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9

2/29

剩余2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二学业水平阶段性检测(一)语文试题2023.1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目睹他们代表日本签字,向联合国投降。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天刚破晓,大家便开始准备。我是在七点多钟随同记者团从另一艘军舰乘小艇登上“密苏里”号的。“密苏里”号舰的主甲板有两三个足球场大,但这时也显得小了。走动不开。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身穿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仪式开始九时整,各国代表按照签约程序依次签字……全体签字毕,各国首席代表离场,退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现在十四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投降书脏了 按预定程序,日本代表应该随即取了他们那一份投降书(另一份由盟国保存)离场,但是他们还是站在那里。原来加拿大代表签字时低了一格,随后各国代表也签错位置了。协商之后,有关代表做了更正。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傍晚时分,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在他们还没有离舰时,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随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机声中,我正在数架数时,只见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来,那都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一批接一批,密密麻麻,不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飞去。大战中空军将士厥功甚伟,理应有此荣誉,以这样浩浩荡荡的阵势,参加敌人的投降典礼。我听见临近甲板上一个不到二十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这水兵的话是对的,我们将来也要讲给子孙听,代代相传。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节选自朱启平《落日》,有删改)材料二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对于我们,不但“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闻一多等人之外,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现在这种情况已近尾声了,他们打了败仗了,不是他们杀过来而是我们杀过去了,他们快要完蛋了。留给我们多少一点困难,封锁、失业、灾荒、通货膨胀、物价上升之类,确实是困难,但是,比起过去三年来已经松了一口气了。过去三年的一关也闯过了,难道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一群地起来之外,他还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因此应当对他们进行说服、争取、教育和团结的工作,使他们站到人民方面来,不上帝国主义的当。但是整个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中的威信已经破产了,美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的记录。先进的人们,应当很好地利用白皮书对中国人民进行教育工作。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节选自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1.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投降签字前的宏大场景描写渲染了庄严肃穆而又欢乐喜悦的气氛,烘托出胜利者心中的喜悦之情。B.材料一节选自《落日》,文章题目一语双关,一方面点出写作背景和时间,另一方面日落象征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失败。C.《别了,司徒雷登》与《别了,不列颠尼亚》两篇文章标题形式相似,内蕴的民族感情深厚,都表达了民族强盛的自豪感。D.材料二指出以闻一多、朱自清为代表的我国近代知识分子都能认清帝国主义的真实面目,毛泽东在文中极力赞扬了他们的民族英雄气概。2.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采用小标题,像是用一个个生动的镜头来展现签字的过程,使整篇文章条理清晰。B.材料一除了顺叙外,还插叙了“九·一八”事件等,联系历史,充实内容,感动人心。C.《别了,司徒雷登》语意双关,表面说司徒雷登离开中国,实则隐寓美帝对华侵略政策的失败。D.材料二以一“走”,一“来”结束,这个对比既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对题目和文章开头的照应。3.下列选项中,论点和论据不匹配的一项是()A.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国民党反动派亲附美国。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闻一多拍案而起,朱自清宁饥不屈。C.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百万将士痛击日寇。D.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美国回击轰炸日本广岛长崎。4.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色。5.新闻通讯具有真实性、文学性、评论性,材料一是如何体现以上特点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飓风 [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失斯基1911年春天的南极洲,一场突如其来的可怕的暴风雪终于把司各特大尉的南极探险摧毁了。六个人乘着滑雪板,从以罗斯叔侄[注]的名字命名的冰壁出发,向南极挺进。他们走了一个多月。其中五个人到达了南极。有一人跌进了冰层裂缝里,死于脑震荡。司各特走在最前面,当他接近南极的时候,突然停了下来:他发现雪地里有一样黑乎乎的东西。原来,那是一个帐篷,是被阿蒙森遗弃的。看来,这位挪威人走在英国人前面了。司各特心里明白,一切都完结了,此后他们再也无力走完上千公里的返回路程,再也无力拖着两条血迹斑斑的病腿在冰冻的雪地上盘行。到那时,所有人都会分得一粒毒药。在返程中,沉默寡言的苏格兰人奥茨中尉病了。他的双腿开始化脓,每行走一步都引起钻心的疼痛,脓血渗透了破损的鹿皮靴,滴在雪橇上,瞬间就冻成坨了。奥茨明白,是他拖了探险队的后腿,由于他的病,有可能大家都会死去。于是,他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一年之后,人们找到了四具尸体,还有司各特的日记本。里面是这样写的:3月11日最近这几天,我们总共才行进了三公里。虽然奥茨的腿伤疼痛难忍,但他没有落在我们后面,不过我们还是尽量安静地行走。昨天,他恳求我们把他放在睡袋里,然后丢在雪地上,但我们不能这么做,还是说服他继续前行。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天,他都没有失去希望,也不允许自己失去希望。傍晚时分,我们停了下来。奥茨给了我一张纸条,请求我们,假如能够活着回去,一定把这张条子转交给他的亲人。随后,他站了起来,直视着我的眼睛,说:“我出去走走。也许,不会很快回来。”我们都默不作声。奥茨走出帐篷,走向暴风雪。他摔倒在雪地里,雪地上撒满了鲜血。此时正是夜里两点。他最终没有回来。他做出了一个高尚的人所应该做的一切。在司各特大尉的日记面前,所有的文学俨然成了无关痛痒的闲扯,在这本记录着死亡的日记面前,在这本记录着那些在南极洲冰天雪地的荒野上无怨无悔地承受着坏疽病、饥饿和刺骨严寒折磨的勇敢的人的日记面前,文学仿佛就是娱乐的废话。在日记的最后,司各特用颤抖的字迹写道:我是写给全人类的。整个人类都应该知道,我们在探险,在自觉地探险,可是我们没有取得丝毫的成功。如果我们能活下来,我会向人们讲述我的同伴们那高尚的勇气和平凡的伟大,我相信,这些品质会震撼每一个人的。我们即将死去,但我相信,像英国这样的富庶之国,是不会不关照我们的亲人的。司各特错了,英国并没有去关照他们的亲人。