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第44讲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课件(新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4
2/44
3/44
4/44
剩余4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十六单元历史第44讲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2023高中总复习优化设计GAOZHONGZONGFUXIYOUHUASHEJI\n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备考指导1.了解印欧人迁徙的过程并分析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了解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过程并分析其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2.了解近代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了解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了解华工的出现及其对美洲与大洋洲开发的作用3.了解现代社会的移民概况并分析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n内容索引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n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n知识点一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1.起源: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他们是游牧民,驯养了马匹,制造了马拉战车。\n2.迁徙: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赫梯人①公元前17世纪,赫梯人在小亚细亚建立赫梯帝国,多次入侵两河流域,一度占领巴比伦城,蚕食埃及在西亚地区的土地。②公元前14世纪,赫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疆域从小亚细亚延伸到巴勒斯坦,多次与埃及发生争霸战争,公元前13世纪末因陷入内战逐渐衰落。\n(2)波斯人①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征服了东到印度河流域,西到巴尔干半岛北部,包括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②在波斯帝国统治下,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n(3)希腊人①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②他们思考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在哲学、科学、文学、建筑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③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4)雅利安人①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推进到恒河流域,把马和铁等带到印度。②公元前600年左右,南亚地区陆续兴起一系列国家,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③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并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n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1.第一轮迁徙(公元前2世纪一公元2世纪)(1)中国的汉朝和西方的罗马都进入强盛时期。(2)在中国北方,匈奴势力强大,不断扩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3)在欧洲,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n2.第二轮迁徙(3—6世纪)\n3.影响(1)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2)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3)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n知识点二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1.美洲族群变化的原因(1)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此后欧洲国家争相开始在美洲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掠夺。在此期间,屠杀、奴役以及从欧洲传来的天花等传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2)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大约从16世纪开始,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在此后的三四百年间,非洲失去了大约1亿人口,这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上千万黑人奴隶为殖民者在美洲的种植园和矿山提供了劳动力。(3)很多欧洲人因为各种原因来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n2.美洲族群变化的表现(1)印第安人数量的锐减,欧洲人和非洲黑人数量的激增,迅速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群。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2)来自不同地方的各个族群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他们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n3.美洲族群变化的结果——形成美洲国家不同的人口结构(1)美国、加拿大: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美国在19世纪中叶建立了所谓的保留地,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赶进保留地生活。(2)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3)拉丁美洲:混血人种成为最大族群。(4)秘鲁等少数国家:印第安人相对较多,但也很少超过人口的半数。\n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1.大洋洲的土著居民:在3万多年前,澳大利亚就有人类居住。2.英国的殖民活动(1)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2)19世纪时,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3)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3.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1)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2)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9世纪中叶,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n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1.背景(1)19世纪初,英美等国开始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人奴隶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2)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2.华工与美洲的开发(1)在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2)19世纪70年代,加利福尼亚的华工人数已有十几万。加勒比群岛、秘鲁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n3.