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文言文阅读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8

2/88

剩余8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新题速递之文言文阅读(2022年6月)一、文言文阅读(共25小题)1.(2022春•海淀区校级期中)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甲】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丙】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神情与苏、黄不属属引凄异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佛印绝类弥勒沿溯阻绝C.渔人甚异之心乐之以径寸之木D.遂与外人间隔遂成枯落后遂无问津者(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翻译:一天(渔人)因为在溪水中划船,所以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理解:此句写出了溪水的幽长,为下文桃源的最终出现做铺垫。【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翻译: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桃花源中的人,他们都很感叹惋惜。理解:这是渔人与桃花源人谈话的情景。从“皆叹惋”三个字中,可以推知渔人是在为桃源人对外面世界的一无所知而叹惋。【丙】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翻译: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理解:借助真实人物刘子骥对桃源的向往,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使读者也为之神往。(3)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简要分析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链接材料】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①。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②。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颖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取材于陶渊明《与子俨等疏》,有删改)注:①羲皇上人:太古时代的人。②班荆道旧:楚人伍举因罪逃往晋国,途中与同乡好友归生相遇。两人席地而坐,叙说情谊。伍举在归生帮助下,回到楚国立了功。2.(2022春•西城区校级期中)阅读《孙权劝学》,完成问题。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见往事耳见贤思齐B.蒙乃始就学瞬息可就C.辞以军中多务不辞辛苦D.治经为博士其印为余群从所得(2)翻译句子。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3)“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这两个成语出自本文。结合文章内容,对成语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甲】吴下阿蒙理解: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鲁肃路过寻阳的时候,与吕蒙一番交谈后,发现他的才略有惊人的长进,于是由衷地赞叹他学识渊博。该成语被后人用来比喻学识渊博之人。【乙】刮目相待理解:面对鲁肃的夸赞,吕蒙用“士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另眼相待,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来巧妙地做出回应。该成语被后人用来比喻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4)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学习的民族。古往今来,很多历史名人、文学大家都曾留下过关于学习的故事或论述。请你分别从上文和下面两则材料中概括出三条你获得的有关学习的启示。材料一故不积跬步①,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②一跃,不能十步;驽马③十驾,功在不舍。锲④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⑥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节选自荀子《劝学》)材料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子曰:“默而识⑦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注:①跬步:半步。②骐(qí)骥(jì):骏马,千里马。③驽马:跑不快的马。④锲(qiè):用刀雕刻。⑤镂(lòu):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⑥六跪:蟹的六条腿。“六”应是“八”。⑦识:记住。3.(2022春•海淀区校级期中)阅读《孙权劝学》,完成问题。孙权劝学司马光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见往事耳视而不见何见事之晚乎B.大有所益良师益友精益求精C.义不容辞不辞辛苦辞以军中多务D.舍己为人为天下笑治经为博士邪(2)“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这两个成语出自本文。结合文章内容,对成语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甲】吴下阿蒙理解: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鲁肃路过寻阳的时候,与吕蒙一番交谈后,发现他的才略有惊人的长进,于是由衷地赞叹他学识渊博。该成语被后人用来比喻学识渊博之人。【乙】刮目相待理解:面对好友鲁肃的夸赞,吕蒙用“士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另眼相待,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来巧妙地做出回应。该成语被后人用来比喻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3)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学习的民族。古往今来,很多历史名人、文学大家都曾留下过关于学习的故事或论述。请你结合上文和下面链接材料的具体内容说说你获得的关于学习的启示(至少两条)。链接材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子曰:“默而识⑤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注:①识:记住。4.(2021春•白云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乙】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旦暮积谓之岁,涂之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者人之所积也。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斲(zhuó)断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节选自《荀子》)(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公亦以此自矜以钱覆其口B.积土而为山而钱不湿C.以我酌油知之故圣人者人之所积也D.尝射于家圃乃取一葫芦置于地(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3)两则短文各自主要阐述了什么道理?(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所写的《卖油翁》,篇幅虽短,但矛盾冲突跌宕起伏,卖油翁最后凭小绝活,类比法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大道理,使陈尧咨心服口服,冲突也随之化解。B.甲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详写陈尧咨的射技,略写卖油翁酌油的过程,剪裁精当,主题鲜明。C.甲文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刻画形象,阐述道理;乙文主要通过叙述、议论和类比写法来阐明道理。D.甲文人物形象生动,形成了对比,陈尧咨自矜骄横,性情暴躁;卖油翁不卑不亢,沉着从容。5.阅读《马说》,回答各题。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①食:  ②策: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若想成为千里马,除了要具备千里马的才能之外,还应具什么条件?请用原文中句子回答。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①。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③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注释)①府:指国库。②子贡:孔子的学生。下文的子路也是孔子的学生。③赐:子贡的名。(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B.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改变)C.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再)D.赐失之矣(损失)(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B.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C.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D.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4)(甲)文托物寓意,(乙)文以事寓理,请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7.文言文阅读。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1)解释下列划线字。①以头抢地耳  ②休祲降于天  ③长跪而谢之  ④寡人谕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3)“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中“天子之怒”的言外之意是什么?(4)面对秦王的恐吓,唐雎是怎么回应的?结果如何?8.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者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洋洋,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以是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晏子为齐相为人谋而不忠乎B.其妻请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C.晏子荐以为大夫可以为师矣D.自以足以中有足乐者(2)“其妻请去”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3)本文记叙了晏子车夫的转变过程,表现了车夫的  品质,从侧面烘托晏子  和  的高尚品格。9.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立,擢①为大理少御。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②,故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注释)①擢(zhuò):提拔。②资荫(yìn):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①臣之妻私臣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  ④未几,有诈冒事觉者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复断之以法皆以美于徐公B.而既知其不可既加冠C.上皆从之隶而从者D.天下无冤狱小大之狱(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4)(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戴胄的性格有什么相似之处?他们的劝谏方式又有什么不同?10.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①,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②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③如虹,忽卷掣折④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⑤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选自《观第五泄⑥记》【注】①罅(xià):缝隙,裂隙。②掉:摇动。③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④掣折:转折。⑤欹:斜靠。⑥第五泄:指五泄的第五级瀑布,在今浙江境内。(1)解释【乙】文中的加点词。①从山门右折  ②山行之极观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句子。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甲、乙两文写水,突出了水的不同特点。其中【甲】文突出了水的  。【乙】文突出了水的  (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4)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B.乙文的“水态愈伟”“所目既奇”直接描写了水的特点。C.“游人坐欹岩下望”一句划分朗读节奏应是“游人/坐欹岩下/望”。D.两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移步换景。11.阅读《孙权劝学》和《伤仲永》,完成问题。【甲】《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乙】《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①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②宾客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④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①收族:团结宗族。收:聚,团结。②稍稍:渐渐。③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④扳:通攀”,牵,引。(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大有所益多多益善精益求精B.孤常读书即书诗四句书香门第C.非复吴下阿蒙复到舅家死灰复燃D.辞以军中多务义正辞严不善言辞(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翻译:(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理解:鲁肃“大惊”是因为吕蒙变化之大,侧面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惊叹的长进。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翻译:长兄看到这个事实怎么这么晚呢?理解:吕蒙对鲁肃这么晚才认识到自己的进步感到不满,埋怨鲁肃的后知后觉。C.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翻译:如今大丈夫没有得到先天的才能,固守于众人之列,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理解:方仲永原本有先天才能,却因没有接受后天学习而成为普通人,王安石以方仲永的事例,强调了天赋的高下对一个人是否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3)这两篇文章都谈论了学习。【甲】文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即便遇到“①  ”的困难,依然坚持不懈,终大有长进的故事。【乙】文记叙了方仲永小时候虽天资聪慧,但因父亲认为有利可图,不让他学习,导致其最终“②  ”【甲】【乙】两文都强调了③  的重要性。1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节选自《战国策》)(乙)上①问魏徵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②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欢兜③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④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哉。(节选自《资治通鉴》)(注)①上:指唐太宗。②有苗:古部落名。③共、鲧、欢兜:指上古传说中的共工、姒鲧、欢兜,均为劣臣。④望夷:秦朝宫名。(1)(甲)文中的齐威王和(乙)文中的唐太宗在性格上有什么共同点?邹忌和魏徵的进谏方式有什么不同?(2)填空。①《战国策》是  (朝代)  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  篇。②唐雎是  国的使臣,他是一位  的谋士,他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任务。③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聂政之刺韩傀也,  ;要离之刺庆忌也,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马 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②策之不以其道。(2)千里马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3)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是哪句话?(4)第二段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强烈谴责?(5)找出第三段的中心句。(6)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7)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但尚未被“伯乐”发现,你会怎么做?1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乙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丙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间:参与B.