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东山县2023-2024学年高二年(上)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共6页,共27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1.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A.削弱了藩镇势力B.强化了分封体制C.凸显了专制集权D.动摇了宗法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可得出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削弱了皇子的权力与势力,是加强专制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针对藩镇,排除A项;分封制在春秋时期逐步瓦解,排除B项;宗法制度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2.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A.扩大地方权力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C.健全中央机构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可知,张载认为,若一切都由中央朝廷来管,必有许多事情管理不好,所以,要实行“封建”,扩大地方的权力,这与北宋时期地方的边防无力有一定的联系,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中央权力过大,而非主张恢复郡国并行制度,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没有体现中央机构的健全以及官员选拔制度,排除C项和D项。故选A项。3. 古罗马政治体系中有三个支柱:执政官具有王制色彩,元老院具有贵族制色彩,公民大会则具有平民政制色彩,三种制度精神共处于一个统一的国家体系中。这体现出古罗马政治()A.确立三权分立制度B.具有中庸的理念C.真正实现君民平等D.具有早期的共和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执政官具有王制色彩,元老院具有贵族制色彩,公民大会则具有平民政制色彩,三种制度精神共处于一个统一的国家体系中”,得出古罗马政治有一定的共和因素,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排除A项;中庸思想涉及的是一种均衡,排除B项;“实现君民平等”,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4.在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弗吉尼亚州的代表梅森主张国家的首都不应当设在任何一州的首府,如纽约、费城等;北方的康涅狄格州代表埃尔思沃斯反对由各州支付国会议员薪酬的决定。两人主张的共通之处是,通过宪法A.确立联邦政府的权威B.防止外部势力威胁国家安全C.保持各州的自治地位D.调和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国家的首都不能设立在任何一州的首府和反对由各州支付国会议员薪酬,其目的是防止各州对联邦的制约,以确立联邦政府的权威,故选A项;两人的主张防止内部势力威胁国家安全,而不是外部势力,排除B项;保持各州的自治地位与“国家的首都不应当……各州支付国会议员薪酬的决定”不符,排除C项;1787年宪法将黑人奴隶按五分之三来折合计算南方人口的总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南方大种植园主的利益,调和了南北之间的矛盾,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5.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说明,边区政府()A.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B.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C.代表根据地社会全体意志D.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由议会选举政府”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体现了社会各阶级反帝反封建的社会大联合,所以边区政府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A项正确;1940年属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实行党外合作,边区政府是国民政府管辖下的特别政府,排除B项;“ 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说明边区政府是抗日力量的大联合,不包括投降分子、汉奸和卖国贼,排除C项;“由议会选举政府”“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说明边区政府代表人民的意志,是民族矛盾占据主导地位前提下社会抗日力量的大团结,是特殊国情下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A项。6.《顾维钧回忆录》记载:1912年的北京由“废帝宣统管辖之下的紫禁城”“东交民巷和民国首都三部分组成”;1913年,“(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临时国会被解散了”“袁(世凯)下令逮捕许多重要的国民党党员”。据此可知,当时A.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B.军阀统治丧失基础C.帝国主义势力异常强大D.民主革命任务艰巨【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期,帝国主义在华享有特权,袁世凯的活动违背民主政治要求,说明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民主革命任务艰巨,D项正确;1912年,清帝宣布退位,君主专制已被推翻,排除A项;当时军阀统治的重要基础是帝国主义的支持,而材料反映了帝国主义在华仍然享有特权,说明军阀统治并未完全丧失基础,排除B项;材料中虽涉及帝国主义,但不能说明其势力异常强大,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7.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他认为如果变法是可以从上到下实行,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完美无缺的。但实际上变法是需要得到社会力量广泛支持的,而戊戌变法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所以最终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故选D;戊戌变法的缺陷主要是没有广泛的社会支持,而非自上而下的变法方式,排除A;根据“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可知变法措施并不是贪大求全,排除B;这个外国人并没有指出缺乏思想动员的缺陷,排除C。 8.20世纪80年代末至1991年,一些报刊发表文章对支持民营和个体经济发展的人进行了指责,更有甚者呼吁中央要抓抓阶级斗争了。这反映出当时()A.改革开放面临抉择关头B.