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一轮复习
>
统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1、2、3共3册教材必备知识点梳理汇编
统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1、2、3共3册教材必备知识点梳理汇编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94
2
/94
剩余92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统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1、2、3共3册教材必备知识点梳理汇编选择性必修1《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必备知识点梳理汇编第一单元各具特色的国家第一课国体与政体第一框:国家是什么知识点1国家的本质1国家的产生及本质①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②国家的本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2国家的基本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3国家性质国家的性质,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4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根本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国家还具有社会管理职能。5民主与专政(1)专政:从国家的本质看,所有国家都是一定阶级对其他阶级的专政。专政就是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2)民主: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3)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民主与专政相互依存。凡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必然包括一定阶级的民主,同时也包括对其他阶级的专政。6我国的国家性质(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第94页共94页\n(2)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区别:①享有民主的主体不同,专政的对象也不同。②绝大多数人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表明社会主义国家不同于一切剥削阶级国家。(1)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表明社会主义民主优于资本主义民主。新型的民主与新型的专政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知识点2认识国体与政体1国体与政体的含义(1)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2)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就是国家管理形式。2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一定的政体服务于一定的国体。3国家制度(1)国家制度包括国体与政体即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2)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从国体意义上讲,都是专政与民主的统一体。从政体意义上讲,则是实行同专制政体相对立的民主政体的国家。4影响政体的因素:①国体决定政体;②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社会习惯、发展程度等都会影响政体。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5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代议制(1)含义:代议制,就是由选举产生、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2)意义:代议制是公民与国家之间的政治纽带,这是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第二框: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国家管理形式)第94页共94页\n知识点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地位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④中国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原因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决定着国家的其他具体制度。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3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知识点2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1划分标准:从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及其职权范围看,现代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大致有两种,即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2民主共和制:(遵循民主基本原则建立起来的)在民主共和制国家中,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一般由选举产生。(如:美国、中国、德国)(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对国家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有效工具,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最好的政治外壳。)3君主立宪制:在君主立宪制国家,国家元首由世袭的君主担任,君主的权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如:英国、日本、瑞典、挪威、西班牙)第94页共94页\n知识点3议会制和总统制1议会制和总统制的划分标准:从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看,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分为议会制国家,总统制国家,半总统制国家。2议会制——又称内阁制、议会内阁制、责任内阁制(如:英国、日本、意大利)①政府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②政府以议会为基础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的监督。③政府首脑一般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政府首脑,从政见基本相同的议员中挑选阁员人选,提请国家元首任命。)④当议会对政府表示不信任时,A政府必须集体辞职,由国家元首指定人员重新组织政府。B由政府首脑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进行议会选举,成立新政府。⑤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⑥国家元首是虚位元首,没有实权,职责多为礼仪性的;实权在政府首脑(首相或总理)3总统制(如:美国、俄罗斯)①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②总统直接行使国家最高行政权力。③总统独立于议会之外,由选民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产生,一般有任期限制。④总统只对选民负责,不对议会负责,但在某些重大事务上可能会受到议会的制约。⑤总统是国家权力的中心。⑥政府由总统组织成立并对总统负责。4半总统制国家(如:法国)①总统由选举产生,是国家元首,拥有一定的行政权力。(总统制的特点)②内阁总理是政府首脑,向议会而不是向总统负责。(议会制的特点)第三框:政党和利益集团第94页共94页\n知识点1政党1政党的概况:①政党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政党是阶级的领导者。②在现代国家的政治体系中,以掌握政权、统治国家为目标的政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③政党通常以执政为主要目标,政党争取执政的主要手段是参加选举。2政党制度的类型:(1)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①类型: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②本质: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政治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都无法改变其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欺骗人民大众的根本性质。(2)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特征: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②本质: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知识点2利益集团(只有少数利益集团对国家政策能起到决定性作用)1含义:所谓利益集团,是指具有共同利益,向政府或社会提出诉求或以合法手段施加压力及影响公共政策,以争取其团体利益及其成员利益的社会团体,又称压力集团或倡议集团。2地位:利益集团是现代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影响政府决策的途径:游说、宣传、助选、集会、游行、司法诉讼等。4资本主义国家利益集团的实质: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集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5利益集团和政党的区别:利益集团不同于政党,他们不以取得政权或改变政权为目标。而是在既有政治体制内进行完全合法的活动。第94页共94页\n6分类:根据诉求性质的不同,利益集团可以分为自诉型利益集团和公益性利益集团。第二课国家的结构形式(国家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第一框:主权统一与政权分层知识点1国家主权1国家主权的内涵:国家主权是现代国家得以存在的法理依据,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是一个国家对其管理区域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排他性的政治权力。2国家主权的重要性:①国家主权是一种自主自决的最高权威,没有任何其他权力主体可以对其加以否决,或驳回。②独立自主的对外交往是国家主权的重要体现。③国家主权对外则表现为国家之间的相互承认。④国家主权是国家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国家主权的丧失意味着国家的解体或灭亡。3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权利含义举例独立权主权国家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一国可以自由修改宪法,变更政体,确定经济体制,缔结条约管辖权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辖的权利。对本国、本国公民和物的管理,对居住国外的侨民和驻外使馆的管理平等权主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也不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何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各国在国际上法律地位平等,任何国家都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他国接受自己的意志,有使用本国文字的权利自卫权主权国家拥有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的权利防御和自卫,如进行国防建设第94页共94页\n知识点2中央与地方1一个统一的国家,只能有一个中央政府。2行政区划的类型及影响因素:①国家之内的行政区划通常是为了管理上的便利和有效而产生的。②行政区划的界限和分层,需要考虑民族、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经济、军事等诸多因素。③我国行政区的类型,包括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3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权力划分:①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的权力划分往往通过国家宪法加以规定。②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国家秩序的整体发展、军事、外交等国家级事务。③地方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各自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社会治安等地方性事务。4我国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构的关系:①在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四个服从”见课本P17)②中央与地方各级国家机构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划分职权。一方面,地方利益是国家整体利益的一部分,地方必须服从中央;另一方面,在保证中央统一领导的同时,必须考虑地方特殊利益,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第二框:单一制与复合制知识点1单一制1国家结构形式的分类:单一制和复合制2国家结构形式的影响因素:一个国家采用何种国家结构形式,是阶级、民族、历史、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始终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选择国家结构形式时,必须要面对的基本问题。第94页共94页\n(在国家结构形式的影响因素中,最重要并且起决定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需要)3单一制的含义:单一制国家的组成单位是按地域划分的普通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在单一制国家中,中央享有最高权力,地方政权被置于中央政权的统一领导下,只能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职权。4单一制国家的分类:根据其权力集中的不同程度,单一制国家可以划分为中央集权型(如法国)和地方分权型(如英国)两种类型。知识点2复合制1联邦制的含义:①联邦制国家的组成单位是享有相对主权的完整政治实体。②在联邦制国家中,国家整体与其组成部分的权限范围,由联邦宪法规定,都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并直接行使于人民,相互间不得任意干涉。③联邦各组成单位的权力并非由联邦整体所授予,而是他自身作为政治实体所固有的。2邦联的含义:邦联是主权国家为某种共同利益而组成的国家联盟。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不具有完整的国际法主体资格。如英联邦是一个典型的邦联制国家联盟。综合探究P24国家安全与核心利益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国家安全利益是国家的最高利益,国家主权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它不是一个抽象的、孤立的概念,而是体现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抽离任何一方面的内容,都是对国家主权的侵害,也是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因此,我们第94页共94页\n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我国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其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不是固有的,其唯一来源是中央授权。高度自治不是完全自治。中央对高度自治权的行使具有监督的权力,绝不允许以“高度自治”为名对抗中央的权力。坚决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和进行分裂、颠覆、渗透、破坏活动,确保香港、澳门长治久安。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这是国际社会的共识。台湾和国际上某些政治势力旨在制造“台湾独立”的任何图谋终究是不能得逞的。第二单元世界多极化第三课多极化趋势第一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知识点1世界多极化的形成与发展1世界多极化的形成: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2世界多极化的积极影响:①世界多极向多极化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②世界多极向多极化发展有利于国际关系朝着民主化方向发展。3世界多极化的曲折性: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将是一个漫长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单极与多极的矛盾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知识点2世界主要力量1当今世界的主要力量对比中心:第94页共94页\n①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拥有最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并且极力维护其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地位。②中国、欧盟、俄罗斯、日本成为多极化国际格局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③进入21世纪以来,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国家不断壮大,推动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2中国的担当与作为:①中国坚定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②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③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3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①发展中国家是反对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②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第二框:国际关系知识点1认识国际关系1国际关系的内涵(1)含义:国际关系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2)探究国际关系领域的聚焦点:主要聚焦于主权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作等问题。(3)国际关系的内容:国际关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关系等第94页共94页\n(4)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竞争、合作与冲突2国家间交往的主要方式①国家间的贸易往来;②文化、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交流;③外交磋商、领导人互访、缔结条约或协定等。3国际法(1)内涵:国际交往中,各国逐渐以条约和习惯做法为基础,发展出了一些被普遍遵守的行为规则,被称为国际法。(2)作用:国际法规范着国际交往的各个方面和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对维护国际关系稳定,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3)得以存在并被遵守的原因:世界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日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遵守国际法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4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军事、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知识点2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1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①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②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③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④强大的国家实力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有力保障【注意:①国家利益不是抽象的,归根结底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②任何国家不得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的行为是非正义的,错误的,应当受到谴责和反对。】2我国的国家利益:(1)我国的核心利益: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第94页共94页\n(2)中国坚定的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②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3国家实力:维护国家利益的有力保障(1)类型:①硬实力:一国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②软实力:一国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2)衡量标准:国家的综合国力(3)作用:强大的国家实力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有力保障,国家实力衰弱不利于国家利益的实现。(4)增强国家实力的措施:①我国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国家实力。②面对日益强烈的多元文化冲击,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第四课和平与发展第一框:时代的主题知识点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1和平问题: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维护世界和平可以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2发展问题: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3和平与发展的关系(1)和平是发展的前提。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需要国际社会保持持久和平的环境,第94页共94页\n战乱和冲突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争端,是世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2)发展是和平的基础。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经济的发展能够为国际社会的持久和平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动力。知识点2促进和平与发展的因素①经济全球化发展加深了各国相互依赖程度,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意愿不断增强。②不同力量中心之间相互制衡,壮大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力量。