衣食所安安:安身C.朝服衣冠服:衣服D.孰视之孰:同“熟”,仔细(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战以残年余力B.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往之女家C.欲有求于我也三顾臣于草庐之中D.而形貌跌丽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A.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现,上天就降示征兆,(他们)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B.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吉祥,(他们)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C.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他们)和我一起将带着四个人了。D.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他们)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曹刿、唐雎、邹忌三个人都凭自己出众的谋略或胆识,最后达到了目的:鲁国以少胜多战胜齐国,秦王被迫收回成命,齐国最终取得大治。B.三段选文中,三个人在语言中都巧妙运用了类比:曹刿以“衣食”、“牺牲玉帛”来类比“小大之狱”,唐雎以专诸、聂政、要离三人来类比自己,邹忌以家事(“妻”、妾”、“客”的夸美)来类比国事。C.文章也分别塑造了三个不同的君主形象:虽平庸却能充分信任曹刿的鲁庄公,阴险狡诈却又前倨后恭的秦王,虚心纳谏、广开言路的齐威王。D.三段选文中,对人物的描写手法同中有异:都使用了语言描写,但乙文穿插了动作与神态描写,丙文则综合运用了外貌、动作与心理描写等。1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乙)京房①与汉元帝共论,因问帝:“幽、厉之君②何以亡?所任何人?”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③曰:“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京房,字君明,汉元帝时以孝廉为郎(皇帝的侍从官)。②幽、厉之君:幽指周幽王,厉指周厉王,两人都是暴虐之君。③稽首:古代最恭敬的一种礼节,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②臣之妻私臣:  ③今齐地方千里:  ④亡国之君各贤其臣:  ⑤亦犹后之视今也: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②知不忠而任之,何邪?(3)甲文段中邹忌认为威王不能听到客观的言论的原因是“  ”,乙文段中能表明历史的借鉴意义的句子是“  ”(用原文语句填空)(4)甲乙两文中,邹忌和京房所提的建议和提建议的方法有何不同?16.阅读选文,完成小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乙)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①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②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③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④之使导;为民者宣⑤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⑥献典,史献书,师箴⑦,瞍⑧赋⑨,朦⑩诵,百工⑪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⑫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⑬衍沃⑭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⑮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⑯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注释)①弭(mǐ):消除。②障:堵塞。③壅:堵塞。④决:排除。⑤宣:疏导。⑥瞽(gǔ):盲人。因古代乐官多由盲人担任,故也称乐官为瞽。⑦箴:一种具有规戒性的文辞。⑧瞍(sǒu):没有眼珠的盲人,指乐师。⑨赋:有节奏地诵读。⑩曚(méng):有眼珠的盲人。指乐师。⑪百工:指掌管营建制造事务的官员。⑫耆、艾:师傅,师长。⑬原隰(xí):平原和低湿之地。⑭衍沃:指平坦肥沃的良田。⑮阜:丰盛。⑯与:语助词,无义。(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①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②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行善而备败前人之述备矣B.若壅其口皆若空游无所依C.甚于防川所恶有甚于死者D.善败于是乎兴若无兴德之言(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4)(甲)(乙)两篇文章所写的内容都与“谏”有关,其中(甲)文邹忌给威王提的建议是A  (用自己话概括),(乙)文召公给厉王提的建议是B  (用自己话概括);但是“谏”的结果却不同,(甲)文威王采纳建议的最终结果是C  (用原文语句回答),(乙)文厉王没有采纳建议的最终结果是D  (用原文语句回答)1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马说(唐)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张之万之马张尚书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固请,之万无奈,遂牵而去。未几,马送回,之万怪之,询其故,曰:“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此乃劣马也,故退之。”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比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病马(唐)杜甫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1)军人退还张之万的马,并且评价“此乃劣马也”,主要是韩愈所分析的“  ”的缘故。A.策之不以其道B.食之不能尽其材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骈死于槽枥之间(2)翻译下列句子。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②比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3)与骏马相比,杜甫笔下的病马似乎一点也不出众,为什么杜甫要写诗吟咏这样一匹病马呢?(用原文句子回答即可)(4)韩愈和杜甫都在马的身上投射了自己的影子,请你细读诗文,品析韩愈和杜甫分别借千里马和病马寄寓了怎样的情感。18.阅读以下古诗文,完成问题。【甲】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乙】鱼我所欲也(节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甲】诗的作者是  (朝代)的  ,【乙】文选自《  》,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选自这部著作的课文《  》。(2)解释下列词语。①干戈:  ②汗青:  (3)下列加点字用法与其他几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不辩礼义B.乡为身死而不受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呼尔而与之(4)乙文划线句的意思是  ,“所欲”在甲诗中具体指“  ”(5)下列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尾联自问自答,对自己难逃一死充满悲愤,只能以“丹心”表明对国家的忠诚。B.乙文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者”的生活常理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通俗易懂。C.甲诗乙文都是在国破家亡之际作者所发出的慨叹,诗文中都追忆了自己的人生经历。D.甲诗尾联表达的人生追求印证了乙文中“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观点。19.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孔)祯,高宗时为苏州长史。曾王明为刺史,不循法度,祯每进谏。明曰:“寡人天子之弟,岂失于为王哉!”祯曰:“恩宠不可恃,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明不悦。明左右有侵暴下人者,祯捕而杖杀之。明后果坐法,迁于黔中,谓人曰:“吾愧不用孔长史言,以及于此!”(选自《旧唐书•文苑传》)(1)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曹王明为刺史B.未果,寻病终明后果坐法C.由此观之寡人天子之弟D.徐公何能及君也以及于此(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②吾愧不用孔长史言,以及于此!(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4)分析(甲)(乙)两文劝谏的方式及产生的结果有何不同?20.(2022春•东台市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云阳洞北小港记(节选)赵垣自云阳洞口北行四十步,得小港。港之上芳树丛生,凉樾低荫。沿港而西,竹篱映水,古屋参差。时疏雨乍过,新笋解箨①,蔷薇盛开,人语不传。惟闻山鸟唤晴,草蛙鸣动而已。村之侧有山山有石峰如覆钟。垒石其上,若棋居然,俗名棋盘山。其峰盖庆忌塔②之址也。峰之阳不散步,下视悬崖百尺,石壁绕池,壁如玦,池如镜,如奁③初启然。遂徇崖而下,临水坐。坐甫定,忽有声自壁内出,各肖其人之声。同游人相顾错愕……随山东折,即港之阳。土阜隆然起者为金祝④墓。其庙在港南小流水桥上。(有删改)【注释】①解箨(tuò):脱壳。②庆忌塔:塔名。③奁(lián):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④金祝:宋朝抗金英雄金胜、祝威的合称。金兵攻打杭州时,两人和军民拼死抵抗,因寡不敌众,英勇就义。(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村之侧有山山有石峰如覆钟(2)解释下列句中画横线的词。①自云阳洞口北行四十步:  ②如奁初启然:  ③临水坐: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随山东折,即港之阳。(4)根据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行踪。云阳洞口→  →  →金祝墓。(5)文中写“同游人相顾错愕”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21.(2022春•驿城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①。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②,值③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节选自《郑板桥开仓济民》)【注】①牍:书籍、文书。②潍县:地名,今山东潍坊市。③值:遇,遇到。(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便舍船屋舍俨然B.寻向所志寻病终C.处处志之寻向所志D.欲穷其林蝉则千转不穷(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3)语段甲描写桃花林景色有什么作用?(4)根据语段甲乙的内容,总结概括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的必要条件。2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敌虽有名马,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马说》)(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选自《千里之马》)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B.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次食物。C.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以:认为D.于是不能期年期年:第二年(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A.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B.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C.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D.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3)下列对两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乙文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B.两文都告诉我们君主必须珍惜人才善用贤臣,关心、善待人才,才是关键。C.甲文运用托物寓意地手法,以“千里马”寓人才,以“食马者”寓愚妄浅薄的统治者。D.乙文中有人用五百金买了死马的头,返回去把此事回报国君,国君很生气严重处罚了此人。(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2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资治通鉴•唐纪八》(注释)①上:唐太宗。②封德彝(568—627):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材料二:楚人和氏得玉璞①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②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③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注释)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③理:加工雕琢玉石。(1)《马说》一文中食马者对千里马“天下无马”的论断,与材料一中“  ”(填原文语句)的论断在本质上相同。(2)我们从材料二与《马说》中读出的共同道理是什么?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进行简要陈述。2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祗:只是。通“只”。B.虽有千里之能虽:虽然。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况且。D.执策而临之策:马鞭。(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B.策之不以其道C.食之不能尽其材D.执策而临之(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25.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②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注释)①上:唐太宗。②正:只。(1)解释加点的词。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上诘之(  )(2)翻译下列句子。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②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3)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统治者  。而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  。(4)针对乙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新题速递之文言文阅读(2022年5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文言文阅读(共25小题)1.(2022春•海淀区校级期中)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甲】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丙】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D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神情与苏、黄不属属引凄异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佛印绝类弥勒沿溯阻绝C.渔人甚异之心乐之以径寸之木D.遂与外人间隔遂成枯落后遂无问津者(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乙 【甲】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翻译:一天(渔人)因为在溪水中划船,所以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理解:此句写出了溪水的幽长,为下文桃源的最终出现做铺垫。【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翻译: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桃花源中的人,他们都很感叹惋惜。理解:这是渔人与桃花源人谈话的情景。从“皆叹惋”三个字中,可以推知渔人是在为桃源人对外面世界的一无所知而叹惋。【丙】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翻译: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理解:借助真实人物刘子骥对桃源的向往,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使读者也为之神往。(3)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简要分析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链接材料】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①。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②。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颖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取材于陶渊明《与子俨等疏》,有删改)注:①羲皇上人:太古时代的人。