富悬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展中国家比较普遍地存在贫穷和饥饿现象。落后、贫困、危机等挥之不去的阴影仍然与人类相伴随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贸易摩擦、恐怖主义等世界和平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世界人民争取和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2.国际关系民主化第103页共103页,内容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共同商量着办本质追求公平正义,要求各国主权平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国际关系民主化已经成为我们所处时代的本质要求之一。只有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才能尊重国际社会多样化的事实,保护和尊重各国在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作用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要求国家不分大小、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各国的事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国际上的事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措施国际社会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共同推动建立适应国际力量对比新变化的全球治理体系,更好保障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更好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共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3.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途径为了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世界各国应该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第五课 中国的外交考点一 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1.国际关系、国家利益、国家性质和外交政策的关系(1)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2)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外交政策。国家性质决定外交政策的性质,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的内容。外交政策是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在国家对外关系上的反映。(3)国家利益的变化导致主权国家外交政策的改变,从而使国际关系发生相应变化。同时,国际关系的变化会影响国家利益的实现。2.全面把握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1)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自主地决定自己对国际问题的态度和对策。第103页共103页,(2)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一宗旨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3)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①从国内来说,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就是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②从国际来说,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4)基石、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②重要性:它成为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成为发展国际关系和解决国际争端公认的基本准则。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保证国际关系的正常化,建立国际新秩序,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发展。3.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意义习近平外交思想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同时也为探索解决当今世界各种复杂问题指明了方向。考点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落实(1)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和平事业、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就全球治理来讲,我们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3)就推动经济全球化而言,我们提出了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发展方向。(4)就国与国关系来说,我们提出了坚持正确义利观的外交理念,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5)就全球安全来看,我们提出了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6)在积极推进国际合作方面,我们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并付诸实践,取得积极成效。第103页共103页,(7)一系列中国智慧、中国主张,反映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天下大同的高远理想,不断充实着人类文明的思想宝库。2.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领域目标措施政治上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安全上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经济上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文化上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生态上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1)加强自身建设: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2)推动国际合作: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六课 走进经济全球化考点一 认识经济全球化1.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第103页共103页,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含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协作不断深化、加强,世界各国的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世界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国际分工的深化,世界各国都被卷入国际市场交换之中,对国际贸易的依赖度不断提高伴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国际金融市场迅速扩张,形成了以国际金融中心为依托的全球性金融市场表现许多商品虽然品牌是某个国家的,但其生产则是由许多国家共同协作完成的国际贸易的规模迅速扩大,参与交换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除了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劳务也进入了交易范围并迅速发展通过信息网络运行的、全球统一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国内外金融市场相互贯通的、无国界的全球性金融市场联系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三者都需要依托跨国公司这一重要载体2.影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根本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技术基础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根本动因世界各国对本国、本民族利益的追求体制基础市场经济体制主要载体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迅速扩张,起了推动作用3.跨国公司第103页共103页,含义是指以母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大型企业地位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目的为了实现最大利益领域遍及全球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领域影响积极影响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到处奔走,推动着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与国际分工的深化,把国际分工发展为跨国公司的内部分工,把国际贸易发展为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形成了以公司内部分工和贸易为基础的国际经济体系,促进了全球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全球的科技合作与进步负面影响跨国公司的发展也会给世界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如不考虑母国或东道国的国家利益,实行跨国行业垄断、破坏国际市场的公平竞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落后产能和环境污染等考点二 日益开放的世界经济1.经济全球化的影响(1)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世界经济既存在积极影响,也存在消极影响,但不管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每个国家都无法把经济全球化拒之门外,既不能放松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警惕,也不能拒绝融入国际社会。(2)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同时也存在着发展失衡、不确定性和风险加剧等问题。这些是前进中的问题,需要正视并设法解决。(3)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因此,对发达国家是利大于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受益不多,甚至被边缘化,在带来一定机遇的同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甚至危及经济安全和国家主权。2.如何让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第103页共103页,(1)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2)要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开辟增长源泉;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拓展发展空间;要建设联动型世界经济,凝聚互动合力;要建设包容型世界经济,夯实共赢基础。(3)要完善全球治理。3.推动全球经济治理需要多元共治对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的作用要认真对待。正确的选择应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1)要努力让经济全球化更具包容性。建设包容型的世界经济,才能逐步减少南北差距,贫富鸿沟。(2)要努力让经济全球化更具可持续性。这要求各国都要努力倡导并建设开放型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3)要努力让经济全球化更具普惠性。发达国家及新兴经济体应承担更多义务,在多边贸易体系中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帮助,加强国际援助交流合作,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能力建设水平。第七课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考点一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1.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原因(1)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2)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3)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措施(1)在新时代,我国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更加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2)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要形成以技术、品牌、第103页共103页,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拓展对外贸易,推进贸易强国建设。(3)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3.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赖别人搞建设,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的出发点,这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2)独立自主是指自己拥有处理本国事务(包括经济事务)的权力,不受任何外来势力的干涉。自力更生是指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发展本国经济。这就是说,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把立足点放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主要依靠本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和优势来发展自己。邓小平同志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4.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更好地把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维护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2)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自主发展的根本基点。自主掌握经济命脉,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独立,才能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抵御各种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3)对外开放,利用国外的市场、资金、技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强自力更生能力。考点二 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1.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和挑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第103页共103页,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2.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贡献者(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积极作出中国贡献。(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数亿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的大多数。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发展的巨大贡献,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启示。(3)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更充足的资本、更丰富的产品、更宝贵的合作机会,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增长提供了持续强大的推动力。中国同一大批国家的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中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3.我国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1)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和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4)在追求贸易平衡的基础上合理控制进出口规模及增长速度,减少贸易摩擦。(5)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规避贸易保护主义壁垒。(6)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传统国际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国际市场。(7)坚持平等互利原则,通过平等的、富有诚意的对话和协商,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拓展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空间,并积极解决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8)学会用世界贸易组织原则和机制解决争端,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和合法的经济利益。第八课 主要的国际组织考点一 国际组织概述1.国际组织的分类及主要特点第103页共103页,划分标准类型主要特点成员的性质 政府间国际组织成员是主权国家或地区的政府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成员主要是团体或个人地理范围世界性国际组织向全世界开放区域性国际组织成员限于某一特定的地域范围职能范围一般性国际组织职能范围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专门性国际组织具有专业职能,主要开展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专门技术性活动2.政府间国际组织与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作用的主要区别(1)政府间国际组织的作用主要侧重于促进主权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交流、协调、合作,调停和解决国际政治冲突和经济纠纷,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2)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作用①从事咨询和信息活动,向国际社会提供有关特定专业领域的、技术的、法律的以及政治等方面的专门知识。②对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条约、承诺、计划和项目的落实进行监督,促使各国政府遵守其在国际上作出的承诺。③影响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决策过程。④在不同的利益冲突角色之间促成协调和妥协。3.国际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地位积极作用局限性和消极作用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国际组织可以促进国际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交流、协调、合作,调停和解决国际政治冲突和经济纠纷,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国际组织参与国际事务受诸多因素制约,有其局限性。个别大国倚仗实力,力图控制国际组织,使之成为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工具第103页共103页,4.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活动(1)我国广泛参加各种国际组织,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从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也决不附加任何其他条件。(2)我国广泛参加各种国际组织,其目的和宗旨是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共同发展,致力于公正、合理、公平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3)我国广泛参加各种国际组织,致力于建立伙伴关系、合作关系以及友好关系等各种形式的关系,但决不是结盟关系,更不是军事同盟关系。考点二 具体的国际组织1.《联合国宪章》倡导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主权国家权利方面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义务方面各会员国应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解决国际争端方式各会员国应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各会员国必须避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侵害别国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主权国家与联合国的关系各会员国对于联合国依宪章规定而采取的行动,应尽力予以协助联合国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内政的事务2.历史地、辩证地理解联合国的作用(1)坚持历史的观点既要看到联合国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经走过的弯路,也要立足于现实,肯定其在当今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要着眼于未来,正确认识联合国改革的必要性。(2)坚持辩证的观点既要看到联合国曾经取得过辉煌的业绩和成就,又要看到其局限性和不足,对许多世界焦点问题的解决显得软弱无力,有待于更多地参与全球性事务并采取更有力的措施。第103页共103页,(3)明确在国际事务中应发挥联合国的主导作用。联合国的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3.欧盟的宗旨欧盟的宗旨是实现各成员国的共同目标:促进和平,追求公民富裕生活,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基本价值标准,加强国际合作。4.欧盟与其他国家、中国的关系(1)欧盟与其他国家:欧盟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力争在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上有所作为。(2)欧盟与中国:1975年5月,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正式关系。中欧各具经济优势,互补性强。四十多年来,中欧关系发展迅速,欧盟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03年,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方政治互信不断深化,经贸联系日益密切,人员交流持续频密。5.