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届高考专题训练:梁实秋作品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2

2/32

剩余3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梁实秋作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寂寞梁实秋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闹市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我的朋友肖丽先生,卜居在广济寺里,据他告诉我,在最近一个夜晚,月光皎洁,天空如洗,他独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我相信一个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自然豁达寥廓。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地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这还是外界的感触,如果自己的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意马心猿,则虽处在最寂寞的境地里,他也是慌成一片,忙成一团,六神无主,暴跳如雷,他永远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如此说来,所谓寂寞不即是一种唯心论,一种逃避现实的现象吗?也可以说是。一个高韬隐遁的人,在从前的社会里还可以存在,而且还颇受人敬重,在现在的社会里是绝对的不可能。现在似乎只有两种类型的人了,一是在现实的泥溷中打转的人,一是偶然也从泥溷中昂起头来喘口气的人。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喘几口气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溷里去。所以我对于能够昂首物外的举动并不愿再多苛责。逃避现实,如果现实真能逃避,吾寤寐以求之!\n有过静坐经验的人该知道,最初努力把握着自己的心,叫它什么也不想,是多么困难的事!那是强迫自己入于寂寞的手段,所谓参禅入定完全属于此类。我所赞美的寂寞,稍异于是。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一刹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但是我有一刻寂寞,我要好好地享受它。1.下列对散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心远地自偏”就是即使在闹市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只要你的内心清净。B.只有在伟大庄严的礼堂里,在沉重的、洗淘人心的琴声中,作者才能感到自己的渺小,意识到自己的存在。C.寂寞的清福不容易长久享受,因为世界上总有“催租吏”“石壕吏”之类的东西不时地提醒我们寂寞的清福只是一瞬间的存在。D.寂寞是供在不如意的现实中打转的人喘息的几口新鲜空气,但是人们喘几口气之后还要面对现实,低头钻进不如意的生活里去。2.下列对散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自然段写枯叶乱枝的细微声响,使用对比的手法突出环境的安静,同时也显示出作者心境的安宁。B.“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赋予了苍蝇人格化的语言,生动有趣,也体现出作者的奇思妙想,富有想象力。C.作者善用修辞,如“苦恼烦躁的漩涡”,把“苦恼烦躁”喻为“漩涡”,形象生动地写出苦恼烦躁给人的影响。D.梁实秋的散文常以琐事入笔,典雅出锋,行文畅达而富于文采,情趣高雅,本文即印证了其此类风格。3.请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①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②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n,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藏着两桶清水鼻涕,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他常穿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他经常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③学校上午的课很严,下午的课稀松。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一部分写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有时候逗先生开顽笑。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④有一天,先生大概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这吸溜之际,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下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⑤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⑥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还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⑦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徐先生介绍作者之后,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意义的一半了。⑧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给我解释说:“你拿了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n⑨徐先生教我许多作文的技巧。他告诉我,作文该转的地方,硬转;该接的地方,硬接。文章便显着朴拙有力。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他又告诉我,说理至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疑难都迎刃而解了,何等经济,何等手腕!诸如此类的心得,他传授我不少,我至今受用。⑩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有删改)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简洁,连用两个程度副词“最”强调了国文先生在“我”记忆中的位置,同时也勾起了读者阅读的欲望。B.第④段对老师的描述看似不敬,但作者是在用一种风趣幽默的笔调来调侃自己所喜欢的尊长,其中饱含着深深的爱意。C.作者善抓人物特征,综合运用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方法,寥寥几笔,将老师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形神兼备。D.本文内蕴丰盈,行文简洁,文笔机智,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对老师的怀念之情更是深沉浓郁。5.第②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本文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于细微处见精神,请选择两处典型的细节描写进行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年 龄梁实秋从前看人作序,或是题画,或是写匾,在署名的时候往往特别注明“时年七十有二”“时年八十有五”或是“时年九十有三”,我就肃然起敬。春秋时人荣启期以为行年九十是人生一乐,我想拥有一大把年纪的人大概是有一种可以在人前夸耀的乐趣。只是当时我离那耄耋之年还差一大截子,不知自己何年何月才有资格在署名的时候也写上年龄。我揣想署名之际写上自己的年龄,那时心情必定是扬扬得意,好像是在宣告:“小子们,你们这些黄口小儿,乳臭未干,虽然幸离襁褓,能否达到老夫这样的年龄恐怕尚未可知哩。”须知得意不可忘形,在夸示高龄的时候,未来的岁月已所余无几了。俗语有一句话说:“棺材是装死人的,不是装老人的。”话是不错,不过你试把棺盖揭开看看,里面躺着的究竟是以老年人为多。年轻的人将来的岁月尚多,所以我们称他为富于年。人生以年龄计算,多活一年即是少了一年,人到了年促之时,何可夸之有?我现在不复年轻,看人署名附带声明时年若干若干,不再有艳羡之情了。倒是看了富于年的英俊,有时不胜羡慕之至。\n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其茎部的细胞因春夏成长秋冬停顿之故而形成所谓年轮,我们可以从而测知其年龄。人没有年轮,而且也不便横切开来察验。人年纪大了常自谦为马齿徒增,也没有人掰开他的嘴巴去看他的牙齿。眼角生出鱼尾纹,脸上遍洒黑斑点,都不一定是老朽的征象。头发的黑白更不足为凭。有人春秋鼎盛而已皓首皤皤,有人已到黄考之年而顶上犹有“不白之冤”,这都是习见之事。不过,岁月不饶人,冒充少年究竟不是容易事。地心的吸力谁也抵抗不住。脸上、颈上、腰上、踝上,连皮带肉的往下坠,虽不至于“载跋其胡”,那副龙钟的样子是瞒不了人的。别的部分还可以遮盖起来,面部经常暴露在外,经过几番风雨,多少回风霜,总会留下一些痕迹。好像有些女人对于脸上的情况较为敏感。眼窝底下挂着两个泡囊,其状实在不雅,必剔除其中的脂肪而后快。两颊松懈,一条条的沟痕直垂到脖子上,下巴底下更是一层层的皮肉堆累,那就只好开刀,把整张的脸皮揪扯上去,像国剧一些演员化装那样,眉毛眼睛一齐上挑,两腮变得较为光滑平坦,皱纹似乎全不见了。此之谓美容、整容,俗称之为拉皮。行拉皮手术的人,都秘不告人,而且讳言其事。所以在饮宴席上,如有面无皱纹的年高名婆在座,不妨含混的称赞她驻颜有术,但是在点菜的时候不宜高声的要鸡丝拉皮。其实自古以来也有不少男士热衷于驻颜。南朝宋颜延之《庭诰文》:“炼形之家,必就深旷,友飞灵,糇丹石,粒精英,所以还年却老,延华驻采。”道家炼形养元,可以尸解升天,岂止延华驻采?这都是一些姑妄言之的神话。贵为天子的人才真的想要还年却老,千方百计地求那不老的仙丹。看来只有晋孝武帝比较通达事理,他饮酒举杯属长星(即彗星):“长星,劝尔一杯酒,自古何时有万岁天子?”可是一般的天子或近似天子的人都喜欢听人高呼万岁无疆!除了将要诹吉纳采交换庚帖之外,对于别人的真实年龄根本没有多加探讨的必要。