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阆中东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四川省阆中东风中学校2023—2024学年度上期高一年级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5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单选题(60分)1.西周初年,周公带兵东征,平乱之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封建”是指()A.实行军功制B.实行宗法制C.分封诸侯国D.推行郡县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西周时期的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即分封制,C项正确;封邦建国为分封制,非军功制、宗法制和郡县制,排除ABD项。故选C项。2.下图所示文物,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领域中出现的新现象。该现象是()A.灌溉工程修建B.商业中心的繁荣C.铁犁牛耕的使用D.货币的广泛流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文物是铁农具和牛耕,C项正确;材料信息与灌溉工程无关,排除A项;图示是铁犁牛耕,不是商业中心的繁荣,也不是货币的广泛流通,排除BD项。故选C项。3.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张,下令:凡《秦纪》之外的历史书籍及非博士官所藏的《诗》《书》、百家语限期烧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烧,禁止私学,欲求学的以吏为师;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此举旨在()A发展教育事业B.强化地区管理C.加强皇权统治D.促进民族融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焚书坑儒,加强对民众 思想控制,意在加强皇权巩固统治,C项正确;焚书坑儒、禁止私学的行为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地方的管理,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少数民族事务,排除D项。故选B项。4.汉初以来,丞相权力强大影响到皇帝的集权。汉武帝时,为了限制丞相的权力,加强专制皇权,建立了A.察举制B.刺史制度C.郡国并行制D.中外朝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分割宰相的决策权,通过中外朝制度加强了皇权,限制了相权,D选项符合题意;察举制属于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A选项排除;刺史制度是中央集权强化的产物,B选项排除;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年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C选项排除。5.某学者总结了唐朝覆亡的原因“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他认为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A.少数民族内迁B.藩镇割据C.宦官专权D.朋党之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可知,题干强调的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势力壮大,威胁了中央集权,导致唐朝走向灭亡,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少数民族内迁的相关内容,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宦官专权对唐王朝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朋党之争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6.成书于元朝的《宋史》认为:儒家思想的精髓“道”在孟子之后就失传了。直到北宋,儒家的“道”方才“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这一变化反映出A.佛教的传播B.道教的兴盛C.儒学的复兴D.理学的僵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 材料“直到北宋,儒家的‘道’方才‘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学者吸收佛道思想而成的新儒学系统,是一个以“天理”为核心,并把儒家伦理上升到天理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具有理性思辨色彩的精密思想体系,实现了儒学的复兴,因此材料内容反映了儒学的复兴,C项正确;根据材料“直到北宋,儒家的‘道’方才‘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儒学的复兴,没有涉及佛教的传播问题,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儒学的复兴,没有涉及道教的兴盛,无法得出道教兴盛的结论,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北宋时期儒学的复兴,没有体现理学的僵化,D项错误。7.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的同时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猛安谋克制。由此可知辽金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借鉴了汉族先进经济制度B.带有民族歧视的色彩C.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灵活性D.具有浓厚的血缘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南北面官制是辽朝的中央官制,按照“以国法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原则,对契丹和汉人实行南北分治。故材料中“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以及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的同时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表明辽金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具有因俗而治的灵活性,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政治制度,不是经济制度,且A项不是材料主旨,材料主旨是因俗而治,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因俗而治,不涉及民族歧视和浓厚的血缘关系,排除BD项。故选C项。8.《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表明A.元朝在对边疆管理上更趋一体化B.元朝疆域更加辽阔C.元朝赋役负担远远重于唐朝D.元朝疆域与唐朝疆域范围相似【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元朝边疆地区的赋税征收与内地一样,说明在行省制下,元朝的对边疆的管理上更趋于一体化,A正确;题干中未涉及元朝的疆域范围,排除B;题干中没有对元朝和之前朝代的赋税负担进行比较,C排除;D不符合史实,排除。9.明太祖朱元璋曾多次批评元朝“主荒臣专,威福下移”,认为皇帝怠慢、中书省权重是元朝衰亡的重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他()A.废除宰相,加强皇权B.设置三司,分割相权C.设置内阁,强化相权D.设军机处,加强皇权【答案】A【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朱元璋认为元朝中书省权力过重,导致元朝衰亡,明朝建立后,废除中书省,废除宰相制度,加强了皇权,A项正确;设置三司,分割相权是在宋朝时期,排除B项;明朝废除宰相,设置内阁,削弱相权,排除C项;设军机处是在清朝,排除D项。故选A项。10.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材料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A.拓展海外贸易B.开拓国内市场C.彰显明朝国威D.加强友好往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可得出其目的主要是炫耀明朝国威,政治色彩浓厚,C项正确;AD项都不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排除AD项;郑和下西洋与开拓国内市场无关,排除B项。