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8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3

2/203

3/203

4/203

剩余19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八章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n考点24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n真题分层1基础题组\n1.[2015江苏·5,2分,难度★★☆☆☆]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A.Na+浓度B.渗透压C.K+浓度D.O2浓度题组1细胞生活的环境答案1.B【解题思路】 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隔了一层细胞膜,营养物质可透过细胞膜从组织液进入细胞,同时细胞代谢产物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中。由于细胞不断消耗O2产生CO2,故细胞内液中O2浓度通常会低于组织液;正常情况下,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中的离子浓度会有差异,以神经细胞为例,细胞内液中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的组织液,而Na+浓度则比膜外的组织液低;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渗透压通常相差不大,以保持细胞正常形态。本题选B。\n2.[2018海南·9,2分,难度★★☆☆☆]下列属于内环境的是()A.淋巴管内的液体B.输尿管内的液体C.汗腺导管内的液体D.消化管内的液体题组1细胞生活的环境答案2.A【解题思路】 细胞外液是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淋巴管内的液体为淋巴,属于内环境,A正确;输尿管内的液体、汗腺导管内的液体、消化管内的液体等,都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n3.[2019全国Ⅲ·5,6分,难度★★☆☆☆]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题组1细胞生活的环境答案3.D【解题思路】 骨骼肌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A正确;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组织液,B正确;组织液中的O2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组织细胞,C正确;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D错误。\n题组1细胞生活的环境【总结归纳】各类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n4.[2017浙江下半年·16,2分,难度★★☆☆☆]下列关于人体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叙述,正确的是()A.消化道中的营养素经内环境进入细胞B.尿素在排泄系统中被重新吸收进入血液C.肝细胞通过细胞膜直接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D.经呼吸系统进入血液的氧气与血浆蛋白结合并运输题组1细胞生活的环境答案4.A【解题思路】 人体的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内环境,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A正确;尿素是代谢废物,不会在排泄系统中被重新吸收进入血液,B错误;肝细胞通过细胞膜直接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C错误;经呼吸系统进入血液的氧气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并运输,D错误。\n5.[2015海南·18,2分,难度★★☆☆☆]人体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B.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C.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D.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题组1细胞生活的环境答案5.C【解题思路】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再由血浆到达组织液,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A正确;血浆和淋巴中都分布有免疫细胞,B正确;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的内部,C错误;组【提醒】血红蛋白正常情况下不存在于内环境中;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织液、血浆和淋巴的成分相近,但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多于组织液和淋巴,D正确。\n6.[2012江苏·3,2分,难度★★☆☆☆]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题组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答案6.D【解题思路】A项,淋巴管阻塞会影响组织液中部分体液经淋巴返回血浆,从而引起组织液增多,出现下肢水肿;B项,血液中钙盐缺乏会引起抽搐,钙盐过多则会引起肌无力;C项,过敏反应是由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受到同种过敏原的刺激引起的;D项,腹泻可引起体液中水分和盐分大量丢失,但不会引起体液中蛋白质大量丢失。\n7.[2020海南·4,2分,难度★★☆☆☆]正常人体体温的昼夜周期性波动称为体温日节律。下列有关体温日节律的叙述,错误的是()A.因年龄和性别不同而存在差异B.是机体内环境稳态的一种表现C.通过神经调节来维持D.有利于机体适应昼夜变化题组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答案7.C【解题思路】 人体体温日节律因年龄和性别不同而存在差异,A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体温日节律是机体内环境稳态的一种表现,B正确;人体体温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维持,C错误;正常人体体温的昼夜周期性波动有利于机体适应昼夜变化,D正确。\n8.[2014海南·27,9分,难度★★☆☆☆]根据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某奶牛场为提高产奶量,给奶牛饲喂了大量的某种精饲料后,奶牛瘤胃发酵产酸过多,引起机体血液pH低于正常值,且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产酸过多使pH难以恢复的原因是:。pH低于正常值会引起酸中毒,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起作用的物质,以利于奶牛内环境的pH维持在正常水平。机体的内环境是指,主要包括血浆、、。(2)环境的剧烈变化或惊吓会导致奶牛机体内某些激素水平的变化,从而使产奶量下降,在这个过程中机体的调节方式包括调节。题组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答案8.【参考答案】(1)酸性物质过多,超出了机体维持pH相对稳定的能力限度 中和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组织液 淋巴(2)神经和体液【解题思路】(1)若产酸过多,超过了奶牛维持稳态的自我调节能力,则pH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为避免这一问题,可在奶牛的饲料中添加起中和作用的物质来调节pH。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2)环境的剧烈变化或惊吓导致奶牛体内某些激素水平变化,从而使产奶量下降,该过程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n真题分层2中档题组\n1.[2014全国Ⅱ·3,6分,难度★★☆☆☆]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答案1.A【解题思路】 血液运输的氧气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而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经组织液进入血液被运输到肺并排出体外,因此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不相等,A错误;血浆可以形成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也可以回渗进入血浆,淋巴通过淋巴循环回流到血浆,因此组织液处于不断生成与回流之中,并保持着动态平衡,B正确;动脉中的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的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C正确;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D正确。【考场捷径】 解答本题时只要抓住组织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这个关键点,就可以得出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不相等的结论。\n2.[2017全国Ⅲ·4,6分,难度★★☆☆☆]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答案2.C【解题思路】0.9%的NaCl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所以静脉注射该溶液后,血浆渗透压不变,A、D错误;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会导致血浆量增加,而后经过机体的调节会将过多的水和NaCl排出体外,B错误。【一分钟快解】 结合生活实际,0.9%NaCl溶液是生理盐水,是人体等渗溶液,因此不会造成机体血浆渗透压升高或降低,排除A、D项;0.9%NaCl溶液中含有NaCl和水,必须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才能恢复到注射前水平。\n3.[2012上海·23,2分,难度★★★☆☆]如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B.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答案3.D【解题思路】 图中X、Y、Z依次为组织液、血浆和淋巴。饮食过咸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上升,A项说法正确;组织液中的部分大分子可经淋巴循环进入血浆中,B项说法正确;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如乳酸等进入组织液中,会导致其pH降低,C项说法正确;内环境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稳定是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D项说法错误。\n【方法技巧】巧用单、双向箭头判断内解读:\n4.[2021湖北模拟演练·1,2分,难度★★☆☆☆]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方面B.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为外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C.组织液又叫细胞间隙液,主要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D.若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则组织液生成增多答案4.B【解题思路】 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A正确;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B错误;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细胞间隙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C正确;若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则部分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血浆中的水分子也进入组织液,最终导致组织液总量增加,D正确。\n5.[2021河北·17,3分,难度★★★☆☆](多选)高盐饮食后一段时间内,虽然通过调节饮水和泌尿可以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Na+摄入前的水平,但机体依旧处于正钠平衡(总Na+摄入多于排泄)状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B.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与主动饮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有关C.细胞内液不参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D.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但机体处于正钠平衡时,细胞外液总量和体液总量均增多答案5.ABD【解题思路】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A项正确;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机体产生渴觉并主动饮水,从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B项正确;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之间可进行物质交换,细胞内液也参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C项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但机体处于正钠平衡时,体内的水量增加,细胞外液总量和体液总量均增多,D项正确。\n6.[2017全国Ⅰ·31,8分,难度★★★☆☆]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n答案6.【参考答案】(1)血浆(2)增加 降低(3)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解题思路】(1)由题干信息可知,胶体渗透压是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而晶体渗透压是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加,致使血浆中无机盐等小分子的浓度变小,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3)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从而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所以说,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n7.[2014全国Ⅰ·31,10分,难度★★★☆☆]已知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现给正常小鼠静脉输入一定量的该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的输入对小鼠会有一定影响。回答下列问题:(1)输入的葡萄糖进入细胞,经过氧化分解,其终产物中的气体可进入细胞外液,并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系统被排出体外。若该气体的排出出现障碍,则会引起细胞外液的pH。(2)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细胞外液渗透压,尿量,从而使渗透压恢复到原来的水平。(3)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答案7.【参考答案】(1)呼吸 下降(2)降低 增加(3)会【解题思路】(1)葡萄糖在细胞内氧化分解产生的气体是CO2,CO2排出体外需要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参与。细胞外液中CO2过多会引起细胞外液pH下降。(2)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使得细胞外液中葡萄糖含量减少,渗透压降低,进而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3)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处于渗透压平衡状态,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会使细胞吸水或失水,从而使细胞内液渗透压发生变化。\n考点25神经调节\n真题分层1基础题组\n1.[2012大纲全国·1,6分,难度★★☆☆☆]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B.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双向传递C.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D.反射活动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题组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答案1.B【解题思路】 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只能进行单向传递,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只有反射弧结构完整才能完成反射活动,任何一个组成结构被破坏,反射活动就不能进行;兴奋在细胞间传递时,必须有神经递质的参与。\n2.[2019海南·15,2分,难度★★☆☆☆]下列与反射弧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B.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C.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D.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的兴奋与效应器的反应同时发生题组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答案2.D【解题思路】 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A正确;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反射弧结构不完整,将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B正确;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C正确;在一个反射弧中,感受器先产生兴奋,然后通过传入神经传至神经中枢,经过神经中枢的分析综合,再经传出神经传至效应器,效应器对刺激作出反应,D错误。【知识总结】①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②完成一个反射活动的条件是:具备完整的反射弧,提供一定强度的刺激。③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来完成。\n3.[2018浙江4月·20,2分,难度★★☆☆☆]下列关于人体膝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若脊髓受损,刺激传出神经后伸肌也会收缩B.刺激传入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不会兴奋C.膝反射的反射弧中,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中D.若膝盖下方的皮肤破损,刺激肌梭后也能发生膝反射题组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答案3.B【解题思路】 若脊髓受损即反射中枢受损,此时刺激传出神经,兴奋能够传递到效应器,伸肌会发生收缩,A正确。刺激传入神【提醒】反射活动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刺激传出神经引起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经元,会使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并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被抑制,B错误。膝反射的反射弧中,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中,C正确。在膝反射中,肌梭是感受器,皮肤破损并不会破坏膝反射反射弧的完整性,故反射仍能正常发生,D正确。\n4.[2012新课标全国·4,6分,难度★★☆☆☆]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题组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答案4.C【解题思路】 选项A,人看到酸梅时会分泌大量唾液属于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选项B,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本题中反射活动的效应器是唾液腺。选项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感受器,使其产生兴奋,兴奋沿着反射弧传导,最终引起唾液分泌。选项D,兴奋在两个神经元间传递时,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n5.[2018全国Ⅲ·3,6分,难度★★☆☆☆]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题组2兴奋的产生、传导与传递答案5.D【解题思路】 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两侧电位为外正内负,此时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比膜外高很多倍,而钠离子浓度的分布与钾离子相反,因此A、B、C错误,D正确。\n6.[2021全国乙·4,6分,难度★★☆☆☆]在神经调节过程中,兴奋会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兴奋从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会引起Na+外流B.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C.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D.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题组2兴奋的产生、传导与传递答案6.A【解题思路】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不会引起Na+外流,A项错误;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B项正确;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通过扩散由突触前膜到达突触后膜,C项正确;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膜电位发生改变,D项正确。\n题组2兴奋的产生、传导与传递【拓展总结】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间传递的比较过程特点拓展神经纤维上刺激→电位差→局部电流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导致神经冲动在整个神经系统中的传递是单向的,传递所经历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传递途径中突触的多少。神经元间突触小泡→递质→突触(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细胞体或树突单向传递\n7.[2020江苏·14,2分,难度★★☆☆☆]天冬氨酸是一种兴奋性递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天冬氨酸分子由C、H、O、N、S五种元素组成B.天冬氨酸分子一定含有氨基和羧基C.作为递质的天冬氨酸可贮存在突触囊泡内,并能批量释放至突触间隙D.作为递质的天冬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可增大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题组2兴奋的产生、传导与传递答案7.A【解题思路】 天冬氨酸分子含有C、H、O、N四种元素,A错误;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天冬氨酸分子一定含有氨基和羧基,B正确;作为神经递质的天冬氨酸可贮存在突触前膜的突触囊泡内,当突触囊泡受到刺激后,会批量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C正确;天冬氨酸是一种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可增大突触后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引发动作电位,D正确。