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模拟考试
>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0
2
/20
剩余18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阆中中学校高2021级2023年秋一模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物感说”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自然万物对于文论家们的启发是很大的,特别是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创作,影响则更为深远,中国古典感物美学的成熟与定型都在这一时期完成。“物”不仅可以指客观事物,还可以指人们想象中事物的形象。由于“物”所独具的表现性,其可以传递出人们内心不同的情感色彩,人们在感物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并将情感表达出来,使物之形与人之情相融合。中国最早系统论述音乐美学的著作《礼记•乐记》首次明确提出了“物感说”这一概念。《礼记•乐记》中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之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指出音乐创作中人与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西晋的陆机在所著的《文赋》中首次将“物感”说应用至文学理论中。《文赋》中的“物感”思想将自然景物纳入物感的范畴之中,开始强调自然景物对人的感发作用。“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树叶落于秋天,心生悲感,柔条发于春天,又心生欢喜。陆机认为四时之景的变化引发了人们对光阴的感叹,同时也将人们引入了审美体验的领域,引发了人们的审美创造冲动。陆机也充分注意到了“物”的动态性,认为创作者之“意”要随物而动。在前代,“感于物”中的“物”不仅指自然界的物象,也指具有某种伦理道德意义上的事,与之不同的是,陆机《文赋》中的“物”已完全指自然景物了。这是儒家经学思想的地位在人们心中被动摇之后,呈现出的一种“物”的独立的观念。 南朝的钟嵘把生活中的各种悲欢离合、荣辱忧乐也纳入感人之“物”的范畴中。他在《〈诗品〉序》中所说的“物”不仅包括自然风物,而且包含社会情事(“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在形形色色的人生境遇中,他更加强调那些能触发人之悲情的社会生活,突出了社会生活在“物感”中的特殊地位。关于“物感”之情,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理念。这里的“情”既指物感之情,也指个人的喜怒哀乐之情。陆机认为文学创作者内心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才能充实文学作品的内容,在真实情感基础之上的情与文之间才会相统一。陆机认识到情感就是文学创作的动机,同时要求作家注重个人的情志涵养,因为作品风格的高下由作家精神境界的高下决定。与陆机的《文赋》不同,钟嵘在《诗品》中更加强调“怨”情对人的感发作用,同时也注重诗对于”怨”情的抒发。与孔子的“诗可以怨”所宣扬的“怨刺上政”意义不同,钟嵘《诗品》中所强调的“怨”是一种哀怨之情的表达以及怨愤之情的书写。由于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在文学创作时常流露出一种感慨人生无常、时光易逝的悲凉之情。钟嵘物感思想中的以人为本、推崇怨情也与此密不可分。(摘编自高雅琪《“物感”说》)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陆机充分注意到了“物”的动态性,因此“物”能区别于前代而作为一种独立的观念存在,这是对儒家思想观念下的“物”的内涵的突破。B.“物感说”是指人感于物而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强调了艺术创作中物对人心的触发,“物感说”既属于美学范畴,又是文学理论。C.钟嵘对“物”的内涵的认识更加丰富,他认为个人的现实境遇,如悲欢离合等也属于“物”的范畴,因此在价值层面上要高于陆机的学说。D.陆机提出“诗缘情”观点,认为情感是文学创作的内在推动力,创作者注重个人的情志涵养,内心充满真挚的感情,就能写出震撼人心的佳作。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先总述“物感说”的重要性,接着从“物感”之“物”和“物感”之“情”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论证思路清晰。B.文章第三段中引用陆机《文赋》中的话,并对其进行分析和阐述,强调了景物对人的感发作用,使论证更加充分。C.文章在论述陆机和钟嵘有关“物感说”的观点时,重点阐述了两人对“物”的不同理解,在逻辑上是并列的关系。D.文章结尾在阐述钟嵘的“怨”情时,与孔子的“怨”进行了比较,说明前者是哀怨之情的表达以及怨愤之情的书写。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典感物美学得到了充分发展,陆机的《文赋》与钟嵘的《诗品》标志着中国古典感物美学走向成熟与定型。 B.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著作《文心雕龙》中写道“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这可以作为“物感”的典型例证。C.《礼记•乐记》作为中国最早系统论述音乐美学的著作,指出“乐”产生于创作主体的心灵有感于“物”,是“物感”说最早的概念表述。D.钟嵘强调能触发人感情的社会生活在“物感”中的重要性,注重诗对于“怨”情的抒发,这与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有着密切关系。【答案】1.B2.C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因此‘物’能区别于前代而作为一种独立的观念存在”强加因果,由原文的“陆机也充分注意到了‘物’的动态性,认为创作者之‘意’要随物而动……陆机《文赋》中的‘物’已完全指自然景物了。