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版新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第4讲西汉与东汉__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6

2/46

3/46

4/46

剩余4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n第4讲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n目标定位·明考向主干梳理·理思路考点探究·释难点典例研析·立标杆\n目标定位·明考向\n素养考向概念聚焦1.概括秦汉采用的不同治国理念,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其演变的原因2.从“史料实证”角度掌握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采取的措施,从“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其对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历史意义,培养民族认同感3.理解“光武中兴”“党锢之祸”“黄巾起义”等基本历史概念,体会其蕴含的社会矛盾,从“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角度概括两汉崩溃的历史原因与经验教训“黄老无为”“文景之治”;“汉承秦制”;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推恩令”;中外朝制、察举制、刺史;“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独尊儒术”;“丝绸之路”;“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党锢之祸”;纪传体;汉赋、乐府\n主干梳理·理思路\n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定都_____。2.文景之治(1)背景:吸取_________的教训。(2)措施: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_________”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3)结果: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长安秦朝速亡与民休息\n3.政治制度(1)“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2)郡国并行制:地方行政制度采取_____与_____并行制,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3)七国叛乱:_______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三个月内叛乱即被平定。郡县分封汉景帝\n〔概念阐释〕黄老之学:战国时期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黄”: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初期。黄老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阴阳、法、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特点是“无为而治”。黄老思想是汉初的统治思想,突出表现为“休养生息”。\n二、西汉的强盛1.政治上: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中央: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_____,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中朝\n(2)地方①地方行政:颁布“_______”,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②选官制度:确立以_______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③监察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_____,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④社会治理: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推恩令察举制刺史\n〔概念阐释〕(1)中朝与外朝: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外朝是指由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僚体制。西汉早期,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丞相也参与谋议。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而削弱丞相的权势,对于重要政事,依靠一些亲信在宫廷之内做出决策,中朝由此而得以形成。(2)“推恩令”: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封地大的王国被分成封地较小的侯国,这个过程直接导致了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加强了中央集权。\n(3)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确立于汉武帝时期。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4)征辟制:是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就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征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n2.经济措施(1)改革币制,将_______收归中央。(2)实行_________,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3)推行_________,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4)抑制_________,向他们征收财产税。铸币权盐铁官营均属平准工商业者\n〔概念阐释〕均输平准:均输法是指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平准法是国家平衡物价的政策,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这一政策,有利于平抑物价,增加中央收入。\n3.思想上,接受_______的建议,尊崇儒术。(1)确立:公元前136年,设_________,儒学独尊地位确立。(2)影响:_____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拓展]汉代儒学的四大新变化统治术的变化从“以礼理民”到“礼法并用”人民性逐渐淡化从“民贵君轻”到“三纲五常”浓厚的神秘色彩从“不语怪力乱神”到“天人感应”地位发生变化从先秦民间学说上升为汉代官方学说董仲舒五经博士儒学\n4.开拓疆域(1)北击匈奴:任用_____、_______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西汉在河西走廊设___管辖。(2)张骞出使西域:为配合对_____的战争,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_____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著名的“_________”。(3)设置西域都护:公元前___年,西汉在今新疆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_____机构。(4)加强了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卫青霍去病郡匈奴西域丝绸之路60军政\n[拓展]汉武帝经略边疆的意义: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和边疆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n三、东汉的兴衰1.王莽夺权: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社会动荡不安。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新,西汉灭亡。王莽针对西汉后期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改革措施不切实际,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23年被绿林军推翻。2.东汉的兴衰(1)前期的“光武中兴”①背景:25年,刘秀建立东汉,平定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n②措施③结果:政局稳定,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加强皇权,增强_______的作用,严格控制_________;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经济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_____思想重视_____尚书台外戚干政奴婢儒学\n(2)东汉中后期的统治①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多不亲政,出现_________________的局面,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②发生“党锢之祸”: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他们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外戚宦官交替专权\n③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导致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④184年,爆发了张角领导的“_______”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⑤地方长官拥兵自重,出现了_________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黄巾军军阀割据\n四、两汉的文化1.史学(1)《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写,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_____、下至_______年间的历史,首创了___________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2)《汉书》:东汉班固撰写,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史。黄帝汉武帝纪传体通史纪传体断代\n2.文学(1)汉赋:是一种介于_____和散文之间的文体,特点是讲究_________,辞藻华丽。(2)乐府诗: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_____修改而成的诗,很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东汉民间流行_____诗,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韵文铺陈排比民歌五言\n3.