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辽宁省铁岭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2024学年度清河高中12月月考历史考试卷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1.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B.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C.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D.战国时期思想环境相对自由2.有学者研究指出,汉代没有皇子建藩后反叛在位父亲的例子。汉初文帝、景帝、武帝三代,宗藩叛乱的多为堂兄弟。这一现象反映出()A.传统忠君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B.王国问题威胁着中央集权C.传统的血缘宗法关系逐步瓦解D.政治稳定与血缘亲疏有关3.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B.士绅经济强化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C.贵族经济的基础是井田制D.士商合流表明隋唐放弃了重农抑商4.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则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下列相关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义田、主客户制、保甲制度②租调役、官仓义仓、大索貌阅③“金花银”、十家牌法、户帖制度④“科差”、众济院、“诸色户计”A.①③②④B.②①④③C.①②④③D.④②①③5.锁院制度是宋代贡举考试过程中实行的一项重要措施。宋人赵升曰“凡言锁院者,机密之谓也。故试士、撰麻皆如此。”同时宋神宗也规定“应发解、省试,于锁院一月前不许官员乞假出外,差官毕仍旧”。这反映出,当时A.实现了考试的公平公正B.杜绝了考官的徇私舞弊C.科举制的日益严密化D.理学作为考试主要标准 6.甲问:“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乙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他们探讨的是A.心外无物B.知行合一C.万法唯识D.格物致知7.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以新的民族“大一统”观念为指导,较成功地解决了两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能够反映上述观点的史实有①对边疆管理大事集权、小事放权②设理藩院管理边疆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③康熙多次亲征平定蒙古贵族叛乱④打击沙俄入侵确定中俄两国东段的边界A.①③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8.据统计,1843一1860年,香港与五个通商口岸共出版西书434种。其中纯属宗教宣传品的有329种,占75.8%;属于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博物学植物学、医学等方面的书籍105种,占24.2%,科技书籍比例上升较快。据此可知A.西方科技知识由此开始传入中国B.西方科技知识促进中国近代科技发展C西方科技知识获得中国普遍认同D.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了解西方科技的主动性增强9.陈独秀在《新青年》中说:“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其主要意图是A.关注国家存亡,提倡思想启蒙B.提倡民主科学,推动社会进步C.彻底批判儒家传统伦理道德D.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10.“北京军阀政权统治较弱地区,农会大量出现。在南方政府和军队认可下,农会开展了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等体现农民阶级最基本经济要求的运动。"这表明A.农民抗租斗争得到太平军支持B.国民政府支持开展农民运动C.抗日战争时期扩大抗日统一战线D.中共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11.五四运动的爆发给列强尤其是日本极大的震撼。“5月5日的《大阪朝日新闻》发表了《排日学生暴动》等文章;6月7日的报道,更是将中国学生运动称为‘学生义和团’”。这表明五四运动A.体现了盲目的排外意识B.目标直指日本的侵略行径C.彰显了空前的民族团结D.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12.下图为1961—1971年联合国大会上关于恢复新中国合法席位的投票情况。总体来看,此种变化反映出A.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B.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C.第三世界主导了联合国D.国际政治格局正在变化13.总生育率是指该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下图反映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总生育率总体居高,其主要原因是A.新中国成立和人民生活逐渐富裕B.民族独立以及生产关系的变革C.新婚姻法的颁布提高了妇女地位D.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劳动力14.1984年中央1号文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1993年中央l号文件规定,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反映出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自上而下推行B.体制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C.乡镇企业的兴起推动农村产权改革D.市场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15.1985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其中进口税率平均水平比1951年下降了10%,包括发展新技术需进口的新材料、新技术产品、信息传输设备和与改善人民生活相关的餐料,物品、食品等税目。此次关税改革A.揭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B.推动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展开C.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做积极准备D.适应了改革开放战略推进的需要16.早期的罗马法规定债的关系不可转移,后来罗马法采用替代制度,即指定或准许他人替代原债权人或原债务人,以实现债权或债务在不同主体间转移。这一转变A.动摇了保护私产的观念B.旨在保护奴隶主特权地位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17. 《世界通史教程》中写道:新兴市民要求建立城市学校,由城市当局选聘教师、决定学费、确定入学条件,学习处理商业事务与行会行政事务,培养职业技术技能……许多学校摆脱教会控制。