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0-2021学年北京燕山区初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0-2021学年北京燕山区初三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一、基础•运用为了了解中国书法,初三年级组织了“中国书法”专题学习活动。下面是学校书法老师提供的相关介绍。阅读文段,完成小题。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体现着中国人对宇宙、人生、哲学的独特理解,它不是一门技艺,而是体现中国文化的一个载体。中国书法经过不断①,形成篆、隶、楷、行等书体,并成为一门审美艺术。中国之有书法,得()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汉字,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方块文字,它具有②的优美形式,为书法艺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一是毛笔,由柔软的兔毫、羊毫或富有弹性的狼毫等做成的毛笔,让每个字都能呈现出丰富的变化,为书法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大书法家都是具有高度诗文修养的文人学者,书法作品也是杰出的文学作品。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既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又是古代散文的经典作品。读其字,赏其文,真是③。1.文中①②处填入词语和括号内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①传承②独特得(利)B.①传承②典型得(利)C.①演变②典型得(力)D.①演变②独特得(力)2.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③处填入成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载体zǎi提供ɡōnɡ③美轮美奂B.载体zài提供ɡōnɡ③美不胜收C.载体zài提供ɡònɡ③美不胜收D.载体zǎi提供ɡònɡ③美轮美奂3.为划线短语添加标点正确的是()王羲之的兰亭序既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又是古代散文的经典作品。A.《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B.《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C.“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D.“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答案】1.D2.B3.B 【解析】【分析】【1题详解】传承:更替继承;演变:指历时较久的发展变化;根据“形成篆、隶、楷、行等书体”可知,这里应选择“演变”;独特:指特有的,特别的,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典型: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物;结合语境可知,这里选择“独特”;得(利):获得利润、利益;得(力):得其助力,受益;结合语境可知,这里应为“得力”;故选D。【2题详解】载体:指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体;读作“zài”;提供:供给;读作“ɡōnɡ”;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美轮美奂: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结合语境“读其字,赏其文”可知,这里选择“美不胜收”;故选B。【3题详解】书名号:用于标明书名、篇名、报刊名、文件名、戏曲名、歌曲名、图画名等的标点符号,亦用于歌曲、电影、电视剧等与书面媒介紧密相关的文艺作品;引号:可用于表示特定的称谓;结合语境来看“又是古代散文的经典作品”,《兰亭序》是一片散文,故使用书名号;根据“既被誉为”可知,“天下第一行书”则是对王羲之的《兰亭序》的特定称谓,用引号;故选B。学校的书法社团组织同学们开展“认识书法,了解书法”活动。阅读材料,完成小题。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当代中国台湾舞蹈家林怀民领衔的“云门舞集”舞蹈团,曾创作《行草》组舞,享誉世界。他的灵感来自中国书法,舞蹈活化了中国书法的精神。在舞蹈过程中,舞者如同一个即兴创作的书法家,挥毫泼墨,时而停顿,时而激越,时而流动婉转,时而迟缓柔媚。【甲】布景上没有书法,舞台上【乙】没有字迹,【丙】使人感受到书法的气脉在流动。 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大书法家张旭整天沉醉在他的行草世界中,他日日临摹前代大师的书迹,但进步不大。一日,他到长安街头,看到人头攒动,凑前一看,只见女舞蹈家公孙大娘挥舞着长剑,凌空飞舞,柔美的身躯,飘拂的衣带,随着剑起伏。舞蹈家的身体、长剑和外在的世界几乎融为一体。张旭看得如醉如痴,从中悟出了书法妙道,从此书艺大进。书法以流动的气脉为灵魂。4.在文中【甲】【乙】【丙】三处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由于也就但B.不仅也从而C.既然也就因而D.虽然也但5.