③谈判与对话成为解决冲突的主要手段。第二框:挑战与应对知识点1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1障碍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1)内涵:个别大国常常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2)本质:将本国利益凌驾于其他国家的合理利益之上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干涉或者侵略,在损害他国利益的同时,造成世界的动荡不安。2障碍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1)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展中国家比较普遍的存在贫穷和饥饿现象。(2)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3障碍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当今世界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贸易摩擦、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世界和平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4如何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怎么做)为了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世界各国应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第94页共94页\n知识点2国际关系民主化1中国为什么要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1)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国家不分大小、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各国的事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国际上的事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2)垄断国际事务的想法是落后于时代的,垄断国际事务的行动肯定是不能成功的。2如何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1)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共同商量着办。(2)国际社会应该旗帜鲜明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共同推动建立适应国际力量对比新变化的全球治理体系,更好保障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更好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第五课中国的外交第一框: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我国的外交政策(1)基本立场:独立自主。独立自主是指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的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2)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3)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我国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94页共94页\n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知识点2中国特色大国外交1习近平外交思想(1)内涵: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十个坚持”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使命宗旨、根本原则、主要任务和独特风范。(2)地位:习近平外交思想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同时为探索解决当今世界各种复杂问题指明了方向。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仅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己任,而且将为人类社会共同进步展现更大担当。(3)核心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4)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①弘扬了中华民族世界大同、四海一家的传统精神②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潮流,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一面鲜明旗帜③超越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的不同,站在全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审视国与国关系④展现了世界情怀和全球事业,是新时代中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3中国外交政策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中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充分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第二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知识:1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1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国际背景当今世界,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世界各国相互联系与依存程度日益加深,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各国人民应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94页共94页\n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五个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3如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措施政治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安全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经济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文化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化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生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顺应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指明了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前进方向。知识点2中国智慧的生动实践1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的中国智慧第94页共94页\n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和平事业、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①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②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展示我国大国形象①我国积极开展公共外交,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②展示中国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③展示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做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④展示中国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综合探究P56贡献中国智慧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着眼于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世界坐标,把握中国与世界新的历史交汇点,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就是要坚持合作共赢相处之道,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和发展战略,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在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由各国共同制定国际规则,共同参与全球事务,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就是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实现共同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秉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为推动解决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等全球性问题,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开辟了新路径。第94页共94页\n第三单元经济全球化第六课走进经济全球化第一框:认识经济全球化知识点1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1经济全球化含义: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商品、服务及技术、资金、劳务等要素。通过日益频繁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流动和广泛配置,世界经济出现了高度融合的局面,这就是经济全球化。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1)生产全球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协作不断深化加强,世界各国的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世界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可以充分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2)贸易全球化: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国际分工的深化,世界各国都被卷入国际市场交换之中,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国际贸易的规模迅速扩大,参与交换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除了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劳务也进入了交易范围并迅速发展。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转口贸易、过境贸易等。(3)金融全球化:伴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国际金融市场迅速扩张,形成了以国际金融中心为依托,通过信息网络运行的、全球统一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国内外金融市场相互贯通的、无国界的全球性金融市场。知识点2影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1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1)新的科技革命,使得发达国家的物质生产能力达到新的高度,第94页共94页\n生产力不断扩大与国内市场相对狭小的矛盾更加突出,扩张国外市场的要求更加迫切。(2)运输和通讯手段发生革命性变化,形成了全球性的低成本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使得全球经济活动越来越便捷,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2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根本动因是世界各国对本国、本民族利益的追求。对利益的不断追求,驱使资本不断突破疆域的限制,在全球到处落户,到处投资、到处开发,使得商品、服务、技术、资金、劳务等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3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体制基础。正是市场竞争打破了经济运行的国家和地区限制,把世界经济联结成一个整体的全球经济,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市场。知识点3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跨国公司1含义:跨国公司是指以母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大型企业。跨国公司的大规模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其影响已经遍及全球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领域。2目的:实现最大利益。3经营方式: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它们单独或与其他企业共同出资在其他国家创立新企业,或并购现有企业或扩张原有企业,利用世界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经营。4影响:①积极影响:跨国公司推动了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与国际分工的深化,把国际分工发展为跨国公司的内部分工,把国际贸易发展为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形成了以公司内部分工和贸易为基础的国际经济体系,促进了全球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全球的科技合作与进步。②消极影响:跨国公司的发展,若不考虑母国或东道国的国家利益,实行跨国行业垄断,破坏国际市场的公平竞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落后产能和环境污染等。各国必须制定相应政策,尽可能减少跨国公司的负面影响。第二框日益开放的世界经济知识点1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第94页共94页\n1机遇:经济全球化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各方利益。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促进国际分工水平提高和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科技进步、产业转与结构升级,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2挑战:①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不平衡问题②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加剧③一国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酿成国际性的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④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给不同产业、不同群体会带来冲击。3态度: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既要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又要勇敢迎接挑战,同舟共济,实现合作共赢。知识点2让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1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2要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开辟增长源泉;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拓展发展空间;建设联动型世界经济,凝聚互动合力;建设包容型世界经济,夯实共赢基础。3要完善全球治理,为各国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七课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第一框: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知识点1形成全面开放格局1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提出与发展:①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②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开放型经济体系逐步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第94页共94页\n2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①在新时代,我国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更加主动地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②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要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拓展对外贸易,推进贸易强国建设。③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知识点2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1态度:立足我国国情,放眼世界,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们既注重对外开放、合作共赢,又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2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的原因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的出发点,这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的措施:①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②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二框: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知识点1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1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第94页共94页\n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2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贡献者:(1)中国数亿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启示。(2)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更充足的资本,更丰富的产品,更宝贵的合作机会,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增长提供了持续强大的推动力。(3)中国同一大批国家的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中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知识点2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1中国态度: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持续发展,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2中国主张: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和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奉行多边贸易体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规则制定,按照共同制定的规则办事,通过协商为应对共同的挑战找到共赢的解决方案。中国坚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大方向,为世界经济增长发掘新动力,使世界经济增长更加包容。3中国行动:我国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繁荣,共建“一带一路”,不仅着眼于促进我国自身发展,而且以我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快车,同沿线各国共同分享中国的发展机遇,帮助其实现发展目标。综合探究P81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完善全球治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建立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这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的必然要求。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是全方位立体开放的经济,是深度加入国际分工体系、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的经济。它不仅输出高质量的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而且输入高质量的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不仅要更大规模的“引进来”,而且要更加积极的“走出去”;不仅要陆海内外联动,而且要东西双向互济。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个世界既充满机遇,也存在挑战,第94页共94页\n各种国际金融风险是我们前进道路上不得不应对的挑战。对此,我们要有防范经济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掌握应对风险的本领。当前的全球治理机制还难以有效化解国际金融市场频繁动荡、资产泡沫积聚等问题。为此,我们要与国际社会协作,完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加强风险的共同应对和防范。面对国际贸易中出现的贸易摩擦,我国政府和企业要共同携手,运用我们的智慧,充分利用国际组织赋予的权利,客观公平公正的解决分歧,为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紧迫性越来越突出。国际经济力量对比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而全球治理体系未能反映新格局,代表性和包容性很不够;贸易和投资规则未能跟上新形势,机制封闭化、规则碎片化等问题十分突出。在新的治理体系下,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平等参与决策、享受权利、履行义务。