但是我们的习俗,于请教“贵姓”“大名”“府上”之后,有时就会问起“贵庚”“高寿”。有人问我多大年纪,我据实相告“七十八岁了”。他把我上下打量,摇摇头说:“不像,不像,很健康的样子,顶多五十。”好像他比我自己知道得更清楚。那是言不由衷的恭维话,我知道,但是他有意无意地提醒了我刚忘记了的人生四苦。能不能不提年龄,说一些别的,如今天天气之类?女人的年龄是一大禁忌,不许别人问的。有一位女士很旷达,人问其芳龄,她据实以告:“三十以上,八十以下。”其实人的年龄不大容易隐密,下一番考证功夫,就能找出线索,虽不中亦不远矣。这样做,除了满足好奇心以外,没有多少意义。可是人就是好奇。有一位男士在咖啡厅里邂逅一位女士,在暗暗的灯光之下他实在摸不清对方的年龄,他用臂肘触了我一下,偷偷地在桌下伸出一只巴掌,戟张着五指,低声问我有没有这个数目,我吓了一跳,以为他要借五万块钱,原来他是打听对方芳龄有无半百。我用四个字回答他:“干卿底事?”有一位道行很高的和尚,涅槃的时候据说有一百好几十岁,考证起来聚讼纷纷,据我看,估量女士的年龄不妨从宽,七折八折优待。计算高僧的年龄也不妨从宽,多加三成五成。人到了迟暮,如石火风灯,命在须臾,但是仍不喜欢别人预言他的大限。丘吉尔八十岁过生日,一位冒失的新闻记者有意讨好地说:“丘吉尔先生,我今天非常高兴,希望我能再来参加你的九十岁的生日宴。”丘吉尔耸了一下眉毛说:“\n小伙子,我看你身体满健康的,没有理由不能来参加我九十岁的宴会。”胡适之先生素来善于言词,有时也不免说溜了嘴,他六十八岁时来台湾,在一次欢宴中遇到长他十几岁的齐如山先生,没话找话地说:“齐先生,我看你活到九十岁决无问题。”齐先生愣了一下说:“我倒有个故事,有一位矍铄老叟,人家恭维他可以活到一百岁,忿然作色曰:‘我又不吃你的饭,你为什么限制我的寿数?’”胡先生急忙道歉:“我说错了话。”(有删改)7.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1)有人春秋鼎盛而已皓首皤皤,有人已到黄考之年而顶上犹有“不白之冤”,这都是习见之事。(2)据我看,估量女士的年龄不妨从宽,七折八折优待。计算高僧的年龄也不妨从宽,多加三成五成。8.结合全文理解“能不能不提年龄,说一些别的,如今天天气之类?”这句话。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下面小题。听戏梁实秋听戏,不是看戏。从前在北平,大家都说听戏,不大说看戏。这一字之差,关系甚大。我们的旧戏究竟是以唱为主,所谓载歌载舞,那舞实在是比较的没有什么可看的。我从小就喜欢听戏,常看见有人坐在戏园子的边厢下面,靠着柱子,闭着眼睛,凝神危坐,微微地摇晃着脑袋,手轻轻地敲着板眼,聚精会神地欣赏那台上的歌唱,遇到一声韵味十足的唱,便像是搔着了痒处一般,从丹田里吼出一声“好!”若是发现唱出了错,便毫不容情地来一声倒好。这正是真正的观众,是他维系戏剧的水准于不坠。当然,他的眼睛也不是老闭着,有时也要睁开的。生长在北平的人几乎没有不爱听戏的,我自然亦非例外。我起初是很怕进戏园子的,里面人太多太挤,座位太不舒服。记得清清楚楚,文明茶园是我常去的地方,全是窄窄的条凳,窄窄的条桌,而并不面对舞台,要看台上的动作便要扭转脖子扭转腰。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打赤膊,而我从小就没有赤膊的习惯,觉得大庭广众之中赤身露体怪难为情的,而你一经落座就有热心招待的茶房前来接衣服,给一个半劈的木牌子。这时节,你环顾四周,全是一扇一扇的肉屏风,不由得你不随着大家而肉袒,前后左右都是肉,白皙皙的,黄橙橙的,黑黝黝的,置身其中如入肉林。(那时候戏园里的客人全是男性,没有女性)这虽颇富肉感,但决不能给人以愉快。戏一演便是四五个钟头,中间如果想要如厕,需要在肉林中挤出一条出路,挤出之后那条路便翕然而阖,回来时需要重新另挤出一条路。所以常视如厕如畏途,其实不是畏途,只有畏,没有途。\n我小时候进戏园,深感那是另一个世界,对于戏当然听不懂,只能欣赏丑戏武戏,打出手,递家伙,尤觉有趣。记得我最喜欢的是九阵风的戏如《百草山》《泗州城》之类,于是我也买了刀枪之类在家里和我哥哥大打出手,有一两招也居然练得不错。后来年纪稍长,又复常常涉足戏圈,正赶上一批优秀的演员在台上献技,如陈德琳,刘鸿升,龚云甫,德珺如,裘桂仙,梅兰芳,杨小楼,王常林,王凤卿,王瑶卿,余叔岩等等,我渐渐能欣赏唱戏的韵味了,觉得在那乱糟糟的环境之中熬上几个小时还是值得一付的代价,只要能听到一两段韵味十足的歌唱,便觉得那抑扬顿挫使人如醉如迷,使全身血液的流行都为之舒畅匀称。研究西洋音乐的朋友也许要说这是低级趣味。我没有话可以抗辩,我只能承认这就是我们人民的趣味,而且大家都很安于这种趣味。这样乱糟糟的环境,必须有相当良好的表演艺术家才能控制住听众的注意力。前几出戏都照例的是无足观,等到好戏上场,名家一露面,场里立刻鸦雀无声,不知趣的“酪来酪”声会被嘘的。受半天罪,能听到一段回肠荡气的唱儿,就很值得,“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确是真有那种感觉。后来,不知怎么,老伶工一个个的凋谢了,换上来的是一批较年轻的角色,这时候有人喊着要改良戏剧,好像艺术是可以改良似的。我只知道一种艺术形式过了若干年便老了,衰了,死了,另外滋生一个新芽,却没料到一种艺术成熟衰老之后还可以改良。首先改良的是开放女禁,这并没有可反对的,可是一有女客之后,戏里面的涉有猥亵的地方便大大删除了,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认为这好像是个损失。台面改变了,由凸出的三面的立体式的台变成了画框式的台了,新剧本出现了,新腔也编出来了,新的服装道具一齐来了。有一次看尚小云演天河配,这位人高马大的演员穿着紧贴身的粉红色的内衣裤作裸体沐浴状,观众乐得直拍手,我说:“完了,完了,观众也变了!”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戏。听戏的少了,看热闹的多了。我老早就离开北平,与戏疏远了,但小时候还听过好戏,一提起老生心里就泛起余叔岩的影子,武生是杨小楼,老旦是龚云甫,青衣是王瑶卿,小生是德珺如,刀马旦是九阵风,丑是王长林……有这种标准横亘在心里,便容易兴起“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感。我常想,我们中国的戏剧就像毛笔字一样,提倡者自提倡,大势所趋,怕很难挽回昔日的光荣。时势异也。(有删改)9.简析开篇“听戏,不是看戏”一句在文中的作用。10.简析第二段文字的语言特点。11.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12.结合全文,简要说明“我们中国的戏剧就像毛笔字一样,提倡者自提倡,大势所趋,怕很难挽回昔日的光荣。时势异也”的含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喝茶\n梁实秋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但是,数十年来,喝过不少茶,北平的双窨、天津的大叶、西湖的龙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洞庭湖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岩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叶梗与满天星随壶净的高末儿,都尝试过。茶是我们中国人的饮料,口干解渴,唯茶是尚。茶字,形近于荼,声近于槚,来源甚古,流传海外,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人无贵贱,谁都有份,上焉者细啜名种,下焉者牛饮茶汤,甚至路边埂畔还有人奉茶。北人早起,路上相逢,辄问讯“喝茶未?”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孩提时,屋里有一把大茶壶,坐在一个有棉衬垫的藤箱里,相当保温,要喝茶自己斟。我们用的是绿豆碗,这种碗大号的是饭碗,小号的是茶碗,作绿豆色,粗糙耐用,当然和宋瓷不能比,和江西瓷不能比,和洋瓷也不能比,可是有一股朴实厚重的风貌。现在这种碗早已绝迹,我很怀念。这种碗打破了不值几文钱,脑勺子上也不至于挨巴掌。银托白瓷小盖碗是祖父母专用的,我们看着并不羡慕。看那小小的一盏,两口就喝光,泡两三回就得换茶叶,多麻烦。如今盖碗很少见了,除非是到故宫博物院拜会蒋院长,他那大客厅里总是会端出盖碗茶敬客。再不就是在电视剧中也常看见有盖碗茶,可是演员一手执盖一手执碗缩着脖子啜茶那副狼狈相,令人发噱,因为他不知道喝盖碗茶应该是怎样的喝法。他平素自己喝茶大概一直是用玻璃杯、保温杯之类。如今,我们此地见到的盖碗,多半是近年来本地制造的“万寿无疆”的那种样式,瓷厚了一些;日本制的盖碗,样式微有不同,总觉得有些怪怪的。近有人回大陆,顺便探视我的旧居,带来我三十多年前天天使用的一只瓷盖碗,原是十二套,只剩此一套了,碗沿还有一点磕损,睹此旧物,勾起往日的心情,不禁黯然。盖碗究竟是最好的茶具。茶叶品种繁多,各有擅场。有友来自徽州,学清华。徽州产茶胜地,但是他看到我用一撮茶叶放在壶里沏茶,表示惊讶,因为他只知道茶叶是烘干打包捆载上船沿江运到沪杭求售,剩下来的茶梗才是家人饮用之物。恰如北人所谓“卖席的睡凉炕”。我平素喝茶,不是香片就是龙井,多次到大栅栏东鸿记或西鸿记去买茶叶,在柜台前面一站,徒弟搬来凳子让坐,看伙计称茶叶,分成若干小包,包得见棱见角,那份手艺只有药铺伙计可媲美。茉莉花窨过的茶叶,临卖的时候再抓一把鲜茉莉花放在表面上,所以叫做双窨。于是茶店里经常是茶香花香,郁郁菲菲。父执有名玉贵者,旗人,精于饮馔,居恒以一半香片一半龙井混合沏之,有香片之浓馥,兼龙井之苦清。吾家效而行之,无不称善。茶以人名,乃径呼此茶为“玉贵”,私家秘传,外人无由得知。其实,清茶最为风雅。抗战前造访知堂老人于苦茶庵,主客相对总是有清茶一盂,淡淡的、涩涩的、绿绿的。我曾屡侍先君游西子湖,从不忘记品尝当地的龙井,不需要攀登南高峰风篁岭,近处平湖秋月就有上好的龙井茶,开水现冲,风味绝佳。茶后进藕粉一碗,四美俱矣。正是“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n(骆成骧联)。有朋自六安来,贻我瓜片少许,叶大而绿,饮之有荒野的气息扑鼻。其中西瓜茶一种,真有西瓜风味。我曾过洞庭,舟泊岳阳楼下,购得君山茶一盒。沸水沏之,每片茶叶均如针状直立漂浮,良久始舒展下沉,品味清香不俗。初来台湾,粗茶淡饭,颇想倾阮囊之所有在饮茶一端偶作豪华之享受。一日过某茶店,索上好龙井,店主将我上下打量,取八元一斤之茶叶以应,余示不满,乃更以十二元者奉上,余仍不满,店主勃然色变,厉声曰:“买东西,看货色,能专以价钱定上下。提高价格,自欺欺人耳!先生奈何不察?”我爱其憨直。现在此茶店门庭若市,已成为业中之翘楚。此后我饮茶,但论品味,不问价钱。茶之以浓酽胜者莫过于功夫茶。《潮嘉风月记》说功夫茶要细炭初沸连壶带碗泼浇,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喝功夫茶,要有工夫,细呷细品,要有设备,要人服侍,如今乱糟糟的社会里谁有那么多的工夫?红泥小火炉那里去找?伺候茶汤的人更无论矣。普洱茶,漆黑一团,据说也有绿色者,泡烹出来黑不溜秋,粤人喜之。在北平,我只在正阳楼看人吃烤肉,吃得口滑肚子膨脝不得动弹,才高呼堂倌泡普洱茶。四川的沱茶亦不恶,唯一般茶馆应市者非上品。台湾的乌龙,名震中外,大量生产,佳者不易得。处处标榜冻顶,事实上那里有那么多的冻顶?喝茶,喝好茶,往事如烟。提起喝茶的艺术,现在好像谈不到了,不提也罢。