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届高考专题训练:巴金作品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4

2/24

剩余2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巴金作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废园外巴金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八月十四日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功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年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地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⑧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n⑨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⑩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⑪脸颊上一点冷,一滴湿。我仰头看,落雨了。这不是梦,我不能长久立在大雨中,我应该回家了。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都漏雨。(1941年8月16日在昆明)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地痛起来”,对一个不识面容的少女的生命表现出如此热烈的关注,充分表现出作者爱心的深厚和强烈。B.“陈家三小姐”的家世背景、相貌品行等文中都没有交代,作者有意将她抽象成美丽、青春、生命的化身,通过“美好的事物被撕毁”来揭示民族的悲剧。C.末段写雨,有明显的象征意味,既写出了当时形势的险恶,又表现了对抗日暴风雨早日到来的期盼。D.本文并没有对战争本身的罪恶进行控诉,而是通过作为最高价值形态的生命遭到任意践踏来表现战争的残酷与邪恶,从而引发我们对战争反人类的本质的思考。2.本文用了不少文字描绘花,你认为作者的意图是什么?3.文章第10段中,作者连用三个问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文内容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灯——巴金①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②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地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③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④我望着这些灯,灯光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n。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影在我眼前晃一下。影子走得极快,好像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那么,我想,在这个人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更明亮、更温暖吧!⑤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⑥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我的生活中有过好些大的变化。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吗?我看不出一点分别!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吗?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⑦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⑧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⑨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⑩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⑪这些灯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来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⑫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他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这已经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现在还活得健壮。我没有跟他重谈起灯光的话。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⑬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n1942年2月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用“噩梦”“窒闷”“漆黑”等词描绘内心的感受及周围的环境,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苦闷心情。B.作者使用联想、象征等表现手法,由“虚”及“实”。通过对各种灯光的描写,赋予灯光以丰富的的象征意义。C.全文赋予了中心意象“灯”以生活(实用)之灯、情感之灯、信念之灯(希望或理想之灯等)等含义。D.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语言朴素自然,情感深挚真切,这种叙述方式有利于引发读者的共鸣。5.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我望着这些灯,灯光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6.结合全文,分析⑨⑩两段的作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化雪的日子巴金初春的微风吹拂着我的乱发,山脚下雪开始融化了。化雪的日子是很冷的,但是好几天不曾露脸的太阳在天空出现了。我披上大衣沐着阳光走下山去。我因为神经衰弱,受不了城市的喧嚣,两个月前便搬到山上来。在这没有一点波涛的安静的山居中,我的身体渐渐地好起来了。身体一好,精神也跟着好起来。心里很高兴。我觉得心里充满了爱:我爱太阳,爱雪,爱风,爱山,我爱着一切。充满了这种爱,我披上大衣踏着雪沐着阳光走下山去。我走了一半的路程,刚刚在一所别墅门前转了弯,便看见一个中国女人迎面走来。我一眼就认识她,站住叫了一声“景芳”。我知道她是上山来找我的。