材料表明A.教育商业化程度提高B.市民阶层不断发展C.教育突破了身份限制D.宗教改革影响深远18.1418年,葡萄牙亨利王子创设地理研究院,网罗各地学者,包括地理学者、制图学者、数学家、天文学家以及会各种语言的专家。这些人里,有基督教、犹太人和穆斯林。他的这种做法()A.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兴起B.深受地理大发现的影响C.直接促成环球航行开展D.增加葡萄牙的贸易机会19.春秋时期的军队规模不大,很少进行大规模的动员,战争时间也比较短。战国时期的战争动辄十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参与,需要举国动员,战争往往持续数年。出现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军事技术的革新B.诸侯国加强了集权C.法家地位的巩固D.铁犁牛耕得到普及20.1493~1496年,哥伦布率西班牙船队第二次航渡美洲时,船对随行人员除了水手和军士,还有农夫、工匠等,他们携带了各种农具、生产装备,并带上了欧洲各种农作物种子和藤条、秧苗、葡萄藤、甘蔗苗等。这反映出新航路开辟A.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B.推动了新大陆的经济开发C.丰富了欧洲的经济生活D.导致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21.美国《邦联条款》规定:“除非经过合众国国会同意,并经过所有州的议会确认,任何时候都不得对任何条款进行任何修改。”而1787年宪法第7条规定,只要得到9个州的批准,法律即可生效。据此可知,1787年宪法A.体现了各州人民的意愿B.肯定各州的独立性C.宣告美利坚合众国成立D.强调了国家的统一22.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教义外在地包含着个体信仰自由以及对中世纪宗教敬虔制度的解放意义,但却内在地诉说着人在全能上帝面前的无能和顺服,人的自由与对上帝的服从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这段话旨在强调A.因信称义肯定教会的绝对权威B.路德改革奉行宗教自由和宽容C.路德教派和人文主义存在分歧D.宗教改革是对文艺复兴的继续23.19世纪中后期,美国、德国、日本三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其相同的政治原因在于(  )A.国家统一且政局稳定B.制定了保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宪法C.大力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D.不断推行消灭封建残余的改革24. 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马克思主义越来越显示出经久的生命力、强大的解释力和重大的影响力。20世纪初,有学者撰文介绍《马克思学说》,其中提到:“观察人类社会,那最根本最原始的物件就是经济。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只是共同出产,社会里一切变动的最终的原因,须在一时代的经济里寻找。"上述文字重在介绍A.唯物史观B.空想社会主义C进化史观D.阶级分析方法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25题20分,26题18分,27题14分共计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起初,《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法律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居住在罗马的外邦人得不到法律的保护。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在法律上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同时产生需要局部承认外邦人的合法权利并予以法律保护的问题,由此逐渐形成万民法。进入帝国时期,罗马统治者也时常表现出君主专制的倾向,但统治理论很大程度上仍然以自然法思想为归依。——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材料二古代中国法律起源很早,但并无公开条文。春秋后期,郑国“铸刑书”,晋国“恃刑鼎”,开始将法律公之于众。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大多是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其中又以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深入。法家思想也就成为秦朝立国的主导方针,对秦朝的建立和速亡产生了重大影响。汉朝以亡秦为鉴,约法省刑,简易疏阅。《唐律》继承了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量刑定罪“一准乎礼”,明确规定“德礼为政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亲属间犯罪,虽行为相同,而识其亲疏量刑大异.如骂人本不构成犯罪,但子孙骂父母即属不孝,罪当处死。作为中华法系的集大成者,《唐律》对亚洲各国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和罗马帝国重视法律治国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朝相比,汉时期对中华法系的发展。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2年2月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提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材料一 中国历朝历代无不认为“国家大本,食足为先”。大部分历史时期供求相对平衡,但是粮食的宏观安全不等于粮食微观安全,即家庭或者个人的粮食满足程度。首先,农业生产的根本特点是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互相交织与紧密结合。因此,粮食生产经常会受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具有季节性和波动性。其次,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相当复杂,各个地区的不同地理环境影响和制约着农业生产。再次,在古代阶级社会里,各个社会阶层对生活资料的支配权利有着本质区别,官僚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粮食。而无地或少地的农民需要向封建国家和地主缴纳租税钱粮,灾荒年份自己的剩余粮食经常难以满足生活需要,最后往往沦为难民,粮食安全系数低。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历代帝王都硕布相应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和法令,对粮食的生产、流通和分配进行全面的控制和干预。面对自然灾害,封建政府和劳动人民采取了积极措施防灾抗灾,取得了显著成效。——摘编自吴宾、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材料二16世纪英国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都铎政府陆续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粮食政策:第一,制止圈地运动,保证粮食生产。