奥茨中尉写给安娜·奥涅尔(奥茨的未婚妻)的字条落到了一个名叫瓦西里·谢德赫的俄国水手的手里,他参加了一个探险行动,在那次行动中,他寻找到了司各特和另外三个同伴的遗体。谢德赫一直到战争结束后的1918年才最终在苏格兰北部的海滨小城里找到了安娜·奥涅尔。 那是在初冬时分。旧银般的雪花铺撒在周围的土地上,大海在岸边轻声叹息着,仿佛要在冬天的风暴来临之前睡个够。安娜后来的丈夫是渔港的头领,整个晚上,他一言不发,独自抽着他的烟斗,用咖啡和硬邦邦的饼干招待谢德赫。安娜读完奥茨的信,没说一句话,穿上衣服,起身去城里了。令人焦虑的不安气氛顿时透过所有的窗户,弥漫在整个屋子里,所有的房间仿佛充满了白雪的忧伤气息。港口的老看守格尔奈特爷爷是安娜丈夫的朋友,只有他试图驱散这令人不安的焦虑。格尔奈特对安娜八岁的儿子讲起了一个古老的海上传说,这个传说讲的是一种特别的风,人们管它叫“飓风”。水手们都相信一个传说,在所有肆虐的北风和越山风、所有具有毁灭性的台风里面,有一种热风,名字叫“飓风”,它好几百年才吹一次。这种飓风晚冬时节来自南方地平线方向,通常是夜间袭来。它会带来陌生国度的空气,忧郁而轻盈的空气,仿佛散发出木兰花的清香。乡村教堂的大钟自行敲响,深蓝色的霞光升向苍穹,无数花朵从积雪中冒了出来,宛如雪莲。孩子们高兴得眯起眼睛,而轮船点亮了信号灯以示欢迎,在海面上摇晃着,向飓风致敬,犹如淋了雨而毛皮湿漉漉的可爱的巨兽一般。飓风预示着快乐美好的节日就要到来了。来自南面的空气掠过苏格兰上空,将冬天转变为短暂的夏日。格尔奈特老人没有来得及讲完他的神话故事,因为父亲打发孩子去睡觉了……(有删改)[注]罗斯叔侄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极地考察者,叔叔约翰·罗斯,侄子詹姆斯·罗斯。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在平静而略显克制的叙述中,交代了一场人类挑战大自然的壮举,这场挑战虽未成功,但带领读者感受到了人类所拥有的美好天性和勇敢精神。B.司各特团队南极探险之旅最终以悲剧结束,这种悲剧不仅体现在所有队员在坚持无果后的壮烈牺牲,还体现在现实社会对他们亲人的忽略。C.小说采用嵌套式叙事结构,在南极探险之旅主体情节外,又通过日记、纸条和传说开辟了更广阔的叙事空间,丰富了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旨。D.格尔奈特老人讲述有关“飓风”的神话传说,是为了缓解当时的焦虑氛围,但安娜的丈夫并不能理解这个故事,所以匆匆打断了老人的讲述。7.关于文中司各特日记,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司各特的日记内容为读者呈现出南极探险之旅中的某些具体细节,详细交代了奥茨中尉牺牲前后的整个过程。B. 日记中提到奥茨中尉托付交给亲人的纸条,为后续故事埋下了伏笔,从而开启了后文一个悲情故事的讲述。C.作者认为与司各特日记相比,所有的文学都是娱乐的废话,表明他的文学观提倡这种平实的日记形式的纪实风格。D.司各特在日记中对政府会关照他们的亲人充满了信心,这仅源于他相信他们南极探险所体现的品质会震撼每一个人。8.小说中的“飓风”内涵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蕴含的深意。9.英国人罗伯特·司各特南极探险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司各特的南极日记也真实存在,作者以此为基础进行小说再创作,你认为有何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所谓大公也。万章问曰:“孔子于卫主雍睢,于齐主寺人脊环,有诸?”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于卫主颜仇由,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进之以礼,退之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而主雍睢与寺人脊环,是无命也。孔子不说于鲁卫,将适宋,遭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过宋,是孔子当厄,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吾闻之,观近臣,以其所为之主;观远臣,以其所主。如孔子主雍睢与寺人脊环,何以为孔子乎!”夫子行说七十诸侯,无定处,意欲使天下之民各得其所,而道不行,退而修《春秋》。于是喟然而叹曰:“天以至明为不可蔽乎,日何为而食也?地以至安为不可危乎,地何为而动?天地而尚有动蔽,是故贤圣说于世而不得行其道,故灾异并作也。”夫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生于乱世莫之能容也故言行于君泽加于民然后仕言不行于君泽不加于民则处孔子怀天覆之心,挟仁圣之德,悯时俗之污泥,伤纪纲之废坏,服重历远,周流应聘,乃俟幸施道,以子百姓,而当世诸侯,莫能任用。是以德积而不肆,大道屈而不伸,海内不蒙其化,群生不被其恩。故喟然叹曰:“而有用我者,则吾其为东周乎。”(节选自《说苑·至公》)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生于乱世/莫之能容也/故言行于君/泽加于民/然后仕/言不行于君/泽不加于民/则处/B.孔子生于乱世/莫之能容也/故言行于君泽/加于民然后仕/言不行于君泽/不加于民/则处/C.孔子生于乱世/莫之能容也/故言行于君泽/加于民然后仕/言不行/于君泽不加/于民则处/D.孔子生于乱世/莫之能容也/故言行于君/泽加于民/然后仕/言不行/于君泽不加/于民则处/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诸”与“不识有诸”(《齐桓晋文之事》)两句的“诸”字含义相同。B.微服,常指避人注目而改换常服,文中孔子改换衣装是为避免遭遇危险。C.“无定处”与“故有道者不处”(《〈老子〉四章》)两句的“处”字含义不同。D.“而道不行”与“破灭之道也”(《六国论》)两句“道”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共王打猎时丢了一张弓,他很大度地不打算去寻找,认为获得这张弓的仍是楚国人,孔子却认为楚共王格局还不够高,不应局限于楚国内部。B.万章向孟子求证孔子当年在卫、齐两国时住处的传闻是否属实,孟子加以否定,并告诉万章,孔子依据礼和义而进退,不会刻意去追求富贵。C.孔子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希望能使天下的百姓都各得其所,但他游说了七十个诸侯国君却未能得志,居无定所,只好隐退而修订《春秋》。D.孔子胸襟广大如天覆大地,他拥有仁慈圣明的品德,对世俗污浊深感痛惜;他长叹说,如果有人能重用自己,自己一定能成为东周的达官显贵。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孔子不说于鲁卫,将适宋,遭桓司马,将要而杀之。②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14.孔子对日食和地震发出感慨,他想表达什么意思?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律诗,完成下面小题。示秬秸①[北宋]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遶②街呼卖,虽大寒烈风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城头月落霜如雪,楼上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注]①秬秸:张来二子张秬、张秸。张来,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②遶同“绕”。15.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D.作者在诗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16.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一生仕途坎坷,可是对自己的才能却充满自信,这种自信是源于血液和骨髓的,如在《将进酒》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显示了他超拔绝伦的自信。(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认为君子要达到“好学”的标准除了要克制物欲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春江”蜿蜒多姿,动人心弦,是诗人钟爱的意象,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年来,纪录片多次掀起收视热潮。或探访特色美食,展现地域文化;或航拍万里山河,带来诗意之旅;或聚焦稀世文物,诠释工匠精神……一部部纪录片相继成为网络“爆款”。