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备考策略及考前冲刺专项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冬古拉玛的那一抹红莫小谈大风。乱石飞滚。风力足有八级,像刀子一样锋利。暴雪。冬古拉玛山口。海拔4295米,雪覆盖了山路。风雪交加的清晨,一地素白。你披着红色的排西麦特,骑一匹枣红马。你与马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是天际边那一抹红。50多年来,这一抹红丝毫未变,在天地间。东方升起了太阳,照着你,照着风雪,照着冬古拉玛。每逢雪天,常有人问你:“这满眼的白,你的马能认得路吗?”“识得,它经得起任何考验。”你骑在马背上微笑着,“蒙上它的双眼,一样识得。”马与你早已有了默契,你的赞美之词声音刚落,它便应一个欢快的响鼻,两股白雾从它粗大的鼻孔中突突地喷出来。马在一座界碑前停下。马懂你的心思。每行至于此,无论你下不下口令,马就会停下来。它将前蹄搭在界碑旁的石头上“哒哒”磕两下,“我们到了。”马好像在说。我第一次见你时,你还小。那一次,你随父亲而来,父亲说,这里是解放军吃着野菜根才得以解放的,每一位牧民都要感念这份恩情,要守好边疆,守住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再见到你时,你已经出落成一位美丽的少女,成为千里边防线上的首批义务护边员。你和爱人开始在冬古拉玛山口巡边,每到一处便在石头上用柯尔克孜文刻下“中国”二字。之后,你再不曾离开过这座山口。之后,你苦心学习汉字。之后,你用汉字在石块上书写着“中国”。如今,漫山遍野的“中国石”已成为这条边界线上最厚重的界碑林。你翻身下马,70多岁的人了,身手依然矫健。你踏着雪路走向界碑,嘎吱嘎吱,声音清脆,响彻山谷。你的脚步声在山谷里一荡一荡的,传出好远好远,惊逃了三两只野鸦。界碑前,你神情无比庄重,用一只五彩手帕极认真极细致地擦拭着界碑。你张开双臂拥抱它。残浮在界碑上的雪花慢慢被你融化,渐渐展露出两个火红的大字:中国。字在金色的阳光下熠熠生辉。今日,这里有些不同。你胯下的枣红马最先发现了异常,它将前蹄刚搭在界碑旁,正想“哒哒”地告诉你“我们到了”,却随之一嘶长鸣:界碑像是被谁动过,移出了原位。你不由得一怔,这是大事,无论移动界碑的力量来自于人,还是来自于风,都不行。这是父亲教导你的。父亲曾说,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属于中国,我们要用生命守护着。
你翻身上马,一抖缰绳,“驾”,转头直奔边防派出所。60多公里的雪山路,悬崖深涧,怪石嶙峋,你和马都无所畏惧。你甚至还唱起了自创的歌曲《冬古拉玛》:高高的雪山/无怨的脚步/冬古拉玛山口/流淌着长长的冰河/我骑着马儿守卫着这块土地……歌声回荡在山谷之中。歌声中,有你一年四季巡边护防的身影,有你第一次在青石上学刻汉字“中国”的场景,一块块的“中国石”在你的手中诞生。“中国”二字在你的心中重于巍峨雪山。风雪里,官兵远远看到了你,忙迎过来奉上热奶茶。你顾不上休整,说:“快,界碑被移动了。”这句话就像一道命令,边防战士立即随你赶到那座界碑前,反复勘察。不犯不失,这是边防的底线。你与官兵一起将界碑恢复原位。你紧绷的神经舒缓下来。大功告成,官兵将你护送到家门口,你们在马背上相互挥手告别。一名官兵像是突然想起什么似的,他勒住缰绳回头高喊:“老妈妈,您家添了一个小外孙儿,恭喜啊。”“是呀,我当姥姥了。”你满脸绽放着笑容。“起名字没?”“起了,我起的。”你回答道,“叫八一别克①.”你的嗓门很亮。你笑得很甜。此刻,我也想向你道喜,但我开不了口。我早就知道你的名字,你叫布茹玛汗·毛勒朵,你是共和国的女儿,你是冬古拉玛山口的那一抹红。而我,只是一块期待被你镌刻上“中国”二字的青山石。(有删改)[注]①别克,维语“男孩”的意思。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景物描写表现边境自然条件恶劣,突出义务护边员工作艰辛及其爱国热忱。B.小说插叙父亲要求每个牧民感念恩情的话,是想说明“你”为了报恩才担任义务护边员。C.小说运用细节描写,如“擦拭界碑”“刻“中国'二字”等,生动刻画了人物形象。D.小说结尾处的对话充满生活气息,给孩子取名“八一别克”,寄托了“你”的期待。2、小说标题“冬古拉玛的那一抹红”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在叙述故事时有意识地选取青山石这一视角,请分析其艺术效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读山贾平凹在城里待得一久,身子疲倦,心也疲倦了。回一次老家,什么也不去做,什么也不去想,懒懒散散地乐得清静几天。家里人都忙着他们的营生,我便往河上钓几尾鱼了,往田畦里拔几棵菜了,然后空着无事,就坐在窗前看起山来。山于我是有缘的。但我十分遗憾,从小长在山里,竟为什么没对山有过多少留意?如今半辈子行将而去了,才突然觉得山是这般活泼泼的新鲜。每天都看着,每天都会看出点内容;久而久之,好像面对着一本大书,读得十分地有滋有味了。其实这山来得平常。出门百步,便可蹚着那道崖缝夹出的细水,直嗓子喊出一声,又可以叩得石壁上一片嗡嗡回音。太黑乱,太粗笨了,浑浑沌沌的,无非是崛起的一堆石头,早晚一推窗子,黑兀兀地就在面前。午后四点,它便将日光逼走,阴影铺了整个村子。但我却不觉得压抑,我说它是憨小子,憨得可恼,更憨得可爱。这么再看看,果然就看出了动人处。那阳面,阴面,一沟,一梁,缓缓陡陡,起起伏伏,似乎是一条偌大的虫,蠕蠕地从远方运动而来了,蓦然就在那里停下,骤然一个节奏的凝固。这个发现,使我大惊,才明白:浑浑沌沌,原来是在表现着大智,强劲的骚动正寓以屑屑的静寂里啊!于是,我常常捉摸这种内在的力,寻找着其中贯通流动的气势。但我失望了,终未看出什么规律。一个山峁,一个山峁,见得十分平凡,但怎么就足以动目,抑且历久?一个崖头,一个崖头,连连绵绵地起伏,却分明有种精神在团聚着?我这么想了:一切东西都有规律,山则没有;无为而为,难道无规律正是规律吗?最是那方方圆圆的石头生得一任儿自在,满山遍坡的,或者立着,或者倚着,仄,斜,蹲,卧,各有各的形象,纯以天行,极拙极拙了。拙到极处,却便又雅到了极处!
有趣的是山上的路那么乱!而且没有一条直着,能从山下走到山顶,能从山顶走到山底,常常就莫名其妙地岔开,或者干脆断去了。山上啃草的羊羔总是迷了方向,在石里,树里,时隐时现。我终未解,那短短的弯路,看得见它的两头,为什么总感觉不到尽头呢?如果将那弯线儿拉直,或许长了,那一定却是感觉短了呢,因为城里的大街,就给人这种效果。这效果太过直白无趣。我懂了:这就是含蓄,丰富吧!如果是早晨,起来看天的四脚高悬,便等着看太阳出来,山顶就腐蚀了一层红色。折身过山梁,光就有了棱角,谷沟里的石石木木,全然淡化去了,隐隐透出轮廓,倏忽又不复存在,如梦一般。完全的光明和完全的黑暗竟是一样看不清任何东西,使我久久陷入迷惘,至今大惑不解。看得清的,要算是下雨天了。自然那雨来得不要太猛,雨扯细线,就如从丝帘里看过去,山就显得妩妩媚媚。渐渐黑黝起来,黑是泼墨地黑,白却白得光亮,那石的阳处,云的空处,天的阔处,树头的虚灵处……一时觉得山是个莹透物了,似乎可以看穿山的那边,有蓄着水的花冠在摇曳,有一只兔子水淋淋地喘着气……很快雨要停了,天朗朗一开,山就像一个点着的灯笼,凸凸凹凹,深深浅浅,就看得清楚:选处是铁青的,中间是黑灰的,近处是碧绿的,看得见的那石头上,一身的苔衣,茸茸的发软发腻,小草在铮棱棱挺着,每一片叶子,像长着一颗眼珠,亮亮地闪光。这时候,漫天的鸟如撕碎纸片的自由,一朵淡淡的云飘在山尖上空了,数它安详。我总恨没有一架飞机,能使我从高空看下去山是什么样子。曾站在房檐看院中的一个土堆,上面甲虫在爬,很觉得有趣,但想从天上看下面的山,一定更有好多妙事了。但我却确实在满月的夜里,趴在地上,仰脸儿上瞧过几次山。那是月亮还没有出来,天是一个昏昏的空白,山便觉得富富态态;候月光上来了,但却十分地小,山便又觉得瘦骨嶙峋了。到底我不能囫囵囵道出个山来,只觉得它是个谜,几分说得出,几分意会了则不可说,几分压根儿就说不出。天地自然之中,一定是有无穷的神秘,山的存在,就是给人类的一个窥视吗?我趴在窗口,虽然看不出个彻底,但却入味,往往就不知不觉从家里出来,走到山中去了。我走月也在走,我停月也在停。我坐在一堆乱石之中,聚神凝想,夜露就潮起来了,山风森森,竟几次不知了这山中的石头就是我呢,还是我就是这山中的一块石头?(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我在城里生活得身心俱疲、回老家寻得清静为开头,既点出了读山的缘由,也自然引出下文读山的发现和感悟。B.山上的路那么乱,总感觉不到尽头,作者却认为这些是有趣的,表现出作者飞扬活泼的思绪和不惧困难的强劲生命力量。C.作者从多个角度读山,感悟丰富深刻,但也只能说出几分,还有几分压根儿就说不出,可见,山需要不断去读,越读才能越入味。D.作者在读山过程中获得了一些感悟和哲思,这些感悟和哲思既引发读者思考现实生活,也有助于读者消解生活中的困惑。
5、文章结尾说“竟几次不知了这山中的石头就是我呢,还是我就是这山中的一块石头”,这句话有哪些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作者读山的哪些发现能够触动读者?为什么?请简要概括并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衣冠冢黄扬那晚的村庄裹挟在寒风里,每一扇门窗都被飞起的尘沙敲响。他将耳朵竖起,从那种声音中听出不同的声音。他起床拉开门,和风雪一起扑进来的,是他两年未归的儿子,门随即被儿子关上,他刚碰到油灯的手被儿子拉住,儿子用压得极低的声音说:“爹,不要点灯,我待会儿就得走。”他用同样低的声音问:“啥?我好不容易把你盼回来了,你又要走?”儿子在他身前跪下,额头擂响了地面。外头微弱的光,被窗子切割得更加细而薄,如一层白霜贴在他们的身上。他说:“儿啊,你这是——?”他急忙去扶儿子。他的心被什么压得瘪瘪的——儿子必定是遇上啥不好的事了,要不,怎会给他下跪磕头?“爹,明儿,您给我建一座坟。这样,别人就会以为我死了,我以后做的事情,才不会牵累您和其他亲人。”
“儿啊,儿啊,可……可不能乱说。”他的脸惊得比雪白,眼瞪得要把两条眉毛顶到后脑勺去。他也跪下对儿子说:“儿啊,我就你这一条根哦,你可不能出事。从今夜你就在家,哪儿都别去了,行不?”儿子不说话。他的额头在地上擂得比儿子还要响。可最终,儿子还是迎着漫天的风雪走了。他睁着眼躺在床上,拿出儿子临走前交给他的东西,将其贴在胸口,直到天空慢慢睁开黑色的眼皮,露出白光。他出门,将脚一次次踩进深雪里,又一次次拔出来。风变细拉长,挤进他脸上的每条皱纹里,又淌进心窝子,有一种岩浆沿着那些沟壑流动的灼痛。返回途中,他与棺材铺的人合力拉拽着选好的棺材,在白茫茫的雪上刻了几道深深的沟槽。他抬起朦胧的眼望天,一遍遍暗自祷告:“老天爷,我儿好着呢,无病无灾的,这棺材当不得数,当不得数啊!”棺材还未进屋前的院子,几个村民已围拢过来。有人问:“这副棺材是咋回事?”他“唉”了一声,用手罩住自己的眼,从鼻孔和喉咙里发出一长串的呜呜咽咽。过了好一会儿,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说:“昨天,有人送来这个。”他曾读过私塾,字是认得的。信上说,他的儿子在外给药店当伙计,药店起火,儿子的命被火吞没了。送信的人他不认识,且放下信就走了。儿子的尸骨无法回乡,唯有把儿子的衣物放入棺材。除了他没人知道,儿子的衣物里包裹着儿子交给他的东西——那东西,儿子说,万万不能让人看见。日月在他的眺望中不急不缓地升沉了上千次。一个戴绿帽子、穿黑褂子的人,带着几个拿长枪、穿军装的人来到他的家里。戴绿帽子的人问他:“你儿子丁峰,这阵子没回来过?”“哎哟,长官,我儿子要能回来,我不就见鬼了吗?”他小心翼翼地回答。“你儿子几年前真死了?”戴绿帽子的人又问。“长官,我儿子要没死就好了。”他的眼睛在手背上游走了一番。“老兄,我们是几十年的邻居了,小峰子也是我看着长大的,他要真没死,我也跟着高兴不是?”戴绿帽子的人笑着说。“是是是,长官今儿怎么想到小峰子了?”他疑惑地问。“没什么。不久前,我看到一个被皇军通缉的共党分子颇像咱们的小峰子。但愿不是吧,要真是,你得劝他走正道啊!”那群人走后,他的心田里落了一阵春雨,绿油油的希望在龟裂的土壤里萌发了。当天夜里,他被天空中轰轰隆隆的吼叫声惊醒。他将目光伸向窗外,那一只只巨大而可怖的铁鸟正把一颗颗炸弹下到村庄里,火光与浓烟在大地上疯长。他的内心不知在向什么恳求着:“拿掉我的脚,拿掉我的手,别要我命,我要等我儿。”他将自己浸泡在井下。待那些铁鸟停止乱叫,他出井,不顾那被烈火吞噬着的房屋,奔向儿子的坟头。坟上的土,一寸寸被他的掌心抚过,笑和泪同时在他的脸上显现与奔流。他说:“孩子们啊,这坟里的宝,是你们爹娘的盼头儿,我得好好守着。”