(有删改)1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列举茶叶的名称,是要表明“我”对喝茶不很讲究,数十年来,“我”喝过不少茶,其中既有各地名茶,也有不登大雅之堂的茶。B.不难看出,梁先生比较爱喝北京双茶和西湖龙井茶,其私家秘传之茶—玉贵,是香片和龙井的混合物,也是作者喜欢的。C.“卖席的睡凉炕”一语映射出了茶文化的差异,“我”对来自徽州的同学舍不得喝茶叶表示出惊讶,所以用此语来和同学相调侃。D.这篇散文有机地将书本上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知识结合起来,涉及了有关“喝茶”的多方面知识:茶的品种、茶具、喝茶的艺术等。14.梁实秋的散文语言独具风格,请以文章对某茶店店主的刻画为例,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及表达效果。15.梁实秋和许多由大陆赴台的作家一样,在其作品中寄寓着挥之不去的乡愁,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探究。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请客梁实秋\n常听人说:“若要一天不得安,请客;若要一年不得安,盖房;若要一辈子不得安,娶姨太太。”请客只有一天不得安,为害不算太大,所以人人都觉得不妨偶一为之。所谓请客,是指自己家里邀集朋友便餐小酌,至于在酒楼饭店“铺宴席,陈尊俎”,呼朋引类,飞肠醉月,享用的是金樽清酒,玉盘珍馐,最后一哄而散,由经手人员造帐报销,那种宴会只能算是一种病狂或是罪孽,不提也罢。妇主中馈,所以要请客必须先归而谋诸妇。首先要考虑的是请什么人。主客当然早已内定,陪客的甄选大费酌量。眼睛生在眉毛上边的宦场中人,吃不饱饿不死的教书匠,小头锐面的浮华少年……若是聚在一个桌上吃饭,便有些像是鸡兔同笼,非常勉强。把素未谋面的人拘在一起,要他们有说有笑,同时食物都能顺利的从咽门下去,也未免强人所难。主人从中调处,殷勤了这一位,怠慢了那一位,想找一些大家都有兴趣的话题亦非易事。所以客人需要分类,不能鱼龙混杂。客的数目视设备而定,若是能把所有该请的客人一网打尽,自然是经济算盘,但是算盘亦不可打得太精。再大的圆桌面也不过能坐十三四个体态中型的人。说来奇怪,客人单身者少,大概都有宝眷,一请就是一对,一桌只好当半桌用。有人请客发宽笺帖,心想总有几位心领谢谢,万想不到人人惠然肯来,而且还有一位特别要好带来一个七八岁的小宝宝!主人慌忙添座,客人谦让“孩子坐我腿上!”大家挤挤攘攘,其中还不乏中年发福之士,把圆桌围得密不透风,上菜需飞越人头,斟酒要从耳边下注,前排客满,主人在二排敬陪。拟菜单也不简单。其原则是把客人一个个的填的嘴角冒油。四冷荤,四热炒,四压桌,外加两道点心,似乎是无可再减,大鱼大肉,水陆杂陈,若不能使客人连串的打饱嗝,不能算是尽兴。宴客的吉日近了,家里有厨师厨娘,自然一声吩咐,不再劳心,否则主妇势必亲自下厨操动刀俎。接下来主妇忙着上菜市,挑挑捡捡,捡捡挑挑,又要物美又要价廉,装满两个篮子,半途休息好几次才能气喘汗流的回到家。泡的,洗的,剥的,切的,闹哄一两天,然后丑媳妇怕见公婆也不行,吉日到了。客人早已折简相邀,难道还会不肯枉驾?不,守时不是我们的传统。准时到达,岂不像是饿鬼?要让主人干着急,等他一催请再催请,然后徐徐命驾,姗姗来迟,这才像是大家风范。当然朋友也有特别性急而提早莅临的,那也使得主人措手不及慌成一团。客人的性格不一样,有人进门就选一个比较最好的座位,两脚高架案上,真是宾至如归;也有人寒暄两句就一头扎进厨房,声称要给主妇帮忙,系着围裙伸着两手的主妇连忙谦谢不迭。等到客人到齐,无不饥肠辘辘。\n落座之前还少不了你推我让的一幕。主人指定座位,时常无效,除非事先摆好名牌,而且写上官衔,分层排列,秩序井然。敬酒按说是主人的责任,但是也时常有热心人士代为执壶,而且见杯即斟,每斟必满。不知是什么时候什么人兴出来的陋习,几乎每个客人都会双手举杯齐眉,对着在座的每一位客人敬酒。不喝酒的也要把汽水杯子高高举起,虚应故事,喝酒的也多半是狞眉皱眼的抿那么一小口。一大盘热糊糊的东西端上来了,像翅羹,又像浆糊,一人一勺子,盘底花纹隐约可见,上面撒着的一层芜荽不知被哪一位像芟除毒草似的拨到了盘下,又不知被哪一位从盘下夹到嘴里吃了。还有人坚持海味非,醋不可,高呼要醋,等到一碟“忌讳”送上台面,海味早已不见了。菜是一道道的上,上一道客人喊一次“太丰富,太丰富”,然后埋头大嚼,不敢后人。主人照例谦称:“不成敬意,家常便饭。”心直口快的客人就许提出疑问:“这样的家常便饭,怕不要吃穷了?”主人也只好卟哧一笑而罢。将近尾声的时候,大概总有一位要先走一步,因为还有好几处应酬。这时主妇踱了进来,红头涨脸,额角上还有几颗没揩干净的汗珠,客人举起空杯向她表示慰劳之意,她坐下胡乱吃一些残羹剩炙。席终,香茗水果伺候,客人靠在椅子上剔牙,这时节应该是客去主人安了。但是不,大家雅兴不浅,谈锋尚健,饭后磕牙,海阔天空,谁也不愿首先言辞,致败人意。最后大概是主人打了一个哈欠而忘了掩口,这才有人提议散会。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奈何奈何?不要以为席终人散,立即功德圆满,地上有无数的瓜子皮,纸烟灰,桌上杯盘狼藉,厨房里有堆成山的盘杯锅勺,等着你办理善后!(选自梁实秋散文集《雅舍谈吃》,有删改)1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宴请时主人把素未谋面的人聚在一起,要让他们吃得愉快,找一些大家都有兴趣的话题谈得欢乐并非易事,因此,所请客人不能随意,需要分类。B.宴客日未到,文章先写主人上菜斟酒、二排敬陪的宴席场景,既承前文内容,又可在宴席时腾出笔墨写客人的种种表现,体现了作者剪材组材的匠心。C.席终,香茗水果伺候后,客人还雅兴不浅,谈锋尚健,谁也不愿首先告辞,直到主人通过打哈欠的方式来明确表达送客态度之后,客人终于散去。D.作者从日常小事中写出了现实生活的趣味,围绕“请客”这一事件,描慕百相,观照世态,进而审视人性,感悟生活,使得文章富有文化艺术情调。17.文章第二段画线句子,作者说“不提也罢”,可偏偏又将其写入文中,试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18.文章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①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②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n③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的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的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④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方。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⑤有一天上作文课,徐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的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⑥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⑦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如今想来,当初的“凶”何尝不是一种负责。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也因此逐渐领教了他的才学。还有他的朗诵也非常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的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n⑧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的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的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工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⑨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19.第③段集中刻画了国文老师的形象,分析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20.赏析第⑦段画线部分“咬牙切齿”一词的表达效果。21.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除了使表达形象生动之外,还起到了怎样的效果?请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赏析。22.文章结尾段文字平淡却意蕴丰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树梁实秋北平的人家,差不多家家都有几棵相当大的树。前院一棵大槐树是很平常的。槐荫满庭,槐影临窗,到了六七月间槐黄满树,使得家像一个家。槐树寿命很长,有人说唐槐到现在还有生存在世上的。这种树的树干就有一种纠绕蟠屈的姿态,自有一股老丑而并不自嫌的神气。后院照例应该有一棵榆树,榆与余同音,示有余之意。至于边旁跨院里,则只有枣树的份,枣实只合做枣泥馅子。院子中央的四盆石榴树,那是给天棚鱼缸做陪衬的。我家里还有些别的树。东院里有一棵柿子树,每年结一二百个高庄柿子,还有一棵黑枣。垂花门前有四棵西府海棠,艳丽到极点。西院里有四棵紫丁香,占了半个院子。后院有一棵香椿和一棵胡椒,椿芽、椒芽成了烧黄鱼和拌豆腐的最好的佐料。在从前的一处家园里,还有更多的树,桃、李、胡桃、杏、梨、藤萝、松、柳,无不具备。因此,我从小就对树存有偏爱。我尝面对着树生出许多非非之想,觉得树虽不能言、不解语,可是它也有生老病死,它也有荣枯,它也晓得传宗接代,它也应该算是“有情”。\n树的姿态各个不同。亭亭玉立者有之,矮墩墩的有之,有张牙舞爪者,有佝偻其背者,有戟剑森森者,有摇曳生姿者,各极其致。我想树沐浴在熏风之中,抽芽放蕊,必有一番愉快的心情。等到花簇簇、锦簇簇,满枝头红红绿绿的时候,招蜂引蝶,自又有一番得意。落英缤纷的时候可能有一点伤感,结实累累的时候又会有一点迟暮之思。我又揣想,蚂蚁在树干上爬,可能会觉得痒痒出溜的;蝉在枝叶间高歌,也可能会觉得聒噪不堪。总之,树是活的,只是不会走路,根扎在哪里便住在哪里,永远没有颠沛流离之苦。小时候听“名人演讲”,有一次是一位什么“都督”之类的角色讲演“人生哲学”,我只记得其中一点点,他说:“植物的根是向下伸的,兽畜的头是和身躯平的,人是立起来的,他的头是在最上端的。”我当时觉得这是一大发现,也许是生物进化论的又一崭新的说法。怪不得人为万物之灵,原来他和树比较起来是本末倒置的。人的头高高在上,所以“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可是历来有不少诗人并不这样想,他们一点也不鄙视树。美国的弗罗斯特有一首诗。名《我的窗前树》,他说他看出树与人早晚是同一命运的,都要倒下去,只有一点不同,树担心的是外在的险厄,人烦虑的是内心的风波。树和人,都是上帝的创造。