华工与大洋洲的开发(1)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到1858年,华工人数已超过4万。(2)在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华工在种植园和矿山辛勤劳动,促进了这些地方的开发。(3)很多华工后来回国,留下来的华工往往愿意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了一个个唐人街,他们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n知识点三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1.全球劳动力市场(1)背景: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2)时间: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3)过程\n2.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1)20世纪50—70年代,大多数移民在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2)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减少,贸易、金融等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这在跨国公司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移民中的“知识精英”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n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1.概念:难民是现代社会移民中的一个独特群体。他们因为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各种原因被迫离开原籍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2.产生:20世纪后,世界难民问题日益突出。(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如遭到纳粹德国迫害而流亡的犹太难民。(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难民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3.困境:难民在收留国一般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处境十分艰难。\n4.救助(1)组织机构:1950年,联合国成立联合国难民署,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2)救助准则:1951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1966年,联合国又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扩大1951年公约的适用范围。(3)世界难民日:2000年12月4日,联合国大会决定,从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以期引起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的重视。(4)结果:没有改变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国际社会要实现让世界不再有难民这一终极目标,仍然任重道远。\n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1.美国的多元文化(1)特点:以欧洲文化为主流,吸收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的移民文化。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2)影响:多元文化传统使美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n2.新加坡的移民社会特征(1)背景①19世纪以来,苏伊士运河的通航,极大地缩短了东南亚与欧洲的航程。②随着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发展,马六甲海峡海运繁忙,新加坡逐渐成为繁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③从英国殖民地成为独立国家。(2)表现: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超过70%,其次为本地的马来族;还有近10%的印度裔移民。(3)特点: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①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②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n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n[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1中国古代的人口迁徙材料一明清时期,迫于沉重的人口压力,大批破产贫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山区,进行垦殖。政府发给路费、耕牛、种子等并免征赋税。甘薯、玉米等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低的作物的推广,加速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垦。——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n材料二清朝统治者特别提倡迁移内地人民到新疆从事农业开发。1761年,清政府首先实行有组织的移民出关,尔后对落户的农户放宽起课年限,有力地保证了应募农民在迁入地有时间和力量开垦种地。受有组织移民的吸引和鼓舞,自发流移进入新疆的人口也与日俱增,移民屯垦取得显著成效。在西南地区,清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手工业者或流民纷纷进入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的开发。——摘编自王兴文《试论中国古代西部经济开发政策》\n[研读分析](1)材料一反映了影响明清时期大批破产贫民南移至长江流域的因素及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2)材料二从政治管理、当地发展、民族交融及文化认同等方面分析了移民边疆的影响。\n[探究运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因素。因素:少数民族生产方式较落后,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徙。统治阶级实行专制统治,土地兼并问题严重,农民流离失所,被迫迁徙。(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对边疆管理与开发的历史贡献。贡献:加强对边疆的管理;促进边疆开发;促进民族交融、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n归纳概括中国古代民族迁徙的影响(1)族系人口的迁徙首先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原有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极大地推动了各民族相互交融的进程。其次,族系移民有利于提高人口的素质。(2)各民族之间的迁徙使原来毫无关系的许多民族交错杂居在一起,各民族相互交流长期积累起来的宝贵知识和经验,各民族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促进了各民族经济的发展。(3)民族的迁徙促使各民族之间产生更多的接触,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n[新题验证]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南迁。据《晋书》记载,当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上述材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是()A.由北向南迁徙B.迁徙涉及阶层广,规模大C.加速南方开发D.