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高考Ⅰ卷版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模拟试卷 2套精选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2022年新高考Ⅰ卷版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模拟试卷1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和成功识读使商朝成为中国信史的开端。下列对“甲骨文”的研究和描述,还不够确切的是:( )A.甲骨文主要出土“殷墟”B.从甲骨文中可以了解商朝社会C.甲骨文是今天汉字的前身D.甲骨文使商朝历史有了确切纪年2.班固作《汉书》,内有《古今人表》,列1931人。作者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其中“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而以周公孔子殿后;孟子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墨翟、韩非都属“中上”;秦始皇则为“中下”。以此推断,班固评价历史人物( )A.以时代先后为顺序B.以儒家标准为准绳C.以社会贡献为根据D.以个人善恶为标尺3.司马睿(晋元帝)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这说明当时( )A.外戚独揽国家大权B.门阀政治影响政局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D.国家处于四分五裂4.唐代书法在风格上兼容南北,达到一个新高度。其中,由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创立的欧体、颜体和柳体等书法字体,被后世学习与临摹。他们自创一格的“书法字体”属于( )A.小纂B.隶书C.楷书D.草书5.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B.“天有春夏秋冬……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C.“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D.“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6.长篇小说在明代初创,且最早的《三国演义》《水浒传》都为历史题材,受到史传(客观记录历史事件)表现手法、选材方式等各方面影响深刻。据此可知,明代小说( )第35页共35页
A.迎合了市民文学的发展趋向B.与史家修史的原则相一致C.追求“写实”的文学创作风格D.将小说发展推向了新高潮7.民国时期《大公报》曾刊登一则售卖《离婚法论》一书的广告,称“本书共二十余万言,有学说、有法条、有判例、有轶闻,足为解决离婚问题之圭臬,足供改进法律之参考。”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B.北洋政府加强和健全法治建设C.《大公报》注重提供法律帮助D.西方法律已主导中国的婚姻观8.在1915年的旧金山世博会上,中国参展品依然存在仿古较多、更新较少、样式较为贫乏、规格尺寸不统一等不足。这表明( )A.社会各界对世博会反应冷淡B.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C.政府对该届世博会未予以重视D.中国经济近代化比较缓慢9.据不完全统计,1871年至1905年我国共出版了178部科学著作,而到1915年至1919年的早期新文化运动时期,宣传科学新思潮的杂志则多达400多种。这一变化说明( )A.科学精神得到了宣扬B.科学知识实现了普及C.主流意识实现了转型D.科技进步已成为共识10.民政部曾公布了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下图为该名录构成示意图从中可得到的正确认识是(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B.全民族的浴血奋战是抗战胜利的基础C.日本法西斯的罪行罄竹难书D.中国共产党是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11.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联产承包计酬、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由此在全国掀起了农村改革的高潮。这一规定解决了农村人民公社体制下( )第35页共35页
A.土地所有制问题B.经济结构单一性C.劳动力出路问题D.“一大二公”的弊端12.《十二铜表法》第八表规定:“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这主要反映出早期罗马法A.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注重保护公民私有财产C.保留某些习惯法的残余D.注重保护公民合法权益13.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都反对君主专制,但也存在差异,下列思想家与主张对应正确的是( )A.孟德斯鸠——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B.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C.伏尔泰——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制衡D.洛克——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14.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B.“文革”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科技成就C.“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D.籼型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成果15.1829年,安德鲁·杰克逊就任美国总统,在其任职的八年期间更换了五分之一的政府官员,当时的纽约州参议员声称:“在政治上要像在爱情上和战争上一样公平,肥缺属于胜利者所有。”上述现象( )A.体现了文官政治的弊端B.说明三权分立受到挑战C.顺应了工业革命的需要D.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16.第35页共35页
本尼迪克特在其著作中写道:“在世界历史上,很难在什么地方找到另一个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下列属于该民族在公元7世纪为汲取外国文明而采取的改革措施的是( )A.实行贵族世袭制B.将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C.设立“智慧官”D.改穿汉服、改说汉语.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19题为必考题,20~22题为选考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幅员辽阔,边疆地区地域十分广袤。边疆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聚集地,由于地理、人文原因,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与内地有着一定的差距,容易引发多种多样的边疆问题。因此历朝统治者在规划行政区划的过程中一般都重视边疆政策的制定,积极经略边疆。譬如秦朝设立辽东郡,以便中央管辖;西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使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唐玄宗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做都督。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元朝设立云南、四川行省进行管辖,并实行少数民族贵族头领担任地方官的土司制度;明朝在西藏设立卫所,任用藏族人担当各级官吏,赐给印信;清朝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在台湾建省,并直属中央政府管辖。——摘编自朱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变迁》材料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近代以来,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旧中国“百年魔怪舞翩迁,人民五亿不团圆”。西方的平等民主等先进思想伴随着洋枪洋炮一起来到中国,从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就提出了民族平等的诉求。孙中山把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表述为“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中国共产党对此给予充分肯定。但是,国民党的性质和大民族主义的民族同化思想,决定了它并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民族平等。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诉求是彻底的,始终坚持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初心即民族平等的原则,中共在全国执政后,通过政协会议确定,采用民族区域自治处理国内的民族问题。1954年之后,民族区域自治更是载入历次修改的宪法中。党把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概括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015年开始了全国的脱贫攻坚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摘编自胡岩《中国共产党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初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管理边疆地区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积极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以来“民族平等”内涵的变化,并简述中共为实现民族平等所做的努力。18.英镑国际地位的兴衰材料第35页共35页