\n8.[2013上海·27,2分,难度★★☆☆☆]神经元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可以影响膜电位和突触传递过程,如细胞内Ca2+的升高促进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而K+流出细胞将会导致细胞膜内电位更负。则下列情形中不利于神经递质释放的是()A.Na+流入细胞内B.Ca2+流入细胞内C.K+流出细胞D.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题组2兴奋的产生、传导与传递答案8.C【解题思路】A项Na+内流会使神经纤维产生兴奋,兴奋传导到轴突末梢,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由题意可知,Ca2+流入细胞内能促进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从而释放神经递质,故B、D项有利于神经递质的释放。C项K+流出细胞会导致细胞膜内电位更负,不利于神经递质的释放。\n9.[2014上海·17,2分,难度★★☆☆☆]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A.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消失B.关闭突触后膜的Na+通道C.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D.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题组2兴奋的产生、传导与传递答案9.C【解题思路】 乙酰胆碱为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使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Na+内流,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很快被胆碱酯酶催化分解,以保证神经调节的灵敏性。若有机磷农药中毒,乙酰胆碱不能被正常分解而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n10.[2014重庆·6,6分,难度★★★☆☆]获2013年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发现了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及其表达蛋白的功能,揭示了信号如何引导囊泡精确释放运输物。突触小泡属于囊泡,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了能量B.神经元特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的运输方式C.突触前膜的特定蛋白决定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D.突触小泡中运输物的释放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题组2兴奋的产生、传导与传递答案10.B【解题思路】 线粒体是真核生物细胞的“动力车间”,A项正确;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不是神经元特有的,B项错误;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C项正确;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使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D项正确。\n真题分层2中档题组\n1.[2020江苏·13,2分,难度★★★☆☆]如图为部分神经兴奋传导通路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②或④处必须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才能产生兴奋B.①处产生的兴奋可传导到②和④处,且电位大小相等C.通过结构③,兴奋可以从细胞a传递到细胞b,也能从细胞b传递到细胞aD.细胞外液的变化可以影响①处兴奋的产生,但不影响③处兴奋的传递\n答案1.A【解题思路】 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细胞或组织(如神经组织)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①、②或④处要产生兴奋,必须要有足够强度的刺激,刺激强度太小不能引起兴奋的产生,A正确;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两种,所以①处产生的兴奋可能传到④处也可能不能传到④处,故④处的电位大小与②处可能不同,B错误;结构③是突触,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通过结构③,兴奋可以从细胞a传递到细胞b,但不能从细胞b传递到细胞a,C错误;细胞外液的变化既可以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又可以影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D错误。【归纳总结】(1)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兴奋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2)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3)在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都单向传递,而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兴奋可进行双向传导。(4)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或迅速被移走。\n2.[2014安徽·6,6分,难度★★★☆☆]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答案2.C【解题思路】 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其中枢在大脑皮层,故A项错误;食物引起味觉不属于反射,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故B项错误;条件反射的建立与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有关,故C项正确;食物引起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反射弧不完全相同,故D项错误。\n3.[2020北京·8,2分,难度★★★☆☆]食欲肽是下丘脑中某些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它作用于觉醒中枢的神经元,使人保持清醒状态。临床使用的药物M与食欲肽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但不发挥食欲肽的作用。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A.食欲肽以胞吐的形式由突触前膜释放B.食欲肽通过进入突触后神经元发挥作用C.食欲肽分泌不足机体可能出现嗜睡症状D.药物M可能有助于促进睡眠答案3.B【解题思路】 食欲肽是一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由突触前膜释放,A正确;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并不进入突触后神经元,B错误;由题中信息食欲肽可作用于觉醒中枢的神经元,使人保持清醒状态可推断,食欲肽分泌不足机体可能出现嗜睡症状,C正确;由题中信息可知,食欲肽能使人保持清醒状态,再结合题中信息药物M可与食欲肽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但不发挥食欲肽的作用可推断,药物M可能有助于促进睡眠,D正确。\n4.[2020山东·7,2分,难度★★★☆☆]听毛细胞是内耳中的一种顶端具有纤毛的感觉神经细胞。声音传递到内耳中引起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使位于纤毛膜上的K+通道打开,K+内流而产生兴奋。兴奋通过听毛细胞底部传递到听觉神经细胞,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低于膜内B.纤毛膜上的K+内流过程不消耗ATPC.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D.听觉的产生过程不属于反射答案4.A【解题思路】 根据题意可知,听毛细胞受到刺激后使位于纤毛膜上的K+通道打开,K+内流而产生兴奋,因此推知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高于膜内,A错误;纤毛膜上的K+内流方式为协助扩散,协助扩散不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ATP,B正确;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C正确;听觉的产生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牢记】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D正确。\n5.[2018江苏·11,2分,难度★★★☆☆]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B.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C.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D.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答案5.C【解题思路】 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K+的大量外流,A项错误;bc段Na+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B项错误;cd段K+外流,此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C项正确;动作电位的大小与有效刺激的强弱无关,只要达到了有效刺激强度动作电位就会产生,其电位变化情况是相对固定的,但其最大值会受细胞外液中Na+浓度的影响,D项错误。\n6.[2019北京·2,6分,难度★★★☆☆]为探究运动对海马脑区发育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研究者将实验动物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数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根据该研究结果可得出()A.有氧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B.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C.有氧运动会减少神经元间的联系D.不运动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答案6.B【解题思路】 本题的自变量是是否进行有氧运动,因变量是海马脑区发育水平和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据题意可知,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和学习记忆能力均优于对照组,而学习记忆的产生离不开海马脑区神经元产生兴奋和传递兴奋,所以综合分析可知,规律且适量的运动可通过促进海马脑区神经元的兴奋,增加神经元间的联系,促进海马脑区发育,进而促进学习记忆,B选项正确。\n7.[2019全国Ⅰ·30,8分,难度★★★☆☆]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回答下列问题。(1)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2)排尿过程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排尿反射也受高级中枢控制,该高级中枢位于。(3)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答案7.【参考答案】(1)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2)脊髓 大脑皮层(3)感受器【解题思路】(1)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2)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会受到位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的控制。(3)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感受器,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考点串联】 本题以排尿反射为主线,将神经调节的多项内容串联起来,提醒考生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注意明确具体的生理过程,能利用生物学原理分析这些过程的每一个步骤,并明确它们涉及的具体的生物结构。\n8.[2013安徽·30(Ⅰ),8分,难度★★★★☆]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位计ⓐ和ⓑ。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和ⓑ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如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1)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2)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有波动,电位计ⓑ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其原因可能有:①;②。\n答案8.【参考答案】(1)方法和现象:刺激电位计ⓑ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到电位计ⓑ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电位计ⓐ未出现电位波动。(2)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突触前膜不能释放递质【解题思路】(1)设计实验可以应用图中的已有信息进行逆向思考,即在神经纤维的哪个位置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该位置两侧都能够观察到相应的电位变化(或肌肉收缩),而另一神经纤维上没有电位变化。(2)某药物处理后,电位计ⓐ有波动,说明该药物不会阻止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电位计ⓑ未出现波动,说明没有兴奋传递到电位计ⓑ,那么问题应该出现在电位计ⓐ和ⓑ之间的环节,可能是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神经递质,也可能是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n9.[2015福建·27,14分,难度★★★★☆]兴奋性是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先将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置于含氧培养液中,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之后再将其置于无氧培养液中,于不同时间点重复上述测定,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n(2)静息电位水平是影响细胞兴奋性水平的因素之一,图中静息电位数值是以细胞膜的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水平定义为0mV。据图分析,当静息电位由-60mV变为-65mV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3)在缺氧处理20min时,给予细胞25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能/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判断理由是。(4)在含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主要在合成。在无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含量逐渐减少,对细胞通过方式跨膜转运离子产生影响,这是缺氧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变的可能机制之一。\n答案9.【参考答案】(1)缺氧时间(2)外 降低(3)不能 刺激强度低于阈强度(4)线粒体(或线粒体内膜)主动运输【解题思路】(1)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据之可判断自变量是缺氧时间。(2)静息电位时,该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由曲线图可知静息电位为负值,说明图中静息电位数值是以细胞膜的外侧为参照的;结合题干中关于兴奋性的定义可知,当静息电位由-60mV变为-65mV时,细胞产生兴奋的能力降低,该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降低。(3)在缺氧时间为20min时,要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即阈强度)大于25pA,因此,如果给予细胞25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4)在含氧培养液中,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产生ATP最多的是第三阶段,其场所是线粒体内膜;在跨膜运输方式中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因此当细胞在无氧培养液中,ATP的产生量逐渐减少时,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跨膜转运离子的过程会受到影响。【技巧点拨】 本题可以根据实验目的判断变量,根据曲线图的纵坐标判断静息电位,根据题干中阈强度后面的括号注解来分析电刺激能否引发神经冲动,根据是否消耗ATP判断跨膜运输方式。\n10.[2017北京·29,16分,难度★★★★☆]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密切相关。(1)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2)如果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如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n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Ca2+会以方式进入胞内。Ca2+与共同作用,使C酶的发生改变,C酶被激活。(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①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以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该结果为图中的(填图中序号)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②图中A受体胞内肽段(T)被C酶磷酸化后,A受体活性增强。为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C酶对T的磷酸化。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T的氨基酸。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③为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HFS处理H区传入纤维,30分钟后检测H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A受体能否磷酸化。请评价该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4)图中内容从水平揭示了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n答案10.【参考答案】(1)神经递质(2)易化扩散/协助扩散 钙调蛋白空间结构(3)①Ⅱ②C、B③该实验方案存在两处缺陷。第一,应补充一组对未突变小鼠同样处理的对照实验。第二,应补充施加HFS后检测和比较以上两组小鼠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的实验。(4)细胞和分子【解题思路】(1)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2)从图中可以看出,Ca2+的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顺浓度梯度进行,所以其跨膜运输方式为易化(协助)扩散;由图可知,Ca2+与钙调蛋白共同作用后,C酶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3)①题图中Ⅱ过程表示细胞内A受体运输至细胞膜。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这为图中的Ⅱ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②本实验的目的是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实验中需要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C酶对T的磷酸化。遵照单一变量原则,实验组应选用与T的氨基酸数目相同序列相同的短肽,对照组则应选用与T的氨基酸数目相同序列相反的短肽。③实验目的是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但实验操作存在缺陷,详见答案。(4)图中内容是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来研究学习、记忆机制的。\n考点26体液调节及其与神经调节的关系\n真题分层1基础题组\n1.[2016海南·18,2分,难度★★☆☆☆]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和胰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盐酸进入小肠可促进促胰液素的产生B.胰腺分泌的胰液进入小肠能消化食物C.促胰液素可经血液到胰腺,促进胰液分泌D.盐酸引起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不包含体液调节题组1体液调节答案1.D【解题思路】 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产生促胰液素,A项正确;胰腺分泌的胰液中含有胰蛋白酶、胰脂肪酶和胰淀粉酶等消化酶,进入小肠能消化食物,B项正确;促胰液素可经血液到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C项正确;盐酸可以刺激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促胰液素经血液运输到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故盐酸引起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包含体液调节,D项错误。\n2.[2019海南·16,2分,难度★★☆☆☆]某哺乳动物属于季节性繁殖动物。下列关于该动物体内性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性激素属于磷脂类物质B.性激素可促进生殖细胞的形成C.性激素可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D.性激素的合成受环境因素影响题组1体液调节答案2.A【解题思路】 性激素属于固醇类物质,A错误;性激素的作用是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B、C正确;性激素与繁殖活动有关,由题中信息知该哺乳动物属于季节性繁殖动物,在其繁殖季节性激素合成较多,故性激素的合成受环境因素影响,D正确。\n3.[2020江苏·12,2分,难度★★☆☆☆]下列关于人体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胰岛素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胰高血糖素在胰岛A细胞中合成B.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不是唯一升高血糖的激素C.胰岛素激活胰岛素受体后,葡萄糖通过胰岛素受体进入细胞内D.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均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题组1体液调节答案3.C【解题思路】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岛B细胞合成的,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胰高血糖素是在胰岛A细胞中合成的,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A正确。