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届高考专题训练:朱自清作品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3

2/23

剩余2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朱自清作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1)秦淮河的船约略可分为两种: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谓七板子。大船舱口阔大,可容二三十人。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干,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而最出色处却在它的舱前。舱前是甲板上的一部。上面有弧形的项,两边用疏疏的栏干支着。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藤的躺椅。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大船上也有这个,便在小船上更觉清隽罢了。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我们真神往了。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n(2)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这时我们已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来的;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从东关头转湾,不久就到大中桥。大中桥共有三个桥拱,都很阔大,俨然是三座门儿;使我们觉得我们的船和船里的我们,在桥下过去时,真是太无颜色了。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太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桥上两旁都是木壁的房子,中间应该有街路?这些房子都破旧了,多年烟熏的迹,遮没了当年的美丽。我想象秦淮河的极盛时,在这样宏阔的桥上,特地盖了房子,必然是髹漆得富富丽丽的;晚间必然是灯火通明的。现在却只剩下一片黑沉沉!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3)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大异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蔚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此地天裸露着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4)在我们停泊的地方,灯光原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了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美丽的贝壳一般。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带轮廓;是一条随意画的不规则的曲线。这一段光景,和河中的风味大异了。但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秦淮河的小船太小,所以它载不动“我”的许多愁绪,可见“我”的心情很郁闷。B.“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可见泛舟秦淮河其实也是有历史和文化意蕴的。C.“因袭的言词”“生涩的歌喉”让“我”对秦淮河上歌女很失望,因而有些意兴阑珊。D.文题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文章详写了月光,因为“我”更喜欢秦淮河的月色。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综合运用了时间和空间顺序,依次写了秦淮河的船、秦淮河的水,从利涉桥、大中桥,到大中桥外的秦淮河的夜色,思路清晰。B.将现实景象和历史文化内涵结合起来,使得在一般人的眼里看起来很平凡的景物具有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是本文写作上的一个特点。C.文章十分注重语言的锤炼,辞藻华美,描写细腻,含蓄顿挫,浑厚雄壮,苍劲,悲凉,有着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nD.情景交融是本文艺术手法方面的一大特色,作者将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融合在灯光、水光和月光描写之中,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这种意境。3.语言优美是本文突出的特点,请结合第四自然段简要赏析。4.文章多处写到了“灯”,请简要分析它的作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朱自清去年暑假到上海,在一路电车的头等里,见一个大西洋人带着一个小西洋人,相并地坐着。我不能确说他俩是英国人或美国人;我只猜他们是父与子。那小西洋人,那白种的孩子,不过十一二岁光景,看去是个可爱的小孩,引我久长的注意。他戴着平顶硬草帽,帽檐下端正地露着长圆的小脸。白中透红的面颊,眼睛上有着金黄的长睫毛,显出和平与秀美。我向来有种癖气:见了有趣的小孩,总想和他亲热,做好同伴;若不能亲热,便随时亲近亲近也好。在高等小学时,附设的初等里,有一个养着乌黑的头发的刘君,真是依人的小鸟一般;牵着他的手问他的话时,他只静静地微仰着头,小声儿回答——我不常看见他的笑容,他的脸老是那么幽静和真诚,皮下却烧着亲热的火把。我屡次让他到我家来,他总不肯;后来两年不见,他便死了。我不能忘记他!我牵过他的小手,又摸过他的圆下巴。但若遇着陌生的小孩,我自然不能这么做,那可有些窘了;不过也不要紧,我可用我的眼睛看他——一回,两回,十回,几十回!孩子大概不很注意人的眼睛,所以尽可自由地看。我凝视过许多初会面的孩子,他们都不曾向我抗议;至多拉着同在的母亲的手,或倚着她的膝头,将眼看她两看罢了。所以我胆子很大。这回在电车里又发了老癖气,我两次三番地看那白种的孩子,小西洋人!初时他不注意或者不理会我,让我自由地看他。但看了不几回,那父亲站起来了,儿子也站起来了,他们将到站了。这时意外的事来了。那小西洋人本坐在我的对面;走近我时,突然将脸尽力地伸过来了,两只蓝眼睛大大地睁着,那好看的睫毛已看不见了;两颊的红也已褪了不少了。和平秀美的脸一变而为粗俗、凶恶的脸了!他的眼睛里有话:“咄!黄种人,黄种的支那人,你——你看吧!你配看我!”他已失了天真的稚气,脸上满布着横秋的老气了!我因此宁愿称他为“小西洋人”。他伸着脸向我足有两秒钟;电车停了,这才胜利地掉过头,牵着那大西洋人的手走了。大西洋人比儿子似乎要高出一半;这时正注目窗外,不曾看见下面的事。儿子也不去告诉他,只独断独行地伸他的脸;伸了脸之后,便又若无其事的,始终不发一言——在沉默中得着胜利,凯旋而去。不用说,这在我自然是一种袭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袭击!