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统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4哲学与文化核心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6

2/26

剩余2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统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4哲学与文化核心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一、1.哲学怎样产生的?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②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2.哲学上讲的世界,包括哪二个部分?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世界主观世界=人的思维和意识=精神世界3.哲学的作用?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实践。哲学有助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4.真正的哲学与哲学的区别和联系?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升华)。②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等于真正的哲学。5.什么是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哲学世界观区别①含义不同: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②形成不同:哲学则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加以系统化理论化形成的世界观自发形成的③特点不同:哲学并非人人都有;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人人都有,世界观是零散的、自发的、非理性的联系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②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都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③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误区】①哲学与世界观都是科学的;②哲学就是世界观;③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④认为哲学是哲学家的事,与普通人无关。6.什么是方法论?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什么关系?第25页共26页 世界观方法论区别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是根本方法,不是具体方法)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①世界观与方法论并非是相互影响或相互决定的关系。②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7.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和联系?哲学具体科学研究对象整个世界某一具体领域揭示的规律揭示整个世界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揭示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作用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指导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指导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从不断发展的具体科学知识中概括出最一般的结论;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错误观点:①替代论: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②取消论: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8.哲学的含义?(3点)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②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它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③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25页共26页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根据对这两方面的不同回答各划分了什么哲学派别?⑴内涵: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①“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能等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⑵内容:①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也可表述为: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二者各自的基本观点?⑴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一标准(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⑵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3.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派别观点分歧表现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第25页共26页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研究世界的(本原)问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研究世界的(状态)问题.各自的基本观点?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地看问题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5.哲学的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4个①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本质特征。②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正确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④是开放性的理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本质特征)=实践9.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局限性?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形态基本观点合理性局限性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否认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①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具有朴素和直观色彩②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把万物的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第25页共26页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2意识具有能动性1.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区别开来,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3人类社会本质上也是物质的。10.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回答了时代之问,闪耀着真理的力量;②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根据中国的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的精神力量,让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③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答时代之问,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行。④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者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二、重点小知识1.物质的含义及唯一特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万事万物共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2.意识的含义?意识怎样产生的?①从起源看: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从生理基础看:人脑的机能③从内容看: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产生: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3.运动的含义?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物质的根本属性?(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就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⑵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离不开运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离不开物质)③离开运动谈物质会犯形而上学错误;(刻舟求剑)离开物质谈运动会犯唯心主义错误。(仁者心动)⑶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4.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第25页共26页 人们能发现、认识、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创造、改造、消灭、创新、发明、突破规律,规律无好坏之分,不是永恒的。5.发展的趋势(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途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三、重点小知识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二者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矛盾分析法的地位?(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4.马哲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承认矛盾的——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5.唯物辩证法的2个总特征?唯物辩证法根本观点?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四、重点小知识1、认识含义?认识的根本任务?⑴认识的含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真理性认识认识2.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的?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的历史观2.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容?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含义?(1)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第25页共26页 ⑵①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②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作用,核心,经济制度的基础)、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⑶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经济基础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4.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二者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第25页共26页 一、辩证唯物论---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物质、意识、运动、规律、主观能动性)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物质?意识本质?)第二框.运动的规律性(运动、规律、主观能动性2点)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人有主观能动性,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⑵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错误的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2.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1)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2)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造福人类(3)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相结合。3.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如何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②人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意识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③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错误的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第25页共26页 ④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性的前提条件,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①首先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实际出发②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5.总结:辩证唯物论---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共有4个原理:二、唯物辩证法---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联系、发展、矛盾)第25页共26页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1.①联系具有普遍性,要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②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③联系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联系虽然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④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善于把握事物本质的、长远的和间接的联系⑤要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注重系统的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2.整体和部分(系统和要素)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1)原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方法论: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第25页共26页 (2)原理: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3.总结:关于联系的知识点?5个(系统优化的方法?)(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发展的观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促进新事物的成长。2.事物发展的状态(形式)原理:(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1)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3.事物发展的途径原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事物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观:4.辩证的否定观原理①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辩证的否定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③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④辩证的否定的地位: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方法论:要树立创新意识,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5.事物发展的原因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既要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第25页共26页 6.总结:发展的观点有哪5个?(发展原理、发展状态、发展的途径、发展的环节、发展的原因)(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矛盾的基本属性原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原理)(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①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②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可分离,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③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要求我们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问题。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原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承认,分析矛盾,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B.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第25页共26页 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运用】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先试点、后推广;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既借鉴学习别人有益经验又进行自主创新,解剖麻雀、抓好典型、榜样,缩影,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5.主、次矛盾关系原理:(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2)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我们要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6.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②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主流,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7.