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1-2022学年北京房山区初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1-2022学年北京房山区初三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一、积累·运用(共14分)2021年10月16日是第41个“世界粮食日”。学校组织同学们参与“世界粮食日”的宣传,准备举办“民以食为天——节粮减损我们在行动”展览。请你完成下列任务。1.同学们准备用一幅楷书作品作为展览的标题,下面图片中符合要求的一项是()A.B.C.D.2.下面是一位同学拟写的前言,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各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吃饭问题作为致国安邦的首要任务。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复杂多变、地缘政治风险抬头、贸易摩擦不断,粮食安全的不确定性,不可预见性和复杂性不断加大。面对全球粮食安全形式,我国通过强化法规制度保障,多层次推进节粮减损,减少了在粮食全产业链的损失和浪费,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节粮减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①________我国每年在粮食收购、贮存、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损失损耗的粮食大约700亿斤,约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5%左右②________节粮减损、制止浪费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1)有同学认为画线词语中有错别字,对加点字的读音也有疑问,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致国安邦”应写为“治国安邦”B.“给”应读为“jǐ”C.“形式”应写为“形势”D.“贮”应读为“chǔ”(2)有同学对①②两处使用的标点符号有疑问,你认为这两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A.①:②,B.①,②,C.①,②。D.①。②。(3)同学们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查到“抬头”的意思是把头抬起来,比喻受压制的人或事物得到伸展。你认为“抬头”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面是展览中的部分文字资料,阅读文段,完成各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一度陷入过度追求“精米白面、主食精细化”的饮食消费误区。粮食加工企业为了迎合市场,过度加工情况较多。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市场供应的精米占90%以上,细面超过70%,加工精度更高的麦芯粉、雪花粉等产品的①_______也在不断扩大。过度追求精米白面,尽管损失了大量的膳食纤维、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可是浪费了水电资源,降低了成品粮出品率。长期食用精米白面也有可能出现因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缺乏导致的“隐性饥饿”,对居民身体健康有潜在风险。可喜的是,随着消费市场不断②_______,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从“吃得好”向“吃得营养”“吃得健康”转变,不再追求“精米白面”,对全谷物的消费量明显增加。适应新需求,粮食加工企业也从过度加工向适度加工转变。据介绍,③_______。以大米为例,若适度加工,粳米出米率约为70%,籼米约为68%。据调查,目前我国粳稻出米率平均为65%左右,籼稻为63%左右。应用适度加工生产技术,出米率可提高3%至5%,一吨稻谷可增加30公斤至50公斤大米产量。(1)依据上下文,在横线①横线②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市场份额②转变B.①市场规模②转变C.①市场规模②升级D.①市场份额②升级(2)根据上下文,为横线③处补写一句话,正确的一项是()A.实施适度加工可以提高粮食出品率。B.实施适度加工可以提高稻谷出米率。C.实施适度加工可以增加大米产量。(3)文中画线句表达欠妥,请改正。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从同学们的活动感言中挑选出的几个句子,其中修辞方法或成语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B.倒掉的是剩饭,流走的是汗水。C.我们要让勤俭节约美德发扬光大,不能让铺张浪费的陋习蔚然成风。D.让我们一起从点滴做起,克勤克俭,厉行节约,为“节粮减损”做出自己的贡献。【答案】1.A2.①.D②.C③.上升、增加3.①.D②.A③.答案示例:过度追求精米白面,不仅损失了大量的膳食纤维、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而且浪费了水电资源,降低了成品粮出品率。4.C【解析】【分析】【1题详解】楷书,汉字的一种字体,也叫楷体、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而第一幅作品符合定特点。故选A。【2题详解】(1)治国安邦:治理国家,使之太平、安定。治:治理;自给,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zìjǐ,指依靠自己生产,满足自己需要。“形式”是事物的外形。也有指办事的方法。“形势”指人事上的强弱盛衰之势,事物的发展状况。