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

2/9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南充高中高2022级第三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命题人:审题人:)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①小说由叙述和聚焦两部分组成。叙述与聚焦,是两种不同的叙事方式。叙述是“讲”,聚焦是“看”。叙述出自叙述者,聚焦或者出自叙述者,或者出自小说中的人物。叙述与聚焦,既相矛盾又相依存,当然主要是依存关系。②《在乡下》是美国作家梅森的代表作:他们现在住在一家“假日酒店”里,就在高速公路对面。他们离华盛顿只有一百英里,A这里的山脉长而蓝,像画一样。萨曼莎把婆婆和艾米特留在电视机跟前,她自己坐在游泳池旁边,B观看车流——一条无止尽的河:度假的家庭、打探市场的推销员,流浪的怪人,拉着货物的卡车。C她身处其间,位于这巨大的能量的正中心——柴油卡车的噪杂声浪之中。③上面引文由两部分组成。萨曼莎的聚焦和叙述者的叙述,二者相互依存,既简洁又顺畅。④然而,这仅是叙述与人物聚焦的一般关系,来自人物的聚焦不仅可以提供呈现式场景,而且可以作为故事的节点推进故事的萌蘖与发展。⑤例如《红楼梦》第三回描写林黛玉进荣国府的情节。由于是第一次踏进荣国府,黛玉自然小心翼翼,少用嘴巴多用眼睛与耳朵,从到荣国府始,至晓间歇息止,“见”字用了九处,“听”字用了三次,在黛玉的聚焦中出现了大量人物,每一次聚焦都将故事向前推进,而每一次人物的出场,都为后面故事的发展提供一种可能。最后是宝玉出场,掀起了故事的高潮,撞击出惊诧的火花与喜剧般的莹莹泪光。⑥当然,我们也可以有另一种推断,这些人物聚焦是否是叙述者的一种姿态呢?⑦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以黛玉为例,《红楼梦》第三回,黛玉初次见到凤姐时的情景: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姊妹不同,彩绣辉煌,忧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⑧根据《红楼梦》内部编年,黛玉初进荣国府时只有六岁,尚处于儿童时代,一个六岁的儿童怎么会辨认那么繁缛的服饰与质地呢?黛玉的所见,她的聚焦发生了偏离。作为聚焦者,黛玉是准确的,但聚焦对象是不准确的——不可能出于六岁儿童,这就使人怀疑黛玉的背后站着另外的聚焦者,这个背后的聚焦者当然也是叙述者。⑨这就触及到叙述者与聚焦者的根本区别。在前者是讲,将后者的聚焦用话语传达出来,这样,总是聚焦在前而叙述在后,讲的人永远落后于看的人,因为讲的人在后,必然可以对聚焦者的感知进行总结与解析,这种解析可以是简捷的,也可以是繁复的,可以是模糊的,也可以是清晰的,既可以高于聚焦者,也可以低于聚焦者,十分繁缛复杂。为了制造现场感,叙述者有时要对当时的聚焦者保持模拟的姿态。比如,成年人讲述未成年人所看到的东西,大人是叙述者,儿童是聚焦者。这类叙述与聚焦的矛盾几乎存在于一切虚构性叙事作品之中。而且有时候,艺术水准越是高超的作品,二者之间的矛盾越是凸显。⑩这其中的原因,从根本上看,依然是叙述者与聚焦者,讲与看的矛盾,聚焦在先,叙述在后,这一现象,可以称为“滞后叙述”。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不少作者采取模拟策略,这个策略多见于儿童文学的作品之中。然而,对绝大多数的叙事作品而言,这个矛盾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人物聚焦,归根结底是一种叙述策略,而且往往由于滞后叙述,反而使文中的人物更加鲜明生动,文本的世界更加丰饶多姿。⑪在作者的笔端,叙述者是作者在文本中创作的第一个人物,而文本中的其他人物不过是叙述者的衍生物,通过叙述者的讲述而依次出现,这就是说,人物聚焦的实质依然是叙述者的聚焦。没有叙述者,哪里会有聚焦者?(选自王彬《从文本到叙事》,有删改)材料二:①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②只见门外錾铜钩上悬着大红撒花软帘,南窗下是炕,炕上大红毡条,靠东边板壁立着一个锁子锦靠背与一个引枕,铺着金心绿闪缎大坐褥,旁边有雕漆痰盒。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选自《红楼梦》)1.材料一第⑤⑦节都以《红楼梦》第三回为例,对其作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⑤节以此证明人物聚焦不仅可以推进故事的发展,而且可为作品行文埋下更多伏笔。B.第⑤节承接上文,结合林黛玉进贾府的情节,具体地阐释了人物聚焦的作用。C.第⑦节又以黛玉进贾府的情节为例,可更好地揭示人物聚焦与叙述者的关系。D.两处例证前呼后应,把读者的思考进一步引向深入,并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2.依据材料一能够做出推断的一项是()(3分)A.“聚焦”是“看”,但除了视觉,还包含着其它感知与思索。B.只有采用“滞后叙述”策略,才能造就更加优秀的文学作品。C.为了避免叙述与聚焦的矛盾,可以只有聚焦者,没有叙述者。D.人物的聚焦其实质也是叙述者的聚焦,因而也是作者的聚焦。高2022级语文试题第17页共18页高2022级语文试题第18页共18页 3.根据材料一第⑨节,下列小说片段中属于叙述者高于聚焦者的一项是()(3分)A.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B.老人看着它张开了嘴,看着它那怪异的眼睛,看着它牙齿发出咔嚓一声,朝着鱼尾巴的肉咬过去。(《老人与海》)C.我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趣。刚才在团部我没注意看他,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百合花》)D.香雪不言不语地点着头……但她也很快就发现了别的。“皮书包!”她指着行李架上一只普通的棕色人造革学生书包。(《哦,香雪》)4.