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统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1-4 选择性必修1-3共7册教材核心知识点考点提纲(实用,必备!)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62

2/162

剩余16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统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1-4+选择性必修1-3共7册教材核心知识点考点提纲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知识点考点提纲第一课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的特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工人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产品分配平均分配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劳动中结成关系平等互助剥削被剥削剥削被剥削剥削被剥削互助合作的关系平等互助和谐关系2.社会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2)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3)生产力的内容:①生产力包括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②劳动者作为生产力中人的因素,是生产工具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③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注意: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第143页共162页 (4)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①生产资料归谁所有②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③产品如何分配。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和基础。(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时,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与发展,反之阻碍。3、资本主义社会(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第一,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第二,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①基本特征:生产相对过剩②原因: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3)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4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①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②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5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是什么?(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①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②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金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6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第143页共162页 《共产党宣言》的核心内容:(1)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2)阐述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3)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7十月革命的意义:①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③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8.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回答了时代之问,闪耀着真理的力量;②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根据中国的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的精神力量,让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③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答时代之问,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行。④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者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条件?意义?1921年,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①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②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以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近代中国人的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2)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使中国人民有了主心骨。(3)第143页共162页 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1)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四个阶段。1949年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3)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①1840—1949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②1949—1956建立社会主义社会;③前者是必要准备,后者是必然趋势,二者相互衔接。(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②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8)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956)(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2)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意义:①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②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3)1956年党的八大最重要的贡献:①我国主要矛盾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由落后的工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4)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第三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第143页共162页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改革开放对中国的重大意义:(1)四个改变: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2)三个飞跃:改革开放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3)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4)总之,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3、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及其回答的时代课题:(1)邓小平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3)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时代课题。(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纳起来就是:中共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文化,一句话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各自的重要性(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第143页共162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之间的关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3)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和继续,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显著提高了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以充分的事实印证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焕发科学社会主义生机活力的中国实践,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不断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伟大事业,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造福最广大人民群众,与我们党带的初心和使命是一致的。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在其开创了独立自主和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并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第四课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第143页共162页 1.新时代的科学内涵:(1)新时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推进伟大事业)(2)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3)新时代是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中国梦)(4)新时代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5)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国际地位)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有何伟大意义?(1)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历史意义)(2)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政治意义)(3)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机活力,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世界意义)3.如何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1)是什么: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原因:社会需求方面: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社会生产方面: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是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3)如何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①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发展。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了,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第143页共162页 (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3.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1)为什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2)怎么做:A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B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不懈怠。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继续书写历史新篇章。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如何理解中国梦:(1)是什么:中国梦的本质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民族振兴就是要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人民幸福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中国梦的重大意义:①中国梦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②中国梦已成为激荡在近14亿人心中的高昂旋律,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3)如何理解中国梦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梦也是世界人民的梦:中国梦:人民的梦、民族的梦①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②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每个人都要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第143页共162页 中国梦:世界的梦。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将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1)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四个伟大”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伟大梦想,中共如何做?)①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伟大斗争。②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以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③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④伟大斗争是伟大梦想的动力,伟大工程是伟大梦想的保证,伟大事业是伟大梦想的路径,伟大梦想是目标,四者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3.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强国目标的战略安排是怎样的?)(1)战略安排: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青年学生怎样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①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②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要热爱伟大祖国,要担当时代责任,要勇于砥砺奋斗,要练就过硬本领,要锤炼品德修为。③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第143页共162页 ④要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善于创新、永不懈怠。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时代背景(1)从世界局势看: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喜: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紧相连。忧: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持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2)从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看:我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机遇: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显著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挑战: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3)从党的发展过程看: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坚定走在时代前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实现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4)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深邃思考、深刻总结,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懈探索、砥砺前行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内涵(1)八个明确:①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②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③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④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⑤第143页共162页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⑥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⑦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⑧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地位:“八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核心关键的组成部分,是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八柱”。(2)十四个坚持:①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③坚持全面深化改革;④坚持新发展理念;⑤坚持人民当家主;⑥坚持全面依法治国;⑦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⑧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⑩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⑪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⑫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⑬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⑭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地位:“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3)二者关系:“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有机融合、有机统一,二者统一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八个明确”是理论上的回答,新时代要坚持和发展的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十四个坚持”从实践层面明确回答,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答“怎么办”的问题,是讲方略、办法、路径的问题。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认识论与方法论相统一的鲜明特色。3、为什么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①习新思想是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②习新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③确立习新思想的指导地位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必然结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④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然要求。第143页共162页 ⑤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新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⑥习新思想贯通众多领域,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必修2经济与社会核心知识点考点提纲第一单元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第一课我国基本经济制度1.物质资料生产中劳动和生产资料的作用?劳动是物质财富的源泉,也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生产资料是创造物质财富和价值的条件2.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的作用?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②是生产关系的核心,③是经济制度的基础。④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3.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哪些?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机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在我国居于怎样的地位?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5.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经济)范围?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6.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答:(1)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以公有制为主体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生产资料公有制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是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根本制度基础。第143页共162页 (3)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7.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如何体现的?答:主要体现在:(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会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8.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如何体现的?答: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1)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2)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9、我国国有企业的重要地位?答:(1)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最主要的实现形式,(2)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3)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4)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10、怎样发展壮大国有经济?⑴生产力:①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标准,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②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③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⑵优化布局:①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②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命脉等领域,服务国家战略目标.⑶资本运行角度:要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规范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11、推进国有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经济的意义?①有利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②有利于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③有利于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保障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第143页共162页 ④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⑤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推进股份制改革,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发展12、怎样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答:(1)要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2)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13.、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1)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作用:①非公有制经济是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不是主要)、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②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11、如何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答:(1)国家层面:①要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营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②营造各种所有的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③要健全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贯彻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形成促进非公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2)企业自身: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3)个人角度:①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②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都要坚持爱国敬业,坚持守法经营、诚信经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③坚持回报社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12、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共同发展?(1)根本上说,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生产力水平和状况决定的。第143页共162页 (2)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统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3)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意义:①有利于发挥各种所有制的长处,调动不同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②有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取长补短,③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3、(对待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态度?)当前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的两个毫不动摇是什么?答: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二课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资源配置的手段?市场经济?计划经济?计划和市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市场经济。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计划经济2、市场是怎样调节配置资源的?答:(1)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产品如何分配,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机制来调节。(2)市场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和调节着资源在全社会的配置。3、市场调节配置资源的优点是什么?答:(1)市场价格及其波动,能够反映供求的状况及其变化,市场供求的变化也会影响市场价格,(2)市场竞争能引导资源流向效率高的领域和企业,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实现优胜劣汰。4、市场的缺陷是什么?(重点)答:(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2)市场调节具有局限性:自发性(为了自身的不正当利益和眼前利益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长远利益,损害国家利益)、盲目性(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完全和及时掌握市场上的所有信息,决策带有盲目性,表现为一哄而上、一哄而下)、滞后性(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3)单靠市场调节会给经济带来极大危害。(会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导致资源浪费;会导致经济运行大起大落,社会经济不稳定;会产生不正当竞争、垄断,损害社会公平;会导致收人差距拉大。)5.为什么两只手相结合?(重点)第143页共162页 ①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个基本手段。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机制就像一只“无形手”,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引导和调节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②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病,单靠市场调节会给经济带来极大危害③因此,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政府要加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更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6、为什么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重点)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②有利于明确市场规则,有利于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有利于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7、怎样建设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重点)(1)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①要完善公平竞争制度,②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③要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从而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市场竞争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2)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特征有哪些?(重点)答:①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②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③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标。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能调动劳动者和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效率提高,又能避免两极分化,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第143页共162页 ④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发挥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9、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及其作用有哪些?P236条答:①通过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②通过实施宏观经济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稳定;③通过实施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④通过实施区域政策和环境政策,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⑤通过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弥补市场缺陷。⑥通过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10、宏观调控的目标?主要任务?最常用的经济手段?P24⑴宏现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重点)⑵主要任务:保持经济总量平街,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最常用的经济手段。(重点)A.国家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政策;税收,国债等财政政策,B.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中央银行贷款等货币政策。C.宏观调控政策要强化逆周期调节。⑷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经济加热):供大于求需求不足物价下跌、市场萎缩经济滞缓(过冷)①(政府)增加财政支出,增发国债、减少税收,(为经济加热)②(中国人民银行),下调存款利率、下调贷款利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为经济加热)目的: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促进经济平稳运行。(逆周期调节)⑸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经济降温):供小于求需求过旺物价上涨、供给不足、经济过热(过热)①(政府)减少财政支出,减少国债、增加税收,(为经济降温)②(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存款利率、上调贷款利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为经济降温)目的: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促进经济平稳运行(逆周期调节)11.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知识如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第143页共162页 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②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③政府履行经济职能,加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发挥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④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⑤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发挥各种所有制的长处,取长补短,推动资源优化配置;调动不同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第二单元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第三课 我国的经济发展1、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含义和意义?答:(1)含义:就是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意义: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2、新时代要贯彻怎样的发展理念?答: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3、新发展理念(五大理念)各自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答:(1)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A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B坚持创新发展,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个方面的创新。)(2)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措施:①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②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③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3)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第143页共162页 措施:①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②建设美丽中国,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③推进绿色发展,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④我们要做理智的消费者,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4)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5)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原因:①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②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措施:①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②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4、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主要是哪些方面转变?(1)要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2)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3)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料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制素质提高转变。5、我国要建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主要包括哪些?P397条答:(1)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2)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3)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4)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5)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6)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7)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6.怎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①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③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体系④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第143页共162页 7、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怎样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怎样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创新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③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④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要加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⑤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⑥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存进的新发展格局.⑦建立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提高现代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⑧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8.运用《经济与社会》相关知识,分析加快5G(大数据)商用步伐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①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5G商用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推动行业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②5G商用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营造、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③5G商用优化消费方式,提升消费体验,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怎样的?