东盟、非盟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非洲联盟(非盟)国际组织类型政府间、区域性、一般性国际组织成员国10个55个作用成为推进区域合作和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平台非盟成立后,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成为引领非洲国家联合自强、共谋发展的一面旗帜,其领导权威得到非洲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与中国的关系 在“10+1”和“10+3”合作、东亚峰会、东盟地区论坛等区域机制框架下,中国与东盟保持了良好的沟通和合作。2003年,中国与东盟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中国现已成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2013年10月,中国倡议与东盟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重视发展与非盟的关系,中国与非盟在气候变化、“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重大国际问题以及非洲热点问题上保持沟通协调。非盟在涉及中国核心和重大利益问题上积极支持中国。中国向非盟机构能力建设、有关维和行动和非盟总部会议中心、非洲疾控中心等项目建设提供援助第103页共103页,第九课 中国与国际组织考点一 中国与联合国1.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1)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2)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事关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上享有否决权,是联合国中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2.中国在联合国的作用和主张作用(1)中国本着自身肩负的重大国际责任,尊重联合国的权威地位,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各项工作,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2)中国坚持以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3)中国坚持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4)中国是联合国改革的最早倡导者和有力支持者之一主张中国主张改革应有利于坚持《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更好地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维护会员国的共同利益;应增加发展中国家代表权和发言权,切实维护其利益考点二 中国与新兴国际组织1.二十国集团(1)特点:二十国集团成员涵盖面广、代表性强,其构成兼顾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不同地域的利益。第103页共103页,(2)讨论的问题:二十国集团主要讨论全球重大经济金融热点问题。(3)中国与二十国集团的关系:中国是二十国集团的创始国,也是二十国集团中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二十国集团已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2.金砖国家(1)金砖精神:金砖五国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推动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深入,深化了团结互信,增进了五国人民福祉,拉紧了利益和情感纽带,为世界经济企稳复苏并重回增长之路作出了突出贡献。(2)中国与金砖国家:在金砖国家中,中国的经济体量最大,作用相对突出。中国一直努力推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形成和不断发展,顺应历史大势,把握发展机遇,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建设性作用。(3)作用:金砖国家不是封闭的俱乐部。金砖国家已成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合作、维护共同利益的重要平台。(4)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开启金砖合作第二个“金色十年”的要求①致力于推进经济务实合作。②致力于加强发展战略对接。③致力于推动国际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④致力于促进人文民间交流。3.上海合作组织(1)“上海精神”①内容:“上海精神”即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它不仅是“上海五国机制”的基础,也是“上海合作组织”的灵魂。②重大作用:“上海精神”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符合各成员国共同的发展利益;反映了新型的国家关系;体现了先进的文明交流形态。③“四观”核心:上海合作组织探索走出了一条新型区域组织合作之路,创立了以“上海精神”为核心的新安全观、新合作观、新发展观、新文明观。(2)合作领域:上合组织自成立之初就将打击“三股势力”(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势力)、维护地区安全稳定视为重要的合作领域。第103页共103页,4.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1)性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英文缩写为“AIIB”)是中国倡议成立的多边金融合作机构。(2)投资方向:亚投行致力于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为能源、电力、交通、通信、农业基建、供水、环卫、城建和物流等工程项目提供资金支持。(3)运作原则和目标:亚投行运作原则是公开、透明、独立、问责,目标是精简、廉洁、绿色。(4)作用:亚投行在现行国际经济金融秩序下运行,同其他全球和区域多边开发银行的关系是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统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必会考点提纲第一课 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考点一 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1.民事法律关系的内涵民事法律关系就是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2.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要素含义内容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客体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物、行为、智力成果、商业标记、人身利益等内容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既是相互对立的,第103页共103页,也是相互联系的。往往一方的权利就是另一方的义务,一方的义务就是另一方的权利,二者通常是对等的3.民法的作用(1)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国民法不仅体现法治理念,而且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2)民法强调独立人格、平等地位,追求权利明确、财产关系稳定与交易安全的社会秩序,凸显了文明、和谐、平等、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4.民法基本原则(1)目的:民法规定一系列基本原则,旨在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调整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2)含义:民法基本原则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和司法机关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3)内容: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考点二 积极维护人身权利1.人身权名称保护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侵犯他人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第103页共103页,姓名权自然人享有姓名权。自然人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肖像权自然人享有肖像权。自然人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和荣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也不得非法剥夺他人的荣誉称号,不得诋毁、贬损他人的荣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2.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1)地位: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生命是自然人最高的人身利益,身体是承载生命健康的物质载体,自然人的身心健康既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2)根据民法典规定,侵犯他人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其中包括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因误工减少的收入、辅助器具费、残疾赔偿金、丧葬费、死亡赔偿金等。3.公民的隐私权和名誉权(1)二者涉及的内容不同。隐私是公民不愿公开的秘密,而名誉是一种社会评价。(2)侵害的方式不同。侵害名誉往往采取侮辱、诽谤的方式,而侵害隐私表现为公开散布。(3)权利主体不同。名誉权的主体为公民或法人,而隐私权只能为公民所有。第103页共103页,第二课 依法有效保护财产权考点一 保障各类物权1.财产权(1)实质:财产权是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财产权是可以以金钱计算价值的,一般具有可让与性,受到侵害时需以财产方式予以救济。(2)内容:财产权包括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等能够给民事主体带来经济收益的权利。(3)特点①主体限制:财产权的主体限于现实地享有或可以取得财产的人。②财产价值:财产权除极少的例外情形以外都是具有财产价值的,这种经济价值又是可以以金钱计算的。③无专属性:财产权原则上都是可以处分的,不具有专属性。可以处分,指可以转让、可以继承、可以抛弃。不具有专属性,因而可以由他人代为行使。2.物权(1)含义:物权是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他物权。(2)原则:物权法定原则要求,物权的种类和内容必须由法律规定,不得任意创设。(3)内容:物权包括所有权、他物权。他物权又分为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3.所有权(1)含义:所有权是权利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它是一种财产权,所以又称财产所有权。(2)特点:所有权是物权中最重要也最完全的一种权利,具有绝对性、排他性、永续性三个特征。(3)内容:具体内容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四项权利。4.正确认识财产权(1)广义的财产权:在民法上,财产权是与人身权相对应的。广义的财产权包括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物权包括所有权、他物权,他物权分为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第103页共103页,(2)狭义的财产权:狭义的财产权通常指物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区别含义所有权是权利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用益物权是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是为了确保债权的实现而在他人财产上设立的物权分类国家所有(全民所有)、集体所有、私人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抵押权、质权等物权的取得方式所有权的取得方式,因不动产与动产而有所不同。不动产所有权的取得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动产所有权的取得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用益物权的获得一般要经过相关部门批准并办理相关证书抵押权和质权是基于当事人的约定而产生的第103页共103页,联系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都属于民法典规定的物权范畴,都是民事主体依法对物进行管理、支配和享受物之利益的权利5.抵押权与质权(1)抵押权人不直接占有抵押物,该抵押物仍由抵押人占有使用,质权人必须占有质物,否则并不发生质权和效力。(2)抵押权通常针对不动产和价值较大的动产,而质权的对象通常就是动产。(3)抵押权的生效通常需要办理登记,而动产的质权是从交付起就开始生效。(4)财产的权利人可以将其财产(例如房屋、汽车、电脑、股票等)抵押或者质押。债权人通过抵押、质押而在他人财产上享有的权利,就是抵押权、质权。考点二 尊重知识产权1.著作权(1)含义:著作权是指权利人针对特定作品依法享有的支配和获取利益的权利。(2)主体:权利人、继受者。(3)客体:著作权的对象是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4)内容:人身权、财产权2.邻接权第103页共103页,(1)概念:邻接权是指作品传播者对在传播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劳动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又称为作品传播者权或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广义的著作权可以包括邻接权。狭义的著作权与邻接权的关系极为密切。(2)内容:出版者的权利、表演者的权利、录制者的权利、播放者的权利。3.著作权、专利权与商标权(1)相同点:著作权与专利权、商标权同属知识产权,它们的客体都是无形的财产;这些对知识产品的专有权利都是法律所赋予的;它们都具有专有性、地域性和时间性特征。(2)不同点①取得权利的方式不同:专利权只有当专利申请人向国家专利主管机关提出申请,并经该机关审批核准后,方能产生。商标权的取得必须由申请人申请,并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核准注册方能产生。著作权则采取自动产生的原则。②客体不同:专利权的客体是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新的技术方案。著作权的客体是文学、艺术和科学著述创作的客观表达形式。商标权的客体是区别同一商品或服务的不同生产者或经营者并表明商品或服务质量的商标标识本身,申请注册的商标依法必须具有显著的特征。③权利的保护期限不同:发明专利的保护期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期为10年,均自申请之日起算。而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公民作品的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为作者有生之年加去世后50年。我国商标法规定的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10年,但有连续续展的规定,实际上我国对商标权提供了无限期保护。第三课 订约履约 诚信为本考点一 订立合同学问大第103页共103页,1.合同的内容(1)要约:要约是希望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在一项要约中,发出要约的一方为要约人,接受要约的一方为受要约人。(2)承诺①含义: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②要求:承诺应当由受要约人及时向要约人作出,并在要约确定的期限内到达,该意思表示的内容应当与要约的内容一致。③效力:承诺到达对方后,立即发生法律效力,订立合同的过程随之结束。④变更:在实际协商过程中,受要约人的“承诺”可能增加新的内容,如果对原来的要约内容进行了实质性变更或者超过了要约确定的期限,此时,该项“承诺”转化为新要约,需要原来的要约人作出承诺,才能形成一致的意思表示。2.口头合同与书面合同(1)口头合同①含义:口头合同是当事人通过口头语言达成意思表示一致所形成的合同。②优势:口头合同充分适应了现代社会对订立合同的快捷性要求。③适用:通常用在一些金额较小、即时清结、权利义务关系相对简单的民事法律关系中。(2)书面合同①含义:书面合同是以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订立的合同。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书面形式。②优势:书面合同内容清晰,有利于督促各方当事人根据确定的义务履行合同,有利于守约方根据约定追究违约责任。书面合同有据可查,能够为处理合同纠纷提供明确的证据,有利于案件的公正裁决。③适用:对于权利义务关系复杂、金额较大以及履行期限较长的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第103页共103页,3.有效合同与无效合同有效合同无效合同从行为人看订立合同的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未成年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合同;民法典有明确规定的从外在表示行为与内心意思是否一致看外在表示行为与内心真实意思相一致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从是否合法、合理看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违背公序良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4.合同成立的一般条件(1)要有合同的当事人。合同的订立是双方或多方法律行为,只有一方当事人就谈不上合意问题,因而也就根本不能成立合同。(2)合同的成立须经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要约和承诺作为合同订立必须经过的两个阶段,是合同订立的一般程序,也是合同成立必须具备的基本原则。(3)合同当事人必须对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合意。合同成立的根本标志在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即所谓合同当事人达成了合意。其实就是指合同的当事人必须就合同的主要条款已作出了一致的意思表示。考点二 有约必守 违约有责1.合同履行的规则第103页共103页,履行主体合同履行主体不仅包括债务人,也包括债权人。因为合同全面适当地履行的实现,不仅要依赖于债务人履行债务的行为,同时还要依赖于债权人受领履行的行为履行标的合同标的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合同标的的基本指标,因此,按照合同标的履行合同,在标的的质量和数量上必须严格按照合同的约定进行履行。如果合同对标的的质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当事人可以补充协议,协议不成的,按照合同的条款和交易习惯来确定。如果仍然无法确定的,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履行;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按照通常标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履行履行期限合同履行期限是指债务人履行合同义务和债权人接受履行行为的时间。作为合同的主要条款,合同的履行期限一般应当在合同中予以约定,当事人应当在该履行期限内履行债务履行地点履行地点是债务人履行债务、债权人受领给付的地点,履行地点直接关系到履行的费用和时间履行方式合同的履行方式主要包括运输方式、交货方式、结算方式等履行费用如果合同中约定了履行费用,则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负担费用。如果合同没有约定履行费用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则按照合同的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如果仍然无法确定的,则由履行义务一方负担。因债权人变更住所或者其他行为而导致履行费用增加时,增加的费用由债权人承担2.合同履行的原则(1)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2)全面履行原则:又称正确履行原则或者适当履行原则,即当事人必须按合同约定的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等要求,正确履行自己的合同义务。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3)协作履行原则:当事人履行合同义务时,对方当事人应积极配合。3.合同违约的种类(1)不能履行:债务人在客观上没有履行能力,或者法律禁止有关债务的履行。(2)迟延履行:履行义务期限届满后才履行。第103页共103页,(3)不完全履行:只履行部分合同约定,或者履行义务不完全符合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4)拒绝履行:即通常说的恶意毁约。4.违约责任承担方式方式内容继续履行指违约方按照合同相对人的请求继续履行合同约定义务的承担违约责任的形式采取补救措施 是一种独立的违约责任承担方式,其目的在于矫正不适当履行、履行缺陷的问题赔偿损失指违约方以支付金钱的方式弥补守约方因违约行为所遭受的损失的承担违约责任形式。赔偿损失具有根本救济功能,任何其他责任形式都可以转化为损害赔偿支付违约金是指当事人一方违约而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量的金钱或财物适用定金罚则给付定金一方不履行义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义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5.免责情形(1)法定情形(不可抗力):当客观上发生地震、洪水、火灾、战争等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合同当事人未能按约定履行合同义务是由这一不可抗力导致时,当事人的违约行为可以免责。(2)约定情形:双方在订立合同时约定的免责事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届时可以对违约方免责。第四课 侵权责任与权利界限考点一 权利保障 于法有据1.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1)侵权责任的构成条件①首先,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了损害。②其次,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错(故意或者过失)。行为人是故意还是过失,往往并不影响其承担民事责任,但过错程度对于衡量其责任大小具有法律意义。第103页共103页,③最后,该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2)侵权责任承担方式: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这些侵权责任承担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2.诉讼时效(1)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债务人获得诉讼时效抗辩权。(2)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权利人在实现自己的权利、向他人追究法律责任的过程中,要注意诉讼时效。当民事权利受到侵害时,权利人应当及时提出相关请求。(3)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内,权利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就强制义务人履行所承担的义务。而在法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之后,权利人行使请求权的,人民法院就不再予以保护。值得注意的是,诉讼时效届满后,义务人虽可拒绝履行其义务,权利人请求权的行使权发生障碍,权利本身及请求权并不消灭。(4)当事人超过诉讼时效后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受理后,如另一方当事人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且查明无中止,中断,延长事由的,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如果另一方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则视为其自动放弃该权利,人民法院不得依照职权主动适用诉讼时效,应当受理支持其诉讼请求。3.法律规定的过错推定与无过错侵权责任(1)过错推定: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例如,动物园的动物致人损害的责任、林木折断致人损害的责任。(2)无过错侵权责任:法律规定无过错侵权责任的,则行为人只要损害了他人的民事权益,不论其有无过错,均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例如,饲养的动物致人损害的责任、生产者产品责任、环境污染责任。考点二 权利行使 注意界限1.权利与界限民法强调对权利的保护,而权利通常意味着人们第103页共103页,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实施某一行为的自由。但是,民事主体行使民事权利时不能超过正当的界限。