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6

2/26

剩余2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题高二生物(选修)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作答第I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等写在答题卡上并贴上条形码。2.将选择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使用机读卡的用2B铅笔在机读卡上填涂),非选择题一律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机读卡和答题卡交监考人员。第I卷(选择题共43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有选择题答案填到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中。)1.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图中a、b、c为内环境的相关组成(其中b为血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a为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B.正常情况下,a大量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b,少量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cC.静脉点滴的葡萄糖进入人体后到达组织细胞内至少需穿过5层细胞膜D.静脉点滴一定浓度的血浆蛋白溶液有助于缓解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组织液,所以a是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液和血浆,所以b、c表示血浆和淋巴液;静脉点滴是将药物直接注入血浆,而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组织细胞直接从组织液中获取药物。【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a为组织液,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A正确;B、正常情况下,a组织液大量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b血浆,少量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c淋巴液,B正确;C、静脉点滴的葡萄糖进入人体后到达组织细胞内至少需穿过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和1层组织细胞膜,共3层细胞膜,C错误; D、静脉点滴一定浓度的血浆蛋白溶液会使血浆渗透压升高,组织液中的水分会进入血浆中,从而有助于缓解因营养不良造成的组织水肿,D正确。故选C。2.给予突触a和突触b的突触前神经元以相同的电刺激,通过微电极分别测量突触前、后两神经元的膜电位,结果如图,据此判断不合理的是(  )A.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比膜外低约70mVB.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可能出现了Na+内流C.突触b的突触后神经元可能出现了Cl-内流D.突触a、b的突触后神经元均产生了兴奋反应【答案】D【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此时神经细胞外的Na+浓度比膜内要高,K+浓度比膜内低,而神经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各不相同:静息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由于细胞膜内外这种特异的离子分布特点,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这称为静息电位。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这个部位的膜两侧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表现为内正外负的兴奋状态,此时的膜电位称为动作电位,而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仍然是内负外正。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如此进行下去,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详解】A、静息状态下,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两个突触静息电位都是70mv,因此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比膜外低约70mv,A不符合题意; B、观察突触a的图,其突触后电位由-70mv变为-60mv,在此过程中,膜电位的绝对值变小,说明发生了阳(Na+)离子内流,B不符合题意;C、观察突触b的图,其突触后电位由-70mv变为-80mv,在此过程中,膜电位的绝对值变大,说明发生了阴(Cl-)离子内流,C不符合题意;D、由图可知,虽然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电位上升,突触b的突触后神经元电位下降,但膜上电位都仍然是外正内负,没有形成局部电流,因此突触后神经元均未兴奋,D符合题意。故选D。3.2022年刘畊宏的健身操引发了一轮全民健身热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跳操时心率加快属于条件反射,此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B.跳操时面部发红,是因为机体通过调节皮肤血管收缩来增大散热量C.跳操后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激活脑干心血管中枢,进一步调节使血压下降D.跳操后肌肉酸痛,是因为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CO2使内环境中的pH下降【答案】C【解析】【分析】人的体温调节机制是通过机体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在炎热状态下,皮肤温觉感受器感受炎热,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再通过传出神经使得汗腺分泌和血管舒张,增加散热,另一方面产热量减少。详解】A、跳操时心率加快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B、跳操时面部发红,是因为机体通过调节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大,来增大散热量,B错误;C、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激活心血管中枢,神经中枢作出综合分析,发出指令,通过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递质作用于心脏及血管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使心率减慢,血管紧张度下降,从而降低血压,C正确;D、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不产生二氧化碳,而是产生乳酸,D错误。故选C。4.