“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指的是全球粮食安全的发展状况,应为“形势”;贮存:zhùcún,意思是把必要的东西或物资提前储藏在某个地方。故选D。(2)①处是间接引用,故不用冒号,用逗号停顿即可;②处是对我国粮食生产情况介绍完毕,故用句号。后一句由说明到议论。故选C。(3)“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复杂多变、地缘政治风险抬头”意为“由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复杂多变,所以地缘政治风险正在不断增加”,故可理解为:上升、增加。【3题详解】(1)从“精米占90%以上,细面超过70%”来看,此句介绍的是这些产品的市场份额;“市场升级”指的是市场从较低的等级升到较高的等级,与首段的“目前我国市场供应的精米占90%以上,细面超过70%,加工精度更高的麦芯粉、……不断扩大”一致。 故选D。(2)从“应用适度加工生产技术,出米率可提高3%至5%”可知,这段内容是围绕“实施适度加工可以提高粮食出品率”说明的。故选A。(3)“损失了大量的膳食纤维、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和“浪费了水电资源,降低了成品粮出品率”不是转折关系,而是递进关系。故可改为:过度追求精米白面,不仅损失了大量的膳食纤维、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而且浪费了水电资源,降低了成品粮出品率。4题详解】A.物力维艰:指财物来之不易。与“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表意一致,恰当;B.“倒掉的是剩饭,流走的是汗水”运用对比的修辞,表达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道理,恰当;C.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多指好的)。这与“铺张浪费”的行为感情色情上是不一致的。D.克勤克俭:既能勤劳,又能节俭。厉行节约:严格地实行节约。表达号召节约的观念,恰当,故选C。二、古诗文阅读(共18分)(一)默写(共4分)5.(1)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2)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3)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表现诗人崇高理想、美好愿望以及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直挂云帆济沧海②.阡陌交通③.安得广厦千万间④.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沧、阡陌、厦、庇”等字词容易写错。(二)(共6分)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下面小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是唐朝诗人①__________(填人名)。在这首诗中,作者用“烂柯人”的典故,表达了对②_____________的感叹;作者在他写的《陋室铭》中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指出自己的居所③_____________。7.白居易极其欣赏这首诗的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称赞它“神妙”。这一联将思想性和艺术性巧妙融为一体,请从情、景、理三方面简要说明。【答案】6.①.刘禹锡②.岁月流逝③.和请葛亮和杨雄的居所一样,因居住者“德馨”而“不陋”。7.情: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情感。景:沉舟的旁边千帆过往,病树前面万木向荣,描绘出一幅境界开阔、生机勃勃的画面。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总是有希望的,前景将无限美好。【解析】【分析】【6题详解】第一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第二空:首联概写谪守巴楚、度尽劫难的经历。“凄凉地”、“弃置身”,虽语含哀怨,却在感伤中不失沉雄,凄婉中尤见苍劲。二联感叹旧友凋零、今昔异貌“烂柯人”,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对世态的变迁、岁月流逝的感叹,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三联展示的却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寄寓在其中的是新陈代谢的进化思想和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困厄的豁达襟怀;在手法上,它则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旨趣隽永。尾联顺势而下,请白氏举杯痛饮,藉以振奋精神。全诗感情真挚,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第三空: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陋室铭》中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不陋是是因为“诸葛亮和杨雄”品质高尚而推理出“我”的品德高尚,故而所居之处“不陋”的道理。【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和身处逆境仍能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情感。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描绘了一幅欣欣向荣的场景,场面开阔,富有生机。“沉舟”“病树”是常有的事。