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

2/9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秘密·启用前重庆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上)12月月度质量检测高一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全卷共5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1.中共十三大的内容有①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③第一次系统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④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西汉统一西域后,在西域设立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是()A.安西大都护府B.北庭大都护府C.伊犁将军府D.西域都护府3.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是因为A.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C.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D.它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了人民的拥护4.《二刻拍案惊奇》记载当时社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这从侧面反映出A.汉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政策B.唐朝商人取得了自由民地位C.明清时期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D.明代的商人地位在不断提高5.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增强科技实力B.谋政治变革C.求经济发展D.向西方学习6.如表摘引了一本史学专著的部分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横线处应该是(   )A.春秋五霸的迭兴B.十六国时期的北方形势C.六镇起义与北魏分裂D.五代十国与契丹的兴起7.云冈石窟前期大佛雕有大耳、大目,具有典型北魏鲜卑族人的特点;公元494年以后佛像造像追求精细,面型大多消瘦,服饰也趋向宽衣博带,显现出南朝士人“秀骨清像”的独特形象。这反映了(   )A.各族间民族交融加快B.三教合一逐渐完成C.石窟佛像的史料价值D.中西文化加速融合8.有学者认为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下列能证明上述观点的是A.二者都是对儒学的打击B.二者都是对儒学的肯定C.二者都主张民主D.二者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9.《明史》记载:“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材料反映了明朝内阁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10.据史料记载,隋朝就已经出现使职差遣固定化的趋势,只是当时使职数量较少,约有11种。唐朝建立后,使职开始大量出现,至少有142种,其中多数使职出现于武则天至德宗时期。唐代使职的大量出现A.适应了皇权专制的需要B.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扩大了三省六部的职权D.密切了皇帝与大臣的关系11.中书、门下两省虽相互制衡,却往往意见相左,互相推诿。于是产生了中书与门下长官共同议事的制度和机构,即“政事堂”。据此可知,政事堂的出现有利于(    ) A.分割宰相权力B.体现近代民主议政C.提高行政效率D.避免出现决策失误12.安史之乱前,黄河的一般称谓是“河”,其中上游地区人口增至一千多万。安史之乱关中遭叛军蹂躏,国内藩镇军阀叛服不常,吐蕃等民族时相攻击。之后,“黄河”开始作为专名见之于史籍。这说明唐朝A.人口激增和战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B.政治中心的迁移导致黄河文化影响力的下降C.民族纷争增强了人们对中原文化的认同D.南方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异性扩大13.汪敬虞《唐廷枢研究》一文中提到,今火船往来中国者正多,获利亦巨,各国皆有轮船公司,华人亦应回合公司,专造轮船运货出进,自取其利,勿庸附搭他国也,唐廷枢此举A.限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使列强的经济侵略暂时放松C.与外国商战以抵制经济侵略D.使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春天14.下图为1978—2012年中国货物出口和进口总额。这可以用来说明A.经济全球化起了决定作用B.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巨变C.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D.中国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大国15.农民将土地交社统一经营,除按劳动日分配收入外,仍得按入股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得一定的土地报酬,即采取土地入股分红的办法。这种活动的性质属于A.新民主主义性质B.半社会主义性质C.社会主义的性质D.具右倾错误性质二、非选择题(满分55分)16.民族迁徙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前,我国的民族人口分布基本上是分族聚居的格局,即汉族(华夏族)集中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其他少数民族则分别集中分布在周边各个地区。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各族的分布形成犬牙交错的状态。 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由游牧而定居,多数从事农耕业。而自东晋南朝以来,南方的少数民族逐渐从山谷中迁出,在与汉族杂居的过程中,经济、文化和生活风俗上的差异逐渐消失。同时,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中原汉族在生活习惯和习俗文化方面也在悄然变化。魏晋以来,中原地区汉族为避战乱大批迁往辽东、河西等边疆地区和江南地区,不仅使当地的劳动人手大大增加,而且为当地人民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对于开发当地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摘编自伍晓晴《魏晋南北朝民族迁徙的特点及影响》等依据材料和所学,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的方向,并阐述其影响。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49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宣布“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下,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要求“蔑视和批判欧、美、日本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反人民的法律、法令”,“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国家观、法律观”。这一时期,制定了《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大行政区人民委员会组织通则》《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土匪暂行条例》《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土地改革法》等法律。