体温调定点指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时的温度,正常状态下人体体温调定点为37℃。细菌感染后,人体体温调定点上移,体温升高并稳定在新的调定点直至退热。在到达新的调定点前()A.体温调节功能出现障碍B.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皮肤血管收缩C.骨骼肌战栗以增加产热D.产生的热量不足以补偿散失的热量【答案】C 【解析】【分析】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详解】A、体温调定点上移,体温升高并稳定在新的调定点直至退热,说明体温调节功能正常,A错误;B、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B错误;C、在到达新的调定点前,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会发生骨骼肌战栗以增加产热,C正确;D、新的调定点上移,机体产生的热量大于散失的热量,体温升高,D错误。故选C。5.如图为哺乳动物下丘脑与垂体调节活动的示意图,①、②、③均为下丘脑中的神经元,A、B、C均为血管。以下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兴奋在①与②之间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单向传递B.图中“某内分泌腺”和②分泌的激素都可能调节垂体的生命活动C.③分泌的激素在垂体释放进入血管,定向运输至肾脏促进对水的重吸收 D.机体失水过多,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能将产生的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答案】C【解析】【分析】很多类型的体液调节,是通过神经影响激素分泌,再由激素对机体功能实行调节的方式,也被称为神经-体液调节。如寒冷刺激导致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垂体门脉传至腺垂体,导致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再通过体液的传送运至甲状腺,导致甲状腺释放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全身组织细胞,促进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多。【详解】A、兴奋在两个神经元①与②之间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单向传递,A正确;B、图中“某内分泌腺”和②分泌的激素都可能调节垂体的生命活动,如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起调节作用,B正确;C、③分泌的激素在垂体释放进入血管,不能定向运输至肾脏,C错误;D、机体失水过多,机体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能将产生的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D正确。故选C。6.如图所示为人体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常见模型,A和C分别表示某种物质,B为A的靶细胞。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A为促甲状腺激素,则C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B.若A为神经递质,B为胰岛B细胞,则C分泌过程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C.若B为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C为抗利尿激素,则C调节水盐平衡方式为体液调节D.若C为肾上腺素且参与体温调节,则A可能是神经递质,B所在组织可能是效应器【答案】B【解析】【分析】1、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抵抗寒冷。下丘脑调节垂体的分泌,垂体调节甲状腺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存在负反馈调节。2、水盐平衡调节: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 压感受器,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同时刺激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补充水分。而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时,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会减弱。【详解】A、如果A为促甲状腺激素,则C为甲状腺激素,它能促进脑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A正确;B、由于C(胰岛素)由B(胰岛B细胞)分泌,而B受A(神经递质)调节,所以B分泌C过程的调节方式应为神经调节,B错误;C、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过程受神经调节,但抗利尿激素(作为信号分子,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分泌后经体液运输并发挥作用的过程为体液调节,C正确;D、如果C为肾上腺素,则B为肾上腺髓质细胞,其分泌活动受神经调节,此时肾上腺髓质属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D正确。故选B。7.如图是与人体内尿液形成和排出相关的部分调节简图。图中①②表示大脑与脊髓之间的神经通路,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若损伤①③,则不能产生尿意,不能完成排尿反射B.若损伤①②,则不能产生尿意,能完成排尿反射C.若损伤②③,则不能产生尿意,不能完成排尿反射D.若损伤③④,则不能产生尿意,不能完成排尿反射【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图中①和②表示大脑(高级神经中枢)与脊髓(低级神经中枢)之间的神经通路,③表示传出神经,④表示传入神经,⑤表示抗利尿激素。【详解】A、若损伤①,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不能将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则不能产生尿意;若损伤③,则脊髓产生的兴奋不能通过传出神经传到膀胱,则不能完成排尿反射,A正确; B、若损伤①②,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不能将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则不能产生尿意,但是排尿反射的反射弧完整,能完成排尿反射,B正确;C、若损伤②就意味着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失去了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控制,但是可以产生尿意;若损伤③,反射弧不完整,不能完成排尿反射,C错误;D、若损伤④(传入神经),兴奋不能到达脊髓的低级中枢,更无法到达大脑皮层高级中枢,则不能产生尿意,也不能完成排尿反射,D正确。故选C。8.下列有关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B.抗体具有特异性,细胞因子不具有C.