新的治理体系要赋予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更多代表性和发言权,要坚持多边主义,维护多边体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建立新的治理体系,并非要求将原有治理体系推倒重来。现行国际秩序并不完美,但只要它以规则为基础,以公平为导向,以共赢为目标,就不能随意被舍弃。正确义利观要求我们在国际交往中,特别是在同发展中国家的交往和与合作中,坚决摒弃过时的零和思维,坚持义利相兼,先义后利,与各国人民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同繁荣。它是对国家主权原则的尊重、维护和有益补充,也是对狭隘国家利益观的超越,更是对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霸权行为的反对和鞭挞。坚持正确义利观,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第四单元国际组织第八课主要的国际组织第一框: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知识点1国际组织的分类与机构1国际组织的含义:国际组织指的是若干国家的政府或民间团体经协商联合建立的经常性组织。2国际组织的地位: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基石。3国际组织的分类:(1)按照成员的性质可以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第94页共94页\n(2)按照地理范围可以分为世界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3)按照职能范围可以分为一般性国际组织和专门性国际组织4国际组织的机构:①议事和决策机构②执行机构③秘书处④司法机构知识点2国际组织的产生及作用1国际组织的主要特征:①国际性:国际组织有两个以上国家、地区的政府、团体或个人才能建立国际组织。②目的性:国际组织有特定的宗旨,宗旨是国际组织开展活动的指导原则。③组织性:国际组织设有多层次的机构来开展活动,实现其宗旨。其常设机构处理日常事务。④自主性:a国际组代表各成员的共同利益,而不是某个特定成员的单方利益。b在一定程度上,国际组织自主开展活动,独立运作,其决议也有某种强制力。2国际组织的作用:(1)积极作用:国际组织可以促进国际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交流,协调合作,调停和解决国际政治冲突和经济纠纷,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2)局限性:国际组织参与国际事务受诸多因素制约,有其局限性。个别大国倚仗实力,力图控制国际组织,使之成为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工具。第二框:联合国知识点1《联合国宪章》倡导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1性质: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2原则和宗旨:(1)《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以下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各会员国应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各会员国应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各会员国必须避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侵害别国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各会员国对联合国依宪章规定而采取的行动,应尽力予以协助;联合国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内政的事务。(2)关于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知识点2联合国的主要机构第94页共94页\n1联合国大会①性质:联合国的主要审议机构。拥有广泛的职权。②组成:由全体会员国的代表组成。③投票表决权:每一会员国都有一个投票权。关于重要问题的决定,如关于和平与安全、接纳新会员国和预算事项的决定,必须由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其他问题以简单多数通过。2安全理事会①职责:负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②组成:由中法俄英美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十个由大会选出、任期两年的非常任理事国组成。③投票表决权:每一理事国均有一票。对于程序性的决定以15个理事国中至少9个理事国的同意票通过;对于实质性问题的决定也需9票通过,并且不得有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投反对票(弃权不算反对)。只要有一个常任理事国投反对票,决定即不能通过即“大国一致”规则。常任理事国拥有的这种权力称为“否决权”。3经济及社会理事会:54个理事国组成,主要关注国际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卫生等问题。4国际法院:是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而设立的主要司法机构,由15名法官组成。5秘书处:由秘书长及办事人员组成,从事各种日常工作。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首长,由大会根据安理会的推荐任命。知识点3联合国的作用①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②联合国作为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在保障全球安全的国际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③联合国发展系统主持召开联合国发展领域重大国际会议,从战略高度协调国际社会的经济及社会发展活动。(发展与和平、人权并列联合国工作三大支柱)④联合国是实践多边主义的最佳场所,是集体应对各种威胁和挑战的有效平台。应该继续成为维护和平的使者,推动发展的先驱。第94页共94页\n第三框:区域性国际组织知识点1欧洲联盟: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典型1地位: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国际组织2宗旨:实现各成员国的共同目标,促进和平,追求公民富裕生活,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基本价值标准,加强国际合作(以共同体方式实现共同利益)3积极作用及存在问题:欧盟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力争在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上有所作为。主权债务危机、乌克兰危机、恐怖袭击、难民危机和英国脱欧等多重冲击,暴露了一些深层次问题。5中国与欧盟的关系:(1)1975年5月,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正式关系。(2)40多年来,中欧关系发展迅速。(3)2003年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知识点2亚太经合组织1地位:亚太经济组织是亚太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机制。2宗旨:支持亚太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繁荣,建设活力和谐的亚太大家庭,捍卫自由开放的贸易和投资,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鼓励经济技术合作,保障人民安全,促进建设良好和可持续的商业环境。3合作方式:亚太经合组织通过独特的方式推进成员间的合作,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原则;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结合。4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是亚太经合组织的重要成员,中国积极参与各层次,各领域合作,为促进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知识点3东南亚国家联盟1地位:亚洲最令人注目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也是亚洲地区建成的首个区域共同体。2机制:“10+1”、“10+3”、东盟地区论坛、东盟防长扩大会和东亚峰会等机制。第94页共94页\n3中国与东盟的关系:(1)在“10+1”、“10+3”合作、东亚峰会、东盟地区论坛等区域机制框架下,中国与东盟保持了良好的沟通与合作。(2)2003年,中国与东盟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3)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中国现已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4)2013年10月,中国倡议与东盟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知识点4非洲联盟1地位:非洲最重要的区域性合作组织。2决策机构:首脑会议3作用:非盟成立后,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成为引领非洲国家联合自强、共谋发展的一面旗帜。其领导权威得到非洲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4中国与非盟的关系:(1)中国与非盟在气候变化、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重大国际问题以及非洲热点问题上保持沟通协调。(2)非盟在涉及中国核心和重大利益问题上积极支持中国。(3)中国向非盟机构能力建设、有关维和行动和非盟总部会议中心、非洲疾控中心等项目建设提供援助。第九课中国与国际组织第一框:中国与联合国知识点1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与地位1地位: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事关世界和平与安全重大事务上享有否决权,是联合国中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2作用:第94页共94页\n①中国本着自身肩负的重大国际责任,尊重联合国的权威地位,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各项工作,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②中国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③中国坚持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④中国是联合国改革的最早倡导者和有力支持者之一。中国主张a改革应有利于坚持联合国的宪章和宗旨,更好的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维护会员国的共同利益;b应增加发展中国家代表权和发言权。切实维护其利益。第二框:中国与新兴国际组织知识点1二十国集团①20国集团是新的全球经济治理平台,集团成员涵盖面广,代表性强,其构成兼顾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不同地域的利益。②20国集团主要讨论全球重大经济金融热点问题。③中国是20国集团的创始国,也是20国集团中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国集团已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知识点2金砖国家①金砖五国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推动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深入,深化的团结互信,增进了五国人民福祉,拉紧了利益和情感纽带,为世界经济企稳复苏并重回增长之路做出了突出贡献。②金砖国家已成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合作,维护共同利益的重要平台。③中国与金砖机制:在金砖国家中,中国的经济体量最大,作用相对突出。中国一直努力推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形成和不断发展,顺应历史大势,把握发展机遇,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建设性作用。第94页共94页\n知识点3上海合作组织①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是第一个在中国境内宣布成立、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上合组织工作语言为汉语和俄语,秘书处设在北京。②作用:A上合组织在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指引下,开创了区域合作的新模式,成为当今世界区域合作的典范。B上海合作组织在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和国际反恐领域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知识点4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①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是中国倡议成立的多边金融合作机构。亚投行于2016年1月正式运行,总部设在北京,工作语言为英语。②中国在亚投行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亚投行第一大股东和投票权占比最高的国家。亚投行的首任行长也是中国人。③作用:亚投行致力于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为能源、电力、交通、通信、农业、基建、供水、环卫、城建和物流等工程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其运作原则是公开、透明、独立、问责,目标是精简、廉洁、绿色。第94页共94页\n统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必备知识点梳理汇编【知识点】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一、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1.遵守法律(1)原因:法律是社会生活的重要规范。(2)要求:我们要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学习法律常识,增强法治意识,遵守法律规则。2.民法(1)作用:民法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无论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还是就业创业,无一不需要民法的规范。(2)含义: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3)地位: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能够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3.民事法律关系(1)含义: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2)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①主体行为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范围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自然人根据其年龄和智力状态,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自合法成立时起到终止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②客体第94页共94页\n含义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差异因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③内容含义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关系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既是相互对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往往一方的权利就是另一方的义务,一方的义务就是另一方的权利,二者通常是对等的4.民法的作用(1)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国民法不仅体现法治理念,而且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2)民法强调独立人格、平等地位,追求权利明确、财产关系稳定与交易安全的社会秩序,凸显了文明、和谐、平等、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5.民法基本原则(1)目的:民法规定一系列基本原则,旨在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调整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2)内容: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二、积极维护人身权利1.生命健康俱可贵(1)维权内容:民法优先保护民事主体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2)权利地位:人身自由是自然人真正成为独立的民事主体的前提,人格尊严是人之为人所必需的人身利益。(3)权利内容①依据民法典,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以及因婚姻家庭关系等产生的身份权。第94页共94页\n②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和荣誉权。(4)维权原则:人们在生活中既要依法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也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利。(5)基础权利①内容: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生命是自然人最高的人身利益,身体是承载生命健康的物质载体,自然人的身心健康既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②地位:民法典把这三项权利置于人格权编的前列。(6)侵权责任:侵犯他人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2.姓名肖像受保护(1)姓名权①含义:姓名权是自然人对其姓名享有的人身权利。②作用:姓名是我们用来表现自我、区别于他人的符号,因此,姓名总是与特定个人相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个人在人格上的基本特征。③权利:自然人有权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2)肖像权①主体:自然人享有肖像权。②含义:肖像是通过影像、雕塑、绘画等方式在一定载体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识别的外部形象。③权利:自然人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3.名誉隐私不可侵(1)名誉①内容: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②权利: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也不得非法剥夺他人的荣誉称号,不得诋毁、贬损他人的荣誉。(2)隐私第94页共94页\n①保护:法律保护个人隐私权。②含义: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③权利: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知识点】依法有效保护财产权一、定分止争——所有权1.财产权(1)作用①法律规定财产权,有利于确定财产归属,并以此促进财产的流通使用。②保护财产权就是保护劳动、保护发明创造、保护和发展生产力。③国家通过不断完善财产制度,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的财产权,激励人们创业创新。(2)法规:我国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保护国有财产、集体财产和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3)内容:财产权包括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等能够给民事主体带来经济收益的权利。2.物权(1)含义:物权是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他物权。(2)原则:物权法定原则要求,物权的种类和内容必须由法律规定,不得任意创设。3.所有权(1)含义:所有权是权利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2)原则:民法典规定了物权平等保护原则。(3)取得:所有权的取得方式,因不动产与动产而有所不同。不动产所有权的取得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动产所有权的取得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4)共有关系:在生活中,可能由多人对同一财产享有所有权,从而形成共有关系。二、物尽其用——他物权第94页共94页\n1.类型(1)用益物权①含义:用益物权是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②类型: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2)担保物权①含义:担保物权是为了确保债权的实现而在他人财产上设立的物权。②类型:包括抵押权、质权等。财产的权利人可以将其财产(例如房屋、汽车、电脑、股票等)抵押或者质押。债权人通过抵押、质押而在他人财产上享有的权利,就是抵押权、质权。2.实质: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分别对应的是物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3.目的:法律规定众多类型的物权,是为了充分发挥不动产与动产的价值,做到物尽其用。三、保护创作——著作权1.知识产权(1)含义:知识产权是权利人依法就作品、发明创造等智力成果或者商标、地理标志等工商业标记享有的专有性权利,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2)作用:保护知识产权是促进创新发展的重要法律机制。2.著作权(1)含义:著作权是指权利人针对特定作品依法享有的支配和获取利益的权利。(2)内容: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享有广泛的权利。著作人身权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著作财产权复制权、发行权、改编权、翻译权、表演权、信息网络传播权……3.侵权:他人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就可能构成侵权。4.期限:作品发表权和著作财产权是有保护期限的。第94页共94页\n(1)保护期:著作权属于自然人的,保护期是作者有生之年加去世后50年。著作权属于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保护期是作品发表后50年,但作品自创作完成后50年内未发表的,不再保护。(2)期满后:著作权保护期届满,该作品就进入公共领域,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但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仍受法律保护。四、激励创新——专利权1.含义:专利权是权利人就特定的发明创造依法在规定期限内享有的专有权。2.(1)申请: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完成发明创造后,可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2)授权:国家知识产权局经过审查,认为该申请符合条件的,则颁发专利证书,授予专利权。(3)维权:他人未经专利权人同意,不得实施专利权人享有专利的发明创造。3.内容: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4.保护(1)保护期:发明专利的保护期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期为10年,均自申请日起算。(2)期满后:保护期满以后,这些发明创造就进入公共领域,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五、点石成金——商标权1.商标(1)含义:商标是经营者用来将自己的商品或者服务与其他经营者的商品或者服务相区别的标志。(2)取得:经营者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提出申请并获得注册的商标为注册商标。