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新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模拟试卷 4套精选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2

2/72

剩余7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新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模拟试卷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商朝建立后,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西周时,天子控制着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分封给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功臣或旧贵族,让其在各地建立诸侯国。这反映出西周(  )A.社会形态发生变化B.中央权力高度集中C.国家政权趋于严密D.逐渐抛弃商朝制度2.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或是西方近代国家,都以建章立制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下列具有此类性质的文献和制度是(  )①秦汉郡县制②《十二铜表法》③英国《权利法案》④美国《1787年宪法》A.①④B.①②C.③④D.②③3.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据此可看出(  )当时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派别儒家(六艺)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支派103372110761220篇数31239933692173686107403A.儒学地位明显提高B.“百家争鸣”趋于结束C.活字印刷术广泛采用D.科举制度逐渐完善4.《春秋繁露》中写道:“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以上反映的是(  )A.春秋时的道家思想B.战国时的法家思想C.汉初时的黄老学说D.汉武帝时的儒家思想5.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人们体验了传统中医的神威。以下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基础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千金方》D.《本草纲目》6.在兵制方面,宋朝基本不再采用征兵制,而采用雇佣性质的募兵制度;在征调徭役方面,北宋中期采用雇募法,不再单纯使用无偿征调农民等服役的办法;在官府征调工匠服役方面,由单纯的轮差制度改为差雇制度,国家给服役的工匠一定报酬。这反映出宋代(  )第72页共72页,A.取消了制度层面的强制措施B.更多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国家治理C.法律制度已经相当健全成熟D.劳役地租完成向货币地租的过渡7.荀子“一方面认为‘君子’和‘小人’有共同的本性,是可以相互对换的。而另一个方面又主张,君子与小人、贵与贱、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严格界限”。《荀子·富国篇》又说“君子以德,小人以力。力者,德之役也。”这一思想(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反映儒学理念深入人心C.符合了社会转型的要求D.推动儒学成为主流思想8.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宋朝时期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下列史实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②“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③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④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A.②④B.②③C.③④D.①②9.兼具报纸、广播、电影几种媒介优势的一种新的媒体形式,它最早出现于(  )A.19世纪末20世纪初B.20世纪20年代C.20世纪40年代D.20世纪60年代10.江苏无锡的荣宗敬和荣德生两兄弟于1901年创办保兴面粉厂。1908年,他们在无锡建立了第二家面粉厂,在1910年和1914年都一再扩大业务。这一时期荣氏兄弟扩大面粉业务的有利因素有(  )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②“实业救国”思潮影响③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④抵制“二十一条”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1.近代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他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  )A.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B.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C.辛亥革命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D.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2.第72页共72页,1920年11月《共产党》第1号卷写道:“吾人生产方法除资本主义及社会主义外,别无他途。资本主义在欧美已经由发达而倾于崩坏了,在中国才开始发达,而他的性质上必然的罪恶也照例扮演出来了。代他而起的自然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方法,俄罗斯正是这种方法最大的最新的试验场。”据此可得,当时的中国(  )A.在为创建工人阶级政党而作理论准备B.国人普遍意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C.开始学习资本主义生产方法发展经济D.决定“以俄为师”开展国民革命运动13.1932年历史学者蒋廷编撰成长达数十万字的《东北地理教本》,作为教材供南开大、中、女、小四部通用必读。方壮酞等四位顶尖历史学者联手撰写《东北史纲》其旨在(  )A.唤起民众以度国难B.普及知识开发边疆C.鞭策政府以利和谈D.促蒋联共结束内战14.著名报人徐铸成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是中国人民大喜的日子,第一部人民的宪法将诞生了!仑儿来信,说我参加决定中国历史进程的两个大会——开国的政协和第一次全国人大,是莫大的光荣。”日记中提及的“第一部人民的宪法”(  )A.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初步形成了政治协商制度C.体现中共八大的探索成果D.确立了中国根本政治制度15.在尼克松政府表示希望同中国对话并采取改善关系的措施后,毛泽东随即公开表示:“如果尼克松访华,他高兴同他谈,不论作为旅游者,还是作为总统都行。”这表明当时(  )A.美国放弃遏制共产主义B.美国与苏联的关系恶化C.中美之间分歧基本化解D.中美双方都有合作需要16.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的关系符合史实的是(  )①所处时代相似②分别位于亚欧大陆的两端③通过丝绸之路有间接交流④有官方直接交流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17.关于马铃薯的传播,某同学搜集到以下信息,据此判断他的结论可能是马铃薯(  )16世纪中期欧洲马铃薯传入欧洲,起初被用作饲料和观赏、药用植物1770年法国科学家帕门尔发表科学论文,详细分析马铃薯的营养优势1795年英国第72页共72页,泰晤士报刊出食谱,教人蒸煮马铃薯汤,用马铃薯做面包1650-1850年中国人口增长了两倍(明末清初,马铃薯传入中国并广泛种植)A.用途广泛,是世界市场中的重要商品.B.改变了当地人民的饮食结构C.营养价值高,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的主食D.改变了世界人口结构18.金德尔伯格在《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一书中记录的英国每年申请专利数如下图。下列现象与图中反映的历史事实有因果关系的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B.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C.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D.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19.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我这样说是痛苦的,因为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该向拿破仑表示感谢,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这段话不能反映出(  )A.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在客观上具有进步作用B.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的一面C.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意大利民族意识觉醒D.拿破仑战争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20.《共产党宣言》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这一论断(  )A.宣告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B.体现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究C.剖析了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D.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21.上海世博园以色列馆的镇馆之宝是一位与以色列渊源颇深的大师的手稿,曾有一位以色列官员在参观该馆时还阐述了自己对于手稿上一个公式的全新理解,他说:“E代表了能源,M则为大批量的制造业,C.就是创造和智慧。”材料中“大师”的主要贡献是(  )A.认为外力只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B.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第72页共72页,C.正确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D.发现了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及其规律22.在英国和德国开战的那天晚上,英国外交大臣说:“整个欧洲的灯火正在熄灭,我们有生之年将不会见到它们重新点亮。”这是一个时代的写照,开始于(  )A.19世纪初B.19世纪末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后D.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23.1938年10月,有人在一次演说中指出:“我们未经战争就遭到了一次可耻的失败……此地在英法两国的压迫下被分割,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这将使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无力。”与此次“可耻的失败”涉及的领土分割发生于(  )A.①B.②C.③D.④24.顾颉刚说:“我们决不因为古物是值钱的古董而特别宝贵它,也决不因为史料是帝王家的遗物而特别尊敬它,也决不因为风俗物品和歌谣是小玩意儿而轻蔑它。在我们的眼光里,只见到各个的古物、史料、风俗物品和歌谣都是一件东西。”这表明,顾颉刚主张(  )A.谨慎运用实物史料B.无差别地使用现有史料C.史料应具有平等性D.根据史料归属确定价值25.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为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是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历史条件下,国共两党协调矛盾、相互做出妥协的结果B.开始的标志是国民党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C.国共两党一整遍军队为主要合作方式D.保障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第72页共72页,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历史是由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材料一中国自古就有华夏与夷蛮戎狄(又称四夷)之分。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天下大乱,华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出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指中原)不绝若线”的局面。以齐桓公首霸为标志的春秋霸业,并没有真正做到“尊王攘夷”,周王室已无可挽救地衰落下去,一向被中原诸国看不起并被视为夷蛮的荆楚我行我素,早已独自称王,且鲸吞“汉阳诸姬”,饮马黄河,问鼎之轻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有学者认为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有道理的。老庄道家源于南方,而又产生出黄老无为思想。汉赋也明显受到楚辞的影响。——摘自裘士京等编著《中国文化史纲》材料二:国朝(元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摘自许衡《许文正公遗书》材料三在中华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建立了统一集权的秦王朝及之后的多个封建王朝,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中原文化,汉族的农耕文明和礼乐文化推动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另一个方面,少数民族在建立众多地方政权的同时,还建立了北魏、元、清等中央政权,少数民族文化源源不断给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养分,使之拥有活力。——张甜甜《论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中的贡献》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汉文化的特点并分析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行汉法”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形成的特点及其表现。2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为赢得更多的国际空间,先后提出了“一边倒”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阅读下列材料:第72页共72页,材料一“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框架中最核心的方针。它的形成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的国际关系密切相关。当时的国际关系有两条线索:一是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二是冷战的开始与两大阵营的形成。这使中国不能置身局外,中间道路难以行得通,“一边倒”就是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国际背景下酝酿形成的。﹣﹣丁明《战后国际关系与我国建国初“一边倒”方针的形成》材料二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把和平共处的思想具体化为五项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提出来的。﹣﹣宋晓芹《从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到维护世界的多样性》材料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在亚洲诞生,是因为它传承了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4个“互”字、1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一边倒”方针提出的“复杂的国际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践意义。(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这一原则的指引下,新中国进行了哪些外交实践?(3)据材料三,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制定、调整和发展的基本认识。28.材料1953年以来,我国一直实施粮食统购统销。1979年,中央提高了18种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开始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1985年,中央一号文件取消了统购,改为合同定购,统销仍旧保留,当年粮食播种面积比1984年减少了6058万亩,粮食减产2820万吨,粮食供应紧张。1988年至1989年,中央放开粮价,一些大城市出现抢购风潮,迫使中央实行粮食购销的“双轨制”,即合同定购定价、统销与农民余粮的自由市场流通并行。1993年,在“双轨制”实行了三四年后,全国90%的县放开粮价,有的只放开销价,未放开购价,有的购、销价同时放开。至此,2个全国粮食市场与12个区域性、数百个地方性以及数万个遍布城乡的粮食批发市场和零售点构成了全国具有初步规模的硬件体系,粮食经营单位走向市场第72页共72页,——摘编自王冰《浅议我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积极作用。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失去了黄金储备支持的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曾一度受到威胁······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开始了他对中东的“穿梭外交”,不断地在华盛顿和中东产油国之间进行游说······最终,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于1975年通过决议,确认美元成为石油的唯一定价和交易货币,而任何想进行石油交易的国家都不得不将美元作为储备,石油-美元格局从此形成。——摘编自李晓耕《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与演变分析-基于美元霸权的视角》材料二:科索沃地处欧洲软肋,在这个地方挑起战争必然能够迫使国际金融资本因对战争的恐惧而暂停投资于欧元区和大量购买欧元······科索沃战事一起,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就一路下跌,到战争结束时已从1欧元兑1.18美元跌到1欧元兑1.03美元的低价。而与此相反,战争期间美国股市不跌反升······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摘编自王庭东《科索沃战争与美欧经济矛盾》(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国维护美元霸权的手段。(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种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国维护美元霸权的手段,并说明理由。第72页共72页,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分析】C.材料反映出,西周通过分封制的推行,加强了对周边地区的开发与控制,扩大了其疆域范围,通过对子弟的分封,使国家政权更趋于严密。故C正确。AB.当时社会形态没有变化,也没有中央集权。故AB错误。D.材料反映的是周代对商朝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了统治,而不是抛弃。故D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国家政权,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即可。2.【答案】A【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①秦汉郡县制下地方行政长官都由中央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十二铜表法》调整了罗马共和国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③英国《权利法案》目的是限制国王的权力;④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①④两项都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故选A;②③两项都没有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故包含②③的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尤其注意把握题干信息“都以建章立制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需从此角度结合所学,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3.【答案】A【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从表格来看,明显儒家思想的支派比其他派别的支派多,作品篇数也比其他派别多,儒学地位明显提高,故A符合题意;B项“百家争鸣”在秦朝时已经结束,秦朝“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故B项不符合题意;C项雕版印刷术出现于唐朝,故C项不符合题意;D项科举制出现于隋朝,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图表,注意准确识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有关内容.第72页共72页,4.【答案】D【分析】依据材料中的“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依据所学知识,这是西汉武帝时期的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新儒学。D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得出天人感应,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结论。5.【答案】B【分析】《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中医学成就,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答案。6.【答案】B【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强调国家利用经济手段征发徭役、兵役等,这反映出宋代更多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国家治理,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宋代也是等级制度,制度层面的强制措施仍然很多,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宋代不是法治国家,法律制度并未健全成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在中国古代劳役地租一直未完成向货币地租的过渡,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代治理政策的变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材料意在强调国家利用经济手段征发徭役、兵役等,这反映出宋代更多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国家治理。