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第37讲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课件(新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7
2/47
3/47
4/47
剩余4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十五单元历史第37讲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2023高中总复习优化设计GAOZHONGZONGFUXIYOUHUASHEJI\n课标要求1.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2.认识近代以来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智能技术等的出现对改变人们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意义3.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n备考指导1.概括生产工具和劳作方式演变的主要史实,认识生产工具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2.掌握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确立的史实,认识生产力的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了解工业革命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体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3.掌握现代科技进步的主要成就和特点,概括人工智能技术等的出现对改变人们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意义\n内容索引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n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n知识点一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一、农业工具的变化1.耕作工具(1)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2)演变过程\n\n2.灌溉工具:在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了革新,其后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唐朝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3.豢养驯化工具:古人用圈厩来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不少工具设施到今天依然发挥着作用。\n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1.纺织工具\n3.金属冶炼工具\n三、劳作方式的发展1.农业家庭式劳作(1)原因: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2)表现①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②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n2.农业庄园式劳作(1)特点: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2)表现①罗马共和国晚期,战争带来的大量奴隶涌入罗马,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②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③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n3.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作(1)概况:古代还有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的手工业家庭,以及拥有某种手工工艺的民营和官营作坊。(2)特点:手工业家庭与作坊往往是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n知识点二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1.手工工场: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2.工厂制度的诞生及意义(1)条件:18世纪60年代,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随着工厂的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n(2)概况①为保证机器的昼夜运行,工人往往实行倒班制。②工厂主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以罚款、体罚和解雇等方式强化纪律意识,迫使工人服从管理。③生产流水线被广泛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整个生产过程处于工厂主的监督管理之下。④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3)意义: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n3.中国机器大生产的出现(1)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2)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也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n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1.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1)问题:伦敦、巴黎等大城市工业人口猛增,但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2)解决: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2.交通运输业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1)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的人工运河、铁路运输发展迅速。(2)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了城际、国际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n3.工业革命促进了乡村的改变(1)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2)大量人口从闭塞、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4.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1)原因: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出现后,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2)表现: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往往戴表,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有标准钟。\n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1)英国:机器生产和城市化迅猛发展等因素,对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承担起发展教育的社会功能,不断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支持。(2)中国:自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以来,中国出现了大量小学堂和中学堂,这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6.工业革命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n知识点三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1.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在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等方面的技术迅速发展。\n2.表现(1)计算机(2)网络\n(3)人工智能技术①含义: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分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②出现:20世纪50年代机器模拟智能被美国科学家提上日程。③内容:涵盖机器人制造、语音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④应用: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代表,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手、机器人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大量应用;“无人仓库”“无人码头”“无人车间”乃至“无人工厂”纷纷出现。⑤影响: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n(4)航天技术\n(5)海洋技术①美国是世界上最先进行深海研究的国家。20世纪60年代,美国深潜器曾在水下数千米处发现了海洋生物群落,并且首次潜入世界大洋中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②1997年,中国自主研发的无缆水下深潜机器人成功潜入水下6000米处进行科学试验,这标志着中国海洋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③2020年,中国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标志着中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6)新材料技术: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新材料被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中。\n二、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1.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2.人类文化生活出现新的模式(1)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技术迅猛发展,使人们可以轻松了解社会动态,与外界沟通更加方便。(2)各种应用程序的开发,促进了人们的通信交流,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3)全媒体不断发展,能够最大程度汇集各种渠道的信息,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不同的视角。\n3.人类视野产生新的变化(1)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地球成为“地球村”。