她跑得气咻咻的,脸上发红。她一把抓住我苦恼地说:“我实在受不下去了。”我看她这样子,听她这口气,不用问便知道她又跟她丈夫吵架了。我想我又得花费半天工夫去劝她。“什么事情?是不是又吵了架?”她点点头。“什么事情?”她看我一眼,头靠在沙发背上,两手托着头,自言自语地说下去:“老实说,没有什么事情。我自己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我想我们这样住下去是不行的。……我们也许应该分开。”\n“兹生,你一定给我想个办法。我没有勇气再跟他一起住下去了。”她求助般地对我说。“我问你究竟还爱不爱他?”我想了半天才想到这句话,我这时候只希望他们两个能够和好起来。“我爱他。”她略略停顿一下便肯定地回答道。这个回答颇使我高兴。我以为问题不难解决了。我直截了当地说:“那么你还说什么分开的话?你既然爱他,那么一切都不成问题了。”不久伯和的颀长的影子就在我的窗前出现了。他进了房间,便走到他妻子面前。在沙发的靠手上坐上,爱抚地摩她的肩头,低声在她耳边说:“景芳,回去吧。”“我们回去吧。不要在这里打扰兹生了。这一次又是我不好。”他站起来轻轻地拉她的膀子,一面理下头在她的耳边说话。我祝福他们,把他们送走了。心里想,在这次的和解以后,他们夫妇总可以过五天安静的日子吧。但是就在这天晚上伯和一个人忽然跑到我这里来。我去给他开了门。他的一张脸冻得通红。他转身在房里走了两步,忽然猛扑似的跑到我身边,抓住我的左膀,烦躁地说:“兹生,你帮助我!”“什么事情?告诉我。”我吃惊地问。“兹生,我不能够支持下去了。你说,你说应该怎么办!我对景芳……”“伯和,你不应该这样折磨景芳。她至今还爱你。你为什么老是跟她吵架?你说让她一点儿也是应该的。况且她的脾气并不坏。”“你不了解我们的情形。”“那么是谁的错?难道还是她的错?”“那自然是我的错,我也承认。她没有一点错。”这答语虽然是我意料不到的,但是我却高兴听它。我想抓住这一点,我就可以解决他们的争端了。我便追问下去:“你究竟为什么一定要那样做?你既然知道自己错了,难道就不可以从此改过来?”“兹生,相信我,我说的全是真话。”他开始申诉般地说,“我的确爱过景芳,到现在还爱她。我也知道她还在爱我。然而——”他停了停,沉思般地过了片刻,这时候他把一只手压在额上。我也注意他的前额。我看见他额上已经挂满汗珠了。“然而我不愿意再爱她了。”他突然放下手急转直下地说,态度是很坚决的,仿佛爱给他带来了很大的痛苦。“爱是很痛苦的。从前她也曾使我快乐,使我勇敢。然而那些日子已经过去了。你知道我的思想变了……”“我有了新的信仰,我不能够再像从前那样地过日子。我要走一条跟从前相反的新路,所以我要毁弃从前的生活。”\n他像朗诵一般说着这些话,可是我依旧不能够了解。他继续说下去:“然而她却不能够往前走了。她不赞成我的主张。她要过从前的生活。这也许不是她的错。……然而她却使我也留恋从前的生活。她爱我,她却不了解我的思想,她甚至反对它。现在是她使我苦恼,使我迟疑了。”“我最后想到一个办法。我想只有让她离开我。于是我故意把自己变成一个残酷无情的人,常常无缘无故地跟她争吵,这只是为了使她渐渐地对我失望,对我冷淡,使她不再爱我,使她恨我……”这番话来得很突然,很可怕,我从前完全不知道。但是现在我却更同情景芳而更不了解他了。我甚至觉得他的举动太不近人情,我便带了点气愤地说:“她的意思是对的。这是她的权利,你不能够强迫她。”这一下又使他突然沉下脸来。他颓丧地落在沙发里埋下头坐了半晌。于是他站起来,失望地说:“我走了。”便拿起大衣披在身上开门走了。我的神经受到这些刺激以后身体又坏下去。我在家里躺了十几天不能够出门。等我病好着手杖下山的时候,已经是晴朗的仲春天气了。伯和夫妇并不曾来看过我的病。在我的病快好的时候,我接到他们两个署名的一封信,是从马赛寄发的,说他们已经买了船票,就要动身回国了。1934年秋,上海(有删节)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我”的身体时好时坏,都与调解伯和、景芳夫妇之间的矛盾有关系。B.虽然夫妇常常吵架,以致景芳产生了要离开伯和的想法,但是她仍然爱着他。C.伯和是一个青年留学生,他追求进步,有了新的信仰,不愿为个人感情所累。D.伯和夫妇最后写信给“我”告知他们动身回国了,说明他们之间的矛盾已经解决。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景芳、伯和夫妻吵架,先后到“我”这里寻求帮助,情节一前一后,有略有详,有舒缓有激烈,最后在伯和的倾诉中点明吵架的根本原因。B.全文略写景芳,“我”下山在别墅门前转了弯便遇见了她,接下来寥寥几笔,就刻画了她的外貌、神态、动作、心理、语言,人物形象栩栩如生。C.文中伯和向“我”倾诉,几个“然而”引出对内心世界的大段表述,跌宕起伏,缠绵婉转,却又清晰坚定,把伯和的复杂情感与痛苦根源表露无遗。D.有人评论巴金的文笔,“是用心血和胆汁浸润过的燃烧着激情的炽火”,本篇小说也符合这个特点,酣畅、激越而富有诗意,使人深受感染。9.请简要分析小说中“我”这一人物形象。10.小说以“化雪的日子”作为标题,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n团圆(节选)巴金我离开军政治部的那天,到王主任的房里辞了行回来,小刘给我打好了铺盖卷,在住室里等我。他要回到原来那个连队去。他向我表示了款意。他虽然高兴回连队,可是他的讲话和举动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感情。我也不愿意这么匆匆地跟他分别。最后我同他约定过两个月到那个连队去看他,他还说有东西要给我看。我并不曾失信。可是我去晚了些,已经是好几个月以后了。这中间我到过几个部队,我常常怀念小刘,因为我一直没有得到他的消息。我后来忽然听说小刘在的那个连队打了胜仗,把敌人占据的一个无名高地拿下来了。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三周年,为了欢迎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各个部队都在打胜仗,到处都听得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我听到了许多捷报以后,再得到那个连队的胜利消息,我很难制止想会见小刘的欲望。过了国庆节,我便动身到那个连队去。我们在坑道里见到了连长。他已经得到了通知,又热情又亲切地接待我。我和他交谈了半个钟头的光景,便提起小刘的名字,还说我想见见小刘。“对,对,刘正清,是个好战士!”连长点头说。我连忙说明我跟刘正清很熟,并且把那次分别的情形也讲了。“不凑巧,他回国去了。”连长略略皱起眉毛说。我诧异地问道:“他回国去干什么呢?”我自己马上兴奋地接下去说:“参加国庆节观礼吗?”连长摇摇头说:“他挂了花,送回去了。”“他挂了花?伤重不重?”我愣了一下,惊问道。连长看了我一眼,声音低沉地答道:“两条腿都断了。”我变了脸色,着急地追问:“危险吗?”连长昂起头说:“这个小青年还嚷着要回朝鲜来打美国鬼子呢!”“他能回来吗?”我顺口问了这一句。话出口我才觉察到它是多余的了。连长激动地说:“要是真依他的话,他一定要回来。那天他跟着我上战场,打到最后,主峰上还有个敌人的大母堡攻不下来,火力猛得很,我们牺牲了几个同志。我十分着急,拿起一包炸药,打算自己冲上去炸掉它。刘正清拉住我的衣服,要求我把任务交给他。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可是他自己满身是血,两条腿都完了。担架员来抬他,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打’。我后来去看他,他皱着眉头,脸上没有一点血色,我却没听见他哼过一声。我告诉他要给他请功,他还说自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应当检讨。”