\n这突然的袭击使我张皇失措;我的心空虚了,四面的压迫很严重,使我呼吸不能自由。我曾在N城的一座桥上,遇见一个女人;我偶然地看她时,她却垂下了长长的黑睫毛,露出老练和鄙夷的神色。那时我也感着压迫和空虚,但比起这一次,就稀薄多了;我在那小西洋人两颗枪弹似的眼光之下,茫然地觉着有被吞食的危险,于是身子不知不觉地缩小——大有在奇境中的阿丽思的劲儿!我木木然目送那父与子下了电车,在马路上开步走;那小西洋人竟未一回头,断然地去了。我这时有了迫切的国家之感!我做着黄种的中国人,而现在还是白种人的世界,他们的骄傲与践踏当然会来的;我所以张皇失措而觉着恐怖者,因为那骄傲我的,践踏我的,不是别人,只是一个十来岁的“白种的”孩子,竟是一个十来岁的白种的“孩子”!我向来总觉得孩子应该是世界的,不应该是一种,一国,一乡,一家的。我因此不能容忍中国的孩子叫西洋人为“洋鬼子”。但这个十来岁的白种的孩子,竟已被揿入人种与国家的两种定型里了。他已懂得凭着人种的优势和国家的强力,伸着脸袭击我了。这一次袭击实是许多次袭击的小影,他的脸上便缩印着一部中国的外交史。他之来上海,或无多日,或已长久,耳濡目染,他的父亲,亲长,先生,父执,乃至同国,同种,都以骄傲践踏对付中国人;而他的读物也推波助澜,将中国编排得一无是处,以长他自己的威风。所以他向我伸脸,决非偶然而已。这是袭击,也是侮蔑,大大的侮蔑!我因了自尊,一面感着空虚,一面却又感着愤怒;于是有了迫切的国家之念。我要诅咒这小小的人!但我立刻恐怖起来了:这到底只是十来岁的孩子呢,却已被传统所埋葬;我们所日夜想望着的“赤子之心”,世界之世界(非某种人的世界,更非某国人的世界),眼见得在正来的一代,还是毫无信息的!这是你的损失,我的损失,他的损失,世界的损失;虽然是怎样渺小的一个孩子!但这孩子却也有可敬的地方:他的从容,他的沉默,他的独断独行,他的一去不回头,都是力的表现,都是强者适者的表现。决不婆婆妈妈的,决不粘粘搭搭的,一针见血,一刀两断,这正是白种人之所以为白种人。我真是一个矛盾的人。无论如何,我们最要紧的还是看看自己,看看自己的孩子!谁也是上帝之骄子;这和昔日的王侯将相一样,是没有种的!(1925年7月5日《文学周报》第180期,有删改)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癖气”称自己见了有趣的小孩而愿意亲近的习惯,是说自己经常对此反省却又改不掉它。B.作者曾不能容忍中国孩子叫西洋人为“洋鬼子”,被小西洋人袭击后则发现这样的态度很可笑。C.被小西洋人袭击后,作者产生了比以往更迫切的国家之感,他对国家与国人受蔑视而感到悲愤。D.作者称赞小西洋人的“从容”“沉默”“独断独行”等,目的是表现客观的态度,从容承认他者的长处。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nA.作者毫不隐晦地用“袭击”来形容白种男孩的行为,用“张皇失措”“空虚”“压迫”等词语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进而将小事背后的意义引向深远。B.文中“依人的小鸟一般”的刘君,沉静、拘谨,与小西洋人的虎虎有生气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就写出了中国孩子的孱弱,暗示了中国人受蔑视的原因。C.文中写小西洋人的眼光像“两颗枪弹似的”,突出了其内心的凶狠,反映了当时西洋人对中国人的普遍的态度,能够引发国人对国家、自身的深思。D.文章共五段,其内容是:遭袭击的原因,遭袭击的经过,遭袭击的感受,遭袭击后的感想,总结全文、阐明主题。各段之间可谓层层递进,环环相扣。7.作者叙写小西洋人运用了抑扬结合的手法,请对此作简要分析。8.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以小见大”,“小”指什么?“大”包括哪些内容?请简要说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阅读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n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9.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的体裁为散文。B.本文的写景顺序为由远及近。C.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用了通感的修辞。D.这篇文章是写景散文,也是抒情散文。10.文章第四段用了哪些手法,请举例说明。11.请赏析“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n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异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此地天裸露着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受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这时正是盛夏。我们下船后,籍着新生的晚凉和河上的微风,暑气已渐渐消散;到了此地,豁然开朗,身子顿然轻了——习习的清风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这便又感到一缕新凉了。南京的日光,大概没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热蓬蓬的,水像沸着一般,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的绿着。任你人影的憧憧,歌声的扰扰,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似的;它尽是这样静静的,冷冷的绿着。我们出了大中桥,走不上半里路,船夫便将船划到一旁,停了桨由它荡着。他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再过去就是荒凉了;所以让我们多多赏鉴一会儿。他自己却静静的蹲着。他是看惯这光景的了,大约只是一个无可无不可。这无可无不可,无论是升的沉的,总之,都比我们高了。那时河里热闹极了;船大半泊着,小半在水上穿梭似的来往,停泊着的都在近市的那一边,我们的船自然也夹在其中。因为这边略略的挤,便觉得那边十分的疏了。在每一只船从那边过去时,我们能画出它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们的心上;这显着是空,且显着是静了,那时处处都是歌声和凄厉的胡琴声,圆润的喉咙,确乎是很少的。但那生涩的、尖脆的调子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觉,也正可快我们的意。况且多少隔开些儿听着,因为想象与渴慕的作美,总觉更有滋味;而竞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远的杂沓,和乐器的嘈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谐音,也使我们无所适从,如随着大风而走。这实在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但秦淮河确也腻人。即如船里的人面,无论是和我们一堆儿泊着的,无论是从我们眼前过去的,总是模模糊糊的,甚至渺渺茫茫的;任你张圆了眼睛,净了眦垢,也是枉然。