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七区域经济发展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9
2/99
3/99
4/99
剩余9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专题十七区域经济发展\n考向1粮食安全问题分析考向2区域农业发展考点1区域农业发展考向区域城市化进程及城市群协调发展考点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n知识体系构建\n考点1区域农业发展5年5考,常和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结合考查\n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区域农业发展考点1返回目录考点2平原有机质\n区域农业发展考点1返回目录考点2地理条件特征影响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础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良好的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工业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为发展商品农业提供了必要条件,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开发历史开发晚,人口密度小;有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人均耕地,有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并且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工业多\n2.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优势条件目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且具有大规模生产的突出特点。区域农业发展考点1返回目录考点2专业化\n3.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区域农业发展考点1返回目录考点2退化产业化\n(2)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区域农业发展考点1返回目录考点2区域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平原区面向国内市场,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n区域农业发展考点1返回目录考点2区域发展方向发展重点西部草原区围绕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实施,发展集约化畜牧业。山区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以作物为主,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生态建设特色经济\n4.区域农业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方向(1)区域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往往与人口、农业压力增大有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对土地资源、水资源不合理利用产生的生态方面的问题,如土壤盐碱化、土地沙化等;二是人类为追求农业生产的高利润,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造成土壤环境的污染和农产品的污染。区域农业发展考点1返回目录考点2增长过快\n区域农业发展考点1返回目录考点2\n(2)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针对区域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可持续发展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区域农业发展考点1返回目录考点2二、三稳产\n区域农业发展考点1返回目录考点2发展方向具体内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等,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n情境探究情境1种子安全种子是现代农业的基石,更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源头。近年来,我国种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很多种子还是大量依赖国外进口。据调查,在湖北、湖南、广西等六地的375个县,71.8%的粮食作物地方品种消失,其中不乏优质、抗病、耐瘠薄的特性品种。蔬菜种子对国外的依赖更严重,老百姓餐桌上许多常见的蔬菜,不少都是由洋种子长成的。(1)判断导致我国许多粮食作物地方品种消失的根本原因。区域农业发展考点1返回目录考点2参考答案农业技术的发展促使种子商业化,最终使许多地方品种受到排挤以致消失。\n(2)请为防止我国农业发展出现断种的风险,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措施。情境2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利用犁等农具将土地铲起、松碎并翻转)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以农作物秸秆覆盖还田、免(少)耕播种为主要内容。2020年,我国启动了《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域农业发展考点1返回目录考点2参考答案建立种质基因库,保护地方特性品种;提高种子研发水平,培育新品种。\n(1)说明保护性耕作的优点。(2)黑龙江保护性耕作地块原则上3年对土壤进行深松(翻)一次,深松深度以打破犁底层为准,即25—35厘米。结合该省的气候特点,推测苗期适时开展深松作业的作用,并说明推测依据。区域农业发展考点1返回目录考点2参考答案增加土壤有效水分;提高土壤肥力和保墒抗旱能力;减轻表土侵蚀。参考答案深松防寒、增加地温。黑龙江纬度较高,气候较为寒冷,苗期深松能增加土壤空气,传递热量,增加地温。\n情境3现代农业产业园地处湘西南的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是“中国茯苓之乡”。2011年靖州茯苓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2年靖州茯苓菌种被“神舟十号”送往太空育种。依托茯苓、杨梅等产业,2019年靖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成立,促进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当地精准扶贫。简述靖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对当地发展的影响。区域农业发展考点1返回目录考点2参考答案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协调城乡发展。\n区域农业发展考点1考向1粮食安全问题分析典例[2019全国Ⅲ卷]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下图反映2014年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的稻谷供需关系。