第二,加强粮食收购,增加粮食供应。第三,严格市场管理,控制粮食流通。第四,鼓励国际贸易,稳定国内粮食市场。这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需求日益增长的压力。1455—1607年间24个郡圈地所占比例仅为2.75%。在16世纪中期以后,由于粮食价格上涨幅度日益增大,在市场力量作用下,粮食生产基本得到了保证。以伦敦为中心的全国性粮食市场开始形成,粮商迅速崛起。在粮食市场管理体系及粮食流通政策上,都铎政府极力贯彻国家干预的重商主义政策,在平衡国内各地粮食供求、稳定粮价、接济穷人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经营新兴农业的乡绅等新兴阶层极力主张利用有利可图的国际市场出口粮食,随着他们经济力量的壮大逐渐左右国家政策。——摘编自张乃和、王明伟《16世纪英国粮食政策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粮食微安全的因素,并阐述古代统治者如何解决这一问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英国粮食政策带来的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几点建议。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摘编自熊鸿儒《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规律及启示》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围绕“科技创新”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3-2024学年度清河高中12月月考历史考试卷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1.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解释是A.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B.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C.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D.战国时期思想环境相对自由【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人们的思想顾忌较少,为孔子形象变异提供了文化背景和必要的社会条件,D项正确;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自由,材料中看不出,思想界的统一趋势,排除A项;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为乱贼形象,不能说人们对儒家思想的普遍认可,排除B项;材料中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与墨家思想没有交叉,排除C项。排除D项。2.有学者研究指出,汉代没有皇子建藩后反叛在位父亲的例子。汉初文帝、景帝、武帝三代,宗藩叛乱的多为堂兄弟。这一现象反映出()A.传统忠君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B.王国问题威胁着中央集权C.传统的血缘宗法关系逐步瓦解D.政治稳定与血缘亲疏有关【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中“汉代没有皇子建藩后反叛在位父亲的例子”“宗藩叛乱的多为堂兄弟”可知,汉代郡国并行制下,藩王与皇帝的血缘亲疏影响到王国对中央政权的效忠程度,D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故选D项。3.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B.士绅经济强化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C.贵族经济的基础是井田制D.士商合流表明隋唐放弃了重农抑商 【答案】A【解析】【详解】东汉至魏晋南北朝,门阀世族掌握政治权力,世族经济是门阀世族政治的经济基础,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农民人身依附关系”“隋唐放弃了重农抑商”,排除BD;材料中“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井田制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时间不符合,因此C错误。4.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则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下列相关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义田、主客户制、保甲制度②租调役、官仓义仓、大索貌阅③“金花银”、十家牌法、户帖制度④“科差”、众济院、“诸色户计”A.①③②④B.②①④③C.①②④③D.④②①③【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①义田、主客户制、保甲制度宋代;②租调役、官仓义仓、大索貌阅是隋朝;③“金花银”、十家牌法、户帖制度是明朝;④“科差”、众济院、“诸色户计”是元朝;②①④③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5.锁院制度是宋代贡举考试过程中实行的一项重要措施。宋人赵升曰“凡言锁院者,机密之谓也。故试士、撰麻皆如此。”同时宋神宗也规定“应发解、省试,于锁院一月前不许官员乞假出外,差官毕仍旧”。这反映出,当时A.实现了考试的公平公正B.杜绝了考官的徇私舞弊C.科举制的日益严密化D.理学作为考试主要标准【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凡言锁院者,机密之谓也。故试士、撰麻皆如此。”“应发解、省试,于锁院一月前不许官员乞假出外,差官毕仍旧”可得出其强调科举考试的保密性,反映出其管理日益严密,C正确;实现的说法错误,排除A;B项太绝对,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理学,排除D。6.甲问:“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乙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他们探讨的是A.心外无物B.知行合一C.万法唯识D.格物致知 【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他们探讨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即心学中的“心外无物”,故A正确;“知行合一”指的是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故B不符合材料信息;“万法唯识”是佛家用语,指的是宇宙间的万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由“识”变现出来的,故C不符合材料信息;“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故D错误。7.