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4春高中历史期中达标检测试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期中达标检测(时间:75分钟 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A.重视选贤任能B.尊重个性自由C.强调多元互鉴D.注重仁义道德【答案】D【解析】材料“温舒而广大”“方正而好义”“恻隐而爱人”“乐善而好施”“整齐而好礼”强调了音乐对人的道德教化作用,体现了中华文化注重仁义道德,故选D项。2.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德行文化,它是建立在自我约束、自我修养的内在要求之上的。受此熏陶,中国人注重气节、情操、修身等道德生活。这说明中华传统文化(  )A.确立了朴素的行为方式B.影响了国人的价值观念C.冲击了国人的思维习惯D.培育了古代先贤的品格【答案】B【解析】材料“受此熏陶,中国人注重气节、情操、修身等道德生活”强调了中华传统文化对国人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影响,故选B项。3.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对材料推断最合理的是(  )A.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B.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C.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D.佛教深受中华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佛教主动吸收儒家伦理道德思想,提倡孝道和忠君爱国,说明佛教传播过程中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日益本土化,以方便其传播,故D项正确;佛教思想与儒家思想不尽相同,“趋同”说法错误,排除A项;佛教本土化是主动行为,排除B项;佛教主动吸收儒家思想的目的是方便其在中国的传播,并非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排除C项。4.《高丽史》中记载:“三国以前,未有科举之法。高丽太祖首建学校,而科举取士未遑焉。(958年)光宗用双冀言,以科举选士,自此文风始兴。”材料表明(  )A.科举制度促进了朝鲜社会发展B.科举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隋唐时期中国领先于世界D.中华文化对朝鲜影响较大【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高丽光宗曾仿照中国科举制度选拔官员,说明中华文化对朝鲜影响较大,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高丽受隋唐文化影响,实行科举制,A、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科举制度属于选官制度,主要用于选拔官吏,排除B项。5.《汉谟拉比法典》因由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颁布而得名,其条文涉及司法行政、损害赔偿、租佃关系、财产继承、婚丧嫁娶、债务、职业、租赁雇佣、奴隶买卖及处罚等方面。据此可知当时(  )A.《汉谟拉比法典》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B.两河流域的奴隶社会已有一定的经济基础C.法典有效解决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矛盾D.《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是维护民众的利益【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相当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见当时两河流域的奴隶社会已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故B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夸大了《汉谟拉比法典》的作用,排除;《汉谟拉比法典》实质上维护的是奴隶主的利益,排除D项。6.作为埃及最大的神庙,卡尔纳克神庙的塔门巨大而厚重,雕像高大而挺拔,就连多柱式大厅中的134根圆柱子,每根“盛开”的莲花大圆柱顶可以站立100余人。这说明(  )A.古埃及统治深受宗教影响B.神庙富甲一方,势力强大C.古埃及人以此宣扬来世说D.豪华的陵墓建筑备受欢迎【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埃及通过宏伟的神庙建筑加强神权统治,故A项正确。7.古希腊文化把关注的目光从遥远的宇宙转向了多变的人生,文学创作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创新,出现了田园诗、科普诗;在艺术创作上,由神庙建筑转向象征权力与财富的宫殿、公共建筑物和纪念碑。据此可知,古希腊文化(  )A.具有现实主义色彩B.突出世俗性和大众化C.强调社会等级秩序D.带有神秘主义的倾向【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从遥远的宇宙转向了多变的人生”“出现了田园诗、科普诗”“由神庙建筑转向象征权力与财富的宫殿、公共建筑物和纪念碑”可知,古希腊文化关注的目光回归现实,具有现实主义色彩,故A项正确。8.中古西欧,基督教会拥有各种特权,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思想等各个方面对群众施加影响,还通过各种不同手段和途径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这反映了(  )A.教会控制中古西欧社会的一切权力B.基督教导致西欧政治的黑暗腐朽 C.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特殊地位D.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古西欧,基督教会拥有各种特权,全方位影响社会生活,还通过各种不同手段和途径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这反映了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特殊地位,故C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9.被视为世界文学瑰宝的某部史诗,主要讲述古代雅利安人的故事,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并在流传过程中融入了不少民间传说、寓言和神话故事。