(3)形式①任何能够将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商品与他人的商品区别开的标志,包括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色组合和声音等,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均可以作为商标申请注册。②诸如与我国的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国歌、军旗、军徽、军歌、勋章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标志,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标志,第94页共94页\n不得作为商标;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或者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一般也不得作为商标。2.商标权(1)权利:商标注册人享有注册商标专用权。(2)侵权:未经权利人许可,他人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构成侵权;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或者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也构成侵权。(3)权限: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10年,注册人可以申请续展。续展注册的有效期也是10年,续展次数不受限制。注册人只要依法续展,注册商标就可以长久地获得法律保护。【知识点】订约履约 诚信为本一、生活离不开合同1.含义: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2.种类:合同种类繁多,常见的有买卖合同、赠与合同、租赁合同、运输合同等。3.订立(1)无论哪种合同,都必须由订立合同的各方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即就某种民事法律关系的设立、变更、终止形成一致的意思表示,以实现各自的利益。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2)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交易者参与交易活动最常见的形式就是订立合同,利用合同参与交易活动能够充分体现市场交易者的自由意志。4.态度:法律鼓励合同的订立和履行,尊重市场交易者的合同自由,维护诚实守信的履约机制。第94页共94页\n二、要约承诺订合同1.合同的内容(1)要约①含义:要约是希望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在一项要约中,发出要约的一方为要约人,接受要约的一方为受要约人。②要求:为了保护受要约人的合理期待,维护稳定的交易秩序,生效的要约具有法律约束力。(2)承诺①含义: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②要求:承诺应当由受要约人及时向要约人作出,并在要约确定的期限内到达,该意思表示的内容应当与要约的内容一致。③效力:承诺到达对方后,立即发生法律效力,订立合同的过程随之结束。④变更:在实际协商过程中,受要约人的“承诺”可能增加新的内容,如果对原来的要约内容进行了实质性变更或者超过了要约确定的期限,此时,该项“承诺”转化为新要约,需要原来的要约人作出承诺,才能形成一致的意思表示。2.合同的生效(1)订立合同并不当然意味着合同的生效①如果合同内容出现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违背公序良俗等情形,仍然可能导致合同全部或者部分无效。②如果合同的主体不适格或者因欺诈、胁迫导致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也会使得合同存在瑕疵或者效力处于不确定状态,不能产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约束力。(2)合同效力的认定①订立一份有效的合同,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内容合法。②法律鼓励交易,从严认定无效合同。三、立字有据更可靠1.合同的形式第94页共94页\n(1)内容: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取特定形式外,只要各方当事人形成一致的意思表示,就订立了合同。无论口头形式还是书面形式,甚至直接履行的行为都可以产生合同。(2)效果:采用何种形式订立合同,有时会对当事人能否顺利实现其合法权益产生影响。2.口头合同(1)含义:口头合同是当事人通过口头语言达成意思表示一致所形成的合同。(2)优势:口头合同充分适应了现代社会对订立合同的快捷性要求。(3)适用:通常用在一些金额较小、即时清结、权利义务关系相对简单的民事法律关系中。3.书面合同(1)含义:书面合同是以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订立的合同。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书面形式。(2)优势:书面合同内容清晰,有利于督促各方当事人根据确定的义务履行合同,有利于守约方根据约定追究违约责任。书面合同有据可查,能够为处理合同纠纷提供明确的证据,有利于案件的公正裁决。(3)适用:对于权利义务关系复杂、金额较大以及履行期限较长的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四、一诺千金 重在履行1.履行(1)含义:履行是合同当事人按照合同约定实现各自权利义务的行为。(2)要求①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②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③当事人履行合同义务时,对方当事人应积极配合。(3)关键:履行合同的关键是明确合同内容。第94页共94页\n2.变更(1)原因:合同订立后,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当事人可能会有改变或者解除这种法律约束的想法。(2)条件: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如签订补充协议延长合同履行期限。(3)违约: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外,合同的一方当事人不能单方面变更或者解除合同,否则须承担违约责任。五、言而有信 违约有责1.违约责任(1)条件:除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免责事由外,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守约方可以要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2)实质:违约责任既是违约方应该付出的代价,也是法律给予守约方的救济。(3)方式:一方违反合同约定,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法律规定了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适用定金罚则等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当事人既约定违约金,又约定定金的,一方违约时,对方可以选择适用违约金或者定金条款。2.免责情形:在合同履行过程中遇到当事人约定的免责事由或不可抗力时,根据这些情形对合同履行所造成的影响,可全部或者部分免除当事人的违约责任。【知识点】侵权责任与权利界限一、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1.侵权要担责(1)原因:法律保护民事主体的各项人身权和财产权。行为人侵害他人的民事权利,应当依法承担侵权责任。(2)内容:侵权责任承担方式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3)适用方式:这些侵权责任承担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2.诉讼时效(1)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2)要求:权利人在实现自己的权利、向他人追究法律责任的过程中,要注意诉讼时效第94页共94页\n。当民事权利受到侵害时,权利人应当及时提出相关请求。二、侵权责任中的情理法1.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是侵权责任的一般规定。(1)首先,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了损害。(2)其次,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错(故意或者过失)。行为人是故意还是过失,往往并不影响其承担民事责任,但过错程度对于衡量其责任大小具有法律意义。(3)最后,该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2.承担侵权责任的必备条件(1)一个人只能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后果负责,法律通常要求受害人确定损害结果发生的真实原因。(2)法律也规定了过错推定与无过错侵权责任①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②法律规定无过错侵权责任的,则行为人只要损害了他人的民事权益,不论其有无过错,均应当承担侵权责任。3.规定侵权责任的原因(1)目的:法律规定侵权责任,旨在保障民事主体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合理确定相关行为人与权利人之间的利益。(2)意义:过错责任、因果关系等规定在行为人的行为自由与权利人的利益保护之间划定了界线。同时,法律规定在特定情形中适用过错推定与无过错责任原则,对社会某些群体的合法权利给予特别保护,体现了社会公正。侵权责任规则有助于平衡社会各方利益,合理预防损害,促进社会和谐。三、民事权利有限制1.权利及其界限(1)民法强调对权利的保护,而权利通常意味着人们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实施某一行为的自由。(2)民事主体行使民事权利时不能超过正当的界限,并且不得滥用民事权利损害第94页共94页\n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2.权利界限(1)民法为不同的民事权利设定了界限。(2)法律对知识产权的限制在著作权上表现①表现作品的合理使用 在特定的情形中,使用作品不需要著作权人同意,也不必支付使用费,这就是作品的合理使用作品的法定许可使用在某些情形中,除非权利人事先声明不许使用,他人可以不经著作权人同意,直接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使用费,这属于作品的法定许可使用②要求:在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使用的情况下,仍须指明作者和作品出处。四、妥善处理相邻关系1.实质:相邻关系是对不动产所有权的限制或延伸。2.规则:民法典规定了不动产相邻关系的处理规则。3.作用:法律规定相邻关系,对于保护相邻不动产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稳定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4.原则:民法典规定,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5.处理:法律、法规对处理相邻关系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可以按照当地习惯。6.要求:相邻关系一方在为自己便利行使权利时,应当照顾到相邻方的利益。【知识点】在和睦家庭中成长一、育小职责大1.依据:民法典等法律为处理家庭成员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提供了准则。2.责任(1)父母对子女不仅有抚养义务,也有教育义务。第94页共94页\n抚养义务父母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子女,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有残疾的未成年人,更不得有溺婴、弃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教育义务父母应当让适龄子女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不得阻碍其入学或迫使其中途退学、辍学(2)父母必须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保护未成年子女的人身安全和健康。①在履行监护职责时,父母应当保护未成年子女的财产利益。②未成年子女造成他人损害的,父母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3.教育权利(1)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教育和保护未成年子女既是父母的义务,也是父母的权利。(2)父母有权对子女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和引导,并对子女进行批评教育和合理惩戒。二、敬老是义务1.赡养义务(1)内容:成年子女对父母有赡养的义务。(2)要求①要求子女经济上供养父母、生活上照料父母、精神上慰藉父母,照顾父母的特殊需求。②赡养父母,要求子女尊重、体贴父母,不干涉父母的婚姻自由,使父母幸福安度晚年。2.成年意定监护制度(1)目的:为防止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受损,民法典专门规定了成年意定监护制度。(2)措施: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与其近亲属、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事先协商,以书面形式确定自己的监护人。监护人在该成年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履行监护职责。(3)作用: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成年意定监护制度可以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3.家庭违法行为第94页共94页\n(1)行为:现实中还存在家庭暴力、虐待和遗弃等侵犯家庭成员权利、破坏家庭和睦的行为。(2)处罚:依据法律,实施家庭暴力、虐待或者遗弃老年人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相关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三、法定继承有顺序1.继承(1)含义:继承是指将自然人死亡后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依法转移给他人所有。(2)意义:继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代与代之间爱的延续和传递,是代际传承的重要保障。(3)内容:在继承关系中,死者是被继承人,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是遗产;依法承受遗产的人是继承人,继承人享有的财产性权利称为继承权。(4)条件:继承遗产需要先将个人合法财产从家庭共有财产或者夫妻共同财产中析出,析产以后确定的被继承人的个人合法财产才是遗产。(5)债务①继承不仅会获得被继承人的遗产,还需要承担被继承人未偿还的债务。②本应由被继承人偿还的债务,应由继承人在继承的遗产范围内承担清偿责任,超过部分不负清偿责任,但继承人自愿偿还的除外。(6)取得继承权的根据①一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称为法定继承,即基于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扶养关系获得继承权;②二是基于合法有效遗嘱的指定,称为遗嘱继承。遗嘱继承只能在法定继承人范围内指定继承人。2.继承顺序(1)顺序①在被继承人未立遗嘱或者所立遗嘱无效时,法律根据继承人与被继承人之间亲属关系的亲疏确定法定继承顺序。法定继承的范围和顺序是:由配偶、子女、父母(第一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第二顺序)。第94页共94页\n②此外,法律也规定,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③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2)要求:根据民法典的规定,继承人应当本着互谅互让、和睦团结的精神,协商处理继承问题。这样做,有利于继承人的和睦团结和整个家庭的安宁幸福,也是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遗嘱继承重意愿1.尊重死者生前意愿(1)尊重意愿:法律尊重死者生前通过遗嘱处分个人合法财产的意愿。(2)遗嘱:遗嘱是遗嘱人生前依法律规定处分其个人合法财产及与此相关的事务,并于其死亡时发生效力的单方意思表示。(3)遗赠:有遗嘱不一定是遗嘱继承,自然人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与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组织、个人,法律上称之为遗赠。遗赠不属于继承。(4)效力:遗嘱继承是在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内确定具体继承人及份额,其法律效力优先于法定继承。(5)扶弱:无论是遗嘱继承还是遗赠,都应当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2.遗嘱形式(1)形式:民法典规定,遗嘱有自书遗嘱、代书遗嘱、打印遗嘱、录音录像遗嘱、口头遗嘱和公证遗嘱六种。代书遗嘱、打印遗嘱、录音录像遗嘱、口头遗嘱须有两个以上无利害关系的见证人在场见证才能生效。(2)效力:遗嘱人立有内容相抵触的前后数份遗嘱,以最后的遗嘱为准。3.遗嘱继承的意义:通过遗嘱处分财产,既是对遗嘱人意愿的尊重,又有助于减少继承人之间的分歧,有利于整个家庭的和睦。【知识点】珍惜婚姻关系一、珍惜婚姻第94页共94页\n1.结婚(1)含义:结婚是夫妻关系的起点,是男女双方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婚姻关系的行为。(2)原则①婚姻自由是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②民法典还规定了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等基本原则。(3)要求①结婚建立的是一种长期的身份关系,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还有相互扶养的义务。②严肃对待婚姻、珍惜婚姻,既是对自己负责、对配偶和子女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4)必须符合的法律规定的条件①首先,男女双方完全自愿。②其次,男女双方达到法定婚龄。③再次,符合一夫一妻制。④最后,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2.登记(1)原因:结婚会对男女双方的人身和财产产生强制约束力,因此,法律要求结婚必须履行登记程序。(2)效力:进行结婚登记是确立婚姻关系、明确夫妻双方权利义务必经的法律程序。二、离婚要慎重1.不可轻率离婚(1)原因: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夫妻之间难免发生矛盾,但双方都应彼此忠诚,珍惜夫妻感情,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2)法规:法律规定了离婚自由,但反对轻率离婚。2.离婚第94页共94页\n(1)条件:夫妻双方感情确已破裂,当事人可以离婚。(2)方式:当事人既可以协议离婚,也可以通过人民法院裁判离婚。①协议离婚要求当事人双方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并就子女抚养和财产分割等问题达成协议。申请离婚登记后三十日届满,当事人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当事人从取得离婚证之时起,解除夫妻关系。②凡由人民法院管辖和处理的离婚都是裁判离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夫妻双方感情确已破裂且调解无效的,人民法院应当判决离婚。一审判决离婚的,人民法院在宣告判决时必须告知当事人在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前不得另行结婚,当事人违反告知另行登记结婚的,构成重婚。三、平等的人身关系1.原因(1)登记结婚,意味着男女双方在婚姻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正式确立。结婚后,除了两情相悦,男女双方还要遵守法律规定。(2)夫妻关系包括夫妻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夫妻在婚姻家庭中地位平等”是夫妻关系的核心。夫妻平等意味着夫妻在生活中平等行使权利、平等履行义务、共同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2.要求(1)夫妻人身关系的平等强调夫妻双方的人格独立。人格独立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夫妻双方各自都有使用自己姓名的权利,不因婚姻生活的具体环境,双方的职业、收入和彼此的扶养关系而发生变化。双方所生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2)夫妻双方无须受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束缚,均有参加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的自由。这些自由是夫妻双方家庭地位平等的重要标志。(3)只有夫妻双方自由平等、相互欣赏、互谅互让,才能成就美满婚姻,构建和谐家庭。四、平等的财产关系1.夫妻财产(1)范围:夫妻财产主要涉及夫妻共同财产和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2)判断:夫妻双方可以约定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的范围,没有约定的,按照法律规定处理。第94页共94页\n(3)原则:夫或妻在处理夫妻共同财产上的权利是平等的。2.夫妻共同财产: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工资、奖金、劳动报酬;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知识产权的收益;继承或者受赠的财产,但是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除外;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3.划分财产归属(1)方式:夫妻可以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2)形式: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对双方具有约束力。(3)偿债: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夫或者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相对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的个人财产清偿。【知识点】做个明白的劳动者一、法律守护劳动者1.就业与维权(1)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2)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3)为了实现宪法赋予公民的劳动权利,我国制定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为代表的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这些劳动法律、法规为公民的合法劳动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有助于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2.劳动法(1)调整客体:劳动法主要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即劳动关系。(2)劳动者①含义:劳动者是指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得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人。②条件:劳动者应当达到法定就业年龄,除特殊情况外,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第94页共94页\n(3)保护劳动者原则①原则:劳动法的首要原则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②意义: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可以提升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③内容:劳动法明确规定了劳动者应享有的各项权利,同时规定了用人单位必须履行的义务。④主旨:劳动法就是劳动者权益保护法。(4)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原则①原则:劳动法体现了劳动者平等竞争的原则。全社会应当坚决防止和纠正就业歧视,营造公平就业制度环境。②保护:劳动法也体现了特殊劳动保护的原则。除对劳动者的权利进行倾斜保护外,劳动法还注重对未成年工、残疾劳动者等特殊劳动者的劳动保护,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二、劳动也要签合同1.