7.【答案】C【分析】根据材料“而另一个方面又主张,君子与小人、贵与贱、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严格界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荀子的主张适应了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需求,C选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与材料无关,A不符合题意;B项说法与题意不符,B不符合题意;D选项出现时间是在汉武帝时期,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关键信息是“而另一个方面又主张,君子与小人、贵与贱、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严格界限”,结合儒家思想的发展进行分析即可。第72页共72页,8.【答案】A【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商业革命是和商业密切相关的,②、④均属于宋朝商业的发展状况,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③未体现商业,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③未体现商业,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①未体现商业,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9.【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电视艺术产生的时间。能力要求对“兼具报纸、广播、电影几种媒介优势的一种新的媒体形式”判断出是电视艺术。【点评】考查电视的出现10.【答案】A【分析】D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①正确;②“实业救国”思潮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②正确;③是一战期间,即1914--1918年,故③正确。故选:A。“二十一条”是在1915年签订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④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08年”“1910年”“1914年”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1.【答案】A【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从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到1912年清朝灭亡,封建君主专制度共存在2132年;而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故A正确;一定程度冲击旧式官僚体制,不能说明其是分界线,排除B;近代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主要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和城市当中,广大内地和农村传统习惯仍坚如磐石,排除C;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符合题干中““分界线“的主旨意义,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辛亥革命的意义,解答本题根据“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结合从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到1912年清朝灭亡进行分析即可。12.【答案】A【分析】第72页共72页,据题意可知,材料中的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已经趋向崩坏,社会主义的生产方法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由此可知是在宣扬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创建工人阶级政党做了理论准备,故选A;“普遍意识”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根据题意内容可知,当时的中国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因此并不是要学习资本主义生产方法发展经济,排除C;当时的中国开展国民革命并不是“以俄为师”,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要求学生结合中共成立的背景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共成立的背景,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13.【答案】A【分析】材料中体现出当时人们对东北的关注,结合材料给出的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日本已经开始侵入中国东北,因此这些学者以此唤起民众共赴国难,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这一时期开发边境不是主要任务;C、D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国共斗争的问题。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并建立伪满洲国,1932年历史学者蒋廷编撰成长达数十万字的《东北地理教本》,作为教材供南开大、中、女、小四部通用必读就是说明东北是中国的领土,进而唤醒民众的觉悟。14.【答案】D【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中国根本政治制度,故D符合题意;A、B是在1949年,AB不符合题意;C是在1956年,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一届全国人大和1954年宪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信息的解读和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掌握。15.【答案】D【分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尼克松政府表达出与中国对话的态度之后,中国政府也积极回应,这反映出当时中美双方都有需要进行合作,故D正确;美国放弃遏制共产主义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A;美国与苏联关系一直处于冷战状态,排除B;中美之间分歧基本化解的说法错误,排除C;第72页共72页,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了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中美国的意愿以及中国政府的回应分析即可。16.【答案】B【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王朝和罗马帝国所处时代相似,其分别位于亚欧大陆两端,两者之间无直接的交流,但是通过丝绸之路有间接来往,因此④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B正确,A、C、D排除。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文明的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西汉时期开通的丝绸之路,连接汉王朝和古罗马,促进了沿线经济文化交流。17.【答案】B【分析】A马铃薯是粮食作物,材料表格展示的是马铃薯从16世纪到1850年在不同地方对马铃薯的使用和研究,并没有体现它是商品各个地方可以进行贸易,A项错误;B从表格的信息可以看出,马铃薯传入欧洲后,成为了观赏物,也成为了药物。同时也成为了欧洲人的食物,并介绍其营养价值。而传入中国后,由于是高产作物,为中国人口的增长提供了粮食。由此反映出它改变了当地人民的饮食结构,B项正确;C材料展示的是各个地方食用和研究马铃薯,并不是只展示马铃薯在欧洲的情况,C项错误;D“人口”只在中国一栏出现,一国的人口情况不能代表整个世界的人口情况。马铃薯由于自身高产的特点,为中国人口的增长提供了可能,是否改变了人口结构不得而知,D项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是表格题目,学生分析完表格后得出的结论要包含主体,能够体现表格内容的共同点,不能以偏概全。18.【答案】B【分析】题干所给材料反映了1760-1825年英国申请专利数量不断增长,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值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各种新的发明创造层出不穷,申请注册专利的数量随之不断增长,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与图示时间不符合,A项错误;第72页共72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和德国,与图示信息不符合,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时,与图示信息不符合,D项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19.【答案】D【分析】拿破仑是通过发动军事政变夺取国家政权的,拿破仑统治时期的对外战争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其局限性,其积极性是把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和成果带给被征服的地区,沉重打击了那里的封建势力,同时又具有侵略性,遭到被征服国家和地区的反抗,所以客观上具有进步性,对意大利的战争促进了意大利民族意识觉醒,同时也防止了封建王朝的复辟,A、B、C三项都正确,不符合题意;奠定了国际法基础的是格老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故选D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我们应该向拿破仑表示感谢,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进行分析即可。20.【答案】B【分析】根据“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可得出其强调物质生产对于社会发展起到了作用,反映出马克思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与探究,B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没有体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A不符合题意;C项材料没有针对危机,C不符合题意;D项揭露本质的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掌握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21.【答案】C【分析】以色列是犹太国家,爱因斯坦是犹太人,“E代表了能源,M则为大批量的制造业,C.就是创造和智慧。”包含爱因斯坦亲手书写的著名相对论公式:E=MC2,说明虽然以色列缺乏能源和大规模的制造业,但却能用很强的创造能力弥补这些不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正确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故C正确;A是牛顿,B是马克思,D是普朗克。第72页共72页,22.【答案】C【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灯光”是指欧洲国家的综合国力及在国际格局中的影响力。一战导致欧洲在世界的主导权将开始逐渐丧失:一方面欧洲的战乱使得英法德俄等老牌欧洲列强收到极大的损失,而美、日等列强则通过这场战争进一步崛起,挑战欧洲的世界霸权;另一方面战争会使英法等国的赖以生存殖民地体系受到非常大的打击。因此C正确;ABD与材料不相符;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战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关于一战的影响,除把握其欧洲的影响外,还要注意:(1)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2)催生了新世界:欧洲的国际地位下降;美、日崛起;俄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亚非拉出现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高潮。(3)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促使政府机构转变职能,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23.【答案】C【分析】根据材料时间及“在英法两国的压迫下被分割,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慕尼黑阴谋,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与材料中③处相符合,C正确;ABD与材料不相符;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二战的背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齐亚诺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作为交换德国向苏联进攻的条件,慕尼黑阴谋是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24.【答案】C【分析】根据材料“在我们的眼光里,只见到各个的古物、史料、风俗物品和歌谣都是一件东西”分析可知:作者强调史料运用的平等性,C符合题意;ABD与材料内容不相符,排除;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史料的运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作者强调应平等的对待史料,古物、史料、风俗物品在史学上的价值是平等的。25.【答案】A【分析】第72页共72页,根据题干当中,史实的含义,史实即历史事实。A.是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历史条件下,国共两党协调矛盾、相互做出妥协的结果是符合的;B.开始的标志是国民党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C.国共两党一整遍军队为主要合作方式属于史论;D.保障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属于史识。故此题选A项【点评】史学三要素26.【答案】(1)主要特点: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与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遭破坏,华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民族交融加强;荆楚独自称王,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百家争鸣促使思想解放;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南北文化存在差异。(2)原因:历史证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行汉法”统治才能长久;少数民族政权文化落后于中原,统治中原必须学习先进的文化。影响:维护了本民族的统治;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加强了对汉民族的统治;促进了民族交融。(3)特点:中华文化形成的过程就是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表现:汉民族建立大一统王朝,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中原文化;汉民族的农耕文明和礼乐文化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分析】(1)“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一信息“有学者认为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有道理的”得出: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与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原因”,依据材料一信息“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天下大乱,华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出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指中原)不绝若线’的局面”得出: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遭破坏,华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民族交融加强;由材料信息“一向被中原诸国看不起并被视为夷蛮的荆楚我行我素,早已独自称王,且鲸吞‘汉阳诸姬’,饮马黄河,问鼎之轻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得出:荆楚独自称王,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依据所学知识从百家争鸣促使思想解放、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南北文化存在差异等角度补充。(2)“原因”,根据材料二信息“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得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行汉法”统治才能长久;结合所学知识从少数民族政权文化落后于中原,统治中原必须学习先进的文化的角度补充。“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维护了本民族的统治、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加强了对汉民族的统治、促进了民族交融等角度分析。第72页共72页,(3)“特点”,根据材料三信息“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建立了统一集权的秦王朝及之后的多个封建王朝,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中原文化,汉族的农耕文明和礼乐文化推动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源源不断给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养分,使之拥有活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中华文化形成的过程就是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表现”,依据材料三信息“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建立了统一集权的秦王朝及之后的多个封建王朝,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中原文化,汉族的农耕文明和礼乐文化推动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源源不断给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养分,使之拥有活力”得出:汉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中原文化、汉民族的农耕文明和礼乐文化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等。故答案为:(1)主要特点: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与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遭破坏,华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民族交融加强;荆楚独自称王,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百家争鸣促使思想解放;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南北文化存在差异。(2)原因:历史证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行汉法”统治才能长久;少数民族政权文化落后于中原,统治中原必须学习先进的文化。影响:维护了本民族的统治;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加强了对汉民族的统治;促进了民族交融。(3)特点:中华文化形成的过程就是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表现:汉民族建立大一统王朝,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中原文化;汉民族的农耕文明和礼乐文化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点评】本题考查汉朝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内容,掌握汉朝时期的文化发展历程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中的贡献也是需要学生进行拓展阅读的。27.【答案】(1)国际背景: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冷战开始。意义:赢得了苏联的支持和帮助,出现第一次建交高潮;利于巩固政权、维护国防安全,保障经济建设;利于维护世界和平。(2)主要目的:消除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改善与周边邻国关系,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外交实践: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3)原因:传承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反映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体现国际法治精神。第72页共72页,(4)认识:外交政策契合了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外交政策宗旨是服务国内建设(外交是为内政服务的);外交政策逐步走向成熟。【分析】(1)第一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一“一是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二是冷战的开始与两大阵营的形成”可以得出国际背景是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冷战开始。第二小问的意义,结合“一边倒”方针的影响可知,意义是赢得了苏联的支持和帮助,出现第一次建交高潮;利于巩固政权、维护国防安全,保障经济建设;利于维护世界和平。(2)第一小问的目的,依据材料二“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可以得出目的是消除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改善与周边邻国关系,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第二小问的实践,结合所学可知,实践是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3)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三“因为它传承了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可以得出原因是传承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反映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体现国际法治精神。