其决定因素是什么?第143页共162页 答:(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A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B从根本上说,我国当前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状况决定的。1、按劳分配的性质?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意义?(1)按劳分配的性质: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⑵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前提;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水平是物质基础;(根本原因)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直接原因。⑶意义:①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②有利于促进生产发展社会进步。③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3.按劳分配的具体实现形式(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中)⑴国家党政机关、公有制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国有和集体经济)中劳动者的工资、奖金、津贴;⑵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劳动者的工资、奖金、津贴;⑶①农村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性质,农民没有所有权,有承包权和转让承包权,农民承包土地劳动所得收入属于按劳分配,②农民土地承包权作为资产入股、转让或者出租,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③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股份合作社都属于集体经济,其中农民的工资属于按劳分配。4.除按劳分配以外,我国还存在哪些分配方式?(按要素分配)有何意义?按要素分配的意义?类别对应形式①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②按资本要素分配存款利息、股息、股本转让所得、债券的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③按土地要素分配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农民转让土地承包权、经营权,④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管理人员凭借管理才能和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参与分配的方式第143页共162页 ⑤按劳动要素分配(存在非公有制范围)①在私营、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②(个体经济劳动者的收入(出卖的劳动力))⑥按知识要素劳动者凭借获得的知识存量、增量获得的收入(教师工资)⑦按数据要素凭借数据信息获得的收入A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B有利于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注意:按要素分配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发展生产,但不利于解决公平问题,会拉大收入差距5.我国居民收入来源、途径有哪些?居民获得收入的途径?(4个)含义?①劳动性收入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②财产性收入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③经营性收入是指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④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包括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等6、弘扬劳动精神的意义:(1)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2)要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3)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7、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原因及措施原因: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为此,必须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措施:(怎样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努力实现社会公平?)(1)要坚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两个同步)第143页共162页 (2)在初次分配方面,①要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②要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3)在再分配方面,要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4)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⑸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⑹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必须坚持消除贫困8、社会保障的含义?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⑴含义:国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会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内容:(1)社会保险:①对象:公民②地位: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③责任:政府单位个人共同筹资④内容: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5险)⑤方式: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2)社会救助:(灾害救助,最低生活保障)①对象: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②地位:是最先形成、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保障社会成员生活安全和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③内容:保障最低的生活水平④方式: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3)社会福利:①对象: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②地位: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和提高,是最高层次的保障③内容:社会化服务、实物供给、福利津贴④方式:政府和社会(4)社会优抚:①对象:现役军人、复员退伍军人、军烈属等优抚对象②地位:特殊社会保障③内容:物质照顾、生活工作安置、精神抚慰的褒扬性补偿性、优待性、综合性特殊社会保障④方式:国家和社会依法9.社会保障的意义?①社会保障作为精巧的“社会减震器”,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②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③社会保障通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功能,同时通过社会成员的自助与他助,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10、怎样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第143页共162页 (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做到权责清晰,必须明确各方的权利与责任,严格依法监管。(4)总之,①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坚持应保尽保原则,稳步提高保障水平②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必修3政治与法治核心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最基本依据.2.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3.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特别提示】中国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1)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2)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第143页共162页 ⑷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防线,改变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推动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造3.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意义:①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②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③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④在理论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4.请运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知识说明: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⑴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而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⑵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存在两个根本性的弱点;⑶①中国共产党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②中国共产党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③对”为什么革命"和"怎样革命"的根本问题给出了正确的答案。⑷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⑸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5.改革开放的地位?实质?地位: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实质:(1)实行改革开放,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强起来,振兴中华民族;(2)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第143页共162页 5、改革开放的意义:①改变了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的面貌;②中华民族迎来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③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⑤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⑥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路上)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标志?地位?内涵?意义?⑴标志: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⑵地位: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长期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⑶内涵:①历史脉络: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②国家目标: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③人民生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④民族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⑤国际地位: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⑷意义: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历史意义)②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政治意义)③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机活力,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世界意义)7.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就是我们的领头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时代?①1921年—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43页共162页 ②1949—1956年,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③1956—1978年,主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④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实现民富国强。⑤2017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长期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核心内容是十个明确和八个坚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路线图和方法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第二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第二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知识点(9点)1.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2.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3.党的根本立场?(人民立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4.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党的全部工作必须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5.党的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6.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7.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接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作为行动指南,始终走在时代前列)8.党的思想路线?(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水葆生机活力的法宝。)9.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使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第三课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一、坚持党的领导1.怎样全面从严治党?(1)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2)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第143页共162页 2..党的执政方式:(1)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表现。)(2)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有机统一的。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第三课(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知识5个)10.党的地位?(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关系?)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③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第10条答这一句就行)11.中共的领导方式: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12、中共的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13.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执政地位14.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⑴中国共产党有远大理想追求.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远大理想追求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①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②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领导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国人民站立起来,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实行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实现民富国强。第143页共162页 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⑵中国共产党有科学理论引领.中国共产党以接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作为行动指南,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头脑、团结凝聚人民。⑶有选贤任能机制.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的先锋队性质,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尤其是干部队伍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生机活力⑷有自我革命精神.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勇于自我革命使我们党形成了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和机制,确保党自身出了问题能坚决主动予以纠正。⑸有强大领导能力.政治、思想、组织领导是党的领导方式,科学、民主、依法执政是党的执政方式。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⑹有严明纪律规矩.我们党一贯重视纪律规矩,不仅有着健全的纪律规矩,还能严格执行纪律规矩第四课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一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1.我国国体及其地位:(1)国家的性质:即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我国的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2)地位: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义。它明确规定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庄严宣示了我国国家政权的人民性质。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二、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1.民主的含义:民主作为国家制度,是指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2.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是一种新型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3.最广泛的民主(1)表现: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第143页共162页 (2)要求: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属性,要求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丰富社会主义民主形式4.真实的民主表现:(1)从政治保证上看——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在国家生活中实现人民民主的根本政治保证。(2)从制度和法律保障上看——我国已建立了一系列切实体现和有效维护人民民主的制度,制定了从多方面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法律。(3)从实现方式上看——我国不仅在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政府的组织等方面实行民主选举,还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民主协商。5.最管用的民主(1)我国建立了一整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2)这套制度体系体现了人民意志,保障了人民权益,激发了人民的创造活力。第二框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1.为什么要发扬人民民主?(1)决定因素: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2)现实意义: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保持蓬勃的生机。2.为什么要坚持专政职能?①人民民主专政包含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两个方面。(内容)②任务: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担负着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维护国内正常社会秩序,抵御国外敌对势力侵略和颠覆活动的历史任务。3.国家职能的表现(1)对内职能主要是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①维护国家稳定。A.依法打击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破坏活动,B.打击危害国家安全和统一的各种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C.打击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种犯罪活动,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②促进社会发展。A.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B.组织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143页共162页 (2)对外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A.坚定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B.坚定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C.坚定维护国家的各项安全和发展利益,D.坚定维护国家的尊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利的国际环境。(3)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①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国家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职能。②我国的国家职能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保障。4.我国(国家政权)国家性质的知识包括:(总结)①国体及其本质②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③(坚持民主与专政的统一)发扬人民民主的意义?坚持专政的历史任务?④国家职能的内容及其作用?第五课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第一框 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一、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1.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1)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2)人民民主选举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性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关组织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关系: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2)职权:最高的立法权、(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我国唯一的立法机关)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和最高监督权(监督宪法的实施;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运行。)(3)常设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43页共162页 ①性质: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部分。②产生: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③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宪法规定的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④为了更好地开展经常性工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各专门委员会。各专门委员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下。各专门委员会不是全国人大会常务委员的工作机构和办事机构。二、人大代表1.人大代表的产生(1)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2)我国人大代表的产生采取直接选举(县乡人大代表)与间接选举(县级以上人大代表)相结合。2.人大代表的地位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3.人大代表的职权人大代表的职权包括:提案权、表决权、审议权、质询权等。4.人大代表的义务(1)各级人大代表应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意见和要求,回答询问,帮助所在地方的人民政府推进工作。(2)人大代表是人民利益的代言人。他们来自人民,肩负人民的重托,应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并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第二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所谓政体,是指统治阶级用来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政权组织形式,是由这个国家的国体决定的。)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定期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实现人民民主专政历史任务的我国政权组织形式。2.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的表现:(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有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2)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他负责,受它监督。第143页共162页 (3)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3.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项基本功能,就是把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依照法律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并使之成为全体公民共同遵守的法律规范。(党依法执政)(2)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突出强调权为民所赋,最充分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另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3)优越性: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4.第五课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知识点:(人代会制度如何保证人民当家作主?)⑴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⑵全国人大的性质?地位?职权?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4⑶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性质?与全国人大关系?职权?⑷我国的政体(人代会制度):①地位?②原则?③基本功能?④优势?(5点)⑸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5.人大≠全国人大;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家权力机关;权力机关≠立法机关≠立法权;人大职权≠人大代表职权;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六课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第一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143页共162页 1.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现已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3.我国政党制度的地位和内容(1)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内容基本方针: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奉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首要前提与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是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不是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政治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各民主党派具有法律赋予的参政权:包括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人选的协商(不能决定),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根本的活动准则:各政党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⑶新型政党制度①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②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奋斗,③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⑷优越性:①这一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适应,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②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③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性质:①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③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④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⑤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2.主题:团结和民主3.职能: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4.作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知识点?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①我国政党制度的地位和内容?4②优势?3③新型的表现?3第143页共162页 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①性质?5②主题?③职能?④对协商民主的作用?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新型民族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2.基本方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⑴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的制度。(2)自治①级别: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②机关: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3)前提和基础: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4)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5)作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6)怎样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一方面,要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②另一方面,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尊严,③必须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①注意: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②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努力加强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之间以及信仰不同宗教和不同教派的群众之间的团结,将他们的力量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目标上来。(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注意社会二字)第143页共162页 ①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任务,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四、我国怎样处理好民族关系、解决好民族问题?①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②坚持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③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⑤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与法律⑥离不开国家和全国人民的帮助和扶持,最根本的是少数民族人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⑦每个公民要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同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言行作斗争第三框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基层群众自治的含义主体人民群众领导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依托依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行为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实质民主制度和治理模式2.村委会性质: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3.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途径(1)民主选举(2)民主协商(3)民主决策(4)民主管理(5)民主监督注意:依法制定自治章程和议事规则,推动日常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做好基层民主管理工作的关键。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地位: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意义:①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②有利于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③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素质和能力。5.对比:村党支部、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第143页共162页 ①村党支部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②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民主制度和治理模式。本村的公共事务,应召开村民大会民主决策。③村务监督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监督机构,监督村委会工作。④村党支部委员会领导和支持村民委员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行使职权,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第一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1、法律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2.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3、法的决定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条件决定的。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4、法律的职能(作用)(1)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2)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⑶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⑶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4)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二、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及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②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简政放权,建设法治政府;审判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③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④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第二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一.为什么要坚持依法治国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第143页共162页 2.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二.怎样坚持依法治国1.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制最根本的保证。②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①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②必须坚持以保障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①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②守法平等、执法平等,但是立法不平等。(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①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③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5)从中国实际出发.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第八课法治中国建设1.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关系:①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法治建设的主体,法治社会是法治建设的基础。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③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第一框法治国家1、概念:法治国家,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2.为什么坚持良法之治①原因: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理,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认同,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效力。第143页共162页 ②标准:一方面,良法应内容合理,在制定过程中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另一方面,良法应体系完备、规范系统、类别齐全、协调统一,能够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③要求: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方可制定出良法,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国家。3.怎样建设法治国家?⑴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推进宪法实施.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2)坚持良法之治,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3)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4)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完善法律实施机制4.①—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应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②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哪些?—是法治的主要功能?③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执政?④—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⑤司法机关严格—,以—为依据,以—为准绳?第二框法治政府一.