……\n小刘虽然回国,但是我总算践了约,我在这个连队住下来了。我本来打算在这里多住些时候,可是忽然接到王主任的电话,说是祖国来的慰问团就要到了,叫我马上回到军政治部去。我放好行李就去见王主任。王主任在房里跟王芳谈话,他见我进去,跟我握了手。王芳向我告辞。我要留住她,她却笑着说:“我还要准备节目。”我就说:“那么我陪你走一段吧。”她还要推辞,我却跟着她走出了洞子。出得洞来,我一开口就问起小刘的事情。她听到小刘的名字,马上说:“小鬼有个东西要我交给你!”我连忙问:“什么东西?”她侧过头看了我一眼,险色马上变了,压低声音说:“笔记本。小鬼还说——”“他怎么说?”我打断了她的话。“他说他等了你几个月,他还以为你回国去了呢!”她答道,埋下头往前走,也不再看我了。我过了半晌,才再问一句:“他伤得怎样?”我心里不好过,我好像又看到小刘那张皮球似的脸,他笑得那么高兴地说:“我一定等着你!”王芳一面走,一面说,好像在自言自语:“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他比我坚强多了。”她一直不讲话,我后来实在忍不住又问一句:“他没有危险吧?”她忽然抬起头,提高声音说:“他一定会活下去,比我们还活得久。他没有腿,也能做许多、许多好事情。”她很激动,不过声音很坚决。但是这以后她又不作声了。我们默默地走到了文工团的住室。我拿到笔记本,马上打开翻看,在第一页上,我看见小刘亲笔写的四行字:“忠于团,就要忠于自己的工作;爱祖国,就要爱自己的同志。”王芳站在我旁边,低声念出了这两句话,然后解释道:“小鬼说他以后不一定能再见到你,请你留下这个做纪念吧。这些字是他入团的时候写的。”我郑重地放好了笔记本,跟王芳紧紧地握一次手,一个人慢慢地走回去。(有删改)【注】1952年冬天,以巴金为组长的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人员,踏上了满目疮痍的朝鲜土地。在朝鲜战场上,他深入到志愿军中,同许多战士结下深厚友谊。回国后,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采用侧面描写,通过连长和王芳的讲述和“我”的回忆,集中塑造了小刘这一“好战士”形象。\nB.小刘两条腿都锯掉了,还是坚信自己能回到前线去,表现出勇敢执着、坚强乐观的人物特征。C.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王芳的胆小懦弱反衬出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D.小说中“我”的形象带有一定的作家自我抒发的色彩,读者可以从中窥测到作家的家国情怀。12.小说结尾处关于笔记本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13.在美学理论中,人们通常把那种能够给读者带来祟高的思想情感的审美对象所呈现的美,称为崇高美。巴金的抗美援朝作品具有鲜明的祟高美。请结合本文简要说明其具体表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忆鲁迅先生巴   金①从北京图书馆出来,我迎着风走一段路。风卷起尘土打在我的脸上,我几乎睁不开眼睛。我站在一棵树下避风。我取下眼镜来,用手绢擦掉镜片上的尘垢。我又戴上眼镜,我觉得眼前突然明亮了。我在这树下站了好一会,听着风声,望着匆忙走过的行人。我的思想却回到了我刚才离开的地方:图书馆里一间小小的展览室。那地方吸引了我整个的心。我有点奇怪:那个小小的房间怎么能够容纳下一个巨人的那么光辉的一生和那么伟大的心灵?②我说的是鲁迅先生,我想的是鲁迅先生。我刚才还看到他的手稿、他的信札和他的遗照。这些对我也是很熟悉的了。这些年来我就没有忘记过他。这些年来在我困苦的时候,在我绝望的时候,在我感到疲乏的时候,我常常想到这个瘦小的老人,我常常记起他那些含着强烈的爱憎的文章,我特别记得:十三年前的两个夜里我在殡仪馆中他灵前的情景。半截玻璃的棺盖没有掩住他那沉睡似的面颜,他四周都是芬芳的鲜花,夜很静,四五个朋友在外面工作,除了轻微的谈话声外,再也听不见什么。我站在灵前,望着他那慈祥的脸,我想着我个人从他那里得过的帮助和鼓励,我想着他那充满困苦和斗争的一生,我想着他对青年的热爱,我想着他对中国人民的关切和对未来中国的期望,我想着他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遍华北、阴云在中国天空扩大的时候离开我们,我不能够相信在我眼前的就是死。我暗暗地说:他睡着了,他会活起来的。我曾经这样地安慰过自己。他要是能够推开棺盖坐起来,那是多么好啊。然而我望着望着,我走开,又走回来,我仍然望着,他始终不曾动过。我知道他不会活起来了。我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我像立誓愿似的对着那慈祥的面颜说:“你像一个普照一切的太阳,连我这渺小的青年也受到你的光辉,你像一颗永不陨落的巨星,在暗夜里我也见到你的光芒。中国青年不会辜负你的爱和你的期望,我也不应当辜负你。你会活下去,活在我们的心里,活在中国青年的心里,活在全中国人的心里。”的确,这些年来他的慈祥的笑脸\n,和他在棺盖下沉睡似的面颜就始终没有离开我的记忆。在困苦中,在绝望中,我每一想到那灵前的情景,我又找到了新的力量和勇气。对我来说,他的一生便是一个鼓舞的泉源,犹如他的书是我的一个指路者一样。没有他的《呐喊》和《彷徨》,我也许不会写出小说。③又是过去的事了,那是更早的事。一九二六年八月我第一次来北京考大学,住在北河沿一家同兴公寓。我在北京患病,没有进考场,在公寓里住了半个月就走了。那时北海公园还没有开放,我也没有去过别的地方。在北京我只有两三个偶尔来闲谈的朋友,半个月中间始终陪伴我的就是一本《呐喊》。我早就读过了它,我在成都就读过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狂人日记》和别的几篇小说。我并不是一次就读懂了它们。我是慢慢地学会了爱好它们的。这一次我更有机会熟读它们。在这苦闷寂寞的公寓生活中,正是他的小说安慰了我这个失望的孩子的心。我第一次感到了、相信了艺术的力量。以后的几年中间,我一直没有离开过《呐喊》,我带着它走过好些地方,后来我又得到了《彷徨》和散文诗集《野草》,更热爱地读熟了它们。我至今还能够背出《伤逝》中的几段文字。我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学到了一点驾驭文字的方法。现在想到我曾经写过好几本小说的事,我就不得不感激这第一个使我明白应该怎样驾驭文字的人。拿我这点微小不足道的成绩来说,我实在不能称为他的学生。但是墙边一棵小草的生长,也靠着太阳的恩泽。鲁迅先生原是一个普照一切的太阳。④不,他不止是一个太阳,有时他还是一棵大树,就像眼前的树木一样,这树木给我挡住了风沙,他也曾给无数的年轻人挡住了风沙。⑤他,我们大家敬爱的鲁迅先生,已经去世十三年了。每个人想起他,都会立刻想到他的道德和他的文章。这是他的每个读者、每个研究者永远记住,永远敬爱的。他的作品已经成了中国人民的宝物。这些用不着我来提说了。今天看完了关于他的生平和著作的展览会出来,站在树下避风沙的时候,我想起来:⑥这个巨人,这个有着伟大心灵的瘦小的老人,他一生教导同胞反抗黑暗势力,追求光明,他预言着一个自由、独立的新中国的到来,他为着这个前途花尽了他的心血。他忘了自己为着这个前途铺路。他并没有骗我们,今天他所预言的新中国果然实现了。可是在大家、在全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时候,他却不在我们中间露一下笑脸。他一生诅咒中国的暗夜,歌颂中国的光明。而他却偏偏呕尽心血,死在黑暗正浓的时候。今天光明的新中国已经到来,他这个最有资格看见它的人却永远闭上了眼睛。