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以新的民族“大一统”观念为指导,较成功地解决了两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能够反映上述观点的史实有①对边疆管理大事集权、小事放权②设理藩院管理边疆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③康熙多次亲征平定蒙古贵族叛乱④打击沙俄入侵确定中俄两国东段的边界A.①③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清代对边疆管理大事集权、小事放权,以及康熙多次亲征平定蒙古贵族叛乱都属于解决“内患”问题,①③A项正确;理藩院是清朝政府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设理藩院管理边疆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只是加强管理,并不属于解决“内患”。打击沙俄入侵确定中俄两国东段的边界属于“外患”。②④错误,故排除BCD项。故选A项。8.据统计,1843一1860年,香港与五个通商口岸共出版西书434种。其中纯属宗教宣传品的有329种,占75.8%;属于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博物学植物学、医学等方面的书籍105种,占24.2%,科技书籍比例上升较快。据此可知A.西方科技知识由此开始传入中国B.西方科技知识促进中国近代科技发展C.西方科技知识获得中国普遍认同D.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了解西方科技的主动性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 本题以近代中国前期西书出版为背景材料,考查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这一时期西书的出版,西方科技知识的输入,中国一些知识分子主动了解西方科技的动向,D项正确。明末清初,利玛窦等传教士东来,已将西方科技知识传人中国,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促进中国近代科技发展,排除B项;“普遍认同”表述明显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9.陈独秀在《新青年》中说:“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其主要意图是A.关注国家存亡,提倡思想启蒙B.提倡民主科学,推动社会进步C.彻底批判儒家传统伦理道德D.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等信息可知,《新青年》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批评时政和讨论政治,而是救亡图存,即关注国家存亡,提倡思想启蒙,A项正确;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而不是目的,B项错误;批判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并不是新文化运动的目的,并且“彻底”一词表述过于绝对,C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新青年》主要关注国家存亡,提倡思想启蒙的意图,没有涉及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且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10.“北京军阀政权统治较弱地区,农会大量出现。在南方政府和军队的认可下,农会开展了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等体现农民阶级最基本经济要求的运动。"这表明A.农民的抗租斗争得到太平军支持B.国民政府支持开展农民运动C.抗日战争时期扩大抗日统一战线D.中共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南方政府和军队的认可下,农会开展了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等体现农民阶级最基本经济要求的运动”可知,随着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国民政府支持开展农民运动,B项正确;太平军属于晚清时期的农民起义军,材料时间是民国,排除A项;此时处于北伐战争时期,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体现了国民政府支持开展农民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11.五四运动的爆发给列强尤其是日本极大的震撼。“5月5日的《大阪朝日新闻》发表了《排日学生暴动》等文章;6月7日的报道,更是将中国学生运动称为‘学生义和团’”。这表明五四运动A.体现了盲目的排外意识B.目标直指日本的侵略行径C.彰显了空前的民族团结D.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 日本称五四运动为《排日学生暴动》、“学生义和团”。这表明五四运动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给日本极大的震撼,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盲目排外,故A错误;材料不能明确说明五四运动的目标,故B错误;抗日战争彰显了空前的民族团结,故C错误。12.下图为1961—1971年联合国大会上关于恢复新中国合法席位的投票情况。总体来看,此种变化反映出A.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B.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C.第三世界主导了联合国D.国际政治格局正在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1961—1971年联合国大会上关于恢复新中国合法席位的投票数量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这主要和第三世界力量崛起有关,D项正确;此时中国经济受到左倾错误影响,遭受巨大挫折,排除A项;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是在1972年,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联合国受到美苏等大国控制。13.总生育率是指该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下图反映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总生育率总体居高,其主要原因是A.新中国成立和人民生活逐渐富裕B.民族独立以及生产关系的变革C.新婚姻法的颁布提高了妇女地位D.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劳动力【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前期我国人口出生率增加主要和民族独立、土地改革及三大改造等有关,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人口出生率下降主要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进行等有关,因此可归纳出其主要原因是民族独立以及生产关系的变革,B正确;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人民生活水平逐渐富裕的说法不符合史实,A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14.1984年中央1号文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1993年中央l号文件规定,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反映出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自上而下推行B.