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阆中东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二王三恪”制起源于尧舜禹时期,此后新建立的王朝,会册封前两朝或三朝的王室子孙,以示尊敬。周灭商后,商纣王的子孙被册封为西周的“二王三恪”。这说明()A.世袭制是该制度实施的前提B.分封制根植于久远的文化传统C.西周时期民族融合逐渐兴起D.史书关于纣王的记载有待考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商周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由于尧舜禹时期是禅让制,新旧王朝之间是和平过渡,故产生了“二王三恪”制。西周推行的分封制,分封对象包括先代贵族,甚至有商纣王的子孙,这说明分封制受到“二王三恪”制的影响,B项正确;尧舜禹时期是禅让制而非世袭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融合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史书关于纣王记载的相关信息,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秦朝前期,每有大政,必召群臣廷议。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绾等提出“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秦始皇“下其议于群臣”,举行廷议。对于王绾的建议,“群臣皆以为便”,而廷尉李斯则以“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为反例,建议行郡县制,最终,秦始皇认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决定实行郡县制。由此可见,秦朝前期的廷议()A.避免了君主“兼听独断”B.折射出相权与君权的相互制衡C.体现出朝廷决策的审慎D.保障了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前期(中国)。据材料“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李斯”“秦始皇”可知,皇帝召集相关官员讨论政事,然后由皇帝根据讨论结果裁定朝廷决策,反映了朝廷决策的审慎,C项正确。皇帝召集相关官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皇帝裁定,即所谓“兼听独断”,排除A项;材料不仅涉及丞相,还有其他官员,排除B项;“民主性和科学性”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3.下图是汉代郡国守相(郡守和国相)中军功受益阶层占有率示意图,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汉朝() A.统治政策调整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C.实现了大一统D.政府推行重文轻武【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汉朝时期。根据材料“汉代郡国守相(郡守和国相)中军功受益阶层的占有率示意图”及所学可知,汉初军功集团实力强大,统治者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政策,使君主与臣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日益尖锐。随着西汉大一统局面的巩固和加强,汉武帝改变了既有的国策,从汉初黄老无为转为强调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新儒学,对内排挤军功集团、启用布衣宰相,对外不断削藩,打击地方豪强,A项正确;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恢复经济、稳定社会,但不是军功集团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汉武帝长时间对匈奴作战,军功将领仍有不少,郡国守相中军功阶层占有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西汉政府并没有轻武,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4.钱穆认为,宋代以前“皇帝用宰相,宰相用谏官,他只纠绳皇帝”。到宋代则实行“台谏合一”制度,“谏官不准由宰相任用()A.加强了皇帝权力B.加强了宰相权力C.削弱了监察制度D.造成了冗官现象【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纠正皇帝的谏官的任命权由宰相变为皇帝,说明皇权的加强,A项正确。据材料谏官不准由宰相任用可知削弱了宰相的权力,排除B项;材料只是对谏官的任命权做了改变,没有改变监察的制度,排除C项;谏官任命权的改变不会增加官僚的数量,排除D项。故选A项。5.如表是秦至元的地方行政区划统计。由此可知古代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特点()年代省数道、路数州数郡(府、国)数县(侯、国)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36756 年)西汉平帝(1—5年)//131031578东汉顺帝(126—144年)//131051180隋大业五年(609年)///1901255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15道/3281573宋宣和四年(1122年)/26路288/1234元朝10183路/971425①行政区划由两级制发展到三级制②地方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③边疆内地的管理渐趋一体化④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秦朝至元朝的中国。据材料“省、道、州变动比较大,而郡县基本稳定,县则最稳定”可得出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④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州、道一开始是监察区,后面演变为行政区,可得出地方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②符合题意,C项正确;行政区划由两级制发展到三级制、四级制等不同的级别,①不符合题意,仅据该表格不能得出边疆内地的管理渐趋一体化,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6.据学者研究发现,“全国文武官员,上至大学士、六部尚书、各省总督、巡抚,以至各道、府,------应升调补放等事,均由军机大臣负责开列名单,奏交皇帝择取任用。”由此推知,军机处()A.可以选拔任免地方官员B.可以统领六部百司C.是辅助皇权的中枢机构D.成为中央决策机构【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说各类官员的升调补放都是军机大臣列名单,奏交皇帝择取任用,可知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C项正确;材料只是说各类官员的升调补放都是军机大臣列名单,奏交皇帝择取任用,而军机处本身不能选拔任免官员,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各类官员的升调补放都是军机大臣列名单, 奏交皇帝择取任用,没有涉及六部百司,所以不能得出军机处可以统领六部百司,排除B项;根据所学封建社会最终决策的只有皇帝,不能说军机处是中央决策机构,排除D项。故选C项。7.1302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在巴黎圣母院召开三级会议,贵族、教士和市民代表一起谴责教皇是异端……卜尼法斯教皇在罗马被软禁三日后愤懑而死。在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法国西南部波尔多大主教当选为教皇。新教皇在里昂就职,并居住在法国,根本不到罗马去。这表明法国()A.激烈反对宗教神学B.摆脱了教会的影响C.王权的进一步加强D.建立起等级君主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02年的法国。根据材料可知,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与教会发生冲突,并占据优势,这体现出当时王权的加强,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法国世俗王权并不反对宗教神学,排除A项;此时法国并未摆脱教会影响,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C项。