材料一第②节三处画线句属于不同的叙事方式,请辨明并将序号填入对应的空格处。(4分)萨曼莎的聚焦:____________叙述者的叙述:____________5.运用材料一第⑩段画线句的观点,从叙述策略角度分析材料二的精彩之处。(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文本一:放鸭莫言青草湖里鱼虾很多,水草繁茂。青草湖边人家古来就有养鸭的习惯。这里出产的鸭蛋个大双黄多,半个省都有名。有些年,因为“割资本主义尾巴”,湖上鸭子绝了迹。这几年政策好了,湖上的鸭群像一簇簇白云。李老壮是养鸭专业户,天天撑着小船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沿湖十八村,村村都有人在湖上放鸭。放鸭人有老汉,有姑娘,大家经常在湖上碰面,彼此都混得很熟。春天里,湖边的柳枝抽出了嫩芽儿,桃花儿盛开,杏花儿怒放,湖里长出了鲜嫩的水草,放鸭人开始赶鸭子下湖了。湖水绿得像翡翠,水面上露出了荷叶尖尖的角。成双逐对的青蛙嘎嘎叫着。真是满湖春色,一片蛙鸣。老壮一下湖就想和对面王庄的放鸭人老王头见见面,可一连好几天也没碰上。这天,对面来了个赶着鸭群的姑娘。姑娘鸭蛋脸儿,黑葡萄眼儿,渔歌唱得脆响,像在满湖里撒珍珠。两群鸭子齐头并进,姑娘在船上递话过来:“大伯,您是哪个村的?”“湖东李村,”老壮瓮声瓮气地回答,“你呢,姑娘?”“湖西王庄。”“老王呢?”“老了,退休了。”姑娘抬起竹篙,用力一撑,小船转向,鸭群拐了个弯儿。“再见,大伯!”他们就这样认识了。有一天,老壮又和姑娘在湖上碰了面。几句闲话之后,姑娘郑重其事地问:“大伯,你们村有个叫李老壮的吗?”老壮愣了一下神,反问道:“有这么个人,你问他干什么?”姑娘的脸红了,上嘴唇咬咬下嘴唇,说:“没事,随便问问。”“不会是随便问问吧?”老壮耷拉着眼皮说。“这户人家怎么样?”姑娘问。“难说。”“听说李老壮手脚不太干净,前几年偷队里的鸭子被抓住,在湖东八个村里游过乡?”“游过。”老壮掉转船头,把鸭子撵得惊飞起来。姑娘提起的这件事戳到了李老壮的伤疤上。“四人帮”横行那些年,上头下令,不准个人养鸭,李老壮家那十几只鸭子被生产队“共了产”。那时,村子里主事的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主任,“共产”来的鸭子,被他和他的造反派战友们当夜宵吃得没剩几只了,老壮甭提有多心疼了。老实人爱生哑巴气,一生气就办了荒唐事。他深更半夜摸到鸭棚里提了两只鸭子——运气不济——被巡夜的民兵当场抓住了。主任没打他,也没骂他,只是把两只鸭子拴在一起,挂在他的脖子上,在湖东八个村里游乡。为这事老壮差点上了吊。姑娘提起这事,不由老壮不窝火。从此,他对她起了反感。姑娘还是那么热情,那么开朗。一见面,先送他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再送他一堆蜜甜的“大伯”。老壮面子上应付着,心里却在暗暗地骂:瞧你那个鲤鱼精样子,浪说浪笑,不是好货!一转眼春去夏来,湖上又换了一番景色。荷田里荷花开了,湖里整日荡漾着清幽的香气。有一天,晴朗的天空突然布满了乌云,雷鸣电闪地下了一场暴雨。李老壮好不容易才拢住鸭群,人被浇成一只落汤鸡。暴雨过后,天空格外明净,湖上水草绿得发蓝,荷叶上、苇叶上,都挂着珍珠一样的水珠儿。在一片芦苇边上,老壮碰到了十几只鸭子。他知道这一定是刚才的暴风雨把哪个放鸭人的鸭群冲散了。“好鸭!”老壮不由地赞了一声。只见这十几只鸭子浑身雪白,身体肥硕,像一只只小船儿在水面上漂荡,十分招人喜爱。老壮突然想起在湖西王庄公社农技站工作的儿子说过,他们刚从京郊引进了一批良种鸭,大概就是这些吧?老壮一边想着,一边把这十几只肥鸭赶进自己的鸭群。第二天,老壮一进湖就碰上了王庄的放鸭姑娘。“大伯,你看没看到十几只鸭子?昨儿个的暴风雨把我的鸭群冲散了,回家一点数,少了十四只。是刚从农技站买的良种鸭,把我急得一夜没睡好觉呢!”高2022级语文试题第17页共18页高2022级语文试题第18页共18页 “姑娘,你可是问巧了!”李老壮看到姑娘那着急的样子,早已忘记了前些日子的不快,用手一指鸭群,说:“那不是,一只也不少,都在我这儿呢。”“太谢谢您啦,大伯。我把鸭赶过来吧?”“我来。”李老壮挥动竹篙,把那十四只白鸭从自家鸭群里轰出来。放鸭姑娘“呷呷”地唤着,白鸭归了群。“大伯,咱们在一个湖里放了大半年鸭子,俺还不知道您姓甚名谁呢!”姑娘把小船撑到老壮的小船边,用唱歌般的发音发问。“姓李,名老壮!”“呀!您就是苇林、李苇林,不,李技术员的……”“不差,我就是李苇林他爹,”李老壮胡子翘起来,好像和姑娘斗气似地说,“我就是那个因为偷鸭子游过乡的李老壮!”姑娘又一次惊叫起来,她双眼瞪得杏子圆,脸红成了一朵粉荷花。逃了。“大伯,谢谢您……”她匆匆忙忙地对着老壮鞠了一躬,撑着船,赶着鸭,没命地喊着。“姑娘,你认识我家苇林?见到他捎个话儿,让他带几只良种鸭回来!”李老壮高声喊着。一片芦苇挡住了姑娘和她的鸭群。李老壮长舒了一口气,感到十分轻松愉快。他自言自语地说:“这姑娘,真是好相貌,人品也好,怪不得人说青草湖边出美人呢!”(有删减)文本二:巧合,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构思情节的一种手法,它是对生活偶然性的一种巧妙的运用。作家们精心构置事件的“巧合”,将生活中种种现象与人物的活动放到特定的情境中去生发,去碰撞,去展现生活的韵味和内涵,从而使文学作品有一种令人欲罢不能的艺术诱惑力。文学作品中构成巧合的因素有很多,它基本有以下几种类型:时间的巧合。构成巧合的情节往往发生在特定的时间。人物、事件及诸种因素似乎不约而同地凑在一起。时机的巧合。有些事情,客观条件决定了它只能在这种情况下发生,而不可能在其他情况里出现。天气的巧合。天气其实也是环境因素的一个方面,有时它对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塑造起着不可小看、不可或缺的作用。地点的巧合。作品不仅可以运用时间因素的巧合,有时还可以运用空间因素让身处异地的人物走到一起。性格的巧合。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程,同样,人物性格也是情节发展的催化剂。而性格的巧合有时更能对情节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节选自葛乃宏《文学作品中的巧合技法例谈》)5.