(4)本小问的认识,依据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外交政策契合了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外交政策宗旨是服务国内建设(外交是为内政服务的);外交政策逐步走向成熟。故答案为:(1)国际背景: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冷战开始。意义:赢得了苏联的支持和帮助,出现第一次建交高潮;利于巩固政权、维护国防安全,保障经济建设;利于维护世界和平。(2)主要目的:消除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改善与周边邻国关系,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外交实践: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3)原因:传承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反映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体现国际法治精神。(4)认识:外交政策契合了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外交政策宗旨是服务国内建设(外交是为内政服务的);外交政策逐步走向成熟。【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考查“一边倒”方针提出的“复杂的国际背景”和实践意义;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和新中国进行的外交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制定、调整和发展的基本认识.需要掌握新中国初期外交的背景、“一边倒”方针的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背景、实践以及影响。28.【答案】(1)特点:中央主导推动改革;改革过程艰难曲折;地方因地制宜制定政策;改革朝着体系化、市场化方向发展。第72页共72页,(2)积极作用: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变;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减轻了政府负担;增加了粮食产量;增加了人民的收入,丰富了人民生活;缩小了城乡差距。【分析】(1)特点:由材料“中央一号文件”“中央放开粮价”可以得出“中央主导推动改革”中央主导推动改革;由材料“1985年”“1988年至1989年”和“1993年”的情况可以推出改革过程艰难曲折;由材料“有的只放开销价,未放开购价,有的购、销价同时放开”可以推出地方因地制宜制定政策;由材料“构成了全国具有初步规模的硬件体系,粮食经营单位走向市场”可以得出改革朝着体系化、市场化方向发展。(2)积极作用:结合所学可从农民的增收、粮食产量的增加、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变、城乡差距的缩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的减负等角度展开分析。故答案为:(1)特点:中央主导推动改革;改革过程艰难曲折;地方因地制宜制定政策;改革朝着体系化、市场化方向发展。(2)积极作用: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变;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减轻了政府负担;增加了粮食产量;增加了人民的收入,丰富了人民生活;缩小了城乡差距。【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29.【答案】(1)手段:建立石油一美元体系;发动汇率战;对外发动战争。(2)补充:对外发动贸易战。理由:美国通过发动贸易战,打击和削弱其他国家经济,扩大自己的优势,以此巩固美元的霸权地位。【分析】(1)手段:根据材料一“最终,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于1975年通过决议,确认美元成为石油的唯一定价和交易货币,而任何想进行石油交易的国家都不得不将美元作为储备,石油一美元格局从此形成”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国维护美元霸权的手段是:建立石油一美元体系;根据材料二“科索沃地处欧洲软肋,在这个地方挑起战争必然能够迫使国际金融资本因对战争的恐惧而暂停投资于欧元区和大量购买欧元,科索沃战事一起,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就一路下跌”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国维护美元霸权的手段是:发动汇率战:根据材料二“而与此相反,战争期间美国股市不跌反升,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国维护美元霸权的手段是:对外发动战争。第72页共72页,(2)补充:结合所学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国维护美元霸权的手段还有:对外发动贸易战。理由:结合所学知识,从美国通过发动贸易战,打击和削弱其他国家经济,扩大自己的优势,以此巩固美元的霸权地位等方面谈美国对外发动贸易战的理由。故答案为:(1)手段:建立石油一美元体系;发动汇率战;对外发动战争。(2)补充:对外发动贸易战。理由:美国通过发动贸易战,打击和削弱其他国家经济,扩大自己的优势,以此巩固美元的霸权地位。【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第一问,需根据材料一、二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第二问,需根据材料信息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归纳。2022年新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模拟试卷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西周实行分封制和秦始皇推行郡县制,主要原因不是最高统治者认识上的问题,而是由历史条件所决定。历史条件主要是(  )A.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B.前朝打下的制度基础C.统治集团的人才条件D.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2.秦统一六国前,当官为吏,一般须先有爵位,爵位往往靠军功获得。而秦始皇二十八年的琅邪台刻石所列名单中王绾、李斯等只有官名而未见爵称。刻石所列名单把列侯、伦侯置于丞相之前。据此推断(  )A.琅琊台刻石并不是可信史料B.秦统一前世家大族垄断仕途C.秦始皇调整了治国为政策略D.秦统一后重视爵位得到扭转3.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表明(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土地兼并得到认可D.农民生活艰难困苦4.西汉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理论,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道德准则”。从根本上看,这是因为它(  )A.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反映B.以人为本,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C.适应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D.反映了劳动者人身地位的提高第72页共72页,5.以下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成果,出现于汉代的是(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重大革命②《齐民要术》记录黄河中下游的生产经验③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④《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6.北宋时的益州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这表明“交子”(  )A.在商品交易中注重了“防伪"功能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C.取代金属货币成为当时主要货币D.起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力推行7.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8.“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该情景应该发生在A.汉都长安B.唐都洛阳C.宋都东京D.秦都咸阳9.看电影吃爆米花是一种纯正的美式习俗,但20世纪20年代美国五大影院在观影时是禁吃爆米花的,看电影吃爆米花真正流行于30年代,随后风靡全球。这种改变最能说明(  )A.电影技术的进步带来观影习惯的改变B.电影艺术呈现出了大众化、商业化趋势C.大萧条给影院经营造成了巨大经济困难D.电影从业人员的地位、心理预期得到提升10.据《南山日报》报道:1907年10月13日,天津塘沽张小田与北京慕贞女子书院的贾玉莲,在天津海大道美以美会微斯教堂,由陈牧师主持举行文明婚礼。这一报道表明当时(  )A.新式婚礼已出现B.民众拥有信教自由C.婚礼走向了简约D.报刊成为传媒主流第72页共72页,11.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前进而准备着。”该学者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A.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B.推动了民族救亡运动C.促进了社会移风易俗D.激发了民主平等意识12.中共上海早期组织成立前夕,中国出版业获得了显著发展。以当时上海销路比较广的《星期评论》为例,在该刊介绍马克思主义的37篇文章中,国民党人撰稿19篇,以探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居多;马克思主义者撰稿14篇,主要提倡阶级斗争学说;另有其他知识分子的文章4篇。据此可知(  )A.马克思主义传播助推出版业繁荣B.为后来的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迎合时代需求D.马克思主义传播形式的多样化13.1935年清明节前夕,国民政府规定每年由国府中央派员前往祭扫黄帝陵等圣贤陵墓,其中1937年、1938年、1939年为国共两党合祭黄帝陵。国民政府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A.凝聚民族精神抗击外来侵略B.继承历史传统标榜政权合法C.借助传统习俗化解国内危机D.倡导个人崇拜树立统治权威14.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合作社经济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或者是劳动群众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半社会主义经济。劳动群众部分集体所有制是个体经济、个体手工业者和其他个体劳动者走向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过渡形式。”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B.为推行联产承包制创造条件C.完成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目标D.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15.20世纪50年代初期,毛泽东提出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思想。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倡议将此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这说明,当时我国(  )A.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B.积极走向世界舞台C.发展与周边的睦邻友好D.国际地位得到提升16.第72页共72页,在公元前5世纪初的罗马,由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有权决定内外政策、审查和批准议案、掌握国家财政并监督执政官的行为。公民大会只是一部表决机器,仅就元老院审查过的议案进行投票,不得发表意见。到后来,罗马设立了维护平民利益的保民官,他们有权否决任何不公正的措施,因此被看作神圣不可侵犯的人。这表明,古代罗马(  )A.元老院专门负责监督执政官B.公民大会没有任何作用C.保民官由平民民主选举产生D.国家管理机构不断发展17.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B.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C.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18.18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禁令,不准技师、机器出境;18世纪末,英国逐渐放宽机器出口限制;1825年,英国废除机器出口禁令。据此可知(  )A.经济政策调整助推社会经济发展B.生产力发展促进经济政策的转型C.英国彻底放弃贸易保护主义政策D.英国的经济政策多变缺乏连续性19.19世纪70年代,德国与法国先后确立了代议制。但法国民主程度较高,德国民主极其脆弱。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层次原因是(  )A.法国人民比德国更加爱好民主B.两国政体形式不同C.两国领导人能力不同D.两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方式不同20.夏学鉴认为,“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假马克思主义的破产和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在中国“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了”。他所描述的思想成就是(  )A.毛泽东思想B.孙中山的“三民主义”C.邓小平理论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1.19世纪30年代,达尔文在环境考察中发现,不同品种的动物整体形态相似,属于相近的物种,但各具特点,距离越远,差异越明显。由此他认为生物进化的机制是(  )A.上帝选择B.人工选择C.社会选择第72页共72页,D.自然选择22.一战爆发时,欧洲各国工人阶级的领袖将原先还在高唱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改成“为保卫国家而战斗”,而法国的反战领袖及社会主义者饶勒斯则遭到刺杀。这说明,当时(  )A.工人阶级领袖放弃了社会主义B.民族主义观念十分强烈C.帝国主义各国政治发展不平衡D.民主革命运动陷入低潮23.“团结产生力量,凝聚产生希望。”当今世界有许多重大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共同应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正义力量携手合作,共同抵抗邪恶的标志性事件是(  )A.国际联盟的成立B.《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C.雅尔塔会议的召开D.联合国的成立24.《尚书》等古代典籍中说天子享受“驾六”待遇,而《周礼》等则认为天子坐车是“驾四”。对此史学界一直有争论。2002年洛阳东周王城广场地下“六马驾一车”考古遗存被发现,争议渐息。这说明(  )A.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重于对历史的价值判断B.历史事实的搜集整理并非缘自问题,而是缘于发现C.历史事实的考辨,在于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相结合D.通过“二重证据法”检核传承文献,推动历史研究的进展25.“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这种“心理的状态”对文字史料的作者影响最少的是(  )A.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B.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C.该事件所产生的后果D.对该历史事件的评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26.儒家学说历经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留下了深深的步痕。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在意识形态领域,也是最为活跃的开拓、创造时期”。明清时期,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1)就治理国家来说,战国时期出现了哪些各具特色的理论创造?以儒家、法家思想为例加以说明。(2)简述明清时期儒学有了怎样的发展?27.十月革命后,苏俄(联)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第72页共72页,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単、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内,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列宁全集》材料二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斯大林选集》材料三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够重视现代经济的关键部门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强攻”“围攻”所对应的政策,并分析其政策转变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苏俄工业上“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2)据材料二,分析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两者不同工业化道路的体制因素。(3)据材料三,概括普京认为造成苏联式经济后果的理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苏联经济建设给我们的启示。28.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历经无数次险恶的国内外环境的磨砺,一次又一次表现出惊人的生命力,在关键时刻总能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和部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根据社会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地调整空间战略,是党夺取政权、掌握和巩固政权的基本经验之一。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进行的空间战略选择与布局,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必须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在城市与农村空间中进行的每一次战略调整,都对党的历史产生过深刻而全面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党史活动原有的展开路径与模式,衍生出了全新的党史发展轨迹。——摘编自崔保锋《空间思维与中共党史研究》第72页共72页,材料二:上海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在服务国家大局中抢抓发展机遇。1993—2019年,浦东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6亿美元提高到20514.73亿元,按美元折算增长近120倍。GDP超过3.8万亿元,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中国芯、蓝天梦、创新药、智能造、未来车、数据港等体现新技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六大重点产业表现亮眼。同时,长江流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大幅跃升,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成为我国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摘编自钱智等《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评估与建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在农村正确的“战略选择与布局”,并分别说明其战略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浦东各项经济指标迅速增长的原因,并用一句话概括浦东开发开放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地位。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54年~1960年,美国对国家安全政策作出局部调整,这使得美国在韩国军事部署发生变化。此时美国在韩最重要的两项事务是驻韩美军装备“现代化”与韩军裁减。“现代化”是指更新驻韩美军的武器装备,包括秘密引入可携带核弹头的双用武器,但美国国务院忧虑这样做会遭到西方盟国的反对。而韩军裁减又会遭到韩国总统李承晚的反对。最终,美国国务院国决定以在韩部署核武器代替韩军裁减:一方面是为了换取李承晚的同意,从而维护缔结不久的美韩军事同盟关系;另一方面,部署核装备可以节约海外军事开支,从而贯彻美国关于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大平衡”的战略构想。在核部署之后,美国对韩国政府的军事动向控制日趋严格,在某种程度上使朝鲜半岛的冷战格局进一步固定化。——摘编自陈波《“威慑”与“禁忌”:艾森豪威尔政府在韩国的核部署》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的影响。第72页共72页,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解析】【分析】A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管是分封制还是郡县制,他们的推行都是由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故A符合题意;前朝打下的政治基础,统治集团的人才条件,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制度推行的原因,但不能说是历史条件,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重要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分封制与郡县制推行的历史条件。解答本题时,学生要能够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思考分封制郡县制推行的历史条件,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节奏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2.【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统一前当官为吏须先靠军功获得爵位,统一后(秦始皇二十八年的)琅邪台刻石上只见官名,未见爵称,由此推断出,秦始皇调整了治国为政策略,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琅琊台刻石是一手史料,属于信史,A项错误;世家大族垄断仕途与秦统一前实行军功爵制不符,B项错误;仅凭琅琊台刻石所列名单不能说明秦统一后重视爵位得到“扭转”,D项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统一,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进行分析。3.【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由“豪强”、“兼并之徒”到“田主”,即体现土地兼并得到认可。而ABD三项均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4.