故选C项。11.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的具体体现有()①实行奏折制度②设置军机处③实行中朝制度④设河西四郡A.①③B.①②C.②④D.②③【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的具体体现有实行奏折制度、设置军机处,B项正确;西汉实行中朝制度,排除A项;西汉设河西四郡,排除C项;中朝制度是汉武帝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12.红薯比大米和小麦更加抗旱。有学者通过计量史学研究发现,随着18世纪中叶红薯在中国大面积种植,旱灾和农民起义的相关程度明显减弱。这表明,高产作物的传入()A.使土地兼并有所缓解B.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C.解决了国内饥荒问题D.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中叶的中国。据材料“红薯在中国大面积种植,旱灾和农民起义的相关程度明显减弱”可知,高产作物的传入提高了粮食产量,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B项正确;土地兼并是因土地私有,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与土地兼并没有因果关系,排除A项;“解决了”说法绝对,排除C项;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对于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13.魏源将中英战争比于传统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事,自信除“乐”之外,中国一切皆胜“英夷”,只需学好兵工便仍能扬武功于海国,因此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这体现了当时()A.统治阶层中主战派占主导B.士人强烈的世界意识 C.有识之士新旧观念的并存D.中英近代化差距较小【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末期(中国)。考查开眼看世界。一方面,魏源将中英之间的战争比作传统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事,称英国人为“英夷”,体现了传统天朝上国对于“夷”的虚骄心态;另一方面,魏源还是承认“夷”在兵工方面比华夏优越,体现出传统华夷观念出现更新这体现了这一时期有识之土新旧观念的并存,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统治阶层中主战派占主导,排除A项;“士人强烈的世界意识”看不出,材料主要在说魏源在军事上要学习西方,同时怀有浓厚华夷秩序观,排除B项;当时英国已经基本完成工业革命,中英近代化水平差距较大,排除D项。故选C项。14.下边是19世纪40—60年代清政府中满人与汉人出任巡抚人数变化柱状图。对图中的这一变化解读合理的是()A.反映出满汉矛盾日益尖锐B.太平天国冲击了政权结构C.为洋务运动埋下重大隐患D.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所致【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1840年满族官僚和汉族官僚的比例差不多,1864—1866年出任巡抚的汉人是15人,满人为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清政府的统治,使得清政府不得不起用大量的汉族官僚,B项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出满汉矛盾,排除A项;材料中汉族官僚的增多并没有为洋务运动埋下隐患,排除C项;材料中满汉官僚的比例变化没有体现出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15. 19世纪60到90年代,清朝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这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这一结论是基于洋务运动A.购置了大量先进船炮器械B.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C.促进了沿海沿江地区发展D.巩固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60到90年代,清朝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这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90年代期间,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我国早期现代化,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期购置了一批先进船炮器械,这促进了我国军事方面的近代化,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洋务运动推动我国早期现代化方面的影响,没有体现促进我国沿海沿江地区的发展,排除C项;洋务运动最终失败,没能够巩固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6.义和团运动后,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句话体现了义和团运动()A.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B.推动了清政府的洋务运动C.使帝国主义彻底放弃侵略中国的企图D.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嚣张气焰【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据材料,义和团运动后,帝国主义列强意识到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力量,认识到“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表明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让瓜分中国的阴谋不能得逞,D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排除A项;洋务运动发生在19世纪60-90年代,排除B项;帝国主义国家野心不死,并没有彻底放弃侵略中国的企图,排除C项。故选D项。17.1900年,当满清政府对欧美十一国宣战时,东南各省督抚联合起来形成了“东南互保”,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此事件产生的影响是A.削弱了中央统治B.东南各省脱离了清政府统治C.推动地方民主化D.地方督抚成为列强的代理人【答案】A【解析】 【详解】东南互保将东南各省与中央政府进行了分割,实质上是加强了地方自治,否认了中央权威,从而削弱了中央统治,故选A;东南各省虽然提出互保,但此时尚未脱离清政府统治,排除B;东南互保是为了维护地方利益,并不是为了推动地方民主化,排除C;地方督抚的目的是维护地方利益,此时并没有成为列强的代理人,排除D。故选A。18.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造成这种现象的共同原因是A.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C.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影响D.各自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无论是变法、革命还是实业,其目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意图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所以造成这种现象的共同现象是因为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后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故选A;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是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B;启蒙思想中没有实业救国的内容,所以不是张謇选择实业的原因,排除C;他们都属于资产阶级,排除D。故选A。19.下表为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洋员人数变化表。这反映出()年份英国美国法国德国186152111864633118735813117A.中国失去了制海权B.中国海关日益近代化C.中国半殖民化加深D.