社会舆论迫切要求发展市场经济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D.急需打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1991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发展民营和个体经济,是改革开放的具体政策,而指责发展民营和个体经济是对改革开放质疑,当时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呼吁中央要抓抓阶级斗争了”,表明当时思想受到左倾错误影响,是继续深化改革还是重抓阶级斗争,这表明我国改革开放面临抉择关头,A项正确;材料舆论表明当时出现了对改革开放的错误认识,而不是要发展市场经济,排除B项;当时的主要矛盾尚未变化,排除C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就已经打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排除D项。故选A项。9.如表为古代中国不同时期对官员选拔与管理的规定。它反映了这三个时期()时期概况西周以“六德”(即知、仁、圣、义、中、和)与“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秦朝秦律中规定了考课原则——“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唐朝唐玄宗时制定的监察法规——《六察法》,六察中的第一察便是“察官人善恶”。A.细化考察标准,凸显以德为先B.选拔官员唯德取人,任人唯贤C.儒家伦理观始终居于支配地位D.重视官员道德品行,知刑懂法【答案】A【解析】【详解】 根据材料“古代中国不同时期对官员选拔与管理的规定”可知,西周时期,以“六德”、“六行”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其中“六德”指的是“知、仁、圣、义、中、和”,“六行”指的是“孝、友、睦、姻、任、恤”;秦朝以“五善”考核官吏,“五善”表现为“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唐朝以“《六察法》”管理官吏,其中第一察便是“察官人善恶”。由此可知,这三个时期细化考察标准,凸显以德为先,A项正确;材料不仅仅涉及选拔官员,还反映了对官员的考核管理,排除B项;西周时期尚未出现儒家学派,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知刑懂法,排除D项。故选A项。10.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A.加强了君主集权B.促进了阶级流动C.消除了门第观念D.激化了政治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唐代科举制使得出身低微的士子得以进入政坛,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君主集权无关,排除A项;C项表述绝对,排除C项;李德裕作为士族,同样为寒素开路,政治矛盾并未激化,排除D项。故选B项。11.1854年,英国国会两名议员根据广泛调查,提出改革文官制度的方案,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统一考核、管理制度。1870年,英国颁布确立文官制度的法令。这些方案和法令确立的主要原因是A.英国内阁地位发生变化B.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C.民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D.保持政府工作持续稳定的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时间“1854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英国刚刚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大大提高,而原有的文官制度无法适应迅速提高的生产力,因此对其改革,B项正确;英国内阁是一个包括多个由首相任命的政府部门的官方体制,材料无法体现内阁地位发生变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众的受教育水平,排除C项;材料问的是原因,不是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12.1906年,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中提出了文官考试思想:“一是考选权……必须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一为纠察权,专管监督弹劾的事。”这一思想()A.体现了强烈的开放性和平等性B.是近代中国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C.保证了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D.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答案】D 【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一是考选权……必须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一为纠察权,专管监督弹劾的事”可知,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强调中华民国的官员须经考试合格后方得任用,这为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民国的官员的选拔问题,不能体现“开放性”,排除A项;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令,标志着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建立,排除B项;“保证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13.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具有“临事制刑,不预设法”的传统。到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开始打破旧的法律传统,如郑国子产“铸刑书”、郑国邓析“作竹刑”、晋国赵鞅“铸刑鼎”。这一转变()A.反映等级秩序走向瓦解B.说明法家思想更适应现实需要C.适应阶级关系变动需要D.表明郑国和晋国率先走向法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由奴⾪制向封建制过渡,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部分的法律制度也发⽣了深刻的变⾰。法律由秘密变为公开,体现奴⾪主贵族意志的奴⾪制法逐步被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封建制法所取代。新兴地主阶级坚决要求将成⽂法公布于世,以保障他们的私有财产和种种权利,摆脱旧贵族的压制和宗法等级制度的束缚,C项正确;等级秩序并未瓦解,排除A项;制定成文法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与法家思想关系不大,排除B项;“率先”一说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4.罗马法学说为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民法典》等法律奠定了理论基础。据此推断,罗马法与近代欧美国家法律都A.