这的确是一件叫人痛心的事。为了这个,我们只有更加感激他。⑦风一直不停,阳光却更灿烂地照在街上,我已经歇了一会儿,我得往前走了。1949年10月11日(选自《1949—1979散文特写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1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简略地叙述自己从北京图书馆出来后对鲁迅先生的回忆和怀念,没有刻意组织结构。B.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这是巴金散文的特点,这样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C.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从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起,语言朴实无华却有着特定的艺术效果。\nD.作者将光辉伟大的鲁迅先生与微不足道的自己进行对比,意在表现自己谦虚自省的美德。15.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1)第①段“我觉得眼前突然明亮了”一句有几层含义?请简要分析。(2)第②段中多次出现“慈祥的脸”,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赏析。16.巴金说“你会活下去,活在我们的心里,活在中国青年的心里,活在全中国人的心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为什么鲁迅先生会“活在全中国人的心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家(节选)巴金①祖父在床上呻吟着,奇怪的药和奇怪的药引煎在药罐里,熬成了一碗碗浓黑的苦水。然而服了药,病反而加重起来。祖父的病并没有给这家庭带来大的骚乱,人们依然在笑,在哭,在争闹,在争斗。②医药不能够有大的效力,于是人们便开始求助于迷信。这全是由贫弱的脑筋里想出来的,可如今却由陈姨太发起而为那几个所谓“熟读圣贤书”的人所主持而奉行了。一个无知识的妇人居然可以成为一种支配的势力,其结果便是一个鬼的世界代替了人的世界。③最初是几个道士在大厅上作法念咒。到了夜深人静时,便由陈姨太一个人在天井里拜菩萨。“见鬼!”觉慧骂着。“你只配干这些事!”④然而另一个花样又来了。这就是克明、克安、克定三弟兄的祭天。三人过于严肃以至成了滑稽的样子,觉慧的批评也是同样的:“见鬼!”几个钟头以前,克安和克定还在打牌喝酒,和女人调笑,现在却跪在这里诵读那愿意代替祖父死的祷告辞。⑤在觉慧想着“你们的手段不过如此”的时候,新的花样又来了。这一次不是“见鬼”,却是“捉鬼”。⑥傍晚,每个房间的门都紧闭着,霎时间全公馆变成一个静寂的世界,显得很凄惨。不知从什么地方请来了一个尖脸的巫师,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做出种种凄惨骇人的怪叫和姿势,把病人骇得用被盖蒙了头而惊叫起来。满屋是浓黑的烟,爆发的火光和松香的气味,地板也被烧焦了两处。⑦然而花样又来了,据说这公馆里到处都布满着鬼。这说法也有些人不相信,可是没有一个人敢出来反对。虽然觉慧有这勇气,然而没有人听他的话。于是决定在第二天晚上举行大扫除,要捉尽每个房间里的鬼,说是这样祖父的病才可以痊愈。于是第二次的滑稽剧又在预定的时间内开演了。有的人躲开了,小孩哭着,女人叹息着。⑧觉慧心里充满了愤怒,他觉得身子被压得不能动弹,周围尽是黑暗。他想他不能屈服,不能够让这样的事在他的眼前出现。\n⑨不久那巫师走到了觉慧的房门口。觉慧在里面大声叫着:“我不开。我这里没有鬼!”⑩忽然有人在外面猛烈地擂着门。他的愤怒被激起来了:“你们究竟要做什么?”⑪“慧侄,快开门,”是三叔克明的声音。“你要明白事理,大家都希望着祖父病好,难道你一个人就不愿意?”⑫“我不开!”他烦躁地在房里躺着,觉得头脑快要爆裂了。⑬“三少爷,你不顾到你爷爷的病吗?你这样不孝顺!”⑭觉慧注意到了一个熟悉的尖锐的女音,这是他平日讨厌听的,这时却挟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向他打来。他的愤怒因此增加了。⑮“三弟,快开门,我有话和你说。”这是觉新的声音。⑯觉慧痛苦地想着:“你也是这样说!自己做了懦夫还不够!”他觉得他的心也快要炸裂了。“好,我给你们开罢。”这样自语着,门一开,立刻现出了一些带怒的、涨红了的脸,责备的话语要从这些脸上爬出来,像蛇要爬出洞那样。愤怒占有着他,热情鼓舞着他。他完全忘却这些人是他的长辈。他愤怒地轻视地问道:“你们究竟要做什么?”他憎恨的眼光强烈地在众人的脸上扫。⑰众人呆着了。克明、觉新这些人无论如何是没有脸说出“捉鬼”两个字来,他们知道自己究竟还有一点知识,而且他们根本上就不相信捉鬼的办法。⑱“给你爷爷捉鬼。”陈姨太究竟勇敢多了,她挺身出来说。⑲“捉鬼?你倒见鬼!”觉慧把这句话向她的脸上吐去。“你们不是要捉鬼,你们是把祖父活活地闹死!”⑳“你——”克明的脸气得变成了青色。㉑“三弟。”觉新要来阻止觉慧。㉒“你还好意思说话?你不害羞吗?”觉慧把眼光定在哥哥的脸上,“你也算读了十几年书,料不到你竟然没有知识到这样程度!呸,你们会孝顺祖父,笑话!我昨晚亲眼看见祖父被那巫师骇成了那样子。我一定要看你们怎样谋杀祖父,谁敢进这房里来,我就要打他的嘴巴。”㉓平时这样的话也许会给他招来一些麻烦,这时反而因了语气太重的缘故,他倒占了上风了。他站在门口,身子立得非常坚定,面貌异常严肃,眼光十分骄傲。他觉得自己理直气壮,完全不把他们放在眼里。㉔克明第一个羞愧地低了头,他感到一阵剧烈的痛悔。他指着觉慧,接连地说了几个“你”字,就掉转身,不声不响地走开了。觉新又是气,又是悔,眼泪流在脸上也不去揩拭。陈姨太平日总是仗着别人的威势,看见克明一走,便好像失了靠山似的,连一句话也不敢说了,敷衍般地骂了觉慧几句,就带着满面羞容扭着身子走开了。㉕陈姨太一走,其余的人也就一哄而散了。虽然娘姨中间有人暗暗发了不满意觉慧的议论,然而这一次觉慧是“大获全胜”了,完全出乎他自己的意料之外。\n(有删改)17.请梳理出小说的行文思路。18.小说的线索是什么?有何作用?19.小说中多次提到巫师“骇人”这一情节,有何作用?20.试简析第㉔段在文中的作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苏堤巴金我们游了三潭印月回到船上,月亮已经从淡墨色的云堆里逃出来了。水面上静静地笼罩了一层薄纱。船向博览会塔驶去。张忽然指着我背后的方向问道:“前面是什么地方?”“那是苏堤。”黄接口说。我知道他们说的是那一带被黑黝黝的树木遮掩了的长堤。那里没有灯光,只有一片黑影表示了岸与水的分界。“要是能够上去走走也好!”张渴慕似的说。“那里灯也没有,又没有码头,不好上岸。”船夫用干燥的低声回答我们,这样的声音表示他并不愿意把船往那边靠去。“那里没有一个人,也没有什么好玩的,你们先生还是明天去玩吧。”他还絮絮地说。“不要紧,那里可以上去。”黄坚持说,他似乎曾经这样上去过,“你只顾摇过去好了。”“我说不好上去,你们先生不肯相信。那里有很高的草。我不会骗你们先生。”船夫不高兴地分辩说。“不行,我们一定要上去。你看现在月亮这样好。机会万不可以失掉。”张热心地说,仰起头望月亮,我想他大概被他理想中的胜景迷住了。船到了苏堤,船夫停了桨,说:“你们先生看可以上去吗?”这一带尽是树木,并不很密,树丛中也有可走的路。“等我试试看。”黄马上站起来,手挽着树枝,使船靠得更近些,就拣了干燥的地方走上去了。他站在树丛中,回头叫我们。“先生,我不划了。请你把钱给我,让我回去罢。”船夫说。“为什么不肯划呢?”