体制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C.乡镇企业的兴起推动农村产权改革D.市场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答案】B【解析】【详解】1993年中央l号文件规定,耕地承包期由原来的15年再延长30年,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反映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推动了农业经营方式的改变,这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故B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场由农民自发掀起转向国家自上而下推动的大型改革,故A说法欠妥;材料不涉及乡镇企业的兴起,故C错误;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出产业结构调整,故D错误。15.1985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其中进口税率平均水平比1951年下降了10%,包括发展新技术需进口的新材料、新技术产品、信息传输设备和与改善人民生活相关的餐料,物品、食品等税目。此次关税改革A.揭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B.推动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展开C.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做积极准备D.适应了改革开放战略推进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降低关税税率,此举有利于进口新材料、新技术产品、信息传输设备等,是我国扩大开放融入世界的表现,说明此次关税改革适应了改革开放战略推进的需要,故选D;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1984年就已经开始,排除A;我国在50年代就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排除B;20世纪80年代世贸组织尚未出现,排除C。故选D。16.早期的罗马法规定债的关系不可转移,后来罗马法采用替代制度,即指定或准许他人替代原债权人或原债务人,以实现债权或债务在不同主体间转移。这一转变A.动摇了保护私产的观念B.旨在保护奴隶主特权地位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答案】C【解析】 【详解】根据“后来罗马法采用替代制度,即指定或准许他人替代原债权人或原债务人,以实现债权或债务在不同主体间转移”可得出罗马法的调整是为了适应当地罗马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商业纠纷,因此法律也要适当的调整,C正确;材料只说债务关系转移,但私产的观念没有动摇,排除A;材料不能反映出是保护谁,排除B;D项是《民法大全》的颁布,排除D。17.《世界通史教程》中写道:新兴市民要求建立城市学校,由城市当局选聘教师、决定学费、确定入学条件,学习处理商业事务与行会行政事务,培养职业技术技能……许多学校摆脱教会控制。材料表明A.教育商业化程度提高B.市民阶层不断发展C.教育突破了身份限制D.宗教改革影响深远【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市民提出了建立城市学校的要求,这些学校甚至摆脱教会控制,说明市民阶层力量壮大,地位提高,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体现AC两项;材料仅仅是部分学校摆脱教会统治,且没有信息说明是宗教改革的影响,故D项错误。18.1418年,葡萄牙亨利王子创设地理研究院,网罗各地学者,包括地理学者、制图学者、数学家、天文学家以及会各种语言的专家。这些人里,有基督教、犹太人和穆斯林。他的这种做法()A.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兴起B.深受地理大发现的影响C.直接促成环球航行开展D.增加葡萄牙的贸易机会【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418年,葡萄牙亨利王子创设地理研究院,网罗各地学者....各种语言的专家.....”及所学知识,可得知亨利王子的做法有利于新航路的开辟,增加葡萄牙的贸易机会,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近代科学的兴起,排除A项;材料展现的是地理大发现的背景,而不是影响,排除B项;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首次环球航行,材料不能直接促成环球航行开展,排除C项。故选D项。19.春秋时期的军队规模不大,很少进行大规模的动员,战争时间也比较短。战国时期的战争动辄十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参与,需要举国动员,战争往往持续数年。出现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军事技术的革新B.诸侯国加强了集权C.法家地位的巩固D.铁犁牛耕得到普及【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战国时期,各国大都推行县制、什伍制,加强了集权,将人力、物力、财力控制在国家手中,这是进行举国动员、维系长期战争的制度条件,故B项正确;军事技术的革新加剧了战争的残酷性,与举国动员参战关系不大,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铁犁牛耕的普及是在汉代以后,排除D项。20.1493~1496 年,哥伦布率西班牙船队第二次航渡美洲时,船对随行人员除了水手和军士,还有农夫、工匠等,他们携带了各种农具、生产装备,并带上了欧洲的各种农作物种子和藤条、秧苗、葡萄藤、甘蔗苗等。这反映出新航路开辟A.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B.推动了新大陆的经济开发C.丰富了欧洲的经济生活D.导致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他们携带了各种农具、生产装备,并带上了欧洲的各种农作物种子和藤条、秧苗、葡萄藤、甘蔗苗等”可以看出,新航路的开辟把新的生产方式的物种带到了美洲等地,有利于当地的开发与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世界市场,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对美洲的影响,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屠杀印地安人,排除D。21.美国《邦联条款》规定:“除非经过合众国国会同意,并经过所有州的议会确认,任何时候都不得对任何条款进行任何修改。”而1787年宪法第7条规定,只要得到9个州的批准,法律即可生效。