劳动合同(1)含义: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2)作用:有了劳动合同,劳动者维权有据,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3)要求: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之前应当仔细阅读合同的各项条款,全面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4)条款:劳动合同的条款分为必备条款和可备条款两类。必备条款是任何劳动合同必须具备的条款,主要包括: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等等。2.订立劳动合同(1)原则: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2)效力第94页共94页\n①有效:劳动合同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才产生法律效力。②无效: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无效劳动合同从订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③生效:劳动合同一旦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即对双方形成约束力,当事人应当依法履行,不得随意变更。用人单位必须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对劳动者的各项义务,并且不得随意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则必须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工作,并遵守用人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三、明明白白工作1.劳动者的权利(1)劳动者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2)劳动者有休息休假的权利。(3)劳动者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4)劳动者有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5)劳动者还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等。2.劳动者的义务: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四、清清楚楚维权1.劳动争议解决方式的选择(1)协商: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2)其他: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和提起诉讼。2.协商、调解、仲裁、诉讼(1)协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后,不妨先试试“有话好好说”,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就争议的解决进行友好协商。如果协商一致,可以达成和解协议。第94页共94页\n(2)调解:当事人也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等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互谅互让的前提下,按照自愿、合法的原则达成调解协议,签订调解协议书。调解协议书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3)仲裁①含义:劳动仲裁是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第三方的身份居中进行裁决的活动。②条件:如果当事人不愿意协商或调解、协商或调解不成、当事人达成和解或调解协议后不履行,都可以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仲裁申请,由仲裁委员会依法作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裁决。③规定:根据劳动法律、法规,除特定情形外,未经劳动仲裁程序,当事人不得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4)诉讼①适用一: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的仲裁申请不予受理的,申请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②适用二: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知识点】自主创业与诚信经营一、迈出创业第一步1.创业过程(1)类型:创业的第一步,需要考虑创办什么样的经营主体。①形式:创业者可以采取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形式。②差异:根据法律的规定,这些不同形态的经营主体在成立条件、出资人的责任承担等方面有所不同。第94页共94页\n③合法:创办企业应当符合法律规定,并准备相应的文件。(2)登记创办企业应当按照规定在相关主管部门办理企业登记,领取营业执照。②申请人应当对申请文件、材料的真实性负责。③未经相关主管部门登记的,不得以企业名义从事经营活动。④企业发生变更、终止的,也应当办理相应的登记。⑤企业登记的相关信息应当依法及时公示。国家实行企业信息公示制度。2.创业风险(1)风险:在实践中,创业项目虽然很多,但创业成功并不容易。导致创业失败的原因各种各样,创业者缺乏法律意识是其中之一。(2)要求:创业者有必要在创业之前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学会风险管理。二、市场竞争讲公平1.竞争和经营规则:我国法律确立了有关市场公平竞争和依法经营的规则。2.不公平竞争行为(1)假冒或仿冒表现经营者利用他人已经建立的商业信誉,通过某种假冒或者仿冒手段,使消费者发生误认,这种混淆行为就是典型的“搭便车”危害这种行为既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又可能对消费者构成欺诈,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属于不正当竞争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实施混淆行为,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第94页共94页\n(2)虚假宣传广告的作用广告是重要的企业营销与产品推广手段法律规定经营者的广告行为应当遵守法律规定。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经营者不得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3)其他行为:法律还规定,禁止实施商业诋毁行为、不当有奖销售行为、商业贿赂行为、妨碍或者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正常运行的行为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三、诚信经营 保护消费者1.诚信经营(1)法律、法规: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要求经营者依法、诚信经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2)意义:这不仅有利于平衡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助于守法诚信的经营者扩大市场,并最终增进社会整体福祉。2.保护消费者的权利(1)经营者应当保证消费者安全消费的权利。(2)经营者应当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3)经营者应当尊重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3.消费者维权(1)消费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维护自身权益。消费者可以与经营者协商和解,可以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可以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2)消费者还可以通过仲裁或者诉讼的方式解决与经营者之间的争议。四、依法纳税是义务第94页共94页\n1.税收(1)作用:税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2)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2.纳税:个人或者企业均应当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纳税人自觉履行纳税义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企业依法诚信纳税,既是企业信用的最好体现,也是企业最好的市场名片。3.税种(1)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税制不断改革,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税种。目前,我国主要有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2)类型增值税增值税是以商品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税。增值额就是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期间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增值税的大特点是减少重复征税,有利于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是对我国境内的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除个人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外,其他企业统一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是针对居民个人在境内外取得的收入或者非居民个人从境内取得的收入而依法征收的一种税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改革由最初的注重效率转变为更加关注公平。新的个人所得税法不仅提高了基本减除费用标准,增加了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项附加扣除,而且采用综合征收的方式。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和法治观念4.纳税(1)实质:纳税是指税收中的纳税人的执行过程,就是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2)意义纳税人自觉履行纳税义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第94页共94页\n企业依法诚信纳税,既是企业信用的最好体现,也是企业最好的市场名片【知识点】纠纷的多元解决方式一、以和为贵选调解1.解决纠纷的方式(1)方式①发生纠纷时,人们往往先自行协商,通过和解达成合意,解决纠纷。②无法和解时,人们还可以通过调解、仲裁或者诉讼等方式解决纠纷。(2)特点:诉讼可能导致双当事人伤和气。相比之下,调解往往成为当事人解决纠纷的优先选择。2.调解(1)含义:通过第三方的排解疏导、说服教育,促使发生纠纷的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的活动就是调解。(2)类型: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调解制度,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诉讼调解等,它们在不同层面为解决纠纷发挥着重要作用。3.人民调解(1)主体:人民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下进行的调解,被誉为伟大的“东方经验”。(2)要求:人民调解要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不收取任何费用。(3)效力①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经其调解达成的协议,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②双方当事人还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经人民法院依法确认有效的调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效力。二、便捷经济选仲裁第94页共94页\n1.仲裁(1)作用:仲裁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有效途径。(2)种类:包括商事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农村承包合同纠纷仲裁等。(3)条件:当平等主体当事人之间发生合同纠纷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时,双方可以将其提交仲裁机构进行商事仲裁。2.仲裁与诉讼(1)选择:在商事仲裁与诉讼之间,当事人只能选择其一加以适用。(2)要求:当事人申请仲裁,须以双方自愿订立的有效仲裁协议为前提。(3)特点:仲裁程序比较灵活,仲裁审理一般不公开进行,而且一裁终局。因此,仲裁更加便捷、经济。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三、诉讼及其特点1.含义:诉讼俗称“打官司”,它是在纠纷主体的参与下,由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解决具体纠纷的活动。2.要求:诉讼解决纠纷必须严格依法进行。3.特点(1)公权性: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2)程序性:人民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严格遵守法定程序解决纠纷。(3)强制性: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4)终局性: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所确定的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终局的。4.类型(1)内容:诉讼分为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三种类型。(2)差异:它们在案件性质、诉讼目的、提起诉讼的主体、诉讼内容和程序、适用法律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①目的民事诉讼解决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权利和义务纠纷第94页共94页\n行政诉讼解决国家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问题刑事诉讼解决涉嫌犯罪的人是否犯罪、犯什么罪以及应处何种刑罚的问题②主体民事诉讼民事诉讼双方当事人均可提起行政诉讼主要由行政相对人提起,行政机关始终处于被告地位刑事诉讼除自诉案件由自诉人提起自诉外,均由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知识点】诉讼实现公平正义一、诉讼权利面面观1.当事人有委托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的权利。2.当事人有申请回避的权利。3.当事人有上诉的权利。二、寻求法律援助1.建立法律援助制度(1)原因:在生活中,有一些公民因受经济条件或其他因素影响,难以在诉讼过程中充分行使诉讼权利,从而可能丧失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宝贵机会。(2)措施:国家建立法律援助制度,设置法律援助机构,指派或安排律师、公证员、法律工作者等为经济困难的公民和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代理、辩护等法律服务。2.申请法律援助(1)内容:在民事和行政纠纷中,经济困难的公民可以就依法请求国家赔偿、请求支付劳动报酬、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等事项,申请法律援助,获得法律咨询或代理服务。(2)主体:未成年人申请法律援助的,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提出第94页共94页\n。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因经济困难而没有委托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当事人或部分特殊案件的当事人,也可以经法定程序,获得法律援助机构指派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或代理。3.提供法律援助(1)审查:法律援助机构收到法律援助申请后,应当进行审查。(2)处理:符合条件的,要及时决定提供法律援助;不符合条件的,要书面告知理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不得收取任何财物。三、起诉与应诉1.起诉(1)作用:起诉,是诉讼程序的第一步。(2)原则:在我国,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均实行“不告不理”的原则。(3)条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自己所享有或依法由自己管理、支配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争议,或者认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要求人民法院予以审判。(4)机关:起诉应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2.立案登记(1)条件: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人民法院应当予以登记立案。(2)效果①立案登记后,诉讼即告开始,起诉的一方称为原告,被诉的一方称为被告,诉讼进入第一审程序。②人民法院登记立案后,要将原告提交的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被告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答辩状,再由人民法院把答辩状副本送达原告。被告不提交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在这一阶段,人民法院还要确定开庭审理日期,并通知双方当事人。四、审理与判决1.开庭审理(1)含义:在民事、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和形式,在法庭上对案件进行实体审理并作出判决,这一系列诉讼活动称为第94页共94页\n开庭审理。(2)阶段:开庭审理是诉讼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包括开庭准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休庭评议与宣告判决等阶段。2.二审程序(1)条件:一审结束后,当事人不服一审裁判的,有权提起上诉,启动二审程序。(2)程序:二审程序是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的程序。(3)效力:二审裁判是终审裁判。(4)保障:法律还规定了审判监督程序,用于纠正生效裁判的错误。五、处处留心皆证据1.证据(1)作用①打官司就是打证据。②如果当事人对案件事实发生争议,诉讼证据就变得至关重要。(2)种类: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有当事人的陈述、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勘验笔录。2.收集与保存证据(1)要求:收集与保存证据非常重要。做事要留痕,讲的就是要留证据。(2)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缺乏证据意识,不注意收集和保存证据,一旦发生纠纷,难免处于不利地位。六、主张权利靠举证1.举证责任(1)“谁主张,谁举证”①内容:民事诉讼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原则。法律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②后果: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2)举证责任倒置第94页共94页\n在有些情况下,当案件当事人因欠缺专业知识或者远离证据而难以举证时,法律出于公平合理的考虑,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即当事人提出诉讼主张时,由对方负责举证。(3)行政诉讼证据举证①要求:在行政诉讼中,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应当提供作出该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②原因:行政诉讼的核心问题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而行政相对人在举证能力上无法与行政机关抗衡。因此,法律以这样的举证责任分配方式来体现公正。2.诉讼(1)基本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是任何诉讼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2)规则:在诉讼中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有利于正确解决纠纷,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实现公平正义。统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必备知识点梳理汇编【知识点】走进思维世界一、思维的作用:由于有思维参与其中的人类社会实践,人成了万物之灵。由于有思维参与其中的人类社会实践,人成了万物之灵。但并非任何思维都起促进作用。并且任何思维都不起决定作用。二、思维的含义1.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2.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1)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2)“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第94页共94页\n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三、思维的方法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四、思维的差异1.人人都会思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2.不同风格的思维在速度、方式、质量乃至结果上有很大的差异。五、思维的特征特征表现间接性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但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概括性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能动性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六、思维与实践: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七、思维的基本形态1.内容标准形态思维的方向有向不同方向扩散的发散思维和向同一方向收敛的聚合思维有整体地认识对象的综合思维和分别地认识对象的分析思维第94页共94页\n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思维反映认识对象的方式 有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辩证思维和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形而上学思维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①如果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共同属性,通过语词巩固下来,形成了概念,并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就属于抽象思维。②如果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就属于形象思维。③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思维的基本形态2.特征(1)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抽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2)形象思维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认识对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3.