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生物
>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4
2
/24
剩余22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阜宁中学2023年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生物试卷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14题,每题2分,共2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下列关于内环境动态变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尽管气温波动范围较大,但健康人的体温始终维持在37℃左右B.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如血糖、血脂等都是处于一定的范围内不断变化的C.内环境的渗透压是稳定不变的,否则细胞将会吸水膨胀或者失水皱缩D.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答案】C【解析】【分析】1、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稳态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正常情况下,尽管气温波动范围较大,但健康人的体温始终维持在37℃左右,可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A正确;B、正常情况下,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组成成分如血糖、血脂等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即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而不是恒定不变,B正确;C、内环境的渗透压也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而非稳定不变,C错误;D、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叫做稳态,D正确。故选C。2.下列关于细胞或生物体完成正常生命活动所处的环境描述,不正确的是( )A.艾滋病病毒只要侵入人体内环境就能进行旺盛的新陈代谢,增殖后代B.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往往直接生存于水环境等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C.鱼的心肌细胞处于内环境中D.SARS病毒只有侵入宿主细胞才能完成增殖【答案】A【解析】 【分析】1、病毒必须在活细胞内才能进行各项生命活动而在内环境中病毒是无法进行新陈代谢和繁殖的;2、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3、鱼的心肌细胞直接生活在内环境组织液中。【详解】A、艾滋病毒具有潜伏期,侵入人体后不会很快繁殖后代,A错误;B、草履虫等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可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B正确;C、心肌细胞周围是组织液,处于内环境中,C正确;D、病毒在细胞外无生命活动,只有侵入宿主细胞才能完成增殖,D正确。故选A。3.下列有关神经系统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下丘脑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B.中枢神经系统是由大脑和脊髓组成的C.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对身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D.脑神经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详解】A、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A错误;B、脑(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等)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B错误;C、高级中枢调控低级中枢,且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对身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C正确;D、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脊髓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D错误。故选C。4.下列关于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吃山楂分泌唾液和看到山楂分泌唾液的反射类型相同B.望梅止渴和膝跳反射这两个反射的神经中枢都在大脑皮层C.军训时蚊子叮在手上感到很痒属于非条件反射D.小鸟初遇稻草人时十分惊恐属于条件反射【答案】D 【解析】【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详解】A、吃山楂分泌唾液是非条件反射,是出生后无需训练就有的,看到山楂分泌唾液属于条件反射,是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形成的,A错误;B、望梅止渴这个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而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B错误;C、军训时蚊子叮在手上感到很痒只是产生感觉,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错误;D、小鸟初遇稻草人时十分惊恐,这种反应是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属于条件反射,D正确。故选D。【点睛】5.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B.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C.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D.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线粒体,②突触小泡,③是突触前膜,④是突触后膜。