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放鸭姑娘之所以向李老壮打听他早年偷鸭子的往事,因为她正和李老壮的儿子谈朋友,她想了解李老壮的家庭实际情况,也想证实她听说过的这些关于李老壮的往事。B.李老壮对姑娘提起自己的伤疤,感到很恼火,开始反感她。但后看到她为了找鸭子着急的样子,对她的看法又发生了改变。C.这篇小说写改革开放后农村生活的变化,选材典型,文笔犀利,语言诙谐幽默,带有莫言小说的典型特征。D.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简单的对话和肖像描写,含蓄地讲述了一个和鸭子有关的爱情故事,巧妙地表现了作品的内在意蕴。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插叙李老壮当年偷鸭,既塑造李老壮老实、憨直的性格,又衬托现在好政策以及人们幸福生活,也让文章情节更完整。B.姑娘询问游街的事,莫言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以李老壮简短的回答,“掉”“撵”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壮内心不痛快。C.小说写村主任的好吃懒做、假公济私,是为了在对比中烘托李老壮形象,表现青草湖农民在特殊时期的痛苦经历。D.姑娘得知和他在一起放鸭的大伯就是李老壮时,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姑娘内心的羞涩与紧张。7.分析文本一中划线处环境描写的作用。(6分)8.阅读文本二,分析莫言在文本一中设置了哪些类型的巧合,并分析作用。(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一)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泰伯》)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二)高2022级语文试题第17页共18页高2022级语文试题第18页共18页 公受事九郡,务求简靖。其风概严而不猛,待人和而不流。有犯,恻怛以处之,毋贷。故名声莫不闻。每语同僚,曰:“尔来宦途不再,岁经涉万有余里,游已倦矣!安得幽闲之地,葺一容膝之斋,其中唯竹与菊是植,终日燕坐,诚可乐也!”他日又谓余曰:“我得斋名矣。”举所得,云:“行年六十,官三品,亦是人生合止时。以止名斋可乎?子为我记之。”余谢曰:“公精力未衰,中外属望,方期大用,膏泽天下,岂容止乎?且余不敏,安敢承教?”公笑曰:“子言侈矣,止此,于我为过,敢有他望,以重其过?其毋愧我。”遂不敢复辞,勉为之说。曰:“止之时义大矣哉!止有两义:有止而止者,行而止者。止而止者,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如蹇之险而止,如蒙之坎而止,止其时也。行而止者,谓行其事也,所止者,理而已。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此即止其所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盖当止而止,既不失其时;当行而止,又皆得其所。由此观之,止之为义,非特专主辞禄去位,闭门却扫,与夫高蹈远引,遁世无闷之谓也。历观前人处止之义不同,有功成名遂,全身远害而止者;有知足不辱,恶盈好谦而止者;有委心乘化,乐天知命而止者,如汉之留侯与二疏及晋之陶渊明是已。是止也固异,夫知进而不知退既得患失暨不量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万万也然皆非圣人之止也,圣人之止何如?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噫!为能尽止之之道者,其唯圣人乎?孟子不曰:自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又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如处止之道,愿以孔子为法,庶无慊于孟氏矣。敢此以为《止斋记》。至大元年冬十月既望,东平段从周记。”(选自段从周《止斋记》,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夫知进A而不知退B既得C患失D暨不量其才之称否E而冒之者F万万也G然皆非H圣人之止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道”在文中活用作名词,指有学问、有道德人。“为能尽止之之道者”,道,指道理。B.“回虽不敏”,与成语“敬谢不敏”中的“不敏”意思相同,都是谦辞,不才之意。C.“闭门却扫”,意思是关上大门,不再洒扫以接待客人;这里的“却”和“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却”意思相同。D.“生民”,意思是百姓。类似的称呼还有庶子、庶民、黔首、黎民、布衣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重视“仁”的实践,认为一个人做到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应受到天下人的称许。从这个层面来说,“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B.赵公管理九郡,做事风格严厉却不猛烈。有人犯错,赵公总是以恻隐之心对待,但是也不因此随便宽恕他。C.赵公认为自己已六十岁,官至三品,是人生中该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了,所以给书斋取名为“止斋”D.作者起初认为赵公精力未衰,可当大任,并以此为由拒绝作记的请托,后又受托成文,并认为“公之止”有可取之处。12.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其中唯竹与菊是植,终日燕坐,诚可乐也!13.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孔子和“止”,请结合材料谈谈二者侧重点有何不同。