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第35讲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课件(新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8

2/38

3/38

4/38

剩余3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十四单元历史第35讲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2023高中总复习优化设计GAOZHONGZONGFUXIYOUHUASHEJI\n课标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2.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n备考指导1.了解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变迁,理解赋役征发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首要目的;了解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并归纳古代基层管理的特点;了解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并认识其对维护统治的重要性2.梳理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制度的变迁并归纳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分析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影响\n内容索引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n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n知识点一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n\n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1.基层组织\n2.社会治理(1)特点: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2)演变\n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宋朝以前(1)社会救济: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①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②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③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2)优抚政策①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②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n2.宋朝以后(1)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①代表: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②作用: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2)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3.政府和社会救济的不同(1)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同时还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2)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等。\n知识点二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1.古希腊时期(1)特点: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2)内容:村社实行自治,全体成年男性出席的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n2.西欧封建社会(1)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庄园主或管家管理庄园事务。(2)城市①10—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②城市从国王或领主那里获得特许状,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③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3)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n3.近代社会(1)背景:随着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2)代表①英国:1835年颁布法律,规定自治市的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②美国: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③法国: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n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特点①西方各国的基层自治进一步发展。②社区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社区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组织下,实行居民自我管理。(2)作用: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5.20世纪80年代以后(1)特点: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2)作用:使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n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西方国家(1)建立与发展\n(2)评价①积极作用: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②消极作用: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n2.现代中国(1)1951年2月政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2)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日趋成熟,在满足人民的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住房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n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n[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1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基层治理材料一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即进行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确立了“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元朝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摘编自王文录《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n材料二中国古代社会,历朝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秦汉时的乡里制度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到唐宋时期政府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官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到清朝,乡里制度转变为官役制,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摘编自唐鸣等《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n[研读分析](1)材料一主要说明了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内容及功能。(2)材料二说明了我国古代基层乡村治理的演变历程及治理模式。\n[探究运用](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这些功能形成的历史因素。功能:征收赋税和征派兵役;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控制职业,固定身份;维护等级特权。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长期存在;中央集权的强力维持;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普遍的等级观念;等等。(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趋势。基本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官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n归纳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1)地域性:政府将人口控制在特定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2)等级性:有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3)世袭性: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如军户、匠户和杂户就具有非常突出的世袭性。(4)社会治安职能:宋朝以后出现了保甲制,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被赋予社会治安功能。\n[新题验证]《商君书》记载:“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国家的户籍册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A.从地缘管理方式转向亲缘管理方式B.从贵族控制人口转向国家控制人口C.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和隐匿人口D.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编户齐民制度下,国家通过对人丁数登记造册来加强对人口的控制,保证赋税和徭役的征发。战国时期采取这一措施,有利于削弱贵族对人口的控制,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n[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2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材料一英国有着深厚的地方自治传统。都铎王朝时期,英国地方自治开始向近代转变。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地方自治权限得到很大发展。1835年《市政法案》规定由领取薪水的行政人员来执行地方政府的工作,并对郡治安法官进行分权;1888年,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规定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居民成为自治主体。随着各种机构的不断设置,中央政府加大对地方的行政监督。——摘编自孙宏伟《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研究》\n材料二从19世纪末起,英、德等国先后颁布了针对疾病、工伤事故等的保险法。针对低收入群体以及老人、儿童和妇女,西欧又建立或完善了救济制度。在理论方面,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贝弗里奇是最有代表性的社会保障学者,其中贝弗里奇被西方称为“福利国家之父”。——摘编自李琮主编《西欧社会保障制度》\n[研读分析](1)材料一阐述了英国从中世纪到近代基层治理的演变及特点。(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践及理论。\n[探究运用](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地方自治制度的特点。特点:以自治传统为依托;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地方自治性由强转弱。(2)根据材料二,归纳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特点:通过立法手段实施;国家(政府)推行;以弱势群体为救济对象;形成了社会保障的思想或理论。\n归纳概括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1)古希腊时期,依靠村社进行基层治理。(2)西欧封建社会中,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基督教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3)近代,西方主要国家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强调自治成为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共同特点。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社区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组织下,实行居民自我管理。(5)20世纪80年代后,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共同作用的同时,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n[新题验证]1951年,法国社会党发表宣言称,把保障个人基本权利如医疗、休息、学习、住房权以及消灭男女不平等和城乡不平等看作“社会民主的基本价值”之一。但是,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国工人失业人数一度高得惊人。这一变化说明了()A.单纯的社会救助无法适应新形势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时常动荡不定C.国家与社会力量的关系亟待调整D.“福利国家”制度没有缓和劳资矛盾C\n根据题干材料“1951年,法国社会党发表宣言称,把保障个人基本权利……但是,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国工人失业人数一度高得惊人”,可知国家亟待调整社会关系,解决失业问题,故选C项;根据题干材料“医疗、休息、学习、住房权以及消灭男女不平等和城乡不平等”,可知不是单纯的社会救助,排除A项;法国的状况不能说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状况,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福利国家”制度有利于缓和劳资矛盾,排除D项。\n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n[素养剖析]【例题】(2020天津卷,3)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意图:本题以中国古代社会乡村自治为依托,一是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二是考查学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n解析: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内部注重社会教化和乡规里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认同,因此中国古代乡村基本实行自治,故B项正确;国家政权的稳定依靠的不仅仅是地方的自治,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涉及法律制度的发展,故C项错误;官府仍对地方有一定的管控,乡村社会并未脱离政府,故D项错误。答案:B\n[典题实战](2021湖南卷,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1948年开始,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城市特点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接管各大城市后,中国共产党废除了保甲制度。参照乡村经验,不少城市建立了市、区、街三级行政管理体制,街政府成为最基层的行政机构。这种三级行政管理体制导致政出多门,效率低下,无法适应城市“集中”的特点。不久,街政府被撤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进一步探索城市基层管理模式。1954年,国家颁布条例,规定在城市基层设立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和群众自治性组织居民委员会,正式确立街居体制。通过街居体制,无单位、无组织的群众被全部纳入政府管理范围。\n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发生很大变化。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扩大了居委会职能,居委会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立各种工作委员会。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以及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区式管理”成为城市管理新的模式。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标志着社区建设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向。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朱汉国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史》等\n(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变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改革开放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及其意义。背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基层治理中总结经验教训;国民党政权崩溃,保甲制度弊端丛生;城市三级行政管理体制效率低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变化:居委会职能扩大;社区式管理逐渐成为主流;新型社会组织出现并参与社区管理;基层管理民主化程度提高,协商式民主逐渐发展。意义:提高了基层管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创新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模式;适应了城市化发展需要,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扩大了基层民主,保障了民主权利。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08 11:12:09 页数:38
价格:¥3 大小:2.04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