第二日,他便在儿子的衣冠冢旁起了一间茅草屋,打算日日守护。他一日日数过流淌的光阴,数到他命里最后那天,也没能把儿子数回来。战争都成了苍茫的历史,儿子也该回家了啊!眼里最后的一丝光消散之前,他告诉村里的领导,儿子的棺材里有儿子当年交给他的一件重要的宝贝:“那是儿子当年带回来的几封家书。我儿告诉我,那是他几名战友在一次执行生死任务前给家里写的,但由于害怕敌人从他们的尸体上发现那些家书,便没写地址。他们之所以还是写了家书,是期盼他们的其他战友能看到。后来,只有我儿侥幸活了下来。他知晓战友们的家都在哪里,准备养好了伤,就帮战友们去送家书。“可是,我儿又接了重要任务,他东奔西走,怕把家书弄丢,那晚才把家书送回家,让我好好保管,说日后,他要一封封送到战友们的亲人手中。可不知咋的,这么多年过去,我儿至今未归。”人们把他儿子的衣冠冢挖开,那些家书已在时光里泛黄、破损,字迹模糊。(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和风雪一起扑进来的”把写景与写人结合在一起,其中“扑”字很有力度,既表现了风雪之猛,又写出了来人被风雪裹挟得几乎站不住脚的样子。B.“眼瞪得要把两条眉毛顶到后脑勺去”的细节描写,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父亲听到儿子的话后的震惊之大,能引发读者对当时情景的想象。C.小说中写“巨大而可怖的铁鸟正把一颗颗炸弹下到村庄里”,是从“他”的角度进行叙述的,合乎人物身份;这样的描写揭露了侵略者的凶狠残暴。D.“他”临终前对村领导所说的话有重要作用:点明了前文的“那东西”是什么、儿子为什么要回到家中来。这就揭示出了谜底,与前文形成了照应。8、请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分析小说中戴绿帽子的人与“他”的对话透露了哪些信息。(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从写作角度看,小说为什么写丁峰最终没有回家?请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黄壳齐眉葛亮八乡产过一种贡米,不叫“黄壳齐眉”。这贡米名叫“圆塱丝苗”,在《新安县志》中有记载。那时元朗,叫“圆蓢”,然后又变成“圆塱”。“圆”是丰整、圆满的意思,“塱”是江、湖边的洼地。“圆塱”左起凹头的蚝壳山,右至屯门大头山的一连串丘陵。照这字面推测,古时已为水源颇丰美、地形合围的沼泽低地。亦可想见,比较港岛与九龙的山势叠嶂,这一带自然是鱼米之乡。所以元朗素有“八乡四宝”之说:圆塱丝苗、流浮山生蚝、天水围乌头及青山鲂。如今只剩下生蚝及乌头,其他尽已失传。“圆塱丝苗”曾远销东南亚、旧金山和葡萄牙。阿通伯说,我小时候,一斤圆塱丝苗索价六元,较普通香米贵五倍。当时人做一天苦力,日薪只是三元。贵就贵啲,一推出墟卖,即刻售罄!可“黄壳齐眉”的来历,连阿通伯都说不清楚。顾名思义,“黄壳”是指这种稻米的谷壳色泽金黄,“齐眉”指的是它的形状,修长而两头尖细,好比女子的蛾眉。“黄壳齐眉”只产在莲花地。莲花地的人,都知道它的好。用它煮的饭香、滑、软、松、甜。阿通伯说,“黄壳齐眉”的味道,才是天下第一好!莲花地在山北麓,雨水常带着山上沙泥冲刷农田,不聚肥,倒种出优质稻米。可“黄壳齐眉”一斗地收成不过两百斤。若是染了倒伏病,便血本无归了。这样阴晴无定,哪怕人间至味,也不可做贡品。若是失收不能上缴,“整村是要杀头的!”阿通伯说。可“圆塱丝苗”绝迹了几十年,“黄壳齐眉”倒活了下来。每年,港岛的老饕们,都要央锦记米行的周师奶亲自到莲花地收米。收不收得到,周师奶自知是望天打卦。哪怕全村一颗米都收不上来,她最后还是得问问罗仙枝。全靠马骝崖半腰上的坡地,“黄壳齐眉”活到今天。那块坡地,当年属于“莲花庵”。如今,原址上,已没有了庵庙的样子,只两间青瓦老房。
夜半,罗仙枝点上香,将三只黄金大柚摆上。正中是一碗米,新收的“黄壳齐眉”。她闭眼默祷,然后将香恭恭敬敬地插进带壳的稻米里。罗仙枝第一次吃上“黄壳齐眉”,那年八岁。她本气息奄奄,蒙蒙咙咙间,闻到一股香气。她想自己莫不是死了,到了天国。这香味愈发浓郁,她蓦然惊醒。她看到面前一碗饭。一个少女温和地看她,她接过碗,迟疑了一下,就将饭送进嘴里。那个瞬间,她流下了泪。罗仙枝至今记得那个瞬间。她连吃了三大碗。她面前有许多女人,都笑了。她们穿着月白衫子,背后垂着一条大辫子。只一个没笑,忧心地看她。这女子一身黑,挨近她,问旁边人,还烧吗?先前喂她饭的阿姐说,不烧了。胃口还好得很。女子也就笑了,说,云姐看了你三天三夜,总算醒翻。女子问她,叫什么名字?她没名字,只记得姓罗。家中行三。女子说,在我们这里,女仔也有名。云姐在仙枝岭捡到了你,就叫仙枝罢。云姐说,发现她的时候,她正斜躺在一块礁石上。人昏过去了,一只手却紧紧扒在岩石缝里。一个浪狠狠打过来,小身体在浪里头晃啊晃,竟未随潮水冲落。海对岸活不下去。她阿娘说,家里有口粮,留你弟弟吃。你们跑吧,自己讨活路。有一日,云姐问她,记不记得屋企人①的样子。她使劲想一想,摇摇头。云姐叹口气,佯在她头上打一下,说,怎会不记得?你不记得我嘅样、珍娘嘅样,定系文小姐嘅样?文小姐,是莲花庵唯一穿黑衣的人。她身量长了,也梳大辫子。她第一次跟着云姐上崖劳作。在半坡地,她看到一畦田,一道一道,梯一样。这块田,只种一种米,叫“黄壳齐眉”。莲花庵,没有菩萨,没有佛,没有香火。住在庵里的姐妹,都没有剃度,不做早晚功课。她们日常自给,耕织自用。也养牲畜,可吃肉。许多年后,罗仙枝忆起文小姐,始终想不起她的年纪。和其他姐妹不同,她不劳作。可是姐妹们都敬她。云姐说,因为文小姐护着她们。罗仙枝想,这样的一个人,像是玉砌成的,该是受人护着才对。有一天,庵里来了一伙人,都是五大三粗的男人,领头的却是个阿婆,问来干什么?说来讨人。
珍娘走出来,问他们来讨谁。阿婆恶声气,说来讨我新抱②。珍娘问,谁是你新抱?阿婆说,昨天谁逃来你间姑婆屋,谁就是我新抱。珍娘说,哦,你的新抱,唔该让你的仔来讨。阿婆说,唔同你长气③。你都知我个仔死咗。但老窦④收咗钱,就算神主牌佢都要嫁!珍娘说,不情不愿,天可怜见。来我莲花庵,就是我庵里的人。姐妹们跟着珍娘,筑成一道人墙。男人们往里冲。这时候,他们听见里面咳嗽了一声。有一个人从黑暗里走出来,是文小姐。男人们愣一愣,停住手脚。阿婆说,怕乜?男人老狗,怕个痨病鬼?男人们仍没动。阿婆推开他们,也敛了声气。文小姐手里举着一把猎枪,正对着她胸口。那天,莲花地的人,都听到了枪响。这一枪子弹穿过了村公所前的风水池。文氏祠堂的飞檐,从此缺了一只角。(有删改)【注】①粤语,家里人。②粤语,新娘。③粤语,啰唆。④粤俚,指父亲。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黄壳齐眉”长在贫瘠的土地上,产量又小,却留传下来,人们也不知道其中缘由,这一意象烘托了文小姐等人。B.小说借周师奶这个人物表明了“黄壳齐眉”在饮食界的地位,同时引出罗仙枝,暗示这个人物和“黄壳齐眉”的独特关系。C.小说描写罗仙枝八岁得救时的饭香,和夜半罗仙枝上香时对“黄壳齐眉”的恭敬态度,都为“黄壳齐眉”涂上神圣色彩。D.结尾写莲花庵女子为保护逃到庵里的女子而进行的斗争,使文意愈加显豁,对“黄壳齐眉”的理解也超越了美食意义。11、小说为什么从“圆塱丝苗”写起?请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葛亮曾说,他对文字的要求有一个标准,无论任何题材,都坚持审美的取向和趣味。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语言特征。(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第7天曹隆鑫儿子咽下最后一口饭,盯着他问,妈妈什么时候能回来?儿子的母亲是护士,疫情一暴发,她就去支援疫情更严重的兄弟城市,已经是第七天了。儿子见他以收拾餐具为由拖延他的问题,又继续追问,爸,昨晚上妈妈真的和你视频了?他点着头说,你妈一大半都在问你的事,我只是实话实说,告诉你妈,你在吃饭这件事上表现得越来越差劲了。儿子昂起头说,可是,你做的饭菜是越来越难吃了!他说,可是什么?就连那么简单的几首诗你都背不出来!儿子低了头,轻轻地说,那不是太难了嘛……他拿筷子敲着碗沿说,那你以为做饭菜就这么容易的?晚饭后,他照例挑了几首诗让儿子背。儿子从书房出来,坐到客厅的沙发上。他说,去书房。儿子说,不,我在这儿,妈妈一来电话,我就知道了。他在书房看了一会儿书,后来也来到客厅,坐在儿子旁边的沙发上。儿子抬头说,爸,我感觉这七天跟七年一样长。儿子的这个比喻说到了他的心上,他也觉得七天如熬了七年。正感慨间,门铃突然响起,儿子一把扔掉手里的诗集,跳起来,喊,可能是妈妈回来了!儿子跑去开门,他急喊,别开,先看看是谁。他一把拉住儿子,抢步上前,眼睛抵住猫眼。儿子的小手一下一下地扯着他的衣角,问,是妈妈回来了吗?他没理儿子,大声问,谁啊?
此时小区里往来的只有少数几个志愿者。他也曾做过志愿者,客厅的电视机背景墙旁,还挂着他做志愿者时和某位领导的合影。这次孩子的母亲没和他商量,就报名出征了。他说能不能缓缓再去,孩子的母亲看着他笑了,说,别担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的。猫眼里没看到志愿者的一身红马甲,他有些狐疑,没开门。门外传来一个沙哑的声音,我、我是楼上的小张……你们吃过晚饭了吗?他心里一惊,这时候怎么还会有邻居串门?别是有什么麻烦。于是淡淡地回道,小张啊,我们吃过了,要休息了。他说完转身便走,儿子还站在门边。他说,还不快过来!儿子扭头说,爸爸,我们为什么不给小张叔叔开门?他上前一把拉过儿子:你怎么这么啰唆?儿子噘着嘴巴,被他拉回来。儿子歪在沙发上继续背诗。他说,你今天是怎么啦?老是背错!儿子说,明天我能出去玩吗?不能。儿子说,小张叔叔为什么不待在家里?你不是说应该待在家里吗?你的问题怎么这么多啊!学习上能有这么好问就好了。儿子说,叔叔家里就他一个人,会不会找咱们有什么事?还问!夜沉沉,背诗的儿子很快抵不住瞌睡虫来袭,率先到梦中跟他妈妈亲昵去了。他仍在客厅看书,突然又听到轻轻的敲门声。按他刚才的性子,听见了也会当没听见。可想起儿子对一个邻居的牵挂,他以前常教育儿子要和同学互帮互助,今晚他自己做得差劲了。想到这里,他轻轻地走过去,轻轻地打开门,还是小张。门外的人忙着后退了几大步。他说,小张,你是有什么事需要帮忙吗?小张一愣,很快背过身,结结巴巴地说,我好像有点感冒,一天没吃饭了,想……他一惊,说,你等等。关上门,转身去了厨房,泡了一桶方便面,把儿子说做得很难吃的鸡腿夹了两个放在上面。拉开门,他没看到小张,远远楼梯转角传来声音:你先放在地上好了,谢谢!他关上门,在门边站了一会儿,听见有脚步声轻轻地贴过来。门外的声音继续,大哥,你是好人,真谢谢了!我其实不饿,但有点咳嗽,怕发烧……记得你家有人在医院工作吧?我是想找个人商量一下。他看了看时间,儿子的母亲应该还在忙着,这当口都是加班加点。儿子的母亲昨夜摘下口罩和他视频,她的脸上被口罩勒起几道紫红的褶印,让他好一阵心疼。
他慢慢开了门,小张迅速地往后退去,远远地缩在楼道洁白的灯影里。他也不敢直视,只轻轻说,孩子妈妈这些天一直在医院值班,不在家。我觉得你还是不要这样自己撑着,主动跟咱们小区里的志愿者说明情况,去检查一下吧。说完他转身,又嘱咐道,等等。关上门,他又拿了两包儿子吃的饼干,苹果没剩几个了,也还是拿了两个。走到客厅时,想了想,往塑料袋里放了两只口罩。拿到门口,还是只好放在地上。他说,这些给你,里面有口罩,记得要戴上。他进屋关上门,听见小张走过来,拿起了这一塑料袋。小张下楼走了。他走进卫生间,一边洗手,一边想,小张会不会找得到志愿者帮忙呢?是不是应该陪他去社区的防疫工作点呢?这样想时,他感觉自己的双肩往上一耸,仿佛又成了一名有担当的志愿者。他还看见远方的妻子朝他回眸一笑。手机这时响起微信视频的铃音,是儿子的母亲打来的。一个害怕蟑螂的护士,现在有人喊她们白衣战士。他往儿子房间看了一眼,心想,明天就去小区报名做个志愿者吧,不能在这小子面前再怂了。(选自《羊城晚报》,2021年06月16日)1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妻子在疫情一爆发的情况下,就去支援疫情更严重的兄弟城市,这让她的丈夫和孩子非常担忧,成为故事背景。B.写小张也是写“他”,暗示读者在疫情来袭的情况下人心普遍存在恐惧,或者说小张是“他”的一个影子形象。C.作品人物不多,但人物之间却自然形成对比,如丈夫和妻子对比求异的多,而丈夫和小张对比则是求同的多。D.曹文轩主编《外国小说欣赏》高中教材认为“结构就是一个‘容器”’,照此本文的“容器”应是“第七天”。14、“他”是贯穿作品始终的人物,写“他”的儿子对写“他”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有人评论说,这篇小说讲述的是成长的故事。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痴迷[美]B·V·劳森偏偏在今天,公共汽车晚点了,可能无法在五点半贝利琴行关门前赶到了,还是改为步行吧。踏在雨水浸泡的水泥地面上,每一步似乎都在对他进行嘲笑,如同一个缓慢摆动的大怀表——踢踏,嘀嗒;踢踏,嘀嗒;踢踏,嘀嗒。他跌跌撞撞地走过每一个熟悉的路标——5:05,越南老妇人和她的花店;5:07,卡斯克夫人牵着失聪的贵宾犬托尼在溜达;5:08,亚伯拉罕和穆罕默德在咖啡馆边喝咖啡边争论政治;5:10,爵士三重奏在老弗里蒙特酒店地下室排练。最后在5:15,终于赶到了,仿佛一个闪耀的灯塔,冲破了他心中焦虑的迷雾,冲破了贝利琴行的平板玻璃橱窗。然而,它还在等着吗?万一有人捷足先登,像他一样爱上它怎么办?虽然几周前它就到了这里,但当他第一眼看见它那迷人的曲线,在灵魂深处,他知道他们注定要在必一起。他颤抖着跨过门槛,屏住呼吸,将视线投向他的珍宝。令他惊恐的是,它不见了。之前它一直在那里,像个神龛似的待在角落里,在画着蓝色和金色天使的彩色玻璃窗户下面,那是他的吉兆。当他走向柜台,询问是哪个该死的偷了他的宝贝,他一眼瞥见了它,神情凄凉地待在一个它不熟悉的地方,紧挨着男盥洗室。他虔诚地走近它,用墨迹斑斑的双手抚摸着光滑的琴盖,当他的手指轻轻拂过琴键时,几乎变得颤抖起来,他坐在琴凳上,试了试踏板。突然间,本顿·贝利像变戏法似的出现在他身旁。“你把它挪了位置。”“我们整理了一下库存,为一批新货腾出地方。您很喜欢这架琴,对吗?”