纪录片作为一种影视艺术,展现真实是其本质特征,其创作素材是真实生活,表现对象为真人真事,创作者通过艺术的加工展现真实生活,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相较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历的真实,纪录片带来的真实感更加丰富,也更具美学价值。纪录片的画面细节讲究,摄影技术娴熟,旁白精炼恰当,精心设置的影音元素,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移动传播时代,纪录片主动拥抱数字科技,不断拓展表现形式,微纪录片、VR纪录片、交互式纪录片等纪录片应运而生。此外,纪录片还与其他视听节目融合,出现“纪录片+剧情演绎”“纪录片+综艺”“纪录片+互动体验”等跨界类型。观众通过发送弹幕、二次剪辑等抒发感想,在增强参与感与互动感的同时,丰富了纪录片的内涵。当代纪录片适应了年轻观众的文化消费偏好,受到广泛追捧也就不足为奇。我们需要纪录片,既为了观察世界,更为了理解自己。18.请根据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为“纪录片”下定义。19.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构成及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实现碳达峰、碳中和,②是围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③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④是完成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⑤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A),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B),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如今,许多莱岛驿站设置了环保回收箱,让盛大的消费场变成了减碳的试验地。无论是选择一份包裹的“绿色旅行”,还是助力一个快递盒的“二次漂流”,点滴努力都是“绿色贡献”。各方共同携手,不弃微末,久久为功,一定能最大限度激发绿色效应,汇聚成保护生态的强大合力。20.习总书记使用了两个与鱼有关的成语,生动形象地概述了两种错误的做法,请在文中括号A、B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文中画线处哪三句有语病,请找出并提出修改意见。2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①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② 。 ③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教育家罗家伦曾提出成为“强者”的三个基本条件:最野蛮的身体,最文明的头脑,不可征服的精神。请根据材料,从自己的人生感悟出发,比较三个条件,谈谈哪一个条件是最重要的,并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学业水平阶段性检测(一)语文试题2023.1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目睹他们代表日本签字,向联合国投降。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天刚破晓,大家便开始准备。我是在七点多钟随同记者团从另一艘军舰乘小艇登上“密苏里”号的。“密苏里”号舰的主甲板有两三个足球场大,但这时也显得小了。走动不开。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身穿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仪式开始九时整,各国代表按照签约程序依次签字……全体签字毕,各国首席代表离场,退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现在十四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投降书脏了 按预定程序,日本代表应该随即取了他们那一份投降书(另一份由盟国保存)离场,但是他们还是站在那里。原来加拿大代表签字时低了一格,随后各国代表也签错位置了。协商之后,有关代表做了更正。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傍晚时分,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在他们还没有离舰时,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随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机声中,我正在数架数时,只见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来,那都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一批接一批,密密麻麻,不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飞去。大战中空军将士厥功甚伟,理应有此荣誉,以这样浩浩荡荡的阵势,参加敌人的投降典礼。我听见临近甲板上一个不到二十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这水兵的话是对的,我们将来也要讲给子孙听,代代相传。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节选自朱启平《落日》,有删改)材料二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对于我们,不但“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闻一多等人之外,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现在这种情况已近尾声了,他们打了败仗了,不是他们杀过来而是我们杀过去了,他们快要完蛋了。留给我们多少一点困难,封锁、失业、灾荒、通货膨胀、物价上升之类,确实是困难,但是,比起过去三年来已经松了一口气了。过去三年的一关也闯过了,难道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一群地起来之外,他还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因此应当对他们进行说服、争取、教育和团结的工作,使他们站到人民方面来,不上帝国主义的当。但是整个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中的威信已经破产了,美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的记录。先进的人们,应当很好地利用白皮书对中国人民进行教育工作。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节选自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1.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投降签字前的宏大场景描写渲染了庄严肃穆而又欢乐喜悦的气氛,烘托出胜利者心中的喜悦之情。B.材料一节选自《落日》,文章题目一语双关,一方面点出写作背景和时间,另一方面日落象征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失败。C.《别了,司徒雷登》与《别了,不列颠尼亚》两篇文章标题形式相似,内蕴的民族感情深厚,都表达了民族强盛的自豪感。D.材料二指出以闻一多、朱自清为代表的我国近代知识分子都能认清帝国主义的真实面目,毛泽东在文中极力赞扬了他们的民族英雄气概。2.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采用小标题,像是用一个个生动的镜头来展现签字的过程,使整篇文章条理清晰。B.材料一除了顺叙外,还插叙了“九·一八”事件等,联系历史,充实内容,感动人心。C.《别了,司徒雷登》语意双关,表面说司徒雷登离开中国,实则隐寓美帝对华侵略政策的失败。D.材料二以一“走”,一“来”结束,这个对比既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对题目和文章开头的照应。3.下列选项中,论点和论据不匹配的一项是()A.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国民党反动派亲附美国。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闻一多拍案而起,朱自清宁饥不屈。C.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百万将士痛击日寇。D.