最近我到阿里山去游玩,路边见到那株“神木”,据说有三千年了,比起庄子所说的“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上古大椿还差一大截子,总算有一把年纪,可是看那一副形容枯槁的样子,只是一具枯骸,何神之有!我不相信“枯树生华”那一套。我只能生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想。我看见阿里山上的原始森林,一片片、黑压压,全是参天大树,都郁葱葱。但与我从前在别处所见的树木气象不同。北平公园大庙里的柏,以及梓檀道上的所谓张飞柏,号称“翠云廊”,都没有这里的树那么直、那么高。像黄山的迎客松,屈铁交柯,就更不用提,那简直是放大了的盆景。这里的树大部分是桧木,全是笔直的,上好的电线杆子材料。姿态是谈不到,可是自有一种榛莽未除、入眼荒寒的原始山林的意境。局促在城市里的人走到原始森林里来,可以嗅到“高贵的野蛮人”的味道,令人精神上得到解放。(有删改)23.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了北平的大树,也细致地描写了自家的各种各样的树,寄托的是自己内心浓浓的乡愁。B.文章谈及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对树的认识和感悟,用朴素的文字写出了不凡的生活理趣。C.作者回忆“名人演讲”,其目的不过是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把树更客观地介绍给读者,以便读者对树有更全面的认识。D.文章结尾写阿里山的原始森林,既有直接描写,又以其他地方的树来衬托笔直的阿里山桧木。自然景物和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24.本文语言富有特色,请以第三段为例,加以赏析。25.“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表面写树,实为谈情说理。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写出了生活中的哪些情趣和理趣。\n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雪梁实秋李白句:“燕山雪华大如席”。这话靠不住,诗人夸张,犹“白发三千丈”之类。据科学的报导,雪花的结成视当时当地的气温状况而异,最大者直径三至四寸。大如席,岂不一片雪花就可以把整个人盖住?雪,是越下得大越好,只要是不成灾。雨雪霏霏,像空中撒盐,像柳絮飞舞,缓缓然下,真是有趣,没有人不喜欢。有人喜雨,有人苦雨,不曾听说谁厌恶雪。就是在冰天雪地的地方,爱斯基摩人也还利用雪块砌成圆顶小屋,住进去暖和得很。赏雪,须先肚中不饿。否则雪虐风号之际,饥寒交迫,就许一口气上不来,焉有闲情逸致去细数“一片一片又一片……飞入梅花都不见”?后汉有一位袁安,大雪塞门,无有行路,人谓已死,洛阳令令人除雪,发现他在屋里僵卧,问他为什么不出来,他说:“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此公戆得可爱,自己饿,料想别人也饿,我相信袁安僵卧的时候一定吟不出“风吹雪片似花落”之类的句子。晋王子犹居山阴,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忽然想起远在剡的朋友戴安道,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假如没有那一场大雪,他固然不会发此奇兴,假如他自己饘粥不继,他也不会风雅到夜乘小船去空走一遭。至于谢安石一门风雅,寒雪之日与儿女吟诗,更是富贵人家事。一片雪花含有无数的结晶,一粒结晶又有好多好多的面,每个面都反射着光,所以雪才显着那样的洁白。我年轻时候听说从前有烹雪论茗的故事,一时好奇,便到院里就新降的积雪掬起表面的一层,放在瓶里融成水,煮沸,走七步,用小宜兴壶,沏大红袍,倒在小茶盅里,细细品啜之,举起喝干了的杯子就鼻端猛嗅三两下——我一点也不觉得两腋生风,反而觉得舌本闲强。我再检视那剩余的雪水,好像有用矾打的必要!空气污染,雪亦不能保持其清白。有一年,我在汴洛道上行役,途中车坏,时值大雪,前不巴村后不着店,饥肠辘辘,乃就路边草棚买食,主人飨我以挂面,我大喜过望。但是煮面无水,主人取洗脸盆,舀路旁积雪,以混沌沌的雪水下面。虽说饥者易为食,这样的清汤挂面也不是顶容易下咽的。从此我对于雪,觉得只可远观,不可亵玩。苏武饥吞毡渴饮雪,那另当别论。雪的可爱处在于它的广被大地,覆盖一切,没有差别。冬夜拥被而眠,觉寒气袭人,蜷缩不敢动,凌晨张开眼皮,窗棂窗帘隙处有强光闪映大异往日,起来推窗一看,——啊!白茫茫一片银世界。竹枝松叶顶着一堆堆的白雪,杈芽老树也都镶了银边。朱门与蓬户同样的蒙受它的沾被,雕栏玉砌与瓮牖桑枢没有差别待遇。地面上的坑穴洼溜,冰面上的枯枝断梗,路面上的残刍败屑,全都罩在天公抛下的一件鹤氅之下。雪就是这样的大公无私,装点了美好的事物,也遮掩了一切的芜秽,虽然不能遮掩太久。\n雪最有益于人之处是在农事方面,我们靠天吃饭,自古以来就看上天的脸色,“天上同云,雨雪氛氛。……既沾既足,生我百般。”俗语所说“瑞雪兆丰年”,即今冬积雪,明年将丰之谓。不必“天大雪,至于牛目”,盈尺就可成为足够的宿泽。还有人说雪宜麦而辟蝗,因为蝗遗子于地,雪深一尺则入地一丈,连虫害都包治了。我自己也有过一点类似的经验,堂前有芍药两栏,书房檐下有玉簪一畦,冬日几场大雪扫积起来,堆在花栏花圃上面,不但可以使花根保暖,而且来春雪融成了天然的润溉,大地回苏的时候果然新苗怒发,长得十分茁壮,花团锦簇。我当时觉得比堆雪人更有意义。据说有一位枭雄吟过一首咏雪的诗:“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出门一啊喝,天下大一统。”俗话说“官大好吟诗”,何况一位枭雄在夤缘际会踌躇满志的时候?这首诗不是没有一点巧思,只是趣味粗犷得可笑,这大概和出身与气质有关。相传法国皇帝路易十四写了一首三节聊韵诗,自鸣得意,征求诗人批评家布洼娄的意见,布洼娄说:“陛下无所不能,陛下欲做一首歪诗,果然做成功了。”我们这位枭雄的咏雪,也应该算是很出色的一首歪诗。(选自《名家散文》)26.综合全文,概括梁实秋笔下的雪的特点。27.文章首段引用李白的诗句有何用意?28.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言特点。29.文章最后一段提到了枭雄和路易十四的歪诗,有人认为与前文关系不大,可以删去,你怎么认为?请联系全文说明理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旅行梁实秋①我们中国人是最怕旅行的一个民族。闹饥荒的时候都不肯轻易逃荒,宁愿在家乡吃青草啃树皮吞观音土,生怕离乡背井之后,在旅行中流为饿莩,失掉最后的权益——寿终正寝。至于席丰履厚的人更不愿轻举妄动,墙上挂一张图画,看看就可以当"卧游”,所谓“一动不如一静”。说穿了“太阳下没有新鲜事物”。号称山川形胜,还不是几堆石头一汪子水?我记得做小学生的时候郊外踏青,是一桩心跳的事,多早就筹备,起个大早,排成队伍,擎着校旗,鼓乐前导,事后下星期还得作一篇《远足记》,才算功德圆满。旅行一次是如此的庄严!我的外祖母,一生住在杭州城内,八十多岁,没有逛过一次西湖,最后总算去了一次,但是自己不能行走,抬到了西湖,就没有再回来——葬在湖边山上。②古人云:“一生能着几两屐?”这是劝人及时行乐莫怕多费几双鞋。但是旅行果然是一桩乐事吗?其中是否含着有多少苦恼的成分呢?\n③出门要带行李,那一个几十斤重的五花大绑的铺盖卷儿便是旅行者的第一道难关。要捆得紧,要捆得俏,要四四方方,要见棱见角,与稀松露馅的大包袱要迥异其趣,这已经就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所能胜任的了。关卡上偏有好奇人要打开看看,看完之后便很难再复原。“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很多人在打完铺盖卷儿之后就觉得游兴已尽了。在某些国度里,旅行是不需要携带铺盖的,好像凡是有床的地方就有被褥,有被褥的地方就有随时洗换的被单,——旅客可以无牵无挂,不必像蜗牛似的顶着安身的家伙走路。携带铺盖究竟还容易办得到,但是没听说过带着床旅行的,天下的床很少没有臭虫设备的。我很怀疑一个人于整夜输血之后,第二天还有多少精神游山逛水。我有一个朋友发明了一种服装,按着他的头躯四肢的尺寸做了一件天衣无缝的睡衣,人钻在睡衣里面,只留眼前两个窟窿,和外界完全隔绝,——只是那样子有些像是xxx,夜晚出来曾经几乎吓死一个人!④原始的交通工具,并不足为旅客之苦。我觉得“滑竿”“架子车”都比飞机有趣。“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那是神仙生涯。(1)在尘世旅行,还是以脚能着地为原则。我们要看朵朵的白云,但并不想在云隙里钻出钻进;我们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并不想把世界缩小成假山石一般玩物似的来欣赏。我惋惜米尔顿所称述的中土有“挂帆之车”尚不曾坐过。交通工具之原始不是病,病在于舟车之不易得,车夫舟子之不易缠,“衣帽自看”固不待言,还要提防青纱帐起。刘伶“死便埋我”,也不是准备横死。⑤旅行虽然夹杂着苦恼,究竟有很大的乐趣在。旅行是一种逃避,——逃避人间的丑恶。“大隐藏人海”,我们不是大隐,在人海里藏不住。岂但人海里安不得身?(2)在家园也不容易遁迹。成年的圈在四合房里,不必仰屋就要兴叹;成年的看着家里的那一张脸,不必牛衣也要对泣。家里面所能看见的那一块青天,只有那么一大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风明月,在家里都不能充分享用,要放风筝需要举着竹竿爬上房脊,要看日升月落需要左右邻居没有遮拦。走在街上,熙熙攘攘磕头碰脑的不是人面兽,就是可怜虫。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虽无勇气披发入山,至少为什么不带着一把牙刷捆起铺盖出去旅行几天呢?在旅行中,少不了风吹雨打,然后倦飞知还,觉得“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这样便可以把那不可容忍的家变成为暂时可以容忍的了。下次忍耐不住的时候,再出去旅行一次。如此的折腾几回,这一生也就差不多了。⑥旅行中没有不感觉枯寂的,枯寂也是一种趣味。哈兹利特(Hazlitt)主张在旅行时不要伴侣,因为:“如果你说路那边的一片豆田有股香味,你的伴侣也许闻不见。如果你指着远处的一件东西,你的伴侣也许是近视的,还得戴上眼镜看。”一个不合意的伴侣,当然是累赘。但是人是个奇怪的动物,人太多了嫌闹,没人陪着嫌闷。耳边嘈杂怕吵,整天咕嘟着嘴又怕口臭。旅行是享受清福的时候,但是也还想拉上个伴。只有神仙和野兽才受得住孤独。在社会里我们觉得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人居多,避之唯恐或晚,在大自然里又觉得人与人之间是亲切的。到美国落矶山上旅行过的人告诉我,在山上若是遇见另一个旅客,不分男女老幼,一律脱帽招呼,寒暄一两句。这是很有意味的一个习惯。大概只有在旷野里我们才容易感觉到人与人是属于一门一类的动物,平常我们太注意人与人的差别了。⑦\n真正理想的伴侣是不易得的,客厅里的好朋友不见得即是旅行的好伴侣,理想的伴侣须具备许多条件。