这部史诗是(  )A.《源氏物语》B.《摩诃婆罗多》C.《吉尔伽美什》D.《荷马史诗》【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主要讲述古代雅利安人的故事”可知,这部史诗应该是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故B项正确;《源氏物语》是日本的著名小说,排除A项;《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著名史诗,排除C项;《荷马史诗》是古希腊的著名史诗,排除D项。10.据《曼多撒手抄本》记载,阿兹特克人的学校种类多样,主要有平民学堂、女子学堂、贵族神学院、音乐学院以及神庙的修道室等。据此可知阿兹特克人的教育(  )A.以维持社会正常运行为目的B.鼓励人的多元发展C.注重民主、平等意识的灌输D.形成全民教育体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种类多样的学校教育体现出阿兹特克人鼓励人的多元发展,故B项正确;学校种类多不能说明教育目的是为了维持社会正常运行,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阿兹特克有多种类型的学校,并无学校教育的内容,无法得出注重灌输民主、平等意识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阿兹特克学校的种类多样,并未反映接受教育的人群,无法得出形成全民教育体系的结论,排除D项。11.“由于动物必须追逐水草为生,因此以驯化动物来获取主要生活资料的民族就走上了一条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牧草的茂盛情况而迁徙不居的游牧生活道路。”材料说明印欧人早期迁徙的原因是(  )A.游牧民族的生活特点B.民族性格C.发达文明的吸引D.政治因素的影响【答案】A【解析】材料“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牧草的茂盛情况而迁徙不居的游牧生活道路”表明游牧民族的生活特点是印欧人迁徙的原因,故A项正确。12.4世纪末期,匈奴人大举入侵日耳曼领地,迫使日耳曼各部落进一步深入罗马帝国腹地,成为日耳曼人大迁徙的发端。日耳曼人大迁徙(  ) A.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B.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C.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的建立D.加剧了欧洲文化上的分裂【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故A项正确;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欧洲进入封建社会,排除B项;日耳曼人的迁徙和阿拉伯帝国的建立无关,排除C项;日耳曼人的迁徙并不会加剧欧洲文化上的分裂,排除D项。13.《现代拉丁美洲》写道:“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这说明当时的美洲(  )A.没有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B.应对了移民社会的文化冲击C.文化差异逐步消失D.本土文化完全被摧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洲的印第安人和被贩卖到美洲的黑人在西方殖民者的殖民侵略和文化冲击下,仍然保存了自身的文化特点,即应对了移民社会的文化冲击,故选B项。14.在美国移民史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建造的这条铁路(太平洋铁路,于19世纪中期修建)能及时完成,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贫穷而受鄙视的中国劳动阶级,也归功于他们表现卓异的忠诚和勤劳。”材料表明(  )A.中美之间基建经验交流频繁B.华工的劳动未得到尊重C.美国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华工D.当时中美关系比较友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要归功于贫穷而受鄙视的中国劳动阶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华工为美国修建太平洋铁路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反而受到鄙视,故B项正确。15.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巴勒斯坦难民问题就此产生。仅第一次中东战争就产生了90多万巴勒斯坦难民。由于生存空间狭小、土地贫瘠、经济落后,巴勒斯坦难民只能依赖联合国难民署和近东救济工程处生存。据不完全统计,到2017年,仍有500万难民等待近东救济工程处的援助。据此推知,中东难民危机(  )A.推动国际难民救助体系完善B.导致阿拉伯人失去土地、家园C.致使联合国财政不堪重负D.增加社会及经济上的风险因素【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东战争导致了巴勒斯坦难民问题产生,大量巴勒斯坦难民等待援助,他们由于生活困苦,将成为社会的风险因素,故D 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推知中东难民危机推动国际难民救助体系完善,排除A项;阿拉伯人失去土地、家园导致了难民危机,排除B项;难民危机并不会致使联合国财政不堪重负,排除C项。16.非裔加拿大文学自20世纪60年代起步以来,规模不断扩大,不仅频繁获奖,而且被收入《剑桥加拿大文学史》(2009年)和《劳特利奇加拿大文学简史》(2011年)等权威学术著作中。这反映了当代加拿大(  )A.英语主体地位被削弱B.文化多样性有所发展C.对外文化交流较频繁D.族群结构趋于多元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非裔加拿大文学自20世纪60年代起步以来,规模不断扩大,并在21世纪初得到当地主流文化和学术界的认可,这丰富了加拿大的文化多样性,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 《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左传》记载:“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顾炎武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摘编自郑师渠、史革新《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材料二 民族精神在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知识分子最初以“国魂”来指代民族精神。