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二轮专题
>
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41题 材料解析题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41题 材料解析题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3
2
/13
剩余11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41题材料解析题专项练习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就宋代整个市场情况看,由一系列的城市、镇市和墟市组合而成的区域性市场,自小而大地发展起来了。这些市场可分为:以汴京为中心的北方市场,以东南六路为主的东南市场,由广南东西路组成的两广市场等。货币的发展是宋代商业发展在深度上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宋代,金、银、铜钱和铁钱是主要货币。铜钱不仅在国内和周边各族之间流通,也在南海诸国流通。随着商业信贷关系的发展,宋代最先产生和使用了交子。——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材料二经过“商业革命”,欧洲已经快速富裕起来了。相应地,对贵金属的需求和供应空前增加;有了早期的银行信贷业务;出现了经过政府批准的各种股份公司、商业机构;每个国家都建立起自己统一的货币,以适应贸易和工业的需要。“商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与近代民族国家在欧洲成为普遍现实几乎是同步的。所以,在“商业革命”后期,所有民族国家都把“商业革命”抓在自己手里。这样“重商主义”也就应运而生了。——摘编自陈乐民等《欧洲文明扩张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欧洲“商业革命”产生的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商业发展和欧洲“商业革命”带来的启示。第13页共13页,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统治者素来秉持“仁政”思想,扶助贫困人口往往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国家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包括保障社会福利,国家财政可以通过社会救济等经济补助手段扶助那些生活贫困的民众。社仓、义庄更多地体现出宗族互助的特点,带有小农经济时代的鲜明特征。明清以后商业逐渐发达起来,富有的商人大量出现,他们通过慈善捐助的形式帮助穷人,使救助行为更加社会化,体现出超越宗族的特点。——摘编自陈忠海《中国古代的“扶贫”》材料二清末民国的思想界进一步看清了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的弊端,在批判反思的基础上,开始构建新的社会救济制度。到了近代,人们将新的生产力与社会救济联系起来,提出“建仓储不如推广铁路轮舟”的思想,铁路轮舟等近代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创设推动了社会救济的快速发展,缩短了人们的空间距离,提高了人们出行的速度和救荒的效率。薛福成认为,兴建铁路,除了可以方便、快捷地将物资运送到目的地,从而在救灾过程中赢得时间外,还需要“有修路之工,有驾驶之人,有巡瞭之丁,有路旁短送之车马,有上下货物伺候旅客之夫役”,因此可以大大增加人们的就业机会,扩大人民生计。——摘编自蔡勤禹、李元峰《试论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材料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实现,而且必须全面实现……我们必须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向贫困发起总攻,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1月27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社会救助行为发生的变化,并简析发生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变化的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扶贫工作的意义。第13页共13页,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近代早期西方盛行“重商主义”:认为金银是至高无上的,它代表真正的财富,国内贸易不能增加金银,所以应扩大贸易顺差,转从他国获取,是一种重在维护本国利益的“经济民族主义一方面,给出口商予以补助,降低出口产品的成本,使其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另一方面,对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采取这些措施,国家会受益匪浅,日进斗金,不仅可维持王室的开支,改善民众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这代表着更多的舰队,更广阔的殖民地,更大的生产,更丰厚的利润,在这个“良性循环”中,国家会日益殷实。——摘编自高德步等《世界经济史》材料二近代国门被打开后,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西方各国“平时谋国精神,专在藏富于商,其爱之也若子,无微不至,宜其厚输而无怨也”。他们也提出“商战”的经济民族主义观点,强调“外国所需于中国者,自行贩运;中国所需于外国者,自行制造”。甲午战争之后,民族主义思潮的高涨,国人主权意识进一步觉醒,“主权亡则国亡”成为普遍共识。20世纪初,人们的利权观念之侧重点已由经济利益转向国家主权。——摘编自袁为鹏《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潮的内在矛盾与误区》材料三任何国家和民族在追求自身发展时,若一直忽视甚至无视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存在,则不仅损害自身,更要殃及全人类。——摘编自贺金瑞《全球化与交往实践》(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重商主义”和晚清“商战”思想主张的相同之处。(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重商主义”和晚清“商战”思想产生的不同影响。(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经济民族主义”。第13页共13页,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设三十六郡(实际略多),郡下为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在这样的体制下,承担着日常治理重任的是县(含后来的散州)……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充分体现出大一统实在太大,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但在有“封建”传统的中国,这类介于中央和州县的机构,常容易产生所谓的“藩镇割据”。