这真够人想呢。在我们停泊的地方,灯光原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黄已经不能明了,再加上了晕,便更不成了。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光芒与雾气腾腾的晕着,什么都只剩下了轮廓了;所以人面的详细的曲线,便消失于我们的眼底了。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混沌的灯光里,渗入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痩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柳,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沐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尔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是美丽的贝壳一般。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带轮廓,是一条随意画的不规则的曲线。这一段光景,和河中的风味大异了。但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节选自《朱自清散文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有删改)[注]二十年代初,正是五四运动落潮期,朱自清寄情山水,追求一时的宁静和一切均适度的生活情趣;同时他又渴望光明,向往自由。\n12.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第一段的抒情告诉人们,秦淮河的真实面目就是秦淮河上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情景。B.“他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所以让我们多多赏鉴一会儿。”句中的“赏鉴”一词能表现出船夫有文艺风范,他似乎知道来的是文学大家。C.第三段对月色的描摹,先将月色与灯光进行对比,突出月色之“清”,再运用拟人、烘托手法赞美月儿的神态。D.文章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缜密、细致的特色,将自然景象、历史影像、古代风物、真实情感融汇起来,洋溢着一股真挚深沉而又细腻的感情。13.文章第二段写出了秦淮河夏夜水的什么特点?主要运用哪种表现手法?给人带来怎样的感受?14.试以文中画橫线的句子为例,简析这篇散文的语言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看花朱自清生长在大江北岸一个城市里,似乎自幼就不曾听见过我们今天看花去一类话,可见花事是不盛的。有时院子里依墙筑起一座花台,台上种一株开花的树;也有在院子里地上种的。但这只是普通的点缀,不算是爱花。家里人似乎都不甚爱花;父亲只在领我们上街时,偶然和我们到花房里去过一两回。但我们住过一所房子,有一座小花园,是房东家的。那里有树,有花架(大约是紫藤花架之类),但我当时还小,不知道那些花木的名字;只记得爬在墙上的是蔷薇而已。园中还有一座太湖石堆成的洞门;现在想来,似乎也还好的。在那时由一个顽皮的少年仆人领了我去,却只知道跑来跑去捉蝴蝶;有时掐下几朵花,也只是随意挼弄着,随意丢弃了。以后渐渐念了些看花的诗,觉得看花颇有些意思。但到北平读了几年书,却只到过崇效寺一次;而去得又嫌早些,那有名的一株绿牡丹还未开呢。北平看花的事很盛,看花的地方也很多;但那时热闹的似乎也只有一班诗人名士,其余还是不相干的。那正是新文学运动的起头,我们这些少年,对于旧诗和那一班诗人名士,实在有些不敬;而看花的地方又都远不可言,我是一个懒人,便干脆地断了那条心了。后来到杭州做事,遇见了Y君,他是新诗人兼旧诗人,看花的兴致很好。我和他常到孤山去看梅花。孤山的梅花是古今有名的,但太少;又没有临水的,人也太多。有一回坐在放鹤亭上喝茶,来了一个方面有须,穿着花缎马褂的人,用湖南口音和人打招呼道,梅花盛开嗒!盛字说得特别重,使我吃了一惊;但我吃惊的也只是说在他嘴里盛这个声音罢了,花的盛不盛,在我倒并没有什么的。\n有一回,Y来说,灵峰寺有三百株梅花;寺在山里,去的人也少。我和Y,还有N君,从西湖边雇船到岳坟,从岳坟入山。曲曲折折走了好一会,又上了许多石级,才到山上寺里。寺甚小,梅花便在大殿西边园中。园也不大,东墙下有三间净室,最宜喝茶看花;北边有座小山,山上有亭,大约叫望海亭吧,望海是未必,但钱塘江与西湖是看得见的。梅树确是不少,密密地低低地整列着。那时已是黄昏,寺里只我们三个游人;梅花并没有开,但那珍珠似的繁星似的骨都儿,已经够可爱了;我们都觉得比孤山上盛开时有味。大殿上正做晚课,送来梵呗的声音,和着梅林中的暗香,真叫我们舍不得回去。在园里徘徊了一会,又在屋里坐了一会,天是黑定了,又没有月色,我们向庙里要了一个旧灯笼,照着下山。路上几乎迷了道,又两次三番地狗咬;我们的Y诗人确有些窘了,但终于到了岳坟。船夫远远迎上来道:你们来了,我想你们不会冤我呢!在船上,我们还不离口地说着灵峰的梅花,直到湖边电灯光照到我们的眼。Y回北平去了,我也到了白马湖。那边是乡下,只有沿湖与杨柳相间着种了一行小桃树,春天花发时,在风里娇媚地笑着。还有山里的杜鹃花也不少。这些日日在我们眼前,从没有人像煞有介事地提议,我们看花去。但有一位S君,却特别爱养花;他家里几乎是终年不离花的。我们上他家去,总看他在那里不是拿着剪刀修理枝叶,便是提着壶浇水。我们常乐意看着。他院子里一株紫薇花很好,我们在花旁喝酒,不知多少次。白马湖住了不过一年,我却传染了他那爱花的嗜好。但重到北平时,住在花事很盛的清华园里,接连过了三个春,却从未想到去看一回。只在第二年秋天,曾经和孙三先生在园里看过几次菊花。清华园之菊是著名的,孙三先生还特地写了一篇文,画了好些画。但那种一盆一干一花的养法,花是好了,总觉没有天然的风趣。直到去年春天,有了些余闲,在花开前,先向人问了些花的名字。一个好朋友是从知道姓名起的,我想看花也正是如此。恰好Y君也常来园中,我们一天三四趟地到那些花下去徘徊。今年Y君忙些,我便一个人去。我爱繁花老干的杏,临风婀娜的小红桃,贴梗累累如珠的紫荆;但最恋恋的是西府海棠。海棠的花繁得好,也淡得好;艳极了,却没有一丝荡意。疏疏的高干子,英气隐隐逼人。可惜没有趁着月色看过;王鹏运有两句词道:只愁淡月朦胧影,难验微波上下潮。我想月下的海棠花,大约便是这种光景吧。为了海棠,前两天在城里特地冒了大风到中山公园去,看花的人倒也不少;但不知怎的,却忘了畿辅先哲祠。Y告我那里的一株,遮住了大半个院子;别处的都向上长,这一株却是横里伸张的。花的繁没有法说;海棠本无香,昔人常以为恨,这里花太繁了,却酝酿出一种淡淡的香气,使人久闻不倦。Y告我,正是刮了一日还不息的狂风的晚上;他是前一天去的。他说他去时地上已有落花了,这一日一夜的风,准完了。他说北平看花,是要赶着看的:春光太短了,又晴的日子多;今年算是有阴的日子了,但狂风还是逃不了的。我说北平看花,比别处有意思,也正在此。这时候,我似乎不甚菲薄那一班诗人名士了。1930年4月(有删节)1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nA.文章欲扬先抑,从没有赏花的习惯入笔,写到略识花趣却不甚在意,再写到迷恋赏花,读者也随之感受到美的情韵。B.对于旧诗和那一班诗人名士的不敬,既突显了新文学运动对少年的影响,又为收尾“不甚菲薄”的态度做铺垫,流露出作者的反省与懊恼。C.