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备考-心灵底片专项阅读训练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心灵底片专项阅读训练心灵中的一张张底片,映照出的不仅是一幅幅美丽怡人的画面,而且还是人内心的真、善、美,无论是感念师恩,还是难忘亲情,只要能够存于心灵底片之上,必定是曾经震动过作者的心灵并且现在仍会给读者以心灵震动的感人故事,就如本专题叙及的《橘皮往事》、《父亲的背影》、《姥姥的蚊帐》一样,读来让人心灵为之一震的同时,深受教育和启发。1.我的中学时代季羡林①我幼无大志,自谓不过是一只燕雀,不敢怀“鸿鹄之志”。小学毕业时是1923年,我12岁。当时山东省立第一中学赫赫有名,为众人艳羡追逐的地方,我连报名的勇气都没有,只敢报考正谊中学,这所学校绰号不佳:“破正谊”,与“烂育英”相映成双。破正谊确实有点“破”,首先是教员水平不高。有一个教生物的教员把“玫瑰”读为jiukuai,可见一斑。但也并非全破。校长鞠思敏先生是山东教育界的老前辈,人品道德,有口皆碑;民族气节,远近传扬。他生活极为俭朴,布衣粗食,不改其乐。他立下了一条规定:每周一早晨上课前,召集全校学生,集合在操场上,听他讲话。他讲的都是为人处世、爱国爱乡的大道理,从不间断,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会有良好的影响。教员也不全是jiukuai先生,其中也间有饱学之士。有一个姓杜的国文教员,年纪相当老了。由于肚子特大,同学们送他一个绰号“杜大肚子”,名字反隐而不彰了。他很有学问,对古文甚至显学都有很深的造诣。我曾胆大妄为,写过一篇类似骈体文的作文。他用端正的蝇头小楷,把作文改了一遍,给的批语是:“欲作花样文章,非多记古典不可。”可怜我当时只有十三四岁,读书不多,腹笥②瘠薄,哪里记得多少古典!另外有一位英文教员,名叫郑又桥,是江浙一带的人,英文水平极高。他改学生的英文作文,往往不是根据学生的文章修改,而是自己另写一篇。这情况只出现在英文水平高的学生的作文簿中。他的用意大概是想给他们以简练揣摩③\n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水平,用心亦良苦矣。他平时常看的英文读本都难度不低,大半是《天方夜谭》《莎氏乐府本事》《泰西五十轶事》《纳氏文法》等等。我从小学到初中,不是一个勤奋用功的学生,考试从来没有得过甲等第一名,大概都是在甲等第三四名或乙等第一二名之间。我也根本没有独占鳌头的欲望。到了正谊以后,此地的环境更给我提供了最佳游乐的场所。校址在大明湖南岸,校内清溪流贯,绿树成荫;校后就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湖”;岸边荷塘星罗棋布,芦苇青翠茂密;水中多鱼虾、青蛙,正是我戏乐的天堂。我家住南城,中午不回家吃饭,家里穷,每天只给铜元数枚,做午餐费。我以一个铜板买锅饼一块,一个铜板买一碗炸丸子或豆腐脑,站在担旁,仓促食之,然后奔到校后湖滨去钓虾,钓青蛙。虾是齐白石笔下的那一种,有两个长夹,但虾是水族的蠢材,我只需用苇秆挑逗,虾就张开一只夹,把苇秆夹住,任我将它提出水面,决不放松。钓青蛙也极容易,只需把做衣服用的针敲弯,抓一只苍蝇,穿在上面,向着蹲坐在荷叶上的青蛙,来回抖动,青蛙食性一起,跳起来猛吞针上的苍蝇,立即被我生擒活捉。我沉湎于这种游戏,其乐融融。至于考个甲等乙等,则于我如浮云了。但是,叔父对我的要求却是很严格的。正谊有一位教高年级国文的教员,姓徐,对古文很有造诣。他在课余办了一个讲习班,专讲《左传》《战国策》《史记》一类的古籍,每月收几块钱的学费,学习时间是在下午4点下课以后。叔父要我也报了名。每天正课完毕以后,再上一两个小时的课,学习上面说的那一些古代典籍,现在已经记不清楚,究竟学习了多长的时间,好像时间不是太长。有多少收获,也说不清楚了。叔父显然认为,这样对我的学习压力还不够大,必须再加点码。他亲自为我选了一些古文,讲宋明理学的居多,亲手用毛笔正楷抄成一本书,名之曰《课侄选文》,有空闲时,亲口给我讲授。他坐,我站,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要说我真感兴趣,那是谎话。这些文章对我来说,远远比不上叔父称之为“闲书”的那一批《彭公案》《济公传》等等有趣。我往往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来偷看这些书。我在正谊中学读了两年半书就毕业了。在这一段时间内,我懵懵懂懂,模模糊糊,在明白与不明白之间;主观上并不勤奋,客观上又非勤奋不可;从来不想争上游,实际上却从未沦为下游。最后离开了我的大虾和青蛙,我毕业了。告别了我青少年时期的一个值得怀念的阶段,我步入了人生的一个新阶段。当年我15岁,时间是1926年。