【详解】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消耗能量,不需要结构①线粒体提供能量,A错误;B、当兴奋传导到③突触前膜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B错误;C、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若是兴奋型神经递质,则是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说明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C正确;D、递质经②突触小泡的转运和③突触前膜的胞吐作用释放至突触间隙,D错误。故选C。 6.下图为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甲、乙、丙表示不同的器官,a、b、c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器官甲除分泌激素a外,还可以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B.a、b、c均靠体液传输,只运输给靶器官和靶细胞C.激素c分泌增加,对器官甲、丙均有抑制作用D.器官丙还可以分泌生长激素,与激素c的作用为协同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降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加,从而使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不致过少。题图分析:图中甲表示垂体,乙表示甲状腺,丙表示下丘脑,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c表示甲状腺激素。【详解】A、由分析可知,图中器官甲为垂体,分泌激素a为促甲状腺激素,而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A错误;B、a、b、c均靠体液传输,运输到全身各处,只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B错误;C、激素c为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从而维持甲状腺激素含量的稳定,即甲状腺激素增加对器官甲、丙均有抑制作用,C正确;D、器官丙为下丘脑,下丘脑不能分泌生长激素,生长激素由垂体分泌,D错误。故选C。7.如图是某种雌激素分泌及作用机制模式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据图可知雌激素的受体存在于细胞内B.雌激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机制C.导致细胞质受体和细胞核受体差异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结构不同D.雌激素是通过影响DNA的复制过程来影响细胞代谢的【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该图是雌激素分泌机制模式图,所以C是卵巢,可知,A是下丘脑,B是垂体,a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性腺激素,c是雌激素。c可通过反馈作用抑制下丘脑A和垂体B的分泌作用。雌激素本质是固醇,可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内与受体结合,结合后的复合物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启动基因的表达过程。【详解】A、雌激素本质是固醇,可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内与受体结合,从图中可以看出,雌激素是进入细胞后发挥作用的,雌激素的受体存在于细胞内,A正确;B、据图可以看出,激素c对于器官A和B的作用可以看出,雌激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机制,B正确;C、据图可知:雌激素有2种受体,细胞质受体和细胞核受体,导致细胞质受体和细胞核受体差异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结构不同,根本原因是合成这两种受体的基因不同,C正确;D、从图中可以看出,雌激素是通过影响DNA转录过程来影响细胞代谢的,D错误。故选D。8.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绝大多数抗原都属于蛋白质B.能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都属于外来异物C.有的抗原游离分布,有的抗原存在于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及细胞上D.能够通过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答案】B 【解析】【分析】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详解】A、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就是抗原,绝大多数抗原都属于蛋白质,A正确;B、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就是抗原,包括外来的和自身变坏的非己成分,B错误;C、有的抗原游离分布,比如外来的一些异物,有的抗原存在于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及细胞上,C正确;D、能够通过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比如B细胞、吞噬细胞。从而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D正确。故选B。9.右图表示两种不同抗原刺激机体所引起的免疫强度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A抗原再次侵入机体免疫强度增强主要是由于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引起的B.参与图中免疫反应的细胞都起源于胸腺,具有识别、呈递抗原及增殖分化的功能C.记忆细胞对抗原的识别作用具有特异性,所以首次注射B抗原免疫强度弱于二次注射A抗原D.不同记忆细胞记忆的时间不同,所以有些疫苗要多次注射才能产生较长时间的免疫能力【答案】B【解析】【详解】A、A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免疫强度增强,A正确;B、B细胞和T细胞都起源于骨髓,其中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不能增殖分化,另外浆细胞也不能识别抗原,B错误;C、记忆细胞对抗原的识别作用具有特异性,首次免疫过程中产生,二次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可以快速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所以首次注射B抗原免疫强度弱于二次注射A抗原,C正确;D、不同记忆细胞的寿命不同,所以有些疫苗要多次注射产生较多的记忆细胞,产生较长时间的免疫能力,D正确。 