胰岛素是唯一一种降低血糖的激素,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都能升高血糖,B正确。胰岛素激活胰岛素受体后,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但葡萄糖是通过载体蛋白进入细胞内的,C错误。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的过程受阻,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可能会导致糖尿病发生;当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时,可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也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可能会导致糖尿病发生,D正确。\n4.[2020全国Ⅰ·3,6分,难度★★☆☆☆]某研究人员以小鼠为材料进行了与甲状腺相关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切除小鼠垂体,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产热减少B.给切除垂体的幼年小鼠注射垂体提取液后,其耗氧量会增加C.给成年小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后,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强D.给切除垂体的小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其代谢可恢复正常题组1体液调节答案4.D【解题思路】 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若切除小鼠垂体,会导致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甲状腺激素分泌也随之减少,细胞代谢减慢,机体产热减少,A项正确;切除垂体的幼年小鼠体内促甲状腺激素较少,注射垂体提取液后,促甲状腺激素增多,甲状腺激素也随之增多,机体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B项正确;甲状腺激素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给成年小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后,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强,C项正确;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不能直接作用于甲状腺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故给切除垂体的小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其代谢不会恢复正常,D项错误。\n5.[2018全国Ⅱ·3,6分,难度★★☆☆☆]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B.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C.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其既可加速糖原合成,也可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D.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题组1体液调节答案5.D【解题思路】 人体运动时,通过肾上腺素的调节可使心率加快,但肾上腺素不是高能化合物,A项错误;人体在饥饿时血糖浓度较低,此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会促进肝糖原分解,从而使血糖浓度上升,但胰高血糖素不具有催化功能,B项错误;进食后一段时间,人体血糖浓度升高,此时胰岛素水平升高,加速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从而使血糖浓度下降,但胰岛素不属于细胞的结构成分,C项错误;人在青春期时,性激素水平升高,会促进机体发育,性激素的运输方式为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后需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D项正确。\n6.[2019全国Ⅱ·4,6分,难度★★☆☆☆]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A.血浆渗透压升高B.产生渴感C.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D.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题组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答案6.D【解题思路】 当人体水分丢失过多时,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产生渴感;由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在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下,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能力增强,以减少水分随尿液流失,D项符合题意。\n7.[2018江苏·20,2分,难度★★☆☆☆]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成年后生长激素不再分泌,身高不再增加B.体内多种激素具有直接降低血糖的作用C.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D.神经中枢只能通过发出神经冲动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题组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答案7.C【解题思路】 成年后仍会分泌生长激素,只是分泌量减少,A项错误;胰岛素是唯一一种降低血糖的激素,B项错误;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具有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等特点,C项正确;神经中枢可以通过发出神经冲动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还可以通过合成和分泌激素来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如下丘脑可分泌抗利尿激素,D项错误。\n8.[2014江苏·9,2分,难度★★☆☆☆]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B.人体遇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可参与机体产热调节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D.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题组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答案8.A【解题思路】 体液对激素的运输没有定向性;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多,机体代谢增强,产热增多;血糖含量的变化可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来调节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的分泌,也可通过下丘脑的神经调节来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饮水不足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n9.[2014福建·2,6分,难度★★☆☆☆]运动时汗腺分泌大量汗液,汗液初始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B.出汗不利于体温维持稳定C.汗腺导管重吸收Na+需消耗ATPD.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减弱题组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答案9.C【解题思路】 出汗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此时血浆渗透压升高,A项错误;排出的汗液通过蒸发带走大量的热量,有利于体温维持相对稳定,B项错误;汗腺导管重吸收Na+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也需要消耗ATP,C项正确;出汗使血浆渗透压升高,从而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其兴奋增强,分泌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D项错误。【技巧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从题干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仔细分析。\n真题分层2中档题组\n1.[2021全国甲·4,6分,难度★★☆☆☆]人体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也是一些调节中枢的所在部位。下列有关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A.下丘脑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B.下丘脑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C.下丘脑参与水盐平衡的调节;下丘脑有水平衡调节中枢D.下丘脑能感受体温的变化;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答案1.B【解题思路】 下丘脑上有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A项正确。下丘脑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项错误。下丘脑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参与水盐平衡的调节;下丘脑有水平衡调节中枢,能够调节体内水平衡,C项正确。下丘脑能感受体温的变化;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能够调节体温平衡,D项正确。\n2.[2019全国Ⅰ·4,6分,难度★★★☆☆]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B.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C.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答案2.D【解题思路】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A正确;动物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东西都可能使自己被惊吓到,所以,视觉、听觉、触觉感受器都可以感受到惊吓刺激,B正确;兴奋可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即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心脏活动,同时神经系统还可通过内分泌活动(产生激素)间接调节心脏活动,如肾上腺素会使心跳加速,C正确;动物在受到惊吓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从而使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快,D错误。\n3.[2020山东·8,2分,难度★★★☆☆]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重要原料。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膜上的钠-钾泵可维持细胞内外的Na+浓度梯度,钠-碘同向转运体借助Na+的浓度梯度将碘转运进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碘被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活化后,进入滤泡腔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长期缺碘可导致机体的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B.用钠-钾泵抑制剂处理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会使其摄碘能力减弱C.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可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D.使用促甲状腺激素受体阻断剂可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答案3.B【解题思路】 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重要原料,长期缺碘可导致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减少,进而通过反馈调节导致机体的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A错误;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膜上的钠-钾泵可维持细胞内外的Na+浓度梯度,钠-碘同向转运体借助Na+浓度梯度将碘转运进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用钠-钾泵抑制剂处理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会使其摄碘能力减弱,B正确;由题意可知,碘被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活化后,进入滤泡腔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故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会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减少,C错误;使用促甲状腺激素受体阻断剂可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D错误。\n4.[2020浙江7月·9,2分,难度★★★☆☆]人体甲状腺分泌和调节示意图如图,其中TRH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SH表示促甲状腺激素,“+”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寒冷信号能直接刺激垂体分泌更多的TSHB.下丘脑通过释放TRH直接调控甲状腺分泌T3和T4C.甲状腺分泌的T4直接作用于垂体而抑制TSH的释放D.长期缺碘会影响T3、T4、TSH和TRH的分泌答案4.D【解题思路】 寒冷信号是通过刺激下丘脑,由下丘脑释放TRH来促进垂体分泌更多TSH的,寒冷信号不能直接刺激垂体,A错误。下丘脑释放的TRH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TSH,TSH刺激甲状腺分泌T3和T4,B错误。根据题图分析可知,T4是经过脱碘作用转变为T3,再由T3负反馈作用于垂体,T4不直接作用于垂体,C错误。T3和T4均含碘,长期缺碘会导致T3和T4合成受阻,进而影响TSH和TRH的分泌,D正确。\n5.[2012天津·3,6分,难度★★★☆☆]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如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答案5.B【解题思路】 下丘脑接受刺激后分泌激素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反射),其结构基础为反射弧,选项A正确。“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垂体→M→肾上腺皮质→皮质醇”的过程为体液调节,选项B错误。由图示可以看出,皮质醇可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选项C正确。动物被运输过程中,受刺激后,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M,M再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皮质醇的含量升高;皮质醇反过来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使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M减少,皮质醇的含量逐渐降低最终恢复,选项D正确。\n6.[2012江苏·25,3分,难度★★★★☆](多选)糖耐量受损(IGT)的人表现为空腹血糖浓度正常、负荷(如饮食)后血糖浓度升高异常。为了探究运动对IGT的干预情况,受试者于餐后进行中等强度持续运动30min,定时采样测定血糖浓度及胰岛素含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A.餐后60min时,胰岛素分泌下降导致血糖浓度低于对照组B.餐后适度运动可降低IGT人群餐后血糖峰值和胰岛素升高幅度C.餐后适度运动使IGT人群胰岛素分泌高峰提前,血糖浓度下降D.餐后适度运动可以减轻IGT人群胰岛B细胞的分泌负担\n答案6.BCD【解题思路】 图中显示从15min~45min时,运动组血糖浓度低于对照组,而45min~60min时,运动组胰岛素含量才快速下降,可见胰岛素分泌下降不是导致血糖浓度低于对照组的原因,A项错误;由图中曲线可看出运动后,运动组血糖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运动组胰岛素升高幅度明显降低,B项正确;从图中曲线可判断,运动组胰岛素分泌在45min时达到峰值,而对照组胰岛素分泌在120min时达到峰值,可见餐后适度运动使IGT人群胰岛素的分泌高峰提前,运动后,运动组血糖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可判断餐后适度运动使IGT人群血糖浓度下降,C项正确;运动后,运动组的胰岛素峰值低于对照组,可见餐后适度运动可以减轻IGT人群胰岛B细胞的分泌负担,D项正确。\n7.[2021全国乙·31,9分,难度★★★☆☆]哺乳动物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其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请参照表中内容,围绕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完成下表,以体现激素和靶器官(或靶细胞)响应之间的对应关系。答案7.【参考答案】(1)胰岛素(2)促甲状腺激素(3)体液(4)心脏(心肌细胞)(5)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解题思路】(1)胰岛B细胞能合成和分泌胰岛素。(2)由内分泌腺为垂体、靶器官为甲状腺,可推出垂体分泌的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3)激素的作用特点之一是通过体液运输。(4)由靶器官或靶细胞的响应为心率加快,可推出对应的靶器官或靶细胞为心脏或心肌细胞。(5)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激素激素运输靶器官或靶细胞靶器官或靶细胞的响应肾上腺肾上腺素(3)通过运输(4)心率加快胰岛B细胞(1)肝细胞促进肝糖原的合成垂体(2)甲状腺(5)\n8.[2020全国Ⅰ·31,10分,难度★★★☆☆]某研究人员用药物W进行了如下实验:给甲组大鼠注射药物W,乙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饲养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大鼠的相关生理指标。实验结果表明:乙组大鼠无显著变化;与乙组大鼠相比,甲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升高,尿中葡萄糖含量增加,进食量增加,体重下降。回答下列问题:(1)由上述实验结果可推测,药物W破坏了胰腺中的细胞,使细胞失去功能,从而导致血糖浓度升高。(2)由上述实验结果还可推测,甲组大鼠肾小管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导致肾小管液的渗透压比正常时的,从而使该组大鼠的排尿量。(3)实验中测量到甲组大鼠体重下降,推测体重下降的原因是。(4)若上述推测都成立,那么该实验的研究意义是(答出1点即可)。\n答案8.【参考答案】(1)胰岛B(2)高 增加(3)甲组大鼠胰岛素缺乏,使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来获得能量,导致机体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增加(4)获得了因胰岛素缺乏而患糖尿病的动物,这种动物可以作为实验材料用于研发治疗这类糖尿病的药物【解题思路】(1)胰岛B细胞受损会使胰岛素分泌不足,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转化和储存的过程受阻,最终导致血糖浓度升高。(2)若肾小管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肾小管液的渗透压比正常时的高,会使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从而导致大鼠的排尿量增加。(3)甲组大鼠胰岛素缺乏,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从而使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增加,会造成大鼠体重下降。(4)题中实验获得了因胰岛素缺乏而患糖尿病的动物,这种动物可以作为实验材料用于研发治疗这类糖尿病的药物。【解题关键】 解答第(2)小题时,要注意肾小管液的渗透压与尿量的关系。正常情况下,在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下,肾小管上皮细胞可以对水分进行重吸收;若肾小管液的渗透压增加,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分的重吸收会减少,从而使尿量增加。\n9.[2015全国Ⅰ·30,11分,难度★★★☆☆]肾上腺素和迷走神经都参与兔血压的调节,回答相关问题:(1)给实验兔静脉注射0.01%的肾上腺素0.2mL后,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活动加强加快使血压升高。在这个过程中,肾上腺素作为激素起作用,心脏是肾上腺素作用的,肾上腺素对心脏起作用后被,血压恢复。肾上腺素的作用是(填“催化”、“供能”或“传递信息”)。(2)剪断实验兔的迷走神经后刺激其靠近心脏的一端,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心脏活动减弱减慢、血压降低。在此过程中,心脏活动的调节属于调节。乙酰胆碱属于(填“酶”、“神经递质”或“激素”),需要与细胞膜上的结合才能发挥作用。(3)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在作用于心脏、调节血压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答出一个特点即可)。\n答案9.【参考答案】(1)靶器官 灭活 传递信息(2)神经 神经递质 受体(3)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解题思路】(1)肾上腺素作为激素起调节作用时,心脏是它作用的靶器官。激素发挥作用之后一般会被灭活,肾上腺素作为激素起传递信息的作用。(2)迷走神经通过释放乙酰胆碱对心脏进行调节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其中乙酰胆碱属于神经递质,需要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3)激素与神经递质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都具有特异性,作用后都会被灭活或分解。【知识延伸】 绝大多数的激素受体在细胞膜表面,但部分激素如性激素的受体在细胞内。\n10.[2020江苏·26,8分,难度★★★☆☆]如图是人体稳态调节机制的示意图,①~④表示相关的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某同学长跑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激活心血管中枢,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递质作用于心脏及血管细胞膜上的,从而降低血压,该调节方式属于调节。(2)该同学因运动大量出汗,血浆渗透压升高,激活位于的神经元A,促使其合成和分泌(填①的名称),进而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该调节方式属于调节。(3)该同学因运动体温升高,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调节皮肤血管和汗腺,增加散热;运动后,神经元B合成和分泌②减少,导致③、④合成和分泌,减少产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激素②的名称是,其生理作用是。\n答案10.