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美国回击轰炸日本广岛长崎。4.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色。5.新闻通讯具有真实性、文学性、评论性,材料一是如何体现以上特点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答案】1.D2.D3.C4. ①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正反对比的方法:如把闻一多、朱自清与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进行对比,赞颂闻一多、朱自清的民族精神。有例证法:如举出大量事例来论证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直接”侵略。有引证法:如引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来表现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②论证语言富有力量,形象生动。语言的形象性:如写“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着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却总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只好挟着皮包走路”几句,把司徒雷登不甘心失败,但最终又逃不了失败的命运的悻悻之态很形象地刻画出来,并有几分幽默。5.①真实性:开头出现具体时间,还有仪式前的场面白描,体现出真实性;②文学性:环境描写,如开头关于天气和海风、海面的描写,渲染了气氛;细节描写,如写水兵脸上的微笑等,让读者感受到胜利的喜悦;③评论性:如结尾评论胜利付出的巨大代价,启发人们要珍惜和平;评论我们国家还存在诸多问题,思考如何保持住胜利果实等,富有思想性。【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都”以偏概全。材料二倒数第二段“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指出还有部分知识分子糊涂,对美国存有幻想。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材料信息和写作特色的分析能力。D.“对比”错,“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一“走”,一“来”无对比。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百万将士痛击日寇”,这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举,与“恻隐之心”没有关系。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好论证语言特色的能力。①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正反对比的方法:如第一段“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此处把闻一多、朱自清与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进行对比,赞颂闻一多、朱自清的民族精神。 有例证法:如“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举出大量事例来论证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直接”侵略。有引证法:如引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来论证“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表现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②论证语言富有力量,形象生动。语言的形象性:如写“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着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却总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只好挟着皮包走路”几句,把司徒雷登不甘心失败,但最终又逃不了失败的命运的悻悻之态很形象地刻画出来,并有几分幽默。【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结合题干中的“真实性、文学性、评论性”分析材料一。①真实性:如开头的具体时间“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体现真实性;仪式前的场面白描,如“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身穿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给人身临其境之感;②文学性:环境描写,如“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舱面上人影密集”,渲染了气氛;细节描写,如“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等,让读者感受到人们对于胜利的渴望和胜利到来的喜悦;③评论性:如“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评论了胜利来之不易,启发人们应珍惜和平,不要轻启战争;正视我们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保持住胜利果实等,很有思想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飓风[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失斯基1911年春天的南极洲,一场突如其来的可怕的暴风雪终于把司各特大尉的南极探险摧毁了。六个人乘着滑雪板,从以罗斯叔侄[注]的名字命名的冰壁出发,向南极挺进。他们走了一个多月。其中五个人到达了南极。有一人跌进了冰层裂缝里,死于脑震荡。司各特走在最前面,当他接近南极的时候,突然停了下来:他发现雪地里有一样黑乎乎的东西。原来,那是一个帐篷,是被阿蒙森遗弃的。看来,这位挪威人走在英国人前面了。 司各特心里明白,一切都完结了,此后他们再也无力走完上千公里的返回路程,再也无力拖着两条血迹斑斑的病腿在冰冻的雪地上盘行。到那时,所有人都会分得一粒毒药。在返程中,沉默寡言的苏格兰人奥茨中尉病了。他的双腿开始化脓,每行走一步都引起钻心的疼痛,脓血渗透了破损的鹿皮靴,滴在雪橇上,瞬间就冻成坨了。奥茨明白,是他拖了探险队的后腿,由于他的病,有可能大家都会死去。于是,他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一年之后,人们找到了四具尸体,还有司各特的日记本。里面是这样写的:3月11日最近这几天,我们总共才行进了三公里。虽然奥茨的腿伤疼痛难忍,但他没有落在我们后面,不过我们还是尽量安静地行走。昨天,他恳求我们把他放在睡袋里,然后丢在雪地上,但我们不能这么做,还是说服他继续前行。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天,他都没有失去希望,也不允许自己失去希望。傍晚时分,我们停了下来。奥茨给了我一张纸条,请求我们,假如能够活着回去,一定把这张条子转交给他的亲人。随后,他站了起来,直视着我的眼睛,说:“我出去走走。也许,不会很快回来。”我们都默不作声。奥茨走出帐篷,走向暴风雪。他摔倒在雪地里,雪地上撒满了鲜血。此时正是夜里两点。他最终没有回来。他做出了一个高尚的人所应该做的一切。在司各特大尉的日记面前,所有的文学俨然成了无关痛痒的闲扯,在这本记录着死亡的日记面前,在这本记录着那些在南极洲冰天雪地的荒野上无怨无悔地承受着坏疽病、饥饿和刺骨严寒折磨的勇敢的人的日记面前,文学仿佛就是娱乐的废话。在日记的最后,司各特用颤抖的字迹写道:我是写给全人类的。整个人类都应该知道,我们在探险,在自觉地探险,可是我们没有取得丝毫的成功。如果我们能活下来,我会向人们讲述我的同伴们那高尚的勇气和平凡的伟大,我相信,这些品质会震撼每一个人的。我们即将死去,但我相信,像英国这样的富庶之国,是不会不关照我们的亲人的。司各特错了,英国并没有去关照他们的亲人。奥茨中尉写给安娜·奥涅尔(奥茨的未婚妻)的字条落到了一个名叫瓦西里·谢德赫的俄国水手的手里,他参加了一个探险行动,在那次行动中,他寻找到了司各特和另外三个同伴的遗体。谢德赫一直到战争结束后的1918年才最终在苏格兰北部的海滨小城里找到了安娜·奥涅尔。那是在初冬时分。旧银般的雪花铺撒在周围的土地上,大海在岸边轻声叹息着,仿佛要在冬天的风暴来临之前睡个够。安娜后来的丈夫是渔港的头领,整个晚上,他一言不发,独自抽着他的烟斗,用咖啡和硬邦邦的饼干招待谢德赫。