故选B。10.如图为选用禾本科植物幼苗所做的部分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说明幼苗直立或弯曲生长均与单侧光照射有关B.实验说明植物各器官对生长素的灵敏度不同C.实验说明生长素促进幼苗尖端下部背光侧生长,抑制向光侧生长D.如果图2尖端下部不遮光,不能排除尖端下部也是感光部位【答案】D【解析】【分析】植物向光性的外因是单侧光照射,内因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详解】A、图1中的右图尖端被不透明的小帽遮盖,幼苗表现为直立生长,说明其与单侧光照射无关,A错误;B、该实验没有做尖端与其他器官的对照实验,故不能说明植物各器官对生长素的灵敏度不同,B错误;C、该实验不能探究幼苗向光生长的内因,也就无法得出生长素对幼苗尖端下部背光侧和向光侧的作用,C错误;D、若图2尖端下部不遮光,单侧光将照射在尖端和尖端下部,故不能排除尖端下部也是感光部位,D正确。故选D。11.某生物小组为测定适合杨树枝条扦插的最适NAA(萘乙酸)浓度,设计了下列实验步骤:①配制相对浓度依次为2,2.5……6的NAA溶液9份。②将杨树枝条随机均分为9份,并将枝条的基部分别浸泡到1~9号NAA溶液中。③一天后,取出枝条分别进行扦插。④十天后,对扦插枝条的生根情况进行统计并记录。下列选项中,属于该实验单一变量和无关变量的是()A.枝条的生根数量;枝条的长度、生长状况等B.NAA(萘乙酸)的浓度;枝条生根数量C.NAA(萘乙酸)的浓度;枝条的长度、生长状况等D.枝条的长度、生长状况等;NAA(萘乙酸)的浓度【答案】C【解析】 【分析】根据实验课题“测定适合杨树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NAA(萘乙酸)浓度”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溶液;因变量是生根数量;无关变量包括:侧芽的数目、浸泡的时间、枝条的长度、杨树枝条的生长状况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详解】依题意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NAA(萘乙酸)对杨树枝条扦插的最适浓度,自变量为NAA(萘乙酸)的浓度,因变量是枝条的生根数量,而枝条的长度、生长状况等均为无关变量。综上分析,C正确,A、B、D均错误。故选C。12.为了探究光照和重力对横放状态下植物生长的影响,某同学对刚萌发的盆栽燕麦分别进行了如图所示处理。一段时间后,①③④均明显向上弯曲生长,②弯曲生长不明显。根据上述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①和④能够说明燕麦在横放状态下,单侧光作用是引起弯曲生长的主要因素B.①和④能够说明燕麦在横放状态下,重力作用是引起弯曲生长的主要因素C.①和②能够说明燕麦在横放状态下,单侧光作用是引起弯曲生长的主要因素D.③和④能够说明燕麦在横放状态下,重力作用是引起弯曲生长的主要因素【答案】ABC【解析】【分析】根据题图分析:①单侧光和重力的作用效果一致,使植物弯曲向上生长;②弯曲生长不明显,说明重力与单侧光的共同作用使向地侧和背地侧生长素分布量差别不大;③只受重力影响,弯曲向上生长;④均匀光照,对植物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没有影响,重力的作用是使植物弯曲向上生长。【详解】A、①单侧光和重力的作用效果一致,使植物弯曲向上生长,④均匀光照,对植物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没有影响,重力的作用是使植物弯曲向上生长,结果植物弯曲向上生长,①和④不能说明引起弯曲生长的主要因素是重力还是单侧光,A错误;B、根据A选项分析可知,①和④不能说明引起弯曲生长的主要因素是重力,B错误;C、①上方照光以及重力影响都使向地侧生长素多,生长得快,弯曲向上生长,②弯曲生长不明显,说明重力与单侧光的共同作用使向地侧和背地侧生长素分布量差别不大,C错误;D、③只受重力影响,弯曲向上生长;④中光照不影响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受重力影响弯曲向上生长,③和④能够说明燕麦在横放状态下,重力作用是引起弯曲生长的主要因素,D正确。故选ABC。 13.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图甲中的c是种群密度B.图甲中的a和b分别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C.图乙中的甲是出生率和迁入率D.图乙中的丙和图甲中的a含义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2、分析题图:图甲是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分析可知a表示性别比例,b表示年龄组成,c表示种群密度。图乙中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详解】A、图甲中c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B、a只影响出生率,而b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从而判断出a为性别比例,b为年龄组成,B错误;C、图乙中的甲使种群密度增加,应为出生率与迁入率,C正确;D、丙只影响出生率,为性别比例,与图甲的a含义相同,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考查种群特征,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特征,特别是种群的数量特征,明确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4.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群落空间结构的形成是生物适应的结果B.光照影响植物的垂直结构,不影响植物的水平结构C.某山区从低到高植被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位于不同层次中的两种生物不会存在竞争关系【答案】A【解析】【分析】生物群落的结构:(一)垂直结构:(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2)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二)水平结构:(1)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2)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特别提示]在热带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从上到下依次分布的植物是:高山草甸、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这种分布主要是由于不同海拔温度不同造成的,所以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详解】A、群落空间结构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结果,A正确;B、光照影响植物的垂直结构,也影响植物的水平结构,如水平结构是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B错误;C、某山区从低到高植被分布不同,这种分布主要是由于不同海拔温度不同造成的,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D、位于不同层次中的两种生物也会存在竞争关系,如分布在不同水层的动物能够竞争水体中的氧气,D错误。