关系:在实际思维活动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虽然各有其功能和作用,但又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知识点】把握逻辑要义一、“逻辑”的不同用法现代汉语中的“逻辑”或者与“规律”同义,或者指“逻辑规律与规则”,或者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或者指“逻辑学”这门学问“规律”意义上的“逻辑”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学研究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二、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第94页共94页\n1.逻辑学(1)狭义逻辑学: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2)广义逻辑学:把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视为广义的逻辑学。(3)关系: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2.形式逻辑(1)推理①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②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③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2)论证与论辩①论证: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②论辩: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说服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成了“论辩”。③论证和论辩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说服的效果。三、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1.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1)原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2)内容:通常用公式“A是A”来表示同一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3)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4)错误: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第94页共94页\n(5)实质: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2.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1)原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2)内容: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3)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4)条件①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②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3.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1)原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2)内容: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3)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4)错误: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5)意义: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识别与把握“A”和“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第94页共94页\n4.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1)地位: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2)形成: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人们通过无数次的社会实践,既认识到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3)作用: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知识点】领会科学思维一、科学思维的基本条件任何思维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是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二、科学思维的含义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科学思维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三、科学思维的特征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①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②科学思维不盲目崇拜权威,不盲目相信书本结论,它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坚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第94页共94页\n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越是复杂的事物,对它的认识越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四、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1)思维素养意义①捍卫真理: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科学的抽象思维一定是符合逻辑要求的思维,违背逻辑要求的思维不是科学思维。通过学习逻辑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担当起维护真理的责任。②把握规律: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世界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认识世界,不仅要认识事物的部分、方面、阶段,而且要认识事物变化发展着的整体。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我们可以更为全面、动态地把握客观事物。③推动创新: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2)思想政治意义①实践成功: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而成功的社会实践离不开科学思维的参与。②政治站位: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不同的社会实践中的国情和世情,准确把握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③助力复兴: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④培育新人:把握科学思维的精髓,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更好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知识点】准确把握概念第94页共94页\n一、概念的含义1.属性(1)含义: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2)分类: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2.概念(1)含义:概念就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2)表达: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如果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二、概念的基本特征1.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2.概念的外延(1)含义: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2)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①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如果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具有相同的部分,则为相容关系;不具有相同部分,则为不相容关系。②相容关系的分类:依据所指范围相同部分的多少,概念外延的相容关系分为以下几种:第94页共94页\n全同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 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交叉关系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③不相容关系的分类:不相容关系又称为全异关系。不相容关系可以进一步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矛盾关系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反对关系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三、明确内涵的方法1.方法:要明确概念的内涵,消除概念在内涵方面的歧义,就需要运用定义的方法。2.定义(1)含义: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2)构成: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3)方法:定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种差加属概念。这里的属概念是指被定义项的属概念。种差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被定义项”与其同属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种差”和“属概念”相加构成定义项,用定义联项将被定义项和定义项联结起来,就构成定义。(4)要求①要下一个正确的定义,首先,应该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正确地认识对象,把握其本质属性。②其次,应该遵循必要的逻辑规则。逻辑规则逻辑错误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第94页共94页\n必须全同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违反这一逻辑规则,就会犯“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定义不能用比喻否则,就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四、明确外延的方法1.方法:明确概念的外延,可以运用划分的方法。2.划分(1)含义:划分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它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划分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划分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2)规则①首先,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②其次,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逻辑规则逻辑错误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五、内涵和外延1.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准确地把握概念,既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又要分清概念的外延。2.认识对象是变化发展的,反映认识对象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第94页共94页\n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能固定不变。3.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和精确。【知识点】正确运用判断一、判断及其基本特征1.判断的含义: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2.判断的基本特征(1)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是判断的一个基本特征。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2)判断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有真假之分。如果一个判断的断定符合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它就是真的;否则,它就是假的。(3)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其正确与否要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不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假判断。有断定就会有真假,判断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二、判断的表达与类型1.判断的表达(1)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2)不作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3)对于含义不明确的语句,我们需要依据语言的具体情况排除歧义,才能准确把握这些语句与其所表达的判断之间的关系。2.判断的类型(1)分类标准: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2)判断类型简单判断复合判断含义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简单判断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复合判断第94页共94页\n分类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三、正确运用性质判断1.含义: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2.特点: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所以,性质判断又称为直言判断。3.结构:性质判断一般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组成。4.种类标准类型依据判断的质,即判断所用的断定方式是肯定还是否定的性质判断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依据判断的量,即判断所断定的对象的范围性质判断分为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和单称判断从质与量的结合上划分性质判断有六种基本的判断形式:单称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5.要求(1)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2)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状况,容易造成误解。(3)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与“量”都准确无误。四、正确运用关系判断1.含义: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叫作关系判断。2.结构:关系判断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组成。3.要求: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五、复合判断及其种类第94页共94页\n1.含义:复合判断是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2.构成:由联结词和支判断两部分组成。3.种类:根据断定情况的不同,复合判断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多个种类。(1)正确运用联言判断①含义: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②构成:组成联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联言支。一个联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用来联结联言支的词项,叫作联言判断的联结项。在日常语言的表达中,联言判断的联结项有时可以省略。③性质:在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④意义:正确运用联言判断,有助于人们将认识对象的多种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况,从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断更为恰当。(2)正确运用选言判断①含义:选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判断。②构成:组成选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选言支。一个选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选言支。用来联结选言支的词项,叫作选言判断的联结项。在日常语言表达中,选言判断的联结项一般不能省略。③种类:依据选言判断对选言支之间关系的断定情况,选言判断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④性质: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如果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而且只有一个是真的。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是真的,或者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不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⑤意义:正确运用选言判断,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关于对象的各种可能的情况,而且能够明确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途径。⑥要求:要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该使用相容还是不相容选言判断,不能误用;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情况都揭示出来,不要遗漏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第94页共94页\n(3)正确运用假言判断①条件联系:某一情况的发生会促使另一情况的发生;某一情况不发生,会导致另一情况不发生。事物情况之间的这种联系,就是条件联系。②假言判断含义假言判断是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结构一个假言判断由表示条件关系的两个判断组成。其中,表示条件的判断叫作假言判断的前件,表示依赖这一条件而成立的判断叫作假言判断的后件。用来联结前件与后件的词项,叫作假言判断的联结项种类假言判断的前件和后件所反映的事物情况之间存在着三种条件关系,相应地,假言判断分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性质假言判断既然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条件关系的判断,它的真假取决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能否成立。有时,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但事物情况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条件关系,这样的判断仍然可以是真的关键掌握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是我们正确运用假言判断的前提六、判断的作用判断由概念构成,是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没有判断就不能明确概念,没有判断也不能进行推理。在逻辑思维中,正确运用判断具有重要意义。【知识点】掌握演绎推理方法一、推理的含义与种类1.形成判断的途径(1)通过实践,直接对对象进行观察或调查,然后作出判断。(2)借助已有的判断,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新的判断。2.推理(1)含义: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叫作推理。(2)构成:推理所依据的已有的判断叫作推理的前提,推出的新判断叫作推理的结论。第94页共94页\n(3)类型标准在哲学认识论中,人们依据对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的认识来区分推理的种类形式逻辑从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的角度分类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是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类比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或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必然推理和或然推理联系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归纳推理(除完全归纳推理外)和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3.形式逻辑研究推理的特点:形式逻辑不研究每个推理所反映的认识对象的具体内容,而把推理结构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告诉人们正确的思维应该运用怎样的推理结构,以及运用推理结构时应该遵循哪些规则,进而帮助人们识别什么样的推理结构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推理结构是不正确的。二、演绎推理的逻辑要义1.含义:演绎推理是前提蕴涵结论的必然推理。2.条件(1)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是真实的判断。(2)推理结构正确。3.实质:形式逻辑研究演绎推理,是从推理结构方面揭示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必然联系,便于人们掌握正确的演绎推理的方法。4.意义: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对人们保持思维的严密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三、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1.性质判断换质推理(1)含义:性质判断换质推理,又叫换质法。它是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质”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2)规则第94页共94页\n①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主项和量项。②改变前提判断的质,即把肯定判断变为否定判断,把否定判断变为肯定判断。③找出前提性质判断中与谓项相矛盾的概念,用它作为结论性质判断的谓项。2.性质判断换位推理(1)含义:性质判断换位推理,又叫换位法。它是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2)情形①一个性质判断如果断定了其主项或谓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这个主项或谓项就是周延的。②没有断定其主项或谓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这个主项或谓项就是不周延的。