据此可知,1787年宪法A.体现了各州人民的意愿B.肯定各州的独立性C.宣告美利坚合众国成立D.强调了国家的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1787年宪法减少了各州对于法律生效的条件限制,这降低了各州的权力,维护中央的权威,强调了国家统一,D项正确;A项错在“各州人民”,排除A项;1787年宪法对于第七条的规定降低了各州的权威,并不是肯定各州的独立性,排除B项;1776年7月4日,在费城召开了第二次大陆会议,由乔治·华盛顿任大陆军总司令,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正式成立,排除C项。故选D项。22.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教义外在地包含着个体信仰自由以及对中世纪宗教敬虔制度的解放意义,但却内在地诉说着人在全能上帝面前的无能和顺服,人的自由与对上帝的服从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这段话旨在强调A.因信称义肯定教会的绝对权威B.路德改革奉行宗教自由和宽容C.路德教派和人文主义存在分歧D.宗教改革是对文艺复兴的继续【答案】C【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虽然这一思想使人们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和精神的自由,摆脱了天主教的外在精神枷锁,但由此而形成的路德新教仍坚持对上帝的信仰,诉说着人在全能上帝面前的无能和顺服,所以说路德教派和人文主义还存在着分歧,故C项正确;“因信称义”否定了教会的绝对权威,故A项错误;“路德改革奉行宗教自由和宽容”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是对文艺复兴的发展,侧重于政治领域的变革,摧毁了天主教的神权统治,而文艺复兴侧重于文学艺术领域,打碎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故D项错误。23.19世纪中后期,美国、德国、日本三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其相同的政治原因在于(  )A.国家统一且政局稳定B.制定了保护资产阶级利益宪法C.大力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D.不断推行消灭封建残余的改革【答案】A【解析】【详解】19世纪中后期,美德日三国都进行了革命或者改革,稳定了政局,国家统一,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选A;美国在1787年制定宪法,B错误;C不符合美国,排除;德国和日本都保留封建残余,D错误。24.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马克思主义越来越显示出经久的生命力、强大的解释力和重大的影响力。20世纪初,有学者撰文介绍《马克思学说》,其中提到:“观察人类社会,那最根本最原始的物件就是经济。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只是共同出产,社会里一切变动的最终的原因,须在一时代的经济里寻找。"上述文字重在介绍A.唯物史观B.空想社会主义C.进化史观D.阶级分析方法【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信息“观察人类社会的最根本最原始的物件就是经济。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只是共同出产,社会里一切变动的最终的原因,须在一时代的经济里寻找”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主义史观,故A正确;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条件之一,故B错误;进化史观是将进化论引入历史研究,提出历史不断进化发展的观点,故C不符合材料信息;阶级分析方法是从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的角度分析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故D不符合材料信息。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25题20分,26题18分,27题14分共计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起初,《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法律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居住在罗马的外邦人得不到法律的保护。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在法律上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同时产生需要局部承认外邦人的合法权利并予以法律保护的问题,由此逐渐形成万民法。进入帝国时期,罗马统治者也时常表现出君主专制的倾向,但统治理论很大程度上仍然以自然法思想为归依。——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材料二古代中国法律起源很早,但并无公开条文。春秋后期,郑国“铸刑书”,晋国“恃刑鼎”,开始将法律公之于众。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大多是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其中又以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深入。法家思想也就成为秦朝立国的主导方针,对秦朝的建立和速亡产生了重大影响。汉朝以亡秦为鉴,约法省刑,简易疏阅。《唐律》继承了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量刑定罪“一准乎礼”,明确规定“德礼为政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亲属间犯罪,虽行为相同,而识其亲疏量刑大异.如骂人本不构成犯罪,但子孙骂父母即属不孝,罪当处死。作为中华法系的集大成者,《唐律》对亚洲各国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和罗马帝国重视法律治国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朝相比,汉时期对中华法系的发展。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答案】(1)背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商鞅变法传统;法家思想的影响。罗马:疆域扩大,社会矛盾增多;商品经济的兴盛;共和国重法传统自然法观念的影响。(2)发展:删繁就简,约法省刑;以礼入律,德主刑辅。评价:缓和社会矛盾,稳定政局,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法律伦理化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为亚洲各国立法提供了借鉴。伦理浓厚一定程度影响了司法公正,容易滋生腐败。