据此完成1—3题。考点2返回目录\n区域农业发展考点1考点2返回目录\n区域农业发展考点11.已不再成为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的是()A.黄河下游区B.长江中游区C.珠江下游区D.淮河下游区2.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A.人均耕地多B.农业劳动力多C.复种指数高D.淡水资源丰富3.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稻谷()A.出口数量扩大B.运输成本上升C.流通效率提高D.储存难度增加考点2CAB返回目录\n区域农业发展考点1解析1.读图可知,长江中游区与淮河下游区的稻谷供需结余为正值,说明这两个地区是稻谷余粮区,B、D不合题意;黄河下游区与珠江下游区的稻谷供需结余为负值,根据我国气候的南北差异可知,黄河下游区粮食作物主要为小麦,且该地区人口密集,故稻谷一直难有结余,A排除;珠江下游区粮食作物主要为水稻,珠江三角洲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由于近些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快,占用耕地多,再加上生态退耕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该地区稻谷生产规模变小,稻谷难有结余,故珠江下游区已不再成为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C符合题意。考点2返回目录\n区域农业发展考点12.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人均耕地多,粮食产量大,稻谷有结余。3.水稻是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种植重心北移说明南方水稻产区产量减小,南方地区人口稠密,粮食需求量大,需要从北方调运大米,这会造成稻谷运输成本上升。考点2返回目录\n区域农业发展考点1情境转化转化1分析东北地区稻米品质优良的自然原因。转化2说明我国东、西部地区在农业区际协作中各自的优势条件。考点2参考答案稻米生长期长;光照充足,稻米生长期间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较大,营养物质积累多;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等。参考答案东部:科技发达;资金充足;市场广阔。西部: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劳动力价格较低。返回目录\n区域农业发展考点1变式[2020江苏地理卷]我国粮食产量自2004年以来连续16年增长,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下图为“我国不同区域三个年份粮食产量占比图”。读图回答4—5题。考点2返回目录\n区域农业发展考点14.下列区域中,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的是()A.华北平原B.东北区C.西南区D.东南沿海区5.制约蒙新区粮食生产地位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资源B.水资源C.经营规模D.机械化水平考点2BB返回目录\n区域农业发展考点1解析4.读图可知,1996—2016年东北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持续上升,且上升幅度最大,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B正确。华北平原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先升后降,西南区、东南沿海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持续下降,A、C、D错误。5.蒙新区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水源不足是该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条件,因此,制约蒙新区粮食生产地位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B正确。蒙新区土地面积大,土地资源丰富,A错误。经营规模和机械化水平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和加大科技投入来进行提升,C、D错误。考点2返回目录\n区域农业发展考点1考向2区域农业发展6.典例[2019全国Ⅱ卷,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下图示意宾川县的地形。考点2返回目录\n区域农业发展考点1考点2返回目录\n区域农业发展考点1(1)指出宾川县地形的主要特点,并推测耕地分布及数量的特点。(6分)(2)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8分)(3)用水得到保障后,当地热带、亚热带水果种植业蓬勃发展,从气候角度分析其原因。(6分)(4)以水果种植业为基础,提出宾川县为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可采取的措施。(4分)考点2返回目录\n区域农业发展考点16.解析第(1)问,地形特点主要从地势高低及起伏大小、地形类型及其分布、特殊地貌等方面进行描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区耕地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起伏和缓的谷地和山间盆地,且耕地总面积小(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重小),分布分散,单个地块的面积小。第(2)问,解答本问需要抓住设问中的关键词——干热,分析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流越过山岭时,易形成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加之谷地地形较为闭塞,热量不易散失,从而导致谷地气温高(热);受地形阻挡,进入谷地的水汽较少,且气流在下沉过程中不易形成考点2返回目录\n区域农业发展考点1降水,从而导致谷地降水少(干)。第(3)问,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从气温、热量、光照等方面进行分析。第(4)问,以某类型农业为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措施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品质;保障农产品的种植规模,推行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生产;加大品牌培植力度,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丰富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依托该类型农业发展旅游观光等相关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等。考点2返回目录\n区域农业发展考点1答案(1)地形特点:山高谷深。(2分)耕地特点:耕地主要分布在谷地和山间盆地,数量少(或面积小、占土地面积比重小)。(4分)(2)宾川县位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且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导致热(气温高),同时不易形成降水,导致干(降水少)。