②班荆道旧:楚人伍举因罪逃往晋国,途中与同乡好友归生相遇。两人席地而坐,叙说情谊。伍举在归生帮助下,回到楚国立了功。【考点】课内文言文阅读.【答案】(1)D(2)乙(3)①环境优美,田园如画,令人心旷神怡。如《桃花源记》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链接材料中的“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②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睦,互相关爱。如《桃花源记》中“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链接材料中“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③社会安定,没有战乱,人们生活安乐。如《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链接材料中作者追慕太古之人,生活悠闲,无忧无虑。【分析】参考译文: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划着小船外出打鱼,)沿着小河往前走,忘了走了多远。忽然遇上一片桃花林,小溪两岸几百步以内(全是桃树),中间没有别的树,绿草如茵,香气袭人,(风一吹来)桃花纷纷落下。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往前划,想找到那片林子的尽头。(他找到)林子的尽头,(发现这里)有一座山,就是小河的源头,山脚下有个小洞,隐约好像有点光亮。(渔夫)于是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山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很多步,(黑暗狭窄的隧道)突然(变得)宽阔敞亮了。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里)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穿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逍遥快乐。村中人见了渔夫,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夫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村中人于是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其他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邻居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夫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渔夫把知道的事情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招待他。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里的人嘱咐他说:“不要对外面的人说(这里的情况)。”渔夫离开了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回去,沿路处处做上标记。到了武陵郡城下,拜见了太守,述说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链接材料:我少年时曾学习弹琴、读书,间或喜欢悠闲清静,打开书卷,心有所得,便高兴得连饭也忘记吃了。看到树木枝叶交错成荫,听见候鸟不同的鸣声,我也十分高兴。我常常说,五六月里,在北窗下面躺着,遇到凉风一阵阵吹过,便自认为是伏轰氏以前的古人了。他们并非亲兄弟尚且能够这样,何况你们是同一父亲的儿子呢!颖川的韩元长,是汉未的一位名士,身居卿佐的官职,享年八十岁,兄弟在一起生活,直到去世。【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A.不同,类/类似/连接;B.不同,隔绝的/很,非常/隔绝;C.不同,前文说的景象/清脆的流水声/的;D.相同,于是,就。故选:D。(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和理解。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甲,有误,缘,沿着。句意:(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前行,忘了路程的远近。乙,正确;丙,有误,文章结尾点明了“欣然规往”者是当时存在的真实人物刘子骥,运用的是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这并不代表这个故事就是真实的。故选:乙。(3)本题考查考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根据文本中的“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和材料中的“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可知,作者向往的世界自然环境优美,风景如画,人们生活期中,悠然闲适。根据文本中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和材料中的“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可知,作者向往的世界人们生活安定富足,团结友爱,热情好客。根据文本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和材料中的“自谓是羲皇上人”可知,作者向往中的世界人们都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和谐,没有战争,没有压迫,就像是太古之人一样,生活自在,无忧无虑。答案:(1)D(2)乙(3)①环境优美,田园如画,令人心旷神怡。如《桃花源记》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链接材料中的“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②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睦,互相关爱。如《桃花源记》中“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链接材料中“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③社会安定,没有战乱,人们生活安乐。如《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链接材料中作者追慕太古之人,生活悠闲,无忧无虑。【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2.(2022春•西城区校级期中)阅读《孙权劝学》,完成问题。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C A.见往事耳见贤思齐B.蒙乃始就学瞬息可就C.辞以军中多务不辞辛苦D.治经为博士其印为余群从所得(2)翻译句子。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3)“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这两个成语出自本文。结合文章内容,对成语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乙】 【甲】吴下阿蒙理解: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鲁肃路过寻阳的时候,与吕蒙一番交谈后,发现他的才略有惊人的长进,于是由衷地赞叹他学识渊博。该成语被后人用来比喻学识渊博之人。【乙】刮目相待理解:面对鲁肃的夸赞,吕蒙用“士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另眼相待,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来巧妙地做出回应。该成语被后人用来比喻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4)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学习的民族。古往今来,很多历史名人、文学大家都曾留下过关于学习的故事或论述。请你分别从上文和下面两则材料中概括出三条你获得的有关学习的启示。材料一故不积跬步①,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②一跃,不能十步;驽马③十驾,功在不舍。锲④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⑥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节选自荀子《劝学》)材料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子曰:“默而识⑦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注:①跬步:半步。②骐(qí)骥(jì):骏马,千里马。③驽马:跑不快的马。④锲(qiè):用刀雕刻。⑤镂(lòu):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⑥六跪:蟹的六条腿。“六”应是“八”。⑦识:记住。【考点】课内文言文阅读.【答案】(1)C(2)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3)【乙】(4)启示一: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不论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都能有所收获;启示二:学习重在积累,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启示三:要善于向别人学习,好的做法积极借鉴,不好的做法引以为戒。【分析】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材料一: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材料二: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A.见:了解/看到,看见;B.就:从事/完成;C.辞:都是“推辞”的意思;D.为:成为/被。故选:C。(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以为,认为;益,好处。句意为: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有误,吴下阿蒙:意思是指比喻人学识尚浅。根据原文“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知,【甲】的理解是错误的。【乙】正确。故选:【乙】。(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依据题目要求概括出三条你获得的关于学习的启示。从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诫人们学习对于每个人都很重要,能提高人的才能和谋略;也提示人们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读书学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重在积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弩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要持之以恒;“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学习要专心致志。“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要举一反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虚心学习。选择三点作答即可。答案:(1)C(2)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3)【乙】(4)启示一: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不论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都能有所收获;启示二:学习重在积累,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启示三:要善于向别人学习,好的做法积极借鉴,不好的做法引以为戒。【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3.(2022春•海淀区校级期中)阅读《孙权劝学》,完成问题。孙权劝学司马光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C A.见往事耳视而不见何见事之晚乎B.大有所益良师益友精益求精C.义不容辞不辞辛苦辞以军中多务D.舍己为人为天下笑治经为博士邪(2)“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这两个成语出自本文。结合文章内容,对成语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乙 【甲】吴下阿蒙理解: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鲁肃路过寻阳的时候,与吕蒙一番交谈后,发现他的才略有惊人的长进,于是由衷地赞叹他学识渊博。该成语被后人用来比喻学识渊博之人。【乙】刮目相待理解:面对好友鲁肃的夸赞,吕蒙用“士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另眼相待,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来巧妙地做出回应。该成语被后人用来比喻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3)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学习的民族。古往今来,很多历史名人、文学大家都曾留下过关于学习的故事或论述。请你结合上文和下面链接材料的具体内容说说你获得的关于学习的启示(至少两条)。链接材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子曰:“默而识⑤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注:①识:记住。【考点】课内文言文阅读.【答案】(1)C(2)乙(3)启示一: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不论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都能有所收获;启示二:学习重在积累,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启示三:要善于向别人学习,好的做法积极借鉴,不好的做法引以为戒。【分析】参考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链接材料】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而我做到了哪些?【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不同,了解/看见/认清;B.不同,益处/好的/更加;C.相同,推辞;D.不同,为了/被/成为。故选:C。(2)本题考查理解成语的内容。【甲】理解不正确;原文中鲁肃“由衷地赞叹吕蒙学识渊博”的句子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即“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时代的吕蒙”。可见“吴下阿蒙”的意思是“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乙】理解正确。故选:【乙】。(3)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本内容。从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诫人们学习对于每个人都很重要,能提高人的才能和谋略;也提示人们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读书学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启示我们学习要举一反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启示我们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启示我们虚心学习。选择三点作答即可。答案:(1)C(2)乙(3)启示一: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不论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都能有所收获;启示二:学习重在积累,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启示三:要善于向别人学习,好的做法积极借鉴,不好的做法引以为戒。【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4.(2021春•白云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乙】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旦暮积谓之岁,涂之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者人之所积也。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斲(zhuó)断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节选自《荀子》)(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D A.公亦以此自矜以钱覆其口B.积土而为山而钱不湿C.以我酌油知之故圣人者人之所积也D.尝射于家圃乃取一葫芦置于地(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3)两则短文各自主要阐述了什么道理?(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北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所写的《卖油翁》,篇幅虽短,但矛盾冲突跌宕起伏,卖油翁最后凭小绝活,类比法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大道理,使陈尧咨心服口服,冲突也随之化解。B.甲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详写陈尧咨的射技,略写卖油翁酌油的过程,剪裁精当,主题鲜明。C.甲文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刻画形象,阐述道理;乙文主要通过叙述、议论和类比写法来阐明道理。D.甲文人物形象生动,形成了对比,陈尧咨自矜骄横,性情暴躁;卖油翁不卑不亢,沉着从容。【考点】课内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1)D(2)这些都不是先天的本性,而是后天积累、磨炼的结果啊。(3)甲文主要阐述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乙文主要告诉人们做事(积善)只要日积月累就能成功(成为圣人)的道理。