不能太脏,如嵇叔夜“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太闷痒不能沐”;也不能有洁癖,什么东西都要用火酒揩;不能如泥塑木雕,如死鱼之不张嘴;也不能终日喋喋不休,整夜鼾声不已;不能油头滑脑,也不能蠢头呆脑,要有说有笑,有动有静,静时能一声不响地陪着你看行云,听夜雨,动时能在草地上打滚像一条活鱼!这样的伴侣哪里去找?(有删改)30.作者在第一段中记叙小学时的郊外踏青经历有何作用?31.理解画横线句子的含意。(1)在尘世旅行,还是以脚能着地为原则。(2)在家园也不容易遁迹。32.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语言特点。33.作者为什么把旅行中的“逃避”“枯寂”说成是一种“乐趣”?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参考答案1.B2.A3.作者为表达自己对寂寞的理解认识,紧紧围绕“寂寞”,层层深入进行阐发。(1)首先,作者表达“寂寞是一种清福”的认识,认为它对于人们的内心精神世界有着美好的价值意义;(2)接着,作者话锋一转,进一步表达因为我们充满苦恼烦躁的现实生活难以逃避,所以寂寞的清福不易长久享受,只是一瞬的存在;(3)最后,基于以上两点认识,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我们对待寂寞应当持有的态度:随缘偶得、无须强求而又十分珍惜。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B.“只有……才”错误。原文首段说的是“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文中是说在这个时候感到自己的渺小,但并非“只有”这个时刻有这种感受,故“只有”表述有误。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A.“使用对比的手法突出环境的安静”错,应该是反衬的手法。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内容,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n(1)本文的标题是“寂寞”,这是本文的中心话题,文段围绕“寂寞”展开。第一段开头说“寂寞是一种清福”,结尾说“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第二段开头说“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同样的经验”自然是指第一段中对“寂寞”的感受。第三段最后说“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我相信一个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自然豁达寥廓”,这是以朋友为例来阐述对“寂寞”的感受,由此可知,前三段主要是表达“寂寞是一种清福”的认识,认为它对于人们的内心精神世界有着美好的价值意义。(2)第四段开头说“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但是”说明话题转换,作者转入对清福不易长久享受原因的分析阐述,第五段进一步围绕第四段展开。由此可知,这两段作者话锋一转,进一步表达因为我们充满苦恼烦躁的现实生活难以逃避,所以寂寞的清福不易长久享受,只是一瞬的存在。(3)最后一段说“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一刹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但是我有一刻寂寞,我要好好地享受它”,表明对“寂寞”的态度:随缘偶得、无须强求而又十分珍惜。4.C5.①内容上: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一位相貌古怪、不修边幅(邋里邋遢)、行为怪异、笑容狰狞的徐老师形象。②结构上:从相貌及行为习惯的描写上承接上文“印象最深”,并为后文进一步描写徐老师的人品才能做铺垫。③效果上:A.运用反衬(抑扬或对比)手法,用相貌的古怪和“凶”,来反衬先生的才华与品格之美,使老师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B.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心理冲击,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6.①骂人的细节:作者写徐老师“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滔滔不绝”地把那个发问的学生痛骂了一顿。接着“我”被“足足骂了一个钟头”,由此还得到一个使“我”终身难忘的“警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作者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用生动的细节,把徐老师蛮横凶狠好骂的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②朗读课文细节:“咬牙切齿”“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等词语,生动形象、细致传神地勾勒出老师专注投入、用心朗读的独特形象。③改作文的细节:“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郑重地给我解释”“懈啦光唧的”“虎虎有生气了”等细节,从动作和富有特色的语言上刻画出一个鲜活独特、富有才华、认真负责的老师形象。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nC.“综合运用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方法”分析错误。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在文中可以找到,例如“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他用手背一抹”“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等,但是文中并没有心理描写。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①内容上:文章第二段,“他的相貌很古怪……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运用叠词、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相貌的古怪和“凶”。②结构上:文章的开头即写到,作者对一位国文先生“印象最深”,接下来,作者不惜笔墨,对老师古怪的相貌进行了生动细腻的刻画,那有棱有角的脑袋轮廓,那秃秃亮亮的尖头,那方方扁扁的脸形,那常吸溜鼻涕的酒糟鼻子等,作者写先生相貌,生动而传神,给人以古怪的印象,照应了前文“给我的印象最深”;相貌及行为习惯的描写,也为后文进一步描写徐老师的人品才能做了铺垫。后文作者再写老师的认真、敬业、爱生、学养和见识,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曲折多姿。③效果上:A.运用反衬手法,先写先生相貌的古怪和“凶”,然后在第七段写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我领教了他的才学,他的朗诵提升了我对于国文的兴趣;第八段写徐先生批改作文,追求简洁、硬朗的文风,我受其影响;用相貌的古怪和“凶”,来反衬先生的才华与品格之美,使文章波澜起伏,先生相貌的古怪和“凶”,内心才华与品格的美,美丑交织,使老师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B.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先生的丑与凶,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心理冲击,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①骂人:徐先生最突出的特点是喜欢骂人,作者连用四个小节写了徐先生的“骂人”。因为下午用国语讲授的课与毕业无关,学生们大都不认真听讲,其他国文先生总是例行公事,敷衍了事。唯独徐先生为了维护自身的尊严(即所谓的“正当防卫”)“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骂人”。在总写徐先生的骂人习惯之后,作者重点叙述了一次自己挨骂的经过。起因是一位性急的同学在徐老师作文题还没写完的时候就询问“题目怎么讲”,于是徐老师“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滔滔不绝”地把那个发问的学生痛骂了一顿。“我”出于义愤,挺身而出“分辩了几句”。于是,老先生把所有的怒火都泼到“我”的头上,“我”被“足足骂了一个钟头”由此还得到一个使“我”终身难忘的“警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这一部分,作者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把徐老师蛮横凶狠好骂的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也正因为这个机缘,使徐老师认识了“我”,从而也就使“我”成了从徐老师处“得益最多的学生”。这一段的描述看似不敬,看似不雅,但我们丝毫看不出厌恶,看不出仇恨。我们感觉到的更多的却是有趣,好玩,甚至是可爱。作者实际上是在用一种风趣幽默的笔调来调侃自己所喜欢的尊长,不敬的描写中饱含的却是深深的爱意。\n②朗读:第七段主要写徐先生的课文诵读。作者用“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等词语对徐老师的朗读作了高度评价,细致传神地勾勒出老师专注投入、用心朗读的独特形象。③改作文:这里采用借喻手法,把文章冗长的部分比作“虚泡囊肿”,把文章精干有力的部分比作“筋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在批改作文时“火眼金睛”,能够削除不好的,留下最好的。“我”“掏心挖肝”地写和老师“大墨杠子”到处打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我”写作文时的吃力、绞尽脑汁,突出老师修改的决断与利落。“虚泡囊肿”与前文“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形成呼应;而“筋骨”一词又与“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相呼应,足见老师批改作文水平之高,“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郑重地给我解释”“懈啦光唧的”“虎虎有生气了”等细节,从动作和富有特色的语言上刻画出一个鲜活的老师形象,侧面烘托出老师的才华与教学水平,以及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同时,由于老师能作出这样的修改,“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对作者产生了深远影响,表达出作者对老师的感激、敬慕之情。