——摘编自罗志田《地方的近世史:“郡县空虚”时代的礼下庶人与乡里社会》材料二传统社会,高度集权的中央政权实际上无法完成其名义上承担的各种社会责任,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只能由一个双重身份的社会阶层来完成,而基层社会也期待着有这样一个阶层代表它与高高在上的国家政权打交道,这就是“乡绅”阶层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乡绅一方面被国家利用控制基层社会,另一方面又作为乡族利益的代表或代言人与政府抗衡,并协调、组织乡族的各项活动。——摘编自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材料三1982年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报告》,正式拉开了国务院精简、合并机构的序幕。地方政府根据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1983年也开始精简机构。在经济发达地区,将省辖中等城市周围的地委、行署与市委、市政府合并,由市管县。同时,中央决定下放权力,扩大地方的自主权,主要是扩大省市地方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和权限,中央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开始由直接管理向间接控制过渡。——摘编自张明军、吴新叶等《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分析》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秦朝到元朝地方政府管理机构演变的特点,并说明这种演变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传统乡绅阶层兴起的原因及意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地方政府管理机构进行了哪些改革探索。第13页共13页,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政”时期,清廷为实现更番训练、费省兵多的目标,借鉴西方兵役制度,实行退伍、续备制度。袁世凯提出的常备、续备、后备各三年后退为平民的建议得到采纳。这一制度虽对兵丁退伍之后的管理以及应负责任作了一些规定,对服续备、后备役的士兵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但士兵退伍后的生活安置仍是“听其自谋生业”。各地编练新军时并未真正贯彻“兵必土著”的原则,这导致外省之兵如何按定章退伍成为一大难题。一些军官还因训练士兵成才不易而反对士兵过早退伍。退伍制度实行中的种种不顺,使清廷在征兵时允诺的种种优待条件成了空头支票,退伍很多时候也形同具文。——摘编自赵治国《浅析晚清新军退伍制度存在的问题》等材料二1950年,政府颁布了《革命烈士家属革命军人家属优待暂行条例》等,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优待条例。这一时期,烈、军属除享受挂光荣匾等精神优待外,还享有物质优先待遇,如在土地改革中分配土地、农具、耕畜及多余的粮食、房屋时,对贫苦烈、军属予以适当照顾,对极端困难的烈、军属给予实物补助,并酌情减免医药费用等。抗美援朝时期,党和政府强调优抚工作是政治性工作,要求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经常进行。实行农业合作化以后,国家对烈、军属实施“优待劳动日”制度,与自作劳动日一样,参加实物和现金的分配。1979年《〈关于改进优抚对象定期定量补助工作的规定〉的通知》发布,根据城市、农村情况的不同,政府为优抚对象提供每月六元至二十元不等的现金补助。此后国家多次提升抚恤标准。90年代以后,一大批优抚法规、条例相继颁布,优抚制度建设逐步走上了法制化道路。——摘编自尹传政《当代中国的优抚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实行退伍制度的背景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实行烈、军属优抚制度的原因并指出其特点。第13页共13页,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继承发展了前代粮食问题的思想和制度,粮食价格曾长期稳定在较低水平。唐前期沿用均田制并鼓励开荒,大部分皇帝都能做到“省徭赋,不夺其时”,建立太仓、常平仓等仓廪体系,设立相应的机构和法规,同时完善灾害救济和扶助体制。755年,全国户数由唐初的200多万增至近900万,这扩大了兵源、劳役和税收来源。——摘编自李维才《唐代粮食问题研究》材料二清代康乾以降,政府允许并鼓励从他国输入粮食。鸦片战争前粮食进口数量较少,粮食进口贸易的主动权在中国。近代以来,中国无力抵制洋粮进口,逐渐沦为粮食进口大国。国内粮食没有满足自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实质是中国经济乃至中国社会处于病态和衰败之中。——摘编自徐畅《近代中国粮食进口中的阶段和影响》材料三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约2.6%。中国能比较稳定地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生产世界1/4的粮食,养活世界1/5的人口。自1982年开始,中央连续多年发布聚焦“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出台了有关粮食生产、粮食流通、耕地制度、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涉农资金支持等多项政策。2002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对粮食安全进行了立法保障。——摘编自王钢、钱龙《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演变路径和内在逻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粮食政策的特点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粮食危机出现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有利条件。第13页共13页,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中国传统契约的基本框架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概括。其一,政治性质的契约。从先秦时代的盟誓或盟约,到秦汉以降的约法,比如“约法三章”及“约法十二条”等,均为统治者向民众宣示的具有法律性质的“约”。其二,私人之间通过商议缔结的契约,其种类和内容基本上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婚姻到交易、从借贷到合股等,皆以私人商议来建构社会秩序。其三,介乎两者之间的具有建构共同体功能的契约,诸如家族或宗族、村落、商行以及会社订立的“约”,它们之中既有倡议者单方面宣示的“约”,也有参与者共同商议的“约”。——摘编自徐忠明《社会与政法:在语境中理解明清契约》材料二随着个人主义的兴起和身份社会的瓦解,欧洲17—18世纪的契约出现了“从身份到契约”的新变化。近代西方对契约关系的解释理论以社会契约论为主,它一方面批判了中世纪的封建神学,同时又补充了理性主义原则,不仅考察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更着重分析了个人、社会公民与国家的契约关系。近代西方社会契约理论的典型用法,是用以解释为什么人应该服从国家、法律或主权体。