(8分)(3)全年气温高,热量充足,热带、亚热带水果全年可以生长;(海拔高,晴天多,)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有利于水果品质提高(糖分积累)。(6分)(4)吸引相关企业投资,发展水果加工业;引进并培育优良品种,树立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开拓水果销售市场;促进以水果种植为基础的旅游产业化;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等。(4分,任答2点即可)考点2返回目录\n区域农业发展考点1情境转化借着高考东风,宾川县将如何为当地水果进一步开拓市场?方法技巧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思路考点2参考答案保持质量优势,同时研发早熟新品种;加大品牌宣传,利用大城市推介会推广鲜食水果品牌;采用网络销售,减少中间环节,从田间地头直供消费者;利用“高考效应”,邀请考生和家长们来实地品尝水果。返回目录\n区域农业发展考点17.变式[2021辽宁地理卷,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水稻是我国三大主粮之首,全国的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中东北地区贡献较多。南方水稻主产区通过改良品种,提升口感和品质,扩大了市场占有率。据调查,近年来黑龙江省水稻生产成本和价格均高于江苏省,但仍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黑龙江省的水稻生产也面临着日益加大的水土资源压力,表现为农业灌溉用水量大,主要依赖地下水,地下水的开采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及长期的土地高强度利用,部分耕地质量下降。下图为2001—2017年东北地区不同海拔区间耕地面积和水稻增加面积占比统计图。考点2返回目录\n区域农业发展考点1考点2返回目录\n区域农业发展考点1(1)分析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扩张的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6分)(2)分析黑龙江省和江苏省水稻价格存在差异的原因。(6分)(3)针对黑龙江省水土资源压力,提出该省水稻种植业的发展对策。(6分)考点2返回目录\n区域农业发展考点17.解析(1)由图可知,随着海拔增加,水稻增加面积的占比由约37%下降到约4%,呈减小趋势,在海拔0—60米占比最高,海拔300—500米占比最低。随着海拔增加,水稻增加面积的占比发生变化,可推测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地形;水稻耗水较多,海拔较低处便于灌溉,故水源也是其主要影响因素。(2)黑龙江所处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只能一年一熟,复种指数低,单位面积土地的水稻总产量小;由材料可知,黑龙江水土资源压力较大,可推测其灌溉用水、提高土壤肥力等投入的成本较高;黑龙江水稻市场竞争力强,说明黑龙江水稻品质更好。(3)针对黑龙江水资源压力,可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耐旱的水稻品种,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针对土地资源压力,可增施生物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等。考点2返回目录\n区域农业发展考点1答案(1)随着海拔增加,水稻增加面积的占比呈减小趋势,在海拔0—60米占比最高,海拔300—500米占比最低。(4分)影响因素:地形、水源。(2分)(2)黑龙江复种指数低,单位面积土地的水稻总产量小,(2分)灌溉用水、提高土壤肥力等农业生产成本高;(2分)黑龙江水稻品质更好。(2分)(3)培育耐旱的水稻品种;(2分)增施生物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2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2分)考点2返回目录\n考点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5年2考,常在选择题中考查\n1.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考点2返回目录考点1城市化人口\n名师提醒工业化不是城市化的唯一推动力,因为商业、旅游等第三产业也会促进城市化。而且在区域城市化后期,第三产业往往成为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与条件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着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考点2返回目录考点1\n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考点2返回目录考点1国际背景发达国家和地区结构调整契机发达国家和地区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出路(即进行产业转移)。国内背景对外政策先机我国将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产业开放\n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考点2返回目录考点1地理条件良好区位内因珠江三角洲位于,毗邻港澳,有利于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侨乡基础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著名的侨乡,与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亲密的血缘关系,有利于招商引资。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密集。东南沿海\n3.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推进过程中两个阶段的比较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考点2返回目录考点1项目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时间1979—1990年1990年以后问题①原有工业基础薄弱;②矿产资源贫乏。①政策优势不明显(全国对外开放范围不断扩大);②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经济发展带动工资水平提高)。优势①劳动力资源丰富;②政策优势;③侨乡优势;④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①工业实力大为增强;②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n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考点2返回目录考点1项目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主导产业产业,如生活消费品加工业等。