(4)B【分析】参考译文:【甲】陈康肃公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陈康肃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乙】泥土堆积起来能成为高山,细流汇积起来能形成大海,一天一天的积累就叫作年,普通百姓积累善行,达到完美的程度就可以成为圣人。那些必须努力才能有所收获,不断实践才会成功,不断的积累才能提高,最终达到完美就能成为圣人。所以,圣人就是普通人的善行日积月累的结果啊。人们积累锄草耕田的经验就成为农夫,积累起砍削的经验就成为木匠,积累贩卖货物的经验就成为商人,积累礼义的经验就成为君子。这些都不是先天的本性,而是后天积累、磨练的结果啊。【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A.不同,凭借/用;B.不同,表顺承/表转折,却、但是;C.不同,代词,指代这个道理/助词,的;D.相同,在。故选:D。(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是,这些;非,不是。句意为:这些都不是先天的本性,而是后天积累、磨炼的结果啊。(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可知甲文主要阐述了熟能生巧的道理;结合“故圣人者人之所积也。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斲(zhuó)断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可知乙文主要告诉人们做事(积善)只要日积月累就能成功(成为圣人)的道理。(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ACD.正确;B.有误,详写陈尧咨的射技,略写卖油翁酌油的过程,表述有误,应该是详写卖油翁酌油的过程,略写陈尧咨的射技。故选:B。答案:(1)D(2)这些都不是先天的本性,而是后天积累、磨炼的结果啊。(3)甲文主要阐述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乙文主要告诉人们做事(积善)只要日积月累就能成功(成为圣人)的道理。(4)B【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5.阅读《马说》,回答各题。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①食: 同“饲”,喂 ②策: 马鞭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若想成为千里马,除了要具备千里马的才能之外,还应具什么条件?请用原文中句子回答。【考点】课内文言文阅读.【答案】(1)①同“饲”,喂;②马鞭。(2)①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②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分析】参考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句意: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食:同“饲”,喂;②句意: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策:马鞭。(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重点词语有:一食,一顿。或,有时。句意为: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②中重点词语有憩:其,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邪,吗。句意为: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本文首句即亮明观点,点明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世上有了伯乐,千里马才能被发现,成为真正的千里马。也就是要想成为千里马,除了有杰出的才能以外,还要有伯乐的赏识。故本题答案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答案:(1)①同“饲”,喂;②马鞭。(2)①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②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①。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③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注释)①府:指国库。②子贡:孔子的学生。下文的子路也是孔子的学生。③赐:子贡的名。(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D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B.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改变)C.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再)D.赐失之矣(损失)(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A.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B.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C.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D.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4)(甲)文托物寓意,(乙)文以事寓理,请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考点】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1)D(2)C(3)①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子贡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4)甲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人才,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乙文:运用以事寓理的写法,孔子批评子贡不领取政府的赏金,表扬子路接受被救者送的牛。表达了社会秩序要靠规则来维持,任何人都应该遵循规则的道理。【分析】参考译文:(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乙)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在诸侯国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补偿金。孔子说:“赐(子贡的名)呀,你错了。圣人所做之事,可以改变风俗习惯,影响老百姓的行为,并非个人的事情。现今,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你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解答】(1)本题考查字词的翻译。ABC.正确;D.有误,失:错误。故选:D。(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这句话的大意是: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断句为: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故选:C。(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重点词语有:且,尚且;欲,想要。句意为: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中重点词语有:赎,买;于,在。句意为:子贡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4)本题考查对文章写法的理解。【甲】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人才,以伯乐比喻能发现、识别人才的人,以食马者比喻埋没、摧残人才的封建统治者。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乙】文运用以事寓理的写法,子贡做慈善不拿一分钱,却被孔子批评;子路救人牵走了牛,被孔子表扬。子路的行为是对的,子路的行为是在倡导一种规则,即善有善报,付出就应该得到回报。子贡的行为是错的。报销赎金是国家为达到救赎国人而制定的一种规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子贡那样的觉悟,一旦子贡作出这个榜样,那么这条规则就会被打乱,以后其他人就不会愿意为赎同胞而垫付赎金了。由此表达了人人都要遵守规则的道理。答案:(1)D(2)C(3)①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子贡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4)甲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人才,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乙文:运用以事寓理的写法,孔子批评子贡不领取政府的赏金,表扬子路接受被救者送的牛。表达了社会秩序要靠规则来维持,任何人都应该遵循规则的道理。【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7.文言文阅读。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1)解释下列划线字。①以头抢地耳 撞,触 ②休祲降于天 吉兆 ③长跪而谢之 道歉 ④寡人谕矣 同“喻”,明白,懂得 (2)用现代汉语翻译:“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3)“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中“天子之怒”的言外之意是什么?(4)面对秦王的恐吓,唐雎是怎么回应的?结果如何?【考点】课内文言文阅读.【答案】(1)①撞,触;②吉兆;③道歉;④同“喻”,明白,懂得。(2)平民的发怒,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拿脑袋撞地罢了。(3)唐雎如果不同意用五百里地换安陵,秦王就会发动战争,攻打安陵。(4)唐雎先是以“布衣之怒”反击“天子之怒”,并指出要效仿布衣之士刺杀秦王,且立即付诸行动。结果“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分析】参考译文: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说完(唐雎)挺剑而起(剑未出鞘)。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保全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句意:把头往地上撞罢了。抢:撞,触。②句意: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休:吉兆。③句意: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谢:道歉。④句意:我明白了。谕:同“喻”,明白,懂得。(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布衣,平民;徒,光着;抢,撞,触。句意:平民的发怒,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拿脑袋撞地罢了。(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根据上下文内容可知,此句是秦王威逼唐雎的一句话,其言外之意是说唐雎如果不同意用五百里地换安陵,秦王就会发动战争,攻打安陵。后文的“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就印证了这一点。(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先要找到文中“秦王的恐吓”相关部分,然后结合下文即可找到答案。可见,唐雎先是以“布衣之怒”反击“天子之怒”,并指出要效仿布衣之士刺杀秦王,且立即付诸行动。结果“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答案:(1)①撞,触;②吉兆;③道歉;④同“喻”,明白,懂得。(2)平民的发怒,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拿脑袋撞地罢了。(3)唐雎如果不同意用五百里地换安陵,秦王就会发动战争,攻打安陵。(4)唐雎先是以“布衣之怒”反击“天子之怒”,并指出要效仿布衣之士刺杀秦王,且立即付诸行动。结果“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点评】【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8.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者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洋洋,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以是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A.晏子为齐相为人谋而不忠乎B.其妻请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C.晏子荐以为大夫可以为师矣D.自以足以中有足乐者(2)“其妻请去”的原因是 晏子和车夫,从身高、修养方面形成的反差,令车夫的妻子对丈夫的表现很不满。 (用自己的话回答)(3)本文记叙了晏子车夫的转变过程,表现了车夫的 知错就改 品质,从侧面烘托晏子 谦虚 和 任人唯贤 的高尚品格。【考点】课外文言文阅读.【答案】(1)D(2)晏子和车夫,从身高、修养方面形成的反差,令车夫的妻子对丈夫的表现很不满。(3)知错就改;谦虚、任人唯贤【分析】译文:晏子担任齐国的宰相,有一天坐车子出门。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的丈夫为晏子驾车,撑着大车篷,用鞭子赶着四匹大马,意气纷发,十分得意。车夫已经回到家里,他的妻子请求离开。车夫问这其中的原因,他的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担任齐国的宰相,名声在各诸侯国中都很显赫。现在我看他出门,他的志向心思十分深远,常常有意降低自己的身份。如今你身高八尺,却只是个替人赶车的车夫,然而看你的样子,好像还觉得很满足。这就是我要离开你的原因。”从这件事后,车夫常常抑制自己的骄态,谦虚退让。晏子对此感到奇怪便询问车夫,车夫如实回答,于是晏子推荐他做了大夫。【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不同,作为/替;B.不同,离开/离;C.不同,以……为/凭借成为;D.相同,足够。故选:D。(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可知,车夫的妻子对丈夫满足现状的表现不满。(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由“其后夫自抑报”可以看出御者有了错误勇于改正,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结合“晏子长不满六尺,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可见晏子的谦虚和任人唯贤。答案:(1)D(2)晏子和车夫,从身高、修养方面形成的反差,令车夫的妻子对丈夫的表现很不满。(3)知错就改;谦虚、任人唯贤【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9.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立,擢①为大理少御。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②,故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注释)①擢(zhuò):提拔。②资荫(yìn):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①臣之妻私臣 偏爱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确实 ③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 因为 ④未几,有诈冒事觉者 发觉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A.复断之以法皆以美于徐公B.而既知其不可既加冠C.上皆从之隶而从者D.天下无冤狱小大之狱(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4)(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戴胄的性格有什么相似之处?他们的劝谏方式又有什么不同?【考点】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1)①偏爱;②确实;③发觉;④发觉。(2)B(3)①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②你是想要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4)相似:都敢于进谏;有责任感。不同点:邹忌是以自身的经历设喻,委婉地规劝齐王;戴胄为守法度直接提出不同于皇上的意见。【分析】【参考译文】【甲】因此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及身边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人不惧怕您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乙】皇上因为兵部郎中戴胄为人忠心清廉公正正直,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处。没过多久,有伪造做官资历的人被发现了,圣上想杀他。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皇上愤怒地说:“你是想要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回答说:“下令的人只是因为一时的喜怒,而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陛下因为愤怒候选人的作假,所以想要杀他,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交由法律处理,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存大的信用。”皇上说:“你能够执行法律,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戴胄这一次触犯圣颜而坚持执行法律,言辞像泉涌一样,皇上都听从他的,天底下没有冤案了。【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①句意:我的妻子偏爱我。私:偏爱;②句意: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诚:确实;③句意:皇上因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以:因为;④句意:没过多久,有伪造做官资历的人被发现了。觉:发觉。