法治政府的内涵法治政府就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政府。二.怎样建设法治政府①建立执法严明的政府,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②建立权责法定的政府,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③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④建立公开公正、廉洁高效的政府,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从而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⑤建立职能科学的政府,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⑥建立守法诚信的政府,建立健全守信践诺机制,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三、①执法严明的政府重在---?②公正执法要求将——作为政务诚信的基本准则?第三框法治社会第143页共162页 一、何为法治社会?1、概念法治社会是指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2、内涵:a.全社会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b.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循,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无论是在私人生活领城,还是在公共生活领域,c.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二、怎么样建设法治社会1.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①--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前提?依法治国的思想基础?社会基础?群众基础?(93页)(背过)②强化—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第九课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一、科学立法内涵1.内涵:科学立法就是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2.怎样科学立法?(1)科学立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2)符合国情和实际。要立良善之法,立管用之法.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3)要做到依法立法,要充分发扬民主,坚持民主立法⑷立法必须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注意:—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第二框严格执法1.内涵:就是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执法办事。在法律实施体系中,行政机关是执法的最重要主体。二.推进严格执法第143页共162页 1.全面履行政府职能。2.坚持规范执法。严密的执法程序是规范执法的重要前提,也是执法公开公正的重要保障。要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3.坚持公正执法。行政执法要坚持公正同等情况平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要恰当的使用自由裁量权,4.坚持文明执法。坚持以法为据、以礼服人、以情感人,争取当事人的理解和支持,力求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④在法律实施体系中,—是执法的最重要主体?⑤—是规范执法的重要前提?也是执法公开公正的重要保障。⑥坚持公正执法同等情况—对待,不同情况—对待?要恰当地行使__?不得违背法律的精神和原则⑦文明执法坚持以—为据、以—服人、以—感人?第三框公正司法1.内涵:就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具体就法院的审判而言,公正司法既要求法院的审判过程做到平等和正当,也要求法院的审判结果体现公平和正义。2.要求:①司法的程序要公正。程序的公正意味着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司法过程严格依据诉讼进行。通过程序公正,可以最大化实现结果公正。②司法的结果要公正。二.推进公正司法1.推进公正司法,必须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2.推进公正司法,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公正、办案程序公正。3.推进公正司法,必须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4.推进公正司法,必须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的法律原则的法律制度。第四框全民守法一、全民守法的内涵1内涵: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2.怎样推进全民守法①依法行使权利和依法履行义务,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公民)②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第143页共162页 ,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观念)③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实践)④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道德)3.不同行为主体如何依法治国?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制最根本的保证。中国共产党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②立法机关要行使立法权,坚持科学、民主、依法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人代会行使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其他国家机关的工作。③政府作为最重要的执法主体要依法行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④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公平正义⑤加强普法教育,增强公民法律意识、法治观念,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⑥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4.依法治国的知识点?①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②依法治国的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原则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④必须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动态)⑤三统一: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第143页共162页 必修4哲学与文化核心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一、1.哲学怎样产生的?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②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2.哲学上讲的世界,包括哪二个部分?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世界主观世界=人的思维和意识=精神世界3.哲学的作用?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实践。哲学有助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4.真正的哲学与哲学的区别和联系?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升华)。②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等于真正的哲学。5.什么是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哲学世界观区别①含义不同: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②形成不同:哲学则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加以系统化理论化形成的世界观自发形成的③特点不同:哲学并非人人都有;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人人都有,世界观是零散的、自发的、非理性的联系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②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都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③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误区】①哲学与世界观都是科学的;②哲学就是世界观;③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④认为哲学是哲学家的事,与普通人无关。第143页共162页 6.什么是方法论?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什么关系?世界观方法论区别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是根本方法,不是具体方法)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①世界观与方法论并非是相互影响或相互决定的关系。②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7.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和联系?哲学具体科学研究对象整个世界某一具体领域揭示的规律揭示整个世界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揭示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作用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指导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指导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从不断发展的具体科学知识中概括出最一般的结论;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错误观点:①替代论: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②取消论: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8.哲学的含义?(3点)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②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它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③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143页共162页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根据对这两方面的不同回答各划分了什么哲学派别?⑴内涵: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①“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能等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⑵内容:①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也可表述为: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二者各自的基本观点?⑴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一标准(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⑵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3.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派别观点分歧表现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第143页共162页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研究世界的(本原)问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研究世界的(状态)问题.各自的基本观点?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地看问题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5.哲学的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4个①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本质特征。②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正确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④是开放性的理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本质特征)=实践9.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局限性?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形态基本观点合理性局限性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否认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①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具有朴素和直观色彩②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第143页共162页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把万物的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2意识具有能动性1.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区别开来,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3人类社会本质上也是物质的。10.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回答了时代之问,闪耀着真理的力量;②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根据中国的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的精神力量,让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③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答时代之问,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行。④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者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二、重点小知识1.物质的含义及唯一特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万事万物共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2.意识的含义?意识怎样产生的?①从起源看: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从生理基础看:人脑的机能③从内容看: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产生: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3.运动的含义?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物质的根本属性?第143页共162页 (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就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⑵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离不开运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离不开物质)③离开运动谈物质会犯形而上学错误;(刻舟求剑)离开物质谈运动会犯唯心主义错误。(仁者心动)⑶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4.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们能发现、认识、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创造、改造、消灭、创新、发明、突破规律,规律无好坏之分,不是永恒的。5.发展的趋势(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途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三、重点小知识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二者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矛盾分析法的地位?(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4.马哲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承认矛盾的——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5.唯物辩证法的2个总特征?唯物辩证法根本观点?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四、重点小知识1、认识含义?认识的根本任务?⑴认识的含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真理性认识认识2.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143页共162页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的?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的历史观2.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容?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含义?(1)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⑵①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②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作用,核心,经济制度的基础)、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⑶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经济基础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4.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二者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第143页共162页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一、辩证唯物论---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物质、意识、运动、规律、主观能动性)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物质?意识本质?)第二框.运动的规律性(运动、规律、主观能动性2点)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人有主观能动性,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⑵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错误的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2.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1)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2)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造福人类(3)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相结合。第143页共162页 3.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如何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②人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意识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③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错误的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④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性的前提条件,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①首先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实际出发②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5.总结:辩证唯物论---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共有4个原理:二、唯物辩证法---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联系、发展、矛盾)第143页共162页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1.①联系具有普遍性,要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②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③联系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联系虽然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④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善于把握事物本质的、长远的和间接的联系⑤要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注重系统的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2.整体和部分(系统和要素)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1)原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方法论: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第143页共162页 (2)原理: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3.总结:关于联系的知识点?5个(系统优化的方法?)(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发展的观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促进新事物的成长。2.事物发展的状态(形式)原理:(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1)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3.事物发展的途径原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事物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观:4.辩证的否定观原理①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辩证的否定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③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④辩证的否定的地位: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方法论:要树立创新意识,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5.事物发展的原因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既要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第143页共162页 6.总结:发展的观点有哪5个?(发展原理、发展状态、发展的途径、发展的环节、发展的原因)(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矛盾的基本属性原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原理)(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①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②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可分离,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③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要求我们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问题。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原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承认,分析矛盾,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B.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第143页共162页 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运用】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先试点、后推广;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既借鉴学习别人有益经验又进行自主创新,解剖麻雀、抓好典型、榜样,缩影,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5.主、次矛盾关系原理:(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2)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我们要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6.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②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主流,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7.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具有普遍性,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主次矛盾关系原理及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8.对比一下1.矛盾的原理哪6个?2.矛盾的观点=对立统一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根本观点=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全部原理)3.对立统一关系的内容?=(矛盾的基本属性原理)(第一个原理)4.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的原理哪2个?第143页共162页 5.矛盾分析法的内容?46.唯物辩证法总特征?=(联系、发展、)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知识?=(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8.把握世界的规律的范围?=(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联系、发展、矛盾)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实践、认识、真理)(一)人的人是从何而来=实践的知识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2.特征: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143页共162页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要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真理的相关知识5个)1.(基础)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2(含义)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3.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4.(特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5.认识发展的原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原理)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②认识具有上升性,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发现、检验和发展真理。(三)总结:①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论)=(探索认识的奥秘)的知识有哪2部分?哪8个知识点?②(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的3个+(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真理的5个(四)为什么认识具有反复性?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2.(认识的主体)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实践水平和主观条件限制,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有不同的认识。3.(认识的客体)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需要一个过程第二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第143页共162页 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的本质、规律、总趋势主体)=社会历史观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1).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运用】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分配制度改革,税收改革,土地流转;三权分置,林权制度改革(2).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②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③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3)(对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第143页共162页 4、改革:(1)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2)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3)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六课:实现人生价值=价值观部分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①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③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价值判断价值选择:(1).特征:①主体差异性(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②社会历史性的特征。(2)标准:①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⑶基础:社会实践⑷关系: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3.人生价值的知识⑴如何理解人生价值?①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②人的价值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贡献(2)我们应该怎样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①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第143页共162页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客观条件)③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主观条件)⑴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⑵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⑶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⑷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要自觉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结:1.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有哪4个原理?2.(实现人生价值)=价值观部分有哪3个原理?3.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唯物史观)有哪7个原理?第7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点一文化的内涵与功能1、文化的内涵:(1)广义: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2)狭义: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2.文化的特点:①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纯自然的东西不能成为文化。②文化通过载体呈现。(器物、行为、制度等载体)第143页共162页 ③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A区别:文化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而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文明是积极向上的,B、联系: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主体是人,先进文化是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4.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也不能简单的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5.、文化的功能?(作用)?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②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③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考点二正解认识中华传统文化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等)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挥其当代价值,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第143页共162页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共同的价值观。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⑤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⑥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4、怎样对待传统文化?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实现创新性发展③“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④立足于社会实践,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汲取营养考点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1、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1)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注入时代精神)(2)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的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立足社会实践)(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2、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爱国主义(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表现为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3、爱国主义的作用:(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2)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第143页共162页 (3)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4.为什么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1)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2)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5.怎样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①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②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13.为什么要培育和弘扬(抗疫精神、抗美援朝精神、英雄精神、红色精神)?①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抗疫精神是对民族精神丰富和发展,②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民族精神在抗疫时期的突出体现。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③抗疫精神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内涵,并且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丰富和发展了其内涵,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水平,是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④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⑤弘扬抗疫精神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第8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1、民族文化:①地位: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②民族文化的作用:在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③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价值观第143页共162页 2、文化具有多样性:①地位: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②重要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充满生机与活力。③怎样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⑴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⑵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3、怎样正确对待外来文化?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的观点。②立足国情,交流互鉴。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4.为什么要加强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②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利于推动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③通过文化交流和交融,能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有利于保持文化世界文化多样性。④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竞争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⑤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增进政治互信,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世界。5.怎样促进文化交流?①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②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第143页共162页 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相互交流、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④立足国情,交流借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⑤既要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全盘西化论,坚决反对文化霸权主义⑥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的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做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第9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关系的?①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③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的:第143页共162页 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6.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7.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②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文化创新和发展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③融通不同资源,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内外优秀文化等资源。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实现综合创新.8.为什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①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②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9.怎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①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10.文化建设的任务: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11、.坚定文化自信(1)重要性?