溶菌酶主要由唾液腺、泪腺分泌,因此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干扰素可以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等疾病【答案】D【解析】【分析】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2)免疫细胞:①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②吞噬细胞等;(3)免疫分子:各种抗体和细胞因子等。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详解】AC、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其中溶菌酶可以由唾液腺细胞分泌,唾液腺细胞不是免疫细胞,A错误,C错误;B、抗体的作用具有特异性,细胞因子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因此细胞因子也有特异性,B错误;D、干扰素属于细胞因子,可以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增强细胞免疫,可以用于乙肝病毒的感染,D正确。故选D。9.狂犬病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病毒,可由神经-肌肉接点处入侵神经细胞,过程如图所示。目前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狂犬病发病最有效的措施。狂犬疫苗是将狂犬病毒接种在地鼠肾细胞培养后,收获病毒液,经灭活纯化而成。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接种狂犬病疫苗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属于免疫监视B.巨噬细胞吞噬消化侵入人体的部分病毒,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C.人被咬伤后可注射狂犬疫苗,以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直接消灭病毒D.狂犬病病毒被胞吞进入突触小体并沿着轴突逆行,其运动方向与神经冲动传导方向相反【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以看出,狂犬病病毒一方面可以与乙酰胆碱(兴奋型神经递质)的受体结合,降低了兴奋的传递。另一方面通过胞吞进入神经细胞后,病毒RNA沿着轴突逆着兴奋传导的方向运动。【详解】A、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接种狂犬病疫苗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属于免疫防御(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作用),A错误;B、巨噬细胞吞噬消化侵入人体的部分病毒,属于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C、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狂犬疫苗不能直接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且抗体不能直接消灭病毒,抗体是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终被其他免疫细胞消灭,C错误;D、神经冲动是从轴突末端向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传递,从图中可以看出狂犬病病毒被胞吞进入突触小体并沿着轴突逆行,与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相反,D正确。故选D。10.下图表示巨噬细胞摄取、加工和呈递抗原的过程,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巨噬细胞吞噬细菌需要受体的识别和ATP供能B.巨噬细胞MHC-II将细菌的抗原呈递给B细胞C.图示过程可发生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D.MHC-II加工及定位体现了生物膜系统的统一性【答案】B【解析】【分析】在特异性免疫中唯一不识别抗原的是浆细胞(效应B细胞),唯一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是吞噬细胞,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效应B细胞),T细胞受刺激活化后能够产生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详解】A、巨噬细胞吞噬细菌首先通过巨噬细胞膜上受体的识别作用,然后通过胞吞作用吞噬,胞吞作用需要消耗能量ATP,A正确;B、巨噬细胞MHC-II将吞噬处理的细菌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B错误;C、图为巨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摄取、加工和呈递的过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均可发生,C正确;D、MHC-II加工及定位体现了生物膜系统的统一性(结构上的联系),D正确。故选B。11.IA是一种“智能”胰岛素,既能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又能与葡萄糖竞争葡萄糖转运载体蛋白(GT),其调控血糖的部分机制如图。已知IA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后会使膜上GT增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胰岛素通过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来降低血糖B.①②分别表示减少、IA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增多C.与普通外源胰岛素相比,IA能有效避免低血糖的风险D.血糖降低时,IA与GT以及与胰岛素受体的结合均会减少【答案】D【解析】【分析】1、血糖的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肌糖原只能合成不能水解为葡萄糖)、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2、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详解】A、胰岛素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来降低血糖,A正确;B、正常情况下,当血糖升高,葡萄糖与GT结合增多,导致细胞摄取葡萄糖的速率升高,而IA与GT结合,导致①GT与葡萄糖结合减少,②同时IA与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增多,导致③膜上的GA增多,B正确;C、与外源胰岛素相比,IA与与胰岛素受体结合,避免低血糖的产生,C正确;D、血糖降低时,葡萄糖与IA竞争性结合GT减少,IA与GT结合增多,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减少,D错误;故选D。12.双子叶植物在破土前,子叶和顶端分生组织及一部分下胚轴组织向下弯曲,形成弯钩状结构,由弯钩处的下胚轴优先接触土壤,这个局部特化的组织称为“顶端弯钩”(如下图)。研究发现,生长素在弯钩的外侧浓度低于内侧,并且多种植物激素参与弯钩的形成。当双子叶植物出土后,生长素的分布发生改变,导致弯钩打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顶端弯钩的形成体现了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B.顶端弯钩的形成过程中生长素发生了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 C.