——摘编自王明慧《近代社会契约论中的权力制约思想研究——从霍布斯、洛克到卢梭》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契约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契约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第13页共13页,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所谓“富民”阶层,是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南宋叶适指出:“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宋代以来,国家不断推行改革,但一般来说,均平赋役和整顿吏治始终是国家改革的两个重点。而这两点又均与“富民”阶层紧密相关。“宋王朝对农民的统治是通过户等制实现的”,而乡村组织一级头目基本都由户等靠前的富民群体来担任。——摘编自林文勋、杨瑞璟《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材料二19世纪的英国中产阶级开创了机会平等和个人自由的现代世界,促生了思想活跃的知识分子及其团体。在这一时期,他们展现了对理性和进步的信任与乐观态度,他们开放而自由,富有社会责任感,可以说,中产阶级的成长大大促进了知识创新、丰富了思想资源。更重要的是,中产阶级代表了一种新的道德规范,在他们的带领下,倡导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绅士风范成为社会各阶层努力遵循的标准,人们的生活更加精致而高尚。——摘编自裴亚琴、张宇《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的社会属性分析》材料三1987年,国务院提出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创办各类中小型合资企业、股份公司等”,这直接促成了大量民营科技企业的成立,其中的经营者个人收入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劳动者,具备了老中产阶级的特征。随着老中产阶级的发展,经济制度明显落后于社会变革,这种现象持续到1988年,宪法修正案规定“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1991年7月,中央指出私营经济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存在和发展,对私营企业主“采取团结、帮助、教育、引导的方针,要求他们爱国、敬业、守法”。——摘编自赵竹茵《制度变迁视域下的中国中产阶级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以来崛起的“富民”阶层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的主要特征。(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在推动中产阶级崛起方面所采取的关键性举措。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今中外中产阶级(“富民”阶层)崛起的认识。第13页共13页,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特点:区域性市场兴起;货币出现革命性变化;涉及城市、市场、货币等多个领域;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商业信贷关系发达。成因: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环境的宽松(或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对外贸易发达;政府扩大税源的需要;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变革。(2)影响:促进了近代欧洲社会的转型;推动了欧洲对外殖民扩张;促使“重商主义”政策出台;出现新型商业经营模式;加快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3)启示:商业革命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动力之一;政府应因势利导,改变商业政策;根据国情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以商富民。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就宋代整个市场情况看,由一系列的堿市、镇市和墟市组合而成的区域性市场,自小而大地发展起来了”可知,区域性市场兴起;根据材料“货币的发展是末代商业发展在深度上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末代,金、银、铜钱和铁钱是主要货币”可知,货币出现革命性变化;从涉及领域看,宋代商业发展涉及城市、市场、货币等多个领域;从发展的层面看,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根据材料随着商业信货关系的发展,宋代最先产生和使用了交子,可知,商业信货关系发达。成因根据所学农工商的关系相关知识可知,农业、手工业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环境的宽松(或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对外贸易发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政府扩大税源的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变革。(2)影响:从社会发展程度看,商业革命促进了近代欧洲社会的转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业革命推动了欧洲对外殖民扩张;根据材料在商业-革命后期,所有民族国家都把'商业革命抓在自己手里,这样重商主义也就应运而生了。可知,促使重商主义政策出台;根据材料出现了经过政府批准的各种股份公司、商业机构可知,出现新型商业经营模式;根据材料“商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与近代民族国家在欧洲成为普遍现实几乎是同步的可知,加快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3)启示:从商业的地位、政府的政策、产业结构调整等角度回答。商业革命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动力之一;政府应因势利导,改变商业政策;根据国情及时调整产业结构。2.答案:(1)变化:由宗族互助到超越宗族的社会救助;救助对象的范围由窄变宽;救助方式上由行政性向社会化方向转变。原因:儒家思想的影响;宗法观念不断延伸和传承;商品经济发展繁荣;市民社会意识增强;小农经济和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社会矛盾激化。(2)历史背景:民族危机加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西方社会救济福利思想传入中国;中国知识界思想解放;原有社会救济制度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第13页共13页,(3)意义:有利于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世界消除贫困工作提供经验。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今中国社会救济和扶贫工作的有关知识。