我惊讶地问,“我们还是照钟点算钱,上岸去玩一会儿,你不是可以多得点钱吗?”“我不划了,你们把船钱给我。”他生气地说,向我伸出了手。“黄,下来,我们不要上去了。”我听见船夫的话觉得扫兴,便对着黄大声叫道。\n“上面好得很,你们快点上来。先游了这里,等一会儿再到博览会塔去!”黄在堤上兴致勃勃地大声说。他又转身往前面走。“我不等了,你们另外雇船罢。”船夫明白地说。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容易生气。“我们在上面并不要玩多久,马上就要回去的。你沿着堤荡桨,把船摇到那边等我们。”“你们上岸去,又不认识路,说不定把路走错了。会叫我等三五个钟头。”他忍住了怒气说。我气愤地对站在堤上的黄叫道:“黄,不要去了。他不肯等我们。他疑心我们不给他船钱,就从岸上逃走……”船夫咕噜地分辩着,并不让我把话说完。“你快点上来,不要管他。”张这样催促我,他也许被前面的胜景迷住了,并不注意船夫的话,也不注意我的话。我没法,只得把脚踏上岸去。船夫忽然抓住我的膀子。我吃惊地看他一眼。虽然是在树阴下,月光被我们头上的树叶遮住了,朦胧中我看不清楚他的脸,但是我却仿佛看见了一对忍受的、苦恼的眼睛。“先生,请你看清楚这只船的号头。请你放点东西在船上……”我不再听下去了。我明白一切了。他还是不相信我们。我一定要使他明白自己的错误。如果我留下东西,岂不是始终没有机会向他证明我们并不是骗子吗?我短短地说了“不要紧”三个字,就迈着大步走上去了。我们已经走出了树丛。现在是在被月光洗着的马路上了。眼所触,都是清冷、新鲜。密密的桑树遮住了两边的景物。偶尔从枝叶间漏出来一线的明亮的蓝天——这是水里的天。“好极了!竟然有这么清凉的境界!”张仰起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赞叹说。“你还叫我们不要上来,你几乎受了船夫的骗。”黄得意地对我说,“你看这里多么好,比三潭印月好得多!”我只是笑。我觉得我笑得有点不自然。我在赶走我脑中的另一种思想。我突然被一种好奇心抓住了。我想要是我们果真就在堤上坐了车回旅馆去呢?他会不会后悔不该随便怀疑人,会不会因为这笔快要到手却又失掉的钱苦恼?我的脑子里出现一个后悔的、朴实的脸庞,还带着一对忍受的、苦恼的眼睛。我的耳边又接连地响起了自怨自艾的话,叹气、哭泣和咒骂。我差不多完全沉醉在这个想象中了,我的脸上浮出了满足的微笑。我的心开展了。过了一些时候,我开始感到心里空虚了。刚才的满足已经不知道消失在什么地方去了。它来得那么快,飞去也是这般速。依旧是月光下的马路,依旧是慢慢下着脚步的我。可是我这颗心里却缺少了什么东西。这时候我再想到逃走的打算,觉得毫无意义。我只感到一种悲哀,一种无名的悲哀。走过了最后的一道桥,我们走完了苏堤。\n船摇过来了。我不由自主地看他的脸。他无意间把头往上面一仰,月光在他的脸上掠过。我看见那是一张朴实的、喜悦的脸。我觉得自己也被一种意外的喜悦感动了。船在水面上淌着,比先前快了许多。我觉得现在的他跟先前的他完全不同了。先前的一个是苦恼的,现在的一个是快乐的,而且现在的比先前的似乎还要年轻些。最后我们没有去博览会塔,直接回到了湖滨。我在他应得的船钱以外,多付了一半给他。他非常喜悦、非常感动地接了钱。我问他:“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吗?”“只有一个女……十多岁的女儿……她在家生病……我现在就要去买药……”他断续地说,他的喜悦在一刹那间完全消失了。我呆呆地立在码头上。我想不到会从他那里听到这样的答话。我不知道究竟怎样做才好,我也想不到应该拿什么话安慰他。他忽然拔起脚就跑,一转眼间就消失在人丛中了。(有删改)2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船夫的百般推托,“张”和“黄”坚持上岸游苏堤,可见他们是刚愎自用、不肯随意妥协的人。B.船夫谎称苏堤“不好上岸”,又让“放些东西在船上”,说明他的戒备心很强,曾有过被骗的经历。C.“我”感到一种“无名的悲哀”,既悲哀于自己竟然有逃走的打算,又悲哀于船夫对我们的不信任。D.“我”得知船夫的境况后“想不到应该拿什么话安慰他”,表明“我”对船夫的说谎行为耿耿于怀。2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双线结构行文,明线是“我”游览苏堤过程中内心感受的变化,暗线是我们租船游览苏堤的行踪。B.小说以船夫的女儿生病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匠心。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故事,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感受,同时也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D.小说以小见大,通过“我”“朋友”“船夫”之间的对话展现了深刻的社会现实和当时人们的生活境况。23.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n24.巴金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即能够关注现实,反思自我,倡导真善。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参考答案:1.C2.①花是美好的象征,作者由花自然地联想到少女,花成为全文抒情的线索;②花和废墟形成强烈对比,烘托出浓厚的悲剧色彩;③花仍在盛开,少女已惨死,抒发了作者哀伤愤懑的情感。3.这句话既表达了作者对年轻生命被扼杀的无限痛惜和对卑劣凶残的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又表达了作者为同胞不觉醒而感到的悲哀和寂寞;三个问句连用能更鲜明强烈地表达出作者那种无法抑制的悲愤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这篇散文的赏析能力。C.“又表现了对抗日暴风雨早日到来的期盼”错误。“冷雨”将作者拉回现实,凸显内心的悲凉;“到处漏雨”则含蓄地控诉了日寇的罪恶。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物象作用的能力。文章开头,由文本“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可知,文章开头描写园中的红花绿叶,紧接着写到被日寇轰炸后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震落的屋瓦摇摇晃晃的绿栏杆,通过写生机勃勃的花叶和日寇轰炸后的废园形成对比,烘托出浓厚的悲剧色彩,凸显日寇的罪恶。文章中间,由文本“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可知,这是用开得正好的花、生机勃勃的绿叶来表现少女的青春美好和对未来的希望;“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倒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是的,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因为花要告诉我的不只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八月十四日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这是用生命力旺盛的绿树红花反衬少女惨死的悲哀,表现人在战争中的渺小和脆弱,凸显生命被践踏、被毁灭的悲剧。