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B.保障多党轮流执政C.维护议会至上的权力D.蕴含人文主义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中的自然法蕴含着人人平等、法律至上等观念,英国的《权利法案》和法国的《民法典》都体现的是对民众权力的肯定,因此三者的法律都蕴含着人文主义精神,D正确;A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特征,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C仅适用于英国的《权利法案》,排除。故选D。15.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提到:“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据此可知,当时A.修宪旨在顺应市场经济需要B.未改变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认识 C.国民经济比例出现严重失调D.法律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可知,1982年宪法强调发挥计划与市场的作用,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结合所学可知,1982年处于改革开放初期,该宪法的修订是顺应当时经济体制改革需要的,能够对改革开放起到法律保障的作用,D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的,1982年时,还未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仍是计划体制内的改革,排除A项;从材料可以看出该宪法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变化,排除B项;国民经济比例出现严重失调发生在1858年大跃进运动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16.从公元前105年开始,两汉政府先后在西域地区推行屯戍政策,以军屯为主,最多的年份屯军人数多达几千人。屯戍士卒修建了许多用于农田灌溉的水渠,还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同时设置管理屯戍事务的行政机构。这一举措A.根本目的是发展当地经济B.推动了边疆开发与民族交融C.为丝绸之路开通铺平道路D.开始于西域都护府设立以后【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政府推行屯戍政策,不仅为军队提供了粮草,保障了军队的战斗力,而且发展了生产,繁荣了经济,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B项正确;两汉政府推行屯戍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统一,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前后两次通西域的时间分别是公元前139年、公元前11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辖,排除D项。故选B项。17.有学者认为:“在世界民族国家发展史上,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具有典型意义,经历了从传统国家到绝对主义国家,再到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变。其国家构建的过程实际上是权力的集中化与理性化过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民族国家构建”强化了欧洲天主教会的统治B.“绝对主义国家”在中世纪与城市自治冲突较大C.“西欧传统国家”下王权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秩序D.“近代民族国家”意味着对封建王权的逐渐背弃【答案】D【解析】 【详解】据材料“在世界民族国家发展史上,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具有典型意义,经历了从传统国家到绝对主义国家,再到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变。其国家构建的过程实际上是权力的集中化与理性化过程。”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经历了从传统国家到绝对主义国家,再到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变,近代民族国家构建的过程实际上是由专制集权向民主、科学的转化过程,意味着对封建王权的逐渐背弃,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欧洲天主教会的统治,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西欧民族国家的演变过程”,而非强调“绝对主义国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西欧传统国家”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18.在国际联盟的半官方徽章中,五边形象征五大洲,五角星代表五大种族,并以英文和法文书写“国联”字样,但并未获得成员国的广泛认可。联合国章中间是橄榄枝绕的世界地图,地图的纬线由五个同心圆构成,长期沿用。材料表明,与国联相比,联合国A.突出了世界和平与团结B.忽略了种族和解重要性C.实现了国际关系民主化D.实际由英法两大国主导【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联合国章中间是橄榄枝绕的世界地图,地图的纬线由五个同心圆构成,长期沿用”可知,国联五角星代表五大种族,并以英文和法文书写“国联”字样,但并未获得成员国的广泛认可。但是联合国章中间是“橄榄枝”,寓意是和平;地图的纬线由五个同心圆构成,象征着世界人民的团结,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地图的纬线由五个同心圆构成”,强调的是人民的团结,而不是忽视,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实现了国际关系民主化,且C说法不符事实,排除C项;联合国成立之初为美国所控制,后来由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加入,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排除D项。故选A项。19.为促进少数民族全面发展,新中国制定一系列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这些政策有利于()A.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B.消除各民族间的发展差距C.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D.推动基层自治的创新完善【答案】C【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当代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新中国实行一系列民族政策,团结少数民族,促进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C项正确;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特征,而材料只提到少数民族的多元,排除A项;“消除”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提到少数民族的政策,而不是基层自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20.