③主项和谓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其外延断定情况的变化。(3)规则①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联项。前提判断是肯定的,换位后还是肯定的。前提判断是否定的,换位后仍为否定的。②将前提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互换。③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能周延。3.换质位推理或换位质推理的作用:正确地运用这种推理结构,不仅可以起到变换语句形式或语气的作用,而且可以起到调整或强调认识重点的作用。四、三段论推理1.含义: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以两个已知的性质判断为前提,借助一个共同的项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2.结构(1)三段论的大项和小项在前提中并没有直接发生联系,只是分别和中项有一定的关系,通过中项这个媒介,大项和小项才有了一定的联系,构成了三段论的结论。(2)三段论可以有很多形式结构。在许许多多的形式结构中,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不正确的。第94页共94页\n3.规则(1)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在前提和结论中,大项、小项和中项必须分别出现两次。如果出现四个不同的项,结论就不能必然得出。这种逻辑错误叫作“四概念”的错误。(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违反这一规则,就会犯“中项不周延”的错误。(3)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否则,就会犯“大项不当扩大”或“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4)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结论为否定,当且仅当,前提中有一否定。4.要求:我们只有熟知三段论推理的规则,才能自觉地避免这类推理中的逻辑错误,进而揭露诡辩,维护真理。五、联言推理及其方法1.含义:联言推理是依据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2.性质(1)从联言判断与它的联言支的真假关系来说,如果所有的联言支都是真的,联言判断就是真的。如果联言推理的前提分别断定了各个联言支是真的,它的结论就能够断定由这些联言支所构成的联言判断是真的。(2)从联言判断与它的联言支的真假关系来说,如果一个联言判断是真的,它的联言支就都是真的。联言推理的前提断定联言判断是真的,它的结论就能够断定这个联言判断的联言支是真的。六、选言推理及其方法1.含义:选言推理是依据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2.类型:选言推理分为相容的选言推理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1)相容的选言推理①一个相容的选言推理的正确的推理结构,只能是否定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②由于相容的选言判断只断定其选言支至少有一个是真的,在进行相容的选言推理时,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不能必然地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第94页共94页\n(2)不相容的选言推理由于不相容的选言判断的选言支不可能都真,所以,在进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时,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如果否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七、假言推理及其方法1.含义:假言推理是依据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2.类型:假言推理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1)充分条件假言推理①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反过来看,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依据这种逻辑性质进行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时,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断的前件。②由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并没有断定前件假时后件会怎样,也没有断定后件真时前件会怎样,因此,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中,由否定假言判断的前件而在结论中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或者由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而在结论中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都是错误的推理结构。(2)必要条件假言推理①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反过来看,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依据这种逻辑性质进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时,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②由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并没有断定前件真时后件会怎样,也没有断定后件假时前件会怎样,因此,在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中,由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而在结论中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或者由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而在结论中否定假言判断的前件,都是错误的推理结构。(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反过来看,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依据这种逻辑性质进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时,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断的后件,第94页共94页\n结论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断的前件。相应地,在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中,不符合上述推理结构的都是错误的。3.作用:依据正确反映事物情况之间条件联系的假言判断进行假言推理,人们可以推断出新的情况,可以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为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造必要的前提。4.要求: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是从真前提保证推出真结论的推理。这种“保证”是在遵循演绎推理的规则下得以实现的。演绎推理的规则是人们通过无数次的思维实践而认识到的。违背演绎推理的规则,就不能保证从真前提必然推出真结论。【知识点】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一、归纳推理1.含义: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这种推理形式叫作归纳推理。2.类型(1)不完全归纳推理:如果归纳推理的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不完全归纳推理。(2)完全归纳推理:如果其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完全归纳推理。3.特点(1)完全归纳推理①完全归纳推理对某类认识对象中每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都进行了考察,从而推出该类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②由于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它不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或然推理。(2)不完全归纳推理①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由于有的认识对象太复杂,人们的精力、能力和认识的条件有限,无法对它们中的每个对象都进行考察,而且,在有些情况下,我们也没有必要对认识对象的每种情况都进行考察。第94页共94页\n②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认识对象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③不完全归纳推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④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我们可以通过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分析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等方法,提高这种推理的可靠程度。4.方法(1)要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①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②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2)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①需要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②因果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一种现象的产生或消失,必定有它的原因。③人们常用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有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等。求同法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求异法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对象a有因果联系共变法如果被考察现象a有某些变化,有一个因素A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这个相关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二、类比推理1.含义: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2.依据:客观事物及其属性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3.类比推理与相关概念的关系第94页共94页\n(1)类比不同于比较。类比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它是一种推理;比较的目的在于认识两类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一种简单的认识方法,但不是推理。(2)类比不同于比喻。类比和比喻虽然都以比较为基础,但是,类比是一种推理形式,目的在于得出新知识;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目的在于生动形象地描写或说明认识对象。4.特点: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由于事物属性之间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从两个或两类事物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就推出它们在另外的方面也相同或相似,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5.要求:运用类比推理时,我们应该注意提高其可靠程度。6.方法标准类型从思维方法的角度看模拟方法是一种类比推理方法从思维的角度说类比推理既可以在对象的要素和结构之间进行类比,也可以在对象的功能之间进行类比,还可以从导致事物某种功能的条件方面进行类比7.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程度(1)类比的根据越多越好。前提中确认对象的相同或相似属性越多,意味着它们所属的类别可能越相近,结论的可靠性越高。(2)作为类比推理根据的相同属性越是接近本质属性,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3)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不应该有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一旦前提中出现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就不能推出结论。8.类比推理的作用(1)类比推理在科学技术创新中具有前锋的作用。(2)在日常的论证说理中,类比推理可以帮助我们创新性地解决他人思想上的困难,纠正他人认识中的错误。三、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价值1.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是不能保证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的推理。但是,归纳推理在帮助人们发现认识对象的规律方面,类比推理在帮助人们获取新知识方面,第94页共94页\n都具有自身的价值。2.在实践中,人们总是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结合在一起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不同推理类型的思维功能。【知识点】把握辩证分合一、辩证思维1.形而上学思维:如果完全切断事物及其各个部分、各种性质之间的联系,就不能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如果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事物之间的界限都是绝对分明和固定不变的,并把这种看法变成一种世界观、方法论,就是形而上学思维。2.辩证思维(1)含义:所谓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和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2)发展:辩证思维的发展和人们对辩证思维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形态的辩证思维学说。3.特征(1)整体性是辩证思维的重要特征①含义:辩证思维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将认识对象的各个要素、各种联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头脑中再现出来,并从整体角度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②作用:整体性的辩证思维能够科学地处理“此”与“彼”之间的关系。辩证思维能够科学地处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2)动态性是辩证思维的又一个重要特征①原因: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事物实际存在的过程,就必须以动态的方式去思考认识对象。②含义: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看问题,就是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运动的观点看问题。③要求:我们不仅要考察事物的现状和历史,而且要想到事物的未来。④作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能够科学地把握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我们只有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看问题,才能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第94页共94页\n4.辩证思维的方式:在整体性与独立性、动态性与静态性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5.辩证思维与唯心主义诡辩论:辩证思维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凡未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决不能轻信和盲从。这是辩证思维同唯心主义诡辩论的根本区别。6.作用:学会辩证思维,我们就能对事物看得全、看得深、看得远、看得活、看得真。辩证思维会使我们充满智慧。二、分析与综合的含义1.分析(1)含义:分析就是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或者把认识对象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分别加以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2)方法①实践的需要不同,人们进行分析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也不相同。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常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等多种方法,认识被研究的对象。②辩证唯物主义阐明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有利于人们在实践中抓住重点问题,认清事物性质。这是最高层次、最具概括性的分析。(3)优点:分析方法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点”上,力图把具体的“点”认识透彻,其优点是精确。(4)缺点:如果认识只局限在问题的“点”上,就难免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认识。2.综合(1)含义:综合是一种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和不同发展阶段,按照其固有的联系联结和统一起来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2)方法:不同的认识领域,有着不同的认识目的和综合范围。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常运用结构综合和功能综合等多种方法,获得对研究对象整体结构、所具功能的认识,从整体上把握具体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3)目的:哲学中的综合,旨在把握物质世界的本质和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4)特点①综合方法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上。整体性是综合方法的重要特征。第94页共94页\n②任何一次综合的结果都只是对认识对象相对完整的认识,只是对现实原型的近似描述。③只有将分析与综合辩证地统一起来,才能全面而又深刻地把握认识对象。3.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1)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分析为综合做准备,而综合的结果又指导人们继续对事物进行新的分析。(2)在辩证思维中,分析与综合是方向相反却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的关系。(3)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思维中的反映。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的体现。(4)辩证地理解和运用分析与综合方法,要在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整体,在综合得到的整体中指导分析。我们要学会在分析与综合的对立统一中,推动认识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知识点】理解质量互变一、质量互变规律1.质(1)含义: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2)作用:此物之所以为此物,并区别于他物,就是由于它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一旦丧失了自己固有的质的规定性,它就不是原来的此物而变成了他物。2.量(1)含义: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2)作用:量的规定性不同于质的规定性,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3.量变与质变(1)地位: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2)含义:量变即量的变化,质变即质的变化。(3)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第94页共94页\n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4)作用: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4.遵循质量互变规律(1)要求: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①连续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是指事物只是在量上发生了变化,表现在现实中就是这一事物还是它自身,是事物发展中的渐进性过程。②间断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间断性是指事物在质上发生了变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是渐进性过程的中断,或连续性的间断。这个过程不是事物停止了发展,而是打破旧的质的规定性而代之以新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出现了新事物。(2)关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是相互区别又相互包含的。渐进性与连续性的每一步进展都是对自己的破坏,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即飞跃性与间断性。正是因为有渐进性与连续性的积累,才产生了飞跃性与间断性,所以,飞跃性与间断性包含着渐进性与连续性。(3)意义:准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正确地认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对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二、适度的含义1.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1)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2)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3)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4)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关节点或临界点,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2.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1)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2)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质第94页共94页\n规定着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3)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三、掌握适度原则1.