“灵峰寺看梅”以时空为顺序,移步换景,调动视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营造出了古寺赏梅的清幽雅静的意境与韵味。D.末段中作者与Y君的对话耐人寻味,Y君的言语流露出因春光易逝而悲观感伤的情绪,而作者的话却流露出洒脱和乐观的人生态度。16.文章第三段写孤山看梅时花了大量笔墨写湖南人打招呼的细节,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17.结合作者几次看花的经历,概括真正领略看花的趣味需具备哪些条件。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航船中的文明朱自清第一次乘夜航船,从绍兴府桥到西兴渡口。绍兴到西兴本有汽油船。我因急于来杭,又因年来逐逐于火车轮船之中,也想“回到”航船里,领略现代生活的异样的趣味;所以不顾亲戚们的坚留和劝说(他们说航船里是很苦的),毅然决然地于下午6时左右下了船。有了“物质文明”的汽油船,却又有“精神文明”的航船,使我们徘徊其间,左右顾而乐之,真是20世纪中国人的幸福了!航船中的乘客大都是小商人;两个军弁是例外。满船没有一个士大夫;我区区或者可充个数儿——因为我曾读过几年书,又忝为大夫之后——但也是例外之例外!真的,那班士大夫到哪里去了呢?这不消说得,都到了轮船里去了!士大夫虽也擎着大旗拥护精神文明,但千虑不免一失,竟为那物质文明的孙儿,满身洋油气的小顽意儿骗得定定的,忍心害理的撇了那老相好。于是航船虽然照常行驶,而光彩已减少许多!这确是一件可以慨叹的事;而“国粹将亡”的呼声,似也不是徒然的了。呜呼,是谁之咎欤?既然来到这“精神文明”的航船里,正可将船里的精神文明考察一番,才不虚此一行。但从哪里下手呢?这可有些为难,踌躇之间,恰好来了一个女人——我说“来了”,仿佛亲眼看见,而孰知不然;我知道她“来了”,是在听见她尖锐的语音的时候。至于她的面貌,我至今还没有看见呢。这第一要怪我的近视眼,第二要怪那袭人的暮色,第三要怪——哼——要怪那“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了。女人坐在前面,男人坐在后面;那女人离我至少有两丈远,所以便不可见其脸了。且慢,这样左怪右怪,“其词若有憾焉”,你们或者猜想那女人怎样美呢。而孰知又大大的不然!我也曾“约略的”看来,都是乡下的黄面婆而已。\n至于尖锐的语音,那是少年的妇女所常有的,倒也不足为奇。然而这一次,那来了的女人的尖锐的语音竟致劳动区区的执笔者,却又另有缘故。在那语音里,表示出对于航船里精神文明的抗议;她说,“男人女人都是人!”她要坐到后面来,(因前面太挤,实无他故,合并声明)而航船里的“规矩”是不许的。船家拦住她,她仗着她不是姑娘了,便老了脸皮,大着胆子,慢慢地说了那句话。她随即坐在原处,而“批评家”的议论繁然了。一个船家在船沿上走着,随便的说:“男人女人都是人,是的,不错。做秤钩也是铁,做秤锤的也是铁,做铁锚的也是铁,都是铁呀!”这一段批评大约十分巧妙,说出诸位“批评家”所要说的,于是众喙都息,这便成了定论。至于那女人,事实上早已坐下了;“孤掌难鸣”,或者她饱饫了诸位“批评家”的宏论,也不要鸣了罢。“是非之心”,虽然“人皆有之”,而撑船经商者流,对于名教之大防,竟能剖辨得这样“详明”,也着实亏他们了。中国毕竟是礼仪之邦,文明之古国呀——我悔不该乱怪那“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了!“祸不单行”,凑巧又来了一个女人。她是带着男人来的——呀,带着男人!正是;所以才“祸不单行”呀——说得满口好绍兴的杭州话,在黑暗里隐隐露着一张白脸;带着五六分城市气。船家照他们的“规矩”,要将这一对儿生剌剌地分开;男人不好意思做声,女的却抢着说,“我们是‘一堆生’的!”太亲热的字眼,竟在“规规矩矩的”航船里说了!于是船家命令地嚷道:“我们有我们的规矩,不管你‘一堆生’不‘一堆生’的!大家都微笑了。有的沉吟的说:“一堆生的?”有的惊奇的说:“一‘堆’生的!”有的嘲讽地说:“哼,一堆生的!”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妇者,服也”,这原是她的本行呀。只看她毫不置辩,毫不懊恼,还是若无其事地和人攀谈,便知她确乎是“服也”了。这不能不感谢船家和乘客诸公“卫道”之功;而论功行赏,船家尤当首屈一指。呜呼,可以风矣!在黑暗里征服了两个女人,这正是我们的光荣;而航船中的精神文明,也粲然可见了——于是乎书。18.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乘的是“夜航船”,暮色袭人,加上“我”的近视,没看清那船上“来了”的女人的面貌。这样,作者就可以省去对那女人的外貌描写,而笔墨集中在她的“尖锐的语言”上。B.在黑暗的船舱里两个女人最终屈服,被分开来坐下。“黑暗”意味着“精神文明”的丑陋一面,“光荣”实际上是反语,揭示了这群人的丑陋面。C.船家用“做秤钩的也是铁,做秤锤的也是铁,做铁锚的也是铁,都是铁呀”的比喻,巧妙地回驳了那位女乘客的话指出男女实际上是不平等的,也揭示了“精神文明”的虚伪性。D.本文运用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刻画人物,运用漫画式的语言活泼、幽默,达到了尖锐讽刺的效果。19.文中详细写了航船中的两位女人,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20.文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指的是什么?两者的对比有什么作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扬州的夏日朱自清\n①扬州从隋炀帝以来,是诗人文士所称道的地方;称道得多了,称道得久了,一般人便也随声附和起来。直到现在,你若向人提起扬州这个名字,他会点头或摇头说:“好地方!好地方!”特别是没去过扬州而念过些唐诗的人,在他心里,扬州真像蜃楼海市一般美丽;他若念过《扬州画舫录》一类书,那更了不得了。但在一个久住扬州像我的人,他却没有那么多美丽的幻想,他的憎恶也许掩住了他的爱好;他也许离开了三四年并不去想它。若是想呢——你说他想什么?女人;不错,这似乎也有名,但怕不是现在的女人吧?——他也只会想着扬州的夏日,虽然与女人仍然不无关系的。②北方和南方一个大不同,在我看,就是北方无水而南方有。诚然,北方今年大雨,永定河、大清河甚至决了堤防,但这并不能算是有水;北平的三海和颐和园虽然有点儿水,但太平衍了,一览而尽,船又那么笨头笨脑的。有水的仍然是南方。扬州的夏日,好处大半便在水上——有人称为“瘦西湖”,这个名字真是太“瘦”了,假西湖之名以行,“雅得这样俗”,老实说,我是不喜欢的。下船的地方便是护城河,曼衍开去,曲曲折折,直到平山堂——这是你们熟悉的名字——有七八里河道,还有许多杈杈桠桠的支流。这条河其实也没有顶大的好处,只是曲折而有些幽静,和别处不同。③沿河最著名的风景是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桥;最远的便是平山堂了。金山你们是知道的,小金山却在水中央。在那里望水最好,看月自然也不错——可是我还不曾有过那样福气。“下河”的人十之九是到这儿的,人不免太多些。法海寺有一个塔,和北海的一样,据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盐商们连夜督促匠人造成的。法海寺著名的自然是这个塔;但还有一桩,你们猜不着,是红烧猪头。夏天吃红烧猪头,在理论上也许不甚相宜;可是在实际上,挥汗吃着,倒也不坏的。五亭桥如名字所示,是有五个亭子的桥。桥是拱形,中一亭最高,两边四亭,参差相称;最宜远看,或看影子,也好。桥洞颇多,乘小船穿来穿去,另有风味。平山堂在蜀冈上。登堂可见江南诸山淡淡的轮廓;“山色有无中”一句话,我看是恰到好处,并不算错。