结合上下文,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横线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这就是无影无形又无处不在的内在气脉②一个是古代书法家从舞蹈中得到书法的启发③一个是当代舞蹈家在书法中得到舞的智慧④它说明书法和舞蹈有共通的因素A.④②③①B.③②④①C.②③④①D.①③②④【答案】4.D5.B【解析】【分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关联词的应用。结合语境可知,“布景上没有书法”和“舞台上没有字迹”两个分句之间不是因果关系,所以排除A选项;“布景上没有书法”“舞台上没有字迹”这两个分句和“使人感受到书法的气脉在流动”之间是转折关系,排除BC选项。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和排序。阅读材料可知,③“一个是当代舞蹈家在书法中得到舞的智慧”对应的是材料的第一段的内容,是对第一段中国台湾舞蹈家林怀民从书法中获得舞蹈的灵感的总结;②“一个是古代书法家从舞蹈中得到书法的启发”对应的是材料第二段内容:书法家张旭从公孙大娘的舞剑中悟出了书法妙道;④句“书法和舞蹈有共通的因素”是对②内容的总结;①中“无影无形又无处不在的内在气脉”指出了“书法”的实质,并与“以流动的气脉为灵魂”相承接。所以正确的语序是③②④①;故选B。二、古诗文阅读(一)默写6.依据原诗文,在横线上补足句子。(1)_______________,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2)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4)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5)《沁园春·雪》一词中,描写词人想象中的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答案】①.(1)金樽清酒斗十千;②.(2)沉舟侧畔千帆过③.(3)月是故乡明④.(4)山雨欲来风满楼⑤.(5)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对于诗歌的背诵能力。解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注意“樽”“素裹”“妖娆”等易错词。(二)古诗词阅读阅读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完成小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7.阅读词的上阕,说说作者对“天上”、“人间”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8.词的下阕中,划线句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9.“水调歌头”是词牌名。试着再写两个词牌名出来,并且对应写出该词牌中的一句经典句子。【答案】7.在词人眼中,天上宫阙固然令人向往,尽管有华美的琼楼玉宇,有嫦娥的翩翩起舞,但终究是高寒难耐,少了人间亲人朋友欢聚时那份温暖闲适,表露出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8.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词人借写明月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借月的阴晴圆缺表达面对种种生活际遇的旷达胸襟和乐观情怀。9.示例:卜算子·咏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如梦令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解析】【7题详解】考查对内容 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意思是: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词人认为天上固然令人向往,但高寒难耐,少了人间亲人朋友欢聚时那份温暖闲适。由此可以看出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态度。【8题详解】考查对情感的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是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词人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表达了面对种种生活际遇的旷达胸襟和乐观情怀。【9题详解】考查对词牌的了解。写出两个主要的词牌名及对应的经典句子即可。比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是词牌名,对应的经典句子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再比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渔家傲”是词牌名,对应的经典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三)文言文阅读阅读《岳阳楼记》,完成文后小题。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10.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前人之述备矣(2)连月不开11.翻译句子。(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12.文章以“情”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之情,又写了古仁人之情。