【答案】C【解析】【分析】C“三纲五常”宣传忠孝思想,严格等级秩序规范了封建统治的各种关系,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们的思想,是防止人民“犯上作乱”的思想武器,从根本上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A项错误,材料反应的是日常道德,与经济并无直接的联系;D项明显错误,与史实不符;B项以人为本错误,我国古代有民本思想但是无人本思想。第72页共72页,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材料“三纲五常”理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道德准则”可知,为了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者从思想上加强对人们的控制,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5.【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章算术》是西汉时期张苍、耿寿昌撰写的一部数学专著,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东汉时期,蔡伦改进民间造纸方法,制作出“蔡侯纸”,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由此可见,①④属于汉代,故B正确。《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唐朝时期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所以,②③不属于汉代,故排除A、C、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出现于汉代”。主要通过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6.【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分析可知:北宋时期的“交子”具有防伪的功能,A正确;B错误,交子的出现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经济重心的南移;C错误,交子在北宋时期虽然出现了,但并不是主要货币;D错误,交子是民间商人自发组织印制后得到官方政府的认可的货币;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北宋时期商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北宋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多,因此出现了交子。7.【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可知唐代道教与佛教的社会地位在唐高祖到唐武宗期间发生了多次变化,而儒学受到的影响较少,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C选项符合题意;题干内容没有涉及宗教兴亡,也没有反映道教的社会影响是否最大、佛教的社会基础是否薄弱,AB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关键信息是“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结合唐朝的儒学发展进行分析即可。第72页共72页,8.【答案】C【解析】【分析】“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说明城市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的限制,这一商业现象普遍出现始于宋朝,因此选C。9.【答案】B【解析】【分析】据材料提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五大影院在观影时是禁吃爆米花的,看电影吃爆米花真正流行于30年代,随后风靡全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改变最能说明电影艺术呈现出了大众化、商业化趋势,迎合了大众的需要,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电影技术的进步带来观影习惯的改变,故A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大萧条给影院经营造成了巨大经济困难,故C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电影从业人员的地位、心理预期得到提升,故D排除。10.【答案】A【解析】【分析】材料“在天津海大道美以美会微斯教堂,由陈牧师主持举行文明婚礼”体现的是当时新式婚礼的出现,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信教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不能得出新式婚礼简约的说法,C选项排除。报刊成为传媒主流的说法仅从《南山日报》报道是不能得出的,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能够通过材料婚礼的叙述,正确认识当时中国新式婚礼的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11.【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民众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故D项正确。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故未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排除A项;题干与民族救亡无关,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社会风俗的变化,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说明辛亥革命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2.【答案】B【解析】第72页共72页,【分析】根据“在该刊介绍马克思主义的37篇文章中,国民党人撰稿19篇,以探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居多;马克思主义者撰稿14篇,主要提倡阶级斗争学说;另有其他知识分子的文章4篇“可以看出,当时的国民党有一些人也对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的认识与认同,这为之后的国共合作创造了条件,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与出版业的关系,排除A;材料主旨不是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排除C;材料只涉及到报刊,不能体现多样,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在该刊介绍马克思主义的37篇文章中,国民党人撰稿19篇,以探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居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考查了学生的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13.【答案】A【解析】【分析】清明节原意为祭祖扫墓,题中中央政府赋予这一节日新的内涵,因此,不属于倡导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与题意不符,C项错误;这一时期日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国民政府为表彰先贤先圣功绩,鞭策民族自信心,抗击外来侵略,故选A项;材料与标榜政权合法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个人崇拜无关,D项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国民政府此规定旨在增强作为炎黄子孙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团结,结合当时(1935年)的背景,日本侵华逐步加剧,意在团结抵制日本侵略。14.【答案】D【解析】【分析】A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B联产承包制实行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C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于195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D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该规定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将集体经济明确为一种国家层面的所有制形态,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这一规定的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D项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建国后经济建设方面的知识点,熟记近代以来经济建设时间、特点、措施等,以便在做选择题时能过排除错误的选项。15.【答案】A【解析】第72页共72页,【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毛泽东提出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表明,反对弱肉强食的欺凌的外交关系,谋求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故A项符合题意;B项日内瓦会议是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开始,B项不符合题意;C项据材料“大小国家”并没有明确指周边国家,C项不符合题意;D项建国初期,我国面临的是一穷二白的局面,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成就,依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初期,毛泽东提出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大小国家-律平等的思想”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方针演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16.【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保民官产生之前,罗马国家权力由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把持,公民大会只有形式上的权力,而保民官产生之后,“他们有权否决任何不公正的措施,因此被看作神圣不可侵犯的人”,促使罗马政治不断发展,D正确;A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B错误,“没有任何作用”说法绝对化;C错误,材料只能看出保民官的职责,不能看出保民官选举方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罗马政治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保民官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它的产生反映了罗马国家机构不断发展。17.【答案】B【解析】【分析】抓住关键信息“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前,因为受到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制约,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而新航路开辟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作为支撑。后来罗盘针的使用、造船技术的发展、地圆学说的提出、绘制地图技术的进步,才使新航路的开辟成为可能。故B项正确。A、C、D三项都不是主要因素,主要因素在于生产力水平。应排除。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侧重考查了新航路开辟的条件。解答本题根据题干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及条件进行分析即可。需掌握清楚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条件。18.【答案】B【解析】【分析】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工业革命正在进行,生产力快速发展,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英国逐步转向自由贸易政策,即生产力发展促进经济政策的转型,B项正确;第72页共72页,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政策调整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彻底”放弃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表明英国根据经济发展适时调整经济政策,不能据此认为经济政策多变,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扩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825年,英国取消了机器出口的禁令,工业革命向其他国家扩展。19.【答案】D【解析】【分析】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法国民主程度较高,德国民主极其脆弱……深层次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经受过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洗礼,而德国是通过王朝战争的方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对封建势力扫荡不彻底,故D项为深层次原因,选D;人民爱好民主,属于表面原因,故A排除;政体形式不同,属于政治方面的原因,并不是深层次原因,故B排除;领导人能力不属于深层次原因,故C排除。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法国与德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层次原因。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问题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适中。20.【答案】C【解析】【分析】材料“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假马克思主义的破产和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符合邓小平理论产生的背景,故“现实马克思主义”是邓小平理论,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邓小平理论,运用所学,准确作答。21.【答案】D【解析】达尔文认为,生物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2.【答案】B【解析】第72页共72页,【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战爆发前,民族情绪远远超过对自由的热爱,战争的危险笼罩着欧洲。欧洲各国工人阶级的领袖一度强烈谴责和反对战争,呼吁和平。但当一战爆发时,欧洲多数工人当导向本国政府一方参加了一战,欧洲各国工人阶级的领袖将原先还在高唱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改成“为保卫国家而战斗”,而法国的反战领袖及社会主义者饶勒斯则遭到刺杀。这说明,当时欧洲民族主义观念十分强烈,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工人阶级领袖放弃了社会主义,故A项错误;材料与帝国主义各国政治发展不平衡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民主革命,且欧洲的民主革命早已完成,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考生可根据材料“'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改成'为保卫国家而战斗’,而法国的反战领袖及社会主义者饶勒斯则遭到刺杀”分析。既考查了考生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考生理解材料的能力。23.【答案】B【解析】【分析】A.国际联盟成立于1920年。故A错误。B.依据所学可知,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成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各国协同作战、相互支援对抗法西斯国家。故B正确。C.雅尔塔会议是一次关于制定战后世界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问题的一次关键性的首脑会议。故C错误。D.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10月24日,二战已经结束。故D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联合国家宣言》,难度不大,依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24.【答案】D【解析】【分析】通过材料可知《尚书》和《周礼》中对于天子坐车规格的记载存在分歧,而考古发现印证了驾六的观点,体现了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的互相印证,D正确;ABC与材料的主旨不相符,排除;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史料与考古的互相印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通过“二重证据法”检核传承文献,推动历史研究的进展。25.【答案】A【解析】【分析】“心理状态”指的是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是二手史料,二手史料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该事件所产生的后果、对该历史事件的评价往往带有主观色彩,即受“心理状态”影响大,而地点受影响往往很小,选A是符合题意的。第72页共72页,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难度中等,由材料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可知,掺杂的人的因素较多,但对于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影响较小。26.【答案】(1)儒家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2)王守仁主张以心学更新理学;李贽否定孔子的绝对权威,提倡个性的发展;、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黄宗羲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经济上主张重视发展工商业(答到任意三点即可得。【解析】【分析】(1)本小问的理论以及说明,注意限定信息“战国时期”、“儒家、法家思想为例”,结合战国时期儒家、法家思想内容解答即可。(2)本小问的发展,结合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内容解答即可。故答案为:(1)儒家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2)王守仁主张以心学更新理学;李贽否定孔子的绝对权威,提倡个性的发展;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早期启蒙思想滋生,主张经世致用,;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经济上主张重视发展工商业。【点评】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考查战国时期儒家、法家思想出现的理论创造;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需要掌握百家争鸣的内容;王守仁、李贽、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的思想内容。关于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演变,从命题角度看,①以地区冲突、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上海世博会、“神舟”号载人飞船等热点问题为切入点,来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现实意义的理解。儒家思想的许多合理部分,如教育理论中的有教无类、伦理道德中的诚信、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仁、德、民本思想、维护国家统一的大一统思想等,都是命题的重点;考查道家、法家、墨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特别是有利国计民生的发现发明等。②从横向角度命题,如以宋朝、明清时期的文化现象为切入点综合考查该时期的时代特征、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明清之际进步思潮与启蒙运动作比较等。27.【答案】(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根本原因: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水平。措施: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允许外国资本家租赁经营部分矿产、森林、油田等。第72页共72页,(2)不同:苏联从发展重工业开始,资本主义国家从轻工业开始。因素: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3)理由:轻重工业发展比例失调;忽视现代经济关键部门;没有调动企业和生产者的创造性、积极性。启示:经济政策要符合国情;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注重经济均衡发展;重视调动生产积极性。【解析】【分析】(1)从材料时间可以看出是1921年。是最前面强攻政策的反思。结合1921年之前的经济政策,我们可知当时是战士共产主义政策。后来1921年,这一政策转为围攻结合当时的政策变化特点,我们可知后来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转变,从根本上来讲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工业上退回到资本主义主要的措施以及政策里面的具体措施。应该包括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允许外国资本家租赁经营部分矿产森林油田等等。(2)从材料二明显可以看出,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是从重工业开始的,而资本主义国家是从轻工业开始。之所以出现两种不同的工业化,是因为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而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3)材料三普京认为造成苏联式经济后果的理由是因为轻重工业发展比例失调。忽视现代经济关键部门。没有调动企业和生产者的创造性积极性。可以看出苏俄在建立以后分别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建设中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要符合国情。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注重经济均衡发展,重视调动生产者积极性。故答案为:(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根本原因: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措施: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允许外国资本家租赁经营部分矿产森林油田等等。(2)不同:苏联从发展重工业开始,资本主义国家从轻工业开始。