1694年,英格兰银行开始发行纸币英镑,1英镑等于20先令,1先令等于12便士。1717年,铸造金币,确定1盎司黄金合3镑17先令10.5便士。从此,英镑按黄金固定了价格。1816年,英国通过“金本位制度法案”,以法律形式正式确认金本位制(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先后采用金本位制。19世纪中后期,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英镑成为国际结算中的硬通货,不仅在英国殖民地和附属国广泛使用,而且被其他国家用作外汇储备和对外结算货币,在国际金融领域里占据了霸主地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经济受到重大打击,导致金本位制崩溃。20世纪30年代,英镑颓势已不可挽回。二战爆发后,英镑贬值,对美元汇率不断下跌。此后,英镑地位更加衰败,无力同美元相抗,只能追随美元浮动。——摘编自薛艳《英镑的兴衰与现实选择》许国云《谈谈英镑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英镑国际地位的兴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天子“象天立宫”,紫禁城被誉为地上天宫。紫禁城宫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实行对国家的统治。在600年的传承中,其将“天人之际”“礼乐复合”的中国文化思想一以贯之地发扬光大,既体现出强烈的民族融合,亦有西学东渐的文化特质,是“有容乃大”文化情怀的实物例证,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大成之城”。——摘编自故宫博物院展览《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故宫六百年”展览设计其中一个展厅的主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从展览内容、依据、意义等方面予以说明。(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20.【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汉代司法制度以秦朝司法制度为基础,为适应新的形势又有不少新的发展。受黄老之学及儒家等级特权思想影响,汉代设立了上请制度。凡宗室贵族及六百石以上的官员犯罪,一般的司法官员没有权力擅自判决,须先奏请皇帝,皇帝可以根据犯罪者的具体情况,如和皇室的亲疏远近、责任官职的大小第35页共35页
以及对国家的贡献等,来减其刑罚。在审判程序上汉代创立了录囚制度。录囚是封建时代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通过对罪囚的复核审录,监督和检查下级司法机关的决狱情况,平反冤狱及督办久系未决案件的一项制度。录囚制度始于西汉,当时只是州剌史或郡太守每年定期巡视自己所管辖地区的狱囚,以平理冤狱为主要任务。直到明清,才由秋审、朝审等制度所取代。——摘编自王继尧《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演变及特点》(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司法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司法制度改革的影响。21.[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日本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5年策动“华北自治”无疑鼓励了意大利法西斯主义。1934年12月意大利制造了瓦尔·瓦尔事件,向埃塞俄比亚军队开火,反而要求埃政府道歉和赔款,遭到埃政府严正拒绝。伴随着英法的妥协政策,1935年10月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不宣而战,埃塞俄比亚开始了为期6年的抗意战争。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始终关注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的发展,并给予广泛的声援。在抗意战争爆发前,中国共产党在《八一宣言》中赞赏其不屈的抗争精神。在抗意战争第一阶段即正规战时期,中国政府颁布对意制裁办法,一些进步报刊纷纷歌颂埃塞俄比亚军民英勇抗敌的战绩。在抗意战争第二阶段,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埃塞俄比亚的游击战争。1939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面展开,英军也在东非战场向意军发起反攻。1941年,埃塞俄比亚军民终于取得了抗意战争的最后胜利。——摘编自张忠祥《现代中非关系史上光辉的一页一中国人民声援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1)根据材料,概括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埃俄比亚抗意战争的中国元素。22.[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统一台湾是康熙帝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况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数,可资中国之润,不可以西北长城塞外风土为比。倘不讨凭台湾,匪特赋祝缺减,民困日蹇,即边防若永为定制,钱粮动费加倍,输外省有限之饷,年年协济兵食,何所底止?又使边防持久,万一有惧罪弁兵及冒死穷民,以为逃道之窟,遗害巨测,似非长久之计。——摘编自《施琅题为尽陈台湾剿抚可平机宜事本》材料二:郑成功逝世以后,以郑经为首的郑氏集团企图分裂祖国实现台湾的独立,这对中华民族长远是不利的,康熙帝顺应人民要求,经过长期努力最终实现国家统一。施琅文武双全具有良好的政治头脑和领导能力,精通海战。在施琅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的时候,有些朝廷官员在背后议论他,但是康熙帝仍坚持重用他。——摘编自姜伟星、孙红《清康熙帝统一台湾的政治策略考证》第35页共35页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收复台湾的目的。(2)据材料二,析清王朝能够成功收复台湾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统一台湾的重要意义。第35页共35页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D选项错误,符合题意;ABC选项表述正确,排除;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答案】B【解析】【分析】材料提到,孟子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墨翟、韩非都属“中上”;秦始皇则为“中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班固区分为三等九则的依据是儒家思想的标准,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以时代先后为顺序,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以社会贡献为主要根据,故C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班固以个人善恶为标尺,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通过分析材料可知作者以儒家思想评判,将孟子与颜渊、管仲列为“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墨翟、韩非列为“中上”;秦始皇则为“中下”。3.【答案】B【解析】【分析】A项与“司马睿(晋元帝)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不符;B由题干描述可知“在此期间,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可以看出门阀政治影响到政治,正确;C项不选,中央集权主要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变化,题干没有提及中央和地方权力的变化;D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国家的四分无裂。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说明门阀士族权力较大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政治,难度中等。4.【答案】C第35页共35页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欧体、颜体和柳体”。本题为基础题,考查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答案】B【解析】【分析】A项是老子的辩证思想,故A不符合题意;B项是程朱理学的思想,故B项符合题意;C项是王阳明心学的思想,故C项不符合题意;D项是汉代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程朱理学的相关知识。本题考查学生知识再现能力。本题选项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偏低。6.【答案】C【解析】【分析】材料“受到史传(客观记录历史事件)表现手法、选材方式等各方面影响深刻”强调的是写实风格,C正确;AD与材料无关,排除;小说和修史的原则明显不一致,B排除。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受到史传(客观记录历史事件)表现手法、选材方式等各方面影响深刻”进行分析即可。7.【答案】A【解析】【分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明显增强。B.材料看不出,这一定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特点。C.材料是登报卖法律书籍,并不体现出提供法律帮助。D.材料看不出西方法律主导中国婚姻观念。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离婚法论》一书的广告,称本书共二十余万言,有学说、有法条、有判例、有轶闻,足为解决离婚问题之圭臬,足供改进法律之参考”结合社会习俗的变化分析即可。8.【答案】D【解析】第35页共35页
【分析】根据材料“中国参展品依然存在仿古较多、更新较少、样式较为贫乏、规格尺寸不统一等不足”分析可知:中国近代化程度较为缓慢,D正确;ABC与史实不相符;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近代中国参展作品缺乏创新,这说明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比较缓慢。9.【答案】A【解析】【分析】由材料“1915年至1919年的早期新文化运动时期,宣传科学新思潮的杂志则多达400多种”说明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精神得到了宣扬,A符合题意;B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C项“转型”的说法错误错误,排除;科技进步已成为共识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1915年至1919年的早期新文化运动时期,宣传科学新思潮的杂志则多达400多种”,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可以得出结论。10.【答案】B【解析】【分析】B从图示反映的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来看,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来自于不同政党、不同性质的军队、不同的社会阶层,反映出抗日战争全民族抗战的特点,从而说明全民族的浴血奋战是抗战胜利的基础。A图示反映的不是抗日战争进程,排除A项;C项符合史实,但图示没有反映,排除;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是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图片信息可知,参加抗日战争的阶层广泛,说明战争是全民族的战争,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11.【答案】D【解析】【分析】材料中主要讲的是改革开放后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问题,土地公有制形式不变,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提到农业,经济结构问题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劳动力出路问题如何解决材料中也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而人民公社“一大二公”降低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正确。故答案为:D第35页共35页