下表为不同时间段《人民日报》对美国的报道语态变化所占比例的对比统计,对表格内容解读最准确的是()时间1960年1~3月1975年1~3月1985年I~3月积极报道0%2%14%消极报道95%87%24%中性报道5%11%62%A1975年出现了积极报道和1972年中美建交密切相关B.报道语态变化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的变化C.50年代苏联对中国的支持影响1960年中国媒体报道D.报道语态变化表明中美两国意识形态的冲突逐渐消失【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到80年代中国。1960年时美国对中国依然是孤立、封锁、包围政策,中美关系紧张,因此消极报道比重大;1975年随着尼克松访华和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逐渐缓和,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升,因此消极报道比重减少,中性报道比重增加;1985年随着中美建交和改革开放的开展,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消极报道比重进一步降低,中性报道比重进一步上升。因此得出报道语态变化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和国家地位的变化,B项正确。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排除A项;50年代中后期中苏关系破裂,排除C项;中美两国意识形态冲突一直存在,排除D项。故选B项。21.如图为西汉“五铢”铜钱范。西汉统一发行五铢钱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B.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C.为后世铸钱提供范例D.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所以西汉统一发行五铢钱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A项正确;西汉统一发行五铢钱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增强国家财政收入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B项;为后世铸钱提供范例,属于西汉统一发行五铢钱的客观影响,排除C项;汉武帝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他统一发行五铢钱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不是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22.有学者指出,我们如果在基本古籍库搜索明朝的文献,会发现很多“纳粮当差”的字眼,意指编户对国家承担差役的责任。但是,这个概念在清朝的文献里面却消失了。在清朝财政赋税体制下,编户对国家承担的财政责任叫“完纳钱粮”。这一转变反映出()A.国家财政体制完成转型B.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C.清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D.国家财政收入日趋紧张【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纳粮当差”到“完纳钱粮”可知,清朝已不再将“当差”作为编户的财政责任,表明国家对于编户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也意味着编户对于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B项正确;仅凭材料内容,并不能体现财政体制完成转型,更看不出清朝的商品经济是否空前繁荣,也不能说明清朝的财政是否紧张,排除ACD项。故选B项。23.洪武元年(1368年)的《大明令》规定:凡鳏寡孤独,每月官给粮米三斗,每岁给绵布一匹,务在存恤。监察御史、按察司官,常加体察。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的法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财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反映了明代初期()A.民主法治体系日渐完善B.弱势群体获得了有效救助C.社会秩序稳定备受重视D.社会救济完全由官府负责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政府十分重视“鳏寡孤独”的生活情况,并采取各种惩戒措施,因为这涉及到社会矛盾的激化与社会的稳定,说明社会秩序稳定备受重视,C项正确;明朝并没有民主体系,排除A项;“有效”错误,排除B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24.二战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政府支出结构中最明显变化是有关民生的补贴和转移性支出急剧增长。20世纪60~80年代,不少国家在这方面的支出比重达到30%甚至更高;20世纪80年代后,这一趋势有所下降。上述变化表明,二战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A.直接干预经济力度加大B.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C.社会福利制度不断发展D.社会贫富差距不断缩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效仿美国罗斯福新政实行社会保障制度,因而导致了国家财政负担加重,因此到了20世纪70年代,为了缓解经济滞胀现象,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开始削减社会保障支出减轻财政负担以缓解危机,因而社会保障制度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C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为了应对危机,在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论的指导下,西方国家纷纷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纷纷滞胀,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社会贫富分化差距减小,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25.赋税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形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赋户口,百姓贺死而吊生。故秦谣曰“渭水不洗口赋起”。——《七国考秦食货》引《咸阳大事记》材料二唐朝怀集庸调银饼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如云屯。