安娜读完奥茨的信,没说一句话,穿上衣服,起身去城里了。令人焦虑的不安气氛顿时透过所有的窗户,弥漫在整个屋子里,所有的房间仿佛充满了白雪的忧伤气息。港口的老看守格尔奈特爷爷是安娜丈夫的朋友,只有他试图驱散这令人不安的焦虑。格尔奈特对安娜八岁的儿子讲起了一个古老的海上传说,这个传说讲的是一种特别的风,人们管它叫 “飓风”。水手们都相信一个传说,在所有肆虐的北风和越山风、所有具有毁灭性的台风里面,有一种热风,名字叫“飓风”,它好几百年才吹一次。这种飓风晚冬时节来自南方地平线方向,通常是夜间袭来。它会带来陌生国度的空气,忧郁而轻盈的空气,仿佛散发出木兰花的清香。乡村教堂的大钟自行敲响,深蓝色的霞光升向苍穹,无数花朵从积雪中冒了出来,宛如雪莲。孩子们高兴得眯起眼睛,而轮船点亮了信号灯以示欢迎,在海面上摇晃着,向飓风致敬,犹如淋了雨而毛皮湿漉漉的可爱的巨兽一般。飓风预示着快乐美好的节日就要到来了。来自南面的空气掠过苏格兰上空,将冬天转变为短暂的夏日。格尔奈特老人没有来得及讲完他的神话故事,因为父亲打发孩子去睡觉了……(有删改)[注]罗斯叔侄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极地考察者,叔叔约翰·罗斯,侄子詹姆斯·罗斯。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在平静而略显克制的叙述中,交代了一场人类挑战大自然的壮举,这场挑战虽未成功,但带领读者感受到了人类所拥有的美好天性和勇敢精神。B.司各特团队南极探险之旅最终以悲剧结束,这种悲剧不仅体现在所有队员在坚持无果后的壮烈牺牲,还体现在现实社会对他们亲人的忽略。C.小说采用嵌套式叙事结构,在南极探险之旅主体情节外,又通过日记、纸条和传说开辟了更广阔的叙事空间,丰富了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旨。D.格尔奈特老人讲述有关“飓风”的神话传说,是为了缓解当时的焦虑氛围,但安娜的丈夫并不能理解这个故事,所以匆匆打断了老人的讲述。7.关于文中司各特日记,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司各特的日记内容为读者呈现出南极探险之旅中的某些具体细节,详细交代了奥茨中尉牺牲前后的整个过程。B.日记中提到奥茨中尉托付交给亲人的纸条,为后续故事埋下了伏笔,从而开启了后文一个悲情故事的讲述。C.作者认为与司各特日记相比,所有的文学都是娱乐的废话,表明他的文学观提倡这种平实的日记形式的纪实风格。D.司各特在日记中对政府会关照他们的亲人充满了信心,这仅源于他相信他们南极探险所体现的品质会震撼每一个人。8.小说中的“飓风”内涵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蕴含的深意。9. 英国人罗伯特·司各特南极探险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司各特的南极日记也真实存在,作者以此为基础进行小说再创作,你认为有何效果?【答案】6.D7.B8.①体现了格尔奈特的善意:格尔奈特老人讲述有关“飓风”的神话传说,是为了驱散当时不安的焦虑。②代表着温暖和希望:飓风来自南方地平线方向,能够驱散此时的寒冬,催开无数花朵。③预示着快乐美好:飓风可以将冬天变为夏日,在梦中给小男孩带来喜悦。(答对两点即可)9.①增强艺术感染力:小说以司各特南极探险为主体情节,在日记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细节的虚构,现实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相结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主体情节的探险之旅,惊险刺激,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使小说语言风格呈现出多样化:日记文字的纪实性和其他文字的抒情性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增强了小说的语言魅力。④使小说的主旨情感更加厚重而深入人心:悲剧的灾难性、毁灭性,建立在真实事件之上,比纯粹的文学虚构更加震慑人心。【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安娜的丈夫并不能理解这个故事”于文无据,从文本整体来分析,他打断老人的叙述是因为对此冷淡、漠然。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小说特定情节及其作用的能力。A.“详细交代了奥茨中尉牺牲前后的整个过程”错误,并未详细交代整个过程,写的比较简略,“奥茨走出帐篷,走向暴风雪。他摔倒在雪地里,雪地上撒满了鲜血。此时正是夜里两点。他最终没有回来”。C.“表明他的文学观提倡这种平实的日记形式的纪实风格”错误,日记文字所体现出来的风格契合当时人物的境遇,这是一种艺术真实,而其他地方的文字体现出一种抒情性,这是作家所独有的。D.“这仅源于他相信他们南极探险所体现的品质会震撼每一个人”不全面,原文“但我相信,像英国这样的富庶之国,是不会不关照我们的亲人的”,表明还有他对国家实力的信任。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形象,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①体现了格尔奈特的善意:由“港口的老看守格尔奈特爷爷是安娜丈夫的朋友,只有他试图驱散这令人不安的焦虑。格尔奈特对安娜八岁的儿子讲起了一个古老的海上传说,这个传说讲的是一种特别的风,人们管它叫‘飓风’”可知,格尔奈特老人讲述有关“飓风”的神话传说,是为了驱散当时不安的焦虑。 ②代表着温暖和希望:由“这种飓风晚冬时节来自南方地平线方向,通常是夜间袭来。它会带来陌生国度的空气,忧郁而轻盈的空气,仿佛散发出木兰花的清香。乡村教堂的大钟自行敲响,深蓝色的霞光升向苍穹,无数花朵从积雪中冒了出来,宛如雪莲”可知,飓风来自南方地平线方向,能够驱散此时的寒冬,催开无数花朵。③预示着快乐美好:由“飓风预示着快乐美好的节日就要到来了。来自南面的空气掠过苏格兰上空,将冬天转变为短暂的夏日。格尔奈特老人没有来得及讲完他的神话故事,因为父亲打发孩子去睡觉了……”可知,飓风可以将冬天变为夏日,在梦中给小男孩带来喜悦。【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构思的艺术效果的能力。可以从主旨、语言风格、艺术效果和阅读效果等方面来进行分析。①增强艺术感染力:小说以司各特南极探险为主体情节,在日记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细节的虚构,如“司各特走在最前面,当他接近南极的时候,突然停了下来:他发现雪地里有一样黑乎乎的东西。原来,那是一个帐篷,是被阿蒙森遗弃的”“他的双腿开始化脓,每行走一步都引起钻心的疼痛,脓血渗透了破损的鹿皮靴,滴在雪橇上,瞬间就冻成坨了”,现实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相结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小说主体情节是探险之旅,如开头即写“六个人乘着滑雪板,从以罗斯叔侄[注]的名字命名的冰壁出发,向南极挺进”,探险之旅惊险刺激,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使小说语言风格呈现出多样化:小说中既有日记的纪实文字“3月11日最近这几天,我们总共才行进了三公里……”,又有作者的议论抒情性文字,如“在司各特大尉的日记面前,所有的文学俨然成了无关痛痒的闲扯,在这本记录着死亡的日记面前,在这本记录着那些在南极洲冰天雪地的荒野上无怨无悔地承受着坏疽病、饥饿和刺骨严寒折磨的勇敢的人的日记面前,文学仿佛就是娱乐的废话”,日记文字的纪实性和其他文字的抒情性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增强了小说的语言魅力。④使小说的主旨情感更加厚重而深入人心:一般小说人物的死去都是虚构的,但本文是在真实事件基础上写的,司各特、奥茨等人物都曾真实存在,而最后他们都被吞噬,悲剧的灾难性、毁灭性,建立在真实事件之上,比纯粹的文学虚构更加震慑人心。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所谓大公也。万章问曰:“孔子于卫主雍睢,于齐主寺人脊环,有诸?”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于卫主颜仇由,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进之以礼,退之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而主雍睢与寺人脊环,是无命也。 孔子不说于鲁卫,将适宋,遭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过宋,是孔子当厄,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吾闻之,观近臣,以其所为之主;观远臣,以其所主。如孔子主雍睢与寺人脊环,何以为孔子乎!”夫子行说七十诸侯,无定处,意欲使天下之民各得其所,而道不行,退而修《春秋》。