故选A。二、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1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渗透压、温度和pH保持恒定不变B.稳态的维持是通过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C.人在剧烈运动时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的pH将明显降低D.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无关【答案】ACD【解析】【分析】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详解】A、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渗透压、温度和pH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A错误;B、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B正确;C、人在剧烈运动时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但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因此血浆的pH不会明显降低,C错误;D、人体内环境稳态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D错误。故选ACD。16.有关人体自主神经的叙述,下列不正确的是( )A.自主神经又称植物性神经,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B.自主神经是由脑发出的传出神经C.支配内脏器官和腺体活动的神经不受脑的控制D.人体紧张时,在交感神经的控制下瞳孔缩小【答案】BCD【解析】【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详解】A、自主神经又称植物性神经,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A正确;B、自主神经由脊髓和脑发出的传出神经,B错误;C、支配内脏器官和腺体活动的神经受脑的控制,C错误;D、人体紧张时,在交感神经的控制下瞳孔放大,D错误。故选BCD。17.使用兴奋剂对运动员危害、对体育的危害、对国家和社会的危害叙述正确的是( )A.对运动员是身体和精神的伤害,以及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B.合成类固醇为人体的成分,使用后不会引起内分泌紊乱,也不会出现抑郁情绪 C.对国家和社会是影响国家声誉和集体形象、影响社会风气、浪费社会资源D.对体育是破坏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影响科学训练、影响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答案】ACD【解析】【分析】人的情绪是由激发情绪的刺激传到大脑的情绪中枢后而产生;合成类固醇为人体的成分,滥会导致生理和心理方系统患病,甚至恶性肿瘤和免疫功能障碍等,心理方面引起抑郁情绪或攻击行为。【详解】A、兴奋剂是违禁物品,对运动员是身体和精神的伤害,以及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A正确;B、合成类固醇为人体的成分,滥会导致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不良后果,生理方面,引起内分泌紊乱、肝功损伤、心血管系统患病,甚至恶性肿瘤和免疫功能障碍等,心理方面引起抑郁情绪或攻击行为,B错误;C、使用违禁物品违反比赛规则被通报处理等,对国家和社会是影响国家声誉和集体形象、影响社会风气、浪费社会资源的,C正确;D、使用违禁物品违反比赛规则而被禁赛,对体育是破坏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影响科学训练、影响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D正确。故选ACD。18.人甲胎蛋白(AFP)是原发性肝癌的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的肿瘤标志物之一,医学上常用“双抗体夹心法”定量检测AFP,其原理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针对同一抗原机体只能产生同一种抗体B.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产物量来检测AFP含量C.抗体1与抗体2均与AFP同一位点结合D.利用酶的高效催化作用放大了检测的效果【答案】AC【解析】【分析】双抗体夹心法中抗体1与支撑物结合,AFP可与抗体1结合,酶与抗体2结合,抗体2也可与AFP结合,体系中放入底物,该底物能被酶催化,有多少AFP就有多少抗体1,也就有多少酶,根据底物分解的速度可说明AFP的量。【详解】A、据图可知同一抗原可以和不同的抗体结合,说明针对同一抗原机体可能产生不同抗体,A错误; B、酶和抗体2结合,可以催化底物生成反应物,可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产物量来检测AFP含量,B正确;C、根据图示分析,抗体1与抗体2与AFP的不同位点结合,C错误;D、利用酶的高效性在短时间内可得到大量产物,放大了检测的效果,D正确。故选AC。19.自然界中,植物开花需要光信息刺激,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植物才能开花,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植物对日照时间的感知跟光敏色素有关B.该现象说明植物开花需要外界因素刺激,与激素关系不大C.日照时间对植物开花的调节本质上是对基因程序性表达的调控D.可以通过人为地控制光照时间,达到花卉分批上市的目的【答案】ACD【解析】【分析】在自然界中,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衰老等,都会受到光的调控。植物的向光性生长,实际上也期植物对光刺激的反应。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详解】A、光敏色素是一种接受光信号的分子,光敏色素分布在植物各个器官中,植物对日照时间的感知跟光敏色素有关,A正确;B、植物受外界因素刺激,引起植物体内特定基因的表达,影响激素水平和新陈代谢,植物开花是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B错误;C、日照时间的长短变化是环境因素,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通过影响植物的代谢进而影响植物的开花,而植物代谢的调节本质上是由基因来调控的,C正确;D、可以通过人为地控制光照时间,控制植物开花的时间,达到花卉分批上市的目的,D正确。