清政府抛弃华夷观念【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 据题干信息“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洋员人数变化表”和所学可知,欧洲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法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洋员人数增加,其中英国人数增长最多,扩大侵略权益,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制海权问题,排除A项;题干内容没有体现中国海关日益走向近代化,因为题干内容反映的是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洋员人数变化,排除B项;清政府未抛弃华夷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2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该规定意在A.防止袁世凯独揽大权B.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兴起C.成立民国临时政府D.明确行政权力最终归属【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并结合所学可知,为防止袁世凯独揽大权,维护共和制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A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资产阶级革命后,排除B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后,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临时大总统的限制,“明确行政权力最终归属”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二、材料分析题(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1)归纳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孝文帝改革。【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改籍贯、改汉姓、说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2)评价: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推动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解析】【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对比类、影响类、认识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中国)。据材料“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可知,迁都洛阳;据材料“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可知,改籍贯;据材料“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可知,改汉姓;据材料“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可知,说汉语;据材料“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可知,穿汉服;据材料“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可知,与汉族通婚。【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对比类、影响类、认识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中国)。据材料“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推动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朝政府在海外贸易中,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确保商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例如,在海上交通中设立巡检、通关等机构,保护海上商贸的利益;实行“市易法”,鼓励商人从事海上贸易和私人经营。同时,宋朝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商品的种类和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这为海外商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也吸引了更多的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宋朝时发明了“磁针航行”等航海技术,使得海上变通更加便捷和安全。造船技术也十分先进,建造了大量的商船和战船,使得海上贸易更加畅通和有序。——摘编自周必超《浅析宋朝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材料二纵观清初“海禁”政策的实施,其初衷在于扼杀郑成功等抗清力量,但在郑氏政权消亡之后,仍屡行海禁,盖因当时的中国仍然是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清王朝统治者总自以为是“天朝大国”“富有四海”,而无视当时的世界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把他们的先进技术视为“奇技淫巧”,盲目地加以排斥。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畸形现象:历史愈向前发展,清王朝就愈加腐朽、自负和保守。——摘编自王宝山《试论清初“海禁”政策的实施及其社会后果》(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宋代对外贸易政策相比,清初对外贸易政策的特点,并予以简要评价。【答案】(1)原因:政府政策支持;“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扩大;造船及航海技术的进步;农耕经济的发展和手工业的进步。(2)特点: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评价: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御国内外反清势力的侵扰,维护政权的稳定。另一方面,妨碍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使得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为近代被动挨打埋下了祸根。【解析】 【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原因:据材料“宋朝政府在海外贸易中,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确保商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可知,政府政策支持;据材料“鼓励商人从事海上贸易和私人经营”可知,“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据材料“宋朝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商品的种类和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可知,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扩大;据材料“宋朝时发明了‘磁针航行’等航海技术,使得海上变通更加便捷和安全。造船技术也十分先进”可知,造船及航海技术的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业发展的基础是农耕经济的发展和手工业的进步。【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清朝(中国)。特点:据材料“海禁”及所学知识可知,海禁指的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初年的“海禁”的影响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在积极方面,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御国内外反清势力的侵扰,维护政权的稳定。在消极方面,据材料“历史愈向前发展,清王朝就愈加腐朽、自负和保守”及所学知识可知,妨碍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使得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为近代被动挨打埋下了祸根。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4-01-31 05:55:02 页数:10
价格:¥2 大小:490.2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