并且不得滥用民事权利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2.法律对知识产权的限制在著作权上的表现(1)作品的合理使用①含义在特定的情形中,使用作品不需要著作权人同意,也不必支付使用费,这就是作品的合理使用。②具体情形a.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b.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c.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d.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2)作品的法定许可作用①含义在某些情形中,除非权利人事先声明不许使用,他人可以不经著作权人同意,直接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使用费,这属于作品的法定许可使用。②具体情形a.报刊转载其他报刊上发表的作品。b.在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的教科书中,汇编已经发表的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乐作品等。(3)注意:在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使用的情况下,仍须指明作者和作品出处。3.法定许可制度与合理使用制度的区别(1)范围:法定许可制度依法承认和保护作者或著作权人对其作品的财产权,其限制的对象仅仅是作者人身的、精神上的权利,即不需要征得作者同意或者许可便可使用其作品。合理使用制度不仅限制了作者的人身权利,也限制了作者的财产权益,这是两者最主要的区别。第103页共103页,(2)目的:法定许可制度下使用人的使用目的是营利,使用人随时可以使用他人作品,并且在使用的数量和次数上无任何限制。合理使用制度下使用人的使用目的具有非商业性,凡是以营利或者商业性目的使用他人作品的行为,均不构成合理使用。(3)邻接权人:在法定许可条件下的使用行为,除了使用者与原作者之间的关系外,往往还涉及与邻接权人,如表演者、演唱者、演奏者等之间的法律关系,法定许可制度比合理使用制度的法律关系要复杂得多。(4)保留权利:法定许可制度下作者有权以事先声明的方式保留其权利,排除适用法定许可制度。合理使用制度下作者则不能保留其权利。4.相邻关系的内涵(1)是指土地、土地上的自然物或建筑物的相邻所有人在使用或经营这些相邻的不动产时,相互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2)在相邻关系中,一方在使用或经营自己的不动产时负有不得妨碍对方合理行使权利的义务,同时也有权要求对方不妨碍和侵犯自己权利的合理行使。在相邻关系中的这种权利称相邻权。相邻权的实质既表现为相邻不动产所有人或占有人行使财产权的一种限制,也同时表现为相邻不动产所有人的财产权的一种扩大。5.处理相邻关系的依据(1)法律、法规对处理相邻关系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2)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可以按照当地习惯。此条的重点在于“当地习惯”。例如,城市房屋的间隔小一些,农村房屋间隔要大一些,因此处理房檐流水等方面的习惯有很大不同。6.相邻关系的常见情况(1)关于生活、工业、农业用水,特别是高低地、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需水与排水,水利与水害关系。如造成对方损失,应予赔偿;如分享水利,费用应分担。(2)关于防止危险和危害。如环境污染,存放及使用易爆、易燃物,近房施工,危险建筑等。相邻双方应避免由于自己方面的原因对邻方造成危险及危害,也有权要求排除来自对方的危险和危害。一旦造成损失,责任者应依法承担责任。(3)关于邻地的通行和使用。包括穿越邻地至公共通道的通行权,通过邻地设置管道和线路,以及因建筑施工而使用邻地等。如因此造成邻方的损失,也应赔偿。相邻关系举证应该有实施方承担,被实施方举证要困难得多,类似于环境案件。第103页共103页,(4)相邻关系的主要类型包括相邻用水、排水,相邻通行,相邻不动产利用与管线安设,相邻通风、采光、日照,相邻有害物质排放,等等。在农村,村民在自建房屋时容易发生相邻关系纠纷。7.处理相邻关系的原则(1)兼顾各方的利益,互谅互让、互助团结。(2)有利生产、方便生活。(3)公平合理是处理相邻关系的基本原则。(4)坚持权利义务平等。相邻各方都是平等的民事主体,谁也不能只行使权利,不履行义务。相邻一方不履行义务的,应承担民事责任。(5)行使权利应保持在合理限度内。(6)尊重历史形成的客观状况和先后顺序。(7)避免或排除不法妨害,合理赔偿损失。第五课 在和睦家庭中成长考点一 家和万事兴1.抚养、扶助与扶养抚养扶助扶养区别定义父母为子女的生活、学习等提供物质条件,在生活上加以妥善照料子女应该在经济上、生活上、精神上给予父母关心和照料平辈人之间在物质上和生活上相互扶助适用范围长辈对晚辈晚辈对长辈平辈之间联系都是法律规定的家庭成员间应履行的义务,不履行这些义务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它们都是构建和睦家庭的条件2.父母对子女的权利和义务(1)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教育和保护未成年子女既是父母的义务,也是父母的权利。(2)父母应当让适龄子女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第103页共103页,不得阻碍其入学或迫使其中途退学、辍学。(3)父母有权对子女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和引导,并对子女进行批评教育和合理惩戒。3.监护(1)含义:监护是指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民事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2)类型:中国的监护制度分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对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的监护两种情况,设定监护人主要有法定和指定两种形式。(3)终止:被监护人成为“完人”,被监护人取得或恢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被监护人或监护人死亡,法院认定监护关系终止的其他情形。监护关系终止后,被监护人仍然需要监护的,应依法另行确定监护人。(4)特征:被监护人须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监护人须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监护人的职责是由法律规定的,而不能由当事人约定。(5)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防止被监护人受到不法侵害;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对被监护人进行管理和教育;妥善管理和保护被监护人的财产,对于被监护人财产的经营和处分,应尽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代理被监护人进行诉讼,以维护其合法权益;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给被监护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4.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1)赡养义务的主体是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成年子女对父母有赡养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2)成年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不仅发生在婚生子女与父母间,也发生在非婚生子女与生父母之间,养子女与养父母之间和继子女与履行了抚养教育义务的继父母之间。(3)赡养的主要内容是指在现有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子女在经济上应为父母提供必要的生活用品和费用,在生活上、精神上、感情上对父母应尊敬、关心和照顾。法律规定的对于父母的赡养义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经济上供养父母、生活上照料父母和精神上慰藉父母。5.成年意定监护制度(1)作用:意定监护是为保护成年人因其行为能力可能发生障碍或丧失,致其无法处理事务所设,意定监护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的一大进步。第103页共103页,(2)范围:①近亲属。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②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近亲属以外的亲属或者朋友,在其愿意并具备监护能力的情况下,可以成为意定监护人。③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组织。(3)要求:协商确定监护人必须采用书面形式,意定监护的行使主体要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意定监护在行使主体丧失民事行为能力后才正式生效,意定监护优于法定监护,意定监护不影响法定继承。6.虐待、遗弃、家庭暴力(1)处罚:依据法律,实施家庭暴力、虐待或者遗弃老年人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相关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虐待与家庭暴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表现为: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以不作为形式,比如不给饭吃、患病不给予治疗等,不构成家庭暴力,但构成虐待。(3)遗弃,是指家庭成员中负有赡养、扶养、抚养义务的一方对需要赡养、扶养和抚养的另一方不履行其应尽义务的违法行为。考点二 薪火相传有继承1.遗产继承(1)方式:遗嘱继承、遗赠、遗赠扶养协议、法定继承。(2)权利主体:是享有继承权、能行使继承权的主体。包括法定继承人、遗嘱指定的继承人、遗赠扶养协议指定的继承人。此外,我国法律规定:“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胎儿娩出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照法定继承办理。”(3)权利实现条件:继承人在继承权主体的范围内;继承人没有丧失继承权;继承权实现的内容是合法的,没有侵害国家、集体或者他人的合法利益。(4)权利丧失:故意杀害被继承人;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遗弃被继承人,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以欺诈、胁迫手段迫使或者妨碍被继承人设立、变更或者撤回遗嘱,情节严重等。2.继承顺序(1)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2)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3)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103页共103页,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4)法律也规定,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5)在遗产继承中,被继承人立有遗嘱将其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的一人或者数人继承,或者在遗嘱中明确将其个人财产赠与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组织、个人的,应遵照该遗嘱执行。3.遗赠(1)所谓遗赠,就是指自然人通过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与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组织、个人的行为。(2)公民通过遗赠给与受遗赠人的既可以是财产权利,也可以是免除其财产义务。公民订立遗赠时,可以对遗赠附加条件,也可以要求受遗赠人履行某种义务。但该附加的义务并不是遗赠的对价,也不能超过受遗赠人所得的财产利益。(3)遗赠的设立应当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同时,对出生后将成为法定继承人的胎儿,亦应当保留继承份额。(4)在司法实践中,有判例将赠与给婚外情人的遗赠予以撤销,主要基于该遗赠行为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原则而归于无效。4.时效限制(1)第一,对受遗赠人接受遗产期限作了规定。我国法律规定:“受遗赠人应当在知道受遗赠后六十日内,作出接受或者放弃受遗赠的表示;到期没有表示的,视为放弃受遗赠。”(2)第二,对继承权受到侵害请求人民法院保护的期限作了规定。我国法律规定,继承权纠纷提起诉讼的期限为二年,自继承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犯之日起计算。但是,自继承开始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不得再提起诉讼。5.遗嘱形式(1)公证遗嘱。即遗嘱人至公证机关对其遗嘱行为及遗嘱内容进行公证。(2)自书遗嘱。即遗嘱人亲笔书写的遗嘱,该遗嘱由遗嘱人亲笔书写、亲笔签名,并注明年、月、日。(3)代书遗嘱。即遗嘱人委托他人代笔书写的遗嘱。代书遗嘱应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其中一人代书,注明年、月、日,第103页共103页,并由代书人、其他见证人和遗嘱人签名。见证人不得为遗嘱确定的继承人。(4)录音录像遗嘱。即遗嘱人通过录音或录像的形式,确定其遗嘱的内容。录音遗嘱同代书遗嘱一样,需要有两个以上的见证人在场,并将其见证的情况进行录音、录像。然后,应将录音、录像内容封存,封口由见证人及遗嘱人签名盖封。(5)口头遗嘱。即遗嘱人在危急情况下,无条件书写、录音或办理公证时,口头订立遗嘱的行为。口头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危急情况解除后,遗嘱人能够用书面或者录音形式立遗嘱的,所立的口头遗嘱无效。(6)由于法律并不限制公民立遗嘱的次数及形式,实质上亦为尊重公民随时改变遗嘱的意愿,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会存在多份遗嘱并存的情况。对于多份遗嘱的效力认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2条:“遗嘱人以不同形式立有数份内容抵触的遗嘱,其中有公证遗嘱的,以最后所立公证遗嘱为准;没有公证遗嘱的,以最后所立的遗嘱为准。”6.遗嘱的特征(1)遗嘱是单方法律行为,即遗嘱是基于遗嘱人单方面的意思表示即可发生预期法律后果的法律行为。(2)遗嘱人必须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具有遗嘱能力,不能立遗嘱。(3)立遗嘱不能进行代理。遗嘱的内容必须是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应由遗嘱人本人亲自作出,不能由他人代理。如是代书遗嘱,也必须由本人在遗嘱上签名。(4)遗嘱是遗嘱人死亡时才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7.遗嘱的有效要件(1)遗嘱人须有遗嘱能力。(2)遗嘱须是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3)遗嘱不得取消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继承权。(4)遗嘱中所处分的财产须为遗嘱人的个人财产。(5)遗嘱须不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第103页共103页,第六课 珍惜婚姻关系考点一 法律保护下的婚姻1.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1)婚姻自由是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2)民法典还规定了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等基本原则。2.结婚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1)首先,男女双方完全自愿。(2)其次,男女双方达到法定婚龄。(3)再次,符合一夫一妻制。(4)最后,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3.结婚的程序(1)登记制是指依法办理结婚登记是婚姻成立的唯一要件。(2)仪式制是指以举行结婚仪式为婚姻成立的形式要件。仪式制又有三种:宗教仪式、世俗仪式和法律仪式。(3)我国采取的是登记制。结婚登记程序大致可分为申请、审查和登记三个环节。4.离婚的途径(1)登记离婚,夫妻双方协商一致,当事人双方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协商一致的内容,应该体现在离婚协议上,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离婚意思表示、子女抚养权归属、抚养费给付、财产分割等。(2)诉讼离婚,夫妻双方不能协商一致,只能通过人民法院裁判离婚,由法院裁决是否准予离婚,同时会裁决子女抚养权归属、抚养费给付、财产分割、债权债务归属等问题。5.离婚的条件(1)“感情确已破裂”是实体性规定,是判决离婚的法定条件。(2)“调解无效”则是程序性规定,不能视为判决离婚的法定条件。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调解无效的案件,许多是感情确已破裂的,从这个意第103页共103页,义上来说,“调解无效”是“感情确已破裂”的一种反映。而有一些离婚案件,虽然是“调解无效”,但并非“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不应当把“调解无效”作为认定“感情确已破裂”的根据。考点二 夫妻地位平等1.夫妻地位平等(1)“夫妻在婚姻家庭中地位平等”是夫妻关系的核心。夫妻平等意味着夫妻在生活中平等行使权利、平等履行义务、共同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2)夫妻在婚姻家庭中地位平等,并非指夫妻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权利义务一一对等。夫妻平等需要考虑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异,合理分工,共同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平等不是均等,家庭劳务要合理分担。对于家庭事务,夫妻双方均有权发表各自的意见,双方协商作出决定,一方不应独断专行。(3)夫妻人身关系的平等强调夫妻双方的人格独立。人格独立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夫妻双方各自都有使用自己姓名的权利,不因婚姻生活的具体环境,双方的职业、收入和彼此的扶养关系而发生变化。双方所生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4)夫妻双方无须受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束缚,均有参加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的自由。这些自由是夫妻双方家庭地位平等的重要标志。(5)只有夫妻双方自由平等、相互欣赏、互谅互让,才能成就美满婚姻,构建和谐家庭。2.夫妻共同财产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工资、奖金、劳动报酬;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知识产权的收益;继承或者受赠的财产,但是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除外;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3.划分夫妻财产归属(1)方式:夫妻可以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2)形式: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对双方具有约束力。(3)偿债: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夫或者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相对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的个人财产清偿。4.属于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1)一方的婚前财产。第103页共103页,(2)一方因受到人身损害获得的赔偿或者补偿。(3)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4)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5)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5.夫妻财产终止的条件(1)因夫妻约定而终止。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可以约定终止共同财产制而实行分别财产制或其他形式的夫妻财产制。(2)因离婚而终止。离婚致使婚姻关系消灭,也可导致夫妻共同财产制终止。离婚时,夫妻就共同财产进行协议或依法分割,从而使其成为各自的个人财产。(3)因夫妻一方死亡而终止。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共同所有的财产,除有约定的以外,如果分割遗产,应当先将共同所有的财产的一半分出为配偶所有,其余的为被继承人的遗产。当夫妻一方死亡时,生存配偶享有分割共同财产的权利及继承死者遗产的权利。6.处理夫妻财产的原则(1)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应照顾子女及女方权益的原则,是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原则的具体体现。(2)加强以调解为基础的原则。人民法院调解是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把这一优良传统用以处理当前分割夫妻财产产生的纠纷,意义重大,特别是对基层法庭对离婚案件的调解更为重要。(3)有利于生产经营和社会效益原则。在离婚案件中,分割夫妻共同财产要坚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发挥财产最大经济效益的原则。(4)公平原则。坚持公平原则就是要求审判人员在审理案件时要严肃执法,实事求是,既要考虑案件的事实又要考虑双方当事人的实际情况,从而体现我国法律的公正和严肃。(5)竞价原则。就是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对财产价值轮番报价,以当事人所报最高价确定为财产最终价格,同时该财产也归报价最高的当事人所有,并按其报最高价格给予对方当事人相应报偿。第七课 做个明白的劳动者考点一 立足职场有法宝第103页共103页,1.劳动者维权(1)提高自身素质,学法懂法用法,积极、及时地学习和了解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及政策,依法维权。(2)依法签定劳动合同,维护合法权益。(3)加入工会组织,依靠工会维权。(4)与用人单位先行协商,摆事实,讲道理。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等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2.劳动法(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2)劳动法有两大原则: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保护劳动者原则。(3)调整客体:劳动法主要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即劳动关系。(4)劳动者①含义:劳动者是指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得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人。②条件:劳动者应当达到法定就业年龄,除特殊情况外,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3.劳动合同(1)含义: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2)特征①劳动合同主体具有特定性。一方是劳动者,即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人;另一方是用人单位,即具有使用劳动能力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事业组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双方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具有支配与被支配、领导与服从的从属关系。②劳动合同内容具有劳动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和对应性。没有只享受劳动权利而不履行劳动义务的,也没有只履行劳动义务而不享受劳动权利的。一方的劳动权利是另一方的劳动义务,反之亦然。第103页共103页,③劳动合同客体具有单一性,即劳动行为。④劳动合同具有诺成、有偿、双务合同的特征。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劳动合同条款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劳动合同即成立。用人单位根据劳动者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给付劳动报酬,不能无偿使用劳动力。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均享有一定的权利并履行相应的义务。⑤劳动合同往往涉及第三人的物质利益关系。劳动合同必须具备社会保险条款,同时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也可以在劳动合同中明确规定有关福利待遇条款,而这些条款往往涉及第三人物质利益待遇。