【参考答案】(1)(特异性)受体 神经(或负反馈)(2)下丘脑抗利尿激素 神经-体液(或负反馈)(3)下降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进(腺)垂体合成与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解题思路】(1)神经递质在兴奋传递中是担当“信使”的特定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只有和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结合题图分析,长跑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激活心血管中枢,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心脏及血管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从而使血压下降,该过程是神经调节。反馈调节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长跑时,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机体通过神经调节作用于血管和心脏,该调节方式为负反馈调节。(2)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抗利尿激素的主要作用是提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运动时大量出汗,血浆渗透压升高,激活位于下丘脑的神经元A,促使其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进而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该调节过程既有神经系统的参与,又有激素的参与,称为神经-体液调节,该调节也属于负反馈调节。(3)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运动后,下丘脑中的神经元B合成和分泌②(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导致③(促甲状腺激素)和④(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减少,减少产热。\n【归纳整合】 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2)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3)分泌:可分泌抗利尿激素参与水平衡调节,可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分泌功能。(4)作为神经中枢: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和血糖调节中枢等。\n11.[2019天津·8,12分,难度★★★☆☆]人类心脏组织受损后难以再生。该现象可追溯到哺乳动物祖先,随着它们恒温状态的建立,心脏组织再生能力减弱。(1)哺乳动物受到寒冷刺激后,通过(神经/体液/神经—体液)调节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使机体产生更多热量以维持体温。(2)活跃分裂的动物细胞多是二倍体细胞,多倍体细胞通常不能分裂。\n①对比不同动物心脏中二倍体细胞所占比例及其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如图。恒温动物的心脏组织因二倍体细胞比例,再生能力较差;同时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由此表明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心脏组织再生能力呈负相关。②制备基因工程小鼠,使其心脏细胞缺乏甲状腺激素受体,导致心脏细胞不受调节。与正常小鼠相比,基因工程小鼠体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心脏组织中二倍体细胞数目却大幅增加。由此证明甲状腺激素正常小鼠心脏组织再生能力。③以斑马鱼为材料进一步研究。将成年斑马鱼分成A、B两组,分别饲养在不同水箱中,A组作为对照,B组加入甲状腺激素。若组斑马鱼心脏组织受损后的再生能力比另一组弱,则证明甲状腺激素对变温动物斑马鱼心脏组织再生能力的影响与对恒温动物小鼠的影响一致。\n答案11.【参考答案】(1)神经—体液(2)①低 高②甲状腺激素 抑制③B【解题思路】(1)哺乳动物受到寒冷刺激后,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并作用于甲状腺,促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加,使机体产生更多热量以维持体温,这种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2)①活跃分裂的动物细胞多是二倍体细胞,多倍体细胞通常不分裂。分析题图可知,恒温动物心脏中二倍体细胞的比例低,细胞分裂不活跃,再生能力较差,同时恒温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高。由此表明,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心脏组织再生能力呈负相关。②甲状腺激素只能与相应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调节作用。制备基因工程小鼠,使其心脏细胞缺乏甲状腺激素受体,会使心脏细胞不受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与正常小鼠相比,基因工程小鼠体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心脏组织中二倍体细胞数目却大幅增加,说明转基因小鼠心脏组织再生能力较强,可证明甲状腺激素能抑制正常小鼠心脏组织再生能力。③斑马鱼为变温动物,将成年斑马鱼分成A、B两组分别饲养在不同水箱中进行实验。由以上分析可知,甲状腺激素会抑制恒温动物心脏组织的再生能力,若甲状腺激素对变温动物斑马鱼心脏组织再生能力影响与对恒温动物小鼠的影响一致,则变温动物斑马鱼也会因加入甲状腺激素而使心脏组织受损后的再生能力变弱,即B组斑马鱼心脏受损后的再生能力比A组(未处理)弱。\n12.[2016浙江·31,12分,难度★★★☆☆]欲研究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对成年小鼠的分组及处理见下表。在适宜的实验条件下,正常饲养,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耗氧量(单位时间内单位体重的氧消耗量),记录数据并统计分析。注:本实验中灌胃是指将液体由动物口直接注入到胃中。请回答:(1)表中W是对丁组小鼠的处理,该处理是。(2)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系,将预测的实验结果用示意曲线表示)。(3)分析与讨论①合成与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细胞位于,该激素经的血液运至腺垂体发挥作用。②通过服用放射性131I来检测甲状腺功能的依据是,。甲组乙组丙组丁组切除甲状腺饲养14天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饲养14天甲状腺激素溶液灌胃1次/天,共14天W1次/天,共14天\n答案12.【参考答案】(1)生理盐水灌胃(2)(3)①下丘脑 垂体门脉②I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之一131I的放射性强度可被仪器测定【解题思路】(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甲状腺和有无甲状腺激素灌胃,表格中甲、乙两组涉及的自变量是有无甲状腺,所以丙、丁两组涉及的自变量是有无甲状腺激素灌胃,所以对丁组小鼠的处理是用生理盐水灌胃。(2)本实验的因变量是耗氧量,甲状腺激素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缺乏甲状腺会使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从而导致耗氧量减少,相反,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会导致耗氧量上升,所以绘制甲组曲线时应注意随时间延长曲线趋势是下降,绘制丙组曲线时应注意随时间延长曲线趋势是上升,而乙和丁组属于对照组,绘制曲线时应注意随时间延长曲线趋势是基本不变。\n【高分要诀】实验结果的不同呈现方式1.实验结果的文字表达——区分实验现象、结果、结论文字表达的原则:科学性、过程性、直观性。要明确实验的类型,即要明确是探究性实验还是验证性实验。如果是验证性实验,一般有明确的结论。如果是探究性实验,则需要预测多种可能出现的结果,其解答多用“如果‧‧‧‧‧‧则‧‧‧‧‧‧”的形式。2.实验结果的图形表达高考中绘制的坐标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绘制曲线图,另一种是绘制柱状图(或直方图)。不管绘制的坐标图属于哪一种,都应有“自明性”,即让人只看图不阅读正文,就可以理解图示的含义。这两种图形的共性是:往往将横轴的变量作为自变量,纵轴的变量作为因变量。一般来说,当需要描述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趋势时,常采用曲线图;当需要描述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而呈现结果时,常采用柱状图。(3)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位于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合成与分泌,该激素可经垂体门脉运至腺垂体发挥作用。②I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之一,131I的放射性强度可被仪器测定,故可通过服用放射性131I来检测甲状腺功能。\n13.[2013江苏·30,9分,难度★★★★☆]为了研究早餐质量对学生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某研究小组选取40名健康学生志愿者,按平时早餐习惯分成不进早餐组、高糖组、高脂高蛋白组和均衡营养组,按组别给予相应早餐,并分别于空腹(餐前)和餐后1、2、3小时取静脉血检测血糖浓度和胰岛素含量,实验期间不食用其他食物,实验结果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不进早餐组2小时后表现出精力不旺盛、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主要原因是。(2)在4组实验中,早餐后组血糖浓度升得最快,其主要原因是。(3)高脂高蛋白组胰岛素水平较高,说明氨基酸和脂肪酸能。\n(4)若餐后1小时取血的同时收集尿液进行尿糖含量检测,不进早餐组(A)、高糖早餐组(B)和高脂高蛋白早餐组(C)的检测结果最可能的是(填序号)。①A<B<C②A<C<B③A<B=C④A=B=C(5)若对进餐组同时检测胰高血糖素含量,那么其变化曲线的峰值出现在胰岛素峰值(在“之前”、“之后”、“同时”中选择),这是因为。(6)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既有体液调节又有神经调节,这与胰岛B细胞的多种受体有关。下列物质中可被胰岛B细胞受体识别的有(填序号)。①胰淀粉酶②胰高血糖素③促甲状腺激素④神经递质\n答案13.【参考答案】(1)血糖浓度降低,能量供应不足(2)高糖早餐 大量糖类消化水解成葡萄糖后被快速吸收(3)促进胰岛素的分泌(4)④(5)之后 胰岛素浓度的升高和血糖浓度的降低会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6)②④【解题思路】(1)不吃早餐,葡萄糖的摄入量少,导致机体血糖浓度降低,能量供应不足,因此会出现精力不旺盛、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2)由坐标图中的数据可知,4组餐后1小时高糖早餐组血糖浓度升高最快,因为大量糖类消化水解成葡萄糖后被快速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血糖浓度升高。(3)血糖浓度升高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多,说明氨基酸和脂肪酸在体内转化成葡萄糖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多。(4)健康人的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因此三组的检测结果相同。(5)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够升高血糖浓度,进餐组血糖先升高,因此进餐组胰高血糖素出现的峰值比胰岛素出现的峰值晚。(6)胰岛B细胞能够分泌胰岛素,受神经和激素调控,因此在胰岛B细胞上具有胰高血糖素的受体和神经递质的受体。【总结归纳】影响胰岛素分泌的因素(1)血糖含量。(2)胰高血糖素的影响:胰高血糖素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又可通过升高血糖含量而间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3)神经调节。\n考点27免疫调节\n真题分层1基础题组\n1.[2014海南·13,2分,难度★★☆☆☆]人体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B.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C.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D.B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细胞免疫题组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答案1.D【解题思路】 唾液中的溶菌酶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二道防线,溶菌酶能杀死病原菌;皮肤、黏膜等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吞噬细胞能识别病原体,但不具有特异性,可吞噬多种病原菌;B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体液免疫。【易错提醒】 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吞噬细胞对抗原的识别不具有特异性,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n2.[2020全国Ⅲ·4,6分,难度★★☆☆☆]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合理的是()A.若病原体不具有细胞结构,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B.病原体裂解后再注射到人体,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C.病原体表面若不存在蛋白质分子,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D.病原体经吞噬细胞处理后暴露出的抗原可使人体产生抗体题组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答案2.D【解题思路】 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病毒侵入人体可引起机体发生体液免疫产生抗体,故即使病原体不具有细胞结构,也会使人体产生抗体,A项错误;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可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能激发人体发生体液免疫产生抗体,病原体裂解后再注射到人体,一般也会使人产生抗体,B项错误;病原体表面若不存在蛋白质分子,也会使人体产生抗体,C项错误;病原体经吞噬细胞处理后暴露出的抗原可使机体发生体液免疫产生抗体,D项正确。\n3.[2017天津·2,6分,难度★★☆☆☆]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题组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答案3.C【解题思路】 皮肤和黏膜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项正确;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所以改变T细胞的数目,会影响特异性免疫,B项正确;B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起作用,C项错误;抗体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D项正确。选项对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的研究结果推论A.损害呼吸道黏膜影响非特异性免疫B.改变T细胞数目影响特异性免疫C.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影响细胞免疫D.导致抗体水平升高影响体液免疫\n4.[2015上海·17,2分,难度★★☆☆☆]B淋巴细胞经抗原刺激后增殖并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T淋巴细胞经抗原刺激后直接参与杀灭抗原细胞或病原体,这两大类淋巴细胞被抗原激活的机理是()A.淋巴细胞对抗原分子或病原体的吞噬行为B.淋巴细胞表面受体对抗原分子的特异性识别C.淋巴细胞膜与糖脂类抗原分子之间的融合作用D.B细胞抗体或T细胞淋巴因子对抗原分子的特异性结合题组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答案4.B【解题思路】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被抗原激活需受到抗原的刺激,其机理是淋巴细胞的细胞膜上的受体可特异性识别相应的抗原。\n5.[2016上海·17,2分,难度★★☆☆☆]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在抗原特异性方面显著不同。此外,这两者的主要区别还表现在()A.①B.②C.③D.④题组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答案5.B【解题思路】 特异性免疫对抗原具有记忆功能,具有免疫持久性;非特异性免疫对抗原缺乏记忆功能,具有免疫短促性。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都涉及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特异性免疫中存在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区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①具有免疫持久性具有免疫短促性②对抗原缺乏记忆功能对抗原具有记忆功能③涉及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不涉及巨噬细胞的功能④包含抗原诱导的细胞增殖与分化不存在免疫细胞的增殖与分化\n题组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归纳提升】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比较\n6.[2017上海·7,2分,难度★★☆☆☆]病原微生物的表面抗原是制备疫苗的主要来源,下列构成病原微生物的组分中,最适于用来制备疫苗的是()A.病毒衣壳蛋白B.病毒ATPC.病毒逆转录酶D.病毒mRNA题组2免疫学的应用答案6.A【解题思路】 病毒衣壳蛋白是病毒的表面蛋白,由病原微生物的表面抗原是制备疫苗的主要来源知,A正确,B、C、D错误。\n7.[2020浙江7月·5,2分,难度★★☆☆☆]对人群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措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后不会感染各种流感病毒B.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可产生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体C.接种破伤风疫苗比注射抗破伤风血清可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D.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完全恢复者的血清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题组2免疫学的应用答案7.A【解题思路】 接种某种疫苗引发的特异性免疫只针对这种特定的病原体,并不会对各种流感病毒都产生免疫能力,A项错误。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后,机体可以产生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体,B项正确。接种疫苗后机体可通过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可以在体内保存较长时间,故接种疫苗比注射血清(被动免疫)可使机体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C项正确。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完全恢复者的血清中存在抗体,因此其血清可以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D项正确。\n8.[2015北京·1,6分,难度★★☆☆☆]乙肝疫苗的有效成分是乙肝病毒的一种抗原。接种该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该抗体()A.由T淋巴细胞产生B.可与多种抗原结合C.可裂解乙肝病毒D.可被蛋白酶水解题组2免疫学的应用答案8.D【解题思路】 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A错误。抗体是浆细胞针对特定抗原合成并分泌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因此不能与多种抗原特异性结合,B错误。该抗体只能与乙肝病毒特异性结合并形成沉淀,之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水解,C错误。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依据酶的作用特点可知,该物质可被蛋白酶水解,D正确。【易错分析】 题中的干扰性词语是“有效成分”、“一种抗原”、“产生相应的抗体”,部分考生对抗原和抗体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易错选B。\n9.[2012重庆·3,6分,难度★★★☆☆]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的广泛接种,显著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麻疹列为优先消灭目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疫苗是小分子物质,其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可被免疫细胞识别B.初次接种该疫苗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效应T细胞和抗体C.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成效应B细胞释放淋巴因子D.入侵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T细胞吞噬消化题组2免疫学的应用答案9.B【解题思路】 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不是小分子物质,A选项错误;初次接种疫苗后,机体在没有明显症状表现的情况下发生免疫反应,并产生效应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B选项正确;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淋巴因子由效应T细胞释放,C选项错误;入侵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吞噬细胞而不是T细胞吞噬消化,D选项错误。\n真题分层2中档题组\n1.[2019浙江4月·23,2分,难度★★☆☆☆]若T细胞表面的某些分子被激活后,会使T细胞活性受到抑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激活这些分子有利于移植器官的存活B.T细胞起源于骨髓并在胸腺中发育成熟C.阻断这些分子的作用可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力D.T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直接识别相应的抗原并与之结合答案1.D【解题思路】T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所以激活这些分子会使T细胞活性受到抑制,有利于移植器官的存活,A正确。T细胞起源于骨髓并在胸腺中发育成熟,B正确。阻断这些分子的作用可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力,C正确。T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识别的是抗原—MHC复合体中的抗原,不是直接识别抗原,D错误。\n2.[2020山东·15,2分,难度★★★☆☆]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有核酸检测法和抗体检测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抗体检测法利用了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B.感染早期,会出现能检测出核酸而检测不出抗体的情况C.患者康复后,会出现能检测出抗体而检测不出核酸的情况D.