他的声音低下来,激动得有些哽咽:“贝利先生,我想,我决定买下它了。”他仔细地数出一沓百元钞票:“这些够订金吗?”贝利高兴得眉开眼笑:“这是很大一笔订金,我以为您太太——”他知道她会是怎样的反应。愤怒的眼睛,每个毛孔都散发着不满,双手叉腰,长期的愤怒情绪使她的脸满是皱纹。在回家的路上,他感觉像在跳舞,他知道彩色玻璃窗上的天使希望他拥有这架钢琴,任何人都不应违抗神的意图。他8岁的时候,想要一架钢琴,或者至少是一节钢琴课,但遭到了喜爱足球的父亲的拒绝。父亲说“音乐属于娘娘腔男人”,并且强迫儿子踢足球,而他是那么讨厌足球。至今,他仍然可以体会到那脆弱的幼小心灵的怨恨,直到成年后,这些酸楚的回忆一直吞噬着他的自信。即便是现在,当他渴望感受指尖下象牙和乌木琴键的绝妙感觉时,仍想象父亲严厉的训斥从头顶上的云层倾泻而下。当他爬上公寓的三段楼梯时,三个女魔头(妻子和两个女儿)正等在那里。怀着喜悦的心情,他跨进家门告诉她们的第一件事就是:“我付了买钢琴的订金。”一阵沉默,周围的温度似乎下降了十度。瑞秋先开了腔:“你在开玩笑,对吗?”接下来是蕾妮:“哦,爸爸,你不可能是认真的,你根本不会弹钢琴。”轮到他妻子发话了:“我们已经谈过几百次了,我们负担不起。”“我存了一些钱。”“你是想告诉我,你把我们的积蓄浪费在一个微不足道的钢琴上?”“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建立了一个钢琴基金,每年往里面存一些钱。钱不是很多,但够用了。其中,包括高中时期在卡尔杂货店打工的薪水,零零散散的圣诞节红包,以及一些零钱……”她们突然一起打断了他的话。“我们把它放在哪儿?”(妻子)“你知道,你最近有点老糊涂了。”(瑞秋)“你太老了,学不了钢琴。”(蕾妮)“你太老了,学不了钢琴”,这是压在他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放下报纸,把身子挺得笔直,圣海伦火山似的一股力量从他的血管里喷发出来。他没有大喊大叫,他的声音近乎耳语,但它传遍了房间里布满蛛网的每个阴暗角落:“五十多年来,我一直在听别人告诉我如何经营我的生活。我一直努力工作,供养你们三人。”
这只是他刚刚打开了话匣子,他的肺部一张一弛,犹如圣保罗教堂的轨杆管风琴:“每个人的生命中都要经历这样的时刻,他要与狼一起跑,与鹰一起飞翔。”他的妻子也许还会说得更难听,但他不在乎,他停顿了一下,手指像指挥棒似的猛地戳向空中:“钢琴就放在电视机的那个角落,如果有人不喜欢,可以离开,我付房租,我提供食物,我不想听到争吵。”他重新坐到自己的椅子上,继续读报,身后一阵嘀咕声,然后门轻轻地关上了。他的妻子坐在沙发上,从篮子里拿出她正在织的毛衣,屋内唯一的声音是毛线针的咔咯声。他站起来,打开收音机,很高兴地听着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又是一个好兆头。胜利在他的生活中极为罕见,但他觉得琴行橱窗里的天使守护着他,钢琴放在那个角落会很合适,仿佛肯塔基赛马会上一匹夺冠的黑色纯种马。(鞠薇译,有删改)1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男主人公从8岁起就渴望得到一架钢琴,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直到年老时,顶着家人的压力,用平生的积蓄做代价,这个愿望才得以实现。B.男主人公在赶到琴行的路上,走过每一个熟悉的路标时,精确到每分钟,既写出了他内心的焦虑与急切,也表现了他无数次探访琴行,对钢琴的痴迷。C.男主人公对妻子得知他预付订金后一定会恼怒的想象,以及妻子在确认无法阻止丈夫而选择沉默的做法,表明了他妻子虽然暴躁,但也能善解人意。D.小说结尾写男主人公打开收音机很高兴地听着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以及想象钢琴摆放位置的情景,通过典型化的场景描写烘托了他胜利后的得意心态。17、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通过回忆,突显了童年的心灵创伤会记忆很久,甚至终生难忘,使小说的主题更加丰富。B.运用插叙的手法,不仅交代了男主人公痴迷于钢琴的原因,而且使小说的行文富于变化。C.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的强横做法给男主人公心理上造成的伤害。D.写男主人公渴望抚摸钢琴的感受,为下文写他不惜与妻女决裂也要买钢琴的情节做铺垫。18、“钢琴”在小说中有重要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你从这篇小说中读出哪些主题?请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小题。贡献[苏联]施·波列沃依过了一些时候,河两岸已竖起了耸入蓝天的、像镂空了一样的巨大铁架子,架设在两岸铁架子上的电线,在湍急的河流上空微微下垂。在预定输电的前一天,检查员发现在河中心上空的某一相电线上有一个断头。这是一个可怕的发现。只有一个办法:找一个人,不是一般的人,而要找一个高手,让他顺着悬在河面上空一百多米高的电线,爬到断头的地方,安上接线套管。这样的活儿,电网建设公司的安装工人中谁也没有干过。过去在前线打仗时,遇有危险而艰巨的任务,往往派志愿者去执行,现在工程师也这样做,他把优秀的安装工人集合在一起,问他们之中谁志愿去完成这项艰巨而危险的工作。谁都没有说话。彼得·西尼津也在场。当工程师问谁志愿去修理时,他突然想起扎哈雷奇那天夜里对他说过的话,当时工长说,人不管干哪一行,都会有表现自己的时刻。这个想法在他头脑里闪了一下,他还没有最后拿定主意,就走到工程师身边,急忙说:“我爬上去。”然后唯恐别人把这一任务抢去似的向其余的安装工人看了一眼,为了争这个冒险的权利又加了一句:“我爬上去,我去安装套管!”彼得·西尼津背着工具袋,敏捷地向铁架子顶上攀登,从下边向上看,春天水气很重的浮云碰到铁架子上,被碰成一块一块的;这时,彼得的同伴们都焦急不安地注视着他。他们看见彼得变得越来越小。他的脸已经看不清了。只有他的身影在匆匆掠过的污浊的浮云中,时隐时现。“还刮风,真可恶!……”在场观察的高空作业工人中有人这样说道。“又潮湿……电线现在很滑。”另一个人补充说。“别说话!”扎哈雷奇像呻吟似地哼了一句,他目不转睛地看着远处小小的身影。
彼得·西尼津到了断线的地方。开头,当他爬上嗡嗡作响的、被风吹得有点颤动的铁架子顶端,看到伸展在他面前的电线和钢索,他吓得腿都哆嗦了。这里没有可用来支撑手脚的坚实的东西。他将要在上面爬的钢索,摆动得很厉害,好像要从他身体底下滑走一样。胸口产生了一股冷气,心里直发怵,这股冷气很快使全身肌肉变得僵硬起来。手脚失去了平时的弹性,变得不听使唤了。怎么办?爬回去?……怎么能有这样的想法!向前,只能向前!……他的思想、意志、精力等,全都集中在实现一个坚定不移的决心上:爬到断线处,装上接线套管。彼得·西尼津在无底深渊的上空慢慢地晃悠着。他在给电线安套管。这活儿本身并不复杂,但是在摇晃不定的电线上做这件事可不简单!而且还有风,一会儿停,一会儿又出其不意地刮起来,仿佛原来藏了起来,然后悄悄地向你扑过来,竭力想要把你推下去似的。“不行,你想捣乱,没有用!”彼得咬着牙说,两只手不停地工作着……不久,一切都弄好了。可以往回爬了。但在身边,风吹得电线和钢索来回直晃,发出呜呜的声音。这个高空作业工人立刻出了一身冷汗,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感到高得可怕,感到被风吹动的电线很不稳当,感到风的力量非常凶狠。他的头立刻晕了起来。双手失去对自己力量的信心,他紧紧地抓住电线,而且开始令人讨厌地颤抖起来。一切仿佛都变得模糊不清。彼得慢慢地失去了平衡,抽搐似地一扬手,就从摇摆不定的支撑点上朝灰蒙蒙的、微波荡漾的无底深渊往下落……“啊—啊—啊—”这一声意思不十分清楚的叫喊,同时从躺在船尾朝上看的工长嘴里,从工程师嘴里,从在岸上观看同伴干活的安装工人嘴里……从这一时刻看到彼得·西尼津的所有人的嘴里迸发出来。彼得从电线上掉了下来。但是过了一会儿,看到他挂在固定在电线上的安全带上了。工程师由于着急咬破了嘴唇,血慢慢地沿下巴须往下流。工长又把两手放在嘴边,扯开嗓门,使劲地喊道:“彼得,彼得!别摇晃……静静地挂着……休息一下。彼得,休息一下,留着劲儿!听见吗?留着劲儿!”……然而彼得·西尼津什么也没有听见。他恢复常态后,喘了口气,发现是链子和安全带救了他,可是能支持很久吗?他知道他不会掉进河里。这立刻使他有可能很好地考虑一下处境。不可能没有出路!不管链子多么结实,总不能这样在河上空挂着!要知道他已爬到断线处,安上了套管,故障排除了,可以送电了。这些想法使他彻底清醒过来。但是怎么办呢?如果他这样挂着,人们就会把电线放下来。一定会放下来的!瞧,现在已有人爬到铁架子上去了……工作量很大……主要问题在于,不能很快地重新架好电线,这个工作需要几个星期。怎么办,怎么办才好呢?
现在他不再受风的玩弄了。他可以自觉地指挥自己的行动了。这可太好了。他头朝下挂着,又休息了一会儿。现在他甚至不害怕了,他有了信心,电线不需要放下来了。他用双手抓住救了他性命的链子往上拔,够着了电线。一纵身,他重新又到了电线上。在下面注视着他的人,发现他这次很快就爬到了铁架子,都感到很惊奇。而他正好相反,感到慢得折磨人,每挪动一下,他都当作是一个小小的胜利。彼得累了。有时仿佛是在机械地移动着,但是在前进……刚才经受住了严重考验的意志和信心正确无误地指导着他的行动。最后手终于接触到了铁架子。由于疲乏而被抑制的全部感情,更猛烈地爆发出来。喜悦撑破了胸膛,心里似乎感到憋得慌。这不仅是得救的喜悦,不,这喜悦要大得多。彼得·西尼津回到地面后,大家七嘴八舌地夸他,祝贺他,而他却只用沙哑的嗓音费劲地说:“想喝点水,行吗?水要清凉清凉的……给我喝点!”(有删减)2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彼得高空抢修电线接头为情节发展的线索,内容紧凑,扣人心弦,深深吸引了读者。B.文中“如果他这样挂着,人们就会把电线放下来”是因为人们认为他已经无法完成任务了。C.“喜悦撑破了胸膛”,喜悦包括两重内涵,有得救的狂喜,更有被众人簇拥成为英雄的喜悦。D.彼得算不上英雄,只是遇到险情时,善于把握机会、爱表现自己并战胜自我的机会主义者。2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贡献”为标题,点明了彼得抢险的意义重大,简明扼要揭示了文章主题,暗含了对主人公敬业精神的高度评价。B.小说描写了电网架设工地的蓝天、水气、浮云等优美的环境特点,与后文刮起的大风形成对比,为抢险的艰难做铺垫。C.为体现彼得高空作业的难度,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对地面观察人员的语言、动作进行刻画,烘托现场的紧张气氛。D.小说结尾举重若轻,以彼得要水喝作结,与众人对他的祝贺、夸奖形成反差,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耐人寻味。22、文中画线部分写到了“风”,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性格是在人的内动力和外环境产生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请结合文本分析彼得内心成长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7小题。跳马路内小孩小名叫阿毛。副队长到嘉定拉队伍时,他正在路边讨饭,不知怎地跟定了副队长,就一起到了镇上,听口音是上海本地人。大队长说,这么小的孩子,就带在队伍上吧,只是不要给他耍刀玩枪,出去贴贴标语也好。小孩是读过点书的,国民革命、新四军、抗日救亡,全都会写,只是缺乏管教,两个队长调教了好些天,现在可以带出去了。这支队伍上,大队长是体育教员,三十一岁,副队长是个读书郎,只有十八岁。小孩有一天问福元,阿叔,我是不是跟错了人,我想跟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大王,天天与日本人干仗,怎么跟了两个先生?不但不发枪给我,还要读书写字,要练游泳和跳马。福元大笑。昨天夜里,两个队长商量关于孙庆荣公开投敌的事。说孙庆荣得了日本人的钱粮军火,必来寻衅,决定连夜召集人马,撤出上海。大队长却崴了脚,只得回家休养。副队长孤身往西走了。天亮时,福元带着小孩去看大队长。大队长说,你带小孩去芦苇荡避避风头吧。临别,大队长摸摸小孩的头,问说,跳马练得如何?小孩说,报告司令,矮一点的木箱能跳过去。大队长说,你记得我说的话,练好体育,等你长大,去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日本人跳马水平很高,不要输给他们。小孩说,司令,都打仗了,还参加什么运动会。大队长说,体育和读书写字一样,让你学会做人,亡国奴才是没有资格上赛场的。
这是八月的天气,没有一丝风。福元背着步枪,带着小孩往西走。阿叔,你手上这杆枪是我搞来的。当天副司令带了我去警察局借枪。警察一问副司令才十八岁,胆气冲天,不肯借。后来司令来了,警察问他会不会打枪。司令借了一杆,哗哗地拉了枪栓,走到街上,又往对面巷子里走了五十步,一枪就把警察局的招牌给打下来了。警察服了,就说,二位的气度,能带十万兵,备长枪十支,短枪两支,子弹五箱,送至府上。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司令。福元看了看小孩,忍不住打趣说,王桥村的那个小姑娘,叫啥名字。小孩说,叫芳蕙,不大识字,跑得比我还快,司令说她可以做田径运动员,司令天天想开运动会。福元说,大队长就是这样的,他是体育教员。福元决定进树林。树林背靠一座小山包,林间一片空地,是平日练兵的场所,枪靶和人形草垛早已收走,如今仅剩一个大木箱,是大队长亲手量出的尺寸规格,并辟了一条跑道,让队员们练习跳马。福元在里面搭了个窝棚,日近中午,想着可以眯一觉。小孩不必交代就自觉地放哨站岗。福元的鼾声大了起来,小孩渐感无聊,他上了跑道,踢掉鞋子,挺腰抬腿,按大队长教的做了几个预备动作,随后跑向木箱。这一次居然跳了过去,且稳稳地落在地上。小孩十分高兴,这时听到树林里有布谷鸟叫。小孩喝道,是谁。只见芳蕙从一棵树后面绕了出来。福元也醒了,吓得不轻,摸到枪,从窝棚另一头爬起来看。芳蕙说来时遇到一队兵,二十多个人,往镇上去了。福元说我得去通知大队长,实在不行就把他背出来,总之不能让他落在敌人手里。我们的人都在王桥村的祠堂,你们去找副队长,告诉他赶紧带救兵来。说罢往镇上飞步奔去。此地距王桥村尚有十里路。太阳高照,没有一丝风。周围尽是稻田,路越来越窄。就在这时,听到一阵嗡嗡的声音。小孩顿时紧张起来,不好,日本人的飞机来啦。芳蕙大骇,往树林里跑,小孩一把拽住她,说,躲到桥底下。果然两架飞机从南边过来,飞得很低。小孩说,遇到飞机,你要记得,不可往树林里躲。芳蕙觉得小孩在发抖,拍了拍他,等到飞机远了,听到小孩的牙齿发出咯咯哒哒的声音。太阳已经西落。小孩加快了步伐,看见了远处王桥村的祠堂。小孩跑进祠堂,见到队伍里的王大贵,问副队长在哪里。王大贵说,副队长刚走。小孩说,找到副司令,我有要紧的情报,天黑了你要是寻不到副司令,老子就把手榴弹丢到你家里去。王大贵一道烟地跑了。小孩觉得很累,坐在地上,背靠墙壁。芳蕙说,你好好讲讲为啥飞机来了不能躲到树林里吗?去年,日本人是从海上登陆的,离我家不远,打了七天七夜,炮声越来越近,我爷娘带着我和我阿妹逃难。日本兵从后面追了上来,大家拼了命地逃,我被人群冲到了一个水沟里。日本人的飞机来了,很多人往树林里躲,我爷娘带着阿妹也躲了进去。树林里全是人。飞机扔了一串炸弹,轰的一下,整个树林全飞上了天。很多冒烟的人尖叫着爬出树林,还有人在火里面跳,跳着跳着,就倒了下去。我懂了。芳蕙说。