【点评】本题考查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并结合经济体制改革背景分析即可。12.【答案】C【解析】【分析】材料体现的是原始社会习惯法时期同态复仇的落后的传统。主要精神是氏族、部落成员或集体在遭到外来伤害时,受害方给对方以同等的报复,以命偿命,以伤抵伤,加害者氏族或部落则交出惹祸人,以求得整个氏族或者部落的集体安全。故选C。ABD项材料均无法体现。【点评】《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的开端,在共和制时期创立,主要调节公民内部的法律。以民法为主要的内容,主要是维护贵族的利益,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平民的要求。因为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所以保留了大量的习惯法的残余。与此相关的知识如《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罗马法发展的完备阶段。此外,罗马法的影响如罗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对现在影响深远,也要准确的记忆。13.【答案】B【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是亚当斯密的思想,故A项错误。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故B项正确。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制衡是孟德斯鸠的思想,故C项错误。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是伏尔泰的思想,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以及亚当斯密的思想主张。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难度一般。14.【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C“一五”计划是1953至1957年。这期间新中国的科技有所发展很大原因是“一五”计划的推动,正确。A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这称为“两弹一星”。而②时期是1959-1962年,故A项错误。B、D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1973年袁隆平成功研制出籼型杂交水稻。1970年、1973就是“文革”时期即第④时期。故B、D项错误。故答案为C。第35页共35页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一方面要分析出时期,另一方面要识记个科技成就取得的时间和阶段,然后将二者结合。15.【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材料中反映的现象属于政党分肥,并不是选贤任能,这明显会降低政府的行政效率,D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体现的是政党政治的弊端,不是文官政治的弊端,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三权分立,排除B项;材料和工业革命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美国的民主政治,注意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同时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16.【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公元7世纪,汲取外国文明进行的改革应该是日本的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中日本将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故选B项;大化改新废除了贵族世袭,排除A项;设立智慧宫的是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排除C项;改穿汉服,改说汉语的应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了的日本的大化改新,答题关键在于根据题干要求”公元7世纪为汲取外国文明而采取的改革措施“结合所学日本大化改新进行分析即可。17.【答案】(1)措施:建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任用少数民族贵族头领管理地方行政;建立军事管理机构和以武力平定分裂势力;实行羁縻与怀柔政策;通过屯垦戍边,开发经济等。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扩大了国家版图;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2)变化:孙中山侧重于推翻列强在华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国民党表现为大民族主义的民族同化思想;中共把民族真正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作为原则处理国内民族问题。努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写入宪法;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致力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开展脱贫攻坚事业【解析】第35页共35页
【分析】(1)措施:根据材料一“譬如秦朝设立辽东郡,以便中央管辖;西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可知:建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根据“唐玄宗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做都督”可知:任用少数民族贵族头领管理地方行政;根据“明朝在西藏设立卫所,任用藏族人担当各级官吏,赐给印信;清朝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在台湾建省,并直属中央政府管辖”分析可知:;建立军事管理机构和以武力平定分裂势力;实行羁縻与怀柔政策;通过屯垦戍边,开发经济等。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扩大国家版图,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2)变化:根据材料二“孙中山把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表述为“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可知:孙中山侧重于推翻列强在华统治,实现民族独立;根据“国民党的性质和大民族主义的民族同化思想,决定了它并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民族平等”可知:国民党表现为大民族主义的民族同化思想;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诉求是彻底的,始终坚持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初心即民族平等的原则……采用民族区域自治处理国内的民族问题”可知:中共把民族真正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作为原则处理国内民族问题。努力:根据材料“1954年之后,民族区域自治更是载入历次修改的宪法中”可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写入宪法;根据材料“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实施西部大开发,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致力于各族共同繁荣发展,开展脱贫攻坚事业等进行分析。【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的措施及意义,近现代的“民族平等”内涵和中共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18.【答案】示例:兴:新航路的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第一次工业革命率先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形成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英镑在国际金融领域里占据了霸主地位;控制世界金融霸权,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被美国、德国超过,失去了世界工厂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英国经济受到重大打击,丧失世界经济霸主地位,英镑的霸权地位开始动摇;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进一步对英国的经济造成破坏,使进英镑地位进一步下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英国经济实力进一步衰落,英国成为美国的债务国,英镑地位更加衰败,以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难以存继,走向解体。英镑的兴衰,受英国经济实力强弱变化的影响,也是世界近现代历史上大国博弈的结果,反映世界各国综合力量强弱的变迁。【解析】【分析】第35页共35页