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怎样坚定文化自信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重大成就,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文化自信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②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③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第143页共162页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①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13.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文化强国?(……的意义?)①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立足于社会实践,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汲取营养(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坚定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文化自信)③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对待传统文化)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立足国情,交流借鉴。坚持“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对待外来文化)⑤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要融通不同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内外优秀文化等资源,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实现综合创新。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生产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人民群众)⑦必须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党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魂聚力和引领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⑧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两个修养和文明)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第143页共162页 ,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理想信念)⑩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 伟大梦想精神。(主旋律和民族精神)选择性必修1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核心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各具特色的国家第一课国体与政体1.1国家是什么一、国家的本质1.国家的产生(1)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2)国家是在原始社会瓦解、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以后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2.国家的基本要素一般认为国家的基本要素包括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它们是国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主权。3.国家的性质(1)国家的性质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2)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3)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4.国家的本质从国家的本质看,所有国家都是一定阶级对其他阶级的专政。5.民主与专政的关系(1)区别:①专政就是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②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智能。③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2)联系:民主与专政相互依存,凡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必然包括一定阶级的民主,同时包括一定阶级的民主,同时包括对其他阶级的专政。第143页共162页 6.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1)当今世界主要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国家。(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享有民主的主体不同,专政的对象也不同。(3)绝大多数人对极少数人实行专政,表明社会主义国家不同于一切剥削阶级国家;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表明社会主义民主优于资本主义民主。(4)新型的民主与新型的专政,体现着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二、认识国体与政体1.国体与政体的关系:(1)区别:①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②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就是国家管理形式。(主要是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的关系)(2)联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一定的政体服务于一定的国体。(3)一个国家的政体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变化既包括随着国体的变化而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也包括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的变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断变化。2.影响政体的因素: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国家的政体是完全一样的。除了国体对政体的决定作用,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社会习惯、发展程度等,都是影响政体的因素。3.代议制:现代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大都实行代议制。(1)含义:代议制,就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2)原因:①一方面,只有公民广泛参与,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政体;②另一方面,不可能全体公民都经常性地直接管理所有国家事务。③因此,代议制是公民和国家之间的政治纽带,这是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1.2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一、人民代表大会制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2.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政权组织形式的原因(1)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决定着国家的其他具体制度。它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第143页共162页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二、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从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及其职权范围看,现代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大致有两种,即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1.民主共和制①民主共和制是遵循民主基本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政体。在民主共和制国家,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一般经由选举产生。②虽然民主共和制为现代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但由于各国的国家性质和具体国情不同,其具体的形式和运行方式不尽相同,实际作用也存在很大差异。2.君主立宪制①在君主立宪制国家,国家元首由世袭的君主担任,但在宪法框架内,君主权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②一般说来,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或对君主制进行改良的产物,它保留了君主制的外壳甚至某些实质性内容。但是在英国、日本、西班牙等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国家政权的实际运行与民主共和制国家大体相同。三、议会制和总统制从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看,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即议会制国家、总统制国家、半总统制国家。1.议会制(1)议会制又称内阁制、议会内阁制、责任内阁制。(2)在英国、日本、意大利等议会制国家,政府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向议会负责。(3)政府以议会为基础产生,政府首脑一般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4)政府首脑往往从政见相同的议员中挑选阁员入选,提请国家元首任命。(5)政府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当议会对政府表示不信任时,政府必须集体辞职,由国家元首指定人员重新组织政府;或由政府首脑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进行议会选举,根据新的议会选举结果,成立新的政府。2.总统制(1)在总统制国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2)总统不仅是国家的象征和代表,而且直接行使国家最高行政权力。(3)总统独立于议会之外,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一般有任期限制。(4)总统只对选民负责,不对议会负责,但在某些重大事务上可能会受到议会的制约。3.半总统制第143页共162页 在法国等少数国家,总统由选举产生,是国家元首,拥有一定的行政权力,但不是政府首脑,政府首脑另由内阁总理担任,向议会而不是总统负责。这种政体既有总统制的特征,又有议会制的特征,一般被称为半总体制。1.3政党和利益集团一、政党1.政党的产生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在阶级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政党的作用在现代国家的政治体系中,以掌握政权、统治国家为目标的政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政党的主要目标政党是有组织的政治团体,通常以执政为主要目标;也有一些政党不谋求执政,但积极力于推广某种政治思想、维护某种政治利益。4.政党争取执政的主要手段在代议制政体下,政党争取执政的主要手段是参加选举。5.政党的类型(1)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有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政治,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都无法改变其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欺骗人民大众的根本性质。(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二、利益集团1.利益集团的含义所谓利益集团是指具有共同利益,向政府或社会提出诉求,或以合法手段施加压力,借以影响公共政策,以争取其团体利益及其成员利益的社会团体。利益集团又称压力团体或倡议团体,是现代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影响政府决策的途径利益集团影响政府决策的途径包括游说、宣传、助选、集会游行、司法诉讼等。3.利益集团的作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集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不同阶级的矛盾。第二课国家的结构形式2.1主权统一与政权分层一、国家主权1.国家主权的含义第143页共162页 国家主权是现代国家得以存在的法理依据,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是一个国家对其管辖区域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排他性的政治权力。2.国家主权的重要性(1)国家主权是一种自主自决的最高权威,没有任何其他权力主体可以对其加以否决或驳回。(2)独立自主的对外交往是国家主权的重要体现。(3)国家主权通常以法律形式在宪法中加以规定,对外则国家之间的相互承认。(4)国家主权是国家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国家主权的丧失意味着国家的解体或灭亡。3.主权国家的权利在当代国际社会,主权国家依据国际法享有独立权、管辖权、平等权、自卫权等基本权利。二、中央与地方1.一个统一的国家只能有一个中央政府至于中央和地方、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各国的情况不尽一致。2.国家之内的行政区划产生的原因(1)当今世界,大部分国家不可能通过唯一的中央政府进行直接的、简单化的、事无巨细的管理。国家之内的行政区划,通常是为了管理上的便利和有效而产生的。(2)当然,行政区划的界线和分层,往往需要考虑民族、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经济、军事等诸多因素。3.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包括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4.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的权力划分(1)权力划分:①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各自行使自身在法定范围内的权力,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的权力划分,往往通过国家宪法加以规定。②一般而言,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国家秩序与整体发展、军事、外交等国家级事务,地方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各自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社会治安等地方性事务。(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①在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②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的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3)划分原则:中央与地方各级国家机构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划分职能。①一方面,地方利益是国家整体利益的一部分,地方必须服从中央;②第143页共162页 另一方面,在保证中央统一领导的同时,必须考虑地方特殊利益,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2.2单一制和复合制一、单一制1.当今国家的结构形式的基本类型:单一制和复合制(邦联和联邦)。出于历史上的原因,有些国家采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有些国家采用复合制的国家形式,复合制包含联邦制和邦联制。2.单一制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按地域划分的普通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中央享有最高权力,地方政权被置于中央政权统一领导下全国只有一个中央政权、一部宪法、一种法律体系中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匈牙利、波兰、蒙古等二、复合制1.联邦制(美国、德国、瑞士、俄罗斯、印度、缅甸、巴西等)(1)联邦制国家的组成单位是享有相对主权的完整政治实体。(2)在联邦制国家中,国家整体与其组成部分的权限范围由联邦宪法规定,都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并直接行使于人民,相互间不得任意干涉。(3)联邦各组成单位的权力并非由联邦整体所授予,而是它自身作为政治实体所固有的。2.邦联(1)邦联是主权国家为某种共同利益而组成的国家联盟。(2)邦联虽然也有类似国名的称呼,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不具有完整的国际法主体资格。3.影响国家结构形式的因素(1)一个国家采用何种国家结构形式,是阶级、民族、历史、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始终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选择国家结构形式时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第二单元世界多极化第三课多极化趋势3.1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一、世界多极化的形成与发展1.当今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2.世界多极化的影响(1)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的,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但是,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单极与多极的矛盾,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第143页共162页 (2)在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过程中,传统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与调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大国力量逐渐增强,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关系正在经历变化,国际关系朝着民主化方向发展。二、世界主要力量1.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拥有最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并且极力维护其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中国、欧盟、俄罗斯和日本成为多极化国际格局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进入21世纪以来,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国家不断壮大,推动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2.中国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3.发展中国家在人口、经济、贸易等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反对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开展南南合作,推进南北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联合自强,成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3.2国际关系一、认识国际关系1.国际关系的含义国际关系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2.国际关系的内容国际关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关系等。3.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国际关系的形式是复杂多样的,竞争、合作与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4.国际交往的主要方式国家间交往的主要方式包括国家间的贸易往来,文化、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交流,外交磋商,领导人互访,缔结条约或协定,等等。5.国际法(1)含义:国际交往中,各国逐渐以条约和习惯做法为基础,发展出了一些被普遍遵守的行为规则,被称作国际法。(2)作用:①当前,国际法规范着国际交往的各个方面和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对维护国际关系稳定,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②遵守国际法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第143页共162页 6.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二、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1.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国家之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宗教、文化和历史等。2.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1)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2)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3)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中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②我国在维护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5)维护国家利益的有力保障是强大的国家实力。国家实力通常用一国的综合国力来衡量。因此,我国应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国家实力。第四课和平与发展4.1时代的主题一、时代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1.和平问题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2.发展问题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3.和平与发展的关系(1)和平是发展的前提。①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需要国际社会保持持久和平的环境,为各国正常发展和政治经济的往来提供保障。②世界经济的发展得益于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战乱和冲突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争端,是世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2)发展是和平的基础。①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只有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才能够为国际社会的持久和平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第143页共162页 ②同时,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消除贫困,减少地区冲突的发生,消除不稳定的因素,为维系持久和平提供动力。二、促进和平与发展的因素1.经济全球化发展加深了各国相互依赖程度。国家间日益增强的贸易往来,增进了彼此间的交流。各国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上的共同利益不断扩大,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意愿不断增强。2.不同力量中心之间相互制衡。发展中国家力量不断增强,新兴经济体实力提升,壮大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力量。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关系和战争面貌。3.谈判与对话成为解决冲突的主要手段。随着国际协调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多边主义的深入发展,国家间交流与合作的机制日趋成熟,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和平的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冲突。4.2挑战与应对一、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1.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所上升,个别大国常常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本质上将本国利益凌驾于其他国家的合理利益之上,凭借本国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优势,或利用国际旧秩序不合理的制度设计,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干涉或者侵略,在损害他国利益的同时,造成世界的动荡不安。2.当今世界仍是贫富悬殊的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3.世界和平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世界人民争取和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当今世界,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贸易摩擦、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4.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措施为了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世界各国应该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二、国际关系民主化1.中国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原因(1)面对影响和平与发展的诸多挑战,中国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2)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共同商量着办。第143页共162页 (3)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国家不分大小、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各国的事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国际上的事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2.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对策垄断国际事务的想法是落后于时代的,垄断国际事务的行动肯定是不能成功的。国际社会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共同推动建立适应国际力量对比新变化的全球治理体系,更好保障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更好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共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第五课中国的外交5.1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原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外交政策基本内容(1)基本立场: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2)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3)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4)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更加成熟和完善,我国对外活动进入了更加活跃的时期。2.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这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同时为探索解决当今世界各种复杂问题指明了方向。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仅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己任,而且将为人类社会共同进步展现更大担当。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弘扬了中华民族世界大同、四海一家的传统精神,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潮流,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一面鲜明旗帜。这一理念超越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的不同,站在全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审视国与国关系,展现了世界情怀和全球视野,是新时代中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4.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外交正谱写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5.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第143页共162页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因(1)当今世界,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世界各国相互联系与依存程度日益加深。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各国人民应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适应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指明了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前进方向。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举措(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2)我们要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个方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①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在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②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③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④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⑤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二、中国智慧的生动实践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和平事业、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同时,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我国积极开展公共外交,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第三单元经济全球化第六课走进经济全球化第143页共162页 6.1认识经济全球化一、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商品、服务及技术、资金、劳务等要素,通过日益频繁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流动和广泛配置,世界经济出现了高度融合的局面,这就是经济全球化。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1)生产全球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协作不断深化、加强,世界各国的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世界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2)贸易全球化: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国际分工的深化,世界各国都被卷入国际市场交换之中,对国际贸易的依赖度不断提高。国际贸易的规模迅速扩大,参与交换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除了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劳务也进入了交易范围并迅速发展。(3)金融全球化:伴随着生产和贸易的全球化,国际金融市场迅速扩张,形成了以国际金融中心为依托,通过信息网络运行、全球统一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国内外金融市场相互贯通的、无国界的全球性金融市场。二、影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多种动因驱动的结果,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1.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①新的科技革命,一方面使得发达国家的物质生产能力达到新的高度,生产力不断扩大与国内市场相对狭小的矛盾更加突出,扩张国内外市场的要求更加迫切;②另一方面,运输和通信手段发生革命性变化,形成了全球性的低成本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使得全球经济活动越来越便捷,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2.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根本动因是世界各国对本国、本民族利益的追求。对利益的不断追求,驱使资本不断突破疆域的限制,在全球到处落户,到处开发,使得商品、服务、技术、资金、劳务等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3.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体制基础。没有市场经济的全球化也就没有真正的经济全球化。正是市场竞争打破了经济运行的国家和地区限制,把世界经济结成了一个整体的全球经济,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市场。三、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1.跨国公司的含义跨国公司是以母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大型企业。2.跨国公司的地位第143页共162页 跨国公司的大规模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其影响已经遍及全球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领域。3.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为了实现最大利益,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它们单独或与其他企业共同出资,在其他国家创立新企业,或并购现有企业,或扩张原有企业,利用世界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经营。4.跨国公司的影响(1)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到处奔走,推动着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与国际分工的深化,把国际分工发展为跨国公司的内部分工,把国际贸易发展为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形成了以公司内部分工和贸易为基础的国际经济体系,促进了全球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全球的科技合作与进步。(2)跨国公司的发展也会给世界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如不考虑母国或东道国的国家利益,实行跨国行业垄断,破坏国际市场的公平竞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落后产能和环境污染等。各国必须制定相应政策,尽可能减少跨国公司的负面影响。6.2日益开放的世界经济一、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1.经济全球化的机遇(1)经济全球化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各方利益。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促进国际分工水平提高和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科技进步、产业转移与结构升级,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2)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2.经济全球化的挑战(1)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着不平衡问题,我们必须高度关注贫困和饥饿问题,同时要正视和妥善处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给不同产业、不同群体带来的冲击。(2)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加剧。一国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酿成国际性的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3.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既要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又要勇敢迎接挑战,同舟共济,实现合作共赢。二、让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1.让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举措(1)为了让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第143页共162页 (2)为了让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要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开辟增长源泉;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拓展发展空间;要建设联动型世界经济,凝聚互动合力;要建设包容型世界经济,夯实共赢基础。(3)为了让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要完善全球治理。为各国发展尤其发展中国家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七课经济全球化与中国7.1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一、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1.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开放型经济体系逐渐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2.适应新形势的举措在新时代,我国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更加主动地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1)适应新形势,我们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要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拓展对外贸易,推进贸易强国建设。(2)适应新形势,我们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二、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1.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立足我国国情,放眼世界,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国既要注重对外开放、合作共赢,又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好比两条强有力的“腿”,支撑我国经济迈入现代化。2.坚持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原因(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2)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赖别人搞建设,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的出发点,这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我们尤其要矢志不移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第143页共162页 7.2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一、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1.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和挑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2.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贡献者(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积极作出中国贡献。(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数亿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发展的巨大贡献,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启示。3.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1)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更充足的资本、更丰富的产品、更宝贵的合作机会,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增长提供了持续强大的推动力。(2)中国同一大批国家的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中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二、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1.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始终做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持续发展,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2.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和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奉行多边贸易体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规则制定,按照共同制定的规则办事,通过协商为应对共同的挑战找到共赢的解决方案。中国坚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大方向,为世界经济增长发掘新动力,使世界经济增长更加包容。3.我国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繁荣。共建“一带一路”不仅着眼于促进我国自身发展,而且以我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快车,通沿线各国分享中国的发展机遇,帮助其实现发展目标。第四单元国际组织第八课主要的国际组织8.1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一、国际组织的分类与机构1.国际组织的含义国际组织指的是若干国家的政府或民间团体经协商联合建立的经常性组织。