理由: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3)理由:轻重工业发展比例失调。忽视现代经济关键部门。没有调动企业和生产者的创造性积极性。启示:经济政策要符合国情。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注重经济均衡发展,重视调动生产者积极性。(言之有理即可)【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苏俄的经济政策。学生要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特征来进行分析。第72页共72页,(2)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学生要结合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以及西方近代工业化的历程来进行对比分析。(3)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学生要结合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弊端来进行分析。28.【答案】(1)布局: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以农村为突破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原因:党中央的正确决策;技术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浦东的地理区位优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地位: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布局,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的相关举措可知,三大改造时,在农村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时,在农村的举措是,以农村为突破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小问意义,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在于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使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第一小问原因,由材料二“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可得,党中央的正确决策;由材料二“中国芯、蓝天梦、创新药、智能造、未来车、数据港等体现新技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六大重点产业表现亮眼”可得,技术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由材料二“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成为我国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可得,浦东的地理区位优势;由所学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可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有利于浦东各项经济指标迅速增长。第二小问地位,结合所学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相关史实可知,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故答案为:(1)布局: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以农村为突破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原因:党中央的正确决策;技术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浦东的地理区位优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地位: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点评】第72页共72页,(1)本题考查三大改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需结合三大改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来解答。(2)本题考查对外开放,需结合浦东开发开放的影响来解答。29.【答案】(1)原因:威胁中国与苏联;扩大冷战范围,将韩国作为反共桥头堡;弥补朝鲜战争后美国在朝力量的不足;平衡经济与军事开支(财力不足);韩国反对美国裁减韩军。(2)影响:将东亚带入核战险境,威胁到世界和平;使国际关系进一步恶化;一定程度缓解了美国在欧洲的压力;进一步强化了对韩国的控制;节约了美国海外军事开支,有利于贯彻美国“大平衡”的战略构想;刺激了中国发展核自卫力量。【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使朝鲜半岛的冷战格局进一步固定化”得出扩大冷战范围,将韩国作为反共桥头堡;威胁中国与苏联;根据“贯彻美国关于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大平衡’的战略构想”得出平衡经济与军事开支(财力不足);根据“韩军裁减又会遭到韩国总统李承晚的反对”得出韩国反对美国裁减韩军;根据所学,还可从弥补朝鲜战争后美国在朝力量的不足等分析总结。(2)影响:根据“在韩部署核武器”得出将东亚带入核战险境,威胁到世界和平;根据“使朝鲜半岛的冷战格局进一步固定化”得出使国际关系进一步恶化;根据“美国对韩国政府的军事动向控制日趋严格”得出进一步强化了对韩国的控制;根据“部署核装备可以节约海外军事开支,贯彻美国关于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大平衡’的战略构想”得出节约了美国海外军事开支,有利于贯彻美国“大平衡”的战略构想;还可从一定程度缓解了美国在欧洲的压力、刺激了中国发展核自卫力量等分析总结。故答案为:(1)原因:威胁中国与苏联;扩大冷战范围,将韩国作为反共桥头堡;弥补朝鲜战争后美国在朝力量的不足;平衡经济与军事开支(财力不足);韩国反对美国裁减韩军。(2)影响:将东亚带入核战险境,威胁到世界和平;使国际关系进一步恶化;一定程度缓解了美国在欧洲的压力;进一步强化了对韩国的控制;节约了美国海外军事开支,有利于贯彻美国“大平衡”的战略构想;刺激了中国发展核自卫力量。【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美苏争霸。第一小问要结合美国在亚洲军事部署的影响因素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美国在亚洲的军事措施产生的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二战后世界格局的特征,还要搞清楚美苏争霸产生的影响。第72页共72页,2022年新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模拟试卷3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和成功识读使商朝成为中国信史的开端。下列对“甲骨文”的研究和描述,还不够确切的是:(  )A.甲骨文主要出土“殷墟”B.从甲骨文中可以了解商朝社会C.甲骨文是今天汉字的前身D.甲骨文使商朝历史有了确切纪年2.班固作《汉书》,内有《古今人表》,列1931人。作者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其中“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而以周公孔子殿后;孟子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墨翟、韩非都属“中上”;秦始皇则为“中下”。以此推断,班固评价历史人物(  )A.以时代先后为顺序B.以儒家标准为准绳C.以社会贡献为根据D.以个人善恶为标尺3.司马睿(晋元帝)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这说明当时(  )A.外戚独揽国家大权B.门阀政治影响政局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D.国家处于四分五裂4.唐代书法在风格上兼容南北,达到一个新高度。其中,由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创立的欧体、颜体和柳体等书法字体,被后世学习与临摹。他们自创一格的“书法字体”属于(  )A.小纂B.隶书C.楷书D.草书5.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B.“天有春夏秋冬……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第72页共72页,C.“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D.“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6.长篇小说在明代初创,且最早的《三国演义》《水浒传》都为历史题材,受到史传(客观记录历史事件)表现手法、选材方式等各方面影响深刻。据此可知,明代小说(  )A.迎合了市民文学的发展趋向B.与史家修史的原则相一致C.追求“写实”的文学创作风格D.将小说发展推向了新高潮7.民国时期《大公报》曾刊登一则售卖《离婚法论》一书的广告,称“本书共二十余万言,有学说、有法条、有判例、有轶闻,足为解决离婚问题之圭臬,足供改进法律之参考。”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B.北洋政府加强和健全法治建设C.《大公报》注重提供法律帮助D.西方法律已主导中国的婚姻观8.在1915年的旧金山世博会上,中国参展品依然存在仿古较多、更新较少、样式较为贫乏、规格尺寸不统一等不足。这表明(  )A.社会各界对世博会反应冷淡B.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C.政府对该届世博会未予以重视D.中国经济近代化比较缓慢9.据不完全统计,1871年至1905年我国共出版了178部科学著作,而到1915年至1919年的早期新文化运动时期,宣传科学新思潮的杂志则多达400多种。这一变化说明(  )A.科学精神得到了宣扬B.科学知识实现了普及C.主流意识实现了转型D.科技进步已成为共识10.民政部曾公布了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下图为该名录构成示意图从中可得到的正确认识是(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B.全民族的浴血奋战是抗战胜利的基础第72页共72页,C.日本法西斯的罪行罄竹难书D.中国共产党是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11.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联产承包计酬、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由此在全国掀起了农村改革的高潮。这一规定解决了农村人民公社体制下(  )A.土地所有制问题B.经济结构单一性C.劳动力出路问题D.“一大二公”的弊端12.《十二铜表法》第八表规定:“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这主要反映出早期罗马法A.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注重保护公民私有财产C.保留某些习惯法的残余D.注重保护公民合法权益13.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都反对君主专制,但也存在差异,下列思想家与主张对应正确的是(  )A.孟德斯鸠——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B.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C.伏尔泰——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制衡D.洛克——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14.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B.“文革”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科技成就C.“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D.籼型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成果15.第72页共72页,1829年,安德鲁·杰克逊就任美国总统,在其任职的八年期间更换了五分之一的政府官员,当时的纽约州参议员声称:“在政治上要像在爱情上和战争上一样公平,肥缺属于胜利者所有。”上述现象(  )A.体现了文官政治的弊端B.说明三权分立受到挑战C.顺应了工业革命的需要D.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16.本尼迪克特在其著作中写道:“在世界历史上,很难在什么地方找到另一个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下列属于该民族在公元7世纪为汲取外国文明而采取的改革措施的是(  )A.实行贵族世袭制B.将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C.设立“智慧官”D.改穿汉服、改说汉语.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19题为必考题,20~22题为选考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幅员辽阔,边疆地区地域十分广袤。边疆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聚集地,由于地理、人文原因,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与内地有着一定的差距,容易引发多种多样的边疆问题。因此历朝统治者在规划行政区划的过程中一般都重视边疆政策的制定,积极经略边疆。譬如秦朝设立辽东郡,以便中央管辖;西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使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唐玄宗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做都督。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元朝设立云南、四川行省进行管辖,并实行少数民族贵族头领担任地方官的土司制度;明朝在西藏设立卫所,任用藏族人担当各级官吏,赐给印信;清朝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在台湾建省,并直属中央政府管辖。——摘编自朱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变迁》材料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近代以来,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旧中国“百年魔怪舞翩迁,人民五亿不团圆”。西方的平等民主等先进思想伴随着洋枪洋炮一起来到中国,从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就提出了民族平等的诉求。孙中山把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表述为“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中国共产党对此给予充分肯定。但是,国民党的性质和大民族主义的民族同化思想,决定了它并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民族平等。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诉求是彻底的,始终坚持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初心即民族平等的原则,中共在全国执政后,通过政协会议确定,采用民族区域自治处理国内的民族问题。1954年之后,民族区域自治更是载入历次修改的宪法中。党把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概括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015年开始了全国的脱贫攻坚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摘编自胡岩《中国共产党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初心》第72页共72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管理边疆地区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积极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以来“民族平等”内涵的变化,并简述中共为实现民族平等所做的努力。18.英镑国际地位的兴衰材料1694年,英格兰银行开始发行纸币英镑,1英镑等于20先令,1先令等于12便士。1717年,铸造金币,确定1盎司黄金合3镑17先令10.5便士。从此,英镑按黄金固定了价格。1816年,英国通过“金本位制度法案”,以法律形式正式确认金本位制(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先后采用金本位制。19世纪中后期,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英镑成为国际结算中的硬通货,不仅在英国殖民地和附属国广泛使用,而且被其他国家用作外汇储备和对外结算货币,在国际金融领域里占据了霸主地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经济受到重大打击,导致金本位制崩溃。20世纪30年代,英镑颓势已不可挽回。二战爆发后,英镑贬值,对美元汇率不断下跌。此后,英镑地位更加衰败,无力同美元相抗,只能追随美元浮动。——摘编自薛艳《英镑的兴衰与现实选择》许国云《谈谈英镑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英镑国际地位的兴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天子“象天立宫”,紫禁城被誉为地上天宫。紫禁城宫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实行对国家的统治。在600年的传承中,其将“天人之际”“礼乐复合”的中国文化思想一以贯之地发扬光大,既体现出强烈的民族融合,亦有西学东渐的文化特质,是“有容乃大”文化情怀的实物例证,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大成之城”。——摘编自故宫博物院展览《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故宫六百年”展览设计其中一个展厅的主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从展览内容、依据、意义等方面予以说明。(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20.【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汉代司法制度以秦朝司法制度为基础,为适应新的形势又有不少新的发展。受黄老之学及儒家第72页共72页,等级特权思想影响,汉代设立了上请制度。凡宗室贵族及六百石以上的官员犯罪,一般的司法官员没有权力擅自判决,须先奏请皇帝,皇帝可以根据犯罪者的具体情况,如和皇室的亲疏远近、责任官职的大小以及对国家的贡献等,来减其刑罚。在审判程序上汉代创立了录囚制度。录囚是封建时代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通过对罪囚的复核审录,监督和检查下级司法机关的决狱情况,平反冤狱及督办久系未决案件的一项制度。录囚制度始于西汉,当时只是州剌史或郡太守每年定期巡视自己所管辖地区的狱囚,以平理冤狱为主要任务。直到明清,才由秋审、朝审等制度所取代。——摘编自王继尧《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演变及特点》(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司法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司法制度改革的影响。21.[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日本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5年策动“华北自治”无疑鼓励了意大利法西斯主义。1934年12月意大利制造了瓦尔·瓦尔事件,向埃塞俄比亚军队开火,反而要求埃政府道歉和赔款,遭到埃政府严正拒绝。伴随着英法的妥协政策,1935年10月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不宣而战,埃塞俄比亚开始了为期6年的抗意战争。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始终关注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的发展,并给予广泛的声援。在抗意战争爆发前,中国共产党在《八一宣言》中赞赏其不屈的抗争精神。在抗意战争第一阶段即正规战时期,中国政府颁布对意制裁办法,一些进步报刊纷纷歌颂埃塞俄比亚军民英勇抗敌的战绩。在抗意战争第二阶段,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埃塞俄比亚的游击战争。1939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面展开,英军也在东非战场向意军发起反攻。1941年,埃塞俄比亚军民终于取得了抗意战争的最后胜利。——摘编自张忠祥《现代中非关系史上光辉的一页一中国人民声援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1)根据材料,概括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埃俄比亚抗意战争的中国元素。22.[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统一台湾是康熙帝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况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数,可资中国之润,不可以西北长城塞外风土为比。倘不讨凭台湾,匪特赋祝缺减,民困日蹇,即边防若永为定制,钱粮动费加倍,输外省有限之饷,年年协济兵食,何所底止?又使边防持久,万一有惧罪弁兵及冒死穷民,以为逃道之窟,遗害巨测,似非长久之计。——摘编自《施琅题为尽陈台湾剿抚可平机宜事本》第72页共72页,材料二:郑成功逝世以后,以郑经为首的郑氏集团企图分裂祖国实现台湾的独立,这对中华民族长远是不利的,康熙帝顺应人民要求,经过长期努力最终实现国家统一。施琅文武双全具有良好的政治头脑和领导能力,精通海战。在施琅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的时候,有些朝廷官员在背后议论他,但是康熙帝仍坚持重用他。——摘编自姜伟星、孙红《清康熙帝统一台湾的政治策略考证》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收复台湾的目的。(2)据材料二,析清王朝能够成功收复台湾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统一台湾的重要意义。第72页共72页,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D选项错误,符合题意;ABC选项表述正确,排除;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答案】B【解析】【分析】材料提到,孟子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墨翟、韩非都属“中上”;秦始皇则为“中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班固区分为三等九则的依据是儒家思想的标准,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以时代先后为顺序,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以社会贡献为主要根据,故C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班固以个人善恶为标尺,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通过分析材料可知作者以儒家思想评判,将孟子与颜渊、管仲列为“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墨翟、韩非列为“中上”;秦始皇则为“中下”。3.