沉船事件发生后,千帆仍然浩浩荡荡;这里的树木枯败了,那边的树林还十分茂盛,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告诉我们: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三)阅读《醉翁亭记》,完成下面小题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甲】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乙】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丙】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名之者谁莫名其妙名副其实远近闻名B.日出而林霏开连月不开云开雾散开源节流C.负者歌于途负重前行负荆请罪夸娥氏二子负二山D.往来而不绝者绝处逢生艰苦卓绝精美绝伦9.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翻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理解:太守被山水美景所陶醉,体会到的乐趣妙不可言,只能借宴饮来抒发快乐之情。【乙】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翻译: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理解:这句话是对上文所写朝暮四时景色变化的总结,告诉读者不同的景色给太守带来无穷无尽的快乐。【丙】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翻译:游人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理解:太守认为自己的思想境界比游人高,游人不可能知道太守因为什么快乐。10.“与民同乐”原指君王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后泛指官员与百姓共享快乐。《醉翁亭记》写了山水之乐、宴游之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阅读“链接材料”,说说短文中的“孙公”做的哪两件事能体现“与民同乐”。【链接材料】朝议大夫直龙图阁、宣城孙公为郡之初①,访民俗之所安而知其故,至清明节,始罢榷驰禁②,纵民自饮。又明年,宅西山之中③,作新亭以休遨者,名曰醉乐,取昔人“醉能同其乐”之义。孙公性不喜饮,其政不专为宽,盖通民之愿而务得其情如此,亭成而民歌乐之。当是时,四邻水旱不常,而永嘉独屡熟,殆天亦以其人之和者应之欤!(节选自叶适《醉乐亭记》)【注释】①朝议大夫:文官散官,从四品封阶。直龙图阁: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年间建龙图阁,以奉太宗赵炅御书及御制文集等物,设有学士、直学士等领荣誉衔的官。直龙图阁即龙图阁直学士的简称。②罢榷驰禁:停止酒类专卖制度取消禁酒令。③宅西山之中:寄寓于西山中。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8C9.乙10.答案示例:第一件,停止酒类专卖制度取消禁酒令,让百姓自由饮酒。第二件,修造新的亭子以供休憩邀游,取名“醉乐亭”。【解析】【分析】【8题详解】A.动词,取名动词,说出名词,名声名词,名字; B.动词,消散动词,放晴动词,消散动词,开拓;C.四项都是“动词,背”;D.动词,断形容词,死、没有生机(路)动词,到了极点、顶点动词,没有。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甲:“只能借宴饮来抒发快乐之情”表述不正确。本句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乐”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即“借喝酒这一形式,表现欣赏山水之乐的情趣”,并不是“只能借宴饮来抒发快乐之情”。再从后文“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可知,作者也能用“述以文”来表达快乐;丙:“太守认为自己的思想境界比游人高,游人不可能知道太守因为什么快乐”这一理解有误。“太守之乐”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作者以“百姓之乐”为“乐”,有自赞自己任滁州太守的政绩的意思。并不是“认为自己比游人境界高”之意。故选“乙”。【1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访民俗之所安而知其故,至清明节,始罢榷驰禁,纵民自饮(察访民俗中长期不能改变的并了解其缘故,到了清明节,开始停止酒类专卖制度,取消禁酒令,让人民自由饮酒)”可知,“孙公”做的第一件体现“与民同乐”的事是:停止酒类专卖制度取消禁酒令,让百姓自由饮酒;从“宅西山之中,作新亭以休遨者,名曰醉乐(孙公居住在西山中,修造新的亭子以供休憩遨游。取名叫‘醉乐’)”可知,第二件体现“与民同乐”的事是:修造新的亭子以供休憩邀游,取名“醉乐亭”。【点睛】参考例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象那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链接材料】朝议大大、龙图阁直学士宣城孙公当初任知州时,察访民俗中长期不能改变的,并了解其缘故,到了清明节,开始停止酒类专卖制度,取消禁酒令,让人民自由饮酒。又过了一年,(孙公)居住在西山中,修造新的亭子以供休憩遨游。取名叫“醉乐”,这是采用前人“醉能同其乐”的意义。孙公生性不喜欢饮酒,他处理政事不专制而实行宽大政策,大概因为他通晓人民的要求而做得这样符合实际情况。亭子建成而人民唱歌奏乐以示赞美。在这时,四邻州县降水或干早不合常理,但是永嘉偏偏连年丰收,大概老天也因为这里的人民和睦而应和他们吧!三、名著阅读(5分)11.教材中说,《水浒传》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请你用这部小说中某一个人物的故事简要证明这一观点。