(3)作用:有了劳动合同,劳动者维权有据,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4)条款①劳动合同的条款分为必备条款和可备条款两类。必备条款是任何劳动合同必须具备的条款,主要包括: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等等。②劳动合同的可备条款是除必备条款外劳动合同中可以规定的条款,包括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条款。4.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的原则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1)合法,是指劳动合同的主体、形式和内容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2)公平,是指劳动合同的内容应当公平、合理。(3)平等自愿,是指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劳动合同的订立完全出于当事人的意愿,任何一方都不得强制对方接受某种条件。(4)协商一致,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双方意思表示达成一致的基础上订立劳动合同。(5)诚实信用,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当诚实,恪守信用。5.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的情形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无效劳动合同从订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第103页共103页,考点二 心中有数上职场1.劳动者的权利(1)劳动者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2)劳动者有休息休假的权利。(3)劳动者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4)劳动者有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5)劳动者还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等。2.劳动者的义务(1)完成劳动任务。(2)提高职业技能。(3)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4)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3.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1)权利与义务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2)劳动者在维护自己劳动权益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4.纠纷解决方式(1)协商解决: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后,可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就争议的解决进行友好协商。如果协商一致,可以达成和解协议。和解协议不具有必须履行的法律效力,只能靠双方自觉。(2)调解:当事人也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等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互谅互让的前提下,按照自愿、合法的原则达成调解协议,签订调解协议书。调解协议书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3)仲裁:仲裁是诉讼解决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它是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第三方的身份居中进行裁决的活动。如果当事人不愿意协商或调解、协商或调解不成、当事人达成和解或调解协议后不履行,都可以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由仲裁委员会依法作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裁决。第103页共103页,(4)诉讼①适用一: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的仲裁申请不予受理的,申请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②适用二: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我国没有劳动诉讼法,劳动争议案件的审理是依据民事诉讼法进行的。第八课 自主创业与诚信经营考点一 自主创业 公平竞争1.创办企业要登记(1)创办企业应当按照规定在相关主管部门办理企业登记,领取营业执照。(2)申请人应当对申请文件、材料的真实性负责。(3)未经相关主管部门登记的,不得以企业名义从事经营活动。(4)企业发生变更、终止的,也应当办理相应的登记。(5)企业登记的相关信息应当依法及时公示。国家实行企业信息公示制度。2.创业风险(1)风险:在实践中,创业项目虽然很多,但创业成功并不容易。导致创业失败的原因各种各样,创业者缺乏法律意识是其中之一。(2)要求:创业者有必要在创业之前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学会风险管理。3.正当竞争(1)正当竞争是指建立在善意、公平、平等自愿和诚实守信基础上的良性竞争,参加竞争的各方都具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是一种符合诚实信用原则和社会公认的商业道德的竞争。(2)正当竞争一定是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竞争。正当竞争是一种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竞争,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竞争和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竞争。(3)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采用符合国家法律、遵守社会公认的商业道德、信守诚实信用原则的商业正当手段进行竞争的行为。(4)正当竞争主要靠提高质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创立名牌,提高信誉来取得竞争的胜利。正当竞争具有保护国家、集体和消费者利益,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技术进步,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效果,因而受到法律的保护和鼓励。第103页共103页,4.不正当竞争(1)假冒或仿冒①表现:经营者利用他人已经建立的商业信誉,通过某种假冒或者仿冒手段,使消费者发生误认,这种混淆行为就是典型的“搭便车”。②危害:这种行为既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又可能对消费者构成欺诈,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属于不正当竞争。③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实施混淆行为,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2)虚假宣传经营者的广告行为应当遵守法律规定。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经营者不得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3)其他行为:法律还规定,禁止实施商业诋毁行为、不当有奖销售行为、商业贿赂行为、妨碍或者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正常运行的行为等不正当竞争行为。考点二 诚信经营 依法纳税1.诚信(1)诚信,是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等的共同要求。(2)诚信经营,是对企业经营的要求之一。尊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是对企业经营的要求之一。2.消费者享有的主要权利第103页共103页,(1)消费者安全消费的权利。消费者人身、财产的安全,是其最基本的权利,也是经营者在提供任何产品或者服务时必须做到的要求。(2)消费者的知情权。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3)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消费者有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的权利。(4)此外,我国法律还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权、结社权、人格尊严受尊重权和进行监督、检举、控告等权利。3.消费者依法维权的途径(1)消费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维护自身权益。消费者可以与经营者协商和解,可以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可以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2)消费者还可以通过仲裁或者诉讼的方式解决与经营者之间的争议。4.税收(1)作用: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5.税收的类型(1)增值税:增值税是以商品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税。增值额就是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期间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增值税的最大特点是减少重复征税,有利于减轻企业税收负担。(2)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是对我国境内的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除个人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外,其他企业统一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3)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是针对居民个人在境内外取得的收入或者非居民个人从境内取得的收入而依法征收的一种税。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改革由最初的注重效率转变为更加关注公平。新的个人所得税法不仅提高了基本减除费用标准,增加了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项附加扣除,而且采用综合征收的方式。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和法治观念。第九课 纠纷的多元解决方式第103页共103页,考点一 调解和仲裁1.调解(1)含义:通过第三方的排解疏导、说服教育,促使发生纠纷的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的活动。(2)种类:调解分为诉讼调解和诉讼外调解。诉讼调解由人民法院主持进行。诉讼外调解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仲裁调解。(3)人民调解①主体:人民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下进行的调解,被誉为伟大的“东方经验”。②要求:人民调解要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不收取任何费用。③效力a.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经其调解达成的协议,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b.双方当事人还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经人民法院依法确认有效的调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效力。2.非诉讼解决纠纷的主要方式调解主体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原则(1)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2)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3)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因调解而阻止当事人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仲裁主体仲裁委员会第103页共103页,基本制度(1)协议仲裁制度,当事人申请仲裁、仲裁庭对案件的审理和裁决必须以双方当事人自愿订立的有效仲裁协议为依据;(2)或裁或审制度,当事人在仲裁和诉讼之间只能选择其一加以适用;(3)一裁终局制度,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不能再就同一纠纷重新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行政复议主体特定行政机关性质行政机关上级对下级行政行为的依法监督,是一种以司法的方式审理特定行政争议的行政行为特点与诉讼相比,行政复议属于方便高效机制,且不收取任何费用3.人民调解与人民法院调解人民调解人民法院调解调解机构性质不同人民调解委员会是群众性组织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调解人员地位不同群众国家审判人员调解本身性质不同没有进入诉讼程序,不是诉讼活动诉讼内活动调解权的来源与性质不同属民主自治权利,体现民主平等关系属审判权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诉讼法律关系调解对象与范围不同调解民间纠纷,包括一般民事纠纷、轻微刑事违法引起的纠纷,以及违反社会公德引起的纠纷所有的民事纠纷以及一切刑事自诉案件达成调解协议的性质与效力不同调解协议具有合同性质的法律效力,双方当事人应当按照自己的约定自觉履行协议调解书是国家审判机关行使审判权解决民事案件的结论,与生效判决具有同等法律效力4.仲裁第103页共103页,(1)含义:发生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争议的双方当事人,可以根据其在争议发生前后达成的仲裁协议,自愿将该争议提交中立的第三方进行裁判。(2)特点:仲裁程序比较灵活,仲裁审理一般不公开进行,而且一裁终局。因此,仲裁更加便捷、经济。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3)原则:自愿、独立,根据事实、符合法律规定、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考点二 诉讼1.诉讼的内涵(1)含义:诉讼俗称“打官司”,它是在纠纷主体的参与下,由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解决具体纠纷的活动。(2)诉,是指告诉、申诉、控告的意思和行为。(3)讼,是法律行为,讼是指要由人民法院裁决的法律行为。讼不是指辩论和辩护,它是诉的表现形式。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等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属于讼。2.诉讼的特点(1)公权性: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2)程序性:人民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严格遵守法定程序解决纠纷。(3)强制性: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4)终局性: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所确定的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终局的。3.诉讼的基本原则(1)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原则。(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3)对一切公民适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则。(4)合议制原则。第103页共103页,(5)委托辩护人或诉讼代理人原则。(6)回避原则。(7)公开审判原则。(8)两审终审原则。(9)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10)人民检察机关对诉讼活动进行法律监督原则等。4.行政诉讼与刑事诉讼(1)从诉讼主体来看,刑事诉讼是“官告民”、行政诉讼是“民告官”。但也有例外,刑法体系中的自诉案件,原告也是公民或法人;但行政诉讼的抽象行政行为,则不具有可诉性,无法提起行政诉讼。(2)从诉讼时效来看,刑事案件的诉讼时效是具体根据该犯罪行为有可能涉及的罪名的量刑档次的最高期限,比如有可能判3~5年,则诉讼时效就是3年,但最高人民检察院认为有必要追诉的,则无视时效,发布通缉令后,诉讼时效也是不计算的;行政诉讼的时效是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6个月内。5.三大诉讼的差异(1)主体不同①民事诉讼双方当事人均可提起。②行政诉讼主要由行政相对人提起,行政机关始终处于被告地位。③刑事诉讼除自诉案件由自诉人提起自诉外,均由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2)目的不同①民事诉讼解决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权利和义务纠纷。②行政诉讼解决国家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问题。③刑事诉讼解决涉嫌犯罪的人是否犯罪、犯什么罪以及应处何种刑罚的问题。第103页共103页,(3)适用法律不同:民事诉讼主要适用民法典和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主要适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主要适用行政法律、法规和行政诉讼法等。(4)起诉的先行条件不同:民事诉讼不需要先行条件;行政诉讼要求存在某个行政行为为先行条件;刑事诉讼要求被告涉嫌犯罪为前提。第十课 诉讼实现公平正义考点一 诉讼1.诉讼的权利(1)当事人有委托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的权利。(2)当事人有申请回避的权利。(3)当事人有上诉的权利。2.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不同对象针对公诉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自诉案件中的被告人而设立的针对自诉人、被害人、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而设立的诉讼地位具有独立的诉讼地位诉讼代理人依被代理人的意志从事活动方式除了委托进入诉讼,还可以通过人民法院指定进入诉讼代理人进入诉讼,是受被代理人委托进入诉讼的相同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都是为了维护各自委托人的利益而参加到诉讼中,都与案件处理后果没有直接的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二者在诉讼权利和义务,以及一些程序上有许多相通的地方3.回避(1)含义:在诉讼中,当审判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具有法律规定不宜参加案件审理或有关诉讼活动的情形时,当事人有权要求其退出。(2)原因:司法人员因与案件或案件当事人有某种特殊关系而不得办理该案件。(3)目的:防止徇私舞弊或发生偏见,以有利于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第103页共103页,消除当事人的疑虑,增加裁判的公正性。(4)范围: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以及其他有关人员不参加与本人有利害关系或其他关系的案件的审判、检察或侦查。(5)种类:自行回避;申请回避;指令回避。4.上诉(1)我国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制,除特殊情况外,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理便告终结。当事人如果不服一审裁判,可以在规定期限内提出上诉。上诉权是法律赋予当事人的重要诉讼权利,是否提出上诉,完全由当事人自主决定,他人不得限制或干涉。(2)上诉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提起的,如果不及时提起,一审裁判就会生效,当事人就会失去上诉权。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不服判决和不服裁定的上诉期限分别为15日和10日;在刑事诉讼中,不服判决和不服裁定的上诉期限分别为10日和5日。5.法律援助(1)建立法律援助制度的措施:国家建立法律援助制度,设置法律援助机构,指派或安排律师、公证员、法律工作者等为经济困难的公民和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代理、辩护等法律服务。(2)申请法律援助①内容:在民事和行政纠纷中,经济困难的公民可以就依法请求国家赔偿、请求支付劳动报酬、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等事项,申请法律援助,获得法律咨询或代理服务。②主体:未成年人申请法律援助的,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提出。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因经济困难而没有委托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当事人或部分特殊案件的当事人,也可以经法定程序,获得法律援助机构指派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或代理。6.审理与判决(1)开庭审理含义:在民事、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和形式,在法庭上对案件进行实体审理并作出判决,这一系列诉讼活动称为开庭审理。(2)阶段:开庭审理是诉讼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包括开庭准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休庭评议与宣告判决等阶段。(3)形式第103页共103页,独任庭是由审判员一人审判简易案件的组织形式合议庭是由三名以上审判员或者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集体审判案件的组织形式审判委员会依照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各级人民法院设立审判委员会。审判委员会委员由人民法院院长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审判委员会由院长主持,其任务主要有三项:讨论重大的或者疑难的案件、总结审判经验、讨论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问题7.二审(1)内涵:二审又称上诉审程序,是第二审人民法院根据上诉人的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的抗诉,就第一审人民法院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认定的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理时,所应当遵循的步骤和方式方法。(2)二审处理原则①原判决认定事实正确,证据确实、充分,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的,应当裁定驳回上诉或抗诉,维持原判。②原判决认定事实没有错误,但适用法律有错误或者量刑不当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撤销原判,重新判决,并在判决中阐明改判的根据和理由。③原判事实不清楚或者证据不足的,可由第二审人民法院查清事实后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④发现一审人民法院有下列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之一的,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违反法律有关公开审判的规定的;违反回避制度的;剥夺或者限制了当事人的法定诉讼权利;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的;其他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考点二 证据1.诉讼证据的种类(1)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有当事人的陈述、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勘验笔录。(2)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证据有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意见,勘验笔录、现场笔录。(3)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有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第103页共103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意见,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视听资料,电子数据。