这两种情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答案】10.(1)详尽;(2)天气放晴。11.(1)政事顺利,百姓和乐。(2)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12.迁客骚人之情是,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之情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者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来写,可以突出古仁人的高尚品质,也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1)句意为: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备:详尽;(2)句意为: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开:放晴;【1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字词:政,政事;通,通顺;和,和乐;百,不是确指,形容其多;废,这里指荒废的事业;具,通“俱”,全,皆;兴,复兴。(2)重点字词:去,离开;国,国都;忧,担忧;畏,害怕。【1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根据第三段“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分析,写了迁客骚人的“以己悲”,根据第四段“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分析,为写迁客骚人的“以物喜”;综述为:迁客骚人之情是,以物喜,以己悲。根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分析得出古仁人的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忧国忧民)。两种情感放在一起,通过对比突出古仁人的高尚品质,也寄托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和抱负。【点睛】参考例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隔了一年,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衔接远山,吞没长江,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觉得喜气洋洋了。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呀。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写于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三、名著阅读13.培根在《谈读书》中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结合你读过的一本名著,利用相关情节谈谈你对培根这句话的感受。(120字左右)【答案】示例:阅读《鲁滨孙漂流记》这本精彩的小说后,一个高大的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险家、航海家鲁滨孙。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实现了自己航海的梦想。他的精神和品质让我们明白了只有坚持才能胜利,只有实干才能让我们摆脱困境,实干比信念更重要。这让我的人生会随着这本书而起航,在人生的航海中,勇敢前进!【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培根在《谈读书》中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的意思是说:读书可以怡情养性,可以增加文采,可以增长才干。从自己阅读的名著中,选择一部作品,结合作品的相关情节,从“怡情养性”“增加文采”“增长才干”任一角度来谈自己的感受即可。答案是多元的,言之有理即可。示例:阅读《傅雷家书》,总觉得一股暖流缓缓淌过心间,这就是傅雷对他的儿子的爱吧。事无巨细,傅雷首先强调的是傅聪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以自身的经历来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见困境不气馁,得到成功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热爱祖国。同时他还对傅聪的生活进行指导。傅雷家书中的种种人生道理使我受益匪浅。四、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当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为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教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但是,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材料二】2018年5月,谷歌Duplex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部分)通过了“图灵测试”。