(150字以内)【答案】答案示例:豹子头林冲是《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她的妻子因长得漂亮被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调戏。高俅用诡计把林冲骗入白虎堂后刺配沧州。在野猪林险些被押送的人所害,幸亏鲁智深相救,才保住性命。在沧州看守草料场时,又遭高俅心腹陆谦放火暗算。林冲不得已杀了陆谦投奔梁山。林冲的故事可以证明《水浒传》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水浒传》的内容掌握情况。作品中,很多梁山英雄走了梁山都体现“官逼民反”的主题。选择其中一个人的事件,概述即可。 示例:鲁智深本名鲁达,是渭州经略府提辖,是个军官,他嫉恶如仇,好打不平,因三拳打死恶霸镇关西,为了躲避官府缉捕便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智深。后又因搭救林冲,流落江湖,与杨志、武松一同在二龙山落草。三山聚义后加入梁山泊,上山落草。鲁智深的故事可以证明《水浒传》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四、现代文阅读(共23分)(一)(共7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特高压输电是指电压等级在交流1000千伏及以上和直流±800个伏及以上的输电技术,具有输送容量大、距离远、效率高和损耗低等技术优势。特高压能大大提升我国电网的输送能力。据国家电网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一回路特高压直流电网可以送600万千瓦电量,相当于现有500千伏直流电网的5到6倍,而且送电距离也是后者的2到3倍,因此效率大大提高。②受益于基建刺激和环保需求,特高压工程建设加速,特高压工程累计线路长度从2016年的16937公里快速提升至2020年的35868公里,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0.63%.特高压建设在经历2019年的投资节奏放缓之后,2020年政府将会加大对特高压投资,特高压投资将大规模全面重启,再次迎来新一轮建设高潮。③据国家电网数据统计,2016——2020年国家电网特高压累计①_____________,2020年国家电网特高压累计输送电量达20764.13亿千瓦时,预计2021年国家电网特高压累计输送电量达24415.41亿千瓦时。材料二①与短距离超高压输电有所不同,特高压输电具备了超高压所不具备的②___________、节约投资额度、节约投资成本等无可比拟的优势。 ②随着我国“西电东送”项目布局的不断完善,现阶段线路走廊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走廊资源也愈来愈受到限制,所需要的费用也越来越高。特高压输电技术和现有电压等级输电技术相比,可大大节约线路走廊和变电所的占地面积。1000KV特高压线路的走廊宽度仅为同等输送能力500KV线路的三分之一。特高压交流输电提高了走廊的利用率,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③1000KV交流特高压在经济上远远优于500KV交流电网。交流特高压的输送功率是500KV的4——5倍,而单位输送电量投资仅为后者的3%,以金沙江水电向华东送电为例,特高压比500千伏可节省投资130亿元的成本。此外,耗损、线路占地面积比500KV交流分别节省70%、60%。材料三①在我国自然能源分布不均的大背景下,建设特高压电网是提高我国能源开发和利用效率的基本途径。发展特高压电网,有利于西部地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西部大开发,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在西部和北部煤炭基地发展壮大一批大型煤炭基地和发电企业,提高煤炭、发电行业的集约化发展水平,提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1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和图1的信息,下列在文中横线①处填入的内容,准确的一项是()A.输送电量逐渐增长,增长幅度有所加大B.输送电量有所增长,增长幅度逐渐加大1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在文中横线②处填入恰当的短语(不超过六个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根据上面三则材料的内容,说说我国大力发展特高压输电事业的原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2.A13.节约线路走廊(节约土地资源)14.答案要点:特高压输电效率高,能大大提升我国电网的输送能力;特高压输电能减少占地,节约投资,有经济上的优势;我国自然能源分布不均,建设特高压电网是提高我国能源开发和利用效率的基本途径。【解析】【12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根据上下文补充语句的能力。从材料一中“2020年国家电网特高压累计输送电量达20764.13亿千瓦时,预计2021年国家电网特高压累计输送电量达24415.41亿千瓦时”可知,国家电网特高压累计输送电量呈增长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2016——2020年,输送电量是逐年增长的,增长幅度有所加大,而并非是逐步增大,其中2018——2019年增长幅度是最大的;故选A。 【13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补充短语的能力。根据下文“节约投资额度、节约投资成本等无可比拟的优势”,补充内容应该围绕“特高压输电”的优势展开。材料二第③段写的是特高压输电能够节约投资额度,节约投资成本,所以应该从第②段中找答案。从“可大大节约线路走廊和变电所的占地面积”“特高压交流输电提高了走廊的利用率,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如“节约线路走廊”“节约土地资源”等,注意字数方面的要求。