2.收集证据(1)作用:它是司法机关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第一步。(2)要求①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有责任收集证据,查明案情。②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举证责任。③在行政诉讼中,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并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④人民法院应当根据职权,主动收集证据,以查明案情,解决争议。⑤司法机关在诉讼中有权向有关的单位和个人收集、调取证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⑥对于涉及国家机密或者个人隐私的证据,应当保密。3.民事案件举证责任(1)当事人举证责任。民事诉讼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原则。法律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2)行政机关举证责任。在行政诉讼中,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应当提供作出该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3)人民法院举证责任。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4)举证责任倒置。在有些情况下,当案件当事人因欠缺专业知识或者远离证据而难以举证时,法律出于公平合理的考虑,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即当事人提出诉讼主张时,由对方负责举证。(5)刑事案件举证责任。刑事诉讼法规定:“公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人民检察院承担,自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由自诉人承担。”4.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1)以事实为根据。要求司法机关办理案件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依据客观存在的事实认定案件事实。第103页共103页,(2)以法律为准绳。要求司法机关办理案件要在査明案件事实的基础上,依照法律规定,对案件作出正确的处理,正确认定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正确认定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正确认定刑事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犯罪以及应当适用的刑罚。(3)规则:在诉讼中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有利于正确解决纠纷,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实现公平正义。统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必会考点提纲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考点一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1.思维的内涵(1)最初思维是人脑借助语言对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过程。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通常意义上的思维,涉及所有的认知或智力活动。它探索与发现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是认识的高级阶段。(2)思维对事物的间接反映是指它通过其他媒介作用、认识客观事物,及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已知的条件推测未知的事物。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它对一类事物非本质属性的摒弃和对其共同本质特征的反映。(3)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除了逻辑思维之外,还有形象思维、顿悟思维等思维形式的存在。逻辑思维也叫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也叫具象思维,顿悟思维也叫灵感思维。2.思维的特征内涵例证间接性 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下午回到家,看见房间特别干净,第103页共103页,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思维的间接性可以推测现在,也可以推测未来推测妈妈上午帮忙打扫过房间;号脉、化验、量血压、B超等都是借助仪器对现在内脏器官的推测;履霜而坚冰至能动性 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杯弓蛇影;知己知彼;举一反三概括性 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灯用来照明,水杯用来盛水,笔用来书写;根据“月晕”和“刮风”之间的联系、地板“潮湿”和要“下雨”之间的联系,就能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3.思维的种类归纳思维演绎思维批判思维集中思维侧向思维求异思维求证思维逆向思维横向思维递进思维想象思维分解思维推理思维对比思维交叉思维转化思维跳跃思维直觉思维渗透思维统摄思维幻想思维灵感思维平行思维组合思维辩证思维综合思维核心思维虚拟思维4.思维与实践第103页共103页,(1)思维来自实践: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人类思维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形象思维阶段、普通思维阶段和辩证思维阶段。(2)思维反作用于实践:让人慎重思考和有目的地行动。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思维具有系统预见的可能性。思维让物质因素更加丰富。考点二 思维形态及其特征1.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1)发散思维亦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在创造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从已有的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规则和范畴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辐射和求异式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结果。这种思路好比自行车车轮一样,许多辐条以车轴为中心沿径向向外辐射。发散思维是多向的、立体的和开放型的思维。(2)聚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成分之一,又叫辐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是思维者聚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在思考和解答问题时,进行重新组织和推理,以求得唯一正确答案的收敛式思维方式。例如,学生从书本的各种定论中筛选一种方法,或寻找问题的一种答案;理论工作者依据许多现成的资料归纳出一种结论。(3)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是统一的。由于创造性思维中创造性产物不可能在原有的经验和办法中产生,所以它既需要发散思维,又需要聚合思维。只有通过发散思维,才能开阔思路,拓展视野,从而提出多种新设想、新办法,因此,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发散性上。但是创造性活动并非只有发散思维才能完成,要找到正确的新答案、最佳的新方案、最新的结论等,必须运用聚合思维才能达到。从这个意义上讲,发散思维是聚合思维的基础,而聚合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出发点和归宿。2.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1)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等。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它不仅在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关键阶段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还是人生命活动、延缓衰老的重要保证。直觉思维是完全可以有意识加以训练和培养的。(2)分析思维是以一次前进一步为特征,仔细研究、逐步分析,最后得出明确结论的思维方式,包括归纳推理、演绎推理、证明等逻辑思维。3.创新思维与经验思维第103页共103页,(1)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2)经验思维是人运用生活的亲身感受、活动的直接体验以及传统观念等进行的非规范化、非模式化的思维活动。4.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区别含义如果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共同属性,通过语词巩固下来,形成了概念,并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就属于抽象思维如果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就属于形象思维基本单元概念感性形象思维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感觉、知觉和表象主要特征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适用情形科学思维以抽象思维为主,以形象思维为辅文学艺术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抽象思维为辅联系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是根据思维加工时所使用的基本单元的不同而区分的两种不同思维形态,无论是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都在实践中产生。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抽象思维依赖于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有待于上升到抽象思维,二者相辅相成[易错警示]思维形态≠思维形式(1)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不同,思维可分为不同的形态,即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2)抽象思维的基本单元是概念,形象思维的基本单元是感性形象。抽象思维的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形象思维的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5.思维的作用(1)行为是外在表现,思维是真正内核,外部的行为是可观察的,第103页共103页,内部运作的思维模式却不容易被察觉到。(2)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甚至比拥有智商、体魄等其他能力更为重要。由于有思维参与其中的人类社会实践,人成了万物之灵。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考点一 “逻辑”的多种含义1.逻辑与逻辑学(1)逻辑就是事情的因果规律,逻辑学就是关于思维规律的学说。(2)有时逻辑和逻辑学两个概念通用。2.狭义逻辑(1)就是指形式逻辑或抽象逻辑,是指人的抽象思维的逻辑。(2)既指思维的规律,也指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即逻辑学。3.广义逻辑(1)泛指规律,包括思维规律和客观规律。(2)逻辑还包括具象逻辑,即人的整体思维的逻辑。4.推理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有直接推理、间接推理等。5.论证(1)论证是指阐述自己的观点后,对其加以证明,使自己的观点有了一个证实。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2)论证的形式①事实论证:运用真实、可靠、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②道理论证: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③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第103页共103页,④比喻论证: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6.论辩(1)论辩指议论辩驳,亦指辩论。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说服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成了“论辩”。(2)批判性思维中的“论辩”,采用理由来支持一个观点,以说服已知或未知的受众。论辩可能包括反对,但是言之有据的论辩比单纯的反对含义更丰富。考点二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1.同一律(1)同一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A=A。(2)内容①思维对象的同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维的对象必须保持同一;在讨论问题、回答问题或反驳别人的时候,各方的思维对象也要保持同一。②概念的同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使用的概念必须保持同一;在讨论问题、回答问题或反驳别人的时候,各方使用的概念也要保持同一。③判断的同一。同一个主体(个人或集体)在同一时间(相应的客观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从同一方面对同一事物作出的判断必须保持同一。④同一律要求思维的确定性,但是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它完全是对思维过程而言的,并不要求客观事物保持同一,绝对不变。逻辑的同一律方面的内容中应该包括“同一立场”和“同一时空”。(3)逻辑错误①偷换概念: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如果不是在原来意义上使用某个概念,而是把不同的概念混为一个概念或者改换同一概念的含义,不保持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和同一,就会犯“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②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如果不是在原来意义上使用某个判断,第103页共103页,而用另外的判断代替它,或者在论证某个论题时,中途改变讨论的对象或论述中心,就会犯“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2.矛盾律(1)内容: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2)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3.矛盾律对人们的思维的逻辑要求(1)在概念方面的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用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概念“A”与“非A”指称同一对象。例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用“马克思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者”指称同一对象,它们不能同时是真的。另外,也不能用“马克思主义者”和“反马克思主义者”同时指称同一对象。因为“反马克思主义者”真包含于“非马克思主义者”,即“反马克思主义者”必然是“非马克思主义者”。所以,互相反对的概念蕴涵着互相矛盾的概念,它们不能同真。因此,具体地说,矛盾律对概念的要求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时用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概念指称同一个对象,否则就会出现逻辑矛盾。(2)在判断方面的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判断不能既断定某对象是什么,又断定它不是什么,即不能同时肯定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都是真的,必须确认其中有一个是假的。4.排中律(1)内容: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2)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就词项而言,当用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词项指称同一对象时,其中必有一种情况是成立的。也就是说,一个对象必定被同一论域中的某对矛盾概念中的一个所反映。例如,“这个杯子是金属的”和“这个杯子是非金属的”不可能都假,如果对两者都加以否定,就会违反排中律的要求。就命题而言,排中律要求不能同时否定两个不可同假的命题。命题之间的矛盾关系是一种既不可同真又不可同假的关系,命题之间的下反对关系是一种可以同真但不可同假的关系,因此,对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命题,不能同时加以否定。第103页共103页,(3)排中律禁止同时否定两个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思想,因为二者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对于两个具有反对关系的思想,如果也认为不能同时予以否定,就属于对排中律的误用。这种错误可以称为“非黑即白”的谬误。显然,在黑与白这两个具有反对关系的概念之外还存在其他选择。(4)对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作选择、不表态,不违反排中律的要求。因为排中律仅仅要求对两个不可同假的命题不能都否定,并没有要求确定其中哪个真哪个假。由于认识上的局限,还无法断定孰真孰假,或者由于其他原因而不愿意表态(如在会议上对某提案进行表决时,出于某种考虑,既不投赞成票,也不投反对票,而表示弃权),不违反排中律的要求。(5)对复杂问句拒绝回答,也不违反排中律的要求。复杂问句是指包含着预设并要求对方做肯定或否定回答的问句。预设是指交际中话语的已知部分,或者说双方共知的东西。5.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性质不同逻辑矛盾是由于思维过程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所造成的逻辑错误,是思维在反映现实过程中陷入混乱的表现。辩证矛盾是指存在于事物内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是思维对客观事物内在矛盾性的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矛盾性反映在人的思维中就形成思维中的辩证矛盾。例如,力学中的作用与反作用、原子的化合与分解、生物有机体内部的同化与异化等第103页共103页,内在关系不同构成逻辑矛盾的两个思想是互相否定、互相排斥的,两个思想不是对立面的统一,因此,两个思想不存在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的关系。构成辩证矛盾的两个思想是相容的、并存的,是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因此,两个思想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逻辑值不同构成逻辑矛盾的两个思想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也可能同假。构成辩证矛盾的两个思想可以同真客观条件不同逻辑矛盾存在是有条件的,辩证矛盾的存在是无条件的、普遍的。逻辑矛盾存在的条件性就在于它不是客观事物内部固有的矛盾,也不是思维过程中固有的必然存在的矛盾,只有当人们在思维中有意或是无意地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才会犯的错误。辩证矛盾的无条件性就在于它是事物及其过程中固有的客观存在着的,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世界就是一个矛盾的世界解决方法不同①逻辑矛盾是违反了矛盾律而出现的逻辑错误,是可以避免和排除的。矛盾律的重要作用就是排除思维中不应该有的逻辑矛盾,帮助人们进行正确思维。只要根据矛盾律去检查人们的思维,就完全可以避免和排除逻辑矛盾。②辩证矛盾是事物固有的、实实在在的矛盾,这种矛盾无法回避,也不可能人为地排除。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辩证矛盾是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是根本不可能排除的。人们只有利用对这两对矛盾运动规律的知识,很好地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才会促进社会向前发展第三课 领会科学思维考点一 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第103页共103页,1.科学思维的标准(1)逻辑标准:必须是简明而非繁琐的,不是包含一大堆假设和条件;有清楚界定的应用范畴,只在一定的条件、领域能适用。(2)经验标准:一个科学理论不能只被否证,而从未被证实,否则这样的理论是无效的;对于辨别数据的真实与否有一定的标准,而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结果随意解释。(3)社会标准:必须是切实可行的。(4)历史标准:不能只挑对自己有利的数据作解释,而无视对自己不利的数据。2.科学思维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1)在逻辑上要求严密的逻辑性,达到归纳和演绎的统一。(2)在方法上要求辩证地分析和综合两种思维方法。(3)在体系上,实现逻辑与历史的一致,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科学思维的基础是可观察和可测量的事实(1)科学思维必须在保证客观性的前提下构建理性意义,不能受情绪、价值观和需求的影响,否则就会造成谬误。(2)正因为科学思维客观性的要求,所以科学思维是有限度的。4.科学思维遵从科学的方法和辩证的逻辑(1)科学方法是“观察——构想假说——实验——确证”的过程,总体来说是一种归纳思维,这在实验科学范围内的确如此。(2)科学家在构想一种几乎不可能用实验验证的科学假说时,用演绎思维的方法。(3)科学思维以归纳为主,是归纳与演绎的辩证统一。5.科学思维谨慎得出结论(1)科学研究根据事实数据得出的结论往往只表明了该结论有较大的可能性(或概率),还需要更多的实验来反复检验。即便是同样客观的数据,不同的科学家在用其建构理论时,也会有不同的解释。(2)科学家得出结论是谨慎的,很多结论本身就是暂时性的或探索性的,有待新的研究去修正、完善甚至推翻。考点二 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第103页共103页,1.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科学思维要求从实际出发,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辩证地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等错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科学思维作为正确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为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思想武器:一方面,我们可以自觉地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反对相对主义、诡辩论等错误;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运用辩证方法,去反对形而上学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用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全面动态地把握世界。(2)科学思维能够使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少走弯路,尽快达到自己的目的。3.科学思维能促进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1)具体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思维模式,正确的思维模式和方法,有助于形成科学理论。科学思维能够使我们判断事实是否与理论相符合,有利于我们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思维方法,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2)各门具体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正是在科学思维的推动下造成的。4.科学思维有助于人们的交流和提升人的素质(1)人和人的交流离不开科学思维,科学思维就像融合剂,能使不同的民族和宗教派别在同一个世界中和谐共存。