(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A.以:用/以:认为;B.既:既然/既:已经;C.从:听从/从:跟从;D.狱:诉讼案件/狱:诉讼案件。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观,看。蔽,受蒙蔽。句意: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②重点词:卿,你。欲,想要。句意:你是想要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通读两文,邹忌和戴胄都敢于进谏;对国家有着有责任感。结合“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见邹忌是以自身的经历设喻,委婉地规劝齐王;结合“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可知戴胄为守法度直接提出不同于皇上的意见。答案:(1)①偏爱;②确实;③发觉;④发觉。(2)B(3)①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②你是想要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4)相似:都敢于进谏;有责任感。不同点:邹忌是以自身的经历设喻,委婉地规劝齐王;戴胄为守法度直接提出不同于皇上的意见。【点评】“而”的用法:①学而不思则罔。(而:表示转折关系)②温故而知新。(而:表示承接关系)③杂然而前陈者。(而:表示修饰关系)④博学而笃志。(而:表示并列关系)10.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①,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②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③如虹,忽卷掣折④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⑤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选自《观第五泄⑥记》【注】①罅(xià):缝隙,裂隙。②掉:摇动。③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④掣折:转折。⑤欹:斜靠。⑥第五泄:指五泄的第五级瀑布,在今浙江境内。(1)解释【乙】文中的加点词。①从山门右折 往右 ②山行之极观也 景色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句子。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甲、乙两文写水,突出了水的不同特点。其中【甲】文突出了水的 清 。【乙】文突出了水的 伟 (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4)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甲文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B.乙文的“水态愈伟”“所目既奇”直接描写了水的特点。C.“游人坐欹岩下望”一句划分朗读节奏应是“游人/坐欹岩下/望”。D.两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移步换景。【考点】课内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1)①往右;②景色。(2)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3)清;伟(4)C【分析】参考译文:【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鸟,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萝,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乙】从庙门往右拐,有一个石头铺的小路。走几步听到很响的打雷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和尚说:“这是瀑布的声音。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石头青绿,陡峭如刀削,达不到寸肤(长度单位)的宽度,三面石头就像外城一样耸立。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就像直着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游人们有的人坐,有的人靠着岩石向下望,拿自己的脸接住进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傍晚回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句意:从庙门往右拐。右:往右;②句意: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观:景色。(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斗,像北斗星那样;折,曲折。句意为: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甲文“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些句子都突出了水清的特点。乙文“水态愈伟”一个“伟”字,概括出了水的雄伟。(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游人坐欹岩下望”一句划分朗读节奏应是“游人/坐欹岩/下望”。故选:C。答案:(1)①往右;②景色。(2)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3)清;伟(4)C【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11.阅读《孙权劝学》和《伤仲永》,完成问题。【甲】《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乙】《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①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②宾客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④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①收族:团结宗族。收:聚,团结。②稍稍:渐渐。③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④扳:通攀”,牵,引。(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C A.大有所益多多益善精益求精B.孤常读书即书诗四句书香门第C.非复吴下阿蒙复到舅家死灰复燃D.辞以军中多务义正辞严不善言辞(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A.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翻译:(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理解:鲁肃“大惊”是因为吕蒙变化之大,侧面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惊叹的长进。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翻译:长兄看到这个事实怎么这么晚呢?理解:吕蒙对鲁肃这么晚才认识到自己的进步感到不满,埋怨鲁肃的后知后觉。C.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翻译:如今大丈夫没有得到先天的才能,固守于众人之列,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理解:方仲永原本有先天才能,却因没有接受后天学习而成为普通人,王安石以方仲永的事例,强调了天赋的高下对一个人是否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3)这两篇文章都谈论了学习。【甲】文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即便遇到“① 军中多务 ”的困难,依然坚持不懈,终大有长进的故事。【乙】文记叙了方仲永小时候虽天资聪慧,但因父亲认为有利可图,不让他学习,导致其最终“② 泯然众人矣 ”【甲】【乙】两文都强调了③ 学习 的重要性。【考点】课内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1)C(2)A(3)①军中多务;②泯然众人矣;③学习。【分析】参考译文:【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拿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很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到浔阳的时候,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没有学识的)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擦擦眼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乙】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A.不同,益:好处/更/更;B.不同,书:书籍/写/书籍;C.相同,得:三个都是“再,又”的意思;D.不同,辞:推托/语言/话。故选:C。(2)本题考查翻译和理解文言语句。A.正确;B.翻译正确,理解有误。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非对鲁肃不满;C.翻译和理解者有误。正确的译文是: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这句话强调的是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故选:A。(3)本题考查阅读比较。两篇文章都谈论了学习,甲文中吕蒙通过学习,“非复吴下阿蒙”;方仲永从天才到“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不使学”,这两个人从正反两方面来阐释了学习的重要性。【甲】文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即便遇到“军中多务”的情况,也在坚持读书学习;【乙】文记叙了方仲永小时候虽天资聪慧,但因父亲认为有利可图,不让他学习,导致其最终“泯然众人矣”的结局。答案:(1)C(2)A(3)①军中多务;②泯然众人矣;③学习。【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1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节选自《战国策》)(乙)上①问魏徵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②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欢兜③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④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哉。(节选自《资治通鉴》)(注)①上:指唐太宗。②有苗:古部落名。③共、鲧、欢兜:指上古传说中的共工、姒鲧、欢兜,均为劣臣。④望夷:秦朝宫名。(1)(甲)文中的齐威王和(乙)文中的唐太宗在性格上有什么共同点?邹忌和魏徵的进谏方式有什么不同?(2)填空。①《战国策》是 西汉 (朝代) 刘向 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 33 篇。②唐雎是 安陵 国的使臣,他是一位 有胆有识 的谋士,他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任务。③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彗星袭月 ;聂政之刺韩傀也, 白虹贯日 ;要离之刺庆忌也, 仓鹰击于殿上 。【考点】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1)都是善于纳谏、虚心纳谏的明君。邹忌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事类比国事,含蓄委婉地劝谏齐威王要广开言路;魏徵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列举正反事例劝谏唐太宗要兼听广纳。(2)①西汉刘向33②安陵有胆有识③彗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分析】参考译文:(甲)因此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及身边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人不惧怕您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齐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人,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人,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人,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官员都来进言规劝,宫庭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了。(乙)唐太宗问魏徵:“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魏徵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舜帝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欢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因受贿被下臣侮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况得以反映上来。”唐太宗说:“好啊!”【解答】(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从“王日:‘善’”“乃下令”可知齐威王善于纳谏;从“上曰:善哉”可知唐太宗虚心纳谏。邹忌采用的是设喻说理的方法委婉进谏,魏徵则是直言进谏,并且以历史为根据,很有说服力。(2)本题是对文学名著及作家作品的知识考查。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①《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33篇。②唐雎是安陵国的使臣,他是一位有胆有识的谋士,他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任务。③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答案:(1)都是善于纳谏、虚心纳谏的明君。邹忌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事类比国事,含蓄委婉地劝谏齐威王要广开言路;魏徵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列举正反事例劝谏唐太宗要兼听广纳。(2)①西汉刘向33②安陵有胆有识③彗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马 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②策之不以其道。(2)千里马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3)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是哪句话?(4)第二段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强烈谴责?(5)找出第三段的中心句。(6)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7)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但尚未被“伯乐”发现,你会怎么做?【考点】课内文言文阅读.【答案】(1)①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做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2)一食或尽粟一石。(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5)其真不知马也。(6)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7)示例:①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②努力完善自己,使自己做得更好;③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分析】参考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重点词语有:且,尚且;欲,想要。句意为: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做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中重点词语有:策,鞭策;以,按照。句意为: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结合“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意思是(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这是千里马与普通马的区别。(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意思是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指的是喂马的人,让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所以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意思是“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5)本题考查文段的中心句。第三段抨击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却大呼“天下无马”的人。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6)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文中写“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意思是“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可见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7)本题考查综合应用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式题目,言之有理即可。没遇到伯乐,要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才华。