材料反映了17世纪末到二战后,英镑国际地位的兴衰,结合材料和所学,从英镑国际地位的兴衰的原因角度进行评析即可。首先,结合所学可知,围绕英镑世界货币中心地位确立的过程及原因,从早期殖民扩张、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等方面进行阐述。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英镑衰落的原因,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世界大战的打击、世界经济危机的破坏、美国的崛起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概述,强调英镑的兴衰反映的是各国综合国力的变迁。故答案为:示例:兴:新航路的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第一次工业革命率先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形成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英镑在国际金融领域里占据了霸主地位;控制世界金融霸权,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被美国、德国超过,失去了世界工厂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英国经济受到重大打击,丧失世界经济霸主地位,英镑的霸权地位开始动摇;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进一步对英国的经济造成破坏,使进英镑地位进一步下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英国经济实力进一步衰落,英国成为美国的债务国,英镑地位更加衰败,以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难以存继,走向解体。英镑的兴衰,受英国经济实力强弱变化的影响,也是世界近现代历史上大国博弈的结果,反映世界各国综合力量强弱的变迁。【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英镑的国际地位,要求学生结合英镑国际地位变化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英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整合所学知识综合理解材料的能力。19.【答案】示例1:主题:皇宫里的太监展览内容与依据:展览与太监工作有关的文物,如作为司礼太监,参与批红的文件;作为厂卫头目,负责监察的报告等;以此展示太监地位与职能的演变。展览与太监生活有关的文物,以此了解太监的饮食起居及空闲生活。展览意义:太监是中国皇宫的特殊群体,反映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异态与残酷。了解明清太监生存状态,也可以间接了解明清两代中国皇权的运行与演变。示例2:紫禁城的主人;略示例3:皇帝的秘书们。略【解析】【分析】首先阅读材料,为展览设计一个主题,如依据材料中“紫禁城宫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第35页共35页
年”“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实行对国家的统治”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确定主题“皇宫里的太监”;确定展览主题后,结合所学明清时期的政治史知识,准备与这一主题相关的文物展品,并说明将其作为展品的依据,如围绕与皇宫里的太监相关的展览,要提供明代司礼太监参与批红的文件、厂卫头目负责监察的报告等与太监工作有关的文物,选择这些展品展览的依据是,它们与太监生活有关,能体现太监地位与职能的演变,参观者可以借此了解太监的饮食起居及空闲生活;最后结合所学史实,从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说明举办这一主题展览意义,如太监是中国皇宫的特殊群体,组织这一展览可反映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异态与残酷,使人们了解明清太监生存状态,间接了解明清两代中国皇权的运行与演变;整个解题过程注意按照题目要求步骤,对展览内容、依据、意义等一—说明,特别要注意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故答案为:示例:主题:皇宫里的太监。展览内容与依据:展览与太监工作有关的文物,如作为司礼太监,参与批红的文件;作为厂卫头目,负责监察的报告等;以此展示太监地位与职能的演变。展览与太监生活有关的文物,以此了解太监的饮食起居及空闲生活。展览意义:太监是中国皇宫的特殊群体,反映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异态与残酷。了解明清太监生存状态,也可以间接了解明清两代中国皇权的运行与演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要求学生结合故宫的历史文化价值来进行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故宫的历史文化价值,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综合理解材料的能力。20.【答案】(1)特点:继承创新;封建等级色彩浓厚;重视地方司法监察。(2)影响:强化了皇权专制统治;促进了司法制度的儒家化;发展并完善了司法制度;为后世司法制度变革提供借鉴。【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汉代司法制度以秦朝司法制度为基础,为适应新的形势又有不少新的发展”可归纳出继承创新;根据材料“受黄老之学及儒家等级特权思想影响,汉代设立了上请制度”可归纳出封建等级色彩浓厚;根据材料“监督和检查下级司法机关的决狱情况”可归纳出重视地方司法监察。(2)影响:结合上述分析的特点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强化王权、推动司法制度改革及为后世提供经验教训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故答案为:(1)特点:继承创新;封建等级色彩浓厚;重视地方司法监察。第35页共35页
(2)影响:强化了皇权专制统治;促进了司法制度的儒家化;发展并完善了司法制度;为后世司法制度变革提供借鉴。【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司法制度改革,第一问,需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第二问,需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汉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历史影响进行分析。21.【答案】(1)背景:日本侵略中国客观上鼓舞了意大利法西斯主义;②英法推行绥靖政策;③意大利蓄意发动侵略。(2)中国元素:①中国始终关注战争发展并给予声援;②中国政府对意大利进行经济制裁;③中、埃两国都遭受法西斯侵略并坚持抗战到胜利。【解析】【分析】(1)背景:根据“日本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5年策动‘华北自治’无疑鼓励了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可得出日本侵略中国客观上鼓舞了意大利法西斯主义;根据“伴随着英法的妥协政策”得出英法推行绥靖政策;根据“1935年10月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不宣而战,埃塞俄比亚开始了为期6年的抗意战争。”可得出意大利蓄意发动侵略。(2)中国元素:根据“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始终关注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的发展,并给予广泛的声援。”可得出中国始终关注战争发展并给予声援;根据“在抗意战争第一阶段即正规战时期,中国政府颁布对意制裁办法”得出中国政府对意大利进行经济制裁;根据“在抗意战争第二阶段,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埃塞俄比亚的游击战争。1939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面展开,英军也在东非战场向意军发起反攻。”得出中、埃两国都遭受法西斯侵略并坚持抗战到胜利。故答案为:(1)背景:日本侵略中国客观上鼓舞了意大利法西斯主义;英法推行绥靖政策;意大利蓄意发动侵略。(2)中国元素:中国始终关注战争发展并给予声援;中国政府对意大利进行经济制裁;中、埃两国都遭受法西斯侵略并坚持抗战到胜利。【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亚非的局部反抗法西斯战争。第一问结合“日本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5年策动‘华北自治’无疑鼓励了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等信息分析;第二问结合“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始终关注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的发展,并给予广泛的声援。”等信息概括。22.【答案】(1)目的:台湾物产富饶可为国家提供财政支持;节省国防开支;巩固海防,维护东南地区稳定和国家统一。第35页共35页
(2)原因: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要求;康熙帝善用人才,用人不疑。意义: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捍卫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解析】【分析】(1)目的:据材料“况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可资中国之润,不可以西北长城塞外风土为比。”可知,台湾物产富饶可为国家提供财政支持;据材料“即边防若永为定制,钱粮动费加倍,输外省有限之饷,年年协济兵食,何所底止?”可知,节省国防开支;据材料“又使边防持久,万一有惧罪弁兵及冒死穷民,以为逃逋之窟,遗害叵测,似非长久之计。”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巩固海防,维护东南地区稳定和国家统一。(2)原因:据材料“以郑经为首的郑氏集团企图分裂祖国实现台湾的独立,这对中华民族长远是不利的,康熙帝顺应人民要求,经过长期努力最终实现国家统一。”等信息可知,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要求;据材料“施琅文武双全具有良好的政治头脑和领导能力,精通海战。在施琅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的时候,有些朝廷官员在背后议论他,但是康熙帝仍坚持重用他。”等信息可知,康熙帝善用人才,用人不疑。意义:结合所学可知,台湾的统一,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同时清政府设台湾府管理,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捍卫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故答案为:(1)目的:台湾物产富饶可为国家提供财政支持;节省国防开支;巩固海防,维护东南地区稳定和国家统一。(2)原因: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要求;康熙帝善用人才,用人不疑。意义: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捍卫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康熙帝的历史功绩。第一问,需根据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及康熙帝统一台湾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归纳;第二问,需根据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及康熙帝统一台湾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归纳。第35页共35页