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特点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原因①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①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②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n(2)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考点2返回目录考点1非农\n(3)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考点2返回目录考点1大珠江三角洲\n4.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表现与解决措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考点2返回目录考点1分类具体表现解决措施工业化问题①大量占用耕地;②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③环境污染严重;④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等。①建立山水城市生态模式;②寻找最佳的城市扩张模式;③优化产业结构等。城市化问题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②城市建设占用耕地;③水质恶化;④大气污染、酸雨现象严重;⑤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等。\n思维拓展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的治理措施分析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出现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1)做好区域规划,合理布局城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模式。(2)搞好城镇规划,防止城市过度膨胀,使人口、生产规模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相适应。(3)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4)优化产业结构,尤其要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重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考点2返回目录考点1\n情境探究情境1武汉经开区2020年9月,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武汉经开区)正式提出,要实现“中国车都”向“中国车谷”的跨越。目前该区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平台45家,累计引进院士16名,2019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00亿元,占全市24%。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汽车产业巨变,该区聚焦发展“新汽车”产业,以打造“世界汽车及服务产业集群”为目标。说明武汉经开区聚焦发展“新汽车”产业对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考点2返回目录考点1参考答案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武汉汽车市场竞争力;促进就业;带动区域城市化发展。\n情境2长三角交通圈域下图为2005年和2020年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交通圈域示意图。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考点2返回目录考点1参考答案集聚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增强对周边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强化服务功能,壮大第三产业。\n情境3中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包括河南省大部分城市和山东、山西、河北、安徽部分邻近河南的城市。郑州市是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指出郑州市在中原城市群中的作用。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考点2返回目录考点1参考答案作为区域核心城市,郑州经济发达,对周边地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显著,可以促进周边区域经济发展。\n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考点2考向区域城市化进程及城市群协调发展典例[2019全国Ⅱ卷]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图甲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乙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据此完成1—3题。考点1返回目录\n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考点2考点1返回目录\n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考点21.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A.海港规模大B.沿长江分布C.集聚长江口D.行政等级较高2.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A.均衡性B.边缘性C.集中性D.对称性3.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A.空间位置邻近B.发展模式相同C.城市性质相似D.产业部门接近考点1DBA返回目录\n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考点2解析1.读图可知,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的城市有上海、南京、合肥、苏州、杭州和宁波,这些城市中,只有上海、宁波有海港,选项A错误;这些城市中,仅有南京和上海沿长江分布,选项B错误;这些城市中,仅有上海位于长江口,选项C错误;这些城市中,上海为直辖市,南京、合肥、杭州为省会城市,苏州和宁波为地级市,多数城市行政等级较高,故选项D正确。2.读图可知,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有盐城、滁州、安庆、池州、宣城。以上海为核心,这些城市均分布在长三角的外围,距上海市较远,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边缘性的特点,故选B。考点1返回目录\n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考点23.读图可知,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有苏州、杭州、宁波、扬州、嘉兴和舟山,这些城市在空间位置上邻近上海。在上海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下,这些城市与上海市进行产业整合与区际协作,有利于这些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提升了城市的协调发展水平,故选项A正确。