于是喟然而叹曰:“天以至明为不可蔽乎,日何为而食也?地以至安为不可危乎,地何为而动?天地而尚有动蔽,是故贤圣说于世而不得行其道,故灾异并作也。”夫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生于乱世莫之能容也故言行于君泽加于民然后仕言不行于君泽不加于民则处孔子怀天覆之心,挟仁圣之德,悯时俗之污泥,伤纪纲之废坏,服重历远,周流应聘,乃俟幸施道,以子百姓,而当世诸侯,莫能任用。是以德积而不肆,大道屈而不伸,海内不蒙其化,群生不被其恩。故喟然叹曰:“而有用我者,则吾其为东周乎。”(节选自《说苑·至公》)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生于乱世/莫之能容也/故言行于君/泽加于民/然后仕/言不行于君/泽不加于民/则处/B.孔子生于乱世/莫之能容也/故言行于君泽/加于民然后仕/言不行于君泽/不加于民/则处/C.孔子生于乱世/莫之能容也/故言行于君泽/加于民然后仕/言不行/于君泽不加/于民则处/D.孔子生于乱世/莫之能容也/故言行于君/泽加于民/然后仕/言不行/于君泽不加/于民则处/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诸”与“不识有诸”(《齐桓晋文之事》)两句的“诸”字含义相同。B.微服,常指避人注目而改换常服,文中孔子改换衣装是为避免遭遇危险。C.“无定处”与“故有道者不处”(《〈老子〉四章》)两句的“处”字含义不同。D.“而道不行”与“破灭之道也”(《六国论》)两句的“道”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共王打猎时丢了一张弓,他很大度地不打算去寻找,认为获得这张弓的仍是楚国人,孔子却认为楚共王格局还不够高,不应局限于楚国内部。B.万章向孟子求证孔子当年在卫、齐两国时住处的传闻是否属实,孟子加以否定,并告诉万章,孔子依据礼和义而进退,不会刻意去追求富贵。C.孔子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希望能使天下的百姓都各得其所,但他游说了七十个诸侯国君却未能得志,居无定所,只好隐退而修订《春秋》。D.孔子胸襟广大如天覆大地,他拥有仁慈圣明的品德,对世俗污浊深感痛惜;他长叹说,如果有人能重用自己,自己一定能成为东周的达官显贵。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孔子不说于鲁卫,将适宋,遭桓司马,将要而杀之。 ②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14.孔子对日食和地震发出感慨,他想表达什么意思?请简要分析。【答案】10.A11.D12.D13.①孔子在鲁、卫两国不受欢迎,便要前往宋国,遇见桓司马,(桓司马)想在中途劫杀他。②不怨恨上天,不责怪人,人在世上学习平常的知识也会通达于天上,了解我的大概是上天吧?14.①日食和地震是天降灾异,是天地被掩蔽和震动。②灾祸和异常是圣贤学说不行于世的缘故。③以此表达对自己的学说无处施行的感慨。【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孔子生活在战乱的时代,没有谁能容纳他。因此如果自己的主张被君王施行,恩泽施加到百姓身上,然后就去做官;如果自己的主张不被君王采用,恩泽不能施加给百姓,他就隐退安居。“言行于君”和“泽加于民”句式对称,句意相关,中间断开,排除BC。“言不行于君”与“泽不加于民”句式对称,句意相关,中间断开,排除D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及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诸:都是代词,代指“这样的事”。句意:有这样的事吗?/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B.微:隐蔽。微服:改变常服以隐蔽身份。常指避人注目而改换常服。正确。C.居处;为,做。句意:没有固定的居处。/通晓天道的人是决不会这样做的。D.“含义相同”错误,“而道不行”中的“道”是“学说、主张”的意思,“破灭之道也”中的“道”是“原因”的意思。句意:但他的学说行不通。/这是六国灭亡的原因啊。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自己一定能成为东周的达官显贵”说法错误,原文“而有用我者,则吾其为东周乎”的意思是“如果有人能用我,我将要在东方复兴周朝的盛德”。故选D。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不说”,“说,通“悦”,不受欢迎;“适”,前往;“要”,通“腰”,名词作状语,在中途。②“尤”,责怪;“知”,了解;“其”,大概。【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天以至明为不可蔽乎,日何为而食也?地以至安为不可危乎,地何为而动”可分析出,日食和地震是天降灾异,是天地被掩蔽和震动。结合“是故贤圣说于世而不得行其道,故灾异并作也”可分析出,灾祸和异常是圣贤学说不行于世的缘故。结合感叹的背景“夫子行说七十诸侯,无定处,意欲使天下之民各得其所,而道不行,退而修《春秋》”可知,孔子是以此表达对自己的学说无处施行的感慨。参考译文: 楚共王外出打猎时丢失了他的弓,左右的侍从请求去找回来,楚共王说:“算了吧,楚国人丢了弓,楚国人拾到它,又何必去寻找它呢?”孔子听到后说:“可惜他的公心还不算大,要是说‘有人丢了弓就有人会得到它’就行了,为何一定要说楚国呢?”孔子所说的就是大公。万章问孟子说:“孔子在卫国时住在雍睢家,在齐国时住在寺人脊环家,有这样的事吗?”孟子说:“没有!不是这样。那是好事的人编造出来的。孔子在卫国时住在颜仇由的家里,弥子的妻子与子路的妻子是姊妹。弥子对子路说:‘孔子如果住在我家,可以得到卿的位置。’子路将此话告诉孔子。孔子说:‘人的富贵是有天命的。’孔子按照礼法进取,按照道义退身,能不能当官,都认为由上天决定,如果住在雍睢和寺人脊环家中,这就不会有上天佑助。孔子在鲁、卫两国不受欢迎,便要前往宋国,遇见桓司马,(桓司马)想在中途劫杀他。孔子便改换衣装经过宋国,那时孔子曾受困厄,以司城贞子为主人,做过陈侯周的臣下。我听说,观察在朝的臣子,要看他接待的是什么客人;观察远来的臣子,要看他所寄居的主人。如.果孔子以雍睢和寺人脊环为主人,他凭什么能够成为孔子!”孔子游说了七十个诸侯国君,没有固定的居处,他想要使天下的百姓都有各自的归宿,但他的学说行不通,只好隐退修订《春秋》。孔子于是长叹说:“上天因为最光明而不能被掩蔽吧,为什么会出现日食?大地因为最安稳而不可动摇吧,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天地都还有被掩蔽和震动的时候,因此圣贤的学说在世上不能推行,就会有灾祸和异常的现象同时发生。”孔子说:“不怨恨上天,不责怪人,人在世上学习平常的知识也会通达于天上,了解我的大概是上天吧?”孔子生活在战乱的时代,没有谁能容纳他。因此如果自己的主张被君王施行,恩泽施加到百姓身上,然后就去做官;如果自己的主张不被君王采用,恩泽不能施加给百姓,他就隐退安居。孔子怀着上天覆盖大地一样的胸襟,具有仁慈圣明的品德,惋惜当时世俗的污浊,哀伤法度的废弃败坏,肩负重任,游历远方,周游应聘,想要等待机会施行他的主张来爱抚百姓,但当代诸侯没有谁能任用他。因此德泽积蓄起来而不显明,重大的政治主张被扭曲而不能伸张,海内不能蒙受他的教化,万民不能承受他的恩惠。所以孔子长叹道:“如果有人能用我,我将要在东方复兴周朝的盛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律诗,完成下面小题。示秬秸①[北宋]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遶②街呼卖,虽大寒烈风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城头月落霜如雪,楼上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注]①秬秸:张来二子张秬、张秸。张来,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②遶同“绕”。15.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16.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平实,指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比如:“捧盘出户”“市楼东西”写人物活动均无任何修饰之语,平易通俗。②有韵味,指写景叙事蕴含丰富。比如: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衬托出卖饼儿大清早出来卖饼的艰辛,透露出作者的同情和关怀。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突出卖饼儿起得早,勤奋自强。如“不忧衣单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其卖饼的用心。均语浅而意深。