感染该病毒但无症状者,因其体内不能产生抗体不适用抗体检测法检测答案2.D【解题思路】 抗体检测法是根据抗原与抗体能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的,A正确;免疫系统产生抗体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感染早期,会出现可检测出体内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而检测不出相应抗体的情况,B正确;患者康复后,体内的新型冠状病毒已被清除,但体内的相应抗体会存留较长时间,因此会出现能检测出相应抗体而检测不出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的情况,C正确;感染该病毒后机体会产生免疫反应从而产生抗体,因此可在感染该病毒但无症状者体内检测到抗体,其无症状可能是由于体内病毒量小,未出现明显症状,D错误。\n3.[2017浙江下半年·27,2分,难度★★★☆☆]以同种小鼠为材料,分别进行4个与某种胞内寄生菌有关的免疫学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给切除胸腺和未切除胸腺的两组小鼠,分别接种该菌,预测未切除组小鼠易感染该菌B.给注射和未注射抗T细胞抗体的两组小鼠,分别接种该菌,预测注射组小鼠易感染该菌C.给注射和未注射感染过该菌小鼠的血清的两组小鼠,分别接种该菌,预测注射组小鼠易感染该菌D.给注射和未注射感染过该菌小鼠的T细胞的两组小鼠,分别接种该菌,预测注射组小鼠易感染该菌答案3.B【解题思路】 小鼠胸腺被切除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会下降,所以切除组小鼠易感染该菌,A错误;注射抗T细胞抗体后小鼠体内的T淋巴细胞会被攻击,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所以注射组小鼠易感染该菌,B正确;注射感染过该菌小鼠的血清的小鼠能提高其相应的免疫功能,所以注射组不易感染该菌,C错误;注射感染过该菌小鼠的T细胞的小鼠会将该T细胞作为抗原展开攻击,但注射或未注射该T细胞都不会使小鼠的免疫功能下降,D错误。\n4.[2015天津·2,6分,难度★★★☆☆]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体B.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了抗性变异C.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D.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答案4.C【解题思路】 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原,A项错误;在第一次注射后,引发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变异是不定向的,鸡霍乱病原菌不能诱导存活鸡产生定向的抗性变异,B项错误;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的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从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C项正确;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也会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D项错误。\n【归纳提升】二次免疫及特点\n5.[2014重庆·3,6分,难度★★★☆☆]驻渝某高校研发的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对该菌引发的胃炎等疾病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实验证明,一定时间内间隔口服该疫苗3次较1次或2次效果好,其主要原因是()A.能多次强化刺激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B.抗原的积累促进T细胞释放大量淋巴因子C.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D.能增强体内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免疫记忆答案5.C【解题思路】 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的实质是抗原,抗原不能直接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A项错误;记忆细胞在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时可以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一定时间内【提醒】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只有浆细胞能产生抗体。多次服用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效果较好,主要原因是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B项错误,C项正确;吞噬细胞能识别“自己”与“非己”,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D项错误。\n6.[2021广东·1,2分,难度★★★☆☆]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全球疫情形势仍然严峻。为更有效地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我国政府正在大力实施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疫苗计划,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关爱。目前接种的新冠疫苗主要是灭活疫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通过理化方法灭活病原体制成的疫苗安全可靠②接种后抗原会迅速在机体的内环境中大量增殖③接种后可以促进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体液免疫④二次接种可提高机体对相应病原的免疫防卫功能A.①④B.①③C.②④D.②③答案6.A【解题思路】 灭活病原体不能在细胞内增殖,通过理化方法灭活病原体制成的疫苗安全可靠,①正确;接种后抗原(灭活的病毒)不能增殖,②错误;接种后可以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浆细胞,产生体液免疫,③错误;二次接种可提高机体对相应病原的免疫防卫功能,④正确。故选A。\n7.[2012四川·3,6分,难度★★★☆☆]科研人员为研究脾脏中某种淋巴细胞(简称M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下列对该实验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实验证明M细胞能够将肺癌细胞抗原呈递给胸腺淋巴细胞B.经M细胞刺激后部分胸腺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C.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能增强效应T细胞杀伤力的淋巴因子D.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能特异性识别肺癌抗原的免疫球蛋白组别处理方式检测结果实验组用肺癌细胞抗原处理M细胞后,分离出M细胞与胸腺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再分离出胸腺淋巴细胞与肺癌细胞混合培养部分淋巴细胞能杀伤肺癌细胞对照组未经处理的胸腺淋巴细胞与肺癌细胞混合培养淋巴细胞均不能杀伤肺癌细胞\n答案7.D【解题思路】 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对比可知,胸腺淋巴细胞直接与肺癌细胞混合培养不能杀死肺癌细胞,而肺癌细胞先与M细胞培养,再将从中分离出的M细胞与胸腺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后,胸腺淋巴细胞就可以分化成具有杀伤力的效应T细胞,可能的原因是M细胞具有呈递抗原的作用;实验组胸腺淋巴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增强效应T细胞的杀伤力;该实验不能证明M细胞能分泌抗体,D项错。\n8.[2019全国Ⅲ·30,11分,难度★★★☆☆]动物初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再次免疫应答。某研究小组取若干只实验小鼠分成四组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表。回答下列问题。(1)为确定A、B、C、D四组小鼠是否有免疫应答发生,应检测的免疫活性物质是(填“抗体”或“抗原”)。(2)再次注射抗原后,上述四组小鼠中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组是。初次注射抗原后机体能产生记忆细胞,再次注射同种抗原后这些记忆细胞能够。(3)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一段时间后取血清,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会出现沉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4)若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一般有(答出2点即可)。小鼠分组A组B组C组D组初次注射抗原抗原甲抗原乙间隔一段合适的时间再次注射抗原抗原甲抗原乙抗原甲抗原乙\n答案8.【参考答案】(1)抗体(2)A、D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3)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4)发作迅速、消退较快【解题思路】(1)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所产生的特异性反应,抗体是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2)再次注射抗原后,由于A组两次均注射抗原甲,D组两次均注射抗原乙,故A、D组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3)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后发生再次免疫应答,由于再次免疫应答反应强烈,血清中抗体产生速度快且浓度高,向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4)过敏反应的特点有: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n9.[2019江苏·31,8分,难度★★★★☆]图1为T细胞通过表面受体(TCR)识别抗原递呈细胞呈递的肿瘤抗原后被激活,进而攻击肿瘤细胞的示意图。图2为肿瘤细胞的一种免疫逃逸机制示意图。肿瘤细胞大量表达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抑制T细胞活化,逃避T细胞的攻击。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抗原递呈细胞通过方式摄取肿瘤抗原。(2)图1中T细胞识别肿瘤抗原后被激活,增殖并形成效应T细胞群和细胞群。\n(3)图1中效应T细胞通过TCR只能识别带有同样抗原的肿瘤细胞,故发挥的免疫作用具有性,效应T细胞分泌毒素,使肿瘤细胞死亡。(4)为阻断图2中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通路,利用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制备了抗PD-L1抗体。该抗体注入体内后通过传送与结合,可解除T细胞的活化抑制。(5)为应用于肿瘤的临床免疫治疗,需对该抗体进行人源化改造,除抗原结合区域外,其他部分都替换为人抗体区段,目的是。答案9.【参考答案】(1)胞吞(2)分化 记忆(3)特异 裂解(4)体液 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5)降低免疫排异【解题思路】(1)图中抗原递呈细胞通过胞吞将肿瘤抗原摄入到细胞内。(2)T细胞识别肿瘤抗原后,在抗原刺激下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3)效应T细胞通过TCR只能识别与刺激对应的肿瘤细胞的抗原,无法识别其他抗原,说明该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具有特异性。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后,分泌毒素,使靶细胞裂解死亡。(4)结合题干信息分析,抗PD-L1抗体注入体内后,通过体液运输,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会阻碍PD-L1与PD-1的结合,从而解除T细胞的活化抑制。(5)对抗体进行人源化改造可以防止人的免疫系统将外来的抗体当做异物而产生免疫排斥反应。\n10.[2020北京·18,10分,难度★★★★☆]细菌侵入宿主体内生长繁殖引起感染。铜绿假单胞菌(Pa)导致的感染多见于烧伤、创伤等受损部位。在Pa感染部位常可检出大量丝状噬菌体(f)。(1)在感染部位,吞噬细胞会发挥非特异性功能。(2)f侵染Pa并随Pa的分裂传递给子细菌,但f的增殖和释放不引起Pa的裂解。为探讨f与细菌感染的关系,研究者将等量的无f侵染的Pa菌株(P)和被f侵染的Pa菌株(P')分别接种于小鼠伤口,结果如表。由此可知,f能Pa引起的伤口感染。接种菌株接种后不同时间伤口的感染率(%)24h48h72hP183022P'596262\n(3)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利用f的表面蛋白S进一步展开实验,主要流程及结果见下图。①Ⅰ~Ⅲ处理所需的实验材料应分别选用。(填选项前字母)A.P'B.PC.灭活的fD.SE.生理盐水②另有研究发现,f能抑制吞噬细胞的功能。试从分子与细胞水平解释实验组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的原因。\n答案10.【参考答案】(1)免疫(2)增强(3)E、A、A实验组前期注射的S蛋白激发小鼠的特异性免疫,产生了抗f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故后续对P'释放的f有较好的免疫效应【解题思路】(1)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在感染部位,吞噬细胞会发挥非特异性免疫功能。(2)据表可知,接种P后,随时间的延长,伤口的感染率先增大后减小,说明小鼠的免疫系统发挥了作用,机体进行了修复;而接种P'后,在相同时间内,伤口的感染率都明显高于接种P的,故f能增强Pa引起的伤口感染。(3)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f的表面蛋白S在伤口感染细菌方面的作用,自变量应为是否提前注射S蛋白,因变量是感染率。故Ⅰ操作为注射生理盐水,Ⅱ、Ⅲ操作均为将P'接种于小鼠伤口处。结合题中信息可推断,实验组前期注射了S蛋白,对照组前期注射了生理盐水,相同时间后,对实验组小鼠和对照组小鼠的伤口分别接种等量的P',三天后检测伤口的感染率,发现对照组的感染率高于实验组,可能的原因是实验组前期注射的S蛋白激发了小鼠的特异性免疫,使小鼠体内产生了抗f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后续对P'释放的f有较好的免疫效应,结合题中信息可知f能抑制吞噬细胞的功能,吞噬细胞的功能受抑制,可使小鼠的免疫力下降,故实验组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n11.[2019北京·29,17分,难度★★★★☆]流行性感冒(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严重时可致人死亡。(1)流感病毒必须在内增殖,当侵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时,会经过、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和成熟释放等几个阶段。(2)流感病毒的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细胞,后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3)HA和NA是流感病毒表面的两种糖蛋白,甲型流感病毒的HA、NA氨基酸序列的变异频率非常高,导致每年流行的病毒毒株可能不同。每年要根据流行预测进行预防接种的免疫学原理是。(4)研究者通过实验观察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主要实验材料包括:感染流感病毒后63天、21天的两位康复者的NA抗体(分别为D63、D21)、对照抗体、流感病毒和易感细胞。①实验的主要步骤依次是:培养易感细胞、(选择并排序)等。a.将抗体分别与流感病毒混合b.将各混合物加入同一细胞培养瓶c.将各混合物分别加入不同细胞培养瓶d.检测NA抗体与易感细胞的结合率e.检测培养物中病毒的增殖量\nf.检测细胞对病毒的损伤程度②图中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位康复者均产生了抗NA的抗体,其中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是。选用的对照抗体应不能与特异性结合。③依据本实验结果提出疫苗研制的思路。(5)若你已被确诊为流感患者,请例举具体的应对措施。\n答案11.【参考答案】(1)活细胞 吸附(2)浆/效应B(3)当HA、NA出现变异的流感病毒入侵机体时,已有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难以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故需每年接种疫苗(4)①a、c、e②D63流感病毒③可选用NA制备流感疫苗(5)包括遵医嘱治疗和避免病毒传播两个方面【解题思路】(1)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增殖,教材中介绍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为吸附、注入、合成、组装、裂解,此处考查流感病毒的增殖过程,大体与噬菌体的增殖过程类似,当其侵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时,会经过吸附、穿入、脱壳等几个阶段。(2)流感病毒入侵机体后,既能引起体液免疫又能引起细胞免疫,在体液免疫中,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能够产生抗体。(3)由题中信息可知,甲型流感病毒表面的糖蛋白HA和NA氨基酸序列的变异频率非常高,由于抗原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机体受某种HA或NA刺激产生的抗体无法与变异后的HA或NA结合,因此每年都要根据甲型流感病毒的NA、HA的结构制备疫苗并进行预防接种。(4)本实验的目的是观察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实验组分别使用D63、D21,对照组使用对照抗体,因变量是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效果,具体检测的是病毒的增殖水平,主要的实验步骤是将流感病毒与不同的抗体混合后,再分别侵染易感细胞,最后检测病毒的增殖水平。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效果越显著,则病毒增殖的能力越差。由曲线图可知,随抗体浓度升高,D63、D21对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越强,且D63对流感病毒的抑制效果更好。选用的对照抗体应不能与流感病毒特异性结合。本实验说明D63、D21对病毒增殖均有抑制作用,根据题中实验结果可提出制备疫苗的思路:选用NA制备流感疫苗。(5)若感染了流感病毒,应遵医嘱治疗和避免病毒传播。\n12.[2021河北·21,10分,难度★★★★☆]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临床特征为全身出现丘疹、水疱。接种VZV减毒活疫苗(VarV)是预防水痘流行的有效方法。2019年,研究者对某地2007~2015年出生儿童的VarV接种率及水痘发病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感染初期患者皮肤表面形成透明的水疱,其中的液体主要来自内环境中的。\n(2)呼吸道黏膜受损者更易被VZV感染,原因是。VZV感染引发机体的(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被感染的细胞统称为。(3)水痘临床诊断时,须注意与荨麻疹相区分。与水痘的发病机理不同,某些花粉引起的荨麻疹属于机体的反应,是免疫系统的功能过强的表现。(4)图中统计结果显示,随VarV接种率的提高,水痘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接种VarV后,B淋巴细胞的作用是。(5)2014年、2015年出生儿童的接种率与发病率数据提示,应及时接种第二剂VarV,原因是第一剂疫苗接种一段时间后。\n答案12.【参考答案】(1)组织液(2)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黏膜受损会导致病毒直接突破第一道防线 特异性 靶细胞(3)过敏 防卫(4)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5)机体内针对VZV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会下降【解题思路】(1)感染初期患者皮肤表面形成透明的水疱,其中的液体主要来自内环境中的组织液。(2)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若呼吸道黏膜受损,会导致病毒直接突破第一道防线,故呼吸道黏膜受损者更易被VZV感染。病毒感染引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被感染的细胞统称为靶细胞。(3)某些花粉引起的荨麻疹属于机体的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由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过强导致的。(4)接种VarV后,B淋巴细胞会受到抗原刺激,之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5)接种第一剂疫苗一段时间后,机体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会下降,应及时接种第二剂。\n专项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综合分析\n1.[2019海南·13,2分,难度★★★☆☆]下列有关人体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免疫系统可对癌变细胞进行监控和清除B.在神经调节中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C.神经细胞、内分泌细胞和免疫细胞均可释放化学物质D.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答案1.D【解题思路】 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能对体内的癌变细胞进行监控和清除,A正确;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B正确;神经细胞可产生神经递质,内分泌细胞可产生激素,免疫细胞可产生淋巴因子或抗体,三者均可释放化学物质,C正确;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会患呆小症,D错误。\n2.[2017全国Ⅰ·4,6分,难度★★★☆☆]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B.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C.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D.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答案2.C【解题思路】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刺激后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该实验中,给实验小鼠第一次注射一定量的某种动物提取液若干天后,并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但实验组小鼠再次注射少量A后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说明这种动物提取液中含有小鼠的过敏原。第一次注射后小鼠的免疫系统已通过免疫反应产生了抗体,再次接受相同过敏原刺激时,已免疫的机体中过敏原和抗体结合后,经过一系列反应小鼠出现了呼吸困难等症状,C项合理。\n3.[2013广东·27,16分,难度★★★★☆]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因体温变化而相应改变如图所示,正常情况下C、W曲线交于点S,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体温。(1)由图可知,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此时人体感觉到冷,随即通过调节,增加、减少,使体温回升至正常。(2)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点S右移,出现发热。若体温持续偏高会导致内环境稳态,需要采取降温措施。(3)人体初次感染流感病毒后,免疫系统随即启动,裂解被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和清除血液中的病毒。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此免疫过程。\n答案3.【参考答案】(1)高于 神经与体液 产热量 散热量(2)失调(3)如图【解题思路】(1)当体温低于正常值(37℃)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大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此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产热量增加,散热量减少,从而使体温回升到正常。