小孩讲完这些,睡了过去。不知过了多久,被讲话声惊醒。那声音一听就知道是福元。福元说,我要背他出来,他不肯,给了我一份名单,全是我们的人,然后让我快走,我来不及出镇,只得躲进茶馆,孙庆荣的兵进了大队长家,绑了他,在后院开了枪。大队长是条汉子啊,福元边哭边说。小孩爬起来,向祠堂外跑去,被芳蕙的腿绊了一下,直刺刺扑倒在地,摔岔了气,喊不出声音来。芳蕙连忙爬过来看他,往他背上拍了好久,小孩放声大哭。司令都不知道我能跳过木箱了。(有删改)2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孩年纪小,还不能耍刀玩枪,所以大队长才让他读书写字、游泳跳马。B.福元在林中就不够警觉,又未能及时救出大队长,说明他斗争经验不足。C.芳惠的报信是情节发展的关键,小孩送情报、福元赶去救人都与之有关。D.王大贵接到小孩的情报,却未能找到副队长,这导致了大队长被捕牺牲。2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队长是体育教员,副队长是读书郎,小说强调了他们普通群众的身份,小中见大,展现了全民抗战的时代特征。B.小说借小孩之口讲述福元步枪的来历,更能突显两个队长身上的传奇色彩,也体现了小孩对他们的仰慕之情。C.小孩讲述随父母逃难的经历,既呼应了前文他在飞机轰炸中的表现,也为他一心想要抗日杀敌提供了合理解释。D.小说有多处景物描写,穿插在故事进程中,交待了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体现了时间的变化,也舒缓了叙事节奏。26、小说反复写到“跳马”,有什么好处?请简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小孩与大队长谁才是小说的主人公?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8-31题。害怕曾宪涛每到一地有事外出,我很少用当地部门的配车,我喜欢打的,与出租车司机交谈,待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甚至可以知晓整个城市的秘密。此刻,坐我旁边的这位司机就很健谈,他说自己是一副倒霉相,在我看过他的倒霉相以后,便开始给我讲述他的倒霉故事。那天,都半夜十二点了,我还开车在街上转悠,想再拉一个客人。有辆出租车停在路边,一个人正跟司机说什么,我以为是在讨价还价,现在生意难做,有的乘客不愿按表付费,先谈好价钱。看来生意没谈成,那辆车开走了,那个人转身朝我招手,我开车过去,见是个五十多岁的男人,面目模糊,没什么特征,他弯腰问我,火葬场去不去?我一怔,这半夜三更的,去那儿?他见我愣着,说,车费可以加倍。加倍我也不愿去,半夜去那地方实在瘆人!我倒不是怕鬼,毕竟上学时还学过唯物主义,我害怕眼前这个面目模糊的人,夜半三更去那儿干吗?车费我还可以加。他见我还愣着。上车吧。我终于动心了,毕竟钱的诱惑力太大。等他坐好后,我便朝城外开去。这时候去那儿干吗?我问,他不回答,我说,这会儿恐怕没人办公吧?他还不叫答。车出了城,灯光越来越少,越来越稀,路这边是田,那边是山,全是黑黢黢,最后一点灯光也没有了,只有车灯照着前面的路。他坐我旁边一直不说话,要知道我是话唠,我说话他也不说话,这叫我心里发毛,他不但不能给我壮胆,反倒叫我更害怕。火葬场白天倒是亲过多回,夜里还真没来过,不知会是啥样,有没有保安和值班人员?终于到了,火葬场建在山坡上,门洞开着,其实也根本没有门,只有两个门柱,没有保安和值班的人,估计根本不会有贼来这里。
我问他咋办,他叫我把车开进去,我把车开到里面停车场上,周围黑乎乎一片,白天那么闹,现在静的可怕。他叫我在这儿等他,便下了车,朝那些沿坡而上的建筑物走去,那边有吊唁大厅和焚尸房。我真想弄清楚他要干啥,但又想还是不如少一事好,这个地方实在是怕人,这个人也实在是奇怪。他离开后,我一个人呆在车里,慢慢就有些害怕起来,那个人在的时候也怕,不是这种怕,那个时代怕人,现在是怕鬼。我拼命拿唯物主义来给自己壮胆,但没用,那害怕就像深夜里的凉气,钻进了我的衣服里,我关了车灯,周围好像都是鬼影,开了车灯,又怕鬼魂有了目标,我真有点后悔,不该为了钱担这么大惊怕。突然,我听到焚尸房方向传来一声尖叫——你想周围那么静,那叫声那么尖厉,就像拿碎玻璃划什么一样,我汗毛都竖了起来。吓得我不知所措,发动了车就往回开。开了一段路,我才清醒了,不知那人出了啥事,无论如何不该把他一个人丢在那里。我不敢自己再开车回去,只好打手机报了警。警车到了,我简单说了发生的事,又随警车开回去,就在快到火葬场的时候,车灯照见一个人跑在路当中,扎杀着两手,正是刚才那个客人。警察下车拦住他,我也下了车,只见他嘴唇哆嗦着,不停地喊害怕,一个警察仔细打量了他,咦了一声,这不是郭……吗?郭啥,不知是我没听清,还是警察没说出来。可那人还是只喊害怕,似乎精神有点不清了。警察把他交给我,持枪进了火葬场,把里面能打开的灯都打开了,里里外外搜了个遍,鬼影子也没找着。警察把那人送进了医院,把我带到公安局。讲到这里,他转脸问我,我忙活了一晚上,人吓个半死,钱没挣着,还进了公安局,你说我倒霉不倒霉?我没笑,反问,你说的都是真的?他说,当然,我后来还去过那家医院,看他好了没有,想要车费,可他住的是单间,家里人说病没好不叫进,我也就算了。听说他是市里的一个头头,得了怪病,去火葬场是为了吓唬自己,看能把病吓好吧,真是不明白,啥病要这样治?听他说完,我即刻做出一个决定,叫他直接送我去公安局,他吃惊地看着我,调转了车在公安局,我拿出证件,见到了公安领导,果然一切都确有其事,公安人员也询问过他家属,家属解释说,半月前他得了一种怪病,老是害怕,找心理医生询问,心理医生叫以毒攻毒试试,看能否治好他的怪病。我想了想,半个月前,正是我们接通知要来这个城市的日子,我说,我明白了,公安领导困惑地望着我,不明白我的意思。我又自语说,就从这里开始吧。公安领导更糊涂了。我起身告辞,准备去医院见见这位宁愿以毒攻毒的病人,我预感到这是一个难以对付的角色。当然,我的身份,大家或许能猜到。
(原载《小说月刊》2018年第2期)28、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乘客半夜到火葬场去的要求和他面目模糊的形象特点,所以出租车司机开始并不想去,这是小说标题“害怕”的内涵之一。B.我喜欢打的,与出租车司机交谈,探听城市的秘密,这反映了我好奇心强,有着强烈的隐私窥探欲望。C.这个半夜出现的乘客,不愿按表付费,要先谈好价钱,充分反映了其吝啬贪财的形象特点。D.警察因为那人是市里的一个头头便把那人送进医院,却把出租车司机带到公安局,这充分暴露了警察的趋炎附势,这也是司机从一开始便觉得“倒霉”的重要原因。29、下面对文本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出租车司机虽然对乘客的要求感到害怕,但还是因为钱的诱惑太大而动心了,这里用以小见大的笔法,阐明了贪财必受害的道理,暗示了文章主旨。B.文中多处使用“我”这一人称,但所指并不一致,这导致了文本叙述的混乱,是这篇小说的一大败笔。C.作者善于表现心理感受,比如将害怕比喻为“深夜里的凉气”,写其“钻进了我的衣服里”,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内心的恐惧。D.这篇小说成功营造了神秘魔幻的氛围,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是一致的。30、小说最后说“我的身份,大家或许能猜到”,你猜到了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与依据。(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设置悬念是小说的常见技法。请找出文中的三处悬念并分析其各自的作用。(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2-35题。风波鲁迅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场边靠河的乌柏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的农家的烟突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放下小桌子和矮凳,老人男人坐在矮凳上,摇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飞也似的跑,或者蹲在乌柏树下赌玩石子。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见七斤从小巷口转出,七斤嫂对他嚷道:“你这死尸怎么这时候才回来,不管人家等着你开饭!”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他帮人撑着航船,每日一回,早晨从鲁镇进城,傍晚又回到鲁镇,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七斤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坐在矮凳上。六斤坐在他身边,叫他爹爹。七斤没应。七斤慢慢地抬起头来,说:“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的道:“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救了么!七斤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皇帝要辫子么?”“皇帝要辫子。”“你怎么知道呢?”七斤嫂赶忙的问。“咸亨酒店里的人,都说要的。”七斤嫂直觉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因为咸亨酒店是消息灵通的所在。伊忍不住动怒,装好一碗饭,操在七斤的面前道:“赶快吃你的饭罢!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土场上一片碗筷声响,人人的脊梁上又都吐出汗粒。七斤嫂吃完饭,偶然抬起头,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伊透过乌桕叶,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学问家。他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七斤嫂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说。“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皇恩大赦?-——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七斤和他的女人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七斤嫂站起身,自语的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家,都靠他养活的人······”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七斤嫂用筷子指着七斤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八一嫂连忙解劝说:“七斤嫂,算了罢。人不是神仙,谁知道未来事呢?便是七斤嫂,那时不也说,没有辫子倒也没有什么丑么?况且衙门里的大老爷也还没有告示·····”七斤嫂没有听完,两个耳朵早红了,说:“阿呀,这是什么话呵!八一嫂,我自己看来倒还是一个人,会说出这样昏诞胡涂话么?那时我是,整整哭了三天,谁都看见;连六斤这小鬼也都哭····.·”听八一嫂说了“衙门里的大老爷没有告示”这话,赵七爷有些生气。他说:“大兵是就要到的。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几个剪过辫子重新留起的便赶快躲在人丛后面。赵七爷说完,通过人丛,跨上独木桥,扬长去了。村人们呆呆站着,不久就各自慢慢地走散回家,关上门去睡觉。第二日清晨,七斤照例日日进城,但家景总有些黯淡,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看见他的女人非常高兴,问他说:“你在城里可听到些什么?”“没有听到些什么。”“皇帝坐了龙庭没有呢?”“他们没有说。”
“咸亨酒店里也没有人说么?”“也没人说。”“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你想,不坐龙庭了罢?”“我想,不坐了罢。”现在的七斤,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的招呼。六斤新近裹脚,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有删改)【注】①长毛时候:清初要求百姓剃发,否则视为不忠大清,犯杀头罪。②张大帅:指张勋。原为清朝军官,辛亥革命后,他和所部官兵仍留着辫子。1917年7月1日他扶持清废帝溥仪复辟,7月12日即告失败。3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帮人撑船进城时从城内得来的政治新闻,让七斤成了村里一位有见识、受尊敬的人物。B.得到“皇帝坐了龙庭”的消息,赵七爷立刻赶了过来提醒七斤与剪了辫子人防范危险。C.造反时,七斤嫂怕七斤被剪辫子而阻他进城;七斤被人剪了辫子后,她整整哭了三天。D.向七斤打听皇帝是否坐龙庭这个信息的女人,她们的丈夫应该是被城里人剪了辫子的。33、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不仅表现出傍晚时分天气的燥热,还给人一种古老沉闷、没有生气的感受,为全文营造了气氛。B.赵七爷的出场,推动小说情节走向了高潮,他的言行不仅使七斤夫妻陷入了对砍头的恐惧,甚至使全村人都变得恐惧起来。C.小说中的“革命”一词,是叙述者语言,暗含作者对新制度的支持,而“造反”词,出自人物语言,表现了民众的落后意识。D.小说选择政治事件对江南水乡小村一户人家生活的影响以及村人对政治事件的不同反应来写,这样写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34、小说中赵七爷“盘”和“放”辫子的行为,反映了怎样的现实与人物心态?请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5、文中写的赵七爷的言行,对小说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39题。央金归来阿来阿巴说:云丹来了。云丹牵着的马背上坐着一个姑娘!姑娘穿着粉红色的冲锋衣,围着白色丝质头巾,也从马背上仰起脸来向他微笑。姑娘脸上的表情像夏日的天空一样迅速变幻,微笑过后,很快就乌云密布。这个美丽的姑娘好像还叫了他一声阿巴叔叔,然后就哭了起来。她没有哭出声来,只是两眼中的泪水像断线的珠子一样掉了下来。姑娘的脸上的表情,像是夏日暴雨将临的天空,乌云翻卷,表现出惊喜悲伤交织的好多种深浅浓淡。你是……你是?那声音像银铃振响:我是央金!姑娘坐在马背上,向阿巴扬了扬只剩半截的腿。阿巴知道她是谁了。爱跳舞的,自己截掉了断腿的央金姑娘!阿巴扑上去,脸挨着她的断腿:好姑娘,你回来了!阿巴说话时,已经带着了哭声。他以为不会再有泪水,但此时眼眶已经被泪水充满。姑娘弯下腰,笑着对他说:阿巴叔叔,我自己下不了马。云丹从马的另一边把她的好腿抬起来,央金姑娘揽住阿巴的脖子,让阿巴把她从马背上抱下来。阿巴扶着姑娘在草地上坐好。阿巴注意到姑娘一直不往村庄那边看,她依然灿烂地笑着。等阿巴把一碗热茶端到她面前,她依然没往村子那边看上一眼,她还特意调整了一下坐姿,让自己背对着那座已成废墟的村庄。她依然在笑,她喝了一口茶,便抬起头来问阿巴:我漂亮吧?