故选ACD。三、非选择题:共5题,共57分。除特别说明外,每空1分。20.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Ⅴ表示直接参与的几种系统或器官,①、②、③、④、⑤表示相关物质,甲、乙、丙、丁表示四种液体,A、B表示相关过程。请据图回答: (1)图中部分系统或器官的名称为:Ⅰ____,Ⅴ____。(2)图中甲、丙与乙成分上的主要区别在于____。(3)图中四种液体中Na+浓度最低的是____(填代号),若图中A过程受阻,会引起____(症状)。(4)③中的____(物质)对Ⅲ的活动有调节作用,最终能使乙的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5)在健康人体的血浆中,[HCO]约为[H2CO3]的20倍,如果[HCO]/[H2CO3]<15时,立刻发生酸中毒。此例说明无机盐具有____的功能。(填字母)A.调节细胞渗透压B.调节细胞外液的酸碱度C.组成细胞的结构D.维持细胞正常形态(6)内环境相对稳定,除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___的调节下进行。【答案】20.①.循环系统②.皮肤21.乙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22.①.丁②.组织水肿23.CO224.B25.神经—体液—免疫【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Ⅴ表示直接参与的几种系统或器官,依次是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皮肤;甲、乙和丙表示三种液体,依次是淋巴(淋巴液)、血浆和组织液。【小问1详解】分析题图可知:Ⅰ参与细胞与外界环境间的物质交换,故为循环系统;Ⅴ直接进行排出,为皮肤。【小问2详解】分析题图可知:甲、乙和丙表示三种液体,依次是淋巴(淋巴液)、血浆和组织液;与淋巴(淋巴液)和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小问3详解】分析题图可知:丁表示细胞内液,A表示淋巴循环;相较而言,细胞内液中钠离子浓度最低;若A过程受 阻,即淋巴循环受阻,致使组织蛋白增多,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发组织水肿。【小问4详解】分析题图可知:③中的CO2对Ⅱ呼吸系统的活动有调节作用,是由于细胞外液中具有缓冲物质可与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进行反应,产物是CO2和水,会通过呼吸系统或者泌尿系统排出,能使乙血浆的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小问5详解】分析题意可知:无机盐具有调节细胞外液的酸碱度的功能,在机体产生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时,无机盐会与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进行反应,用以维持机体细胞外液的酸碱度相对稳定。【小问6详解】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在此调节机制下,需要图示各器官和系统协调配合,来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21.科学工作者为研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及突触间传递的情况,设计如下图所示实验。图中c点位于灵敏电流计①两条接线的中点,且X=Y。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为________电位。若刺激b点,电流计①指针将_______________(填偏转方向和次数);若刺激c点,电流计①指针将____________(2)若利用电流计②验证兴奋在突触间只能单向传递。请设计实验进行证明(请注明刺激的位点、指针偏转情况):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兴奋可以从A传到B;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兴奋不能从B传到A。(3)请利用电流计①、②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大于其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预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负②.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③.不偏转④.刺激d(或a或b或c)点,电流计②指针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⑤.刺激e点,电流计②指针偏转1次⑥.刺激d点,观察电流计①、②指针发生第二次偏转的先后顺序⑦.电流计①指针发生第二次偏转的时间早于电流计② 【解析】【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详解】(1)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因此膜外电位为正电位;受到刺激时,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因此,在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为负电位。若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因此导致电流计的两极不同步兴奋,因此,电流计①指针将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若刺激c点,电流计①的两个电极将同步发生兴奋,故指针不会发生偏转。 (2)分别刺激d(或a或b或c)点,电流计②指针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说明兴奋可以由A传向B;刺激e点,电流计②偏转1次,说明兴奋不能由B传向A。(3)根据已知条件,利用电流计①、②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大于其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实验思路为:刺激d点,观察电流计①、②发生第二次偏转的先后顺序。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速度高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速度,故电流计①发生第二次偏转的时间早于电流计②。