(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节选)李白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曾参①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注释】①曾参: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的门徒。《赵国策·秦策二》:“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姓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一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岑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十二是李白的朋友,他曾经写了一首《寒夜独酌有怀》赠给李白,李白这首诗是酬答朋友、抒发己志之作。B.诗歌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苍蝇”喻谗人,“贝锦”喻忠言。小人的谗谤与忠言相互交织,谈笑间令人失色。C.“与君论心握君手”表现了诗人与王十二深挚的感情,诗人由之前对现实境遇的感慨转为向朋友表达心志。D.诗歌的最后一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诗人肯定的态度,增强了诗歌的语势,感情激烈,富有感染力。16.这首诗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2)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两句用白描手法简约生动地勾勒出词人四处奔波、生活艰难、仕途坎坷、心力交瘁的形象特征。(3)高2022级语文试题第17页共18页高2022级语文试题第18页共18页 “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我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大话西游》中这段台词已成为经典,然而早在唐时,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就用“,”表达了这种追悔莫及的心情。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小题。(本题共2小题,共6分)我国古代著名戏曲《十五贯》也讲述了一个断案的故事。屠夫尤葫芦被害,还被盗走十五贯钱,商人伙计熊友兰恰巧身上带着十五贯钱去办事,偏偏又路遇尤葫芦养女苏成娟,因此被误判为凶手。主审官过于执的推理是这样的:杀死尤葫芦的罪犯有十五贯钱。熊友兰有十五贯钱。熊友兰是杀死尤葫芦的罪犯。袁滋和过于执掌握的线索都是准确的,但是袁滋洞悉冤情,过于执却制造冤案,这是因为前者采用了正确的推理,后者采用了错误的推理。语文学习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推理,生活、学习、工作处处都离不开它,推理不仅是探案才用得到的本领。《邹忌讽齐王纳谏》展现了政论中的推理,《河中石兽》演示了工程中的推理,《晏子使楚》记录了外交中的推理,《道旁苦李》反映了生活中的推理,诗歌“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元姚燧《越调·凭阑人·寄征衣》)证明推理和抒情也可以完美结合……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推理不仅是探案才用得到的本领,生活、学习、工作处处都离不开它,语文学习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推理。B.语文学习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推理,推理不仅是探案才用得到的本领,生活、学习、工作处处都离不开它。C.推理不仅是探案才用得到的本领,语文学习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推理,生活、学习、工作处处都离不开它。D.生活、学习、工作处处都离不开推理,语文学习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推理,不仅仅是探案才用得到的本领。19.小王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完全可以跟这个国家的历史同时学习。小王主张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学生学起来更方便,占用时间较少,学习效果更好;否则,这个国家的地理归地理,而它的历史归历史,各管各,不能相互贯通。请运用逻辑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说明小王表述的逻辑问题。(3分)20.请参照文段中所举前一例句,合理进行逻辑推断,续写后面一个句子。(4分)当下很多励志鸡汤,常被冠以一些商界名人的名义到处传播,给不同境遇的人以鼓励。当然,很多句子也存在矛盾,经不起推敲。譬如:“你穷,是因为你没有野心”,然而,人有了野心,并不一定就真的不会穷了。“网络上面有一句话,光脚的永远不怕穿鞋的”,①。“上当是因为自己太贪”,那么,贪心,是不是一种对成功的贪婪?“这个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永远不要走捷径!”,②?(一)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禾木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神奇地方。时值七月中旬,清晨的禾木草原,还透着几分寒意,在生长着禾本科植被的碧绿草原上,黄色的贯叶连翘、糙叶败酱、紫色的柳兰、薰衣草,红白相间的飞廉,紫粉相间的牛至……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花儿,争奇斗艳。