在立法中,大量的苏联法律被引进,当时还聘请了苏联许多法学家来华传授苏联法学。材料二  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1988年,宪法第11条增加“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1993年,宪法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新时期以来,在有关国家组织和国家制度建设、民事和商事、刑事、行政行为和公民基本权利保护、经济、军事和国防等方面制定了大量法律。特别是经济方面,陆续制定了商标法、会计法、审计法、银行法、保险法、计量法、公司法、外资企业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1979~1997年,全国法院工作人员从5.8万人发展到29.2万人。到1996年,全国专门的检察人员发展到15.7万人。——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法制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法制建设的新发展,并说明其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制定并实施了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济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战略三个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三个战略的核心思想如下表所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战略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济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战略战略时限1949~1956年1957~1977年1978~2020年战略思想过渡时期总路线: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四个现代化”战略思想的形成与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三步走”发展战略,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摘编自孔祥利《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与探索》围绕“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变革”从上表中选取一个或几个阶段,自拟论题并加以解读。(要求:论题明确,时段清晰,紧扣主题,史实准确,持论有据。) ★秘密·启用前重庆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上)12月月度质量检测高一历史答案1.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十三大的突出贡献是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出了系统概括,因此A选项正确;党的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全党指导思想,④项不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错误。故选A。2.D【详解】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在乌垒城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行使国家主权。故D正确;为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理,唐太宗设立了的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排除A;北庭都护府是武则天时期设立,排除B;伊犁将军设立于清朝时期,排除C。故选D。3.A【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念,使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因此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故A项正确。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官不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原因,排除B。C项说法错误,儒家思想具有“守旧而维新”的特点,排除。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首先需要统治阶级支持,并不是由于人民的原因,排除D。4.D【详解】试题分析:徽商兴起于明朝,可以排除AB,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国传统的政策是重农抑商,以至于商人的社会地位一直比较低。材料说到“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显然表明徽州人观念已经改变,商人逐渐被大家接受了。5.D【详解】材料图片反映的是不同阶级学习西方的表现,其中有抵抗派,革命派,民主主义者等,学习西方的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等,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四幅图片的主旨,排除。6.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西晋灭亡后,晋皇室南迁,北方先后出现了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建立的多个政权,这一时期被称为“十六国时期”,B项正确;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而魏晋南北朝时期从220年到589年,两者时间相差太远,排除A项;北魏的建立是在“十六国时期”之后,六镇起义与北魏分裂则更晚,排除C项;五代十国时期开始于907年唐朝灭亡,契丹建国于916年,均晚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7.A【详解】北魏时期,云冈石窟的佛佗造像从前期典型的鲜卑族人特点,发展为后期明显的南朝士人形象,在本质上反映出受孝文帝改革推动,鲜卑族在审美和艺术追求上的汉化,民族交融加快,A项正确;仅大佛造像的变化不能说明佛释道三教逐渐合一,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大佛造像的变化体现的是民族交融而非中西文化融合,排除D项。故选A项。8.D【详解】根据所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本质都是思想专制,都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手段,D项正确;前者促进了儒学的发展,后者是对儒学粗暴的否定,排除AB;二者与民主无关,排除C。9.C【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虽然材料提及“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但内阁仍是个侍从(顾问)机构,国家的决策大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A、B、D。材料反映了内阁权力和地位的日益提高,故C项正确。所以答案选C。10.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唐朝建立后,使职开始大量出现,至少有142种,其中多数使职出现于武则天至德宗时期”可知,唐朝建立后,使职官大量出现,不仅是适应了职官制度本身变化的需要,也反映了朝廷内部权力的斗争。“其中多数使职出现于武则天至德宗时期”可知,历经安史之乱后,唐朝为加强皇权专制,使职种类多达142种,故A正确;使职是中央临时派遣的官员去任某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B错误;使职只是临时的差谴,不属于三省六部的职权,故C错误;“密切了皇帝与大臣的关系”只是表象,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故D错误。