【点睛】熟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式与速度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正确辨析图示的信息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22.如图表示病菌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做出应答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如图所示免疫方式是____,不能识别抗原的是图中细胞____。(2)人体在幼年患过麻疹后,终身不再感染麻疹病毒。当麻疹病毒再次入侵时,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过程是____(用序号表示),再次免疫应答的特点是____。(3)据图所示,细胞D是由____增殖分化形成的。免疫学研究证明,如果细胞D产生了针对核蛋白的化学物质,会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该疾病在免疫学中属于____。接触性皮炎通常是由有毒的常春藤、橡胶和油漆引起的,这在免疫中属于____反应。(4)为了预防新冠病毒,我国研制出某种疫苗,初步实验得知该疫苗总剂量8μg为最佳剂量,为了确定最佳接种方案,进一步进行了临床实验研究,如表所示。组别A1A2B1B2C1C2D1D2接种试剂剂量(μg/针)疫苗a/4/4/4/X/a/4/4/4第一针接种时间第0天第二针接种时间不接种第14天第21天第28天相应抗体相对含量14.70169.50282.70218.00注:A1、B1、C1、D1组分别接种该疫苗,A2、B2、C2、D2组分别接种X试剂。①表中试剂X是____,a的剂量应该为____。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疫苗两次接种时间间隔____的效果最好。②新冠感染者发热后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机体一方面可通过神经调节进行主动饮水,此过程中感受器为____;另一方面通过____调节使肾脏重吸收水增加,尿量减少。 【答案】(1)①.体液免疫②.D(2)①.④⑦⑧②.发挥作用时间短,产生抗体数量多(3)①.细胞C、细胞E②.自身免疫病③.过敏(4)①.生理盐水(不含疫苗成分的试剂)②.8μg③.21天④.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⑤.神经-体液【解析】【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同时,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之后,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小问1详解】图l所示的免疫方式中存在抗体参与,属于体液免疫;不能识别抗原的是图中细胞D(浆细胞),其他细胞都能识别抗原。小问2详解】人体在幼年患过麻疹后引起免疫反应,产生记忆B细胞,当麻疹病毒再次入侵时,记忆B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增殖、分化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再产生大量抗体消灭抗原,即④⑦⑧。再次免疫应答的特点是发挥作用时间短,产生抗体数量多。【小问3详解】细胞D是浆细胞,是由记忆细胞(细胞E)和B细胞(细胞C)增殖分化而来的。如果浆细胞产生了针对核蛋白的化学物质,会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说明自身产生的抗体错误的攻击了自身的组织或细胞,这是一种自身免疫病。接触性皮炎通常是由有毒的常春藤、橡胶和油漆引起的,这属于过敏反应。【小问4详解】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注射疫苗为实验组,则对照组X应选取生理盐水(不含疫苗成分的试剂);实验组和对照组应遵循无关变量一致原则,故a的剂量应该为8μg。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疫苗两次接种时间间隔为21天时相应抗体的相对含量最高,为282.7,效果最好。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机体一方面可通过神经调节进行主动饮水,此过程中感受器为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另一面方面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肾脏重吸收水增加,尿量减少。23.下丘脑是间脑的组成部分,是调节内脏活动及内分泌活动的中枢。如图所示为下丘脑参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过程。请回答: (1)由图分析可知.下丘脑产生____两类信息分子来调节机体生命活动,从而实现内环境稳态。(2)若图中的“信号刺激”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则推测“信号刺激”是____。若图中“信号刺激”为血糖浓度过高,则正常情况下,胰岛中的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会增加,该激素的作用是____。(3)下丘脑后部是体温调节的整合部位,能调整机体的____过程,使体温稳定于一定水平。腺体A分泌的激素只能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其原因在于____。(4)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先天性甲减)可对哺乳动物心脏发育造成严重影响。科研人员以大鼠为实验材料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如下:指标正常仔鼠先天性甲减仔鼠补充甲状腺激素的甲减仔鼠甲状腺激素总量(pmol/L)20.385.8816.24心脏重量(mg)68.2240.6865.92该实验的结论是____。有同学认为通过注射促甲状腺激素也可缓解大鼠的先天性甲减症状,该方案能否达到预期目标?请写出你的理由____。【答案】(1)神经递质和激素(2)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②.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3)①.产热和散热②.只有靶细胞的细胞膜上有与该激素特异性结合的受体(4)①.心肌的发育受到甲状腺激素的影响②.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促甲状腺激素必须与甲状腺上的受体结合后才能起作用【解析】【分析】下丘脑是血糖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小问1详解】下丘脑既可以分泌激素和释放神经递质来调节生命活动。