上海市是全国性的中心城市,与这些城市的性质不同,选项C错误。上海市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首位城市,区位优势明显,这些城市若选择与上海市相同或相近的发展模式和产业部门,将面临激烈的竞争,不利于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选项B、D错误。考点1返回目录\n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考点2核心素养解读“长三角”的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一项重大战略,“长三角”的发展首先是区域内各级城市的发展。本组题以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为背景,考查区域中心城市的等级、空间分布、相互作用(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体现了地理学研究的独特空间视角,试题本身不难,但较好地考查了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情境转化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和特色,简述上海周边城市在经济方面如何与核心城市上海协同发展。考点1参考答案结合区域特征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加强与上海(核心城市)的合作与联系,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返回目录\n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考点24.变式[2018江苏地理卷,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城市群一般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为中心,由若干个空间邻近、联系密切、功能互补和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城市群的发展可在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及城乡区域协同发展。材料二 成渝城市群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图甲为“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略图”。考点1返回目录\n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考点2考点1返回目录\n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考点2材料三 下表为“长江流域三大城市2016年GDP及产业结构统计表”;图乙为“2000年、2010年和2016年成渝城市群部分城市的城镇人口统计图”。考点1返回目录\n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考点2考点1返回目录\n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考点2(1)根据成渝地区的区位特点,列出成渝城市群参与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2分)(2)目前成渝地区在城市体系建设方面已具备的基础是;与南京相比,成都和重庆经济发展的特是。(5分)(3)根据成渝地区城市发展现状及城市群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指出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4分)(4)为顺利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3分)考点1返回目录\n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考点24.解析第(1)问,根据成渝地区的位置判断,成渝地区位于长江流域,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处于我国西部地区,参与我国西部大开发,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第(2)问,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可知,成渝地区城市等级体系初步形成,形成两大核心城市,城市数量较多;从材料三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与南京相比,成都和重庆地区生产总值高,第一、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比南京小。第(3)问,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应从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城市等级体系、城市间发展均衡状况及城市间功能互补、城市间联系等方面分析。第(4)问,为顺利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可以结合上一问中城市群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考点1返回目录\n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考点2答案(1)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西部大开发。(任答2点得2分)(2)城市等级体系初步形成;形成了两大核心城市;城市数量众多(3分)地区生产总值(GDP)较高;第一、二产业比重偏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2分)(3)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市等级体系不够完善;城市间发展不均衡;城市间功能互补不够;互联互通亟待加强。(任答4点得4分)(4)提升重庆、成都的核心功能;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培育中小城市,优化城市体系结构;促进核心城市的产业升级;增强城市群内部各级城市的产业分工协作,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市群内部的互联互通(任答3点得3分)考点1返回目录\n见题拆题区域农业发展及环境问题分析主题情境1区域联动——大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主题情境2国计民生——粮食安全\n区域农业发展及环境问题分析见题拆题返回目录典例导入[2021全国甲卷,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中阴影示意的M地区曾经是湿地(沼泽),年降水量是年蒸发量的1.2—1.5倍,远低于英国西部和北部。在罗马时代,人们对M地区湿地进行了排水尝试,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17世纪,该地引入荷兰风车与水利工程技术,湿地得到成片开垦。