顶端弯钩的内侧中生长素可能促进了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升高,反过来会抑制生长素的作用D.出土后,顶端弯钩外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内侧,生长速率大于内侧【答案】D【解析】【分析】1、顶端优势现象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由于顶芽运输来的生长素积累,浓度过高,导致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2、生长素作用因浓度、细胞年龄、植物种类、植物器官的不同而有差异,因生长素浓度不同而表现出的差异是由于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如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的产生、根的向地性等。【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生长素在弯钩的外侧浓度低于内侧”,外侧生长更快,内侧生长更慢,可知弯钩两侧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有高浓度(内侧)抑制、低浓度(外侧)促进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A正确;B、顶端弯钩的形成过程中生长素由顶端分生组织产生通过极性运输至下胚轴处,同时发生横向运输,即弯钩外侧向内侧运输,从而形成弯钩,B正确;C、根据题干信息“多种植物激素参与弯钩的形成”,可知乙烯可能参与调控,因为当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含量达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升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故顶端弯钩的内侧中生长素(浓度更高)可能促进了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升高,反过来会抑制生长素的作用,C正确;D、出土后,生长素的分布发生改变,导致弯钩打开,所以可推测顶端弯钩内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外侧,弯钩内侧的生长速率大于外侧,D错误。故选D。13.下列关于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叙述,错误的是()①棉花植株的顶端优势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②赤霉素可抑制种子萌发,脱落酸可促进种子萌发③油菜素内脂参与细胞代谢时,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④黄瓜茎端脱落酸与赤霉素比值较低时有利于分化形成雌花⑤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影响植株内植物激素的合成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③④D.③④⑤【答案】C【解析】 【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在植物个体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的控制,也对基因的程序性表达具有调节作用。【详解】①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是顶芽生长的生长素向侧芽运输并积累,使侧芽生长素浓度较高而抑制生长造成的,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侧芽运输的方式为极性运输,因此棉花植株的顶端优势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①正确;②在调节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赤霉素可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可抑制种子萌发,二者作用效果相反,②错误;③油菜素内脂是植物激素,只起到调节作用,不参与细胞代谢,③错误;④黄瓜茎端的脱落酸与赤霉素比值较低时有利于分化形成雄花,④错误;⑤基因的表达受环境的影响,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⑤正确。故选C。14.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B.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不能用样方法C.标记物脱落会导致标记重捕法的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D.调查种群密度时,应在目标个体集中分布的区域划定样方【答案】C【解析】【分析】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样方法的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记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详解】A、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不宜作为种群密度调查的对象,A错误;B、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常用标记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宜采用样方法,如蚜虫、跳蝻等,B错误;C、标记物脱落导致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计算出的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C正确;D、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以保证调查结果的科学性,D错误。故选C。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题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5.中枢神经元的兴奋沿轴突外传的同时,又经轴突侧支使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后者释放递质反过来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即回返性抑制(如图)。图中神经元3为抑制性神经元,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刺激神经元1会引起神经元3Cl-内流B.神经元3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神经元2后,神经元2的膜电位是外负内正C.抑制性神经元3自身不能产生动作电位D该机制利于同一中枢内神经元活动协调一致【答案】ABC【解析】【分析】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详解】A、据题意和图示,刺激神经元1,兴奋可传到神经元3,引起该神经元兴奋,神经元3通过轴突侧支再回返性抑制神经元1,因此刺激神经元1会引起神经元3Na+离子内流,A错误;B、因为神经元3是抑制性神经元,当神经元3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神经元2后,对神经元2起抑制作用,此时神经元2的膜电位是外正内负,B错误;C、抑制性神经元3受到刺激,自身也能产生动作电位,C错误;D、中枢神经元的兴奋沿轴突外传的同时,通过回返性抑制,又经轴突侧支使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后者释放递质反过来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神经元,使得中枢神经元的兴奋及时停止,因此该机制利于同一中枢内神经元活动协调一致,D正确。