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新教材高中历史复习第35讲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8

2/48

3/48

4/48

剩余4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35讲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n必备知识•自主排查关键能力•素养提升命题溯源•聚焦高考\n必备知识•自主排查\n课程标准1.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2.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人工智能技术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n知识点一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一)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1.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取代了原来的采集和渔猎。2.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种植小麦和大麦;饲养山羊、绵羊和牛等家畜。(2)东亚中国:形成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3)古希腊、古罗马:从西亚传入的大麦和小麦成为古希腊主要粮食作物;古罗马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4)美洲:玉米、甘薯和马铃薯是主要粮食作物。\n3.生产关系的变化(1)随着农业产生,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退居从属地位。(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私有财产和私有制,产生了阶级。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应运而生。\n(二)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2.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4.破坏自然环境,导致了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三)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1.食物生产的现代化(1)生产技术:机械化、自动化、杂交育种技术。(2)生产经营方式:大农场、养殖场。\n2.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1)粮食储存技术①古代储备技术:利用地窖和陶器储存余粮。②现代储备技术:机械通风储粮技术、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2)食品保存技术①古代:腌制和风干,利用自然冰延长食品储藏期。②现代:冷链物流产业也发展起来。\n3.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1)粮食安全(消除饥饿)①原因:人口激增;工业化、城市化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②措施:1996年,中国发布《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2)食品安全①原因: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严重污染;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特别是违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剂。②措施:2009年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并不断提高监管水平和能力。\n知识点二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一)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1.农业工具的变化(1)耕作工具:石器、青铜、铁器。(2)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锄耕到犁耕三个阶段。(3)灌溉工具:东汉末期出现翻车,唐代出现筒车。(4)畜牧业工具:用圈厩饲养禽畜,用马槽喂马。\n2.手工业工具的进步(1)纺织工具:陶纺轮、纺车等。(2)制陶工具:坯车、匣钵中、支钉等。(3)冶金工具:土炉、锤、锉等、坩埚、范、水排等。3.劳作方式的发展(1)农业:家庭式劳作和庄园式劳作。(2)手工业:包括手工业家庭和手工业作坊两种。\n(二)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1.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1)大机器生产: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工厂出现了。(2)工厂制度: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3)近代中国生产方式变化①洋务企业:洋务派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②民族资本主义:张謇、范旭东等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2.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城市化迅速发展、出行方式变化、城乡差别缩小、时间观念增强、提升文化素质、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n(三)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新材料技术。2.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1)生产方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发展起来。(2)生活方式:文化生活出现新模式,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3)开阔视野:网络的普及促进了信息的交流。\n1.史学新论——食物生产对人类的影响在食物生产出现以前,人类与其他动物一样,都从自然中攫取食物,对自然状态并没有多少改变。而食物生产导致了社会分工形态的变化,为阶级产生奠定了基础,铺平了向国家发展的道路。——史密斯《农业起源与人类历史——食物生产及其对人类的影响》\n2.学术情境——农业的起源人类对大自然的依附性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留下了印记。但是,当人类作出划时代的新发现——不仅靠采集食物,而且通过栽培植物也可养活自己时,这一依附性大大减弱了。于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展现在人类面前,使人类的眼界大为开阔;从此,人类告别了旧石器时代,跨入新石器时代。思考:如果以考古学的角度划分时代,中国古代可分为哪几个时代?提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n3.构图解史——粮食储备技术的演进粮食储备技术的变化,与世界科技的发展进程联系密切,储备技术的改进,提高了各国粮食储备能力。\n4.知识拓展——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也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也包括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也包括未来安全。\n5.构图解史——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n6.易错提醒——“工厂”与“工场”工厂是直接进行工业生产活动的单位,通常包括不同的车间,其特点是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工场是手工业者集合在一起生产的场所,其特点是借助简单工具进行手工生产。二者都是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生产形式,都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范畴。\n7.学术情境——工业革命与社会生活《英国通史》中记载:“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秒为单位……火车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思考:工业革命是怎样改变人们的生活节奏的?