这个消息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当机器人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隧道问题”: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在通过黑暗的隧道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面对撞向隧道还是撞向行人这种进退维谷的突发情况,自动驾驶汽车会怎么做?自动驾驶汽车依靠的是人工智能“大脑”,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当前情景较相似的案例,然后根据所选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当遇到完全陌生的情景时,汽车仍然会进行搜索,即在“大脑”中迅速搜索与当前场景相似度大于某个固定值的过往场景,形成与之对应的决断。如果计算机搜索出来的场景相似度小于那个值,自动驾驶汽车将随机选择一种方式处理。那么,如果自动驾驶汽车伤害了人类,谁来负责呢?有的学者认为不能将人工智能体作为行为主体对待。因为“主体”概念有一系列限定,譬如具有反思能力、主观判断能力以及情感和价值目标设定等。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它所表现出来智能以及对人类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和遵循,是基于大数据学习的结果,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人工智能体不可以作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以上述自动驾驶汽车为例,究竟由人工智能开发者负责,还是由汽车公司负责甚至任何的第三方负责,或者各方在何种情形下如何分担责任,应当在相关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制订商业合同进行约定。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singularity)”。所谓“奇点”就是指机器智能有朝一日超越人类智能,那时机器将能够进行自我编程而变得更加智能,它们也将持续设计更加先进的机器,直到将人类远远甩开。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14.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数学家图灵提出了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B.“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标准。C.“中文房间”实验是为了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D.图灵和希尔勒全都认为计算机是可以拥有智能的。15.根据材料二,下列现象属于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是()A.经常使用“健康手环”来检测自己的运动健康状况。B.工作繁忙无暇做家务,购买智能产品帮助清扫房间。C.出行全依赖手机导航,丧失了应有的路线识别能力。D.从事某一职业过久,习惯了用行业思维来思考问题。16.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答案】14.B15.C16.参考:20世纪中叶,科学家提出人工智能的设想,并着手实验验证。80年代,人工智能的利用有了新突破,机器代替人类成为可能。进入21世纪,对人工智能的认识和利用进入机器伦理阶段,标志着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思考步入新领域。【解析】【分析】【14题详解】A.“提出了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有误。材料一第二段原文是: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C.“是为了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有误。材料一第三段原文是:“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D.“图灵和希尔勒全都认为计算机是可以拥有智能的”有误。材料一第三段原文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可见希尔勒并不这么认为。故选B。【15题详解】 根据材料二倒数第二段“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C项“出行全依赖手机导航,丧失了应有的路线识别能力。”沦为了智能的囚徒,属于被人工智能“异化”。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围绕“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按照时间顺序寻找相关语句作答。①如材料一第二段“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可概括出:20世纪中叶,科学家提出人工智能的设想,并着手实验验证。②材料一第三段“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可概括出:80年代,人工智能的利用有了新突破,机器代替人类成为可能。③由材料二第一段“2018年5月,谷歌Duplex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部分)通过了‘图灵测试’。