2022年新高考Ⅰ卷版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模拟试卷2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公”在商代仅是商王对旁系亲属的称谓。到了西周,周天子更多将“公”称为一种尊贵称号赐予功臣,以突显他们与王室之间的密切关系。“公”从“亲称”到“尊称”的演变,表明从商代到西周( )A.等级秩序遭到侵蚀B.族权意识日渐式微C.贵族政治趋于完善D.王室权力得以集中2.汉武帝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3人,其中多人被免职或处死。汉武帝还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由此可知,汉武帝时期( )A.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B.中枢机构人员变化利于加强君主专制C.丞相的犯罪率比较高D.身份比较低微的人才大多数都是贤臣3.所谓土断,就是把世族和豪门荫庇和挟藏下的依附民户编入郡县户籍。东晋南朝,实行过几次土断,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桓温主政下的庚戌土断(公元364年)据此可知,土断制度( )A.遏制了门阀政治的形成B.增加了政府的赋税和兵源C.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D.消除了国家与世族的矛盾4.701年,日本政府颁布《大宝律令》,规定制作衣服要仿照中国式样,宫廷朝服也要模仿唐代朝服;不久又下令“天下百姓右襟”,因为中国中原人自周代以后都是向右掩衣襟。据此可知,当时( )A.中国服饰开始影响世界B.日本以唐服为文明象征C.中国传统服饰基本定型D.唐服推动了日本封建化5.王阳明在庐陵担任县令时,属僚抓到一个盗贼。阳明亲自审问,并对盗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这一故事说明了( )第35页共35页
A.人人都有良知,良知是其本心的表现B.理是万物本源,强调格物致知C.“致良知”的关键在于“知行合一”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6.明清小说中的有些道德化人物,同时又是悲剧性人物。如《水浒传》中的宋江为了保住梁山兄弟们的性命选择招安而被毒死:《说岳全传》中的岳飞忠君报国,却在最高统治者的授意或默许下,为奸臣所害。这些正面人物的悲剧结局表明作者( )A.价值取向具有时代特征B.借此表达对现实的批判C.力图尊重历史的真实性D.运用艺术加工吸引读者7.下面为1920~1933年中国国内手工业和机器工业产值比较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年份工业总产值手工业机器工业产值比重%产值比重%1920550345.6462058.683.968828716.041933653961.3435343.766.57218617.633.43A.传统手工业仍是商品生产的主要承担者B.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优势C.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D.中国传统手工艺创新能力强8.下图是1906-1927年英国、美国、日本、俄国在中国进口贸易额中所占比重的变化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依次是( )A.美国、日本、俄国、英国B.日本、美国、英国、俄国C.俄国、日本、英国、美国D.英国、俄国、美国、日本9.新文化运动破坏和扫除了儒学的僵化躯壳及束缚个性的腐化部分。但并没有打倒孔孟之真精神及其学术,反而推进“五四”后传统儒学的现代化。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A.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B.继承和创新了传统文化第35页共35页
C.背离了救亡图存的政治轨道D.推行全盘西化路线10.蒋廷黻在《大公报》上撰文指出,在江西苏区,几乎一无所有的红军,却能抵抗十倍其众的国民党军队,至今坚挺不倒,根本原因在于它实行了国民党不能实行的民生主义。这里,蒋廷黻所说的“民生主义”是中共实行的( )A.“工农武装割据”思想B.土地革命C.创建革命根据地D.开展游击战争11.下示材料说明当时( )A.计划经济仍占主导地位B.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战略方针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12.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征集有关编纂法律的建议,以下主张不会被采纳的是A.甲主张增加调节社会矛盾的条款B.乙主张废除一切身份的不平等C.丙建议法律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D.丁提出增加处理经济纠纷的条款13.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在一个国家里,总是有一些人以出身、财富或荣誉著称。不过,如果他们和平民混杂在一起,并且和其他的人一样只有一个投票权,公共的自由将成为对他们的奴役,而且他们不会有保卫这种自由的任何兴趣,因为大多数的决议将会是和他们作对的。”以下是1875年法国宪法的规定,其中与孟德斯鸠上述思想有关联(或受其影响)的是( )A.设立由普选产生的众议院B.设立间接选举产生的参议院C.总统有权任命文武官员D.禁止王室或皇室家族成为总统14.美国经济学家帕尔伯格说:“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他指的是袁隆平 B.他的发明成果是南优一号第35页共35页
C.他的发明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D.他的发明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15.关于下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总统行使行政权B.最高法院行使立法权C.体现分权制衡原则D.美国成为联邦制国家16.某历史活动课场景:同学们激烈讨论,畅所欲言,内容涉及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德里苏丹国。奥斯曼帝国、高丽王朝、大化改新、这堂课正在探究的是( )A.上古亚非文明B.伊斯兰文明C.亚洲奴隶制国家D.亚洲封建国家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19题为必考题,20~22题为选考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信息革命所催生的模块化生产在几乎所有产业都导致了国际分工的关键性变化:生产和服务功能在地理上的分散推动了产业价值链分工的新发展,从而催生了跨国公司全球产业价值链的迅速扩张。在新自由主义的推动下,发达国家采取外包和国外直接投资的形式把大量生产活动转移到我国,从而使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激增。当时国际贸易中分工的基础已经以生产要素为主,我国通过廉价劳动力来参加全球化的生产体系,只负担劳动力密集部分的任务。中国的新发展模式在适应全球化这一新环境中表现出极大的优势,它依靠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制迅速地改善了中国的经济结构,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材料二第35页共35页
正像历史上欠发达国家从没有沿着初级产品到工业制成品的垂直分工链条实现产业升级一样,今天的中国也不可能实现从加工制造到高附加值环节的升级。而要达到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我国需要控制并保护高端产业链并孜孜以求其独立发展。出口创汇和以出口为目的的外国直接投资所积累的巨额美元储备,不仅一直在虹吸国内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资源,而且也使内地或内需产业一直在补贴沿海地区和出口导向型部门,并加重了沿海地区与内地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使西部大开发战略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我国有的民族企业因此也被压制在低端,本土制造业缺乏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积累起来的资金不得不投入到股市和房地产等投机活动中。——上述材料均摘编自贾根良《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致命弊端》(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融人国际经济大循环中的背景及意义。(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建议。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的工业化时代,成为近代以来城市居住和生活环境最恶劣的时期。城市缺乏阳光、清洁的水和无污染的空气,饮食单一,而且大多数人处在慢性饥饿状态中,即使较为富有的阶层也不得不面对这种状况。工人的处境更加悲惨,他们劳动时间长,工作强度大,缺乏最起码的工作安全和生活保障。他们通常居住在被隔离起来的臭气冲天的贫民窟里,饱受饥饿、疾病和瘟疫的折磨,往往年纪轻轻就被夺去了生命。工业革命的高歌猛进带来的却是城市居住环境的空前恶化。——杨共乐《历史长河中的人类社会》材料二19世纪上半期,欧美工业国家新兴工业城市中的居住和生活环境一度恶化。与此同时,火车、电车、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日益普及,公路建设不断扩张,19世纪后半期,电话、电报等现代通讯工具开始使用。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离开日益拥挤的中心市区,到市郊居住。城市郊区化的时代拉开了序幕。20世纪以来,城市住宅纷纷采用现代钢框架结构,使高层公寓建筑的层高大为增加,既节约了城市空间,也改善了室内的采光和通风条件。将居住区与工作区、商业区、行政区等分开,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尽可能地建在居住区内,大大方便了居民生活。——摘编自杨共乐《历史长河中的人类社会》材料三在艰苦抗战的岁月里,一位建筑学家在四川南溪李庄的斗室仍潜心于他所热爱的事业,奋笔写下一个学者的良知文字:第35页共35页
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自“西式楼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来,豪富商贾及中产之家无不深爱新异,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他们虽不是蓄意将中国建筑完全毁灭,而在事实上……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芜杂可哂……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这与在战争炮火下被毁者同样令人伤心……一切时代趋势是历史因果,似乎含着不可免的因素。幸而同在这时代中,我国也产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觉,搜集实物,考证过往,已是现代的治学精神,在传统的血流中另求新的发展,也成为今日应有的努力。——摘自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1)依据材料一,归纳19世纪城市存在的问题。(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9、20世纪欧美工业国城市环境改善的因素。(3)分析指出材料一中作者所做的“逆时代”思考是什么?这位建筑学家的祈愿与思考在20世纪70年代变成了世界范围内人们的共识。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指出那些促使人们保护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历史教训。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683年,康熙帝派施琅率领水师击败郑氏集团,进驻台湾,“百姓壶浆相继于路,海兵皆预制清朝旗号以迎王师”。随后,在台湾问题的处理上朝野之间意见分歧。施琅力排众议,主张坚守台湾。他认为台湾是“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而且“野沃土膏,物产利溥”。特别是他很有远见地意识到若弃而不守,西方殖民主义者必利用台湾,“窃窥边场,逼进民庭,乃种祸后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遗患后世。