【14题详解】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到几则材料关注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从材料一第①段中“特高压能大大提升我国电网的输送能力”“一回路特高压直流电网可以送600万千瓦电量,相当于现有500千伏直流电网的5到6倍,而且送电距离也是后者的2到3倍,因此效率大大提高”可知,特高压能大大提升我国电网的输送能力,并且可以提高输电效率,加大送电距离;从材料二第②段中“特高压交流输电提高了走廊的利用率,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可知,特高压输电能够节约线路走廊,节约土地资源;从材料二第③段“特高压比500千伏可节省投资130亿元的成本”可知,特高压输电能够节约投资成本;从材料三“在我国自然能源分布不均的大背景下,建设特高压电网是提高我国能源开发和利用效率的基本途径”可知,发展特高压电网能够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我国能源开发和利用效率。据此概括作答即可。(二)(共9分)阅读《奔走的脚步到底通向哪里》,完成下面小题。奔走的脚步到底通向哪里①清展六点钟左右,十一岁的他便来到铁路边的土路上。有时候他觉得有了这条铁路真好,自已有锻炼的地方了。这是一个小小的村子,在辽阔的大平原深处,而他家,就在村子最前头,长长的铁路从门前经过。②他看了看铁路的西边,两条钢轨延伸向遥远的雾霭中。他深吸了口气,蹲伏在地上压了压腿,虽然做得艰难,可还是坚持压到最大幅度。站起身,擦了擦额上的汗,忽然有轰鸣声远远地传来。转头看,西面有火车的影子出现,只是片刻,火车便驶过来了,带着巨大的响声。③他略弯下腰,火车经过的刹那,猛然向前跑去,向着火车开走的方向。【A】火车飞驰,一个小小少年拼命地跟着奔跑,步伐踉跄,好像随时都会摔倒。火车终于消失在视线中,他才停下脚步,剧烈地喘息。他回头看了看,露出一丝笑容,因为比昨天多跑了十多步。他捡起一块石头,放在刚才停住脚步的地方。这趟火车每天早晨六点十分准时经过,是旅客列车。 ④他一拐一拐地回到家里。由于天生左足畸形,而且左小腿也有些变形,导致他走路极为不平稳。爸爸妈妈极为心疼他,常给他讲一些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这对他影响很大。而且,他从小就有梦想。梦想来自门前经过的火车,他一直想着以后一定要走到远方去看看,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每天坚持跟着火车跑步,起初的时候总跌倒,可是他咬牙坚持着,终于也能跑得很快且不摔倒了。⑤这一天早晨,他像平时一样来到铁路旁,准备开始奔跑,火车来了,他又开始发力跑起来,他转头向火车看了一眼,发现许多人都在看着他。各种表情在眼前飞掠而过,却不能影响他的决心。终于停下脚步,比之昨天又进步了一点点。他坐在地上休息,忽然,一张纸片飘落在不远处。⑥他好奇心起,便去捡了起来,那是一张烟盒纸,反面写着几行字:“小伙子,你每天这么跑,是想去哪里呢?我小时候家门前也有火车经过,我出来后,却回不去了!”⑦坐在土路上,他拿着那张烟盒纸想了许久。也许,那个人小时候也和自己一样,也许他远离了家乡,可是为什么回不去了呢?哪有回不去的家呢?他知道,这趟火车开往的方向,几十里外有个矿区,听爸爸说,那里的人大多是从遥远的外地来的,那个写字的人,就是其中一个吧?⑧第二天清晨,他又来到铁路边,手里拿着一个大纸壳,上面画着两个醒目的大字——回家!火车来时,他一边跑一边向着火车举起纸壳,他看见匆匆掠过的每一张脸,也不知哪一张是那个写字的人。火车过去后,却再没有纸片飘落。可他依然举着“回家”的纸壳跑了三天,才恢复了以往的生活。⑨多年后的一天,他终于离开了家门,在父母祝福的目光中走向陌生的地方,他在尘世中奔波了许久,在他的努力中,别人的白眼冷漠变成了钦羡敬佩。可是他不为所动,就像当年飞驰而过的火车,没了影踪,他却没有停下脚步。他成了一个专业的摄影家,万水千山走遍,越走越远,也常想起家中渐渐老迈的父母,却是一直无缘回去,理由太多太多。⑩有一次,在火车上,他抓拍到了一张照片。当时火车正驶过大片的平原,一个村子忽然出现在视野中,低矮的草房,坎坷的土路,还有一个站在家门前望着火车的男孩。他拍下这张照片后,每一看起,都会触动心底最柔软的部位。仿佛看到了当年自己在火车旁奔跑的身影,看到了父母充满欣慰和心疼的目光。也仿佛体会到了当年那个给他扔纸条之人的心情,心里顿时升腾起强烈的渴望,就像当年想要去远方一样。⑪那一次,下了火车后,他立刻踏上了回家的路。再次见到父母时,他已经在外面闯荡了六个年头。六年里,父母老了许多,可是他们眼中的温暖却一直没变。那个早晨,他像多年前一样,在铁路旁等着火车开来,当火车驶过来时,也仿佛载来了过去的时光。【B】他跟若火车奔跑,跑出了满眼的泪。 ⑫而他不知道的是,远在几千里外,在酷似他家乡的村庄里,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人,正和儿女们欢聚一堂。老人美美地喝了一口酒,说:“近二十年前,我还在东北的一个矿上干活,想着不挣来大钱就不回来,要不也对不起你们的妈。那时我们每天都要坐一个小时的火车去矿上上班,在路过一个村子时,我们天天能看见一个腿有些瘸的孩子,追着我们这趟火车跑。有一天心血来潮,就在烟盒上写几行字扔给他。接下来好几天,那个孩了都举着一个纸壳跟着火车跑,上面写着“回家”两个字。我这才下决心回来。走久了,才发现,回家多好!”⑬而他,看着火车远远消失,记起当初的那个给他扔纸条的人,想着那个人也早就回家了吧!15.本文围绕“纸条”讲了一个追着火车奔跑的孩子成了摄影家后回到家乡的故事,请根据故事情节在下面横线处填写合适的内容。他每天跟着火车跑步---→①____________________---→拿着写有“回家”二字的纸壳寻找扔字条的人---→②____________________---→抓拍少年勾起回家的渴望---→③____________________16.这篇文章语言质朴,读来却耐人寻味。请从文中划线语句【A】【B】中任选一句进行品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有同学认为,文章第⑫段没什么用处,可以删去。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5.①.捡到从火车上飞下来的纸条②.离家逐梦成为摄影家③.忆起扔纸条人心生欣慰16.