(2)S点为正常体温值,体温高于该点,出现发热,持续时间长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3)人体初次感染流感病毒后,既进行体液免疫,又进行细胞免疫;清除血液中的病毒是靠体液免疫进行的,裂解被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是靠细胞免疫进行的。【易错点拨】 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在内环境中清除抗原,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裂解靶细胞,释放病毒,病毒与抗体结合后再被吞噬消化清除。\n4.[2015江苏·28,9分,难度★★★★☆]如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体温、水盐和血糖平衡的部分调节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可通过垂体促进腺体A的分泌活动,腺体A表示的器官有。(2)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增加激素的生成和分泌,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促进对水分的重吸收。(3)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属于调节。胰岛分泌的胰岛素需要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胰岛素的受体分布在靶细胞的(填“细胞膜上”或“细胞质中”或“细胞核中”)。(4)Ⅰ型糖尿病由胰岛B细胞损伤引起,患病率具有种族差异性,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据此推测:Ⅰ型糖尿病是由决定的、针对胰岛B细胞的一种病;胰岛B细胞的损伤是机体通过免疫导致的。\n答案4.【参考答案】(1)甲状腺和肾上腺(2)抗利尿 肾小管和集合管(3)神经—体液 细胞膜上(4)遗传(基因)自身免疫 体液免疫和细胞(特异性)【解题思路】(1)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合成)和肾上腺素(由肾上腺合成)的分泌增多,使代谢增强,产热增多。(2)与水盐平衡调节有关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垂体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3)血糖浓度上升时,刺激葡萄糖感受器产生兴奋,使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这属于神经调节;胰岛素通过调节作用使血糖浓度下降,这属于体液调节。胰岛素的受体位于靶细胞的细胞膜上。(4)因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它们能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损伤,故属于自身免疫病,这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抗体参与体液免疫,效应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故胰岛B细胞的损伤是机体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导致的。\n5.[2020山东·22,10分,难度★★★★☆]科研人员在转入光敏蛋白基因的小鼠下丘脑中埋置光纤,通过特定的光刺激下丘脑CRH神经元,在脾神经纤维上记录到相应的电信号,从而发现下丘脑CRH神经元与脾脏之间存在神经联系,即脑-脾神经通路。该脑-脾神经通路可调节体液免疫,调节过程如图1所示,图2为该小鼠CRH神经元细胞膜相关结构示意图。(1)图1中,兴奋由下丘脑CRH神经元传递到脾神经元的过程中,兴奋在相邻神经元间传递需要通过的结构是,去甲肾上腺素能作用于T细胞的原因是T细胞膜上有。(2)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可分泌作用于B细胞。B细胞可增殖分化为。(3)据图2写出光刺激使CRH神经元产生兴奋的过程:。\n(4)已知切断脾神经可以破坏脑-脾神经通路,请利用以下实验材料及用具,设计实验验证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实验材料及用具: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N抗原,注射器,抗体定量检测仪器等。实验设计思路:。预期实验结果:。答案5.【参考答案】(1)突触 去甲肾上腺素受体(2)淋巴因子(或细胞因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或效应B淋巴细胞和记忆B淋巴细胞)(3)光刺激光敏蛋白导致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产生兴奋(4)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两组,将其中一组小鼠的脾神经切断作为实验组,另一组作为对照组;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相同剂量的N抗原;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抗N抗体的产生量 实验组小鼠的抗N抗体产生量低于对照组的产生量\n【解题思路】(1)一般情况下,相邻两个神经元之间并不是直接接触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兴奋在相邻神经元间传递需要通过突触。去甲肾上腺素能作用于T细胞是由于T细胞膜上有相应的特异性受体。(2)在体液免疫过程中,T细胞可分泌淋巴因子(或细胞因子),淋巴因子(或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3)光敏蛋白是一类在生命体内能够应答光信号而产生生理学反应的蛋白质,它们在细胞内外离子流动及细胞信号传递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钠离子通道是膜上存在的允许Na+顺其电化学梯度进入细胞的通道。据图2分析可知,光刺激光敏蛋白导致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使CRH神经元产生兴奋。(4)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确定实验分为两组,实验组小鼠的脾神经被切断,对照组不做处理,两组小鼠分别注射相同剂量的N抗原,一段时间后,用抗体定量检测仪器检测两组小鼠抗N抗体的产生量。该实验为验证性实验,即验证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因此,脾神经被切断的实验组小鼠的抗N抗体产生量低于对照组的产生量。【素养落地】 兴奋通过突触在相邻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去甲肾上腺素能通过T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作用于T细胞都体现了生命观念中的结构与功能观。光刺激使CRH神经元产生兴奋的过程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等科学思维。通过设计实验验证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并预期实验结果,体现了科学探究这一核心素养。\n易错疑难集训\n1.[2019江苏·8,2分,难度★★★☆☆]如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B.②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C.②发挥作用后被快速清除D.②与④结合使③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易错点1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与电位变化分析答案1.D【解题思路】 图中①为突触前膜,③为突触后膜,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A正确;②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的方式为胞吐,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进入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发挥生理作用后会被快速清除,C正确;②为神经递质,④为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因此,②与④结合使③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或维持外正内负,D错误。【知识拓展】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的去向神经递质在突触传递中担当“信使”。神经递质的作用可通过两个途径终止:一是再回收抑制,即通过突触前载体的作用将突触间隙中多余的神经递质回收至突触前神经元并贮存于囊泡;另一途径是酶解,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经过酶的作用失活。\n2.[2015江苏·18,2分,难度★★★☆☆]如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Cl-同时内流易错点1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与电位变化分析\n易错点1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与电位变化分析答案2.D【解题思路】 神经递质存在于轴突末梢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生物膜的分隔作用可避免其被细胞内的其他酶系破坏;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时,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相应的阳离子或阴离子的通道开放,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Na+内流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而Cl-内流使下一神经元受到抑制,两者不能同时发生。【归纳提升】兴奋性递质与抑制性递质的作用机理不同(1)兴奋性递质可导致Na+内流,使突触后膜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实现“内负外正→内正外负”的转化。(2)抑制性递质可导致负离子(如Cl-)进入突触后膜,从而强化“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n3.[2016全国Ⅱ·30,9分,难度★★★☆☆]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填“A”、“C”或“E”)。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通过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再到达突触后膜。(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易错点1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与电位变化分析答案3.【参考答案】(1)C能(2)胞吐 突触间隙(3)兴奋【解题思路】(1)图示信息显示:物质C在乙酰胆碱的合成中能循环利用;除乙酰胆碱外,多巴胺和一氧化氮也能作为神经递质。(2)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3)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递质,若分解乙酰胆碱的酶失活,则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n4.[2018江苏·30,8分,难度★★★★☆]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如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激素甲的名称是,激素乙通过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易错点2体温调节过程中产热量和散热量的变化分析\n(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有助于体温。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3)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散热量。此阶段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从而减少尿量。(4)体温下降期,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5)体温上升期,人体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易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请解释血压升高的可能原因:。易错点2体温调节过程中产热量和散热量的变化分析答案4.【参考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体液运输(2)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上升到38.5℃)神经调节,体液调节(3)等于 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重吸收水量增加)(4)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5)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n易错点2体温调节过程中产热量和散热量的变化分析【解题思路】(1)由题图可知,激素甲由下丘脑产生后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产生激素乙,激素乙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产生甲状腺激素,所以激素甲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乙为促甲状腺激素。激素乙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甲状腺。(2)人体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可增加产热,有助于体温上升到已上调的38.5℃体温调定点。综合图解分析可知,体温上升期人体的体温调节既可以通过靶腺分泌相应激素进行激素调节,也可以通过神经控制某些腺体进行,有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两种途径。(3)高温持续期体温恒定,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此阶段人体出现脱水现象时,垂体【提醒】人体的体温相对稳定时,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体温上升时,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下降时,机体的产热量小于散热量。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4)体温下降期,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以增加散热,使体温下降。(5)体温上升期,人体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可能是因为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最终血压轻度升高。\n易错点2体温调节过程中产热量和散热量的变化分析【知识辨析】生命活动的调节类型比较调节类型调节机制举例神经调节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动通过反射弧完成各种反射活动体液调节体液中的激素和化学物质直接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激素、CO2、H+等的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等体液│神经调节C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等\n5.[2020全国Ⅱ·2,6分,难度★★★☆☆]当人体的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时,可引起自身免疫病。下列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A.艾滋病B.类风湿性关节炎C.动物毛屑接触性鼻炎D.抗维生素D佝偻病易错点3区分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答案5.B【解题思路】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传染病,A选项错误;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选项正确;动物毛屑接触性鼻炎属于过敏反应,C选项错误;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D选项错误。\n6.[2013重庆·4,6分,难度★★★☆☆]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超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易错点3区分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答案6.B【解题思路】 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强,A项错误;过敏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B项正确;机体免疫反应中分泌淋巴因子的是T细胞而不是浆细胞,浆细胞在免疫反应中分泌抗体,C项错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发生的是过敏反应而不是自身免疫反应,D项错误。\n7.[2013海南·11,2分,难度★★★☆☆]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被该链球菌感染后,机体通过免疫系统抵御该菌时可能引发某种心脏病。与这种心脏病致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A.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B.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C.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D.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易错点3区分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答案7.D【解题思路】 依据信息可判断出题中所述的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是机体对“外来异物”发生的免疫;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的是过敏反应;艾滋病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n易错点3区分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高分要诀】免疫功能失调小结:\n1.[2013四川·3,6分,难度★★★☆☆]如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疑难点1兴奋的传导方向与电表指针偏转的判断答案1.D【解题思路】 由题目所给信息可知,“神经—肌接头”处类似于突触,在突触上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A项正确。图示的神经末梢和腓肠肌构成效应器,①处给予刺激,腓肠肌会收缩;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故①处给予刺激,灵敏电流计指针可以发生偏转,B项正确。兴奋在神经元间只能从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不能反向传递;电刺激②处,兴奋不能由腓肠肌传向神经纤维,灵敏电流计不会记录到电位的变化,C项错误。兴奋部位膜内为正电位,未兴奋部位膜内为负电位,膜内电流的方向是从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D项正确。【总结】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n2.[2016浙江10月·27,2分,难度★★★★☆]测量与记录蛙坐骨神经受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如图①→⑤所示,其中②、④的指针偏转达到最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对神经施加刺激,刺激点位于图①甲电极的左侧B.图②中甲电极处的膜发生去极化,乙电极处膜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C.图④中甲电极处的膜发生去极化,乙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D.处于图⑤状态时,膜发生的K+内流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疑难点1兴奋的传导方向与电表指针偏转的判断答案2.C【解题思路】 电流表的电极都在神经纤维外且神经纤维外的初始电位为正电位,图中电流表指针先向右偏转然后向左偏转,所以刺激的位点位于乙电极的右侧,A错误;图②中是因为乙电极处的膜发生了去极化导致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B错误;图④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表示兴奋传导到甲处,此时乙处已经恢复到极化状态,C正确;图⑤表示膜处于极化状态,此时钾离子外流用来维持静息电位,D错误。\n3.[2021河北模拟演练·15,3分,难度★★★★☆](多选)神经轴突具有传导兴奋的作用。现将一对刺激电极置于神经轴突外表面A、B处(图1);另一轴突外表面的C、D处放置一对电极,两电极之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a、b、c、d为可供选择的使兴奋传导中断的膜损伤区域(图2)。实验给予刺激均为适宜强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电路接通时,兴奋先发生在A处B.图1中电路接通时,兴奋先发生在B处C.同时损伤b和c,在适当位置给予刺激时,电流计指针有可能偏转两次D.同时损伤a和d,在适当位置给予刺激时,电流计指针有可能不偏转疑难点1兴奋的传导方向与电表指针偏转的判断\n疑难点1兴奋的传导方向与电表指针偏转的判断答案3.BD【解题思路】 在静息状态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为外正内负,A点接正极,B点接负极,电路接通时,B处电位先由正变负,产生兴奋,A项错误、B项正确。同时损伤b和c,在ab之间、cd之间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电流计指针偏转一次;在bc之间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C项错误。同时损伤a和d,在a左侧、d右侧或C、D电极正中间位置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在其他位置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电流计指针可偏转两次,D项正确。\n4.[2016江苏·16,2分,难度★★★☆☆]如图表示正常人分别快速饮用1L清水、1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曲线c表示饮用1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的变化B.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C.曲线d表示饮用1L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D.饮用大量清水后垂体合成和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疑难点2水盐平衡调节过程分析答案4.B【解题思路】 曲线c表示饮用1L清水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A项错误;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不变,但会导致血液总量暂时增加,B项正确;曲线d表示饮用1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的变化,C项错误;饮用大量清水后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D项错误。\n素养题型专练\n1.[2021湖南适应性考试·10,2分,难度★★☆☆☆](生命观念)稳态失衡是机体病理生理变化之一,下列恢复机体稳态的方法错误的是()A.脑组织水肿患者可使用提高血浆渗透压的药物B.急性腹泻患者可输注含特定无机盐的生理盐水C.长期进食障碍患者可输注葡萄糖生理盐水D.炎症患者可输注蒸馏水配制的水溶性药物答案1.D【解题思路】 脑组织水肿患者可以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减少组织液的含量,A正确;急性腹泻患者会丢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因此,可输注含特定无机盐的生理盐水来恢复机体稳态,B正确;长期进食障碍患者体内的血糖浓度降低,可输注葡萄糖生理盐水来恢复机体稳态,C正确;炎症患者可输注生理盐水配制的水溶性药物,不能用蒸馏水配制,否则细胞会吸水涨破,D错误。