【小问2详解】在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中,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会刺激下丘脑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加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渗透压。在血糖平衡调节中,血糖浓度过高,胰岛中的胰岛B细胞会 分泌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进而降低血糖。【小问3详解】机体能够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原理是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激素与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因此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细胞,只有这些细胞膜表面才有该激素的特异性受体。【小问4详解】由题表格可知:先天性甲减仔鼠心肌重量明显低于正常仔鼠的重要,而补充甲状腺激素后可以恢复到正常重量,说明心肌的发育受到甲状腺激素的影响;分析题意,该病是由于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造成的,而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必须与甲状腺上的受体结合后才能起作用,故该方案不能达到预期目标。24.关于植物生长素,达尔文、温特等科学家相继进行了长期的具体研究。某同学对植物生长素研究非常有兴趣,设计了如下两个实验。(1)实验一实验假设:如果胚芽鞘的尖端能产生生长素,则能影响胚芽鞘下端的生长。实验材料:小麦胚芽鞘、刀片、琼脂薄片若干。实验设计:见实验设计示意图1实验结论:上述实验假设成立。有同学认为实验设计示意图1不完善,缺少的是__________,你的具体改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二实验假设:如果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在小麦胚芽鞘的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则小麦胚芽鞘向光弯曲。实验材料:同实验一。实验设计:在上述示意图1改进后的基础上进行单侧光照射,实验设计及其实验预测结果见示意图2。实验结论:实验假设成立。有同学认为实验设计示意图2中的实验预测结果是错误的,你认为正确的现象应该是____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同学认为实验设计示意图2并不能得出实验结论,他画了实验设计示意图3中的一部分,请你将示意图3补充完整,在甲方框中画出与胚芽鞘尖端有关的图,在乙方框中画出实验结果预测图。(3)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通常包括: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订计划,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表达交流。某同学及其他同学对生长素进行的上述探究过程,与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相比,缺少的是________和⑥。【答案】①.对照组②.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的切面上③.去尖端的胚芽鞘不向光弯曲(或去尖端的胚芽鞘向左弯曲)④.生长素不会向背光一侧转移(或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⑤.(注:甲方框把两琼脂小块分开,各标字母A、B,左(或右)侧光照射尖端;乙方框琼脂小块各标字母A、B,去尖端的胚芽鞘向左弯曲,放A(B)块的比放B(A)块的弯一些)⑥.①④【解析】【详解】试题分析:实验设计要注意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以及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原则。分析实验一发现,本题中只有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快放置实验,没有空白琼脂快放置实验,所以缺少对照实验,应再设置一组无胚芽鞘尖端培养的相同大小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切面上。实验二的目的是要验证“如果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在小麦胚芽鞘的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则小麦胚芽鞘向光弯曲”。而示意图3中的胚芽鞘不完整,缺少尖端,不能得出正确结论,所以还应设计单侧光对胚芽鞘尖端作用的实验。(1)实验一的自变量为生长素的有无,所以应设计一组对照实验,故实验设计示意图1缺少的是对照组,具体的改进方案是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切面上。(2)因为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对光不敏感,所以琼脂块中生长素向下运输,促进胚芽鞘下端的生长,导致右边的生长素的浓度高于左边,所以应该是向左弯曲生长。因为此实验是要探究如果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在小麦胚芽鞘的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则小麦胚芽鞘向光弯曲。实验二中的示意图中未体现单侧光对胚芽鞘产生生长素运输的影响,所以还应设置一组在单侧光照射下,选择背 光侧和向光侧的琼脂块作为对照,补充如图:(3)科学探究通常包括: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和⑥表达交流等过程,某同学及其他同学对生长素进行的上述探究过程缺少的是①提出问题、④实施计划和⑥表达交流过程。【点睛】分析此题关键要抓住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思路,得出结果和结论。尤其应注意: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即使受单侧光刺激,也不能使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转移,因为琼脂块不感光,即对光刺激不敏感。25.图甲是草原中的鼠数量变化曲线图;图乙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该同学的具体操作为:先向试管中加入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再向试管中接种入酵母菌,之后将试管置于适宜环境中连续培养,每天定时取样,计数,并绘制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_______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草原上的鼠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最好在________(填“b”“c”或“d”)时刻前进行防治。