答案示例:A句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年追着火车奔跑时的样子,虽腿脚残疾,但怀揣梦想努力奔向远方,表现了他身残志坚,勇于追梦的顽强精神。B句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写他事业有成后回到家乡,回到自己追梦的地方,想起多年来为了梦想在外打拼,但终究放不下对家乡对父母眷恋,不禁感慨万千。17.答案示例:文章⑫段是对全文内容的一个补充叙述,它交代了少年对那个扔纸条的人(现在的老者)的影响,是少年点燃了老者“回家”的渴望和勇气;全文是以“纸条”为线索串联起来的,且它与前文的故事情节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文章的主题是要表达梦想的,去远方打拼是梦想,“回家”同样也是在外漂泊的人的梦想。【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提炼能力。本文围绕“纸条”讲了一个追着火车奔跑的孩子成了摄影家后回到家乡的故事,根据故事的发展有这样几个情节组成:第一个情节是①—④段,从第①段“清展六点钟左右,十一岁的他便来到铁路边的土路上”、第③段“火车飞驰,一个小小少年拼命地跟着奔跑,步伐踉跄,好像随时都会摔倒”可知,这个情节的主要内容是:他每天跟着火车跑步; 第二个情节是⑤—⑦段,从第⑤段“……忽然,一张纸片飘落在不远处”、第⑥段“他好奇心起,便去捡了起来,那是一张烟盒纸,反面写着几行字……”可知,这个情节的主要内容是:捡到从火车上飞下来的纸条;第三个情节是⑧段,从“第二天清晨,他又来到铁路边,手里拿着一个大纸壳,上面画着两个醒目的大字——回家!火车来时,他一边跑一边向着火车举起纸壳……跑了三天,才恢复了以往的生活”可知,这个情节的主要内容是:拿着写有“回家”二字的纸壳寻找扔字条的人;第四个情节是⑨段,从第⑨段“多年后的一天,他终于离开了家门,在父母祝福的目光中走向陌生的地方……他成了一个专业的摄到家”可知,这个情节的主要内容是:离家逐梦成为摄影家;第五个情节是⑩段,从第⑤段“有一次,在火车上,他抓拍到了一张照片……也仿佛体会到了当年那个给他扔纸条之人的心情,心里顿时升腾起强烈的渴望,就像当年想要去远方一样”可知,这个情节的主要内容是:抓拍少年勾起回家的渴望;第六个情节是⑪—⑬段,从第⑪段“他立刻踏上了回家的路。再次见到父母时……那个早晨,他像多年前一样……也仿佛载来了过去的时光”、第⑬段“……记起当初的那个给他扔纸条的人,想着那个人也早就回家了吧”可知,这个情节的主要内容是:忆起扔纸条人心生欣慰。【16题详解】本题考查关键词句的赏析。可从修辞、描写方法、关键词句的使用等方面,结合“本义、含义、主题情感”三方面着手赏析。【A】句“火车飞驰,一个小小少年拼命地跟着奔跑,步伐踉跄,好像随时都会摔倒”中“奔跑、踉跄”是对少年的动作描写,描写他拼命追赶火车时的状态,“踉跄”暗示了少年的腿有残疾,一个腿有残疾的少年拼命的跟着火车奔跑,表现了他不向命运低头,内心怀有远大理想,希望能逐梦远方的信念,赞美了他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信念。【B】句“他跟着火车奔跑,跑出了满眼的泪”中,“跑”是动作描写,“满眼的泪”是神态描写。写出了他一边奔跑一边流泪的状态。表现了他在外取得一定的成绩后,重新回来当年追赶火车追梦的地方内心的感慨。表达出他对家乡、父母的热爱不舍之情。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1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文章第⑫段写的是一位老人与儿女欢聚一堂的温馨场景,是对全文内容的补充。在结构上,它与前文“捡到从火车上飞下来的纸条”“拿着写有‘回家’二字的纸壳寻找扔字条的人”的情节相呼应,这位老人就是当年给少年扔纸条和少年拿着写有“回家”二字的纸壳寻找的那个人,紧扣“纸条”这一线索,让文章首尾圆合; 内容上,用老人与儿女欢聚一堂的温馨场景表现了“与亲人团聚,回家享受温情也是那些有外追逐梦想的是的梦想”这一主题,与少年此时回家与父母团聚这一情节共同诠释了这一主题。(三)(共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对中小学教育而言,每一门课都很重要,但是本国语言文字,文学的修习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你一辈子的。学生走向社会,对生活和工作起决定作用的一些关键素养,如批判性思维、写作能力、阅读判断力等,多能从通识化的语文教育中找到源头。可以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受到过好的语文教育,打好语言文字基础,能让我们在视频图像和娱乐文化的喂养环境下,具各现代社会人的“优秀”素养。【甲】,让我们能接触到最有价值的知识;【乙】,让人总能在相同中看到不同,从正常中看到反常,有创新敏感和创造欲望;【丙】,不必借助他者中介,在有效率的沟通中更多被看到、被理解、被欣赏。③语文教育给我们第一重要的能力是严肃阅读的能力。不要觉得“阅读”很容易,你试试能不能做到打开一本书就立刻读下去。有效率地致知(获得新知)的阅读,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自小接受良好的语文教育。阅读某个文本,不是仅训练学生去找“中心思想”“写作目的”和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沉浸其中与作者去对话,在对话中获得愉悦并习得新知。这个过程,要有深度的专注,沉浸其中才能先涩后畅、先慢后快,抵达新知。我跟北大和人大那些“高考胜出者”交流时发现,他们绝不只是“优秀的考生”,不是精致的考试机器,而是在中学阶段就读了很多书,阅读和致知能力很强。中学语文课养成的阅读积累和习惯,让他们在进入大学后读文献、检索信息和深度认知上,有更优秀的表现。④第二重要的能力是批判性思维,在思维训练中掌握辨析与判断的方法。到了中学阶段,语文教育就要超越语言文字规范和叙述,而迈向文字思维和思想。有价值的阅读和写作,都需要思维支撑,批判性思维又是现代人最重要的一种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以充分的阅读为基础的,有了阅读形成的积累,见过知识世面,开阔了眼界,你才有思维站到更高处去“批判”的“本钱”。歌德说,只知其一,等于无知。掌握多元的材料和角度,是批判的前提。