1899年,梁启超《中国魂安在乎》一文将中国魂的实质视为“爱国心与自爱心”,也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尊自强的品质。抗战时期,知识界将发扬民族精神与动员民众抗战的历史使命相联系,使抗战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真正实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中华民族的观念得以在民众中牢固树立起来。——摘编自唐海涛《近代中国对民族精神的探索》(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精神在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6分)【答案】(1)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热爱祖国的爱国精神;和善修睦、热爱和平;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先大家后小家的奉献精神。(12分)(2)影响:增强了国人的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华民族观念的认同;推动了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不断发展;促进民族精神的近代化发展。(6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材料一 在近3000年的法老时代,古埃及人始终保持着其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以象形文字为例,古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就创造了文字,到公元前3100 年左右就已形成了完整的象形文字体系,象形文字对保持古代埃及文化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古埃及人相信死亡只是来世的一种准备,最为重要的在于要把死者在来世所用的东西准备好,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古埃及人一直盛行着对死者实行厚葬。在古埃及人的浮雕和绘画作品中,人像造型必须遵照严格的侧头正胸式的基本法则,即表现人站立、行走时,头和面孔必须以侧面形式表现,双肩和胸部以正面表现,而脚又是侧面的。——摘编自令狐若明《古埃及文明的传统特点》材料二 在“埃及学”出现以前,人们对埃及了解甚少,甚至到了启蒙运动时期,人们脑海里都仅把埃及和金字塔联系在一起。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时带去了兵将和一部分学者及技术人员,想对埃及的地理历史有较深刻的了解。这些学者先是发现了卢克索宫殿,然后发现了凯尔奈克的神庙。由于大多数人读不懂古埃及人的碑文,因此工作毫无进展。直到1822年,商博良发现一块方尖碑,碑上有埃及文和希腊文对译的文字。他是精通希腊文的,通过希腊文,他了解到碑文记叙了托勒密及克娄巴特拉的爱情故事。从一再出现的文字及其特殊位置,他找出了11个埃及字母。他用这些字母去读拿破仑部队拖倒在尼罗河口的罗塞塔石碑,竟毫无困难地读通了。就这样一块又一块碑文地读下去,20余年工夫,他居然读通了所有发现的埃及碑文,而且还找出了古埃及的其余字母。于是,研究埃及之门就此被打开了。——摘编自[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埃及文明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埃及学出现的历史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埃及学出现的历史意义。(16分)【答案】(1)特点:传承悠久;厚葬风气浓厚;艺术自成体系。(6分)(2)历史因素:拿破仑远征埃及;埃及文明留有大量历史遗存,刻有文字的碑文被发现;法国学者和技术人员的探索发现;商博良的敬业态度和钻研精神。(8分)历史意义:推动了古埃及文化的整理和传承;使埃及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进入世人的视野;开拓了史学界对古埃及历史的研究;提高了非洲文化的影响力。(8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 秦人原住在陇西(甘肃天水),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壮大,东迁至陕西关中。吸收了六国的长处、六国的人才,秦国由西部一个小小的游牧民族国家逐步发展成为秦帝国。汉朝发展成为那么庞大的文化体,也是不断地进行文化的输出和输入。汉朝的文化输出,东到日本、东南亚,西到天山,北到大漠;汉朝的文化输入,有从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还有北方和各地的巫术文化,后来变成了道教的成分。汉文化四面拓展,把南方的动植物引进中原,从西域引进西瓜、葡萄,从北方带来骆驼、野驴等众多物产。这样无穷的文化交流、物产交换,使得汉文化异常博大丰富﹐“中原”变成了“中国”,“中国”变成了东亚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古代史知识,自拟一个题目并加以评述。(要求:观点具体明确,评述须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示例]题目:开放交流是古代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2分)评述: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多种文化的交流、碰撞,相互学习,相互吸收,在此基础上又不断创造出更高层次的文明。中国古代的秦汉文明、隋唐文明、宋元文明,一方面吸收了周边少数民族的文明成果,如饮食、音乐、舞蹈、服饰等,同时,也把中原文化传播到边疆地区乃至周边国家;另一方面也学习和吸收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明成果,如中亚、西亚地区的音乐﹑舞蹈以及葡萄、棉花等物产。同样,古希腊、罗马也学习和吸收了大量的东方文化,才创造了古希腊、罗马的辉煌文明。综上所述,开放、交流、相互学习与借鉴,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文明,是古代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10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4-03-06 13:00:02 页数:7
价格:¥2 大小:27.3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