7.(1)“不白之冤”,本意为“没有得到辩白或洗刷的冤屈”,在这句话中,作者将其故意曲解为老年人也没有白发,极富幽默感;表明人的外表与人的年龄没有必然的联系。(2)估量女士的年龄,要说得比她的实际年龄小,就是赞美她们青春美丽;计算高僧的年龄,要说得比他的实际年龄大,就是称赞他们道行高深。8.①作者认为,为人要宽容,对于别人的年龄,根本没有多加探讨的必要。要明白有些话能说,有些话不能说。②不隐讳自己的年龄,幽默风趣地叙述女士男士美容、忌讳说年龄的事,显示了作者的旷达(达观、乐观)。③对年轻的艳羡,不喜欢“年龄”这一话题,不喜欢别人预言他的大限,在旷达(达观、乐观)之中,夹杂着一丝惆怅(悲伤、忧伤)。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句含义的能力。(1)中“不白之冤”明显故意望文生义,本意为“没有得到辩白或洗刷的冤屈”,作者故意曲解为老年人也没有白发,极富幽默感。有人壮年就以满头白发,但有人年过六旬依然没有白发,这句话表明外表与年龄没有必然关系。(2)中重点在“七折八折优待”“多加三成五成”的理解,“七折八折优待”是将年龄看小,指女士的年龄,要说得比她实际年龄要小,以此赞美她们青春美丽;“多加三成五成”是将年龄看大,指高僧的年龄,要说得比他实际年龄大,以此称赞他们道行高深。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语句含义的能力。\n本句为段落最后一句,联系本段第一句“除了将要诹吉纳采交换庚帖之外,对于别人的真实年龄根本没有多加探讨的必要”可知作者认为,为人要宽容,对于别人的年龄,根本没有多加探讨的必要;联系本句之前几句,可知这话是针对别人询问他的年龄说的,一方面表明自己不隐讳年龄的旷达;一方面从“但是他有意无意的提醒了我刚忘记了的人生四苦”也可以窥见他对年轻的艳羡,在旷达之中又夹杂着一丝惆怅。9.开篇点题,点出本文主要写作对象是“听戏”。引出下文描写“旧戏究竟是以唱为主”,欣赏戏曲的最主要方式是“听”的内容。与结尾处观众不再“听”而“看热闹”形成对照,凸显文章主旨。10.句式上长短错落,整散结合,灵活多变,增强了情感表达,幽默风趣而有音韵美。用语上文白间杂,在白话中夹杂简洁的文言词汇,亦庄亦谐,更增趣味。修辞上采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人人打赤膊令人吃不消的场景;采用夸张手法,以如厕之艰难“挤”出一条路来写戏园子人多的情景,形象生动。11.作者运用拟人手法,以此刻“与戏疏远”暗写从前“与戏亲近”之感,流露出对戏剧宛如对故交好友般的亲近热爱之情;引用诗句“除却巫山不是云”,表达自己对再难听见好戏的惆怅惋惜之情;详细列举自己心中的戏曲名角,把抽象的“好戏”具象化,更突出对戏剧没落的伤感之情。12.表明传统文化的没落是大势所趋,即使能够留存,也难以再恢复从前的盛况。从戏剧来说,人们由聚精会神地“听戏”转变为“看热闹”,是观众审美的没落;为了迎合观众审美,戏剧也作出“改良”,以至于新一代的戏剧演员对于“唱功”等功底不再那么看重,却追求“服装道具”,媚俗动作等表面文章,这会进一步导致戏剧失去它的精髓,走向没落。这是少数人“提倡”不能改变的趋势。流露出作者对传统文化渐趋没落而又无力挽回的伤感、惆怅之情。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段在文中作用的能力。从结构上看,这句话处于文章开头,“听戏”与标题相照应,开篇点题;同时也引出下文,接下来详写了“听戏”的情景,以及人们为听戏而宁愿忍受乱糟糟的戏园子环境,突出中国戏剧在唱功上的精彩艺术特色。作者的观点是“听戏,不是看戏”,而新时代来临后,人们开始“看热闹”而不是“听戏”,这就让文章前后形成对照,从而凸显文章主旨。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段语言特色的能力。句式上长短错落,整散结合,如“人太多太挤,座位太不舒服”“窄窄的条凳,窄窄的条桌”“白皙皙的,黄橙橙的,黑黝黝的”等,句式整齐“所以常视如厕如畏途,其实不是畏途,只有畏,没有途”长短参差,既幽默风趣,又富有音律美。文白间杂,如“肉袒”“如厕”“翕然而阖”“视如厕如畏途”,让文字亦庄亦谐,十分幽默。\n修辞上,采用比喻手法,如称前后左右都是打赤膊的人时说“全是一扇一扇的肉屏风”“置身其中如入肉林”,形象地写出戏园子里人人赤膊的景象,令人忍俊不禁。也有夸张手法如“要在肉林中挤出一条出路,挤出之后那条路便翕然而阖,回来时需要重新另挤出一条路”“其实不是畏途,只有畏,没有途”,虽则环境不好,作者笔调却十分风趣,让人忍俊不禁。11.本题考查学生体会语句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拟人手法,说“与戏疏远了”,把戏剧当做朋友一般,写出自己对戏剧的热爱之情。引用古诗“除却巫山不是云”,表达自己因听过好戏而有了对戏曲审美的高标准,难以再在时代变迁的“改良”浪潮中再难听到令自己喜爱的戏曲的惆怅与遗憾。详细列举出自己心目中戏曲角色的经典演员,把抽象的“好戏”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名家形象,既可见作者对好戏的印象之深,也反映出这些戏剧演员们功底的深厚,让“老早就离开北平”的作者始终念念不忘,为后文感慨戏剧的难再挽回荣光的伤感做铺垫。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的戏剧、毛笔字所代表的许多传统艺术,都会渐渐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没落,虽然有人在大力提倡恢复传统,但时势变了,即使保留下来,也未必能再回到从前那种光荣的盛况。结合全文来看,原来的人欣赏戏剧,“闭着眼睛,凝神危坐,微微地摇晃着脑袋,手轻轻地敲着板眼,聚精会神地欣赏那台上的歌唱,遇到一声韵味十足的唱,便像是搔着了痒处一般,从丹田里吼出一声‘好!’若是发现唱出了错,便毫不容情地来一声倒好”“只要能听到一两段韵味十足的歌唱,便觉得那抑扬顿挫使人如醉如迷,使全身血液的流行都为之舒畅匀称”,可以说聚精会神,能品味出戏曲中唱功的美妙。而且唱戏的环境往往“人太多太挤”“如厕,需要在肉林中挤出一条出路,挤出之后那条路便翕然而阖,回来时需要重新另挤出一条路”“这样乱糟糟的环境,必须有相当良好的表演艺术家才能控制住听众的注意力”,尽管环境是如此的乱糟糟,但“等到好戏上场,名家一露面,场里立刻鸦雀无声”,也可反映出当时名家的唱功了得,能够控得住场,令人深感佩服。后来“改良戏剧”,“开放女禁……台面改变了,由凸出的三面的立体式的台变成了画框式的台了,新剧本出现了,新腔也编出来了,新的服装道具一齐来了。有一次看尚小云演天河配,这位人高马大的演员穿着紧贴身的粉红色的内衣裤作裸体沐浴状,观众乐得直拍手”“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戏。听戏的少了,看热闹的多了”,人们从原本耐心欣赏唱功之美,转而变为只会为一些粗俗不堪的动作表演而“乐”,一则反映出改良后演员们戏剧功底有所降低,二则也可看出观众们的审美发生了变化,要想回到从前“听戏”的场面,是很难的。从“时势异也”可见,作者对于戏剧不再有自己听过的好戏而感喟、遗憾,然而却又无能为力,流露出对传统文化没落的无奈与伤感、惆怅之情。13.C\n14.①通俗易懂,平白亲切。如“上下打量”等口语化的表述,表意直接明了。②生动活泼。如“勃然色变”“厉声”和店主的话,生动地刻画出一个性情憨直、容易激动的诚实人形象。③古朴凝练,言简意赅。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作语言,寥寥数语,便将店主的形象刻画得跃然纸上。15.①文章以茶为载体,寄托着对昔日喝茶的留恋。②文中对我们使用的绿豆色茶碗以及祖父母专用的银托白瓷小盖碗、徽州同学、大栅栏买茶、苦雨庵喝茶、西子湖泛舟品茶等的回忆,寄托着对故土亲友的思念。③“我”身在台湾,文章所写内容以大陆居多,时间又以过去为主,在时空中寄寓着挥之不去的乡愁。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表示出惊讶”的是徽州同学,原文是“但是他看到我用一撮茶叶放在壶里沏茶,表示惊讶”;“卖席的睡凉炕”是“我”对卖茶人喝不起茶的感慨,不是“用此语来和同学相调侃”。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特色及表达效果的能力。题目要求以对某茶店店主的刻画为例,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及表达效果。一般写人的描写有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也要看叙述语言的特点。比如写店主的动作,“店主将我上下打量”,语言“买东西,看货色”等,这些语言都比较口语化,通俗易懂,平白亲切。再如描写店主的神态和语气,“店主勃然色变,厉声曰”,“勃然色变”“厉声”,以及语言描写“提高价格,自欺欺人耳!先生奈何不察?”等,,生动地刻画出一个性情憨直、容易激动的诚实人形象。再如有些语言带有文言性质,简洁凝练,如“取八元一斤之茶叶以应,余示不满,乃更以十二元者奉上,余仍不满”“勃然色变”“厉声”等,古朴凝练,言简意赅。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作语言,寥寥数语,便将店主的形象刻画得跃然纸上。1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内容、情感的能力。题干提示“作品中寄寓着挥之不去的乡愁”,探究哪些地方能够体现“乡愁”,学生要先分析文本内容,再加以分析概括。文章题目是“喝茶”,开头先从自己不善品茶写起,写到各色茶叶,以及茶与我们中国人的亲密关系;\n接着回忆孩提时喝茶的用具,“我们用的是绿豆碗,这种碗大号的是饭碗,小号的是茶碗,作绿豆色,粗糙耐用”“银托白瓷小盖碗是祖父母专用的”,并由祖母父母用的“银托白瓷小盖碗”想起故宫博物院蒋院长喝盖碗茶,还有演员喝盖碗茶等;然后由写“茶叶品种”,写徽州同学看到我喝茶叶的惊诧;写到到大栅栏东鸿记或西鸿记去买茶叶,伙计包茶叶的手艺;写茉莉花双窨,写“玉贵”茶的得名由来;接着写“喝清茶”,写在苦茶庵喝清茶;侍奉父亲在西湖喝龙井的美好感受,回忆骆成骧的对联;写朋友带的六安茶,西瓜茶以及君山茶;再回忆初来台湾到某茶店买茶;写喝“功夫茶”“普洱茶”,回忆在正阳楼有人吃得太撑,“高呼堂倌泡普洱茶”;写四川的沱茶、台湾的乌龙茶等。最后一段写到“喝茶,喝好茶,往事如烟。提起喝茶的艺术,现在好像谈不到了,不提也罢”。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文章以茶为载体,寄托着对昔日喝茶的留恋。文中对我们使用的绿豆色茶碗以及祖父母专用的银托白瓷小盖碗、徽州同学、大栅栏买茶、苦雨庵喝茶、西子湖泛舟品茶等的回忆,寄托着对故土亲友的思念。这些内容都是身在台湾的作者的回忆,内容以大陆居多,时间又以过去为主,在时空中寄寓着挥之不去的乡愁。16.C17.①使请客类型的定位指向“家里邀集朋友便餐小酌”,便于读者对下文的理解不节外生枝。②表明作者对酒店公款吃喝的深恶痛绝的态度(或“对丑陋现象顺手一击”)。③使公款请客与家庭请客形成对比,以突出家庭请客这一人际交往的传统文化形式。