故选ABC。16.甲、乙、丙三人在体检中检测出尿糖超标,为进一步弄清是否患糖尿病,又进行了血液检测,如图1、图2所示。糖尿病的形成往往有许多种病因,图3中所示①、②、③是由三种自身免疫问题所导致的糖尿病,发病机制如图3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据图初步判断甲、乙可能是糖尿病患者B.由图3知,③的发病机制是抗体(Y3)与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C.甲患糖尿病的可能因素是原因①或②D.除糖尿病外,尿糖超标的原因还可能有一次性摄糖过多、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答案】ABC【解析】【分析】分析图1可知,空腹时甲和乙血糖浓度偏高,丙的血糖浓度正常。分析图2可知,甲餐后胰岛素含量稍微有所升高,幅度较小;乙和丙的胰岛素含量先升高后下降,乙的胰岛素含量高于甲和丙。分析图3可知,Y1与胰岛B细胞表面的葡萄糖受体结合,Y2与胰岛B细胞结合,Y3与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详解】A、糖尿病血糖浓度标准为:空腹≥7.0mmol/L,餐后2h≥11.1mmol/L,由图可知,甲和乙餐前和餐后的血糖浓度均高于正常值,符合糖尿病的血糖浓度标准,因此甲和乙可能是糖尿病患者,A正确;B、图3中抗体(Y3)与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B正确;C、图中①②所示过程都使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可能是甲患糖尿病的原因,C正确;D、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尿糖,一次性摄糖过多也会出现暂时性尿糖;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能力减弱,引起尿量增多,但不会表现糖尿,D错误。故选ABC。17.研究人员调查某种群数量变化,调查期间无迁入、迁出,结果如下图所示(λ=当年种群数量/ 前一年种群数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t1时,该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B.0~t2时,该种群的数量先减少后增加C.t3时,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t3之后,该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答案】BC【解析】【分析】种群增长的类型有“J”形和“S”形两种。“J”形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S”形增长为自然条件下的实际增长情况,由于空间和资源总是有限的,因此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分析题图可知,λ=当年种群数量/前-年种群数量,当λ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当λ等于1时,种群数量保持不变;当λ大于1时,种群数量增多。【详解】A、由分析可知,t1时,λ=1,该种群数量保持不变,其增长速率为0,A错误;B、0~t1时,λ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t1~t2时,λ大于1,种群数量增多,故0~t2时,该种群的数量先减少后增加,B正确;C、t3时,λ大于1,种群数量增多,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正确;D、由图可知,t3之后,λ值围绕1.5上下波动,该种群数量持续增多,D错误。故选BC。18.醛固酮主要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机体“吸钠排钾”。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主要受如下图所示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影响,同时血钠和血钾浓度对醛固酮存在负反馈调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醛固酮可促进Na+通过重吸收进入肾小管和集合管腔中B.RAAS调控醛固酮的分泌过程,同时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血钾浓度过高,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D.肾素和血管紧张素转移酶均通过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而发挥作用【答案】ABD【解析】【分析】1.醛固酮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主动重吸收,同时促进钾的分泌,从而维持水盐平衡。2.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提高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量,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从而维持水平衡。【详解】A、醛固酮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回到内环境中,A错误;B、RAAS调控醛固酮的分泌过程,属于体液调节,B错误;C、血钾浓度过高,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促进机体的“吸钠排钾”过程,从而使水盐平衡,C正确;D、肾素属于激素,通过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起作用,而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是通过与底物结合起作用的,D错误。故选ABD。19.根据某农田中引入鸭子后,鸭子与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关系,某生物兴趣小组构建如图所示模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段,蝗虫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鸭子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B.由图可知,引入鸭子后,该农田中蝗虫种群的K值最可能为N2C.鸭子种群数量在a→b→c的变化过程中,其增长率大于0D.从模型构建类型角度分析,图示模型属于物理模型【答案】BC【解析】【分析】1 、由图可知,该曲线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从模型建构的类型角度分析,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引入鸭子后该地区蝗虫的数量围绕N2上下波动,因此蝗虫的K值为N2。2、模型方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3、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详解】A、由图可知,a~b段,蝗虫种群的数量是增加的,故年龄结构为增长型,鸭子种群的数量也是增加的,故年龄结构也为增长型,A错误;B、由图可知,引入鸭子后,蝗虫的数量围绕N2上下波动,所以该农田中蝗虫种群的K值最可能为N2,B正确;C、由图可知,鸭子种群数量在图中a→b→c(不包括a、c两点)的变化过程中,总数量一直增加,故其增长率大于0,C正确;D、由图可知,该曲线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D错误。