初升的太阳,揭开了蒙在禾木大地上的神秘面纱,站在观景台①,到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苍翠的阿尔泰山脉披金戴银,葳蕤的草原花海②,散落草原的民居星罗棋布,矗立在村口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在阳光下③,格外抢眼。返回时我们抄近路,零距离寻访了禾木河。河道不宽,淡蓝色的河水波光粼粼。河两岸的白桦林,如一排排亭亭的少女,在为远行的使者送行;哗哗啦啦的流水声,是激昂悠扬的天籁,令人陶醉痴迷;奔腾的浪花,似蓝天上飘动的朵朵白云,给禾木平添了几分灵动和神秘。回到车上,翻看途中拍摄的美图。欣赏窗外掠过的美景,我看到了美丽中国的生态画卷,也找到了深藏心底的那份静美诗意。禾木,真是人间天堂。21.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四字成语。(3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河流两岸生长着一排排笔直的白桦林:流淌的水声就是那激昂、悠扬、令人陶醉痴迷的天籁”。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请整体把握图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和思考,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高2022级语文试题第17页共18页高2022级语文试题第18页共18页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南充高中高2022级第三学期第二次月考参考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D.“并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错误,结合原文“来自人物的聚焦不仅可以提供呈现式场景,而且可以作为故事的节点推进故事的萌蘖与发展”“例如《红楼梦》第三回描写林黛玉进荣国府的情节”“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以黛玉为例”可知,第⑤⑦节都以《红楼梦》第三回为例,具体阐释了人物聚焦的作用,更好地揭示人物聚焦与叙述者的关系,推进故事的发展,把读者的思考进一步引向深入。选项“文章结构更加完整”于文无据。故选D。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只有……才能”错误,结合原文“从根本上看,依然是叙述者与聚焦者,讲与看的矛盾,聚焦在先,叙述在后,这一现象,可以称为‘滞后叙述’。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不少作者采取模拟策略,这个策略多见于儿童文学的作品之中”可知,“滞后叙述”策略是为了解决“叙述者与聚焦者,讲与看的矛盾”,所以不少作者采取模拟策略,这个策略多见于儿童文学的作品之中,并非只有这样做“才能造就更加优秀的文学作品”。C.“可以只有聚焦者,没有叙述者”错误,结合原文“对绝大多数的叙事作品而言,这个矛盾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可知,聚焦者和叙述者可以并存于作品中。选项“只有聚焦者,没有叙述者”于文无据。D.“因而也是作者的聚焦”错误,结合原文“在作者的笔端,叙述者是作者在文本中创作的第一个人物,而文本中的其他人物不过是叙述者的衍生物,通过叙述者的讲述而依次出现,这就是说,人物聚焦的实质依然是叙述者的聚焦”可知,文中只是说“人物聚焦的实质依然是叙述者的聚焦”,而“叙述者”不能等同于作者。选项“因而也是作者的聚焦”因果不当。故选A。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原文“总是聚焦在前而叙述在后,讲的人永远落后于看的人,因为讲的人在后,必然可以对聚焦者的感知进行总结与解析,这种解析可以是简捷的,也可以是繁复的,可以是模糊的,也可以是清晰的,既可以高于聚焦者,也可以低于聚焦者,十分繁缛复杂”可知,叙述者高于聚焦者是指叙述者对聚焦者的感知进行总结与解析,得到的信息比聚焦者多。A.第三者的角度对故事进行叙述,没有对聚焦者的感知进行总结与解析,不符合要求。B.聚焦在老人身上,没有对聚焦者的感知进行总结与解析,不符合要求。C.以第一人的角度叙述,没有对聚焦者的感知进行总结与解析,不符合要求。D.这是作者的叙述,并不是香雪的看。“人造革”的判断显然超出了香雪这个农村女孩的认知,说明叙述者高于香雪的“看”,符合要求。故选D。4.①.萨曼莎的聚焦:AB②.叙述者的叙述: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原文“叙述是‘讲’,聚焦是‘看’”可知,(A)“这里的山脉长而蓝,像画一样”是萨曼莎的“看”,属于“聚焦”;(B)“观看车流——一条无止尽的河:度假的家庭、打探市场的推销员,流浪的怪人,拉着货物的卡车”,这些都是萨曼莎看到的,属于出自小说人物的“看”,是“聚焦”;(C)此句是叙述者交代她所处的环境,属于“讲”,是“叙述”。5.材料二第①段就是先通过聚焦于刘姥姥的视角,借她的眼表现贾府中的生活。“一个匣子”“秤砣般一物”,一方面表现出她不认识自鸣钟,符合贫穷农妇的身份特征,极具真实感;同时也表现了贾府中器物的高级。第②段对于凤姐室内物品与衣着用度的描写,如“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等,都超出了刘姥姥的认知,属于叙述者的滞后叙述。既表现出环境的富丽堂皇,也写出了凤姐高不可攀的气势。【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材料一画线句有两个要点:一是人物聚焦是一种叙述策略,这种策略会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使文本世界更加多彩;二是看材料二中哪些是“滞后叙述”,有何作用。材料二第①段中对刘姥姥的描写主要采取的是人物聚焦的方式,通过聚焦于刘姥姥的视角,借她的眼表现贾府中的生活。