【解析】【15题详解】 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内容、手法、主旨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本题B项中“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理解有误,“歌一声”,并没有对卖饼儿的呼声进行具体描绘,而是与下句中“人未行”形成鲜明对照,突出卖饼儿起得早,勤奋自强。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诗句并理解诗歌基本内容;然后结合背景、注释或关键词句等揣摩诗人情感态度;再结合情感特质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最后理解分析其风格特点。本题题干已明确提示“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首先理解“平实”“有韵味”指什么,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诗歌首联写月亮从城头落下去,早晨的霜厚得像雪一样;更鼓从楼上响起来,声音冷涩得仿佛要断绝。把“霜”比作“雪”,写出了早晨的霜厚得像雪一样。“霜如雪”“声欲绝”运用典型的视觉与听觉描写,表现了环境的清冷空寂,衬托出卖饼儿大清早出来卖饼的艰辛。“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写人物活动,语言浅显易懂,从侧面表现起得早。清冷的早晨,他就“捧盘”“出户”,在彻骨的北风里,自己身冷而不觉,却一心害怕“饼冷”的用心,语浅意深。据此整理作答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一生仕途坎坷,可是对自己的才能却充满自信,这种自信是源于血液和骨髓的,如在《将进酒》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显示了他超拔绝伦的自信。(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认为君子要达到“好学”的标准除了要克制物欲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春江”蜿蜒多姿,动人心弦,是诗人钟爱的意象,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天生我材必有用②.千金散尽还复来③.敏于事而慎于言④.就有道而正焉⑤.春江潮水连海平⑥.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材、敏、慎、焉、生、滟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年来,纪录片多次掀起收视热潮。或探访特色美食,展现地域文化;或航拍万里山河,带来诗意之旅;或聚焦稀世文物,诠释工匠精神……一部部纪录片相继成为网络“爆款”。纪录片作为一种影视艺术,展现真实是其本质特征,其创作素材是真实生活,表现对象为真人真事,创作者通过艺术的加工展现真实生活,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相较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历的真实,纪录片带来的真实感更加丰富,也更具美学价值。纪录片的画面细节讲究,摄影技术娴熟,旁白精炼恰当,精心设置的影音元素,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移动传播时代,纪录片主动拥抱数字科技,不断拓展表现形式,微纪录片、VR纪录片、交互式纪录片等纪录片应运而生。此外,纪录片还与其他视听节目融合,出现“纪录片+剧情演绎”“纪录片+综艺”“纪录片+互动体验”等跨界类型。观众通过发送弹幕、二次剪辑等抒发感想,在增强参与感与互动感的同时,丰富了纪录片的内涵。当代纪录片适应了年轻观众的文化消费偏好,受到广泛追捧也就不足为奇。我们需要纪录片,既为了观察世界,更为了理解自己。18.请根据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为“纪录片”下定义。19.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构成及其表达效果。【答案】18.示例: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19.①运用排比。连续使用三个统一的句式“或……,……”构成排比②内容:从美食、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不同方面展现了纪录片丰富多彩的内容;③效果:形式上整齐匀称,节奏感强,语势突出,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之压缩语段的能力。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其格式一般为“……(种概念)是……的……(属概念)”,也就是说其句式特征必须是单句,同时还要注意多项定语的顺序。该题的被定义概念“记录片”的属概念是“一种影视艺术形式”,其基本特征是“展现真实是其本质特征”“其创作素材是真实生活”“表现对象为真人真事”“创作者通过艺术的加工展现真实生活”“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等,可将这些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以定语的形式在句子中出现,并适当改变个别词语使表达顺畅。如“展现真实是其本质特征”改为“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其创作素材是真实生活”改为“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 整理答案为: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其次,就其构成来说,文中画横线句子连续使用三个统一的句式“或……,……”,这种句式特征符合排比的修辞特点;在内容上,“特色美食”“地域文化”“万里山河”“稀世文物”,句子从美食、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不同方面,展现了纪录片丰富多彩的内容;最后,表达效果方面,这种句式特点在形式上整齐匀称,富有节奏感,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增强文句气势。(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实现碳达峰、碳中和,②是围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③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④是完成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⑤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A),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B),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如今,许多莱岛驿站设置了环保回收箱,让盛大的消费场变成了减碳的试验地。无论是选择一份包裹的“绿色旅行”,还是助力一个快递盒的“二次漂流”,点滴努力都是“绿色贡献”。各方共同携手,不弃微末,久久为功,一定能最大限度激发绿色效应,汇聚成保护生态的强大合力。20.习总书记使用了两个与鱼有关的成语,生动形象地概述了两种错误的做法,请在文中括号A、B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文中画线处哪三句有语病,请找出并提出修改意见。【答案】20.A.竭泽而渔B.缘木求鱼21.(1)删除②句中的“围绕”;(2)③句“问题”后加“举措/办法/措施”;(3)④句中“完成”改为“实现”。【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语境说的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利用不应该只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故填入“竭泽而渔”。竭泽而渔: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捕鱼。比喻获取利益只顾眼前,不作长远打算。 B处,语境说的是经济发展如果舍弃生态环境保护,就是方向不对,劳而无功,故填入“缘木求鱼”。缘木求鱼:爬上树去找鱼;比喻行事的方向、方法不对,必将劳而无功。