这是儒家经学思想的地位在人们心中被动摇之后,呈现出的一种‘物’的独立的观念”可知,“陆机充分注意到了‘物’的动态性”与“‘物’能区别于前代而作为一种独立的观念存在”并无因果关系。C.“因此在价值层面上要高于陆机的学说”于文无据,原文第3、4段只是阐述了陆机与钟嵘对“物”的不同认识,并没有对两者学说的价值高低进行对比。D.“创作者注重个人的情志涵养,内心充满真挚的感情,就能写出震撼人心的佳作”说法绝对,由原文“陆机认为文学创作者内心充满了真挚的情……情与文之间才会相统一”可知,不能由此推出“创作者注重个人的……就能写出震撼人心的佳作”。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在逻辑上是并列的关系”错误。阅读原文第3、4段可知,陆机认为“物”完全指自然景物,钟嵘则认为“物”不仅包括自然风物,还包括社会情事,钟嵘对“物”的理解在陆机的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补充,在逻辑上是递进的关系。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 “陆机的《文赋》与钟嵘的《诗品》标志着中国古典感物美学走向成熟与定型”无中生有,由原文“自然万物对于文论家们的启发是很大的,特别是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创作,影响则更为深远,中国古典感物美学的成熟与定型都在这一时期完成”可知,原文只是说中国古典感物美学的成熟与定型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完成,但并未说其标志是什么。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大多数植物的种子需要借助外力来进行传播,在风、水、动物等几种传播媒介中,动物的传播成功率是最高的。而动物中最主要的“传播员”为鸟类,因为它们能飞,可将种子传播得较远,所以,很多植物都倾向与它们建立合作关系。但鸟类的饭量不小,且进食频率又较高,对于大多数木本植物来说,只能每年“宴请”一次。于是,许多植物将眼光投向了蚂蚁。蚂蚁个体虽然小,但它们的力量从来不是以单个个体来衡量的,它们是社会性生活群体,一个蚂蚁家族凝聚起来的力量,可使比其大数十倍的动物都闻风丧胆。另外,一只蚂蚁可能跑不了多远,但地球上的蚂蚁分布非常广泛,在陆地上几乎随处可见。那么,植物究竟是如何将蚂蚁“发展”为心甘情愿的“种子传播员”呢?许多植物针对蚂蚁专门产生出了极富特色的种子,它们通常数量较多,个体较小,且会在脐部附近形成一至两坨(或片)肉质的油脂体,其富含营养,甚至含有蚁类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是蚂蚁喜欢吃的食物,靠它吸引蚂蚁来传播种子。植物常常用鲜艳的色彩,大多为红色的果实或种子,来让鸟类发现它们的存在,但是大部分蚂蚁的视力较差,植物该如何告诉蚂蚁们“上门取货”?蚂蚁的嗅觉非常灵敏,植物就把重点转向了化学信号,且专门针对蚂蚁“投其所好”。大多数蚂蚁有两个喜好,一是糖类,二是蛋白和脂类,前者可用于补充成年工蚁日常活动消耗的能量,后者是蚁后生产和幼虫发育所需的营养,且在自然界中主要来源为昆虫,故蚂蚁对于昆虫血淋巴(体液)的气味异常敏感。基于此,植物让油脂体变成了一个富含小分子蛋白和脂类的营养包,非常适于蚂蚁幼虫吸收和利用,且散发着诱人的昆虫血淋巴气味,让蚂蚁难以抗拒,一闻到就急不可待地蜂拥而来。油脂体为蚁播种子所独有,它的作用不只是蚂蚁的劳动报酬,还可用作蚂蚁搬运种子的重要结构。为了保护种子不受损伤,蚁播种子的种皮通常较为光滑,蚁颚不易咬住,而油脂体则可轻易被蚂蚁咬住,从而顺利实现搬运。蚂蚁啃咬油脂体时会咬伤种子吗?答案是不会,因为油脂体与种子的结合并非牢不可破,只要蚂蚁啃咬到一定位置,油脂体就会从种子上脱落下来,且蚁播种子的种皮通常较厚,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被蚂蚁咬伤。一只虫子被蚂蚁吃掉体液后,剩下的坚硬外骨骼是没法再利用的,于是就被蚂蚁当作垃圾丢出了蚁巢。 由于视力的原因,一粒种子也自始至终被蚂蚁当成了一只“虫子”,油脂体就是它们的“体液”,而种子本身就是那个啃不动的“外骨骼”,于是被啃完油脂体后的种子自然也被蚂蚁当作垃圾丢出了巢穴。幸好如此,不然种子发芽形成的小苗将会破坏蚁巢结构,并耗费其中的氧气,威胁蚁群的生存。既然油脂体已被啃光,那蚂蚁又怎样将种子搬出蚁巢,丢到垃圾堆呢?对此,植物也有考虑,它们在种子上形成了一些精巧的构造。紫堇属的种类非常丰富,它们的种子大小形态各异,小型种子大多比较光滑,如石生黄堇;而稍大的种子,比如紫堇的种子上就有凹点;异果黄堇或阜平黄堇的种子上,有凸起的尖齿或凹点,它们都能增加摩擦,方便搬运。细辛属和马蹄香属的种子腹面中央,具有一条长而宽的沟槽,油脂体就长在里面,待蚂蚁把油脂体吃掉后,叼着凹槽边缘的裙边就能轻松将其丢出蚁巢了。在蚂蚁的垃圾堆中,除了种子,还有其他的垃圾,如蚂蚁的排泄物、动物尸体,以及建筑废料——挖掘出来的土粒。种子待在这样一个肥力充足的地下安全室内,一旦等到适合萌发的季节到来,便会冲破种皮,顶开土壤,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茁壮生长。全世界蚁播植物约有2800多种,大部分为多年生草本,少数为小灌木,多出现于贫瘠的区域,通过与蚂蚁合作,它们就顺利实现了物种的繁衍。(摘编自叶峥嵘《蚂蚁竟然是“种子传播员”》)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几种传播媒介中,鸟类能将种子传播得较远,传播成功率最高,所以鸟类就成了自然界最主要的“传播员”。B.蚁播种子通常个体较小,种皮比较光滑,且会在脐部附近形成独有的油脂体,这些都能吸引蚂蚁来传播种子。C.蚂蚁视力较差,味觉灵敏,这一特点被植物有效利用,既吸引它们来搬运种子,又促使它们把种子当垃圾扔掉。D.油脂体可以作为蚂蚁搬运种子的重要结构,其与种子并非牢不可破的结合形式还可以防止蚂蚁咬伤种子。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从植物的角度来介绍蚂蚁这一特殊的“种子传播员”,有种反客为主的意味,令人感觉新颖而有趣。B.文章先后使用多个问句,既能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思考,又可以引起下文,使文章结构严谨而有逻辑。C.蚂蚁的垃圾堆成了种子的“地下安全室”,一粒种子被蚂蚁当成一只“虫子”,都用到了打比方的手法。D.为了说明种子便于被搬出蚁巢,作者详细介绍了紫堇属的不同种子的精巧构造,举例翔实,研究细致。 6.