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第30讲政治制度课时1课件(新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0

2/50

3/50

4/50

剩余4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十四单元历史第30讲 政治制度课时一 从中国古代到近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2023高中总复习优化设计GAOZHONGZONGFUXIYOUHUASHEJI\n课标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2.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3.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n备考指导1.梳理从先秦到秦朝、再从两汉到明清时期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和过程,归纳政治制度演变的规律与特点2.梳理从南京临时政府到北洋军阀政府时期再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我国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和过程,认识各阶段政治制度演变的时代性和阶级性3.掌握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进行的制度探索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开创的政治制度,并正确认识其历史进步性\n内容索引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n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n知识点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2.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并且已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n3.西周:实行分封制。(1)内容①周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②其他地方则分封给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③周天子和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2)特征①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②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它受原始民主传统的制约。③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n(3)瓦解①春秋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进行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n二、秦朝的政治制度1.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1)皇帝制度: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2)三公九卿制①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各司其职。②三公之下是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的卿,泛称“九卿”。③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n(3)郡县制①秦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②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③郡下设县或道,郡县主要官吏都是由中央直接任命。2.国家治理(1)文书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2)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n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行政制度(1)汉朝①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为三公九卿制。②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设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③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④东汉时期,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n(2)隋唐①三省六部制的内容:三省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②特点: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③意义: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3)宋朝: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履行宰相的职权。(4)元朝: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n(5)明朝①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亲理政务,绵延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②废宰相后,设立内阁,内阁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6)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n2.地方行政制度\n\n概念阐释明清督抚制明中叶后设总督、巡抚,职权在三司之上,代表中央到地方直接节制三司,统一征调军队、军粮物资,集中指挥。明朝的总督、巡抚管辖的不是以省为单位的固定地区,具有临时性,多担任军事方面的职责。清朝发展了督抚制有利的方面,使督抚成为按省设置的省级最高长官、总掌权力的封疆大吏,统辖布政使、按察使这两司(清朝省级的都司取消),保证了省级重要职权行使的协调性。总督节制一省、两省或三省的省级最高武官提督、总兵及辖区的绿营兵,是清朝实施地方要地及边远地区统治的重要官制设计。\n知识点二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3)意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n2.北洋军阀政府时期(1)政党政治的尝试①概况: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后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②结果: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但很快被镇压下去。(2)袁世凯的独裁①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他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②1915年,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皇帝。\n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开始:1928年,中国国民党训政时期开始。(2)内容①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②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③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3)实质:一党专政。(4)结束: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的招牌,召开“国民大会”,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n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1.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1)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2)建立: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3)性质: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4)作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n2.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1)措施①中国共产党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③实行“三三制”原则。(2)作用:这些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n3.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人民政权(1)举措①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②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2)作用:为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3)理论探索: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n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基础: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2)确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3)性质: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4)作用: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n(5)挫折:1957年以后,受到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6)完善: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取得许多重要进展。\n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2)内容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②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③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n(3)发展①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共中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②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n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特点(1)发展①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②2019年10月,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巨大成就和显著优势,深入阐释了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对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对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等制度体系作出新的制度安排。\n(2)特点①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n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n[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1古代中国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材料一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南朝宋、齐时,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朝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三省长官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n材料二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且寓制衡作用,立意本善。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材料三(宋朝)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廷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宋史》\n[研读分析](1)材料一中“重用内朝尚书”反映出汉武帝设内朝以削弱相权;“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反映出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2)材料二中“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反映出唐朝三省既分工又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说明唐太宗设立政事堂,以提高行政效率。(3)材料三说明宋朝决策权归属中书机构与主管军事的枢密院,财政权集中于三司,这反映出北宋通过分化事权,加强皇权。\n[探究运用](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汉至唐中枢机构的演变。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削弱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进步性。进步性: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加强皇权;对皇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3)综合以上材料,归纳古代中国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方式: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n归纳概括1.古代中国中央行政制度的变化与调整(1)三公九卿制:秦朝设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下是分掌国家各类政务和皇室事务的机构,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三公九卿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分工明确,行政效率高,形成较完备的官僚制度,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重要影响。(2)三省六部制: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分工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决策正确性;尚书省下设六部,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成为中国官职的重大改革,历代基本沿袭。\n(3)二府三司制:将行政权与军权分离,互不统辖,借以分割相权,这种方法使权力掌握于皇帝一人手中,但也造成了宋朝官员过多,行政开支始终居高不下的局面。(4)一省制:元朝疆域辽阔,国事繁多,而三省制的症结在于决策程序繁多,各部门互相推诿,导致行政效率低下。“一省”代替“三省”进一步强化了机构的操作意识,加强了权力的集中。\n2.汉唐以来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n[新题验证]元朝的行省不是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它的实行既是为了避免宋朝过分分权所造成的行政效率低下,也是为了避免类似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这说明行省()A.主要着眼于政治与军事控制B.是地方行政制度调整的产物C.彻底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矛盾D.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机构B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行省制是在吸取以前地方行政制度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产生的,故选B项;A、C两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说法正确,但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n[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2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本质和特点材料一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n材料二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n[研读分析](1)材料一反映了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2)材料二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特点,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适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n[探究运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什么特点。特点: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哪些特点。特点: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我国各民主党派享有宪法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n归纳概括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本质和特点(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2)特点①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中国共产党在奋斗历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②以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为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革命环境里就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如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抗日根据地的“三三制”原则,都是为实现人民民主而进行的探索和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宪法几经修改,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n③以始终保持先进性的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力量: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也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要求。④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既适应我国基本国情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又因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相承接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就是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⑤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够发展和完善,一方面是因为先进政党的领导;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为其提供了源泉和动力。\n[新题验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深刻总结国内外的历史教训,在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方面作出的一大创造性贡献。这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A.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B.为各国政党建设提供了借鉴C.调动了各民主党派的参政热情D.产生于中国社会主义探索时期A\n根据题干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总结国内外的历史教训”“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的产物,故选A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没有强调对世界的影响,排除B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创新性而不是对民主党派的影响,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产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不是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排除D项。\n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n[素养剖析]【例题】(2019课标全国Ⅰ,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意图:汉武帝时期,社会问题纷繁复杂,其中王国问题是一个尤其重要且威胁国家统一的问题,学生对于汉武帝利用“推恩令”解决这一问题的知识较为熟悉,但是对于解决王国问题的复杂性的认识不一定深入。本题选取了汉武帝时期的真实历史情境,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n解析:题干材料强调汉武帝要求诸侯王献礼时必须购买“皮币”,而一张“皮币”的价格甚至超过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这种做法削弱了地方诸侯的经济实力,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的不是对日常交换的货币的管理,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期加强思想上的统一的措施是尊崇儒术,而题干材料未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强调的是诸侯王向皇帝献礼时的相关规定,并不是对地方的直接管理,故D项错误。答案:C\n[典题实战]1.(2021全国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D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到了春秋时期,贵族的采邑越来越多,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荒地得到开发,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故选D项。土地国有制度在春秋战国以后的中国社会长期存在,排除A项;卿大夫的实力增强,说明分封体制逐步崩溃,排除B项;卿大夫实力的增强,意味着诸侯国君权力削弱,排除C项。\n2.(2021浙江1月选考,1)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B西周分封制下,诸侯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故选B项;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分封制的对象主要分为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血缘关系并不是分封的唯一依据,排除C项;周朝存在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统治791年,排除D项。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08 11:12:09 页数:50
价格:¥3 大小:2.02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