她当然非常漂亮,眉眼间还带着她妈妈的神情,却比她妈妈更加生动,更加神采飞扬。涌到阿巴嘴边的话是:漂亮,漂亮,比你妈妈还漂亮!但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地震后,这成了云中村人的本能,不是特殊的场合,尽量不提起那些逝去的亲人。阿巴经受不住这么青春艳丽的照耀,把脸转向了别处,转向了村子那个方向。又有两匹马从山下上来了。云丹从这两匹马的马背上取下的是姑娘的东西:拐杖、假肢、轮椅,和几只色彩艳丽的大包。央金姑娘摘了一枝蓝色的翠雀花,样子像一只只正要奋力起飞的小鸟的翠雀花在手里摇晃着,开始歌唱。她的歌声一会儿兴奋、欢畅,很快又变得孤独凄凉。阿巴认出这个姑娘的第一反应是,她肯定会扑在地上大哭一场,他还准备好一套劝解的言辞,而她如此兴奋,如此喜气洋洋反倒让他无所适从了。他只好说:好姑娘,喝点茶,这么长的山路,嗓子里的小人儿一定渴坏了。阿巴说了一句云中村人才懂得的话。云中村人说饿,说渴时,会说,我嗓子里那个小人儿都想从我嘴里伸出手来要吃要喝了。这是云中村人都懂的一个切口,但央金姑娘没有反应。她像是陷入了沉思一样。至少她脸上的表情是安静下来要想想什么问题的样子,陷入某种思绪的样子。阿巴起身穿过野草齐腰的荒芜田野,从自己的小菜园里摘来了新鲜的西红柿。阿巴往村里去,又手捧着两个鲜红的西红柿回来,也没能牵动姑娘的目光往村子里看上一眼。只是在一小口一小口咬着西红柿的时候,她的双肩开始颤抖,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她就那样低着头,带着哭声说:谢谢叔叔,我又尝到家乡的味。姑娘拿出了手机,把手机上的时间设计为倒计时的状态。上面的数字不断变化,松树上有细微的风声。樱桃树摇晃的枝头上有一只鸟蹲着,声声啼叫,姑娘仰起脸看天,她说:那些云多么漂亮。那些云真是漂亮。底部平坦,上部像一座座山,舒卷无定的边缘被太阳照得闪闪发光。阿巴和云丹突然明白,姑娘设定的时间是那个时间。十年前,大地震动毁灭一切那个时刻。于是,气氛立即变得庄严。还有三分钟的时候,姑娘手扶拐杖站起身来,第一次面朝云中村的废墟,迎面吹来的风使她后背上的衣服鼓胀起来。静默。静默。时间一秒一秒走动。当那个时间点来到的时候,她扔掉了拐杖,用一只腿支撑着身体,开始舞蹈。那不是阿巴熟悉的云中村的土风舞,土风舞的每一个动作都代代相传。姑娘身体的扭动不是因为欢快,不是因为虔诚,而是愤怒、惊恐,是绝望的挣扎,身体向左,够不到什么。向右,向前,也够不到什么。手向上,上面一片虚空,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攀缘,单腿起跳,再起跳,还是够不到什么。于是,身体震颤;于是,身体弯曲,以至紧紧蜷缩。双手紧抱自己,向着里面!里面是什么?温暖?里面有什么?明亮?那舞蹈也不过两分钟时间,只比当年惊天动地的毁灭长了不到一分钟时间,姑娘已经泪流满面,热汗和着泪水涔涔而下。姑娘颓然倒在了地上。
喊她不应。摇晃她也不应声。姑娘双眼紧闭,牙关紧咬。这让阿巴记起了她被埋在废墟下时,也就是这个样子。那时,她的面孔糊满了泥浆,现在,这张脸苍白如纸。阿巴拿来调查队留下的水袋,对着她的脸喷了一口清冽的溪水。姑娘睁开了眼睛。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她用舌头把唇边的水卷进嘴里,说:好甜啊!阿巴流泪了:央金姑娘,你就是云中村的溪水啊!(节选自为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而作的长篇小说《云中记》,有删改)3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透过阿巴之眼去看重返灾区的央金,反映了云中村人民在经历大地震后产生的巨大精神创伤和心灵痛苦,令人感伤。B.央金将跳舞的时间用手机设为“十年前,大地震动毁灭一切那个时刻”,说明灾难记忆横亘内心难以消除,而她准备面对。C.阿巴为人温厚,他既处处留心不让央金因回忆而伤心,又通过家乡“切口”及西红柿慰藉身体和心灵受到双重伤害的姑娘。D.小说结尾写阿巴说央金是“云中村的溪水”,赞美央金就像溪水那般清澈、纯真,体现了阿巴对她断腿经历的同情和感伤。3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写央金“脸上的表情像夏日的天空一样迅速变幻”,这一比喻写出了她重回家乡时内心的激动、复杂。B.小说中“粉红色”“银铃振响”“鲜红”“啼叫”等表现色彩和声音的词语,既是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也反衬了人物内心的沉重悲哀。C.小说并未对云中村地震的惨状进行过多的描写,主要是借助人物少量回忆和重返地震现场的表现来反映昔日灾难之重。D.央金跳舞是小说节选部分的高潮,是央金内在激烈情绪的宣泄,描写时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和富有节奏感的短句。38、小说中央金姑娘时“哭”时“笑”,请分析其意蕴。(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9、作家阿来曾说:“我愿意写出生命所经历的磨难、罪过、悲苦,但我更愿意写出经历过这一切后人性的温暖。”请谈谈选文是如何实践作者“写出经历过这一切后人性的温暖”这一文学主张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40-42题。橄榄油坛子【意大利】皮兰德娄唐·罗洛在首阳山的农庄的缓坡上种了好大一圈油橄榄树。他预计地窖里的那五只旧的彩陶坛子盛不下新榨的油,因此及时地预订了第六只容量更大的坛子。人们为他造了一只齐胸高的坛子,肚子威风凛凛地挺起来,好像是其他五只的统领。已经开始打橄榄两天了。唐·罗洛烦躁不安,因为农庄里既有打橄榄的农民,又有往山坡上准备种下一季委蚕豆的地里送堆肥的赶骡人。他苦于没有分身术,不知先监督谁好。最后,他破口大骂,要他们都别想偷懒。他戴着白帽子,挽起衣袖,挺着胸膛,涨红着脸,大汗淋漓,东奔西走,转动着一双狼似的眼睛,生气地搓自己刮过的脸颊,浓重的胡子像是剃刀刚过就钻了出来。到了第三天收工的时候,三位打橄榄的农民走进磨房放木梯和棍子,看见那只漂亮的新坛子开裂成两半,好像有人在坛子的大肚子上拦腰砍了一刀,眼前的裂缝十分刺眼。当唐·罗洛走上山来,看见裂缝时,简直要发疯了。他把帽子摔到地上,打自己耳光,跺脚,像哭死去的亲人那样悲声号叫:“新坛子呀!四个银币的坛子!还没有用过呀!”农民们劝他冷静一些,能干的修补匠会把它修好,像新的一样。正好有一位迪马·里卡西大叔,发明了一种神奇的胶水。他牢牢地保守着胶水的秘密。用这种胶水粘好之后,斧头也砍不开。第二天,迪马·里卡西大叔背着一筐工具准时来到首阳山。他是一个跛腿老人,关节粗大畸形,活像一段古老的阿拉伯油橄榄树桩。傲气,或者说是悲哀扎根在他那变形的身躯里了。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理解和欣赏他这个未被正式承认的发明家的功劳。迪马·里卡西大叔要让事实说话。他左顾右盼,生怕别人窃取他的秘密。“让我看看那种胶水。”唐·罗洛用怀疑的眼光打量他好一阵之后才说出这第一句话。迪马大叔严正地摇头拒绝。“补的时候看吧。”
“能补好吗?”迪马大叔郑重其事地检查已经搬到打谷场上的坛子。他说:“能修好。”“可是光用胶水,”唐·罗洛开始讲条件,“我不放心。我还要求用钉子补。”“那我走了!”迪马大叔二话不说,站起身,背起筐。唐·罗洛拉住他的一只胳臂。“去哪儿呀?就这么谈生意吗?那么长的裂缝,只用胶水吗?需要钉子。胶水和钉子。我做主。”迪马大叔胀满一肚子的怒气和怨气,开始干活。他用钻头沿着裂缝的边沿打眼,以便用铁丝穿过洞眼把坛子缝合起来,接着他用手指把胶水沿裂缝把裂开的边上涂了一圈;他拿起钳子和准备好的碎铁丝,钻进坛子敞开的肚子里,吩咐农民把坛子的裂缝对齐。他一边干活一边抱怨自己命苦。“现在你帮我出来吧。”最后迪马大叔说道。可是这只坛子的腹部虽然很宽,颈口却很窄。迪马大叔盛怒之下没有注意这一点。现在,他试了又试,还是爬不出来。那个农民站在那里笑弯了腰。他被囚禁在由他自己修补好的坛子里了,为了让他出来,就得重新砸破坛子,并且永远无法修补了。唐·罗洛在嬉笑声和叫喊声中赶来。“这只坛子新的时候,我花了四个银币买来的。你认为它现在值多少钱?”唐·罗洛问。迪马大叔说:“从前价值的三分之一。”“那好,”唐·罗洛说,“依你的话,你给我一又三分之一个银币。”“什么?”迪马大叔问道,好像没有听懂。“我打破坛子让你出来,”唐·罗洛回答,“你呢,赔给我你估计的那个数目。”“我,付钱?”迪马大叔取笑道,"阁下您开玩笑呀!我准备在这里面变成虫子。”他费了些劲儿从衣袋里掏出一只镶嵌的小烟斗,点燃后抽起来,把烟雾从坛子的颈口里驱赶出来。唐·罗洛气愤得冲动起来,抬起脚就要踢坛子,但是他缩回了脚,用双手抱住坛子,使劲提动它。“您看多好的胶水!”迪马大叔对他说。“该死的东西!”唐·罗洛怒吼起来,“谁干的坏事,是我还是你?我应当赔钱吗?你就饿死在里面吧!看谁胜谁负!”他走了,迪马大叔却想到用工钱同农民们一起欢度这个夜晚。一个农民去附近的小酒店里去买酒。好像是特意安排好的,天上有一轮明月,照得大地如同白昼一般。已经去睡觉的唐·罗洛,突然被乱哄哄的喧闹声吵醒。他从农舍的一个阳台上探出头来,看见谷场上,月光下有许多魔鬼:原来是喝醉了的农民手拉着手,围着坛子跳舞呢。迪马大叔在里面扯着嗓子唱歌。
唐·罗洛这次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像一头发疯的公牛冲过去,把坛子推得沿山坡滚了下去。坛子在醉汉们的笑声中往下滚动,撞在一棵橄榄树上,碎裂开来。(有删改)4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叙述了唐·罗洛与迪马大叔的两次较量,第一次的较量唐·罗洛赢得了胜利。B.打橄榄时唐·罗洛烦躁不安,表面看是他无法分身,深层原因是他对别人的怀疑。C.农民手拉手跳舞、迪马大叔扯着嗓子高唱,在唐·罗洛眼里看来,这分明就是挑衅。D.唐·罗洛气疯了,他像发疯的公牛把坛子沿山坡推滚了下去,迪马大叔成了牺牲品。4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橄榄油坛子”为题,坛子是行文的线索,也是主人公较量的对象,同时作者也借坛子刻画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B.迪马大叔“胀满一肚子的怒气和怨气”,为下文他不经意间把自己封在坛子里、执意要同唐·罗洛分出胜负埋下了伏笔。C.小说对农民的刻画,侧面刻画了唐·罗洛多疑、苛刻的性格,还为后文迪马大叔与唐·罗洛较劲的情节起到了推动作用。D.小说用“有许多魔鬼”来形容唐·罗洛看到的喝醉了酒围着坛子跳舞的农民,表现出他被吵醒后难以抑制的愤怒情绪。42、小说运用多种手法取得了强烈的喜剧效果,从文中举出三处不同手法的例子,并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3-45题。小气鬼【英】戴维·洛奇战后,烟花爆竹极度短缺。战争结束后大家都说,战前的一切东西都重新会有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蒂莫西和德雷吉还有吴匹搜遍了附近地区,想找这么一家买烟花爆竹的商店。有一次他们还真找到了一家打着出售烟花爆竹广告的地方,可是当那人拿出货来的时候,却只有一种,都是响鞭。光有响鞭是没法搞一个像样的篝火节的。最后他们各买了两个。离11月5日篝火节[注]只有三个星期了。他们仨对战前的篝火节都没有清晰的记忆,连年纪最大的德雷吉也一样。但是,他们全都记得对日作战胜利日之夜。那时,街道中心飞弹落下留下的弹坑旧址上燃起了盛大的篝火,焰火把天空映照得绚丽多彩。住在街尽头房子里的一个男人拿出了两整箱顶呱呱的烟花,说他攒了六年为的就是这个夜晓。正是在那时,他第一次得知了那些令他魂牵梦绕的名字——“菊之火”“罗马烛”“火山”“银雨”“鱼霄”“走私贩子”——在这些名字面前,“飕飕响鞭”听着假兮兮的,令人生疑。一个星期六的下午,蒂莫西、德雷吉和吴匹四处溜达着搜寻烟花爆竹,远离了他们平时熟悉的活动范围。德雷吉带着大家进入了一个私家高尔夫球场的车道上。蒂莫西不经意地四下张望着,突然猛地坐了起来。“看!”他低声说道,简直无法相信自己有这么好的运气。大约三十码以外,在一片杂草丛生的地方有一个东倒西歪的木棚子,被高尔夫俱乐部的栅栏遮住了,从路上看不见。一块木板告示牌靠在一面墙上,上面光秃秃地写着“出售烟花爆竹”。他们慢慢站起身来,默默地、惊讶地互相看了看,向棚屋走去。屋门开着,里面有一个老人坐在桌旁看报纸,一面还在吸着烟斗。他头顶上方贴着“禁止吸烟”的告示,已经褪了色。他抬起头看了看,从嘴里拿开了烟斗。“呢——你这里没有烟花爆竹吧?”蒂莫西鼓起勇气问道。“我有,还有点剩下的,孩子。想买点吗?”这里的烟花爆竹是零卖的,不是装好箱整箱卖的,这对于他们来说最合适不过了。他们挑了很久,等到把钱花光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回家的路上,他们在每一根路灯杆下都停住脚步,打开纸包,确认他们的宝贝是真实存在的,好让自己放心。这整个事件就像是一场梦,或者是个童话故事,蒂莫西生怕他的烟花爆竹随时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每天傍晚,蒂莫西放学后一到家就拿出放烟花爆竹的盒子,数他的烟花爆竹。他把烟花爆竹全都拿出来摆弄一番,先按大小,然后按种类,再按价格摆放。他仔细阅读色彩鲜艳的商标,专心地琢磨已经模糊不清的说明:手持烟花爆竹时要戴手套,放在土里,退到远处,钉在水头柱子上。他鼓捣烟花爆竹时非常小心,漏出来的每一小点火药都会减弱其未来的辉煌,都使他心痛。“说来说去,你怎么知道这些烟花爆竹还能放得响啊?”父亲问。蒂莫西知道父亲是在逗他,但还是很认真地对待了父亲的警告。“咱们得试放一个,”他严肃地对德雷吉和吴匹说,“看看是不是好的。咱们抓阄吧。”“我不介意放一个我的。”德雷吉说。“不,我想放一个我的。”吴匹说。
最后他俩一人放了一个。吴匹选的是“红色火焰”,德雷吉选的是“罗马烛”。蒂莫西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放个最便宜的。他们是在炸弹坑里放的。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短短几秒钟里,破砖碎瓦堆、扭曲的废铁、木板、锈蚀的水槽都被鲜艳夺目的色彩照得通亮。光焰散去后,他们在昏暗的路灯下眨巴着眼睛,大家都咧着嘴笑。两人试图说服蒂莫西也放一个。他很想放上一个,但知道自己以后会后悔的,便拒绝了。他独自回到家中,拿出他的烟花爆竹,整晚坐在卧室里,数着它们,整理摆弄它们。德雷吉和吴匹一旦开始动用了他们的存货,就无法约束自己憋到11月5日再放。开始的时候是每晚放一个,后来增加到两个,再后来是三个。蒂莫西固执地拒绝燃放自己的烟花爆竹,最多也就只能做一个被动的看客了。11月5日就该看他的了,那时,两手空空的德雷吉和吴匹就会高兴地看他来展示了。11月4日晚上,蒂莫西后一次清点了他收藏的烟花爆竹。外面传来敲门声。父亲去开门,是个大块头的警察。他向蒂莫西微笑着以示鼓励,但蒂莫西把盒子紧搂在胸口,两眼盯着自己的脚。“我说,警官,”蒂莫西的父亲说,“我明白,如果这些烟花爆竹确实是偷来的——”“确切地说不是偷来的,先生,”警察说,“不过也和偷来的差不多。那个老家伙直接破门进入储货棚,开起了店。”“呃,你有权拿走这些东西,可是你知道小孩子对烟花爆竹有多着迷。他盼篝火节盼了多少个星期了。”“我知道,先生,我自己也有孩子。可是很抱歉,这是我们能够追寻到的唯一一批,我们需要用来作为证物。”他转向蒂莫西,“孩子,你是不是恰好知道,你的朋友里有没有人也从那家伙手上买了烟花爆竹?”蒂莫西无言地点了点头,努力忍住不要哭出来。“不过只有我一个人留着没放。”说着,眼泪控制不住地流下了他的面颊。(有删改)【注】篝火节是英国的民间传统节日。在每年的11月5日举行。4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小气鬼”为题,写了小男孩蒂莫西看到小伙伴一天天开心放烟花,却舍不得放掉自己的仅存烟花,性格过于小气的故事。B.作品中三个小男孩对抗战胜利之夜盛大的篝火和听闻各种烟花奇怪名称的回忆,写出了他们对烟花的喜爱和对篝火节的期盼。C.作者善用细节描写,蒂莫西数烟花、摆烟花、读商标、惜火药等细节真切自然,既生动表现蒂莫西心思细腻,又为后文情节逆转蓄势。D.三个孩子试放烟花的情节,叙述简洁,与买烟花的情节相映成趣,在展现孩子们可爱童真的同时,也显示了三个孩子性格的差异。