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基石,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2.国际组织的分类按照不同标准,国际组织可以分为不同类型。第143页共162页 (1)按照成员的性质①政府间国际组织:成员是主权国家或地区的政府。②非政府国际组织:成员主要是团体或个人。(2)按照地理范围①世界性国际组织:向全世界开放。②区域性国际组织:成员限于某一特定的地域范围(3)按照职能范围①一般性国际组织:职能范围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②专门性国际组织:具有专业技术职能,主要开展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专业技术性活动。3.国际组织的机构设置国际组织为实现其宗旨设有多级机构。(1)一般来说,全体成员参加的大会是议事和决策机构,享有广泛的权力,包括制定和修改章程、接纳新成员、选举执行机构成员和最高行政官员、审核财政预算和决算、审议各机构年度报告等。(2)大会休会期间,部分成员组成执行机构,执行相关的决议,履行各项职能。秘书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为其他机构提供服务。(3)有些国际组织还设有司法机构,解决成员间的矛盾、纠纷。二、国际组织的产生及作用1.国际组织的产生(1)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要求,也表明人类交往的日益频繁和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2)国际组织的出现,适应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新情况和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组织迅猛发展,适应了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经济全球化的需要,适应了当代世界多极化趋势,体现了对全人类面临的课题的关注。2.国际组织的作用(1)国际组织可以促进国际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交流、协调、合作,调停和解决国际政治冲突和经济纠纷,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2)国际组织参与国际事务受诸多因素制约,有其局限性。个别大国依仗实力,力图控制国际组织,使之成为其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工具。8.2联合国一、《联合国宪章》倡导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1.联合国的地位联合国(UN)是当今世界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2.联合国的原则第143页共162页 《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以下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各会员国必须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各会员国必须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各会员国必须避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侵害别国的领土完整、政治独立;各会员国对于联合国依宪章规定而采取的行动,应尽力予以协助;联合国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内政的事务。二、联合国的主要机构 联合国设有六个主要机构,除国际法院位于海牙外,其他5个机构设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联合国在日内瓦、维也纳和内罗毕设有办事处。1.大会(1)大会是联合国主要审议机构,拥有广泛的职权,由全体会员国的代表组成,每一会员国都有一个投票权。(2)大会关于重要问题的决定,如关于和平与安全、接纳新会员国和预算事项的决定,必须由三分之二多数通过。(3)其他问题则以简单多数通过决定。2.安理会安理会,负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由中、美、俄、英、法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由大会选出任期两年的非常任理事国组成。每一个理事国均有一个投票权。3.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由大会选出的54个理事国组成,主要关注国际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卫生等问题。4.托管理事会托管理事会,负责监督托管领土,目前已完成历史使命,停止运作。5.国际法院国际法院,是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而设立的主要司法机构,有15名法官组成。6.秘书处秘书处,由秘书长及办事人员组成,从事各种日常工作。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首长,由大会根据安理会的推荐任命。三、联合国的作用1.联合国成立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联合国也经历种种考验,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广大会员国共同努力推动联合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使其在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成就。2联合国作为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在保障全球安全的国际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安理会在解决事关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大全球和地区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2)联合国在实践中建立和发展了维和行动,为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做出了独特贡献。(3)联合国召开裁军第143页共162页 问题特别大会,通过设在日内瓦的裁军谈判会议积极推动多边谈判,促成一系列国际条约的签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联合国协调国际社会的经济及社会发展活动,为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人权事业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1)发展与和平、人权并列为联合国工作三大支柱。联合国秘书处经社事务部,经社理事会及其附属机构,开发计划署、环境规划署、人居署、粮食计划署基金等基金和方案,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等专门机构,构成了庞大复杂的联合国发展系统。(2)联合国发展系统主持召开联合国发展领域重大国际会议,从战略高度协调国际社会的经济及社会发展活动。联合国先后通过了“千年发展目标”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国际发展合作确立了路线图和时间表。联合国发展系统长期从事开发活动,向有关国家提供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并帮助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为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及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3.联合国是实践多边主义的最佳场所,是集体应对各种威胁和挑战的有效平台,应该继续成为维护和平的使者、推动发展的先驱。联合国的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通过改革加强联合国的作用,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联合国的改革应发扬民主,广泛协商,积极稳妥,循序渐进。8.3区域性国际组织一、欧洲联盟: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典型1.欧盟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国际组织,成为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1)欧洲是世界上率先进入现代化的地区,聚集了为数众多的发达国家。(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成为区域一体化的领跑者。(3)1952年,西欧六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启动欧洲一体化进程。(4)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成为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国际组织,成为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2.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过程欧洲一体化经历了从欧洲共同体到经济与货币联盟、再到欧盟的发展过程。3.欧盟的宗旨欧盟的宗旨是实现各成员国的目标:促进和平,追求公民富裕生活,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基本价值标准,加强国际合作。4.欧盟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力争在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上有所作为。近年来,欧盟经受了主权债务危机、乌克兰危机、恐怖袭击、难民危机和英国“脱欧”等多重冲击,暴露了一些深层次问题。5.中国与欧盟的合作与交往(1)1975年5月,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正式关系。(1)中欧各具经济优势,互补性强。四十多年年来,中欧关系发展迅速。(3)第143页共162页 2003年,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方政治互信不断深化,经贸联系日益密切,人员交流持续频密。二、亚太经合组织1.亚太经合组织的地位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机制。2.亚太经合组织的宗旨亚太经合组织的宗旨是:支持亚太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繁荣,建设活力和谐的亚太大家庭,捍卫自由开放的贸易和投资,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鼓励经济技术合作,保障人民安全,促进建设良好和可持续的商业环境。3.亚太经合组织通过独特的方式推进成员间的合作。(1)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2)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原则。(3)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结合。4.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在亚太地区举足轻重,是APEC的重要成员。自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以来,中国参加了历届部长级会议和历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积极参与各层次领域合作,为促进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三、东南亚国家联盟1.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地位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ASEAN)是亚洲最令人瞩目的区域性国际组织。2.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发展历程(1)东盟于1967年成立,有10个成员国: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2)21世纪以来,亚洲地区经济发展迅猛,成为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东盟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10+1”,“10+3”、东盟地区论坛、东盟防长扩大会和东亚峰会等机制,成为推进区域合作和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平台。3.中国与东盟(1)在“10+1”和“10+3”合作、东亚峰会、东盟地区论坛等区域机制框架下,中国与东盟保持了良好的沟通和合作。(2)2003年,中国与东盟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3)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中国现已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4)2013年10月,中国倡议与东盟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四、非洲联盟第143页共162页 1.非洲联盟的地位非洲联盟(非盟AU)是非洲最重要的区域性合作组织。2.非洲联盟的发展历程(1)非盟的前身是成立于1963年的非洲统一组织。(2)1999年,非洲统一组织第四届特别首脑会议通过《锡尔特宣言》,决定成立非盟。(3)2002年,非盟正式取代非洲统一组织。目前,非盟有55个成员,最重要的决策由首脑会议作出。3.非洲联盟的作用非盟成立后,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成为引领非洲国家联合自强、共谋发展的一面旗帜,其领导权威得到非洲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4.中国与非盟中国重视发展与非盟的关系。(1)中国与非盟在气候变化,“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重大国际问题以及非洲热点问题上保持沟通协调。(2)非盟在涉及中国核心和重大问题上积极支持中国。(3)中国向非盟机构能力建设、有关推和行动和非盟总部会议中心,非洲疾控中心等项目建设提供援助。第九课中国与国际组织9.1中国与联合国一、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主要成员国,参与了酝酿、筹建联合国的过程。中国是旧金山制宪会议发起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2.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推翻国民党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政府要求取代已经根本不能代表中国的旧政府,参加联合国工作。但是,美国采用各种手段,对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设置重重障碍。3.经过长期斗争,1971年19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著名的第2758号决议,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从政治上、法律上和组织上彻底解决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这是中国与广大坚持原则、主持正义的国家的重大胜利。从此,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联合国舞台上,与联合国的关系步入正轨,双方在各个域的合作不断加强。二、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1.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当代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事关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上享有否决权,是联合国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第143页共162页 2.中国在联合国的作用(1)中国本着自身肩负的重大国际责任,尊重联合国的权威地位,维护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各项工作,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2)中国坚持以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①通过与联合国广大会员国特别是安理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中国积极推动多起地区冲突走向政治解决。②中国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③在国际军控、裁军与防扩散领域,中国努力维护现有多边条约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支持发挥联合国在防扩散领域的核心作用。(3)中国坚持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①中国连续担任经社理事会理事国,积极参与经社系统的重要国际会议和其他活动,并承办了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②中国积极推动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敦促发达国家为实现全球普遍、协调、均衡发展承担更多责任。③中国加入多项国际人权公约并认真履行公约义务,与联合国在人权事务上保持良好合作,与多国展开人权对话。(4)中国是联合国改革的最早倡导者和有力支持者之一。中国主张改革应有利于坚持《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更好地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维护会员国的共同利益;应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权和发言权,切实维护其利益。9.2中国与新兴国际组织一、二十国集团1.二十国集团的成立原因(1)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社会深感有必要对全球经济进行监管和治理,然而,西方国家主导的旧的国际机制已难以胜任此任务,二十国集团因此成为新的全球经济治理平台。(2)二十国集团成员涵盖面广、代表性强,其构成兼顾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不同地域的利益。2.二十国集团讨论议题二十国集团主要讨论全球重大经济金融热点问题,每次峰会前不定期举行协调人会议、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以及贸易、劳工就业、农业、能源、数字经济、卫生等专业部长会议。3.中国与二十国集团(1)中国是二十国集团的创始国,也是二十国集团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二十国集团已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2)中国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历次二十国集团会议上都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共同构建创新、开放、联动和包容型世界经济的中国主张,倡导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全球经济治理观,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第143页共162页 二、金砖国家1.金砖国家的诞生金砖国家的诞生和发展,是世界经济变迁和国际格局演变的产物。2.金砖国家的贡献金砖五国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推动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深入,深化了团结互信,增进了五国人民福祉,拉紧了利益和情感纽带,为世界经济企稳复苏并重回增长之路作出了突出贡献。3.中国与金砖国家(1)在金砖国家中,中国的经济体量最大,作用相对突出。中国一直努力推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形成和不断发展,顺应历史大势,把握发展机遇,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建设性作用。(2)2017年,中国作为金砖国家轮值主席国,在总结金砖合作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以对话合作、共谋发展为宗旨的“金砖+”合作理念,并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举办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三、上海合作组织1.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首次会晤,建立“上海五国”会晤机制。(2)2001年,乌兹别克斯坦加入,六国元首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宣布上海合作组织成立。(3)上海合作组织(上合组织SCO)是第一个在中国境内宣布成立、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工作语言为汉语和俄语,秘书处设在北京。2.上海合作组织的模式在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指引下,上合组织开创了自冷战结束以来区域合作的新模式,成为当今世界区域合作的典范。3.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上合组织自成立之初就将“三股势力”(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势力)、维护地区安全稳定视为重要的合作领域。上合组织地区反恐怖机构执行委员会作为上合组织的常设机构,在国际反恐领域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1.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地位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AIIB)是中国倡议成立的多边金融合作机构。2.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亚投行于2016年1月正式运营,总部设在北京,工作语言为英语。第143页共162页 3.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宗旨、原则和目标亚投行致力于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为能源、电力、交通、通信、农业基建、供水、环卫、城建和物流等工程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其运行原则是公开、透明、独立、问责,目标是精简、廉洁、绿色。4.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运行(1)亚投行充分借鉴现有多边金融机构长期积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制定和实施严格的规章制度,提高透明度和包容性。(2)亚投行在现行国际经济金融秩序下运行,同其他全球和区域多边开发银行的关系是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统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核心考点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课 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1.1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一、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1.民法的作用: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第143页共162页 注意: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主体不平等不适用民法。由行政法与刑法调整的关系不属于民事法律关系。2.民法的特点:①民事主体地位平等,②民事权利与义务相一致,③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3.民事法律关系⑴基本内涵:就是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⑵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①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注意:A.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自然人根据其年龄和智力状态,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a.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以自己的行为所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无效的。b.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行为。如接受奖励、赠与、报酬、继承遗产等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除此之外,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否则是无效的。c.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成年人(18周岁以上的自然人)和16周岁以上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B.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自合法成立时起到终止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②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所有权关系的客体是物,债权关系的客体是行为,(包括合同关系在内的债权关系的客体都是行为,比如商品房买卖合同),知识产权关系的客体是智力成果和商业标记、专利、著作,人身关系的客体是人身利益(生命健康、姓名、名誉、荣誉等)。③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A.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是怎样的?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既是相互对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往往一方的权利就是另一方的义务,一方的义务就是另一方的权利,二者通常是对等的。第143页共162页 B.注意:一般来说,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是对应的对等的,但有些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则并不是对等的,比如赠与关系。4、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2)我国民法不仅体现法治理念,而且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3)民法强调独立人格、平等地位,追求权利明确、财产关系稳定与交易安全的社会秩序,凸显了文明、和谐、平等、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二、解析民法基本原则1.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民法基本原则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和司法机关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2.民法规定一系列基本原则的目的或作用?旨在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的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调整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3.民法典的基本原则?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1.2积极维护人身权利一、生命健康俱可贵1.人身权利的内容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以及因婚姻家庭关系等产生的身份权(配偶权、亲属权、监护权)。注意1: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和荣誉权。注意2:姓名权的主体是自然人。法人及非法人组织享有的是名称权而非姓名权。2.法律依据:第143页共162页 民法优先保护民事主体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人身自由是自然人真正成为独立的民事主体的前提,人格尊严是人之为人所必需的人身利益。3.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⑴重要性:①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②生命是自然人最高的人身利益;身体是承载生命健康的物质载体,自然人的身心健康既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注意1:区分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生命权:非法剥夺生命;身体权:单纯身体受伤害但不妨碍身体的机能;健康权:身体机能受损不能恢复正常。4.侵害生命健康权的民事责任:①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误工费)。②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③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二、姓名肖像受保护(一).姓名权(1)含义:自然人对其姓名享有的人身权利。⑵民法中有关姓名权的规定:①自然人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②一般来说,未成年人由父母决定其姓名,成年后有权自己决定继续使用或者改变姓名,但是应当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③民法典规定: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被他人使用足以造成公众混淆的笔名、艺名、网名、译名、姓名的简称等,参照姓名权加以保护。提醒:以侮辱方式使用他人姓名、故意错误使用他人姓名、给他人取“浑名”或“绰号”等,均属于侵害他人姓名权的行为。⑶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氏的法律规定根据民法典的规定,自然人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氏:第143页共162页 ①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可以随其父亲的父亲、其父亲的祖父姓)②因由法定扶养人以外的人扶养而选取抚养人姓氏;③有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少数民族自然人的姓氏可以遵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二)肖像权1、肖像:是通过影像、雕塑、绘画等方式在一定载体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识别的外部形象。自然人享有肖像权。2、民法中有关肖像权的规定:自然人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注意】:侵犯肖像权的构成要件:①未经允许擅自使用。②以营利为目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不构成肖像侵权的主要有:①新闻报道或公共宣传等拍摄或使用相关人物的肖像。②通缉逃犯和罪犯使用他人肖像。(三)名誉权和荣誉权1、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2、民法中有关名誉权和荣誉权的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也不得非法剥夺他人的荣誉称号,不得诋毁、贬损他人的荣誉。3.民法典人身权的“英烈条款”是如何规定的?民法典规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是民法典在人身权保护的规定中,从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角度特别设定的英烈条款4.“英烈条款”的意义?(人身权、荣誉权、社会公共利益、公序良俗,弘扬社会正能量,激发爱国主义精神)5.英烈注册商标的危害?(为了自身利益,亵渎了英烈的精神,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易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比较:名誉权与荣誉权(1)公民、法人无一例外都享有名誉权,名誉是指社会对公民个人的品德、情操、才干、声望、信誉和形象及法人信誉、形象等各方面形成的综合评价。名誉权,是法律规定公民、法人享有的保有和维护自身名誉的权利。第143页共162页 (2)荣誉权只能由对国家和社会作出突出贡献或取得优异成绩而被授予荣誉称号的公民、法人享有。对荣誉权的侵害方式只有一种,即非法剥夺公民或法人的荣誉称号。(3)荣誉称号表明了国家和社会对荣誉获得者的高度评价,因而与名誉有联系。如果非法剥夺公民的荣誉称号,使公民的名誉也受到损害的,同时构成侵害荣誉权和名誉权。(四)隐私权(1)含义: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注意: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法人没有隐私权。⑵民法中有关隐私权的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3)民法保护隐私权的意义:①民法保护隐私权,是对宪法规定的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住宅不受侵犯等公民权利的落实。②尊重他人隐私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4)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规定及其意义?A.①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储存、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方式处理他人个人信息。②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③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B.意义:法律明确保护个人信息,对于保护自然人的人身与财产权利、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课 依法有效保护财产权第143页共162页 2.1保障各类物权一、定分止争——所有权(自物权)1.财产制度财产制度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财产关系,是一个社会得以稳定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制度。物权、合同、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制度,是我国主要的财产制度。2、财产权⑴含义:包括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等能够给民事主体带来经济收益的权利。⑵法律规定财产权意义:①有利于确定财产归属,并以此促进财产的流通和使用。②保护财产权就是保护劳动、保护发明创造、保护和发展生产力。③激励人们创业创新,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保驾护航。⑶国家保护财产权的法律规定:①我国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保护国有财产、集体财产和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②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③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依法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公民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征用并给予补偿。3、物权⑴含义:物权是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他物权。⑵地位:物权是最基本的财产权。⑶物权基本原则:①物权法定原则:物权的种类和内容必须由法律规定,不得任意创设。②平等保护原则: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平等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⑷物的种类:物包括动产与不动产。第143页共162页 不动产:不能移动或者虽可移动但移动就会损害其价值的物,一般指土地以及房屋、林木等地上定着物。动产:不动产以外的物。存折、书籍、床、汽车生活中的动产:机械设备、交通运输工具、原材料等。不动产:森林、耕地、林地、草地、水域、滩涂、码头等。4.所有权⑴含义:是权利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⑵类型:国家所有(全民所有)、集体所有、私人所有。⑶取得方式①不动产所有权的取得方式: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对于房屋等不动产,除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形外,必须到不动产登记机构办理登记,才能取得所有权。注意:法律规定在一些特殊情形中,不动产所有权取得可以不经登记而发生效力。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所有权可以不登记依据人民法院、仲裁机构的法律文书取得不动产所有权自法律文书生效时发生效力因继承取得不动产所有权自继承开始时发生效力②动产所有权的取得方式: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一般来说,所有人按照转让财产所有权的意图,直接把财产交给对方占有,对方就取得了该财产的所有权。注意:A.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B.船舶、航空器、机动车等特殊动产的所有权变动,以交付动产为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买卖合同生效,且登记之后,才可对抗善意第三人。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知识拓展】: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买方在不知情情况下,合法交易并支付相应价格,可以取得动产的所有权。注意:遗失物、赃物、埋藏物等不适合善意取得制度。5.共有财产在生活中,可能由多人对同一财产享有所有权,从而形成共有关系。二、物尽其用——他物权第143页共162页 1.他物权(1)含义:所有权之外的物权,分为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2)实质: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分别对应的是物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3)意义:充分发挥不动产与动产的价值,做到物尽其用。2.用益物权(1)含义: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2)分类:1.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的一项重要的财产权。农村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我国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法律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2.宅基地使用权也是农民的一项重要的财产权。①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有权依法利用该土地建造住房及其附属设施,农村村民有权长期占有和使用宅基地。②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农村村民出卖、出租、赠予住宅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③农村宅基地以及承包地被征收、征用的,农民有权获得合理赔偿。3.建设用地使用权是权利人依法利用土地建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权利。取得:房地产开发商应当在建造房屋之前,先行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们从开发商那里购买商品房,并且办理转移登记和取得不动产权属证书之后,既拥有商品房的所有权,又合法享有该商品房的所在地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注意:①宅基地使用权不得单独转让,建造在该宅基地上的住房所有权转让的,宅基地使用权同时转让。②村民申请宅基地由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批准。③城镇居民不得购买宅基地使用权。3.担保物权(1)含义:担保物权是为了确保债权的实现而在他人财产上设立的物权,包括抵押权、质权等。⑵财产的权利人可以将其财产(例如房屋、汽车、电脑、股票等)抵押或者质押。债权人通过抵押、质押而在他人财产上享有的权利,就是抵押权、质权。①抵押: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不动产或价值较大的动产)(购房按揭)(不转移占有)第143页共162页 ②质押: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也可以进行质押担保.(对象通常是普通的动产。)(转移占有)(典当)2.2 尊重知识产权一、保护创作——著作权1.知识产权含义:是权利人依法就作品、发明创造等智力成果或者商标、地理标志等工商业标记享有的专有性权利,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2.著作权⑴)含义:指权利人针对特定作品依法享有的支配和获取利益的权利。作品:文学、艺术、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一定的形式表现的智力成果。如: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乐、戏剧、美术、建筑作品、摄影、视听作品等⑵著作权人享有的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享有广泛的权利。他人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就可能构成侵权。①著作人身权(不可转让):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②著作财产权(可以转让):作者对其作品的自行使用和被他人使用而享有的以物质利益为内容的权利,包括复制权、发行权、改编权、翻译权、表演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3)保护:作品发表权和著作财产权是有保护期限的。①著作权属于自然人的,保护期是作者有生之年加去世后50年。②著作权属于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发表权的保护期作品创作完成后50年;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是作品发表后50年,但作品自创作完成后50年内未发表的,法律不再保护。③保护期届满:该作品进入公共领域,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④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永久保护。二、激励创新——专利权1.专利权第143页共162页 ⑴含义:专利权是权利人就特定的发明创造依法在规定期限内享有的专有权。⑵作用:专利权是维护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利益,激励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⑶保护方式:①发明人可以申请专利保护自己的发明创造。发明人取得专利,是以公开发明内容为条件,换取国家在限定时间内给予强有力的法律保护,其他人即使独立作出了相同的发明,也不得实施该发明。②发明人也可以选择以商业秘密方式来保护其发明。发明人如果选择以商业秘密方式来保护其发明,则只要该发明保密得当,就可以一直受到保护。但是,一旦他人独立作出相同的发明或者以正当方式获得该技术信息,则他人可以实施该发明,不构成侵权。⑸类型及保护期限①类型: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②保护期限A.发明专利的保护期为20年,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期为15年,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期为15年,均自申请日起算。B.保护期满以后,这些发明创造就进入公共领域,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注意:专利的保护期是从申请日起算,而不是授权日。三、点石成金——商标权1、商标和注册商标(1)商标:商标是经营者用来将自己的商品或者服务与其他经营者的商品或者服务相区别的标志。商标表现为文字、图案的形式,体现的是经营者在商品或者服务上的信誉。(2)注册商标:经营者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提出申请并获得注册的商标为注册商标。商标注册人可以在核定使用的商品或者商品包装上注明“注册商标”或者“®”符号。注意:驰名商标:通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的商标。2、商标的注册:(1)允许注册情形:《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规定,任何能够将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商品与他人的商品区别开的标志,包括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色组合和声音等,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均可以作为商标申请注册。(2)禁止注册的情形:第143页共162页 ①与我国的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国歌、军旗、军徽、军歌、勋章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标志;②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标志;③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或者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不得作为商标。3、保护:①商标注册人享有注册商标专用权。未经权利人许可,他人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商标的,构成侵权;②或者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也构成侵权;③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10年,注册人可以申请续展。