\n(选自《我的中学时代》,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注释:①季羡林(1911-2009),生于山东临清,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作家,北京大学教授。②[腹笥(fùsì)]原指学识丰富,这里指肚子里的学问。③[简练揣摩]指在学术技艺上悉心探讨,下苦功磨练。简练:在学术技艺上下功夫去磨炼;揣摩:反复思考推求。语用特点这篇文章记叙的是作者小学毕业后在正谊中学读书时的情形,开头以“我幼无大志,自谓不过是一只燕雀,不敢怀‘鸿鹄之志’”一句统领全文,然后以时间为线索,先交代“我”小学毕业的时间及年龄,再写进入正谊中学后的所见所感以及学习与生活的情况:“确实有点‘破’,但也并非全破”,而“此地的环境更给我提供了最佳游乐的场所”“至于考个甲等乙等,则于我如浮云了”。叙述至此,笔锋一转道:“但是,叔父对我的要求却是很严格的”,这就为后文两年半正谊生活的小结“主观上并不勤奋,客观上又非勤奋不可”做了很好的铺垫。文末交代离开正谊的年龄和时间,与开头形成呼应。语言生动简明,结构浑然一体。基础导练1.在介绍正谊中学时,作者说“确实有点“破”……但也并非全破”,请简要说明前一句“破”所指为何种对象,为什么要加引号?后一句的“并非全破”又是针对什么而言的?2.用波浪线标注文中描写校园得天独厚之自然环境的句子,指出其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作者是如何描写“钓青蛙”这一情节的,这对于表现“我”的中学时代有什么作用?多向导思4\n.作者总结自己在正谊中学两年半的学习生活时,为什么说“主观上并不勤奋,客观上又非勤奋不可;从来不想争上游,实际上却从未沦为下游”?5.读完这篇文章后,你受到了那些启发?参考答案:1.⑴前一句中的“破”指学校的师资水平低,加引号意在强调指出此“破”并非是指校舍设备。⑵是说师资水平虽然整体不高,但仍不乏品德高尚、学养深厚的优秀教师。2.⑴校内清溪流贯,绿树成荫;校后就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湖”;岸边荷塘星罗棋布,芦苇青翠茂密;水中多鱼虾、青蛙,正是我戏乐的天堂。⑵引用诗句,丰富了描写的内容;运用排比、比喻,使校园的优美环境更加迷人、更富感染力。3.⑴通过准确运用“敲”“抓”“穿”“向着”“抖动”等一系列动词,生动逼真地再现出钓青蛙的整个过程;⑵借此表现“我”中学时代的生活丰富多彩。4.⑴“我”虽然贪玩,但叔父对我的要求很严格;⑵“我”天资聪颖,虽然贪玩,却并没有影响到学习;⑶学校的育人环境虽然宽松,但却并未放松对学生学习上的要求。5.示例:⑴只知一味读书,难免会成为“书呆子”,只知贪玩,则必然不成气候;⑵学习和娱乐,是每个青少年生活里必然应该具备的两方面,所谓劳逸结合;⑶这样,当几十年后回忆往事,才不至于因只剩读书或贪玩太甚而悔恨。2.母亲的春节柳枢母亲的春节是忙碌的春节。记得小时候刚刚记事的时候,便等着盼着过春节。因为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讲,春节就意味着能穿新衣服,还能吃上很多好东西,还能放鞭炮。但殊不知每年的春节都是母亲最忙的时候。\n先说做衣服吧,我们姊妹四个的衣服都是母亲自己一针一线做起来的。为了给我们做新衣服,差不多在春节前一个月左右,母亲就开始张罗了。先是选布料,接着是画线裁剪,然后再用家里那台破旧的缝纫机一件一件地扎起来。春节前那一个月里,每天晚上我们几乎都是在母亲有节奏的扎衣服的缝纫机声里睡着的。做完了衣服,母亲就开始白天采购年货、打扫房间、洗衣服被子,晚上了,便支起油锅,给我们炸过年的面点。我们家是东北人,东北人的习俗就是过年时炸一大盆面点,蒸几锅馒头或者包子,够吃一个年下的。母亲会炸很多东西,如炸焦叶子、萝卜丸子、藕合等。母亲做的焦叶子是菱形的,上面沾有芝麻,外形好看,酥脆可口;炸的萝卜丸子除了萝卜和面之外,母亲还喜欢放一点虾米皮,吃起来就更香了;炸藕合则是母亲的一绝,母亲先是剁点肉馅,再把藕切成一片一片的,每片藕从中间再切一刀,不切断,然后把剁好的肉馅塞进去,外表裹上面糊后放在油锅里炸熟。这种面点外焦里嫩,藕和肉鲜香可口。炸完面点、蒸完馒头和包子,在年三十晚上打发了我们几个孩子以后,母亲又开始包一家人年初一要吃的饺子。常常一个年下来,母亲的腰都差不多累散了。但那个时候的我们并不理解,只是认为过年了我们就应该穿新衣裳、吃好东西。记得上初中的那一年春节,由于我的不懂事,还惹得母亲掉了眼泪。那一年的三十晚上,我们像往常一样吃过年夜饭后,便等着母亲给我们压岁钱和穿新衣裳。当我把新衣裳穿在身上后,感觉衣服要比平常大很多。原来,母亲从节省的角度考虑,每年给我们做新衣裳时,总是要比我们的实际个头要大一点,母亲的意思是小孩身体长得快,这样可以多穿一年,也好有个换洗的衣服。但这一次母亲给我做得新衣服却特别大,穿在身上像穿了一件长袍似地。