第(1)问,第一小问可结合材料一的内容概括明清时期社会救助的范围、对象和方式等方面的变化;第二小问可结合材料中“秉持‘仁政’思想”“明清以后商业逐渐发达起来”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可结合材料二以及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的变化进行分析。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3.答案:(1)相同:主张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和民间资本;主张政府大力支持和保护;主张发展并保护本国的民族工业。(2)“重商主义”: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国家实力的增强;推动西方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有利于西方各国保护民族工业,推动了贸易保护主义的产生。“商战”思想;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激发救亡意识和利权意识,推动戊戌变法、晚清新政等政治变革。(3)评价:“经济民族主义”重在捍卫本国的经济利益,谋求生存和发展;但是过于极端的经济民族主义会着眼于侵占他国权利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或形成过度的贸易保护主义造成国际贸易紧张形势;只有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利益,才能够获得长远发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重商主义”和晚清“商战”思想。(1)根据材料“国内贸易不能增加金银,所以应扩大贸易顺差”“外国所需于中国者,自行贩运;中国所需于外国者,自行制造”“给出口商予以补助……对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2)对西方:根据材料“代表着更多的舰队,更广阔的殖民地,更大的生产,更丰厚的利润,在这个‘良性循环’中,国家会日益殷实”并结合列强的崛起概括作答;对中国:根据材料“民族主义思潮的高涨,国人主权意识进一步觉醒……人们的利权观念之侧重点已由经济利益转向国家主权”并结合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概括作答。(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进步性和局限性以及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角度分析作答。4.答案:(1)特点:县是最稳定的地方行政机构;县以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在不断调整。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广大地区的管理: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原因:封建政权难以真正深入基层;封建政府管理范围过大;基层社会和地方政府缺少联系的通道。意义:弥补了传统社会地方政府管理的不足;维护了基层社会的秩序;加强了基层社会与政府之间的交流。(3)探索:精简机构;实行省、市、县三级管理体制;扩大地方自主权。第13页共13页,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得出县以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在不断调整;根据“这类介于中央和州县的机构,常容易产生所谓的'藩镇割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县是最稳定的地方行政机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广大地区的管理、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等角度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高度集权的中央政权实际上无法完成其名义上承担的各种社会责任……期待着有这样一个阶层代表它与高高在上的国家政权打交道”得出封建政权难以真正深入基层、基层社会和地方政府缺少联系的通道;结合所学知识从封建政府管理范围过大等角度补充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乡绅一方面被国家利用控制基层社会……协调、组织乡族的各项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弥补传统社会地方政府管理的不足、维护基层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与政府之间的交流等方面回答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三“地方政府……1983年也开始精简机构”得出精简机构;根据“将省辖中等城市周围的地委、行署与市委、市政府合并,由市管县”得出实行省、市、县三级管理体制;根据“中央决定下放权力,扩大地方的自主权”得出扩大地方自主权。5.答案:(1)背景:内忧外患;受西方兵役制度的影响;清末“新政”,改革军事制度。问题:无法为退伍军人提供再就业岗位;退伍政策难以落实。(2)原因: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法律制度逐步完善;军队建设发展的需要;拥军爱国意识的提高。特点:精神优待与物质优待相结合;社会与国家共同参与;逐步走上制度化、法制化;因时因地调整完善。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以将关键信息“新政”作为解题的切入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面临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暴力革命和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为了实现自救,清王朝效仿西方的兵役制度,实行军事改革,考生可以从内、外两个角度对该问题进行阐述。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可知,当时存在退伍军人生计困难、退伍政策有名无实等问题。第(2)问,第一小问可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军队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这一发展历程的经济、法律、思想等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第二小问可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的退伍军人优抚保障政策与清末对待退伍军人的做法对比,从而得出新中国成立以来退伍军人在物质和精神等方面享有优厚待遇、国家与社会共同负担、制度化和法制化、因时因地调整完善等特点。6.答案:(1)特点:继承发展前代思想和制度;措施比较全面。影响:推动了农业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改善了民众生活;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2)原因:人地矛盾尖锐;列强侵略,政局动荡;小农经济具有局限性;近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3)有利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统一,国力逐渐强盛,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利环境;党和政府的重视与立法保障;重视科技投入,生产力水平提高;政府调整农业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第13页共13页,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粮食问题。