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以及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n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需要抓住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考生首先要明白连用问句一般用来抒发强烈的情感,在阅读时必须明确作者所抒发的是何种情思。此段文字中,作者连用三个问句,只要结合文章主旨“作者对年轻生命被扼杀的无限痛惜和对卑劣、凶残的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就能很好地答出它的作用:敌人的卑劣、少女的惨死震撼了作者的心灵,他要控诉抗议,而黑暗、寂寞使他无法倾诉,倍感压抑,作者连用三个反问句正是能更鲜明强烈地表达这种无法抑制的悲愤之情。4.B5.(1)该句既以拟人手法描摹灯光忽隐忽现的特点,又暗示了作者“以为灯会灭”的忐忑心理。6.第⑨⑩两段中引用欧洲的两则古老传说,①丰富了“灯”的内涵,②抒写了作者对亲情与爱情的赞美,③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由‘虚’及‘实’”错。全文由“实”到“虚”。作者先写现实中的灯光,这是“实”,后写记忆中的灯光,由此生发出灯光不仅为行人指明方向,而且还能慰藉人的心灵,鼓舞人的斗志的感叹,并在文末含蓄地表达了向往光明、坚信抗战必胜的愿望,这是“虚”。作者是由眼前的灯光写到记忆中的灯光,是用联想的手法,后来写灯光的意义,给人带来的光明、温暖等,这是用象征手法,由实到虚。故选B。5.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微微颤抖”,“颤抖”既是动作,也能描写心理状态,此处写灯光,运用拟人修辞,把“灯光”人格化,赋予灯光人的情态、心理,形象地描绘了灯光忽隐忽现、忽明忽暗的特点,又传达出作者内心的忐忑不安之态。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⑨段“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赞美亲情;⑩段“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赞美爱情。这是欧洲的两则古老传说,作者引用与“灯”有关的两个美丽传说,丰富了“灯”的内涵;灯光不仅为行人指明方向,而且还能慰藉人的心灵,深化了主题;同时,引用神话传说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使文章内蕴丰富。7.B\n8.B9.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知识分子:①“我”热爱自然与生活,厌倦城市喧嚣,心中充满爱。②“我”关心朋友,真诚助人,是伯和夫妇矛盾的调解人。③“我”对个人感情与信仰之间的冲突还不能理解,是时代下个人成长的一种反映。10.①标题“化雪的日子”运用了象征(比喻)的手法;②化雪的日子很冷但雪化后便是阳光和温暖;③“化雪的日子”象征了伯和与景芳在新旧生活与信仰之间冲突、挣扎、蜕变的过程。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都与调解伯和、景芳夫妇之间的矛盾有关系”错误,并非“都”有关系,比如第二段说“我因为神经衰弱,受不了城市的喧嚣,两个月前便搬到山上来。在这没有一点波涛的安静的山居中,我的身体渐渐地好起来了”;C.“不愿为个人感情所累”错误,依据原文“我有了新的信仰,我不能够再像从前那样地过日子。我要走一条跟从前相反的新路,所以我要毁弃从前的生活”“然而我不愿意再爱她了”“爱是很痛苦的”可知,不能承受当前的痛苦;D.“说明他们之间的矛盾已经解决”错误,共同署名写信,一起回国与矛盾解决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就刻画了她的外貌、神态、动作、心理、语言,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分析错误,文中没有外貌描写,也没有心理描写。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1)依据原文“身体一好,精神也跟着好起来。心里很高兴。我觉得心里充满了爱:我爱太阳,爱雪,爱风,爱山,我爱着一切”和“充满了这种爱,我披上大衣踏着雪沐着阳光走下山去”可知,“我”喜欢大自然的一切,热爱生活,心中充满爱。(2)依据原文“我祝福他们,把他们送走了。心里想,在这次的和解以后,他们夫妇总可以过五天安静的日子吧”可知,“我”为人真诚,乐于助人,视朋友为知己,以关心朋友为乐趣。(3)依据原文“这番话来得很突然,很可怕,我从前完全不知道。但是现在我却更同情景芳而更不了解他了。我甚至觉得他的举动太不近人情,我便带了点气愤地说:‘她的意思是对的。这是她的权利,你不能够强迫她’”可知,“我”对于伯和的变化,充满困惑,不能理解感情和信仰的关系,反应了作者及那一代青年思想上的成长过程。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手法的能力。(1)“化雪的日子”运用了象征(比喻)的手法;\n(2)化雪的日子是很冷的,但是雪化了之后就是温暖,富有诗情画意,耐人寻味;(3)“化雪的日子”象征了景芳和伯和之间的感情微妙变化,其实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新的信仰和一种旧的生活、旧的信仰的冲突。那是一种挣扎,是一种向往,是一种理想和现实的痛苦冲突。但是,雪化了之后,一切都晴朗了,一切都了无痕迹了。最最挣扎的是化雪的过程,那是一个蜕变的过程,使用了比喻象征,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委婉含蓄地表现了婚姻生活中必然经历的矛盾痛苦,但太阳出来便是晴天,启示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总会有走出去的一天,引人联想想象,具有启迪性。11.C12.(1)小刘笔记本写的四行字是对他精神品质的高度概括,有利于塑造小刘这个人物,展现其精神境界。(2)既照应了上文,又对小刘的心愿作了交代。(3)更能突出小刘崇高的精神品质,深化主题。13.巴金的抗美援朝创作具有鲜明的崇高美。(1)对战斗英雄可歌可泣的事迹描写和崇高精神的揭示。小刘主动请战,不怕牺牲,有顽强的意志品质,在战斗中有一种超乎常人的英雄气概(2)对普通战士淳朴而浓烈的爱国赤诚的描写上。作为一名普通的抗美援朝的士兵,小刘身上表现出来的无畏和忠诚让人动容。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用王芳的胆小懦弱反衬”错,由“她侧过头看了我一眼,险色马上变了,压低声音说”“他比我坚强多了”可知,王芳是出于对受伤同志的关爱和敬意才有如此表现,不是胆小怯懦,也不起反衬作用。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从塑造人物看,小刘笔记本写的四行字“忠于团,就要忠于自己的工作;爱祖国,就要爱自己的同志”是对他精神品质的高度概括,有利于塑造小刘这个人物,展现其精神境界,“笔记本”甚至可以作为小刘形象的代表,“我郑重地放好了笔记本”就是对小刘这个人物的最大致敬。从情节结构看,小说中“我”看到小刘笔记本上入团时亲笔写的四行字这一情节,既照应了上文,对小刘的心愿作了交代。