8.某中学历史教师利用数学坐标轴画了一条不甚精确的曲线图,其反映的是西欧()A.教会权力演变进程B.国王权力演变进程C.议会权力演变进程D.市民权力不断上升【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8世纪至17、18世纪(西欧)。依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主要结论:8世纪到13世纪,教会权力上升,王权下降;13世纪到17世纪王权上升,教权下降;到17世纪晚期以后,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渐确立,王权下降,议会权力上升,因此图示反映的是西欧王权演变的进程,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教权在8世纪至13世纪上升,13世纪至17世纪下降,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A项;到17世纪晚期以后,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渐确立,王权下降,议会权力上升,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C项;17、18世纪市民权力上升,与图示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屋大维统治时期,对元老院进行清洗,获得“元首”称号,不久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意为至圣至尊)尊称,并取得罗马帝国的军政大权。据统计,在屋大维执政的后20年,仅有4项法令由公民大会通过,而皇帝发布的救逾、救裁、救示和救答都被视为法律,不受任何机关的制约。这反映出该时期罗马()A.政体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B.统治者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独裁统治C.重视发挥元首在法律中的作用D.社会之间的等级差异得到不断强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罗马。据题干“元首”“奥古斯都”“军政大权”“仅有4项法令由公民大会通过”“不受任何机关的制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该时期屋大维建立元首制,掌握国家权力,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独裁统治,B项正确;A项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政体具有的特征,排除A项;C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C项;材料反映罗马独裁统治,而不是等级差异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10.如表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权建设演变表。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时间政权建设1931年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5年瓦窑堡会议决议改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6年中国共产党在《致中国国民党书》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1937年苏维埃共和国宣布取消1940年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提出了抗日根据地政权的“三三制”原则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B.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成功开辟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D.中共政权建设逐渐走向成熟【答案】C【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1年至194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三三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权名称的变化表明参与政权的主体在不断扩大,这是因为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加深,团结抗战成为时代的需要,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C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排除A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成功开辟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排除B项;1949年,《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体现中共政权建设趋于成熟,排除D项。故选C项。11.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下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皇族拓跋改姓元。北魏孝文帝更改姓氏旨在()A.增强汉族对北魏政权的认同B.顺应民族交融的历史大趋势C.解决少数民族复姓烦琐之弊D.推动鲜卑民众加快汉化步伐【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下旨鲜卑贵族政汉姓,其旨在增强汉族对北魏政权的认同,A项符合题意;该措施顺应了历史潮流,但目的还是维护统治,排除B项:C项只是表面原因,排除:材料中改姓对象主要是贵族,排除D项。故选A项。12.自隋唐至明清,儒家的“德、仁、礼”成为每位科举考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司马光曾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朱元璋也要求选拔官吏“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据此可知,中国古代选官的思想特点是()A.德才兼备,以德为先B.知礼懂法,全面发展C.门第为主,注重血缘D.品行为上,唯德取人【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古代科举考试“德、仁、礼”成为每位考生的必须掌握的内容,司马光强调“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朱元璋强调“以德行为本”可知古代选官,注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A项正确;材料没涉及法,排除B项;科举制淡化门第的影响,排除C项;唯德取人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3.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1979—1990 年)对文官选拔进行改革,要求文官在具备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更要精通某个专业领域。专业选拔成为对文官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场改革()A.不利于政府工作连续性和稳定性B.导致政府部门庞杂机构臃肿C.奠定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基本框架D.促进了英国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英国。据材料“英国政府要求文官“在具备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更要精通某个专业领域”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样有利于提高文官的文化水平、工作能力,促进英国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D项正确;“对文官的专业性考核”不会阻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排除A项;文官改革不会导致政府部门庞杂机构臃肿,排除B项;奠定西方文官制度基本框架的不是这场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14.