44、蒂莫西从最初买烟花到烟花被没收整个过程,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5、小说结尾,警察要拿走蒂莫西格外珍爱的烟花作为物证。你认为警察的这一行为合理吗?请结合作品的主旨加以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49题。文本一:鸳鸯笑道:“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①相公,拿他取笑儿。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李纨是个厚道人,听了不解。凤姐儿却知是说的刘姥姥了,也笑说道:“咱们今儿就拿他取个笑儿。”二人便如此这般的商议。李纨笑劝道:“你们一点好事也不做,又不是个小孩儿,还这么淘气,仔细老太太说。”鸳鸯笑道:“很不与你相干,有我呢。”正说着,只见贾母等来了,各自随便坐下。先着丫鬟端过两盘茶来,大家吃毕。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敁敠②人位,按席摆下。贾母因说:“把那一张小楠木桌子抬过来,让刘亲家近我这边坐着。”众人听说,忙抬了过来。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拉了刘姥姥出去,悄悄的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若错了我们就笑话呢。”调停已毕,然后归坐。
薛姨妈是吃过饭来的,不吃,只坐在一边吃茶。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姊妹三个人一桌,刘姥姥傍着贾母一桌。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鸳鸯偏接过麈尾来拂着。丫鬟们知道他要撮弄刘姥姥,便躲开让他。鸳鸯一面侍立,一面悄向刘姥姥说道:“别忘了。”刘姥姥道:“姑娘放心。”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锨还沉,那里犟的过他。”说的众人都笑起来。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肏攮③一个。”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要肏攮一个,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那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的,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捡,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笑。贾母又说:“这会子又把那个筷子拿了出来,又不请客摆大筵席。都是凤丫头支使的,还不换了呢。”地下的人原不曾预备这牙箸,本是凤姐和鸳鸯拿了来的,听如此说,忙收了过去,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
一时吃毕,贾母等都往探春卧室中去说闲话。这里收拾过残桌,又放一果,刘姥姥看着李纨与凤姐儿对坐着吃饭,叹道:“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凤姐儿忙笑道:“你别多心,才刚不过大家取乐儿。”一言未了,鸳鸯也过来,笑道:“姥姥别恼,我给你老人家赔个不是。”刘姥姥笑道:“姑娘说那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你,就不说了。”(选自《红楼梦》第40回,有删节)文本二:刘姥姥深观世务,历练人情。一切揣摩求合,思之至深出其余技作游戏法,如等傀儡场,忽而星娥月姐,忽而牛鬼蛇神,忽而痴人说梦,忽而老吏断狱,嬉笑怒骂,无不动中窍要,会如人意。……殆黠而侠者,其诸弹铗④之杰与!(选自清代点评家涂瀛《红楼梦论赞》)【注】①篾片:旧时依附于富贵人家,为主子帮闲凑趣的人叫“篾片”,也叫“清客”②敁敠:估量、盘算、斟酌的意思。③肏攮:粗鄙方言“干”。④弹铗,意思是弹击剑把。谓处境窘困而又欲有所干求。4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鸳鸯和凤姐,把刘姥姥当作女清客来加以取笑,这表现了她们的尖酸刻薄、仗势欺人。B.李纨由不解到劝阻,鸳鸯则干脆利索地予以回应,不同的言行体现出人物的鲜明个性。C.凤姐“敁敠人位,按席摆下”,姥姥“傍着贾母一桌”,吃饭分桌而坐,这都体现了贾府的规矩和礼节。D.“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既说明刘姥姥对器具的不适,也凸显贾府的奢华。4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情节发展以饭前、饭中、饭后为时间节点,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手法高超。B.作者重点运用了语言描写等手法,塑造了刘姥姥这一鲜活生动、颇具魅力的人物形象。C.“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这是插叙,对场景进行了补充描写。D.文本一虽只选取了《红楼梦》中的一个小片段,却表现出了作者语言质朴自然的一面。48、作者是如何描摹众人大笑的场景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文本二评价刘姥姥“殆黠而侠者”。请结合文本一或《红楼梦》其他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50-53小题。飞蛾之死【英】伍尔芙白昼出没的飞蛾,准确地说,不叫飞蛾;它们激发不起关于沉沉秋夜和青藤小花的欣快意念,而藏在帷幕幽暗处沉睡的最普通的“翼底黄”飞蛾却总会唤醒这样的联想。“翼底黄”是杂交的产物,既不像蝴蝶一般色彩鲜艳,也不像飞蛾类那样全身灰暗。尽管如此,眼前这只蛾子,狭狭的双翼显现着枯灰色。翼梢缀有同样颜色的一圈流苏,看上去似乎活得心满意足。这是一个令人神清气爽的早晨。时届九月中旬,气温舒适宜人,而吹过来的风已比夏季清凉。窗户对面,犁耕已经开始。从田野以及更远处的丘陵,一股勃勃生机扑面而来,使双眼难以完全专注于书本。还有那些白嘴鸦,像是正在欢庆某一次年会,绕着树梢盘旋,远远望去,仿佛有一张缀有万千黑点的大网撒开在空中。过了一会,大网慢慢降下,直到林中的每一处枝头落满黑点。随后,大网突然再次撒向天空,这一回,划出的圆弧更大,同时伴以不绝于耳的队队鸦噪,似乎一会儿急急腾空而去,一会儿徐徐栖落枝头,乃是极富刺激性的活动。一种活力激励着白嘴鸦、掌犁农夫、辕马,影响所及甚至连贫瘠的秃丘也透出了生气。正是这种活力撩拨着飞蛾鼓翅,从正方形窗玻璃的一侧移动到另一侧。你无法不去注视它,你甚至对它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怜悯。这天早晨,生命的乐趣表现得淋漓尽致又丰富多样。相比之下,作为一只飞蛾浮生在世,而且是只有一天生命的飞蛾,真是命运不济。虽则机遇不堪,飞蛾却仍在尽情享受,看到这种热情不禁引人唏嘘。它劲儿十足地飞到窗格的一角,在那儿停了一秒钟之后,穿越窗面飞到另一角。除了飞到第三然后又是第四角,它还能做什么呢?这就是它能做的一切,虽然户外丘陵广袤,天空无际,远处的房屋炊烟缭绕,海上的轮船不时发出引人遐思的汽笛声。飞蛾能做到的事,它都做了。注视着它的时候,我觉得在它羸弱的小身体里,仿佛塞进了一缕纤细然而洗练的世间奇伟的活力。每当它飞越窗面,我总觉得有一丝生命之光亮起。飞蛾虽小,甚至微不足道,却也是生灵。
然而,正因为它微不足道,正因为它以简单的形式体现了从打开的窗户滚滚涌进并在我和其他人大脑错综复杂的狭缝中冲击而过的一种活力,飞蛾不但引人唏嘘,还同样令人惊叹,使人感到似乎有谁取来一颗晶莹的生命之珠,以尽可能轻盈的手法饰以茸羽之后,使其翩跃起舞,左右飞旋,从而向我们显示生命的真谛。过了一会,飞蛾像是飞得累了,便在阳光下的窗沿上落停。飞舞的奇观已经结束,我便把它忘了。待我抬起头来,注意力又被它吸引了去,只见它在试图再次飞起,可是因为身体已太僵直,要不就是姿态别扭,而只能扑闪着翅膀,落到窗玻璃的底部。当它挣扎着往顶部飞时,它已力不从心了。因为我正专注于其他事情,所以只是心不在焉地看着飞蛾徒劳地扑腾。同时,无意识地等着它再一次飞起。犹如等着一台暂时停转的机器重新开动而不去探究停转的原因。也许扑腾了七次,飞蛾终于从木质窗沿滑下,抖动着双翅仰天掉在窗台上。它这种绝望无助的体位唤回了我的注意,我顿时意识到飞蛾陷入了困境,它的细腿一阵乱蹬,却全无结果,它再也无法把身体挺直。我手持一枝铅笔朝它伸去,想帮它翻一个身,然而就在这时我认识到,扑腾失败和姿态别扭都是死之将至的表征。于是,我放下了铅笔。细腿又抖动了一次。我像是为了寻找飞蛾与之搏斗的仇敌,便朝户外望去。那儿发生了什么?大概已是中午时分。田畴劳作业已停止。原先的奔忙已被静止所取代。鸟儿飞往小溪觅食,辕马立停。但是,那股力量依然聚集在那儿,一股冷漠超然、非人格化、不针对任何具体对象的力量。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与枯灰色的小飞蛾作对的,正是这股力量。试图抗拒这股力量,全然无用,我所能做的,惟有看着飞蛾软弱的细腿作出非凡的挣扎,抵拒那渐渐接近的毁灭伟力。这伟力,只要它愿意,本可埋没整个一座城池;除了城池,还可夺去千万人的生命。我知道,与死神作搏斗,世间万物都无取胜的可能。虽说如此,因为筋疲力尽而小憩之后,细腿又抖动起来。这最后的抗争确属英勇超凡,而挣扎又是如此之狂暴,飞蛾竟然最终翻身成功了。当然,你定会赞同求生的一方。与此同时,在无人过问也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这微不足道的小飞蛾为了维持既无他人重视又无他人意欲保存的生命,竟对如此巨大的伟力作出这样强悍的拼搏,这更使人受到异样的感动。不知怎么的,我又一次见到了那晶莹的生命之珠。虽说意识到一切全是徒劳,我又重新提起铅笔。然而正在这时,确凿无误的死亡症状出现了。蛾体先是松弛下来,旋即变得僵硬。搏斗告终,这微不足道的小生命死了。看着飞蛾的尸体,看着这股巨大的伟力把这么一个可怜巴巴的对手捎带着战胜,我心头充满了惊异感。几分钟之前,生命曾显得那样奇谲,如今死亡也是同样地奇谲。飞蛾端正了身体,安安静静躺在那儿,端庄而毫无怨尤。哦,是的,它好像在说,死神毕竟比我强大。(陆谷孙译,有删改)50、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A.“仿佛有一张缀有万千黑点的大网撒开在空中”,运用比喻和借代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群鸟翻飞生机盎然的欢腾场面。
B.作者“像是为了寻找飞蛾与之搏斗的仇敌,便朝户外望去”,意在引出万物停下休息的“静”以渲染飞蛾濒临死亡的紧张感。C.文章线索明暗交织,明线是飞蛾从享受生命到坦然死去的过程,暗线则是作者从淡漠到同情、直到赞赏和钦佩的情感历程。D.每当飞蛾飞越窗面,作者总觉得有一丝生命之光亮起,这和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对蜂儿、蚂蚁等的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51、下列对文中第三段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飞蛾“不但引人唏嘘,还同样令人惊叹”,是对前文写它命运不济却尽情享受的自然承接。B.飞蛾“左右飞旋……向我们显示生命的真谛”,为后文写它死亡前的挣扎与抗争作了铺垫。C.“似乎有谁取来一颗晶莹的生命之珠”带有一定的象征色彩,凸显了文章礼赞生命的主旨。D.写飞蛾的“活力”,与第二段提到的三处“活力”形成照应都直接表达了对飞蛾精神的赞美。52、文章最后一句“死神毕竟比我强大”意蕴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3、有人评价“伍尔芙的笔下有着隐秘的两面:一面澄明,一面黑暗;一面寒冷,—面温热;—面是创造,一面是毁灭……本文有多处诸如此类的对比,请加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4-57题。无法完成的画像刘建东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她粗声说:“我外甥女,小卿。”时间停留在1944年的春末。这一年找十五岁,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大约一天时间就能完成。师傅保持着一个传统,画遗像一定得到死者的家里去画。我想,可能是不想把晦气留在自己家里吧。舅妈说:“我这小姑子三年前不见了,小卿也不知道她娘去了哪里。我们找了她整整三年,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就当我这小姑子死了,所以才请您来给画一张像。”“我需要她的照片,你们找出来,我来挑一张。”舅妈转向小卿:“快去把照片拿出来。”小卿指着墙角处放着的一个搪瓷脸盆,小声凄凄地说:“喏,都在那里。”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脸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那可怜的灰烬还保持着照片的模样。舅妈声音尖厉起来,抓住小卿的细胳膊:“你把照片都烧了!这是为啥?”“我娘没死,她找我爹去了。”小卿嘤嘤地哭出声来,她不相信母亲离世了。舅妈最终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您看,这个行不行?我只找到这一张。您说一个年轻女子,天天在外面疯跑,净和一些陌生的人打交道。”师傅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的?”“大概十三年前吧。”舅妈说。我看到的那张旧照片,在时间无情的作用下,有些暗淡模糊。我很奇怪,以往,师傅对照片质量很挑剔。而这一次,他是在勉为其难,在冒一个很大的险。一切准备停当,师傅开始作画。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傅告诉我,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面对草稿,他稍微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几刺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我反复看着那张旧照片,看着照片上青春而朦胧的脸庞,再看看素描纸上,那一个意气风发而清晰的面孔是多么得来之不易啊。师傅疲惫不堪地说:“明天早晨收尾。”