\n【归纳提升】渗透压变化引起的组织水肿\n2.[2013上海·24,2分,难度★★★☆☆](科学思维)把某哺乳动物从24℃的实验室移至1℃的低温室后,测得其体温如图。同时,测定其体内促甲状腺素的浓度。下列能正确表示促甲状腺素浓度变化的是()答案2.A【解题思路】 寒冷刺激后,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增多,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素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素分泌增多,代谢增强、产热增加,哺乳动物体温恢复正常,体温稳定后促甲状腺素含量会下降恢复到正常水平。\n3.[2021湖北模拟演练·15,2分,难度★★★☆☆](社会责任)“血清疗法”可用于一些病毒性传染病的临床救治。该疗法主要是利用康复者捐献的血液,经严格的血液生物安全性检测分离后,将血浆输入到重症患者体内。“血清疗法”的免疫学原理是利用康复者血浆中的()A.抗原,可以刺激重症患者产生较多的抗体B.抗体,可以刺激重症患者产生淋巴细胞C.特异性抗体,帮助重症患者对抗病毒D.淋巴因子,刺激重症患者产生较多的抗体答案3.C【解题思路】 康复者血清中存在相应的抗体,抗体可与相应的病毒特异性结合,二者结合后能形成沉淀,沉淀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因此,题中所述“血清疗法”是通过利用康复者血浆中的特异性抗体,来帮助重症患者对抗病毒的,故C符合题意。\n4.[2018海南·27,8分,难度★★★★☆](科学探究)为了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某同学将甲、乙两只脊蛙(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的左、右后肢最长趾趾端(简称左、右后趾)分别浸入0.5%硫酸溶液中,均出现屈肌反射(缩腿),之后用清水洗净、擦干。回答下列问题:(1)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出现屈肌反射,其原因是。(2)分离甲的右后肢坐骨神经,假如用某种特殊方法阻断了传入神经,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不出现屈肌反射,则说明。(3)捣毁乙的脊髓,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填“能”或“不能”)出现屈肌反射,原因是。\n答案4.【参考答案】(1)剥去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2)传入神经结构和功能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所必需的(3)不能 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破坏【解题思路】(1)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后,存在于左后趾皮肤上的感受器缺失,则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会出现屈肌反射。(2)用某种特殊方法阻断了传入神经,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不出现屈肌反射,说明屈肌反射的发生要求传入神经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正常。(3)脊髓是脊蛙低级神经反射的神经中枢,因此捣毁乙的脊髓,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则不能出现屈肌反射。\n1.[2014浙江·31,12分,难度★★★★☆](结合验证实验进行考查)为验证反射弧的组成与作用,某同学提出了以下实验思路:取蛙1只,捣毁该蛙的脑,将其悬挂起来。①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蛙左后肢的趾端(如图),观察是否屈腿。②洗去H2SO4,再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蛙左后肢的趾端,测量该刺激与屈腿是否同时发生。③分离得到该蛙左后肢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用电刺激直接刺激腓肠肌,观察其是否收缩。④用电刺激直接刺激上述标本的腓肠肌肌细胞,在坐骨神经上是否能测量到电位变化。(说明:实验条件适宜;实验中的刺激强度足够;屈腿反射属于屈反射)请回答:(1)设计表格,并将预测的实验结果与结果的原因分析填入表中。(2)为了验证屈腿反射的反射中枢所在部位,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写出第⑤项实验思路。\n1.【参考答案】(1)验证反射弧的组成与作用实验的预测结果及结果分析表(2)⑤捣毁该蛙的脊髓,刺激其右后肢的趾端,观察是否屈腿。【解题思路】 实验①中,反射弧完整,反射活动才能进行,屈腿反射的中枢是脊髓,所以破坏大脑并没有影响屈腿反射反射弧的完整性。实验②中,兴奋的传导速度很快但也存在时间差,该刺激与屈腿不会同时发生。实验③中,分离得到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在接受电刺激时会产生兴奋,故肌肉可以收缩。实验④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刺激腓肠肌肌细胞,在坐骨神经上不能测到电位变化。⑤为了验证屈腿反射的反射中枢的部位,可捣毁蛙的脊髓,给予刺激,看蛙是否屈腿。答案思路预测结果结果的原因分析①是反射弧完整,能够对刺激作出反应②否刺激产生的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需要时间,故刺激与屈腿不会同时发生③是电刺激使腓肠肌的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或兴奋,引起肌肉收缩④否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是单向的,故坐骨神经上测不到电位变化\n2.[2020浙江7月·30,10分,难度★★★★☆](以柱形图的形式表示实验结果)欲研究生理溶液中K+浓度升高对蛙坐骨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影响和Na+浓度升高对其动作电位的影响。请完善以下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与讨论。(要求与说明:已知蛙坐骨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为-70mV,兴奋时动作电位从去极化到反极化达+30mV。测量的是膜内外的电位变化。K+、Na+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实验条件适宜)回答下列问题:(1)完善实验思路:组1:将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生理溶液a中,测定其静息电位和刺激后的动作电位,并记录。组2:。组3:将神经纤维分别置于Na+浓度依次提高的生理溶液d、e中,测定其刺激后的动作电位,并记录。对上述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2)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以柱形图形式表示实验结果):(3)分析与讨论:①简要解释组3的实验结果:。②用放射性同位素24Na+注入静息的神经细胞内,不久在生理溶液中测量到放射性,24Na+的这种转运方式属于。用抑制酶活性的药物处理神经细胞,会使24Na+外流量。③刺激脊蛙的坐骨神经,除了在反射中枢测量到动作电位外,还观察到腓肠肌收缩,说明坐骨神经中含有神经。\n2.【参考答案】(1)将神经纤维分别置于K+浓度依次提高的生理溶液b、c中,测定其静息电位,并记录。(2)如图(3)①细胞外Na+浓度提高,膜内外的浓度差增大,兴奋时,Na+通过Na+通道内流加快,导致动作电位增大②主动转运 减少③传入和传出【解题思路】 根据题干,本实验研究神经细胞膜外K+浓度升高对静息电位的影响和Na+浓度升高对动作电位的影响。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答案\n(1)实验思路中,组1(生理溶液编号为a)是对照组,测得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和刺激后的动作电位;组3是实验组,测得Na+浓度提高(生理溶液编号为d、e)情况下刺激后的动作电位;因此推断,组2测得K+浓度提高情况下的静息电位,生理溶液的编号应该为b、c。(2)依据题干,a组的静息电位是-70mV,动作电位的峰值是+30mV。静息电位的产生依靠K+外流(K+通过K+通道进行易化扩散),当溶液中的K+浓度升高时,膜内外的K+浓度差变小,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因此相对于生理溶液a,生理溶液b、c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绝对值逐渐减小;动作电位的去极化和反极化过程依靠Na+内流(Na+通过Na+通道进行易化扩散),当溶液中的Na+浓度升高时,膜内外的Na+浓度差变大,兴奋时,Na+内流的量相对增多,动作电位峰值变大,因此相对于生理溶液a,生理溶液d、e中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峰值逐渐增大。(3)②生理溶液中的Na+浓度大于神经细胞内的浓度,放射性同位素逆浓度梯度从神经细胞内进入生理溶液,该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转运,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和消耗能量。用抑制酶活性的药物处理神经细胞,会使细胞呼吸强度下降,产生的ATP减少,主动转运减弱,24Na+外流量减少。③刺激脊蛙的坐骨神经,在反射中枢测到动作电位,说明其具有传入神经,观察到腓肠肌收缩,说明其具有传出神经,因此坐骨神经中有传入和传出神经。\n3.[2019江苏·27,8分,难度★★★★☆](以糖尿病为载体进行考查)甲、乙、丙三人在一次社区健康日活动中检测出尿糖超标,为进一步弄清是否患糖尿病,依据规范又进行了血液检测。图1、图2所示为空腹及餐后测定的血糖及胰岛素浓度。糖尿病血糖浓度标准为:空腹≥7.0mmol/L,餐后2h≥11.1mmol/L。请回答下列问题:(1)正常人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胰岛素分泌增多。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内、合成糖原或转变为非糖物质,并抑制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受抑制,使血糖浓度下降。(2)据图初步判断是糖尿病患者,需复查血糖。患者常因血糖浓度升高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产生渴感,表现为多饮。\n(3)除糖尿病外,尿糖超标的原因还可能有(填序号)。①一次性摄糖过多②低血糖患者③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④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4)结合图1、图2分析,乙出现上述检测结果的原因可能有(填序号)。①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②自身效应T细胞持续杀伤胰岛B细胞③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④胰岛B细胞膜上载体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下降\n3.【参考答案】(1)氧化分解 肝糖原分解 胰高血糖素(2)甲、乙 大脑皮层(3)①④(4)①③答案【据图析图】 由图可知,甲和乙的餐前空腹血糖浓度大于7.0mmol/L,餐后2h血糖浓度大于11.1mmol/L,为糖尿病患者。但甲和乙的胰岛素含量以及变化趋势不同。【解题思路】(1)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一方面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另一方面可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同时胰岛素还能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浓度下降。(2)由题图可知,甲和乙的餐前空腹血糖浓度大于7.0mmol/L,餐后2h血糖浓度大于11.1mmol/L,可初步判断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高,下丘脑感受器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并主动饮水。(3)一次性摄糖过多,超过肾脏的重吸收能力,尿液中会出现葡萄糖;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不能将尿液中的葡萄糖重吸收,会出现尿糖。低血糖患者血糖浓度较低,尿液中不会出现葡萄糖;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会引起大量排尿,尿液中不会出现葡萄糖。(4)乙的餐前空腹和餐后血糖浓度均大于正常值,且体内胰岛素含量也较高,说明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其原因可能是胰岛素不能与组织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导致血糖浓度较高,较高浓度的血糖又会刺激机体分泌胰岛素。\n【归纳提升】糖尿病的症状\n4.[2018北京·29,17分,难度★★★★☆](结合癌症考查免疫调节)癌症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研究人员利用与癌细胞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进行了抗肿瘤的免疫学研究。(1)癌细胞具有无限的特点。当体内出现癌细胞时,可激发机体的系统发挥清除作用。(2)研究人员进行的系列实验如下:免疫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悬液,连续4周;空白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不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的缓冲液,连续4周。实验一:取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的血清分别与iPSC、DB7(一种癌细胞)和MEF(一种正常体细胞)混合,检测三种细胞与血清中抗体的结合率,结果见下表。\n①比较表中iPSC与两组小鼠血清作用的结果可知,免疫组的数值明显空白组的数值,说明iPSC刺激小鼠产生了特异性抗体。②表中DB7和iPSC与免疫组小鼠血清作用后的检测数据无明显差异,说明DB7有。③综合表中全部数据,实验结果表明。实验二:给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皮下注射DB7,一周后皮下形成肿瘤。随后空白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增大,免疫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缩小。由此推测:iPSC还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的免疫。(3)研究人员另取小鼠进行实验,验证了上述推测。如图为实验组的实验过程及结果示意图。请在图中选择A或B填入④处,从C~F中选择字母填入①~③处。(4)该系列研究潜在的应用前景是iPSC可以用于。\n4.【参考答案】(1)分裂/增殖 免疫(2)实验一:①高于②可以与抗iPSC的抗体结合的抗原③抗iPSC的抗体可以与DB7上的抗原特异性结合,而不能与MEF上的抗原结合/iPSC与DB7有共同的抗原,与MEF无共同的抗原 实验二:细胞(3)①F②D③C④B(4)预防和治疗癌症【解题思路】(1)在适宜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癌细胞作为抗原,可激发机体中的免疫系统发挥清除作用。(2)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iPSC与免疫组小鼠血清中抗体的结合率明显高于空白组,说明iPSC刺激小鼠产生了特异性抗体。②DB7和iPSC与免疫组小鼠的血清作用后的检测数据无明显差异,说明DB7有可以与抗iPSC的抗体结合的抗原。③综合表中数据,实验结果表明抗iPSC的抗体可以与DB7上的抗原特异性结合,而不能与MEF上的抗原结合。在实验二中,由免疫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缩小,而空白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增大,可推测iPSC还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的细胞免疫。(3)为了验证iPSC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的细胞免疫,实验组的实验流程是每周注射1次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悬液,连续4周→提取小鼠的T细胞;小鼠皮下注射DB7→1周后皮下形成肿瘤→1天后注射免疫小鼠体内的T细胞到血液中,3周后检测实验结果发现小鼠皮下的肿瘤体积缩小。(4)该系列研究潜在的应用前景是iPSC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癌症。答案【命题分析】 本题以癌症防治研究成果为背景,渗透教材基础知识,同时体现了科学思维与生命观念的核心素养,充分考查考生的获取信息等能力。\n全章综合训练\n1.[2017全国Ⅱ·5,6分,难度★★☆☆☆]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答案1.B【解题思路】 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通过口服发挥作用,可通过皮下注射发挥作用,A项正确;膝跳反射中枢位于脊髓,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仍能完成膝跳反射,B项错误;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项正确;胰腺作为反射弧中效应器的一部分,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同时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D项正确。\n2.[2015重庆·3,6分,难度★★☆☆☆]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B.血糖含量低于正常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D.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项目测定值参考范围单位甲状腺激素10.03.1-6.8pmol/L胰岛素1.75.0-20.0mIU/L答案2.C【解题思路】 表中血液化验结果显示甲状腺激素含量超过正常值、胰岛素含量低于正常值。A项,甲状腺激素具有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功能,甲状腺激素含量超过正常值的人体内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B项,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功能,胰岛素含量低于正常值的人体内血糖含量应高于正常;C项,甲状腺激素含量超过正常值,会反馈抑制垂体合成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故甲状腺激素超过正常值的人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D项,胰岛素具有促进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的功能,胰岛素含量低于正常值的人体内的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不会加速。\n3.[2016北京·4,6分,难度★★☆☆☆]足球赛场上,球员奔跑、抢断、相互配合,完成射门。对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原(元)用于供能B.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C.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起脚射门D.在大脑皮层调控下球员相互配合答案3.B【解题思路】 足球比赛时间较长,需要消耗较多糖原供能,A项正确;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B项错误;足球赛场上,球员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完成起脚射门,C项正确;球员间的相互配合受人的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调控,D项正确。\n【归纳提升】 足球比赛时间较长,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变化,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进而维持水盐平衡,具体见图:\n4.[2014北京·2,6分,难度★★★☆☆]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答案4.D【解题思路】 冬泳时,受寒冷刺激,机体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稳定。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到体温调节中枢,再通过传出神经支配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同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代谢提高,产热增多。所以A、B、C正确,D错误。【技巧点拨】 这是一道考生常见的练习题,只不过换了个“冬泳入水”这一情境,实际考查的就是在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n5.[2017海南·16,2分,难度★★★☆☆]在家兔动脉血压正常波动过程中,当血压升高时,其血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可以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和小血管舒张,从而使血压降低,仅由此调节过程判断,这一调节属于()A.神经调节,负反馈调节B.神经调节,免疫调节C.体液调节,负反馈调节D.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答案5.A【解题思路】 血压升高刺激引起反射活动使血压降低,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血压升高刺激调节的结果是血压降低,故此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A项正确。\n6.[2021河北·10,2分,难度★★★☆☆]血糖浓度升高时,机体启动三条调节途径:①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②血糖作用于下丘脑,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参与内脏活动的调节)支配胰岛B细胞;③兴奋的迷走神经促进相关胃肠激素释放,这些激素作用于胰岛B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和②均增强了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B.②和③均体现了神经细胞与内分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①和③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均为体液调节D.血糖平衡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答案6.C【解题思路】 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活动增强,血糖还可以作用于下丘脑,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参与内脏活动的调节)支配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活动增强,A正确;②中涉及迷走神经和胰岛B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而③中涉及兴奋迷走神经和分泌胃肠激素的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都体现了神经细胞与内分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B正确;①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为体液调节,③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C错误;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也是如此,故血糖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n7.[2020山东·18,3分,难度★★★★☆](多选)某人进入高原缺氧地区后呼吸困难、发热、排尿量减少,检查发现其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被确诊为高原性肺水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其体内CO2含量偏高B.体温维持在38℃时,该患者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C.患者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肺部组织液增加D.