唐代对“议、请、减、老、小、疾”这些不适合拷讯的涉案当事人,实行“众证定罪”原则,即至少有三人作证才能定罪;为获取证词,唐律允许拷讯证人。这一原则说明唐朝()A.司法判决全凭群体作证B.保证了司法审判的公平公正性C.承认刑讯制度的合法性D.司法实践中坚持无罪推定原则【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除了“议、请、减、老、小、疾”等情况采取“众证定罪”外,唐代政府在司法实践中为获取证词,允许“拷讯证人”,这说明唐代政府承认刑讯制度的合法性,C项正确;“众证定罪”原则仅仅适用于“议、请、减、老、小、疾”等不适合拷讯的涉案当事人,而且判决并不全凭群体作证,排除A项;刑讯拷问不能保证证词的可靠性,因此无法保证司法审判的公平公正性,排除B项;无罪推定原则指任何人在未经依法判决有罪之前,应视其无罪,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5.宋代家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文化中蕴含着我们民族的许多优秀传统,表现在为人处事上它要求人们宽大为怀,在持家方面要求人们勤劳节俭,在为官方面强调清正廉洁,在读书上强调读书做人,等等。由此可知,宋代家训()A.有利于强化基层治理B.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D.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宋代。据题 干及所学可知,宋代家训文化中宽大为怀、勤劳节俭、清正廉洁、读书做人等内容,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D项正确;题干是宋代家训,不是基层治理方面的内容,排除A项;宋代家训是中华传统文化,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项;宋代家训是某个家庭或家族而言的,不能得出有家训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排除C项。故选D项。16.有关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与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中古时期的“日耳曼法”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B.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中教会法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C.《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称为民法系D.近代西方法律制度保障每个公民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利【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方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法典》包括《民法典》等四部法典,它与此前颁布的法律构成法国的成文法体系;欧洲大陆很多国家在法国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制定本国法律制度,《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称为民法系,C项正确;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是罗马法,排除A项;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是近代西方法律的特征,排除B项;近代西方法律维护的是资产阶级利益,不可能保障每个公民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利,排除D项。故选C项。17.新中国成立之初,革除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娼妓、鸦片、赌博等社会恶习。采取措施树立具有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平等互助、艰苦创业的社会新风尚。这些措施()A.发展了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B.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C.营造了建设新中国的良好氛围D.彻底废除了封建残余思想流毒【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采取措施树立具有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平等互助、艰苦创业的社会新风尚”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采取措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这有助于为当时的新中国建设营造良好氛围,C项正确;材料强调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事业关系不大,排除A项;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排除B项;“彻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8.明成祖统治时期,实行“厚往薄来”及主动对外开放开拓的政策,不断遣使外出,招徕“四夷”,形成了“四夷来朝” 的盛况。明成祖病逝后,继位的明仁宗调整治国方针,专注内政治理,明仁宗这一政策调整()A.摒弃了天朝上国的旧有观念B.导致朝贡贸易体制崩溃C.标志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D.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明成祖时期奉行“厚往薄来”及主动对外开拓的政策,大规模的对外活动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而明仁宗调整治国方针,专注内政治理,会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D项正确;摒弃了天朝上国的旧有观念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明清时期的朝贡贸易依然繁荣,排除B项;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体现不出来,排除C项。故选D项。19.日本为学习唐朝的文化和各种政治典章制度,经常向唐朝派遣大批留学生和遣唐使,使得中日两国的交往在唐代形成了一个高峰。派往唐朝的留学生和遣唐使,将中国的文化及典章制度传回本国,日本仿照唐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日本的这些做法实质上反映了()A.日本社会性质改变B.唐朝文化实现了对周边文化的同化C.唐朝文化的开放性D.先进文明对于周边国家具有吸引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根据材料“为学习唐朝的文化和各种政治典章制度,经常向唐朝派遣大批留学生和遣唐使”可知,当时日本向中国学习,体现了先进文明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D项正确;日本的这些做法实质上反映了先进文明对于周边国家具有吸引力,日本的社会性质的改变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A项;受到中国的影响不等于同化,排除B项;唐朝文化的开放性是特点而不是实质,排除C项。故选D项。20.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联盟在其所订立的盟约中规定了部分禁止战争;1928年的《巴黎非战公约》对废弃战争权具有重要的意义;1945年缔结的《联合国宪章》则全面禁止使用武力。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A.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已实现B.国际法的范围和作用有限C.集体安全机制的完全确立D.