示例:①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②努力完善自己,使自己做得更好;③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答案:(1)①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做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2)一食或尽粟一石。(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5)其真不知马也。(6)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7)示例:①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②努力完善自己,使自己做得更好;③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1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乙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丙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又何间焉间:参与B.衣食所安安:安身C.朝服衣冠服:衣服D.孰视之孰:同“熟”,仔细(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A.何以战以残年余力B.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往之女家C.欲有求于我也三顾臣于草庐之中D.而形貌跌丽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D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A.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现,上天就降示征兆,(他们)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B.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吉祥,(他们)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C.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他们)和我一起将带着四个人了。D.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他们)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曹刿、唐雎、邹忌三个人都凭自己出众的谋略或胆识,最后达到了目的:鲁国以少胜多战胜齐国,秦王被迫收回成命,齐国最终取得大治。B.三段选文中,三个人在语言中都巧妙运用了类比:曹刿以“衣食”、“牺牲玉帛”来类比“小大之狱”,唐雎以专诸、聂政、要离三人来类比自己,邹忌以家事(“妻”、妾”、“客”的夸美)来类比国事。C.文章也分别塑造了三个不同的君主形象:虽平庸却能充分信任曹刿的鲁庄公,阴险狡诈却又前倨后恭的秦王,虚心纳谏、广开言路的齐威王。D.三段选文中,对人物的描写手法同中有异:都使用了语言描写,但乙文穿插了动作与神态描写,丙文则综合运用了外貌、动作与心理描写等。【考点】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1)C(2)A(3)D(4)B【分析】参考译文: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乙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倒下的尸体有百万具,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的话,就要使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起身想要与秦王同归于尽。丙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ABD.正确。C.有误,句意: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服,穿衣服。故选:C。(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A.以:凭借/凭借;B.之: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到;C.于:对/从;D.而:而且/表修饰。故选:A。(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此,这。皆,都。怀,心中。休祲,征兆。句意: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他们)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故选:D。(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ACD.正确。B.有误,“衣食”“牺牲玉帛”和“小大之狱”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故选:B。答案:(1)C(2)A(3)D(4)B【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1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乙)京房①与汉元帝共论,因问帝:“幽、厉之君②何以亡?所任何人?”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③曰:“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京房,字君明,汉元帝时以孝廉为郎(皇帝的侍从官)。②幽、厉之君:幽指周幽王,厉指周厉王,两人都是暴虐之君。③稽首:古代最恭敬的一种礼节,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确实 ②臣之妻私臣: 偏爱 ③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④亡国之君各贤其臣: 以......为贤明 ⑤亦犹后之视今也: 如同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②知不忠而任之,何邪?(3)甲文段中邹忌认为威王不能听到客观的言论的原因是“ 王之蔽甚矣 ”,乙文段中能表明历史的借鉴意义的句子是“ 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 ”(用原文语句填空)(4)甲乙两文中,邹忌和京房所提的建议和提建议的方法有何不同?【考点】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1)①确实;②偏爱;③土地方圆;④以……为贤明;⑤如同(2)①由此看来,大王您受的蒙骗很深啊。②知道他们不忠却任用他们,为什么呢?(3)王之蔽甚矣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4)邹忌建议威王要广开言路,京房建议汉元帝要分辨忠奸、亲贤远佞;邹忌是运用自己身边的小事进行类比,以小比大,京房以古喻今。【分析】译文:(甲)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乙)京房和汉元帝一块儿谈论,京房趁势问元帝:“西周幽王、厉王为什么会灭亡呢?他们任用的都是什么人呢?”元帝回答说:“他们任用的人对他们不忠。”京房说:“知道不忠却任用,这是为什么呢?”元帝说:“亡国之君都认为他们的大臣贤明,哪里会知道不忠还任用他们?”京房跪拜道:“恐怕我们今天看古人,就如同后人看我们今天一样啊。”【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句意来理解词义。①句意为: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诚:确实。②句意为:我的妻子偏爱我。私:偏爱。③句意为: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地方:土地方圆。④句意为:亡国之君都认为他们的大臣贤明。贤:以……为贤明。⑤句意为:恐怕我们今天看古人,就如同后人看我们今天一样啊。犹:如同。(2)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结合重点词语的意思来理解。①重点词语有:观,看。蔽,形容词用作动词,指受蒙蔽。此句译为:由此看来,大王您受的蒙骗很深啊。②重点词语有:而,转折连词,但是,却。任,任用。何邪,为什么。此句译为:知道他们不忠却任用他们,为什么呢?(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邹忌认为威王不能听到客观的言论的原因是王之蔽甚矣。“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意思是恐怕我们今天看古人,就如同后人看我们今天一样啊。此句能表明历史的借鉴意义。(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比较理解。通读全文可知,邹忌是运用自己身边比美的小事与国家大事进行类比,以小比大,建议威王要广开言路,修明政政治;京房以“幽、厉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以古喻今,建议汉元帝要分辨忠奸、亲贤远佞。据此概括即可。答案:(1)①确实;②偏爱;③土地方圆;④以……为贤明;⑤如同(2)①由此看来,大王您受的蒙骗很深啊。②知道他们不忠却任用他们,为什么呢?(3)王之蔽甚矣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4)邹忌建议威王要广开言路,京房建议汉元帝要分辨忠奸、亲贤远佞;邹忌是运用自己身边的小事进行类比,以小比大,京房以古喻今。【点评】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6.阅读选文,完成小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乙)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①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②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③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④之使导;为民者宣⑤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⑥献典,史献书,师箴⑦,瞍⑧赋⑨,朦⑩诵,百工⑪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⑫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⑬衍沃⑭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⑮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⑯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注释)①弭(mǐ):消除。②障:堵塞。③壅:堵塞。④决:排除。⑤宣:疏导。⑥瞽(gǔ):盲人。因古代乐官多由盲人担任,故也称乐官为瞽。⑦箴:一种具有规戒性的文辞。⑧瞍(sǒu):没有眼珠的盲人,指乐师。⑨赋:有节奏地诵读。⑩曚(méng):有眼珠的盲人。指乐师。⑪百工:指掌管营建制造事务的官员。⑫耆、艾:师傅,师长。⑬原隰(xí):平原和低湿之地。⑭衍沃:指平坦肥沃的良田。⑮阜:丰盛。⑯与:语助词,无义。(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①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②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A.行善而备败前人之述备矣B.若壅其口皆若空游无所依C.甚于防川所恶有甚于死者D.善败于是乎兴若无兴德之言(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4)(甲)(乙)两篇文章所写的内容都与“谏”有关,其中(甲)文邹忌给威王提的建议是A 让威王广开言路 (用自己话概括),(乙)文召公给厉王提的建议是B 不要堵百姓的谤言 (用自己话概括);但是“谏”的结果却不同,(甲)文威王采纳建议的最终结果是C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用原文语句回答),(乙)文厉王没有采纳建议的最终结果是D 乃流王于彘 (用原文语句回答)【考点】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1)①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只能开导他们让他们畅所欲言。②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河,物资财富(财务用度)都从这里生产出来(2)C(3)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4)A让威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从善如流);B不要堵百姓的谤言;C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D乃流王于彘。【分析】参考译文:(甲)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乙)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召穆公报告说:“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厉王发怒,寻得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公开指责自己的人。巫者将这些人报告厉王,就杀掉他们。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止住谤言了,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是堵他们的口。堵住百姓的口,比堵住河水更厉害。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象河水一样。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放任他们,让他们讲话。因此天子治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献诗,乐官献曲,史官献书,少师献箴言,盲者朗诵诗歌,朦者背诵典籍,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规谏,百姓请人传话,近臣尽心规劝,亲戚弥补监察,太师、太史进行教诲,元老大臣整理阐明,然后君王考虑实行。所以政事得到推行而不违背事理。百姓有口,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富就从这里出来;好象土地有高原、洼地、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衣食就从这里产生。口用来发表言论,政事的好坏就建立在这上面。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百姓心里考虑的,口里就公开讲出来,天子要成全他们,将他们的意见付诸实行,怎么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将能维持多久?”厉王不听。于是国都里的人再不敢讲话。三年以后,便将厉王放逐到彘地去了。【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①重点词有:是故,因此;为川者,治理河水的人;决,疏通;使导,使它畅通;为民者,治理百姓的人;宣,开导;使言,让他们畅所欲言。句意为: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放任他们,让他们讲话。②重点词有:之,主谓间,不译;民之有口,人民有口;犹,像;财用,财务用度;于是乎出,从这里生产出来。句意为:百姓有口,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富就从这里出来;好象土地有高原、洼地、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衣食就从这里产生。(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动词,预防/形容词,详尽;B.连词,如果/副词,好像;C.介词,都是比的意思;D.动词,表露/动词,发扬;故选:C。(3)本题考查文言句读。作答此题,先翻译句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句读。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心中所想的通过嘴巴表达,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堵呢?故正确的断句为: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空A:根据“王之蔽甚矣”及齐威王下令的内容可知,邹忌给威王提的建议是让威王广开言路;空B:根据“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可知,给厉王提的建议是不要堵百姓的谤言;空C:从“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提炼: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空D:从“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中提炼:乃流王于彘。答案:(1)①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只能开导他们让他们畅所欲言。②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河,物资财富(财务用度)都从这里生产出来(2)C(3)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4)A让威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从善如流);B不要堵百姓的谤言;C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D乃流王于彘。【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1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马说(唐)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张之万之马张尚书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固请,之万无奈,遂牵而去。未几,马送回,之万怪之,询其故,曰:“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此乃劣马也,故退之。”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比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病马(唐)杜甫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1)军人退还张之万的马,并且评价“此乃劣马也”,主要是韩愈所分析的“ A ”的缘故。A.策之不以其道B.食之不能尽其材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骈死于槽枥之间(2)翻译下列句子。