这段刘姥姥对自鸣钟的疑惑很切合人物的身份,毕竟她是一个从乡下来的农妇,没见过什么世面,自然不认得自鸣钟。而材料二第②段通过刘姥姥的眼睛对凤姐的这段描写,“锁子锦靠背”“金心绿闪缎大坐缛”“紫貂昭君套”“攒珠勒子”“红桃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高2022级语文试题第17页共18页高2022级语文试题第18页共18页 银鼠皮裙”,这些贾府内的装饰以及凤姐的穿着打扮,貌似通过刘姥姥的聚焦在描写,实际是叙述者的叙述。刘姥姥是个贫穷的农妇,为了打秋风而第一次进入贵族府邸,对那里的环境与服饰,虽然看到,却未必说得出是什么名堂。这里的叙述,虽然以刘姥姥聚焦的形式出现,但实质是叙述者的滞后叙述。这就是作者采取的一种叙述策略。再看这种策略的好处:一是通过刘姥姥的眼睛看贾府的环境和人物,对凤姐室内物品细致的描写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贾府的富贵,能够使“文本的世界更加丰饶多姿”;其次对于凤姐的穿着打扮的描写,可以看出其外貌的美丽和身份地位之高;通过“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的姿态动作描写可以看出她的养尊处优及威势,这样描写“使文中的人物更加鲜明生动”,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6.C“文笔犀利,语言诙谐幽默”不当。本文语言委婉细腻。(3分)7.D表现出的是姑娘内心的吃惊和羞愧(3分)8.①画面明净,景色清新给人以美的感受,烘托了李老壮美好的心灵世界。②暴雨冲散了鸭群,为后文李老壮见到十几只白鸭,为姑娘找鸭的情节做铺垫。③照应文章开头景物的描写,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严谨。(每点2分)9.①时间的巧合。文中李老壮和放鸭姑娘在清湖边第一次相遇,并且双方互不相识,这一巧合的相遇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②时机的巧合。在互不相识的情况下,放鸭姑娘询问李老壮的情况,手脚不太干净,被抓住过,在湖东八个村里游过街,而被询问的正式李老壮本人。另外,放鸭姑娘口中敬仰亲近的并有着自由恋爱关系的技术员李苇林又是李老壮的儿子。使情节陡生波澜,推动情节发展,也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③天气的巧合。晴朗的天空突然布满了乌云,雷鸣电闪地下了一场暴雨,而恰巧此时放鸭姑娘没有在,为李老壮把放鸭姑娘的白鸭赶到自己家做了铺垫,推动故事发展。)④地点的巧合。文中两个互不相识的人一同在青草湖放鸭,而此时李老壮认识的西庄老王因事又没来。为后文故事展开做铺垫,也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每点2分,类型及分析1分,作用1分,答3点即得满分。学生回答言之成理,其他答案也可酌情给分)10.BDG【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但是如果只知前进而不知后退,得到后又担心失去,以及不考量自己的才能是否与自己的官职相称而贸然前进的人太多了。然而这些都不是圣人所说的止。“进而不知退”,意思是“前进而不知后退”,作“知”的宾语,在其后B处断开;“失”作“患”的宾语,在其后D处断开;“也”句末语气词,在其后G处断开。故在BDG三处断开。1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够明白随时而进随时而退的道理。B.正确。句意:我虽然不聪敏。/推辞说自己不聪敏,指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多作推辞做某事时的婉辞。C.错误。停止;再。句意:关上大门,停止洒扫以接待客人。/再来细诉今夜巴山中,这听雨的情思。D.正确。故选C。1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错误,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故选A。13.(1)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显得虚饰浮夸。文采与质朴两者兼备,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2)在院中只种竹和菊,终日悠闲而坐,那确实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质”,质朴、朴实;“史”,虚饰、浮夸;“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2)“唯竹与菊是植”,宾语前置,正常的语序为“唯植竹与菊”,只种竹和菊;“燕”,悠闲;“诚”,确实。14.材料一:孔子以为山为喻说理,形象生动地阐述学习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材料二:阐述孔子的处止之道——随时而进,随时而退,肯定并劝勉赵公学习圣人之道。【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和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由原文“‘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可知,孔子以为山为喻说理,形象生动地阐述学习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由原文“圣人之止何如?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噫!为能尽止之之道者,其唯圣人乎?孟子不曰:自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又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如处止之道,愿以孔子为法,庶无慊于孟氏矣”可知,阐述孔子的处止之道——随时而进,随时而退,肯定并劝勉赵公学习圣人之道。