从表现主题看,小说主要采用侧面描写,通过连长和王芳的讲述和“我”的回忆,集中塑造了小刘这一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的形象,笔记本以及本上的四行字更能突出他崇高的精神品质,深化了主题。1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n巴金的抗美援朝创作具有鲜明的崇高美。对战斗英雄可歌可泣的事迹描写和崇高精神的揭示。结合“我十分着急,拿起一包炸药,打算自己冲上去炸掉它。刘正清拉住我的衣服,要求我把任务交给他。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可是他自己满身是血,两条腿都完了”“担架员来抬他,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打’。我后来去看他,他皱着眉头,脸上没有一点血色,我却没听见他哼过一声”“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可知,小刘在战斗中有一种超乎常人的英雄气概,他主动请战,不怕牺牲,有顽强的意志品质,这种大无畏的忠诚让人动容。对普通战士淳朴而浓烈的爱国赤诚的描写上。结合“两条腿都断了”“这个小青年还嚷着要回朝鲜来打美国鬼子呢!”“我告诉他要给他请功,他还说自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应当检讨”,“忠于团,就要忠于自己的工作;爱祖国,就要爱自己的同志”小刘笔记本上的入团誓言掷地有声,作为一名抗美援朝的士兵,小刘就是一名普通战士,而他身上表现出来的无畏和忠诚让人动容。14.D15.(1)①有两层含义,②擦掉了镜片的尘垢后,眼前明亮了。③参观了鲁迅先生的展览,事后思想受到启迪,心里明亮了。(2)运用了反复的手法。突出了鲁迅先生平易近人,鼓舞帮助青年的特点。表达了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敬和热爱的思想情感。16.①他坚信自由、独立的新中国终会到时来,并为之呕心沥血;②他教导我们反抗黑暗,追求光明;③他给我们面对生活的力量和勇气,鼓舞我们坚定前行。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意在表现自己谦虚自省的美德”错误。文章表现了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与敬爱之情,不是要表现自己的谦虚自省。故选D。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1)作者站在一棵树下避风,取下眼镜用手绢擦掉镜片上的尘垢,所以戴上眼镜觉得眼前突然明亮了,所以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擦掉了镜片的尘垢后,眼前明亮了。这句话的背景是作者从北京图书馆鲁迅先生的展览室出来,所以眼前明亮了的深层含义是作者参观了鲁迅先生的展览,事后思想受到启迪,心里明亮了。\n第二段多次出现“慈祥的脸”,所以从手法上看,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文章在第一次出现“慈祥的脸”时,作者想到自己个人从鲁迅那里得到过的帮助和鼓励,想到他对青年的热爱。所以首先表现了鲁迅先生平易近人,鼓舞帮助青年的特点。然后第二处出现“慈祥的脸”时,作者认为鲁迅先生像一个普照一切的太阳,连我这渺小的青年也受到你的光辉,你像一颗永不陨落的巨星,在暗夜里我也见到你的光芒。中国青年不会辜负你的爱和你的期望,我也不应当辜负你。并且第三次出现“慈祥的脸”是因为鲁迅先生的慈祥的笑脸和他在棺盖下沉睡似的面颜就始终没有离开我的记忆。所以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敬和热爱的思想情感。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由原文“这个巨人,这个有着伟大心灵的瘦小的老人,他一生教导同胞反抗黑暗势力,追求光明”可知,鲁迅先生教导我们反抗黑暗,追求光明,所以鲁迅先生会“活在全中国人的心里”。由原文“他预言着一个自由、独立的新中国的到来,他为着这个前途花尽了他的心血”可知,鲁迅先生坚信自由、独立的新中国终会到时来,并为之呕心沥血,所以鲁迅先生会“活在全中国人的心里”。由原文“在困苦中,在绝望中,我每一想到那灵前的情景,我又找到了新的力量和勇气。对我来说,他的一生便是一个鼓舞的泉源,犹如他的书是我的一个指路者一样”可知,鲁迅先生给我们面对生活的力量和勇气,鼓舞我们坚定前行,所以鲁迅先生会“活在全中国人的心里”。17.开端(第1段):祖父生病服药后反而加重。发展(2~15段):家人求助迷信,请来巫师捉鬼,觉慧拒绝开门让巫师进房间捉鬼。高潮(16~23段):觉慧打开门后训斥克明、觉新、陈姨太等人不该在家里闹腾。结局(24~25段):众人散去,觉慧“大获全胜”。18.线索:捉鬼。作用:(1)推动情节发展。小说因巫师“捉鬼”才致觉慧拒绝打开房间的门,致克明、觉新、陈姨太等人来与觉慧对峙,最后无法进入房间“捉鬼”,觉慧反“捉鬼”斗争胜利。(2)塑造人物形象。小说因“捉鬼”事件,才引出克明、觉新、陈姨太等人物,觉慧的形象也在这场反“捉鬼”斗争中被成功地塑造出来。(3)揭示作品主题。通过“捉鬼”事件,深刻地揭露了传统礼教的虚伪,赞扬了以觉慧为代表的高家第三代人的思想进步,敢于挑战封建思想和宗教秩序的精神。19.作用:(1)内容上,突出“家”里闹腾,不得安宁;(2)形象上,强调策划者的愚昧无知;(3)主题上,揭示封建礼教的虚伪和“家”即将崩溃。20.(1)结构上承上启下。承上文觉慧的训斥,启下文的众人哄散和觉慧的心理。(2)进一步刻画出人物的行为心理。克明的羞愧、痛悔,觉新的生气、懊悔心理和流泪行为,陈姨太的失落、害怕心理和“骂”“扭”行为,都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3)揭示故事的结局。克明低头痛悔、觉新又气又悔、陈姨太羞愧走开,这从侧面宣告觉慧反对“捉鬼”斗争的胜利。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n题干要求理出小说的行文思路。作为小说,一般的思路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结合全篇可知,这篇小说的中心事件是使用多种方法给祖父治病。小说第一段“祖父在床上呻吟着,奇怪的药和奇怪的药引煎在药罐里,熬成了一碗碗浓黑的苦水。然而服了药,病反而加重起来……”是说祖父的病经过药物治疗不见好转,反而加重,这是小说的开端部分。小说从第二段到十五段写家人开始迷信治疗,请巫师捉鬼,觉慧很反感,如第二段说“医药不能够有大的效力,于是人们便开始求助于迷信”,第三段说“最初是几个道士在大厅上作法念咒。到了夜深人静时,便由陈姨太一个人在天井里拜菩萨”,第四段说“然而另一个花样又来了。这就是克明、克安、克定三弟兄的祭天”,第五段说“在觉慧想着‘你们的手段不过如此’的时候,新的花样又来了。这一次不是‘见鬼’,却是‘捉鬼’”,第五段到第十五段就具体写如何捉鬼,觉慧拒绝让巫师进自己房间捉鬼。这是发展部分。小说从第十六段到第二十三段,觉慧打开房门,训斥他们不应该在家里闹腾,如“你们究竟要做什么?”“捉鬼?你倒见鬼!”“你们不是要捉鬼,你们是把祖父活活地闹死!”“你还好意思说话?你不害羞吗?”“你也算读了十几年书,料不到你竟然没有知识到这样程度!呸,你们会孝顺祖父,笑话!我昨晚亲眼看见祖父被那巫师骇成了那样子。我一定要看你们怎样谋杀祖父,谁敢进这房里来,我就要打他的嘴巴。”这是高潮部分。小说二十四段和二十五段是众人离开,觉慧的反抗成功。