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②比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3)与骏马相比,杜甫笔下的病马似乎一点也不出众,为什么杜甫要写诗吟咏这样一匹病马呢?(用原文句子回答即可)(4)韩愈和杜甫都在马的身上投射了自己的影子,请你细读诗文,品析韩愈和杜甫分别借千里马和病马寄寓了怎样的情感。【考点】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1)A(2)①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②等到他骑上马去,马仍像从前一样温顺善良,原来是这马希望跟随(自己原来的)主人!(3)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4)韩愈借《马说》表达了人才不能被识别和正确对待的愤懑之情。杜甫通过《病马》,以病马自喻,表达了自己虽年老多病但对君国的一腔赤诚之心,感动沉吟之中,更寄予着无尽的辛酸。【分析】参考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张之万之马尚书张之万,饲养了一匹红色的马,非常的神气,曾经在一天内奔跑数千里,大气不喘。一个军人看见了就非常地喜欢它,派人前来买下那匹马,张之万不答应。他坚持请求,张之万没有办法,(把马卖给了他)于是那军人就拉着马离开了。不久,马被送了回来,张之万为此感到很奇怪,询问马被送回来的原因。军人说:“(我)刚刚骑上去,就被(马)踢翻了下来,连续换了几个人,都被甩得掉了下来。这是匹坏马,就把它退了回来。”张之万对于此事求之不得,于是就马上退回了卖马的钱收回了这匹马。等到他骑上马去,仍像从前一样温顺善良。大概这马只是希望跟随(自己原来的)主人吧。病马长久地骑着你,冒着天寒,朝向关塞前进。风尘中你老了,还在继续尽力劳顿。岁晚时你病了,沉重地使我无限伤心。你的毛骨与众哪有不同?但能驯良地伴随我直到如今。虽是微小的生物,蕴藏的情意决不可浅论。你真叫我感动,我要一心地把你沉吟。【解答】(1)本题考查了文言文内容的正确理解。A.正确,从原文中找出“此乃劣马也。”这句话所在的句子。前面讲到“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意思是:刚刚骑上去,就被马踢翻了下来,连续换了几个人,都被甩了下来。与韩愈分析的“策之不以其道”相同。BCD.错误。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其……邪”,难道……吗?句意: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②重点词:比,等到。盖,原来。句意:等到他骑上马去,马仍像从前一样温顺善良,原来是这马希望跟随(自己原来的)主人!(3)本题考查了对杜甫的《病马》这一古诗意思和情感的理解。杜甫歌颂赞美这匹病马的原因是“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最后一句道出了全诗的思想感情。意思是“虽是微小的生物,蕴藏的情意决不可浅论。你真叫我感动,我要一心地把你沉吟。”既表达了病马与诗人共渡患难相处时间久,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是诗人以病马自喻,表达自己的志向。(4)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韩愈的《马说》和杜甫的《病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品析。理解文言文和古诗的思想感情,需要在整体把握全文意思的基础上,抓关键句去分析作者感情。“‘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面写马,实则写人,告诉我们要善于识别人才,要重用人才,表达了人才不能被识别和正确对待的愤懑之情。乙文:杜甫歌颂赞美这匹病马的原因是“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最后一句道出了全诗的思想感情。意思是“虽是微小的生物,蕴藏的情意决不可浅论。你真叫我感动,我要一心地把你沉吟。”既表达了病马与诗人共渡患难相处时间久,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是诗人以病马自喻,表达自己的志向。答案:(1)A(2)①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②等到他骑上马去,马仍像从前一样温顺善良,原来是这马希望跟随(自己原来的)主人!(3)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4)韩愈借《马说》表达了人才不能被识别和正确对待的愤懑之情。杜甫通过《病马》,以病马自喻,表达了自己虽年老多病但对君国的一腔赤诚之心,感动沉吟之中,更寄予着无尽的辛酸。【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18.阅读以下古诗文,完成问题。【甲】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乙】鱼我所欲也(节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甲】诗的作者是 宋 (朝代)的 文天祥 ,【乙】文选自《 孟子 》,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选自这部著作的课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解释下列词语。①干戈: 战争 ②汗青: 史册 (3)下列加点字用法与其他几项不同的一项是: D A.不辩礼义B.乡为身死而不受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呼尔而与之(4)乙文划线句的意思是 所以,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所欲”在甲诗中具体指“ 义 ”(5)下列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D A.甲诗尾联自问自答,对自己难逃一死充满悲愤,只能以“丹心”表明对国家的忠诚。B.乙文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者”的生活常理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通俗易懂。C.甲诗乙文都是在国破家亡之际作者所发出的慨叹,诗文中都追忆了自己的人生经历。D.甲诗尾联表达的人生追求印证了乙文中“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观点。【考点】文言文阅读综合.【答案】(1)宋文天祥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①战争。②史册。(3)D(4)所以,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义(5)D【分析】【参考译文】【甲】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开始于一部儒家经书;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整整四年的困苦岁月。  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  想到前兵败江西,(自己)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伶仃。  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让我)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乙】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甲】诗的作者是宋朝的文天祥,【乙】文选自《孟子》,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选自这部著作的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句意: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整整四年的困苦岁月。干戈,指战争;②句意: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汗青,指史书。(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A.句意: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辩,同“辨”,分辨;B.句意: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乡,同“向”,以前;C.句意: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激;D.句意:呼喝着给他吃。与,给。故选:D。(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是故,所以。于,比。句意:所以,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根据“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所欲指的是“义”。(5)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A.有误,作者对死看得很平淡,只是要死的其所。所以没有悲愤。B.有误,乙文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者”的生活常理类比“舍生而取义”的道理,通俗易懂。C.有误,乙文中没有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D.正确。故选:D。答案:(1)宋文天祥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①战争。②史册。(3)D(4)所以,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义(5)D【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19.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孔)祯,高宗时为苏州长史。曾王明为刺史,不循法度,祯每进谏。明曰:“寡人天子之弟,岂失于为王哉!”祯曰:“恩宠不可恃,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明不悦。明左右有侵暴下人者,祯捕而杖杀之。明后果坐法,迁于黔中,谓人曰:“吾愧不用孔长史言,以及于此!”(选自《旧唐书•文苑传》)(1)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曹王明为刺史B.未果,寻病终明后果坐法C.由此观之寡人天子之弟D.徐公何能及君也以及于此(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②吾愧不用孔长史言,以及于此!(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4)分析(甲)(乙)两文劝谏的方式及产生的结果有何不同?【考点】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1)A(2)①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②我后悔没有听我长史的话,以至于有这样的下场。(3)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4)邹忌采用类比的方式进谏,齐王欣然纳谏,使齐国战胜于朝廷。孔祯直言进谏,李明拒不接受,最终导致犯法遭贬谪。【分析】【参考译文】(甲)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敌国。(乙)孔祯,唐高宗时为苏州长史。曹王李明任州刺史,不遵守法令制度,孔祯常常进行规谏,李明说:“我是皇上的弟弟,哪里就会有失于为王呢!”孔祯说:“恩宠是不能依赖的,大王不奉行国法,恐怕今日的荣誉地位,不是大王所能保住的,难道没看到淮南王刘长的事吗?”李明听后不高兴,李明身边有人欺凌虐待老百姓,孔祯就把这些人抓起来杖打而死。李明后来果然获罪判刑,被贬谪到黔中(今湖南沅陵西)。他曾对人说:“我后悔没有听我长史的话,以至于有这样的下场!”【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A.为:做/做;B.果:实现,动词/果然,副词;C.之:音节助词,不译/结构助词,的;D.及:比得上,动词/至,到,动词;故选A。(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刺。谤讥,指责,议论。市朝,公共场合。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句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②重点词:愧,惭愧。以,以致。及,到。于,到。句意:我后悔没有听我长史的话,以至于有这样的下场。(3)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本句句意为:大王不奉行国法,恐怕今日的荣誉地位,不是大王所能保住的,难道没看到淮南王刘长的事吗?故可断句为: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以看出,邹忌采用类比的方式进谏;从“王曰:‘善。’……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可以看出,齐王欣然纳谏,使齐国战胜于朝廷。从“祯曰:‘恩宠不可恃,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明不悦。……谓人曰:‘吾愧不用孔长史言,以及于此’”可以看出,孔祯直言进谏,李明拒不接受,最终导致犯法遭贬谪。答案:(1)A(2)①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②我后悔没有听我长史的话,以至于有这样的下场。(3)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4)邹忌采用类比的方式进谏,齐王欣然纳谏,使齐国战胜于朝廷。孔祯直言进谏,李明拒不接受,最终导致犯法遭贬谪。【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20.(2022春•东台市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云阳洞北小港记(节选)赵垣自云阳洞口北行四十步,得小港。港之上芳树丛生,凉樾低荫。沿港而西,竹篱映水,古屋参差。时疏雨乍过,新笋解箨①,蔷薇盛开,人语不传。惟闻山鸟唤晴,草蛙鸣动而已。村之侧有山山有石峰如覆钟。垒石其上,若棋居然,俗名棋盘山。其峰盖庆忌塔②之址也。峰之阳不散步,下视悬崖百尺,石壁绕池,壁如玦,池如镜,如奁③初启然。遂徇崖而下,临水坐。坐甫定,忽有声自壁内出,各肖其人之声。同游人相顾错愕……随山东折,即港之阳。土阜隆然起者为金祝④墓。其庙在港南小流水桥上。(有删改)【注释】①解箨(tuò):脱壳。②庆忌塔:塔名。③奁(lián):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④金祝:宋朝抗金英雄金胜、祝威的合称。金兵攻打杭州时,两人和军民拼死抵抗,因寡不敌众,英勇就义。(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村之侧有山山有石峰如覆钟(2)解释下列句中画横线的词。①自云阳洞口北行四十步: 向北 ②如奁初启然: ......的样子 ③临水坐: 靠近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随山东折,即港之阳。(4)根据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行踪。云阳洞口→ 小港 → 棋盘山 →金祝墓。(5)文中写“同游人相顾错愕”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考点】课外文言文阅读.【答案】(1)村之侧有山/山有石峰/如覆钟。(2)①向北;②……的样子;③靠近。(3)随着山向东转,就到了港口的北面。(4)小港;棋盘山。(5)写出游人惊愕的表情,是侧面描写,衬托“有声自壁内出,各肖其人之声”现象的神奇,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惊喜之情。【分析】参考译文:从云阳洞洞口往北行走四十步,便见到了小港,小港上面花草树木丛生,树萌低垂阴凉。沿着小港往西看,(只见)竹子做的篱笆倒映在水里,古老的房屋参差错落。当时刚刚下过稀疏的雨,新生的竹笋脱去外壳;蔷薇花开得正盛,人的声音传不出来。只听见山中鸟雀呼唤,草中青蛙不断鸣叫。村落的旁边有一座山,山上的石峰就像一口大钟覆盖。石头堆叠在上面,好像一副棋局的样子,俗名叫做棋盘山。这山峰大概就是庆忌塔的旧址吧。山峰的北面没有几步远,往下看只见悬崖高耸,石壁围绕着水池,石壁就好像是半环形的佩玉,池子就好像是一面镜子,如同梳妆的镜匣刚刚打开一样。于是沿着山崖爬下去,靠近水边坐下来。刚刚坐下,忽然听到有声音从石壁里发出,各自像某个人的声音。一起游玩的人都感到很惊讶。才知道陆士云记录的细小的话语细细地隐藏起来,很快的话语得到很快的回应,大声喧哗喊叫,应答的声音漫山遍野,此情此景,令人感到惊疑不已……随着山势往东折返,就是小港的北面。一座隆起的土山是金胜、祝威的坟墓,他们的庙宇在小港南面小溜水的桥边。【解答】(1)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句意:村落的旁边有一座山,山上的石峰就像一口大钟覆盖。停顿为:村之侧有山/山有石峰/如覆钟。(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①句意为:从云阳洞洞口往北行走四十步。北:向北;②句意为:如同梳妆的镜匣刚刚打开一样。然:……的样子;③句意为:靠近水边坐下来。临:靠近。(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字词:东,向东。即,就。阳,水的背面。句意:随着山向东转,就到了港口的北面。(4)这道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完成此题,首先要阅读短文,明确叙写“云阳洞口”“金祝墓”所在的语段。从面确定惯线对应的语段。根据“云阳洞口”“金祝墓”可如棚线上要填写的内容应为表示地点的词语。这样,可在明确的语段内找出表示地点的调话,同时符合数量即可。根据“自云阳洞口北行四十步,得小港”明确第一个空是“小港”;根据“垒石其上,若棋居然,俗名棋盘山”明确第二个空是“棋盘山”。(5)这道题考查理解写作手法的能力。阅读短文,明确“同游人相顾错愕”的原因是“坐甫定,忽有声自壁内出,各肖其人之声”,由此可以确定文章运用的是侧面描写。结合内容,分析描写作用,突出自然的神奇;同时,还可结合作者的情感加以分析,这样才显得比较全面。答案:(1)村之侧有山/山有石峰/如覆钟。(2)①向北;②……的样子;③靠近。(3)随着山向东转,就到了港口的北面。(4)小港;棋盘山。(5)写出游人惊愕的表情,是侧面描写,衬托“有声自壁内出,各肖其人之声”现象的神奇,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惊喜之情。【点评】词类活用北:名词用作状语,向北古今异义侧古义:旁边今义:侧面阳古义:山的南坡,水的北岸今义:太阳临古义:靠近今义:面临徒古义:只今义:徒弟21.(2022春•驿城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①。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②,值③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节选自《郑板桥开仓济民》)【注】①牍:书籍、文书。②潍县:地名,今山东潍坊市。③值:遇,遇到。(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A.便舍船屋舍俨然B.寻向所志寻病终C.处处志之寻向所志D.欲穷其林蝉则千转不穷(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3)语段甲描写桃花林景色有什么作用?