故选C。第II卷(非选择题共57分)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共57分。20.下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据图回答:(1)图1中Y是内环境中的______,参与内环境稳态维持的c表示______系统。(2)下列物质属于图1中Z的成分的是______(编号选填)。①尿素②胰岛素③血红蛋白④葡萄糖⑤胰蛋白酶⑥ATP合成酶(3)除了图1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要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还必须在______ 的调节机制下进行。(4)人在进行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后,手掌或脚掌上可能会磨出水疱,但会自行消失,原因是其中的液体会______。图2为人体内肝细胞及其内环境示意图,箭头所示方向为血流方向。下表为人体内几种不同体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根据所学知识及图示回答:成分(mmol/L)Na+K+Ca2+Mg2+Cl-有机酸蛋白质①②14252.51.5103.3616③14741.2511147.51④101402.510.3525-47(5)图2中的a、b、c处CO2浓度大小的关系是______。(6)表中①②③④中与图2中a相对应的序号是______,做出此判断的依据是人体细胞内液中的阳离子主要是______,细胞外液中的阳离子主要是_____。(7)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_____,血浆渗透压______,血浆中的水进入_______(填图2中字母),使其含量增多。【答案】(1)①.淋巴液②.泌尿系统(2)①②④(3)神经—体液—免疫(4)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5)a>b>c(6)①.④②.K+③.Na+(7)①.降低②.降低③.b【解析】【分析】题图分析,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X血浆、Y淋巴液、Z组织液等,也称为内环境。图1中:a是呼吸系统、b是消化系统、c是泌尿系统。图2中a表示细胞内液,b表示组织液,c表示血浆,d表示淋巴液。【小问1详解】X与Z是双箭头,Z单向回流到Y,说明X是血浆、Y是淋巴液、Z是组织液,c可排出代谢废物,为泌尿系统。【小问2详解】③血红蛋白在红细胞中,⑤胰蛋白酶在消化道中,⑥ATP合成酶在细胞中,其余成分均可存在于组织液中,①②④正确。故选①②④。 【小问3详解】除了图1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即直接参与内环境稳态的系统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循环系统,除外,目前认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即还需要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参与稳态的调节。【小问4详解】水疱的成分主要是组织液,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组织液会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中,因而会逐渐消失。【小问5详解】二氧化碳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从二氧化碳浓度高的地方向二氧化碳浓度低的地方运输,所以图2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是a细胞内液,然后扩散到b组织液,最后进入c血浆,即三者的二氧化碳浓度大小关系为a>b>c。【小问6详解】图2中a是细胞内液、c是血浆,由于人体细胞内液中的阳离子主要是K+,细胞外液中的阳离子主要是Na+,所以表中④是细胞内液(对a),①细胞外液(②③)是内环境,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比组织液中多,所以②是血浆(对c),③是组织液。【小问7详解】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b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血浆中的水分进入组织液b,引起组织水肿。21.下图1表示兴奋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引起骨骼肌收缩的部分过程。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ACh)作用于A(受体兼Na+通道),通道打开,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兴奋传导到B(另一种受体)时,C(Ca2+通道)打开,肌质网中Ca2+释放,引起肌肉收缩。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神经--骨骼肌接头属于反射弧中___________(结构)组成部分。肌质网释放Ca2+的方式是 _____________。(2)当轴突末端释放Ach作用于A时,在骨骼肌细胞内__________(填“能”或者“不能”)检测到Ach,骨骼肌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神经--骨骼肌接头上存在分解Ach的胆碱酯酶,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可推测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会出现_____________症状。(3)图2为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两个神经元以突触联系,并连有电表Ⅰ、Ⅱ。①静息时,若升高细胞内K+浓度,则电表Ⅰ的指针变化为_______________。刺激P点,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________基本相同。②刺激P点,当电表Ⅰ记录到图3中b点电位值时,膜外电位为________电位。若将该神经细胞置于更高浓度的NaCl溶液中,图3中c点位置的变化是________。③若将S处电极移至膜外,在T点给予适宜刺激,则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________相似。【答案】(1)①.效应器②.协助(易化)扩散(2)①.不能②.化学信号→电信号③.肌肉持续收缩(肌肉痉挛)(3)①.右偏幅度增大②.3③.正④.上移⑤.4【解析】【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小问1详解】由题意知:图表示兴奋通过神经一骨骼肌接头引起骨骼肌收缩的部分过程,效应器是指由传出神经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所以神经一骨骼肌接头属于反射弧中效应器的组成部分;据图可知,肌质网释放钙离子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需要蛋白质协助,属于协助(易化)扩散。【小问2详解】由于神经递质不进入细胞,在细胞内不能检测到乙酰胆碱Ach ;骨骼肌膜相当于突触后膜,该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神经一骨骼肌接头上存在分解Ach的胆碱酯酶,Ach发挥作用后会被胆碱酯酶分解,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选择性抑制作用,抑制Ach分解,导致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故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会出现肌肉持续收缩的症状。