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第42讲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件(新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1

2/51

3/51

4/51

剩余4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十六单元历史第42讲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2023高中总复习优化设计GAOZHONGZONGFUXIYOUHUASHEJI\n课标要求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备考指导1.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把握各阶段中华文化发展的主要内容和特色2.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社会价值3.了解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认识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n内容索引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n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n知识点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多元起源(1)考古发现证明,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2)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3)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n2.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n\n\n3.近代中华文化的新发展(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2)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n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重视以人为本(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2)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3)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n2.民本思想(1)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2)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n3.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1)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2)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他的哲学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3)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4)特点:他们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n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1)起源: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2)发展:张载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n5.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1)表现: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2)影响: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n6.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战国时期的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n7.主张和而不同(1)表现①起源: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②继承: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2)影响:“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n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特点(1)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2)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3)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4)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性。(5)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连续性。\n2.价值(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2)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n知识点二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文化的传入与融合(1)过程①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③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④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n(2)影响①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②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③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④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n2.西学东渐(1)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2)清初: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n(3)晚清\n(4)民国初年①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②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③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n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对东亚、东南亚的影响\n2.四大发明西传(1)造纸术:8世纪以后,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火药: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3)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4)印刷术: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n3.人口迁移和经贸往来传播中华文化(1)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2)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3)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4.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1)16—18世纪,在西学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华文化在欧洲也得到传播。(2)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3)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n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n[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1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材料一孔子者,“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实践躬行之学也。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夏殷周诸圣贤之学说,无不集合而组织之,以大成儒教。——《王国维文集》孔子赞《易》自羲轩而下,序《书》自尧舜而下,删《诗》自文武而下,修《春秋》自桓文而下。——[宋]邵雍《皇极经世书》材料二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又“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n[研读分析](1)材料一中的第一则材料表明孔子的学说继承了前人思想;第二则材料表明孔子不是单纯照搬前人思想,而是有所选择,体现出创新性。(2)材料二中的两句话反映了两个时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两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是“私学文化”,秦汉以后是“帝国文化”。\n[探究运用](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的学说有何特点。特点:孔子对上古以来的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前人基础上创立儒家学派。(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分析“帝国文化”在宋朝强化的原因。表现: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孟子提出“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荀子提出“民水君舟”;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原因:宋朝,儒学家吸收佛、道思想,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巩固了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n归纳概括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1)诸家学说兼收并蓄①文化包容与儒学创立。孔子明确提出“君子和而不同”,体现出包容意识和气度。儒学的创立,是对各种思想和学说兼容并包的结果。②百家争鸣与相互借鉴。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界诸子竞秀、百家争鸣,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各家学派尽管主张不一,但诸子百家在争鸣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③尊崇儒术与兼综众家。汉朝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④玄学清谈与汇通儒道。魏晋时期,玄学力图把儒道两家思想交汇融通,取得一定成功。\n(2)中原文化长期吸取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①魏晋南北朝是中华各民族大交融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为中原农耕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②盛唐时期统治者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促进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多彩。