蚂蚁是如何进行种子传播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4.D5.C6.①蚂蚁首先被种子的营养丰富且散发着诱人的昆虫血淋巴气味的油脂体吸引。②然后凝聚一个蚂蚁家族的力量,大家一起咬住油脂体,将种子搬运回蚁巢。③蚂蚁啃光油脂体后将种子搬出蚁巢,丢到垃圾堆,蚂蚁的垃圾堆肥力充足,为种子提供营养,而种子等待时机,适时萌发,茁壮生长。【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鸟类能将种子传播得较远,传播成功率最高,所以……”错误,结合原文“在风、水、动物等几种传播媒介中,动物的传播成功率是最高的”“而动物中最主要的‘传播员’为鸟类,因为它们能飞,可将种子传播得较远,所以,很多植物都倾向与它们建立合作关系”可知,原文是“动物的传播成功率是最高的”,选项“鸟类……传播成功率最高”于文无据;原文是“动物中最主要的‘传播员’为鸟类”,不是“自然界”,选项“所以……成了自然界最主要的‘传播员’曲解文意,而且因果关系失当。B.“这些”错误,结合原文“油脂体为蚁播种子所独有,它的作用不只是蚂蚁的劳动报酬,还可用作蚂蚁搬运种子的重要结构”可知,吸引蚂蚁来传播种子的只有油脂体。选项“这些”扩大范围。C.“蚂蚁视力较差,味觉灵敏”错误,结合原文“但是大部分蚂蚁的视力较差”“蚂蚁的嗅觉非常灵敏”可知,原文是说大部分蚂蚁视力较差,蚂蚁的嗅觉灵敏。选项“蚂蚁……较差”扩大范围,“味觉灵敏”于文无据。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C.“都用到了打比方的手法”错误,结合原文“由于视力的原因,一粒种子也自始至终被蚂蚁当成了一只‘虫子’”可知,这里不是打比方。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原文“许多植物针对蚂蚁专门产生出了极富特色的种子,它们通常数量较多,个体较小,且会在脐部附近形成一至两坨(或片)肉质的油脂体……靠它吸引蚂蚁来传播种子”可知,首先被种子的营养丰富且散发着诱人的昆虫血淋巴气味的油脂体吸引。 结合原文“它们是社会性生活群体,一个蚂蚁家族凝聚起来的力量,可使比其大数十倍的动物都闻风丧胆”可知,蚂蚁个体虽然小,但它们会凝聚一个蚂蚁家族的力量,将种子运输到远处。结合原文“为了保护种子不受损伤,蚁播种子的种皮通常较为光滑,蚁颚不易咬住,而油脂体则可轻易被蚂蚁咬住,从而顺利实现搬运”可知,然后咬住油脂体,将种子搬运回蚁巢。结合原文“于是被啃完油脂体后的种子自然也被蚂蚁当作垃圾丢出了巢穴”“在蚂蚁的垃圾堆中,除了种子,还有其他的垃圾……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茁壮生长”可知,啃光油脂体后将种子搬出蚁巢,丢到垃圾堆,蚂蚁的垃圾堆肥力充足,为种子提供营养,而种子等待时机,适时萌发,茁壮生长。(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出走的井水朱清村子里有一口井,喂养了好几代人,滋润了一亩又一亩的田。在一户一户人家不断出走的进程中,它长了许多青苔,井水漫出了井口,流到旁边的水沟里。井之前不叫井,叫泉眼。在村庄人口越来越多的时候,人们发现了它,挖掘成了一口井,并刻上“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字样,在被刻上与村民同呼吸的标志时,它终于不再四处游走,它与人们一样安居在这块土地。井养着这个村子里的人,养了小孩后养着大人,又养小孩。它也养着这个村子里其他的生物,瘦弱又病恹恹的树被浇灌后变得粗壮又繁盛,张着裂口的土地吸足了它给的滋润,种出了小麦、种出了玉米、种出了一粒粒晶莹的大米。牛马牲口渴了,它小心翼翼地溢出一些水流在旁边的小水沟里,任它们舔舐。它听着村民收获后的笑声,牲口饱足后痛快的叫声,清风掠过,它笑出了一波又一波细微的涟漪。它仿佛与人们签下了契约,把村子里的人当作孩子一样守护,人们时时刻刻守在它身边,它无私地陪着人们走过了一个春又一个冬,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夏天的太阳烧灼着这片土地,烘烤着那些俯向大地的农人,待被灼红双颊的人们扛着锄头踏着落日的细辉回到村子里时,必要到井口一趟,卷一片叶子,舀上一瓢水,喝一口清凉,再从井里提出一桶水装回家,才觉得满足。每每到这个时候,你必会听到村子里的人总夸它“水凉,好水”。冬天的井水不像夏天一样清凉,也不像其他水一样是刺骨的,它是暖的,当人们把水从井里面提出来洗衣服做饭时,它总是体贴温柔地护着那双勤劳而布满茧子的手。这时井是冒着淡淡热气的,像是地底下有温火在煮着它似的。然而这个季节的它是不像夏季一样饱满的,要是遇着长期总不下雨的时候,它就像濒危的老人一样,耗尽了精血,露出嶙峋的底部,只留那坑洼的泉眼处储着点水,与它走过许多时日的村民此刻再着急也无能为力了,所幸在逢着一场雨时,它又饱满鲜活起来了。 村民喝着它的“乳汁”,定期地去清理水井,拣点旁边的枯枝落叶,这口井它总是干干净净,体体面面的,人们把它当作亲人一样对待,血脉已经与它交融在一起了。井水养成了村民共同的乡音,也造就了相同的风土人情。村子里的人一旦入了城,他们的一口乡音与城市显得格格不入,局促不安,只有回到井水养育的这片土地上时,他们大喘一口气,由内感慨一声“还是在村里自在”。的确自在,像井水那样缓缓流出,自由流泻的自在。自在的井水养出了自在的性格,村民间的相处更为朴实。哪一家需要插秧、收稻,见着的人立马挽起裤腿,踩进被井水浇灌的土地上,拿着自家的工具在田里帮衬着;若是哪家做了好东西,能闻到香味的其他人家必然是少不了一份美味的。“我家刚做的豆花尝尝看。”“我做了些豆豉,给你们拿点儿来吃吃。”在这里不用论谁家欠谁家这种说法,几代人之间的交往早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岁月的帷幕越拉越厚,悄悄隐去了些不被轻易发现的东西。井膛里的水要溢出来了,它捧着个大肚子,静静地等待远归的人回来,给一捧清水洗尘。来的人比以前少了些,牛马牲口也不常来喝水,用于灌溉的水量好像也少了些。在它没有看见的背后,少许耕地长了杂草,黑黄色的土地好像胡乱地长了大小不一致的“斑点”;一些能耕地、拉、驮的“牲口”不需要喝水了;远去的人少许会远归,有的再也不归,有的人出发时带走一脚的黄土,带走家乡的“根”。逐渐村子里的声音越来越杂,往日的声音慢慢变小,逐渐减弱。井的胸膛插满了一根根大小不一的管子,它的周围少了些牲畜的低吼与村民畅快的笑声。再后来,废旧的管子胡乱地丢在井旁,遍布的青苔加重了它的悲伤,枯杂的落叶让它变得面目全非。他们将一口乡音改变,换成了晦涩的音色;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回到家乡,开始质疑井水的干净时,它意识到它好像与他们隔断了血脉的联系。