提示:工业革命使人们非常重视时间,交通工具的变化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的时间观念得以加强。\n关键能力•素养提升\n探究点一 民以食为天——从食物采集到现代的食物生产与安全[学术前沿]农业文明的外向性农业文明本质上是孤立的、闭塞的。但它也具有一定的扩张性和外向性,原因在于,其一,农业文明的发展,使文明区内人口愈来愈多,人口在激增的情况下便有可能离开文明中心而向四周迁徙。其二,农业文明物质资料生产手段的先进性和可靠性,极易为文明周边原始部落所了解、所模仿,从而发展农业。其三,农业的先进性使生产出现了剩余,从而使一部分人能脱离农业而从事工商业,而工商业在本质上又是需要与外界交往的。——摘编自刘景华《人类六千年》[思维激活]材料反映的是促使农业文明不断扩展的原因,农业文明自身的优势使其具备扩张潜能,促使农业文明区域不断扩大。\n[史料实证]新旧大陆之间的物种交流史料\n[解读]“新世界”代表了美洲,“旧世界”代表了亚欧大陆;帆船以及植物、动物的传播表明,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的物种交流。仔细观察图片,新旧大陆之间的交流中还包括了“麻疹”“天花”等病毒。\n[探究]联系所学知识,以“物种交流与影响”为主题,解读上述图文材料。提示:物种交流:图片中的帆船及相关信息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箭头及其文字内容反映了新旧世界(或新旧大陆)之间物种交流、疾病传播。影响:新旧世界之间物种的交流,密切了世界各地区的联系;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但疾病的传播也给人类带来灾难。\n[历史解释]新物种在传入地的演变特点(1)物种认知的渐进性传入地居民对外来物种的认知由感性逐渐演变为理性,番茄传入欧洲后,逐渐由观赏性植物发展为食用栽培类植物。(2)种植区域的广泛性明朝,玉米传入中国之初,仅在丘陵山地种植。清朝时,玉米种植逐渐遍布全国。(3)适用范围的普遍性小麦传入美洲时,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4)发展状态的迅速性17世纪,玉米发展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n[家国情怀]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成功经验(1)始终坚持以农业为基础,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千方百计争取粮食总量稳定增长。(2)改革农村生产关系,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扩大粮食的市场调节范围,合理调整粮食价格,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3)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增加农业投入,保护生态环境。(4)在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综合开发利用国土资源,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n探究点二 从手工到机器——生产工具的变革和人类社会发展[学术前沿]西欧的庄园经济庄园是英国中世纪的基层组织。12世纪,随着工商业经济发展,城市的创建和复兴活动的开展,不少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农奴还经常利用领主法庭、国王法庭等进行合法斗争……英国王室颁布法令明确规定,如果农奴在城里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自由身份。“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成为当时流行的谚语。但对于大多数村民而言,他们的生计是与耕地、牧场联系在一起的,很难一走了之。13世纪末兴起的货币地租是关键性变革。此后劳役折算为货币,农奴实际上成为领主的承租人,与自由佃农已没什么区别。\n14世纪中叶发生的黑死病,使英国人口大幅减少,越来越多的农奴要求摆脱庄园,发起了抵抗,14世纪末英国农奴制全面崩溃,英国社会逐渐形成一个富裕农民阶层。此后经过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英国逐渐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的经营模式……英国被誉为“欧洲的粮仓”。——侯建新《资本主义起源新论》[思维激活]材料从多个方面介绍了西欧庄园衰败和工商业不断发展的原因。\n[史料实证]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史料2015~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注: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一般高于70%。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率(%)2015年676708.06.955.12016年744127.06.756.22017年827122.06.957.5\n[解读]表格中,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从2015年的55.1%提高到2017年的57.5%,说明新时期我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并产生了很大成效,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逐步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高于70%”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n[探究]史料反映了当今中国经济发展怎样的特点?提示:中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加,GDP增长率时有下降,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n[历史解释]工业化的特点和影响特点(1)机械动力替代了手工劳动;形成规模化生产;(2)生产、销售实行专业化分工,促进了市场的开发;(3)高度追求利润;(4)注重对工人工作和身心健康的管理,注重技能培训;(5)形成了新的、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加强了规章制度建设,出现了职能化组织结构\n影响(1)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推动了机器生产方式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3)促进了地区分工及一批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4)催生了近代企业管理制度,推动社会的近代化进程;(5)催生了一批工业城市,加快了城市化进程;(6)为新的社会阶级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直接催生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的阶级;(7)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以及工业资产阶级本身的特点,极大地影响了资本主义政治发展趋势\n[唯物史观]辩证看待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1.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发展。(1)工业革命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集中。工业革命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大量人口迅速涌向城市,使城市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扩大。(2)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和其他所必需的条件,如统一的公共基础设施等。2.城市化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保障,随着城市就业人口持续增加、城市规模逐步扩大,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城市化由工业化驱动后又借助需求拉动促进工业化的发展。3.工业化和城市化二者互相推动。工业化有力地促进了初始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发展反过来给经济增长注入强大的动力,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形成一种互相促进的机制。