这里游人较少,闲坐在堂上,可以永日。沿路光景,也以闲寂胜。从天宁门或北门下船。蜿蜒的城墙,在水里倒映着苍黝的影子,小船悠然地撑过去,岸上的喧扰像没有似的。④船有三种,大船专供宴游之用。小时候常跟了父亲去,在船里听着谋得利洋行的唱片。现在这样乘船的大概少了吧?其次是“小划子”,真像一瓣西瓜,由一个男人或女人用竹篙撑着。乘的人多了,便可雇两只,前后用小凳子跨着:这也可算得“方舟”了后来又有一种“洋划”,比大船小,比“小划子”大,上支布篷,可以遮日遮雨。“洋划”渐渐地多,大船渐渐地少,然而“小划子”总是有人要的。这不独因为价钱最贱,也因为它的伶俐。一个人坐在船中,让一个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简直是一首唐诗,或一幅山水画。而有些好事的少年,愿意自己撑船,也非“小划子”不行。“小划子”虽然便宜,却也有些分别。譬如说,你们也可想到的,女人撑船总要贵些;姑娘撑的自然更要贵啰。这些撑船的女子,便是有人说过的“瘦西湖上的船娘”\n。船娘们的故事大概不少,但我不很知道。据说以乱头粗服、风趣天然为胜;中年而有风趣,也仍然算好。可是起初原是逢场作戏,或尚不伤廉惠;以后居然有了价格,便觉意味索然了。⑤北门外一带,叫作下街,“茶馆”最多,往往一面临河。船行过时,茶客与乘客可以随便招呼说话。船上人若高兴时,也可以向茶馆中要一壶茶,或一两种“小笼点心”,在河中喝着,吃着,谈着。回来时再将茶壶和所谓小笼,连价款一并交给茶馆中人。撑船的都与茶馆相熟,他们不怕你白吃。扬州的小笼点心实在不错:我离开扬州,也走过七八处大大小小的地方,还没有吃过那样好的点心;这其实是值得惦记的。茶馆的地方大致总好,名字也颇有好的。如香影廊、绿杨村、红叶山庄,都是到现在还记得的。绿杨村的幌子,挂在绿杨树上,随风飘展,使人想起“绿杨城郭是扬州”的名句。里面还有小池、丛竹、茅亭,景物最幽。这一带的茶馆布置都历落有致,迥非上海、北平方方正正的茶楼可比。⑥“下河”总是下午。傍晚回来,在暮霭朦胧中上了岸,将大褂折好搭在腕上,一手微微摇着扇子;这样进了北门或天宁门走回家中。这时候可以念“又得浮生半日闲”那一句诗了。(选自《白华旬刊》第4期)2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先扬,写许多人称道扬州;后抑,“我”却没有那么多美丽的幻想;再扬,“只会想着扬州的夏日”。抑扬自如,曲折有致。B.不同的船各有妙处,作者写得详略相间。将笔墨集中在“小划子”上,是因为它价低、灵巧符合作者的审美,还有天然风趣的船娘。C.文中写到船的花样种类、瘦西湖上的船娘和下街的茶馆,都是为了反衬扬州夏日特有的水趣,表现了雅趣横生的扬州富于情韵的美感。D.本篇游记虽未对扬州的湖光水色进行生动细腻的描绘,但在平实质朴的文字里、洒脱自然的笔调中寄寓了作者对扬州之夏的独特情感。22.这篇散文写了扬州夏日哪些方面的特点?请简要概括。23.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流淌着情韵,又渗透着理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n参考答案1.B2.C3.①修辞使用巧妙自然。比喻、拟人等修辞的综合运用使文章文采斐然。如,把月亮人格化,会化晚妆,会偷窥;把蓝色的天空比作一汪水,把垂杨的枝条比作美人的臂膊、月儿的长发。②词语运用准确生动。叠词,如写月儿的“盈盈”,写影子的“淡淡”,写灯光的“渺渺”。动词,如“笼、渗、浴”等,都准确地表现了事物的特点。4.①照应标题,紧扣标题里“灯影”二字。②灯是文中的一个重要形象,是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灯光写出了秦淮河的朦胧美,引起人们对秦淮河的神往。③全文内容都围绕灯展开。先写船上灯,然后想象秦淮河极盛时期河桥上房子里的灯火;再写秦淮河夜里灯月交辉的景象。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因为秦淮河的小船太小,所以它载不动‘我’的许多愁绪”分析错误,作者并非实指船小,而是说“愁梦”重;C.“因而有些意兴阑珊”分析错误,依据原文第二段中接下来说:“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可知,作者并没有“意兴阑珊”;D.“文章详写了月光,因为‘我’更喜欢秦淮河的月色”分析错误,文中更多的其实还是写灯光的,作者并没有流露出更加喜欢秦淮河的月色的意思。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含蓄顿挫,浑厚雄壮,苍劲,悲凉”分析错误,本文语言上没有“含蓄顿挫,浑厚雄壮,苍劲,悲凉”的特点,而是清新优美的语言风格。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1)善用修辞。依据原文第四段“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和“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可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的形象、生动、有感染力;依据原文第四段“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和“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可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n(2)善用叠词和动词。依据原文第四段“盈盈”一词,写出了月亮的美丽动人;“淡淡”一词,写出了垂杨树影子的婀娜、轻盈;“光光”一词,写出了老树的“矍铄”;“渺渺”一词写出了灯光的悠长。叠词的使用,更加凸显事物的特征,更生动。另外,一些动词的使用,比如“笼”“夺”“缠”“挽”“窥”“立”“渗”“浴”等,都准确地表现了事物的各自特点,生动活泼,使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中物象作用的能力。(1)与题目相照应。“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紧扣标题里“灯影”二字;(2)引出下文。依据原文第一段“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可知,“灯”这个物象不仅勾勒了一种秦淮河的朦胧美,而且还引起人们对秦淮河的神往之情。(3)是贯穿全文的物象。文章共四段,均由“灯”串联起来。第一段“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写了船上的灯;第二段“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写到了灯火明时的特别景象,引出第四段“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内容的描写,“灯光原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所以“灯”是是这篇文章中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5.C6.B7.①本文的抑扬结合是欲抑先扬。作者在第一段极写小西洋人的和平与秀美之气,突出其可爱;接着写其丑陋与粗俗,眼神中充满对中国人的蔑视。②前文其愈天真可爱,则后文其愈恶毒可憎,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8.