当时我就撅起了嘴,不愿穿。母亲安慰我说,你现在正是长个子的时候,过半年就不大了。我勉强穿上新衣服,便出去和同学们玩了,但没想到的是我的新衣裳却成了孩子们耻笑的工具。他们有的拽我的袖子,有的从后面拉我的褂襟子,还有的趁乱左一把右一把地把我推得颠三倒四的。他们还编了一段顺口溜来嘲笑我:小地主,穿大褂,长长的袖子,水桶腰……我一生气,跑回了家。此时,母亲正忙着包饺子呢,见我哭哭啼啼地回来,便问我怎么了?\n我没好气地说:妈,都是你,做这么大的衣服让我怎么穿?我再也不穿了!说着,我就把新衣服脱下来,摔在地上,一头扎在床上呜呜地哭起来。母亲马上心疼地把衣服捡起来,说:这孩子,怎么能把新衣服往地上扔?见我不理她,母亲只是轻轻地叹了口气,没有再责怪我。哭着哭着,我便睡着了。大概是睡到半夜吧,因为要小便,我爬起来正要开灯,却发现里屋的灯是亮着的。我很好奇,都这个时候了,母亲怎么还不休息。我悄悄地走过去,发现在昏黄的灯光下,母亲正一针一针地给我缝衣裳呢。原来,母亲知道我嫌衣服大了,而且还因此受了委屈,为了不耽误我第二天穿,便把袖口和衣服下摆的地方往里撩起一个边,这样衣服就变小了很多。母亲一针一线缝得那样专注,她的手上甚至还留有晚上包饺子时沾上的面屑。细看母亲那张脸,我发现已经有很多皱纹爬上她的额头,鬓角也已经露出丝丝白发,再仔细看,发现母亲的眼角还是湿润的。母亲一定是刚刚流过眼泪,她可能是因为我在外面受了委屈而掉泪,也可能是因为不能让孩子愉愉快快地过一个年而难过。不知怎么地,看到这里,我的心一下子痛起来。回到床上,我忍不住又哭起来,而这次哭,是为母亲的辛苦哭,为自己的不懂事哭。从那以后,我理解了年对于母亲和我们全家的意义。因为正是母亲的勤劳和节俭,才让我们这个并不富裕的家每年的春节过得那么温暖。如今的春节,已经不再需要自己做衣服和炸面点了,想穿什么、吃什么,服装市场和超市随便买。尽管如此,每年过春节的时候我仍然想念母亲做的新衣服,想念母亲炸的面点。因为,母亲的春节,是母爱的春节。(选自《华夏散文》2011年第4期)语用特点本文开头紧扣题目,以“母亲的春节是忙碌的春节”开启下文,引出“我”对小时候过春节情景的回忆,先列举事例概括介绍母亲忙碌的情形,然后详写“上初中的那一年春节,由于我的不懂事,还惹得母亲掉了眼泪”。作者以“我”的两次哭形成对比和映衬,从而生动具体地表现出母亲的辛苦和忙碌以及“我”的愧疚与悔恨。\n从“细看……发现……”“再仔细看……发现……”“一定是……”“可能是……”“也可能是……”的描写中,足见作者驾驭语言能力之强,对所见所感表现之细微。文末将思绪拉回到现实中来,通过“如今”“尽管如此”“仍然想念”“因为”等的概述,既起到了点题作结、照应开头的作用,又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基础导练1.作者是怎样描述母亲“给我们炸过年的面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下列语句中的“摔”“扎”能否改成“扔”“栽”?为什么?我就把新衣服脱下来,摔在地上,一头扎在床上呜呜地哭起来。3.联系文中画线的句子,简要说说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多向导思4.文章以“母亲的春节”为题目有什么作用?5.作者说“从那以后,我理解了年对于母亲和我们全家的意义”。请联系上下文说说其中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参考答案:1.⑴先概括介绍母亲会炸很多东西并举出一些例子,然后再具体介绍母亲是如何做焦叶子、炸萝卜丸子和炸藕合的。⑵这样由概括到具体,由面到点,便于表现母亲心灵手巧,辛苦勤劳,会的多自然也就干得多,因而也就更为忙碌。2.不能。因为“摔”的程度比“扔”强,有恶狠狠之意,表明对这衣服恨之深,受的委屈大;“栽”字没有“扎”用力猛,表现不出所受的委屈之大。3.⑴母亲是一个爱惜财物和劳动成果的人,“我”摔在地上的衣服,她不仅“马上心疼地捡起来”而且嘴里还念叨着“这孩子,怎么能把新衣服往地上扔\n”;⑵母亲是一个仁慈、宽容且承受能力很强的人,他对于“我”摔衣服这一不懂事的表现,“只是轻轻地叹了口气,没有再责怪我”。4.示例:⑴揭示了本文的叙事线索;⑵赞美了母亲的勤劳、能干;⑶暗含了对母亲的思念和对童年生活的怀想。5.示例:⑴母亲的勤劳、能干支撑起了我们的家;⑵母亲的仁慈和宽容让春节因母爱而永存记忆;⑶母亲以她夜以继日的忙碌,让我们这个并不富裕的家的春节也过得如此快乐、幸福。3.我和橘皮的往事梁晓声多少年过去了,那张清瘦而严厉的,戴六百度黑边近视镜的女人的脸,仍时时浮现在我眼前,她就是我小学四年级的班主任老师。想起她,也就使我想起了一些关于橘皮的往事……其实,校办工厂并非是今天的新事物。当年我的小学母校就有校办工厂。不过规模很小罢了。专从民间收集橘皮,烘干了,碾成粉,送到药厂去。所得加工费,用以补充学校的教学经费。