\n命题溯源•聚焦高考\n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示例][2021·新高考湖北卷,13]1808年,一位英国人在印度孟买购买棉布时,惊讶地发现至少有一半产于英国,且价格比劳动力低廉的印度所产的便宜,而棉花却来自印度,这说明()A.印度开启工业革命进程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C.英国海上霸权初步确立D.机器化大生产更具竞争优势答案:D\n[剖析领悟]\n[演练1][2018·海南卷,3]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这种做法()A.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B.加剧了土地兼并C.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D.刺激了人口南迁答案:C\n解析:唐宋时期,大量中原人口移居南方,带动了南方地区的农业开发,甚至形成了梯田这一不同于平原地区耕垦模式的田地形式。梯田是中原农民在南方山地进行农业耕种的形式,可以说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的需要,故C项正确;美洲农作物的传播发生在明清之际,故A项错误;土地兼并与商业的发展、政府的土地政策有密切关系,属于生产关系调整的范畴,与土地开发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人口南迁促进了荒地的开垦,刺激了梯田的出现,而不是梯田的形成刺激了人口南迁,D项因果倒置。\n[演练2][2020·全国卷Ⅰ,34]有人描写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黎:人们在巴黎内部建立了两座截然不同、彼此敌对的城市,一座是“奢靡之城”,另一座是“悲惨之城”,前者被后者包围。当时“悲惨之城”的形成,主要是因为()A.波旁王朝的苛政B.资产阶级的贪婪C.贸易中心的转移D.教会统治的腐朽答案:B解析: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法国从法兰西第二帝国过渡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无论是在君主制下还是在共和制下,资产阶级的贪婪和腐败都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对立,故“奢靡之城”被“悲惨之城”包围,B项正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不是波旁王朝统治时期,故A项错误;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与法国大革命后的社会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由材料“一座是‘奢靡之城’……被后者包围”可知,这与教会统治的腐朽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n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能力1.[2022·山东滨州期末]考古发掘表明,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已开始大规模栽培水稻。当时的水稻是由野生稻逐步培育而成,其谷粒外形、颗粒大小已接近现代栽培稻,粒重远远超过野生稻。据此可知()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B.铁犁牛耕推动了水稻种植业的发展C.古代中国形成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D.中国原始农业获得较高程度的发展答案:D\n解析:根据“当时的水稻是由野生稻逐步培育而成,其谷粒外形、颗粒大小已接近现代栽培稻,粒重远远超过野生稻”可以看出,中国的原始农业发展程度较高,技术也较为先进,故D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排除A项;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时期,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种植格局,排除C项。\n2.[2022·山东莱州一中开学考试]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齐民要术》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地区。这说明()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区域经济发展均衡C.生产工具的变革提高了生产力D.民众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大豆具有改良土壤的作用,因此大豆种植区域的扩展说明土地的利用效率得到了提升,故选A项;材料仅体现了大豆种植的扩展,无法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涉及生产工具的变革和民众饮食结构的变化,排除C、D两项。\n3.[2022·德州夏津一中质测]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玉米和马铃薯开始在欧、亚、非大陆传播;16世纪时,玉米在欧洲已经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粮食作物;17世纪时,玉米已经传遍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地。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丝绸之路的畅通B.欧洲“价格革命”的爆发C.新航路的开辟D.欧洲人饮食结构的变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5~17世纪,世界物种交流频繁,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经济联系加强,物种交流频繁,故选C项:丝绸之路开通于中国西汉时期,与题中现象无关,排除A项;世界物种交流的加强与“价格革命”无关,故排除B项;D项是这些现象的结果,不是原因,故排除。\n4.[2022·山东滨州期末]1500年,亚欧大陆从鼠疫的折磨中复苏,世界人口约为4.25亿;到1600年,人口达到5.2亿;到1700年,人口达到6.1亿;到1750年,人口达到7.2亿。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B.粮食作物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交换C.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D.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答案:B解析:从材料的时间可以看出,此时正值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形成时期,美洲的高产作物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人口的增长提供了基础,故B项正确;殖民扩张并不能直接推动人口增长,排除A项;当时医疗条件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排除C项;工业革命18世纪中期才开始,排除D项。\n5.[2022·山东济南历城二中开学考试]下表是英国各部门就业人员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此表可以用来说明英国()A.在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了城市化B.工业化程度遥遥领先他国C.工业革命推动了产业结构变化D.第三产业发展超过工农业年份1841186118711901农业22.3%18.8%15.3%9.0%工业48.5%55.7%54.6%64.1%其他29.2%25.5%30.1%26.9%答案:C\n解析:从材料中的时间可以看出,此时正值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各部门中从事农业的人员比重下降,从事工业的比重上升,这与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产业结构变化有关,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城市化,排除A项;没有比较不能得出领先他国,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第三产业,排除D项。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08 18:28:03 页数:48
价格:¥3 大小:618.2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