经过几百年的开发,M地区已经成为英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考点1考点2\n区域农业发展及环境问题分析见题拆题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n区域农业发展及环境问题分析见题拆题返回目录(1)分析M地区排水后能够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8分)(2)分析罗马时代和17世纪对M地区湿地开垦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8分)(3)推测M地区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6分)分步拆题(1)第一步,拆设问关键词:“自然条件”,什么自然条件?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所以要从自然角度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限定区域为“M地区”。限定时间为“排水后”。考点1考点2\n区域农业发展及环境问题分析见题拆题返回目录第二步,拆知识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考点1考点2\n区域农业发展及环境问题分析见题拆题返回目录第三步,拆材料由材料“M地区曾经是湿地(沼泽)”分析可知,该地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从图中经纬度并结合地形分析可知,该地位于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量较少,晴天多,光照条件较好。从地形角度分析,该地等高线稀疏,且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从水源的角度分析,河流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考点1考点2\n区域农业发展及环境问题分析见题拆题返回目录第四步,理思路考点1考点2\n区域农业发展及环境问题分析见题拆题返回目录第五步,得答案与英国大部分地区相比,该地区降水量较少,光照条件较好。(3分)地势低平,利于耕作。(2分)大部分为沼泽,土层深厚肥沃,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3分)(2)第一步,拆设问关键词:“原因”,什么原因?罗马时代和17世纪对M地区湿地开垦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存在什么差异?罗马时代零星开垦,而17世纪成片开垦。实质是分析两时期开垦条件的差异。考点1考点2\n区域农业发展及环境问题分析见题拆题返回目录第二步,拆知识湿地开垦需要排水→M地地势低洼,排水对动力要求较高→罗马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动力以人力、畜力为主,人们的排水能力有限→17世纪,该地引入荷兰风车与水利工程技术,排水能力得到提升。第三步,拆材料由“在罗马时代,人们对M地区湿地进行了排水尝试,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分析可知,当时排水能力有限。由“17世纪,该地引入荷兰风车与水利工程技术,湿地得到成片开垦”分析可知,此时排水能力提高。考点1考点2\n区域农业发展及环境问题分析见题拆题返回目录第四步,理思路考点1考点2\n区域农业发展及环境问题分析见题拆题返回目录第五步,得答案M地区湿地面积广,地势低,抽(排)水工程量大,对动力要求高。(2分)罗马时代以人力、畜力为主,排水能力有限,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3分)17世纪,采用风力排水,排水能力大幅度提高,加之水利工程技术进步,湿地得到成片开垦。(3分)(3)第一步,拆设问关键词:“环境问题”,什么环境问题?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所以要结合农业发展过程,分析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考点1考点2\n区域农业发展及环境问题分析见题拆题返回目录第二步,拆知识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水土污染等。第三步,拆材料由“经过几百年的开发,M地区已经成为英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分析可知,该地长期进行农业生产导致诸多环境问题。由于长期进行农业生产,土壤肥力下降;经常进行排水和耕作导致表土流失,淤塞排水沟;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水、土环境污染。考点1考点2\n区域农业发展及环境问题分析见题拆题返回目录第四步,理思路考点1考点2\n区域农业发展及环境问题分析见题拆题返回目录第五步,得答案由于长期种植,土地肥力渐趋下降,作物病虫害增多。(2分)经常的排水和耕作,使表土流失并淤塞排水沟。(2分)化肥、农药的使用,污染水、土环境。(2分)考点1考点2\n区域联动——大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主题情境1返回目录情境引入2021年2月,《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得国家批复。南京都市圈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中心、由联系紧密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涉及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等市(区),总面积约6.6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约3500万人。2020年,南京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接近4万亿元。下图为南京都市圈部分城市位置图。考点1考点2\n区域联动——大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主题情境1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n区域联动——大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主题情境1返回目录探究设问(1)分析南京市经济发展的优势。(2)简析马鞍山市与淮安市在接受南京市辐射带动方面的差异。(3)简述充分发挥南京市辐射带动功能应采取的措施。解题思路(1)南京市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主要从位置、交通、劳动力、政策等方面分析。(2)大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主要通过交通网、信息网和关系网来完成,距离越近,关系越密切,辐射带动作用越明显。(3)结合上一问分析可知,要充分发挥南京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应该完善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等。考点1考点2\n区域联动——大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主题情境1返回目录参考答案(1)位于我国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基础好;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是省会城市,具有政策优势;科教发达;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水陆交通便捷。(2)马鞍山市距离南京较近,水陆交通更加便捷,接受南京的辐射带动影响大;淮安市距离南京较远,受南京的辐射带动影响较马鞍山市弱。