很多人之所以缺乏批判性思维,就因为只有“一元思维”,满足于接受一个标准答案。通过阅读积累,起码知道很多事情有两种以上的可能性。有“其一”还有“其二”,用“其二”和“其一”进行批判性对话,创造力就被驱动了。⑤第三重要的能力是写作,就是最终文字和思想的输出。写不仅仅是写,而是一个让思考变得清晰并固化的过程。思维需要输出去驱动和整理,只有用词语表达出来,才能倒逼思维的清晰。写作也能锻炼出一种对话和讲理人格,思考停留在自己脑子里,只是一种“自以为是”,而写出来,就要接受他者的审视与批评。这个一边写、一边与他人对话的过程,是培养自己形成常识感、逻辑、效率、修辞、说服的过程。 ⑧实际上,一个人的价值观,正是在阅读、思考和写作中形成的。在阅读中跳出自已狭窄的生活世界,去与历史、未来、远方的哭声、远古的智慧、远去的背影对话,思考那些自身利益之外的事,相信那些远方的哭声最终会与自己相关,从而让自己具备同情、怜悯、善良、勇敢、利他的公民美德。18.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第①段横线处补写一句恰当的话,作为本文的论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在文章第②段【甲】【乙】【丙】处依次填入短语,恰当的一项是()①流畅清晰的表达②批判性思维③坚硬的阅读习惯和枯燥耐受力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①③20.根据文章第③段内容填空。本段先提出语文教育给我们第一重要的能力是严肃阅读能力的观点,然后批驳“阅读很容易”的看法,再以阅读文本的教学过程为例证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用北大和人大那些“高考胜出者”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实,证明语文教育培养严肃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答案】18.示例:语文教育决定了影响我们一生的关键素养。19.B20.①.获得新知的阅读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自小接受良好的语文教育②.在中学阶段就读了很多书,阅读和致知能力很强③.中学语文课养成的阅读积累和习惯,让他们在大学有更优秀表现【解析】分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提炼。中心论点是议论文中作者主要表达的观点,是高度概括全文的简单明了的一句话,从句式上看,中心论点是个判断句。根据第①段“但是本国语言文字,文学的修习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你一辈子的”“学生走向社会,对生活和工作起决定作用的一些关键素养,如批判性思维、写作能力、阅读判断力等,多能从通识化的语文教育中找到源头”可知,本文先从普遍性上来讲本国语言文字、文学修习的重要性;接下来具体阐述人们的关键素养的源头是语文教育,强调语文教育对我们今后生活、工作的决定作用。据此可提炼论点为“语文教育决定了影响我们一生的关键素养”。意对即可。【19题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衔接。 第②段“让我们能接触到最有价值的知识”与短语③中的“阅读”紧密联系,强调只有坚持阅读忍受枯燥才能获取更广博更有价值的知识,故在【甲】处填入③句;第②段“让人总能在相同中看到不同,从正常中看到反常,有创新敏感和创造欲望”与短句②“批判性思维”紧密联系,强调多角度思考问题,不断创新、创造,故在【乙】处填入②句;第②段“不必借助他者中介,在有效率的沟通中更多被看到、被理解、被欣赏”强调沟通的意义,与短句①中的“流畅清晰的表达”紧密联系,故在【丙】处填入①句;故应按③②①的顺序填入【甲】【乙】【丙】;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论证思路。第③段“语文教育给我们第一重要的能力是严肃阅读的能力”,首先点明分论点;“不要觉得‘阅读’很容易,你试试能不能做到打开一本书就立刻读下去”批驳现实中有人认为“阅读很容易”的看法;“有效率地致知(获得新知)的阅读,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自小接受良好的语文教育……而是让学生沉浸其中与作者去对话,在对话中获得愉悦并习得新知。这个过程,要有深度的专注,沉浸其中才能先涩后畅、先慢后快,抵达新知”可知,列举阅读文本需要让学生沉浸其中与作者对话以获新知,要专注的事例,运用举例论证法,强调(论述、证明)有效率地致知的阅读需要“自小接受良好的语文教育”;“我跟北大和人大那些‘高考胜出者’交流时发现,他们绝不只是‘优秀的考生’,不是精致的考试机器,而是在中学阶段就读了很多书,阅读和致知能力很强”,列举北大和人大那些“高考胜出者”在中学阶段就读过很多书的事例,运用举例论证法,强调“在中学阶段就读了很多书,阅读和致知能力很强”;联系下文“中学语文课养成的阅读积累和习惯,让他们在进入大学后读文献、检索信息和深度认知上,有更优秀的表现”可知,用中学语文课养成的阅读积累和习惯让他们在大学更加优秀的事实,来论证“语文教育培养严肃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这一观点,论证结构完整,有说服力。五、写作(4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文章。21.题目一:现在正值隆冬,这是同学们初中阶段最后一个冬天了。在这个冬天里,你或许有感动,有喜悦,有相遇,有离别,有泪水,有歌声……请将“冬天里的____________”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要求: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或师生姓名。【答案】参考例文:冬天里的温暖 原野上落叶飘零,丛林中繁花落尽,而城市的树木依然苍葱,路两边绿草如茵,点缀在冬青丛中一簇簇月季花毅然在冷风中摇曳着、绽放着,火红的、淡黄的、粉红的、纯白的,色彩缤纷,艳丽无比,给人以暖暖的感觉。白杨树挺拔向上,葱绿的叶子中开始有泛黄的树叶点缀着,似乎仅仅是初秋的感觉。路边的法国梧桐黄叶多起来了,风起处,飘落了几片,也只是秋风扫落叶的意味。