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A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迁徙,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向南迁徙,即由北向南迁徙,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所涉及的阶层,故B项排除;题干材料只是体现人口的流动,没有体现人口流动的影响,故C项排除;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人口迁徙的方式,故D项排除。\n[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2近代世界人口迁徙的趋势和影响材料一欧洲、非洲、美洲和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整理\n材料二1763年以前的那一时期中,欧洲诸强国仅在亚洲和非洲拥有少数立足点,它们主要的占有地是在南北美洲。1763年以后,它们从政治上控制了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和几乎整个的非洲。不过,在南北美洲,它们所能做到的比这要多得多。它们利用美洲的人口比较稀少,真正地使北美洲和南美洲欧化了。——[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n[研读分析](1)材料一属于数据类表格,反映了1650—1900年欧洲、非洲、美洲和中国占世界总人口的变化趋势。(2)材料二主要揭示了欧洲、非洲、美洲之间人口变化的相互联系,而其根源在于欧洲经济的发展及其殖民扩张。\n[探究运用](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欧洲、非洲、美洲三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率变化的基本趋势。趋势:欧洲占比不断扩大;非洲占比不断下降;美洲1750年之前占比下降,之后则不断扩大。(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揭示三大洲之间人口变化的相互联系。概括这一时期影响各大洲人口变化的因素。联系:欧洲国家对非洲和美洲的殖民掠夺,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促进欧洲人口增长。奴隶贸易导致非洲人口减少。欧洲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造成美洲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美洲人口下降;1750年以后,非洲黑人奴隶和欧洲移民的涌入,增加了美洲人口数量。因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逐步形成。\n归纳概括1.新航路开辟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人口的迁徙(1)影响因素①社会环境因素:战争、人口压力、征服移民、宗教矛盾、殖民扩张。②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恶化。(2)主要特点①从旧大陆迁徙到新大陆。②从已经开发的地区迁徙到未开发的地区。③群体性迁徙。\n2.奴隶贸易的背景与概况(1)背景①最初,葡萄牙殖民者贩卖黑人奴隶主要是出于掠夺财富的需要。②后来,西班牙殖民者贩卖黑人奴隶是为了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屠杀、奴役印第安人,再加上从欧洲传来的天花等传染病的影响,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矿山、种植园缺乏劳动力。③获取高额利润。随着美洲各个殖民地对廉价劳动力需求的日益增加,黑人奴隶贸易变得更加有利可图,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特别是英、法等国的奴隶贩子,加剧了奴隶贸易的泛滥。④因政府组织而具有合法性。16世纪前期西班牙王室颁发贩卖黑人奴隶执照后,奴隶贸易具有合法性。在贩卖奴隶的过程中,英国还成立了贩卖奴隶的特许公司。\n(2)概况①时间:奴隶贸易大约开始于16世纪;18世纪达到较猖獗的程度;19世纪初,英美等国开始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奴隶贸易受到限制。②路径:欧洲奴隶贩子从事贩卖黑人奴隶的活动,多半是采取所谓的“三角航程”:从西欧各港口出发,载运着西欧生产的武器和其他廉价的手工业商品抵达西非海岸,是为“出程”;到达非洲后,用武器或者手工业品交换奴隶,横渡大西洋再运到美洲贩卖,是为“中程”;在美洲用奴隶换取金银和原料,然后再把美洲的物产等运回欧洲销售,是为“归程”,从而完成奴隶贸易的整个航程。\n[新题验证]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C.美洲原住民纷纷逃离海外D.欧洲人移民到美洲分布越来越广B根据题干材料,可知A、C两项都是1500—1800年美洲人口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在此期间,很多欧洲人来到美洲。因此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故B项正确;D项是表现,不是原因,排除。\n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n[素养剖析]【例题】(2018海南卷,6)现存17—19世纪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表上表呈现的史实表明,17—19世纪的中国()A.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B.自然经济加速解体C.社会经济呈持续繁荣局面D.海外贸易长期发达\n意图:本题以17—19世纪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为依托,一是考查学生阅读数据类表格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二是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7—19世纪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不断增加,这表明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总数不断增加,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出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没有体现出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局面,故C项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答案:A\n[典题实战]〔2020浙江1月选考,27(改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些生物学家认为,自新航路开辟后,生物系统中曾经截然不同的地方都变得相似了。……“冒烟的草叶”是第一个扩散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产品,成为大交换浪潮的浪头。大交换的影响是多方位的。马克思曾经指出:“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个历史结果是经历了15、16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才出现的。——据吴于廑《世界历史》、[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等整理\n材料二美洲历史通常被说成是欧洲人来到一片几乎无人居住的荒野。但是数个世纪以来,大多数外来者都是非洲人,而这片土地并不是空荡荡的,而是住满了数以百万计的原住民……当教科书开始认识到这一半球中的大多数人口的构成的时候,这些人也大都被描绘成欧洲人扩张中的无助的受害者:印第安人在殖民者的袭击到来之前逃跑,非洲人被套上枷锁在种植园中被鞭子驱赶着劳作。……奴隶制迫使数以百万计的非洲人和印第安人忍受痛苦而悲惨的生活,迫使这些地区卷入世界近代化的进程。——[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n(1)指出材料一中“冒烟的草叶”的传播路径,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15、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的打破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闭关自守状态的一系列重大转折。路径:美洲——欧洲——欧美之外。转折: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海外殖民扩张;开启世界市场的形成之路,世界逐渐从分散走向整体。(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殖民主义者暴富的重要途径,指出16世纪第一批被掠贩非洲黑人的命运。途径:殖民掠夺、屠戮(种族灭绝);不平等贸易。命运:成为黑人奴隶;命运悲惨。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