号为美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白居易卷2《重赋》材料三中国成立后由于经济基础和税收制度构建的特殊性,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在税收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极小,且逐渐呈下降趋势,因而其财政功能和收入调节功能都极为有限。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特别是出于解决来华工作外籍人士的个人所得税问题,财政部税务总局从1978年底开始研究建立个人所得税制度的问题。根据“税负从低、优惠从宽、手续从简”的原则,1980年通过并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赵仁平《近现代中国个人所得税功能的历史变迁》(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农民需承担的赋役并分析秦朝崩溃的原因。(2)指出材料二中左图所示赋税制度名称及其实施的基础。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两税法实施的利弊。(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1980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原因并用一句话概括其颁布的意义。【答案】(1)赋役种类:徭役(或答更卒、正卒、戍卒)、田赋、口赋(或答人头税)原因:大兴土木、刑法严苛、阶级矛盾严重、征发繁重(或赋税徭役繁重)(2)名称:租庸调制基础:均田制的推行(或政府授田给农民)。利: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减轻农民的负担,扩大税收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为防止官员枉法,政府制定了惩处违法者的敕令,加强统治;弊:两税法实施后期,政令松弛,两税法成为官员敛财、向皇帝献媚的手段,损害了百姓的利益(3)原因:调节社会收入水平,确保社会公平和国家有序发展;改革开放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发生变化,解决外籍人士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需要。地位:标志着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解析】【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种类:由材料“赋户口”,“口赋起”等信息可以得出秦的赋役种类有口赋(或答人头税),根据所学可知秦除了口赋以外还有极高的田赋以及徭役等。原因:依据材料“贺死而吊生”,说明口赋极重,依据所学可知秦除了赋税徭役繁重以外,还大兴土木,刑法严苛、阶级矛盾严重等一系列暴政最终导致秦亡。【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名称及基础:根据图片信息和文字提示可知该赋税制度为租庸调制,其实施的基础是均田制。利:依据材料,“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说明政府实施两税法的初衷是为减轻百姓负担,依据“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说明为防止官员枉法,政府制定了惩处违法者的敕令,加强统治。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扩大税收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弊:根据材料内容“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里胥迫我纳”,“随月献至尊”等信息可知两税法实施后期,政令松弛,两税法成为官员敛财、向皇帝献媚的手段,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小问3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80年(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中的“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特别是出于解决来华工作外籍人士的个人所得税问题”,可知个人所得税制度确立的原因有改革开放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发生变化、解决外籍人士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需要;根据所学内容,个所得税制度的确立有利于调节社会收入水平,确保社会公平和国家有序发展。意义:根据材料中的“根据‘税负从低、优惠从宽、手续从简’的原则,1980年通过并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可知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标志着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近代西欧有地方自治传统,自治市的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工业革命后,为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西方国家把城市分成为若干小区来负责救济,社区组织开始形成。二战后,社区发展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社区在政府的管理和组织下,提供生活服务、教育、休闲娱乐福利、卫生保健等,还参与相关的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各国政府还在社区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办法,把原先由政府承担的很多事务交给市场和社会。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使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据姜泛《社区在西方:历史、理论与现状》材料二伴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城市职工被纳入诸如工业、交通、商业、物质、金融、文化、教育等类型单位。单位对工作人员支付工资,还履行住房、医疗、食堂服务、商业服务、子女入托,甚至子女中小学教育等社会性服务功能,所谓“单位办社会”。一个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几乎都依赖于“单位"。30 年间,劳动者在各单位之间的流动比例较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单位内部的商业、食堂、学校等服务功能逐步社会化、市场化。——摘编自郑撼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监》(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方城市社区与中国单位的异同。(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西方社区发展的原因。(3)根据材料二并法合所学知识,说明单位在我国基层治理中的作用。【答案】(1)相同点:服务功能多样;代替了部分政府的职能;均有社会化与市场趋势;均有政府管理。不同点:西方社区:社会性的基层自治组织,依靠社会力量,可参与并影响政府决策。