参考译文:(一)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安适,行事勤勉,言语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可以说是好学了。”(《论语·学而》)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论语·雍也》)孔子说:“好比积土堆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好比填平洼地,虽然才倒了一筐土,但继续堆下去,那是我自己在往前努力。”(《论语·泰伯》)高2022级语文试题第17页共18页高2022级语文试题第18页共18页 颜渊问仁德。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一旦做到这样了,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实践仁德在于自己,哪里在于别人呢?”颜渊说:“请问行仁德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一)赵公管理九郡,追求简约清静。他的做事风格严厉却不猛烈,待人和顺,但又不无原则地随波逐流。有人犯错,他总是怀恻隐之心来处理,但也不会因此宽恕他。因此他的声名没有不知道的。他常常对同僚说:“近来不想再做官了,每年(因为为官)要奔波万余里地,在外宦游的日子我已经厌倦了!哪里能够得到一处悠闲之地,修建一座小小的斋院,在院中只种竹和菊,终日悠闲而坐,那确实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有一天他又对我说:“我已经想好斋名了。”他说出了自己想好的名字,说:“我已经六十岁了,官到三品,也是我人生中该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了。用止斋这个名字可以吗?请你为我的书斋名写一篇文章。”我辞谢说:“您的精力还未衰退,朝廷内外对您都抱以期望之心,正期望您受到重用,造福天下,怎么能容许您现在停下来呢?况且我十分不才,怎敢接受您的命令?”赵公笑着说:“你言过其实了,到现在才辞官,对于我来说已是过错了,我怎敢还有其他的期望,来加重自己的过错?还是不要让我感到羞愧了。”我于是不敢再说什么,尽力为这个名字写一篇文章。我说:“随时而止的含义很重要啊!止有两个含义:有止而止,行而止。止而止,是指该进的时候,必须进;该退的时候,必须退。像遇到不顺、危险的时候停下来,像遇到坎坷的时候退下来,这就是随时机而止。行而止,是说在做事的时候要清楚明白,要明白的,是事理罢了。如身为父亲,要尽力做到慈爱;身为儿子,要尽力做到孝道;身为国君,尽力做到施行仁政;身为人臣,尽力做到尊敬国君。这就是要适得其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因此应当退的时候就退,可以不耽误时机;做事要清楚道义,就能得到适当的安排。由此看来,止的含义,不仅仅专指辞去禄位,闭门谢客,远离官场,隐居起来,避开俗世,没有烦恼。历观前人对止的不同理解,有功成名就,保全自身远离灾祸而停止为官的;有满足现状,讨厌骄傲喜好谦虚而停止为官的;有顺从自己的心愿,顺应生命的变化安于自己的处境而停止为官的,像汉代的留侯张良和疏广、疏受叔侄二人,以及晋代的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啊。这种停止为官的做法固然让人感到奇怪,但是如果只知前进而不知后退,得到后又担心失去,以及不考量自己的才能是否与自己的官职相称而贸然前进的人太多了。然而这些都不是圣人所说的止,圣人所说的止是什么样的呢?想做官时就出来做官,不想为官就辞官回家;想做多久就做多久,想快速辞官就快速辞官,能够做到这样的人是孔子啊。哎!能够明白随时而进随时而退的道理,大概只有圣人吧?孟子不是说:自从有人类以来,从来没有过像孔子一样的圣人吗?他又说:至于我所希望的,那就是学习孔子。赵公如果想学习止的道义,希望把孔子作为学习的对象,那样也会让孟子感到满足。冒昧地写出这些文字作为《止斋记》。至大元年冬十月十六日,东平段从周记。”15.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贝锦’喻忠言。小人的谗谤与忠言相互交织,谈笑间令人失色”说法错误。“贝锦”比喻花言巧语,指小人毁谤之声非常喧闹。这两句诗是说,到处都是世俗小人的谗谤声,谈笑间令人失色。故选B。16.①世态炎凉的感慨。诗人想通过广泛交游来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但是“黄金散尽交不成”,尝尽了世态炎凉。②受人排挤的愤懑。“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两句写小人毁谤之声非常喧闹,闻之令人心惊。运用典故,意指谗言可畏。揭露世间贤愚不分,贤者遭诽谤,小人得志猖狂。③荣辱偕忘的洒脱。诗人与朋友倾心畅谈,“光荣和耻辱对于我来说又算了什么?”表现了诗人襟怀磊落,洒脱无羁。④光阴虚度的无奈。“白首为儒身被轻”抒发了作者年华老去,不得重用,反被轻视的无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散尽了黄金也不得与世人相交,身为儒生—辈子都被世俗社会所轻视。抒发了世态炎凉的感慨。“白首为儒身被轻”,年华老去,可是作者壮志未酬,空有一身才华却依然被人轻视,不得重用,抒发了作者虚度光阴的无奈。“一说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苍蝇”比喻谗人,“贝锦”比喻花言巧语。这都是用《诗经》典故,指小人毁谤之声非常喧闹。这两句说,到处都是世俗小人的谗谤声,谈笑间闻之令人失色。“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这一典故出自刘向的《新序·杂事》篇,曾参是孔子的门生,也是有名的孝子。他在郑国时有个同姓的人杀了人,消息传到他母亲的耳朵里,她前两次都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去杀人,于是流言越来越多,最后她竟然信以为真,被吓的连忙扔下手中的织布梭,翻墙逃跑了。