科学思维是精确的、可以检验的,有普遍的适用性,能帮助我们增强辨别能力。科学思维还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对待“思维定势”:一方面可以利用思维定势快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又不被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左右。(2)人们可以通过科学思维的学习和训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考点一 概念的概述1.属性(1)属性是人类对于一个对象的抽象方面的刻画。事物总有许许多多的性质与关系,事物的性质与关系统称为属性。(2)对象(事物)的属性,有的是特有属性,有的是共有属性。第103页共103页,(3)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某事物固有的规定性和与其他事物的区别性是本质属性的两个特点,如能思维、会说话、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而人的其他特有属性,如无毛、两足、直立行走等则是非本质属性,它仅有区别性而无质的规定性。可见,本质属性一定是特有属性,而特有属性不一定是本质属性。但是,有些事物的特有属性是由本质属性派生出来的,如人的直立行走,大拇指与四指分开,就是由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派生出来的。2.概念(1)概念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是自我认知意识的一种表达,形成概念式思维惯性,是在人类所认知的思维体系中最基本的构筑单位。(2)概念就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3)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4)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即有含义和适用范围。概念会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5)明确概念就是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划分是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3.内涵(1)内涵是一个汉语词语,一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也就是概念的内容;二是指内在的涵养。(2)内涵是一种抽象的,但绝对存在的感觉,是某个人对一个人或某件事的一种认知感觉。内涵不一定是广义的,也可能是局限在某一特定人对待某一人或某一事的看法。它的形式有很多,但从广泛上来讲,它是一种可以给人内在美感的概念。人的感知能力有差异,且内涵不是表面上的东西,而是内在的、隐藏在事物深处的东西,故需要探索、挖掘才可以看到。4.外延(1)外延是一个逻辑学名词。当一个共相不对应任何对象时,称作该共相的外延是空白的;若一个共相的外延不是空白的,则该共相对应的一切对象称作该共相的外延。第103页共103页,(2)适合于某一概念的一切对象,即概念的适用范围。例如,“人”这一概念的外延是古今中外所有的人。(3)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相容关系不相容关系 考点二 明确概念的方法1.定义(1)定义是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或是通过列出一个事件或者一个物件的基本属性来描述或规范一个词或一个概念。(2)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种差加属概念。(3)定义项是由被定义概念的邻近的种差加属概念所组成的定义。它的公式是:被定义项=种差+邻近的属概念。用种差加属概念方法下定义时,首先应找出被定义项邻近的属概念,即确定它属于哪一个类,然后把被定义项所反映的对象同该属概念下的其他并列种概念进行比较,找出被定义项所反映的对象不同于其他种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即种差,最后把属概念和种差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当我们对一个概念——比如,给“人”下定义时,首先要找到与这一概念最近的属概念——动物,然后我们就可以说“人是一种动物”了。这样,相对大一点的属,就是“动物”,亦称母项,相对小一点的种,就是要下定义的“人”,亦称子项。所谓种差,在这里与属概念“动物”之下的其他并列(注意属种关系是不能构成并列的)的种概念(如狼虫虎豹,鸡鸭牛羊等)所反映的对象的差别,即种差。人“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而狼虫虎豹,鸡鸭牛羊等却“不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找到了种差,人的定义也就容易了。人的定义就可表述为:“人是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动物。”2.定义的规则第103页共103页,(1)属概念和种概念的外延要相应相称。比如,不能定义为“人是一种能制造生产工具的生物”,这就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因为生物还包括植物。(2)并列的概念一般不应是否定的判断。比如,定义为“狼不是虫”“狗不是猫”,这样定义毫无意义。(3)构成属种关系的概念,如动物和人、家具和椅子,把属说成是种,如“动物是人”“家具是椅子”必然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但可以倒过来把种说成是属,如“人是动物”“椅子是家具”肯定符合逻辑。(4)“种差”应尽可能详细确切。比如,关于人的定义最好定义为“人是能制造复杂生产工具的动物”,关于椅子的定义最好定义为“椅子是一种有靠背、有的还有扶手的供人坐着的家具。”3.发生定义(1)这种定义方法实际上是对发生过程的一种描述。(2)当定义者受认知水平和范围的限制,难以用“种差加属概念”的方法定义认识对象时,往往就会用到发生定义。比如,“燃烧”,我们知道“燃烧”是一种同时产生光和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而古代的人就可能说它是“用两块干木头长时间使劲摩擦所产生的一种现象”,这就是原始的、关于“燃烧”的发生定义。4.外延(1)词项的外延是词项所指的事物所组成的那个类,如“人”的外延就是古往今来一切人所组成的那个类。(2)传统逻辑的外延关系:传统逻辑由于不考虑空类,因而对于任意两个可作直言命题主项、谓项的词项S和P的外延类S和类P而言,有且只有5种可能的关系:①S与P有全同(重合)关系,即凡S是P并且凡P是S;②S真包含于P,或P真包含S,即凡S是P并且有P不是S;③S真包含P,或P真包含于S,即有S不是P并且凡P是S;④S与P有交叉(部分重合)关系,即有S是P,有S不是P并且有P不是S;⑤S与P有全异关系,即没有S是P。5.划分(1)含义:划分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第103页共103页,的逻辑方法。它与枚举的区别在于后者是把属于一个种的个体一一列举出来。在划分中,被划分的类叫作划分的母项,划分得到的各子类叫作划分的子项。把母项划分为各子项,是依照某一或某组属性进行的,这种或这组属性叫作划分的根据、标准或原则。例如,依照生产方式的不同(划分的根据),把社会(划分的母项)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包括它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划分的各子项),这就是一个划分。对于同一个类,可以依照不同的根据进行不同的划分。划分也可以连续进行多次。(2)规则:①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②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③划分应该逐级进行。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考点一 判断的概述1.判断的含义(1)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它是一个逻辑学名词,是对思维对象是否存在、是否具有某种属性以及事物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关系的肯定或否定。(2)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许多概念,并用这些概念去断定事物的趋向和内在联系,判断这种思维方式通常表现为两个或更多概念之间的联系,当人们以判断形式确定概念之间的特定关系时,就是在进行断定。2.判断的特征(1)判断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它必须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如果对认识对象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而只是表示疑问,那就不是判断,而只能是问题。(2)判断的第二个特征,就是它有真假之分。如果一个判断的断定符合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它就是真的;否则,它就是假的。检验判断真假的标准是社会实践。3.判断与语句之间的关系(1)有些语句表达判断,有些语句不表达判断。①表达判断的语句有陈述句、反问句、主谓结构的感叹句和偏正结构的感叹句。②询问句、设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中的询问句不表达判断。(2)同一个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3)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第103页共103页,[知识拓展]判断和词语是密不可分的(1)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2)语句中的主语是判断所指的事物,谓语是判断所确定的事物的情况或关系。4.判断的种类(1)性质判断。它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也叫关系判断。(2)联言判断。它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3)选言判断。它是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判断,又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4)假言判断。它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条件关系的复合判断。在假言判断中,表示条件的判断叫作前件,表示依赖这一条件而成立的判断叫作后件。假言判断又分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5)负判断。它是通过否定某个判断所得的判断。例如,“并非一切产品都是商品”就是负判断。(6)模态判断。它是指一切包含有模态词的判断。考点二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1.运用性质判断常见的错误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1)我们强调运用性质判断,“质”与“量”要准确,凡“质”与“量”不准确的性质判断都是错误的。常见的错误有以下三种:①主谓失合。例如,“中学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这个判断的主项“中学生”指的是人,而谓项“阶段”指的是时间、时期,二者不是同一个范畴,外延上不可能有任何联系。这种错误叫作“主谓失合”。②断定过量。例如,“所有的金属都是固体”,这个判断使用了全称量词,是全称判断。事实上,并不是每一种金属都是固体,如水银就不是固体。这个判断的错误是量项对主项的限定过大。这种错误叫作“断定过量”。在运用性质判断时,一定要注意“慎用全称”。当我们不能确定是否主项中的所有对象都具有某种性质时,就应当运用特称判断。即使客观上主项中的所有对象都具有某种性质,用特称判断表达也没有错误。例如,当一个人并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是导体时,用了“有些金属是导体”这样一个特称判断,尽管客观上每一种金属都是导体,但这个特称判断也没有错。第103页共103页,③误用多重否定。最简单的肯定或否定一般不会用错。有时,为了表达强烈的语气,往往用双重否定,或者为了特殊的表达意图,使用三重否定,这时就应当慎重。例如,“没有谁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国家不安定”,这句话等于“谁都愿意看到自己的国家不安定”,这与说话者的本意正好相反。(2)准确地运用性质判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避免主项和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情况,容易造成误解;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与“量”都准确无误。2.性质判断的分类及其逻辑结构类型构成量项主项联项谓项全称肯定判断所有(一切)商品是有价值的全称否定判断所有(一切)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特称肯定判断有些中学生是共青团员特称否定判断有些中学生不是球迷单称肯定判断许海峰是运动员单称否定判断这个人不是小学生[易错警示]并非所有的判断都需要量项(1)全称判断、特称判断需要量项。(2)单称判断不需要量项,而是由主项、联项和谓项三部分构成。3.关系判断的内涵(1)含义: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2)特点:它是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关系的判断。4.关系判断的组成(1)关系者项。表示关系承担者的叫作关系者项,也就是关系判断的主项。第103页共103页,(2)关系项。表示关系者之间关系的叫作关系项,也就是关系判断的谓项。存在于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称为二元关系,存在于三个对象之间的关系称为三元关系,存在于n个对象之间的关系是n元关系。(3)量项。表示关系者项范围的叫作量项,如“所有的”“某些”。如果关系者项是单独概念,就不使用量项,如小张和小李是同学。5.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的异同(1)都是简单判断,二者在结构上有许多相似点。(2)区别①性质判断的主项是一项,而关系判断的主项是多项,而且经常分布在判断中的不同位置。②性质判断中的谓项是主项自身所具有的性质,而关系判断中的关系项不是某一主项自身所具有的性质,它是存在于几个主项之中的关系。③性质判断的量项只能有一个,而关系判断中的量项可以有多个。④性质判断中往往有明显的联项,如“是”“不是”之类,而且表示“具有或者不具有……性质”的意思。而关系判断表达肯定内容时往往不用联项,表达否定内容时往往用“不”“没有”之类的联项;尽管有时也用“是”或者“不是”充当肯定联项或者否定联项,但它们表示“具有或者不具有……关系”的意思。第六课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考点一 推理与演绎推理概述1.概念、判断与推理(1)在抽象思维中,对某一事物或某类事物及事物的性质、关系等,人们是运用概念来反映的。(2)概念只有结合起来构成判断,才能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从而形成确定的思想。(3)人们要从若干已知的事物情况认识未知的事物情况,或者说明事物情况出现的原因,就必须运用推理。2.推理的类型(1)划分依据:按推理过程的思维方向划分,第103页共103页,推理主要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2)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有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三段论推理、联言推理、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等形式。(3)归纳推理。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4)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或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一种推理,也就是从一个对象的属性推出另一对象也可能具有这种属性。3.演绎推理的含义(1)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与归纳推理相对。(2)推出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是一种确实性推理。4.演绎推理的要求(1)首先,要正确掌握作为指导思想或依据的一般原理、原则。(2)其次,要全面了解所要研究的课题、问题的实际情况和特殊性。(3)然后,推导出一般原理用于特定事物的结论。5.演绎推理的特点(1)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2)演绎推理是前提蕴涵结论的推理。(3)演绎推理是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必然联系的推理。(4)演绎推理是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充分条件或充分必要条件联系的必然性推理。6.演绎推理的意义(1)它对人们保持思维的严密性具有重要的作用。(2)演绎推理保证推理有效的根据并不在于它的内容,而在于它的形式。演绎推理的最典型、最重要的应用,通常存在于逻辑和数学证明中。考点二 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1.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问题(1)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问题,指的是性质判断的主项或谓项的外延在判断中被判定的情况。如果一个性质判断的主项或谓项的外延全部被判定,第103页共103页,那么它就是周延的;如果一个性质判断的主项或谓项的外延没有全部被断定,那么它就不是周延的。(2)A、E、I、O四类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情况分析如下:①SAP,即“所有S是P”,判断了主项S的全部外延,因而主项S是周延的;断定所有S是P,并不等于说所有S是所有的P,因而谓项P的外延没有全部被判定,谓项P是不周延的。②SEP,即“所有S不是P”,判定了主项S的全部外延,因而主项S是周延的;“所有S不是P”,是说所有的S的外延与P的外延没有重叠,也就等于说S的外延与P的全部外延没有重叠,因而谓项P也是周延的。③SIP,即“有S是P”,没有断定主项S的全部外延,因而主项S是不周延的;有S是P,并没有说这些S是全部P,也就是说没有断定谓项P的全部外延,因而谓项P是不周延的。④SOP,即“有S不是P”,并没有断定主项S的全部外延,因而S是不周延的;有S不是P,是说这些S的外延与P的外延没有重叠,也就等于断定了P的全部外延,因而谓项P是周延的。(3)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情况可以列表如下:SPSAP周延不周延SEP周延周延SIP不周延不周延SOP不周延周延从上表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性质判断主谓项周延情况的规律如下:主项看量项,全称周延,特称不周延;谓项看联项,肯定不周延,否定周延。2.比较换质法与换位法的区别(1)含义不同。换质法是对一些性质判断的形式结构进行变换,如肯定判断形式转换为否定判断形式,或将否定判断形式转换为肯定判断形式;而换位法是将性质判断的断定对象进行变换,即把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进行互换。(2)目的不同。换质法是在说话或写文章时,为使我们的表达更为适当和灵活,换位法是为了从不同方面加深对对象的认识。第103页共103页,(3)遵守的规则不同。3.三段论推理(1)组成:一个包含大项和中项的命题(大前提)、一个包含小项和中项的命题(小前提)以及一个包含小项和大项的命题(结论)三部分。(2)实质:三段论实际上是以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以及一个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由此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的过程。(3)作用:三段论是人们进行数学证明、办案、科学研究等思维时,能够得到正确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之一,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正确的思维形式。(4)规则①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如果出现四个不同的项,结论就不能必然得出。这种逻辑错误叫作“四概念”的错误。比如,人已经存在几百万年了;而你没有存在几百万年;所以你不是人。这个三段论中,看上去有三个概念“人、几百万年、你”,但因为前后两个“人”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其实一共出现了四个概念“人类、几百万年、你、人体”。②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比如,“所有人都是要死的,苏格拉底是人”,这里的“人”就是中项。例如,“所有中国人”指全部,是周延的概念;“一部分中国人”是不周延的概念。下面这个三段论:一部分中国人很有钱,北京人是一部分中国人,所以北京人很有钱。在这个三段论里面,“一部分中国人”是联系大前提、小前提的中项,但是不周延,所以犯了“中项不周延”的错误。因为北京人是一部分中国人,但北京人不一定是有钱的那一部分中国人。③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结论不能扩大使用前提所给的概念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大项不当扩大”或“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比如,“玉米是高产农作物,玉米是杂粮,所以杂粮是高产农作物。”显然不对。因为这句话的小前提其实是:玉米是“一种”杂粮,结论其实是:“所有”杂粮是高产农作物。小前提是“一种”,结论是“所有”,就是“小项不当扩大”。再比如:“军人需要锻炼身体,我不是军人,所以我不需要锻炼身体。”显然也不对。因为这句话的大前提其实是:军人是“部分”需要锻炼身体的人,结论其实是:我不在“全体”需要锻炼身体的人之中。大前提是“部分”,结论是“全体”,就是“大项不当扩大”。④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结论为否定,当且仅当,前提中有一否定。比如,“日本不是大陆国家,日本不是热带国家,所以,……”第103页共103页,这一三段论中的大前提、小前提都是否定句,是推不出必然的结论的。考点三 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1.联言推理(1)联言推理是前提或结论为联言命题,并根据联言命题的逻辑性质而进行推演的演绎推理。(2)若其前提是联言命题,则结论为该联言命题的一个(或部分)联言支;若其结论是联言命题,则前提是该联言命题的各个联言支。2.联言推理(1)联言推理的合成式:结论是一个联言命题,前提是该联言命题的各个联言支。即由全部联言支的真推出联言命题的真。例如,“动物是由细胞组成的;植物是由细胞组成的。所以,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2)联言推理的分解式:前提是一个联言命题,结论是该联言命题的一个(或部分)联言支。即由联言命题的真推出其联言支的真。例如,“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所以,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岁的人不适用死刑。”3.相容的选言推理(1)规则①否定一部分选言支,就要肯定另一部分选言支。②肯定一部分选言支,不能否定另一部分选言支。(2)形式:根据规则,相容的选言推理只有一个正确的形式,即否定肯定式:p或者q,非p,所以q;p或者q,非q,所以p。例如,金敏是教师或者是律师,她不是教师,所以,她是律师。(符合相容的选言推理的规则“否定一部分选言支,就要肯定另一部分选言支”,所以,这一推理是正确的)例如,金敏是教师或者是律师,她是教师,所以,她不是律师。(相容选言命题的选言支“金敏是教师”和“金敏是律师”可以同时是真,因此,肯定“金敏是教师”,不能否定“金敏是律师”)4.不相容的选言推理(1)规则①否定一部分选言支,就要肯定另一部分选言支。第103页共103页,②肯定一部分选言支,就要否定另一部分选言支。(2)形式①否定肯定式:要么p,要么q,非p,所以q。②肯定否定式:要么p,要么q,p,所以,非q。(3)示例①要么小李得冠军,要么小王得冠军;小李没有得冠军,所以,小王得冠军。②要么去桂林旅游,要么去海南旅游;去桂林旅游,所以,不去海南旅游。5.假言推理(1)依据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2)否定前件式指在小前提中否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则否定它的后件。例如,只有承认错误,才能改正错误。他不承认错误,所以,他不能改正错误。又如,只有某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才能加入中国共产党。某人没有递交入党申请书,所以,某人不能加入中国共产党。又如,只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才能了解到第一手材料。他不深入实际调査研究,所以,他不能了解到第一手材料。(3)假言推理有三种逻辑形式①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如果前件断定的情况发生了,那么后件所断定的情况也必然发生,如果前件断定的情况没有发生,那么后件所断定的情况是否发生则不确定。例如,如果骄傲自满,那么就会退步。他骄傲自满了,所以他退步了。在这个例子里,“骄傲自满”(前件)是“退步”(后件)的充分条件。②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前件是后件的必要条件,如果前件断定的情况没有发生,那么后件所断定的情况也必然不会产生,如果前件断定的情况发生了,那么后件所断定的情况是否发生则不确定。例如,只有将理想付诸行动,才能实现它。他没有将理想付诸行动,所以他没有实现他的理想。在这个例子里,“付诸行动”(前件)是“实现理想”(后件)的必要条件。