这个消息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第二段“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可概括出:进入21世纪,对人工智能的认识和利用进入机器伦理阶段,标志着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思考步入新领域。(二)阅读《成全一棵树》,完成小题。成全一棵树①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树苗栽在门前。②母亲栽完树后,她的孩子从屋里一拐一拐地走出来。“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出生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③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的都大、都深。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④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他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⑤每一天,孩子都要拎着水桶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小树一天一天长大了。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其他的树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⑥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残疾的孩子也去读书。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难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⑦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秋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⑧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阳光。大家都叫他阳光。他也喜欢这个绰号。⑨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这一年,他回到了家乡,母亲早已是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候在门口迎接儿子。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⑩他是坐着轿车回来的。他没有让车子进村,在村头他就下来,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远远地,他就看到了家门口的树——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她依着树。他心里一热,急急地奔了过去。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母亲搂在怀里。他发现母亲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他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11)他在老屋里住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树下的青石板上坐下,慢慢地陪着母亲说话。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啊,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别的树长得快吗?这里面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12)母亲望着已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平静地笑了,点点头说:“其实娘早就知道了。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开始我也纳闷,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地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吗?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里去偷偷喂那树啊!”(13)他一下子怔住了,心绪瞬间百感交集。许久许久,他“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他明白了,他终于明白了母亲。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17.阅读全文,说说文章以“成全一棵树”为题,有什么含义?18.第6段中写道,“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母亲做了什么决定?是什么原因促使母亲做出如此的决定?19.文中的这对母子都值得为他们点赞。选择其中一个人写一段话,说说你的理由。【答案】17.文章题目,有使一棵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的成全,也有让残疾的儿子成就个人事业的成全。 18.决定是母亲改变主意送儿子去上学。母亲改变主意的原因是,儿子将母亲已经丢弃的小树苗种下,并且细心呵护照料,既是对一颗小树的生命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生命的爱护。