这是小说的结尾部分。18.本题考查学生梳理小说情节,分析小说线索的能力。首先分析线索。小说先写祖父病重,药物无效,接着写家人开始迷信治疗,觉慧很反感,然后发展到“捉鬼”,觉慧反对,后来众人到觉慧房间“捉鬼”,觉慧反抗,最后觉慧反抗成功。由此可知,选文的线索是“捉鬼”事件。然后分析线索的作用。可以从情节、人物、主题几个方面分析。从情节的角度来看,因为需要到每个房间捉鬼,所以出现觉慧与家人的对峙,所以“捉鬼”这一事件推动情节的发展。从形象的角度来看,小说极力塑造的是觉慧的形象,觉慧是这个大家庭的叛逆者,对这个家庭的所作所为极其反感。当众人要到觉慧房间“捉鬼”时,觉慧不让进,他的哥哥觉新阻止觉慧,而觉慧“你还好意思说话,你不害羞吗?”不管是陈姨太,还是他的三位叔叔,甚至他的哥哥,觉慧都没有给他们留情面,从中可知觉慧的大胆,斗争的彻底。作为有知识的新青年,觉慧坚持不让众人到自己的房间“捉鬼”,说明觉慧做事有主见,敢于坚持的性格特征。当觉慧觉得众人做法没有道理时,敢于直面说出,毫不掩饰,从中可以看出觉慧的不虚伪、不做作、敢作敢为的性格特征。觉慧的形象在这场捉鬼的闹剧中塑造出来。从主题的角度来看,“捉鬼”是封建迷信,通过众人的“捉鬼”行为揭露了传统礼教的虚伪,而觉慧反对“捉鬼”则表现了他思想的进步,敢于挑战封建思想和宗教秩序。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n首先到文中找到巫师“骇人”的内容,然后从情节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作用。文中多次出现巫师“骇人”这一情节,如“做出种种凄惨骇人的怪叫和姿势,把病人骇得用被盖蒙了头而惊叫起来”“有的人躲开了,小孩哭着,女人叹息着”“我昨晚亲眼看见祖父被那巫师骇成了那样子”等。从内容上来看,巫师“骇人”的表现让家中鸡犬不宁,让家人心中不安宁;而策划这一事件的人竟然想要用这种方式来给祖父治病,而祖父却被那“巫师骇成了那样”,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突出策划者的愚昧无知;从人们的表现可以看出,人们对“巫师”的行为本身就是害怕,不信任的,如有的人“躲开”,女人“叹息”,并不认为这种做法能够治好祖父的病,却依然这样做,揭示封建礼教的虚伪。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首先分析第二十四段在内容上的作用。二十四段主要写觉慧痛斥之后众人的反应,如克明“克明第一个羞愧地低了头,他感到一阵剧烈的痛悔。他指着觉慧,接连地说了几个‘你’字,就掉转身,不声不响地走开了”,如觉新“又是气,又是悔,眼泪流在脸上也不去揩拭”,如陈姨太“日总是仗着别人的威势,看见克明一走,便好像失了靠山似的,连一句话也不敢说了,敷衍般地骂了觉慧几句,就带着满面羞容扭着身子走开了”,这些表现刻画出每个人的心理,而众人的这些表现说明觉慧反抗“捉鬼”斗争的胜利。然后分析结构上的作用。众人的反应是上文觉慧痛斥的结果,而众人退去后,觉慧的内心感觉“大获全胜”,由此可见,二十四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1.B22.A23.①营造了清幽恬静的氛围,写出了苏堤景色的优美;②环境描写衬托了人物此时复杂的心理,烘托出“我”此时内心的矛盾。24.①关注现实:作者关注以船夫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为他们生活的艰难而悲哀;②反思自我:“我”的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受伤而感到好像受到了大的侮辱,甚至想报复船夫,作者反思自己的行为,最终理解了船夫的处境,给予船夫同情和关怀。③倡导真善:作者借这篇文章呼吁倡导关注下层人民生活,呼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呼吁尊重、理解、关怀他人。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A.“可见他们是刚愎自用”错误,由“不行,我们一定要上去。你看现在月亮这样好。机会万不可以失掉”等句可以看出,二人是渴望欣赏苏堤美景,害怕错过机会。\nC.“悲哀于船夫对我们的不信任”错误,作者是由船夫的不信任联想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这才是“我”真正悲哀的地方。D.“表明‘我’对船夫的说谎行为耿耿于怀”错误,表明“我”对普通大众艰难与贫困生活的同情,但是又不知道该如何安慰他。故选B。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A.“明线是‘我’游览苏堤过程中内心感受的变化,暗线是我们租船游览苏堤的行踪”错误,明线是我们租船游览苏堤的行踪,暗线是“我”游览苏堤过程中内心感受的变化。故选A。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划线句子为描写环境的句子,可以从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凸显主旨等角度进行分析。“被月光洗着的马路”“清冷、新鲜”“密密的桑树”“偶尔从枝叶间漏出来一线的明亮的蓝天”等描写了月夜苏堤的美景,月光、树林、蓝天营造了清幽恬静的氛围,写出人置身美景的喜悦之情。虽然环境如此幽美,但是“我”却无心欣赏,由“我在赶走我脑中的另一种思想”“我突然被一种好奇心抓住了。我想要是我们果真就在堤上坐了车回旅馆去呢”“我差不多完全沉醉在这个想象中了,我的脸上浮出了满足的微笑。我的心开展了”“这时候我再想到逃走的打算,觉得毫无意义。我只感到一种悲哀,一种无名的悲哀”等句可知,作者一方面气愤于船夫对自己和朋友的不信任,一方面又想要报复他,内心充斥着一种悲哀的情绪。通过景物的幽静衬托人物内心的矛盾。24.本题考查学生学生分析小说意蕴,个性化阅读文本的能力。船夫本来可以靠岸,根据张黄两位先生的实践证实从这里是可以上苏堤的,但船夫却选择说谎,说这里不能上岸,当张黄两位先生急忙的上岸后,船夫叫我立马付钱,并且表示不划了。这样的回答虽然使作品中的“我”感到震惊,船夫很坦然的说明了自己不想继续划船的理由,“怕我们会跑掉不付钱”。这句话把小说中的“我”的内心深深的刺痛和自尊心受到伤害。但张黄两位先生却完全不关心这一情况,他们也根本不在乎这些所谓的“琐事”。作者借此呼唤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呼吁尊重、理解、关怀他人。由“‘只有一个女……十多岁的女儿……她在家生病……我现在就要去买药……’他断续地说,他的喜悦在一刹那间完全消失了”可知,船夫家境困难,因此担心被骗,担心忙碌半天挣不到买药的钱。作者关注劳苦大众的生活,为当时的社会现状担忧悲哀。最初“我想要是我们果真就在堤上坐了车回旅馆去呢?他会不会后悔不该随便怀疑人,会不会因为这笔快要到手却又失掉的钱苦恼”,“我”因为船夫伤害了自尊心想报复船夫,想象着逃走后船夫的后悔;后来“过了一些时候,我开始感到心里空虚了。刚才的满足已经不知道消失在什么地方去了”,“我”又因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遭遇而悲哀;最终知道了船夫的处境,对他无限同情,“我在他应得的船钱以外,多付了一半给他”。这些都表明作者对自己思想、行为的反思。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06 12:56:07 页数:24
价格:¥5 大小:70.88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