③随着中原地区的农耕经济向周边扩展,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促使这些地区文化相辅相成,渐趋融合。\n(3)对外域文化的扬弃吸收①佛教传入与三教交汇融通。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宋明时期,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②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等有识之士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爱国知识分子积极学习西方文化,“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种文化开放心态,正是中华文化有容乃大的包容性的表现。\n[新题验证]3世纪至6世纪中期,在学术思想上出现了长期的分歧,尤其是南北的儒家思想分歧较大,表现在对儒经的注释上,北学仍然是谶纬的学说,南学则讲求义理或注重训诂,思想的不统一给统治带来一定的不利因素。这种思想的分歧()A.源于南北方对儒家思想的认识不同B.使隋唐时期的学术思想呈现融合趋势C.表明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发生动摇D.在学术思想上造成南学优于北学的局面B\n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割据造成南北方儒家思想的分歧,思想的不统一给统治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隋唐时期的政治统一使学术思想趋于融合,B项正确;南北方儒家思想的分歧源于政权割据的局面,A项错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评价北学和南学的优劣,D项错误。\n[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2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影响材料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很重要,因为本来认为中国是天下第一,天下就是中国,中国就是天下,那时候中国没有世界观念,中国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心,周边都是自己的属国。但是魏源……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摘编自《复兴之路》\n材料二受墨家任侠精神的影响,谭嗣同认为汉宋士人和学派之“任侠”精神是“依仁蹈义,舍命不渝”,应予以继承和弘扬。面对西方列强的强大和入侵,谭嗣同把这种“任侠”精神上升为国家兴亡、民族振兴的角度去认知,认为只有弘扬尚武之风、武侠之风、体育之风,民当自强、国将不衰。他认为西方诸国的强大在于“喜动”,而中国的落后在于“好静”,倡导引进西方体育,以体育兴国强民。他还主张“废缠足”、兴办“女学”,使妇女和男人享有同样的接受教育、参与体育的权利。——摘编自戴伟宇《中国近代思想家谭嗣同体育思想考略》\n[研读分析](1)材料一体现了中国思想界的一个转变:即从“中国是天下第一……中国就是天下”的盲目自大心理,转变为认识到要“师夷”,主张学习西方。但“夷”还是体现了一种落后意识。(2)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间,谭嗣同是近代中国的人物;二是其主要观点,“以体育兴国强民”体现其爱国意识,“妇女和男人享有同样的接受教育、参与体育的权利”体现其平等意识。\n[探究运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出现变化的原因。论证“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这一观点。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迫打开,民族危机出现;西学东渐,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晚清时期“经世致用”思想进一步发展。论证: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奉行闭关自守的政策;魏源等人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极大冲击,体现出一种叛逆性。\n(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谭嗣同体育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价值。特点:体育发展与爱国救亡相结合;受传统文化影响学习西方;提倡男女平等。价值: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鼓舞了人们的爱国精神;促进了西方体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近代体育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女子体育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妇女解放);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发展,对后来建设体育强国提供了借鉴。\n归纳概括1.“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技术方面的影响。19世纪中叶,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初步引进西方的武器装备,出版一些有关西方武器制造以及攻防战术的著作。(2)制度方面的影响。维新派倡导确立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后建立民主共和制。新式教育制度、文化制度、经济制度和金融制度等陆续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制度建设产生影响。\n(3)思想教育方面的影响。在西学的影响下,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思潮冲击着传统观念。近代西方科学理论等展现在国人面前,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新文化运动时期,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探讨如何改造中国、改造社会。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提供指导。\n2.中华文化对近代欧洲的影响(1)中国的物质文明对欧洲的文艺复兴和近代化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的进步。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也造出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2)中国的精神文明,如伦理哲学、政治理想,尤其是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对欧洲的启蒙运动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的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n[新题验证]洋务派以“西学中源”来反驳顽固派,认为“彼机器一事,亦以算术为主,而西术之借根方,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目为东来法……中国亦务求实用,焉往不学”?这表明洋务派()A.否定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B.忽视中西思想文化的差异C.论证学习西方科技的合理性D.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C\n根据题干材料“彼机器一事,亦以算术为主,而西术之借根方,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目为东来法……中国亦务求实用,焉往不学”,可知洋务派以西学源自中学的主张,论证学习西方科技的合理性,故选C项;洋务派发展了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排除A项;题干材料“彼西土目为东来法……中国亦务求实用,焉往不学”表明洋务派认识到中西思想文化的差异,排除B项;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非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D项。\n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n[素养剖析]【例题】(2020浙江1月选考,8)洋务派巨擘左宗棠主持重刻《海国图志》,在该书序中慨言:百余年来,中国“水陆战备少弛”,英吉利“蹈我之瑕,构兵思逞”,“廿余载,事局如故”,“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这一认识反映了()A.左宗棠、魏源顺乎世界之潮流迈出变法第一步B.“师夷长技以制之”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C.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的变化D.以“中体西用”寻求变革,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意图:本题以左宗棠主持重刻《海国图志》为依托,一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二是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n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可知洋务派受魏源、林则徐等有识之士“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的影响,这表明“师夷长技以制之”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故选B项;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维新运动迈出变法第一步,排除A项;洋务派仍然停留在器物变革层面,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洋务派“中体西用”对近代化的影响,排除D项。答案:B\n[典题实战]1.(2019浙江4月选考,8)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他山之石”的作用。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编译书报、编辑书籍以了解外部世界,其中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的是()A.《四洲志》B.《海国图志》C.《番客篇》D.《华事夷言》D《四洲志》《海国图志》主要向中国人介绍了外国的历史地理,而不是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排除A、B两项;《番客篇》是晚清诗人黄遵宪的一首长诗,主要批判了海禁政策,叙述华侨的苦难,排除C项;《华事夷言》是林则徐主持编纂的一部书,大抵摘西洋杂志、日报中有关中国之议论而成,介绍了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故D项正确。\n2.(2018浙江4月选考,2)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主张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B“尚贤、尚同”“节用、节葬”符合墨家思想。A项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故错误;墨子提出了尚贤、尚同、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故B项正确;C项是儒家孔子的思想主张,故错误;D项属于道家的思想主张,故错误。\n3.〔2020浙江7月选考,28(改编)〕古语有之:“顺乎天,应乎人!”其实问题的指向端在于“民生”二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引自《墨子》“三表法”是墨子经验主义的认识论。仔细阅读材料,分析指出墨子上述认识的立足点。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说明孔子及其后的屈原与墨子价值立场相近的理论主张与思考。立足点:人民立场(或“小生产者”或“百姓”)。主张与思考:仁学、德治思想;关心爱护百姓;美政。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08 11:12:10 页数:51
价格:¥3 大小:2.08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