国际安全机制的不断强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根据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联盟在其所订立的盟约中规定了部分禁止战争;1928年的《巴黎非战公约》对废弃战争权具有重要的意义;1945年缔结的《联合国宪章》则全面禁止使用武力。”可知,一战后,规定部分禁止战争,1928年的废弃战争权,1945年的全面禁止使用武力,说明对于战争的爆发的遏制,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国际安全机制不断强化,D项正确;国际关系民主化已实现,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国际法的范围和作用有限,在材料中说明的信息不足,排除B项;集体安全机制的完全确立,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新华社2014年3月24日讯材料二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材料三  1954年,日内瓦万国宫,新中国在这里亮相,为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提出建设性建议。2017年,在同一地点,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种以双赢为前提、取代西方零和思维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1955年,中国代表团在万隆发出“求同存异”的呼声,中国的和平外变进一步走向世界;60年后,习近平主席同其他国家领学人一起重温万隆精神,再次向世界发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声音。——摘编自国纪平《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及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论述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战略的变化及重大外交成就。(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外交一以贯之的基本政策,并指出中国在当前的世界大变局中所提出的国际关系新理念。【答案】21.意义:中欧关系的一次重大突破,为中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促进两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合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帮助。22.变化:由“一边倒”向“一条线一大片”转变。成就: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23.基本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新理念: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欧关系的一次重大突破,为中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根据材料“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两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合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第一小问的变化,根据材料“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一边倒”向“一条线一大片”转变。第二小问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包括: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等。【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第一小问的基本政策,根据材料“1954年,日内瓦万国宫,新中国在这里亮相,为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提出建设性建议。”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根据材料“1955年,中国代表团在万隆发出‘求同存异’的呼声,中国的和平外变进一步走向世界”可知,求同存异。第二小问的新理念,根据材料“2017年,在同一地点,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种以双赢为前提、取代西方零和思维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可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论述题22.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历代支付方式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时期支付方式基本描述秦汉秦始皇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汉武帝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由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北宋北宋初年,四川由于铁钱使用不便,民间商人发行一种纸币,命名为交子。明清明中期以后,白银逐渐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清朝大额交易以银为主,小额交易往往用钱,外来银元多有流通。民国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规定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新中国建国以来,人民币先后共发行了五套,形成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21世纪进入21世纪,中国就已经开始研究手机支付技术,并在2007年推出了手机支付服务。目前,中国的手机支付市场已经拥有超过2亿活跃用户请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或多个时期支付方式的相关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答案】论题:货币的使用变化往往与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紧密相关。论述:宋朝由于商品经济发达,“钱荒”现象严重,所以导致纸币交子出现。然而由于商人信用危机和政府无视通货膨胀,滥发交子,导致交子被停发。明清由于传统手工业有优势,在长期的对外通商中,导致中国贸易顺差而世界大量白银涌入中国,另外,明清长期赋役征银,所以白银逐渐货币化。近代国民政府在国内外局势影响下,进行1935年法币改革,确立了法币为法定货币的地位,然而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和解放战争国民政府的惨败,国民政府信用日益丧失,法币随之崩溃。结论:统治者在发行货币时,一定要照顾到货币使用者的利益,维持政府的信用。【解析】【详解】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至现代(中国)。首先,根据题意要求,提取一个或多个时期支付方式的相关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如选择北宋、明清、民国等时期,可拟定论题:货币的使用变化往往与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紧密相关。其次,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可从北宋、明清、民国三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等状况分析货币变化的原因。最后,概括总结可知,统治者在发行货币时,一定要照顾到货币使用者的利益,维持政府的信用等等。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4-01-07 11:20:01 页数:13
价格:¥2 大小:250.2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