③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前件是后件的充分必要条件,如果前件断定的情况发生了,那么后件所断定的情况也必然发生,如果前件断定的情况没有发生,那么后件所断定的情况也必然不会发生,例如:一个数是偶数当且仅当它能被2整除。这个数能被2整除,所以这个数是偶数。在这个例子里,“能被2整除”(前件)是“偶数”(后件)的充分必要条件。第103页共103页,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考点一 归纳推理及其方法1.归纳推理(1)归纳推理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由一定程度的关于个别事物的观点过渡到范围较大的观点,由特殊具体的事例推导出一般原理、原则的解释方法。(2)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一般,都存在于个别、特殊之中,并通过个别而存在。一般都存在于具体的对象和现象之中,因此,只有通过认识个别,才能认识一般。人们在解释一个较大事物时,从个别、特殊的事物总结、概括出各种各样的带有一般性的原理或原则,然后才可能从这些原理、原则出发,再得出关于个别事物的结论。这种认识秩序贯穿于人们的解释活动中,不断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即从对个别事物的认识上升到对事物的一般规律性的认识。(3)在进行归纳和概括的时候,解释者不单纯运用归纳推理,同时也运用演绎推理。在人们的解释思维中,归纳和演绎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不可分割的。(4)传统上,根据前提所考察对象范围的不同,把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考察了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不完全归纳推理则仅仅考察了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根据前提是否揭示对象与其属性之间的因果联系,把不完全归纳推理分为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现代归纳逻辑则主要研究概率推理和统计推理。归纳推理的前提是其结论的必要条件。(5)归纳推理的前提是真实的,但结论却未必真实,而可能为假。例如,根据某天有一只兔子撞到树上死了,推出每天都会有兔子撞到树上死掉,这一结论很可能为假,除非一些很特殊的情况发生,比如,地理环境中发生了什么异常使得兔子必须以撞树为快乐。2.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区别与联系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区别思维进程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对前提真实性的要求大前提、小前提必须为真无要求结论所断定的知识范围除了完全归纳推理,结论都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没有超出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程度除了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外,前提与结论间的联系是必然的,第103页共103页,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都是或然的,也就是说,前提真实,推理形式也正确,但不能必然推出真实的结论也就是说,前提真实,推理形式正确,结论就必然是真的联系①演绎推理如果要以一般性知识为前提(演绎推理未必都要以一般性知识为前提),则通常要依赖归纳推理来提供一般性知识。②归纳推理离不开演绎推理。其一,为了提高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需要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对归纳推理的个别性前提进行分析,把握其中的因果性、必然性,这就要运用演绎推理。其二,归纳推理依靠演绎推理来验证自己的结论。例如,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通过归纳发现元素的性质随元素原子量的增加而呈周期性变化。后用演绎推理发现,原来测量的一些元素的原子量是错的。于是,他重新安排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并预言了一些尚未发现的元素,指出元素周期表中应留出空白位置给未发现的新元素[知识拓展]逻辑史上曾出现两个相互对立的派别——全归纳派和全演绎派。全归纳派把归纳说成是唯一科学的思维方法,否认演绎在认识中的作用。全演绎派把演绎说成是唯一科学的思维方法,否认归纳的意义。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正如恩格斯所说:“归纳和演绎,正如分析和综合一样,是必然相互联系的,不应当牺牲一个而把另一个捧到天上去,应该把每一个都用到该用的地方去,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只有注意它们的相互联系,它们的相互补充。”3.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1)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2)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4.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穆勒五法实际是指五种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这五种方法分别为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和剩余法。(1)求同法。求同法指被研究对象出现的若干场合中,存在一些相关因素,并且其中其他因素皆不相同,只有一个相同因素,只要此相同因素出现,那么被研究对象就会出现,因此,确定被研究对象与这个相同因素存在因果关系。例如,夏神探接到一起报案,小神村有四户人家中毒,经调查发现,甲、乙、丙、丁四户人家晚饭的材料各有不同,第103页共103页,就餐地点各有不同,就餐时间各有不同,但是都饮用了村口的井水,故夏神探得出一个结论,井水是导致这四户人家中毒的原因。(2)求异法。求异法指在被研究对象出现和不出现的场合中,存在一些相关因素,除差异因素外其他因素都相同,差异因素出现时被研究对象随之出现,差异因素不出现时,被研究对象也不出现,此时,能够确定被研究对象与差异因素存在因果关系。例如,某医院想进行突破肌肉力量的H型药物的推广,对治疗效果进行了实验,挑选两组力量相当、年龄相当的土拨鼠,实验组土拨鼠吃了此类药物,对照组土拨鼠没有吃此类药物,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土拨鼠力量指数突破50%,而对照组土拨鼠力量指数无明显变化。故该医院得出结论,H型药物对突破力量有作用。(3)共变法。共变法指被研究对象出现的若干场合中,其他因素皆相同,只有一个因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被研究对象也发生相关变化,故被研究对象与这个变化因素存在因果关系。例如,社会报告显示,睡眠条件相同的情况下,15岁青少年睡眠时间为8.5小时,20岁青少年睡眠时间为7小时,25岁青年睡眠时间为6小时,据此,该报告得出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时间逐渐减少。考点二 类比推理及其方法1.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1)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断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2)类比推理具有或然性。如果前提中确认的相同或相似属性很少,而且相同或相似属性和推出来的属性没有什么关系,这样的类比推理就很不可靠,称为机械类比。2.类比推理不同于归纳推理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通过比较而推断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过程,如声和光有不少属性相同——直线传播、有反射、折射和干扰等现象,由此推出,既然声有波动性质,光也有波动性质,这就是类比推理。它是从观察个别现象开始的,因而近似归纳推理。但它又不是由个别到一般,而是由一般到一般、个别到个别,因而又不同于归纳推理。3.类比推理不同于演绎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第103页共103页,思维方向不同由一般到个别由一般到一般、个别到个别断定的范围不同断定的范围没有超出前提断定的范围,前提蕴涵结论断定的范围超出了前提断定的范围,前提不蕴涵结论前提和结论之间联系的性质不同演绎推理是必然的类比推理是或然的4.类比推理的作用(1)类比推理有助于科学发现。科学上许多重要发现借助类比推理。例如,荷兰科学家惠更斯把光和声两种物理现象进行类比,发现它们具有许多共同属性:直线传播、在同一介质中直射、通过不同介质时发生折射、遇到障碍物会反射或衍射等。当时已知声是一种波,由此推断光也是一种波,这一推断后来被科学实验证实。(2)类比推理有助于科学实验。现代工程技术中的模拟实验有类比推理的作用,用模型代替原型,通过模型间接地研究原型的规律。例如,在研究设计北京工人体育馆(建筑物直径达94米)大型悬索结构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先后制作了直径为5米、18米两个模型,分别进行力学实验。通过实验掌握大量的科学资料,为该馆的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3)类比推理有助于科技发明。科学技术上许多重要发明得益于类比推理,如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仿生学,实质上是类比推理的应用。仿生学是一门模仿生物的特殊本领、利用生物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原理来制造技术系统的科学。例如,科学家们根据青蛙的眼睛具有准确地跟踪空中飞行目标的特异功能,研制出能跟踪卫星、监视空中目标的“电子蛙眼”;根据蝙蝠具有发射、回收超声波的功能,发明了能测定、跟踪空中飞行目标的雷达。(4)类比推理有助于获取新知。类比推理可以帮助人们获取新的知识。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初学古文的人可能不了解文中“夷”是什么意思。通过比较发现,“近”和“远”是反义词,由此可以推断,“夷”和“险”也应该是反义词。既然“险”是“险峻”的意思,那么“夷”应该是“平坦”的意思。(5)类比推理有助于说理论证。类比推理在说理论证中具有特殊的效果。例如,加拿大前外交官朗宁在竞选州议员时,由于他吃过中国奶妈的奶水,曾遭到政敌的攻击,说他身上一定具有中国人的血统,朗宁反驳说:“你们是喝牛奶长大的,难道你们身上具有牛的血统吗?”朗宁的政敌认为,“吃了谁的奶就具有谁的血统”,以此攻击朗宁“一定具有中国人的血统”。朗宁仿照政敌的思维方式反驳:“你们是喝牛奶长大的,难道你们身上具有牛的血统吗?”这使政敌的论证不攻自破。5.类比推理的类型第103页共103页,(1)完全类比推理是两个或两类事物在进行比较的方面完全相同时的类比推理。(2)不完全类比推理是两个或两类事物在进行比较的方面不完全相同时的类比推理。6.类比推理的要求(1)类比推理的根据要越多越好。前提确认对象的相同或相似属性越多,意味着它们所属的类别可能越相近,结论的可靠性就越高。例如,在宇宙飞行的准备阶段,人们常常利用狗、猴子这些高等动物进行试验,这是由于狗、猴子这些高等动物的生理机能、生活特性与人的共同特征最多,根据它们在宇宙飞行中由于超重或失重产生的反应,推断人也同样具有这些反应。因为人和狗、猴子之类的高等动物有很多共同特征,所以,运用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就较为可靠。(2)作为类比推理根据的相同属性越是接近本质属性,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例如,著名科学家李四光曾考察中亚的地质结构,发现它是一种生成的石油结构,并且这种地质结构与蕴藏石油有必然联系。后来他又对我国东北松辽平原的地质结构进行了长期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松辽平原的地质结构与中亚的地质结构极其相似。既然中亚蕴藏着大量石油,那么我国松辽平原也会蕴藏着大量石油。由相同属性“地质结构”与推出属性“蕴藏石油”之间相关程度高,所以,这个结论的可靠程度就很高。后来,根据李四光的研究,我国在大庆开采出了大量优质的石油。(3)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不应该有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一旦前提中出现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就不能推出结论。例如,在科学史上,人们曾用月球与地球相类比,因为它们有许多相同属性,由此推出月球也有生物。但后来人们发现月球昼夜温差很大,并且没有空气和水,根本不适宜生物生存,因而推翻了月球有生物的论断。后来,这一事实被人造地球卫星登上月球的实地考察证实。“月球上也有生物”的结论之所以被推翻,就是因为月球上“昼夜温差很大”和“没有空气和水”的属性与推出结论“有生物”相排斥。(4)在运用类比推理时,要注意避免犯“机械类比”的错误。所谓“机械类比”,就是仅仅依据两个或两类事物表面相似或偶然相似的情况进行类比,从而导致荒谬的结论。例如,有些神学家曾经把世界和钟表进行类比,用来证明上帝的存在。他们认为,钟表有构造,有规律,世界也是有构造、有规律的。既然钟表是人制造出来的,那么世界也必然有创造者,这个创造者就是上帝。这就是把两类根本性质不同的对象,按其表面相似,机械地加以类比。这种类比显然是错误的、不合逻辑的。第八课 把握辩证分合考点一 辩证思维的含义与特征第103页共103页,1.形而上学思维(1)形而上学思维是指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否定或排斥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及其内部原因的思维。它与辩证思维相对立。(2)自15世纪下半叶起,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人们开始了对科学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形而上学思维正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随着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科学中不断地涌现出大量的新现象和新问题,需要人们自觉地进行辩证思考,人们才逐渐突破形而上学思维而进入辩证思维的领域。形而上学思维与形式逻辑思维是有区别的,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3)形式逻辑思维只是将思维形式看作是既成的、确定的,但不把客观对象看作是孤立的、静止的。形式逻辑思维虽然有其局限性,但不排斥辩证法和辩证逻辑。不区分形而上学与形式逻辑,就会导致不同程度地否定形式逻辑。德国黑格尔看到了形式逻辑的局限性,但错误地把形式逻辑与形而上学等同起来,把对包括辩证思维在内的一切思维的逻辑要求,看作是对客观现实的断定,从而否定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2.辩证思维(1)辩证思维是指从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不妨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2)辩证思维指的是一种世界观。世间万物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辩证思维正是以世间万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为基础,而进行的对世界进一步的认识和感知,并在思考的过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得到某种结论的一种思维。辩证思维模式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3)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观点、规律完全适用于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思维法、质量互变思维法和否定之否定思维法。3.整体思维(1)影响:整体思维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人素有的“大一统”思想,中医的“头痛医脚,脚痛医头”的整体疗法,以及中国文化偏重综合、弱于分析、概念的模糊性等都体现了整体思维方式的影响。(2)含义:整体思维又称系统思维,第103页共103页,它认为整体是由各个局部按照一定的秩序组织起来的,要求从整体和全面的视角把握对象。(3)原则①连续性原则,即当思维对象确定之后,思维主体就要从许多纵的方面去反映客观整体,把整个客观整体视为一个有机延续而不间断的发展过程。②立体性原则,即当思维对象确立之后,思维主体要从横的方面,也就是从客观事物自身包含的各种属性方面整体地考察它、反映它,使整体性事物内在诸因素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的潜网清晰地、以立体的结构展示出来。③系统性原则,即是从纵横两方面来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并按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层次和结构组成认识之网,逻辑再现客观事物的全貌。4.动态思维(1)动态思维是与静态思维相对的。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来改变思维程序、思维方向,对事物进行调整控制,从而达到优化的思维目标的思维活动过程。(2)动态思维具有与静态思维完全不同的特点①流动性。变动是动态思维的出发点和根本特征,动态思维的目标、方向和程序随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②择优性。在各种可能的方案、方法中选择精良者。要达到择优性,就要依据变动的情况不断分析,从各个角度考察问题,对各种可能性留有余地,然后对各种计划、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比较,作出优化选择。③建构性。动态思维在不断控制周围环境的同时,也不断地对思维结构进行改造,以扩大思维的空间,充分发挥思维的活力。④整体性。动态思维是一种整体性思维,它把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以及系统和环境的关系视为整体,使思维过程成为多因素、多变量、多层次和多角度的统一体。⑤开放性。动态思维必须在与环境的交流中,在信息不断输入输出的过程中,在反馈机制的发挥中才能运行起来。(3)动态思维强调在思维过程中与外界客观环境的信息交流和协调,并通过信息的沟通和协调来不断调整并修正思维的方向和目标。考点二 分析与综合及其辩证关系1.分析第103页共103页,(1)分析是在认识中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或者把事物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的过程和方法。(2)分析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分别加以研究。(3)分析是认识事物整体的必要阶段,是在头脑里把事物分解成若干属性、方面、要素、组成部分、发展阶段,而分别加以思考的方法。通过分析活动可以把实际上不能分解的事物在头脑里分开。分析活动使人对事物的认识从表面开始向内部逐步深入下去。2.综合(1)综合是把事物各个部分、侧面、属性按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组成成分、属性、方面、要素和发展阶段等按照一定关系组合成为一个整体进行思考的方法。通过综合活动,可以对事物获得比较完整和全面的认识。3.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1)分析与综合是互相渗透和转化的,在分析基础上综合,在综合指导下分析。分析与综合循环往复,推动认识的发展。一切论断都是分析与综合的结果。(2)当确定了问题可解后,就要进一步对问题的本质进行分析,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例如,从数据流和数据结构出发,逐步细化所有的软件功能,找出软件系统各元素之间的联系、接口特性和设计上的约束,分析它们是否满足功能要求。通过分析,最后综合形成系统的雏形求解方案。得到的方案可能会暴露出原有需求中的问题,需要再修改需求,如此反复地进行,使之更加符合实际需要。(3)分析与综合是同一对象研究活动中两种不同的思维过程的方法,但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综合以分析为基础,分析为综合做准备。分析以综合的成果为指导,以实现新的综合。两者密切交织,贯穿于形成概念、进行推理和构成理论体系的整个思维过程。4.归纳与综合、分析与演绎(1)归纳和演绎描述的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归纳是从个别的或者特殊的现象中概括出一般性的原理。而演绎是从一般性的原理推演出个别性的结论。(2)综合和分析是针对整体与要素的分析方法。一般先分析后综合。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而各个击破,单独分析每一个要素的特点,获得每个要素的属性。而综合是把对象各个部分、属性、要素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第103页共103页,从而对整体的属性形成认识。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考点一 认识质量互变规律1.质与量(1)质——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通过属性表现;把握质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起点。(2)量——事物的规模、程度、运动速度的快慢、颜色深浅等可量化的规定性;把握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3)度——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适度原则是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4)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5)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2.质量互变规律(1)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以及由于事物内部矛盾所决定的由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发展过程。这一规律提供了事物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的观察事物的原则和方法。(2)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因矛盾引起的发展过程和状态、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但量变不因质变而停止。(3)量变和质变的区分标志——是否超出度。(4)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而且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③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知识拓展]割裂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两种形而上学观点:“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它们割裂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否认了事物的发展。3.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第103页共103页,(1)质量互变规律表明,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2)渐进性是指事物在量上发生的变化,是一种连续性的量变;飞跃性是指事物在质上的变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是渐进过程的中断。(3)事物始终处在量变之中,达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质变,整个世界就是质变和量变交织的活动过程。同时,任何事物作为质与量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现在“度”中。“度”是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两端都存在着关节点或临界点,度就是关节点范围内的量变幅度。在这个范围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会发生变化。所以,事物的量变在度的范围内是连续渐变的,表现为渐进性;质变是旧质的中断和向新质的跃迁,表现为飞跃性。事物作为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必须有渐进性的量的积累,然后才有间断性的质的飞跃。4.关于间断性和不间断性的观点碰撞(1)黑格尔认为,任何“量”都包含着一个又一个的单位,这是“量”的间断性。同时,这些单位又必然联系在一起,构成统一的“量”,这是“量”的不间断性。间断的量和不间断的量是不可分的,它们互相规定。黑格尔所说的“量”是脱离客观事物的纯逻辑概念。间断性和不间断性是从这种“量”的概念中推演出来的,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但他对间断性和不间断性关系的见解是辩证的。黑格尔认为,只有把间断性和不间断性统一起来才是真理,如果把它们分离开来分别来看,就没有一个是真的。(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间断性和不间断性是客观事物的普遍属性。间断性和不间断性不仅存在于事物的所有领域,而且贯穿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发展本身就是间断性与不间断性的统一。间断性和不间断性是对立统一的。间断性以不间断性为前提和条件,是对于不间断的整体的分化、分割;不间断性以间断性为基础,不间断的整体是由间断的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结形成的有机体。