它也许老了吧,和村民们在一起时是温顺善良的少妇,温柔无私地哺育者他们;如今人走了,它变成了垂垂老矣的妇人,村子里的人带不走它,它也离不开这,它就在这里守着外出的人的根系,守着守着就变成了理所当然易于忘记的存在。等有一天,人们都四处游走了,它也不再有安居的地方,也学着人们的样子开始四处流走,一汪清纯甘甜的水与污浊的水一起流向了别处。它好像回到最原来的状态又好像不复当初的清澈。它也许真的老了。它的名字不叫井了。(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简述井水一生走过的历程,与文尾描述井水的生命状态相照应,首尾圆和,结构严谨。B.文中多处赋予井水以人的行为和情感,拉近了物我之间的距离,更易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C.文中说井的胸膛插满了大小不一的管子,说明井水被人粗暴对待,这加重了它的悲哀D.本文描绘乡村生活,不仅从多个感官角度,而且融入了对比、通感等艺术手法,画面感强乡土气息浓郁。 8.文中井的变化与人的变化是紧密相连的,请简要梳理这个变化过程。9.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说“文所以载道也”,你从“它的名字不叫井了”这句话中,领悟到了哪些“道”?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答案】7.D8.①由泉变成井,泉与人之间建立了亲密的联系。随着村庄人口增多,人们发现这个泉眼,并把泉眼挖掘成一口井,这时井水滋养着村民,村民爱护着井水,紧密交融在一起。②由亲密到疏远。村民渐渐远离,来井边的越来越少了,井被外来人粗暴对待,满目疮痍,与村民的关系渐渐疏远。③由疏远到遗弃。村民离开了,血脉联系被完全隔断了。9.①时代的发展会不断的改变着我们原有的乡居生活方式,我们要坦然面对和接受这种改变。“它的名字不叫井了”说明时代向前发展,乡居生活方式受到冲击,我们在情感上难以割舍。但新取代旧的社会发展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需要接受这种变化并理性面对。②乡土文明是我们的生命根基和精神归宿,它不应该远去,被我们遗忘。“它的名字不叫井了”,表面是井的变化,乡村的衰落,深层是乡村人美好精神的遗失,乡村文化文明的衰落。遗忘、抛弃甚至背叛故乡,会让一个人迷失自我,让一代人丢失民族精神。③要保护好我们的乡土,特别是那些最能承载乡土文化的独特风物。“它的名字不叫井了”饱含着莫让井废弃,莫让村庄荒芜,要让人记得住乡愁的期待。乡村振兴不是把乡村城市化,把井水换成自来水,把黄泥路变成柏油路,而是要让“乡土”特色更浓,保护好一些重要的乡土风物,从物质和精神层面让故乡成为我们能回得去的地方。【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能力。D.“通感”错,文中没有使用通感手法。有对比手法,如开始井与村民关系密切,后来井被人们疏远。但文中没有通感手法。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相关内容的能力。 ①由泉变成井,泉与人之间建立了亲密的联系。由“井之前不叫井,叫泉眼。在村庄人口越来越多的时候,人们发现了它,挖掘成了一口井,并刻上‘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字样,在被刻上与村民同呼吸的标志时,它终于不再四处游走,它与人们一样安居在这块土地”“井养着这个村子里的人,养了小孩后养着大人,又养小孩。它也养着这个村子里其他的生物”“它仿佛与人们签下了契约,把村子里的人当作孩子一样守护,人们时时刻刻守在它身边,它无私地陪着人们走过了一个春又一个冬,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村民喝着它的‘乳汁’,定期地去清理水井,拣点旁边的枯枝落叶,这口井它总是干干净净,体体面面的,人们把它当作亲人一样对待,血脉已经与它交融在一起了”可得出,随着村庄人口增多,人们发现这个泉眼,并把泉眼挖掘成一口井,这时井水滋养着村民,村民爱护着井水,紧密交融在一起。②由亲密到疏远。由“来的人比以前少了些,牛马牲口也不常来喝水,用于灌溉的水量好像也少了些……远去的人少许会远归,有的再也不归”“逐渐村子里的声音越来越杂,往日的声音慢慢变小,逐渐减弱。井的胸膛插满了一根根大小不一的管子,它的周围少了些牲畜的低吼与村民畅快的笑声。再后来,废旧的管子胡乱地丢在井旁,遍布的青苔加重了它的悲伤,枯杂的落叶让它变得面目全非”可得出,村民渐渐远离,来井边的越来越少了,井被外来人粗暴对待,满目疮痍,与村民的关系渐渐疏远。③由疏远到遗弃。由“他们将一口乡音改变,换成了晦涩的音色;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回到家乡,开始质疑井水的干净时,它意识到它好像与他们隔断了血脉的联系”“等有一天,人们都四处游走了,它也不再有安居的地方,也学着人们的样子开始四处流走,一汪清纯甘甜的水与污浊的水一起流向了别处。它好像回到最原来的状态又好像不复当初的清澈”可得出,村民离开了,血脉联系被完全隔断了。【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①时代的发展会不断的改变着我们原有的乡居生活方式,我们要坦然面对和接受这种改变。文章描写了一口井所呈现的村庄的变化,开始它由泉眼被人们挖掘变成井,它无私地哺育着村民,“陪着人们走过了一个春又一个冬,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井还“养成了村民共同的乡音,也造就了相同的风土人情”;然而后来,村民走出村庄,回来的少了,土地减少,而且耕种方式发生了变化,“一些能耕地、拉、驮的‘牲口’不需要喝水了”,于是井“变得面目全非”;等人们四处游走,它也就“学着人们的样子开始四处流走,一汪清纯甘甜的水与污浊的水一起流向了别处”。“它的名字不叫井了”说明时代向前发展,乡居生活方式受到冲击,我们在情感上难以割舍。但新取代旧的社会发展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需要接受这种变化并理性面对。②乡土文明是我们的生命根基和精神归宿,它不应该远去,被我们遗忘。当初井不仅养育了村民,而且还造就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自在的井水养出了自在的性格,村民间的相处更为朴实。