(2)网络的普及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知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3)现代科技应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n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n[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1中国古代劳动工具及劳作方式的演变材料一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其自身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生产的内部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n材料二汉朝民营手工业主要集中于盐铁业。唐朝以前,民营手工业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后,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也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江西景德镇的民窑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明清时期,江南出现许多工商业市镇,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据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李龙潜《明清经济史》等整理\n[研读分析](1)材料一指出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结构的四大生产要素,阐释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经济效果和历史效应受到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方面的影响。(2)材料二中以第四个句号为界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阐述了汉朝至元朝民营手工业的经营范围、经营规模、经营技术等方面的变化;第二层阐述了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的主要表现。\n[探究运用](1)材料一中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分别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认识材料一中的观点?内部环境:自然环境(耕地)、技术和农具、农作物、劳动力。外部环境:国家政策。认识:我国农业经济在封建社会早期得到较快发展,但受到封建体制(社会环境)的阻碍,无法获得突破性发展。(2)根据材料二,说明汉朝至清朝民营手工业的发展趋势。发展趋势:涉及领域扩大,由盐铁业扩展至纺织业、制瓷业、矿冶业等;生产方式进步,由家庭和作坊式生产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如棉纺织技术的进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由家庭作坊式发展到手工工场;地位不断提高,由从属于官营手工业到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居主导地位。\n归纳概括中国古代封建土地制度下的农业劳作方式(1)家庭式劳作方式①自耕农:拥有小块土地(私有制),以家庭为经济单位,耕织相结合的个体农户。②佃农:封建土地私有制经济下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以家庭为经济单位进行劳作。③“屯田客”:国家强制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屯田之民免服兵役和徭役。\n(2)庄园式劳作方式\n\n[新题验证]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对此合理的解读是()A.交流使小农经济成为东西方主流的生产方式B.东西方家庭生产模式的出现均源于生产力的进步C.亚历山大帝国的远征推广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模式D.男耕女织的分工构成东西方农业生产的最初形式B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的出现,是我国古代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西方“氏族部落解体”这一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故选B项;A、C、D三项说法均与题意不符,排除。\n[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2工业革命与社会转型材料一1833年,英国皇家委员会经调查后,认为应进行大规模的公共空间建设,建议由私营业主来负责具体的建设工作,由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据此,1835年,议会通过了“私人法令”,允许在任何一个大多数纳税人要求建公园的城镇建立公共园林;1838年要求在所有未来的圈地中,必须留出足够的开敞空间,“足够为当地居民的锻炼和娱乐之用”。1845年,柴郡切斯特市获得议会法令,建设公园与娱乐用地;1846年,曼彻斯特也获得此项权利。1859年,议会通过《娱乐地法》允许地方当局为建设公园而征收地方税。在全国上下形成共识的情况下,英国开始了公共造园运动。——摘编自陆伟芳《城市公共空间与大众健康——19世纪英国城市公园发展的启示》\n材料二民国时期,公园已成为城市比较普及的娱乐场所。民国政府通过公园向民众灌输现代观念与意识,使公园兼具了社会政治教育空间的功能。民国公园一般都有古典式的亭台、楼阁、荷池、花坞等,有的还辅以假山,保持了传统园林的格局。国民政府将南京原来的玄武湖公园改为“五洲公园”,湖上五个小洲分别被改名为亚、欧、美、澳、非五大洲。1925年建成的北京京兆公园建有世界园,题有“要有国家思想,须具世界眼光”,横批为“勿忘国耻”的对联;公园内还建有共和亭,书有“共和国之主权在民,共和国之元气在道德”。——摘编自陈蕴茜《论清末民国旅游娱乐空间的变化——以公园为中心的考察》\n[研读分析](1)材料一主要从政府、法令、民众、范围的角度阐明了19世纪英国掀起公园建设热潮的特点,英国公园建设热潮的兴起反映了工业革命对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2)材料二从国家(民族)、国际、共和等角度阐明了民国时期公园建设宣传的理念,公园建设中民族主义等理念的贯穿,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爱国救亡意识,启迪民智等。\n[探究运用](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英国公园建设热潮形成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加强城市公园建设的历史背景。特点:中央和地方政府重视和主导;以法令的形式推动;由个别城市到全国推广;全国上下的支持。历史背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实力增强;政治民主进程不断发展;人们对日常文化娱乐生活的要求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剧了城市环境恶化,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公园向民众宣扬了怎样的理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重要意义。理念:民族主义、国际意识、共和观念。意义:启迪民智,促进民众思想进步;激发爱国救亡意识和民族自信,促进国家认同。\n归纳概括工业革命对社会转型的影响(1)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器化生产方式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巨大突破,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生产方式面临从单纯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而且,在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下,从竞争走向合作,从国内合作走向国际协调,也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表现。(2)促使工业现代化转型:工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3)促使城市化转型:工业革命改变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工业革命也使一些国家的经济重心发生转移。\n(4)促使社会形态转型:工业革命后,经济形态上,工业取代农业占据主导地位,城市化进程加快;政治形态上,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对立阶级,通过改革资产阶级进一步巩固了统治;意识形态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n[新题验证]19世纪上半叶,西欧社会在争论妇女“工作权利”时,倾向于女人们留在家里生育孩子。1870年后,随着工厂以及大量服务性岗位的出现,妇女们的工作权利得到认可。这表明工业革命()A.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B.提高了妇女的政治地位C.提升了妇女在劳动市场上的地位D.使家庭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C题干材料反映出工业革命后,伴随着对自由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原本大多从事家务劳动的妇女的工作权利得到认可,这是妇女劳动地位得到提高的具体表现,C项正确。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妇女政治地位提高,B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未体现家庭结构的根本性变化,D项错误。\n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n[素养剖析]【例题】(2020江苏卷,1)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朝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意图:本题以商朝青铜农具为依托,考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等学科素养。\n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可知当时的青铜农具象征意义大于实用意义,说明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C项正确;江西新干出土了青铜农具不代表青铜农具最早在此地出现,排除A项;精耕细作属于小农经济的特点,商朝时小农经济尚未出现,排除B项;全国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转移到南方,排除D项。答案:C\n[典题实战]1.(2020浙江1月选考,3)根据下图所示判断,该冶铁供风形式始于()A.战国B.西汉C.东汉D.元朝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冶铁供风工具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故选C项。\n2.(2020江苏卷,18)1873年12月,英国伦敦出现了持续一周的大雾,许多人有强烈的窒息感,约有1150人在此次毒雾中丧生。当时来到伦敦的一位作家在给友人的信中抱怨:“我本应继续在伦敦演讲,但雾快要捏碎我的心脏。”这位作家的抱怨()A.源于机器大工业生产活动B.揭露了垄断资本主义罪恶C.表现出西方社会精神危机D.是由于汽车尾气污染环境A“1873年”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题干材料中“英国伦敦出现了持续一周的大雾”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大工业的开展,导致了环境污染,A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未涉及垄断资本主义,排除B项;题干材料不是从精神层面分析,排除C项;此时汽车还未问世,排除D项。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