有一天,轮到我和我们班的几名同学,去那小厂房里义务劳动。一名同学问指派我们干活的师傅,橘皮究竟可以治哪几种病?师傅就告诉我们,可以治什么病,尤其对平喘和减缓支气管炎有良效。我听了暗暗记在心里。我的母亲,每年冬季都为支气管炎所苦,经常喘作一团,憋红了脸,透不过气来。可是家里穷,母亲舍不得花钱买药,就那么一冬季又一冬季地忍受着,一冬季比一冬季气喘得厉害。看着母亲喘作一团,憋红了脸透不过气来的痛苦样子,我和弟弟妹妹每每心里难受得想哭。我暗想,一麻袋又一麻袋,这么多这么多橘皮,我何不替母亲带回家一点儿呢?……当天,我往兜里偷偷揣了几片干橘皮。以后,每次义务劳动,我都往兜里偷偷揣几片干橘皮。母亲喝了一阵子干橘皮泡的水,剧烈喘息的时候,分明地减少了,起码我觉着是那样。我内心里的高兴,真是没法儿形容。母亲自然问过我——从哪儿弄的干橘皮?我撒谎,骗母亲,说是校办工厂的师傅送给的。母亲就抚摸我的头,用微笑表达她对她的一个儿子的孝心所感受到的那一份儿欣慰。那乃是穷孩子们的母亲们普遍的最由衷的也是最大的欣慰啊!\n不料想,由于一名同学的告发,我成了一个小偷,一个贼。先是在全班同学眼里成了一个小偷,一个贼,后来是在全校同学眼里成了一个小偷,一个贼。那是特殊的年代。哪怕小到一块橡皮,半截铅笔,只要一旦和“偷”字连起来,也足以构成一个孩子从此无法刷洗掉的耻辱。也足以使一个孩子从此永无自尊可言。每每的,在大人们互相攻讦①之时,你会听到这样的话——“你自小就是贼!”——那贼的罪名,却往往仅由于一块橡皮,半截铅笔。那贼的罪名,甚至足以使一个人背负终生。即使往后别人忘了,不再提起了,在他或她内心里,也是铭刻下了。这一种刻痕,往往扭曲了一个人的一生,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毁灭了一个人的一生……在学校的操场上,我被迫当众承认自己偷了几次橘皮,当众承认自己是贼。当众,便是当着全校同学的面啊!于是我在班级里,不再是任何一个同学的同学,而是一个贼。于是我在学校里,仿佛已经不再是一名学生;而仅仅是,无可争议地是一个贼,一个小偷了。我觉得,连我上课举手回答问题,老师似乎都佯装不见,目光故意从我身上一扫而过。我不再有学友了。我处于可怕的孤立之中。我不敢对母亲讲我在学校的遭遇和处境,怕母亲为我而悲伤。当时我的班主任老师,也就是那一位清瘦而严厉的,戴六百度近视镜的中年女教师,正休产假。她重新给我们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就觉察出了我的异常处境。放学后她把我叫到了僻静处,而不是教员室里,问我究竟做了什么不光彩的事。我哇地哭了……第二天,她在上课之前说:“首先我要讲讲梁绍生(我当年的本名)和橘皮的事。他不是小偷,也不是贼,是我嘱咐他在义务劳动时,别忘了为老师带一点儿橘皮。老师需要橘皮掺进别的中药治病。你们再认为他是小偷,是贼,那么也把老师看成是小偷,是贼吧!”第三天,当全校同学做课间操时,大喇叭里传出了她的声音。说的是她在课堂上所说的那番话。从此我又是同学的同学,学校的学生,而不再是小偷不再是贼了。从此我不想死了。\n我的班主任老师,她以前对我从不曾偏爱过,以后也不曾。在她眼里,以前和以后,我都只不过是她的四十几名学生中的一个,最普通的最寻常的一个。但是,从此,在我心目中,她不再是一位普通的老师了。尽管她依然像以前那么严厉,依然戴六百度的近视镜。在“文革”中,那时我已是中学生了,没给任何一位老师贴过大字报。我常想,这也许和我永远忘不了我的小学班主任老师有某种关系。没有她,我不太可能成为作家。也许我的人生轨迹将彻底地被扭曲、改变,也许我真的会变成一个贼,以我的堕落报复社会。也许,我早已自杀了。以后我受过许多险恶的伤害。但她使我永远相信,生活中不只有坏人,像她那样的好人是确实存在的。因此我应永远保持对生活的真诚热爱!(选自《疯狂阅读·中考版》)注释:①攻讦(jié):揭发他人的过失或隐私而加以攻击(多指因个人或派系利害矛盾)。语用特点这篇回忆性的散文,真实而细致地描述了幼年的“我”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因为想治疗妈妈多年来的病偷拿了校办工厂的几块橘皮而被大家孤立,认为是特殊分子,是人人不能容忍的“贼”的故事,刻画了那位“清瘦而严厉的,戴六百度近视镜”的班主任老师形象以及“我”后来在她的帮助下,又重新走向生活的心理历程。整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雍容华贵的语句来歌颂“我”的老师,也没有出现一个赞美的词语,文字自然清新而又真实朴素,在平实的字字句句里流露出“我”的真实情感,是一篇耐人寻味、感人至深的文章。基础导练1.这篇文章的开头有何特点?在内容以及结构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我”为什么要把工厂的橘皮偷偷地往家里带?3\n.