若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可使患者尿量增加答案7.ACD【解题思路】 该患者呼吸困难,不能及时将体内的CO2排出,会导致体内CO2含量偏高,A正确;体温维持在38℃时,该患者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错误;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的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会导致患者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肺部组织液增加,C正确;若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则尿液中的水分增多,可使患者尿量增加,D正确。\n8.[2014四川·8,11分,难度★★★☆☆]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腿。如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1)图示反射弧中,a是。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当兴奋到达c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2)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会形成痛觉。此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3)伤害引起的疼痛可通过下丘脑促进垂体释放,直接促进对水的重吸收。(4)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未被清除的病原体经过一系列过程,其抗原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n答案8.【参考答案】(1)传入神经 内正外负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大脑皮层 神经—体液调节(3)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4)吞噬细胞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解题思路】(1)根据图示中c(突触)的结构可知a为传入神经,当兴奋到达b点时,b点膜内电位由负变正,膜外电位由正变负,兴奋到达c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痛觉的形成是在大脑皮层,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该调节为神经—体液调节。(3)疼痛可通过下丘脑促进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4)细菌感染人体时,机体首先通过吞噬细胞对细菌进行吞噬,进而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n9.[2016江苏·26,8分,难度★★★☆☆]为研究神经干的兴奋传导和神经-肌肉突触的兴奋传递,将蛙的脑和脊髓损毁,然后剥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需要经常在标本上滴加任氏液(成分见表),以保持标本活性。请回答下列问题:\n(1)任氏液中维持酸碱平衡的成分有,其Na+/K+比与体液中的Na+/K+比接近。(2)任氏液中葡萄糖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若将其浓度提高到15%,标本活性会显著降低,主要是因为。(3)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中,该标本仍然发挥功能的部分有。(4)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突触前膜发生的变化有、。(5)神经-肌肉突触易受化学因素影响,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酯酶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上述物质中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n答案9.【参考答案】(1)NaHCO3、NaH2PO4细胞外液(组织液)(2)细胞失水(3)传出神经、效应器(4)产生动作电位 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神经递质)(5)肉毒杆菌毒素、箭毒【解题思路】(1)根据内环境中的H2CO3/NaHCO3、Na2HPO4/NaH2PO4构成的缓冲对能调节血浆的酸碱平衡,由任氏液的成分可知任氏液中的NaHCO3、NaH2PO4能维持酸碱平衡。因为任氏液可以保持标本活性,故任氏液中Na+/K+比应与体液中细胞外液的Na+/K+比接近。(2)如果提高任氏液中葡萄糖的浓度,那么任氏液的浓度会高于坐骨神经细胞和腓肠肌细胞内液的浓度,导致细胞失去水分,从而影响坐骨神经细胞和腓肠肌细胞的代谢活动。(3)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中神经中枢已被破坏,坐骨神经属于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坐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腓肠肌属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故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中,该标本仍然发挥功能的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4)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突触前膜发生的变化有产生动作电位,同时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神经递质)。(5)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酶失去活性,从而使乙酰胆碱(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不能被水解,使腓肠肌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即腓肠肌一直处于收缩状态;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那么坐骨神经上的兴奋就不能传到腓肠肌,使腓肠肌一直处于舒张状态;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从而影响乙酰胆碱(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坐骨神经上的兴奋不能传到腓肠肌,从而使腓肠肌一直处于舒张状态,综上可知三种物质中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肉毒杆菌毒素、箭毒。\n10.[2020天津·14,12分,难度★★★☆☆]神经细胞间的突触联系往往非常复杂。如图为大鼠视网膜局部神经细胞间的突触示意图。据图回答:(1)当BC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甲膜内的释放谷氨酸,与乙膜上的谷氨酸受体结合,使GC兴奋,诱导其释放内源性大麻素。内源性大麻素和甲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抑制Ca2+通道开放,使BC释放的谷氨酸(填“增加”或“减少”),最终导致GC兴奋性降低。\n(2)GC释放的内源性大麻素还能与丙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抑制AC中甘氨酸的释放,使甲膜上的甘氨酸受体活化程度(填“升高”或“降低”),进而导致Ca2+通道失去部分活性。AC与BC间突触的突触前膜为膜。(3)上述调节机制保证了神经调节的精准性。该调节过程与细胞膜的两种功能密切相关。(4)正常情况下,不会成为内环境成分的是(多选)。A.谷氨酸B.内源性大麻素C.甘氨酸受体D.Ca2+通道\n答案10.【参考答案】(1)突触小泡 减少(2)降低 丙(3)负反馈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4)CD【解题思路】(1)分析题图,当BC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甲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谷氨酸,谷氨酸与乙膜上的谷氨酸受体结合,使GC兴奋。分析题图,Ca2+内流能促进含有谷氨酸的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从而促进该递质释放,而内源性大麻素和甲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后,抑制Ca2+通道开放,从而抑制BC释放谷氨酸,谷氨酸的释放量减少,与乙膜上的受体结合减少,最终导致GC兴奋性降低。(2)分析题图,甘氨酸与甘氨酸受体结合,能促进Ca2+通道开放,内源性大麻素与丙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抑制AC释放甘氨酸,使甲膜上的甘氨酸受体活化程度降低,进而导致Ca2+通道失去部分活性。AC释放的甘氨酸与甲膜上的甘氨酸受体结合,因此AC与BC间突触的突触前膜为丙膜。(3)当BC兴奋时,释放的神经递质与GC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诱导GC释放内源性大麻素,内源性大麻素又能与BC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抑制BC释放神经递质,该调节方式为负反馈调节,题述负反馈调节机制保证了神经调节的精准性。神经递质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4)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含有甘氨酸、谷氨酸、内源性大麻素,这些物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甘氨酸受体和Ca2+通道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因此选CD。\n11.[2014天津·7,16分,难度★★★★☆]Kisspeptin,简称Kp,是Kp神经元产生的一类多肽类激素,它通过调节生物体内雌激素含量来调控生殖活动。Ⅰ.通常情况下,如图中的过程①参与鹌鹑体内雌激素含量的调节;排卵前期,启动过程②进行调节。据图回答。(1)神经元内合成Kp的细胞器是。Kp作用的靶细胞是。器官A是。(2)在幼年期,通过过程①反馈调节,Kp释放量,最终维持较低的雌激素含量;排卵前期,启动过程②的生理意义是,促进排卵。\nⅡ.Kp-10是Kp的一种。为研究Kp-10对鹌鹑产蛋的影响,对生长至20日龄的鹌鹑连续20天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Kp-10。从产蛋之日起统计每日的产蛋率,结果如图。(3)据图可知,Kp-10(影响/不影响)鹌鹑开始产蛋的日龄。在50日龄内,Kp-10影响产蛋率的趋势是。Ⅲ.综合分析(4)综合Ⅰ、Ⅱ分析,推测Kp-10调控鹌鹑产蛋的方式属于调节。\n答案11.【参考答案】(1)核糖体GnRH神经元 垂体(2)减少 通过反馈调节使Kp释放量增加,最终维持较高雌激素含量(3)不影响 随着日龄的增加,提高产蛋率的作用逐渐加强(4)神经—体液【解题思路】(1)由题意知,Kp是一类多肽类激素,因此神经元内合成Kp的细胞器是核糖体。根据图示可以看出Kp神经元产生的Kp作用于GnRH神经元,促进其产生GnRH,GnRH作用于A产生促性腺激素,因此器官A是垂体。(2)通过图解可以看出,过程①抑制Kp神经元1,从而使Kp释放量减少,最终维持较低的雌激素含量。排卵前期,启动过程②,促进Kp神经元2释放Kp,从而促进GnRH神经元分泌GnRH,GnRH作用于垂体使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促性腺激素作用于卵巢,从而使雌激素分泌量增加。因此说明,排卵前期启动过程②,可通过反馈调节使Kp释放量增加,最终维持较高雌激素含量,促进排卵。(3)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都是从第42天开始产蛋,因此Kp-10不影响鹌鹑开始产蛋的日龄。实验组的产蛋率随着日龄增加而逐渐增加,而对照组产蛋率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在50日龄内,Kp-10影响产蛋率的趋势是随着日龄的增加,提高产蛋率的作用逐渐加强。(4)通过分析Ⅰ、Ⅱ可知,Kp-10调控鹌鹑产蛋的过程既存在神经调节,也有激素调节,因此Kp-10调控鹌鹑产蛋的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考场捷径】 该题的解题信息蕴含在图解之中,以图解方式展示生物学原理、过程,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解题时首先要审题,看清图解中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标识,然后正确识别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仔细识图、析图,并与所学生物学知识紧密联系是准确解决此类试题的关键。\n12.[2016四川·8,11分,难度★★★★☆]生长抑素(SS)是一种14个氨基酸的环状多肽,由下丘脑合成释放,可直接影响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分泌。(1)合成1分子SS可产生分子H2O;下丘脑分泌的SS经的运输到达靶器官。(2)急性高血糖和药物A均可促进SS的分泌,进而影响TSH的分泌。有人对健康志愿者进行不同处理,测定其血浆中TSH水平,结果如图(注:TRH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n①给予受试者葡萄糖处理造成急性高血糖后,受试者胰岛细胞分泌的将减少。②用TRH处理后,受试者体内分泌的TSH含量升高,导致机体激素分泌增多,细胞代谢速率加快,产热增加。③由实验结果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TSH的增加量较,说明SS对TSH的分泌具有作用。从总体趋势看,与药物A相比,急性高血糖对SS分泌的促进作用更。④设置处理组3的目的是探究。\n答案12.【参考答案】(1)14体液(2)①胰高血糖素②垂体 甲状腺③少 抑制 强④急性高血糖与药物A共同作用对SS分泌的影响【解题思路】(1)生长抑素(SS)是一种14个氨基酸的环状多肽,因此合成1分子SS可产生14分子H2O;下丘脑分泌的SS可影响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故SS经体液的运输到达靶器官。(2)①葡萄糖处理造成急性高血糖之后,受试者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将减少。②用TRH处理后,受试者体内垂体分泌的TSH含量升高,导致机体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多,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细胞代谢,使产热增加。③分析曲线,与对照组(TRH处理)相比,3个处理组TSH的增加量较少,说明急性高血糖和药物A可使TSH的分泌量降低,而急性高血糖与药物A可促进SS的分泌,SS可直接影响TSH的分泌,综上可知SS对TSH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从总体趋势看,与药物A处理相比,急性高血糖时TSH的分泌少,说明急性高血糖对TSH分泌的抑制作用更强,对SS分泌的促进作用更强。④急性高血糖和药物A同时作用于机体,可探究两者共同作用对SS分泌的影响。【易错剖析】 解题时容易受固定思维影响,注意形成一条环肽时脱去的水分子数等于氨基酸数目。\n13.[2016天津·8,10分,难度★★★★☆]哺乳动物的生殖活动与光照周期有着密切联系。如图表示了光暗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雄性动物生殖的调控。据图回答:(1)光暗信号调节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图中去甲肾上腺素释放的过程中伴随着信号到信号的转变。(2)褪黑素通过影响HPG轴发挥调节作用,该过程属于调节。在HPG轴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运输到,促使其分泌黄体生成素(LH,一种促激素);LH随血液运输到睾丸,促使其增加雄激素的合成和分泌。(3)若给正常雄性哺乳动物个体静脉注射一定剂量的LH,随后其血液中GnRH水平会,原因是。\n答案13.【参考答案】(1)松果体 电 化学(2)体液(或激素)垂体(3)降低LH促进雄激素的分泌,雄激素抑制下丘脑分泌GnRH【解题思路】(1)光暗信号调节的反射弧中,视网膜为感受器,松果体为效应器;图中去甲肾上腺素是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当兴奋传导到传出神经轴突末梢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该过程伴随着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2)褪黑素影响HPG轴发挥调节作用,该过程属于激素调节(体液调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可运输到垂体,促使其分泌黄体生成素。(3)LH为促激素,可促进睾丸分泌雄激素,当雄激素含量较高时,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分泌GnRH,所以给正常雄性哺乳动物个体注射一定剂量的LH后,血液中的GnRH水平会降低。\n14.[2012江苏·29,8分,难度★★★★☆]为了研究乙醇对人体神经行为能力的影响,科研人员选取若干自愿者,等量饮用同一种酒,参照世卫组织神经行为能力测试标准,测试简单反应时(对简单信号作出反应的最短时间)、视觉保留(对视觉信号记忆的准确数)和血液中乙醇浓度。以受试者自身未饮酒时为对照,计算能力指数相对值,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n(1)测试期间受试者血液中乙醇浓度的变化说明人体能通过调节维持。(2)随着血液中乙醇浓度的迅速升高,神经行为能力指数相对值明显降低,可以推测乙醇会兴奋在相应反射弧上的传输时间,从而降低了机体的反应速度和判断能力。(3)对视觉信号作出判断与反应需经过的神经中枢位于。(4)动物实验显示,乙醇能增加脑组织中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由此推测乙醇可能影响了兴奋在处的传输。(5)凡有神经系统疾患、视听觉及手部运动障碍者不能作为测试对象,原因是受试者的必须结构完整和功能正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也不宜作为受试者,原因是,从而干扰测试结果。\n答案14.【参考答案】(1)稳态(2)延长(3)大脑皮层和脊髓(4)突触(5)反射弧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解题思路】(1)由图中曲线可见,刚饮酒后血液中乙醇浓度很高,但通过机体的调节会逐渐下降,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2)曲线显示随着血液中乙醇浓度的迅速升高,简单反应时和视觉保留的能力指数相对值明显降低,可推测乙醇导致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时间延长。(3)对视觉信号作出判断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但要作出反应还需经过脊髓这一躯体运动中枢。(4)神经细胞之间的兴奋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来传递,从而使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透性发生改变。因乙醇能增加脑组织中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故乙醇浓度升高导致神经行为能力指数下降,可能是乙醇影响了兴奋在反射弧中神经细胞之间突触处的传输。(5)欲测定对简单信号作出反应的最短时间,需保证反射弧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神经系统过度兴奋,从而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n15.[2014北京·31,16分,难度★★★★☆]人感染乳头瘤病毒(HPV)可诱发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研究机构为评估某种HPV疫苗的效果,在志愿者中进行接种。一段时间后,统计宫颈出现癌前病变(癌变前病理变化,可发展为恶性肿瘤)的人数,结果见表。(1)为制备该疫苗,将HPV外壳蛋白L1基因与连接,导入受体细胞。受体细胞将目的基因转录,再以为原料翻译出L1蛋白。这样就获得了疫苗的有效成分。(2)人体接种该疫苗后,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一旦HPV侵入机体,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抗体。这些抗体与游离HPV结合,阻止HPV。所以A2组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3)B1组人群中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显著高于组,据此推测感染HPV是诱发癌前病变的因素之一。组别接种物总人数癌前病变人数A(接种前未检出HPVDNA)A1对照剂786383A2疫苗78484B(接种前检出HPVDNA)B1对照剂1125126B2疫苗1121125\n(4)B2组与B1组人群中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没有明显差异,原因可能是该疫苗未能明显诱导清除体内HPV。(5)综上所述,该疫苗可用于宫颈癌的。答案15.【参考答案】(1)载体 氨基酸(2)L1蛋白 记忆(B)细胞 吸附宿(寄)主细胞(3)A1(4)细胞免疫(5)预防【解题思路】(1)在制备疫苗过程中,HPV外壳蛋白基因为目的基因,应与载体连接,导入受体细胞。在基因表达过程中,翻译应以氨基酸为原料。(2)人体接种该疫苗后,L1蛋白会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一旦HPV侵入机体,记忆B细胞便会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这些抗体与游离的HPV结合后,会阻止HPV吸附宿主细胞,故A2组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3)B1组在接种前检出HPVDNA,癌前病变比例显著高于接种前未检出HPVDNA的A1组,由此推测感染HPV是诱发癌前病变的因素之一。(4)B2组与B1组癌前病变比例没有明显差异,说明疫苗并未在B2组起到明显效果,即未能明显诱导细胞免疫清除体内已入侵的HPV。\n16.[2015四川·8,11分,难度★★★★☆]进食可刺激胃腺细胞分泌胃液,胃液中含有胃酸及胃蛋白酶,有利于消化。(1)胃酸可以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这属于机体的免疫;胃蛋白酶仅对食物中的蛋白质成分有消化作用,这体现了酶的性。(2)哺乳动物进食时,食物尚未进入胃内就可引起胃液分泌,称为头期胃液分泌。该过程受神经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的共同调控,如图所示。①胃泌素通过运输到达胃腺细胞,促进胃液分泌。若胃酸分泌过多,又可抑制胃泌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叫做。②促进胃腺细胞分泌胃液的信号物质,除胃泌素外还有。\n(3)为探究两种调节机制对头期胃液分泌的影响,有人用同一只狗连续进行了以下实验:(假饲是让狗吃肉,但吞下的肉从食道上的人工瘘口掉出,不进入胃;“+”数量表示胃液分泌量多少)①步骤2中胃液的分泌是调节的结果。②步骤3的目的是。③步骤4是为了确定在调节作用下的胃液分泌量。④重复上述实验均得到相同结果,表明在头期胃液分泌的两种调节机制中,的作用效应更大;二者共同作用效应(大于/小于/等于)各自单独作用效应之和。步骤实验操作4小时胃液分泌量1假饲+++++++++2切除胃窦,再假饲+3假饲,并注射一定量的胃泌素(控制胃泌素的注射剂量,使胃液分泌量与步骤1相当)+++++++++4只注射与步骤3相同剂量的胃泌素,但不假饲++++\n答案16.【参考答案】(1)非特异性 专一(2)①体液 反馈调节②神经递质(3)①神经②确定在假饲条件下胃泌素的分泌量③神经—体液④神经—体液调节 大于【解题思路】(1)胃酸可以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这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胃蛋白酶仅对食物中的蛋白质有消化作用,体现了酶的专一性。(2)①胃泌素通过体液运输到达胃腺细胞,促进胃液分泌。若胃酸分泌过多,又可抑制胃泌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②促进胃腺细胞分泌胃液的信号物质,除胃泌素外还有神经递质。(3)①步骤2“切除胃窦,再假饲”,只有传出神经作用于胃腺细胞,此时胃液的分泌是神经调节的结果。②图示过程受神经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的共同调控,步骤1“假饲”研究神经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的共同调控,步骤2“切除胃窦,再假饲”,单独研究神经调节,步骤4不假饲,只人工注射胃泌素单独研究神经—体液调节,因此必须确定单独研究神经—体液调节中胃泌素的注射剂量,故通过切除胃窦,让传出神经无法通过神经递质作用于胃窦G细胞,阻止胃泌素分泌,通过人工注射一定量的胃泌素,待4小时胃液分泌量与步骤1一致时,此时注射胃泌素的量就可作为单独研究神经—体液调节中胃窦G细胞分泌胃泌素的量。③步骤4是为了确定在神经—体液调节作用下的胃液分泌量。④实验结果表明在头期胃液分泌的两种调节机制中,神经—体液调节的作用效应更大;二者共同作用效应大于各自单独作用效应之和。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02 08:27:08 页数:203
价格:¥3 大小:3.62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