【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处有语病的三句:第②句中“围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成分赘余,“围绕”和“以……为核心”语意重复,应删除“围绕”;第③句中“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成分残缺,应在“问题”后加“举措/办法/措施”;第④句中“完成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搭配不当,应把“完成”改为“实现”。2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①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② 。 ③ 。【答案】(2)不响亮的名字,不能严重影响我们的经济发展(3)更名不一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是考查学生综合表达语言能力。解答此类题,需啊哟学生准确细致理解题目的基本意图以及题干表达的具体意思,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文段中“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推断存在问题,由推断的调教,并不一定能得出所推断的结果。仿照①的方式——“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把理由表达出来即可。故可以具体表达为“城市名字不够响亮不一定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更名不一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教育家罗家伦曾提出成为“强者”的三个基本条件:最野蛮的身体,最文明的头脑,不可征服的精神。请根据材料,从自己的人生感悟出发,比较三个条件,谈谈哪一个条件是最重要的,并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铸造强健体魄著名教育家罗家伦曾说过:一个强者要有三个基本条件:最野蛮的身体,最文明的头脑和不可征服的精神。这三者之中,我认为“最野蛮的身体”最重要。老师们常说,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又何谈建设祖国?如今的青年人,多大沉浸在手机、电脑、游戏的世界中,很少去打篮球或者散步,我们的健康状况堪忧。中国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开篇即阐述了“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健康理念。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美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拥有健康,才能挑起生活的重担,才能为人民服务,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才能享受生活的幸福。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一条永不过时的真理,尤其对刚刚经历过疫情考验的国人来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考察调研时对孩子们说:“现在孩子普遍眼镜化,这是我的隐忧。还有身体的健康程度,由于体育锻炼少,有所下降。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说的‘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出自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个道理不仅没有过时,甚至更为凸显。无论是面对彼时的民族兴亡,还是应对今日的国际竞争,中国人首先要做的,都应该是让身体强健起来。国家卫健委2018年的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超过了一半。“小眼镜”越来越多、身体素质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因为课业负担太重、体育锻炼太少。不可否认,当下的中国,拥有今非昔比的物质和文化水平,青少年的个头更高了,块头更大了。可能不能说,身体素质更好了呢?环顾四周,在“眼镜化”之外,还有许多身材肥胖、难跑难跳的孩子。好日子,养出了“弱孩子”,这应该成为全社会的隐忧。疫情以来,全中国人在镜头里看到了一位身材挺拔而健硕、身体状态丝毫不逊色于年轻人的83岁老人,他就是钟南山院士。能在耄耋之年依旧活力十足,得益于几十年从未停止锻炼。钟老带给我们的,不光是医学知识,还有最朴素的真理:有知识、文明,更要有强健的体魄。一场与病毒的激烈战斗,理应让所有人领悟到,没有健康的身体,美好的未来就成了奢谈。把我们的身体素质搞上去,需要做的很多,时间很紧迫。为孩子课业减负,增加体育锻炼时间,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都自不待言;不以学历论成败,不以分数论成绩,什么才是人才的综合素质,整个社会都需要再认识。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若没有一个野蛮的身体,只有精神的文明也不能帮助我们站稳脚跟。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铸造强健体魄!【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审题】材料引语给出了成为强者的三个条件,“最野蛮的身体”,即要有强健有力的身体;“最文明的头脑”,即要有精神文明;“不可征服的精神”即要有坚定的意志力和信念。这三者应该是缺一不可,但作文要求“比较三个条件,谈谈哪一个条件是最重要的”,需要我们在三者之中比较权衡出一个自己认为最重要的。“身体”乃是基础,“文明”乃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不可征服的精神”是知难而上、永不退让的必须。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得出结论,并合理阐释。【立意】1.身体是革命的本钱。2.没有文明的头脑,人类与野兽无异。3.人要有“不可征服”的信念。【素材】1.作为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我们这一代的文明素养决定着整个国家的未来走向和发展高度。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素养是国家强大最重要的因素。你可能不需要满腹经纶,但一定要有礼貌、有素养,待人处事体现家教,出门在外体现一个国家的素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八个字便是我们要遵守的基本准则,爱国便是护国,敬业便是富国,诚信塑造美德,友善打造祥和,若每个青年做到如此,何求中国不会强大。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走出国门,肩负凸显中国文明气质的责任。决不能再让乱扔垃圾,随意刻下“到此一游”成为外人耻笑我们的话题,我们要让别人夸赞“这个国家的公民素质普遍较高”不再成为梦想。2.实现理想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拥有了坚强的毅力和不可征服的精神,才可能会干成一件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攀登知识和创新的高峰,离不开吃苦不言苦、知难不畏难的进取精神,既要志向远大,也要意志坚强。今天,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只会比以往难度更大。如果缺乏坚韧的意志、勇毅的精神,没有一股“于满是荆棘的荒野里踏出一条路”的闯劲,就难以取得新突破、开辟新天地。“种子专家”钟扬扎根青藏高原16年,“吃最苦的苦”,为未来留下了4000万颗种子;“高铁二等座院士”刘先林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背后是他年近八旬依然“永不停歇”的工作身影。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只有让不可征服的精神成为青年的灵魂,才会让我们在现实的荆棘中踏平坎坷,走出一条阳关大道。3. 毋庸置疑,运动能锻炼人的意志力,老实说,学生时代的我也不热爱体育锻炼,但成人后,我发现运动有太多太多好处,我开始接触马拉松、高尔夫、网球,我想告诉大家,运动不仅能改善一个人的形象,更能改善一个人的精神面貌,马拉松的坚持,篮球的团队协作,台球的耐心等等,都是我们在手足伸展,头脑运转中的心灵的塑造。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2-27 13:50:02 页数:29
价格:¥2 大小:58.0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