哪一家需要插秧、收稻,见着的人立马挽起裤腿,踩进被井水浇灌的土地上,拿着自家的工具在田里帮衬着;若是哪家做了好东西,能闻到香味的其他人家必然是少不了一份美味的……在这里不用论谁家欠谁家这种说法,几代人之间的交往早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但最后井被遗弃,“它的名字不叫井了”“它好像回到最原来的状态又好像不复当初的清澈”,表面是井的变化,乡村的衰落,深层是乡村人美好精神的遗失,乡村文化文明的衰落。遗忘、抛弃甚至背叛故乡,会让一个人迷失自我,让一代人丢失民族精神。 ③要保护好我们的乡土,特别是那些最能承载乡土文化的独特风物。井是乡村的根脉,是乡村生活的象征,“它的名字不叫井了”饱含着莫让井废弃,莫让村庄荒芜,要让人记得住乡愁的期待。由井的变迁,折射出乡村生活的衰落,人们都离开了乡村,到城市去追求更好的生活,如何振兴乡村,让人们回归乡村,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乡村振兴不是把乡村城市化,把井水换成自来水,把黄泥路变成柏油路,而是要让“乡土”特色更浓,保护好一些重要的乡土风物,从物质和精神层面让故乡成为我们能回得去的地方。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初,秦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闻陈胜等作乱,天下未知所安。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谿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陆生至,尉佗難结、箕倨见陆生。陆生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族、豪桀并起,唯汉王先入关,据威阳。项羽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王先人冢,夷灭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也。”复曰:“我孰与皇帝贤?”陆生曰:“皇帝继五帝、三皇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始有也。今王众不过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间,譬若汉一郡耳,何乃比于汉!”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留陆生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赐陆生橐中装直千金,他送亦千金。陆生卒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帝大悦,拜陆贾为太中大夫。(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曰A越B中C无D足E与F语G至H生I来J令K我L日M闻N所O不P闻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移檄”,是多用于征召、晓谕和声讨的官方文书,在文中是发布文告晓示的意思。B.“箕倨”是一种傲慢无礼的坐姿,与《荆轲刺秦王》“箕踞以骂曰”的“箕踞”含义相同。C.“剖符”,古代帝王分封诸侯、功臣时,将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作为信守的约证。 D.“谢”在文中的意思是“谢罪”,与《孔雀东南飞》“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的“谢”含义相同。1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海尉任器将死之时,嘱托赵佗可在南越据险立国,并假借朝廷名义,发给赵佗委任书,让其接替自己职务,管辖南越。B.秦亡之后,赵佗夺取部分土地,自立为南越王,在陆贾刚到南越之时,他并未以礼相待。C.陆贾主要从赵佗家庭、汉和南越力量对比等角度说服赵佗臣服汉朝,语带威胁,赵佗听后胆颤心惊。D.赵佗钦佩陆贾的见识和才华,不仅盛情款待他,还送上丰厚的礼物。最终归附汉朝。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答案】10.AGJ11.D12.A13.(1)赵佗随后又逐渐地利用法律诛杀秦朝所设官员,用他的同党做代理郡守。(2)我没有在中原兴起,所以在这里称王;如果我在中原,怎么就见得不如汉朝!【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赵佗说:“南越没有可说话的人,直到你来,才让我每天听到从未听过的事。”“曰”后是说话的内容,后面断开,即A处;“越中无足与语”中,省略主语“我”“越中”“无”“足与”是状语,“语”是谓语,其后断开,即G处;“至生来”中,“生来”是“至”的宾语,“至生来”作时间状语,后面断开,即J处。故在AGJ三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B.正确。句意:伸开两脚坐着接见陆生。/两脚伸开象箕的样子坐在地上骂道。D.错误。谢罪;推辞,拒绝。句意:向陆贾谢罪说。/阿母拒绝媒人说:“女儿从前有约定,我哪里敢再说什么。”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并假借朝廷名义,发给赵佗委任书”理解错误,应该是“任嚣说完,便为赵佗写下委任书,请他代理南海尉的政事”。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稍”,逐渐;“置”,设置;“假”,代理。(2)“不起”,没有兴起;“使”,如果;“何”,怎么。参考译文: 当初,秦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重将死。他召来龙川县令赵佗,对赵佗说:“秦朝的政治暴虐无道,天下都十分怨愤。听说陈胜等人已起兵造反,天下不知怎样才能安定。我们南海虽然地处偏远,我也担心盗贼匪兵到这里来侵占地盘,想发动军队切断秦朝修筑的通往内地的新道,以自做准备,等待诸侯的变化;正在此时我却病重。再说我们的番禺城后山势险要,前有南海阻隔,东西几千里,有很多中原人在辅佐治理,这也是一州之主,可以建立个国家。我看郡中的官员,没有人足以商议,所以召你前来,告诉你我的嘱托。”任嚣说完,便为赵佗写下委任书,请他代理南海尉的政事。任嚣死后,赵佗立即发出檄文通知横浦、阳山、湟谿关说:“盗匪军队就要来到,各地立即断绝通道,聚兵自守。”