在儿子身上,母亲看到了儿子成全一棵树也成全自己的那种精神力量。19.示例:人物选母亲。一开始。母亲对一出生就有残疾的儿子不抱任何希望。在种树的时候,看见小儿子对小树的执着与乞求,也并没有抱太多的希望,只是不想让儿子绝望而已。但是看到儿子对小树的细心呵护,特别是每天晚上对小树的交流,使母亲改变了看法。母亲看到了儿子品质中的闪光的一面,因而改变了主意,供儿子上学,并最终成就了儿子的写作事业。母亲是伟大的。【解析】【分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阅读全文可知,本文写了一棵被丢弃、快枯萎的小树苗,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母亲也改变了想法,将儿子送到了学校,小树成材了,那孩子也取得了成功。题目一语双关,即指一棵本已经失去生存资格的的小树苗,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又指“一出生腿就残疾了”的孩子,在母亲的精心培养下,在母爱的滋润下,他取得了事业的成功。据此回答即可。【1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根据文章中“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残疾的孩子也去读书”可知,“决定”是母亲改变主意送儿子去上学;根据后文的“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吗?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里去偷偷喂那树啊”可知,母亲做出如此决定的原因是母亲从儿子细心呵护小树苗上看到了儿子的倔强和执着,儿子对小树苗的呵护既是对一颗小树的生命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生命的爱护。所以母亲选择像儿子成全一棵小树苗一样成全自己的儿子。据此回答即可。【19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阅读全文可知,本文主要讲述一位母亲在春天将几棵树苗栽在门前,一棵被丢弃、快枯萎的小树苗,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母亲也改变了想法,将儿子送到了学校,小树成材了,那孩子也取得了成功。这篇文章中的母亲在儿子的请求下栽下小树苗,可以看出母亲尊重儿子,而在看到儿子细心的呵护小树苗,虽然家庭条件艰苦,仍然送孩子去读书,可以看出母亲关爱孩子,有着宽阔的胸襟。而这篇文章中的儿子虽然残疾,但是却依旧热爱生命,细心的呵护快枯萎的小树苗,成全了一棵小树长成参天大树,自己也积极生活,每天都高高兴兴的,比别人更加青春活泼,最终成为一名著名的作家,体现出了小男孩不向命运低头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据此回答即可。示例:人物选小男孩,小男孩一出生就有残疾,甚至连母亲都没有对他抱有什么希望。可是他却请求母亲种下一棵被丢弃、快枯萎的小树苗,每天给它浇水,细心的呵护小树苗,最终小树苗和别的小树苗一样壮实,而他的执着也打动了母亲,母亲做出供他上学的重大决定,最终成为了一名著名的作家。而正是因为他执着,积极面对生活,才能活出精彩。(三)阅读《读书当有光芒》,完成小题。读书当有光芒①清代文人袁枚说过一个读书故事。说有个老学究,夜行乡间小路,星月皆隐,时不时几点萤火,忽明忽灭。埋头走路间,忽见一人影影绰绰在前面走,老学究抵近瞧去:这不是死了好多年的阿明吗?阿明也认出了老学究。老学究胆子挺大的,明知遇到了鬼,也并不害怕,问鬼何往,鬼曰:“吾为冥吏,至南村有所勾摄,适同路耳。”②老学究恰好也要去南村,人鬼便结伴而行。行至一间茅屋,鬼吏突然对老学究说:轻点走,别惊扰人家。老学究问:干吗要放轻脚步?鬼吏说:“此文士庐也,不可往。”咦,怪了,你如何知道这间茅棚里住了一位文士?鬼说:人啊,白天忙得天昏地暗,便精神涣散;到了夜晚,人睡着了,什么念头都不乱生,精神便归于一处。这时候啊,书读得好的人,胸中字字皆吐光芒,就在脑顶上大放光。读书好与坏,光芒不一样。读得好的甲,读得可以的乙。鬼吏说,我到得这里,“此室上光芒高七八尺,以是知为文士”。③说着说着,快到老学究家了,老学究好奇,指着自家屋宇问鬼吏:“你看此屋睡中光芒若何?”这个屋主人啊,哎呀哎呀,还是别说了吧。老学究鼓劲,但说无妨,但说无妨。好吧,既然叫我说,我就说了啊:“见君胸中高头讲章一部,墨卷五六百篇,策略三四十篇,经文七八十篇,字字化为黑烟,笼罩屋上。诸生诵读之声,如在浓雾中,实未见光芒。”④袁枚的鬼故事,更可以当寓言来读。老学究读书少吗?不少。环橱皆书也,环床皆书也,环桌皆书也,埋在书籍中,如埋在书山里。然则,他读那么多书,不是黑云压城,便是浓雾锁乡。读书几十年,心无所悟,不是乌烟瘴气,便是乌七八糟,全无读书人该有的精神明亮。 ⑤读书多,是不是就意味着读书好呢?明朝谢肇浙曾经讲,好书之人有三病。第一病是,“浮慕时名,徒为架上观美,牙签锦轴,装潢炫曜,骊牝之外,一切不知”。买了新房,有些人要以示风雅,专辟书房;房有了,书也花钱买了,买的都是精装书,可是,一本也没读过。第二病是,“广收远括,毕尽心力,但图多蓄,不事讨论,徒污灰尘,半束高阁,谓之书肆可也”。其实与第一病类似,都是求书多,舍得投资购书,稍有不同者,书他还是读的,并不全然当摆设,只是一个人读啊读,从不与人交流,从不与人讨论,从不把所学用于生活与社会。书读完,就算完,然后把书束之高阁。这般人,不是读书人,不过是装书的书柜。第三病是,“博学多识,矻矻穷年,而慧根短浅,难以自运,记诵如流,寸觚莫展”。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知道分子。天文地理,化学物理,医护生理,天南地北,无所不知,古今中外,无所不侃。跟人聊天,没有他所不知道的,却有一样不知道:您对这事怎么看呢?知识有一万,见识无万一。患上读书三病者,“睡中光芒若何”?指定是“字字化为黑烟”,指定是“如在浓雾中,实未见光芒”。⑥读书三病,其实是一病:无思。