这些橘皮明明是“我”偷偷拿的,为什么要骗母亲说是校办工厂的师傅送给的?多向导思4.作者所刻画的班主任老师有着怎样的与众不同之处?请简要作答。5.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位班主任老师出面担责,无助、绝望的“我”会怎样?参考答案:1.开头先描写人物的肖像和神态,然后指出其人以及与其相关的事。在内容上,起到了凸现人物形象的作用;在结构上,既照应了题目,又引出了下文。2.⑴听师傅说橘皮对平喘和减缓支气管炎有良效;⑵母亲每年冬季都为支气管炎所苦,经常喘作一团,憋红了脸,透不过气来,可家里穷,母亲舍不得花钱买药。3.因为“我”十分清楚母亲一旦知道实情,无论支气管炎是多么地严重,她也绝不会允许儿子干这种事的。4.示例:⑴人到中年,面部清瘦而严厉,戴一副六百度的近视镜;⑵工作认真细致,对学生体察入微;⑶向学生了解情况,注意方式方法;⑷主动替学生承担责任,帮学生洗刷掉身上的耻辱。5.示例:⑴不堪耻辱和重压而可能以轻生作为了结;⑵被孤立后退学而走向堕落,成为一个真正的贼。⑶人生轨迹因此将彻底地被扭曲、改变;⑷不会出现一位叫梁晓声的作家。4.父亲的背影王建成父亲年老了,蹒跚地向前走去,佝偻而厚实的背影却留在我视线里,幻化成遥远年代的记忆,依旧是那样亲切那样熟悉。\n那是在1963年冬季,我正上幼儿园小班。那一年我也稍懂人事,父亲大约有两三个月没回家,也没有口信带回,母亲一直念叨,我们心里也一直想着父亲。一晚半夜,父亲终于回来了,我睡得迷迷糊糊睁不开眼,朦胧中好像父亲和母亲讲了很久的话。第二天一早醒来,果然看到父亲坐在床边看我们笑:“起来吧,看,又都长高了!”父亲替我穿好衣服,又替姐姐穿。吃饭时,我们坐在桌前,深情地看着父亲,母亲说:“快点吃吧,你爸爸马上要去出差!”我们刚高兴的心又马上“沉”下来,心里很难过,望着父亲。父亲似乎也看出我们的心事:“爸爸过几天就回来,你们在家要好好听妈妈的话!”说着父亲从口袋掏出几个分币,每人给了五角钱。那时的钱值重,五角钱也不容易。饭后,父亲摸了又摸我们每个人的头,肩上扛个旅行包向母亲打个招呼就出门赶火车去了。望着父亲出去的背影,手摸着他给的分币,我鼻子一酸,眼泪似要流出来。趁母亲没注意,我赶紧跟了出去。母亲在后面喊了很多声,我都没有回头。在离父亲20多米远的身后跟着,跟着。那天早晨,约莫8点多的光景,冬日的阳光来得晚,天气阴沉,雾霭厚重,视线10多米外都是朦胧而模糊,天地间与我幼稚的心一样显得格外沉闷。父亲走出院子,穿过小巷,走到街上。那时街上人已经开始很多,父亲沿着鹅卵石的街道大步地向前走去。父亲那穿着蓝色中山装浑厚挺直的背影,在穿梭人流中那样清晰,一直牢牢地吸住我的视线。是啊,父亲不会想到,他的儿子、一个才4岁初通人事的孩子对他是那样依恋,对离别是这样伤感,心中会涌动这样强烈的父子亲情。很久以后我慢慢大了,曾在心里无数次问自己这是为什么,我不知道。父亲,是幼小心灵的依靠,是温馨,是希望。一个人的成长,一个家庭的欢乐,既要母亲的慈祥,又要父亲的抚爱。像天上既要有太阳,又要有月亮,才会幸福美满。那天早上,我跟着,跟着,那天早上天阴雾重,人流多起来,眼看父亲的背影消失,我又赶紧追上几步,这样不知多少次。后来走了大半条街,离家太远了,前面的路很陌生,我害怕不敢跟下去,只呆呆地站在街心望着父亲渐渐远去的背影,手攥着父亲给的角币,心里不住地难过要哭。当时年幼的我也不会用什么语言表达,只嘴里一直念叨:“给了五角钱,给了五角钱……”这一次情景,可谓刻骨铭心,我一直记在心里。以后多少年,每次我看到父亲的背影,就会想起幼小时这一次望父亲背影的情景。我忘不了小时对父亲的这种感情。这种感情让我无数次留意父亲留给我人生温暖的背影:\n那风雪中送我到幼儿园,一身雪花转身而去的背影。那初次参加工作时到外地培训学习父亲送我上火车离开的背影。那在小学三年级一次我得蛔虫病住院父亲一周没合眼在床边照看,出院回去走在前面蹒跚的背影……父亲的背影,成了年幼到今天我心中一个亲情的象征,成了我头脑中永远不去的怀念。如岁月的涟漪在我人生的大海中荡涤,时时涌起我心中无限美好的记忆和感激。虽然我到了成年的时候,由于性格等一些原因,我对父亲并不喜欢,甚至有些抱怨,但不影响我年小时对父亲背影那份真挚的感情。父亲的背影是温馨,是幸福,是希望,是儿女一生的精神支柱和感情寄托。特别是今天我也作了父亲,我懂得了父亲,更理解了父亲的感情,更体会到人生父亲的艰辛,以及对自己儿女的真挚情感。父爱是一种艰难的人生含蓄,从没有母爱那么直接,一生中就是留给儿女的或许是一个眼神,或许是一个背影,也会让儿女思索不已,感念不已,这也许是那次父亲的背影留给我的启示。(节选自《新华每日电讯》)语用特点这篇文章运用倒叙手法,开头由眼前所见到的父亲“佝偻而厚实”的背影写起,并以其“幻化成遥远年代的记忆”依旧“那样亲切那样熟悉”的深情描述,既紧扣题目,又形成悬念,从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正文部分先承上详写记忆中的那个“遥远年代”对父亲的依恋和不舍,以及父亲穿梭人流中的浑厚挺直的背影,把一个未谙世事的孩子心中所涌动的父子亲情表达得真切而感人。