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第11讲辛亥革命课件(新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7

2/37

3/37

4/37

剩余3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六单元历史第11讲辛亥革命2023高中总复习优化设计GAOZHONGZONGFUXIYOUHUASHEJI\n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备考指导1.了解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与民主革命的兴起及相互关系2.简述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经过和结果,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3.掌握三民主义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n内容索引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n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n知识点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一、清末新政1.背景:1901年初,遭受重挫的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2.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3.结果: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思维点拨清末新政是以自下而上的推动和自上而下的改革双向互动的形式出现的。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实现王朝的自我挽救,但是“新政”从某种意义上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n二、孙中山的反清革命运动1.成立兴中会: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2.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2)三民主义: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3)意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n3.革命运动的发展(1)除继续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外,孙中山还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2)以徐锡麟、秋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n三、预备立宪1.历程: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2.结果: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n知识点二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一、武昌起义1.背景: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随即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合同,四国银行团享有这两段铁路的修筑权和继续投资的优先权,引发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2.概况: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随后,新军其他各部的士兵纷纷响应,控制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n思维点拨(1)清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运动,将湖北新军西调,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2)武昌起义并非中国同盟会领导,更不是孙中山直接领导的,中国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主要是广州黄花岗起义。\n二、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n三、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入袁世凯手中1.袁世凯威胁利诱(1)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支持下,奉清政府命率军南下攻陷汉口、汉阳,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2)利用革命党人急于完成统一的愿望,诱使其展开和议。(3)对清政府施压。2.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袁世凯做大总统。3.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入袁世凯手中: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就这样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n问题释疑辛亥革命期间各种政治力量对革命的态度及目的(1)清政府:镇压革命。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2)立宪派和旧官僚:先是投机革命,后在革命阵营内部破坏革命,拥戴袁世凯。目的是维护自己的利益。(3)帝国主义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目的是维护在华的侵略权益。(4)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对革命政府采取打击的政策,同时对清政府采取威逼利诱的政策。目的是借机夺取国家政权,建立自己的统治。\n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2.颁布: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内容(1)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2)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3)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4)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4.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n深化提升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进步性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和弹劾权的规定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希望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愿望。②国民拥有一系列权利的规定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促进了民主共和理念的传播。\n(2)局限性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②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防止袁世凯专权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n知识点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一、性质: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二、历史意义1.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2.经济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思想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4.风俗文化上:促使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n三、历史局限1.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2.辛亥革命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n归纳总结辛亥革命的成败\n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n[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二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对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有弹劾权,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n[研读分析](1)材料一从主权归属及运作方式的角度体现了人民主权思想。(2)材料二从立法权的归属及选举产生总统的权力角度,反映出参议院是权力的核心,说明临时大总统的权力受到参议院的限制。\n[探究运用]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陈旭麓先生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揖美追欧”的结果的观点。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西方分权制衡、主权在民、天赋人权的思想;仿效了美国的共和政体和法国的责任内阁制。\n归纳概括全面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的)。(2)思想:体现了西方的启蒙思想,如三权分立,权力制衡;人民主权;天赋人权等。(3)主要内容:规定了国家主权的归属及人民拥有的权利和义务;确立起三权分立的原则,保证民主共和制度。(4)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n[新题验证]中华民国曾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新国家。对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构建的权力模式与“美国式国家模式”,可知二者的主要区别是()A.法治精神B.民主原则C.分权理念D.责任内阁D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国实行责任内阁制,这是二者的主要区别,故选D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体现了法治精神,这是二者的共同点,A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体现了民主原则,这是二者的共同点,B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与美国相似,C项错误。\n[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2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材料一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摘编自袁刚《国会与辛亥革命》材料二20世纪初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摘编自[美]N·佩弗《远东》\n[研读分析](1)材料一中“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说明辛亥革命实现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2)材料二中“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说明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不适合中国国情。\n[探究运用](1)根据材料一,分析采取材料一中的方式实现政权转移有何价值。价值:避免社会动荡,有利于社会稳定。(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理解:三权分立式的共和政体在美国获得成功,可见失败的不是政体本身,而是中国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救国道路。\n归纳概括多角度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1)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2)经济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法制上,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现代法制观念。(4)思想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5)社会生活上,辛亥革命使民众日常的生活出现了种种新气象,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的法律,颁布废除跪拜礼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的法令。\n[新题验证]辛亥革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实现了从“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A.完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任务B.促成了社会性质的转变C.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D.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C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向法制化和民主化方向发展,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完成中国民主政治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族革命的任务,故D项错误。\n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n[素养剖析]【例题】〔2019天津卷,7(改编)〕《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清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意图: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性质、历史意义及历史局限来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辛亥革命的特征,其次要有较强的阅读材料并分析问题的能力。\n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将推翻残暴的清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可知湖北革命军有明确的革命目标,即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实现真正的民权,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未涉及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并不广泛,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虽然来自《纽约时报》,但是并未涉及辛亥革命是否受到国际舆论的支持的相关内容,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可知并未体现明确反帝的内容,故D项错误。答案:B\n[典题实战]1.(2021湖南卷,8)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D\n由材料可知,汉口的航运“其盛不亚于上海”,但不能说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故A项错误;武汉三镇的航运发达并不意味着腹地地区成为商业贸易中心,20世纪初,东南沿海地区仍然是经济贸易的主要地区,故B项错误;航运发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但对国内工业布局的影响较小,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20世纪初,武汉三镇航运发达,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生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故D项正确。\n2.(2021广东卷,7)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D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民生思想。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孙中山注意到了欧美国家的贫富分化问题,所以他提出“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因此孙中山主张解决民生问题,故选D项;孙中山的言论旨在解决民生问题,而非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更不是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排除A、B两项;题干材料中孙中山只是提出了民生思想,并不是要联合苏俄,排除C项。\n3.(2021浙江1月选考,11)1905年7月,孙中山与华兴会领导人商讨时指出:“现今大势及革命方法,大概不外联络人才一义。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元末朱、陈、张、明之乱,此时各国乘而干涉之,则中国必亡无疑矣。”孙中山旨在()A.批判旧式农民起义的落后性B.强调联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C.说明培养革命人才的重要性D.阐述反抗列强瓜分的紧迫性B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孙中山忧虑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各自为战,主张革命的联合,故选B项;孙中山批判的是各革命团体的各自为战,而不是旧式农民起义的落后性,排除A项;“联络人才”强调联合革命力量,而不是培养革命人才,排除C项;“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强调联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而不是阐述反抗列强瓜分中国的紧迫性,排除D项。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08 11:12:08 页数:37
价格:¥3 大小:2.17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