18.①如“鸡兔同笼”,或“鱼龙混杂”,或“一网打尽”,或“丑媳妇怕见公婆”,采用比喻手法,造成幽默效果;②如“挑挑捡捡,捡捡挑挑,又要物美又要价廉”,同一意思反复说,产生喜剧效果;③如“有人进门就选一个比较好的座位,两脚高架案上,真是宾至如归”,或“雅兴不浅,谈锋尚健,饭后磕牙,海阔天空,谁也不愿首先言辞,致败人意”,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④如“若要一天不得安,请客;若要一年不得安,盖房;若要一辈子不得安,娶姨太太。”使用了排比手法铺写不得安宁的哲理,具有诙谐意味;又如“地上有无数的瓜子皮、纸烟灰,桌上杯盘狼藉,厨房里有堆成山的盘杯锅勺”,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宴请后的脏乱,具有诙谐意味;⑤如“宾至如归”“大家风范”反话正说(反语),既讽刺又幽默;⑥如“把圆桌围得密不透风,上菜需飞越人头,斟酒要从耳边下注”,又如“眼睛生眉毛上边”,这样的夸张令人忍俊不禁,极尽讽刺之能事。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直到主人通过打哈欠的方式来明确表达送客态度之后”错。原文是“最后大概是主人打了一个哈欠而忘了掩口,这才有人提议散会”,并非主人通过这种方式明确表达送客。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画线句写的是“至于在酒楼饭店‘铺宴席,陈尊俎’,呼朋引类,飞肠醉月”,表明这是在酒楼请客,与本文所说在“自己家里邀集朋友便餐小酌”完全不同,这样明确了作者所说的请客类型,便于读者理解;\n另外画线句描写的酒楼请客“享用的是金樽清酒,玉盘珍馐,最后一哄而散,由经手人员造帐报销,那种宴会只能算是一种病狂或是罪孽”,语带讽刺,表明作者对酒店公款吃喝的深恶痛绝的态度;画线句的酒楼请客与作者所说在自己家里请朋友小酌形成对比,表明家庭请客是中国人人际交往的传统文化形式。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言特点的能力。题干明确语言特点是“幽默”的,学生找出例子,能结合语境稍作分析即可。有运用修辞手法造成的幽默。如排比,开头的“若要一天不得安,请客;若要一年不得安,盖房;若要一辈子不得安,娶姨太太”,通过三个“不得安”,以及“一天”“一年”“一辈子”的时间变化,写出生活哲理,具有幽默诙谐的意味;“地上有无数的瓜子皮、纸烟灰,桌上杯盘狼藉,厨房里有堆成山的盘杯锅勺”,“地上”“桌上”“厨房里”,三处排比写出请客后“战场”一片狼藉的“惨状”,具有诙谐意味;还有比喻,“鸡兔同笼”写出不同类型的客人聚在一起的不协调,还有“一网打尽”,比喻一次性请来所有客人,将客人比喻成待捕之鱼,幽默诙谐;反复手法,如“挑挑捡捡,捡捡挑挑,又要物美又要价廉”,“挑挑捡捡,捡捡挑挑”描写主妇去买请客要用的菜,仔细认真地反复挑选,力求物美价廉,同一意思反复说,产生喜剧效果;还有夸张,“把圆桌围得密不透风,上菜需飞越人头,斟酒要从耳边下注”,描写客人太多坐不下,上菜斟酒“不容易”,具有幽默讽刺效果;还有反语,“宾至如归”,写的是“进门就选一个比较最好的座位,两脚高架案上”,这类客人毫不注意自己的形象,随便得像在自己家里一样,用这样的反语既讽刺又幽默;“大家风范”用来形容那些故意姗姗来迟的客人,也具有讽刺的效果;还通过书面语与口语混搭,造成庄谐并出的幽默效果。“雅兴不浅,谈锋尚健,饭后磕牙,海阔天空,谁也不愿首先言辞,致败人意”,“雅兴不浅,谈锋尚健”语句对仗,用词文雅;而“饭后磕牙”则是生活用语,堆叠到一起,还都是四字短语,颇有“混搭”的幽默效果。19.欲扬先抑。本段刻画了一位相貌古怪、不修边幅(邋里邋遢)、行为怪异、笑容狰狞的徐老师形象,通过这些看似丑化的描写来突出国文老师的有趣可爱、个性鲜明;同时也与下文老师的认真敬业、才学出众形成对比反衬,饱含作者的喜爱与敬慕。20.“咬牙切齿”贬义褒用,生动形象地写出徐老师朗读时的认真,读得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21.把作文中多余的话,无关紧要的情节比喻为“虚泡囊肿”,与文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相呼应,可见徐老师火眼金睛,将其“削去”的必要;把删改后精华内容比喻为“筋骨”,使得文章“虎虎有生气”,表现了徐老师才华素养和教学水平之高,对学生认真负责,这种删繁就简的作文态度对作者产生了深远影响,表达其对老师的感激、敬慕之情。\n22.本段作者先从时间的间隔上写自己的怀念,“将近五十年了”,可见怀念之久;将近半个世纪没有见面,但先生的音容笑貌竟记得如此清晰,足见怀想之深;作者又从空间的间隔上写自己的怀念,“听说他已早归道山”,阴阳两隔,更添惆怅之情;文末的“怅惘敬慕”直抒胸臆,“怅惘”是因为一直“未能与先生一通音讯”,且先生已不在人世,“敬慕”是因为先生出众的才华和高尚的人品。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作用能力。内容上,文章第三段,“他的相貌很古怪……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运用叠词、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老师相貌的古怪和“凶”。手法上,欲扬先抑,抑体现在写先生相貌的古怪和“凶”,扬体现在第七段,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我领教了他的才学。他的朗诵提升了我对于国文的兴趣;第八段,徐先生批改作文,追求简洁、硬朗的文风,我受其影响。运用反衬手法,用相貌的古怪和“凶”,来反衬先生的才华与品格之美,使文章波澜起伏。先生相貌的古怪和“凶”,内心才华与品格美,美丑交织,使老师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主题上,作者写先生相貌,生动而传神,照应了前文“给我的印象最深”,由“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在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可知,老师在学生心中印象之深,即使与老师分别近50年,仍然对老师充满怀念敬慕。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先生的丑与凶,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心理冲击,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词语含义及表达效果的能力。“咬牙切齿”是神态描写,一般形容人极端仇视或痛恨,但也有把某种情绪或感觉竭力抑制住的意思。老师在读书时“咬牙切齿”,足见老师阅读时情感之充沛,朗读得气势十足,令人深受震撼和感染。这个词看似贬义,却能够形象地展现出老师读书时那种抑扬顿挫和丰富情感,十分生动形象。2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n这里采用借喻手法,把文章冗长的部分比作“虚泡囊肿”,把文章精干有力的部分比作“筋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在批改作文时“火眼金睛”,能够削除不好的,留下最好的。“我”“掏心挖肝”地写和老师“大墨杠子”到处打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我”写作文时的吃力、绞尽脑汁,突出老师修改的决断与利落。“虚泡囊肿”与前文“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形成呼应;而“筋骨”一词又与“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相呼应,足见老师批改作文水平之高,侧面烘托出老师的才华与教学水平,以及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同时,由于老师能作出这样的修改,“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对作者产生了深远影响,故而这里的评价表达出作者对老师的感激、敬慕之情。22.本题考查学生品味文章结尾段落深刻含义的能力。结尾段第一句先写自己“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作者五十年未见先生,可笔下所写的先生依然栩栩如生,其面貌神态、习惯动作依然历历在目,足见作者对先生怀念之深,时间之久。“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则写出作者对未能再与先生一通音讯,也未曾再见到先生一面,感到十分的惆怅惘然。以上两句话为最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张本,点出自己为未与先生通音讯、再见一面而先生已逝的惆怅,又流露出作者对先生当年对自己悉心教导以及其高尚人品的崇敬怀念之情。23.C24.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和拟人手法,“必有一番愉快的心情”“自又有一番得意”“可能有一点伤感”,“又会有一点迟暮之思”,把树人格化,排比出各种情绪,增强了艺术感染力。②使用了叠词,如“花簇簇、锦簇簇、红红绿绿、累累”,使语句节奏分明、韵律和谐。③运用了整句散句相结合,句式富于变化,声音和谐,表达了丰富的感情。25.①树虽不能言、不解语,可是也有生老病死,也有荣枯,也晓得传宗接代,应该算是“有情”。②树是活的,根扎在哪里便住在哪里,永远没有颠沛流离之苦。③树与人早晚是同一命运的,都要倒下去,只有一点不同,树担心的是外在的险厄,人烦虑的是内心的风波。④局促在城市里的人可通过接触森林,得到精神上的解放。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C.“以便读者对树有更全面的认识”错误,作者写“名人演讲”是为了和下文进行对比,突出作者对树的情感,而不是让读者全面认识树木。故选C。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言特色的能力。首先要认真阅读第③节。本题要求赏析语言特色,所以先要选择欣赏的语言的角度:修辞手法、词语的选用、句式的特点、语言风格等。第③节中,“亭亭玉立者有之,矮墩墩的有之,有张牙舞爪者”运用排比和拟人手法。“有佝偻其背者,有戟剑森森者,有摇曳生姿者”运用排比手法;“它必有一番愉快的心情”“自又有一番得意”“又会有一点迟暮之思”,运用拟人手法和排比手法,把树木当做人来写。这些排比和拟人都表现了树木有其情,亦有其性的哲理。\n“花簇簇、锦簇簇”,“红红绿绿”,“结实累累”使用了叠词,使语句节奏分明、韵律和谐,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此外,句式上,“落英缤纷的时候可能有一点伤感,结实累累的时候又会有一点迟暮之思”“我又揣想,蚂蚁在树干上爬,可能会觉得痒痒出溜的;蝉在枝叶间高歌,也可能会觉得聒噪不堪”,本文整句散句相结合,风格清新活泼,句式富于变化,声音和谐,便于表达作者丰富的感情。25.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情感内涵的能力。