1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唐朝(中国)。材料体现的是政事堂是唐朝宰相集体的办公地点,有利于协调部门分歧,提高行政效率,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共同议事,与分割宰相权力无关,排除A项;唐朝属于专制社会,近代民主议政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专制体制下的决策失误不可能避免,排除D项。故选C项。12.A【详解】根据安史之乱以前,黄河“中上游地区人口增至一千多万”,之后藩镇割据、战乱不断和民族冲突等因素推动下,“黄河”成为这条河的专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指出人口和战乱导致这一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易泛滥成灾成为“黄”河,“黄”是“这条河”的特色,A项正确;材料分析的是“黄河”名称的由来,与其文化影响力无关,B项错误;虽有民族纷争,材料却无关文化认同的信息,C项错误;材料只提到了“河”成为“黄河”的现象及其缘由,没有对比南北差异,D项错误。13.C【详解】根据材料“华人亦应回合公司,专造轮船运货出进,自取其利,勿庸附搭他国也”可知,唐廷枢强调制造中国轮船以运货进出,与西方国家抢市场,即与外国商战以抵制经济侵略,C项正确;材料所述唐廷枢举措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是限制,A项错误;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与材料内容无关,B项错误;使得民族工业革命迎来短暂春天的主要原因是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防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不是因为材料所述举措,D项错误。 14.C【详解】图示反映了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不断增长,尤其是2000年后大幅度增长。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故C项正确;材料数据变化无法突出经济全球化的决定作用,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是从1978年开始的,但1978-1990年中国货物出口和进口总额增长较小,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信息,无法说明中国是否是世界经济贸易大国,故D项错误。15.B【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土地交社统一经营”、“按劳动日分配收入”和“土地入股分红”来看,土地入社表明不是新民主主义性质,土地已经入社,但同时还可以分红,这表明不属于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性质,B项正确,排除A、C项;当时对农业改造是逐步进行的,是正确的做法,排除D项。故选B项。16.方向:北方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迁徙;中原汉族向南方和边疆地区迁徙;南方少数民族由山区向平原地区迁徙。影响:经过民族迁徙,各民族杂居,改变了民族布局;各民族之间在生产、生活方面相互学习和交流,减少了民族间的差异;中原地区汉族向南方和边疆地区迁徙,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分别阐释)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和社会发展,为后来隋唐时期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总体阐释)17.(1)特点:摧毁国民政府旧法统;否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法制建设指导思想;侧重于国家政权建设;受苏联法制影响较深。背景: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需要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遏制新中国;中苏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并且建立友好关系。(2)新发展:制定新宪法并根据时代需要加以修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展完善;注重经济立法工作;司法工作队伍壮大。影响:社会主义法制进一步完善;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18.示例一论题:党在过渡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促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而伟大的社会变革。 解读:1949~1956年,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经济发展战略贯穿两个阶段。首先是1949~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领导人民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恢复并超过历史最高水平。1953~1956年,鉴于新中国成立之初重工业的极度落后,严重影响了工业化目标的实现和国家的国防安全,加之两大阵营尖锐对立且我国尚无大规模经济建设经验,在苏联的援助下开展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成为当时的必然选择。同时,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大改造,在较短时间内以和平的方式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总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党在过渡时期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在较短时间内以和平方式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示例二论题: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与时俱进地服务于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变革。解读: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在两极对峙的国际背景下,新中国巩固和捍卫革命成果,需要建立强大的国防和独立而完整的经济体系。为此,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的战略部署,使中国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此后,经过曲折的探索,在“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引领下,中国建立起独立而完整的经济体系,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0世纪80年代,随着党和人民对国情认识的加深,符合中国实际的“三步走”战略得以提出,在科学的发展战略引领下,中国在2020年成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成为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经济大国。综上所述,1949~1977年,在经济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中国“站起来”的底气更加充足;经过1978~2020年的发展,中国历史性地消灭了绝对贫困,大踏步朝着“共同富裕”迈进。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4-01-31 11:50:02 页数:9
价格:¥2 大小:221.4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