【答案】B【解析】【分析】A项与“司马睿(晋元帝)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不符;B由题干描述可知“在此期间,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可以看出门阀政治影响到政治,正确;C项不选,中央集权主要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变化,题干没有提及中央和地方权力的变化;D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国家的四分无裂。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说明门阀士族权力较大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政治,难度中等。4.【答案】C第72页共72页,【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欧体、颜体和柳体”。本题为基础题,考查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答案】B【解析】【分析】A项是老子的辩证思想,故A不符合题意;B项是程朱理学的思想,故B项符合题意;C项是王阳明心学的思想,故C项不符合题意;D项是汉代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程朱理学的相关知识。本题考查学生知识再现能力。本题选项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偏低。6.【答案】C【解析】【分析】材料“受到史传(客观记录历史事件)表现手法、选材方式等各方面影响深刻”强调的是写实风格,C正确;AD与材料无关,排除;小说和修史的原则明显不一致,B排除。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受到史传(客观记录历史事件)表现手法、选材方式等各方面影响深刻”进行分析即可。7.【答案】A【解析】【分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明显增强。B.材料看不出,这一定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特点。C.材料是登报卖法律书籍,并不体现出提供法律帮助。D.材料看不出西方法律主导中国婚姻观念。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离婚法论》一书的广告,称本书共二十余万言,有学说、有法条、有判例、有轶闻,足为解决离婚问题之圭臬,足供改进法律之参考”结合社会习俗的变化分析即可。8.【答案】D【解析】第72页共72页,【分析】根据材料“中国参展品依然存在仿古较多、更新较少、样式较为贫乏、规格尺寸不统一等不足”分析可知:中国近代化程度较为缓慢,D正确;ABC与史实不相符;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近代中国参展作品缺乏创新,这说明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比较缓慢。9.【答案】A【解析】【分析】由材料“1915年至1919年的早期新文化运动时期,宣传科学新思潮的杂志则多达400多种”说明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精神得到了宣扬,A符合题意;B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C项“转型”的说法错误错误,排除;科技进步已成为共识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1915年至1919年的早期新文化运动时期,宣传科学新思潮的杂志则多达400多种”,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可以得出结论。10.【答案】B【解析】【分析】B从图示反映的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来看,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来自于不同政党、不同性质的军队、不同的社会阶层,反映出抗日战争全民族抗战的特点,从而说明全民族的浴血奋战是抗战胜利的基础。A图示反映的不是抗日战争进程,排除A项;C项符合史实,但图示没有反映,排除;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是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图片信息可知,参加抗日战争的阶层广泛,说明战争是全民族的战争,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11.【答案】D【解析】【分析】材料中主要讲的是改革开放后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问题,土地公有制形式不变,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提到农业,经济结构问题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劳动力出路问题如何解决材料中也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而人民公社“一大二公”降低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正确。故答案为:D第72页共72页,【点评】本题考查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并结合经济体制改革背景分析即可。12.【答案】C【解析】【分析】材料体现的是原始社会习惯法时期同态复仇的落后的传统。主要精神是氏族、部落成员或集体在遭到外来伤害时,受害方给对方以同等的报复,以命偿命,以伤抵伤,加害者氏族或部落则交出惹祸人,以求得整个氏族或者部落的集体安全。故选C。ABD项材料均无法体现。【点评】《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的开端,在共和制时期创立,主要调节公民内部的法律。以民法为主要的内容,主要是维护贵族的利益,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平民的要求。因为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所以保留了大量的习惯法的残余。与此相关的知识如《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罗马法发展的完备阶段。此外,罗马法的影响如罗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对现在影响深远,也要准确的记忆。13.【答案】B【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是亚当斯密的思想,故A项错误。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故B项正确。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制衡是孟德斯鸠的思想,故C项错误。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是伏尔泰的思想,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以及亚当斯密的思想主张。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难度一般。14.【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C“一五”计划是1953至1957年。这期间新中国的科技有所发展很大原因是“一五”计划的推动,正确。A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这称为“两弹一星”。而②时期是1959-1962年,故A项错误。B、D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1973年袁隆平成功研制出籼型杂交水稻。1970年、1973就是“文革”时期即第④时期。故B、D项错误。故答案为C。第72页共72页,【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一方面要分析出时期,另一方面要识记个科技成就取得的时间和阶段,然后将二者结合。15.【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材料中反映的现象属于政党分肥,并不是选贤任能,这明显会降低政府的行政效率,D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体现的是政党政治的弊端,不是文官政治的弊端,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三权分立,排除B项;材料和工业革命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美国的民主政治,注意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同时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16.【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公元7世纪,汲取外国文明进行的改革应该是日本的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中日本将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故选B项;大化改新废除了贵族世袭,排除A项;设立智慧宫的是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排除C项;改穿汉服,改说汉语的应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了的日本的大化改新,答题关键在于根据题干要求”公元7世纪为汲取外国文明而采取的改革措施“结合所学日本大化改新进行分析即可。17.【答案】(1)措施:建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任用少数民族贵族头领管理地方行政;建立军事管理机构和以武力平定分裂势力;实行羁縻与怀柔政策;通过屯垦戍边,开发经济等。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扩大了国家版图;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2)变化:孙中山侧重于推翻列强在华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国民党表现为大民族主义的民族同化思想;中共把民族真正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作为原则处理国内民族问题。努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写入宪法;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致力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开展脱贫攻坚事业【解析】第72页共72页,【分析】(1)措施:根据材料一“譬如秦朝设立辽东郡,以便中央管辖;西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可知:建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根据“唐玄宗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做都督”可知:任用少数民族贵族头领管理地方行政;根据“明朝在西藏设立卫所,任用藏族人担当各级官吏,赐给印信;清朝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在台湾建省,并直属中央政府管辖”分析可知:;建立军事管理机构和以武力平定分裂势力;实行羁縻与怀柔政策;通过屯垦戍边,开发经济等。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扩大国家版图,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2)变化:根据材料二“孙中山把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表述为“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可知:孙中山侧重于推翻列强在华统治,实现民族独立;根据“国民党的性质和大民族主义的民族同化思想,决定了它并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民族平等”可知:国民党表现为大民族主义的民族同化思想;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诉求是彻底的,始终坚持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初心即民族平等的原则……采用民族区域自治处理国内的民族问题”可知:中共把民族真正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作为原则处理国内民族问题。努力:根据材料“1954年之后,民族区域自治更是载入历次修改的宪法中”可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写入宪法;根据材料“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实施西部大开发,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致力于各族共同繁荣发展,开展脱贫攻坚事业等进行分析。【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的措施及意义,近现代的“民族平等”内涵和中共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18.【答案】示例:兴:新航路的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第一次工业革命率先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形成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英镑在国际金融领域里占据了霸主地位;控制世界金融霸权,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被美国、德国超过,失去了世界工厂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英国经济受到重大打击,丧失世界经济霸主地位,英镑的霸权地位开始动摇;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进一步对英国的经济造成破坏,使进英镑地位进一步下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英国经济实力进一步衰落,英国成为美国的债务国,英镑地位更加衰败,以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难以存继,走向解体。英镑的兴衰,受英国经济实力强弱变化的影响,也是世界近现代历史上大国博弈的结果,反映世界各国综合力量强弱的变迁。【解析】【分析】第72页共72页,材料反映了17世纪末到二战后,英镑国际地位的兴衰,结合材料和所学,从英镑国际地位的兴衰的原因角度进行评析即可。首先,结合所学可知,围绕英镑世界货币中心地位确立的过程及原因,从早期殖民扩张、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等方面进行阐述。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英镑衰落的原因,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世界大战的打击、世界经济危机的破坏、美国的崛起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概述,强调英镑的兴衰反映的是各国综合国力的变迁。故答案为:示例:兴:新航路的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第一次工业革命率先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形成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英镑在国际金融领域里占据了霸主地位;控制世界金融霸权,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被美国、德国超过,失去了世界工厂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英国经济受到重大打击,丧失世界经济霸主地位,英镑的霸权地位开始动摇;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进一步对英国的经济造成破坏,使进英镑地位进一步下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英国经济实力进一步衰落,英国成为美国的债务国,英镑地位更加衰败,以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难以存继,走向解体。英镑的兴衰,受英国经济实力强弱变化的影响,也是世界近现代历史上大国博弈的结果,反映世界各国综合力量强弱的变迁。【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英镑的国际地位,要求学生结合英镑国际地位变化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英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整合所学知识综合理解材料的能力。19.【答案】示例1:主题:皇宫里的太监展览内容与依据:展览与太监工作有关的文物,如作为司礼太监,参与批红的文件;作为厂卫头目,负责监察的报告等;以此展示太监地位与职能的演变。展览与太监生活有关的文物,以此了解太监的饮食起居及空闲生活。展览意义:太监是中国皇宫的特殊群体,反映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异态与残酷。了解明清太监生存状态,也可以间接了解明清两代中国皇权的运行与演变。示例2:紫禁城的主人;略示例3:皇帝的秘书们。略【解析】【分析】首先阅读材料,为展览设计一个主题,如依据材料中“紫禁城宫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第72页共72页,年”“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实行对国家的统治”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确定主题“皇宫里的太监”;确定展览主题后,结合所学明清时期的政治史知识,准备与这一主题相关的文物展品,并说明将其作为展品的依据,如围绕与皇宫里的太监相关的展览,要提供明代司礼太监参与批红的文件、厂卫头目负责监察的报告等与太监工作有关的文物,选择这些展品展览的依据是,它们与太监生活有关,能体现太监地位与职能的演变,参观者可以借此了解太监的饮食起居及空闲生活;最后结合所学史实,从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说明举办这一主题展览意义,如太监是中国皇宫的特殊群体,组织这一展览可反映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异态与残酷,使人们了解明清太监生存状态,间接了解明清两代中国皇权的运行与演变;整个解题过程注意按照题目要求步骤,对展览内容、依据、意义等一—说明,特别要注意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故答案为:示例:主题:皇宫里的太监。展览内容与依据:展览与太监工作有关的文物,如作为司礼太监,参与批红的文件;作为厂卫头目,负责监察的报告等;以此展示太监地位与职能的演变。展览与太监生活有关的文物,以此了解太监的饮食起居及空闲生活。展览意义:太监是中国皇宫的特殊群体,反映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异态与残酷。了解明清太监生存状态,也可以间接了解明清两代中国皇权的运行与演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要求学生结合故宫的历史文化价值来进行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故宫的历史文化价值,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综合理解材料的能力。20.【答案】(1)特点:继承创新;封建等级色彩浓厚;重视地方司法监察。(2)影响:强化了皇权专制统治;促进了司法制度的儒家化;发展并完善了司法制度;为后世司法制度变革提供借鉴。【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汉代司法制度以秦朝司法制度为基础,为适应新的形势又有不少新的发展”可归纳出继承创新;根据材料“受黄老之学及儒家等级特权思想影响,汉代设立了上请制度”可归纳出封建等级色彩浓厚;根据材料“监督和检查下级司法机关的决狱情况”可归纳出重视地方司法监察。(2)影响:结合上述分析的特点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强化王权、推动司法制度改革及为后世提供经验教训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故答案为:(1)特点:继承创新;封建等级色彩浓厚;重视地方司法监察。第72页共72页,(2)影响:强化了皇权专制统治;促进了司法制度的儒家化;发展并完善了司法制度;为后世司法制度变革提供借鉴。【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司法制度改革,第一问,需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第二问,需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汉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历史影响进行分析。21.【答案】(1)背景:日本侵略中国客观上鼓舞了意大利法西斯主义;②英法推行绥靖政策;③意大利蓄意发动侵略。(2)中国元素:①中国始终关注战争发展并给予声援;②中国政府对意大利进行经济制裁;③中、埃两国都遭受法西斯侵略并坚持抗战到胜利。【解析】【分析】(1)背景:根据“日本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5年策动‘华北自治’无疑鼓励了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可得出日本侵略中国客观上鼓舞了意大利法西斯主义;根据“伴随着英法的妥协政策”得出英法推行绥靖政策;根据“1935年10月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不宣而战,埃塞俄比亚开始了为期6年的抗意战争。”可得出意大利蓄意发动侵略。(2)中国元素:根据“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始终关注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的发展,并给予广泛的声援。”可得出中国始终关注战争发展并给予声援;根据“在抗意战争第一阶段即正规战时期,中国政府颁布对意制裁办法”得出中国政府对意大利进行经济制裁;根据“在抗意战争第二阶段,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埃塞俄比亚的游击战争。1939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面展开,英军也在东非战场向意军发起反攻。”得出中、埃两国都遭受法西斯侵略并坚持抗战到胜利。故答案为:(1)背景:日本侵略中国客观上鼓舞了意大利法西斯主义;英法推行绥靖政策;意大利蓄意发动侵略。(2)中国元素:中国始终关注战争发展并给予声援;中国政府对意大利进行经济制裁;中、埃两国都遭受法西斯侵略并坚持抗战到胜利。【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亚非的局部反抗法西斯战争。第一问结合“日本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5年策动‘华北自治’无疑鼓励了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等信息分析;第二问结合“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始终关注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的发展,并给予广泛的声援。”等信息概括。22.【答案】(1)目的:台湾物产富饶可为国家提供财政支持;节省国防开支;巩固海防,维护东南地区稳定和国家统一。第72页共72页,(2)原因: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要求;康熙帝善用人才,用人不疑。意义: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捍卫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解析】【分析】(1)目的:据材料“况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可资中国之润,不可以西北长城塞外风土为比。”