【小问3详解】①静息时,若升高细胞内K+浓度,则会导致外流的钾离子增加,使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大,而电表Ⅰ此时测定的是静息电位,因此,右偏幅度增大;刺激P点,兴奋能传到R点,但不能传到S点,故电流表II只能偏转一次(产生一次动作电位),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3基本相同。②刺激P点,当电表Ⅰ记录到图3中b点电位值时,b仍然还是静息电位,膜外电位为正电位;若将该神经细胞置于更高浓度的NaCl溶液中,细胞内外的钠离子浓度差变大,钠离子内流增多,图3中c点位置的变化是上移。②若将S处电极移至膜外,在T点给予适宜刺激,兴奋可先后达到电流表II两侧,则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4相似。22.如图是人体对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Ⅰ~Ⅶ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Th细胞(辅助性T细胞)是T细胞的一种,a~g代表不同的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病毒被Ⅰ_____(填细胞名称)摄取处理后,将抗原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Th细胞,Th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Ⅴ_____(填细胞名称)结合,这是激活Ⅴ细胞的第二信号;激活Ⅴ细胞的第一信号是______。图中g与病毒的结合,可以抑制______。(写出两点)(2)Ⅲ_____(填细胞名称)能裂解被该病毒侵染的细胞,该过程属于______免疫。图中Ⅰ、Ⅱ、Ⅲ、Ⅳ、Ⅴ、Ⅵ、Ⅶ不能识别抗原的是____(填序号)。(3)若该病毒为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必须在_____内才能增殖。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体温维持在39℃,此时人体产热量_____(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散热量,持续高烧人体会感觉身体发冷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4)若a和b是流感病毒表面的两种糖蛋白,流感病毒a、b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变异频率非常高,导致每年流行的病毒毒株可能不同。当a、b出现变异的流感病毒入侵机体时,已有的______(填“特异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难以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故需每年进行______以达到免疫预防的作用。 【答案】22.①.抗原呈递细胞②.B细胞③.病毒和B细胞接触④.病毒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23.①.细胞毒性T细胞②.细胞③.Ⅶ24.①.活细胞②.等于③.大脑皮层25.①.特异性免疫②.接种疫苗【解析】【分析】题图分析:Ⅰ为抗原呈递细胞(或APC细胞)、Ⅱ为细胞毒性T细胞、Ⅲ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Ⅳ为记忆T细胞、Ⅴ为B细胞、Ⅵ为记忆B细胞、Ⅶ为浆细胞。d、e、f为细胞因子,g为抗体。【小问1详解】体液免疫中,病毒侵入机体后,会被Ⅰ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Th细胞,Th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即B细胞的激活需要两个信号,第一个信号是病毒和B细胞接触;第二个信号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图中g为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毒结合,抗体与病毒结合可以抑制病毒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小问2详解】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并接触、裂解被该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因此Ⅲ是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参与的免疫属于细胞免疫。图中Ⅰ为抗原呈递细胞(或APC细胞)、Ⅱ为细胞毒性T细胞、Ⅲ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Ⅳ为记忆T细胞、Ⅴ为B细胞、Ⅵ为记忆B细胞、Ⅶ为浆细胞,其中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小问3详解】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在活的宿主细胞中才能繁殖。感染流感病毒后,体温维持不变,内环境所含热量不变,则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大致相等。持续高烧人体会感觉身体发冷,产生冷觉的中枢在大脑皮层。【小问4详解】流感病毒的抗原(a和b是流感病毒表面的两种糖蛋白)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引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当a、b出现变异的流感病毒入侵机体时,已有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难以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故需每年进行接种疫苗以达到免疫预防的作用。23.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相当复杂的。下图为布氏田鼠受持续寒冷刺激时机体调节褐色脂肪组织细胞(BAT细胞)产热过程的示意图。请回答: (1)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指内环境的_____保持相对稳定。(2)已知BAT细胞中,UCP-1蛋白能使有氧呼吸的最后阶段释放出来的能量全部转化成热能。请据图推测布氏田鼠在持续寒冷的环境中维持体温稳定的机制是:寒冷环境下,机体促进甲状腺激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去甲肾上腺素能与受体b特异性结合,导致BAT细胞中c-AMP增加,c-AMP的直接作用是____,从而使有氧呼吸释放出来的能量全部转化成热能,从而抵御寒冷。(3)图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______(填激素名称)激素调节,它所属的分级调节系统被称为_____轴,这种分级调节一方面可以____,另一方面可以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________。