①小,指本文所叙述的只是生活中一件极平常细小的事件:作者乘电车时受到一个小西洋人蔑视。②大,主要包括两个内容:其一是写出了中国人长期受外国人欺侮、蔑视的现状,充分表达了忧国爱国之情;其二是强调要看护好我们的后代,让他们不像小西洋人一样陷入种族歧视的旋涡,而能够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孩子一样平等地站立于世界之上。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自己经常对此反省”错,原文是“我向来有种癖气:见了有趣的小孩,总想和他亲热,做好同伴;若不能亲热,便随时亲近亲近也好”,文中没有内容表明作者对自己这种习惯经常反省。B.“发现这样的态度很可笑”错,原文是“这是袭击,也是侮蔑,大大的侮蔑!我因了自尊,一面感着空虚,一面却又感着愤怒;于是有了迫切的国家之念”,没有说“发现这样的态度很可笑”,选项内容于文无据。\nD.“目的是表现客观的态度,从容承认他者的长处”错,作者称赞小西洋人的“从容”“沉默”“独断独行”等,实际上是在说,中国的孩子同样应该有这样的特点。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这就写出了中国孩子的孱弱,暗示了中国人受蔑视的原因”错。“中国孩子”有点儿扩大化,两者的对比也不能把“中国人受蔑视的原因”都暗示出来。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文中对西洋小孩面貌前后变化的对比描写,体现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开初“我”在电车上注视的那个白种人小孩,“长圆的小脸,白中透红的面颊,眼睛上有着金黄的长睫毛,显出和平与秀美”;而当他“袭击我”时,这个西洋小孩“两只蓝眼睛大大地睁着,那好看的睫毛已看不见了;两颊的红也已褪了不少了。和平,秀美的脸一变而为粗俗,凶恶的脸了!”文章开头用较多笔墨具体地写其美,正是为了后来揭发其丑,写他先前的可爱,是为了更深地揭露其丑恶,作者运用这种先褒后贬,欲抑先扬的手法,很自然地从这个西洋小孩的脸色、眼神、乃至眼睫毛的变化,来表现这个西洋小孩根深蒂固的种族优越感。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全文共分五段,开头主要叙述自己遭受“袭击”的起因。第二段写“袭击”的经过。第三段写遭“袭击”时的瞬间感受,和涌上心来的思索。第四段进一步阐发遭受“袭击”的感想,结尾一小段总结全文,深入一层阐明主题。全文按时间顺序记述,层层递进,环环紧扣,从一个看似偶然的事件中,发掘出有鲜明时代色彩的重大题旨来。文章十分精辟地把西洋小孩伸脸对自己的袭击,看作“实是许多次袭击的小影,他的脸上便缩印着一部中国的外交史”。那傲视“我”、践踏“我”的不是别人,“只是一个十来岁的‘白种的’孩子,竟是一个十来岁的白种的‘孩子’!”这里“只是”和“竟是”两个句子连用,前者强调“白种的”,后者突出“孩子”,语调峻急,愤慨和痛切之情溢于言表。作者由一己遭遇的瞬间的袭击,联想到国家民族长期遭受的屈辱和蹂躏,一部近代中国外交史,就是一部丧权辱国史。而如今连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子也敢在中国的土地上对中国人竖眉瞪眼,这个国家究竟是什么样的国家啊!文章十分自然地引发人们“迫切的国家之念”。所以“小”指本文所叙述的只是生活中一件极平常细小的事件:作者乘电车时受到一个小西洋人蔑视。“大”指作者抒发的是自己反帝爱国的感情。“这一次袭击实是许多次袭击的小影,他的脸上便缩印着一部中国的外交史。他之来上海,或无多日,或已长久,耳濡目染,他的父亲,亲长,先生,父执,乃至同国,同种,都以骄傲践踏对付中国人;而他的读物也推波助澜,将中国编排得一无是处,以长他自己的威风。所以他向我伸脸,决非偶然而已”,写中国人长期受外国人欺侮、蔑视的现状,充分表达了忧国爱国之情。\n“但我立刻恐怖起来了:这到底只是十来岁的孩子呢,却已被传统所埋葬”“无论如何,我们最要紧的还是看看自己,看看自己的孩子!谁也是上帝之骄子;这和昔日的王侯将相一样,是没有种的!”强调要看护好我们的后代,让他们不像小西洋人一样陷入种族歧视的旋涡,而能够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孩子一样平等地站立于世界之上。9.B10.本段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11.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本文的写景顺序为由远及近”错误,本文的写景顺序为移步换景。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本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中,把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中,把月下的荷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和“刚出浴的美人”;“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中,把荷叶和荷花之间的“颤动”比作“闪电”。本段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中,“袅娜”和“羞涩”本是形容女子的姿态和情感,这里用来形容荷花的柔美动人。本段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从“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可知,本段运用了通感,把嗅觉转化成了听觉。11.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袅娜”一般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柔美,这里赋予荷花人的姿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荷花绽放的轻盈柔美的姿态;“羞涩”一般形容女子心里害羞而举动拘束,这里这里赋予荷花人的情感姿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荷花含苞待放的美好姿态。“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连用三个比喻,构成了排偶句。“如一粒粒的明珠”,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了月光下的荷花晶莹闪亮的姿态;“如碧天里的星星”,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了荷花在荷叶的衬托中忽明忽暗闪现的身姿;“如刚出浴的美人”,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了荷花在月光的洗礼下洁净柔美的身姿。\n作者在几句话的描绘中,借助了拟人、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倾注了对月下荷花的浓浓的喜爱之情,可以很好地激发读者展开想象,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12.C13.①特点:冷冷地绿着。