然后将这一特殊场景中的亲情扩展至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略写父亲于不同时期留给我的背影,既丰富了父亲背影的内涵,又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基础导练1.本文开头在写法上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作答。2.用曲线画出文中描写自然景物的句子,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3.一个只有4岁才初通人事的孩子,为何对父亲的离别这样伤感,心中所涌动的父子亲情竟会这样强烈?\n多向导思4.作者借对父亲背影的描述,告诉了我们什么?5.这篇文章与上学期读过的朱自清的《背影》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参考答案:1.⑴由眼前所见到的父亲的背影写起,扣题点题自然;⑵运用倒叙手法,由眼前所见,顺势引出下文对往事的回忆。2.⑴那天早晨,约莫8点多的光景,冬日的阳光来得晚,天气阴沉,雾霭厚重,视线10多米外都是朦胧而模糊,天地间与我幼稚的心一样显得格外沉闷。⑵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在于突出“我”因父亲的离别而引起的内心的沉闷。3.因为这个孩子在潜意识里,认为父亲是幼小心灵的依靠,是温馨,是希望。一个人的成长,一个家庭的欢乐,既要母亲的慈祥,又要父亲的抚爱。像天上既要有太阳,又要有月亮,才会幸福美满。4.⑴父亲,是儿女一生的精神支柱和感情寄托;⑵父爱是一种艰难的人生含蓄,让儿女思索不已,感念不已;⑶父爱不可或缺。5.⑴朱文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一次送别“我”时的背景来写,而本文则是有一次看到父亲离别时的背影写到无数次留意父亲留给“我”人生温暖的背影;⑵朱文写父亲的背影着重表现的是父亲赤诚的爱子之心,而本文写背影表现的则是“我”对父亲的不舍和依恋;⑶朱文工笔细描写背影,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刻画鲜活父亲的形象,本文则以粗笔勾勒,只给读者留下一个穿梭人流中的那穿着蓝色中山装浑厚挺直的背影。5.姥姥的蚊帐叶倾城1962\n年,我妈第一次走出小乡村,背着被褥卷,搭汽车、转火车,从河南出发去武汉上大学。半个月之后,她写信给我姥姥:“同学们都有蚊帐,我没有。”姥姥回信:“蚊帐是什么?”我妈详详细细写给姥姥:“蚊帐是一种很稀很稀的棉布,和床一样长一样宽,高度比两张床之问的距离多一些。”没画图吗?蚊帐有一面是要开门的,不画图怎么说得清?已经荣升为姥姥的我妈,戴着老花镜在飞针走线改造购物袋,口气里有小小的得意:“当然说得清。姥姥可不是你,比你明白多了。”就这样,那年新棉花下季的时候,姥姥纺线,织“很稀很稀的棉布”,裁剪、缝纫。暑假结束,我妈再上学的时候,行李里有她小小的自矜:她,也有蚊帐了。我和姥姥的蚊帐扯上关系,是30年后的事。那几年,我家三姐妹相继考上大学,三度治装,是笔很不小的开销,到了我,一切因陋就简。搪瓷脸盆是掉漆的,枕巾其实就是毛巾,还有这一床蚊帐,我妈给我的时候千叮万嘱:“这是我上大学时姥姥给我做的,你爱惜着点儿。”我接受它,像五四“文青”娶指腹为婚的童养媳,打心眼儿里就不想要。它小,和单人铁架床严丝合缝着,本来就狭小的床铺,给这么密不透风地一笼,我恰如被抢亲的祥林嫂,五花大绑在花轿里,轿门一开,人就倒出来;它孔眼大,疏疏落落像蒸馒头用的笼屉布,充满了“只防大蚊不防细虻”的君子作风;最重要的是,它太旧了,土布已经灰得发黑。它在我头顶上,穹庐似天,阴阴欲雨。全寝室女生的蚊帐都洁白如雪,只有我的毫不客气地给大家抹黑。有一次,一个外班女生来寝室逛,我听见她向人打探:“那是谁的床?看着好脏。”“脏?”我很愤怒,却没法向人解释:它不是脏,只是积了太多水洗不净的历史尘埃,是故纸堆、旧窖藏、米烂陈仓的色调。它很快就裂了大口子,大概是被我一屁股坐上去了,布质已朽,经不住我的体重。我带回家给我妈过了目:确实不堪用了。于是,弃之。直到现在,我才意识到,我抛掉了这世上最后一件沾有姥姥手泽的事物。上大学是不是非得有一床蚊帐?我妈当年的行为,算不算虚荣心作祟?我猜姥姥没想那些,她的想法很简单:我们没有,这不丢人,人家有,我妮(女儿)也可以有。\n输人不能输阵,在她能掌控的世界里,姥姥尽其所能,竭尽所有。她的爱与尊严,全在这一针一线里。我妈,从学生到人妇人母,从武汉到东北再到武汉,走过多少城市又换过多少住所,八千里路,云来月往,她一直带着这土布蚊帐,到最后给了我,是希望它发挥最后一次余热吧。