本题考查概括作者的生活情趣和理趣。阅读全文,关注抒情、议论的句子阅读全文,第2节末句“我尝面对着树生出许多非非之想,觉得树虽不能言、不解语,可是它也有生老病死,它也有荣枯,它也晓得传宗接代,它也应该算是‘有情’”可以概括出树虽不能言、不解语,可是也有生老病死,也有荣枯,也晓得传宗接代,应该算是“有情”。第3节末句“总之,树是活的,只是不会走路,根扎在哪里便住在哪里,永远没有颠沛流离之苦”可知树是活的,根扎在哪里便住在哪里,永远没有颠沛流离之苦。第5节“美国的佛洛斯特有一首诗,名《我的窗前树》,他说他看出树与人早晚是同一命运的,都要倒下去,只有一点不同,树担心的是外在的险厄,人烦虑的是内心的风波。树和人,都是上帝的创造”可知树与人早晚是同一命运的,都要倒下去,只有一点不同,树担心的是外在的险厄,人烦虑的是内心的风波。最后一节说“局促在城市里的人走到原始森林里来,可以嗅到‘高贵的野蛮人’的味道,令人精神上得到解放”,可知局促在城市里的人可通过接触森林,得到精神上的解放。26.①小薄、轻盈、有趣;②洁白、易脏;③广被大地,覆盖一切;④益于农事,包治害虫,预兆丰年。27.①引出写作对象“雪”,吸引读者进一步了解作者的高见;②用“靠不住”大胆“批驳”李白对雪花的描述,指出雪花的小薄、轻盈的特点。28.①修辞上:借代(朱门、蓬户分别借指贵族和平民)、排比(地面上的坑穴注溜,冰面上的枯枝断梗,路面上的残刍败屑)、比喻(将大雪比作鹤鳖)、拟人(将雪拟人化,说它大公无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雪覆盖天地万物的景象,以及人们的心理感受。②句式上:整散结合,句式富于变化,表达了作者看到大雪覆盖天地时的兴奋与喜悦。③用词典雅,如“雕栏玉砌”“瓮牖桑枢”等,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29.我认为不能删。①结构上,收束全文,用歪诗总结了雪的“白”“雅”“覆盖一切”的特点。②表现了人们对雪的普遍欣赏与喜爱。雪可谓雅俗共赏,不但文人雅士会以雪为题材,就连粗犷的枭雄都会写与雪有关的诗。③体现了梁实秋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幽默风趣的散文特点,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解析\n26.本题考查概括物象特点的能力。由“雨雪霏霏,像空中撒盐,像柳絮飞舞,缓缓然下,真是有趣,没有人不喜欢”可知,雪花小薄、轻盈、有趣;由“一片雪花含有无数的结晶,一粒结晶又有好多好多的面,每个面都反射着光,所以雪才显着那样的洁白”可知,洁白、易脏;由“白茫茫一片银世界。竹枝松叶顶着一堆堆的白雪,杈芽老树也都镶了银边。朱门与蓬户同样的蒙受它的沾被,雕栏玉砌与瓮牖桑枢没有差别待遇。地面上的坑穴洼溜,冰面上的枯枝断梗,路面上的残刍败屑,全都罩在天公抛下的一件鹤氅之下。雪就是这样的大公无私,装点了美好的事物,也遮掩了一切的芜秽”可知,雪广被大地,覆盖一切;由“雪最有益于人之处是在农事方面,我们靠天吃饭,自古以来就看上天的脸色”“还有人说雪宜麦而辟蝗,因为蝗遗子于地,雪深一尺则入地一丈,连虫害都包治了”可知,雪益于农事,包治害虫,预兆丰年。27.本题考查分析引用作用的能力。由“李白句:‘燕山雪华大如席’。这话靠不住,诗人夸张,犹‘白发三千丈’之类。据科学的报导,雪花的结成视当时当地的气温状况而异,最大者直径三至四时。大如席,岂不一片雪花就可以把整个人盖住?雪,是越下得大越好,只要是不成灾”可知,作者引用李白的诗句引出自己对雪的看法。由“靠不住,诗人夸张”“雨雪霏霏,像空中撒盐,像柳絮飞舞,缓缓然下,真是有趣,没有人不喜欢”可知,作者通过批驳李白的诗句,写出了雪花小薄、轻盈的特点。28.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语言上:“朱门与蓬户同样的蒙受它的沾被,雕栏玉砌与瓮牖桑枢没有差别待遇”用四字短语、化用诗句,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修辞上:由“朱门酒肉臭”可知“朱门”代指贵族,“蓬户”与之相对,借指平民。“地面上的坑穴洼溜,冰面上的枯枝断梗,路面上的残刍败屑”运用排比修辞,句式对称整齐。“全都罩在天公抛下的一件鹤氅之下”运用比喻修辞,将将大雪比作鹤鳖,生动形象。“雪就是这样的大公无私”运用拟人修辞,将雪赋予人的性格特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雪覆盖天地万物的景象,以及人们的心理感受。句式上:“地面上的坑穴洼溜,冰面上的枯枝断梗,路面上的残刍败屑”为整句,“雪就是这样的大公无私,装点了美好的事物,也遮掩了一切的芜秽,虽然不能遮掩太久”是散句,整散结合,句式富于变化,表达了作者看到大雪覆盖天地时的兴奋与喜悦。29.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探究段落作用的能力。本题首先表明观点,然后说出理由。就内容而言,最后一段讲了枭雄和路易十四的歪诗,这诗粗犷可笑,却生动形象,写出雪雅俗共赏,表现了人们对雪的普遍欣赏与喜爱。同时,这两首诗一为中国枭雄,一为外国皇帝,并且“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出门一啊喝,天下大一统”“陛下无所不能,陛下欲做一首歪诗,果然做成功了”体现了梁实秋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幽默风趣的散文特点,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n就结构而言,结尾段收束了全文,并且依然扣着雪的“白”“雅”“覆盖一切”的特点,因此不能删去。30.①写出了小学生在旅游时的兴奋之情,也表现了旅行这件事情的不易和庄严。②引出下文“及时行乐”的观点为下文写旅行的快乐与烦恼做铺垫。31.(1)作者认为旅行还是要走走看看,交通工具原始一点没关系,如此才能领略风景。(2)既指在家中空间有限,无法享受清风明月;也指在家不得不面对家庭琐事、经济状况等,无法安生。32.①多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比成泥塑木雕、活鱼,形象生动。②运用排比手法,多用整句。语言上整齐有气势。③引用典故。引用嵇康的例子,丰富内容,增强趣味。④语言幽默风趣。用诙谐的语调写出了真正理想的伴侣是很难找的。33.①旅行可以远离家里的狭小空间和家庭琐事;并且旅行中的艰辛会让人对家有重新的认识,让家庭变得可容忍了。②旅行可以让人远离不合意的伴侣,享受清福;在与大自然中的相处中却可以重新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③作者将“逃避”和“枯寂”说成是“乐趣”其实包含了很多生活的无奈和内心的矛盾。解析30.此题考查把握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内容上,“我记得做小学生的时候郊外踏青,是一桩心跳的事,多早就筹备,起个大早,排成队伍,擎着校旗,鼓乐前导,事后下星期还得作一篇《远足记》,才算功德圆满”“旅行一次是如此的庄严!我的外祖母,一生住在杭州城内,八十多岁,没有逛过一次西湖,最后总算去了一次,但是自己不能行走,抬到了西湖,就没有再回来——葬在湖边山上”,可知写出了小学生在旅游时的兴奋之情,也表现了旅行这件事情的不易和庄严。结构上,根据“古人云:‘一生能着几两屐?’这是劝人及时行乐莫怕多费几双鞋。但是旅行果然是一桩乐事吗?其中是否含着有多少苦恼的成分呢”,可知引出下文“及时行乐”的观点,为下文写旅行的快乐与烦恼做铺垫。31.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1)“在尘世旅行,还是以脚能着地为原则”,根据第四段内容,提到以前出行需要“滑竿”“架子车”,其实无所谓是什么交通工具,既然是出行,四处走走看看才是目的,“我们要看朵朵的白云,但并不想在云隙里钻出钻进”“交通工具之原始不是病,病在于舟车之不易得,车夫舟子之不易缠”,即作者认为旅行还是要走走看看,交通工具原始一点没关系,如此才能领略风景。\n(2)“在家园也不容易遁迹”,根据下文“成年的圈在四合房里,不必仰屋就要兴叹;成年的看着家里的那一张脸,不必牛衣也要对泣。家里面所能看见的那一块青天,只有那么一大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风明月,在家里都不能充分享用,要放风筝需要举着竹竿爬上房脊,要看日升月落需要左右邻居没有遮拦。走在街上,熙熙攘攘磕头碰脑的不是人面兽,就是可怜虫”,可知在家中都是家庭琐事,柴米油盐,不得不面对生活的琐碎,并且空间也有限,无法享受清风明月。3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不能如泥塑木雕,如死鱼之不张嘴”“动时能在草地上打滚像一条活鱼”,可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比成泥塑木雕、活鱼,形象生动。“不能太脏……;也不能有洁癖,什么东西都要用火酒揩;不能如泥塑木雕……;也不能终日喋喋不休,整夜鼾声不已;不能油头滑脑,也不能蠢头呆脑”,可知运用排比手法,语言上整齐有气势。“不能太脏,如嵇叔夜‘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太闷痒不能沐’”,可知运用典故,引用嵇康的例子,丰富内容,增强趣味。“真正理想的伴侣是不易得的,客厅里的好朋友不见得即是旅行的好伴侣,理想的伴侣须具备许多条件”“在草地上打滚像一条活鱼”,可知用诙谐的语调写出了真正理想的伴侣是很难找的,幽默生动地表达了真正理想的旅行有静也有动。33.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旅行是一种逃避,——逃避人间的丑恶。‘大隐藏人海’,我们不是大隐,在人海里藏不住。岂但人海里安不得身”“成年的圈在四合房里,不必仰屋就要兴叹;成年的看着家里的那一张脸,不必牛衣也要对泣。家里面所能看见的那一块青天,只有那么一大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风明月,在家里都不能充分享用,要放风筝需要举着竹竿爬上房脊,要看日升月落需要左右邻居没有遮拦”,可知旅行可以远离家里的狭小空间和家庭琐事;并且旅行中的艰辛会让人对家有重新的认识,让家庭变得可容忍了。“在社会里我们觉得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人居多,避之唯恐或晚,在大自然里又觉得人与人之间是亲切的”“大概只有在旷野里我们才容易感觉到人与人是属于一门一类的动物,平常我们太注意人与人的差别了”“旅行中没有不感觉枯寂的,枯寂也是一种趣味”,可知旅行可以让人远离不合意的伴侣,享受清福;在与大自然中的相处中却可以重新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下次忍耐不住的时候,再出去旅行一次。如此的折腾几回,这一生也就差不多了”,可知作者将“逃避”和“枯寂”说成是“乐趣”其实包含了很多生活的无奈和内心的矛盾。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06 12:56:08 页数:32
价格:¥5 大小:87.33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