②手法:对比,将南京与杭州的日光、秦淮河与夏夜的西湖进行对比。③表达效果:给人一种静静的、清凉的感觉。14.①通俗易懂,口语化。如“三株两株”“小姑娘怕羞的样子”等。②动词运用得生动形象。如“在水里摇曳着”中的“摇曳”,将垂柳的影子在水中的动态生动地刻画了出来;又如“枝条沐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中的“沐浴、缠、挽”等字词,将树的枝条在月光下的美好形态惟妙惟肖地描摹了出来。③叠字的运用有一种音韵美。如“淡淡”“偷偷”“光光”等。④大量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朴素典雅,充满诗意,营造出如诗如画的境界。如“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A.“抒情”应为“描述”。第一节中“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的秦淮河”,从表达方式看,这是“叙述”。“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从表达方式看,这是“描写”。所以,第一节是“描述”。B.“能表现出船夫有文艺风范,他似乎知道来的是文学大家”分析错误。首先,“赏鉴”一词不能表现出“船夫有文艺风范”,这是从作者的角度思考表达的,不是出自船夫之口;其次,“他似乎知道来的是文学大家”无中生有。D.“历史影像,古代风物”在所节选的文章内容中没有体现。文章主要写的是秦淮河的自然风光。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表现手法及其效果。第2段中,“南京的日光,大概没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热蓬蓬的,水像沸着一般,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地绿着。任你人影的憧憧,歌声的扰扰,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幂似的;它尽是这样静静的,冷冷的绿着”,这几句话是对夏夜秦淮河水的具体描写,很明显是拿它与杭州西湖的水进行对比,突出的是“冷”“绿”的特点。对比有利于充分显示两种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所以,运用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便是突出夏夜秦淮河水给人一种静静的、清凉的感觉。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言的能力。鉴赏语言,通常从修辞、句式、用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去赏析。\n“三株两株的垂杨柳”“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等,运用口语化语言,通俗易懂。“摇曳”一词,写垂柳的影子随着水流荡漾,写出了动态美。“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中的“浴、缠、挽”等字,准确运用一系列动词,“浴”字既写出月光的明亮,也写出垂柳的枝条在月色中的柔美;“缠”“挽”准确描摹了柳枝的特点,形态惟妙惟肖。“淡淡”“支支”“偷偷”“光光”,运用多个叠词,既有抒情色彩,又具有音韵美。“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儿可爱、羞涩、腼腆的情状。“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枝条美丽、柔细的特点。“光光的立着”“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描写了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的样子和精神状态。15.B16.①描写出湖南人赏梅时的陶醉之态;②侧面表现了梅花盛开之美景;③同时反衬出作者孤山赏梅时对花还未到真正痴迷的地步。17.客观上:正值花开之季(时间指整个花期,不只是花盛开时,也包括花骨朵儿时和花落时。)主观上:爱花之心,赏花之能,惜花之力。①爱花之心:要有爱花的嗜好。否则儿时花在手中也随意丢弃;孤山梅花之盛也难吸引“我的”注意。②赏花之能:能够领略花趣的能力与修养。这让“我”懂得灵峰寺于净室看梅的相宜,以及梅花骨朵儿的可爱;也懂得欣赏海棠的浓淡相宜、英气逼人的韵味。③惜花之力:珍惜花期,不辞辛苦前往观赏。花开有时,因懒嫌远因事不去,那错过,就赏不了花。而灵峰寺山路曲折,去中山公园是冒着大雨,但只有肯不辞辛苦前去,才能赏到花。当花与爱花懂花之人遇合,真正领略花趣的审美才得以实现。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B.“流露出作者的反省与懊恼”错误,没有“反省与懊恼”,而是展现“我”的情感变化,“我”和诗人名士一起多次看花,让“我”理解了诗人名士看花的心理,理解了他们精神品格,进而让“我”也爱上了看花。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首先找到第三段与湖南人打招呼的细节,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n由“有一回坐在放鹤亭上喝茶,来了一个方面有须,穿着花缎马褂的人,用湖南口音和人打招呼道,梅花盛开嗒!盛字说得特别重”可知,湖南人打招呼的时候,“梅花盛开嗒”的“盛”说得特别重,由对湖南人说话口音的描述可以展现湖南人看到梅花盛开这一盛景时的陶醉,同时通过湖南人这句话也侧面说明当时梅花盛开的美景。由“但我吃惊的也只是说在他嘴里盛这个声音罢了,花的盛不盛,在我倒并没有什么的”可知,“我”当时吃惊的他说话的口音,而对他说的内容不甚关心,这说明“我”当时对梅花并不痴迷,同时湖南人对梅花的反映对“我”起到反衬作用。1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考生需要结合作者看花的经历来概括真正领略看花的趣味需要具备的条件。这条件既与花相关,也与人相关。先看与花的关系。由“生长在大江北岸一个城市里,似乎自幼就不曾听见过我们今天看花去一类话,可见花事是不盛的”“到北平读了几年书,却只到过崇效寺一次;而去得又嫌早些,那有名的一株绿牡丹还未开呢”“梅花并没有开,但那珍珠似的繁星似的骨都儿,已经够可爱了;我们都觉得比孤山上盛开时有味”可知,要想领略看花的趣味,要正值花开之季。再看与人的关系。由“在那时由一个顽皮的少年仆人领了我去,却只知道跑来跑去捉蝴蝶;有时掐下几朵花,也只是随意挼弄着,随意丢弃了”可知,幼时的“我”随意丢弃花,这时候的“我”没有爱花之心,自然就不能领略看花的趣味,所以要想领略看花的趣味,要有爱花之心。由在灵峰寺领略到未开梅花的趣味以及欣赏海棠的浓淡相宜之美来看,“梅花并没有开,但那珍珠似的繁星似的骨都儿,已经够可爱了;我们都觉得比孤山上盛开时有味”,“海棠的花繁得好,也淡得好;艳极了,却没有一丝荡意。疏疏的高干子,英气隐隐逼人”,这时候感受到了花的趣味,因为“我”拥有领略花的能力和修养,所以需要赏花的能力。由“到过崇效寺一次;而去得又嫌早些,那有名的一株绿牡丹还未开呢”可知,要领略花的趣味要赶上时机,由“从西湖边雇船到岳坟,从岳坟入山。曲曲折折走了好一会,又上了许多石级,才到山上寺里。寺甚小,梅花便在大殿西边园中”可知,能够领略灵峰寺梅花之美是因为我们克服了这些困难,由此可知,要想领略看花的趣味,要珍惜花期,不辞辛苦前往欣赏。