第五天一早,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一声:“哎呀!”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桌上桌下,都找了个遍,也未见踪影。舅妈把小卿从院子外领进来。师傅和蔼地拍拍她的头,问:“你见过那张画像没?”整晚,只有她一个人在家里。小卿摇摇头,又摇摇头。师傅挥了挥手,然后坐在椅子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我胆战心惊地看着他,束手无策。师傅说:“我重新画。”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他甚至茶饭不思,每天傍晚回店的路上,走得比平日里要慢许多,偶尔有辆自行车响着铃铛疾驰而过,都把他惊得歇息几分钟才继续前行。又过了五天,小卿母亲年轻时的画像,即将大功告成。除了要修正一下头发等细微处,连最后的那只眼睛都已经画好了。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绺垂在额头上。小卿看到画像,突然间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为了保护,我背着画夹,回到了店里。画夹被我放在柜台上。临睡前,我看了画夹最后一眼,眼睛才沉沉地闭上。不知睡了多久,我突然醒来,暗夜中恍若传来细碎的声音。我从床铺上爬起来,蹑手蹑脚地摸向柜台,柜台上的画夹已经不见了。我惊出了一身的冷汗。声音仿佛来自屋外,店门虚掩着,我轻轻推开它,脚落下去,感觉像是落进了深渊之中。借着淡淡的月光,我发现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个人,正静静地站在那里。那人终于有了动静,他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我的脑子瞬间便凝固了。画像的事就此结束。师傅彻底放弃了为小卿母亲画像。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之后的某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他。师傅再也没有出现,我不死心,走遍了整个城里,也没有见到他的踪影。没有人告诉我发生了什么。1951年的一天,我的画店里走进来一个年轻的姑娘,她面色凝重,年轻的脸上写满了哀伤。“我是小卿。”她说,“我想请你画一张肖像。”我急忙热情、手忙脚乱地请她坐下来,小心地问她:“找到你娘了吗?”小卿努力克制着悲伤,对我说:“邯郸解放后,有一天,舅舅突然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里。我们站在一张合影前,合影上是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越看,其中一个年轻女人越像我娘。我确信,她就是我娘。我蹲在那里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问我为啥哭泣。我指着照片说,那是我娘。她把我揽在怀里,也是放声大哭。等我们哭完,她告诉我说,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曾经的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又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说是我爹。”
“我想请你给我娘画一张像。”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我的目光落到照片上,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我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揉,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告诉我说,这就是我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叫宋咸德。我潸然泪下。(有删改)5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舅母请人画像,急切地承认小姑子已死亡,反映了她对小姑子的长期不满的心理。B.师傅技艺高超,凭借质量很差的照片就将小卿娘意气风发而清晰的形象描绘出来。C.自行车铃声给师傅带来巨大惊扰,暗示师傅对画像失踪后可能带来的风险的担忧。D.我潸然泪下的原因是知道师傅的真实身份太晚,以致于过去长时间的找寻白费了。5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是故事的讲述者,小说从“我”的角度去观察揣摩人物,抒发情感,这与茹志鹃《百合花》中“我”的作用是相似的。B.小说善于借助物象推进故事发展,如合影照片的出现,交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解答了前文的悬疑,故事情节有了突转。C.时间背景1944年、1951年,使小说描写的环境有了象征性,如“暗夜”象征了白色恐怖,“火”燃烧面积扩大,象征了革命的兴盛。D.小说只叙述了画像未完成和烈士纪念堂的故事,而革命者的形象需要读者自己构想,这种留白艺术使小说显得含蓄而有张力。56、师傅为什么要烧掉倾注了大量心血且即将完成的画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7、小说情节主要围绕“画像”展开,一波三折,画像最终也无法完成,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58-61小题。文本一人世间(节选)梁晓声四年里,他这位从“大三线”退休的老建筑工人,似乎把光字片当成了“小三线”,把自己家所在那条被违章建筑搞成了锯齿状的小街当成了主要工程。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有点儿家样,理所当然成了他心目中的重点工程——他似乎要独自承担起改良的神圣使命。在春夏秋三季,人们经常见到他在抹墙,既抹自家的墙,也抹街坊邻居家临街的墙。他抹墙似乎有瘾,四年抹薄了几把抹板。有一年,街道选举先进居民,他毫无争议地当选了,区委副书记亲自奖给他一把系着红绸的抹板。他舍不得用,钉了个钉挂在墙上。他依然是个重视荣誉的人。他的工具不仅是抹板,还有铁锨。人们也常见他修路,铲铲这儿的高,垫垫那儿的低,填填某处的坑,像在平整自家门前的地方。见到他那么做的人有过意不去的,也有心疼他那么大年纪的,常常劝他,“拉倒吧!一条小破街,弄不弄有什么意思呢?下场雨又稀里哗啦踏烂了。”他却说:“弄弄总归好点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或说:“我往土里掺了炉灰,再下雨不会那么泥泞不堪了。”四年一晃过去,周志刚更老了。汉字的微妙之处是别国文字没法比的,只有中国才有“一字师”的说法。一晃多少年的“晃”字虽属民间口头语,但把那种如变脸般快的无奈感传达得淋漓尽致。周志刚完全秃顶了,脑壳左右稀疏的头发全白了。他渐渐蓄起了一尺来长的胡子,胡子倒有些许灰色,估计继续灰下去的日子肯定不会太多了。他的腿脚已不灵活,有点儿步履蹒跚,浑身经常这里痛那里酸的。当年在“大三线”工地上对体能的不遗余力的透支,开始受到必然性的制裁。别人已经称他老爷子了,而即使别人不那么称他,他也明明白白地意识到自己确实老了。
不论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街坊家临街墙面的义务抹平,他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抹墙需几道工序,先得备下黄泥,还得有足够的麦秸或谷秸往泥里掺。和好一堆抹墙的泥很需要力气,他和不动了。黄泥也稀缺了,可挖到黄泥的地方越来越少,那种地方往往很快便出现了就地取材建起的土坯或干砸垒的黄泥小屋。当那些小屋住进了人家,如果谁还去周边挖取黄泥,常常引发严重冲突。那些人家会形成一种占山为王的领地意识,攻守同盟,态度凶悍,让企图分享公共资源者望黄泥而却步。周志刚是洁身自爱的人,当然避免自取其辱。缺少了黄泥,不论他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他们那条脏街所进行的面子工程,都只好停顿下来。毕竟他只是一个老迈的改良者,也只有点儿人生余力做改良者。倘要彻底改造自己家及那条脏街的面貌,需动用推土机和铲车,需有充足的建材,还需有一支建筑队——而单枪匹马的他只有一把抹板,街坊们心劲儿又不齐。对他们而言,维修自家房屋是分内之事,至于那条脏街已经那样了,可以怎样改良一下不在自己考虑范围。他们认为那纯属政府的事,如果政府不觉得有失面子,他们则是特能忍受的,住在那么脏乱差的地方的人家还有面子值得在乎吗?还讲得起面子吗?讲面子起码也得有黄泥呀,连黄泥都稀缺了,就只得让面子见鬼去了。墙皮掉得太不成样子了,才趁夜到这里那里去偷黄泥。倘谁家的男人或大男孩天黑后挑着水桶走往与水站相反的方向,那么准是到什么地方偷黄泥去了,用水桶往回挑是为了掩人耳目,街坊们对此心照不宣。偷黄泥往往引发人身伤害事件,但由于是刚性需求,也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周志刚断不会做那种勾当。他连自家墙上掉下的墙皮也宝贵地留存起来,积少成多,以备用时。他不敢放在门外,怕被偷,专门放在家中一角。星期日或年节假日,儿女们回来看望他和老伴时,他嘴里常常会忽然蹦出一句话:“你们谁知道哪儿有黄泥吗?”儿女们便都装聋作哑。他是在儿女面前自尊心极强的父亲,不会问第二次的,总用自言自语缓解自己的担忧:“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有删改)文本二在社会和时代面前,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人世间》是对“好人文化观”的形象表述。它从价值取向上,彰显了梁晓声的现实主义高度。作者写出了时代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交集,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同时《人世间》并不仅仅满足于此。人是这样的,但可以是那样的,应该是那样的,这是梁晓声提出“好人文化观”的前提。在《人世间》里,作者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闪现的正直善良和情义担当。即便生活再艰辛,也要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就是深陷困境,也要互帮互助,自立自强。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做一个好人,是对人性、人心的内在要求。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作为人本身,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人世间》里无时无处不在体现这种思想的光辉。
我们从《人世间》中不难看到,当生活中的矛盾处在不可调解之时,总有一种正直的友善的力量,内在地驱策着生活向前推进。而矛盾的调和与解决,又往往得助于梁晓声价值取向的牵引。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以周志刚为例,在没有见到女儿周蓉之前,他对女儿不管不顾跑到贵州山区投奔“右派”诗人一事,怒不可遏。等到他见到了这位诗人,看到了女儿的生活现状,他原谅了女儿,理解了女儿,一场潜在的冲突并没有发生。同样,当他得知自己的小儿子与怀着他人骨肉的郑娟相爱时,周志刚也是愤怒至极。他了解到郑娟的付出之后,他帮小儿子整理行李和洗漱用品,把他送往郑娟家里。他对周秉昆说过这样一段话:“有恩不报,那是不义。你和人家郑娟早都把生米煮成熟饭了,如果你不与人家结婚,那是双重的不义。……再愁再难的日子,你都要为那边三口把日子给我撑住,而且让他们觉得有了你就有了希望,不仅仅是多了一口混日子的人!”而周秉昆原以为是父亲要赶他出门。这个时候的他,泪如泉涌。一位深明大义的父亲,看重的是在困难中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助和相互守望,更有应该尽到的为人的责任和担当。正是这样,梁晓声把自己的思考和认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小说的人物形象上,让人物立起来说话。呈现现实,同时从理想向度上引导现实,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起到了内在的支撑作用。梁晓声说过的四句话,被广为流传:“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一些人以为这是他对文明、文化的定义,其实这是他从文明、文化的角度,为“好人”定下的标准。从这样的好人标准出发,希望人性向上、向善,社会向美、向好,这是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深厚内涵,同时也是《人世间》的深刻魅力。(梁晓声《人世间》:现实主义的新高度)58、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周志刚独自承担起家所在的那条小街的环境整治工程,是因为他重视荣誉。B.文中对“晃”字的解释,强化了作者对周志刚很快老去的无奈与感伤之情。C.儿女们都装聋作哑,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父亲治理那条脏街行为感到不解。D.文中多次将周志刚和街坊们进行对比,来衬托周志刚“改良”工作的阻力。59、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前提是,他不仅知道人是什么样的,而且能揭示人可以、应该成为怎样的人。B.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人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这是《人世间》从头至尾传递出的思想光辉。C.《人世间》既呈现现实,同时从理想向度上引导现实,这种“理想向度”就是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D.作者认为《人世间》的深刻魅力在于,小说为文明和文化进行定义,并以此为“好人”定下了标准。
60、.文本一结尾处,周志刚说“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请简要分析他这样说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1、文本二谈到了梁晓声“好人文化观”、文本一梁晓声是如何通过周志刚这一形象来体现这种“好人文化观”的?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1、BB项“为了报恩才担任义务护边员”说法绝对,这是原因之一,义务护边员用生命守护疆土,更多的是融入了对祖国的热爱。2、①概括了布茹玛汗·毛勒朵的日常形象:披着红色的排西麦特,骑一匹枣红马,行走在雪山,是冬古拉玛的一抹红。②作为义务护边员,布茹玛汗·毛勒朵的美丽、热情、温暖的形象深入人心。③象征着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赤诚之心,体现出浓浓的爱国情怀。3、①小说采用拟人手法,赋予“青山石”人的情感,使叙事充满情味,新颖别致。②小说以青山石作为叙述者,串起全文,使情节更集中。③青山石既是叙述者也是见证者,见证了军民守护边疆的事迹,使叙事客观、真实。
④这一视角便于展现结尾处青山石的期待,突出了小说爱国的主旨。(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理解,可酌情给分。)二:4、B“表现出作者飞扬活泼的思绪和不惧困难的强劲生命力量”有误5、①作者在读山过程中,已经与山融为一体,难分彼此。②读山,能够窥视天地自然,发现和探索更多奥秘,山需要永远读下去。③表达作者做山中一块石头的愿望和对山的深厚情感。6、①浑浑沌沌之中蕴含着大智,屑屑的静寂中寄寓着强劲的活力;②山的规律正是无规律;③拙到极处却又雅到极处,含蓄而丰富;④山有无穷的奥秘,是读不尽的。原因:读山的发现,渗透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和深刻思考,能引发读者深思。三:7、A错在“写出了来人被风雪裹挟得几乎站不住脚的样子",来人并非被风雪裹挟得几乎站不住脚,而是急着要进屋。8、①人物角度:老人的儿子叫丁峰,是坚强无畏的抗日分子。②环境角度: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斗争极其艰苦。③情节角度:丁峰在与日本侵略者进行英勇战斗,敌人对其恨之入骨,急欲抓捕他。9、①这样写可以让人推测出丁峰已经牺牲,无法与父亲团聚,从而增强小说的悲剧色彩。②丁峰最终没有回家,更好地表现了抗日的艰苦,以及革命者的不怕牺牲、英勇战斗,从而更深刻地表现主题。③小说的主人公是丁峰的父亲,写丁峰没有回家,才能更好地展开关于他父亲保护书信的情节,塑造其形象。四:10、A“人们也不知道其中缘由”错误,文中有“全靠马验崖半腰上的坡地,'黄壳齐眉'活到今天”等内容。11、①由“圆璽丝苗”写起,表现当地风物风貌,并引出“黄壳齐眉”。