它果然做到了,物若有灵,也算死得其所。而我,长到很大,才知道我家其实一直很穷:两边老人,三个孩子,无数沾亲带故的农村亲戚。但我从不曾感受过穷。该有的电器家具我家全有,是我爸做的。我长期穿姐姐们穿剩的衣服,我妈硬有本事把它们处理成华美的绲边。我的大学同学记得我背过的牛仔书包,时髦得紧,也是我妈的手工。她为我们打理一切,正如她的母亲为她。我在物质上明明是贫瘠的,我却从来不曾感觉到寒酸卑微。贫穷不是耻辱,但活得不体面才是。展示匮乏如同展示结痂的创口,非我家风。现在我也做了母亲,不会任何针线活,我妈安慰我:“你会写文章。”我唯一的骄傲是:我与我的母亲、我的姥姥一样,都是非常勤勉的女子,愿意勤扒苦做,只为了让人生更丰盛富饶。是的,姥姥的蚊帐、我的文章,都是我们能给子孙的,含笑而略带酸楚的爱。(选自《读者·原创版》)语用特点这篇文章以“姥姥的蚊帐”为线索,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展开叙述和描写。开头以妈妈上大学后写信给姥姥提到蚊帐,接着写姥姥在不知蚊帐为何物的情况下,按照妈妈的描述竟然织出一床蚊帐来。这床属于姥姥的土布蚊帐,不仅伴随着妈妈读完大学,而且即使走上工作岗位,无论到哪,妈妈都不忘随身带上它。直到30年后,“我”考上大学,妈妈才将这床蚊帐传给我。作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了“我”对着床蚊帐由不想要到勉强接受,再到因破旧丢弃之后而后悔的心理历程,从而凸显了姥姥的蚊帐所蕴含的优良家风及其对后代的熏陶与影响。基础导练1.这篇文章围绕“姥姥的蚊帐”使用情况,写出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活动?\n2.作者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姥姥的蚊帐具有怎样的特点?3.文中画浪线句“贫穷不是耻辱,但活得不体面才是”应作何理解?多向导思4.文末“含笑而略带酸楚的爱”是针对什么而言的?你从中悟到了什么?5.请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对本文所写内容加以概括。参考答案:1.⑴上大学时,妈把姥姥的蚊帐给“我”,“我”打心眼儿里就不想要,但又不能不要;⑵丢弃了已经破旧的姥姥的蚊帐之后,“我”感到后悔。2.⑴小,和单人铁架床严丝合缝着;⑵孔眼大,疏疏落落像蒸馒头用的笼屉布;⑶太旧,土布已经灰得发黑。3.物质上贫瘠,却能通过勤勉活出尊严,因而贫穷不是耻辱;而展示匮乏,寒酸卑微,失去尊严与面子,才是真正的耻辱。4.第一问:⑴姥姥勤勉,尽其所能,竭尽所有,教人输人不能输阵;⑵妈妈辗转勤勉不停劳作,贫穷但体面;⑶我勤扒苦做,让人生丰盛富饶。第二问:示例:⑴贫穷并不可耻,要努力面对贫穷;⑵困难并不可怕,要敢于正视困难,改变困境,活出面子和尊严。5.⑴揭示了一个家族的物质遗产和精神遗产问题。⑵说明一个优良家风的形成对后代子女所产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⑶家族留给了后代勤勉、努力、不辞辛劳、勤扒苦做的家风,后代就会创造自己的生活,力求活得有尊严,很体面。知识卡片叙事作品的线索\n在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中,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或故事串联起来。这样,叙述的条理才会清晰。这个把材料或故事串联起来的东西,人们称之为“线索”。线索在叙事作品中起着组织情节的作用,是构成情节的艺术手段。它把一个个彼此相关的生活事件,以及环境、场面、细节等贯穿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把情节因素和非情节因素贯穿成一个结构严谨的整体。可以说,线索的重要性就是丝线对于珍珠的重要性,没有丝线,珍珠永远也成不了闪光的项链。叙事作品的线索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人物线索,或以人物的见闻感受、人物的成长经历、人物的特征为线索;物品线索,具有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二是事件线索,某个中心事件或人物的行为活动;三是时间线索,表现为连续性的有变化的时间;四是地点变换线索(游踪),多见于探险、游记,有时时间和空间往往结合在一起出现;五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等。写叙事作品,如果找不到一个可以统领一切的线索,就无从下笔。就像一名技艺高超的工匠,面对着粒粒零散的珍珠,如果没有一条合适的线,就永远也穿缀不成闪光的项链。