中国单位:直属于政府,兼有组织生产和社会管理的职能,流动性弱。(2)原因:西方地方自治的历史传统;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等。(3)作用:为国家整合了社会资源,集中了建设力量,适应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了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有利于巩固政权;提高了政府的动员能力,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也导致社会活力和效率低下的局限,需随时代的变化和社会发展而调整。【解析】【分析】【详解】(1)相同点:结合材料和所学从功能、与政府关系、发展趋势等角度来概括共同点。不同点:根据材料“社区发展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还参与相关的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各国政府还在社区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办法”等信息可知,西方社区是社会性的基层自治组织,依靠社会力量,可参与并影响政府决策;根据材料“城市职工被纳入诸如工业、交通、商业、物质、金融、文化、教育等类型单位”“单位办社会”“劳动者在各单位之间的流动比例较低”等信息可知,中国单位直属于政府,兼有组织生产和社会管理的职能,流动性弱。(2)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方社会的历史传统、工业革命的推动、城市化的加快、社会问题突出等等方面进行分析。(3)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从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巩固政权、发挥制度优势等方面分析其积极作用;从导致社会活力和效率低下分析其局限性。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外交是国家实施政策的手段之一,外交的目的归根结底也是国家的目的。一个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从根本上说不是国际环境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国家的内部政治决定的。外交在不同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提供了不同的历史经验;晚清并非弱国,晚清及近代中国的经验不是“弱国无外交”,而是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家的失败;美国对待外交的经验是强国无(需)外交,有实力即可,这是强权政治的逻辑;不少小国成功的经验是,外交是国家存亡和兴替的关键、立国之本和“小而不弱”的保证;曾经发动世界大战的德国和日本的经验是,选择战争走向毁灭而放弃战争、选择和平的外交战略,则走向繁荣。——摘编自张清敏《外交的本质与崛起大国的战略选择》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外交与国家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一:观点:晚清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力衰弱、国家失败.论述:晚清外交走向失败的过程是国力逐渐衰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因为晚清国力不济导致外交失败,而是外交失败导致国家衰落.在与西方列强相比,晚清政府所抱的不是弱国心态,而是始终坚持以天朝上国自居,夜郎自大.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至被推翻的70余年间,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先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不仅迫使清政府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而且还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以国际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外交的失败成为中国从世界中心被排挤到世界边缘的原因.因此,晚清的失败决非由于国力不支,而是由于观念的陈腐和制度的落后.外交失败是国家失败的一个表现,晚清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力衰弱、国家失败.示例二:观点:新中国的外交与国家综合国力的壮大.论述:1949年,新中国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政策,改变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地位,打破了美国为首的西方对新中国政权的封杀,为新中国的建设争取了相应的安全和资源.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为国内建设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周边环境.1955年亚非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为中国与亚非国家建立良好的外交的关系奠定了基础.1970年代,中国与美国关系的缓和并走向正常化,更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转机和突破,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关系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之后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新时期以来,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改革开放和平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强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论述题,要求学生围绕“外交与国家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据材料“由这个国家的内部政治决定的”、“外交在不同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晚清及近代中国……是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家的失败”、“美国对待外交的经验是强国无(需)外交,有实力即可”,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例如:晚清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力衰弱。再结合所学近代清朝外交等知识即可从晚清政府坚持以天朝上国自居,夜郎自大的角度进行简要阐述。学生拟定其它具体的论题也可,但应该注意史论结合。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4-01-31 12:55:01 页数:15
价格:¥2 大小:227.0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