因此,他认为台湾“即为不毛之荒壤,必借内地挽转运输,亦断断乎其不可弃”。在他的坚持下,康熙帝始决定坚守台湾.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隶属福建省。台湾、厦门合派一道员管辖。台湾重新统一于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管辖。——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施琅对统一.台湾的贡献。(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0.【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汉代司法制度以秦朝司法制度为基础,为适应新的形势又有不少新的发展。受黄老之学及儒家等级特权思想影响,汉代设立了上请制度。凡宗室贵族及六百石以上的官员犯罪,一般的司法官员没有权力擅自判决,须先奏请皇帝,皇帝可以根据犯罪者的具体情况,如和皇室的亲疏远近、责任官职的大小以及对国家的贡献等,来减其刑罚。在审判程序上汉代创立了录囚制度。录囚是封建时代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通过对罪囚的复核审录,监督和检查下级司法机关的决狱情况,平反冤狱及督办久系未决案件的一项制度。录囚制度始于西汉,当时只是州剌史或郡太守每年定期巡视自己所管辖地区的狱囚,以平理冤狱为主要任务。直到明清,才由秋审、朝审等制度所取代。——摘编自王继尧《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演变及特点》第35页共35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司法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司法制度改革的影响。21.【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41年8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大西洋的军舰上举行会议,就当时国际形势、安排战后部署、确定对德对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签署共同宣言,史称《大西洋宪章》。宣言主要内容是:两国“不追求领土和其他方面的扩张”,“凡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改变,两国不愿其实现”;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遭到剥夺者,两国将努力设法予以恢复;保证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进行经济合作;赞同摧毁德国纳粹暴政后可以重建和平。还宣称,两国对世界美好未来的希望将以上述政策原则为依据。同年9月,苏联政府发表声明,同意《大西洋宪章》的基本原则。其他国家也表示支持《大西洋宪章》。中共中央也发表声明,宣称它表示了“英美打倒法西斯主义的决心,这种决心是完全有利于苏联,有利于英美,有利于中国,有利于世界的”。《大西洋宪章》成为后来《联合国宪章》的基础。——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美大西洋会议召开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西洋宪章》的历史影响。22.[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21年7月,13名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大会。表中共“一大”部分代表基本情况姓名出生年份籍贯备注何叔衡1876湖南秀才,新民学会会员董必武1886湖北秀才,曾加入中国同盟会,曾留学日本李达1890湖南曾留学日本,《共产党》月刊主编李汉俊1890湖北曾留学日本毛泽东1893湖南师范毕业,新民学会组织者,《湘江评论》主编包惠僧1894湖北记者,北京大学肄业,陈独秀指定代表陈潭秋1896湖北师范毕业,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发起者之一第35页共35页
王尽美1898山东师范毕业,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邓恩铭1901贵州中学生,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刘仁静1902湖北北京大学学生﹣﹣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等编制(1)根据材料,归纳中共“一大”代表群体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代表走到一起的时代背景。第35页共35页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解析】【分析】A.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礼乐制度,等级制越来越严格,也并没有遭到侵蚀;B.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制度,族权意识日益强烈;C.从材料可以看出,商朝时期的“公”所包括的范围比较小。而西周时期“公”所囊括的范围比较大,而且加强了王室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强化贵族政治集团的统治,有利于贵族政治趋于完善;D.商周时期,中央政权并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答案为:C。【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2.【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汉武帝频繁换相,并建立中朝,这实际上使得三公九卿沦为执行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B正确;A错误,材料中涉及君相矛盾,与中央集权无关;C、D错误,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汉武帝频繁换相、建立中外朝制度都加强了君主专制。3.【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土断是将世族和豪门荫庇和挟藏下的依附民户编入郡县户籍,反映的是土断的实行强化了政府对基层的管理,从而有利于政府据此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门阀政治的形成,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强化了对基层的管理,没有描述土地问题,故C项错误;土断使得政府与世族、豪门争夺劳动力,会激化世族豪门与国家的矛盾,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结合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意义分析,注意解读材料,同时注意把握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35页共35页
4.【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规定制作衣服要仿照中国式样,宫廷朝服也要模仿唐代朝服;不久又下令“天下百姓右襟”,因为中国中原人自周代以后都是向右掩衣襟”可得出日本学习中国的文化,并融入日本文文化中,说明其以唐服为其文明的象征,B项正确;开始说的法不能证明,排除A;从材料中不能得出定型,排除C;日本的封建化是通过制度的变革,与唐服无关,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材料知识的理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产生的影响。5.【答案】A【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知就是本心,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在自己的心中,不必外求,克服私欲即可回复良知。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理解良知的含义和获取的方式。6.【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浒传》通过对造反者的赞扬,包含了大量反封建礼教的思想,对岳飞忠君报国的赞扬,揭露当中封建政治统治的黑暗,因此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价值观,即价值取向具有时代特征,故A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浒传》《说岳全传》都一定程度上体现作者对现实的批判,但这不是材料内容反映的本质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通过正面人物的悲剧结局表明价值取向的时代特征,而不是为了尊重历史的真实性,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反映该时期特定的价值观,运用艺术加工吸引读者不是材料内容所体现的本质问题,故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分析文学艺术产生的背景。7.【答案】A【解析】第35页共35页
【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工业产值中传统的手工业产值仍然占绝大多数。说明传统手工生产仍然是商品生产的主要承担者,A正确;材料看不出中国是否丧失对外贸易的优势,B排除;材料看不出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C排除;材料不是强调传统手工艺的创新能力强,D排除。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纵横看数据的变化,纵的方向看发展趋势横的方向看地位,纵横比较得出结论。8.【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所给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最低,因此在同中国的贸易额中一直处于最低的位置,据此可以判断丁是俄国;日本在一战期间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据此可以判断出甲是日本;美国在一战期间抓快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据此可以判断乙是美国;英国由于受到一战的冲击,一战期间及以后同中国的贸易中呈现下降的趋势,据此可以判断丙是英国,结合上述分析可知甲、乙、丙、丁依次日本、美国、英国、俄国,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列强入侵对经济的影响,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图片中的有效信息,并正确掌握近代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影响。9.【答案】B【解析】【分析】材料“新文化运动的最大贡献在于破坏和扫除儒家的僵化部分的躯壳和形式末节,及束缚个性的传统腐化部分。它并没有打倒孔孟的真精神、真意思、真学术,反而因其洗刷扫除的工夫,使得孔孟程朱的真面目更是呈露出来”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有助于把握儒学的精神内涵,所以B符合题意;AD不全面;C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新文化运动没有背离救亡图存的政治轨道;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文化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但并没有打倒孔孟之真精神及其学术,反而推进‘五四’后传统儒学的现代化。”