写叙事性文章构思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设置叙述的线索。只有线索设置妥了,才能进一步考虑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何处需要过渡,哪里应该照应,怎样划分段落,怎么安排层次。通常情况下,线索的设置有以下几种方式:一、以实物为线索。有些文章往往是用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如本单元《姥姥的蚊帐》一文,用“姥姥的蚊帐”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按照“听说”“织出”“陪伴”“丢弃”等的先后顺序展开描述。再如我们读过的八下第一单元中的《我的第一本书》是以“我的第一本书”为线索叙述了父亲要“我”拿书、“我”找元贞要书、父亲替“我”抄书、“我”带狗背书四件事情。二、以人物为线索。有些记叙文,按人物动作行为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比如本单元中的《母亲的春节》一文,就是以“我”的见闻为线索的。再如我们读过的七下第二单元中的《最后一课》也是以“我”(小弗朗士)\n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对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的感情变化和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极大的爱国热情。读起来十分感人。三、以事件为线索。事件通常包括事情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如本单元中的《我和橘皮的往事》一文,就是以“我”偷偷拿橘皮回家这一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为线索展开叙述的。再如我们读过的七下第四单元中的《社戏》是以“看社戏”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来再现儿时在平桥村的一段美好生活的。四、以时间为线索。有的文章是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比如,本单元中的《我的中学时代》开头写“小学毕业时是1923年,我12岁。……只敢报考正谊中学,这所学校绰号不佳:“破正谊”,与“烂育英”相映成双。”结尾离开正谊“别了我青少年时期的一个值得怀念的阶段,我步入了人生的一个新阶段。当年我15岁,时间是1926年。”再如我们读过的八上第二单元中的《信客》是以主人公从业缘起、从业生涯、转行缘起、转行之后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展开记叙的。五、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如我们读过的八上第五单元中的《桃花源记》一文,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地点变换)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以及离开桃源的情形,都贯穿起来了。再如我们读过的七下一单元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也是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先回忆童年时代在百草园游戏,后写在三味书屋读书。六、以思想感情为线索。有一些散文(也属记叙文),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这一类文章就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为记叙的线索。如我们读过的七上第三单元中的《春》,就是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围绕一个“春”字,按盼春 绘春 赞春的顺序展开,从而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情怀。总之,一般的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离不开线索,但线索的运用一定要恰到好处,使其既贯穿于作品的始终又前后关联、浑然一体。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