第(1)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唐朝继承发展了前代粮食问题的思想和制度”“沿用均田制并鼓励开荒……完善灾害救济和扶助体制”等信息加以概括;“影响”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唐朝粮食政策对农业、人口、民众生活、政府财政收入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和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从政治(列强入侵、政局动荡)、经济(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生态(人地矛盾尖锐)等角度进行分析。第(3)问,由材料信息“一号文件”“多顼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可以得出党和政府的重视与立法保障。此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统一,国力逐渐强盛,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利环境;政府调整农业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重视科技投入等。7.答案:(1)特点:契约的类型多样;政治性契约具有律例性;私人契约的形式和内容多样化(或内容全面,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家族、宗族、村落、商行和会社订立契约以维护其共同体;缺乏现代契约精神。作用:有利于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有利于巩固统治;有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特点:对契约关系的解释理论以社会契约论为主,具有理性主义特征;契约精神渗透到国家、法律等的构建中;重视个人权利。成因: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外契约精神的有关内容。第(1)问,第一小问,可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契约的类型、功能以及局限性等方面进行概括;第二小问,可从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维护统治秩序以及协调人际关系等方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可从理论基础、注重的内容以及对国家、法律等的构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二小问,可结合近代西方的时代特征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8.答案:(1)作用:为国家稳定和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成为国家控制乡村的重要依靠力量;推动了国家改革,有利于提高社会治理水平。(2)特征:有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倡导机会平等和个人自由;追求理性和进步;具有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3)举措: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合法经营;承认私营经济的地位;对私营企业主的市场行为加强引导和规范。认识:中产阶级的崛起受到不同时期国家政策的推动;中产阶级的崛起推动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崛起的中产阶级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其他回答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以古今中外中产阶级(“富民”阶层)崛起为切入点,意在考查考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考生要将历史问题置于特定时空背景下分析,揭示历史问题的深层次因果关系。第13页共13页,本题涉及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等素养。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由户等靠前的富民群体来担任”等和所学知识,从“富民”阶层崛起对促进国家稳定以及提高国家治理水平等方面分析。第(2)问,结合材料“开创了机会平等和个人自由的现代世界”“展现了对理性和进步的信任与乐观态度”“倡导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和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地位、倡导个人自由、追求社会进步等方面概括。第(3)问,第一小问可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对私营企业主‘采取团结、帮助、教育、引导的方针’”,等进行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第13页共13页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42题 开放探究题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45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47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46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2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选择题 专项练习题6(含答案解析)
2022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选择题 专项练习题1(含答案解析)
2022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选择题 专项练习题3(含答案解析)
2022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世界史 材料题题型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2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史 材料题题型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应试策略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二轮专题
发布时间:2022-01-24 20:41:55
页数:13
价格:¥5.55
大小:32.31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