(3)加强安徽、江苏两省的经济协作;加强交通运输和通信网络建设,促进互联互通;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人才、技术的交流与合作。考点1考点2\n区域联动——大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主题情境1返回目录高考链接考点1考点2\n区域联动——大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主题情境1返回目录变式训练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辐射带动功能强的超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都市圈内每个城市的职能各具特色并实现较高的一体化水平。日本东京都市圈(下图)由“一都三县”组成,面积、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均居世界前列。据此完成1—2题。考点1考点2\n区域联动——大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主题情境1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n区域联动——大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主题情境1返回目录1.东京都市圈的范围主要取决于()A.中心城市的规模B.周围城市的数量C.交通设施的完善程度D.区域的人口密度2.随着东京都市圈的不断发展,“东京都心”()A.人口老龄化突出B.与周边城市(区)的经济差距加大C.热岛效应减弱D.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减弱考点1考点2CA\n区域联动——大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主题情境1返回目录解析1.以核心城市带动周边辐射区域发展,形成核心都市圈,这是都市圈设立的目的,它的着眼点在于核心城市与周边辐射区域的一体化协调发展,包括交通、公共服务和产业等各方面。都市圈最大的特点是圈内城市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不同城市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要实现城市之间的1小时通勤,交通是决定性因素,东京都市圈以快速轨道交通作为城市间的主要联系方式,发达的轨道交通加速城市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的流动,C正确。考点1考点2\n区域联动——大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主题情境1返回目录2.随着东京都市圈的不断发展,东京的部分城市职能被疏解到都市圈的其他城市,导致外来的劳动力减少,老年人比例增大,老龄化趋于严重,A正确。都市圈以核心城市辐射和带动周边城市和地区发展,从而达到缩小城市间的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B错误。随着东京都市圈的不断发展,东京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增多,下垫面改变,高层建筑增加,废热增多,热岛效应增强,C错误。随着东京都市圈的不断发展,“东京都心”的辐射带动作用不会减弱,D错误。考点1考点2\n国计民生——粮食安全主题情境2返回目录情境引入材料一 日本人多地少,粮食自给率低于50%。日本提高粮食自给率的秘诀是海外屯田。2018年《全球粮食安全指数报告》中,日本的粮食安全排名远高于中国。据统计,截至2017年,世界海外屯田涉及的投资国有89个、东道国有87个,涉及的耕地面积超过5700万公顷,其中,日本一国就占据约两成,达到1200万公顷,是日本国内农田面积的3倍。考点1考点2\n国计民生——粮食安全主题情境2返回目录材料二 下表为日本海外耕地投资分布区域统计表。考点1考点2\n国计民生——粮食安全主题情境2返回目录探究设问(1)推测造成中国粮食安全指数低于日本的社会因素。(2)简述日本粮食自给率低的自然原因。(3)推测日本海外耕地投资项目中南美洲分布较多的原因。解题思路(1)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可从农业技术水平、消费量(人口)、海外屯田数量等方面分析。(2)日本粮食自给率低的自然原因结合日本国内土地资源、自然环境分析即可。(3)结合南美洲地形、土地价格、人口、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分析即可。考点1考点2\n国计民生——粮食安全主题情境2返回目录参考答案(1)中国人口基数远大于日本;农业机械化水平较日本落后。(2)日本土地面积小;山地多,平原少;纬度较高,气候海洋性强,光照条件差;夏秋季节多受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的影响。(3)自然原因:南美洲有大面积平坦的平原、高原。社会经济原因:南美洲地广人稀,土地价格低;经济落后,劳动力廉价。考点1考点2\n国计民生——粮食安全主题情境2返回目录高考链接考点1考点2\n国计民生——粮食安全主题情境2返回目录变式训练21世纪以来,中国粮食形势已从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供需矛盾。粮食产量大幅增长的同时,玉米、稻谷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小麦优质品种供给不足,大豆过度依赖进口。粮食生产日益向东北等核心产区集中,粮食跨区域流通和平衡的压力越来越大,流通成本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出许多。据此完成3—5题。3.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粮食生产的最主要特征是()A.粮食品质优良B.粮食生产地区差距小C.粮食总量优势大D.粮食生产结构不合理考点1考点2D\n国计民生——粮食安全主题情境2返回目录4.中国粮食流通成本高的主要原因是()A.主要粮食产品价格较高B.单位距离运价不断提高C.主产区距离消费市场远D.物流运输过程损耗严重5.为改变我国对国外大豆依赖程度高的现状,应采取的根本措施是()A.培育大豆新品种B.提高大豆耕作技术C.增加农业专项补贴D.扩大大豆生产规模考点1考点2CA\n国计民生——粮食安全主题情境2返回目录解析3.材料显示玉米、稻谷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小麦优质品种供给不足,大豆过度依赖进口,说明我国粮食生产结构不合理,小麦品质不高,A错,D对;材料显示粮食生产日益向东北等核心产区集中,说明粮食生产地区差距大,B错;玉米、稻谷等只是阶段性过剩,大豆过度依赖进口,说明粮食总量优势不大,C错。4.根据材料可知,我国粮食生产日益向东北等核心产区集中,而我国粮食主要消费市场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主产区距离消费市场远,导致粮食流通成本高,C对;主要粮食产品价格较高的原因之一是粮食流通成本高,因果不考点1考点2\n国计民生——粮食安全主题情境2返回目录能颠倒,A错;我国交通运输比较发达,粮食跨区域流通一般以运价较低的铁路运输为主,单位距离运价不高,B错;粮食在物流运输过程中损耗一般很小,D错。5.培育大豆新品种,可以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A对;目前,我国的大豆耕作技术并不落后,B错;增加农业专项补贴和扩大大豆生产规模虽然会增加大豆种植面积,但挤压了其他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影响其他粮食的生产,C、D错。考点1考点2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