【解析】【详解】(1)背景:罗马帝国——根据材料一中“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发展”可知,罗马帝国重视法律治国的时代背景主要有,疆域扩大,商品经济的兴盛;根据材料一中“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在法律上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可知,社会矛盾增多;根据材料一中“进入帝国时期,罗马统治者……统治理论很大程度上仍然以自然法思想为归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共和国重法传统自然法观念的影响。秦朝——根据材料二中“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大多是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其中又以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深入。法家思想也就成为秦朝立国的主导方针,对秦朝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重视法律治国的时代背景为,法家思想和商鞅变法的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形成。 (2)发展:根据材料二中“约法省刑,简易疏阅”可知,汉朝法律删繁就简,约法省刑;根据“德礼为政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法律以礼入律,德主刑辅。评价:根据材料二中“汉朝以亡秦为鉴,约法省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时期对中华法系的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政局,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材料二中“《汉律》继承了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量刑定罪‘一准乎礼’……对亚洲各国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法律伦理化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为亚洲各国立法提供了借鉴;根据“亲属间犯罪,虽行为相同,而识其亲疏量刑大异.如骂人本不构成犯罪,但子孙骂父母即属不孝,罪当处死”,结合所学知识,运用辩证方法分析可知,伦理浓厚一定程度影响了司法公正,容易滋生腐败。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2年2月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提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材料一中国历朝历代无不认为“国家大本,食足为先”。大部分历史时期供求相对平衡,但是粮食的宏观安全不等于粮食微观安全,即家庭或者个人的粮食满足程度。首先,农业生产的根本特点是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互相交织与紧密结合。因此,粮食生产经常会受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具有季节性和波动性。其次,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相当复杂,各个地区的不同地理环境影响和制约着农业生产。再次,在古代阶级社会里,各个社会阶层对生活资料的支配权利有着本质区别,官僚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粮食。而无地或少地的农民需要向封建国家和地主缴纳租税钱粮,灾荒年份自己的剩余粮食经常难以满足生活需要,最后往往沦为难民,粮食安全系数低。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历代帝王都硕布相应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和法令,对粮食的生产、流通和分配进行全面的控制和干预。面对自然灾害,封建政府和劳动人民采取了积极措施防灾抗灾,取得了显著成效。——摘编自吴宾、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材料二16世纪英国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都铎政府陆续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粮食政策:第一,制止圈地运动,保证粮食生产。第二,加强粮食收购,增加粮食供应。第三,严格市场管理,控制粮食流通。第四,鼓励国际贸易,稳定国内粮食市场。这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需求日益增长的压力。1455—1607年间24个郡圈地所占比例仅为2.75%。在16世纪中期以后,由于粮食价格上涨幅度日益增大,在市场力量作用下,粮食生产基本得到了保证。以伦敦为中心的全国性粮食市场开始形成,粮商迅速崛起。在粮食市场管理体系及粮食流通政策上,都铎政府极力贯彻国家干预的重商主义政策,在平衡国内各地粮食供求、稳定粮价、接济穷人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经营新兴农业的乡绅等新兴阶层极力主张利用有利可图的国际市场出口粮食,随着他们经济力量的壮大逐渐左右国家政策。——摘编自张乃和、王明伟《16世纪英国粮食政策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粮食微安全的因素,并阐述古代统治者如何解决这一问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英国粮食政策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几点建议。【答案】(1)因素: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波动性,导致粮食在时间上分配不均衡;不同地区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粮食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封建社会不同阶层民众粮食分配不公;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自然灾害的影响以及政府赋役等政策性因素。措施:实行重农政策,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增长;全面控制和干预粮食的生产、流通和分配;采取积极的防灾抗灾和赈济制度来保证粮食安全;积极兴修水利工程;抑制土地兼并。(2)影响:缓解了粮食需求日益增长的压力,养活了更多的人口;减缓了圈地运动发展的速度和规格,基本保证了粮食生产;粮食市场得到发展,农村生产商品化的进程加快;国家干预的重商主义政策得到贯彻落实;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英国的社会转型:乡绅等新兴阶层发展壮大,逐渐左右国家政策。(3)建议:政府在保障粮食安全中起主导作用;注重稳定粮价,保障国内粮食市场;制定相应的推动农业生产的政策和法令;用市场化价格引导机制,促进粮食供求的自动均衡;不断完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建立灵活的储备粮吞吐机制。