续展注册的有效期也是10年,续展次数不受限制。【注意】商标未经注册也可以使用,但是不能享有商标专用权,只有获得注册的商标才可以依法享有注册商标专用权。驰名商标的保护范围更广泛。第三课 订约履约 诚信为本3.1订立合同学问大一、生活离不开合同1.合同⑴含义: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特别提醒】①“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的协议,即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协议。②“平等主体”是民事关系的核心特征。从管理角度来看,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企业与职工之间都是不平等主体,都不属于“民事主体”。⑵类型:常见的有买卖合同、赠与合同、租赁合同、运输合同第143页共162页 ⑶订立原则:订立合同的各方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即就某种民事法律关系的设立、变更、终止形成一致的意思表示,以实现各自的利益。(合同自愿原则是合同法最基本的原则。)⑷保护: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⑸格式条款①格式条款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但也限制了对方当事人的合同自由。②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示对方注意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等与对方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③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未履行提示或者说明义务,致使对方没有注意或者理解与其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的,对方可以主张该条款不成为合同的内容。二、要约承诺订合同1.合同订立的过程:合同的订立需要当事人各方的平等协商。法律将这个过程概括为要约与承诺两个阶段。⑴要约:①要约是希望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在一项要约中,发出要约的一方为要约人,接受要约的一方为受要约人。②生效的要约具有法律约束力。(2)承诺:①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应当由受要约人及时向要约人作出,并在要约确定的期限内到达,该意思表示的内容应当与要约的内容一致。②承诺到达对方后,立即发生法律效力,订立合同的过程随之结束。③在实际协商过程中,受要约人的“承诺”可能增加新的内容,如果对原来的要约内容进行了实质性变更或者超过了要约确定的期限,此时,该项“承诺”转化为新要约,需要原来的要约人作出承诺,才能形成一致的意思表示。【特别提醒】有效承诺的条件:—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及时向要约人作出。—承诺的内容必须与要约的内容一致。—承诺必须在要约确定的期限内作出。⑶要约与要约邀请的区别:第143页共162页 ①要约:希望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要约邀请: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表示。生效的要约具有法律效力,要约邀请是一种事实行为,非法律行为,不具有法律效力。②要约的内容必须明确、具体;要约邀请则不具备这些条件。③要约大多数是向特定的相对人发出,采用对话和信函方式,要约邀请一般是针对不特定的相对人发出,往往通过电视报刊等媒介手段。④要约邀请只是引诱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以下四个法律文件为要约邀请: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一般情况下,商业广告、宣传等属于要约邀请。但是商业广告和宣传的内容符合要约条件的,构成要约。2.合同效力:订立合同并不当然意味着合同的生效。⑴无效合同①合同内容出现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违背公序良俗等情形,仍然可能导致合同全部或者部分无效。②如果合同的主体不适格((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合同且法定代理人不予以追认的))或者因欺诈、胁迫导致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也会使得合同存在瑕疵或者效力处于不确定状态,不能产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约束力。注意1:以欺诈、胁迫等手段签订的合同并不都是无效合同。若损害的是国家利益,是无效合同。若损害的不是国家利益,则是可撤销合同。若被欺诈、胁迫的当事人不主张撤销,那合同就继续生效。注意2:合同若有部分条款无效,并不影响合同的其他部分的效力。⑵有效合同:有效合同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内容合法。注意:合同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而非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三、立字有据更可靠1.合同的形式:除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取特定形式外,只要各方当事人形成一致的意思表示,就是订立了合同。无论口头形式还是书面形式,甚至直接履行的行为都可以产生合同。2.口头合同:(1)含义:口头合同是现实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合同形式,是当事人通过口头语言达成意思表示一致所形成的合同。(2)适用对象:在金额较小、即时清结、权利义务关系相对简单的民事法律关系中(3)优点:充分适应了现代社会对订立合同的快捷性要求。(4)缺点:口头合同的问题在于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多不明确,发生纠纷时难以举证第143页共162页 ⑸依据合同法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口头约定不具有法律效力。若非上述两种情况,当事人双方的口头约定具有法律效力。3.书面合同(1)含义:书面合同是以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订立的合同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书面形式。(2)适用对象:对于权利义务关系复杂、金额较大以及履行期限较长的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3)优点:①内容清晰:有利于督促各方当事人根据确定的义务履行合同,有利于守约方根据约定追究违约责任②有据可查,能够为处理合同纠纷提供明确的证据,有利于案件的公正裁决。(4)成立条件:①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当事人均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时合同成立。②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在签字或者盖章之前,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③当事人采用信件、数据电文等形式订立合同要求签订确认书的,签订确认书时合同成立。4.由直接履行的行为产生的电子合同在提交订单成功时合同成立。(网购)3.2 有约必守 违约有责一、一诺千金 重在履行1.履行:合同履行是合同当事人按照合同约定实现各自权利义务的行为。2.合同履行的原则(1)全面履行: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正确履行原则或适当履行原则)当事人必须按照合同约定的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报酬、履行地点、履行期限、履行方式等要求正确履行自己的合同义务。(2)诚信履行: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3)协作履行:当事人履行合同义务时,对方当事人应积极配合。注意:履行合同的核心是履行合同义务:3.履行合同的关键:明确合同内容。第143页共162页 ⑴合同内容就是合同的条款,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合同的条款来体现。⑵合同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以下条款: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住所,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⑶民法典规定的合同一般包括的条款,并非合同必须具备的条款。合同缺少①价款、②履行期限、③履行地点、④违约责任等内容时并不影响合同的成立和生效。在缺少上述内容时,合同当事人可以签订补充协议或者根据法律规定解释合同,补全意思表示。4.合同的变更:①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如签订补充协议延长合同履行期限。②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外,合同的一方当事人不能单方面变更或者解除合同,否则须承担违约责任。二、言而有信 违约有责1.违约责任的实质?承担违约责任的限度是什么?实质:违约责任既是违约方应该付出的代价,也是法律给予守约方的救济。限度:①依据民法典,对守约方的损害赔偿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②不得超过违约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4.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⑴法律规定了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适用定金罚则等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⑵当事人既约定违约金,又约定定金的,一方违约时,对方可以选择适用违约金或者定金条款。5.违约金?定金?定金罚则?违约金是指当事人一方违约时,根据合同约定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金钱。如果合同中有违约金的约定,守约方提出要求时,无需就损失的计算承担举证责任。①定金是以确保合同履行为目的,由当事人一方在合同履行前预先交付于另一方的金钱。给付定金一方不履行义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义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②当事人交付的保证金、押金或者订金等没有约定定金性质的,不属于定金注意:①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和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定金条款等并用。第143页共162页 ②违约金与赔偿损失有时可以并用。③违约金与定金不能并用。6.违约行为的免责:⑴在合同履行过程中遇到当事人约定的免责事由或不可抗力时,根据这些情形对合同履行所造成的影响,可全部或者部分免除当事人的违约责任。(约定免责和法定免责)⑵民法典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并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如地震、洪水、火灾、战争等。第四课 侵权责任与权利界限4.1 权利保障 于法有据一、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1.侵权责任:⑴承担侵权责任的法律依据:法律保护民事主体的各项人身权和财产权。行为人侵害他人的民事权利,应当依法承担侵权责任。注意:侵权责任(侵犯权利)≠违约责任(合同履行)(2)承担方式①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②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③这些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第143页共162页 名词点击:惩罚性赔偿:是指当侵权人以恶意,故意欺诈等方式实施加害行为而致权利人受到损害的,权利人可以获得实际损害赔偿之外的增加赔偿。其目的是通过对义务人施以惩罚,阻止其重复实施恶意行为,并警示他人不要采取类似行为。2.诉讼时效①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②当民事权利受到侵害时,权利人应当及时提出相关请求。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二、侵权责任中的情理法1.一般侵权责任⑴侵权责任的一般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⑵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①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了损害。②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错(故意或者过失)。注意:行为人是故意还是过失,往往并不影响其承担民事责任,但过错程度对于衡量其责任大小具有法律意义。③该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注意:一个人只能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后果负责,法律通常要求受害人确定损害结果发生的真实原因。2.特殊侵权责任:过错推定与无过错侵权责任⑴过错推定侵权责任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知识拓展】常见过错推定侵权责任①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教育机构遭受人身损害的,推定教育机构具有过错;②患者因医疗机构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或者医疗机构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遭受损害的,推定医疗机构具有过错;③非法占有高度危险物中所有人、管理人的过错推定责任;④动物园饲养的动物致人损害的,推定动物园具有过错;⑤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及其搁置物、悬挂物发生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推定其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具有过错;⑥堆放的物品倒塌致人损害的,推定堆放人具有过错;⑦林木折断致人损害的,推定林木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具有过错⑧地下施工(包括窨井)致人损害的,推定施工人具有过错。第143页共162页 ⑵无过错侵权责任法律规定无过错侵权责任的,则行为人只要损害了他人的民事权益,不论其有无过错,均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知识拓展】常见无过错侵权责任①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无过错责任;②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致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无过错责任;③提供个人劳务一方因劳务致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一方承担无过错责任;④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生产者承担无过错责任;⑤机动车与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之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无过错责任;⑥因环境污染致人损害的,由污染者承担无过错责任;⑦从事高空、高压、地下挖掘活动或者使用高速轨道运输工具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经营者承担无过错责任;⑧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承担无过错责任;⑨建筑物倒塌致人损害的,由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承担无过错责任。3.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法律规定?①动物园饲养的动物致人损害的,推定动物园具有过错;②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承担无过错责任;③因第三人的过错致使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请求赔偿,也可以向第三人请求赔偿。动物饲养人或管理人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4.2 权利行使注意界限一、民事权利有限制1.权利界限①民事主体行使民事权利时不能超过正当的界限。②不得滥用民事权利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③民事主体行使权利时,应当履行法律规定的和当事人约定的义务注意:界限: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绿色原则;守法和公序良俗2.民法为不同的民事权利设定了界限⑴对名誉权(人身权)设定的界限:①对经营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就不能认定为侵害名誉权。但是,借机以诽谤、诋毁、侮辱等方式损害对方利益的,则构成侵权。第143页共162页 ②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捏造、歪曲事实;(二)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三)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⑵对著作权的限制:作品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使用。①作品的合理使用:在特定的情形中,使用作品不需要著作权人同意,也不必支付使用费。情形:a.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b.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c.为报道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d.为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个人行为)②作品的法定许可使用:在某些情形中,除非权利人事先声明不许使用,他人可以不经著作权人同意,直接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使用费。情形:a.报刊转载其他报刊发表的作品;b.在为实施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的教科书中,汇编已经发表的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乐作品等。(国家行为)③在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使用的情况下,仍须指明作者和作品出处,否则构成侵权。二、妥善处理相邻关系1.相邻关系:是对不动产所有权的限制或延伸。(实质)2.如何处理相邻关系①民事主体行使民事权利时不能超过正当的界限。不得滥用民事权利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②处理相邻关系的原则:民法典规定,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③法律依据:法律、法规对处理相邻关系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可以按照当地习惯。④具体要求:相邻关系一方在为自己便利行使权利时,应当照顾到相邻方的利益。第143页共162页 第二单元 家庭与婚姻第五课 在和睦家庭中成长5.1 家和万事兴一、育小职责大1.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义务(1)不仅有抚养义务,也有教育义务:①父母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子女,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有残疾的未成年人,更不得有溺婴、弃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②父母应当让适龄子女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不得阻碍其入学或迫使其中途退学、辍学。③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父母对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2)必须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①保护未成年子女的人身安全和健康。②在履行监护职责时,父母应当保护未成年子女的财产利益。③未成年子女造成他人损害的,父母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注意一: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在未成年人的父母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情况下,家庭成员中具有监护能力的其他近亲属应当承担未成年人的监护责任。这些近亲属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兄、姐。注意二:一般来说,子女成年独立生活后,父母在物质和生活上不再有抚养义务。但是,对以下情况下的成年子女,父母有能力负担时,父母有教育抚养的义务:①丧失劳动能力或丧失部分劳动能力,其收入不足以维持生活的;②尚在校就读的;第143页共162页 ③确无独立生活能力和条件的。2.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权利①教育和保护未成年子女既是父母的义务,也是父母的权利。②父母有权对子女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和引导,并对子女进行批评教育和合理惩戒。注意三:法律规定:①非婚生子女、养子女、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在法律上的地位与婚生子女是一样的。②养子女与生父母以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二、敬老是义务1.成年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1)经济上供养父母、生活上照料父母、精神上慰藉父母,照顾父母的特殊需求。(2)尊重、体贴父母,不干涉父母的婚姻自由,使父母幸福安度晚年。比较:抚养、赡养与扶养的关系抚养赡养扶养区别定义父母为子女的生活、学习等提供物质条件,在生活上加以妥善照料子女应该在精神上、生活上给予父母关心和照料平辈人之间在物质上和生活上相互扶助适用范围适用于长辈对晚辈适用于晚辈对长辈适用于平辈之间联系三者都是法律规定的家庭成员间应履行的义务,不履行这些义务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三者都是构建和睦家庭的条件2.成年意定监护制度(1)内涵: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与其近亲属、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事先协商,以书面形式确定自己的监护人监护人。在该成年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履行监护职责。。(2)优点:①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成年意定监护制度可以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②有助于解决老年人被骗取钱财的案件发生。第143页共162页 ⑶局限性:容易限制老年人的自主决定权,故建议选择与老年人的财产没有利害关系的人担任监护人。3.侵犯家庭成员权利、破坏家庭和睦的行为:⑴家庭暴力、虐待和遗弃⑵违法要追责:依据法律,实施家庭暴力、虐待或者遗弃老年人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相关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①遗弃:一个人拒绝扶(抚)养其有义务扶 (抚)养的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家庭成员的行为。②家庭暴力:对家庭成员进行身体、精神上的暴力侵犯的行为,这是破坏家庭关系的祸首。③虐待: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经常以打骂、冻饿、禁闭、有病不治、强迫过度劳动或限制人身自由、凌辱人格等方法,从身体或精神上进行摧残迫害的行为。注意:家庭暴力、虐待、遗弃等行为是非法的。但只有情节严重触犯刑法的,才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而尚未构成犯罪的,则应承担其他相应的法律责任。5.2 薪火相传有继承一、法定继承有顺序1.继承(1)内涵:是指将自然人死亡后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依法转移给他人所有。(2)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代与代之间爱的延续和传递,是代际传承的重要保障。⑶被继承人:死者;遗产: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继承人:依法承受遗产的人;继承权:继承人享有的财产性权利。2.继承的要求:①析产:继承遗产需要先将个人合法财产从家庭共有财产或者夫妻共同财产中析出,析产以后确定的被继承人的个人合法财产才是遗产。②贯彻平等原则:民法典强调继承权男女平等、婚生子女与非婚生子女平等。③债务继承:继承人不仅会获得被继承人的遗产,还需要承担被继承人未偿还的债务。本应由被继承人偿还的债务,应由继承人在继承的遗产范围内承担清偿责任,超过部分不负清偿责任,但继承人自愿偿还的除外。3.继承的类型(继承权的取得):⑴法定继承: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称为法定继承,即基于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扶养关系获得继承权。⑵遗嘱继承:基于合法有效遗嘱的指定,称为遗嘱继承。遗嘱继承只能在法定继承人范围内指定继承人。(其法律效力优先于法定继承。)第143页共162页 4.法定继承的顺序和范围(亲属关系的亲疏确定)法定继承的范围和顺序:①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②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③此外,法律也规定,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④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⑤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注意:①代位继承,是指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死亡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制度。代位继承只适用于法定继承,不适用于遗嘱继承。②被继承人死亡赔偿金或死亡抚恤金是其亲属获得的经济赔偿金,不是可继承的被继承人的遗产。5.继承遗产份额的分配①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②对生活有特殊困难又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③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④有扶养能力和有扶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抚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者少分。⑤继承人协商同意的,也可以不均等。6.法定继承的精神:继承人应当本着互谅互让、和睦团结的精神,协商处理继承问题。7.处理好法定继承的意义:有利于继承人的和睦团结和整个家庭的安宁幸福,也是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遗嘱继承重意愿1.遗嘱:(1)含义:遗嘱人生前依法律规定处分其个人合法财产及与此相关的事务,并于其死亡时发生效力的单方意思表示。⑵遗产处理形式:①遗嘱继承的含义:遗嘱继承是在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内确定具体继承人及份额。其法律效力优先于法定继承。第143页共162页 ②遗赠:自然人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与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组织、个人,法律上称之为遗赠。(遗赠不属于继承)(非继承遗产处理形式)③遗赠抚养协议?A.内涵:自然人可以与继承人以外的组织或者个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按照协议,该组织或者个人承担该自然人生养死葬的义务,享有受遗赠的权利。B.目的:使孤寡老人的生活得到保障。(非继承遗产处理形式)区分遗嘱继承、遗赠、遗赠抚养协议遗嘱继承遗赠遗赠抚养协议含义遗嘱继承是在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内确定具体继承人及份额。其法律效力优先于法定继承。是遗产继承,通过被继承人订立遗嘱的方式获得其部分或全部遗产。自然人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与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组织、个人。自然人可以与继承人以外的组织或者个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按照协议,该组织或者个人承担该自然人生养死葬的义务,享有受遗赠的权利。附条件的遗赠、是有偿的接受赠与。主体法定继承人法定继承人之外的其他自然人、社会组织或者国家。法定继承人之外的其他主体。形式继承遗产处理形式非继承遗产处理形式非继承遗产处理形式注意:①遗嘱包含了遗嘱继承和遗赠。②遗赠不属于继承。③无论是遗嘱继承还是遗赠,都应当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2.遗嘱的种类第143页共162页 自书遗嘱、代书遗嘱、打印遗嘱、录音录像遗嘱、口头遗嘱和公证遗嘱。3.遗嘱的效力①代书遗嘱、打印遗嘱、录音录像遗嘱、口头遗嘱须有两个以上无利害关系的见证人在场见证才能生效。②遗嘱人立有内容相抵触的前后数份遗嘱,以最后的遗嘱为准。③签署《遗赠抚养协议》不履行义务的,不能接受遗赠.④公证遗嘱撕毁也有效。⑤法律效力大小:遗赠抚养协议﹥遗嘱继承和遗赠﹥法定继承4.遗嘱继承的意义:通过遗嘱处分财产,既是对遗嘱人意愿的尊重,又有助于减少继承人之间的分歧,有利于整个家庭的和睦。第六课 珍惜婚姻关系6.1 法律保护下的婚姻一、珍惜婚姻1.结婚的含义:结婚是夫妻关系的起点,是男女双方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婚姻关系的行为。2.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⑴婚姻自由是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⑵民法典还规定了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等基本原则。第143页共162页 3.结婚的法定条件(1)男女双方完全自愿。(2)男女双方达到法定婚龄。民法典规定的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3)符合一夫一妻制。(4)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4.什么是无效婚姻?什么是可撤销婚姻?⑴可撤销婚姻主要是违反了当事人意愿这个实质要件,构成可撤销婚姻的情形只有一种,即“因胁迫结婚”。 无效婚姻则违反了其他构成婚姻的实质要件,无效婚姻有四种情形: A、重婚的; B、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 C、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D、未到法定婚龄的。5.正确对待婚姻⑴对婚姻的要求: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相互扶养⑵对婚姻的态度:严肃对待婚姻、珍惜婚姻,既是对自己负责、对配偶和子女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6.结婚的程序⑴为什么?①结婚会对男女双方的人身和财产产生强制约束力,因此,法律要求结婚必须履行登记程序。②进行结婚登记是确立婚姻关系、明确夫妻双方权利义务必经的法律程序。⑵结婚登记程序:①申请:男女双方共同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办理结婚登记。②审查:审查结婚登记当事人出具的证件和证明材料是否真实、合法第143页共162页 、齐全,当事人是否具备法律规定的结婚条件。③登记:符合结婚条件的,婚姻登记机关当场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不符合结婚条件不予登记的,应当向当事人说明理由。7.知识拓展:同居关系⑴表现:①没有配偶的男女,未办理结婚登记,但是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②夫妻双方离婚后,未履行复婚登记手续,又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⑵承担的法律后果:①同居关系:不是合法的婚姻关系,也不会形成事实婚姻,不受法律的保护。②当事人不是夫妻关系,不享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③同居期间当事人各自继承的财产,一般按照个人财产处理。④同居生活期间,双方共同的收入和购置的财产,除有证据证明归一方的以外,一般按共同财产处理。二、离婚要慎重1.离婚自由与离婚限制⑴法律规定了离婚自由,但反对轻率离婚。准予离婚的事由:重婚或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两年;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等。⑵在下列情形中,当事人的离婚自由受到一定的限制:①凡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六个月内又起诉的,法院不予受理。②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应当征得军人同意,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的除外。③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者终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注意:主体对应准确。)2.离婚的类型?协议离婚与裁判离婚3.离婚后子女抚养①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③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6.2 夫妻地位平等一、平等的人身关系1.夫妻关系:①内容:夫妻关系包括夫妻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②夫妻关系的核心:夫妻在婚姻家庭中地位平等是夫妻关系的核心。③夫妻平等的要求?夫妻在生活中平等行使权利,平等履行义务,共同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第143页共162页 注意:平等不是均等。夫妻在婚姻家庭中地位平等,并非指夫妻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权利义务一一对等。夫妻平等需要考虑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异,合理分工,共同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2.夫妻平等的人身关系的表现:①夫妻双方人格独立的重要体现就是夫妻双方都有各自使用自己姓名的权利;双方所生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②夫妻双方人身自由;夫妻双方均有参加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的自由,这些自由是夫妻双方家庭地位平等的重要标志。③夫妻双方自由平等、相互欣赏、互谅互让,二、平等的财产关系1.夫妻财产关系的内容:①夫妻财产主要涉及夫妻共同财产和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②夫妻双方可以约定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的范围,没有约定的,按照法律规定处理。③夫或妻在处理夫妻共同财产上的权利是平等的。2.夫妻共同财产:①工资、奖金、劳务报酬②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婚前个人财产用于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如股票、债券),③知识产权的收益④继承或者受赠的财产,但是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除外⑤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3.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①一方的婚前财产,②一方因受到人身损害获得的赔偿或者补偿,③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④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⑤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注意:婚前个人财产用于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属于夫妻共同财产(股票、债券),自然升值的属于个人财产(存款利息、房产升值部分)4.约定财产制度①夫妻可以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所有,没有约定的按照法律规定处理。(约定优先)②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对双方具有约束力。第143页共162页 ③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夫或者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相对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者妻一方的个人财产清偿。5.民法典中有关夫妻债务和个人债务的规定:①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②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第七课做个明白的劳动者一、立足职场有法宝1.法律对劳动者权利与义务的保障:(1)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⑵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就业劳动训练。⑶为了实现宪法赋予公民的劳动权利,我国制定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为代表的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为公民的合法劳动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2.劳动者与劳动法:(1)劳动者:①含义:指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得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人。②要求:应当达到法定就业年龄,除特殊情况外,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2)劳动法:①作用:劳动法主要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即劳动关系。第143页共162页 ②意义:为公民的合法劳动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有助于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3.劳动法的基本原则:(1)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法的首要原则);①内涵:劳动法明确规定了劳动者应享有的各项权利,同时规定了用人单位必须履行的义务。②意义: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可以提升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劳动法就是劳动者权益保护法;(2)劳动者平等竞争的原则:①内涵:a.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b.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②要求:坚决防止和纠正就业歧视,营造公平就业制度环境。(3)特殊劳动保护的原则:①体现:对劳动者的权利进行倾斜保护。劳动法还注重对未成年工、残疾劳动者、少数民族劳动者、退役军人劳动者等特殊劳动者的劳动保护,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②意义:显示了国家对劳动者的关怀,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知识点二劳动也要签合同1.劳动合同的含义及意义:(1)含义: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2)意义:有了劳动合同,劳动者维权有据,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维护双方的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注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2.劳动合同的内容(条款)(1)必备条款是任何劳动合同必须具备的条款,主要包括: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等等。(7个)(2)可备条款:是除必备条款外劳动合同中可以规定的条款包括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条款。第143页共162页 3.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4.怎样的劳动合同才有法律效力?哪种情况是无效劳动合同?⑴劳动合同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才产生法律效力。⑵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①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②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③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无效劳动合同从订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5.正确认识无效劳动合同①无效劳动合同,是指当事人虽然签订,但是国家不承认其法律效力的劳动合同。因此,无效劳动合同是指虽经当事人协商成立,但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劳动合同。②无效劳动合同从订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因此其不受国家法律保护。③按合同无效程度来划分,分为全部无效和部分无效两类。确认劳动合同部分无效,如果不影响其余部分的效力,其余部分仍然有效6.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经付出的劳动怎么办?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经付出的劳动,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劳动报酬的数额,参照本单位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7.劳动合同的约束力:(1)劳动合同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才产生法律效力:劳动合同一旦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盖章,即对双方形成约束力,双方当事人应当依法履行,不得随意变更。①用人单位:必须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对劳动者的各项义务,并且不得随意解除劳动合同;②劳动者:必须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工作,并遵守用人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二、心中有数上职场一、明明白白工作1.劳动者的权利(1)劳动者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2)劳动者有休息休假的权利。①休息权是宪法规定的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依据《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职工每日工作八小时,每周工作四十小时。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第143页共162页 ②我国还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单位应当保证职工享受年休假,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3)劳动者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4)劳动者有享受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权利。(5)劳动者还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参加民主管理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等。2.劳动者的义务:(1)完成劳动任务。(2)提高职业技能。(3)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4)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知识点二清清楚楚维权(一)劳动争议?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纠纷,就会出现劳动争议。(二)劳动争议的解决方式:1.协商解决: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后,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就争议的解决进行友好协商。如果协商一致,可以达成和解协议。2.申请调解: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等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互谅互让的前提下,按照自愿、合法的原则达成调解协议,签订调解协议书。(调解协议书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3.提起劳动争议仲裁:①含义:劳动仲裁是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第三方的身份居中进行裁决的活动。②条件:如果当事人不愿意协商或调解、协商或调解不成、当事人达成和解或调解协议后不履行,都可以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仲裁申请,③效力:由仲裁委员会依法作出裁决具有法律约束力。