一个是根本不读,自然零思考;一个是读是读了一点,读后就扔,读之十,思之一,也接近零思考;一个是读了很多书,并不融会贯通,并不与实际挂钩,他之读书,纯粹是为了卖弄知识,赢得博学之名。⑦袁枚谈读书,与谢肇浙谈读书,两人貌似各谈各的,实则殊途同归,谈的是一个事,读书要读,读要有所思。两人正是从不同角度,来印证孔子所说的读书观点:。读了那么多书,什么观点都提不出,什么见识都贡献不了,白读了。⑧什么都看了,什么都忘了,一点儿也不去思考,则其读书,恰如老学究,读了那么多书,都“字字化为黑烟”。(来源:解放日报2020年08月刘诚龙有删改)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1.根据上下文内容,在第⑦段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句子。22.阅读下面附录材料,在第②段甲乙两处横线处分别补上相对应文字(用原文作答)附:【原文】有老学究夜行,忽遇其亡友。学究素刚直,亦不怖畏,问:“君何往?”曰:“吾为冥吏,至南村有所勾摄,适同路耳。”因并行。至一破屋,鬼曰:“此文士庐也,不可狂。”问:“何以知之?”曰:“凡人白昼营营,性灵汩没,唯睡时一念不生,元神朗彻,胸中所读之书,字字皆吐光芒,自百窍而出,其状缥渺缤纷,烂如锦绣。学如郑孔、文如屈宋班马者,上烛霄汉,与星月争辉;次者数丈,次者数尺,以渐而差,极下者亦萤萤如一灯,照映户牖,人不能见,唯鬼神见之。此室上光芒高七八尺,以是而知。”学究问:“我读书一生,睡中光芒当几许?”鬼嗫嚅良久曰:“昨过君塾,君方昼寝,见君胸中高头讲章一部,墨卷五六百篇,经文七八十篇,策略三四十篇,字字化为黑烟笼罩屋上,诸生诵读之声如在浓云密雾中,实未见光芒,不敢妄语。”学究怒斥之,鬼大笑而去。(《子不语》集,清代袁枚)【答案】20.示例:读书要有所思(读书要多思考)。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2.甲处:上烛霄汉,与星月争辉。乙处:萤萤如一灯,照映户牖。【解析】【分析】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根据文章题目“读书当有光芒”以及文章末尾总结性的句子“袁枚谈读书,与谢肇浙谈读书,两人貌似各谈各的,实则殊途同归,谈的是一个事,读书要读,读要有所思”可以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读书要多思考。【21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补写。解答时要结合上下文语境,选择正确的句子填写。根据“袁枚谈读书,与谢肇浙谈读书,两人貌似各谈各的,实则殊途同归,谈的是一个事,读书要读,读要有所思”可以概括出读书要多思考的观点,而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是在告诉我们读书要多思考,所以这里应该填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根据原文中“学如郑孔、文如屈宋班马者,上烛霄汉,与星月争辉”可知,书读得好的“上烛霄汉,与星月争辉”;根据“极下者亦萤萤如一灯,照映户牖,人不能见,唯鬼神见之”可知,读得可以的是“萤萤如一灯,照映户牖”;据此解答即可。【点睛】译文:有个老学究在夜间走路,忽然遇到一位已经去世的朋友。老学究向来性格刚强,也不害怕,问他:“你到哪里去?”答道:“我在阴间当差,要到南村去勾魂,正巧与你同路。”于是两人一起行走。经过一座破屋时,鬼说道:“这是有学问的人住的房屋,不可放肆。”老学究问:“怎么知道的?”鬼回答:“凡人在白天,忙碌于营生,灵性被埋没,只有睡觉时,心无杂念,自身的元气神明朗清澈,胸中读过的书,一字字都吐露光芒,从全身百窍散发出来。这种光芒飘飘渺渺缤纷多彩,像锦绣般灿烂。学问达到郑玄、孔颖达一般,文章写得像屈原、宋玉、班固、司马迁的人,身上发出的光芒可上射天庭照亮云霄和银河,与星月争相辉映。稍差一点的,光芒有数丈高,再差一点的,光芒约几尺,再往下逐渐降低,极下等的像萤火般的小油灯,门窗透些光亮罢了。这种光芒,人看不见,只有鬼神能看到。这间屋上的光芒高七八尺,因此得知里面是个有学问的人。”老学究问:“我读书一辈子,睡觉时的光芒能有多高?”鬼支支吾吾好久才说道:“昨天经过你的书塾,你正在睡午觉,只见你胸中有经典著作一部,科举考卷五六百篇,讲解经典的文章七八十篇,时政策略三四十篇,一字字全化为黑烟,笼罩在屋顶上。学生们诵读课文的声音,在浓云密雾之中传出来。实在未见一丝光芒,不敢乱说。”老学究听了愤怒地破口大骂,鬼哈哈大笑地走了。五、写作(40分)(任选一个题目)23.以“答卷”为题,完成一篇作文。 要求:字数600字以上。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答案】范文:答卷有人说,人的一生就像是一张纸,初来人世,这是一张白纸,一张人人都有的白纸,而要离开这人世的时候,每个人的纸上就都画满写满了不同的东西。 人的一生何尝不像一份答卷呢?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便开始答题,到闭上眼睛的那一瞬,考试完毕,一个人的一生,便是这次考试的答卷。 如果你是个名人,或臭名昭著,或万古流芳,也许会有人在背后批改你的答卷,或将你留在答卷上的笔迹公之于众,可在多数的情况下,你是个平凡的人,没有人会去批改你的答卷,无妨分数高低,重要的是你过着怎样的日子。 给分重点之一:理想 如果真的有人来为你的答卷评分,我想他的评分标准之一一定是有无理想。 “有志者,事竟成。”雄心壮志就像是茫茫黑夜中的北斗星,指引你前进的道路。鲁迅弃医从笔,是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唤醒那些睡梦中的痴人,来同情那些老百姓,最终他的作品家喻户晓,被每个人所熟知。周恩来总理从小就立下为中国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最终以他的俭朴,平易近人赢得了人民的爱戴,才有了“十里街送总理”的壮观景象。 正如孟子所说:“志,气之帅也。”