赵佗随后又逐渐地利用法律诛杀秦朝所设官员,用他的同党做代理郡守。秦朝灭亡后,赵佗立即发兵进攻吞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陆贾来到南越,赵佗头上盘着南越族的头髻,伸开两脚坐着接见他。陆贾劝说赵佗:“您是中原人士,亲戚、兄弟、祖先坟墓都在真定。现在您违反天性,抛弃华夏冠带,想以区区南越之地与汉朝天子相抗衡成为敌国,大祸就要临头了!再说,秦朝丧失德政,各地诸侯、豪强纷纷起兵反抗,只有汉王能先入关中,占据咸阳。项羽背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都成为他的部属,他可以说是极强大的了。但汉王起兵巴、蜀后,便横扫天下,终于诛杀了项羽,消灭了楚军。五年之间,海内获得平定,这并非人力所为,而是上天的建树啊!汉朝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却不协助天下诛杀暴逆,文武将相都请求派兵来则灭您。但天子怜悯百姓刚刚经过兵事劳苦,所以暂且休兵不发,派我前来授您君王印信,颁发符节,互通使臣。您应该亲自到郊外迎接,向北称臣才是,而您竟要凭借新近缔造尚未安定的越国,对汉朝如此倔强不服从!汉朝要是知道了,掘毁焚烧您祖先的坟墓,杀光您的宗族,再派一员偏将率领十万大兵压境,那么南越人杀您投降汉朝,是易如反掌的!”于是赵佗大惊失色,立即离开坐位,向陆贾谢罪说:“我在蛮夷民族中居住已久,太没有礼义了。”他又问陆贾:“我与萧何、曹参、韩信比,谁高明?”陪贾回答:“似乎是您高明些。”赵佗又问:“那么我与汉朝皇帝比,谁高明?”陆贾说:“皇帝维承三皇、五帝的伟业,统一治理中国;中原人口以亿计算,土地方圆万里,万物殷实丰富;皇帝能把政权集于一家之手,是开天辟地以来未曾有过的事。您的臣民不过几十万,还都是蛮夷,散布在崎岖的崇山大海之间,好像是汉朝的一个郡而己,怎么可以与汉朝相提并论!”赵佗大笑着说:“我没有在中原兴起,所以在这里称王,如果我在中原,怎么就见得不如汉朝!”说完便留下陆贾与他畅饮。过了几个月,赵佗说:“南越没有可说话的人,直到你来,才让我每天听到从未听过的事。”又赏赐陆贾一袋珠宝,价值千金,其他馈赠也达千金之多。陆贾最后便拜赵佗为南越王,令他向汉朝称臣,遵守汉朝的约定。陆贾回朝报告,高帝大为高兴,封陆贾为太中大夫。(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明发西馆晨炊蔼冈四首(其一)杨万里何须名苑看春风,一路山花不负侬。日日锦江呈锦样,清溪倒照映山红。晓行道旁杜鹃花杨万里泣露啼红作么生,开时偏值杜鹃声。杜鹃口血能多少,恐是征人泪滴成。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诗运用拟人的修辞,写一路杜鹃花“不负”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B.“锦样”即锦绣的模样,用比喻手法描绘出倒映着杜鹃花的江水的红艳。C.“泣露啼红”描写杜鹃花带露开放的姿态,杜鹃啼鸣衬托了拂晓的宁静。D.后诗多用口语,如“作么生”“能多少”,语言晓畅明白,情感蕴藉深沉。15.两首诗同为描写杜鹃花,诗人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4.C15.①前诗以锦江之丽侧面烘托出杜鹃花火红之色和繁盛之态,表达诗人对杜鹃花的惊喜、赞叹之情。②后托物寄怀,假托杜鹃花之艳丽是征人血泪染红,表达对征人的关心与同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C.“杜鹃啼鸣衬托了拂晓的宁静”错误,从诗中来看,并非以声衬静,而是以杜鹃哀鸣来渲染凄婉的氛围。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两首诗同为描写杜鹃花,诗人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首先看两首诗歌中杜鹃花的特点,然后品味其中的情感。如第一首诗中,前两句说“何须名苑看春风,一路山花不负侬”,以拟人的手法说杜鹃花不辜负人的欣赏,展现出杜鹃花的赏心悦目,美不胜收;后两句“日日锦江呈锦样,清溪倒照映山红”说锦江呈现出的锦绣的模样是因为倒映着杜鹃花,这是以侧面烘托展现出杜鹃花的艳丽之色和繁盛之态,由此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对杜鹃花的赞叹之情。如第二首诗中,“泣露啼红”是描写杜鹃花带露开放的姿态,本是很美的,但第二句“开时偏值杜鹃声”以杜鹃的哀鸣来渲染凄婉的氛围,给景蒙上一层哀伤的颜色;三四句“杜鹃口血能多少,恐是征人泪滴成”以假托之说解释杜鹃花艳丽颜色的缘由,是征人血泪染红,流露出的是对征人的同情和关心。(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建设美好乡村,需要传承乡土文化。陆游在《游山西村》中的“________,_______”两句描摹山村社日迎神祭祀的热闹风俗,表达对古老乡土文化的赞美之情。(2)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两句巧设喻反问,形象生动地写出秦人强取豪夺、挥金如土的贪婪之相。(3)阳春三月,桃花盛开,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古诗词中有许多诗人书写“桃花”,以表达诗人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箫鼓追随春社近②.衣冠简朴古风存③.奈何取之尽锱铢④.用之如泥沙⑤.桃花潭水深千尺⑥.不及汪伦送我情(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箫”“冠”“锱”“铢”“潭”“鹭”“鳜”。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现代汉语敬辞可分为两类:自用类和他用类。就动词性敬辞而言,自用类敬辞通过表敬意或自谦的措辞表述说话人自己的行为动作或心理活动,在有明确、具体的话语接收方的情况下,这些措辞(含自谦性用语)都表达出对话语接收方的敬意;,这些行为动作或思想情感等与说话人有某种关联。两类敬辞有大体相反的人称分布规律:在只涉及己方(第一人称)和对方(第二人称)的交流语境里,自用类敬辞只能用于第一人称,不能用于第二人称,如“拜读”“拜会”“拜谒”“敬奉”“敬存”“恭请”“恭候”等;在同样的语境里,他用类敬辞只能用于第二人称,不能用于第一人称,如“惠存”“惠赠”“惠顾”“光临”“赐教”“以及”“垂爱”“垂注”等等。 ①在“聆听”只涉及己方和对方的语境里,②不宜用来指对方听自己讲话,③只能用来指自己听对方讲话。换句话说,这种语境里的“聆听”只适于第一人称,不适于第二人称,而这符合自用类敬辞的人称分布规律。例如,可以说“我聆听了您的教诲”,但不能说“您聆听了我的汇报”。“感谢聆听”虽然整体上是以第一人称表达的,但其中的“聆听”实际却用在了(隐含的)第二人称上,违背了不能用于第二人称的原则,就如同“谢谢拜读我的作品”,或者写信人在信封上的收信人名字后写上“敬启”一样,属于选词时表达敬意的对象搞反了,都是误用。既然“感谢聆听”的说法不合适,那么在这类语境下该怎么表达?有人提出了一些替补方案,例如,在演讲等结束时用“感谢垂听”或“感谢垂注”。“垂听”“垂注”作为敬辞,属于他用类敬辞,因此用于第二人称在语用上是合适的。但笔者认为,用“垂听”“垂注”不够理想。其实,不用把简单的事弄得很棘手,不如(),用用朴素的、口语化的表述“谢谢”“谢谢大家/各位”即可。17.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A.死马当活马医B.到什么山唱什么歌C.当面锣对面鼓D.摸着石头过河18.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19.请在横线处仿照“自用类敬辞”的诠释补写“他用类敬辞”的诠释,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20.文段中笔者认为“垂注”“垂听”也不够理想,但并没有进行评论,请你补充两点评论,使论证更加严密。要求每条评论不超过30个字,句子简洁流畅。21.春晖小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如何让自己的说话更得体”。请从下列三个表达中任选一个,借鉴文中对“感谢聆听”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60个字。感谢洗耳恭听谢谢鼎力相助感谢抛砖引玉【答案】17.B18.①改为:“聆听”在只涉及己方和对方的语境里19.他用类敬辞通过表尊敬或尊重的措辞表述他人的行为动作或思想情感等。20.首先,这两个词文言色彩很浓,从语体来看,对演讲、报告并不是很得体;其次,自谦色彩过浓,这与演讲、报告者和听众的身份关系往往并不吻合。21.“洗耳恭听”是自用类敬辞,只适于第一人称,不适于第二人称。“感谢洗耳恭听”违背了不适于第二人称的原则,属于敬辞误用。【解析】【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语境是在提醒我们不用把简单的事弄得很棘手,要根据实际情况处理事情,应用“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死马当活马医:比喻明知事情已经无可救药,仍然抱万一希望,积极挽救。也泛指做最后的尝试。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说话办事要以具体情况为依据。当面锣对面鼓:比喻面对面地(说清楚)。摸着石头过河:比喻办事谨慎,边干边摸索经验。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句介词位置不当,掩盖了整个句子的主语,将“聆听”放在“在”之前,使“聆听”作整个句子的主语。故应改为:“聆听”在只涉及己方和对方的语境里。【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首先明确此处应仿照前文的“自用类敬辞通过表敬意或自谦的措辞表述说话人自己的行为动作或心理活动”进行构思。整个句子结构应为:“他用类敬辞通过表”+“××或××”(××为相关形容词)+“的措辞表述他人的”+“两个相关的四字词语构成的名词”。考生大体按照这一思路答题即可。【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谈观点,写评论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两者的意思:垂注是指请上级对下级关注,一般用做敬辞,例如:敬请广大读者参与讨论,并垂注本报的相关报道。垂注一般是书信及公文惯用语,表示感谢之意。是很多应用写作里的客套话,一般是有求于人,比如敬希垂注为荷,意思是敬请麻烦您对此予以关注,非常感谢。垂听是指俯听;倾听。长辈听晚辈说叫垂听,用“谢谢垂听”“谢谢俯听”或“感谢倾听”最为合适,此词文言色彩很浓。垂,意思是东西一头挂下,如垂柳。故垂字也是一个敬词,用于指称长辈、上级、尊者对自己的行为。由此可知,“垂注”“垂听”这两个词文言色彩都很浓,不适合用于演讲。另外,自谦色彩过浓,这与演讲、报告者和听众的身份关系往往并不吻合,故用“垂听”“垂注”不够理想。【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谦敬词,拟写要点的能力。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理解相关成语意思。洗耳恭听:洗净耳朵,恭恭敬敬地听着,十分专心、认真地听。自用类敬辞,只能用来指自己,不能用来指别人,即只适于第一人称,不适于第二人称,不能说“感谢洗耳恭听”。鼎力相助:指大力支持帮助。敬词,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因为是“请人帮助”,故应是还没有发生的事情,不能说“谢谢鼎力相助”。抛砖引玉:扔出砖来,引来宝玉。比喻先发表自己粗浅的看法,引起别人发表更高明的见解。只能用来指自己,不能用来指别人,即只适于第一人称,不适于第二人称,不能说“感谢抛砖引玉”。考生据此思路,结合文中第二段讲解方法描述即可,语言要准确流畅,注意字数限制。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绣花要得手绵巧”,也有人说“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这些看似矛盾的语句浓缩着人生成长的经历与经验。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内修本领,乘势而起有人认为“打铁还需自身硬,绣花要得手绵巧”;也有人认为“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私以为,与其纠结自身与外界环境谁更重要,不如跳出这些“矛盾”将其融合化归。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既要自身强大,也要善于借助外部力量,内修本领,乘势而起,方成一番大业。