可知,台湾物产富饶可为国家提供财政支持;据材料“即边防若永为定制,钱粮动费加倍,输外省有限之饷,年年协济兵食,何所底止?”可知,节省国防开支;据材料“又使边防持久,万一有惧罪弁兵及冒死穷民,以为逃逋之窟,遗害叵测,似非长久之计。”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巩固海防,维护东南地区稳定和国家统一。(2)原因:据材料“以郑经为首的郑氏集团企图分裂祖国实现台湾的独立,这对中华民族长远是不利的,康熙帝顺应人民要求,经过长期努力最终实现国家统一。”等信息可知,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要求;据材料“施琅文武双全具有良好的政治头脑和领导能力,精通海战。在施琅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的时候,有些朝廷官员在背后议论他,但是康熙帝仍坚持重用他。”等信息可知,康熙帝善用人才,用人不疑。意义:结合所学可知,台湾的统一,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同时清政府设台湾府管理,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捍卫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故答案为:(1)目的:台湾物产富饶可为国家提供财政支持;节省国防开支;巩固海防,维护东南地区稳定和国家统一。(2)原因: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要求;康熙帝善用人才,用人不疑。意义: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捍卫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康熙帝的历史功绩。第一问,需根据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及康熙帝统一台湾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归纳;第二问,需根据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及康熙帝统一台湾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归纳。第72页共72页,2022年新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模拟试卷4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公”在商代仅是商王对旁系亲属的称谓。到了西周,周天子更多将“公”称为一种尊贵称号赐予功臣,以突显他们与王室之间的密切关系。“公”从“亲称”到“尊称”的演变,表明从商代到西周(  )A.等级秩序遭到侵蚀B.族权意识日渐式微C.贵族政治趋于完善D.王室权力得以集中2.汉武帝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3人,其中多人被免职或处死。汉武帝还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由此可知,汉武帝时期(  )A.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B.中枢机构人员变化利于加强君主专制C.丞相的犯罪率比较高D.身份比较低微的人才大多数都是贤臣3.所谓土断,就是把世族和豪门荫庇和挟藏下的依附民户编入郡县户籍。东晋南朝,实行过几次土断,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桓温主政下的庚戌土断(公元364年)据此可知,土断制度(  )A.遏制了门阀政治的形成B.增加了政府的赋税和兵源C.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D.消除了国家与世族的矛盾4.701年,日本政府颁布《大宝律令》,规定制作衣服要仿照中国式样,宫廷朝服也要模仿唐代朝服;不久又下令“天下百姓右襟”,因为中国中原人自周代以后都是向右掩衣襟。据此可知,当时(  )A.中国服饰开始影响世界B.日本以唐服为文明象征C.中国传统服饰基本定型D.唐服推动了日本封建化5.王阳明在庐陵担任县令时,属僚抓到一个盗贼。阳明亲自审问,并对盗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这一故事说明了(  )第72页共72页,A.人人都有良知,良知是其本心的表现B.理是万物本源,强调格物致知C.“致良知”的关键在于“知行合一”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6.明清小说中的有些道德化人物,同时又是悲剧性人物。如《水浒传》中的宋江为了保住梁山兄弟们的性命选择招安而被毒死:《说岳全传》中的岳飞忠君报国,却在最高统治者的授意或默许下,为奸臣所害。这些正面人物的悲剧结局表明作者(  )A.价值取向具有时代特征B.借此表达对现实的批判C.力图尊重历史的真实性D.运用艺术加工吸引读者7.下面为1920~1933年中国国内手工业和机器工业产值比较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年份工业总产值手工业机器工业产值比重%产值比重%1920550345.6462058.683.968828716.041933653961.3435343.766.57218617.633.43A.传统手工业仍是商品生产的主要承担者B.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优势C.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D.中国传统手工艺创新能力强8.下图是1906-1927年英国、美国、日本、俄国在中国进口贸易额中所占比重的变化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依次是(  )A.美国、日本、俄国、英国B.日本、美国、英国、俄国C.俄国、日本、英国、美国D.英国、俄国、美国、日本9.新文化运动破坏和扫除了儒学的僵化躯壳及束缚个性的腐化部分。但并没有打倒孔孟之真精神及其学术,反而推进“五四”后传统儒学的现代化。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A.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B.继承和创新了传统文化第72页共72页,C.背离了救亡图存的政治轨道D.推行全盘西化路线10.蒋廷黻在《大公报》上撰文指出,在江西苏区,几乎一无所有的红军,却能抵抗十倍其众的国民党军队,至今坚挺不倒,根本原因在于它实行了国民党不能实行的民生主义。这里,蒋廷黻所说的“民生主义”是中共实行的(  )A.“工农武装割据”思想B.土地革命C.创建革命根据地D.开展游击战争11.下示材料说明当时(  )A.计划经济仍占主导地位B.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战略方针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12.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征集有关编纂法律的建议,以下主张不会被采纳的是A.甲主张增加调节社会矛盾的条款B.乙主张废除一切身份的不平等C.丙建议法律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D.丁提出增加处理经济纠纷的条款13.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在一个国家里,总是有一些人以出身、财富或荣誉著称。不过,如果他们和平民混杂在一起,并且和其他的人一样只有一个投票权,公共的自由将成为对他们的奴役,而且他们不会有保卫这种自由的任何兴趣,因为大多数的决议将会是和他们作对的。”以下是1875年法国宪法的规定,其中与孟德斯鸠上述思想有关联(或受其影响)的是(  )A.设立由普选产生的众议院B.设立间接选举产生的参议院C.总统有权任命文武官员D.禁止王室或皇室家族成为总统14.美国经济学家帕尔伯格说:“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他指的是袁隆平  B.他的发明成果是南优一号第72页共72页,C.他的发明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D.他的发明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15.关于下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总统行使行政权B.最高法院行使立法权C.体现分权制衡原则D.美国成为联邦制国家16.某历史活动课场景:同学们激烈讨论,畅所欲言,内容涉及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德里苏丹国。奥斯曼帝国、高丽王朝、大化改新、这堂课正在探究的是(  )A.上古亚非文明B.伊斯兰文明C.亚洲奴隶制国家D.亚洲封建国家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19题为必考题,20~22题为选考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信息革命所催生的模块化生产在几乎所有产业都导致了国际分工的关键性变化:生产和服务功能在地理上的分散推动了产业价值链分工的新发展,从而催生了跨国公司全球产业价值链的迅速扩张。在新自由主义的推动下,发达国家采取外包和国外直接投资的形式把大量生产活动转移到我国,从而使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激增。当时国际贸易中分工的基础已经以生产要素为主,我国通过廉价劳动力来参加全球化的生产体系,只负担劳动力密集部分的任务。中国的新发展模式在适应全球化这一新环境中表现出极大的优势,它依靠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制迅速地改善了中国的经济结构,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材料二第72页共72页,正像历史上欠发达国家从没有沿着初级产品到工业制成品的垂直分工链条实现产业升级一样,今天的中国也不可能实现从加工制造到高附加值环节的升级。而要达到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我国需要控制并保护高端产业链并孜孜以求其独立发展。出口创汇和以出口为目的的外国直接投资所积累的巨额美元储备,不仅一直在虹吸国内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资源,而且也使内地或内需产业一直在补贴沿海地区和出口导向型部门,并加重了沿海地区与内地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使西部大开发战略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我国有的民族企业因此也被压制在低端,本土制造业缺乏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积累起来的资金不得不投入到股市和房地产等投机活动中。——上述材料均摘编自贾根良《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致命弊端》(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融人国际经济大循环中的背景及意义。(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建议。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的工业化时代,成为近代以来城市居住和生活环境最恶劣的时期。城市缺乏阳光、清洁的水和无污染的空气,饮食单一,而且大多数人处在慢性饥饿状态中,即使较为富有的阶层也不得不面对这种状况。工人的处境更加悲惨,他们劳动时间长,工作强度大,缺乏最起码的工作安全和生活保障。他们通常居住在被隔离起来的臭气冲天的贫民窟里,饱受饥饿、疾病和瘟疫的折磨,往往年纪轻轻就被夺去了生命。工业革命的高歌猛进带来的却是城市居住环境的空前恶化。——杨共乐《历史长河中的人类社会》材料二19世纪上半期,欧美工业国家新兴工业城市中的居住和生活环境一度恶化。与此同时,火车、电车、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日益普及,公路建设不断扩张,19世纪后半期,电话、电报等现代通讯工具开始使用。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离开日益拥挤的中心市区,到市郊居住。城市郊区化的时代拉开了序幕。20世纪以来,城市住宅纷纷采用现代钢框架结构,使高层公寓建筑的层高大为增加,既节约了城市空间,也改善了室内的采光和通风条件。将居住区与工作区、商业区、行政区等分开,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尽可能地建在居住区内,大大方便了居民生活。——摘编自杨共乐《历史长河中的人类社会》材料三在艰苦抗战的岁月里,一位建筑学家在四川南溪李庄的斗室仍潜心于他所热爱的事业,奋笔写下一个学者的良知文字:第72页共72页,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自“西式楼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来,豪富商贾及中产之家无不深爱新异,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他们虽不是蓄意将中国建筑完全毁灭,而在事实上……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芜杂可哂……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这与在战争炮火下被毁者同样令人伤心……一切时代趋势是历史因果,似乎含着不可免的因素。幸而同在这时代中,我国也产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觉,搜集实物,考证过往,已是现代的治学精神,在传统的血流中另求新的发展,也成为今日应有的努力。——摘自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1)依据材料一,归纳19世纪城市存在的问题。(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9、20世纪欧美工业国城市环境改善的因素。(3)分析指出材料一中作者所做的“逆时代”思考是什么?这位建筑学家的祈愿与思考在20世纪70年代变成了世界范围内人们的共识。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指出那些促使人们保护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历史教训。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683年,康熙帝派施琅率领水师击败郑氏集团,进驻台湾,“百姓壶浆相继于路,海兵皆预制清朝旗号以迎王师”。随后,在台湾问题的处理上朝野之间意见分歧。施琅力排众议,主张坚守台湾。他认为台湾是“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而且“野沃土膏,物产利溥”。特别是他很有远见地意识到若弃而不守,西方殖民主义者必利用台湾,“窃窥边场,逼进民庭,乃种祸后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遗患后世。因此,他认为台湾“即为不毛之荒壤,必借内地挽转运输,亦断断乎其不可弃”。在他的坚持下,康熙帝始决定坚守台湾.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隶属福建省。台湾、厦门合派一道员管辖。台湾重新统一于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管辖。——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施琅对统一.台湾的贡献。(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0.【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汉代司法制度以秦朝司法制度为基础,为适应新的形势又有不少新的发展。受黄老之学及儒家等级特权思想影响,汉代设立了上请制度。凡宗室贵族及六百石以上的官员犯罪,一般的司法官员没有权力擅自判决,须先奏请皇帝,皇帝可以根据犯罪者的具体情况,如和皇室的亲疏远近、责任官职的大小以及对国家的贡献等,来减其刑罚。在审判程序上汉代创立了录囚制度。录囚是封建时代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通过对罪囚的复核审录,监督和检查下级司法机关的决狱情况,平反冤狱及督办久系未决案件的一项制度。录囚制度始于西汉,当时只是州剌史或郡太守每年定期巡视自己所管辖地区的狱囚,以平理冤狱为主要任务。直到明清,才由秋审、朝审等制度所取代。——摘编自王继尧《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演变及特点》第72页共72页,(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司法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司法制度改革的影响。21.【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41年8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大西洋的军舰上举行会议,就当时国际形势、安排战后部署、确定对德对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签署共同宣言,史称《大西洋宪章》。宣言主要内容是:两国“不追求领土和其他方面的扩张”,“凡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改变,两国不愿其实现”;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遭到剥夺者,两国将努力设法予以恢复;保证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进行经济合作;赞同摧毁德国纳粹暴政后可以重建和平。还宣称,两国对世界美好未来的希望将以上述政策原则为依据。同年9月,苏联政府发表声明,同意《大西洋宪章》的基本原则。其他国家也表示支持《大西洋宪章》。中共中央也发表声明,宣称它表示了“英美打倒法西斯主义的决心,这种决心是完全有利于苏联,有利于英美,有利于中国,有利于世界的”。《大西洋宪章》成为后来《联合国宪章》的基础。——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美大西洋会议召开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西洋宪章》的历史影响。22.[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21年7月,13名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大会。表中共“一大”部分代表基本情况姓名出生年份籍贯备注何叔衡1876湖南秀才,新民学会会员董必武1886湖北秀才,曾加入中国同盟会,曾留学日本李达1890湖南曾留学日本,《共产党》月刊主编李汉俊1890湖北曾留学日本毛泽东1893湖南师范毕业,新民学会组织者,《湘江评论》主编包惠僧1894湖北记者,北京大学肄业,陈独秀指定代表陈潭秋1896湖北师范毕业,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发起者之一第72页共72页,王尽美1898山东师范毕业,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邓恩铭1901贵州中学生,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刘仁静1902湖北北京大学学生﹣﹣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等编制(1)根据材料,归纳中共“一大”代表群体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代表走到一起的时代背景。第72页共72页,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解析】【分析】A.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礼乐制度,等级制越来越严格,也并没有遭到侵蚀;B.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制度,族权意识日益强烈;C.从材料可以看出,商朝时期的“公”所包括的范围比较小。而西周时期“公”所囊括的范围比较大,而且加强了王室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强化贵族政治集团的统治,有利于贵族政治趋于完善;D.商周时期,中央政权并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答案为:C。【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2.【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汉武帝频繁换相,并建立中朝,这实际上使得三公九卿沦为执行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B正确;A错误,材料中涉及君相矛盾,与中央集权无关;C、D错误,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汉武帝频繁换相、建立中外朝制度都加强了君主专制。3.【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土断是将世族和豪门荫庇和挟藏下的依附民户编入郡县户籍,反映的是土断的实行强化了政府对基层的管理,从而有利于政府据此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门阀政治的形成,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强化了对基层的管理,没有描述土地问题,故C项错误;土断使得政府与世族、豪门争夺劳动力,会激化世族豪门与国家的矛盾,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结合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意义分析,注意解读材料,同时注意把握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72页共72页,4.【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规定制作衣服要仿照中国式样,宫廷朝服也要模仿唐代朝服;不久又下令“天下百姓右襟”,因为中国中原人自周代以后都是向右掩衣襟”可得出日本学习中国的文化,并融入日本文文化中,说明其以唐服为其文明的象征,B项正确;开始说的法不能证明,排除A;从材料中不能得出定型,排除C;日本的封建化是通过制度的变革,与唐服无关,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材料知识的理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产生的影响。5.【答案】A【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知就是本心,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在自己的心中,不必外求,克服私欲即可回复良知。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理解良知的含义和获取的方式。6.【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浒传》通过对造反者的赞扬,包含了大量反封建礼教的思想,对岳飞忠君报国的赞扬,揭露当中封建政治统治的黑暗,因此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价值观,即价值取向具有时代特征,故A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浒传》《说岳全传》都一定程度上体现作者对现实的批判,但这不是材料内容反映的本质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通过正面人物的悲剧结局表明价值取向的时代特征,而不是为了尊重历史的真实性,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反映该时期特定的价值观,运用艺术加工吸引读者不是材料内容所体现的本质问题,故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分析文学艺术产生的背景。7.【答案】A【解析】第72页共72页,【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工业产值中传统的手工业产值仍然占绝大多数。说明传统手工生产仍然是商品生产的主要承担者,A正确;材料看不出中国是否丧失对外贸易的优势,B排除;材料看不出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C排除;材料不是强调传统手工艺的创新能力强,D排除。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纵横看数据的变化,纵的方向看发展趋势横的方向看地位,纵横比较得出结论。8.