间断性和不间断性既相互对立、相互区别,又相互包含、相互依存,并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3)形而上学把间断性和不间断性割裂开来。西方哲学史上,古希腊爱利亚的芝诺提出的“飞矢不动”和善跑者追不上龟等命题,就是只看到间断性,而看不到不间断性,使事物失去整体联系,否认了运动的存在。近代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提出的“连续律”,则是只看到不间断性,否认物质形态的质的变化。这两种倾向,都是形而上学思维,其结果都必然否认事物的发展。考点二 把握适度原则1.量变与质变的平衡点第103页共103页,(1)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但当量控制在一定的“度”之下,找到量变与质变的平衡点,在获取自身发展的量变途中不超过平衡点,就可以在防止质变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发展自身。(2)这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新视角,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能突破人类思维的局限性,从客观上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做事方法。2.量变引起质变的“度”(1)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其中,“一定程度”就是指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如0℃和100℃是水变冰或气的临界点),事物在两个临界点之内的量变不会引起事物的质变,不会改变事物的性质;“必然引起”是指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在力量上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从而势必引起矛盾双方地位的变化,必然引起事物质变的情况。(2)“一定程度”就是这个“度”(平衡点)。我们找到这个“度”,并将它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能正确分析和处理许多事情。3.坚持适度原则(1)当一件不利于自身发展的事情要突破这个平衡点时就尽量改变,阻止量的积累或尽可能地减小损失。(2)相对而言,在一个事物达到这个平衡点的时候会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就需要控制它,不让它达到这个临界点,如改革就是如此。4.促成质变(1)当一件有益的事情发生要突破这个平衡点时,就尽可能地促使它尽早发生质变并开辟新的量变从而更好地发展自身。(2)将事物的发展控制在正确方向的轨道上,在达到这个“度”的时候促成质变,给予事物突破与发展的内在活力与新生力,如革命,最能体现这一道理。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考点一 不作简单肯定或否定1.“肯定”的多重含义(1)承认事物的存在或事物的真实性,与“否定”相对。①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不应该肯定我们的一切,只应该肯定正确的东西;同时,也不应该否定我们的一切,只应该否定错误的东西。”第103页共103页,②冰心《寄小读者》:“我死心塌地的肯定了我们居住的世界是极乐的。”③浩然《艳阳天》第一一三章:“萧长春听出这些议论话里有话,知道有人给他们煽了风,也就更肯定了自己的估计。”(2)表示承认的;正面的,与“否定”相对。①沙汀《闯关》:“一科科长取消了他的肯定的答复,开始从这个新的变化估计起敌情来了。”②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李思忠同志又答应了句肯定的话,第二天就移到下边新决定的坝基上重新开了工。”(3)一定;毫无疑问。①魏巍《东方》第五部第一章:“他暗暗想道:‘师长到前面来,肯定同本团失去了一○○高地有关,否则,为什么要亲自来呢?’”②浩然《艳阳天》第一○五章:“地里长着的麦子,肯定又被这风雨压倒不少,不晴天,不开风,也要霉烂。”③金近《早回来的燕子》:“明年啊,这里肯定又有什么新的变化了。”(4)确定;明确。①王西彦《夜宴》:“自从自己和华大容先生的关系肯定下来以后,她对别人的态度就有些冷淡了。”②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怎能算了呢?’她见他那样毫不在乎的神情,心里有点急了,声音也变得严峻了,一定要他明天带到厂里还给陶阿毛,讲的很慢,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讲出来的,语调十分肯定。”2.事物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比较(1)作用不同:肯定方面是维持事物的存在、保持事物的性质和现状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和向其他事物转化的方面。(2)地位不同:当事物的肯定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就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当否定方面在事物发展中取得支配地位时,事物就会改变自己的根本性质,实现对自身的否定,于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3.辩证的否定观第103页共103页,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特征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实质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4.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观点否定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排斥或毁灭,是借助于外力作用实现事物的变化特点看待事物、解决问题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考点二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1.感性具体(1)人们认识事物时,首先反映的是具体的事物,我们把它称之为感性具体。(2)在这一基础上,人们使用分析的方法,把事物分解成各个部分,把它们从整体中抽取出来,并且撇开各个部分的非本质属性,抽象出它的本质属性,这样,人们的认识就从感性具体发展成思维抽象,从现象深入到了本质。2.思维抽象(1)思维抽象和概括抽象是在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而舍弃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2)抽象思维,又称词的思维或者逻辑思维,是指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并得出结论的过程。抽象思维以词为中介来反映现实,这是思维的最本质特征,也是人的思维和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3.思维具体(1)在思维中把握客观具体对象的各方面的本质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即在思维中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2)思维具体不同于感性具体,它所提供的不是事物各个不同表面现象的简单组合,而是事物内部固有的诸对立面的同一。(3)作为思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产物,思维具体不是恢复到出发点的感性具体,而是经过科学抽象的认识环节,上升到把握事物更丰富、更深刻的具体内容的结果。只有这样的认识,才真正与客观对象相符合,才算把握了具体真理。人们的认识从感性具体发展到思维具体,必须借助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第103页共103页,(4)通过分析撇开事物外在的、偶然的因素,抽取出必然的、本质的因素,并分别考察它的各个本质规定,然后运用综合的方法把对事物各方面的本质的认识联系起来,形成关于统一的事物整体的认识,才可能对具体事物有具体认识。4.具体思维(1)具体思维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具体经验,如具体的形象、表象、图表、事例、数字等进行具体分析,以解决具体问题或理解具体知识的思维过程。(2)具体思维的形式是与表象和经验密切相关的具体概念,因而带有一定的形象性,其概括性较抽象思维要低。在它与形象思维的关系上,存在着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具体思维不同于形象思维,它是个体在儿童时期的主要思维方式。随着思维能力的提高,这种具体思维一方面发展为成人的抽象思维,另一方面发展为成人的形象思维。(3)具体思维是较低级的思维,而作家、艺术家的形象思维同科学家、哲学家的抽象思维是难分高低的。不过成人有时也进行具体思维。有一种观点认为,具体思维或具体形象思维也就是与抽象思维相对的形象思维。这种观点还认为,在某些高级动物那里,已存在着形象思维。这显然是把形象思维与具体思维相等同的结果。第十一课 创新思维要善于联想考点一 创新思维的含义与特征1.创新思维的本质(1)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2)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用新的角度、新的思考方法来解决现有的问题。2.创新思维的七种模式(1)辐射思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发散性思维。(2)多向思考,就是从多方面思考问题,从而达到效果整体优化的方法,不局限于点、线、面的限制,立体化思考,既可以从单一思维模式出发也可以从多个思维方式思考。(3)换元思考,是根据事物的构成因素,进行拆分、变换元素,以打开新思路。(4)转向思维,是当常用逻辑不起作用时,寻找不同的方向解决问题。我们常常说的逆向思维,就是脱离原有的逻辑以相反的方向思考,是转向思维的一种方式。第103页共103页,(5)原点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回到原点思考,有两种理解:一是从事物的发展脉络和普遍逻辑寻找答案,为事物设立一个原点;二是在发展和建设中不断比对和思考,纠正偏差。(6)对立思考,从事物的反面设立可能性或提出疑惑,批判性地看待问题。在日常工作中,拥有自己的主见和立场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形成自己个人风格的基础,这需要我们形成一定的对立思考和批判性思考的模式。对于他人的看法和理解不能全盘接收,需要自己独立理解和消化,提出自己合理的观点,并且说出自己的理由和见解。(7)联动思维,即不限于某一事物本身的呈现方式,而是进行由现象到本质、由表面到内里、由正到反的联想和推理。联动思维在我们画思维导图的时候运用得最多,将事物进行联想、分析和延伸,帮助我们理解以及进行下一步动作。考点二 联想思维的含义与方法1.联想思维的含义(1)联想思维简称联想,是一种由一事物的表象、语词、动作或特征联想到它事物的表象、语词、动作或特征的思维活动。(2)通俗地讲,联想一般是由于某人或者某事而引起的相关思考,人们常说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等就是联想思维的体现。2.联想的情形(1)指时间上或空间上的接近都可能引起不同事物之间的联想。比如,当你遇到大学老师时,就可能联想到他过去讲课的情景。(2)由外形、性质、意义上的相似引起的联想。例如,通过照片联想到本人等。(3)由事物间完全对立或存在某种差异而引起的联想。其突出的特征就是背逆性、挑战性、批判性。(4)因果联想。它是指由于两个事物存在因果关系而引起的联想。这种联想往往是双向的,既可以由起因想到结果,也可以由结果想到起因。3.联想思维的形式(1)相似联想。相似联想是指由一个事物外部构造、形状或某种状态与另一种事物的类同、近似而引发的想象延伸和连接。(2)相关联想。相关联想指联想物和触发物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相同而又具有极为明显属性的联想。例如,看到鸟想到飞机。第103页共103页,(3)对比联想。对比联想指联想物和触发物之间具有相反性质的联想。例如,看到白色想到黑色。(4)因果联想。因果联想源于人们对事物发展变化结果的经验性判断和想象,触发物和联想物之间存在一定因果关系。例如,看到蚕蛹就想到飞蛾,看到鸡蛋就想到小鸡。(5)接近联想。接近联想指联想物和触发物之间存在很大关联或关系极为密切的联想。例如,看到学生想到教室、实验室及课本等相关事物。4.联想思维的方法(1)迁移联想。联想思维中的迁移是将不同认识对象的性质、作用等进行位置变迁与功能移植,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2)想象联想。想象是在头脑中对已有的事物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通过重新组合而产生新的事物形象的思维过程。第十二课 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考点一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方法1.发散思维的特征(1)发散思维的过程具有流畅性。李政道说:“敢问前人没有问过的问题。不要怕问错了,错了就改。可怕的倒是提不出问题来,迈不开第一步。”“提不出问题来”就是思维不流畅,就不可能在有限时间内产生较多设想,就不利于问题的有效解决。(2)发散思维的思路具有变通性。变通性就是灵活多变,不拘泥于旧框框、老套套,不局限于某一具体思路。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打破旧框框、老套套的限制,排除既有经验的负面影响,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甚至从某些不合常规的方面去思考问题;另一方面,又要不局限于某一思路,当某一思路行不通时,迅速转向其他思路。(3)发散思维的结果具有独特性。所谓独特性就是独特新奇、与众不同,用这种方式思考问题,其答案常常与众不同。2.发散思维的要求(1)思维发散技法有助于人们进行思维发散,但仅仅依靠几种思维发散技法,难以产生理想的结果。在思维发散的过程中,还需要其他思维因素(如直觉、想象、灵感等)的积极参与。思维发散的效果与人们知识和经验的多少、实践能力的高低等密切相关。(2)发散思维以某个问题为出发点“发散”出去,发散出去的思维还要再第103页共103页,聚合起来,即对各种设想进行论证评判,从“量”中求得“质”,在“多”中求得“好”。只有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达到思维创新的目的。[深化拓展]发散思维应注意的问题(1)要大胆敞开思维。不要先考虑实际不实际,可行不可行。一位数学家说:“你考察的可能性(不管它是多么异乎寻常)越多,就越容易找到真正的诀窍。”(2)要注意发散思维的质量。要尽可能考虑各种因素、各种后果、各种方法、各种途径等,要注意新思维的种类。(3)要坚持思维的独特性。不要重复头脑中早已定型的东西,要从新的角度超越自己或别人的思维常规。3.适合于个体思维的发散技法(1)检核表法。检核表法主要是通过对所设想问题的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检查,从看似“毫无问题”的事物中找到思维创新的突破口,以求产生创新的思路。(2)列举法。列举法主要将研究对象的特点、缺点、希望点等逐一罗列出来,以便提出改进的意见,构成创新的设想。这种技法可以启发人们的创造发明思路。在新产品开发和旧产品改造方面,这种方法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例如,“圆珠笔的缺点”“回形针的用途”就可以通过这种技法展开思考。(3)信息交合法。信息交合法就是利用已有的或引进的事物信息,通过列举的方法,将不同信息有目的地进行组合,以产生新的思路。在常规情况下,很多想法会被人们认为“荒诞不经”而不予考虑。其中有的想法看似荒诞,但实际上可能具有解决问题的价值。通过信息交合法,可以将事物可能具有的组合都罗列出来,供人们筛选。4.适合于群体思维的发散技法——头脑风暴法(1)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是一种集思广益的群体思维发散技法。它以会议的形式开展,要求有人主持会议,会议有讨论的主题。(2)在会议进入自由畅想阶段,不宜过早地评判他人的设想,以利于其他设想能够顺利地产生出来。这种会议的原则是“延迟评判”“以量求质”。5.聚合思维的具体方法(1)抽象与概括。抽象是一种思维过程,通过性状的比较,找出同类事物的相同与不同的性状,把不同的性状舍弃,把本类事物有的、其他类事物没有的性状抽取出来。例如,把各种果实拿来比较,相同的地方是都有果皮和种子。可以选取的不同维度是:有的能第103页共103页,吃有的不能吃;有的长在地下,有的长在地上;有的果皮坚硬,有的果皮柔软;颜色五彩缤纷;大小各有不同。把不同的性状去掉,取出“果皮和种子组成的闭果”这一共性特征进行考察就是抽象思维。概括也是一种思维过程,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的。例如,对猫、兔、虎、猴等动物进行比较后,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有毛、胎生,哺乳,在思想上联合起来就会形成“哺乳动物”的概念。(2)归纳与演绎。归纳法又称归纳推理,是从特殊事物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即从许多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比如,在实践中人们经常会接触瓜、豆这些植物,通过反复实践,就会逐步认识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真谛,然后经过分析推理就会得到一个一般性的认识。龙生龙,凤生凤,所有生物都有遗传现象,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归纳的过程。演绎法又叫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即用已知的一般原理考察某一特殊的对象,推演出有关这个对象的结论。例如,所有的生物都有遗传现象,从这个原则出发,就可以引申出老鼠也是生物,所以“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是由演绎推理而得出的一个结论。(3)比较与类比、分析。比较、类比和分析是一种联动性思维,不仅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还可以启发人们的智慧,提出独特性的方法。要通过对相关知识进行比较、类比和分析,按照“发散→聚合→再发散→再聚合”和“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具体实践”的认知过程,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运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主要凭借分析者的直觉、经验,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对分析对象的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作出判断的一种方法。定量分析就是通过统计调查法或实验法,建立研究假设,收集精确的数据资料,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和检验的研究过程。6.聚合思维的步骤(1)第一步是收集掌握各种有关信息。采取各种方法和途径,收集和掌握与思维目标有关的信息。资料信息越多越好,这是选用聚合思维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结论。(2)第二步是对掌握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这是聚合思维的关键步骤。通过对所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区分出它们与思维目标的相关程度,以便把重要的信息保留下来,把无关的或关系不大的信息淘汰。经过分析和选择后,还要对各种相关信息进行抽象、概括、比较、归纳,从而找出它们的共同的特性和本质的方面。(3)第三步是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得出科学结论,获得思维目标。考点二 逆向思维的含义与作用第103页共103页,1.逆向思维的基本内涵(1)逆向思维,也称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2)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有人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2.逆向思维的特点(1)普遍性。逆向性思维在各个领域、各种活动中都有适用性。由于对立统一规律是普遍适用的,而对立统一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有一种对立统一的形式,相应地就有一种逆向思维的角度,所以,逆向思维也有无限多种形式。例如,性质上对立两极的转换:软与硬、高与低等;结构、位置上的互换、颠倒:上与下、左与右等;过程上的逆转:气态变液态或液态变气态、电转为磁或磁转为电等。不论哪种方式,只要从一个方面想到与之对立的另一方面,都是逆向思维。(2)批判性。逆向是与正向比较而言的,正向是指常规的、常识的、公认的或习惯的想法与做法。逆向思维则恰恰相反,是对传统、惯例、常识的反叛,是对常规的挑战。它能够克服思维定势,破除由经验和习惯造成的僵化的认识模式。(3)新颖性。循规蹈矩的思维和按传统方式解决问题虽然简单,但容易使思路僵化、刻板,摆脱不掉习惯的束缚,得到的往往是一些司空见惯的答案。其实,任何事物都具有多方面属性。由于受过去经验的影响,人们容易看到熟悉的一面,而对另一面却视而不见。逆向思维能克服这一障碍,往往是出人意料,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3.正向思维(1)所谓正向思维,就是人们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沿袭某些常规去分析问题,按事物发展的进程进行思考、推测,是一种从已知到未知,通过已知来揭示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2)这种方法一般只限于对一种事物的思考。坚持正向思维,就应充分估计自己现有的工作、生活条件及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就应了解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环境条件、性能等。这是自己获得预见能力和保证预测正确的条件,也是正向思维法的基本要求。4.正逆转换(1)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第103页共103页,对见到的事物、听到的言语、嗅到的气味……都要通过感官输送到大脑,然后由大脑分析、思考发出指令性行动。这一过程,并非是杂乱无章的,总是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即人们在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一种习惯性思维方式。人们依据各自的、习以为常的分析事物的方法来对待外界事物进行心理活动。这种习惯性的思维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常常表现为“正向”思维方式。例如,“8×5=40”这样一个算式,人们大都考虑的是“8×5”的结果,而对“40”这一结果的形成都需要哪两个数的积,考虑的并不积极,后一种活动就是思维的“逆向”。(2)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转换就是在人们的心理活动过程中造成一种可逆性,由只是向一个方向起作用的单向的A→B型思维模式转换为双向的(或是可逆的)A↔B型的思维模式。思维的可逆性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对人们思维活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实践证明,逆向思维是可以在正向思维建立的同时形成的。第十三课 创新思维要力求超前考点一 超前思维的含义与特征超前思维的特征1.超前思维具有探索性。超前思维是建立在对事物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把握之上的,却又不局限于事物的过去和现在的存在状况,而是对认识中落后的、过时的、丧失优势的东西予以否定,肯定其中进步的、先进的、有价值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构想事物发展的可能的趋势。2.超前思维具有预测性(1)思维具有能动性,能动的思维能够在头脑中创造观念的对象。(2)超前思维正是利用思维的创造性,超越了事物发展的具体时间和空间,以及事物发展的具体环节,在头脑中推想事物发展的未来状况。(3)相对于事物的现状而言,超前思维的结果具有“事先得知”的特征。3.超前思维具有不确定性(1)超前思维指向未来,但未来并不是现实的单向直线的延伸,而是存在多向变化的可能性。(2)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有正确与错误、深刻与肤浅之分,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不可预料的因素的影响,事物发展的具体状况不一定完全按照人们事先预测的方式展开。(3)要提高超前思维预测推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需要人们立足实践活动,第103页共103页,充分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创造有利的条件,促使事物向有利于人们预测的方向发展。考点二 超前思维的方法与意义1.超前思维的方法超前思维的方法又称提前预计的思维方法,这是对将要到来的认识对象早作预计或提前反应的一种思维方法。根据认识对象远近的不同情况,超前思维方法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近期超前思维方法,这是对即将到来或距今很近的客观对象提前预计的思维方法。二是中期超前思维方法,这是对不久将会到来即距今不远的客观对象提前预计的思维方法。三是远期超前思维方法,这是对较长时间才能到来即距今较远的客观对象提前预计的思维方法。2.超前思维的实际作用(1)超前思维方法具有超前性,所以它在当代各种管理决策工程、经济系统工程、科技管理工程、教育人才工程、社会工程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应用价值。(2)在加速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应当锐意更新自己的思维方法,注重培养和训练超前思维,以便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第103页共103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