②“圆璽丝苗”对“黄壳齐眉”有衬托作用,突出“黄壳齐眉”的品质,表达对“黄壳齐眉”的赞美之情。③“圆塹丝苗”是贡米,“八乡四宝”之一,在《新安县志》中有记载,如今已经失传,以此开篇,使小说充满人文色彩、神秘色彩。12、①语言简约,多使用短句,简洁明畅。②叙述中有粤语,增强了地方色彩,使文章多了一番趣味。③在记叙、描写的文字中,又有说明性的文字,使文章不呆板,行文富于变化,也便于读者理解文章内容。五:13、D“第七天”不是小说的“结构”,所以不能等同于前面的“容器”。14、①通过儿子表现“他”心理与性格。通过儿子对母亲的挂念与担忧,体现“他”对妻子的关心;通过与儿子的对话,反映他开始时胆小谨慎、缺乏担当的性格。②让儿子和他构成对比,面对他人敲门求助,他有些“怂”,但是儿子的质问成为其后来转变的一个起因。15、①孩子的母亲,是一位护士,生性胆小,见到蟑螂就害怕,但是在新冠疫情面前她依然报名,参与志愿抗疫的特殊战争,成为白衣战士;②孩子的父亲,在疫情来袭的情况下,他不敢给需要帮助的人开门,但是在一些人与事的影响下,他决定开门走出去,并决定做一个勇敢的志愿者。③孩子自身的成长,“他以前经常教育儿子要和同学互帮互助”,现在儿子长成了一个体贴母亲、关心他人的人。六:16、C“但也能善解人意”错误,不能表现出妻子“善解人意”的一面,而是一种无奈的表现。17、B“运用插叙的手法”错误,这里不是“插叙”,而是“他”当时的感受。18、①“钢琴”是贯穿小说的线索,小说围绕“钢琴”写了想买钢琴,交买钢琴的订金,回想小时候对钢琴的喜爱,以及为买钢琴与妻女争吵等情节。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中间写“他”交付钢琴订金时贝利说“这是很大一笔订金,我以为您太太——”,引出下文“他”与妻女争吵情节的叙写。③突出人物性格,通过“他”对钢琴的痴迷,表现了“他”的执着性格。④通过“钢琴”,反映了多方面的社会现实问题,丰富了文章的主旨。
19、①执着追求理想,理想才能实现:钢琴是他小时候的梦想,为了追求这个梦想,“他”不断存钱,甚至不惜为了买钢琴与妻女决裂,最后取得胜利。②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父亲因为自己的喜好,反对“他”学钢琴,成了“他”一生的痛,甚至改变了“他”的人生。③表现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父亲为了自己的爱好强迫“他”踢足球,妻女为了自己的生活反对“他”买钢琴,“他”为了自己的喜好不惜与妻女断绝关系,体现了不同的人生追求。④人要活出自我:男主人公五十多年都在努力工作,听从别人生活着,失去自我,而买钢琴的胜利,使“他”找回了人生的自信。七:20、AB.“因为人们认为他已经无法完成任务了”错,人们就会把电线放下来,是因为他这样挂着,处于危险境地,人们想救他。C.“更有被众人簇拥成为英雄的喜悦”错,此时他还没有被众人簇拥成为英雄,“喜悦撑破了胸膛”主要是摆脱了危险、得救的喜悦。D.“善于把握机会、爱表现自己并战胜自我的机会主义者”错,虽然彼得最初有表现自己的冲动,但抢险的过程足以证明他称得上英雄。21、BB.“优美的环境特点”“对比”错,原文“春天水气很重的浮云”“污浊的浮云”表现的是恶劣的环境,与刮起的大风共同渲染了环境气氛,烘托现场的紧张气氛。22、①因为有风,彼得失去平衡,从支撑点上掉下来,使故事情节突转、推向高潮;②写风“发出呜呜的声音”“可怕”,生动再现彼得面临的险境,营造紧张气氛,凸显“贡献”不易的主旨。23、①面对艰巨的任务,彼得主动请缨、有急切表现自己的冲动;②面对高空的大风、湿滑的电线和钢索,彼得心里恐慌,但不断给自己打气,坚定完成任务的决心、体现了他坚定与勇敢;③从电线掉下,悬挂空中,为不耽误工期,彼得以集体利益为重,不顾个人安危、克服困难胜利完成任务,他清醒冷静,完成了从普通劳动者到英雄的蜕变。八:24、C
A.“所以大队长才让他读书写字、游泳跳马”因果关系错误,原文为“大队长说,体育和读书写字一样,让你学会做人,亡国奴才是没有资格上赛场的”,可知大队长让他读书写字、游泳跳马,是让他学会做人,以后有资格上赛场。B.“不够警觉,又未能及时救出大队长,说明他斗争经验不足”说法有误,原文为“福元也醒了,吓得不轻,摸到枪,从窝棚另一头爬起来看”,说明福元也警觉,“福元说,我要背他出来,他不肯,给了我一份名单,全是我们的人,然后让我快走,我来不及出镇,只得躲进茶馆,孙庆荣的兵进了大队长家,绑了他,在后院开了枪”,未能及时救出大队长是形势所迫,没办法,不能表明福元斗争经验不足。D.“王大贵接到小孩的情报,却未能找到副队长,这导致了……”分析错误,王大贵有没有找到副队长,文中并没有交待,“昨天夜里,两个队长商量关于孙庆荣公开投敌的事。说孙庆荣得了日本人的钱粮军火,必来寻衅,决定连夜召集人马,撤出上海。大队长却崴了脚,只得回家休养。副队长孤身往西走了”“福元说,我要背他出来,他不肯,给了我一份名单,全是我们的人,然后让我快走,我来不及出镇,只得躲进茶馆,孙庆荣的兵进了大队长家,绑了他,在后院开了枪”,大队长被捕牺牲主要是因为孙庆荣公开投敌叛变,待人去大队长家抓人,二大队长因为脚崴了,撤走不及时,又不想连累福元,让福元背他走,所以被捕牺牲。25、DD.“也舒缓了叙事节奏”分析不当,原文为“此地距王桥村尚有十里路。太阳高照,没有一丝风。周围尽是稻田,路越来越窄。就在这时,听到一阵嗡嗡的声音。小孩顿时紧张起来,不好,日本人的飞机来啦”,可见不是舒缓了叙事节奏,而是暗示紧张的气氛。26、①跳马能体现出大队长体育教员的身份,大队长也是普通群众,参战了也时时不忘自己体育教员的身份,小中见大,展现了全民抗战的时代特征。②大队长临别与小孩关于跳马的对话体现了他具有长远眼光,具有必胜的信念,不仅要在战场上打赢日本,还要在体育上胜过他们。③小孩跳马成功的情节是下文的突转,使行文更有波澜。④结尾小孩深深遗憾大队长不知道自己跳马成功,也让人们为大队长的牺牲而惋惜。27、示例一:主人公是小孩。①文章由小孩开始由小孩结束,小孩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小孩是文章着墨最多的人物,是文章主要着力表现的人物。③以小孩的视角来写的,更能体现战争的残酷,以及战争对人们的戕害。示例二:主人公是大队长。①全文都是围绕大队长展开情节的,主要叙述大队长英勇牺牲的故事,所以主人公应该是大队长。②可见人物形象上,小孩是为了衬托大队长的。③主题上,大队长的英勇牺牲,让人扼腕叹息,故事唤起了人们对战争的仇恨,对和平的向往之情,也会更珍惜现在的生活。以大队长为主人公使主题更鲜明更深刻。
九:28、AB项,“有着强烈的隐私窥探欲望”理解有误。C项,这个乘客“不愿按表付费,要先谈好价钱”不符合原文内容,“充分反映了其齐育负财的形象特点”理解有误。D项,“充分暴露了警察的趋炎附势”理解有误。29、CA项,对司机行为的鉴赏错误,这里并非以小见大,也与小说主旨无关,司机只是以一个故事叙述者的身份出现。B项,“导致文本叙述的混乱,是一大败笔”,分析错误。D项,“魔幻”和“魔幻现实主文”,分析错误。30、(1)“我每到一地有事外出时很少门当地部门的配车”,说明我是一个政府公职人员。(依据)(2)“我落欢打的,与出租车司机交读探听城市的秘密”,说明我承担调查任务。(依据)(3)“公安领导见到我的证件后配合询问”,说明我是纪检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据)(4)综合以上信息,我是一个调查党员领导干部违法乱纪情况的纪委工作人员。(现点)31、(1)小说开头写我不用配车、喜欢打的的特殊嗜好,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特殊嗜好呢?这一悬念的设置,为下文我了解到奇怪乘客的奇怪故事埋下了伏笔。(2)小说写乘客半夜要求出租车司机去火葬场,为何乘客会有这样奇怪的要求?这一情节形成强烈的处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3)小说多处写到乘客的害怕,但始终没有明确交代害怕的内容,他害怕什么?这一悬念设置暗示了法律对违法违纪党员领导上部强大的震撼作用,点明了小说反腐倡廉能的主题。(4)小说写乘客半夜到火葬场,并且独自一人去焚尸房,这个悬念的设置暗示了乘客内心的阴暗,说明其在做看见不得人的勾当。十:32、DA项错,七斤的时事是“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这些都不是“政治新闻”。B项“提醒七斤与剪了辫子人防范危险”错。赵七爷过来是恐吓剪了辫子的人,庆贺恢复帝制。C项七斤嫂意识到七斤的危险有一个过程,据语境可以推知:七斤嫂对八一嫂说的话是为自己辩解而编造。33、B
“全村人都变得恐惧起来”错,原文是“几个剪过辫子重新留起的便赶快躲在人丛后面”,只有剪了辫子的人才恐惧。34、①赵七爷两次将辫子盘在顶上,反映了辛亥革命成功的现实,也反映他忠于帝制但又不得不顺应时代的无奈心理。②赵七爷将辫子放下来,反映了张勋复辟的现实,也反映他对恢复帝制的庆贺与自豪心态。35、①赵七爷的言行,使人们陷入恐惧,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赵七爷的言行,造成了紧张气氛,使小说叙述有张有弛。③赵七爷的言行,加剧矛盾冲突,使小说更富戏剧性。十一:36、D“主要体现了阿巴对她断腿的同情”错误,阿巴说央金是“云中村的溪水”,赞美央金就像溪水那般清澈、纯真,体现了他对央金的喜爱和欣赏。)37、B“也反衬了人物内心的沉重悲哀”错误,不是反衬了人物内心的沉重悲哀,而是反映了人物内心的坚强与明朗。)38、①央金姑娘的“哭”主要表现她经历地震重回家乡灾区,回想死去的亲人以及自已的断腿的痛苦与悲伤,面对乡亲温暖的感动,跳舞时的精神宣泄。②央金姑娘的“笑”主要表现她回到灾区试图用乐观的心态坚强面对,以及重见阿巴等家乡人的激动与欣喜。③“哭”与“笑”交织,表现央金返乡后情绪的多变与激动,既痛苦又想走出痛苦勇敢面对的复杂心理,真实深刻地写出了灾区人民难以平复的灾难记忆和伤痛。39、①以人物关系表现“人性的温暖”。选文写地震十年后央金重回家乡,村人云丹带她上山,阿巴抱她下马,虽没有了亲人,但处处都有亲人般的温暖。②以生动细节表现“人性的温暖”。央金多次微笑,体现了她替对方着想的心理;阿巴注意到姑娘一直不往村庄那边看,尽量不提起那些逝去的亲人等,表现对央金的关怀和体贴。③用有意蕴的事物来衬托“人性的温暖”。虽然经历了大灾难,幸存者心中难免有创伤,但小说中粉红的冲锋衣、鲜红的西红柿、漂亮的云、清冽的溪水等美好的事物能体现出人物在悲伤中内心的温暖和坚强。十二:40、D“迪马大叔成了牺牲品”,理解错误。迪马大叔实则笑到了最后。
41、B是做铺垫,不是埋伏笔。42、①运用夸张手法营造喜剧效果。比如,唐•罗洛发现坛子开裂,用“打自己耳光,跺脚,像哭死去的亲人那样悲声号叫”突出他的痛心。②通过设计意外、巧合的情节增强喜剧效果。比如,迪马大叔将自己封在坛子里是意外,橄榄油坛子最后恰巧撞在一棵橄榄树上是巧合。③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增强人物形象的喜剧效果。比如,坛子“肚子威风凛凛地挺起来”,形容唐。罗洛“一双狼似的眼睛”“像一头发疯的公牛”,幽默风趣,画面感很强。十三:43、A蒂莫西舍不得放掉烟花不是性格小气,而是因喜爱的烟花太少,倍加珍惜)44、①渴望:到处去找买烟花的商店。②遗憾:对比看到过的烟花名字,自己买到的两个响鞭有些“假兮兮”的。③兴奋:终于买到了自己想要的烟花。④珍惜:反复拿出来看,珍藏好,舍不得放掉。⑤坚持:别人都没忍住放了烟花,而蒂莫西一个也没舍得放。⑥难过:还没来及放的烟花,全被没收了。45、(1)合理。小说揭示的是战争背景下物质极度匮乏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困境。卖烟花人的行为是非正常买卖行为,警察是特殊时期在履行自己的职责。(2)不合理。小说揭示的是战争背景下物质极度匮乏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困境。孩子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买烟花收藏烟花,警察的行为伤害了孩子的情感。十四:46、A“表现了她们的尖酸刻薄,仗势欺人”错。鸳鸯和凤姐取笑刘姥姥是为哄贾母开心,刘姥姥也心知肚明,并十分配合。47、C“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是直接描述,为场面描写,不属于插叙。48、①运用动作等描写方法,展示众人的个性差异。例如,史湘云的任性率真,林黛玉的身体娇弱,贾宝玉的备受宠爱。②点面结合。作者注重重点刻画,将史湘云、林黛玉等主要人物的各自不同笑貌写得活灵活现:同时又注重群体塑造,在面上使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49、①黠,即聪明。刘姥姥久经世故,二进贾府时,情知是王熙凤等戏耍她,但她并不在意,而且十分配合,顺水推舟送人情,既迎合了凤姐她们哄老太太开心的想法,也博得了贾母的开心,又利于自己获得更多好处;讲故事也有意迎合贾母宝玉的好奇心理,投其所好。②侠,即有义气,敢担当。当贾府破落时,巧姐被卖。刘姥姥知恩图报,救下巧姐。十五:50、A“运用比喻和借代的修辞手法”错误。句中没有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51、D“都直接表达了对飞蛾精神的赞美”错误。在第二段中三处提到了“活力”,不全是直接表达,第一处的“活力”就不是直接表达。52、①飞蛾不可能战胜死亡,写出了死亡的不可抗拒性;②这是作者想象中飞蛾的感慨,写出了飞蛾面对死亡的端庄态度和坦然心态;③本句表达了对飞蛾的赞美,并借此写出了人生命的尊严感。53、①将日间活动的飞蛾和夜间活动的翼底黄作对比,突出了飞蛾的平凡;②将飞蛾的命运不济与窗外生命乐趣的淋漓尽致作对比,写出了对飞蛾的同情;③将飞蛾生命的脆弱与死神的强大作对比,写出了飞蛾面对死亡的坦然;④将飞蛾面对死亡的抗争与它接受死亡的坦然作对比,写出了对生命的感悟;⑤将“我”对飞蛾一开始的淡漠与后来的赞叹作对比,展现了作者态度的转变。十六:54、CA.“反映了她对小姑子的长期不满的心理”错。B.凭借质量很差的照片完成形象描绘,这种说法不准确。D.“以致于过去长时间的找寻白费了”错55、C“‘暗夜’象征了白色恐怖,‘火’燃烧面积扩大,象征了革命的兴盛”错56、作为革命者,面对牺牲的战友,师傅内心无比悲痛,不忍见到其遗容。2画像如果暴露,容易对革命者及其家人造成危险。57、(1)将革命者面对请求,不能拒绝又无法完成的矛盾刻画出来,凸显革命者为民族大义隐忍负重的形象。(2)形成了一种连续紧张的叙述节奏,使情节的发展波澜起伏。(3)画像不能完成的悬念造成阅读期待,吸引读者。(4)画像不能完成使故事不断蓄势,真相大白时更有震撼力。十七:
58、BA.“是因为他重视荣誉”分析错误。应该是他想“如何让自己家看上去还有点儿家样”。C.“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父亲治理那条脏街的行为感到不解”分析错误。儿女们装聋作哑,是因为他们并不想接替父亲去治理那条脏街。D.“来衬托周志刚‘改良’工作的阻力”分析错误。是为了衬托周志刚的无私。59、DD.“小说为文明和文化进行定义”分析错误。从材料二最后一段“一些人以为这是他对文明、文化的定义,其实这是他从文明、文化的角度,为‘好人’定下的标准”可知,小说并非为文明和文化进行定义。60、①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这么说可以回避重复询问的尴尬。②想以此希望子女理解自己这么做的原因,并可以接替自己的“工作”。③唤起子女改良周边环境工程的认同61、①通过周志刚退休后在家周边对房屋道路修修补补,体现了小人物正直善良和情义担当。②尽管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周志刚看重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依,有着强烈的责任担当。③周志刚重视自身的荣誉,坚持自己的想法,哪怕是大家都不理解,也要完成自己的“改良”工作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