(4)向小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TSH),会使下丘脑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分泌减少,基于对甲状腺激素分泌分级调节的认识,对此现象的解释有两种观点,观点一认为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观点二认为TSH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请设计实验,证明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请补充实验思路和实验结果)实验思路:选取生长发育正常的小鼠若干,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分别测定它们的基础TRH分泌量。甲组小鼠摘除垂体,适量注射______,测定TRH分泌量。乙组,摘除________,适量注射______,测定TRH分泌量。实验结果与结论:如果________,则观点1正确;如果_______,则观点2正确。如果______,则观点1和观点2都正确。【答案】(1)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2)促进脂肪的分解和促进UCP-1基因的表达(3)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②.下丘脑—垂体—甲状腺③.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④.精细调控(4)①.甲状腺激素②.甲状腺③.TSH##促甲状腺激素④.只有乙组TRH分泌量明显减少⑤.只有甲组TRH分泌量明显减少⑥.甲、乙组TRH分泌量均明显减少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寒冷刺激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导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TRH,TRH促进垂体分泌TSH,TSH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通过血液运输,最终作用于靶细胞,增加产热。【小问1详解】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小问2详解】据图分析,寒冷环境下,机体促进甲状腺激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去甲肾上腺素能与受体b特异性结合,导致BAT细胞中c-AMP增加,c-AMP一方面促进脂肪的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另一方面促进UCP-1基因的表达,产生的UCP-1蛋白能使有氧呼吸的最后阶段释放出来的能量全部转化成热能,从而抵御寒冷。【小问3详解】下丘脑分泌TRH,TRH促进垂体分泌TSH,TSH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该分级调节系统被称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分级调节的意义是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小问4详解】实验思路: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垂体和甲状腺的有无,因变量为TRH分泌量的变化。甲组小鼠,摘除垂体可直接排除TSH的作用,并适量注射甲状腺激素,测定TRH分泌量。乙组小鼠,摘除甲状腺可排除甲状腺激素的直接作用,并适量注射TSH,测定TRH分泌量。实验结果与结论:若垂体分泌的TSH对下丘脑分泌TRH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则甲组(不含垂体,不分泌TSH)的TRH的减少量不明显,乙组(含TSH)的TRH分泌量明显减少;若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分泌TRH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则甲组含有甲状腺,TRH的分泌量会明显减少,而乙组不含甲状腺,TRH分泌量减少不明显;如果TSH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分泌TRH都有负反馈调节作用,则两组TRH分泌量均明显减少。24.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课题组为研究赤霉素(GA3)和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切取菟丝子茎顶端2.5cm长的部分(茎芽),置于培养液中无菌培养。实验分为A、B两组,分别培养至第1、8天,再用适宜浓度的激素处理30天,测量茎芽长度,结果如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长素在生物体内由_____经过一系列转化合成;环境因素也可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如植物可以通过_____感知光信号,其化学本质是_____。(2)用激素处理时,应将IAA加在____(填“培养液中”或“茎芽顶端”),原因是____,此时IAA的运输方式是____。(3)A、B两组的实验结果表明离体时间短的茎芽中本身含的______低,而______较高。(4)为了研究GA3的作用机理,有人用药物完全抑制DNA复制后,发现GA3诱导的茎芽伸长生长被抑制了54%,说明GA3可通过促进________影响茎芽伸长生长。(5)分析B组数据,GA3和IAA对离体茎芽的伸长生长都表现出促进作用,这两种激素共同处理的_____、_____倍,说明GA3和IAA在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作用上存在协同作用。【答案】24.①.色氨酸②.光敏色素③.色素-蛋白质复合体(蛋白质)25.①.茎芽顶端②.在幼嫩组织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③.主动运输26.①.GA3##赤霉素②.IAA##生长素27.细胞伸长和细胞分裂28.①.3.6②.18【解析】【分析】分析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IAA和GA3均能促进茎的伸长生长;GA3促进效应比IAA大。【小问1详解】生长素在生物体内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转化合成;环境因素也可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如植物可以通过光敏色素感知光信号,其化学本质是色素-蛋白质复合体。【小问2详解】用激素处理时,应用IAA处理茎芽尖端而不是加在培养液中,原因是在幼嫩组织中,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此时IAA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小问3详解】A、B两组的实验结果表明,用赤霉素或生长素处理都超过了不用激素处理的茎芽长度,且用赤霉素处理比用生长素处理后茎芽长度更长,说明离体时间短的茎芽中本身含的赤霉素低,在外源 赤霉素的作用下,促进作用表现更强;但用生长素处理只比不用激素处理略高,结合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知识推测,可能是由于自身生长素含量较高,再施加外源生长素则可能导致超过其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而表现为促进作用减弱。【小问4详解】为了研究GA3的作用机理,有人用药物完全抑制DNA复制后,发现诱导的茎芽伸长生长被抑制了54%,这说明GA3是通过促进细胞伸长和细胞分裂影响茎芽伸长生长。【小问5详解】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4-01-09 07:20:02 页数:26
价格:¥2 大小:3.75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