医学和科技成就(1)《黄帝内经》:成书于____至西汉间,奠定了________的基础。(2)《神农本草经》:成书于_____时,是中国古代第一部_______专著。(3)《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4)造纸术:105年,东汉_____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战国中医理论东汉药物学蔡伦\n〔概念阐释〕《史记》的五种形式本纪按年代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表以年表形式按年、月先后顺序记载重要的历史大事书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演变以及天文历法等世家记载自周以来开国传世的诸侯,以及有特殊地位的人物事迹列传记载社会各阶层代表人物的事迹,有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循吏、酷吏、游侠、刺客、名医、日者(中国古代观察天象的人)、商人等的传记\n考点探究·释难点\n[史料]继秦王朝迅速崩溃后建立的汉朝并非简单的“汉承秦制”,汉朝不仅接受其制度框架和管辖疆域,更重要的是总结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强力政权迅速崩解的历史教训。站在先秦儒家对“礼乐制度”进行仁义伦理反思的立场上,汉初儒者贾谊明确地指出:秦朝的过错是片面地实施了法家工具主义的效力原则,“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以暴虐为天下始”,社会风气因此而衰变。其实,先秦法家工具主义取向的强制性和功效性思想,经过春秋和战国两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到秦主题秦汉治国理念的演变\n王朝建立时已经积累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由此产生了以无限酷刑和重刑实现法律的即时工具效力,“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所以,贾谊的总结一方面是在批判运用于秦朝的法律工具主义,另一方面也是在宣扬儒家的法律道德主义,“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摘编自单纯《过秦与正韩:论儒家对秦制及法家思想的批判》\n[问题]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并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秦汉历史的相关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提示]汉初儒学走向复兴。阐述:秦朝统一六国后,厉行法治,焚书坑儒,激化了社会矛盾,不仅使儒学遭到沉重打击,也导致了秦朝迅速走向崩溃。刘邦建汉后,基于社会经济破坏严重,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采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环境相对宽松,为儒学复兴创造了条件。在批判法家思想的同时,汉初儒者宣扬仁义,积极维护统治阶级的专制统治,受到统治者的赏识,推动了儒学的复兴,并为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创造了条件。\n[拓展]秦汉采用的不同治国理念及其原因(1)秦用法家思想治国:秦实行商鞅变法,使得国力强大,后来统一了六国,建立秦朝;秦朝吸取分封制造成春秋战国时期长期分裂割据的教训,而法家主张中央集权,反对分封;同秦始皇的个人认识有关,他认为只有实行中央集权,推行酷法,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n(2)西汉初期用道家思想治国:西汉初期,国力衰弱,经济凋敝;刘邦认为秦亡的根本原因是采用了法家思想,因而吸取教训,采用道家“无为”的思想,轻徭薄赋,休养生息。(3)汉武帝时期采用儒家思想治国:政治上的统一,迫切要求一种为其做出理论解释的学术思想,儒家思想恰好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董仲舒的儒家思想,掺杂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甚至部分法家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需要。\n典例研析·立标杆\n1.(2021·山东高考·2)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下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时期调整概况汉景帝时期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汉武帝时期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汉成帝时期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C\n[解析]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表现为裁撤一些官职,缩减官职的俸禄或者职权范围,其出发点是削弱王国势力,本质上是防止王国问题影响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政治统一,故选C项;对王国职官的调整表现之一是精简行政机构,还有缩减俸禄和职权范围,所以精简地方行政机构不是其出发点,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下,王国的职官开支都是由王国自己支付的,与中央财政无关,排除B项;表格反映的是对王国职官的调整,目的是削弱王国势力,而不是要废除郡国并行体制,排除D项。\n2.(2021·湖南高考·2)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B\n[解析]题干中代王刘恒只是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无法反映出他是嫡长子,A项错误;题干中迎立刘恒为帝的原因不仅因为他“最长”“仁孝宽厚”,还因为“太后薄氏谨良”,这是吸取了外戚干政的教训,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B项正确;刘恒被迎立为皇帝只是一种特殊情况,后世选帝的主要标准仍然是嫡长子继承制,而不是以仁孝为主要标准,C项错误;题干中立刘恒为帝是丞相、太尉与宗室大臣共同商定的,不能表明相权威胁到皇权,D项错误。\n3.(2021·全国高考甲卷·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举制度的实施B\n[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辟召制度是察举制的补充,选拔了大量真才实学之人,其运作是辟主根据民间呼声或自己的见闻,使出身草野没有机会入仕之人进入统治阶层。辟召制度是“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要保证其有效运作并加强中央的控制,这就需要监察体系的改进,故B项正确;分科考试选官制指的是科举制,故A项错误;郡国并行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和材料没有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察举制度和辟召制度是两种不同的选官制度,故D项错误。\n4.(2021·全国高考乙卷·25)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郡名西汉末东汉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间)5677120123太原(今属山西)16986330902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359316528551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461587404448豫章(今属江西)67462406496零陵(今湖南、广西间)21092212284\n据上表可知,在此期间()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A\n[解析]通过表格中西汉末与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比较可知,豫章、零陵等江南地区的户数增长迅速,南阳也出现人口增长,但表格中北方地区的户数则相对减少,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民户数量增加可反映出农业经济发展,故这时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北方,选A项;东汉时期是豪强大族势力强盛时期,并不是没落,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末到东汉中期我国经济重心仍在北方,上述地区的数据只能说明南方经济发展加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并非不平衡加剧,排除C项;汉代牛耕逐渐普及,个体农耕经济处于繁荣时期,并没有衰退,排除D项。\n5.(2020·山东高考·2)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B.强化了经济控制C.开通了丝路贸易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B\n[解析]根据材料“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西汉政府推行“盐铁官营”政策,由官府直接组织食盐生产、运输和经营,打击了山东东部地区工商业的优势,故选B项;西汉政府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与材料所述“山东东部地区商业低谷”无关,排除A项;西汉政府开通了丝路贸易有利于促进商业的发展,并非“山东东部地区开始步入商业低谷”的原因,排除C项;儒家义利观强调重义轻利,以义克利等义利思想,涉及主体为义利关系,影响整个宏观的汉代经济,与材料所述“山东东部地区商业低谷”不符,排除D项。\n6.(2020·全国高考Ⅱ卷·24)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B\n[解析]根据材料“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百姓‘三百里皆观’”“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等信息可知,这一时期的角抵表演雅俗共赏,受到不同阶层的欣赏,说明角抵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一时期不同阶层的人都喜欢欣赏角抵表演,并没有强调对川剧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A项错误;根据材料“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可知,角抵表演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但不能完整体现材料内容,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角抵表演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没有体现其渊源,无法得出源于民间劳动技能的结论,D项错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08 14:50:04 页数:46
价格:¥3 大小:1.53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