【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所给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最低,因此在同中国的贸易额中一直处于最低的位置,据此可以判断丁是俄国;日本在一战期间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据此可以判断出甲是日本;美国在一战期间抓快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据此可以判断乙是美国;英国由于受到一战的冲击,一战期间及以后同中国的贸易中呈现下降的趋势,据此可以判断丙是英国,结合上述分析可知甲、乙、丙、丁依次日本、美国、英国、俄国,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列强入侵对经济的影响,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图片中的有效信息,并正确掌握近代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影响。9.【答案】B【解析】【分析】材料“新文化运动的最大贡献在于破坏和扫除儒家的僵化部分的躯壳和形式末节,及束缚个性的传统腐化部分。它并没有打倒孔孟的真精神、真意思、真学术,反而因其洗刷扫除的工夫,使得孔孟程朱的真面目更是呈露出来”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有助于把握儒学的精神内涵,所以B符合题意;AD不全面;C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新文化运动没有背离救亡图存的政治轨道;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文化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但并没有打倒孔孟之真精神及其学术,反而推进‘五四’后传统儒学的现代化。”10.【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几乎一无所有的红军,却能抵抗十倍其众的国军”可知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在中共领导下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壮大,“民生主义”指的是中共在苏区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B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均与材料中的“民生主义”无关,排除ACD。第72页共72页,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并利用信息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民生主义”是关键,首先准确理解民生主义”的含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11.【答案】A【解析】【分析】结合题中所示中共十二大报告”(1982年)和扩大企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的权限”“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综合来看,中共十二大召开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推广已经对城市经济体制有所锾,但城市经济体制有所触动,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1984起)还未开展,仍然是坚持计划经济为主体,市场调节为辅助的经济体制。故A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对内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简政放权,企业自负盈亏,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注意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但同时强调了国家的计划领导作用,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性质。12.【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罗马法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所以B项不会被采纳。故选B。A、C、D三项都是正确的,罗马法内容主要是民法,调节的是人与人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主要目的是为了调节社会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13.【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孟德斯鸠呼吁不让“出身、财富或荣誉”的人“和平民混杂在一起”,“保护他们保卫公共自由(即民主)的兴趣”,可知B项符合题意;A项众议院势力要“和平民混杂在一起”,A不符合题意;CD项是法国总统的职权和条件,与“出身、财富或荣誉”等冲突,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考查孟德斯鸠思想对1875年法国宪法的影响,孟德斯鸠:①代表作:《论法的精神》②思想主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认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③影响:孟德斯鸠的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14.【答案】B【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说的是袁隆平及其科技成果;A.他指的是袁隆平、C.他的发明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D.他的发明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以上描述都是正确的;第72页共72页,B.他的发明成果是南优一号,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其成果是南优二号。故此题应选B项。15.【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A.美国总统行使行政权,A不符合题意;B项最高法院行使司法权,B符合题意;C项根据图示可知,美国国会行使立法权,总统行使行政权,最高法院行使司法权,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C不符合题意;D项根据图示“美国联邦政府”“联邦法院”等信息可知,美国是联邦制国家,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美国联邦政府的架构,掌握美国的三权分立的原则,政治是考试考查的重点,需要牢记。16.【答案】D【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德里苏丹国。奥斯曼帝国、高丽王朝、大化改新都属于亚洲区域内发生的历史事件,所以探究的应该是亚洲封建国家,故选D;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德里苏丹国。奥斯曼帝国、高丽王朝、大化改新都不属于上古时期的亚非文明,排除A;日本、高丽不属于伊斯兰文明和奴隶制国家,排除B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德里苏丹国、奥斯曼帝国、高丽王朝、大化改新”。主要通过亚洲封建国家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17.【答案】(1)背景:苏东剧变,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遭到挫折;“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国际产业分工出现关键性的变化;在新自由主义的推动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外输出资本和外包部分高技术产业。意义: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推动了我国沿海出口加工业的大发展;经济结构得到改善,国际竞争力增强。第72页共72页,(2)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加大了沿海地区与内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实施;导致内需不足,国内经济大循环建设缓慢;助长了股市、楼市的投机活动,加大了经济发展的风险等。建议;发展并保护高端产业链,巩固其独立发展地位;控制出口创汇和外国直接投资,平衡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抑制股市,楼市等投机活动,将资本引向实体经济和需要之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贯彻实施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战略。【解析】【分析】(1)背景:根据“生产和服务功能在地理上的分散推动了产业价值链分工的新发展,从而催生了跨国公司全球产业价值链的迅速扩张”可知,全球化迅速发展,国际分工出现新的变化;根据“我国通过廉价劳动力来参加全球化的生产体系,只负担劳动力密集部分的任务”可知,我国人口众多,在密集劳动型产业上有优势;再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意义:根据“改善了中国的经济结构,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世界和我国两个方面从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角度回答。(2)消极影响:根据“加重了沿海地区与内地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使西部大开发战略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我国有的民族企业因此也被压制在低端,本土制造业缺乏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积累起来的资金不得不投入到股市和房地产等投机活动中”可知,阻碍本土产业发展,加剧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资金涌入房地产等产业,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建议:可从产业结构、本土产业、政府引导资金等方面回答。故答案为:(1)背景:苏东剧变,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遭到挫折;“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国际产业分工出现关键性的变化;在新自由主义的推动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外输出资本和外包部分高技术产业。意义: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推动了我国沿海出口加工业的大发展;经济结构得到改善,国际竞争力增强。(2)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加大了沿海地区与内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实施;导致内需不足,国内经济大循环建设缓慢;助长了股市、楼市的投机活动,加大了经济发展的风险等。建议;发展并保护高端产业链,巩固其独立发展地位;控制出口创汇和外国直接投资,平衡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抑制股市,楼市等投机活动,将资本引向实体经济和需要之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贯彻实施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战略。【点评】(1)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需结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中的背景及意义来解答。第72页共72页,(2)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需结合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来解答。18.【答案】(1)大气和水的污染,影响了居住环境。工人极度贫困,其居住的贫民窟环境恶劣,深受疾病和饥饿的折磨。(2)新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普及,便利了一部分城市居民迁到环境优益的郊区,也降低了城市人口密度。新的建筑材料推动了更多的高层建筑的出现,有助于解决社会下层的居住问题。城市建设实行功能分区,完善公共服务实施,方便了居民生活。“福利国家”的实现,改善了普通公民特别是社会下层的生活状况。经济不断发展,各种现代科技的发明,进一步推动生活质量提高和城市环境的改善。(3)思考:以科学精神保护中国古建筑。教训:自然灾难,战争,工业化和城市化,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清洁的水和无污染的空气,饮食单一,而且大多数人处在慢性饥饿状态中”得出大气和水的污染,影响了居住环境。工人极度贫困,依据“他们通常居住在被隔离起来的臭气冲天的贫民窟里,饱受饥饿、疾病和瘟疫的折磨”得出其居住的贫民窟环境恶劣,深受疾病和饥饿的折磨。(2)根据材料“与此同时,火车、电车、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日益普及,公路建设不断扩张,19世纪后半期,电话、电报等现代通讯工具开始使用。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离开日益拥挤的中心市区,到市郊居住。城市郊区化的时代拉开了序幕”分析得出新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普及,便利了一部分城市居民迁到环境优益的郊区,也降低了城市人口密度。新的建筑材料推动了更多的高层建筑的出现,有助于解决社会下层的居住问题。城市建设实行功能分区,完善公共服务实施,方便了居民生活。根据20世纪以来,结合所学知识从福利国家,两次科技革命成果,经济发展等因素分析即可。(3)教训:依据材料中城市化存在的问题及20世纪以来城市化环境改善的因素从自然灾难,战争,工业化和城市化,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故答案为:(1)大气和水的污染,影响了居住环境。工人极度贫困,其居住的贫民窟环境恶劣,深受疾病和饥饿的折磨。(2)新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普及,便利了一部分城市居民迁到环境优益的郊区,也降低了城市人口密度。新的建筑材料推动了更多的高层建筑的出现,有助于解决社会下层的居住问题。城市建设实行功能分区,完善公共服务实施,方便了居民生活。“福利国家”的实现,改善了普通公民特别是社会下层的生活状况。经济不断发展,各种现代科技的发明,进一步推动生活质量提高和城市环境的改善。(3)思考:以科学精神保护中国古建筑。教训:自然灾难,战争,工业化和城市化,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19、20世纪城市化进程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第72页共72页,19.【答案】评述:施琅进驻台湾,把台湾纳入统一政权的管理之下,这符合台湾人民的愿望,符合国家统一的潮流。施琅具有战略眼光,他清醒地认识到台湾对巩固国防.防御外来侵略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开发台湾的经济价值。施琅的建议对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辖产生了直接影响。施琅的做法和建议,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各民族的愿望.他为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国防的巩固做出了突出贡献。【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读取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信息“施琅力排众议,主张坚守台湾”“台湾重新统一于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管辖”结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湖流,符合各民族的愿望,他为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国防的巩固做出了突出贡献进行作答即可。故答案为:评述:施琅进驻台湾,把台湾纳人统一政权的管理之下,这符合台湾人民的愿望,符合国家统一的潮流。施琅具有战略眼光。他清醒地认识到台湾对巩固国防,防御外来侵略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开发台湾的经济价值。施琅的建议对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辖产生了直接影响。施琅的做法和建议,符合历史发展的湖流,符合各民族的愿望,他为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国防的巩固做出了突出贡献。【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结合施琅进驻台湾以及对台湾开发的意义进行思考即可。本题考查了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0.【答案】(1)特点:继承创新;封建等级色彩浓厚;重视地方司法监察。(2)影响:强化了皇权专制统治;促进了司法制度的儒家化;发展并完善了司法制度;为后世司法制度变革提供借鉴。【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汉代司法制度以秦朝司法制度为基础,为适应新的形势又有不少新的发展”可归纳出继承创新;根据材料“受黄老之学及儒家等级特权思想影响,汉代设立了上请制度”可归纳出封建等级色彩浓厚;根据材料“监督和检查下级司法机关的决狱情况”可归纳出重视地方司法监察。(2)影响:结合上述分析的特点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强化王权、推动司法制度改革及为后世提供经验教训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故答案为:(1)特点:继承创新;封建等级色彩浓厚;重视地方司法监察。(2)影响:强化了皇权专制统治;促进了司法制度的儒家化;发展并完善了司法制度;为后世司法制度变革提供借鉴。第72页共72页,【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司法制度改革,第一问,需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第二问,需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汉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历史影响进行分析。21.【答案】(1)苏德战争爆发,战争进一步扩大;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持续高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呈现各自为战的状况;法西斯扩大侵略,损害了英美利益。(2)协调了各国的行动,加强了各国的合作;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为后来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巩固了美英的国际地位,深刻影响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解析】【分析】(1)英美大西洋会议召开的背景,应当联系所学当时的国际形势,从苏德战争爆发、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持续高涨、反法西斯战争各自为战、法西斯扩大侵略损害了英美利益等方面来回答。(2)《大西洋宪章》的历史影响,根据“其他国家也表示支持《大西洋宪章》”可以看出协调了各国的行动,加强了各国的合作;联系所学可知,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根据“这种决心是完全有利于苏联,有利于英美,有利于中国,有利于世界的”可以得出,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根据“《大西洋宪章》成为后来《联合国宪章》的基础”可以得出为后来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联系所学可知,《大西洋宪章》的发表巩固了美英的国际地位,深刻影响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故答案为:(1)苏德战争爆发,战争进一步扩大;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持续高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呈现各自为战的状况;法西斯扩大侵略,损害了英美利益。(2)协调了各国的行动,加强了各国的合作;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为后来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巩固了美英的国际地位,深刻影响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问要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大西洋会议召开的背景来分析;第二问要结合《大西洋宪章》的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二战时期英美联合的表现以及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22.【答案】(1)特点:他们都是知识分子,有秀才出身、在学校学习、留学的经历,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积极参与活动,加入政党或组织,参与学会等;他们的籍贯集中在两湖地区。(2)时代背景:政治上,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阶级上,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在这个基础上,各地先后成立了一些党的早期组织。第72页共72页,【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中代表的年龄可知,代表以青年为主,最小的只有19岁;根据材料中代表的籍贯可知,籍贯以湖南、湖北等地为主;根据备注中代表的出身可知主要以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为主;根据代表的活动经历可知,大多有从事革命活动的经历。(2)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中有的代表担任过《共产党》《湘江评论》的主编可得出近代新闻报刊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中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可得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结合所学知识可在从当时的社会性质、阶级基础等方面分析,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故答案为:(1)特点:他们都是知识分子,有秀才出身、在学校学习、留学的经历,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积极参与活动,加入政党或组织,参与学会等;他们的籍贯集中在两湖地区。(2)时代背景:政治上,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阶级上,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在这个基础上,各地先后成立了一些党的早期组织。【点评】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中共一大代表群体的特点。中国共产党,创建于1921年7月23日,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让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看到了新的希望、有了新的依靠。第72页共72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3-21 20:59:00 页数:72
价格:¥15.88 大小:331.77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