18.A19.两位女人身份不同,年龄不同,但面对航船上的不成文的规定,都有一定的反抗精神。可是在众人的批评声中,也都坦然接受了现实,写出了女人们意识中也认为现实的理所当然。详细写两位女人,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表达了作者对妇女的同情,批判了封建礼教的卫道者。20\n.“物质文明”是指当时西方国家带给我们的一些科技上的东西,“精神文明”则是指我们旧有的那些所谓的“国粹”或“礼仪”。在两者的对比中我们看到卫道士们的虚伪性和“精神文明”的丑陋面,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批判性;同时也看到当时社会发展的精神弊端。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内容和体会语句含义,品味语言艺术特色的能力。A.“作者就可以省去对那女人的外貌描写”错,没看清女人的面貌是因为“男女分坐”离得太远,作者并非刻意省去对那女人的外貌描写。故选A。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航船上两位女人的遭遇是行文的主体,答题时首先要考虑内容上的作用,要回答两位女人的形象特点;另外,要考虑表达效果和对文章主题的作用。在本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描写了两个女人与航船上“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的冲突的场景,作者的情感态度也通过对两个场景的描写得以展现。这两位女性都因为航船“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而被迫坐在前面。她们都曾提出抗议,第一位提出“男人女人都是人”“要坐到后面来”,但被船家阻拦后,“她随即坐在原处”;第二位要求和伴侣坐在一起,被阻拦后“也只得服从了”。她们都有一定的反抗意识,然而面对众人的议论都只能屈服,甚至在内心认同了船家的观点。作者对她们充满同情,也借此批判了封建礼教的“文明”及其卫道者。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作用的能力。第一问:结合原文“‘物质文明’的汽油船”“竟为那物质文明的孙儿,满身洋油气的小玩意儿骗得定定的”等语句分析可知,“物质文明”是指当时以“汽油船”为代表,从西方传入我国的一些科技文明;结合文中作者所记叙的主要事件来看,“精神文明”是指“男女分坐”这类封建规矩以及航船上的船家和“批评家”们所信奉的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等,这些被当时愚昧麻木的人们奉为“国粹”“礼仪”。第二问:作者以人们依然固守的传统的糟粕与进步的物质文明进行对比,讽刺当时社会精神文明的落后及人们的封建、守旧,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虚伪、丑陋。21.C22.①河流众多,曲折幽静。②沿河风景,别有风味。③三种游船,各有韵味。④临河茶馆,既多且好。(任答三点即可)23.①本文在看似平淡的叙写中充溢着对扬州夏日的深切怀念,蕴涵着作者特有的审美情趣,既有情韵又含理性思考。②作者写蜿蜒曲折的江南水道上的船上风景“简直是一首唐诗,或一幅山水画”,沿河各景点都因得了一泓碧水的灵气而生动如画,写北门外茶馆的妙趣,游客悠哉地享用等,流溢于笔底的尽是关于扬州之水的富于情韵的美感。③作品一开始便透露出作者的理性精神和美学观。他批评一般人跟在诗人文士背后,随声附和地称道自己未曾亲历的扬州,仅靠着“耳食”来构筑关于扬州的海市蜃楼;他虽爱扬州的秀水,但又批评“瘦西湖”这个名字是“假西湖之名以行”,“雅得这样俗”。\n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反衬扬州夏日特有的水趣”中“反衬”错误,“船的花样种类、瘦西湖上的船娘和下街的茶馆”都是美的事物,手法应改为“衬托”或“映衬”。故选C。2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根据第二段“扬州的夏日,好处大半便在水上——有人称为‘瘦西湖’,这个名字真是太‘瘦’了,假西湖之名以行,‘雅得这样俗’,老实说,我是不喜欢的。下船的地方便是护城河,曼衍开去,曲曲折折,直到平山堂——这是你们熟悉的名字——有七八里河道,还有许多杈杈桠桠的支流。这条河其实也没有顶大的好处,只是曲折而有些幽静,和别处不同”可以概括出“河流众多,曲折幽静”这一特点;第三段介绍的是沿河最著名的风景,如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桥、平山堂等,可概括为“沿河风景,别有风味”;第四段介绍了大船、小划子,“洋划”等三种船,大船专供宴游之用,“小划子”便宜,“洋划”,比大船小,比“小划子”大,上支布篷,可以遮日遮雨,由此可概括为“三种游船,各有韵味”;根据第五段“北门外一带,叫作下街,‘茶馆’最多,往往一面临河。船行过时,茶客与乘客可以随便招呼说话。船上人若高兴时,也可以向茶馆中要一壶茶,或一两种‘小笼点心’,在河中喝着,吃着,谈着。回来时再将茶壶和所谓小笼,连价款一并交给茶馆中人”以及“茶馆的地方大致总好,名字也颇有好的”“这一带的茶馆布置都历落有致,迥非上海、北平方方正正的茶楼可比”等可知这一段介绍的是临河茶馆,可概括为“临河茶馆,既多且好”。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本题学生应关注题目中“情韵”和“理性”两个关键词。这是一篇散文,首先分析“情韵”,作者写扬州的夏日,选取了不同的景物,女人,瘦西湖,小划子,金山寺……都是扬州的典型代表,作者对茶馆的一段描写也特别出采。详细的写了布局,位置,名字,招牌的材料,出名的点心,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别有一番滋味,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扬州夏日的深切怀念,文中“平山堂在蜀冈上。登堂可见江南诸山淡淡的轮廓;‘山色有无中’一句话,我看是恰到好处”,给读者展示了淡雅秀美的江南风光,别有一番韵致;“一个人坐在船中,让一个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简直是一首唐诗,或一幅山水画”一句中也蕴涵着作者特有的审美情趣。\n接着分析“理性”一词,“理性的思考”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比较真实、客观地自己的美学观点,不虚美,不隐恶。他文中写到的不全是情韵,也有批评,如“称道得多了,称道得久了,一般人便也随声附和起来。直到现在,你若向人提起扬州这个名字,他会点头或摇头说:‘好地方!好地方!’特别是没去过扬州而念过些唐诗的人,在他心里,扬州真像蜃楼海市一般美丽;他若念过《扬州画舫录》一类书,那更了不得了”,批评了那些盲目附和的人;文中“有人称为‘瘦西湖’,这个名字真是太‘瘦’了,假西湖之名以行,‘雅得这样俗’,老实说,我是不喜欢的”,作者很理性,坦诚率真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认为“瘦西湖”名称起的太俗。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06 12:56:07 页数:23
价格:¥5 大小:73.68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