(4)根据语段甲乙的内容,总结概括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的必要条件。【考点】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1)D(2)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3)第一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展现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4)国家太平,没有战乱;民风淳朴,生活富足;政府官员勤政爱民,体恤百姓。【分析】参考译文:(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愿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奏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乙)郑燮,号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做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正逢上荒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郑板桥立即发米给老百姓,救活了上万人。【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不同,舍弃/房屋;B.不同,寻找/不久;C.不同,做标记/标记;D.相同,穷尽。故选:D。(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要,同“邀”,邀请;还,回。句意为: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3)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第一段描写了桃林的美丽景色,这一景色是渔人从来没有见过的,非常突兀地就出现了,这无疑给文章带来了神秘的色彩。同时也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势,桃林的美好也暗示了桃花源的美好。所以还有为下文表现桃源美好作铺垫的作用。(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根据甲文可知,桃花源中没有战乱,生活平静而安逸,民风淳朴,见到外人非常热情,生活富足,都拿出饭食来招待他。据此可知要想让人民安居乐业需要没有战争,国家太平,民风淳朴,生活富足。乙文郑板桥作为国家官员,勤政爱民,爱护百姓,据此可要让人们安居乐业还需要官员勤政爱民,体恤百姓。答案:(1)D(2)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3)第一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展现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4)国家太平,没有战乱;民风淳朴,生活富足;政府官员勤政爱民,体恤百姓。【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2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敌虽有名马,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马说》)(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选自《千里之马》)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B.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次食物。C.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以:认为D.于是不能期年期年:第二年(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A A.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B.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C.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D.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3)下列对两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乙文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B.两文都告诉我们君主必须珍惜人才善用贤臣,关心、善待人才,才是关键。C.甲文运用托物寓意地手法,以“千里马”寓人才,以“食马者”寓愚妄浅薄的统治者。D.乙文中有人用五百金买了死马的头,返回去把此事回报国君,国君很生气严重处罚了此人。(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考点】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1)D(2)A(3)D(4)①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②死马尚且可以买它要花五百金,况且是活马呢?【分析】参考译文:【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乙】我听说古时的一位人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也没买到。打扫清洁宫廷的人对他说:“请允许我去寻求它。”国君派遣他去了。三个月后获得千里马,马已死,用五百金买了死马的头,返回去把此事回报国君。国君大怒,道:“所要购求的是活马,怎么带回死马而花去五百金?”涓人答道:“死马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天下必定认为大王您是能出高价买马的人,千里马现在就会到来了。”于是不到一年,千里马来了好几匹。【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ABC.正确;D.有误,“于是不能期年”中的“期年”是“满一年”,不是“第二年”。故选:D。(2)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题可依据句意来句读。“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的意思是:(千里)马已死,(打扫清洁宫廷的人)用五百金买了死马的头,返回去把此事回报给国君。据此,正确的句读是: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故选:A。(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答。ABC.正确;D.有误,从乙文“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这一内容来看,并没有说对“涓人”进行了处罚。故选项D项中的“严重处罚了此人”表述没有根据。故选:D。(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①句中重点词:其,莫非,难道。邪,吗。知,懂,认识。句意为: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②句中重点词:且,尚且。况,况且。生马,活的马。句意为:死马尚且可以买它要花五百金,况且是活马呢?答案:(1)D(2)A(3)D(4)①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②死马尚且可以买它要花五百金,况且是活马呢?【点评】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⑧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句读。2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资治通鉴•唐纪八》(注释)①上:唐太宗。②封德彝(568—627):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材料二:楚人和氏得玉璞①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②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③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注释)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③理:加工雕琢玉石。(1)《马说》一文中食马者对千里马“天下无马”的论断,与材料一中“ 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填原文语句)的论断在本质上相同。(2)我们从材料二与《马说》中读出的共同道理是什么?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进行简要陈述。【考点】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1)但于今未有奇才耳。(2)材料二中,卞和两次献和氏璧都被指斥为石头,而《马说》中,千里马被“食马者”埋没,告诉我们,如果当权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那么就会使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分析】参考译文:材料一:唐太宗让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可是)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德彝惭愧的走了。材料二:楚国人和氏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加工的玉石,捧着进献给厉王。厉王叫玉工鉴定,玉工说:“是石头。”厉王认为和氏是欺骗,因而刖了他的左脚。等到厉王死,武王即位,和氏又捧着他的未加工的玉石献给武王。武王叫玉工鉴定,又说:“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和氏是欺骗,而刖了他的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和氏就抱着他的玉石在楚山之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干就继续流着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哭的原因。说:“天下被刖脚的人多啦,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痛?”和氏说:“我不是悲痛脚被刖,我悲痛的是那宝玉被说成是石头,真诚的人被说成骗子,这就是我悲痛的原因。“文王就使玉工加工这块石,从中得到了宝玉,就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马说》中的“食马者“愚妄无知,面对着千里马却高喊天下无马”,封德彝不识贤才,却妄言“今未有奇才”,可见,这些人都是有眼无珠的无知之徒。封德彝“但于今未有奇才耳”的论断和“天下无马”的论断在本质上是一致的。(2)本题考查主旨理解。《马说》借物寓意,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材料二中卞和两次献和氏璧都被指斥为石头而遭受刖足,他的事例也告诉我们,如果当权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那么就会使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据此写出共同的道理即可。答案:(1)但于今未有奇才耳。(2)材料二中,卞和两次献和氏璧都被指斥为石头,而《马说》中,千里马被“食马者”埋没,告诉我们,如果当权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那么就会使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点评】“之”的用法: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⑥孔子云:“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2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祗辱于奴隶人祗:只是。通“只”。B.虽有千里之能虽:虽然。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况且。D.执策而临之策:马鞭。(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A.马之千里者B.策之不以其道C.食之不能尽其材D.执策而临之(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考点】课内文言文阅读.【答案】(1)B(2)A(3)①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②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分析】参考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ACD.正确;B.有误,本句的意思是: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虽:即使。故选:B。(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之”的意义和用法。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A.本句中的“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CD.三句中的“之”都是代词,代千里马。故选:A。(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重点词:一食,吃一顿;或,有时;尽,完。句意为: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②重点词:策,用鞭子打;道,方法;食,同“饲”,喂养;材,同“才”,才能。句意为: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答案:(1)B(2)A(3)①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②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25.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②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注释)①上:唐太宗。②正:只。(1)解释加点的词。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饲”,喂 )②上诘之( 诘责,责问 )(2)翻译下列句子。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②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3)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统治者 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做法 。而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 不仅重视人才,而且主张用人要各取所长 。(4)针对乙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考点】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1)①同“饲”,喂;②诘责,责问。(2)①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②古代治理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3)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做法;不仅重视人才,而且主张用人要各取所长。(4)一个人总会有优点缺点,人才也如此,世上不可能有非常完美的人才,因此,要善于看到其优点,并发挥其作用,这才是正确的用人之道。【分析】译文:【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乙】唐太宗让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可是)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德彝惭愧的走了。【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句子,在理解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①句意: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食:同“饲”,喂。②句意:太宗责问他。诘:诘责,责问。(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食,通“饲”,喂。材,通“才”,才能。句意: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②重点词:致,治理;治,大治;岂,难道;于,从。句意:古代治理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文章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乙】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通过“令封德彝举贤”表明他重视人才,“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一句表明他用人的观点是主张用人要各取所长。(4)本题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结合句意阐明自己的观点。“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意思是“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它实际表明了唐太宗的人才观,要充分发挥人才的长处。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总会有优点缺点,人才也如此,世上不可能有非常完美的人才,因此,要善于看到其优点,并发挥其作用,这才是正确的用人之道。答案:(1)①同“饲”,喂;②诘责,责问。(2)①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②古代治理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3)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做法;不仅重视人才,而且主张用人要各取所长。(4)一个人总会有优点缺点,人才也如此,世上不可能有非常完美的人才,因此,要善于看到其优点,并发挥其作用,这才是正确的用人之道。【点评】举:举大计亦死(发动)管夷吾举于市(被举用)黄生举进士(参加)举国欢庆(全)上令封德彝举贤(推举,提拔)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14 12:33:16 页数:88
价格:¥5 大小:174.87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