【解析】【详解】(1)因素:根据材料“粮食生产经常会受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具有季节性和波动性”可知,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波动性,导致粮食在时间上分配不均衡;根据材料“各个地区的不同地理环境影响和制约着农业生产”可知,不同地区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粮食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根据材料“在古代阶级社会里,各个社会阶层对生活资料的支配权利有着本质区别”可知,封建社会不同阶层民众粮食分配不公。措施:根据材料“对粮食的生产、流通和分配进行全面的控制和干预”可知,全面控制和干预粮食的生产、流通和分配;根据材料“封建政府和劳动人民采取了积极措施防灾抗灾,取得了显著成效”可知,采取积极的防灾抗灾和赈济制度来保证粮食安全。(2)根据材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需求日益增长的压力”可知,缓解了粮食需求日益增长的压力,养活了更多的人口;根据材料“24个郡圈地所占比例仅为2.75%。”可知,减缓了圈地运动发展的速度和规格,基本保证了粮食生产;根据材料“以伦敦为中心的全国性粮食市场开始形成“可知,粮食市场得到发展,农村生产商品化的进程加快;根据材料“都铎政府极力贯彻国家干预的重商主义政策”可知,国家干预的重商主义政策得到贯彻落实;根据材料“随着他们经济力量的壮大逐渐左右国家政策”可知,乡绅等新兴阶层发展壮大,逐渐左右国家政策。(3)根据材料“中国历朝历代无不认为国家大本,食足为先......都铎政府陆续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粮食政策”可知,政府在保障粮食安全中起主导作用,制定相应的推动农业生产的政策和法令;结合所学知识,用市场化价格引导机制,促进粮食供求的自动均衡,不断完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建立灵活的储备粮吞吐机制。其他的言之有理即可。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摘编自熊鸿儒《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规律及启示》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围绕“科技创新”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答案】示例:论题:科技创新是影响大国兴衰的关键因素之一。阐述: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在棉纺织业、冶金采矿、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等生产部门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大机器生产逐步取代传统手工劳动,促使英国成为全球主要科技创新中心。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技术更新缓慢,丧失科技创新中心位置,国力衰弱,而美国、德国重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产生内燃机、发电机等重大发明成果,并大力发展电力工业、化学工业等新兴工业,改造钢铁生产等传统产业,迅速超过英法而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但是,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丧失发展优势。美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之一,产生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发明,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促使其成为世界强国。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进一步抓住全球化、信息化的机遇,促进科技的持续发展,国力进一步加强。 总而言之,近代英美等国的发展历史表明,科技创新是决定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而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有赖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科技和产业政策等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的建设。(“示例”仅作为参考答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解析】【详解】论题:根据材料中所列的五次科技革命长波以及所对应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观点:科技创新是影响大国兴衰的关键因素之一。阐述:选择其中若干次长波以及对应国家的发展情况进行阐释,以此突出科技革新对于国家兴衰的重要性,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之于英国、第二次科技革命对于德国、第四五词科技革命对于美国的影响,具体阐释如下“”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在棉纺织业、冶金采矿、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等生产部门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大机器生产逐步取代传统手工劳动,促使英国成为全球主要科技创新中心。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技术更新缓慢,丧失科技创新中心位置,国力衰弱,而美国、德国重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产生内燃机、发电机等重大发明成果,并大力发展电力工业、化学工业等新兴工业,改造钢铁生产等传统产业,迅速超过英法而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但是,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丧失发展优势。美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之一,产生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发明,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促使其成为世界强国。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进一步抓住全球化、信息化的机遇,促进科技的持续发展,国力进一步加强。总而言之,近代英美等国的发展历史表明,科技创新是决定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而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有赖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科技和产业政策等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的建设。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4-01-31 14:55:01 页数:21
价格:¥2 大小:452.4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