没有理想的人生一定不精彩! 给分重点之二:毅力 “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毅力是成就在事业的必备条件之一,付出努力的人不一定会成功,而不努力的人一定不会成功。 中国的印刷术闻名于世,试想,在活字印刷术发明之间,那些刻雕版的工匠们若没有毅力,一旦刻错便失去信心,不愿意重头开始,也许我们现在还没有书本呢!“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难道这不需要毅力吗?没有毅力的人,他的人生便是一盘散棋。 给分的重点还有很多,但人毕竟是不完美的,最终看到这份人生的答卷的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你的一生过得是否精彩,是否有意义,你给出的答卷会呈现一切。 人生,一场特殊的考试,好好对待吧!若干年之后,交出一张令自己、令世界满意的答卷。【解析】 【详解】本题为命题作文。写作前,首先要理解“答卷”的含义,“答卷”的意思是:1.解答试卷;2.对试题做了解答的试卷。这里的答卷可以理解为考试的试卷,但我们理解更多的,应该是生活的答卷、人生的答卷、事业的答卷、心灵的答卷等。人生就是一张答卷,不同人都在书写不同的人生答卷,人生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书写答卷的过程。对这一点,考生都不难理解。只有这样,作文的视野才会更广,素材的搜集才会更多,作文的思路才会更顺。“答卷”是阶段的考试检测,必须是经历过学习、工作、生活的磨练的,有一个心理的历程,经历过一些磨难,或是对他人、社会、生活中有同样经历的人和事的一个评判。文体适合写成与成长有关的记叙文。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反映“答卷”的重要性和过程的艰巨性。“知识答卷”方面,如写中考答卷,将决定能不能考上理想的高中,为进一步考上心仪的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等;“人生答卷”方面,如写人生中总会遭遇困难和挫折,只有答好这些考卷,人生才会一帆风顺,收获成功。24.以“我和书的故事”为题完成作文。要求:字数600字以上。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答案】范文:我和书的故事享受着春雨的滋润,漫步于夏夜的星空下,拾取秋日下火红灿烂的枫叶,欣赏着冬雪自由的纷飞,四季的美丽编织着我和书的故事。当春雨连绵,一丝一缕地在大地上织着快乐的雨帘,田里的禾苗钻出头来张望,树木伸出枝干接受春雨的洗礼,屋外一片蓬勃,屋内一份悠闲,品一杯香茗,执一卷古书,泛黄的书页下有多少动人的故事,让我不禁沉醉其中,有了那份恣意,便想起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安详,勾起了“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回忆,又仿佛见到了“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活跃。春雨、古书、香茗,将春更添诗意。繁星如斗,夜色静谧,喜欢读一本经典童话。读到会心之处,常喜欢仰望星空,到星际中随王子和公主跳舞,看丑小鸭展翅变为白天鹅,去追寻梦一样的国度,没有烦恼,没有惆怅,一切美好如圆月。也许,童话世界里的一切都不会变为现实,但是在忙碌的世界中,静静地躺在一把藤椅上,望着满天眨眼的明星,我的心会飞到美人鱼锁住的海底王宫中,听她清脆的嗓音唱出动人的歌。我会感到心旷神怡,心境透明如明镜。秋日照耀,硕果累累,我喜欢读外国名著《名人传》,感受名人的力量,启迪成长的道路。贝多芬用顽强的意志扼制住命运的咽喉,用不屈的生命演奏出伟大的《命运交响曲》,他坚韧执着无畏无惧的形象将我深深折服了。托尔斯泰用平凡的面貌谱写了一段不平凡的历史,我明白了即使再渺小再卑微的生命,都可以创造奇迹。米开朗琪罗,在苦难中苦苦追寻真理,他那“愈痛苦愈使我喜欢” 的崇高人格使我铭记在心。 冬雪飞舞,我沉醉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的一生经历无数的挫折,但他依然执着乐观地对待生命,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也莫过于此,他的生命之光让我为之震撼。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无论遇到再大的风再大的浪,我都不会畏惧,我相信信念,执着追求梦想,让我可以在生命之巅豪迈地高歌。多少个四季,在油墨芳香中,我同先人对话,与名人畅谈,与鸟儿并行,点点滴滴,我和书的故事载入我如歌的岁月中。【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题干要求我们写一个“故事”,一个“我和书”之间发生的故事。有什么事情可写呢?我们可以写书的获取途径:是买的?借的?朋友送的?拿什么东西交换的?还可以从读书的方式入手:或许是光明正大,手不释卷地读?或许是躲着老师,背着家长悄悄地读?还是因为买不起而只能躲在书店里偷偷地看?可以从一本或者几本书的内容着手,童话故事,经典名著,自然科学,军事历史……但不管我们和书之间发生什么样的故事,书的内容是什么,让我们记忆深刻的一定是书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一本好书可以给予我们知识,开阔我们的眼界,启迪我们的人生,给我们克服困难的力量。所以,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自己和书之间发生的故事,并通过适当的议论揭示出书带给自己的启发或感悟。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2-04 17:50:02 页数:19
价格:¥2 大小:44.8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