“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面对波诡云谲世界,我们要辨清“势”而知所向,乘“势”起而知所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教育质量的不断发展、AI技术的遥遥领先、信息的大爆炸……世界为我们造“势”,而我们要擦亮双眼,从中选取对我们有利的部分积极利用,摒弃糟粕。且看勾践卧薪尝胆、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贤皆乘历史发展潮流之势,成就一番大业。古人如此,当今世界的人们亦然。华为在改革开放之初抓住时机,致力于为国家的创新发展事业做出贡献。在各国封锁芯片技术的当下,他们逆势而上,“鸿蒙”系统、Mate60横空出世,世界震惊。以上种种,都是辨清时势、乘势而上之所得。如果不加以选择,来者不拒地接受外界所造之势,必然是深陷泥潭自取灭亡。一些高官身居高位,享受着权与利的双丰收,在这繁乱的美好中迷失自我。他们乘着腐败之势,一步步走向深渊,令人叹息。 光有外界所造的势就能获得成功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处于外界给我们营造的良好环境中,我们更要增强自己的本领,踔厉奋发,才能飞得更高更远。张桂梅校长所创立的华坪女子高中,为大山的女孩架起了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可是,如果女孩们不努力学习,而是浑浑噩噩地度过三年,那她们的命运还能被逆转吗?华为固然拥有国家各项政策和民众的大力支持,可是,如果他们只是原地踏步而不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研发,那么它还能有这样的成就吗?chatGPT的发明,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也有许多人因它失业,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不被AI所取代。在“势”的基础之上,我们更要发奋图强,增强自己的本领,才能达到更远的彼岸。身为青少年的我们,拥有良好的物质资源和学习环境。我们要勤奋刻苦地学习知识,以蓄力乘势而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不仅要“自身硬”“手绵巧”,也要“乘于水、乘于风、乘于时”,内化本领,乘势而起,青春才能焕发光彩,人生方能熠熠生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总共两句话。第一句引用两句俗语,交代写作内容。前以铁匠打铁、绣花手巧为喻,提醒青年要锤炼自身,向内审视;后用自然物象与其外在条件(如凭借物、时机等)的关系,强调青年应善假于物,向外借力。第二句总结概括,点明立意思路。二者看似矛盾实则辩证统一,无论是锤炼自身还是善用外物,这都是青年人生成长必不可缺少的双向努力。材料意在引导考生辩证看待锤炼自身与协助外物的关系,启示我们,既要重视个人能力,不断提升个人实力,壮大自身力量,也要善于借助外力,抓住机遇,乘势而起。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锤炼自身与借助外力的内涵与实质,二者的辩证关系,各自的重要性,如何正确对待锤炼自身与借助外力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锤炼自身与借助外力各自的重要性”时,可以从个人成长、企业发展、民族复兴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述“如何正确处理锤炼自身与借助外力的关系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打铁还需自身硬”,以锤炼自身为本,提升自我素质,方能行得更远;以借助外力为翼,抓住机遇,乘势而起;锤炼自身与借助外力相辅相成,共同助力人生发展。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俞敏洪大学期间熟读800多本书,提升自身实力,并抓住时代机遇获得成功的事例,论证提升自我与善借外力相辅相成,共同助力成功。也可以引用《三国志》中“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的名言,论证借助外力的重要性。立意:1.内修本领,乘势而起。 2.接他木之枝,开自我之花。3.提升自我能力是成功的前提。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东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英语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阆中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英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阆中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理综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阆中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物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阆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文综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阆中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文综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阆中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阆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模拟考试
发布时间:2024-01-14 08:35:02
页数:20
价格:¥3
大小:44.1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