街心公园里的龙爪槐,头上还顶着那奇形怪状的绿色帽子,显得还是那么精神抖擞;一棵石榴树,已满树的金黄,稀疏的叶子中还点缀着几个涨红了脸,开着口笑的石榴,好像在为人们的思想境界的提高而高兴。马路右面的洋槐叶已落尽,干枯的枝丫显得苍凉,而左侧的国槐还一如既往地郁郁葱葱,显得精神抖擞,似乎在展示着中国人的气魄,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一个大型超市的门前,一些退休的老人一大早就排起了长队,等着购买白菜和大葱。尽管现在中国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新鲜蔬菜一年四季都能买到,可经历过艰苦岁月的老人还是保留着那些悠久的传统习惯,过着朴素的日子,他们不辞辛苦,冒着早晨已显寒意的冷风,站在那儿排着队,为漫长的冬季储存白菜和大葱而等待着。骑车穿行在马路上,不时有穿着前卫的时髦女郎擦肩而过,惹来行人的注目,她们大多身穿长裙,脚蹬长靴,披着洒脱的风衣,凸现出婀娜的身姿,漂亮的秀腿,给初冬的城市街头带来一道亮丽的风景。一个老太太推着三轮车有点蹒跚的走着,车上是腿脚更加不便的老伴,他们边走边说着什么,面带着微笑,没有一点对生活的哀怨,这才是“执子之手,与之偕老”的真实画面,我想这也许这就是我们年轻人所要追求的幸福吧。以一颗平常之心,感恩之心,感受着大自然的美丽,感受着社会的美好。今年的初冬没有寒冷,心里是柔柔的、暖暖的感觉。【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写作。一、审题补题。“冬天里的____________”这个题目中首先要理解“冬天”的意思。“冬天”可以指季节,这是时间概念,由此可知,文章要写的是冬天里发生的事,大家可选择反映这个季节发生的一些难忘的事写即可。如,“冬天里的第一场雪”“冬天里的野火”“冬天里的绿叶”等。另外“冬天”比喻人生、社会的“冬天”——困境、灾难、挫折、磨难等,这样,我们也可以写在困境中我们受到的关爱、帮助,或是表现出的信心和意志等,补题可在这方面思考,如“冬天里的温暖”“冬天里的暖流”“冬天里的坚强”等。 二、选材立意。可按题目的提示,把发生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冬天了里的事作为选材。如“最后一次的迎新晚会”“最后一次的圣诞”“最后一次经历校园里的雪”“最后一次欣赏校园中梅花”等,写出自己的快乐,表现自己的留恋。如果选择“冬天”的比喻义来写,可写自己在困难中故事,如老师、同学或者是陌生人的关心;自己拼搏向上,不放弃不动摇战胜学习上、交往事的重重困难等。当然,也可写景抒情,用冬天里某一个给自己启示的景或物,以景抒情表达感悟。如冬天里的新绿、冬天里的花开、冬天里的燃起的熊熊野火等。22.题目二: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北京举办。如果你是你所在班的班主任,为了迎接冬奥会,你会带着你的学生们去做些什么呢?去滑冰,去滑雪,去欣赏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请将“咱们去_____________”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从老师的视角,用第一人称写一篇故事。要求: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或师生姓名。【答案】例文咱们去滑雪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北京举办。为了迎接冬奥会,也为了给学生们减减压,作为班主任的我决定带领孩子们去滑滑雪。这一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我和学生们收拾好行李,开始此次的行程。经过一路的颠簸。我们来到滑雪场。精神抖擞、兴高采烈、有说有笑地来到滑雪场。山上一片雾茫茫,雪场上已是人山人海,个个都玩得不亦乐乎。学生们看着都跃跃欲试。于是,我们就租起雪橇,赶紧拿起租的雪橇往上跑,坐上雪橇,一步一步学着别人滑雪的样子。拉起绳子,松开刹车,雪橇迅速往下滑,飞出了雪场,还没回过神来,有些学生就摔得四脚朝天……而初次滑雪的我也搞不明白,雪橇怎么不听使唤。我不甘心,一次又一次尝试着。选好轨道、调整方向,拉住绳子,慢慢的松开刹车,双脚放在雪橇两边,随时充当刹车。终于,雪橇在我的控制下,以匀速向下滑去,一直滑到最远距离。眼看又要飞出雪场了,手疾眼快的我立马刹住车,才使我脱离了危险,得到了安全。这次成功了,我会滑雪了。于是我悠然自在反反复复地滑来滑去,还充当起了学生的“滑雪教练”。雪场里的活动丰富多彩,不远处,有打雪仗、堆雪人。接着大家提议,来打雪仗,一瞬间,一场美妙绝伦的打雪仗比赛开始了。全班男女两队,每队住在自己的防御塔里,由一名送雪者、一名造雪球者、两民攻击者组成。雪球像子弹般,飞来飞去。整个雪场眨眼间充满了紧张的气氛。在这场比赛中,谁都不敢落后,争先恐后的维护自己队伍,不给对方有可乘之机。经过半个小时的激烈比拼,我们旗鼓相当,不分胜负。和谐地握手。这场活动也使学生们感到团队的温暖。美好的旅程总是短暂的,此次的滑雪旅程,到此结束。让我们留下了许多纪念,时间虽然短暂,却过得十分有意义。学生纷纷说希望我们以后多举行这种有意义的活动。【解析】 【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要求以“咱们去________”为题目,从老师的视角,用第一人称写一篇故事。结合所给材料,横线处所填内容应与“迎接冬奥会”这一背景有关,例如“咱们去滑冰”“咱们去滑雪”“咱们去欣赏北国风光”等等。写作时,尽量打开写作思路。如写“咱们去滑雪”,结合迎接冬奥会的背景,作为班主任,会带领班上学生体验滑雪的乐趣,可以描写滑雪过程中的趣闻乐事,以及体现班级凝聚力的故事。还可以写“咱们去欣赏北国风光”,“我”带领学生一路北上,欣赏哈尔滨的冰雕,东北的雪村,去堆雪人,打雪仗,感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美景。总之作文内容要体现“迎接冬奥会”的主题,写出活动的乐趣与意义,内容积极向上。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2-04 22:10:02 页数:21
价格:¥2 大小:1.79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