适度原则(1)目的: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2)含义: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当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3)要求: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这里的“得中”,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义的消极的思维方式。2.促成质变(1)目的: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并使其向度的边缘不断发展,使该物转化为他物。(2)要求:量变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要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知识点】推动认识发展一、简单肯定或否定的危害1.肯定与否定的作用(1)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2)肯定方面是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3)否定方面是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转化为他事物的方面。2.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第94页共94页\n(1)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是对立的。(2)肯定方面维持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当肯定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就会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3)当否定方面在事物发展中取得支配地位时,事物就会改变自己的根本性质,实现对自身的否定。3.肯定与否定的统一(1)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又是统一的。(2)肯定中包含否定。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性的因素和否定性的因素,二者的对立与斗争必然使事物的发展进入自我否定阶段,并因自我否定而自我更新。(3)否定中包含肯定。否定并不是全盘否定,矛盾斗争的结果并不是将矛盾双方消解为虚无,而是产生新的规定性。这种包含肯定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4.要求:根据事物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看待事物、解决问题就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否则,就会陷于主观的、极端的思维方式,犯形而上学的错误。二、坚持辩证的否定观1.辩证的否定(1)辩证的否定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2)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相对于肯定阶段来说,否定阶段是较后也是较高的环节。它包含着肯定,同时又具有比肯定更为丰富的内容,更能体现事物发展的辩证法。2.辩证的否定观(1)坚持辩证的否定观,要深刻把握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辩证关系。(2)作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否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的否定。没有对这一整体、统一体的否定,旧事物就不能灭亡,新事物就不能产生。(3)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绝不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的肯定与保留,而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中合理因素的肯定与保留;即使对合理因素的保留,也不是原封不动地将它照搬到新事物之中,而是经过改造,把它们包含在新事物之中。第94页共94页\n三、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1.感性具体的认识(1)含义: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2)局限:感性具体虽然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2.思维抽象(1)含义: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2)内容:既可以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质的规定性,也可以从事物个性中抽取某种共性,等等。(3)环节①分离: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是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而将其与其他对象分割开来、从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中抽离出来。②提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③简略化: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是对单一状态下的认识事物的结果进行简要化处理,或对认识结果的一种简略表达。④理想化: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思维中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4)局限: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要在思想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四、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1.思维具体的含义:思维具体是指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2.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需要正确地选择思维上升的环节。第94页共94页\n(1)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这样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2)上升的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这些一一展现出来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3.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辩证关系(1)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2)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4.意义:理解肯定与否定、抽象与具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掌握这种辩证思维方法,对于我们获得对事物全面而具体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知识点】创新思维要善于联想一、创新思维1.含义:科学思维所说的创新思维,不是泛指所有思维都具有的能动性,而是特指人们在实践中破除迷信、超越陈规,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思维活动。2.条件(1)创新思维要以实践为基础,失去实践基础,思维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2)创新思维离不开对前人和他人已有成果的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破旧立新,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3)就思维方式而言,创新思维中既有前面已经介绍过的逻辑思维活动,也有想象等非逻辑思维的活动;既要运用常规的思维方法,也要运用一些非常规的思维方法,如逆向思维方法等。3.特征(1)创新思维的思路具有多向性。从思维方向上看,创新思维常常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2)创新思维的步骤具有跨越性。创新思维不排斥一步一步的逻辑推导与分析,但它往往表现为对推理步骤的省略或跨越。第94页共94页\n(3)创新思维的结果具有独特性。人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许多问题不是用常规方法就能解决的。这就要求人们用独特而巧妙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4.表现(1)一是思路新,突破陈规看问题,另辟蹊径想问题。(2)二是方法新,不局限于常规方法,敢用新手段,试用新工具,因为方法得当而事半功倍。(3)三是结果新,凡是创新思维的成果,不论是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中的新发明、新发现,还是理论上的新见解、新论证,总有其新颖独到之处。5.要求:创新思维的智慧之“花”,只有经得起实践的反复验证,才能结出实实在在的创新之“果”。二、联想思维1.含义:联想思维是对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反映。联想思维就是将记忆中对不同事物的认识进行联结与思考的思维活动。2.特点(1)联想思维具有跨越的联结性。从形式上看,联想思维既可以将相关对象的认识联系在一起,也可以将看似不相关对象的认识联系在一起,其联结方式具有非连续的跨越性。(2)联想思维具有非逻辑制约的畅想性。联想思维的“畅想”,包含着构想、想象甚至是幻想。3.水平(1)差异:人人都有联想思维,但其水平和能力并不相同。(2)标准:思维在联想时的“联结”速度和“畅想”得到的结果的数量,是衡量联想思维水平和能力的重要依据。(3)途径:自觉地进行联想思维训练,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地运用联想思维,是提高联想思维水平和能力的重要途径。4.方法(1)迁移①含义:联想思维中的迁移,是将不同认识对象的性质、作用等进行位置变迁与第94页共94页\n功能移植,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②作用:迁移可以为创新思维开拓可能的思路。只有将过去的经验和认识运用到新情况和新问题之中,才能开辟认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可能道路。迁移能够为创新思维搭建由此及彼的桥梁。迁移对提高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2)想象①含义:想象是在头脑中对已有的事物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通过重新组合而产生新的事物形象的思维过程。②特点:想象以通过感知形成的表象为基本材料,但不是表象的简单再现,而是对表象进行积极的再加工、再组合,所产生的主观形象不一定直接反映现实对象。③方式方式作用把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按照有意想象的要求去思考,是一种形象化的想象这种想象可以填补经验知识的空白,帮助人们找出不同对象之间可能具有的关联,还可以给抽象的认识对象建立起富有创造性的新形象通过提出“假如”式的问题,将与事实相反的情况作为事物发展的一种条件,仿照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推测事物发展的可能前景这种想象有助于打破人们对事物原有联系方式认识的局限性,帮助人们创造出多种多样的“虚拟世界”,丰富人们的认识内容和精神世界④作用:想象可以帮助人们明确创新思维的目标。5.作用:联想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迁移和想象是思维展开联想的重要方式。【知识点】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一、发散思维的方法1.发散思维的含义:发散思维是根据已知的事物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思考,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答案的思维方式。2.思维发散的技法(1)检核表法主要是通过对所设想问题的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检查,从看似“毫无问题”的事物中找到思维创新的突破口,以求产生创新的思路。第94页共94页\n(2)信息交合法是利用已有的或引进的事物信息,通过列举的方法,将不同信息有目的地进行组合,以产生新的思路。通过信息交合法,可以将事物可能具有的组合“一网打尽”,供人们筛选。(3)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思广益的群体思维发散技法。它以会议的形式开展,要求有人主持会议,会议有讨论的主题。在会议进入自由畅想阶段,不宜过早地评判他人的设想,以利于其他设想能够顺利地产生。这种会议的原则是“延迟评判”“以量求质”。3.发散思维的作用(1)发散思维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发现新问题,而且能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众多新设想。(2)思维发散技法有助于人们进行思维发散,但仅仅依靠几种思维发散技法,难以产生理想的结果。在思维发散的过程中,还需要其他思维因素的积极参与。(3)思维发散的效果,与人们的知识和经验的多少、实践能力的高低等密切相关。二、聚合思维的方法与功能1.含义:聚合思维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信息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思路中,以便得出合乎逻辑的解决问题的方案。2.特征:聚合思维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一切思维活动都要围绕这个轴心来进行。3.方法(1)在思维聚合的过程中,需要多次运用比较、分析、抽象、归纳、演绎、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2)这些逻辑思维方法的一项重要功能是在众多零散的知识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从而把看似互不相关的知识贯穿起来,聚焦所要解决的问题。4.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1)基础:事物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这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客观基础。(2)作用①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认识对象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在思维活动中的体现。解决复杂问题,往往需要人们的思维结合实际情况,反复地“发散-聚合-发散-聚合”。②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两翼,只有在两翼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下,事情才能办好,科学才能进步,真理才能发展。第94页共94页\n三、逆向思维的含义1.含义:逆向思维就是反向求索,或者称为反向法。作为创新思维的一种方法,逆向思维是人们从过去所把握的事物原理的反面、构成要素的反面、功能结构的反面等,去思考、去求索,以实现创新的目的。2.逆向思维的方法(1)对事物结构顺序的已有认识进行反向思考。(2)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存在状态的认识作转换性思考。(3)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功能的认识作反向思考。(4)对已有的有关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认识作交换性思考。四、发挥思维正逆互补的作用1.逆向思维应当合“理”(1)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是客观对象的内在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2)逆向思维的反向是有合理性的思维反向。(3)如果不顾客观规律,盲目地“反向”,不仅难以实现创新思维的目的,而且可能付出惨重的代价。2.正逆互补,相得益彰(1)我们只有掌握了正向思维的“正”,即人们已有的对事物常规认识的成果,才能够合理有效地进行逆向思维的“逆”,即对已有的常规认识作反向思考。(2)创新思维中的逆向思维,往往是在运用正向思维未能获得满意结果的情况下才采用的。3.正逆互补,携手共进(1)逆向思维并非总比正向思维的效果好。究竟哪种思维的效果好,取决于具体情况,并不是时时处处都要逆向思维。(2)有意识地将两个或多个对立面联系在一起思考,正反补充,可以打破单方面性质的限制,避免思维的僵化和极端化,更有可能发现事物的新功能和新作用,产生创新性的成果。4.创新思维是有方向的,是以问题为导向的(1)目的:在创新思维过程中,人们运用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逆向思维第94页共94页\n与正向思维等多向的思维方法,目的在于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认识事物,以求获得常规思路难以得到的新认识。(2)联系:不同方向的思维方法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知识点】创新思维要力求超前一、超前思维的含义1.含义:超前思维是在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事物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从事物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状态,运用合理的推理和想象,判断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思维形态。2.特点:超前思维是有超前意识的思维。超前意识是不满足于现状的意识,是居安思危的意识,是自觉地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意识,是追求事物发展更好、更优、更强的意识。3.品质:善于反思、勇于质疑是超前意识的基本品质。4.条件:没有反思、不敢质疑,就不会有超前意识,更不会有超前思维。二、超前思维的特征1.超前思维具有探索性。超前思维是建立在对事物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把握之上的,却又不局限于事物的过去和现在的存在状况,而是对认识中落后的、过时的、丧失优势的东西予以否定,肯定其中进步的、先进的、有价值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构想事物发展的可能的趋势。2.超前思维具有预测性(1)思维具有能动性,能动的思维能够在头脑中创造观念的对象。(2)超前思维正是利用思维的创造性,超越了事物发展的具体时间和空间,以及事物发展的具体环节,在头脑中推想事物发展的未来状况。(3)相对于事物的现状而言,超前思维的结果具有“事先得知”的特征。3.超前思维具有不确定性(1)超前思维指向未来,但未来并不是现实的单向直线的延伸,而是存在多向变化的可能性。第94页共94页\n(2)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有正确与错误、深刻与肤浅之分,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不可预料的因素的影响,事物发展的具体状况不一定完全按照人们事先预测的方式展开。(3)要提高超前思维预测推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需要人们立足实践活动,充分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创造有利的条件,促使事物向有利于人们预测的方向发展。三、超前思维的方法1.超前思维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1)任何事物、任何时候都存在矛盾,事物的内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并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2)矛盾分析方法是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把握了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才能对事物发展的状况和趋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预见。2.超前思维要运用推理和想象的方法(1)超前思维是依据事物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状况,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2)要把握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就需要运用推理的方法。(3)由于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难以由其过去和现在的状况必然地推知其未来,所以需要运用想象等思维方法弥补其前提条件的不足。3.超前思维要注重调查研究(1)超前思维建立在对事物发展情况的把握之上,而把握事物的发展情况离不开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是有计划、有目的地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2)研究是对调查得到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以便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才能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预测。4.超前思维要以事物发展的状况为根据,是根据事物发展的可能性进行预测的。(1)超前思维不能陷于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之中。(2)要提高超前思维的正确性,需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四、超前思维的意义1.认识世界:超前思维有助于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也有助于人们趋利避害、防患于未然,成功地改造世界。超前思维能使人们通过前瞻性思考,把握事物发展状态,第94页共94页\n帮助人们规划和调整思路,从而进行正确的决策,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2.改造世界:培养超前意识,提高超前思维水平,利用超前思维的前瞻性功能,有利于我们规划成长成才的方案,有利于企业开发供给侧的产品和市场,有利于社会绘制更为全面合理的服务蓝图,有利于国家和民族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第94页共94页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1、2、3、4共4册教材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汇编(实用,必备!)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一二三四共4册教材核心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精简版汇编(全面,必备!)
统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核心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
统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核心考点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必备!)
统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1-必修4共4册教材核心知识点考点提纲(实用,必备!)
统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1-3共3册教材核心知识点考点提纲(实用,必备!)
统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1-4 选择性必修1-3共7册教材核心知识点考点提纲(实用,必备!)
统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2 《法律与生活》必备知识点梳理汇编
统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必备知识点梳理汇编
统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1、2、3共3册教材必会考点提纲汇编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一轮复习
发布时间:2022-08-14 15:00:21
页数:94
价格:¥25.88
大小:181.83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