10.【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几乎一无所有的红军,却能抵抗十倍其众的国军”可知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在中共领导下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壮大,“民生主义”指的是中共在苏区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B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均与材料中的“民生主义”无关,排除ACD。第35页共35页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并利用信息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民生主义”是关键,首先准确理解民生主义”的含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11.【答案】A【解析】【分析】结合题中所示中共十二大报告”(1982年)和扩大企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的权限”“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综合来看,中共十二大召开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推广已经对城市经济体制有所锾,但城市经济体制有所触动,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1984起)还未开展,仍然是坚持计划经济为主体,市场调节为辅助的经济体制。故A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对内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简政放权,企业自负盈亏,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注意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但同时强调了国家的计划领导作用,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性质。12.【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罗马法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所以B项不会被采纳。故选B。A、C、D三项都是正确的,罗马法内容主要是民法,调节的是人与人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主要目的是为了调节社会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13.【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孟德斯鸠呼吁不让“出身、财富或荣誉”的人“和平民混杂在一起”,“保护他们保卫公共自由(即民主)的兴趣”,可知B项符合题意;A项众议院势力要“和平民混杂在一起”,A不符合题意;CD项是法国总统的职权和条件,与“出身、财富或荣誉”等冲突,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考查孟德斯鸠思想对1875年法国宪法的影响,孟德斯鸠:①代表作:《论法的精神》②思想主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认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③影响:孟德斯鸠的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14.【答案】B【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说的是袁隆平及其科技成果;A.他指的是袁隆平、C.他的发明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D.他的发明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以上描述都是正确的;第35页共35页
B.他的发明成果是南优一号,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其成果是南优二号。故此题应选B项。15.【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A.美国总统行使行政权,A不符合题意;B项最高法院行使司法权,B符合题意;C项根据图示可知,美国国会行使立法权,总统行使行政权,最高法院行使司法权,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C不符合题意;D项根据图示“美国联邦政府”“联邦法院”等信息可知,美国是联邦制国家,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美国联邦政府的架构,掌握美国的三权分立的原则,政治是考试考查的重点,需要牢记。16.【答案】D【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德里苏丹国。奥斯曼帝国、高丽王朝、大化改新都属于亚洲区域内发生的历史事件,所以探究的应该是亚洲封建国家,故选D;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德里苏丹国。奥斯曼帝国、高丽王朝、大化改新都不属于上古时期的亚非文明,排除A;日本、高丽不属于伊斯兰文明和奴隶制国家,排除B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德里苏丹国、奥斯曼帝国、高丽王朝、大化改新”。主要通过亚洲封建国家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17.【答案】(1)背景:苏东剧变,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遭到挫折;“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国际产业分工出现关键性的变化;在新自由主义的推动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外输出资本和外包部分高技术产业。意义: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推动了我国沿海出口加工业的大发展;经济结构得到改善,国际竞争力增强。第35页共35页
(2)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加大了沿海地区与内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实施;导致内需不足,国内经济大循环建设缓慢;助长了股市、楼市的投机活动,加大了经济发展的风险等。建议;发展并保护高端产业链,巩固其独立发展地位;控制出口创汇和外国直接投资,平衡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抑制股市,楼市等投机活动,将资本引向实体经济和需要之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贯彻实施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战略。【解析】【分析】(1)背景:根据“生产和服务功能在地理上的分散推动了产业价值链分工的新发展,从而催生了跨国公司全球产业价值链的迅速扩张”可知,全球化迅速发展,国际分工出现新的变化;根据“我国通过廉价劳动力来参加全球化的生产体系,只负担劳动力密集部分的任务”可知,我国人口众多,在密集劳动型产业上有优势;再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意义:根据“改善了中国的经济结构,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世界和我国两个方面从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角度回答。(2)消极影响:根据“加重了沿海地区与内地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使西部大开发战略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我国有的民族企业因此也被压制在低端,本土制造业缺乏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积累起来的资金不得不投入到股市和房地产等投机活动中”可知,阻碍本土产业发展,加剧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资金涌入房地产等产业,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建议:可从产业结构、本土产业、政府引导资金等方面回答。故答案为:(1)背景:苏东剧变,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遭到挫折;“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国际产业分工出现关键性的变化;在新自由主义的推动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外输出资本和外包部分高技术产业。意义: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推动了我国沿海出口加工业的大发展;经济结构得到改善,国际竞争力增强。(2)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加大了沿海地区与内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实施;导致内需不足,国内经济大循环建设缓慢;助长了股市、楼市的投机活动,加大了经济发展的风险等。建议;发展并保护高端产业链,巩固其独立发展地位;控制出口创汇和外国直接投资,平衡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抑制股市,楼市等投机活动,将资本引向实体经济和需要之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贯彻实施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战略。【点评】(1)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需结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中的背景及意义来解答。第35页共35页