若图甲中曲线Ⅱ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________。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为了绘制得到图乙曲线图,可采取________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图丙是b时刻用血球计数板测得的酵母菌分布情况,一个中方格上有24个酵母菌,若以该中方格的酵母菌数代表整个计数室中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则该1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K值约为________个。该计数方法得到的值与实际活菌相比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同”)。(4)图乙中de段酵母菌数目减少的原因除了营养物质大量消耗之外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种群密度②.b③.ef④.变大⑤.抽样检测⑥.1.2×1010⑦. 偏大⑧.代谢废物大量积累【解析】【分析】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详解】(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2)草原上的鼠在b时刻种群数量为K/2,此时增长速率最快,故最好在b时刻前进行防治;在草原中投放一定数量的蛇后,草原鼠的数量增加一段时间后维持稳定后又下降,因此蛇发挥明显效应的时间段是草原鼠数量下降这段时间,为ef段;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草原鼠数量降低速度减慢,因此a角度增大。(3)调查酵母菌数量的方法为抽样检测法;由图丙及血球计数板规格可知,该血球计数板共25个中方格,血球计数板上酵母菌数量为24×25=600个。又因为血球计数板体积为1mm×1mm×0.1mm,故1L酵母菌培养液含有的酵母菌数量为600÷(0.1×10-3)×103=6×109,此时刻测得酵母菌数量是K/2,故K值为6×109×2=1.2×1010;因该计数方法统计了已死亡的酵母菌,故比活菌数偏大。(4)图乙中de段酵母菌数目减少原因有营养大量消耗和代谢废物大量积累等。【点睛】本题考查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方面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调查的方式和实验过程中的相关注意点;学会酵母菌计数的方法,并能利用公式对数量进行计算26.为研究梓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效果,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实验材料和仪器:同种大小、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3只、梓叶提取液、蒸馏水,血糖测定仪等。②实验步骤:a.随机选取1只大鼠作为甲组,另外2只制备成实验性糖尿病的大鼠随机分成乙组和丙组。b.________,并进行数据统计。c.丙组大鼠灌喂梓叶提取液2mL/d,甲组和乙组大鼠灌喂等量蒸馏水,连续灌喂4周。期间各组大鼠均饲喂普通饲料,自由饮食。d.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③实验结果:组别数量(只)实验开始时(mmol/L)4周后(mmol/L) 13.853.94118.6210.12119.4619.00④得实验结论。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实验中有一错误,请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糖尿病大鼠血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3)请补充步骤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据上表中的数据将“组别”栏补充完整,从上到下依次是_________(用甲、乙、丙表示)。(5)动物激素调节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答2点)。【答案】①.大鼠3只改为若干只②.血糖含量持续居高不下③.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④.甲、丙、乙⑤.微量和高效⑥.通过体液运输【解析】【分析】本题结合血糖平衡的调节主要考查生物实验遵循的原则和设计实验的步骤,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实验的设计的理解与运用。【详解】(1)实验时为避免偶然误差,选材时数量应足够大,故大鼠3只应改为若干只;(2)因血糖调节机制出现问题,故糖尿病大鼠血糖的特点是血糖含量持续居高不下;(3)实验后应观察因变量,故步骤b应为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4)由于实验处理时随机选取1只大鼠作为甲组(血糖浓度相对正常),另外2只制备成实验性糖尿病的大鼠随机分成乙组和丙组(血糖浓度相对较高);而梓叶提取液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所以据题表分析,①②③分别对应甲、丙、乙;(5)动物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等。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等四校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等四校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等四校2021-2022学年高二化学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等四校2021-2022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等四校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暑期测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阜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阶段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阜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3-12-06 17:55:02
页数:24
价格:¥2
大小:579.6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