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具有普遍性,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主次矛盾关系原理及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8.对比一下1.矛盾的原理哪6个?2.矛盾的观点=对立统一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根本观点=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全部原理)3.对立统一关系的内容?=(矛盾的基本属性原理)(第一个原理)第25页共26页 4.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的原理哪2个?5.矛盾分析法的内容?46.唯物辩证法总特征?=(联系、发展、)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知识?=(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8.把握世界的规律的范围?=(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联系、发展、矛盾)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实践、认识、真理)(一)人的人是从何而来=实践的知识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2.特征: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25页共26页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要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真理的相关知识5个)1.(基础)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2(含义)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3.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4.(特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5.认识发展的原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原理)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②认识具有上升性,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发现、检验和发展真理。(三)总结:①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论)=(探索认识的奥秘)的知识有哪2部分?哪8个知识点?②(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的3个+(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真理的5个(四)为什么认识具有反复性?第25页共26页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2.(认识的主体)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实践水平和主观条件限制,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有不同的认识。3.(认识的客体)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需要一个过程第二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的本质、规律、总趋势主体)=社会历史观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1).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运用】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分配制度改革,税收改革,土地流转;三权分置,林权制度改革第25页共26页 (2).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②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③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3)(对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4、改革:(1)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2)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3)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六课:实现人生价值=价值观部分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①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③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价值判断价值选择:(1).特征:①主体差异性(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②社会历史性的特征。(2)标准:①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⑶基础:社会实践⑷关系: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第25页共26页 3.人生价值的知识⑴如何理解人生价值?①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②人的价值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贡献(2)我们应该怎样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①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客观条件)③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主观条件)⑴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⑵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⑶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⑷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要自觉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结:1.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有哪4个原理?2.(实现人生价值)=价值观部分有哪3个原理?3.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唯物史观)有哪7个原理?第25页共26页 第7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点一文化的内涵与功能1、文化的内涵:(1)广义: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2)狭义: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2.文化的特点:①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纯自然的东西不能成为文化。②文化通过载体呈现。(器物、行为、制度等载体)③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A区别:文化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而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文明是积极向上的,B、联系: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主体是人,先进文化是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4.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也不能简单的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5.、文化的功能?(作用)?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②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③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考点二正解认识中华传统文化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第25页共26页 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等)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挥其当代价值,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共同的价值观。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⑤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⑥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4、怎样对待传统文化?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实现创新性发展③“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④立足于社会实践,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汲取营养考点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1、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1)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注入时代精神)第25页共26页 (2)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的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立足社会实践)(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2、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爱国主义(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表现为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3、爱国主义的作用:(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2)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3)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4.为什么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1)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2)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5.怎样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①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②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13.为什么要培育和弘扬(抗疫精神、抗美援朝精神、英雄精神、红色精神)?①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抗疫精神是对民族精神丰富和发展,②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民族精神在抗疫时期的突出体现。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③抗疫精神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内涵,并且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丰富和发展了其内涵,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水平,是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④第25页共26页 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⑤弘扬抗疫精神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第8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1、民族文化:①地位: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②民族文化的作用:在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③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价值观2、文化具有多样性:①地位: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②重要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充满生机与活力。③怎样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⑴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⑵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3、怎样正确对待外来文化?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的观点。②立足国情,交流互鉴。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4.为什么要加强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②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利于推动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③通过文化交流和交融,能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第25页共26页 有利于保持文化世界文化多样性。④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竞争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⑤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增进政治互信,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世界。5.怎样促进文化交流?①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②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相互交流、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④立足国情,交流借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⑤既要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全盘西化论,坚决反对文化霸权主义⑥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的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做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第9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关系的?①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第25页共26页 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③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的: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6.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7.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②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文化创新和发展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③融通不同资源,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内外优秀文化等资源。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实现综合创新.8.为什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①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②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9.怎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①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10.文化建设的任务: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第25页共26页 11、.坚定文化自信(1)重要性?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怎样坚定文化自信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重大成就,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文化自信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②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③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①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13.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文化强国?(……的意义?)①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立足于社会实践,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汲取营养(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坚定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文化自信)③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对待传统文化)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立足国情,交流借鉴。坚持“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对待外来文化)第25页共26页 ⑤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要融通不同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内外优秀文化等资源,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实现综合创新。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生产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人民群众)⑦必须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党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魂聚力和引领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⑧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两个修养和文明)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理想信念)⑩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 伟大梦想精神。(主旋律和民族精神)第25页共26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3-15 23:40:05 页数:26
价格:¥18.88 大小:432.56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