根据劳动法律、法规,除特定情形外,未经劳动仲裁程序,当事人不得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④所有的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都可以诉讼吗?哪些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A.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12个月金额的争议。B.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4.提起诉讼:劳动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的仲裁申请不予受理的,申请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第143页共162页 总结:劳动者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①自觉履行劳动义务,这是维权的前提。②依法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和重要保证。③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人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第八课自主创业与诚信经营1.经营主体的选择:形式:可以采取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组织结构简单,出资人对经营主体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法人,组织结构严格,股东以认缴出资或认购股份承担有限责任)【知识拓展】: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1)通过关键词判断:提到发行股票、买卖股票、炒股等,均是股份有限公司;若提到股本(或股金)不能随意转让,则是有限责任公司。(2)从股份的划分上看:股份有限公司全部资本要划分为等额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全部资本不必划分为等额股份。(3)通过股东表决权判断:有限责任公司按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第143页共162页 股份有限公司实行一股一票原则。2.准备相应的文件:3.办理企业登记,领取营业执照:(1)申请人应当对申请文件、材料的真实性负责。(2)未经相关主管部门登记的,不得以企业名义从事经营活动。(3)企业发生变更、终止的,也应当办理相应的登记。4.企业登记的相关信息应当依法及时公示:(1)国家实行企业信息公示制度:①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信息;②政府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能够反映企业状况的信息;(2)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企业是不需要向社会公开。5.创业之路,法律相伴。创业者有必要在创业之前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学会风险管理。知识点二市场竞争讲公平1.市场经营者要公平竞争:(1)依据:我国法律确立了有关市场公平竞争和依法经营的规则。(2)要求:经营者应当遵守规则,依法经营、公平竞争、诚信经营、自愿、平等的原则2.不正当竞争的主要行为:(1)“搭便车”行为(也称“混淆行为”):①含义经营者利用他人已经建立的商业信誉,通过某种假冒或者仿冒手段,使消费者发生误认的混淆行为。②危害:既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又可能对消费者构成欺诈,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属于不正当竞争【知识拓展】:仿冒与假冒①仿冒:模仿别人的产品,使消费者发生误认,但是商品的质量是合格的,仿冒是一种欺诈行为;②假冒:假借别人的牌子,生产质量不合格的商品(假冒伪劣),假冒是一种违法行为。(2)进行虚假宣传、制作虚假广告的行为(3)其他不正当竞争的行为:法律还规定,禁止实施商业诋毁行为、不当有奖销售行为、商业贿赂行为、妨碍或者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正常运行的行为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注意:《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有奖销售没有一概否定,但给予了限制,该法的第十条规定了三种不正当的有奖销售行为,是严格禁止的:第143页共162页 (一)所设奖的种类、兑奖条件、奖金金额或者奖品等有奖销售信息不明确,影响兑奖;(二)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三)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五万元。第八课自主创业与诚信经营2诚信经营保护消费者1.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必要性与重要性:(1)必要性:①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商品种类的不断增多,消费者仅凭一己之力很难分辨商品的实际品质;②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呈现一种“信息不对称”状态,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其利益容易受到损害(2)意义: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仅有利于平衡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助于守法诚信的经营者扩大市场,并最终增进社会整体福祉。2.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1)相关法律: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要求经营者依法、诚信经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2)法律宗旨: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3.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基本内容:(1)经营者应当保证消费者安全消费的权利(2)经营者应当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3)经营者应当尊重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4.消费者的维权途径:(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2)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3)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4)通过仲裁或者诉讼的方式解决与经营者之间的争议。知识点二依法纳税是义务1.依法纳税的原因(1)税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国)(2)纳税人自觉履行纳税义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3)企业依法诚信纳税,既是企业信用的最好体现,也是企业最好的市场名片。第143页共162页 2.我国的主要税种(1)增值税①含义:以商品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税。②征税对象:增值额就是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期间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③作用:增值税的最大特点是减少重复征税,有利于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相关链接】:“营改增”改革意义①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②进一步显著减轻企业税负、③调动各方发展积极性、④促进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的发展、⑤促进产业和消费升级、⑥培育新动能、⑦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企业所得税①含义:对我国境内的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②适用范围:除个人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个人所得税)外,其他企业统一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3)个人所得税①含义:针对居民个人在境内外取得的收入或者非居民个人从境内取得的收入而依法征收的一种税。②改革:由最初的注重效率转变为更加关注公平。③作用: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完善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和法治观念;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知识拓展】——个人所得税法新的个人所得税法不仅提高了基本减除费用标准,增加了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项附加扣除,而且采用综合征收的方式。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的教育费用;父母的赡养费用;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综合征收: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劳动性所得首次实行综合征税第九课 纠纷的多元解决方式9.1 认识调解与仲裁第143页共162页 一、以和为贵选调解1.社会纠纷的解决方式⑴发生纠纷时,人们往往先自行协商,通过和解达成合意,解决纠纷。无法和解时,人们可以通过调解、仲裁或者诉讼的方式解决纠纷。⑵不过,诉讼可能导致双方当事人伤和气。相比之下,调解往往成为当事人解决纠纷的优先选择。2.调解(1)含义:通过第三方的排解疏导、说服教育,促使发生纠纷的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的活动就是调解。注意:调解是通过第三方达成的;和解是当事人双方。⑵类型:我国已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调解制度(类型)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诉讼调解等。⑶人民调解①含义:人民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下进行调解,被誉为伟大的“东方经验”。被称作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②性质: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③特点:以和为贵④原则:人民调解要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不收取任何费用。⑤效力:A.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协议,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但不具有强制执行效力。B.双方当事人还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经人民法院依法确认有效的调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第143页共162页 二、便捷经济选仲裁1.仲裁⑴分类:仲裁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有效途径,包括商事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农村承包合同纠纷仲裁等。含义:当平等主体当事人之间发生合同纠纷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时,双方可以将其提交仲裁机构进行商事仲裁。《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三条下列纠纷不能仲裁(一)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二)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注意:行政复议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申请!(2)商事仲裁制度的特点:①或裁或审:在商事仲裁与诉讼之间,当事人只能选择其一加以适用。②协议仲裁:申请仲裁必须以双方自愿订立的有效仲裁协议为前提。③一裁终局:仲裁程序比较灵活,仲裁审理一般不公开进行,而且一裁终局。④便捷、经济.与诉讼两审终审制相比,有利于缩短纠纷解决时间、提高纠纷解决的效率、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⑤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具有法律约束力:如一方当事人不自觉履行裁决,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名词点击】:“一裁终局”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仲裁委员会或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在劳动争议仲裁中,劳动者对一裁终局不服的,可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但是用人单位不能。第143页共162页 9.2 解析三大诉讼一、诉讼及其特点1.诉讼(1)含义:俗称“打官司”,它是在纠纷主体的参与下,由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解决具体纠纷的活动。(2)地位:在多元的纠纷解决方式中,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最后途径。2.诉讼的特点:公权性、程序性、强制性、终局性。3.诉讼法的含义及类型(1)含义:用于调整诉讼法律关系、规范诉讼活动与程序的法律。(2)类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二、诉讼的主要类型1.诉讼类型:诉讼分为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2.第143页共162页 【名词点击】①行政相对人: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机关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即权益受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影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诉:是指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为了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公诉:是指人民检察院依照相关法律规定,代表国家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②相关链接:在刑事诉讼的过程中,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由于这种损害赔偿的诉讼请求是在刑事诉讼中提出并附带解决的,因此称作刑事附带民事诉讼。③知识拓展:《行政复议法》第十二条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由申请人选择,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对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等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第143页共162页 第十课 诉讼实现公平正义10.1 正确行使诉讼权利1.保障诉讼权利①为充分保障诉讼过程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诉讼法赋予当事人广泛的诉讼权利,司法机关保障当事人充分行使这些诉讼权利。②我国公民享有的诉讼权利的法律基础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诉讼权利的内容(1)当事人有委托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的权利知识拓展:诉讼代理人: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帮助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的人;在刑事诉讼中,帮助被害人、自诉人或者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的人。辩护人:在刑事诉讼中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诉讼活动的人。法律规定刑事案件被告人可以为自己辩护。刑事辩护人由被告人委托或法院的指定产生。①原因:当事人因身陷纠纷而参与诉讼时,很可能面临缺乏法律知识与技能、无暇参加诉讼活动等问题。此时,当事人可以委托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帮助其进行诉讼。②作用:诉讼代理人和辩护人的主要职责是根据事实和法律,维护当事人合法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使案件得到公正的审理。(2)当事人有申请回避的权利第143页共162页 ①是什么:在诉讼中,当审判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具有法律规定不宜参加案件审理或有关诉讼活动的情形时,当事人有权要求其退出,这就是诉讼法中规定的回避制度。注意1:回避的主体是审判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不包括诉讼代理人、证人等。注意2:当事人临时提出回避申请时,应决定延期审理。②作用:该制度有利于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消除当事人的疑虑,增加裁判的正当性。(3)当事人有上诉的权利①我国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制,除特殊情况外,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理便告终结。(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一审结束后,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或裁定的,可以在规定期限内提出上诉。但最高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同时就是终审判决,对此不能提起上诉。)②当事人如果不服一审裁判,可以在规定期限内(规定期限=一审判决生效前)提出上诉。③上诉权是法律赋予当事人的重要诉讼权利,是否提出上诉,完全由当事人自主决定,他人不得限制或干涉。④上诉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提起的,如果不及时提起,一审裁判就会生效,当事人就会失去上诉权。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不服判决和不服裁定的上诉期限分别为15日和10日。在刑事诉讼中,不服判决和不服裁定的上诉日期分别为10日和5日。注意:上诉应当递交上诉状,即必须提交书面上诉状,口头上诉无效。知识拓展:判决和裁定的区别⑴判决是解决案件的实体问题,而裁定既解决实体问题,也解决程序问题。适用裁定解决的实体问题,如在执行期间依法减刑、假释等;解决的程序问题,如驳回自诉,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等。⑵在一个案件中,发生法律效力并被执行的判决只有一个,而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定可以有若干个。⑶判决必须用书面形式表现出来,而裁定既可用书面形式,又可用口头形式。口头裁定作出后,记入笔录即可。二、寻求法律援助1.法律援助(1)原因:在生活中,有一些公民因受经济条件或其他因素影响,难以在诉讼过程中充分行使诉讼权利,从而可能丧失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宝贵机会。(2)内容:国家建立法律援助制度,设置法律援助机构,指派或安排律师、公证员、法律工作者等为经济困难的公民和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代理、辩护等法律服务。2.法律援助的申请第143页共162页 ⑴在民事和行政纠纷中,经济困难的公民可以就依法请求国家赔偿、请求支付劳动报酬、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等事项,申请法律援助,获得法律咨询或代理服务。⑵未成年人申请法律援助的,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提出。⑶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因经济困难而没有委托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当事人或部分特殊案件的当事人,也可以经法定程序,获得法律援助机构指派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或代理。相关链接:刑事诉讼法规定:”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这体现了刑事诉讼过程中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3.法律援助申请的审查法律援助机构收到法律援助申请后,应当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要及时决定提供法律援助;不符合条件的,要书面告知理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不得收取任何财物。10.2 严格遵守诉讼程序一、起诉与应诉1.起诉(1)含义:俗称“告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自己所享有或依法由自己管理、支配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争议,或者认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要求人民法院予以审判。⑵地位:是诉讼程序的第一步。注意: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最后途径。(3)原则: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均实行“不告不理”的原则。注意:起诉是以书面为原则、口头为例外。(起诉可以书写诉状,如书写诉状确有困难的,也可以口头起诉。)(4)管辖:①分类:我国的人民法院分为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四级,此外还设有军事法院、海事法院、知识产权法院和金融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②作用:人民法院系统内部有明确的管辖分工,确保案件获得公正、及时审判。相关链接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案件的分工和权限为级别管辖;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的第一审案件的分工和权限为地域管辖。注意:起诉应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第143页共162页 知识拓展(级别管辖)各级人民法院都能受理第一审案件,但有分工和权限:⑴基层人民法院管辖一般的民事案件,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⑵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案件有:重大涉外案件;本辖区内有重大影响的案件;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民事案件)。对国务院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海关处理的案件,其它法律规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⑶高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案件有:本辖区内有重大影响的案件。⑷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案件有: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事案件,在全国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案件以及它认为应当由自己审理的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作为第一审管辖的民事案件实行一审终审,不能上诉。知识拓展(地域管辖)民事诉讼多采取“原告就被告”即由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的原则;行政诉讼多以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确定管辖;刑事诉讼则多由犯罪所在地的法院管辖。移送管辖是指人民法院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本院管辖时,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5)起诉的必备条件:起诉者是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有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该案件属于人民法院主管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⑹民事诉讼状的格式?1.原告:甲公司(0.5分)2.被告:李某(0.5分)3.起诉请求:①依法判决被告赔偿损坏的电脑、投影仪等设备共计26000元(贰万陆仟元整)(1分)②本案产生的诉讼等费用由被告承担。(1分)4.事实与理由:①李某小王将甲公司法人代表张某办公室的电脑、投影仪等设备砸坏。②民法典规定了物权平等保护原则,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物权受法律平等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2分)本案中李某唆使小王将张某办公室的电脑、投影仪等设备砸坏,原告的要求是合理合法的。此致5.济阳区人民法院6.附:本诉状副本份第143页共162页 7.证据和证据来源:被毁坏电脑及投影仪照片、律师和小王的谈话录音⑺提起诉讼前,律师(原告)应做哪些准备?(①明确被告信息②准备起诉:确定管辖法院并准备起诉状;③收集和保存证据;④到法院立案,)⑻立案受理①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人民法院应当予以登记立案。起诉并不必然导致诉讼的成立,不一定立案。②立案登记后,诉讼即告开始,起诉的一方称为原告,被起诉的一方成为被告,诉讼进入第一审程序。2.应诉①人民法院登记立案后,要将原告提交的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被告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答辩状,再由人民法院把答辩状副本送达原告。被告人不提交答辩状,不影响人民法院依法审理案件。②在这一阶段,人民法院还要确定开庭审理日期,并通知双方当事人。③我国实行立案登记制。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二、审理与判决1.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一是起诉与立案;二是法庭公开审理;三是上诉2.开庭审理(1)含义:在民事、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和形式,在法庭上对案件进行实体审理并作出判决,这一系列诉讼活动称为开庭审理。(2)地位:诉讼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3)阶段:①开庭准备:查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到庭情况、宣布法庭纪律。②法庭调查:全面调查案件事实。(当事人陈诉——证人出庭作证——出示物证等证据——宣读鉴定意见和勘验笔录——审判长归纳总结)③法庭辩论:当事人就案件争议的有关问题阐明自己的意见。(原告发言——被告答辩——第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或答辩——互相辩论——辩论终结——审判长征询各方最后意见)④休庭评议:审判人员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作出结论。⑤宣告判决:当庭或择期公开宣告判决内容。第143页共162页 知识拓展:我国实行公开审判制度。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商业秘密,未成年犯罪及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形外,一律公开进行,允许公民到庭旁听,允许新闻记者采访报道。3.刑事诉讼⑴阶段:侦查阶段(公安机关等)、提起公诉阶段(人民检察院)和审判阶段(人民法院)⑵刑事诉讼法庭调查的顺序:公诉人宣读起诉书;被告人、被害人就起诉书指控的犯罪进行陈述;讯问被告人,被害人等向被告人发问;控辩双方向被害人发问;出示、辨认证据;调取新证据;法庭调查、核实证据。⑶要求: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4.两审终审制度(1)一审结束后,当事人不服一审裁判的,有权提起上诉,启动二审程序。(2)二审程序是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的程序,二审裁判是终审裁判。(3)法律还规定了审判监督程序,用于纠正生效裁判的错误。注意:最高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同时就是终审判决,对此不能提起上诉。5.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是什么?(记下来)①管辖②起诉(诉讼程序的第一步)③立案;④应诉⑤开庭审理(一审)(诉讼活动最重要的一个环节。)⑥上诉⑦二审(终审裁判)⑧再审(审判监督程序)10.3 依法收集运用证据一、处处留心皆证据1.证据(1)含义:就是证明的根据,它是诉讼过程中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2)分类: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有当事人的陈述、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勘验笔录。行政诉讼法: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意见,勘验笔录、现场笔录。刑事诉讼法: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意见,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视听资料、电子数据。①物证:物证是指通过自身属性、外部特征或存在状况来证明案件客观事实的一切物品和痕迹。②书证:书证是指通过文字、图表、符号等所记载的内容或表达的思想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例如各种合同文本、各种信函、票据、电报、传真、图纸、图表、文件等。第143页共162页 ③视听资料:视听资料是以录音、录像以及计算机等高科技设备记录和再现的信息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视听资料包括录音资料和影像资料,视听资料应当合法取得。当事人以视听资料作为证据的,应当提供存储该视听资料的原始载体。④电子数据:电子数据主要包括五方面,分别是:网页、博客、微博等网络平台发布的信息;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即时通信、通讯群组等网络应用服务的通信信息;用户注册信息、身份认证信息、电子交易记录、通信记录、登录日志等信息;文档、图片、音频、视频、数字证书、计算机程序等电子文件;其他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处理、传输的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信息。当事人以电子数据作为证据的,应当提供原件。注意1: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录音资料和影像资料,适用电子数据的规定。注意2:偷拍、偷录的资料能否作为证据?提示:证据的取得要合法,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排除的根本性标准在于收集该特定证据的手段与结果是否对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侵害。如果偷拍、偷录是通过非法手段取得的(如窃入别人家中),这种资料就不能作为证据;如果不是通过非法手段取得的,则可以作为诉讼证据。⑶为什么要收集证据?①打官司就是打证据。证据是打官司决胜负的关键砝码。证据作为证明案件事实的依据,是诉讼的灵魂②对司法机关而言,证据是查明案件真实情况的重要手段,是作出正确裁判的依据。③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证据是当事人主张自己权利的重要工具。④在刑事诉讼中,证据既是揭露犯罪的有力武器,也是保障无辜者不受错误追诉的盾牌。2.案件事实、法律事实:⑴案件事实只是法律事实,与现实生活中的事实并不完全是一回事。⑵决定诉讼胜负的是法律事实,而不是生活事实。⑶在多数情况下,法律事实与生活事实可以达成一致,但也有一些生活事实由于没有证据可以证明,无法成为法律上认可的法律事实。第143页共162页 二、主张权利靠举证1.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1)“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原则法律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知识拓展:在具体的民事诉讼案件中,“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可以进一步细化为“主张积极事实者有举证责任,主张消极事实者无举证责任。”单纯对对方的主张进行否认的就是“主张消极事实”。而针对对方当事人的主张提出对抗性的新的主张,则形成抗辩,是“积极事实”的主张。例:甲与乙围绕着借款进行的民事诉讼中,甲作为原告,向法院提出对方欠款5万元这一基本事实,这是主张积极事实,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据,即负有举证责任。乙若是否认欠甲5万元,这就是单纯否认对方主张,是主张消极事实,无需证明自己不欠甲5万元。乙若提出自己已将5万元还清,或者只是欠甲3万元,这就是主张积极事实,足以对抗甲欠其5万元的主张,这就形成抗辩,需要乙提供证据证明这一积极事实,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结论:不能把“谁主张,谁举证”这一举证原则理解成原告主张要举证,被告没有主张不需要负举证责任。(2)“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当案件当事人因欠缺专业知识或者远离证据而难以举证时,法律岀于公平合理的考虑,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即当事人提出诉讼主张,由对方负责举证。⑶类型:1、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对其无过错承担举证责任。即推定所有人和管理人有过错,受害人只需举证证明损害事实客观存在及该损害事实的发生与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有因果关系即可。2、因新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由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其产品制造方法不同于专利方法承担举证责任。专利案件中,如果由专利权人举证证明对方的产品使用了自己的专利方法,将会因为举证困难而很少有胜诉的可能,这对于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显然是不公平的。而对被告来说,自己究竟使用的何种方法制造的该产品自己最清楚,这一核心证据掌握在被告手中,由被告举证将更容易,因此此类案件由被告举证更符合公平原则。3、第143页共162页 因污染环境发生纠纷,污染者应当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因为环境污染损害的特殊性,受害人所遭受损害的潜伏期较长,环境污染的情形又复杂多样,要证明其因果关系,需要借助科学监测、化学分析、技术化验等科学技术手段,受害人处于弱势地位,很难具备这些能力,且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为更好的保护受害人、保护环境,在环境污染行为的侵权诉讼中,受害人只需证明有污染行为和损害事实即可。4、因共同危险行为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实施危险行为的人就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如果有多人实施了多个危险行为造成某个危害后果,又不能区分是某人实施的某个行为造成的,那么则推断所有人的行为共同造成该危害结果,如果想免除自己的责任,那么实施危险行为的人必须证明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不存在因果关系。举证责任倒置并不等于只有作为侵权者的被告承担举证责任,受害人不承担举证责任。法律只是规定了被告承担证明与损害结果没有因果关系、或者受害人有过错或第三人有过错的举证责任。侵权行为、损害结果还需要原告进行举证。5、因缺陷产品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产品的生产者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承担举证责任。此类案件,无需证明生产者有无过错,只需证明产品存在缺陷且致人损害即可。而生产者只能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进行举证,如: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或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存在的。6、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加害人就受害人故意造成损害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从事高危行业,适用无过错原则,受害人不必证明加害人主观方面有过错,加害人也不得以证明自己没有过错而主张免除责任,加害人想免除责任,必须证明该侵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7、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8、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就受害人有过错或者第三人有过错承担举证责任。2.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①要求: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应当提供作出该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②原因:行政诉讼的核心问题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而行政相对人在举证能力上无法与行政机关抗衡。③目的:通过举证责任分配方式来体现公正。3.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第143页共162页 (1)公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人民检察院承担,自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自诉人承担。(2)为了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刑事诉讼法还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并排除用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4.诉讼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贯彻这一原则的原因?(1)基本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2)必要性:证据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是诉讼的灵魂。(3)意义:在诉讼中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有利于正确解决纠纷,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实现公平正义5.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裁决、刑事裁决中的财产部分在哪个法院申请执行?第一审人法院或者与第一审人民法院同级的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执行。6.第十课诉讼实现公平正义的知识点?(三个框题)统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核心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观念第一课走进思维世界1.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本书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第143页共162页 思维是人的特有属性。2.思维的特征①思维具有间接性.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②思维具有概括性.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③思维具有能动性: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3.思维的基本形态: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项目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含义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共同属性,通过语词巩固下来,形成了概念,并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区别基本单元概念感性形象思维形式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认识对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主要特征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思维表达的严谨性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思维表达的情感性联系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区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实际思维活动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虽然各有其功能和作用,但又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都来源于实践。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抽象思维依赖于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有待于上升到抽象思维。第143页共162页 第二课把握逻辑要义一、推理(1)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2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3)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二、论证与论辩(1)论证: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2)论辩: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说服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成了“论辩”。三、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1.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必须前后一致)①遵循同一律的理由是什么?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②同一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是什么?(1)常用公式:“A是A”。(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③同一律的要求是什么?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⑤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2.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不可自相矛盾)①遵循矛盾律的理由是什么?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②矛盾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是什么?(1)常用公式:“A不是非A”。(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表示对A否定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③矛盾律的要求是什么?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④违反矛盾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是什么?“自相矛盾”。3.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不能骑墙居中)①遵循排中律的理由是什么?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第143页共162页 ②排中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是什么?(1)常用公式:“A或者非A”。(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③排中律的要求是什么?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④违反排中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是什么?“两不可”第143页共162页 四、规律名称基本内容公式适用范围要求逻辑错误矛盾律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A不是非A矛盾判断和反对判断一致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自相矛盾(两可)排中律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A或者非A矛盾判断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两不可同一律思想自身同一A是A概念和判断确定性(自身同一)偷换概念、偷换论题第三课领会科学思维1.基本条件: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是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2.