(2)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需结合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来解答。18.【答案】(1)大气和水的污染,影响了居住环境。工人极度贫困,其居住的贫民窟环境恶劣,深受疾病和饥饿的折磨。(2)新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普及,便利了一部分城市居民迁到环境优益的郊区,也降低了城市人口密度。新的建筑材料推动了更多的高层建筑的出现,有助于解决社会下层的居住问题。城市建设实行功能分区,完善公共服务实施,方便了居民生活。“福利国家”的实现,改善了普通公民特别是社会下层的生活状况。经济不断发展,各种现代科技的发明,进一步推动生活质量提高和城市环境的改善。(3)思考:以科学精神保护中国古建筑。教训:自然灾难,战争,工业化和城市化,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清洁的水和无污染的空气,饮食单一,而且大多数人处在慢性饥饿状态中”得出大气和水的污染,影响了居住环境。工人极度贫困,依据“他们通常居住在被隔离起来的臭气冲天的贫民窟里,饱受饥饿、疾病和瘟疫的折磨”得出其居住的贫民窟环境恶劣,深受疾病和饥饿的折磨。(2)根据材料“与此同时,火车、电车、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日益普及,公路建设不断扩张,19世纪后半期,电话、电报等现代通讯工具开始使用。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离开日益拥挤的中心市区,到市郊居住。城市郊区化的时代拉开了序幕”分析得出新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普及,便利了一部分城市居民迁到环境优益的郊区,也降低了城市人口密度。新的建筑材料推动了更多的高层建筑的出现,有助于解决社会下层的居住问题。城市建设实行功能分区,完善公共服务实施,方便了居民生活。根据20世纪以来,结合所学知识从福利国家,两次科技革命成果,经济发展等因素分析即可。(3)教训:依据材料中城市化存在的问题及20世纪以来城市化环境改善的因素从自然灾难,战争,工业化和城市化,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故答案为:(1)大气和水的污染,影响了居住环境。工人极度贫困,其居住的贫民窟环境恶劣,深受疾病和饥饿的折磨。(2)新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普及,便利了一部分城市居民迁到环境优益的郊区,也降低了城市人口密度。新的建筑材料推动了更多的高层建筑的出现,有助于解决社会下层的居住问题。城市建设实行功能分区,完善公共服务实施,方便了居民生活。“福利国家”的实现,改善了普通公民特别是社会下层的生活状况。经济不断发展,各种现代科技的发明,进一步推动生活质量提高和城市环境的改善。(3)思考:以科学精神保护中国古建筑。教训:自然灾难,战争,工业化和城市化,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19、20世纪城市化进程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第35页共35页
19.【答案】评述:施琅进驻台湾,把台湾纳入统一政权的管理之下,这符合台湾人民的愿望,符合国家统一的潮流。施琅具有战略眼光,他清醒地认识到台湾对巩固国防.防御外来侵略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开发台湾的经济价值。施琅的建议对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辖产生了直接影响。施琅的做法和建议,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各民族的愿望.他为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国防的巩固做出了突出贡献。【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读取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信息“施琅力排众议,主张坚守台湾”“台湾重新统一于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管辖”结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湖流,符合各民族的愿望,他为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国防的巩固做出了突出贡献进行作答即可。故答案为:评述:施琅进驻台湾,把台湾纳人统一政权的管理之下,这符合台湾人民的愿望,符合国家统一的潮流。施琅具有战略眼光。他清醒地认识到台湾对巩固国防,防御外来侵略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开发台湾的经济价值。施琅的建议对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辖产生了直接影响。施琅的做法和建议,符合历史发展的湖流,符合各民族的愿望,他为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国防的巩固做出了突出贡献。【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结合施琅进驻台湾以及对台湾开发的意义进行思考即可。本题考查了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0.【答案】(1)特点:继承创新;封建等级色彩浓厚;重视地方司法监察。(2)影响:强化了皇权专制统治;促进了司法制度的儒家化;发展并完善了司法制度;为后世司法制度变革提供借鉴。【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汉代司法制度以秦朝司法制度为基础,为适应新的形势又有不少新的发展”可归纳出继承创新;根据材料“受黄老之学及儒家等级特权思想影响,汉代设立了上请制度”可归纳出封建等级色彩浓厚;根据材料“监督和检查下级司法机关的决狱情况”可归纳出重视地方司法监察。(2)影响:结合上述分析的特点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强化王权、推动司法制度改革及为后世提供经验教训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故答案为:(1)特点:继承创新;封建等级色彩浓厚;重视地方司法监察。(2)影响:强化了皇权专制统治;促进了司法制度的儒家化;发展并完善了司法制度;为后世司法制度变革提供借鉴。第35页共35页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司法制度改革,第一问,需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第二问,需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汉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历史影响进行分析。21.【答案】(1)苏德战争爆发,战争进一步扩大;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持续高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呈现各自为战的状况;法西斯扩大侵略,损害了英美利益。(2)协调了各国的行动,加强了各国的合作;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为后来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巩固了美英的国际地位,深刻影响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解析】【分析】(1)英美大西洋会议召开的背景,应当联系所学当时的国际形势,从苏德战争爆发、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持续高涨、反法西斯战争各自为战、法西斯扩大侵略损害了英美利益等方面来回答。(2)《大西洋宪章》的历史影响,根据“其他国家也表示支持《大西洋宪章》”可以看出协调了各国的行动,加强了各国的合作;联系所学可知,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根据“这种决心是完全有利于苏联,有利于英美,有利于中国,有利于世界的”可以得出,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根据“《大西洋宪章》成为后来《联合国宪章》的基础”可以得出为后来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联系所学可知,《大西洋宪章》的发表巩固了美英的国际地位,深刻影响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故答案为:(1)苏德战争爆发,战争进一步扩大;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持续高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呈现各自为战的状况;法西斯扩大侵略,损害了英美利益。(2)协调了各国的行动,加强了各国的合作;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为后来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巩固了美英的国际地位,深刻影响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问要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大西洋会议召开的背景来分析;第二问要结合《大西洋宪章》的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二战时期英美联合的表现以及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22.【答案】(1)特点:他们都是知识分子,有秀才出身、在学校学习、留学的经历,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积极参与活动,加入政党或组织,参与学会等;他们的籍贯集中在两湖地区。(2)时代背景:政治上,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阶级上,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在这个基础上,各地先后成立了一些党的早期组织。第35页共35页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中代表的年龄可知,代表以青年为主,最小的只有19岁;根据材料中代表的籍贯可知,籍贯以湖南、湖北等地为主;根据备注中代表的出身可知主要以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为主;根据代表的活动经历可知,大多有从事革命活动的经历。(2)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中有的代表担任过《共产党》《湘江评论》的主编可得出近代新闻报刊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中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可得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结合所学知识可在从当时的社会性质、阶级基础等方面分析,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故答案为:(1)特点:他们都是知识分子,有秀才出身、在学校学习、留学的经历,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积极参与活动,加入政党或组织,参与学会等;他们的籍贯集中在两湖地区。(2)时代背景:政治上,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阶级上,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在这个基础上,各地先后成立了一些党的早期组织。【点评】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中共一大代表群体的特点。中国共产党,创建于1921年7月23日,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让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看到了新的希望、有了新的依靠。第35页共35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