这里指谗言可畏。这两句说古代贤人曾参怎么会是杀人犯呢?接连三次的谣言,竟然让最信任他的母亲也受到惊吓。以上集中对世风进行批判,揭露世间贤愚不分,贤者遭诽谤,小人得志猖狂,抒发了受人排挤的愤懑。“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君”指王十二。这两句说,握着你的手,说句心里话吧,光荣和耻辱对于我来说又算了什么?表现了诗人荣辱偕忘的洒脱。17.(1)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2)尘满面,鬓如霜(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18.A【解析】语序不当。“探案”“生活、学习、工作”“语文学习”运用推理的情形一次时递进关系。19.(1)小王违反同一律的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2)最初提出的论题是“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却是另一个论题,即“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显然,小王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淆起来了,因而他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后一个论题去偷换前一个论题。这就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3分)20.(1)但是,人光着脚,并不一定就真的敢肆无忌惮了;(2)那么,捷径,就一定不能成功吗。高2022级语文试题第17页共18页高2022级语文试题第18页共18页 【解析】本题考察本题考查“归谬法”,归谬法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首先假设对方的观点是正确的,然后对这一观点加以引申、类比、推论,从而得出荒谬的结论,“网络上面有一句话,光脚的永远不怕穿鞋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永远不要走捷径”,这两句话明显犯了绝对化的错误,学生根据例句进行反驳即可。首先句式上相同,第一句应采用转折句,“然而……并不一定……”。第二局应采用反问句,“那么,……是不是……”。再看内容,要结合前面一句话“光脚的永远不怕穿鞋的”“永远不要走捷径”来分析,最后综合续写为:(1)但是,人光着脚,并不一定就真的敢肆无忌惮了;(2)那么,捷径,就一定不能成功吗。21.①极目远眺②姹紫嫣红③熠熠生辉【解析】第一处所填应该是动词。结合“站在观景台”以及后面的景象。这里可填“极目远眺”。极目远眺:指尽眼力之所及,眺望远方。根据“站在观景台”,以及该句中的冒号,后面内容都是作者看到的景象(山脉、草原、村落等皆为远景,表明视线较远,视野开阔)。第二处形容草原花海盛开着各种颜色的花。可用“姹紫嫣红”。姹紫嫣红:形容各种颜色的花艳丽好看。联系第二段内容,草原花海盛开着各种颜色的花儿,因此“姹紫嫣红”符合语境。第三处由“鲜艳的红旗”“在阳光下”“格外抢眼”可知,可以填“熠熠生辉”。熠熠生辉: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22.①句式上,原句采用短句,明快惬意,与后文形成整齐、匀称句式结构,富有节奏感。(2分)②修辞上,原句使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手法各1分)将两岸的白桦林比喻成一排排亭亭的少女,在为远行的使者送行,生动写出了白桦树整齐笔直的美丽形象。(分析1分,共5分)23.漫画解读:漫画类的材料作文首先要清楚准确地描述画面,从整体的角度理解漫画,把握漫画的核心内涵。这则漫画分别有三个乌鸦分别用不同的方式喝到了水:“老一代”乌鸦用往杯子中投石子的方式喝到水,“新一代(甲)”乌鸦用吸管喝水,“新一代(乙)”乌鸦则砸破杯子喝到水。其次,找准比较点。这则漫画有两个比较点:第一是新一代与老一代的对比,可以赞成新一代乌鸦突破常规,懂得创新,批判老一代乌鸦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也可以赞成老一代乌鸦坚守传统,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批判新一代乌鸦投机取巧,目光短浅,为达目的甚至可以不择手段。第二是新一代乌鸦之间的比较。一种是绿色环保无公害,就地取材,体现了机智灵活勇敢,而且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喝到水)。一种是粗鲁的、功利的、竭泽而渔式的直接打破,浪费远大于获得。另外,创新要走向实质,不能局限于形式方法的创新,而忽视实质的变革,内涵的改变。所以,本次作文不仅要谈创新,肯定创新,阐明创新的意义和作用,更要谈创新方式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持续性。再次,要懂得漫画的讽刺意义,现实指向以及寓言的微言大义,小故事藏有大道理。因此写作时要有意识地由物到人,由物性到人性,思考漫画的社会价值与教育意义,联系现实,勾连古今,参照中外,让文章从浅显走向深刻,由单薄写出丰富。最后,观点要明确,还要懂得辩证。批判老一代乌鸦死板,但不能否认他们曾经的智慧,思想的闪光,创造的辉煌;赞成新一代乌鸦的创新,但也要目光长远,方法正当,不能杀鸡取卵,只看当下。参考立意:1.创新不能少,理性更重要2.科学理性创新,拒绝盲目行动3.提倡与时俱进,拒绝竭泽而渔4.以持续发展为本,引领科技创新5.争作创新青年,弘扬持续发展6.多元思维开新局,正确创新助成功高2022级语文试题第17页共18页高2022级语文试题第18页共18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1-13 17:35:01 页数:9
价格:¥2 大小:69.2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