含义: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科学思维不是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并列的思维形态,而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3.科学思维的特征:①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它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坚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②结果具有预见性。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③结果具有可检验性。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4.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⑴思维素养意义①(逻辑思维意义)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②(辩证思维意义)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③(创新思维意义)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⑵思想政治意义①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不同的社会实践中的国情和世情,准确把握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第162页共16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②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⑶总意义:①把握科学思维的精髓,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②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更好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第四课准确把握概念1.①概念:就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②概念的属性: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2.概念与词语有什么关系?⑴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⑶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⑷并非每一个语词都表达概念。①一般,汉语中的实词都表达概念,而虚词(除连词外)不表达概念。②孤立的助词和叹词则通常不表达概念3.概念内涵的含义: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概念外延的含义: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关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4.什么是相容关系?⑴含义:如果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具有相同的部分,则为相容关系⑵依据所指范围相同部分的多少,概念外延的相容关系分为:全同关系、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交叉关系。①全同关系:指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②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③交叉关系:指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5.⑴不相容关系的含义:如果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不具有相同部分,则为不相容关系(又称全异关系)⑵不相容关系可以进一步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第162页共16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①矛盾关系:指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②反对关系:指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6.⑴定义的含义: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⑵定义的构成: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⑶下定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种差加属概念。7.下一个正确的定义的要求是什么?①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②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③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④定义不能用比喻。8.什么是划分?划分的方法?划分的构成是怎样的?⑴含义:划分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⑵方法:它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划分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⑶构成:划分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9.作出正确划分的要求是什么?(1)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2)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①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②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③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第五课正确运用判断1.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2.判断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如果既不肯定什么,又不否定什么,就不是判断。(2)判断有真假之分。第162页共16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如果一个判断的断定符合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它就是真的;否则,它就假的。3.检验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及两个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其正确与否要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不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假判断。4.如何表达判断?⑴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⑵不作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一般来说,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不直接表达判断。⑶(根据语境确定语句的含义。)对于含义不明确的语句,我们需要依据语言的具体情况排除歧义,5.判断的类型有哪些?①简单判断:指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简单判断包括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②复合判断: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复合判断。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第二框正确运用简单判断——性质判断1.性质判断(直言判断)含义:性质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构成:性质判断主要由量项、主项、联项、谓项构成。2.六种基本判断形式: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1)全称判断(有时不需要)、特称判断需要量项。(2)单称判断不需要量项,而是由主项、联项和谓项三部分构成3.准确运用性质判断应注意的问题(1)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2)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状况,容易造成误解。(3)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和“量”都准确无误。(4)误用多重否定。(记下来)4.正确运用简单判断——关系判断①含义: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②组成: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量项构成。③根据“关系的性质”可分为:对称性关系和传递性关系第162页共16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对象之间关系对称性的三种表现形式: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①对称关系:如果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还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对称关系。②反对称关系:如果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不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反对称关系。③非对称关系:如果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在有的情况下具有那种关系、在有的情况下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就被称为非对称关系。(2)对象之间关系传递性的三种表现形式: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①传递关系:如果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第三个对象也具有那种关系,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之间还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传递关系②反传递关系:如果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不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反传递关系。图示如下(a、b和c为特定认识范围内的任意对象③非传递关系:如果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在有的情况下具有那种关系、在有的情况下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就被称为非传递关系考点三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复合判断基本知识一、复合判断基础知识(1)含义: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2)组成:复合判断由联结词和支判断两部分组成。(3)复合判断的种类根据断定情况的不同,复合判断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多个种类二、联言判断:①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②联言判断的真假值特征是什么?在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每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它要求各个联言支的断定都要与实际相符合。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三、选言判断?1.含义:选言判断是断定对象可能情况的判断。在若干可能的事物情况中至少或只能有一种情况存在。2.分类:依据选言判断对选言支之间关系的断定情况,选言判断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3.⑴相容选言判断:①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可以同时并存,这样的选言支叫相容的选言支,这样的选言判断叫相容选言判断。第162页共16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②在日常语言中,“或者”“或者……或者……”“是……还是……”“也许……也许……”可以用来表达相容选言判断③相容选言判断的真假值特征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如果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⑵不相容选言判断:①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只能有一种存在,不能有两种和两种以上的情况并存,这样的选言支叫不相容的选言支,这样的选言判断叫不相容选言判断。②在日常语言中,“要么……要么……”“不是……就是……”③不相容选言判断的真假值特征: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是真的,或者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不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四、正确运用假言判断1.含义:假言判断是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2.⑴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条件关系的判断①如果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充分条件。(有前必有后,无前未必无后)②“如果……那么……”“倘若……则……”“只要……就……”③断定情况:只断定一个判断前件是真的,后件也是真的。(不断定前件是假的时,后件怎么样)3.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①必要条件是产生某种事物情况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必要条件。(无前必无后,有前未必有后)②“只有……才……”“必须……才……”“除非……才……”③断定情况:只断定一个判断前件是假的,后件也是假的。(不断定前件是真的时,后件怎么样)(无前必无后,有前未必有后)4.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①有了这种情况,必将产生某种情况;没有这种情况,必不产生该种情况。(有前必有后、无前必无后)第162页共16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②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是同时断定充分和必要两种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③“……当且仅当……才……”④断定情况:断定一个判断前件是真的,后件也是真的;前件是假的,后件也是假的。(有前必有后、无前必无后)第六课掌握演绎推理方法第一框推理与演绎推理概述1.推理(1)推理的含义: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就是推理。(获得新知识的方法)(2)推理结构:①组成要素:前提与结论。②推理结构:由前提推出结论的逻辑联系方式,叫作推理结构。③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推理结构。(3)分类标准及种类①依据对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的认识区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②形式逻辑从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的角度,将推理分为必然推理和或然推理。⑷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推理的形式结构2.什么是演绎推理?正确的演绎推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什么?⑴演绎推理的含义: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演绎推理是前提蕴涵结论的必然推理。⑵正确的演绎推理必须具备的条件①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是真实的判断。②推理结构正确。第二框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一、性质判断换质推理1.含义:它是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质”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即将肯定判断形式转换为否定判断形式,将否定判断形式转换成肯定判断形式。)2.性质判断换质推理的规则是什么?①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主项和量项。②改变前提判断的质,即把肯定判断变为否定判断,把否定判断变为肯定判断。③找出前提性质判断中与谓项相矛盾的概念,用它作为结论性质判断的谓项。第162页共16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3.换质推理的两步法:第一步:主项和谓项不变,将联项“是”改为“不是”或“不是”改为“是”。第二步:将谓项改为与其相矛盾的概念。二、性质判断换位推理,1.含义:性质判断换位推理又叫换位法。它是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简言之:就是改变主项和谓项的位置的推理方法2.所谓项的周延性:指的是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周延性判断种类主项谓项全称肯定判断周延不周延全称否定判断周延周延特称肯定判断不周延不周延特称否定判断不周延周延单称肯定判断周延不周延单称否定判断周延周延《性质判断周延歌》周延、不周延,质、量来判断。主项看量项,全、单周延,特称不周延。谓项要看质,否定周延,肯定不周延。3.性质判断换位推理的规则是什么?①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联项。(“质”不变,即肯定或否定不变)②将前提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互换。③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能周延。4.性质判断换位推理的具体方法是什么?第一步:不改变联项。主项与谓项的位置互换第二步: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不能周延。三、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①在思维活动中,我们可以将换质法和换位法结合起来使用,即进行换质位推理(换位质推理)第162页共16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②换质时遵守换质推理的规则,换位时遵守换位推理的规则,一步换质,一步换位,换质换位交替进行。四、三段论推理1.三段论推理的含义:它是以两个已知的性质判断为前提,借助一个共同的项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2.三段论的结构是怎样的?三段论:大项、中项小项、大前提、小前提、结论。⑴项:①“大项”:结论中的谓项;②“小项”:结论中的主项;③“中项”:结论中不出现而在前提中出现两次的那个项。⑵前提:①大前提:包含大项的前提;②小前提:包含小项的前提。3.三段论的规则及违反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是什么?①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如果出现四个不同的项,结论就不能必然得出。犯“四概念”的逻辑错误。②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的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违反这一规则,就会犯“中项不周延”的逻辑错误。③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小项和大项)否则,就会犯“大项不当扩大”或“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④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三段论中不能有两个否定前提)结论为否定,当且仅当,前提中有一否定。第三框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一、联言推理及其方法1.推理依据:联言推理是依据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一假即假,全真才真)2.联言推理的有效推理结构——合成式①联言推理的合成式的依据:从联言判断和它的联言支的真假关系来说,如果所有的联言支都是真的,联言判断就是真的。②联言推理的合成式的具体形式:联言推理的前提分别断定了各个联言支是真的,它的结论就能断定由这些联言支所构成的联言判断是真的。3.联言推理的有效推理结构——分解式①联言推理的分解式的依据:从联言判断和它的联言支的真假关系来说,如果一个联言判断是真的,它的联言支都是真的。第162页共16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②联言推理的分解式的具体形式:联言推理的前提断定联言判断是真的,它的结论就能断定这个联言判断的联言支是真的。二、选言推理及其方法1.推理依据:相容选言推理:一真即真,全假才假不相容选言推理:有且只有一个真才真2.①相容选言推理的有效式(正确的推理结构):否定肯定式一个相容的选言推理的正确的推理结构,只能是否定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3.不相容选言推理的两个有效式分别是什么?①肯定否定式: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②否定肯定式:如果否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三、假言推理及其方法1.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推理依据、有效式⑴推理依据: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反过来看,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充分条件:有前必有后,无前后不定,有前无后必假。)⑵有效式:①肯定前件式。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②否定后件式。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断的前件。2.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推理依据、有效式⑴推理依据: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反过来看,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必要条件:无前必无后,有前后不定,无前有后必假。)⑵有效式:①否定前件式。如果否定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②肯定后件式。如果肯定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4.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推理依据、有效式⑴推理依据: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第162页共16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反过来看,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充分必要条件:有前必有后,无前必无后。)⑵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举例肯定前件式否定前件式肯定后件式否定后件式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天下雨地面湿√天下雨地一定湿√地没湿天一定没下雨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年满十八岁有选举权√未满十八岁一定没选举权√有选举权一定满十八岁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三角形有一个角是90°这是一个直角三角形√√√√5.演绎推理的保真条件是什么?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是从真前提保证推出真结论的推理。前提真实,遵循演绎推理规则。第七课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第一框归纳推理及其方法一、归纳推理1.含义: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这种推理形式叫作归纳推理。归纳推理可以分为不完全归纳推理和完全归纳推理。2.什么是完全归纳推理?它的特征是什么?⑴含义:如果归纳推理的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完全归纳推理。⑵特征: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它是一种必然推理⑶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的条件是什么?①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应该是真实的。②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3.不完全归纳推理①依据:凭借思维的能动性。②含义: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认识对象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第162页共16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③特征: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④不完全归纳推理容易犯有“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⑤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需要在认识对象和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4.因果联系的含义是什么?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是什么?(1)含义:因果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⑵①求同法②求异法③共变法④求同求异并用法⑤剩余法第二框类比推理及其方法1.类比推理的含义: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类比比较比喻区别基础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在比较的基础上性质它是一种推理。它是一种简单的认识方法。是一种修辞手法目的得出新知识。认识两类事物相同点和不同点,生动形象地描写或说明认识对象。联系类比和比喻都以比较为基础。类比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2.类比推理的实质:或然推理3.类比推理的方法⑴从思维方法的角度看,模拟方法是一种类比推理方法⑵从思维的角度说,类比推理可以有以下几种具体方法:①在对象的要素和结构之间进行类比;②在对象的功能之间进行类比;③从导致事物某种功能的条件方面进行类比。4.(1)类比的根据越多越好。(2)作为类比推理根据的相同属性越是接近本质属性,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3)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不应该有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防止犯“机械类比”的错误第三单元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第162页共16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第八课把握辩证分合第一框辩证思维的含义与特征1.辩证思维的观点:所谓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和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形而上学思维: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看问题,2.辩证思维的特征?整体性和动态性。辩证思维在整体性与独立性、动态性与静态性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3.辩证思维与诡辩论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第二框分析与综合及其辩证关系一、分析:1.含义:分析就是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或者把认识对象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分别加以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2.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哪些?①定性分析:是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某种成分的分析。主要解决“有没有”“是不是”的问题。②定量分析:是确定研究对象在某个方面的量“有多少”的分析。③功能分析: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些功能或具有哪些功能的分析。主要解决研究对象“有什么作用”的问题。④因果分析:确定引起某一现象发生或变化原因的分析。主要解决研究对象“为什么”的问题。3.分析方法的特征是什么?①优点:精确。②局限性:如果止于分析,就会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认识。二、综合1.含义:综合是一种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和不同发展阶段,按照其固有的联系联结和统一起来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综合的特征:整体性2.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是什么?(1)从辩证思维角度看,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分析为综合做准备,而综合的结果又指导人们继续对事物进行新的分析。(2)在辩证思维中,分析和综合是方向相反却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的关系。3.辩证地分析与综合的客观基础是什么?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思维中的反映。辩证的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的体现第九课理解质量互变第一框认识质量互变规律第162页共16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⑴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⑵质: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质与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⑶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⑷量总是一定事物的量,不存在离开具体事物的“纯粹”的量。2.事物发展的状态(形式)原理:(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1)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⑶坚持适度原则3.质量互变规律要求:要求我们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第二框把握适度原则一、适度的含义⑴什么是度?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⑵关节点(或临界点):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⑶度与关节点的关系: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这就是关节点或临界点;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二、1.遵循适度原则的必要性?①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②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2.适度原则的含义: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当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3.折中主义(1)折中主义的含义:是企图把对立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无原则地调和拼凑在一起的做法。(2)特征和表现:第162页共16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坚持的立场。它是一种无原则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第十课推动认识发展第一框不作简答肯定与否定1.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否定方面含义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转化为他事物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地位与作用研究它们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分析事物内部这两个相反方面的对立统一及其相互转化,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辩证关系对立:①肯定方面:维持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当其处于优势时,事物就会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②否定方面:当否定方面在事物发展中取得支配地位时,事物就会改变自己的根本性质,实现对自身的否定。统一:①肯定中包含否定。二者对立与斗争使事物的发展进入自我否定阶段,并因自我否定而自我更新。②否定中包含肯定。否定不是全盘否定,矛盾斗争的结果并不是将矛盾双方消解为虚无,而是产生新的规定性。(“辩证的否定”)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1)依据:根据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辩证关系。(2)特点:辩证的否定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3)要求:①我们看待事物、解决问题就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否则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②坚持辩证的否定观,要深刻把握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辩证关系。A:否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的否定。B: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中合理因素的肯定与保留;即使对合理因素的保留,也是经过改造,把它们包含在新事物之中。3.辩证的否定观原理①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辩证的否定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第162页共16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③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④辩证的否定的地位: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方法论:要树立创新意识,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第二框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1、感性具体----思维活动的起点(1)含义:事物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2)局限:感性具体虽然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2、思维抽象:思维活动的桥梁。(1)含义: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2)目的与内容:既可以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质的规定性,也可以从事物个性中抽取某种共性,等等。(3)思维抽象的环节:①分离:——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②提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③简略化:——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④理想化:——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4)思维抽象的局限性: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3.思维具体(理性具体):思维活动的结果。(1)含义: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2)认识如何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①起点: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②桥梁: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这些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③终点: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4.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关系:第162页共16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是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基础⑵①感性具体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②思维抽象是对某一本质规定的认识(还没有把握事物整体本质和规律)③思维具体是对事物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思维中再现整体事物多样性的统一第四单元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第十一课创新思维要善于联想)考点一 创新思维1.创新思维含义:科学思维所说的创新思维,不是泛指所有思维都具有的能动性,而是特指人们在实践中破除迷信、超越陈规,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思维活动。2.正确进行创新思维的条件:第一,创新思维要以实践为基础,第二,继承前人和他人的成果,在继承的基础上破旧立新,第三,创新思维要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3.创新思维的特征(1)思路具有多向性(2)步骤具有跨越性(3)结果具有独特性4.创新思维的“新”:一是思路新,二是方法新,三是结果新,考点二 联想思维1.联想思维的内涵:联想思维是对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反映。联想思维就是将记忆中对不同事物的认识进行联结与思考的思维活动。2.联想思维的特征:跨越的联结性、非逻辑制约的畅想性(构想、想象、幻想)3.联想思维的方法⑴迁移含义:联想思维的“联结”方式。联想思维中的迁移,是将不同认识对象的性质、作用等进行位置变迁与功能移植,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作用:①为创新思维开拓可能的思路。②为创新思维搭建由此及彼的桥梁(2)想象①含义:是联想思维的“畅想”方式.想象是在头脑中对已有的事物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通过重新组合而产生新的事物形象的思维过程。②作用:可帮助人们明确创新思维的目标,促使人们以更高涨的热情和坚忍的意志投入创新活动之中③类型:形象化想象:“假如”式想象4.联想与创新思维的关系?第162页共16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①联想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迁移和想象是思维展开联想的重要方式②迁移为创新思维开拓可能的思路③迁移为创新思维搭建由此及彼的桥梁。④想象可帮助人们明确创新思维的目标第十二课创新思维需要多路探索一、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1.发散思维①含义:发散思维是根据已知的事物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思考,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答案的思维方式②思维技法:检核表法、信息交合法、头脑风暴法③特点:从一个出发点向四面八方想,向新奇、独特之处想,是扩散、辐射④目的:揭示事物可能存在的其他性质和关系,寻求事物可能具有的其他功能与作用2.聚合思维①含义: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信息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思路中,以便得出合乎逻辑的解决问题的方案②思维技法:比较、分析、抽象、归纳、演绎、综合等③特点:从一个出发点向四面八方想,向新奇、独特之处想,是扩散、辐射④目的:从四面八方向一个目标点想,向联系、共同之处想,是收敛、集中3.联系:(1)事物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这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客观基础。(2)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认识对象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在思维活动中的体现。(3)解决复杂问题,往往需要人们的思维结合实际情况,反复地“发散-聚合-发散-聚合”。(4)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两翼;只有在两翼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下,事情才能办好,科学才能进步,真理才能发展。二、发散思维的方法1)检核表法注意问题。这一技法主要从他用、借用、改变、扩大、缩小、代替、调整、颠倒、组合9个方面进行思维发散。(2)信息交合法:是利用已有的或引进的事物信息,通过列举的方法,将不同信息有目的地进行组合,以产生新的思路。(3)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思广益的群体思维发散技法。它以会议的形式开展,这种会议的原则是“延迟评判”“以量求质”。三、逆向思维(1)客观基础:事物包含着矛盾,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因而事物具有复杂的相反相成的性质与功能,人们已经认识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第162页共16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必要性:为了认识事物可能具有的其他性质与功能,人们往往有意识地逆向性地思考既有的认识,(3)含义:如果把原有的思路叫作正向思维,那么一切与原有的思路方向相反的思路都可以叫作逆向思维。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中,逆向思维就是反向求索,或者称为反向法。(4)主要方法:①对事物结构顺序的已有认识进行反向思考②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存在状态的认识作转换性③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功能的认识作反向思考④对已有的有关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认识作交换性思考。⑸运用逆向思维方式要注意什么?①逆向思维应当合“理”②必须掌握正向思维的“正”③要正逆互补,携手共进第十三课创新思维要力求超前1、超前思维的基础及含义:(1)基础: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有其规律性,人的思维对事物的反映具有能动性(2)含义:超前思维是在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事物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从事物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状态,运用合理的推理和想象,判断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思维形态。(3)表现:“先知先觉”是超前思维的表现。(4)品质:超前思维是有超前意识的思维.善于反思、勇于质疑是超前意识的基本品质2.超前思维的特征:探索性、预测性、不确定性3.超前思维的方法:矛盾分析方法、推理和想象的方法、注重调查研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4.超前思维的意义(1)超前思维有助于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成功地改造世界。超前思维能使人们通过前瞻性思考,把握事物发展状态,帮助人们规划和调整思路,从而进行正确的决策,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2)利用超前思维的前瞻性功能,有利于我们规划成长成才的方案,有利于企业开发供给侧的产品和市场,有利于社会绘制更为全面合理的服务蓝图,有利于国家和民族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第162页共16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3-15 23:40:00 页数:162
价格:¥36.88 大小:1.75 M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